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2024-04-20

《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精选13篇)

篇1:《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有效保障计量、检测设备精度及适应质量检测的要求,加强物料和产品的质量管控,以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一、监视和测量设备范围

各生产单位、部门使用的计量、仪表、检测设备和器具,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原燃料计量(称)设备、地磅称重系统、化验仪器及设备、各产品储量计量仪器、水及蒸汽的流量计量设备等。

二、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

1、各计量、仪表、检测设备,由使用单位负责日常使用、保管、维护工作,确保各设备的正常使用、规范操作。

2、计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由具有资质和有专业技术的单位进行。强制检定需外协质量检验部门的仪器设备,由使用单位及设备部上报企划部对外协调联系;需自检的计量、仪表检测设备,根据各部门职责范围,由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或化验室等专业人员承担。

3、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维修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机械维修车间)进行修复,需要联系厂家协助维修的,由设备部联系供应部(公司)对外联系。

4、供应部(公司)在监视和测量设备、器具的管理中分管对外联系厂家进行设备、器具的维修工作和新增计量、器具、仪表检测设备的选型和购置。

5、设备部负责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对监视和测量设备、器具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新增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经济论证,做好各种检测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

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细则

1、生产系统、化验、质检等所有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单位,要对所归属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统一标识并编制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附表

一)。

2、设备部、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机械维修车间)协同使用部门编制有关电子、计量、仪表、检测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日常维修保养细则,努力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保障精确操作和计量。

3、各使用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计量器具、设备的使用、校验、维修及保养记录,并严格填写记录,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4、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分为自检设备和强检设备,各使用单位和检定单位需制定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附表二)、强制检定监视和测量设备登记表(附表三),有计划地进行对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的申报工作。

5、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验周期

①、强制检定设备的周期一般为1年或半年,各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单位要根据国家质量检测标准和行业规定制定相应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表,并严格按照设备检定周期进行设备的检定提报工作。

②、自检设备的周期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定为每月进行一次检定工作,需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的单位按照周期检定计划对每月所有待检设备进行检验和标定工作,并详细记录检验和标定的原始记录和标定记录,以备查询和管理。

6、各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单位的检定提报需以送检通知单(附表四)的形式提报申请,根据检定性质上报到相关检定单位。强制检定时由使用单位及设备部上报企划部对外协调联系;设备自检时,根据各部门职责范围,由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或化验室等专业人员承担。

7、随着监视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各设备使用单位要积极推行和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设备部负责联合有关技术支持单位和使用单位对新检测设备和技术进行考察论证及具体的审报工作,积极推进监视和测量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8、设备部联合相关技术支持部门对各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单位提报的落后淘汰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封存、报废工作进行论证,加强落后设备的报废和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管理。

9、设备部监督管理各单位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及周期检定工作,对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各种记录、台帐等进行定期抽查。

10、对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日常使用管理出现保养不到位、记录不详实、台帐不健全、自检强检提报不及时的各单位负责人根据情况进行管理考核。

篇2:《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状态的作用和标识

一、校准状态标识的作用

―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状态进行标识,以防止误用;

―校准状态是指监视和测量设备被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后的结果(如:合格、不合格等)。

二、校准状态的标识

―合格状态(合格证),符合要求可以正常使用;

―准用状态(准用证),不完全符合要求,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可以使用;

―限用状态(限用证),不完全符合要求,限制在某个范围内使用;

―禁用状态(禁用证),不符合要求,禁止在任何场合使用;

―校准有效期,在校准状态标识上需要注明校准的日期和有效期;

―其他需要的状态标识,根据需要设定。

三、校准的状态标识方法可根据设备情况和便于管理、防止误用的要求进行,如:

―用标签直接在设备上进行校准状态的标识;

―出示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和(或)检定(验证)证书;

篇3:《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的发展,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汽车行业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汽车企业也都把ISO/TS 16949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本企业体系认证要求,ISO/TS 16949条款7.6中规定“组织必须确定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所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这里的关键词是“确定”,确定之后设备可以自己配备,也可以外包。设备的有效性可以自行校准,也可以送第三方检定。从而达到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的目的。

本文通过总结在日常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工作中的经验,针对汽车企业的产品及生产特点,从装置的采购、验收、日常管理、周期检定、失准控制等方面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阐述,因地制宜把握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配备和控制的适宜性及合理配备的准确控制,既可以满足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要求,又可以减少检定费用,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为企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

2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概念与区别

所谓监视,就是“为观察实体的状态,人工或自动进行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观察、监督和检查,为调整和控制提供时机和依据。监视目的是为了保证过程运行正常。

监视装置是指用于监视的设备及与其相关件的组合。通常是指示性的,例如电焊机上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冲压机床上的油压表和气压表等。

所谓测量,“指将一个量与另一个已知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的实验过程,并将该量用数值和量值表示出来”。它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测量设备在标准术语中作了明确规定:“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这些测量设备即包括测试检验的设备,也包括校准和检定中的测量设备。

测量装置是测量设备与其相关件的组合,这些相关件即包括上述硬件,还包括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等软件。

3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

3.1 装置购置的一般流程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采购流程如图1所示。

预算的提出一般在上一年度进行,由使用部门根据装置的使用情况、报废情况及备件情况,提交下一年度装置的采购计划。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采购管理部门再根据整个公司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各使用部门的备品的库存量,防止因库存量过大造成成本增加。

在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采购及配置过程中,可遵循“够用原则”,即所配置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精度及量程能够正确、有效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状态即可,所配置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精度一般为工艺公差的1/10~1/3,量程一般为工艺范围的2倍以内为宜,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运行的生产成本,又可以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

