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七夕的诗词

2024-04-22

咏七夕的诗词(通用15篇)

篇1:咏七夕的诗词

卢挚(元)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篇2:咏七夕的诗词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篇3:中国古典咏梅诗词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咏梅诗词的重要价值源自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兴寄传统。从《诗经》中大量咏物诗的比兴手法始, 我国的古典诗歌就具备了兴寄的特征。到了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里“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诗歌的兴寄特征再次被发扬光大。汉代的古诗和乐府诗中亦不乏兴寄的名作, 到初唐陈子昂等诗人将咏物诗的兴寄提升到文学理论的高度, 使得兴寄成为我国古典咏物诗的一种传统而传承至今。因为有了兴寄, 使得历代咏物诗作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因为有了兴寄, 就使得咏物诗有了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我国古典的咏梅诗就是这样, 这些诗词中的梅花意象寄寓着中国文人复杂的情愫和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咏梅诗词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梅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花意象, 蕴藉着我们民族丰厚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本人认为我国咏梅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积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就其内容而言, 古典咏梅诗歌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一、借助梅花兴寄抒怀的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包括从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我国古典诗歌中吟咏梅花的历史并不久远。《诗经》中涉及到大量花卉, 但其中唯独没有梅花。《楚辞》中遍撷群芳, 亦无梅花之踪。汉代的《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亦不见对梅花的吟咏。可见当时梅花尚未受到重视, 一般文人是很少吟咏梅花的。大体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 吟咏梅花的诗篇才渐次出现, 但为数不多。起初的诗人们只是将梅花作为一种美好的寄托, 他们的梅花诗只是借梅花作起兴, 来引起自己情怀的抒发, 或随手拈来作为某种情感的寄托。

如南朝宋代陆凯的《赠苑哗诗》: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北周庾信的《咏梅》:

“梅含今春树, 还临先日池。

人怀前岁忆, 花发故年枝。”

这里陆凯的《赠苑哗诗》是在借一枝梅花寄托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庾信的《咏梅》是在借助于往年曾经观赏过的一株梅树表现一种怀旧的情怀。这一时期的咏梅诗内容比较单纯, 意蕴并不丰富, 是梅花诗词的开端。

到了隋唐, 吟咏梅花的诗词才逐渐多起来, 水平也渐入佳境。

唐人的诗词内容丰腴而外向, 唐代的咏梅诗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美不胜收的风格, 咏梅诗的内容涉及到了人生情感的各个方面。由于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的影响, 兴寄成为唐代咏梅诗的突出特征。

1、寄托乡思与客愁:

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杜甫的《江梅》:

“梅蕊腊前破, 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 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 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 巫岫郁嵯峨。”

王维的《杂诗》是随手拈来借对故乡梅花的关注抒发浓重的思乡之情, 而杜甫的《江梅》则是在借助梅花作起兴来抒发心中无奈的客愁。

2、寄托闺怨与离愁:

刘方平的《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 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 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 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杨炯的《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 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 香逐便风来。泣对铜钩障, 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 春恨几裴回。”

这两首诗都是借闺中怨妇的眼来看梅花, 前者少妇看到随风飘落的梅花, 想到的是远在“辽海”风雪中戍边的亲人, “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心中的怨恨, 尽见于此。后者描写了闺妇在观赏梅花时一系列的动作行为, “泣对”、“愁看”、“裴回”, 形象真切地表现了对“断消息”的“行人”的牵挂与思念, 抒发的是挥之不去的离愁。

3、寄托怀才不遇的落寞与惆怅:

张九龄的《庭梅咏》

“芳意何能早, 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 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阳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 飘荡复谁知?”

李群玉的《山驿梅花》:

“生在幽崖独无主, 溪萝涧鸟为俦侣。行人陌上不留情, 愁香空谢深山雨。”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都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心理, 前一首的“馨香虽尚尔, 飘荡复谁知”和后一首中的“愁香空谢深山雨”都表现了文人们在怀才不遇时内心所特有的落寞和惆怅。

4、寄托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感伤:

李商隐的《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王初的《梅花》:

“应为阳春信未传, 固将青艳属残年。东君欲待寻佳约, 剩寄衣香与粉绵。迎春雪艳飘零极, 度夕蟾华掩映多。欲托清香传远信, 一枝无计奈愁何。”

这两首诗都在写梅花不遇其时, 一生都与阳春无缘, 这是梅花最大的无奈和遗憾。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们对自己生不逢时的遗恨和无奈。

5、寄寓才美遭妒刚直罹祸的怨愤:

来鹄的《梅花》:

