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元宵节古诗词

2024-04-13

咏元宵节古诗词(共14篇)

篇1:咏元宵节古诗词

咏元宵节古诗词

(一)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二)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国此宵同。

(三)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四)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五)吴门田家十咏其七

(宋·毛珝)

村村鼓笛乐秋成,露未凝霜水未冰。

无赖酒家偏罔利,隔年早挂上元灯。

(六)元宵雨十六日晴二首其二

(宋·李洪)

衢路人骈叠,春来乐未曾。初圆新岁月,竞赏上元灯。

秉烛游还懒,敲门唤不应。沃愁须底物,况有酒如渑。

(七)上元前大雪即晴

(宋·杨万里)

腊前三白已奇绝,年后六花仍作团。才定忽斜偏有思,欲消还冻不胜寒。

且留大地万银屋,要伴青天孤玉盘。今岁上元君记取,红灯白月雪中看。

(八)上元雨

(宋·陆游)

城中酒垆千百所,不忧不售惟忧雨。今年上元灯满城,曲巷深坊闹歌舞。

天公不借一日晴,风吹灯死雨如倾。家家移床避屋漏,不闻人声闻屐声。

(九)次杏东元宵韵

(明·何瑭)

灯火逢元夜,萍蓬叹索居。

感时知我老,得句遣儿书。

酒少愁难破,年衰恨有余。

团团天上月,几见缺如梳。

(十)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十一)虞美人其一元夜

(清·左锡璇)

去年花下同吟玩。夜月春风院。绮罗香里暗尘轻。谱得新词,綵笔共题灯。

而今花月妍如故。人向天涯去。无聊懒倚曲阑干。却下帘儿,怕见月团圞。

(十二)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十三)元宵雨

(宋·戴复古)

穷人不谋欢,元夜如常时。晴雨均寂寞,蚤与一睡期。

朱门粲灯火,歌舞临酒池。酒阑欢不足,九街恣游嬉。

前呵惊市人,箫鼓逐后随。片云头上黑,翻得失意归。

(十四)卜算子元宵

(宋末元初·刘辰翁)

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长是蛾儿作队行,路转风吹去。

十载庆元宵,满耳番腔鼓。欲识尊前太守谁,起向尊前舞。

(十五)折桂令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篇2:咏元宵节古诗词

(一)

烟花礼炮上元灯,十里长街映月红。

情侣灯前猜谜语,游人月下意情浓。

秧歌队里人欢笑,锣鼓声中庆太平。

看罢今宵城里景,来春此日再相逢。

(二)

焰火纷飞开画屏,人间竞放满天星。

团圆醇酎千家醉,浪漫玫瑰一束馨。

瑞雪桥边蟾影碧,春风马上柳梢青。

多情欲伴嫦娥舞,莫笑今宵也忘形。

(三)

玉漏催人又一年,银轮不似那时圆。

清辉依旧随流水,只影而今鼓断弦。

自古伤心休望月,从来望月更惊眠。

空听哗语嘈春夜,枯坐阶庭待晓天。

(四)

元宵欢庆越千年,是夜冰轮分外圆。

人似江潮满街涌,花如火树漫天燃。

轻风有意听苍柳,痴侣无猜弄玉弦。

双节机缘相巧遇,中西齐唱共婵娟。

(五)

吕律时新轻朔望,素心总与世情违。

亲朋瑞节经年别,鸿雁胡天两度飞。

沦落他乡成野客,凄迷故里望清辉。

今宵老幼思千里,梦里春寒雨雪霏。

(六)

临行我把汤圆煮,慈父灯前噙泪花。

明日儿将别故里,余时娘总望天涯。

纵然身处奢华地,依旧心连贫苦家。

常念七旬羸二老,怎堪负重务桑麻?

(七)

灯火千门行欲迷,春来积雪尽成溪。

花开空见穿霜蝶,月朗忽惊垂彩霓。

云辇飞琼存旧岁,画楼列嶂换新题。

长街继踵喧良夜,顾盼时时呼老妻。

(八)

灯火阑珊人几行,玫瑰徒觉手余香。

相视一笑更无语,却道多情夜未霜。

携手烟花辞旧岁,举头明月照新妆。

不知小女何处去,嚷做邻家红太狼。

(九)

新梅吐蕊月初圆,炫舞浮光不夜天。

烛影摇红随碧水,觞歌流韵伴清弦。

谜灯寄寓经千载,鞭炮迎春又一年。

火树银花皆寂后,半壶老酒尽余欢。

(十)

颠狂素态总关情,岂有人心暗不生?

