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2024-05-24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共5篇)

篇1: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对市政公用事业实施特许经营是个全新的工作,是个改革性质的工作,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拿来用,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特别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方向。

1.实施特许经营不是政府推卸责任的借口

城市当中的燃气、公交、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过去在计划体制都是政府背的。市政公用事业支出也就占了当地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当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政府的包袱。现在政府对市政公用行业实施特许经营,把一些项目交给投资人建设和运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但不管怎么改,市政公用事业仍然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不能推卸的重要职责。

2.实施特许经营不是政府集资敛财的手段

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是必要的,它可以缓解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与政府财政相对不足的矛盾,也可以改善公用事业行业和企业相对落后的经营状况。在实施特许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只看谁的投资最多,而更应看谁的服务最好,能够保证持续稳定服务,并且从战略的角度看如何对公用事业改革和发展有利。

3.实施特许经营不是要使公共资源私有化

对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授予投资人一定年限的特许经营权,但最终他是要把资产和公共资源交给政府的。如果实施特许经营,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都改姓“私”了,那一定是败笔。国有资产可以退出一部分,但公共资源一定是姓“公”的,这一点必须明确。

4.实施特许经营不是淡化政府的监管职能

市政公用事业交给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强监督管理。市政公用事业大都涉及公共资源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加强政府监管,才能保证企业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篇2: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当前,面对改革攻坚的艰巨任务和深化改革的复杂形势,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深化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而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革新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让国家更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对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正确方向,所有的改革都应当引向这个最终目的,让改革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在这个改革最终目的统领下,需要明确各个领域改革的重点导向。

经济领域的改革,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要在保护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领域的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更加充分地发扬民主,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作用,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同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民主监督职能。

社会领域的改革,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各类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要注重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公平正义为主题,从过去的政策推进转到法治规范上来。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司法公正,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素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速形成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

文化领域的改革,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与文明的提升有机融合,善于吸收全人类的现代文明智慧,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文明的引领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要勇于面对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牢牢把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完善科学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升科学化水平,使我们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法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汇报人:xiexiebang

篇3: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1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是一味强调教学质量而忽视文化建设。过分强调教学质量, 认为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惟一标准, 其结果导致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二是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建设。片面注重制度约束, 忽视营造文化氛围去影响学生, 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三是对文化内涵不清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学校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也没有可行性。四是热衷功利性和庸俗化而忽视人本情怀, 缺少个性和特点, 缺乏内在有机的连贯性及校园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五是注重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

2 坚持正确方向, 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1)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 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2)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 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 (3)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并自觉融入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要不断拓宽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1) 致力于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素质。根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制定师生行为规范, 强调“做到”而非“知道”。对管理者和教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2) 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学校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载体。因此, 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 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 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全面、健康发展。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以重大活动为有效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 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生活是愉快的”氛围。 (4) 以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实用与文化、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处景物都会“说话”, 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让师生热爱美丽的校园。 (5) 发挥典型作用,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要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 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 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的洗礼, 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6) 以互联网延伸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工作, 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三是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 突出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等地域文化资源, 注重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 使其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2) 突出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要善于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 培植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并紧跟时代潮流, 使之既彰显自身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 (3) 突出校园文化的管理特色。各级各类学校既要注重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更要注重将其积淀、内化和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使之广泛而深刻地对师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影响。蒉

篇4:解放思想 要坚持正确方向

解放思想必须围绕

党的中心任务展开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把全党思想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来。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全国针对生产力标准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01年学习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掀起的解放思想热潮,主要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构想,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之后30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党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首先要突破“马教条”的束缚。“马教条”是指把马克思主义词句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主张一切从本本出发,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僵化地应用马克思当时讲的具体办法,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其次要突破“洋教条”的束缚。“洋教条”总认为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因而不顾中国国情,全盘照搬西方理论和经济政治制度,主张经济上的私有化、政治上的多党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第三要突破“古教条”的束缚。“古教条”不能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主张全盘继承,企图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寻求现实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第四要突破“新教条”的束缚。“新教条”是在近几十年中形成的只重GDP、“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忽视生态文明,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甚至直接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仅是一种“短视”,也是没有出路的。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就要始终关注民生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出来。

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

是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因此,解放思想的目的,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创新。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今天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首先,必须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的关键。现在,我们尤其要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其次,必须改革创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对于民生的要求,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解决温饱、90年代“奔小康”,到今天要求政府提供更好更多的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与此同时,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平衡的呼声越来越高。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偶然的。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把我们的工作思路从单纯抓经济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上来。

再次,必须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也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转入城市以后就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改革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改革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十七届二中全会部署的,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场被人们叫做“大部制”改革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发生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将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里讲的“建设”,实际上是“政府的转型”,是非常深刻的改革。许多国家改革的历史表明,实行大部门制度是一场很不容易的攻坚战。

继续解放思想

必须加强理论武装

思想解放的过程,总是同时成为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确对待历史教训、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总是同时成为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改进工作的过程;特别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放思想与理论武装互为前提。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敢于创新不是胡作非为。解放思想,是以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如果脑袋里一片空白,仅凭一腔热情,头脑发热,不可能做到解放思想,更不可能做到创新;喊几句漂亮的口号,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仍然沿用过去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解放思想。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靠“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具备了科学的思想,才能有科学的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促进继续解放思想。因此,要实现创新,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才能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才能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才能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解放思想和理论武装,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解放思想,理论武装,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回应时代呼唤、体现实践要求、满足人民期待。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才是加强理论武装、推进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在成为我们时代最响亮的号角。我们的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容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生信仰,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篇5: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聂月岩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系、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研究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他特别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同志针对“文化大革命”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不仅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总的目的。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特别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好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针对在政治体制改革目标问题上党内外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明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

第二,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只有坚持这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包括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总是指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起步”,“还没有到位”。极个别人主张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到位”的标准就是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主张搞“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他特别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连续性。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不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又能实现集中统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我国原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强调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取得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效。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重要贡献。胡锦涛这一重要观点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上一篇:周易预测64卦卦象图下一篇:浅谈90后高中生的班级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