中国产业发展现状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我国温泉历史文化悠久,温泉资源丰富。纵观我国温泉旅游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初步开发,到90年代末的大规模商业运作,至今,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温泉旅游企业遍布全国。据了解,被称为温泉大省的广东省去年开发温泉约130多处,到今年已升到200多处,竞争日益激烈,呈现“白热化”态势。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温泉旅游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了呢?据相关部门统计,广东省2006年温泉游客接待总人数仅600多万人次,不到广东省总人口的10%。在这样一个占据全国约1/3温泉企业数量的高密度开发省份,本地温泉旅游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全国乃至世界性市场,应该具有更大的可开拓空间。中国温泉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如何避免“白热化”态势的蔓延,促使温泉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业内付诸积极的思考与努力。

第一,温泉旅游产业症结凸显,市场呼吁个性化温泉旅游。

我国的温泉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极其短暂的扩张过程。从“药疗”的认识阶段过度到温泉休闲旅游的全国走红,只有短短数十年。

1998年,广东省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正式成立,宣告了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产生。温泉旅游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这个新兴的产业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众多开发商的青睐。至本世纪初,上规模的温泉企业仅广东省就有百余家,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

我国丰富的资源蕴藏量为温泉旅游全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在广东省形成的良好市场反应带动了全国性的开发投资热潮。开发商们都认准了这个市场的香饽饽,竭尽全力寻求温泉资源进行开发。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温泉旅游已经出现了中部温泉、西部温泉、东部温泉、北部温泉和南部温泉等板块。

温泉旅游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国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养生方式,其不寻常的发展速度是值得欣慰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隐患也不能被忽视。一是温泉企业符合规范的程度不高。相当数量的温泉旅游企业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欺骗、隐瞒现象,导致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的质疑。二是产品的同质化。某些开发商开发温泉心切,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造访几个温泉企业或找来一两个有过几年行业工作经验就自诩为专家的人后就开始大兴土木,结果往往是消耗大量的资金开发出一些只有其表而无其里,毫无特色与内涵可言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经营无从下手,高额的开发资金打了水漂。产业弊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理,不可避免地,产业的竞争就会衍变为价格的比拼、规模的较量。同业间的无序竞争、恶性循环,不仅使企业疲于应付、效益下滑,而且严重损毁着整个产业的品牌形象。如何规避企业间的“自残”?一方面要加强规范产业秩序,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要以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树立个性鲜明的品牌,以竞争对手为导向,从产品、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积极寻找空白点、不同点,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功能,或赋予品牌新的附加值、新价值、递增价值等等,从而建立起具有独特优势的个性品牌。

第二,温泉旅游产品多自产自销,以国内游客为主。

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地的温泉产业,我国的温泉旅游兴起较晚。加上特殊的温泉历史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能正确认识温泉资源的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认知。消费者对温泉的认

知参差不齐,而任何企业要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依据。针对我国复杂的消费群体,企业是兼顾还是只对特定人群;是全面性消费引导,还是针对性消费引导……等等问题都为温泉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产业规范不完善,产业道路靠摸索。这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温泉旅游无前车可鉴,靠的就是业内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多年发展时间里,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温泉企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敢于探索和创新,同时以自身的发展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质化、跟风现象引起另一个突出状况就是企业本土文化的匮乏,温泉产品国外游客吸引力弱,只能是自产自销。日本温泉、瑞士温泉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成功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全都出自本国度的浓厚文化。中国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元素,不同的历史时段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只有以文化为基础赋于产品不同的个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

第三,以文化经营为主导,引领温泉产业走向世界。

御温泉是国内依托文化经营取得良好发展的温泉企业之一。成立初期,御温泉就明确了以“御”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御”代表的是御温泉核心的文化力,“御”标志着尊贵独有。御温泉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即:盛唐新风、尊贵独有。御温泉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做品牌,企业文化从各个层面彰显出来。譬如以“情”、“和”为中心的东方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御温泉之“御”,不仅只是中国“皇帝”的概念,还隐含了东方“御”字中的“尊重”、“敬意”和“自谦”的内涵,在御温泉人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服务。“御”文化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一种十分苛刻的精致,这种精致表露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不管是装饰物还是点缀品,都力求完美。品牌文化决定品牌的生命力,御温泉在大陆开发建设了陕西华山御温泉、陕西太白山御温泉、石家庄国大御温泉等。御温泉加快了品牌输出步伐,把其卓越的品牌、管理、服务推向全国。

