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会工作论文

2024-04-19

社区工会工作论文(共6篇)

篇1:社区工会工作论文

社区矫正工作浅议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规定,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这在继刑

法修正案八以后,再一次在国家立法层面上,肯定了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一大亮点是扩大了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增加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情形。社区矫正适用范围的扩大,对于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而言,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挑战。如何克服实践中的困难,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矫正人员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比愈来愈大。截止2012年6月底,沙市区在册的社矫人员共有**名,累计接收**人。去年同期是在册人数**人,累计接收**人。目前沙市区司法局下辖10个司法所,从事社矫工作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共有15名,这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然而社矫人员与社矫工作人员的比例上升。

(二)社区矫正的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以及即将实施的刑诉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管制;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对社矫人员的教育,是社区矫正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与成功率。由于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而矫正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统一化,使得部分罪犯在学习教育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存在不服管、不报告、不请假即外出,甚至成为脱管人员的现象,部分社区矫正人员即使有心学习,也常常因为教育内容不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放弃学习。目前,仍然采取的是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针对性不强。

(三)对社矫人员的帮助工作如何落到实处。目前,在册的社矫人员中,有**人处于无业状态,大约占总人数的30%,46岁至60岁之间的人员有**人。家庭困难、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大约占总人数的20%。低保、社保、专项的慰问款等,能带来一定的帮助,然而,却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借助过渡性安置实体,使得帮扶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是我们在工作中要摸索出来的道路。

二、对社矫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属地原则为主,指定原则为辅。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按照规定,社矫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定一个司法所对其进行日常的管理,并未严格规定是在社矫人员的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报到。尽管在实际工作中的通常做法均是由居住地的司法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但是这并不排除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县级司法局指定居住地以外的司法所负责管理,因为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比如:监狱警察与犯人的管理,是按照4比1的比例来配备警力的,而我们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工作,应改变一贯坚持的属地原则,如果采取指定原则,就可以缓解前述社区矫正人员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比愈来愈大的问题。在沙市辖区内,在册社矫人员,城区街办社区矫正人员最多的司法所,胜利司法所**人,解放司法所**人;基层乡镇社区矫正人员最多的司法所,关沮镇司法所*人,锣场镇司法所*人。社矫人员人数两极化比较严重。出于科学安排,可以将部分具备特定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指定到居住地以外的司法所,进行均衡化管理。

特定条件是指要具备相邻关系,且转移管理不致发生其他不良影响。相邻关系是指社矫人员居住地临近拟指定司法所的辖区,便于管理。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到转移管理的后果,某些情况下不适合转移管理,如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居住在拟指定的司法所,易发生冲突等。

属地原则为主,指定原则为辅,既能平衡社矫人员与社矫工作人员的数量比两极化,也能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司法干警的警力资源,对于目前无法扩充警力的现实状况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个性化原则的教育方式。通过与社矫人员的交流,了解其个人情况,制订社矫人员个人矫正方案,进行个案矫正。因社矫人员犯罪原因不同,刑罚种类不同,生活、工作情况不同,各自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等,在日常矫正工作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因人施矫”。一是根据社矫人员的服罪态度,确定管理的级别。在第一次宣告工作中,对每个社矫人

员的服刑态度有了初步认识,一般在开始的时候定为普管。二是针对社矫人员的具体犯罪情况及刑罚种类不同,加强相关法律知识,落实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如对犯交通肇事罪,进行交通法规学习;对犯故意伤害罪,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因刑罚种类不同,遵守的规定有所不同,必须在矫正措施中予以明确,严格遵守。三是根据社矫人员身体素质的不

同,在管理措施上区别对待。年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尤其保外就医的,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平时以采用电话汇报,进行个别教育为主。四是对属于在校学生的社矫人员,为不影响学业,同时也为减少负面影响,在管理上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区矫正组织进行协助。五是对每个社矫人员落实相应的帮教人员。在帮教人员的落实上,要有利于帮助、教育改造社矫人员,防止产生反面作用。六是在矫正方案的制定中应找准社矫人员的心理症结、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对症下药。此外,在实施矫正个案时,应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适时调整,确保矫正实效。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建设过渡性安置实体。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与效果是为了让社矫人员能修复社会关系,顺利回归社会。不少社矫人员重新返回社区后,因为种种原因成为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的“三无”矫正人员。目前,主要是依靠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甚至通过个人关系为矫正对象解决低保、住所和就业问题。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全面解决矫正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且给社矫工作人员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对社矫人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门技术、手艺,增加其就业的可能性,是社矫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再加上社矫人员的“背景”,往往易造成社矫人员无业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过渡性安置实体的建设,尤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尤其在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难以付诸实现。因此在经费保障上面,可以试图“以政府划拨资金为主,以社会捐助资金为辅;省和县两级政府分担经费”的经费保障体制。同时,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加入这一计划。

