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诗句和古诗词

2024-04-23

七夕节的诗句和古诗词(精选8篇)

篇1:七夕节的诗句和古诗词

和七夕有关的诗句古诗

1、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2、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4、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5、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6、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7、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8、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9、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10、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11、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12、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13、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14、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1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8、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9、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0、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2、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3、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24、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25、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6、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7、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28、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9、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30、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1、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32、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3、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4、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5、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6、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7、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8、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9、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40、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41、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42、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43、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44、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45、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46、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47、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48、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49、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50、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51、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2、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张埜《夺锦标·七夕》

5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篇2:七夕节的诗句和古诗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夜女歌】(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牵牛织女】(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马嵬其二】(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秋夕】(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篇3:七夕节的诗句和古诗词

图1为四川郫县新胜场出土石棺棺盖, 69*227cm, 画面主体为青龙白虎捧璧, 另一边为牛郎织女, 下图为其中的牛郎织女图。

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民间的传说很多, 我们列举一种:

牛郎父母早逝, 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 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 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 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 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 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 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 牛郎织女男耕女织, 相亲相爱, 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 老牛要死去的时候, 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 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 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 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 他们勃然大怒, 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 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 急忙披上牛皮, 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 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 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 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 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 隔河相望, 天长地久,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 每逢七月初七, 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 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其实, 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远古人们对天空星辰的崇拜, 它的萌芽状态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只是那时候的牛郎还不叫牛郎而叫牵牛《诗经·小雅》中的《大东》是一则征夫之歌一个久离家园的西周男子, 黉夜行脚, 举目四顾, 银汉横斜, 繁星满天, 在诗中一口气给我们报出了7个星星的名字: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有捄天毕, 载施之行。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诗中的汉即银河, 而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箕、斗都是星名。可见早在西周时期, 那两颗星星就获得了织女和牵牛的名目了。诗称织女“不成报章”, 又谓牵牛“不以服箱”, 它说的是, 织女星虽然周行天际一夜七移, 却不能织帛, 牵牛星徒有牵牛之名, 却不能驾车。该诗责备天界星辰有名无实, 来讽刺贵族的横征暴敛。可是当时民间已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个纺线织布的女子, 牵牛星想象成为一个牵牛拉车的牵牛郎, 而且, 织女和牵牛并举, 也隐隐流露出两者之间脉脉相望的关系。可以想象, 在这首诗歌被形诸笔墨之前, 可能已有关于牵牛织女的故事流传民间了。

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成形时期。据专家考证, 至少到了东汉, 人们逐步把牵牛星、织女星赋予人的生命并为其附会了不可相会的爱情故事。最早是在东汉《古诗十九首》之《迢逼牵牛星》中有这种爱情故事的记述:“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这大概可以看作牵牛、织女为情所困的开端, 已被充分人格化的牵牛、织女在文学文本中上演着一幕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 作如是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 相传七日鹊首无故晃, 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根据以上史料看出, 牛郎织女的爱情自东汉便广为流传, 并融入风俗之中。三国曹丕的《燕歌行》中, 除了对织女进一步人格化、世俗化之外, 还特别强化了“相思”主题,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三国曹植的《九咏注》云“牵牛为夫, 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 各处一旁, 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与此同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关于牛女题材的诗文的出现, 也为牛女故事成形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为后期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 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 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 是民间的习俗。相传,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七夕的夜晚, 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 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 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 摆上时令瓜果, 朝天祭拜, 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 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 所以,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 夜深人静时刻, 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乞巧的故事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发和派生出来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喜鹊, 喜鹊们在七夕之夜在银河上搭桥, 这一对情人才得以在桥上相见。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也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由此可知, 早在汉代就有了七夕鹊桥的说法。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说:“涉秋七日, 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牛郎与织女会于汉东, 役乌鹊以为梁渡, 故毛皆脱去。”数千年来, 牛郎织女牵动着多少中国人的心, 不仅仅是乌鹊磨去了他们头上的羽毛, 如果七夕夜下雨, 也一定是他们相见后又要面临分别时落下的眼泪。正如民谚中所言“七月七下雨, 织女也可怜”。