御温泉只是一个特例,目前,在业内能坚持做自己品牌并拥有深厚品牌文化的温泉企业为数不多。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品牌发展的重要,但行动不够迅速。文化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经营为主导,就必须加强温泉旅游纵横创新,打造出个性化的温泉品牌。纵向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须依时代与发展所需,不断创新的过程。所谓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在继承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借鉴外部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中的符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需的优质文化养分及不断挖掘、提炼与总结企业在发展历程里所沉淀的优秀文化元素,去充实现有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在执行中充实、在充实中提升。横向创新是指产品、服务等的创新。产品是做大做强的载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必须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观,开发有企业特色、地域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并以差异化的服务创新,不断满足市场对温泉旅游产业的需求。

一味效仿的方式不能带来具有本土气息的浓厚企业文化,急功近利的经营原则也不能创造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强势品牌。文化不能架空,市场的反应就是最好的验证。企业应放足长远,以文化为引导,根据实际情况,扎扎实实经营,引领中国温泉旅游产业走向世界

第二篇: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一、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石材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675亿元,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39.21亿美元。根据我们协会推算全行业的经济规模大约在1 500—2000亿元。在全国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石材产业集群。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全国石材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对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统计,2006年全国24个石材产业集群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217亿元,占同口径石材加工企业总销售收入的32%。在对石材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各地提供的资料,福建水头仅石材市场的年交易额就达50亿元,惠安石工艺品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云浮石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20%,莱州石材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8%,大多数的石材产业集群地石材产业都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石材产业集群按规模和影响力可划分为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和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两个类型。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福建水头、山东莱州、广东云浮、福建惠安等。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有:福建福鼎、罗源、安溪、晋江市永和镇,山东平邑、五莲,河北易县、平山、曲阳、灵寿,吉林蛟河,湖北通山,四川宝兴,陕西紫阳,广西岑溪、贺州,北京房山,内蒙和林格尔,新疆哈密、鄯善等20个石材产业集群。在福建水头,随着近年来康利石材、环球石材、高时石材等一些知名石材集团的入驻和溪石集团、华辉股份、东升股份、南星石材、新鹏飞石材等本地企业的迅猛发展,水头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石材企业集群。

按依托的内外部条件划分,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又可划分为资源依托型和市场依托型两个类型(这里也可称非资源依托型,任何产业集群都离不开市场)。我国大部分石材产业集群属资源依托型产业集群,少数为市场依托型。莱州是资源依托型石材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莱州拥有山东白麻、樱花红、晶白玉等二十多个石材品种,其中山东白麻的荒料年产量为100万立方米,莱州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了“中国石都”的称号。市场依托型石材产业集群主要有水头、云浮等。水头是一个石材资源缺乏的地方,它主要依托港口优势,利用国内外资源,依靠敢为天下先的水头人开拓创新,叫响“买石头到水头’’的广告语,舞市场兴产业,抓石材壮支柱,把一个并不盛产石材的滨海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产业集群;云浮原也是资源依托型的石材产业集群,在经过200余年的开采后,云浮依托的云石资源已经枯竭,目前云浮的石材产业集群也演变为“买世界、卖世界”的市场依托型的产业集群。新疆的鄯善因拥有花岗石资源,又背靠中亚市场,所以兼有资源依托和市场依托的优势。

按生产的主要产品划分,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可划分为大理石及花岗石装饰石材、石雕、板岩三个类型。水头、莱州、云浮等大部分石材产业集群以生产大理石及花岗石装饰石材为主,惠安、曲阳以生产石雕为主,易县、紫阳以生产板岩为主。

按石材产业集群的布局形态来划分,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可分为带状产业集群与园区化产业集群。我国石材产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石材业发展的初期是由于人类对石材的需求推动了石材的开采,因此石材加工企业往往在石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发展起来,并且随着市场的开拓扩大,石材企业呈聚集发展的趋势。但是,石材业产品比较笨重,对运输的条件要求较高,石材企业往往聚集在交通方便的道路两侧,这就是云浮石材百里长街的主要成因。这也是资源依托型石材产业集群发展初期的一般自然布局形态。除云浮外,山东莱州、吉林天岗、新疆鄯善等仍保留着部分这样的形态,这就是带状产业集群。但随着石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尤其石材国际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尤其是海运条件成为石材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

的因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沿海地区借助港口的优势,发展起了一批大小不一的石材产业集群,其中以水头为代表,把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园区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同区化石材产业集群的典型。近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石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石材消费集中的地区已经建起或正在建设一批石材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大都把集群建设与园区化建设或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首先是产业集群发展缺乏规划。由于我国的石材产业集群是自发产生的,大多缺乏总体的规划,包括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营销网络规划等。这方面除水头、莱州等几个大的产业集群做得较好外,总的来说比较欠缺。第二是总体水平较低。总体来说我国产业集群水平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存在大量的落后的矿山开采方式和落后的石材生产方式。落后的开采方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其次是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落后的石材生产方式主要是表现在产业集群中还存在数量较多的作坊式企业,这些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第三是创新能力不够。我国石材产业集群除了少数的大企业外,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缺少技术人员,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往往是你怎么干,我也怎么干,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第四是区域分布不平衡。由于我国的石材产业集群主要是由石材的进出口而带动起来,东部的产业集群较为发育,而中西部则发展较慢。在全国24个石材产业集群中,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共12个占50%,而西部只有四川宝兴县、陕西紫阳县、新疆哈密市、鄯善县4个。第五足分工协作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二、关于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1.石材产业集群要高起点规划

