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黛玉

2024-04-23

读黛玉(精选18篇)

篇1:读黛玉

读黛玉作文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住潇湘馆,称“潇湘妃子”,绛珠仙草转世,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孤标傲世,兼有旷世诗才,可惜红颜多薄命,为爱流尽了泪,香消玉石陨。

她才华横溢,在初结海棠社时,以《咏菊》《问菊》《菊梦》三诗夺魁。“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棵开花为底迟?”更是将菊问得无言以对,同时又是她自身性情的体现。

她贴心下人与紫鹃以姐妹相称,试问贾府中有谁这样做?凤姐自私冷漠多的只是使唤下人,宝钗虽深得下人心,却只因她圆滑世故所驱并未将下人平等相待,虽说香菱学诗时住处较宝钗更近,但她却向黛玉请教,因为黛玉待人更为真诚。

她性情孤傲,叛逆,不似宝钗般做作,在周瑞家最后送她珠花时,她直抒胸臆,“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让本对她不上心的周瑞家一声儿也不敢言语。在宝玉被打过后,宝钗送药,并虚情假意地劝宝玉改邪归正,虽说黛玉只是将两眼哭肿得如桃儿般并无过多说词,却比宝钗的说辞真实太多。

宝钗善柔黛玉善钢,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正是如此,黛玉不得姊妹,不得于舅母,不得于外祖母曲高和寡,在外人看来,黛玉尖酸刻薄善妒,但在我看来,这仅是她自我保持的`一种方式罢了,于她而言,父母双亡,独自寄宿在水深火热的贾府是痛苦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而她唯一可寄托的仅有视为知己的宝玉,她在乎宝玉,可宝玉多情,“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对于生活感情的不顾,她只能吟唱“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黛玉终是遭算计,在宝钗成大礼的晚上,焚稿断痴情,泪尽气绝,身边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

篇2:读黛玉

有故事有情节,有衔接有铺垫,丰满连贯,而非一味探佚还原,急着安排众人的结局了事;

至少文笔声气跟雪芹更“像”,描写娓娓道来温润多情,并无太多生涩新潮之语肠枯词穷之辞;

诗词方面虽然不见得多好,但是也更符合女儿家口吻,在押韵修辞上并没出现什么硬伤;引经据典比原著密集了不少,但自古文人都有借助作品卖弄博学的癖好,也不算什么大错;

从人物间的谈话上,对是何朝代会使人有些猜测,不过也不算什么,原著之所以不透露不点明,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不允许吧,现在毕竟不同了;

篇3:读黛玉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本色,懂事明理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小性儿、爱恼人、嘴像刀子一样的小心眼的人。然而, 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仔细推敲黛玉初进贾府的为人处事就会发现, 林黛玉本是一个美丽文弱、礼数周全、内敛得体、懂事明理的乖巧女孩。

一、林黛玉看望两位舅舅时的表现

邢夫人带林黛玉去见大舅贾赦。贾赦没来, 叫人传了一番安慰林黛玉的话。林黛玉“忙站起身来一一听了”。舅舅的吩咐, 她一句一句听了, 而且是急忙忙站起来听。其实, 这只是丫鬟代传舅舅的话, 舅舅本人并不在跟前, 但她还是要“站起来”听, 而且还用了一个“忙”字。多么恭敬, 多么懂事!接着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饭, 而林黛玉笑着回答:“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迟去不恭。”这话说得多么到位, 面对邢夫人的“苦留”, 林黛玉是“笑着推辞”, 而且推辞得既有理, 又有分寸。先说舅母让我在这里吃饭, 我不应该推辞, 接下来说出不能留下吃饭的理由———“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迟去不恭”。

从大舅家出来, 林黛玉到了二舅居住的正房。屋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王夫人见黛玉来了, 便往东让, 黛玉只是向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三让她上炕, 她方挨王夫人坐了。这似乎是很寻常的让座, 仔细琢磨很不寻常。炕桌东面上首空着, 王夫人只坐下首, 说明林黛玉对王夫人起居室的观察非常细致。不仅如此, 她一边看还一边细想, 这上首空着的位置当是舅父的位置, 所以王夫人让她坐在上座、首席, 她坚辞不坐, 而且主动坐到看来是给孩子们准备的椅子上。王夫人再三让她上炕, 如果拒绝王夫人的好意似乎显得太过生分;如果傻呆呆地就上座空着的位置坐了, 肯定会有失体统。而乖巧的林黛玉选择的是“挨王夫人坐了”, 坐到王夫人身边, 既不越规, 又亲切自然。在这一细节的拿捏上, 林黛玉做得多么有分寸。