3.2 装置的分类管理办法及检定周期的确定

在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中,可以按照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特点及监视测量装置的用途,将其分为A、B、C类3类进行管理。可与制造车间工艺工程师根据控制计划中的要求共同确定,避免因计量管理人员对生产工艺不熟悉造成分类的错误,减少质量风险。管理类别的分类方法见表1。

对监视和测量装置检定周期的规定,要根据其有效性的保持状态来合理确定。

A类装置在企业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中属于最高级别的管理,因涉及企业的最高标准、国家强检计量器具、质量的直接控制,其检定周期应不超过国家相关检定规程中要求的检定周期。且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定期检定。

B类装置的检定周期设定可根据使用情况制定,例如根据使用频次、工作环境、准确度、耐用寿命等情况制定检定周期。使用频率高,检定周期可以缩短,反之可以延长;工作环境好,检定周期可以延长,反之可以缩短;如果发现失准,要立即检定,并追溯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C类装置因在实际生产中对产品的质量等性能影响很小,在实际使用中仅作为指示性作用,为了满足体系认证要求,可实行一次性检定或自校准。自校准的装置应编写相应的校准规程。

3.3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

3.3.1 台账的建立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台账,并由计量管理员统一管理,且应进行不定期更新。台账可利用EXCEL或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台账中的信息应包括名称、装置编号、出厂编号、型号/规格、精度、生产厂家、使用部门及使用者、使用状态、管理类别、检定周期、检定日期、有效日期等内容。台账信息见表2。

3.3.2 装置的编号原则

装置的编号可按计量专业代码及使用部门代码混合编号的原则,便于在日常管理中能快速地查询到装置的使用者及使用部门,如图2所示。

3.3.3 周期检定及日常管理

3.3.3. 1 送检计划

计量管理人员每月提前15个工作日将下个月的送检计划发送至各个使用部门,各部门根据送检计划在装置有效期前5个工作日将即将到期的监视测量装置送到质量部门,质量部门安排自校或送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定期检定,避免因过期造成检定的不连续性。检定完成后及时更新台账信息。

3.3.3. 2 装置的延期检定

当即将到期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送检时,使用部门可在有效期前5个工作日向质量部门提出延期检定申请,同时制定在此期间装置的准确性、有效性保证措施,确保装置在此期间运行正常。延期检定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3.3.3. 3 装置的检定周期及管理类别的调整

在装置的使用过程,难免会存在装置的用途发生改变的现象,此时,计量管理人员可根据管理类别的分类办法对装置的管理类别及检定周期重新进行评估。评估应由计量管理人员与车间工程师同共完成,避免因计量管理人员对生产工艺不熟悉造成分类的错误,减少质量风险。评估工作完成后,装置管理人员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更新台账信息,更换装置上的合格标识。

3.3.3. 4 装置的封存及启用

装置若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损坏、不能立即修复,或装置已经不再使用等情况,使用部门可申请将装置进行封存,封存后的装置后续不再进行定期检定。检定封存后的装置若要重新启用,应先将装置再次进行校准或送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定期检定,检定合格后方能启用,计量管理人员及时更新台账,将重新启用的装置纳入到日常检定的管理中。

3.3.3. 5 装置的遗失、报废管理

当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慎造成丢失时,使用部门应及时到质量部门办理遗失手续,同时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现象的措施,计量管理人员更新台账中信息,遗失后的装置不再进行周期检定管理。

校准不合格或计量检定部门检定不合格的装置应进行维修,维修后再进行检定,检定不合格的应进行报废处理,不能使用。装置管理人员更新台账中信息,报废后的装置不再进行周期检定管理。

3.3.3. 6 装置的流转管理

当装置的使用部门或使用者发生变更时,使用者或使用部门就填写相应的流转申请表,提交至质量部门,计量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台账信息,装置流转后的送检工作由新的使用部门负责。

3.3.3. 7 失准装置的控制

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失准现象时,计量管理人员应组织使用部门对失准装置进行评估,当失准装置最终影响到产品质量时,应评估是否需对产品进行追溯,若评估结果为批量质量问题时,应立即将问题升级,并保存相关的评估记录。

4 总结

目前,汽车行业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市场上的汽车产品也参差不齐,各汽车企业也都将ISO/TS 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本企业的重要认证,而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和控制是认证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做好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与控制,不但可以更好地降低企业投入成本,也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大明.ISO 9000国际标准术语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傅大志.质量管理词典[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篇4: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1.入厂验收

1.1 新购的各种监视和测量设备到货后,必须进行入库验收。以保证新购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性能满足采购要求。

1.2 新购的压力表、温度计等到货后,要检查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和出厂合格证、检查计量器具外观质量、核对计量器具装箱清单、根据核对技术参数和技术资料、进行计量性能检定测试。2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

2.1 凡是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重点岗位和要害部位,都应安装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设备,需对重要的压力、温度等指标进行监控和测量的,同时安装压力、温度监控和测量装置。

2.2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选型要合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供货安装单位要有相应资质。

2.3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要合理,能够起到有效的监视和测量作用。2.4 新安装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要经过鉴定和校准方可投入使用。3.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

3.1保证监视和测量设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用。

3.2监视和测量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保持其准确度。

3.3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在鉴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严禁超期使用,使用中如发现损坏或处于可疑的校准状态时,应对其重新进行校准。

3.4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使用步骤和方法以及维护和保养知识。

3.5 使用人员要随时观察安全和测量设备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3.6安全科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建立台帐。

篇5:监视和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康杰化学生产活动过程中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2.0 范围

适用于康杰化学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全管理

3.0

监视、测量设备:包括电视监控、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表、液位计。4.0

4.1设备部为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监管部门,负责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档案及台帐,并定期组织检定。4.2各部门、车间负责所属区域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和使用。4.3 EHS部负责制度的监督落实。