作好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最基础的工作。石材产业集群的规划首先是战略的规划,然后才是布局的规划。现在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环境的发展战略,如莱州的北方出口基地战略、水头的利用国外资源战略、云浮的“科技兴石”发展战略。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新的规划。战略的创新是规划创新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石材产业集群要有新的发展战略。首先是产业集群的市场定位。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大多把市场定位于工程投资(主要是市政工程)与出口。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党的17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石材产业集群的市场定位也应该从主要面向工程投资和出口转向面向工程投资、出口与消费(主要是家居工程和家居消费),这样石材产业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过去二三十年石材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石材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党的17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今后石材业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必将进一步提高,石材产业集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只有这样石材业才能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第三,在过去二三十年石材业的发展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后,石材业仍将是中小企业为主体。但是,各个石材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深切体会到,没有大企业的带动,产业集群很难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很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党的17大报告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提出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因此,石材产业集群要认真贯彻17大精神,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第四,石材产业集群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经济实体向社会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水平以及这个经济实体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是这个经济实体及其产品走向市场的一张名片,是经济实体宝贵的无形资产。我国石材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只注意做产品,不注意做品牌,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虽然,业内的大企业已经注意实施品牌战略,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产品竞争阶段。石材业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石材产业集群也必然会聚集大量的中小企业,如何组织这些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走品牌之路,创产业集群的公共品牌是必由之路。以产业集群的公共品牌建设带动企业品牌建设,使产业集群走上品牌战略之路。

第五,就布局规划而言,各石材产业集群地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取得了共识,石材产业集群必须实施园区化发展战略,园区化发展战略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园区内要进行功能化布局,按产业集群的各种功能,如石材加工、石材物流、展示展销、机械制造、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作好布局规划。

2.石材产业集群要升级改造

现阶段,无论是水头、莱州、云浮等较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还是规模较小一些其它石材产业集群,在新的形势下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石材产业集群应当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石材业,逐步改造和淘汰落后的传统石材企业为指导思想,推进石材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同时推进石材业的企业管理升级。中国的石材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其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管理经验的引入,我国石材业呈现出既有采用原始落后加工工艺与设备的作坊式石材企业,又有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石材企业的多元化的格局。而那些原始落后的作坊式企业大量浪费石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十分不协调,必须进行改造升级,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

石材矿山开采业是石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石材矿山开采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石材业各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的。石材矿山开采改造升级的关键是采矿工艺的改造,要从原始矿坑开采、主要采用爆破工艺改造为台阶式开采、主要采用绳锯等机械切割工艺。其中,推广台阶式开采是关键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矿山资源,才能更好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台阶式开采、绳锯等机械切割工艺,淘汰原始矿坑开采、爆破工艺应成为石材业的一条产业政策。石材产业集群区的矿山和集群区企业的矿山必需从现在起就进行这种改造。

石材加工、业目前是石材业的主体,石材加工业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石材业的重点。石材加工业现代化首先要调整其技术结构,石材加工企业要在荒料切割、(大理石)大板挂胶、大板研磨与抛光、工程板及异型扳力加工等主要环节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全行业要提出明确的装备政策。其次,要调整其产品结构。一是石材加工业要从石质材料向石质材料加工与石制品加工转变。不但生产石质材料,更要开发生产应用于各个领域,标准化、舰格化、功能化的石制品。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使石材业成为石材与石制品工业。二是要开发生产更多的资源节约型产品,例如复合板、人造石、石质马赛克以及用石材加工的废料加工成的建筑材料等等。第三,要加强石材加工业的企业管理,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石材产业集群中的石材加工企业要做建设现代石材业的表率。

石材产业集群的升级改造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创建环境友好型集群。现在石材产业集群总体来说在治理环境污染及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企业内物料的堆放、粉尘的排放、废渣废水的处理以及噪音的治理,这些都是集群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如何综合治理,组织力量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突破难点,把已有成功的经验推而广之;指导集群内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实现石材企业的零排放。这些部是石材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

3.石材产业集群要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石材产业集群也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石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我仅就集群服务平台的创新和石材产业集群营销模式的创新谈一点看法。