天帝旨临须纵火,女神计至尽欢声。

汉皇平吕军民乐,黔首烧荒虫蚁惊。

呼得元宵传内宇,亲思眷意入宫城。

(十一)

暖气几时通,冰河尚未融。

梦中山泛绿,杯底酒摇红。

映雪灯迎日,催春客舞龙。

东风应有意,吹发一丛丛。

(十二)

火树银花不夜城,龙腾狮舞月邀明,

天官赐福民间乐,太一施灵宇宙宁,

诸吕怎知何处去,刘家未忘故朝嬴,

神威史载皆往事,万象森罗许峥嵘。

(十三)

满目霓虹荡紫烟,一轮明月挂中天,

华妆袨服观灯语,宝马香车驻路边,

杂耍秧歌演奔放,金龙狮子舞蹁跹,

虽怜白发皆侵雪,欣遇清平庆瑞年。

(十四)

春来半月风微湿,一夜上元对晚潮。

灯火怀人空自暖,烟花迷雾徒矜高。

信知审美成悲剧,莫怪耽书作谶谣。

雨脚勿将细蕊折,惜春长怕花妖娆。

(十五)

人声鼎沸闹元宵,万里江山入舜尧。

盖地龙灯追大纛,盈天狮鼓逐高跷。

黄童蹀躞欢颜洒,白叟踟蹰笑语飘。

一曲阳春千曲和,桃花源里杏花夭。

(十六)

闹市观灯遍绮罗,小斋闲坐意如何?

水仙一室清芬气,“酒鬼”三杯潋滟波。

今夕倾城放花炮,几时寰宇息干戈!

书生且把幽帘梦,包入汤圆手自搓。

(十七)

新年过后又元宵,独坐城楼堪寂寥。

幸有歪诗陪作伴,愁无故友往相邀。

春风一夜芳先动,星月满窗寒未消。

赊得甜圆来寄送,奈何朋水万山遥。

(十八)

上元佳节度春宵,结彩张灯皓月娇;

闹市繁街车似水,华堂食府客如潮;

鲜肴美味添惆怅,笑语欢声倍寂寥;

举箸停杯思爱子,苍茫万里海天遥。

(十九)

状元府第近千年,白衣焚香拜圣贤。

紫木雕床归客醉,红绡绣帐爱奴璇。

几番晨雨随笳笛,无数斜阳寄管弦。

篇3:中国古典咏梅诗词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咏梅诗词的重要价值源自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兴寄传统。从《诗经》中大量咏物诗的比兴手法始, 我国的古典诗歌就具备了兴寄的特征。到了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里“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诗歌的兴寄特征再次被发扬光大。汉代的古诗和乐府诗中亦不乏兴寄的名作, 到初唐陈子昂等诗人将咏物诗的兴寄提升到文学理论的高度, 使得兴寄成为我国古典咏物诗的一种传统而传承至今。因为有了兴寄, 使得历代咏物诗作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因为有了兴寄, 就使得咏物诗有了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我国古典的咏梅诗就是这样, 这些诗词中的梅花意象寄寓着中国文人复杂的情愫和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咏梅诗词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梅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花意象, 蕴藉着我们民族丰厚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本人认为我国咏梅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积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就其内容而言, 古典咏梅诗歌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一、借助梅花兴寄抒怀的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包括从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我国古典诗歌中吟咏梅花的历史并不久远。《诗经》中涉及到大量花卉, 但其中唯独没有梅花。《楚辞》中遍撷群芳, 亦无梅花之踪。汉代的《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亦不见对梅花的吟咏。可见当时梅花尚未受到重视, 一般文人是很少吟咏梅花的。大体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 吟咏梅花的诗篇才渐次出现, 但为数不多。起初的诗人们只是将梅花作为一种美好的寄托, 他们的梅花诗只是借梅花作起兴, 来引起自己情怀的抒发, 或随手拈来作为某种情感的寄托。