二、林黛玉在贾母处用餐时的表现

当林黛玉在王夫人房间说话时, 有丫鬟来报告:“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林黛玉赶过去。饭摆好了, 筷子摆好了, 汤摆好了。吃饭的人怎么入座?贾母正面榻上独座, 两边四张空椅。“熙凤拉林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 黛玉十分推让”。这里注意两个词语, 一个是“拉”, 一个是“十分推让”, 说明在坐哪张椅子的问题上, 林黛玉有自己的考虑:第一张椅子肯定是重要的位置, 有王夫人和两位长嫂在, 她怎么能坐, 所以“十分推让”, “拉”也不去!直到贾母解释“你舅母和你嫂子们是不在这里吃饭的, 你是客, 原该如此坐”, 林黛玉方告了座。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 林黛玉是一个很懂礼数的女孩子。

吃过饭后, 小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黛玉以为是喝的茶, 在苏州家里, 她受的教育是惜福养身, 饭后片时再喝茶, “因见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 也只得随和些”。但她没有马上喝茶, 要等等看, 以免被人笑话。果然, 一会“又有人捧过漱盂来, 林黛玉才发现不是让她喝茶, 而是先用茶水漱口!然后才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这点点滴滴, 林黛玉都想得十分周全。

三、林黛玉关于“读书”的一段对话

吃过饭后, 贾母便和黛玉聊天。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 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什么书, 不过认几个字罢了!”后来, 宝黛相见, 宝玉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妹妹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是“不曾读书,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同一个问题, 黛玉前后回答不一致呢?这是因为她从贾母的话中听出了贾母对女孩儿读书的看法, 古代传统观念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并不主张女孩子读很多书。所以后面宝玉问起黛玉可曾读书时, 黛玉的回答是“不曾读书”, 紧接着一句“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并非“不曾读书”, 也绝不是“些须认得几个字”的水平。之所以如此回答, 是把自己摆在了与三个姐妹相同的位置上。既然贾府的姐妹们只不过认得几个字的水平, 黛玉自己怎么好说“念了《四书》”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刚进贾府的林黛玉是一个乖巧伶俐、懂事明理的女孩子。后来所以林黛玉越来越不善于为人处事, 越来越不善于提防掩饰, 至使在贾府人的眼中成了孤高自许、很难与人相处的女孩, 完全是贾府这样一个“风刀霜剑”的环境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宋桂奇.《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对话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3) .

篇4:读黛玉

关键词:一见钟情;宝玉;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高中第四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文中写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初步介绍了贾府的一批重要人物和贾府的概貌,展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序幕。在这个序幕上,缀着一颗最耀眼的星星,那就是宝玉和黛玉的“一见钟情”。正是这颗耀眼的星星,照耀着宝黛日后曲折、动人、悲壮的爱情故事。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总是难以深刻理解黛玉与宝玉的这种“一见钟情”,笔者在这里略做浅析。

一、黛玉与宝玉的“一见钟情”是相互的,同时的

书中写到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见到黛玉尽然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二人第一次见面,同时在心底喊出了彼此是“故人”的呼声。黛玉是封建大家庭的大家闺秀,她拼命抑制着自己的感情,只在心底呼唤。而宝玉因平日既有“疯言乱语”,故此时心到痴处自然脱口而出。等到贾母提醒:“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才从痴迷中醒来,忙补充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可见黛玉与宝玉的这种“一见钟情”是互相的,同时的,是心有灵犀,一见即通的。如果说单方的“一见钟情”是擦燃了平淡人生的火花,那互相的“钟情”便是绽放出绚烂的生命焰火。

二、黛玉与宝玉的“一见钟情”是强烈的,清晰的

黛玉之父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后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其母是贾母的爱女。黛玉出生于这样的名门,“聪明清秀“ ,“念了《四书》”,“夫妻无子,爱如珍宝,假充养子”。可见黛玉自幼受到很高的教育和父母的宠爱,父母还当男孩儿来养她,至少她没受到封建社会对女孩子的人性压抑和“男尊女卑”的苛刻管教。从她进贾府的言行举止,“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中,透露出极高的天赋和异常的聪慧,甚至比贾府中的女孩更有见识。因此,不是一般的俗人能够打动他的。她更不是轻易“吃惊”之人。而黛玉一见宝玉不但“吃惊”,还“吃一大惊”,可见这种“钟情”的强烈程度。同样宝玉对黛玉的“钟情”也是强烈的,否则怎会到痴迷的程度。

“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黛玉对宝玉的“钟情”是非常清晰而不是朦胧和模糊的。黛玉进贾府时正是十几岁的少女,以她多情聪颖,幼年失母而早熟的性格,心中不可能没有日渐构筑的偶像,正所谓“妙龄少女哪个不善怀春”。而宝玉是非常符合她少女心中的那个渐渐形成的偶像的。或者说,如果她心中的偶像是朦胧和模糊的,那么见到宝玉后就一下子如此清晰和真实了。

宝玉没说“好像见过的”,也没说“眼熟”,而是更加肯定的,甚至是不自觉的说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正所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可见,黛玉也同样与宝玉心中的那个影子不谋而合。