石材产业集群通常是从石材矿山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的聚集开始发展的。但为石材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服务的其他相关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服务平台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高低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前面我已谈到石材业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人才开发能力等相对较低,同时他们和大企业一样还需要装备配套、交通运输、结算融资、行业资讯直到通关等方面的服务,因此一个与石材业相关的企业与机构(包括协会)组成的服务平台的建立及水平的提高是石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如果说石材矿山开采企业与加工企业的聚集发展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构筑起高水平的集群服务平台,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应该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方面水头已经走在全国石材业的前面。当这个服务平台的功能与集群内大企业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并结合存一起时,石材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这样的产业集群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我想本次研讨会在水头召开的意义主要在此。在此,我想就石材产业集群地石材协会的作用多说两句。现在的各级政府都是很精悍,协会集中了行业内的专家,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我呼吁各石材产业集群地尽快像南安市一样,把石材协会组建起来。

关于石材业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个问题与石材业的市场定位相关,前面我已谈到石材业要从为投资、出口服务转向为消费、投资、出口服务,要从仅仅生产石质材料转向既生产石质材料,又生产石制品。石材业为社会提供的应该是由石材构成的空间和石制品提供的功能。因此,石材营销要把这些空间与功能展示给用户,展示给消费者。这样的营销模式可以大大拓展石材业的市场空间。在这方面我们石材业应该向陶瓷业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推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东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地之间的交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市场环境和交通条件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东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西部石材市场与资源的开发日趋活跃,东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间存在许多互补协作的空间。中西部石材业开发需要东部的经验及资金,东部石材业需要利用中西部的市场与资源,以及西部地区面对的广阔国际市场。尤其是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发展中,东部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学习与借鉴。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东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地之间的交流,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建议从这次研讨会开始i今后定期召开石材产业集群的交流会,由各石材产业集群地轮流与中国五材工业协会主办。以上建议请与会代表讨论后决定。

第三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高增长背后的隐忧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引言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正文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以创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既凝聚人心,又关切民生,还可以直接贡献经济增长。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据研究,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会有大的突破,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娱乐文化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因此,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产业集团初具规模,文化设施总体完善,文化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坚持改革与整合相结合,努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培育形成了以省属文化企业集团。同时,我省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此外,还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搭建平台,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等。

今后一段时期,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重点产业;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引进、展示交易等服务保障平台。

三、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什么不足·····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文化企业上市工作。整合我省影视、出版、报刊、歌舞等同质优势资源,扶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

(三)打造品牌。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把现象、亮点制成品牌、形成产业。对地区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马头琴之乡”、“中国人参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等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吉林歌舞、长影乐团、朝鲜族农乐舞、吉版图书、吉林期刊等一批知名品牌。

(五)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战略,建设长春、吉林、延吉、图们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以长春、吉林、集安等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集聚区;开发建设以四平、白山、通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开发建设以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乾安泥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草原湿地原生态风光开发利用集聚区。大力发展以湿地科普为主线,以冬捕、蒙古族民俗、草原风光、湿地观鸟等为特色项目,富有东北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产业。

(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二是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上市等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

第四篇:中国大陆西瓜产业现状与发展

1、我国大陆西瓜生产现状

2、我国大陆西瓜市场特点

3、我国西瓜产业发展分析

4、我国西瓜产业建议对策

1.1、我国大陆西瓜主要产区

 我国大陆的西瓜主产区

 面积在百万亩以上的省有:

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黑龙江等

 其它重点产区还有新疆、甘肃、湖南、贵州等

 我国大陆的西瓜特色产区

 北京、宁夏、甘肃、广西、海南、西藏等

1.2、我国大陆西瓜主要栽培模式

 普通露地栽培

 北方、南方多数地区6—7月采收

 东北、西北地区的露地栽培(8—9月采收)

 南方(广东、广西、海南的冬春季栽培)(12—4月采收)

 华北、西北、东北的日光温室栽培

 (4—6月采收)

 北方和南方的保护地大棚栽培

2、我国大陆西瓜市场主要特点

 小生产、大市场、流通程度越来越高;

 消费季节性比较显著;

 消费的差异性逐步形成,但仍以普通消费为主;

 消费的替代性逐渐增强;总量相对平稳,人均明显下降;

 品质、品牌和标准化商品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3、我国大陆西瓜生产分析

 3.1西瓜生产规模年际波动较大

 3.2西瓜生产的总体效益有所下降

 3.3西瓜生产的品种和技术需要更新

 3.4针对市场特点的生产模式具有创新力

3.1、西瓜生产规模近年来波动较大

 1998年我国的西瓜生产规模超过2300万亩,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价跌卖难;  2001—2002年由于棉花销售低迷,面积下降,西瓜面积回升;

 2003--2004年国家出台粮食生产直补政策,棉花价扬,西瓜面积显著减少  2007年由于面积减少,气候等因素,西瓜的市场价达到近年新高

3.2、随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和市场总体形势变化,西瓜的生产效益有所下降  西瓜甜瓜生产的比较效益仍超过大田作物;