如南朝宋代陆凯的《赠苑哗诗》: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北周庾信的《咏梅》:

“梅含今春树, 还临先日池。

人怀前岁忆, 花发故年枝。”

这里陆凯的《赠苑哗诗》是在借一枝梅花寄托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庾信的《咏梅》是在借助于往年曾经观赏过的一株梅树表现一种怀旧的情怀。这一时期的咏梅诗内容比较单纯, 意蕴并不丰富, 是梅花诗词的开端。

到了隋唐, 吟咏梅花的诗词才逐渐多起来, 水平也渐入佳境。

唐人的诗词内容丰腴而外向, 唐代的咏梅诗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美不胜收的风格, 咏梅诗的内容涉及到了人生情感的各个方面。由于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的影响, 兴寄成为唐代咏梅诗的突出特征。

1、寄托乡思与客愁:

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杜甫的《江梅》:

“梅蕊腊前破, 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 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 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 巫岫郁嵯峨。”

王维的《杂诗》是随手拈来借对故乡梅花的关注抒发浓重的思乡之情, 而杜甫的《江梅》则是在借助梅花作起兴来抒发心中无奈的客愁。

2、寄托闺怨与离愁:

刘方平的《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 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 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 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杨炯的《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 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 香逐便风来。泣对铜钩障, 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 春恨几裴回。”

这两首诗都是借闺中怨妇的眼来看梅花, 前者少妇看到随风飘落的梅花, 想到的是远在“辽海”风雪中戍边的亲人, “莫将辽海雪, 来比后庭中”, 心中的怨恨, 尽见于此。后者描写了闺妇在观赏梅花时一系列的动作行为, “泣对”、“愁看”、“裴回”, 形象真切地表现了对“断消息”的“行人”的牵挂与思念, 抒发的是挥之不去的离愁。

3、寄托怀才不遇的落寞与惆怅:

张九龄的《庭梅咏》

“芳意何能早, 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 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阳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 飘荡复谁知?”

李群玉的《山驿梅花》:

“生在幽崖独无主, 溪萝涧鸟为俦侣。行人陌上不留情, 愁香空谢深山雨。”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都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心理, 前一首的“馨香虽尚尔, 飘荡复谁知”和后一首中的“愁香空谢深山雨”都表现了文人们在怀才不遇时内心所特有的落寞和惆怅。

4、寄托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感伤:

李商隐的《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王初的《梅花》:

“应为阳春信未传, 固将青艳属残年。东君欲待寻佳约, 剩寄衣香与粉绵。迎春雪艳飘零极, 度夕蟾华掩映多。欲托清香传远信, 一枝无计奈愁何。”

这两首诗都在写梅花不遇其时, 一生都与阳春无缘, 这是梅花最大的无奈和遗憾。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们对自己生不逢时的遗恨和无奈。

5、寄寓才美遭妒刚直罹祸的怨愤:

来鹄的《梅花》:

“枝枝倚槛照池冰, 粉薄香残恨不胜。占得早芳何所利, 与他霜雪助威凌。”

孟浩然的《早梅》:

“园中有早梅, 年例犯颜开。少妇曾攀枝, 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 更欲剪刀裁。”

前一首诗写由于梅花“占得早芳”, 而惨遭霜雪威凌;后一首写由于早梅“犯颜开”, 不屈从阿附上意, 故而惨遭攀折刀裁。诗中所寄寓的是美而遭妒直而罹祸的怨愤之情。

6、寄寓一种凛然的精神和贞美的气节:

韩偓的《梅花》:

“梅花不肯傍春光, 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 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 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树, 盗天和气作年芳。”

陆希声的《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

“冻蕊凝香色艳新, 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 羞共千花一样春。”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梅花傲霜斗寒的凛然精神, “风虽强暴翻添思, 雪欲侵凌更助香”, 表现的是一种面对强暴势力的不屈精神;“知君有意凌寒色, 羞共千花一样春”表现的是一种贞美的气节。

在这些诗里虽然都出现了梅花意象, 但由于兴寄的特征, 这里的梅花大多不是他们真正的吟咏对象和抒情主题。因此唐代咏梅诗里的梅花基本上只是他们借以抒情的一个道具, 诗人们只是借助于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换句话说, 这里的梅花只是他们借题发挥的一个凭借罢了。