5.0 定义

职责

程序

5.1监视测量设备的配置与使用

5.1.1监视测量设备进厂后,设备部依据监视测量设备说明书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5.1.2设备部对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入库后,建立监视测量设备档案,包括其技术资料(说明书、合格证、送检合格证等)。

5.1.3监视测量设备的校验:有特殊要求的压力表等监视测量设备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送质监局进行校验;对于一般的监视测量设备有公司设备部内部校验。

5.1.4所有在用的检测计量设备应在校准有效期内并黏贴合格标签,使用部门在生产中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应对其设备进行评价,做出记录,同时上报设备部及时对该设备校准、修理或更新等。

5.2监视测量设备档案的管理

5.2.1监视和测量装置设备应健全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包括监视测量设备使用说明书、监视和测量装置维护保养与操作规程、检定/校准证书等。

5.2.2由设备部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并列入《周期检定计划》。台帐应包括:

5.2.2.1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名称、制造厂、规格、型号、精度。5.2.2.2进厂日期、监视和测量装置编号、启用日期。5.2.2.3使用部门、检定/校准周期、检定/校准记录。5.3使用、维护与管理

5.3.1各部门应严格按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的完好性。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5.3.2检测计量设备的检定/校准时机: 5.3.2.1新购检测计量设备首次使用前;

5.3.2.2检测计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调整不当而使其校准失效; 5.3.2.3检测计量设备经过维修或校准有效期到期;

5.3.3检测计量设备的使用必须在其有效使用期和有效使用范围内。

5.3.4生产车间和有关部门负责所使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使用中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设备部检修或校验。

5.3.5设备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好检查记录存档备查。

5.4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报废

5.4.1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出现老化,无法修复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及时停止使用,并报设备部,按设备报废有关规定处理。

6.0 7.0 参考文件 N/A 记录及保存

《监视和测量设备档案》 《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

篇6:《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监视和测量设备(包括安全生产过程监控设备设施、安全防护监测设备、验证设备等)的管理,提高安全监控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制度。2 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计量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3 管理职责

3.1 设备处是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的主管处室,其职责如下: 3.1.1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检验和定期维修;

3.1.2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的记录;

3.1.3组织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3.2 安全环保处

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综合安全监督,督促各管理处室和使用单位进行规范化安全管理和维护。3.3 各使用单位职责如下:

3.3.1负责压力表的安装和日常维护;

3.3.2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日常维护和管理;

3.3.3建立本单位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组织进行定期和日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设备处、安全环保处汇报。4 安全管理要求

4.1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

4.1.1根据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由设备处和使用处室确定配备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提出采购需求。

4.1.2根据采购需求,采购处室按要求采购监视和测量设备。采购处室必须从具备安全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购买,所采购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质量合格证和安全技术资料等必须齐全。

4.2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验收及入库

采购回公司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由设备处进行验收,检定合格后,方准入库。4.3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

4.3.1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选型要合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满足使用要求。4.3.2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要合理,能够起到有效的监视和测量作用。4.3.3对需进行外部检定(校准)的新监视和测量设备,在使用前,由设备处负责联系国家法定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合格品应在合适的位置贴上表明其状态的唯一性标识。4.4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鉴定和校准

4.4.1设备处在年初,按国家有关检定周期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检定计划通知单”,发到各单位,按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

4.4.2对需进行内部校准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设备处按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校准。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由检定人员根据要求出具检定合格证或合格封印;校准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根据情况作降级、停用或报废等处理,并作相应标识。

4.4.3对需进行外部检定(校准)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设备处应负责联系国家法定检定部门进行检定(校准),由检定单位出具检定(校准)报告。4.4.4所有测量设备均应有表明其校准状态的鉴定标识,校准记录由设备处保存,保存期限为3年。

4.4.5使用单位在生产中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应对设备进行评价,做出记录,并立即向设备处汇报,同时对该设备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校准、修理或更新等)。

4.4.6校准监视测量设备的标准设备,应由设备处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维护,标准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取证。4.5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

4.5.1使用单位保证监视和测量设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用。4.5.2监视和测量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保持其准确度。

4.5.3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在鉴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严禁超期使用,使用中如发现损坏或处于可疑的校准状态时,应对其重新进行校准。

4.5.4监视和测量设备操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使用步骤和方法以及维护和保养知识。

4.5.5操作人员要随时观察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4.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4.6.1使用单位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日常性维护和保养,建立本单位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保证监视和测量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维护保养记录。4.6.2设备处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台帐,包括:名称、设备类型、购进日期、使用期限、现存位置、检定期限、目前状况等内容。4.7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失效处理 4.7.1使用或维护人员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过载或误操作,致使监视测量值不正常或功能出现可疑,应暂停或监护使用并立即通知设备处;设备处对该设备进行修理、调整、检定或校准合格后,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4.7.2设备处应组织对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故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应记录并保存对以往检测结果有效性的评价。

4.7.3对无法修复或无修理价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经使用单位负责人确认,报设备处负责人批准,按报废处理程序进行报废。

篇7:《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设备是企业的生产基础, 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能源消耗成本和劳动生产率。AQ8006-2010标准规定“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应有检查在用检测检验仪器设备技术指标的程序, 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应为100%[1]”。目前, 我国对设备管理的考核, 主要是设备完好率[2], 它贯穿于设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而设备完好率是沿用经济体制改革前制订的标准, 它仅反映企业设备的技术状况, 不适应竞争机制的要求。

1 仪器设备完好率的相关要素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主要依赖于其计量检测过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而计量检测过程涉及到的硬件要素主要是人员水平与仪器设备完好性。仪器设备在使用或存放过程中总会出现损坏、老化、磨耗、报废等情况, 因此就会出现已有设备完好率不高, 甚至使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达不到100%, 不能满足计量检测工作的需要等现象, 甚至更为严重是造成计量检测事故发生。因此,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必须加强仪器设备完好率的管理。影响仪器设备完好率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1 设置仪器设备管理人员