由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而引出的一个民间女子的“乞巧节”, 这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是较为少见的。历史的记载都反映出这个节日的传承, 史料记载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人俱习之”的记载,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南朝 (梁)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 人家妇女结彩缕, 或以金银为针,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 则以为符应。”

唐宋诗词中,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代代延续。

宋代杨朴七夕诗曰:“未会牵牛意如何, 需要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宋元之际,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嗔咽, 至七夕前三日, 车马不通行, 相次壅遏, 不复得出, 至夜方散。”在这里,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 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七夕前数日, 幼女以盂水曝于日下, 各投小针, 浮之水面, 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 动如云, 细如线, 因以卜女之巧。街市卖巧果, 人家设宴, 儿女对银河拜, 咸为乞巧。”

当然,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版本还有很多, 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民间有关七夕节日的叫法也有很多种, 例如:

1.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 故称, 也称重七。

2.牛郎织女 (刻纸) 一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 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 以至满天飘香, 故称。

3.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 一年才能一相遇, 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4.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故称。

5.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 故称女节, 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6.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 故七夕又称“兰夜”。

7.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故称之。

8.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故称。

此外, 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的很多地方也过七夕节。

其实,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 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 合称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 又称魁首。后来, 有了科举制度, 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 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 又称“晒书节”, 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 月和日均是“七”, 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 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 “七七”又有双吉之意, 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 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 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西周时的《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睆彼牵牛, 不以服葙”的诗句, 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 诗中的“汉”即指汉水, 又指天汉 (银河) , “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 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 在楚地民间, 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 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 (如图所示) , 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 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 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 南阳属楚, 楚始都于淅川丹阳, 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凄美的, 也是值得人们同情的。汉代画像石刻画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正是这一故事的生动体现, 也说明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流传和意义。但是, 如果我们从现代科学以及天文研究的角度来看的话, 又是另一回事了。

篇4: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

(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清代涌现出的大批闺秀诗人以及当时发达的图书出版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地考察女儿们因为这一特殊的女儿节触动而生发的言说,与前代七夕诗文多出于男性文人之手不同,至少从生理角度看,这是属于女性的声音。

清道光年间黄秩模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

(下文简称《柳絮集》)

,该总集收录闺秀近两千人,诗八千余首,其中选录了58题与七夕有关的诗歌。七夕诗能被选家辑入总集,说明至少在选家看来这是闺秀写得较好的作品。此外更多的七夕诗词则散见于清代闺秀别集以及诗话中。不过,在这些知见的清代闺秀七夕诗词中,仅就构思立意来看,有不少并未跳出窠臼。

除了直接咏叹七夕牛女之间的欢情与离恨,较为别致的是构思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其一,针对七夕牛女相会这一传说,将天上与人间进行对比:牛女虽然一年一会,但这是定期的、延续的,因此充满期待与希望;而人间除了相见永无期的死别,还有一去经年、杳无信息的生离,令人绝望。例如,归懋仪《绣余续草》卷四《七夕次闺友韵》其一云“毕竟佳期天上准,人间良会易蹉跎”,孙采芙《丛笔轩遗稿》卷二《七夕忆外》其二云“侬家聚散常无定,不及双星会有期”,《柳絮集》卷四一沈淑兰《七夕》云“莫道一年只一度,已看天上胜人间”,《闺秀诗话》卷二载周亮工所娶王氏《七夕》云“一夕缠绵亿万年,犹胜人间白头死”,梁兰漪《畹香楼诗稿》卷一《七夕伤逝》云“一年一度巧相过,犹胜常离永别多。……当年绣户看牛女,此日空庭响薜萝”,佟佳氏《虚窗雅课初集》有《七夕》云“天上生离欢有日,人间死别会无由”,甘立媃《咏雪楼稿》卷三《七夕月下》其一云“知否世间多死别,年年今夕待如何”。