许多“一见钟情”往往是模糊不定的,等到“二见”和“多见”就不“钟情”了。可是,宝玉和黛玉的“一见钟情”是如此的强烈和清晰,并在日后渐渐发展成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黛玉与宝玉的“一见钟情”是真实的,异常珍贵的

林黛玉对宝玉的“钟情”最开始是通过表情“吃一大惊”显露。我们可以想象,她或许很快就拼命抑制住自己,不留一点失态的神色。迫于少女的羞涩,礼仪的规范,自尊的维护,在语言和行为中更不可能显露。可是文中接下来写了她复杂、激动而真实的心里活动。

宝玉对林黛玉除了乍一见的痴迷,接着热情的询问,还观察到她“眉尖若频”的个性外貌特征,急着送她表字“频频”,最后听说黛玉没有玉,便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发生了摔玉事件,甚至视黛玉为神仙般高于自己的尊贵,最后尽是“满面泪痕”。这些言行表现都可以看出宝玉对黛玉的钟情是情真意切的。

之所以说这种“钟情”是异常珍贵的,是因为,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感情机会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是特别难得的,更何况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男女本来就很少见面接触,遇到钟情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纵观《红楼梦》中的众多夫妻和有情男女,唯有宝玉和黛玉二人是情投意合的心灵知己。

这种“一见钟情”还有别于传统戏曲中描写的男女钟情。那种由于极少见面,而一见则钟情的白面书生和美丽女子模式的钟情,是以表面异性特点为主的互相吸引而已,思春的成分多一些,就像《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牡丹厅》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等。宝玉和黛玉的钟情是要高于他们的,比他们更深刻的,是以精神、心灵层面的相知相投为主要基础的钟情。彼此都从对方的神情气质中找到了不同于周围的,只有彼此独有的共同点和相知点,认为彼此都是对方的唯一,因此就更弥足珍贵。

篇5:读《林黛玉进贾府》有感

2.“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和“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等都是对于贾宝玉外貌内形的描写,无不表现了他的多情。他“目若秋波”,然而他的母亲没有看出来,他的奶奶没有看出来,贾府上上下下都没有看出来。终,林黛玉懂,懂他是个多情种子、懂他的喜努哀乐、懂他的善感多愁。

或许,相处一个人久了,会厌――其非知己;等一个人久,会累---渺渺希望;喜欢一个人久了,会伤心――只因落花有心而流水无情。

篇6:读红楼梦有感林黛玉

是你吧,依坐在小溪旁,撒着花,望着水,眼里泪光闪闪,却倔强地不让泪流下来。吟出“冷月葬花魂”的你,孤独么?

叩心自问,无悔吗?真的无悔吗?那个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值得你倾尽一生的泪么?桃花树下共读的《西厢记》,“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如此一句话,你们便定了真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你葬着花,在心灰意冷后,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你凄婉地唱出这首词。

一开始,只是对美的事物抱一种欣赏的态度喜欢你。慢慢的,一位真正如水般的女子展开一抹孤独冷清的笑。世人评价你是――梅之精魂,诗之化身。说之所以你身上有梅花的灵魂,是因为你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忘掉自己寒冷的人;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好施舍当做自己幸福的人;是一个越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下,越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却又是一个只相信自己感情,而不知道顺应世上人情的人。世人厌你尖酸、小心眼,但这只是你为了I卫寄人篱下的最后一丝尊严。世人吟你诗,诵你词,他们感动于你把情放入了诗,把爱放入了词。而我,便要叹你痴,怨你傻了,“我将这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不就是了?”是啊,当你还是绛珠草时,确实欠他水露之恩,但如今的你,毕竟不是那胭红的绛珠草,你不欠他什么,何必执着呢?

当你焚稿时,心里想得可是他?让你做出这一决定的,也是他吧。你那焚稿断情的凄美场面,让无数人不为之震动,读者落泪,成为《红楼梦》绚丽的一笔。但你可曾想过自己?心中那丝丝的哀凉可曾散去?曾经的你犹豫过吧,彷徨过吧,依然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的你,可知前方是片火海。

美丽柔弱的你,终是没有等到真挚的爱。

你走了,死前仍惦记着他,你的他却在你奄奄一息的时候,与别的女人入了洞房,该恨了吧,痴儿。。撒手不管了吗?他会记着你,为你痴恋一生么?不要期望了,豁达一些,走吧,不要叹,他不值得。

忽然忆起,你写过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是花,还是自己?叹得是花的香消玉殒,还是自己的所遇非人?