“枝枝倚槛照池冰, 粉薄香残恨不胜。占得早芳何所利, 与他霜雪助威凌。”

孟浩然的《早梅》:

“园中有早梅, 年例犯颜开。少妇曾攀枝, 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 更欲剪刀裁。”

前一首诗写由于梅花“占得早芳”, 而惨遭霜雪威凌;后一首写由于早梅“犯颜开”, 不屈从阿附上意, 故而惨遭攀折刀裁。诗中所寄寓的是美而遭妒直而罹祸的怨愤之情。

6、寄寓一种凛然的精神和贞美的气节:

韩偓的《梅花》:

“梅花不肯傍春光, 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 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 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树, 盗天和气作年芳。”

陆希声的《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

“冻蕊凝香色艳新, 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 羞共千花一样春。”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梅花傲霜斗寒的凛然精神, “风虽强暴翻添思, 雪欲侵凌更助香”, 表现的是一种面对强暴势力的不屈精神;“知君有意凌寒色, 羞共千花一样春”表现的是一种贞美的气节。

在这些诗里虽然都出现了梅花意象, 但由于兴寄的特征, 这里的梅花大多不是他们真正的吟咏对象和抒情主题。因此唐代咏梅诗里的梅花基本上只是他们借以抒情的一个道具, 诗人们只是借助于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换句话说, 这里的梅花只是他们借题发挥的一个凭借罢了。

二、表现梅花本身自然美的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包括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 诗人们从借梅花兴寄抒怀转入到关注梅花本身的自然之美, 产生了不少纯粹写梅花的优秀作品。

以梅花为吟咏主题而赞颂梅花自然之美的诗篇,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如南朝宋代鲍照的《梅花落》, 南朝梁代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篇, 还有一些名字不见经传的诗人创作的梅花诗, 但大都过于粗糙, 水平较低, 很难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梅花诗。到了唐代的中后期咏梅诗词逐渐繁盛, 直到两宋期间才出现了较高水准的纯粹赞颂梅花自然之美的咏梅诗词。

1、表现梅花美好的风姿:

如北宋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

“穷冬万木立枯死, 玉艳独发凌清寒, 鲜妍皎如镜里面, 绰约对若风中仙。”

王安石的《西江月·红梅》:

“梅好惟嫌淡佇, 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瑶半醉。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苏轼的《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 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 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在这些作品中, 诗人们往往着眼于梅花色、形、态的描述, 借助于视觉感官, 形象逼真地表现梅花的自然之美。

2、表现梅花美好的神韵:

梅花之美, 在其精神风韵。故咏梅之作, 刻画形象者为下, 传神写意者为上。这种类型的咏梅诗不注重于对梅花色、形、态的描述, 而是重在描摹梅花的神韵。

如王安石的《沟上梅花》:

“亭台背暖临沟处, 脉脉含芳映雪时。莫恨夜来无伴侣, 月明明还见影参差。”

毛滂的《惜分飞·秀亭观梅》:

“相见江南情不少, 尔许多时, 怪得无消耗。淡日暖云色引到, 阑干寂寞怜春小。宫面可忺匀画了, 粉瘦酥寒, 一段天真好。唤起玉儿娇睡觉, 半山残月南枝小”

王安石《沟上梅花》的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梅花在白雪明月映衬下的参差花影, 再仔细品味毛滂“唤起玉儿娇睡觉, 半山残月南枝小”诗句的意境, 我们不难感受到这里梅花意象绝妙的风致与韵味。

将梅花的神韵写得出神入化的当属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历来被人们推崇为咏梅的千古名句, 妙就妙在传神的写出了梅花那醉人的神韵和高雅的意趣。水月映照, 朦胧柔和,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于烟水迷离之中呈现出梅姿之劲峭和花香之清幽。真是风情万种, 神韵醉人。这位“梅妻鹤子”的先生把梅花与水、与月、与夜所蕴涵的清灵高雅的意趣描摹得出神入化, 既体现了梅花的暗香又描摹了梅枝的造型, 展示梅花清瘦孤寒、峭劲疏爽的风韵, 使梅花具有文人墨客雅逸闲静、高格奇崛的意趣。

3、表现梅花美好的品性:

凌雪开放不畏严寒是梅花的自然属性, 花形艳丽幽香四溢亦是梅花的生物特征, 但入宋以后文人们将梅花的这些自然生性视为一种凛然骨气, 一种不屈的精神, 一种高贵的品性。在梅花的自然美中赋予了人的理解和意趣。这一类的咏梅作品多借助于寒雪的映衬, 体现梅花凌雪开放的凛然精神, 借助于对梅花馨香的描摹来礼赞其高贵的品性。