然而,类似的句子,前代已有不少。例如,唐代李商隐《七夕》有“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宋代沈遘《七夕》有“暂有生离无死别,一年一度尽何妨”,明代闺秀黄淑德《七夕》则有“时人莫讶经年隔,犹胜人间长别多”。

其二,针对牛女聚少离多,宣称只要两情不变,分离并不可怕,没有必要日日双飞双宿。例如,《柳絮集》卷一二文先谧《七夕》其一云“郎心如皦日,女意如银河。恩爱两不改,莫怨别离多”,其二则云“郎在河之东,女在河之西。耕织两不辍,羞学燕双栖”,诗中立意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宋代秦观《鹊桥仙》中著名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其二中的“羞”字却多少透着些女性受规训之后的腐气。

其三,针对七夕乞巧节俗,或调侃织女忙于和牛郎欢会,顾不上送巧;或怀疑织女尚不能自脱困境,定是无巧可送;或是反思巧不如拙,因此不必乞巧。第一类如《柳絮集》卷四九石峨《七夕》云“天孙欲叙终年别,那管人间乞巧儿”,徐映玉《南楼吟稿》中《七夕》云“一宵要话经年别,那得工夫送巧来”,钱孟钿《浣青诗草》中《鹊桥仙·七夕》云“盈盈隔岁一相逢,更那得、工夫赐巧”。第二类如《闺秀诗话》卷九载镇江王氏女《七夕》诗云“小仙果有无穷巧,一岁如何一见郎”,葛蕙生云“人间莫道天孙巧,银汉因缘无计通”,及周天娟云“阿侬总怪天孙拙,桥断犹须倩鹊填”。第三类如陈蕴莲《信芳阁诗草》卷一《乞巧》云“从今不乞天孙巧,乞得多时别恨多”,杨蕴辉《吟香室诗草》卷上《七夕》云“不须更乞天孙巧,巧似天孙恨更多”。

但类似调侃前代也有,例如唐代罗隐《七夕》云“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宋代朱淑真《七夕》云“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元代赵孟《七夕诗》云“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

(《古今图书集成》中载此诗作者为元代赵雍)

。而宋代沈遘《七夕有感》所说“匹妇投梭婿挽牛,思量乃是拙之尤。谋身未解离耕织,送巧争能应祷求”,以及陈师道《菩萨蛮·七夕》所说“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也开了怀疑织女是否有巧可送的先河。

其四,联类而及,借用其他神话元素加以烘染衬托。例如,《柳絮集》卷七吴绡《七夕》云“惟有月娥应最妒,半轮风露不胜秋”。

相似的构思,前人如宋代钱惟演《戊申年七夕五首》其二有“姮娥可是多猜忌,不驻琼轮放夜长”,宋代张耒《七夕歌》有“我言织女君勿叹,天地无穷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其五,干脆对神话传说及相关节俗予以解构。《柳絮集》卷九柴静仪《七夕》写道:“嘉会传今夕,瑶空事渺茫。钟情非帝女,好色岂仙郎。乌鹊秋无影,银河夜有光。穿针思乞巧,痴绝是吴娘。”该诗也被胡孝思辑入《本朝名媛诗钞》卷三,并加评语称赞该诗“七夕套语,扫除殆尽”。《柳絮集》卷一六乔若兰《七夕》也写道:“一庭虚白晚凉时,乞巧心情未免痴。天上何曾有男女,空教千古说相思。”此外,《柳絮集》卷一八杨李《邗江七夕》云“只知人世沉情海,不信天孙恋爱河”,曾懿《古欢室诗词集》卷三《七夕》其一云“星精何必待秋期,此事茫茫大可疑”,以及季兰韵《楚畹阁集》卷一〇《七夕即事联句十六韵》所云“星辰作合谈原妄,天帝贪财事可嘲”等,均对传说表示了质疑。

nlc202309090108

对牛女七夕相会大煞风景的怀疑,我们至少从杜甫《牵牛织女》中也能读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任何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即所谓“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这种创辟有时候表现为新的文学题材、表现形式的开拓,面对“人少题诗在上头”的空白,先行者尽可以纵横驰骋,以“第一人”的身份为后人铭记。但竞争更激烈也更刺激的是针对同一题材,在表达主旨或表现形式上独辟蹊径,力压群芳。因此,随着七夕成为文学的传统题材,后来者若不想被淹没在众多同题之作中,就必须推陈出新

