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

2024-05-14

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精选6篇)

篇1: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

精细化工行业的管理特点

行业介绍

精细化工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精细化工工业体系,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化妆品、感光材料、涂料、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香料和农药等。

行业特性说明

精细化工属流程行业,而流程行业属于过程制造业,过程制造业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通过对原材料进行混合、分离、粉碎、加热等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原材料增值。通常,以批量或连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离散型生产相比,精细化工有以下方面的特殊性:

知识、技术、资源、资金密集,典型的规模效益型行业;

生产过程连续性强,流程相对固定,工艺复杂,各种用于控制和调度的特性参数繁多;

产品专业性强、技术差别大,相对传统石油、化工行业技术更新较快;产量和采购计划相对稳定,库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备品备件管理问题突出;

产品结构比较简单,物料数量和层次较少,设计极少变更。在化工行业ERP中,采用配方的概念来描述产品结构,其含义除了进行物料计划之外,还可用作企业考核的技术指标。其次,在每个工艺过程中,伴随产出的不只是产品或中间产品,产品结构往往呈倒锥形,由协产品和副产品、回流物、需要控制的废品、在管道或容器中储存的液体、气体或粉状颗粒材料、辅料及能源等组成。描述这种配方型的产品结构还应具有批量、有效期等方面的要求。

化工业加工工艺采用专用设备或装置,流程和能力都相对固定,工序间连续且能力匹配性强,在最高和最低日产量间波动产出品可能随原料产地和工艺参数变化,需要按浓度、质量等级分类。进出料都是连续的,提前期很短,除流程首尾外,无排队、等待时间,通常不考虑在制品问题。化工企业的设备一般是整套的生产线设备,设备投资比较大,工艺流程固定,生产能力有一定的限制。生产线上的设备维护特别重要,不能发生故障,只要一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全线停产,损失严重。

当供需变化时,只能靠调整工艺流程参数维持生产,不能中断。连续流程生产中,特别强调均衡生产,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只有通过调节生产参数来控制产量。

物料存储形态多样化,化工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通常是液体、气体、粉状等,存储通常采用罐、箱、柜、桶等进行存储,并且多数容器的存储量可以用通过电子传感器获得。

自动化水平高,化工企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技术成熟,控制生产的自动化设备比较成熟,例如DCS、PLC,因此,生产过程多数是自动化的,生产车间的人员主要从事管理、监视和设备检修工作。

在精细化工企业中,计划具有重要意义。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决定了企业的物料采购计划和月度生产计划的制定。通常情况下,企业按月份签订供货合同以及结算货款,每日、每周生产计划的物料平衡依靠原材料库存来保证和调节,计划的作用在于协调不同的工序部门同步进行生产。根据对中间产品控制的严格程度,计划可以分为有批号计划和无批号计划。在主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之间,不像离散行业有“工作令”,而是只有指令计划下达。另外,化工企业随着生产计划的下达,同时也将下达质量检测计划和设备维修计划。

批号跟踪管理,化工行业的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有各种协产品、副产品、废品、回流物等,而且对物资的管理需要有严格的批号管理,生产过程要求有十分严格的批号记录,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品以及销售给用户的产品,都需要记录。

车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认和接收上级的生产计划、统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生产完成情况以及对车间内部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物料管理等。化工企业的车间管理相对简单,主要根据计划进行领料、投料和控制生产过程,保证产品的高效产出。由于精细化工行业的自动化程度高,产量、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设备状况以及人员的出勤状况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记录。

行业管理重点与常见的困扰

1.成本核算与分析

精细化工行业成本核算难度大、程序复杂、月末在制不易控制。产出结果随着温度、压力、湿度等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有时每一道工序都有产品产出;有些是一个炉里同时产出多个产品,有联产品、副产品或者中间产品;有些产品还需要经过冷却或者压缩等后续工序。精细化工行业的产品特点决定了它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精细化工行业普遍用到的原料有燃料、动力和各种矿石等,这些原料基本都有水分含量、挥发度、纯度的问题,如何正确核算这些原料的投入成本和标准用量是困扰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

2.包装方式灵活,需要同时记录多种计量单位

商品于仓库存放中或销售时可能需要同时记录不同包装方式的数量,还会出现同一种商品有多种包装计量单位的情况,对于销售的统计或是成本的计算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运输费用的管理与核算

精细化工企业成品、大宗原料如海盐、煤炭、矿石大都通过火车、专用槽灌车、轮船运输,有时是火车、货车、轮船联运,运费占原料的采购成本及销售成本的比例较大,由于涉及的货运公司与原料供应商或客户不同,存在代付、代收运费或者只转发票等各种不同状况,有时还涉及到运输单和车号的管理。而且大部分运输单(运费)都是滞后的,在结算出运费之前原料的进货成本与产品的销货成本将无法处理。

4.原料、动力、产品的计量管理

大宗原料的计量基本是以过磅数减去车辆自重从而得出货物的重量,而实际状况是有时是火车运输,有时是汽车运输,所以基本很难准确计量。

有些液体或者气体都是以管道计量的,有些粘稠度比较高的液体,管道计量也不准确,所以很多时候是根据产品的产量倒推计算原料的投入。

不能非常准确的进行实物盘点。有些大宗原料,比如焦炭,石灰石等,都是在空旷的场地上堆放,实物盘点时,基本上是按照体积大概估算数量,所以不能准确的进行实物盘点,存在于管道中的物料或者炉内的物料也很难盘点。