篇2:社区工会工作论文

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认识煤炭企业后勤物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扎实推进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强化和谐社区建设,努力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煤炭企业 物业管理

一、煤炭企业现行物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社区物业管理一直是后勤单位来负责的,只是生产的后勤保障,其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随着井下职工农转非政策的落实,职工住宅小区建设的迅猛发展,社区物业管理越来越成为各矿不得不认真重视的一个迫切问题,一方面使矿井生产经营能够得到有力的提高,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从社区本身来说,也明确了管理范围、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从规模到内容都成为煤炭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来,对社区实行的是多部门分块管理,各单位又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自成系统,所以造成机构设置重叠、重复建设、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造成大量人员隐性闲置。

社区实行物业管理后,能够从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规划居民区内物业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和各种浪费。

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社区实行物业管理后,各矿物业管理服务单位坚持“居民生活无小事”的`服务宗旨,狠抓了小区绿化、环卫保洁、治安巡逻等各项工作,物业管理规范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实行“440”服务,居民的满意率,投诉率、服务回访率等进行了量化考核,全面推行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三化”服务模式,实行了“维修达标率、卫生合格率、服务质量用户满意率”丰富了发展内涵和服务载体。

健全24小时领导带班、消费品市场安巡逻、报修调度等系列制度,对社区道路老化基础设施进行及时修缮,在管理服务的社区设立了便捷的收费管理,从而建立了从投诉、报修到回访的“便捷式”服务流程。

二、煤炭企业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矿企业社区分散面大,不好管理。

普遍存在“先有矿井、后有社区”的状况,物业管理起步晚,配套措施还不完善。

虽然物业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从总体上讲还刚刚起步,物业管理多是低标准收费、低水平服务,规模小,效益差,社区物业的亏损面比较大。

同时,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不规范,也使物业管理难度大、水平低,与居民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煤炭企业物业管理中还没有形成竞争机制。

各社区物业管理都是从原来生产经营单位后勤服务系统中分离出来重组改造而成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为内部职工家属和企业生产服务,服务的内容、对象和运行机制并没发生很大变化。

从总体上看,社区物业管理依然停留在行政福利型阶段,没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

物业公司既缺乏业务开拓的积极性,又没有多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

目前社区物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企业补贴。

今后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给予物业管理的补贴将会越来越少,投入不足将成为物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职工家属的思想观念需进一步转变。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煤矿职工的住房、生活服务等基本上是由企业负担,职工很少交费或不交费。

受此影响,职工思想上形成了很强的福利观念,对物业管理中的收费行为不理解,甚至采取抵制态度。

有些职工虽对实施物业管理的优越性已基本认同,但对“花钱买服务,花钱买享受”没有达成共识。

客观地说,这既是一个观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

如果不能适当提高职工工资,使职工能够在不减少收入的情况下承受物业消费,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就很难实现。

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发展的思考

煤矿企业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管理价值和改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由以单位支付为主向以业主缴纳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推行公司化经营,实现服务与创收并重。

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是加强内部管理,搞好服务创收,努力减少矿井的补贴,一方面可以促使物业管理公司以企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经营行为,把服务创收与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各业主单位和广大居民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使其切实把物业管理作为一种商品来对待。

当然,服务是创收的前提,物业管理公司的创收必须建立在为居民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基础之上。

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

从物业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只有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上激烈的角逐和较量,将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外部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才能激励各物业管理企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素质。

从新矿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也是物业管理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未来几年,各矿物业公司虽然都在搞服务、搞创收,但都封闭在本煤炭企业域内,服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与其生存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有的物业公司无形当中形成了一种惰性。

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给其以压力和动力,才能把那些经营不善、管理服务不到位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同时,各物业公司内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在物业管理公司与各专业队伍之间形成明确的甲乙方关系,明晰利益分配的程序和格局,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坚持社会化服务,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一个经营性的公司,当然要强调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以及为业主提供各类有效服务的管理活动。