(张宏生《牛女故事与文学翻案》,《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如上所述,清代闺秀七夕诗词不仅与前代诗作在构思立意上多有相似之处,而且相互之间也多有雷同。但是,若考虑到众多相似的咏叹是出自女性之手,或不免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感,这些诗歌因此具有艺术之外的认识价值。

例如,就第一类构思立意而言,一般来说,男女离别之后,男性进入广阔的社会,会被更多事情分神,也拥有更多方式移情;而女性则困守闺中,除去操持家务,内闱中可以用来转移注意力的手段其实有限。因此,天上牛女的相会,带给独守空闺的女性的刺激理应会强于漂泊在外的男性。《柳絮集》卷二三王氏《七夕》所言“彼自有情逢此日,独怜无伴懒登楼”,说尽了闺秀内心的歆羡与自怜。这些因为牛女相会触发的对人间离别的感叹,饱含着闺秀的切身之感,与一些男性诗人主要是为了翻案出新恐怕是有很大不同的。另外,如果我们考虑到清代闺秀中有很大比例是寡妇,则反复申述的生离胜于死别,恰恰是因为其时女性生存现实的悲苦,七夕佳期成了她们不愿面对却又总是如期而至的一个残酷提醒。

如果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我们还会发现,清代闺秀七夕诗词在表面相袭的背后仍有翻新的努力以及女性特有的关注。

例如,同样是天上人间的对比,有的清代闺秀别出手眼。归懋仪《绣余续草》卷二《七夕和韵》其二云:“银河怅望两相怜,只隔形骸不隔缘。对面恍同千里远,人间却又羡天仙。”在这位著名的随园女弟子看来,牛女之间虽然隔着银河,但心灵是相通的,而人世间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厮守却咫尺千里!相较之下,天仙之间的情缘真是令人羡慕。“对面恍同千里远”,道得此语,归懋仪或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吧。另外,也有闺秀试图反弹琵琶。《柳絮集》卷四三戴珊《七夕》云“莫羡天仙好,离情一样多”,李星池《澹香阁诗钞》附刻刘德仪《小幽篁馆》,中有《七夕》云 “解识天孙欢会少,人间莫恨别离多”。这类诗句,看似豁达,其实多是女性面对聚少离多的现实进行无奈的自我宽解。

又如,在不必乞巧这一问题上,前人如宋代杨朴《七夕诗》说“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以及宋代刘迎《七夕和韵应教》说“不须更乞蛛丝巧,久矣人间百巧穷”,大多是暗讽人世间巧诈百出,进而主张抱拙守志。而清代闺秀尤为关注的是,即使巧如织女,一样深受离别之苦,甚至是越巧则承受的离恨越多。另外,在传统七夕节俗中,女性穿针乞巧所祈求的主要是手巧,因为擅长女红能为女性在未来的婚姻、家庭中赢得更好的评价。但在清代闺秀的七夕诗里,所乞的“巧”由“手巧”被置换成“聪明”,她们感叹的是女性的聪明才华并不会带来幸福婚姻。例如,《柳絮集》卷三七许权《七夕词》写道:“我疑天孙知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跃。……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赐巧来愁欲绝。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易老。寄语人间痴女儿,宁为其拙毋为巧。”而归懋仪《绣余续草》卷四《七夕次闺友韵》其二云“天孙已被聪明误,肯向人间送巧来”,以及《南湘室诗草》中姚倩《七夕》所说“频年悔乞天孙巧,为了聪明反惹愁”,则大有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我被聪明误一生”之意,寓无限感慨。不过,类似清代闺秀对女性拥有才华的反思,并不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回归与认同,而是以愤激之语表达对才女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背后是对“彩凤随鸦”现实的深深失望。