没有明确的设备管理人员, 无法落实仪器设备管理责任, 无法实施仪器设备完好率管理, 更无法保证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设备管理员的设置可根据设备数量多少或使用区域的大小来确定, 可设专职也可设兼职。

1.2 建立仪器设备台账

台账应包含涉及计量检测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仪器设备, 即包含计量器具和非计量器具。因为不论是计量器具或是非计量器具, 都需要确保其在用的准确性和完好性。

1.3 建立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表

应定期对所有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时间做出合理安排和计划, 以便在检定周期有效期临近时提前送检, 协调计量检测业务。

1.4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档案

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完整的相关档案以备核查与溯源。仪器设备档案至少包含以下信息:购置信息、验收记录、合格证、说明书、历次检定或校准证书 (计量器具) 、维护计划和记录以及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记录等, 如含有软件类的还应有标识及验证记录等。

1.5 建立合格的计量器具 (包括标准物质) 溯源框图

为保证准确量值溯源, 应及时送检仪器设备。设备管理员应在仪器设备检定有效期到期一定期限内 (一般为30天) 安排送检的计量器具, 以便操作人员做好工作安排或相应准备[3]。检定不合格或校准结果准确度不能满足检测或校准需要时, 要立即登记, 并会同使用部门及时办理停用维修手续, 及时安排替用仪器设备或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对损坏仪器设备也同样处理。

1.6 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状态标识

合格、部分合格、停用等仪器设备状态标识要清楚、准确, 避免误用、乱用仪器设备[3]。

1.7 认真做好仪器设备期间核查

设备期间核查作用非常巨大, 因为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设备, 很容易出现偏差或磨损或损坏或准确度不够。因此实验室须在做好周期检定计划的同时, 做好期间核查计划, 并严格实施。

2 仪器设备完好率量化考核模型的设计

2.1 考核参数的输入

仪器设备完好率可以划分为总仪器设备完好率和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际上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有考核和指导意义的是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指标。影响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量值溯源、期间核查、维护保养、正确使用等。因此要确保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100%[4], 就不能仅仅是定期检查在用仪器设备是否完好这么简单。而应该是系统性地进行管理模型设计, 进行更严密的量化指标考核, 才能确保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 也才能将检测校准事故防患于未然。

量化考核模型至少包含以下元素:在用仪器设备是否建立健全设备档案[5];仪器设备损坏是否及时处理;仪器设备是否超期使用;停用、报废仪器设备是否及时履行程序;是否发生停用、报废仪器设备而未及时更新替代;是否发生偏离;校准后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等。

2.2 模型的设计

每出现一例不符合便记录为一台次不完好。然后定时间计算该期间 (如季度或年度) 的仪器设备完好率和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

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设备完好台数÷仪器设备总台数×100%

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已按计划溯源的仪器设备台数÷在用仪器设备总台数×100%

为便于量化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 还需设计相应的支持表格如:《仪器设备完好率统计及考核表》、《不合格设备及停用、报废手续仪器设备记录表》等, 以便记录。《仪器设备完好率统计及考核表》可考虑设计以下要素:仪器设备总数、需外检台数、需自校台数、需自查台数、实际外检台数、实际自校台数、实际自查台数、不完好仪器设备台数、仪器设备完好率目标值、期间仪器设备安好率等。《不合格设备及停用、报废手续仪器设备记录表》则是考核配套使用的原始记录表。

3 仪器设备完好率的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仪器设备完好率的管理需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化, 以明确管理或使用仪器设备的职责, 明确量化考核指标, 规定相应奖惩, 以促使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对仪器设备完好率的重视, 从而提高计量检测仪器的管理水平, 确保计量检测质量的准确性。

3.2 严格对不完好信息的记录与确认。一项好的管理办法还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员执行, 否则也可能会流于形式。

3.3 要制定完善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对发现不完好的设备情况后应启动该程序对相关计量检测活动进行追溯测量过程, 如大型仪器设备的损坏、主要标准器的检定不合格、主要仪器设备的老化及溯源不合格情况发生等。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施仪器设备完好率管理办法的同时, 确保检定、校准、检测的结果质量准确可靠, 并不至于因处置不力而影响正常的计量检测业务。

4 结语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好率与生产企业用于指导生产的仪器设备完好率测重点及意义有所不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会直接影响到检测和校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其管理的模型设计不单纯是一个计算公式, 而是涉及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设备全要素。制定缜密和具体的仪器设备考核方法、管理制度、计算模式非常重要。确保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非常重要的质量目标, 是有现实意义的。

摘要:基于在用仪器设备完好率, 结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设备完好率计算统计方法的改进, 提出对影响仪器设备完好率的相关要素及量化考核模型, 对指导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设备完好率,管理模型,设计

参考文献

[1]AQ8006-2010,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S].

[2]潘红旗.关于设备完好率的探讨[J].港口装卸, 1996, 5:27-30.

[3]王韬.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设备[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8, 26 (2) 2:61-64.

[4]袁淑芳.煤矿计量器具管理研究[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1, 4:62-64.