二、表现梅花本身自然美的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包括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 诗人们从借梅花兴寄抒怀转入到关注梅花本身的自然之美, 产生了不少纯粹写梅花的优秀作品。

以梅花为吟咏主题而赞颂梅花自然之美的诗篇,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如南朝宋代鲍照的《梅花落》, 南朝梁代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篇, 还有一些名字不见经传的诗人创作的梅花诗, 但大都过于粗糙, 水平较低, 很难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梅花诗。到了唐代的中后期咏梅诗词逐渐繁盛, 直到两宋期间才出现了较高水准的纯粹赞颂梅花自然之美的咏梅诗词。

1、表现梅花美好的风姿:

如北宋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

“穷冬万木立枯死, 玉艳独发凌清寒, 鲜妍皎如镜里面, 绰约对若风中仙。”

王安石的《西江月·红梅》:

“梅好惟嫌淡佇, 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瑶半醉。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苏轼的《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 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 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在这些作品中, 诗人们往往着眼于梅花色、形、态的描述, 借助于视觉感官, 形象逼真地表现梅花的自然之美。

2、表现梅花美好的神韵:

梅花之美, 在其精神风韵。故咏梅之作, 刻画形象者为下, 传神写意者为上。这种类型的咏梅诗不注重于对梅花色、形、态的描述, 而是重在描摹梅花的神韵。

如王安石的《沟上梅花》:

“亭台背暖临沟处, 脉脉含芳映雪时。莫恨夜来无伴侣, 月明明还见影参差。”

毛滂的《惜分飞·秀亭观梅》:

“相见江南情不少, 尔许多时, 怪得无消耗。淡日暖云色引到, 阑干寂寞怜春小。宫面可忺匀画了, 粉瘦酥寒, 一段天真好。唤起玉儿娇睡觉, 半山残月南枝小”

王安石《沟上梅花》的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梅花在白雪明月映衬下的参差花影, 再仔细品味毛滂“唤起玉儿娇睡觉, 半山残月南枝小”诗句的意境, 我们不难感受到这里梅花意象绝妙的风致与韵味。

将梅花的神韵写得出神入化的当属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历来被人们推崇为咏梅的千古名句, 妙就妙在传神的写出了梅花那醉人的神韵和高雅的意趣。水月映照, 朦胧柔和,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于烟水迷离之中呈现出梅姿之劲峭和花香之清幽。真是风情万种, 神韵醉人。这位“梅妻鹤子”的先生把梅花与水、与月、与夜所蕴涵的清灵高雅的意趣描摹得出神入化, 既体现了梅花的暗香又描摹了梅枝的造型, 展示梅花清瘦孤寒、峭劲疏爽的风韵, 使梅花具有文人墨客雅逸闲静、高格奇崛的意趣。

3、表现梅花美好的品性:

凌雪开放不畏严寒是梅花的自然属性, 花形艳丽幽香四溢亦是梅花的生物特征, 但入宋以后文人们将梅花的这些自然生性视为一种凛然骨气, 一种不屈的精神, 一种高贵的品性。在梅花的自然美中赋予了人的理解和意趣。这一类的咏梅作品多借助于寒雪的映衬, 体现梅花凌雪开放的凛然精神, 借助于对梅花馨香的描摹来礼赞其高贵的品性。

如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王安石这首小诗写梅花凌雪开放, 暗香四溢, 前两句突出表现了梅花孤傲的风骨, 后两句突出表现了梅花高尚的品性, 对梅花坚贞崇高的本性予以礼赞。陆游的《梅花绝句》表现了梅花在“层冰积雪”之时傲然开放的“高标逸韵”, 重点表现梅花在严酷的生存状态中的高坚气节。他们所发掘的都是梅花的品性之美, 是一种坚贞之美和崇高之美。

4、表现梅花高雅的意趣:

梅花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 成为文人们的一种雅致所在, 赏梅赋诗更是文人间的雅趣和时尚。有些诗人并非因有所兴寄才吟咏梅花, 他们对梅花的喜爱完全是为了表现自己高雅脱俗的意趣。