但是,物业公司是一个以密集的人群(居民)及其相关建筑物业为管理对象的企业,其工作目标不能仅仅锁定在为业主提供服务、为自己营利上。

尤其是煤炭企业的物业管理,本身就是矿井下属的一项主要业务,更应把自身发展与社区思想、文化、环境、治安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化服务上多做文章。

物业管理集经营与管理于一体,也应当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导。

因为社区管理的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管理服务等,主要是着力于做好宣传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而物业管理公司则拥有更多的资源来从事计划的实施。

所以,社区建设要把物业公司作为主体骨干力量,物业公司要把社区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主要目标,两者携手共建,共同开创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社区建设、管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物业管理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新兴行业,提高物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也是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篇3:社区工会工作论文

1 英国社区护士的级别与类别

1.1 护士级别

英国护士和助产士协会 (Nursing Midwifery Council, NMC) 是负责全英护理工作人员的从业行为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专门管理机构。从2010年4月开始, 英国实行新的9级制度即Band1~9。取得NMC注册的护士从5级开始计算, 5级以下的一般为护士助理等[1]。不同级别的护士需达到不同的标准, 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巧、实践经历及其他能力等。1~4级人员一般为护理员、健康服务助手和学校的学生;5级社区护士可以承担家庭访视等服务工作;6级为高级社区护士;7级为主管护士可以独立开业, 也可以被诊所和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聘用, 具有有限的处方权;8级护士一般由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聘用, 主要承担管理和教学工作, 也可以独立开业;9级为国家健康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护士各级别的标准和指南由NMC广泛收集和征求护士、公众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 每5年修订1次[2,3]。因此, 只有在临床工作一定年限后, 才能申请到社区工作, 级别一般需6级以上。

1.2 护士类别

从类别上看, 在英国社区诊所工作的护士有两种, 一种是诊所护士 (clinic nurse) 多由诊所聘用, 一般1家诊所有2~3名护士, 可独立开展门诊工作或协助医生, 根据护士的级别及专业不同, 工作范围也不同。另一种是地区护士 (district nurse) , 负责社区出诊, 由初级卫生保健信托 (primary care trusts, PCTs) 聘用。在全科团队中, 社区护士作为重要的员成一起满足病人的需求。英国社区护理工作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社区护士在居民心中也享有较高的地位[4]。

2 英国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

2.1 诊所护士

诊所护士独立性较强, 高级别的可直接接诊病人, 部分护士有一定的处方权。一般1家诊所每周5~6名医生的预约门诊是500人次, 而2名护士的预约门诊工作量可以达175人次, 医生护士每周会开一次会议讨论病人情况。

诊所护士的门诊范围: (1)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有处方权的护士可直接开具处方;无处方权护士可以为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续开处方, 再由医生签名后处方生效;护士还可以为病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2) 老年人健康评估工作, 针对慢性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制定预防方案。 (3) 计划生育咨询、产前保健和妇科宫颈涂片等。 (4) 药物使用信息咨询, 如非处方药品副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等。 (5) 心理咨询、评估精神健康状况, 进行心理测量。 (6) 成人、儿童的预防接种和免疫。 (7) 负责旅游接种及相关咨询。 (8) 抗凝血功能监测, 如华法令测试, 但不是所有的诊所都有相应的设备, 附近的诊所会转诊过来。华法令服用图表很详细, 什么颜色的药片吃几粒, 护士会打印出来让病人照图吃药。 (9) 辅助医生开展小手术、关节注射。 (10) 为病人抽血并送化验中心。

门诊工作时, 护士也可帮病人预约全科医生;非门工作诊时, 还有电话咨询, 慢性病如高血压随访监测, 健康促进、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工作。因此, 有些英国市民愿意选择到护理门诊就诊, 因为护士门诊的内容涵盖面较医生广。

英国诊所在预约时会相对固定一些专科门诊的时间, 如预防接种门诊、旅游疫苗接种门诊、戒烟门诊、药物依赖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等。一方面由于一部分专科护士是临时聘用的,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 集中时间段处理这些有专科护理需求的对象, 可以提高诊所工作效率[5]。