篇8:监视和测量设备自校规程09

JZB-JSZW-B/1-09 1.目的

通过实施本规程,对于非强检和自制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装置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满足使用要求。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全公司对自有或非自有的非强检和自制监视、测量装置的控制。3.职责

3.1经营合约部作为归口管理部门应对本规程实施情况进行管理监督检查。

3.2经营合约部、项目经理部都应做好本系统非强检和自制监视、测量装置的定期检定和维修保养,配合经营合约部贯彻国家计量法规。

3.3各项目经理部对现场使用的非强检及自制监视、测量装置负责核验,防止不良设备在现场出现。

3.4对自校合格的监视、测量装置进行标识,并建立台帐。

4、自校方法 4.1试模自校方法

4.1.1本方法适用于新购置及使用中的灰土(混凝土)试模检验。4.1.2检定周期:12个月(根据使用频率延长或缩短检定周期)。4.1.3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

a.外观要求:模型内应无残损、砂眼、生锈等缺陷。隔板与底板接触无间隙。b.试模尺寸,允许误差: 圆模:直径±1mm 高±1mm。

方模:长±1mm 宽±1mm 高±1mm。4.1.4检验用计量器具:钢直尺(在检定有效期内)4.1.5检验方法:

4.3.2检定周期:每次试验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4.3.3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

外观要求:刀口处应无碰伤,电镀层应色彩一致,不允许有斑痕和起皮等现象。4.3.4检验方法:

通过目测检查外观,符合技术要求第4.4.3项。4.3.5检验结果评定: a.外观符合第4.4.3项要求。

b.合格后贴合格标识,不合格不准使用。4.4塌落度筒自校方法

4.4.1本规方法用于新购置及使用中的塌落度筒检验。

4.4.2检定周期:12个月(根据使用频率延长或缩短检定周期)。4.4.3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

a.外观要求:模型内应无残损、砂眼、生锈、变形等缺陷。b.尺寸要求,允许误差:直径±5mm 高±1mm。4.4.4检验用计量器具:钢直尺(在检定有效期内)4.4.5检验方法:

a.外观:用肉眼检查模内应无残损、砂眼、生锈、变形等缺陷。b.用钢直尺测量塌落度筒的直径,高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4.4.6检验结果评定:

a.外观符合第4.7.3.a项要求。b.尺寸符合第4.7.3.b项要求。

c.合格后贴合格标识,不合格不准使用。4.4.7附录:《监视和测量装置自检记录》 4.5钢直尺自校方法

4.5.1本方法适用于新购置及使用中的钢直尺检验。的前一米处,记下第一米误差,然后再将铅锤吊在待检测绳的“1米”处,提起测绳的“2米”处位置,记下第二米误差,以此类推测定至末端。全长测定完毕,将全部误差累计,对于结果进行评定。4.6.6检验结果评定:

篇9:9.1-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Q/E/S LZJC-09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满足对部门质量/环境/安全特性检测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3.职责

3.1 质检处为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监视和测量设备购置计划。

3.2 各生产部门负责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购置符合规定精密等级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计划,自行采购、使用、维护、贮存、建帐,并负责按规定要求,选择国家指定的计量检测部门,按检定周期及时对所用设备进行检测。

4.工作程序

4.1 对新采购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4.1.1采购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出厂合格证、出厂检定证等出厂资料应齐全。4.1.2监视和测量设备购置后,必须到国家指定的专门计量检测部门进行检定。4.1.3经检定合格的,将合格标签贴在设备明显处;经检定不合格的,由采购人员依据计量检测部门出具的检定证书予以退货。

4.1.4采购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经检定合格后,入库妥善保管并及时建帐,无出厂编号的应自行编号,保存好出厂资料、检定证书。

4.1.5经检定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可按规定发放使用。4.2 在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4.2.1 各生产部门要设专人管理监视和测量设备,建立并保持《监视和测量设备登记台帐》,注明设备首次检定时间、检定周期、下次检定时间、使用班组、动态(封存时间、报废时间等状态)等。

4.2.2 由专人按规定检定时间将设备送至计量检测部门进行检定,并填写《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登记表》。

4.2.3 检定后的设备应有计量检测部门出具的检定证书,按照检定结果(合格、限用、不合格)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标识。将相应标签贴在设备明显处。对不便粘贴标签的设备,可将标签贴在包装盒上,由使用者妥善保管。要保持标签整洁,防止脱落、磨损。

4.2.4 检定过的设备要及时上帐,保存好检定证书,为审查、处置提供证据。4.2.5 经检定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方可在生产中使用,对已过检定周期没有检定的设备,或虽在检定周期内但已失效的设备不得使用。

编制:牛玉宪

审核:雷

批准:田连成 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Q/E/S LZJC-09-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版次:B/O

4.2.6因生产任务的变化,监视和测量设备停止使用时,应向质检处申请停用,经批准后将“封存”标识贴在设备明显处。

4.2.7 封存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在封存期间可暂时不进行周期检定,但必须由专人按其要求的保管条件妥善保管。

4.2.8 封存的监视和测量设备需重新启用时,设备在有效确认合格期内可使用,超过有效确认合格期的,必须经计量检测部门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并报质检处。

4.3 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搬运、维护和贮存控制

4.3.1 使用者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在使用说明书或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使用环境中使用设备,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4.3.2 在使用前应按规定检查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是否在有效期内。如发现设备工作不正常或已过期未检,应贴上“禁用”标识,隔离存放,防止与合格的设备混用或误用。

4.3.3 对不能随意调整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要采取封缄或由有资格的人员进行调整等措施,防止发生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4.3.4 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搬运、维护和贮存过程中,要遵守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做好防护,防止其损坏或失效。

4.3.5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修理、报废等应记录在《监视和测量设备登记台帐》上。

4.4 监视和测量设备失效控制

4.4.1 使用中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失效(不符合要求或技术性能不正常)或对其准确度有怀疑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设备,将设备送到计量检测部门重新检定,依据检定结果作相应处理,并保持相应记录。

4.4.2 对该监视和测量设备以往测量结果进行复测,以确定其有效性。以往测量结果无效时,应评价其对部门质量/环境/安全数据的影响程度,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做好复测、评价、处理记录。

5.相关文件

5.1 Q/E/S LZJC-07-2010《物资采购控制程序》 5.2 Q/E/S LZJC-12-2010《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4 Q/E/S LZJC-08-2010《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6.记录