想你还在,又不愿你还在。想你活得久一些,又不愿你看着红楼就这样垮了。

天上细雨沥沥,我看见你哭了,曾经的爱、恨、痴、怨,都随点点的泪花,融入了土地,了无踪影。

林黛玉,痴儿啊。

篇7: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众不同。

潇湘馆内一路芳魂随风飘散竹叶摇曳催人泪下

怡红院里灯红酒绿新人成双海棠依旧杜鹃滴血

她是林黛玉

他是贾宝玉

他们是同一枝条上开出的俩朵幷蹄莲

有着生生世世的芊草结

也许你喜欢金玉良缘

可是我喜欢木石前盟

也许你喜欢艳冠牡丹

可是我喜欢清水芙蓉

也许你喜欢豪迈奔放

可是我喜欢多愁善感

也许你喜欢山中高士晶莹雪

可是我喜欢世外仙株寂寞林

双亲早故爱情早夭

篇8:读黛玉

贾母的“笑”,内外有别。据考证,林黛玉进贾府时大约七八岁,可知其母贾敏死时必定很年轻,贾母失去唯一的女儿,且女儿年纪轻轻就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可想而知,初见黛玉时痛哭失声也是情理之中。但王熙凤一出场,贾母便“笑道‘你不认得她’”“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待到宝玉回来,更是“因笑道”“笑道”,字里行间再也感受不到悲伤的影子,到底还是叫人疑心,贾母虽是真疼黛玉,可还是不如疼王熙凤和宝玉,这就显示出内外之别。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母明白了黛玉对宝玉的心之后,“疼她的心就去了大半”,关键时刻舍弃了黛玉而欣然采用“掉包计”,最后令黛玉心痛而死。最终的悲剧在这里已埋下了伏笔。

王熙凤的“笑”,精明圆滑。王熙凤人未到“笑”先到,但她在贾母面前“笑”夸黛玉,假意伤心之后“忙转悲为喜”,悲也好,喜也罢,都捏准了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心思。夸黛玉的一番话,不仅仅夸了黛玉,同时也夸了贾母、迎探惜三姐妹以及邢王二位夫人,足可见她的圆滑精明、八面玲珑。这样的人在贾府当权,她当然会工于心计,事事、时时揣摩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思,唯二人马首是瞻,在确认贾母王夫人要宝玉娶宝钗之后即献“掉包计”,从而成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推手。

黛玉的“笑”,隐忍无助。黛玉七八岁上痛失母爱,来到完全生疏的贾府,心中伤痛、不安,敏感、多虑,自不可能心情愉悦的,但她的处境和个性不允许她随性表露自己的情感,于是便强颜赔笑,比如“不知以何称呼”王熙凤时的“忙赔笑见礼”,比如王夫人叮嘱她不要理睬宝玉时她的“因赔笑道”。赔笑者,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愉快。黛玉隐忍着自己的全部情感,唯恐惹别人不快。这种隐忍的赔笑,让她把最深的痛隐藏在心里,也把最深的爱隐藏在心里,即使在宝玉面前也不能明白表达自己的爱,甚至在误以为宝玉结亲和得知宝玉结婚时宁愿安安静静等死也不为自己争取一下,这也为她爱情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宝玉的“笑”,率真可爱。宝玉天性与平常男子不一样,他不因黛玉的身世而悲,却因“来了这么一个天仙似的妹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家人尤其贾母的宠爱,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他的喜怒哀乐,所以刚一见到黛玉时“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就是喜欢黛玉的真性情的流露;随后回答贾母“你又何曾认得他”和探春“只恐又是你的杜撰”的话时的“笑道”亦是天真直率,唯其真情真性,因而可爱。这种真性情,却也使他不知世故,难防凤姐的狡诈,直至中了掉包计,失掉了真爱人。因为他的率真,不能识破那些世故之谋、奸诈之计,是不是也预示着最终他在自己和黛玉的爱情悲剧面前无所作为、任人摆布呢?

其他人的“笑”,契合身份。邢夫人苦留黛玉吃晚饭,黛玉婉谢,邢夫人“笑道”;说到贾宝玉,王夫人“笑道”;台矶之上坐着的丫头,一见黛玉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丫鬟们传话时都是“笑说道”“笑道”。 对于黛玉,难说王夫人有真心的喜欢,整个贾府,王夫人唯一真心喜欢的恐怕只有宝玉了。至于邢夫人,亲侄女也能冷漠相待,亲孙女也能卖与他人做妾,自然也不会真心喜欢黛玉而笑,但黛玉是客,邢王是主人,主人对客人说话,自然不管怎样都是要面带笑容才合乎礼节的;黛玉是主子家的贵客,也是主子,丫鬟们是奴才,奴才对主子说话,自然也是必须满脸带笑才合乎礼节或是讨好主子的。这些“笑”“笑”中无情,无情就无意,其他人对黛玉无情,也就不会在意黛玉的心意。深处众多无情之中,黛玉的悲剧命运就是顺理成章的。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贾府中各色人等对黛玉虽都是笑容满面,但却不是温馨和谐,而是暗藏着冰冷,暗示着黛玉的悲剧。作者写悲剧,不仅由哭着手,更由“笑”衬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真可谓妙手造诣高,“笑”里乾坤大。