如家铉翁的《墨梅》:

“非香之香, 非色之色。伴我孤吟, 风清月白。”

卢梅坡的《雪梅二首》: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杜耒的《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沸汤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家铉翁的《墨梅》中写梅花的“香”乃“非香之香”, “色”是“非色之色”, 这里的梅花简直高雅脱俗到了玄学的境界, 但读了后两句“伴我孤吟, 风清月白”, 才发现其实是在表现自己的高雅与脱俗。卢梅坡《雪梅二首》的意旨是一样的, 仍是在表现梅花高雅脱俗的意趣。杜耒的《寒夜》说得更直截了当:“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在这些人眼里, 梅花可以使人脱俗, 使人高雅, 可以使司空见惯的常态变得不同寻常, 这真是梅花奇妙之处。追逐风雅是历代文人共同的癖好, 但这里有人是真正的风雅, 有人明显是在附庸风雅。

三、文人们以梅花自喻的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始于南宋初期, 并逐渐将这一特征推向高峰, 而元明清乃至现代的咏梅诗词为其余韵。

到南宋时期, 文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趣逐渐上升到与高尚的道德品格相融合的地位, 人为地赋予梅花一种独特的崇高美, 梅花成为文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的道德人格的象征, 梅花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高洁的品性和坚贞的气节。在这里, 日益兴盛的程朱理学的品性气节观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阶段的咏梅诗词中诗人们往往以梅花自喻, 梅花成为了自己精神和人生的象征。这一时期梅花的意蕴最为丰富, 在不同性情的诗人笔下梅花具备着不同的身份和人格:烈士以梅喻其壮烈, 高士以梅喻其隐逸, 道学先生以梅喻其高节, 连才女们也以梅喻其贞美, 等等情形不一而足。

如陆游的《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凤, 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陆游的《梅花绝句》前一首把自己与开放在雪野群山寒冷晓风中的一树梅花化为一体, 表现的是诗人骨气铮然的气节。第二首表现梅花在“雪虐风号”的强暴势力面前凛然不屈, 宁其飘零也决不向“东君”低头, 象征着诗人不媚于时宁折不弯的刚烈之性。这里的梅花是烈士的象征。

王琪的《梅花》:

“不受尘埃半点浸, 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王琪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体现了老庄式的虚静淡泊、怡然自得的隐士情怀, 更包含着这些世外高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摒弃, 对个人志节操守的珍重以及对自己精神自由的维护。这里的梅花是隐士的象征。

朱熹的《墨梅》:

“梦里清江醉墨香, 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 且作人间时世妆。”

朱熹是南宋时期道学的集大成者, 他笔下的梅花清正贞香, 黑白分明, 明显打上了道学思想的烙印。这里的墨梅分明是道学理念中正气凛然、气节高坚的正人君子的化身。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里词人以梅花自喻,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娇艳的梅花就是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雪里已知春信至”, “玉人浴出新妆洗”, 寒梅凌雪开放冰洁玉清, 正是这位才女高洁孤傲的品性象征。“此花不与群花比”既是对梅花品性的热情赞美, 又是对自我品性的赞誉。这里的梅花分明是一位高洁孤傲的娇艳少女。

以梅花自喻象征的作品,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上片既是写梅花被冷落的遭遇, 也是在写诗人被排挤的人生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更是在写自己的品格:宁愿坚守自己贞美的情操至死而不渝。这种孤傲与清高, 使我们联想到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的傲岸精神。这里的梅花的意象与诗人自己的品性以至于人生都是融为一体的, 达到梅亦人, 人亦梅, 物我一体的境界。

这一时期的咏梅诗词, 从形式到内容都臻于完美,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四、元明清乃至于现代的咏梅诗词。

元明清乃至于现代的咏梅诗词, 继承的仍是唐宋时期兴寄和隐喻的传统, 虽为咏梅诗词的余韵, 但时有佳作传世。

如元代书画大家王冕的两首咏梅诗: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明代刘基的《题墨梅》:

“夭桃能紫杏能红, 满面尘埃怯晚风。争似罗浮山涧底, 一枝清冷月明中。”

陶宗仪的《题画墨梅》:

“明月孤山处士家, 湖光寒浸玉横斜。似将篆籀纵横笔, 铁线圈成个个花。”

清代郑燮的《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睛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这些作品都称得上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但从情感上都没有能够冲破南宋时期咏梅诗词所形成的传统藩篱:那就是孤傲和自赏。这些诗词要么是在表现诗人们在特定的境遇中的清孤傲岸的气节, 要么是在表现他们孤芳自赏的情怀。没有更为丰富的思想和更为高远的境界。

直到现代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为我国的咏梅诗词树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标: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诗人把凛然不屈的梅花意象放置在严酷险恶的世界政治斗争背景中, 用来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凛然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真可谓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这首词大气磅礴, 雄浑豪迈, 极大地开拓和升华了咏梅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把近两千年的咏梅诗歌推向了极致。

咏梅诗词作为我们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咏梅诗词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是借助梅花兴寄抒怀的阶段, 北宋为重点表现梅花本身自然美的阶段, 从南宋到元明清为文人们以梅花自喻的阶段。南北朝到隋唐为咏梅诗词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两宋时期为咏梅诗词的全盛时期, 元明清为咏梅诗词的余韵。

梅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花意象, 蕴藉着我们民族丰厚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我国古典梅花诗词所形成的博大丰厚的梅花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性格和情操,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待我们进行认真地探索与研究、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评注》赵山林评注, 安徽文艺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沈惠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第1版。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第1版。

[4]《唐诗宋词》程郁缀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篇4:古诗咏苦热

古人形容苦热多从高温环境描写。宋代戴复古在《大热五首》(其一)中说,“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农历,下同)。”他把人在高温环境比做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则是把高温环境比做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韩愈更是形象地把闷热天气比做自己是在蒸籠之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郑群赠簟》)。”把大热天之热,比作人在窑、炉和甑中被烧烤、蒸煮。

古诗中描写人体在苦热中的状态主要用流汗。宋代张来的“欲动身先汗如雨”(《劳歌》);唐代范灯“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六月》);宋代戴复古“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发泼”(《大热》)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啸风兼炽焰,挥汗讶成流”(《苦流》)。瞧,“雨”、“泼”、“浆”、“流”。

下面我们再看看三位著名诗人如何说苦热。李白在描写大热天中纤夫们疾苦的《丁督护歌》中别出心裁地用了“吴牛喘月”(“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是指吴地(今苏南)的牛。按理说吴牛应该早就适应当地夏季的炎热气候,可它却还是常常热得受不了,以至于看见夜间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杜甫在酷热天气中曾经“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踏层冰”(《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诗人王维在《苦热》中讲了种种苦热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要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诗人们确实是热怕了,宋代范成大竟写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秋前风雨顿凉》)。为了苦热快点过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实际上,诗人们形容归形容,他们都有自己的消暑高招。唐代白居易《销烦暑》中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说过“思出宇宙外”的王维在该诗的最后也醒悟道:“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也许这些就是俗语“心静自然凉”的一些出处吧。

篇5:咏海棠古诗词鉴赏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释:莫愁:莫愁女,古乐府中所传的美貌女子,能歌善舞。

咏海棠 【唐】郑谷 古诗词鉴赏咏海棠 【唐】郑谷 古诗词鉴赏

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1)唐人向来将海棠誉为“花中神仙”,即所谓“望之绰绰如处女”,诗中那个词表现了海棠这一特点?又有那些地方表现出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咏物诗对海棠花既有正面描摹,又有侧面烘托,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娇娆”二字可以概括海棠花这一特点。

诗人对海棠的喜爱首先表现在第一联,即看到海棠的.花色,格外光洁鲜妍,不禁为之销魂,忍不住要携酒对赏,赋诗称赞;

篇6:关于咏菊的古诗词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

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

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

尽借篱落看秋风。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和郭主簿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菊花

吴履垒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生查子・药名闺情

陈亚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

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题画菊

陈鹤年

离离丰骨傲霜寒,晚节谁知事更难。

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篇7:端午杂咏古诗词(21首)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杂咏古诗词(精选21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2、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宋·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3、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

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

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

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

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4、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5、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7、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8、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2、《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3、《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4、《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5、《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6、《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17、《七律·端午》