6.1 Q/E/S LZJR-09-01 监视和测量设备登记台帐 6.2 Q/E/S LZJR-09-02 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登记表

编制:牛玉宪

审核:雷

篇10:《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为了满足规范本公司设施设备的维护、验证及检定的要求,严格设施设备验证盒校准的管理,保证设施设备能安全、有效、规范进行,根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库房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1)医疗器械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包括货架、托盘等;

(2)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

(3)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

(4)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

(5)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应配备的相应设施设备。

二、库房温度、湿度应当符合所经营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的要求。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有效调控及检测温湿度的设备或者仪器。

三、计量仪器校正

1、常使用中的设备(温湿度计)每一定周期都要进行相关的检定和校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而未到检定周期的设备尽快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

四、质量管理部根据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提前一个月把即将到期的检测、测量和试验设备和器具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2、检定、校准有关记录、证书由行政部归档交质量管理部保管。

五、设备的验证

1、所有设备购进后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检定、校准,并进行有效验证(冷库温度监测仪、仓库温湿度计)。且每一定周期都要进行一次验证。

2、验证是指对冷库以及冷藏、保温等运输设施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定期验证,并形成验证控制文件,包括验证方案、报告、评价和预防措施等,相关设施设备停用重新使用时应当进行验证。

3、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如长时间停用后重新启用)时,应重新进行验证。

4、验证工作由验证小组进行实施,验证小组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结合公司相关部门组成,一般对使用操作方法和检测效果进行验证,以最适合的方法使用和操作。

5、验证前必须按使用检测效果、目的和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为基础,由验证小组负责制订详细的验证方案、偏差处理和预防应急预案,交验证领导小组批准,并严格按照所制订的验证方案进行验证。

6、验证结束后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确定一个最适合质量保证目的的验证结果,验证小组按此验证结果生成验证分析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签名,交由验证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并出具验证合格报告,已验证的项目及相应的文件方可交付正常使用,并由验证小组对相关文件组织培训。验证文件资料按要求留档保存。

7、根据验证确定的参数及条件,正确、合理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8、质量管理部建立并保存设备的技术档案,如:使用说明书,规格参数、验收记录等。

9、设备档案记录应按质量管理记录凭证的规定要求保管。

10、记录和数据应可追溯,长期在使用的设备应定期对设备的相关验证和检定、校准数据进行分析,评定使用效果以保证数据准确。

篇11:《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km2, 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4%, 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源, 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近年来,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猛, 海域使用需求持续增长, 200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9 662亿元, 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证书9 120本, 确权海域面积22.5万hm2余, 征收海域使用金58.9亿元[1], 海域使用的迅速扩展对国家海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以来, 国家和地方海域管理部门为规范用海秩序、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海域管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有效地缓解了海域使用过程中“无序、无度、无偿”状况。

由于海域开发利用不同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它们大多发生在海岸附近海域, 位置相对偏僻, 交通比较不便, 周围也少有明显的界线或标志物。在目前海域使用监视监测手段落后的现状下, 海域使用的详细情况不易被及时掌握, 极易造成海域使用现状不清、动态不明的局面, 从而使海域使用法制化管理失去客观基础, 海域使用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等高层次信息服务更无从谈起。基于这种现状, 国家海洋局广泛开展了局内外各有关系统建设和使用情况的调研, 在反复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 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的技术手段, 提供精确的动态监视监测信息, 实现海域使用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 提高政府部门的海域使用管理决策水平, 国家海洋局决定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

2 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在现有资源和技术力量的基础上, 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视监测为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 实现对我国近岸及其他开发活动海域的全覆盖、高精度实时监视监测;以先进、实用和可靠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 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安全和及时传递;以政府管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构建由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与指挥办公、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管理、海域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3个应用系统组成的可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 形成业务化运行机制;通过本业务化系统的运行, 确保我国各级海域使用管理部门能实时把握国家海域使用动态, 缩短行政审批周期, 适时制定或调整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政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数字化、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同时确保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政策和海洋开发现状, 促进海洋开发的合理有序、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3 系统建设现状

2006年,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在山东、福建、葫芦岛、威海、青岛、连云港、厦门、泉州和广州等2省7市试点建设, 2008年, 系统建设全面展开。经过3年的建设, 国家、省、市3级机构体系已经建立, 完成了1个指挥中心、3个国家中心、11个省级中心、49个市级中心的建设, 各节点的场所、硬件、网络和人员基本到位, 为系统业务化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组织保障。2009年,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正式启动, 但离达到完全实现海域使用与海洋功能区划等基础数据入库, 开展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 通过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系统实现数据统计、查询与汇总, 与国家省市三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形成联动反映的全面业务化运行的目标还有距离。

4 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软件系统有待统一完善

目前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版本混乱, 存在国家版本、省级版本和市级版本, 各地使用的版本不一。已完成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在操作性、可视性方面有欠缺, 某些程序设计上存在错误, 有些软件功能仍在开发当中, 软件平台的不完善、不统一对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离完全业务化运行尚有差距。

4.2 基础数据有待补充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软件及硬件设备是形式, 基础数据是内容。海域使用与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处理与入库存在较多问题, 一是海域使用数据很多为西安80、北京54坐标, 在无参考控制点下无法将用海数据转化为WGS84坐标;二是各级审批用海数据不共享, 导致用海数据不全, 缺少某级用海审批数据;三是有些地方海洋功能区划数据无矢量数据, 由纸质数据电子化后存在较大误差;四是有些地方技术力量薄弱, 无能力进行基础数据处理。

4.3 业务指导有待加强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刚刚起步, 业务化运行中需要更多指导。当前, 文件指导、会议指导或现场指导偏少, 海域监管工作缺少阶段性考核指标, 工作开展缺少目标方向。