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上升;

 棉花等其它经济作物的效益提高;

 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成本增加;

 2004年实行新道路法,禁止超载,增加瓜果运销成本;

 国家取消有关税费,降低瓜果生产生产成本;

 有关省份出台绿色通道政策,降低运销成本

3.3、生产品种与技术需要更新

 品种的更新

 抗逆、优质、丰产、有更多的类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技术的进步

 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

 延长地产鲜果供应期

 加工,贮运保鲜方面仍不足

3.4面向市场发展的典型模式

 长江三角洲浙江8424代表的西瓜品牌生产

 海南冬季反季节西瓜生产

 西北绿色西瓜甜瓜生产

4、我国西瓜生产今后发展对策

 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应用新优品种

 普及不同地区和产品类型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提高上市瓜果的商品质量,推广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发

展绿色生产

 研究保护地问题,普及嫁接育苗,推广采光、保温更好的设施材料与方法

 注重研究开发初级产品的深加工

 发展产业化,建立注重品牌和品质的高效产销体系

4.1、以市场为导向推广适宜不同栽培条件和针对不同市场目标的优良品种

通过引进资源、种质创新等措施,尽快选育、筛选、推广适合我国各地生产条件的优良品种,重点是

推广抗逆性好,坐果性好,具有良好外观的优质新品种。在不断推出新品种的过程中,通过专利申请、品

种登录、注册专有权等工作,保护育种家的合法权益。有利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进一

步发展。

4.2、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发展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产品,提高商品瓜质量

根据各地产区的生态与生产条件,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市场的要求,通过综合农艺措施的系统研究,

提出生产管理的量化指标,明确各类条件下的种植要求和栽培技术。积极研究制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国家

西瓜甜瓜商品标准,提倡生产者和管理部门积极采用西瓜甜瓜品牌与商标的市场信誉制度,尽快适应加入

WTO后的农产品品牌产品的竞争。

对当前西瓜甜瓜生产,特别是保护地生产中表现突出的病虫害问题,应以无公害防治为原则,将对环境和

果品的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普及对枯萎病、蔓枯病、霜霉病、美洲斑潜蝇等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科学用

药,提倡使用物理方法如海南等地区的防虫网设施栽培;使用低残留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对符合

无公害防治要求的生产基地进行绿色果品认证,发展绿色瓜果的生产。

一、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HCH),滴滴涕(DDT),毒杀芬(camphechlor),二溴氯丙烷(dibromochloropane),杀虫

脒(chlordimeform),二溴乙烷(EDB),除草醚(nitrofen),艾氏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汞制剂

(Mercurycompounds),砷(arsena)、铅(acetate)类,敌枯双,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甘氟

(gliftor),毒鼠强(tetramine),氟乙酸钠(sodiumfluoroacetate),毒鼠硅(silatrane)。

二、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

甲胺磷(methamidophos),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l),对硫磷(parathion),久效磷

(monocrotophos),磷胺(phosphamidon),甲拌磷(phorate),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

特丁硫磷(terbufos),甲基硫环磷(phosfolan-methyl),治螟磷(sulfotep),内吸磷(demeton),克百

威(carbofuran),涕灭威(aldicarb),灭线磷(ethoprophos),硫环磷(phosfolan),蝇毒磷

(coumaphos),地虫硫磷(fonofos),氯唑磷(isazofos),苯线磷(fenamiphos)19种高毒农药不得用于

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三氯杀螨醇(dicofol),氰戊菊酯(fenvalerate)不得用于茶树上。任何

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

4.3、 研究西瓜甜瓜保护地栽培连作重茬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嫁接与无土栽培

随着西瓜甜瓜保护地生产的发展,设施内土壤连作重茬的影响逐渐突出,应根据各地条件积极采用嫁

接栽培,选育推广适合 我国各地条件的砧木品种。根据当地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无土栽培,特别基质型

无土栽培,保证设施生产西瓜甜瓜的产量与品质。

4.4关于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

 西瓜的深加工

 北京的企业已经初步研究了瓜氨酸的提取,番茄红素的提取,西瓜水的加工等商品瓜初级产品的进一步

升值。具有重大前景

4.5、加强组织引导进一步做好市场产销协调,保证持续发展

 利用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做好市场调研和产销协调,避免丰收之后的瓜贱伤农。

 有关主管部门通过知名品牌认定、保护,有关标准的宣传、落实,市场及品种种子信息的发布传播等方

式引导扶持支柱产业

 生产者应树立市场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和风险意识

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刘君璞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 450009)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的统一与规范,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业部在2002年提出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据此大力发展无公害西、甜瓜标准化生产,将是今后我国西、甜瓜产业工作的重点。笔者就我国当前无公害西、甜瓜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动其发展提出一些初步建议,仅供参考。