【现代】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18、《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19、《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20、《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1、《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篇8:元宵节诗词

(清)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 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 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 一回微笑, 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 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 难畴畴昔, 总是团圆月。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 月正圆, 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 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 煮汤圆, 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 一家同吃上元丸。

篇9:漫话古代咏愁诗词

1.用形象说话,化虚为实,也就是使本来抽象不可触摸的愁变为具体可感之物。这主要有两种写法:一是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形象,直接将愁当作物来写。或把愁写成可用船载之物:“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宋·陈与义《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或把愁写成可用酒、长江水浇洗之物:“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何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宋·赵鼎《满江红》“惨结秋阴”);或把愁写成可放在水里飘流之物:“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宋·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或把愁写成可用刀剪之物:“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二是借助于比喻、拟人等法,又以山水风月作比为多见。唐代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其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以及宋代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候馆梅残”),均以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宋代黄庭坚的“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出愁情含满川风月。

2.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深写透愁。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运用时如能夸大其辞又夸而有节,就能产生令人满意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之十五),于夸张中强烈地抒写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愁作秋浦客”的悠悠愁情。古诗人词家在咏愁时往往将夸张与其他技法结合起来,以求得最佳艺术效果。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是将夸张与譬喻结合起来咏愁的;唐代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于夸张与对比的统一中表现闲愁的;石孝友的“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木兰花》“寻春误入桃源洞”)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则都是于夸张、比较中衬出愁之多、愁之重的。

3.用语浅近,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愁,融愁情于景中。宋代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秋日怀旧》)与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些是以浅近的语言直抒愁情。南朝宋时鲍照的“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拟古》),是写由闻北风凄厉、鸟鸣悲凉而顿生忧愁之思。南唐冯延巳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写词中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由目睹春来河畔生春草,堤上绿杨柳,联想到自身年年有的愁怨。宋代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融情于景,情景相生,飞花细雨之中,分明可见那点点愁情。

4.于对比、烘托中咏愁,更见其愁。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于欢乐与忧愁的对比之中突出了愁之深重;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将如今饱尝愁苦与少年不知愁的滋味加以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远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愁闷。不难看出,以上两例咏愁,用的都是对比技法,却同中有异。至于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情,以春日美景反衬思妇寂寞忧愁之情(其中也有对比),也写得极有情致。

5.运用双关之法,委婉咏愁,含蕴深远,耐人寻味。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语双关,含蕴深远,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实际上,这是委婉地写佞臣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皇上不明,致使诗人不得重用,有志无法展、有才无处施而生愁怨。宋代吴文英《唐多令·惜别》词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既道愁之组成,又言愁之原因,构思巧妙。

古人咏愁,不用说不同诗人词家采用的技法有别,就是同一诗人词家采用的技法也不尽相同。这固然跟诗人们的生平遭际、思想方法、对愁的感受及创作风格相异有关,也与其具有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不无关系。就南唐后主李煜而言,其词善于咏愁。或以一江春水喻愁,或化虚为实,变抽象的愁为具体可感之物,或如《捣练子令》(“深院静”)通篇不著一“愁”字,却意在言外,写尽了离愁别恨。其词虽然同是表现真挚动人的愁情,却无似曾相识之感,个中原因固然在于李后主后半生沦为“阶下囚”,备尝亡国之苦,“日夕以泪洗面”,对“愁”有着深切的感受,但这难道就跟李后主具有独创精神、力求异种技法来表达情感无关吗?

篇10:古诗一首咏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宿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悯农

(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篇11:咏小满节气诗词

1《小满》

长卿

昨夜玉盘沉大江,夜来忽梦荠麦香。

时人但只餐中饱,莫忘旧时苦菜黄。

2《晨征》

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3《小满》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4《小满》