4.4 技术能力有待提升

海域监管涉及计算机、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管理等多专业知识, 鉴于部分技术单位没有编制或编制过少的原因, 技术人员显得不足。同时, 当前技能培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 偏重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视频会议系统硬件培训, 对海域监管业务软件、Supermap软件平台、测绘软件和基础数据处理软件等培训偏少, 导致海域监管软硬件两条腿同行时跛脚, 海域监管业务技能有待提升。

4.5 海域资源价值监测工作有待统筹协调

按海域监管工作内容, 海域使用地面监视监测包括海洋资源价值监测, 进行海洋经济产值、海洋产业结构、海域使用价值等监测。基于专业知识结构、监测信息来源等原因, 由各监管中心开展这项工作存在问题, 此项工作开展有待统筹协调。

4.6 行政、执法和技术三者关系有待理顺

海域管理由海洋行政部门行政审批、海监部门执法、海域监管中心监视监测连成一线, 三者有机结合, 形成海域使用管理的一个完整过程。海洋管理涉及的3个部门, 在部分省市存在信息不通、协调不畅、相互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 管理互动脱节, 海域使用管理工作难以全面到位。海域监管工作如何融入海域行政审批和海监执法当中, 真正发挥海域监管工作在海域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者关系有待协调。

5 系统建设的应对策略

5.1 加快系统软硬件配套建设

(1) 统一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软件, 对系统软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完善。软件系统的建设需要广泛征求意见, 既要有各级领导意见, 更要征求广大基层海域监管技术人员的意见, 群策群力, 共同将软件系统加以完善。

(2) 加强测绘资质配套。测绘资质是开展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的基础,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同国土部门协调, 各监管机构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尤其是人员条件, 申请海洋测绘资质。

(3) 加强基础数据的处理与入库。基础数据是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核心, 各级监管中心应加快各级用海审批数据和海洋功能区划数据的处理, 共享用海基础数据, 对于某些存在海洋功能区划矢量数据而无法取得的情况,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 做好基础数据获取、处理与入库。

(4) 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质量建设。海域使用监视监测结果作为海域使用行政审批、海监执法依据, 需抓好质量建设, 规范各项工作制度, 建立工作档案, 保证监视监测成果的可靠。

5.2 加强海域监管系统业务指导

海域监管系统运行初始, 业务化运行还面临诸多难题, 海洋相关部门需加强认识。业务上要加强指导, 制订阶段性工作目标和考核方案, 通过文件、会议或现场加强工作指导;技能上要加强培训, 在偏重硬件培训的基础上, 加强海域监管业务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培训。

5.3 理顺行政、执法和技术三者的关系

当前, 海域使用管理中重审批轻管理现象突出, 海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海域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 通过内部协调, 探索充分整合行政管理、海监执法和海域监管3个部门资源及技术的有效手段, 形成有效的联合反应机制, 加强海域使用的综合管理。

5.4 统筹开展海域监管业务工作

海域使用行政审批、海监执法与海域监管存在一些交叉之处, 海域监管工作应统筹协调, 避免重复。对于地面监视监测中海域资源价值监测工作, 建议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调查工作统筹进行。

5.5 以海域监管系统建设为依托, 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

在完成基本系统建设的基础上, 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 鼓励建设附加系统, 推动网络办公、海洋管理、执法监督、综合数据管理和公众服务等海洋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12:监视和测量装置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使公司监视和测量装置的使用与管理更趋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部门、各车间。

3.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维护和保养; 3.2 质量检验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

4.工作程序

4.1 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

4.1.1凡是生产、使用、储存、充装易燃易爆易中毒危险化学品的重点岗位和要害部位,都必须安装适宜的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需对重要的压力、温度等指标进行监控和测量的,同时安装压力、温度监控和测量装置。

4.1.2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选型要合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供货安装单位要有相应资质。4.1.3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要合理,能够起到有效的监视和测量作用。

4.1.4新安装的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必须经过鉴定和校准方可投入使用。

4.2 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鉴定和校准

4.2.1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鉴定和校准同期,以相应的国家标准为准。

4.2.2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按有关国家标准进行鉴定和校准。

4.2.3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鉴定和校准记录由公司安环部存档。4.

3、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

4.3.1使用部门保证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用。4.3.2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保持其准确度。4.3.3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在鉴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严禁超期使用,使用中如发现损坏或处于可疑的校准状态时,应对其重新进行校准。

4.3.4对使用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人员,视设备的繁简和操作难易程度进行必要的培训,使用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使用步骤和方法以及维护和保养知识。

4.3.5使用人员要随时观察安全和测量设备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4.4 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4.4.1使用单位应对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便保证监视和测量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维护保养记录。

4.4.2质量检验部应对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建立台帐,包括:名称、设备类型、购进日期、使用期限、现存位置、检定期限、目前状况。4.5.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失效处理

4.5.1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若发现损坏或处于可疑状态时,应由联系有资格的单位或人员维修检定。

4.5.2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报废经质量检验部确认,按报废处理程序进行报废。

5.相关记录

篇13:《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及使用管理办法》

1.1 概念

服务、服务业的基本概念目前尚未进行统一和标准化,其概念在理论界尚存争议,一般解释如下。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也有将其解释为:发生于顾客与提供服务之组织的服务人员、硬件资源、系统等组合之间的活动(《辞海》解释: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

服务业一般被认为是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辞海》中解释: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提供劳务的国民经济部门)。

服务业有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之分。以增值为目的,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集合叫服务产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产品的政府行为集合叫服务事业。