2.2 地区护士

地区护士由PCT聘用, 一般1个诊所的管辖范围会安排5个地区护士, 每个护士从8时工作到13时, 服务6~8个病人, 1周5天工作, 每个护士每周安排上门服务不超过200人次。服务对象有出院需随访的患者;老年、体弱和行走困难或视力问题等情况不能来诊所就诊的患者;独居者;肿瘤患者;不能行走需要上门测血糖、摆放药片或胰岛素笔看不清自己无法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甚至还有行走不便需要护士上门点眼药水的患者。

有上门需求的可直接联系护士, 或找全科医生 (GP) 联系护士, 或者通过前台联系护士。护士一般通过记录簿看每天的工作安排。要求医生出诊的也先由地区护士上门, 情况不严重不需要医生处理的事情, 由护士完成;护士不能完成的找GP;严重情况的护士可直接将病人转到大医院。

3 英国社区护士的职业素养

3.1 沟通技巧

要求利用沟通技巧使患者完全理解病情诊断, 并对处理方法满意, 在患者接受坏消息时给予支持。在与患者及照顾人员沟通时, 要注意对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倾向性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并要求预见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并采取措施提高沟通效果, 利用沟通技巧来支持患者坚持治疗或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沟通技巧要求在谈话和文案书写上都要有所体现, 还要具有一定的谈判、冲突处理技巧。高级别的护士要求进一步将自己的沟通经验运用在教学上, 带教实习护士。

3.2 质量控制

按照NMC要求的标准来开展工作, 要求按法律法规完成患者记录;优化管理自己的工作负荷, 必须确保工作的质量, 对患者的照料处理须遵照指南或询证医学证据。工作中要自查、同行互相审查或对照标准评估工作的质量, 在诊所或更广泛的圈子中, 要互相支持、分享学习的知识。从患者的反馈、诊所的事故以及近期医疗事故中, 利用结构体系从根源上分析事故原因, 防范事故。

3.3 个人发展

个人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 不断学习, 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正面作用。支持其他人的发展, 并激励他人发挥出最大潜能。让工作场所具有学习氛围, 相互学习并从诊所外学习。鼓励他人对自己的知识技能、行为做出真实的自我评价, 了解自己的职责, 向患者提供服务要优先满足患者的需求。跟上新的发展, 与团队其他护士一起工作, 确保整个团队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3.4 团队合作

了解自身的作用, 在团队中的工作范围。工作要有效率、有责任心。支持其他团队人员, 开创新的工作方式。接受其他人的建议, 提升工作能力。

3.5 管理能力

在工作场所进行有害监测, 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资源;确保安全储存转移医疗废弃物以及药品监管;定期培训学习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4 可借鉴的内容

4.1 加强社区护士专业技能

目前, 我国社区护士专业能力与英国相比差距很大。国内多项研究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社区护士。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有35%~70%没有系统接受过有关社区护理的专业培训和教育[6]。而社区护理服务模式与临床护理有所不同, 所以, 社区护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设定, 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 将社区护士作为专科护士来培养[7]。英国从1992年开始在雷丁大学进行社区专科护士的培养, 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将社区护理教育作为单独的专科设立。

对目前已经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来说, 有效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很有必要。有调查显示, 社区护士的培训内容需求面很广, 涉及基本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基本护理知识与技能, 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老年人健康指导服务264人, 占98.51%, 健康教育信息和咨询261人, 占97.39%, 健康档案管理259人, 占96.64%;疾病预防与控制包括高危人群指导及高血压诊断等262人, 占97.76%, 传染病宣传和咨询服务261人, 占97.39%。选学知识与技能要求丰富, 包括营养、中医、心理、临终关怀和人际沟通等。但是, 目前, 岗位培训以临床护理知识为主, 缺少规范的社区卫生知识及基本公共卫生技术培训[8]。

英国负责社区护理教育课程的老师也都是社区护理学专业毕业, 且有数年社区护理工作经验者, 以保证老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我国具有高学历的护理教育人员则多是一毕业就在各大高校任教, 很少有临床工作经验或本专业工作经验者, 而一些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老师, 又很少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方法培训, 因此, 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1]。目前, 社区医生的职能范围已经开始向全科化发展, 在上海等地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也已经开始。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体系亟需建立, 需要符合社区工作实际, 明确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具体的规范和要求, 让社区护理成为真正的专科。只有社区护士的专业技能状况, 提高才能提升我国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