1 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发展现状

为适应“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无公害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年发布实施了无公害西瓜、甜瓜(哈密瓜)的国家行业标准。据标准的有关规定,目前对无公害西瓜、甜瓜果实的卫生要求主要是针对乐果、多菌灵、辛硫磷、溴氰菊酯、百菌清等农药残留含量,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化肥残留含量和汞、铜、砷、氟、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不得超标(剧毒、高毒农药不得在西瓜、甜瓜上使用及检出);产地环境标准主要是针对空气中二氧化硫、氯化物含量不能超标;灌溉水质中铬、汞、铅、镉、砷等重金属和挥发酚、氟化物、石油类物质等含量不能超标;土壤中铬、汞、铅、镉、砷等重金属含量不能超标。在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技术规程中强调了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中禁用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除草醚,汞制剂,砷、铅类,敌枯霜,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内吸磷,水胺硫磷,杀虫脒等数10种农药品种。农药使用中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不同药剂的合理混用与交替使用,提倡利用物理与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从近年来我国西、甜瓜生产整体情况看,严格遵循国家无公害西、甜瓜行业标准生产的比例仍不高,而能够通过有关管理部门检测认证的企业(产区)及商品瓜品牌更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数10个企业(产区)获得了省部级西、甜瓜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过量使用化肥、滥用农药及部分产地的环境污染。随着市场消费导向和无公害生产标准的建立与监管,更多的生产者认识到,生产同样品种的西、甜瓜,能否遵循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产品的市场效益是迥然不同的。

根据初步调研,目前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发展较快的有: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甘肃、山东、湖北、

江西、黑龙江、上海等省、市。如河北省早在2001年已颁布实施了省级西瓜、甜瓜无公害生产标准(DBl3/T455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DB13/T465无公害甜瓜生产技术规程),江苏省在2001年也颁布了省级无公害保护地西瓜生产技术规程,安徽省在2002年颁布了省级嫁接稀植无公害无籽西瓜生产种苗质量、嫁接育苗、栽培技术、商品果等系列标准及规程。有一些主产区制订了地方性无公害瓜菜生产技术规程。这些地方性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促进了无公害西、甜瓜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并为这些地区的相关企业和生产者带来了直接效益。还有一些产区和生产企业申报了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许多省、区已根据农业部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出并实施了包括西、甜瓜在内的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标。

河南省作为我国西、甜瓜主产区,各级政府与生产者日益重视无公害瓜菜标准化生产工作。如扶沟县江村镇每年的无籽西瓜总产量达1亿kg左右;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引进的黑蜜2号、黑蜜5号无籽西瓜抗病高产。2002年发展绿色无公害西瓜4000hm2。中牟县自2002年开始实行无公害瓜菜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西瓜生产面积6666.7hm2,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政府出台了“无公害西瓜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等一系列配套标准,并由技术监督局牵头组建了县级无公害瓜菜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进入市场的瓜菜免费检验后发放“瓜菜放心卡”,凭卡上市,促进了优质瓜果的销售。

浙江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由省农业厅统一负责认定与监管,计划在“十五”期间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0个,2003年计划认证100个。要求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达到相应的环境标准,建立相应的生产规程,生产的农产品达到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有注册商标。如嘉兴市秀洲区1998年引进精品小西瓜特小凤等品种后,开展了以“丰禾”品牌为主的无公害特色西瓜生产,实现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产品质量、包装标签、贮运保鲜等均有标准可依,生产的无公害西瓜销往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山东省2002年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无公害瓜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设立苍山县和肥城市2个核心示范区和惠民、莘县、博兴、济阳、齐河5处重点推广基地县。项目完成后示范区的瓜菜产品农药残留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硝酸盐含量降低30%以上,保证示范区瓜菜质量符合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行业标准。高青县西瓜常年播种面积在6666.7hm2以上,总产40万t以上;2002年正式成为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生产的“青苑”牌西瓜,经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济南)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东明、昌乐、莘县、临沂等产区均突出科技导向,引进、推广高抗优质品种;测土配方,合理使用化肥,注重施用有机肥;利用生态栽培综合防治病虫害。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下工夫,使西、甜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当地有关部门还积极申报注册了有关品牌商标与无公害及绿色食品标志,生产的无公害西、甜瓜远销南北各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 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已得到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生产者也逐步认识到其与市场需求及效益的密切关系,其规模、比例有明显增加,但在当前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西、甜瓜的生产与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各地西、甜瓜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农民,每一个瓜农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可以说,在此情形下大部分地区西、甜瓜生产和销售基本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因此要进行大规模有严格质量标准的无公害西、甜瓜生产与市场流通的难度很大。如在生产中,许多生产者往往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化肥用量明显偏多,造成果实品质下降;有些生产者从降低生产成本出发,使用成本低、见效快的高毒、高残留农药,造成农药残留问题比较突出。在市场流通中,由于分散经营,流通环节普遍缺少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与营销网络,其结果不仅加大了市场经营成本,也增加了管理部门质量监测管理的难度。