摘要:《林黛玉进贾府》中许多关于人物的“笑”的描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贾母的“笑”显示出她对宝玉、王熙凤和黛玉的内外有别;王熙凤精明圆滑的“笑”显示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她对贾母心理的迎合;黛玉强颜欢笑,显示出她的隐忍;宝玉的“笑”显示了他的率真可爱,毫无心计也不能识人心计;其余众人的“笑”非关情感,只是出于身份需要。各种人物的“笑”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和为人处世心理决定了黛玉最后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

篇9:读黛玉

【关键词】林黛玉 个性 悲哀

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哀,除了与她本人清高、孤傲的个性有关外,最主要的还是源于贾府之人对她长期的压抑、歧视、冷遇。

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文字,我们就可以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对于远道而来的、才十几岁、失去母亲呵护的黛玉,贾府之人,除宝玉一人外,对她都是“表面热,实际冷”,“关爱”只停留于嘴,关怀并不尽心。

“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等候”,看似礼节周到,可是,贾府那么多有空闲的“主子”,如李纨、探春、迎春等人,竟无一人前往迎候。只有奴才迎没有主子迎,可见,贾家对黛玉的到来,并没有当成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黛玉进贾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贾府的正门,只为元妃娘娘而开,只为王爷贵人而开,虽是贾母唯一的外甥女儿,黛玉此时的身份,不过是一个黄毛小姑娘平民百姓而已,是享受不到贾府高规格的“迎宾待遇”的。

黛玉与外婆贾母相见,一见面,“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既然你这么疼爱外甥,怎么黛玉长到了十几歲,还只是第一次和你外婆见面呢?她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接她来家中小住,或是直接前往外甥家探望呢?太不近人情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在贾母的心目中,最疼爱之人,是她自己的嫡亲孙子宝玉。黛玉只是“外甥”,外甥只是“外人”,用贾母的话来说,是“外客”。宝玉刚回家时,贾母因笑道:“外客来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王熙凤“来迟了”,是不是“有意端架子”,“耍派头”?不得而知。一见黛玉,便大加称赞:“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甥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王熙凤是真赞黛玉么?——否!

她是借赞黛玉之机,暗赞探春、迎春、惜春三姊妹和贾母。言外之意是:任何人美,都美不过贾母的后人!可见,在王熙凤的心目中,黛玉只不过是贾家后人的陪衬罢了。

最令人气恼的是:知书达礼的黛玉,饭还未吃,茶还未喝,不顾旅途劳顿,亲自前往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居处去拜访。贾赦的人明明在家中,却躲着不出来,“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把“不愿相见”说成是“不忍相见”,多么官冕堂皇!试问:若把黛玉换成是元妃省亲,贾赦胆敢不出来相见么?恐怕早就“郊迎三十里”去了。

二舅舅贾政“今日斋戒去了”,不在家中。对外甥的到来,也没有当成咋回事。黛玉“拜见了两处”,只见“舅娘”不见“舅”,口里虽没说什么,心中受冷遇之悲,之痛,之羞,又有谁知?

最令人气恼的是:王熙凤嘴里说得好听:“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可是,却连黛玉的住处都不安排,非要让“老祖宗”亲自过问:“今将宝玉挪出来……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

如果黛玉到外婆家只是小住,人们对她有个“表面上的热”,也就罢了。但黛玉此次来是想“永久性”地住下去呀,人们对她的“真冷”,怎不叫心高气傲而自尊心又特强的小黛玉自怨自艾,感叹“寄人篱下”的悲哀呢?

看来,外婆家再富,也不如住在自己家里自由、幸福。

篇10: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篇11:读黛玉

其实也不敢谈什么读后感,只是断章取义罢了。单单就《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泼皮破落户”王熙凤。虽然在这一回中,她并不算是主要人物,但这是她的出场,实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王熙凤出场时,曹雪芹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写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那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王熙凤的形象无疑是不合乎那个时代的要求的,但这也正是她的独特之处。她敢于突破常规,张扬个性,也许,这也是曹雪芹想要表达出的一种愿望。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曹雪芹对丫鬟晴雯的描写中看出来——虽然晴雯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但她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只是主人使用的工具。虽然她最后病死在自己家中,十分凄凉,但她至少得到了宝玉——她的主人——最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真正的人格。不过,我觉得王熙凤和晴雯还有所不同,虽然她们都是追求个性,但王熙凤是有强大的后台作支撑的:宠爱她的贾母,亲姑母王夫人,甚至贾宝玉也是十分敬爱她,所以她不怕,而晴雯什么都没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王熙凤并不是真正的要挑战世俗,可以说,她这么做只是因为恃宠而骄罢了。但王熙凤虽然泼辣,却始终把握了一个度,即在老太太喜欢的范围之内,并以适度的调皮让贾母更加喜欢她,这也体现出她真的是十分聪明。