如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王安石这首小诗写梅花凌雪开放, 暗香四溢, 前两句突出表现了梅花孤傲的风骨, 后两句突出表现了梅花高尚的品性, 对梅花坚贞崇高的本性予以礼赞。陆游的《梅花绝句》表现了梅花在“层冰积雪”之时傲然开放的“高标逸韵”, 重点表现梅花在严酷的生存状态中的高坚气节。他们所发掘的都是梅花的品性之美, 是一种坚贞之美和崇高之美。

4、表现梅花高雅的意趣:

梅花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 成为文人们的一种雅致所在, 赏梅赋诗更是文人间的雅趣和时尚。有些诗人并非因有所兴寄才吟咏梅花, 他们对梅花的喜爱完全是为了表现自己高雅脱俗的意趣。

如家铉翁的《墨梅》:

“非香之香, 非色之色。伴我孤吟, 风清月白。”

卢梅坡的《雪梅二首》: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杜耒的《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沸汤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家铉翁的《墨梅》中写梅花的“香”乃“非香之香”, “色”是“非色之色”, 这里的梅花简直高雅脱俗到了玄学的境界, 但读了后两句“伴我孤吟, 风清月白”, 才发现其实是在表现自己的高雅与脱俗。卢梅坡《雪梅二首》的意旨是一样的, 仍是在表现梅花高雅脱俗的意趣。杜耒的《寒夜》说得更直截了当:“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在这些人眼里, 梅花可以使人脱俗, 使人高雅, 可以使司空见惯的常态变得不同寻常, 这真是梅花奇妙之处。追逐风雅是历代文人共同的癖好, 但这里有人是真正的风雅, 有人明显是在附庸风雅。

三、文人们以梅花自喻的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始于南宋初期, 并逐渐将这一特征推向高峰, 而元明清乃至现代的咏梅诗词为其余韵。

到南宋时期, 文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趣逐渐上升到与高尚的道德品格相融合的地位, 人为地赋予梅花一种独特的崇高美, 梅花成为文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的道德人格的象征, 梅花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高洁的品性和坚贞的气节。在这里, 日益兴盛的程朱理学的品性气节观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阶段的咏梅诗词中诗人们往往以梅花自喻, 梅花成为了自己精神和人生的象征。这一时期梅花的意蕴最为丰富, 在不同性情的诗人笔下梅花具备着不同的身份和人格:烈士以梅喻其壮烈, 高士以梅喻其隐逸, 道学先生以梅喻其高节, 连才女们也以梅喻其贞美, 等等情形不一而足。

如陆游的《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凤, 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陆游的《梅花绝句》前一首把自己与开放在雪野群山寒冷晓风中的一树梅花化为一体, 表现的是诗人骨气铮然的气节。第二首表现梅花在“雪虐风号”的强暴势力面前凛然不屈, 宁其飘零也决不向“东君”低头, 象征着诗人不媚于时宁折不弯的刚烈之性。这里的梅花是烈士的象征。

王琪的《梅花》:

“不受尘埃半点浸, 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王琪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体现了老庄式的虚静淡泊、怡然自得的隐士情怀, 更包含着这些世外高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摒弃, 对个人志节操守的珍重以及对自己精神自由的维护。这里的梅花是隐士的象征。

朱熹的《墨梅》:

“梦里清江醉墨香, 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 且作人间时世妆。”

朱熹是南宋时期道学的集大成者, 他笔下的梅花清正贞香, 黑白分明, 明显打上了道学思想的烙印。这里的墨梅分明是道学理念中正气凛然、气节高坚的正人君子的化身。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里词人以梅花自喻,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娇艳的梅花就是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雪里已知春信至”, “玉人浴出新妆洗”, 寒梅凌雪开放冰洁玉清, 正是这位才女高洁孤傲的品性象征。“此花不与群花比”既是对梅花品性的热情赞美, 又是对自我品性的赞誉。这里的梅花分明是一位高洁孤傲的娇艳少女。

以梅花自喻象征的作品,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上片既是写梅花被冷落的遭遇, 也是在写诗人被排挤的人生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更是在写自己的品格:宁愿坚守自己贞美的情操至死而不渝。这种孤傲与清高, 使我们联想到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的傲岸精神。这里的梅花的意象与诗人自己的品性以至于人生都是融为一体的, 达到梅亦人, 人亦梅, 物我一体的境界。

这一时期的咏梅诗词, 从形式到内容都臻于完美,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四、元明清乃至于现代的咏梅诗词。

元明清乃至于现代的咏梅诗词, 继承的仍是唐宋时期兴寄和隐喻的传统, 虽为咏梅诗词的余韵, 但时有佳作传世。

如元代书画大家王冕的两首咏梅诗: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明代刘基的《题墨梅》:

“夭桃能紫杏能红, 满面尘埃怯晚风。争似罗浮山涧底, 一枝清冷月明中。”

陶宗仪的《题画墨梅》:

“明月孤山处士家, 湖光寒浸玉横斜。似将篆籀纵横笔, 铁线圈成个个花。”

清代郑燮的《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睛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这些作品都称得上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但从情感上都没有能够冲破南宋时期咏梅诗词所形成的传统藩篱:那就是孤傲和自赏。这些诗词要么是在表现诗人们在特定的境遇中的清孤傲岸的气节, 要么是在表现他们孤芳自赏的情怀。没有更为丰富的思想和更为高远的境界。

直到现代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为我国的咏梅诗词树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标: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诗人把凛然不屈的梅花意象放置在严酷险恶的世界政治斗争背景中, 用来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凛然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真可谓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这首词大气磅礴, 雄浑豪迈, 极大地开拓和升华了咏梅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把近两千年的咏梅诗歌推向了极致。

咏梅诗词作为我们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咏梅诗词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是借助梅花兴寄抒怀的阶段, 北宋为重点表现梅花本身自然美的阶段, 从南宋到元明清为文人们以梅花自喻的阶段。南北朝到隋唐为咏梅诗词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两宋时期为咏梅诗词的全盛时期, 元明清为咏梅诗词的余韵。

梅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花意象, 蕴藉着我们民族丰厚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我国古典梅花诗词所形成的博大丰厚的梅花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性格和情操,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待我们进行认真地探索与研究、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评注》赵山林评注, 安徽文艺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沈惠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第1版。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第1版。

[4]《唐诗宋词》程郁缀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篇4:浅析古代咏雨诗词的境界

关键词:咏雨 诗词 境界

在谈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人们常常会想到四种常见的意象:风、花、雪、月。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雨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与前四者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诗经·卫风·伯兮》中就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诗句,宋人沈颢也有诗曰:“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的确,雨的轻柔灵动、情态万千,成为诗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正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诗人把自己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都融入到对雨的描绘中去,也使雨产生了不同的意境。

一、雨与自然美景融合的妙境

咏雨与写景融为一体,甘雨浸润美景,美景感染雨意,从而达到一种景美雨醇、天人合一、妙不可言的境界。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眼中的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雨后空山洁净、清爽的艺术空间里显得滋润光泽、意味悠长,美景与雨意相得益彰,堪称妙境;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勾勒出了一幅十分美妙的春雨图,宁静的夜晚、沙沙的细雨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万物因此悄然萌动;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之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美妙至极;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细腻、匀称、滑爽、滋润,慢慢地洒落在皇城的街道中。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雨与哲理意绪融合的禅境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能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词人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述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中的荣辱起伏,都可等闲视之。这里,词人借助“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禅境之中;又如方岳的《听雨》也同样很有意味:“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诗人在雨中入眠,连梦里都长出了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里听雨,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诗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句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再如王安石的《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诗人借助雨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的境界。

雨,在古代诗词作家心目中决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追求和享受。而雨意出于人心、人情,透过古代咏雨诗气象万千的境界和复杂多变的意绪,我们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知其人、论其世,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收获。

篇5:咏七夕的诗词

火逝首秋节,新明弦月夕。

月弦光照户,秋首风入隙。

凌峰步曾崖,凭云肆遥脉。

徙倚西北庭,竦踊东南觌。

纨绮无报章,河汉有骏轭。

《七夕咏牛女诗》作者介绍

篇6: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篇7: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曼声流睇,和清歌些;至阳无谖,其乐多些;旌盖飒沓, 箫鼓和些;金凤玉麟,郁骈罗些;反风名香,香气遐些; 琼田瑶草,寿无涯些;君著玉衣,升玉车些;欲降琼宫, 玉女家些;其桃千年,始著花些。

萧寥天清而灭云, 目琼琼兮情感。佩随香兮夜闻,肃肃兮愔愔。

篇8:漫话古代咏愁诗词

1.用形象说话,化虚为实,也就是使本来抽象不可触摸的愁变为具体可感之物。这主要有两种写法:一是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形象,直接将愁当作物来写。或把愁写成可用船载之物:“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宋·陈与义《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或把愁写成可用酒、长江水浇洗之物:“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何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宋·赵鼎《满江红》“惨结秋阴”);或把愁写成可放在水里飘流之物:“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宋·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或把愁写成可用刀剪之物:“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二是借助于比喻、拟人等法,又以山水风月作比为多见。唐代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其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以及宋代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候馆梅残”),均以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宋代黄庭坚的“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出愁情含满川风月。