4.2 加强社区护士人文素养

英国护理服务将病人的需求放在优先地位, 护理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服务, 因此, 护患关系良好, 服务对象对社区护士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高。护士的沟通技巧、管理能力等作为级别提升考核中, 必须考虑的部分得到极大的重视。高级别护士的要求也是在教学方面能将沟通技巧、管理能力等传授给实习护士。

我国医学教育以医学知识的学习为重点, 缺乏对沟通技巧的重视, 因此, 经常出现给出了正确的处理措施, 但是得不到病人接受的状况, 同时, 病人觉得医护人员没有很好了解自己的需求。目前, 社区护理工作正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历史因素、社区环境、心理状态和沟通技巧, 很多相关因素都需要社区护士理解并融入到社区护理服务中[9,10,11]。因此, 应在岗位培训的课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课时, 转变社区护士的服务理念, 提高护理服务意识。

4.3 进行社区卫生机构绩效体系改革

英国不同级别的护士待遇不同, 各层级护士的职能、工作范围不同, 已经有规范的考核系统。我国社区护士的整体待遇应提高, 同时明确职责, 根据护士资质分层次管理, 按照级别、工作范围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待遇。让护士在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随访服务工作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弥补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短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胡亚南, 张晓璇.英国护理教育与管理见闻[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3) :84-86.

[2]Nursing Midwifery Council.The Prep hand-book[EB/OL]. (2012-05-24) [2013-12-06].http://www.nmc-uk.org/Educators/Standards-for-education/The-Prep-handbook.

[3]Nursing Midwifery Council.Education Stan-dard[EB/OL].[2013-12-06].http://standards.nmc-uk.org/PreRegNursing/statutory/back-ground/Pages/Background-and-Context.aspx.

[4]蒋小剑, 何国平.国外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4) :1062-1063.

[5]宋亚琴.英国社区护理见闻及借鉴[J].护理学报, 2013, 20 (1) :62-64.

[6]郭玲, 刘素珍.社区护士执行社区护理服务水平的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 :929.

[7]卢蓉, 张杪.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0) :138-139.

[8]杜雪平, 杨玲, 王永利.中国多省市社区护士培训现状及意向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4) :1145-1149.

[9]陈良英, 宋爱梅.社区护理中存在的人际沟通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3) :108-109.

[10]张孝平.浅谈当前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健康必读, 2012, 11 (6) :572-573.

篇4: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主体体现 不足和完善

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历经 8 年试点之后,于 2011年2月25日,被正式写进刑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新突破。然而,从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试点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执行机制实质上是公、检、法、司、民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管理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少,因而对社区服务中心这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矫正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微乎其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和探讨改革的方向及推进措施,以期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现状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市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矫正组织”为中心开展的。向下主要是市级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与帮教安置处管理矫正工作,最后就是区(县)的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应该说,法律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其中不乏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司法所成为实质意义上矫正工作具体执行主体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职能的增加加上本身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目前司法所的机构建设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其公信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问题。一方面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法律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编制混乱。有公务员身份的,有事业编制的,也有临时聘用的人员。二是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尚未到位。办公用房紧张,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缺乏保障。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不到位。根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由上下配套解决,事实是往往上面的经费到位了,下面的配套经费却迟迟没有着落。四是司法所执行矫正与其工作任务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其自身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法律服务类的,而社区矫正则是刑罚执行。由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则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拥有了执法权,这就与法律规定相矛盾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主体存在诸多问题,势必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因而需要对此进行改良和完善。

二、 不足与完善

社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不高,因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对于社区矫正,从多国的立法实践看,多以立法或者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澳大利亚《矫正服务令》,我国香港《社会服务令》、《感化(缓刑)令》,台湾地区《更生保护法》等。对于我国,首先应当借鉴成功经验,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确立矫正执行机构、矫正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

其次,与相关部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社区矫正的实施理念与社会工作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理念、功能和过程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念来看,社会工作者强调问题的社会性。如果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其在这一过程中职责界定不清,可能很难取得相关部门的协助。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其权力和地位,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再次,加强司法所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明确在三种模式司法所存在的现阶段,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各有侧重的管理体制,逐渐过渡,最终统一形成一种模式。二是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身份,进行专业考核、择优录用、定编定岗,统一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三是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拨付应在县一级财政经费预算中专门给予列支,规定不得挪作它用,并进行检查监督。四是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要让司法所成为一个空壳。