再如,《闺秀诗话》卷九载市贾胡姓妾本扬州绅女,自伤不偶,作《咏七夕》诗云:“百岁同心仅百天,也如人世恶因缘。上方可惜无精卫,尽把银河两岸填。”诗人想落天外,希望天上有填海的精卫将银河填平,使有情人永不相隔。绾合另一神话传说却又如此天衣无缝,真可谓奇思妙想,而其胸中块垒也从字里行间喷薄欲出。

此外,像姚淑《海棠居诗集》中《七夕》所言:“徘徊云汉间,终古织机杼。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织女,实则借怜人来自叹,诉说的是绝大部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劳不已的辛酸,而“终古”二字,则隐隐指向数千年女性不变的命运。无尽感喟,尽在言外。而《柳絮集》卷五朱雪英《七夕闻纺绩虫声》说因为听见“虫吟如纺绩,繁响入高楼”而觉得“有意催刀尺,无心约女牛”,所塑造的闺人形象也是一个勤于纺绩、忙于家务的劳动妇女,充满现实理性精神。

除了上述翻新出奇,有些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还有意避开了人们熟知的牛女情事及乞巧节俗,转而抒写对亲人或闺中密友、文友的思念之情。这可视为对七夕诗词题材内容的进一步开拓。

通常,闺秀们因牛女相会,念及在外的丈夫,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想念,例如,席佩兰《长真阁集》卷一有《七夕寄外书》,其一云“焚香羞对双星拜,自觉帘前抱影孤”,而《柳絮集》卷三所收徐昭华《七夕忆外》及徐秀芳《七夕怀夫子作》等均属此类。不过,如前所述,由于七夕是女儿节,节日里家庭女性成员在一起举行各种传统节俗活动,而闺秀才女在寻常节俗活动之外,还可以彼此唱和联句,正如薛绍徽《黛韵楼诗集》卷三《张家园七夕会》所说“回忆少年期粉席,曝书楼上斗清吟”,而前引归懋仪诗,题目为“七夕次闺友韵”,可见即是闺中唱和之作。往昔节俗活动中热闹的家庭气氛以及文友间逞才斗思带来的心灵愉悦,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对亲人、对朋友思念的种子。例如,《柳絮集》卷二五王继藻《七夕》其一云“大家乞巧望牵牛,独我思亲动别愁”,其二复云“今夜思亲隔湘水,白云回首渺星河”,而卷八吴芸华《七夕怀蔡紫琼妹》则云“忆昔逢佳节,同穿月下针。……良辰犹似旧,雁字惜分襟”。

nlc202309090108

总体看来,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多为绝句小令,像《柳絮集》卷二一张

英《七夕吟》那样的长篇骚体诗极少,而且大多语言浅白如话。

其次,大部分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均不免“有句无篇”之憾。较为浑融的,如《柳絮集》卷三八赵同曜《七夕》写道:“拜罢双星后,穿针上画楼。一钩今夜月,万古此时秋。玉露闲阶湿,金风小院幽。更深人未卧,何处笛声愁?”虽然遣词仍有前人痕迹,但整首诗意境清幽,颇有风致。可惜像这样的七夕诗,在清代闺秀的创作中并不多见。