其次是无公害食品方面立法工作滞后,质量标准与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都出台了一些无公害方面的政策或法规,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较大作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因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无法设置与实施处罚条款,在执法管理中操作较难,出现了无法

可依,或因相关法律规定抽象,实施无力的现象。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担仍很不完善。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种类质量标准正在制定或刚刚完成。在已制定的标准中,对产品自身标准内容制定得比较详细,但对涉及产前、产后等相关标准的内容较少。正在实施的一些质量标准,由于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尚难以真正落实。

第3,无公害西、甜瓜宣传力度不够,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认识不足。2002年起农业部开始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由于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的概念刚刚接触,加之有关宣传不到位,社会上对什么样的食品是无公害食品,怎样才能生产出无公害食品,购买无公害食品应注意哪些事项,无公害食品的优点等了解的人不多。因此经常在无公害食品检测中发现高毒禁用农药的残留;不少消费者还认为过去吃了几十年普通食品也没问题,普通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没多大区别。

由于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成本较高,售价也相对较高。据了解,目前无公害西、甜瓜市场售价比普通的高1~3倍,其原因既有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有进入市场前的检测认证、包装等方面增加的成本。然而由于认识问题,消费者往往期望以普通西、甜瓜的价格购买到优质、通过检测认证的无公害西、甜瓜,从而造成市场上无公害西、甜瓜难以形成气候,成为制约其生产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如2001年安徽合肥丰田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西瓜,当地质量检测机构执行DB34/207—2000标准,使其获得了检测合格证。但该公司商品瓜进入超市销售,因每500g售价1.50元,1天还没卖掉100kg;而普通西瓜售价0.37元。1天卖出3000kg。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丁世和主任认为,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是广大消费者;只有消费者自觉“绿色选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4,有关无公害食品的发展投入不够。尽管各级政府对无公害食品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面对巨大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要从源头到市场准入真正把好每一道关口,还需要政府更多的专项经费扶持。当前迫切需要增强对无公害食品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推广,以及各项监管体系建设的支持,以保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顺利落实。

3 发展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的建议

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要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等水平。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当前应以确保鲜食瓜果食用安全和提高西、甜瓜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以积极推进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尽快将我国西、甜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在当前农村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主产区建立无公害西、甜瓜商品生产基地,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组织西、甜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将生产规模做大、产品质量做高、品牌做响。通过公司+农户等产业化运作,在城市设立无公害鲜食瓜果农产品专销区,采取连锁配送等营销方式,实施产、供、销一体,解决鲜食瓜果的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实现无公害西、甜瓜优质优价,降低市场风险,有效解决无公害生产及标准化问题,使农民增收。其次,在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无公害食品标准、检测、认证、技术推广、执法、信息等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国家无公害西瓜、甜瓜行业标准均已颁布实施,不少西、甜瓜主产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标准或栽培技术规程等。当前重点应做好行业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工作,使各地西、甜瓜产区能够按照统一标准与技术规程栽培与产品检测,有利于生产发展与市场开拓。不仅需进一步完善各级检验监测机构与生产基地、市场速测点的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有条件的产区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网络宣传推广与组织协调作用,在主管部门协调下使之与专业检测中心的工作有机结合,加速西、甜瓜主产区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建设。

第3,加快无公害食品的专门立法与有关宣传工作,增加政府的投入力度。落实和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有待政府尽快立法,使得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法规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同样需要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让广大生产者充分认识到无公害西、甜瓜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效益,从而自觉实施。

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对无公害西、甜瓜生产中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及检测、执法队伍条件的改善,尤其要增加抗病虫害优质品种的育种研究与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以加快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同时应逐步加强无公害食品检测、执法队伍的建设,保证政府对无公害食品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第4,为保证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议对包括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在内的重要无公害农产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如在主要商品生产基地、主要消费城市、重要出口产品基地等地逐步实施挂牌监测,对符合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的生产企业准许进入特定市场销售,对各主产区采取分批定点抽查监测监督等多种措施,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得安全优质的商品瓜。

第五篇:“十三五”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网址:

“十三五”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三五”,环境管理将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单一目标向环境改善与总量控制双重目标转变,这既体现了国家持续强化污染治理、加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将为环保行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2016年两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其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有望在政策的持续加码扶植下,延续高景气度。同时,环保行业在发展速度上,则将取决于政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监管执法、PPP等创新模式的整体推进力度。