王熙凤的聪明还表现在逢迎附和上。“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当她初见林黛玉时,虽然她也许与林黛玉并没有什么感情,但还是应景地拉着林黛玉的手,为她的不幸落泪哭泣,当听到贾母说:“快再休提前话。”她“马上”转悲为喜,说着:“该打,该打。”正是这样的应声附和让她在人前笑语逢迎,左右逢源,也博得了老祖宗的喜爱。但这却让人们感到,她每次的热心关怀,甜言蜜语都显得不是十分真诚。

王熙凤十分聪明,有着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管理才能,堪称荣国府的“总经理”,她生性爱张罗,喜欢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林黛玉进贾府后,她忙前忙后,一面问黛玉需要什么,一面又招呼婆子们,一会茶果上来,她又亲为奉果奉茶——一切人想不到的,她全都安排准备的妥妥当当。在后几回中,她协理宁国府,更是风风火火,将原先懒懒惰惰的下人们组织得井井有条,将丧事办得十分圆满。这时她越发骄纵了,却也为她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王熙凤真的十分聪明,也因她的聪明在贾府中荣耀一时,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虽然王熙凤的结局无从考证,但从曹雪芹在前几回“一从二令三人木”的暗示中可以推断出,她最终被休妻,也许下场十分悲惨。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只用了一层草席裹着,就扔出去埋了,这不禁令人唏嘘,曾经多么辉煌不可一世,最后却只落得如此下场,真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这一辈子机关算尽,她为了自身利益,逼死尤二姐,拿着贾府钱财干些不可见人的勾当,这一切,都最终使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送了性命。

篇12:黛玉吟

风,憔悴怜惜,

淡淡忧愁罔窗前;

花,如雨飘落,

缕缕伤感亦颜容。

林妹妹,是你吗?

是你在让飘零的花雨沉睡吗?

诗人词人不曾为落花停留,

而你为何为残花举颂?

花飞花落花满天,

魂消香断有谁怜?

多愁善感泪人儿,

篇13:黛玉,我懂你

“世外仙姝”、“阆苑仙葩”, 你当之无愧。但因父母皆亡, 家道中落, 你只能寄居于贾府, 于是你自矜自重, 小心谨慎。“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样的环境下, 只有自幼和你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你唯一的知己, 也是你唯一能够生存下去的支柱。你埋香冢, 泣残红, 唱“花谢花飞飞满天”, 唱“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 我懂你。

伶仃一人, 好容易找到一个能与自己坐看浮云的人, 却发现, 冥冥之中, 命运早有安排。寄人篱下的苦楚, 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 一切的一切都在你身上留下旧痕新伤, 无情地摧残着你的身心。因为, 你是水做的。

汩汩流动的鲜血融化不了心中无尽的哀怨。太虚镜中, “玉带林中挂”早已注定你今生只能孤独而逝。在哀怨的箫声里, 你奋力一挣, 架起双翼, 回归无尽头的香丘。

那一夜, 玉笛暗飞, 杜鹃啼血, 黑云压城。你, 走了, 身后落红一地。落红依旧, 却少了葬花之人。距你千里之外, 有人在哭泣。哭你红颜薄命, 哭你平生多难!

你是这天地间的精灵, 是尘世间游走的一抹鲜艳色彩, 是世人欣羡的绝代佳人。许下一段木石前盟, 你化身为潇湘妃子奔着希望而去。生活何其残忍, 时代何其残酷,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 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 你柳絮般飘飞的叹息, 你桃花般悲凄的泪痕, 都被挤压成一句句震人心神的诗句。天上人间大观园被你看成“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场所, 所有的锦衣玉食都不能让你忘记“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信念, 落英缤纷的景象更是唤起你“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无力呐喊。

每每碰到你的文字, 总是忍不住一阵心跳。

黛玉, 我懂你。

今夜, 月华如水, 一曲红楼在远方悠然响起, 人世间几多兴衰荣辱, 离合悲欢, 在那钟鸣鼎食, 波诡云谲的大观园, 别人看好“金玉良缘”, 而我却独衷于你。我多想, 变为一只色彩斑斓的蝶儿, 穿越时空, 给你逗趣;我多想, 化为一颗凤尾竹, 立于你的窗前, 陪你到天明;我多想, 绣成一方丝帕, 拭去你叹息的泪痕。

梦断潇湘, 犹怜落花, 恨生不逢时, 空余满腹黯然。你是人间孤傲菊, 我为江湖惆怅客。

学校:广西大化高级中学

导师:韦海静

篇14:给“黛玉”治喘

她开始对自己的病产生疑惑:支气管炎就这么难治?莫非患了癌症?

她又去做相关检查:胸部X光、结核菌素检查、CT……

报告仍为支气管炎。医院的专家要她消除顾虑,尽量少用药而加强体育锻炼,不接触致敏物质。她不信,认为医生不负责任,嚷着要医生给她开高档抗生素、口服加静滴,可结果仍然收效甚微。郑黛玉最终仍是找到了我,一番检查之后,我为其下了结论:病是有,但并非不能治;病可治,但易复发,就如同感冒一样,它不会因为治愈而永不复发。因此,要心态平和地应对它,眼下你的情况尚好,无需特殊治疗,但预防对疾病的康复预后至关重要!