2.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深写透愁。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运用时如能夸大其辞又夸而有节,就能产生令人满意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之十五),于夸张中强烈地抒写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愁作秋浦客”的悠悠愁情。古诗人词家在咏愁时往往将夸张与其他技法结合起来,以求得最佳艺术效果。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是将夸张与譬喻结合起来咏愁的;唐代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于夸张与对比的统一中表现闲愁的;石孝友的“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木兰花》“寻春误入桃源洞”)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则都是于夸张、比较中衬出愁之多、愁之重的。

3.用语浅近,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愁,融愁情于景中。宋代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秋日怀旧》)与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些是以浅近的语言直抒愁情。南朝宋时鲍照的“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拟古》),是写由闻北风凄厉、鸟鸣悲凉而顿生忧愁之思。南唐冯延巳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写词中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由目睹春来河畔生春草,堤上绿杨柳,联想到自身年年有的愁怨。宋代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融情于景,情景相生,飞花细雨之中,分明可见那点点愁情。

4.于对比、烘托中咏愁,更见其愁。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于欢乐与忧愁的对比之中突出了愁之深重;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将如今饱尝愁苦与少年不知愁的滋味加以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远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愁闷。不难看出,以上两例咏愁,用的都是对比技法,却同中有异。至于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情,以春日美景反衬思妇寂寞忧愁之情(其中也有对比),也写得极有情致。

5.运用双关之法,委婉咏愁,含蕴深远,耐人寻味。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语双关,含蕴深远,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实际上,这是委婉地写佞臣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皇上不明,致使诗人不得重用,有志无法展、有才无处施而生愁怨。宋代吴文英《唐多令·惜别》词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既道愁之组成,又言愁之原因,构思巧妙。

古人咏愁,不用说不同诗人词家采用的技法有别,就是同一诗人词家采用的技法也不尽相同。这固然跟诗人们的生平遭际、思想方法、对愁的感受及创作风格相异有关,也与其具有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不无关系。就南唐后主李煜而言,其词善于咏愁。或以一江春水喻愁,或化虚为实,变抽象的愁为具体可感之物,或如《捣练子令》(“深院静”)通篇不著一“愁”字,却意在言外,写尽了离愁别恨。其词虽然同是表现真挚动人的愁情,却无似曾相识之感,个中原因固然在于李后主后半生沦为“阶下囚”,备尝亡国之苦,“日夕以泪洗面”,对“愁”有着深切的感受,但这难道就跟李后主具有独创精神、力求异种技法来表达情感无关吗?

篇9:咏牡丹的经典诗词

晓雾须收霁。牡丹花,如人半醉,抬头不起。雪炼作冰冰作水。十朵未开三四。又加以,风禁雨制。是东吴春色盛,尽移根,换叶分黄紫。所贵者,称姚魏。

其间一种尤姝丽。似佳人,素罗裙在,碧罗衫底。中有一花边两蕊。恰似妆成小字。看不足,如可比。白玉杯将青玉绿,据晴香、暖艳还如此。微笑道,有些是。

篇10:咏牡丹的经典诗词

燕子来时春未老。红烛团枝,弗尽东君巧。烟雨弄晴芳意恼,雨余特地残妆好。

斜倚青楼临远道。不管傍人,密共东君笑。都见娇多情不少,丹青傅得倾城貌。

篇11:咏牡丹的经典诗词

去岁牡丹时。几偏西湖把酒卮。一种姚黄偏韵雅,相宜。薄薄梳妆淡淡眉。

回首绿杨堤。依旧黄鹂紫燕飞。人在天涯春在眼,凄迷。不比巫山尚有期。

篇12:咏秋天的古诗词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河西送李十七》

唐·高适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

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秋思》

唐·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篇13:咏荷花的名诗词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篇14:红楼梦咏红梅的诗词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注释

1.“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

2.“闲庭”二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说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红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宋代毛滂《木兰花·红梅》词:“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闲庭,幽静的庭院。

3.“幽梦”句——意谓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以“冷”、“笛”烘染梅花。参见前联句“何处梅花笛”注。以“红袖”的“红”点花的颜色。

4.“游仙”句——意谓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银河与海相空,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花红。槎,木筏。

5.瑶台——仙境。咏梅诗词多有此类比喻,如杜牧《梅》诗:“掩敛下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

6.“无复”句——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

赏析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竟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广联句除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当然,这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

作者曾借凤姐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四十九回)。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似乎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

篇15:中秋咏月的诗词的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 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

上一篇:儿童节的由来历史下一篇:赴广东考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