十三五”规划中,环保地位空前提升,带来投资需求大幅增长。环保绿色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6个重要目标任务、5大发展理念和2016年8大重点工作之中,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环保占到16个,环保在“十三五”期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水十条”、“大气十条”的细化落实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投资将大幅增长。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环保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中显示:201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9576亿元,同比增长6%,“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望达到5万亿元。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支柱。其中,部分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呈增长趋势,2015年1-11月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达到3,692亿元,同比增加35%。

一、黑臭水体形势严峻,加大整治势在必行

根据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第一轮全国黑臭水体摸底排查结果,截至2016年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1,861个。在排查上报的全部黑臭水体中,河流数量占比最高,达85.7%;而重度污染水体数量占比则达到33.5%。从黑臭水体地域分布情况看,经济发达且水系更多的中东部地区的黑臭水体数量占比较大,中南区域和华东区域合计占比达71.0%。分省份看,广东、安徽数量均超过200条,合计占总数的近1/4;另外,江苏、河南、山东、湖南、湖北5省数量均在100条以上,合计占比约1/3。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黑臭水体治理总体目标。同时,明确由住建部牵头,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共同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5年9月,《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开始广泛征求意见。此外,财政部和环保部,已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PPP模式推广运用重点领域之一以及水

网址:

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将在创新模式和资金方面倾斜支持。2016年3月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则再次强调重拳治理水污染,作为水污染防治薄弱环节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有望获政策持续加码而加快推进。

我国目前共有城市市辖区数926个,假设平均每个市辖区内的黑臭河流数量为10条,平均每条河道长2公里,每公里整治费用2,000万元(包括控源截污、污水厂建设、清淤疏浚、引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投入),以此粗略估算,“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按市辖区计)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约3,700亿元。按照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估算这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资需求将达约1,150亿元,并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内集中释放出来。此外,从资金投入来源方面,预计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将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入资金筹措的重要方式。

二、污水厂提标改造:市场或加速爆发,膜技术迎来机遇

根据“水十条”对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2016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要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政府在推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方面的力度空前。而在2015年11月,环保部便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启动意见征求程序,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实施准备条件。新修订标准要求,敏感地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1月1日起执行一级A标准,即2017年底前需完成提标改造。

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61亿立方米;其中,完成提标改造比例约30%,即70%的污水处理厂、约1.13亿立方/日达不到一级A排放标准,需要提标。暂不考虑新修订标准中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假设以一级A作为统一改造标准,单位造价按750元/立方米估计,初步匡算剩余污水厂全部完成改造的投资需求约845亿元,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同时,假设待改造污水厂处理能力中,敏感地区的占比为50%,对应提标改造市场规模为423亿,按提标时限要求,该部分市场需求将于20

16、2017两年释放,若考虑改造工期,订单或将于2016年内集中爆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膜法水处理(MBR、CMF、SMF等)技术成熟度较高,具备出水水质好且效果稳定、占地省、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优点,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代表,近几年膜技术的应用加快并且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渗透率持续增加,2010-2013年,我国MBR污水处理能力从110万吨/日增至233万吨/日,达到翻番增长;同时,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中的比重也由不足1%迅速增长至约1.6%。

据报道,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至地表水IV类标准,采用膜技术仅需增加吨水成本0.1元左右,一级A排放标准情况下,膜技术与传统三级处理在运行成本上的差距也缩小。因此,随着新修订标准落地,一级A标准及特别排放限值的强制执行,膜技术有望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迎来发展良机。

三、土壤修复:“土十条”渐行渐近

网址: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无机污染物中,以五毒重金属(镉、汞、砷、铅、铬)以及铜、锌、镍等为主,其中镉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达7.0%。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受污染比例最高,点位超标率达19.4%。总体而言,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地土壤环境问题突

与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相对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在政策、技术、法律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均较为薄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以持续引导投入,土壤治理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土壤治理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投入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出资。“十二五”期间,我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仅约300亿元,与土壤防治所需的万亿级别投入相比,资金缺口巨大,资金瓶颈制约着土壤治理行业的突破性发展。

据报道,在资金筹措方面,“土十条”相关编制单位建议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如加上中央财政、社会资金投入,每年土壤防治投入可在1,500-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筹措到1.1~1.4万亿元资金。若土地出让收益建议最终被采纳,资金落实将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防治所面临的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并将对土壤修复治理市场的加速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潜在修复市场空间巨大,根据环保部运用国际通行模型所作的预测,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5.7万亿。预计随着“土十条”政策出台和推进,土壤修复市场发展将迎来拐点并持续加速。参考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假设“十三五”期间,我国GDP名义增速年复合增长率保持8%,土壤修复投资占GDP的比重各年分别为0.05%、0.08%、0.12%、0.18%和0.25%,测算未来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6,257亿元,其中2016年的规模为371亿元。

上一篇: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下一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