服务产品(简称服务)是生产者通过由人力、物力和环境所组成的结构系统来销售和实际生产及交付的,能被消费者购买和实际接收及消费的“功能和作用”。

经济学中的服务产品通常有2种含义:①指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劳动,它与非物质生产劳动大致相同,但有交叉;②指服务产品,即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劳动成果,主要包括第三产业部门中一切不表现为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由于经济过程的复杂性,现实中第一、第二产业部门中也混杂着少量服务产品)。如果在劳动意义上使用服务概念,就称之为“服务劳动”,若在产品意义上使用它,就称为“服务产品”。

1.2 分类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农业、工业、建筑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细分为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料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五大实物商品生产部门)之外的所有其他15个产业部门。即:

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③批发和零售业;④住宿和餐饮业;⑤金融业;⑥房地产业;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⑩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⑪教育;⑫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⑮国际组织。

1.3 特征

服务产品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也强调产品要能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但是,消费者需求在有形产品中可以转变成具体的产品特征和规格,同时这些产品特征和规格也是产品生产、产品完善和产品营销的基础;而服务产品主要特征是非实物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且反映在提供服务的全过程中。

服务产品的质量好坏完全由顾客感知体现,服务质量优劣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服务速度快慢、服务的舒适性程度、服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程度等。质量需求从提供服务的开始就得以体现,并贯穿于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服务企业需要明确服务产品的本质或服务理念。例如,学校提供的是顾客(学生)知识增长的服务;医院提供的是顾客(病人)健康状况恢复的服务;旅游业提供顾客(游客)一次旅游活动服务等。有些行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辅助的产品。例如,宾馆在提供给顾客(旅客)住宿服务的同时也向他们提供伙食;民航企业在提供航运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点心、饮料;医院在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药品等。

2 服务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审核思考

正是因为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其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与有形产品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是审核过程难点所在。以下就服务产品的“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提出一些审核思考,供大家商榷。

2.1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符合性

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这是服务产品合格的前提。无论那种服务产品,只要是向顾客提供的,就必须是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要求的产品。因此,对服务产品进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时首先要判定服务产品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而任何超出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的服务产品都是不合格品。例如,一个歌厅提供的服务产品仅仅表现为满足顾客唱歌休闲娱乐需求,其就是合法的,可以判定其服务产品是合格的,如果其同时包含色情服务,就是不合格服务产品;一个公共管理部门超出授权范围的行政许可,就是不合格的服务产品;学校不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施教,其服务产品也是不合格的服务产品。

2.2 顾客满意度的监视结果

服务产品质量好坏完全由顾客感知体现,是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对服务产品提供方的整体自我感觉,因此,审核服务业时应将顾客满意度作为判定服务产品符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点,故其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性。例如,在商店接受同一销售服务员提供的相同服务的2名顾客,对服务满意程度往往会不同;接受同一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的2位病人对该大夫满意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服务产品满意度抽样样本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以点代面,同时还要对单个服务产品和服务企业整体服务进行全面满意度抽样。而收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工作必须全方位进行,其方式至少应包括:发放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受理顾客投诉;进行顾客走访;召开顾客座谈会;开展售后服务回访;进行有关顾客反映的市场调研等,否则会导致对服务产品的符合性判定失准。

2.3 行政机关、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监督结果

在我国,服务业范围虽然十分广泛,服务产品种类繁多,但都是在行政机关、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监管之中,有的是受一个部门监管,有的则是受二者或三者同时监管,因此,进行服务企业审核时,应该收集这些部门对其的监管评价记录,以此作为判定服务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符合性证据之一。例如,一家服务企业被其上级主管部门评为“系统年度先进企业”,多名员工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等,此可以作为该年度企业服务产品符合性证据之一。又如,一家服务企业被当地工商部门评为当年“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另一家服务企业获得“青年文明号”称号等,这些都应该作为其提供服务产品的符合性证据。反之,一家服务企业被上述3类监管部门开出处罚性监管结论,此应作为判定服务产品不具符合性的证据。

2.4 人大、政协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结果

我国人大、政协、新闻机构和社会舆论等对服务产品的“产品监视和测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许多重大的产品质量问题都是由其首先曝光而被查处,这些被查处的产品当中包括许多服务产品,例如非法医疗信息广告、非法保健品宣传广告、非法招生信息广告、非法销售信息广告等。同时,我国人大经常组织对服务行业进行执法检查,政协经常组织对其进行服务监督,这都是服务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当然社会监督结果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肯定性的结论,因此审核服务企业时,应该收集相应监督记录,作为服务产品的“产品监视和测量”证据之一。正面结果可判定服务产品符合要求,反之,判定不符合要求。

2.5 内部监控的结果

由于服务产品有着非实物性、品质差异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固有特征,企业内部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服务产品质量优劣。例如,酒店服务员不按时上班、脱岗或服务态度差、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产品质量就不符合要求;保安人员脱岗就可能造成小区业主财产损失,形成不合格的物业服务;窗口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如果存在迟到、早退、脱岗、服务态度差或服务速度慢等情况,也会形成不合格的服务产品。因此,进行服务业企业的审核时,应该把企业内部考勤、考纪和考评记录作为其“产品监视和测量”证据之一。

2.6 服务设施的满足程度

没有合格的服务设施就很难形成合格的服务产品,一个优质服务产品离不开完善的服务设施。例如,医院如果连基本的医疗设备都没有,肯定不能形成合格满意的医疗服务;航空公司如果没有优质的民航班机就不可能保证提供优质的航空服务;学校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就不可能提供满意的教学服务。同时,服务设施还决定着服务的速度、服务的舒适性和服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因此,进行服务产品的“产品监视和测量”审核时,一定要关注服务设施满足程度。

摘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其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与有形产品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也是审核过程难点所在。文章阐述了服务、服务业、服务产品的概念和分类,就ISO 9001标准中服务产品的“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提出一些有关审核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服务业,服务产品,特征,监视和测量,审核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篇:社会学 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调查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