最后,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在构思立意上与前代及同时的诗人近似重复处多于创新处,甚至出现两个闺秀诗人所写诗句一字不差的情况。例如,《闺秀诗话》卷三载吴门张佚第五女凌仙《七夕》句云“人间一别成千古,莫怨仙家隔岁期”,与《柳絮集》卷一九张学象《七夕》中的诗句完全相同。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因为主观有意的抄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七夕这一题材经过历代的开掘,基本上已是题无剩蕴,后来者如果要写,就面临着陆机《文赋》中所说“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清代闺秀七夕诗词面临的窘境是整个清代诗歌在唐宋两大诗歌高峰之后所面临的窘境的一个典型个案与生动缩影。清代一些闺秀诗人在创作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譬如著名的闺秀诗人席佩兰在其《长真阁集》卷四中有《论诗绝句》,其三就感慨:“清思自觉出新裁,又被前人道过来。”类似的话语,清代男性文人则说过更多,布鲁姆所谓“影响的焦虑”,几乎成了这一代很多文人的共识,以下胪列二三:

李祖陶《国朝文录》辑有贺贻孙《水田居文录》,卷二《示儿一》自述甘苦云:“作诗乃极苦之境,极难之事……时年三十一矣,忽发愤为诗,殚竭心力,至忘寝食。每得一语,自矜创获,不知皆古人所已道者……”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鹤街诗稿序》自言:“阅历渐深,检点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纪昀不仅认为诗是如此,其他著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清代陈康祺在其《郎潜纪闻二笔》卷六“纪文达不轻著书之原因”条中说:“纪文达平生未尝著书,间为人作序记碑表之属,亦随即弃掷,未尝存稿。或以为言。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三《杂咏》其十六云:“偶得心造语,古人复我先。落笔辄自喜,博览翻爽然。著作积三箧,一朝俱弃捐。”

赵翼《瓯北集》卷四九《佳句》云:“古来佳句本无多,苦恨前人已说过。”

谢天枢《〈龙性堂诗话〉序》云:“诗至今日,几无可为之诗矣。吾所欲言,前人皆已言之;吾所矜为非我莫能言,昔之人固以为所已言而不足言。”

陈衍

《杂感十七首乙未年作》

其三云:“哦诗得好语,每为古人道。安知我前身,非即此诗老。”

当然,也有奋起抵抗的,例如延君寿《老生常谈》就说:“诗无新意,读之不能发人性灵。人每谓非不能作新语,生于古人后,已被其说尽了,更从何处说起。此皆隔靴搔痒,不肯深入,读书颟顸,以欺人自欺耳。果能得间而入,何患无新意?”问题是,如何方能得间,其实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清代闺秀的七夕诗创作,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了后人启示:若不深思,难有独辟蹊径的立意;而泛泛的人云亦云,也不可能令读者耳目一新,唯有结合自身特质,灌注特有关怀,能见出真性情的作品,才会是走出前代影响的新时代好作品。

篇5:七夕的诗句古诗-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菩萨蛮(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闻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鹧鸪天(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二郎神(宋)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古别离(宋)庚肩吾】

古人谩歌西飞燕,十年不见狂夫面。

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

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

【行香子(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篇6: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古诗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七夕》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二郎神·炎光谢》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壬申七夕》

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关于七夕的古诗大全

1、古意(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2、七夕曲(唐)王建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车。

3、长恨歌(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诗经·小雅·大东》(西周)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5、七夕(汉)佚名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燕歌行(三国)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7、七夕夜女歌(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8、迢迢牵牛星(南北朝)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七夕穿针(南北朝)柳恽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10、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11、七夕(唐)徐 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2、七夕词(唐)崔 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13、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4、七夕(唐)曹 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15、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16、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17、七夕(唐)沈佺期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

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

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18、七夕曝衣篇(唐)沈佺期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

四子盘龙擎斗帐,舒罗散縠云雾开。

缀玉垂珠星汉回,朝霞散彩羞衣架。

晚月分光劣镜台,上有仙人长命绺;

中看玉女迎欢绣,玳瑁帘中别作春;

珊瑚窗里翻成昼。椒房金屋宠新流;

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19、七夕诗(唐)赵璜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