临了,我把适当锻炼、防止外感和饮食调养等防治要点细细相告。想不到经过一年的坚持,她的旧病居然没有复发。我知道,这可能是暂时的,至少还要长期坚持才能彻底制服这顽症,但这些预防措施可供大家参考。

一、防止外感

1、天寒或天变及时加衣;

2、防风、防冻、防淋雨,冬春之季戴口罩;

3、注意颈部保暖,穿可护颈的衣服、围巾等;

4、尽量不穿动物皮毛衣物 ;

5、内衣要用柔软光滑的棉织品;

6、每年都躲不了流感,注意注射流感疫苗。

二、适当锻炼

l、加强足部保暖,坚持每日半小时慢走;

2、呼吸训练;

A、缩唇呼吸:经鼻缓缓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并拢,作吹口哨样动作。按吸呼之间l:2之比例,尽量将气呼完。每次练习5分钟,每日3至5次。

B、抬腹呼吸:仰卧后,两手叠放脐部,经鼻缓缓地吸气,使腹部鼓起,然后缩唇,经口缓慢呼气,两手可对腹部适度加压。

C、步行呼吸:缓缓慢步行,停下后深吸一口气,然后再步行,同时缓慢地呼气,如此重复。

三、饮食调养

多吃清淡但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吃引发哮喘的“发物”,如牛肉、虾蟹类,尽量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畅通。

因为钙具有促进骨骼发育作用,而且还具有抗过敏功能,可多食些高钙食品。

治疗哮喘食疗方:

·腌鸭梨治哮喘·

具体方法:将没有外伤的鸭梨洗净擦干,容器也洗净擦干。在容器中把大盐粒撒上一层,然后码上一层梨,再重复撒盐放梨,直到码完为止,比例大约是5000克梨2500克大盐粒。从农历冬至一九腌到九九即可食用。用此法腌制的梨香甜爽口,对老年性哮喘疗效很好。

·炖紫皮蒜可治哮喘·

篇15:黛玉中毒记

话说一日,林黛玉吃完饭后,感觉腹中十分不适,十分担心的贾母便请来郎中。郎中诊断道:“林姑娘是食物中毒,所幸毒素不大,服了此草药便可痊愈。”贾宝玉听得此消息后,十分担心,便赶到潇湘馆看望黛玉。

只见黛玉斜靠在床上,脸色惨白,嘴唇干枯,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贾宝玉十分担心,暗想:“是什么食物让妹妹中毒,我一定要调查清楚。换妹妹一个公道!”

宝玉首先到厨房询问黛玉今日的膳食,厨娘回复到:“小姐今日胃口欠佳,只吃了一点多宝鱼,便未曾食用其它。”宝玉纳罕:这“多宝鱼”为何物?林妹妹可就因为它中毒的吧?

“打蛇抓七寸”。宝玉先是到了一家以贩鱼为生的农户家调查。“咚咚咚”一位妇女开了门,笑着说:“请进。”宝玉进屋坐下,一阵寒暄过后就直接步入正题。

您平时与鱼打交道得多,可以说您过得桥都比我走的路多。请鱼这“多宝鱼”为何物?宝玉问。“多宝鱼“啊是一种很名贵的鱼,它含蛋自高,肉质鲜嫩,是由国外进贡而来,很难再市场上购买到。但最近我听说不少黑商为提高鱼的成活率,加入一种名为孔雀绿的工业染料,而这种染料很难被鱼类吸收消化,而这种“孔雀绿“变成了一种无形的杀手。说完妇人长叹一声。

“岂有此理,世上还有如此黑心之人。”宝玉十分气愤。这还不算什么,有一种烧酒,假格不高,可黑商们为降低成本,在酒中渗掺入各种有害物,以假代真……我公公正是喝了这种酒菜中毒身亡的!说着说着,妇人拿起衣角擦试眼着,低声哭泣。

见此,宝玉不便在打扰,告别后惆怅离去。

宝玉立马向官府说明一切情况后,要求停止并整顿多宝鱼流入市场,并严格查处一切不合法食品!

宝玉心中牵挂林妹妹,在回家路上宝玉为林妹妹买了她平时最爱的酸奶。此时,一为乘凉的老人误以为宝玉要吃酸奶,便好意提醒到:公子,这不能吃,难道你没看前天的报道?酸奶是大头皮鞋制成的!黑商回收旧皮鞋,从中提取工业明胶,然后再加入酸奶,此时酸奶便会像果冻一般,口感好!宝玉听完,心中一惊,连忙扔了酸奶……

回到贾府后,宝玉将一切细细说给黛玉听。林黛玉听完后长叹说:“叹,毒的不是食物而是人心呐!”