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让社会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保障社区矫正制度化的同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三、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展开才刚刚起步,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毋庸置疑,但毕竟已走过9年的路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假以时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一定会不断走向完善、成熟。

篇5:社区工会维权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很大的提高,社会经济成分体现了多元化状态,由此,社区近几年来的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基本实现了由企业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尤其是在“国退民进”的经济转制大潮中,各种新建非公企业在社区内应运而生,在社区新建非公企业内就职的职工与日俱增。面对这一现实,就要求我们的社区工会组织必须切实履行工会的“四大职能”,而在当前社区工作中,尤其是要突出“两个维护”,从而建立起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维护社区职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促进一方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面对社区职工群体呈现多样化的现实,如何使社区工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维权的多重性贯彻体现在工作之中,则是一个新课题。

一、社区工会维权的对象——全体职工,体现了维权的整体性

社区工会维权的整体性既是指维权对象,也是指维权的内容。社区内的全体职工,则当然成为社区工会的维权对象。这在修改后的《工会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他们都是工会维护的对象。

在社区内组建新建企业工会,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则是一项体现维权整体性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社区工会具有地方工会与基层工会的双重职能,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争取职工入会,就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小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制度创新,采用基层独立工会、行业工会、工会联合会等多种新颖的组织形式组建工会,把社区内的全体职工都纳入社区工会的维权职责范围内。 正因为社区工会具有地方工会与基层工会的双重职能,也就决定了社区工会维权内容的丰富多样化。它既包括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权、劳动权、生存权,也包括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学习权、发展权。这6项权利基本涵盖了职工从事社会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两个层面。

但是,对于不同的职工群体,抑或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对自身需求有不同的侧重。因此,社区工会整体维护社区内全体职工的合法利益是建立在对不同职工群体的研究、分析,从而更好地在维护广大职工的整体利益的同时,来维护和表达不同职工群体的具体利益。唯此,才能真正做到社区工会维权的整体性。 根据社区工会的组织构成,有效促进工会的持久开展,以建立社区工会会员代表常任制方式来推动社区(小区)“三方协商机制”的形成、建立区域性非公企业职代会制度、构筑*工会志愿者网络、建立社区——企业两级集体协商机制等等,都是社区工会维权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二、社区工会维权的.对象——不同群体,体现了维权的层次性

社区工会脱胎于传统的街道工会,又不同于传统的街道工会,它的对象涵盖了包括街道机关、事业、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全体职工,这些职工来自于不同的单位、从事于不同的额职业、享有不同的待遇,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们对社区工会有着不同的需求。 社区工会的维权在做到整体性的同时,更要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注意抓住主要矛盾,从中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我们从研究维权对象的差异入手,加以区别分类,认真分析,突出不同的维权重点,强化维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 实践中,我们针对性地根据6种不同的对象,确立了不同的维权层次:

(一)白领群体。在人民广场社区内,有类似中区广场那样高档的商务楼,其间云集了不少知识分子为主的“白领”职工群体,他们包括从事科教文、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金融、保险、证券行业及受聘于三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从事体力劳动,是职工队伍中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最紧密的群体。针对这一群体,我们社区工会把维权工作的重点落脚于维护他们的自身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因此,我们结合社区工作的计划,在这些企业中,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倡导职工进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推进社区工会的“创、建、做”工作,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有效维护了“白领”群体职工的学习权。

(二)普通工人群体。广场社区内,聚集了许多各类经济所有制企业内的人员,他们收入不高,与“白领”群体恰好相反的是,他们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根据这有一“普通工人”群体,我们则将维权的重心放在对其劳动权利和经济权益上,并且努力设法扩大他们的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途径。因此,我们社区工会以实行社区工会会员代表常任制为契机,通过社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小组的日常巡视检查的工作方法,规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协助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畅通企业行政与工会的平等对话渠道,特别是将国家规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列入劳动合同,确保工人职工经济生活质量。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渐开展建立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员工大会的职代会推进工作,并辅之以多样式、多载体的让普通工人最广泛参与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培养普通工人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拥有更多的知情劝、发言权、决策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机关公务员群体。街道机关公务员的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一般职工,他们有优于企业职工的职业稳定性,收入水平也居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他们不直接从事物资生产活动,而是直接从事社区内容方面事务的管理、协调、组织和督查。针对这一机关公务员群体,我们社区工会在做好机关工会基础工作的同时,则把维权的侧重点放到维护机关职工的民主权利。因此,社区工会通过社区工会代表常任制的民主评议监督小组来推进街道机关民主管理工作,主要采用街道政务公开、职能部门职责公开和民主评议部门及街道机关领导人等形式,以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的渠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将公仆意识与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机统一在一起,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从而赋予传统的“当家作主”之主人翁精神以新的内涵。