左河水

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

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后脚款丝商。

5《小满》

吴藕汀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6五律·小满

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

送走三春雪,迎来五月天。

江南频落雨,塞北屡经寒。

节令轮流去,黎民望瑞年。

7小满

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未满充足水,要张酷热天。

三农收种管,四月雨来寒。

节令河腾浪,天然物阜年。

8五律·小满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园中桑树壮,棚里菜瓜甜。

雨下雷声震,莺歌情语传。

旱灾能缓解,百姓盼丰年。

9七律·小满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

稻田追粪催分孽,绵羊剪绒防冷风。

油菜收割荚角子,蚜虫防治麦杆蝇。

联合机械查修备,待战农忙暂放松。

10西江月·小满

入夏迎来小满,林中小鸟欣欢。

池莲青翠柳含烟。

垄间麦穗饱,院里石榴妍。

气温渐升雷雨降,水塘蛙叫声喧。

篇12:咏桂花诗词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篇13:楠竹咏

放快镜头,你看,竹笋像鸟儿一样飞起来了,这是怎样一番令人激动的景象啊?这些小家伙们,经过了寒冬的默默积蓄,早就具备了破土而出的力量。沾衣欲湿的春雨,再加点和煦的春风,伴着春雷的击鼓助威,竹笋们在迸发!它们毫不畏惧,用力冲出砂石泥土的束缚,那么努力,那么安静,就这样拼搏着,勃发出一股绿色的生命力。它们从泥土里探出头来,调皮地打量这个世界,奔着向上生长的目标,飞扬!飞扬!带着滴滴露珠儿的春笋,像个穿着青褐色外衣的姑娘,娇羞而可爱,青涩又懵懂,多么喜人!这春天的楠竹林,让人感觉惊心动魄,又有点蔚为壮观。

那一株株别具风骨的楠竹,竹竿上带着淡淡的白霜,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节骨凌云、寸心春晖”;那一片片翠色欲滴的楠竹林,缓缓铺开即成绿浪,让我真正领悟到“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它们四季常青,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颇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说到楠竹,不得不提竹的诸多美好品质。《诗经》云:“瞻彼淇奥,菉竹青青。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竹子有其高尚的品格,像文采斐然、温文儒雅的君子。宋代苏轼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竹的高雅脱俗、清新俊秀!明帝朱元璋观察细致深入到了竹的骨子里:“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在君王眼里,竹是忠贞的,更是大气的,这股不折不挠的韧劲儿令人敬佩!竹更是虚心的,前人“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也虚心”的诗句,难道不正是这种优秀品质的真实写照吗?

我喜爱楠竹,喜欢它们与众不同的气质,因为“一株幼笋出生,半月升高十尺;一月长成大竹,几年就是战士。”这是真实写照,也是一种抒情。楠竹的生长力,的确是这么旺盛、这么迅猛,超乎人们的想象。在精神上,楠竹像是顽强的战士,在土地上拼搏奋斗着;在姿态上,她却像是婉约的少女,有股独特的灵性,一种不可言说的美感。

篇14:浅析古代咏雨诗词的境界

关键词:咏雨 诗词 境界

在谈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人们常常会想到四种常见的意象:风、花、雪、月。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雨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与前四者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诗经·卫风·伯兮》中就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诗句,宋人沈颢也有诗曰:“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的确,雨的轻柔灵动、情态万千,成为诗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正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诗人把自己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都融入到对雨的描绘中去,也使雨产生了不同的意境。

一、雨与自然美景融合的妙境

咏雨与写景融为一体,甘雨浸润美景,美景感染雨意,从而达到一种景美雨醇、天人合一、妙不可言的境界。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眼中的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雨后空山洁净、清爽的艺术空间里显得滋润光泽、意味悠长,美景与雨意相得益彰,堪称妙境;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勾勒出了一幅十分美妙的春雨图,宁静的夜晚、沙沙的细雨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万物因此悄然萌动;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之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美妙至极;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细腻、匀称、滑爽、滋润,慢慢地洒落在皇城的街道中。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雨与哲理意绪融合的禅境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能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词人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述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中的荣辱起伏,都可等闲视之。这里,词人借助“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禅境之中;又如方岳的《听雨》也同样很有意味:“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诗人在雨中入眠,连梦里都长出了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里听雨,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诗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句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再如王安石的《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诗人借助雨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的境界。

雨,在古代诗词作家心目中决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追求和享受。而雨意出于人心、人情,透过古代咏雨诗气象万千的境界和复杂多变的意绪,我们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知其人、论其世,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收获。

上一篇:刹车片应如何正确检查磨损及如何更换下一篇:诚信之星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