篇16:黛玉心事记散文

(绛珠仙草)

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你是一株绛株草

有了神瑛侍者的甘露

才活下来

活下来,才得天地精华

得游离恨天

食蜜青果

饮灌愁海水

(还泪仙子)

自古情债难偿

偏偏你忘不了他前世的恩

你说,他既下世为人

就把一生所有的眼泪,都给他

可是枯木和石头的约定

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

再多的眼泪

都换不来你要的永远

(一见钟情)

要不是硬生生闯进来

要不是一句妹妹我见过

我不会相信

有一见钟情

更不会相信似曾相识

才见他,他就为你疼了仿佛千百次

砸在地上的不是玉

不是命根子

是他的心

(在一起)

在一起,在向往爱情的人看来多浪漫

只有在一起,才发现比浪漫更多的.

是疼痛

所以你们在一起

你还是在花谢花飞的春天里

泪湿整个春天

花锄给了花归宿

你却看不到你的明天

爱的悲伤

悲伤在有人觉得你痴,却不会心疼

(焚诗)

续写梦的人,再失败

写了你焚烧的,是你泣血的字句

就可以原谅

被你烧去的不只是你的爱情

还有活着的精神

所以

所以不蒸馒头争口气就成了诗

所以啊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她男人的女人

篇17:林黛玉语录

2、我知道你是信口胡诌,哄我哄我开心罢了

3、我心里自是明白没有别的妹妹有趣,终究哥哥心里没有我。

4、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5、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6、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7、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8、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9、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10、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的!我不要他。”遂而不取。

11、罢了罢了,哥哥平日里也就这么洒脱,是妹妹小家子气了。

12、林黛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

13、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14、哥哥若觉得我无趣,明日又见旁人绝妙,真真让人伤了心。

15、我也是白费心了,自有别人给你做好的。

16、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1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18、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19、瞧瞧,我不过就是多说几句,哥哥就这般模样,算了算了,是我多嘴了。

篇18:林黛玉也世故

小说一开始交代林黛玉来到与别家不同的外祖母家时提醒自己“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怎么会提醒自己这一点?而后文故事的进行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林黛玉的世故人情。

两次见面的神态动作将她练达的人情呈现出来。与贾母相见完毕之后, 见到迎春三姐妹“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不但连忙起身, 而且迎上来。在黛玉眼里, 远来是客, 理应客气, 虽是姊妹, 但是总不能坐等让人家走到自己面前吧, 所以主动迎上去了。对待姊妹尚且如此, 对待长辈更是如此了。王熙凤出场后, 林黛玉虽然不知道她是谁, 但是从这架势看来头肯定不小, 便是“连忙起身接见”, 不敢有片刻迟疑。当众姊妹告诉她是“琏嫂子”时, 黛玉“忙陪笑见礼”, 连笑意也要“忙”着“陪”出来, 怎么就没人说她虚伪呢?甚至连代大舅舅传话的仆人, 黛玉也是“忙站起来, 一一听了”, 动作都是连忙的, 而且对所交代的事情是“一一”记住。这当然不是对仆人的敬重, 而是对大舅舅的敬重。

三次座次的推辞将她谦让随和的性格呈现出来。黛玉来到贾政正室堂屋, 老嬷嬷们让她炕上坐, “黛玉度其位次, 便不上炕, 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这一“度”字黛玉已经判断出了座次上应该体现的长幼尊卑的礼数要求。来到王夫人起居地方, 王夫人“见黛玉来了, 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不肯就坐, “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 她方挨着王夫人坐了”。贾母传晚饭的时候, 又一次在座次上体现了林黛玉的懂人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解释了之后, 她“方告了座, 坐了”。虽是小户人家出身, 但是她在礼数上心如明镜从不含糊。

一次改口也让我们看到她的变通圆滑。贾母问起黛玉读什么书。她说“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不是睁眼瞎罢了!’”当贾宝玉问起她读什么书的时候, 她马上改口说“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显然, 和贾母的一番对话她已经感受到了贾府的主流意识并觉得自己的表达非常不妥, 所以在林黛玉问起时便改了口。这事要是搁在王熙凤身上, 估计人们就说她“见风使舵”了。

一次拒绝更让我们看到她为人处事的圆滑有分寸。她拜见大舅舅之后“再坐一刻便告辞”, 拜见之后不是马上走, 因为马上走得话给人感觉就太过形式了。再坐一刻方告辞, 一来是正式拜见大舅舅大舅母了, 二来二舅舅还没拜见, 所以时间上的安排非常有分寸。而面对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 她的应对更是老道。邢夫人既然是“苦留”, 那就绝对不是形式上的做面子好看, 那么黛玉如何应对?“黛玉笑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 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了赐去不恭, 异日再领, 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并不说是不领大舅母的好意, 只是礼数上“领了赐去”对二舅舅“不恭”。但是也不是说她对二舅舅就更尊爱, 大舅母的爱惜她是知道, 所以愿意“异日再领”, 有礼有节, 委婉客气之至。

上一篇:秋逝高三作文秋逝1200字下一篇:李宇春语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