(四)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随着区府招商引资力度的深入,社区内新建企业日渐增多,形成了各类企业的厂长、经理和上层管理人员。这一以经营者为主的经营管理者群体,大多掌握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管理权,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风险,虽然他们也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但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普通职工。针对这一群体,我们社区以求“双赢”为出发点,把实践“两个维护”化为具体而丰富的内容来为企业服务,尤其是组织经营者进行《劳动法》、《工会法》等普法学习教育,社区工会大力开展贯彻学习“两法一条例”活动中,努力取得经营者的支持、参与,树立他们的法制意识,并且,协助经营者在企业内开展“双爱双评”活动,实现经营者与职工群众沟通的零距离,形成“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的“双赢”氛围。

(五)困难职工群体。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必定回产生下岗和失业的社会现象。这些职工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牺牲和奉献,面对生活中下岗和失业的逆流,生活暂时遇到困难。面对这一困难职工群体,我们社区工会把维权的重点放在维护其生存权上,千方百计地落实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借助社区信息网络,指导就业,提供培训,介绍工作,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困难。

(六)打工者群体。上海城市的辉煌建设凝聚了许多进城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他们往往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收入较低,保障水平也最低,是自身合法权益最易受到侵害的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的 特点,我们社区工会着力督促企业与之签订劳动合同,主张维护他们加入工会的权利,主张一视同仁、有所倾斜的原则,重视劳动保护的督察,协调企业,尽力帮助他们获得社会保障,使他们的最起码的生存权得以切实保障。

三、社区工会维权的对象——困难职工群体,体现职工维权的重点性

困难职工群体是社会经济改革阵痛的直接承受者,他们曾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如今,为深化改革再度奉献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一部分人面临下岗和失业的境遇。社区工会的性质就决定了社区是“送温暖”工程的主角,工会组织应该也必然是困难群体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社区工会应发挥管理与网络的优势2,通过小区工会的职能,落实好困难职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激发起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针对社区内一些非公企业中的困难职工群体,则发挥社区工会代表常任制的职工权益保障小组的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助企业经营者逐步建立困难职工互助互济的机制,例如建议成立企业内的“职工互助福利基金会“等,发扬”平时省一口、灾年得一斗“的精神,以集体的力量克服个别职工暂时的困难。社区工会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在辖区内职工中大力弘扬传统的互帮互助精神,形成职工会员之间先富帮后富、强者帮弱者、群体帮个体的良好氛围,时刻把集体的关怀送到每一位职工的心坎上,从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工会组织的温暖。

篇6:社区工会工作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6月-6月期间在颐馨社区居住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6.4±2.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55.3±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按照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进行检查证实为有高血压病史,且经生化检查排除其他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嘱患者注意休息,介绍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等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具体风险管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等培训,相关社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要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牢记心中。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项目。由于社区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情绪,故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意义重大。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患者讲解发生疾病的原因及危害,并告知预防及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2.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的临床资料,开展临床检查,分析社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及时处理好用错药、患者摔伤等风险问题,寻找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

1.2.3风险管理的实施组织风险监控小组分析并预测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针对患者的主要风险点,进行风险点管理,处理好风险;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落实风险管理制度等。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1)患者满意程度:患者接受的护理关怀,比如护理人员耐心地倾听病人倾诉、护理人员管理医疗设备、患者能得到护士的建议、遇到的问题解决情况、患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评定,并分别以相应的分数,标注病人对各个项目的满意程度,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分数越高,满意度也越高。评分标准为:5=非常满意;4=满意;3=不清楚;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2)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程度,并投诉至负责人处等的事件。

(3)风险事件:统计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用错药、患者摔伤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对患者的评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评分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投诉及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3例投诉,少于对照组的10例;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少于对照组的12.0%;两组患者投诉事件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美国之旅下一篇:馅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