欲减烟花饶俗世,暂烦云月掩楼台。

别时旧路长清浅,岂肯离情似死灰。

20、七夕(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21、七夕(唐)窦 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22、秋夕(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3、七夕(唐)杜 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24、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25、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26、七夕(唐)李 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27、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28、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29、和长孙秘监七夕(唐)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30、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31、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32、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33、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34、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35、马嵬其二(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6、七夕(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37、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38、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39、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40、七夕(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篇7:七夕的诗句古诗

2、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3、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4、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晏几道《七夕》

5、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7、河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8、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0、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1、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啸之《风雨七夕夜》

12、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意》

13、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辛未七夕》

篇8:“七夕”在古诗里轻舞飞扬

◎美丽传说 千年不老

作为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具有神秘色彩与想象空间。浩瀚的天庭里,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恋,王母不允,竟将牵牛贬入凡间务农,罚织女日夜纺织云锦。之后,有了织女下凡、男欢女爱、幸福家庭的细腻温暖,也有了王母震怒、牛郎追赶、金钗划河的离奇曲折。最终,每年只能靠喜鹊搭桥才能一见的一对夫妻,给后世留下绵延不绝的回味。

此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经时空之变,其流传之久,令人惊叹。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生动再现了牵牛织女相爱却相离的境况,其中“迢迢”“皎皎”“纤纤”等叠词运用,增添一种独特凄婉的音韵美感,结尾一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渲染了千百年来都无法化解的淡淡忧伤,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后唐的杨璞《七夕》中写道:“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也是从传说发端,写到姑娘们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至于“不道人间巧已多”则于故事之外,多了些暗讽的意味。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依然写到了传说,“月下穿针”则让人如临其境,似看到一幅喜气盈盈的乞巧画面:清风徐来,月如妆镜,姑娘们拜月的姿态是优美的,心儿是虔诚的。

◎动人诗章 意趣相殊

同样的传说,同样的节日,诗人们感受各异,或敛眉或嬉笑,或深挚或浅淡,或浓情或虚化,落笔之后,自成一脉山河。

优美清新如画者,莫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七夕诗本是写宫女寂寞而凄凉的生活,秋夜,孤独的宫女时而用蒲扇轻轻扑打忽明忽灭的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其中“冷”和“凉”既是深秋的季节感觉,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全诗不动声色地流溢出深宫怨女悲凉的生命况味。但隔了岁月的烟尘,再读此诗,或许更多的感受,是对银烛画屏的美好想象,对轻罗小扇的美丽描绘,对夜色如水的无比陶醉,对卧看双星的无限神往。

惆怅委婉如歌者,要算徐凝的《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渺渺有形,玉佩玲玲有声,情境如此之美,主人公却只能“怅望”,因为自己与爱人“经年”不能相见,这么说来,牵牛织女的一年一会倒值得羡慕了。

崔颢《七夕词》抒写了天上人间的无限愁惨:“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这是写天上双星之恨;“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则借才女班婕妤先受宠爱后被冷落的悲凉境遇慨叹人间薄情。杜牧的《马嵬》诗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则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唐明皇杨贵妃凄凉结局的感叹:当时七夕李杨二人“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这不是命运给他们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吗?

◎清浅情思 别出机杼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让人迷恋的要数秦观的这首《鹊桥仙》。尤其结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古老的题材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那些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明朝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诗道:“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此诗传达了作者“调虽自爱,惜无知音”的伤心之意,从内容看,情怀与七夕完全无涉,从题目看,“醉答君东”,可见他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好在《牡丹亭》已传唱千年,至今仍广受喜爱,汤显祖应当欣慰。

清代姚燮的《韩庄闸舟中七夕》,则勾画了一幅悠远清幽的七夕图:“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诗中有兰桨、藕花、柳丝、湖水,一派清秋风景,特别是“山眉澹碧月眉黄”用语极为别致俏皮,山之眉浅淡清碧,月之眉秀气微黄,令人遐想万端。

编辑/王洪丽

上一篇:国子监游记范文下一篇:【货代知识】货代操作流程和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