化工行业还有许多产品有特性参数。例如许多原料或产品有水份、发气量、等级等质量的区别,甚至有些产品的数量最后还要换算成国家标准计量单位或者行业标准计量单位。

5.固定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

精细化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管理困难。折旧时常发生固定资产使用期满后仍计折旧的情况,装置设备技术改造、大修频繁,跟踪记录固定资产变化过程的工作量巨大。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是精细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关键,因此需要将主要装置设备进行集成管理,通过对主要设备运行情况、备品状态、检修要求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从而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延长大修周期,减少大修开支。

解决方案

精细化工企业的产品与原料品种少,产品配方简单,原料及成品物料计划因而也相对容易控制;化工行业生产现场自动化水平高,生产线专用性强,不存在离散行业加班、换线等等问题,所以车间控制也不是ERP系统控制的重点。但精细化工企业在联产品、副产品处、包装物、运输费用、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物料计量、设备备件、批次追踪、成本计算等方面有很强的特性,也是化工企业的管理难点。

1.完善的联、副产品的处理

联产品、副产品是精细化工行业最常见的产出形式,在 ERP管理系统中客户在下达生产任务时,可以指定最终成品对应的一个或者多个联产品并设置其与主产品的成本分摊比例,系统在计算工单成本时会自动将生产成本在联产品与主产品之间分摊。若生产过程中产生副产品,客户可以在主产品BOM中将副产品作为次阶组成原料处理(组成用量为负数,且设定副产品的单位成本),ERP在计算工单成本时会先扣除副产品成本,再计算主产品、联产品成本。

2.包装方式灵活,可以同时记录多种计量单位

ERP系统提供了三种数量表达方式:单一单位、双单位、制造双单位,同时还提供换算单位,可以完善解决记录交易及库存存货多单位的问题。

3.运输费用处理

运输费用的控制在精细化工企业始终伴随原料的采购与产品的销售过程,ERP系统应收、应付系统提供多种往来账来源,其中包含运输费用。客户可以将运输费用单据对应每批次的采购进货或者销售出库,便于与供应商或者客户核对往来,同时提供标准往来账款分类账。

4.产品成本计算

为符合精细化工行业成本计算的特点,ERP系统提供分步兼分批成本计算方法,客户可以依据行业特点自行设置是否计算月末在制;同时系统支持标准成本制,在成本计算结束后,系统提供价差、量差等多种角度的差异分析。

5.包装物处理

客户可以在 ERP中将包装前的液体产品与包装物各自单独编制料号,同时建立液体成品与不同包装物组合而成的最终成品BOM, 业务部门在接单时若能确定客户的包装方式,可以通过SKD(散件接单)方式处理,客户提货时通过 ERP的提货单分别展开液体成品与包装物,通过系统可以很方便统计客户包装物的归还状况,并可以对应相应的业务人员。

客户归还包装物后入专设的“包装物回收仓”,回收的包装物清洗修整后以新的成本入库。若客户需要通过系统控制重要包装物的回收使用次数,可以通过设定“批号管理”功能逐次纪录包装物的重复使用状况。

篇2: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

王若岫

2015-01-26

要: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发展和风险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济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呈现的“信用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操作风险进入多发期”“政策性风险进入快放期”“外部风险进入传染期”“国别风险进入增大期”的“六期”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适应新常态特点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键词: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体现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判断。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发展和风险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

一、对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新特点的初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为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在此大背,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速由长期高速增长向中速平稳增长过渡;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追求发展质量转是增长驱动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型;四是经济管理方式将会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由传统治理体系向现代化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转型,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翻o金的增长将由规模、效益双重高速增长逐步回归正常水平,经济结构优化与银行业转型发展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去杠杆的现状将导致银行风险防控压力不断上升,与高速增长时期相比,银行业传统的风险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至7.5%左右的中速新常态,不可避免要经历行业景气周期性波动,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态势将不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尤其是亲经济周期性的行业信用风险将不断上升。可以说经济增长速度新常态的换挡期就是银行信用风险集中期。突出表现在:一是不良资产增量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出现季度环比增加,不良贷款余增了50%左右,不良贷款比率逼近20/0左右,如果加上隐性不良,其占比将更高。二是风险传递梯度特征明显。从地区分布看,不良首先从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暴露,逐步漫延至中部次发达地区,预计2014年四季度和2015年,西部达地区将会成为不良贷款新增较多的区域。三是平台贷款风险与地方债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地方债务持续增加,银行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得到控制,但信贷渠道以外的其他各类融资快速增长,占全部融资比重不断提高,其中相当部分资金实质仍来源于银行体系。加台贷款还款来源相对单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放缓或融资受阻,将资平台带来较大的偿付压力。四是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拐点”风险。IMF的一项研究表明,近来50件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超过三二的有房价极高与衰退现象。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紧张、库存量大、集中,房企融资难,绕道融资量大、价高,房价趋跌,风险。五是产业结构升级,产能过剩行业风险严峻。部分行业处于“高产能、高成本”的运行状态,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资的难度较大,“消批”面J临挑战。在产能过剩行业集中、产能压减任务较重的地区,部分存量贷款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若强制压缩或退出极易造成企金链断裂,“淘汰一批”过程中银行风险管控难度较大。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易出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悬空银行债权现象,“整合一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面临的诱发因素不断增多。一是资金供需矛盾突金融消费者投资渠道多元化等因素影响,银行存款增速放缓,但贷款增量资金需求比较旺盛,加剧了金融体系资金供需矛盾。二是资源稳定性下降。互联网金融业态、银行表外业务和理财等快速发展,对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冲击日益显著。加之,市场机构对利率的敏感性大幅上升,资金在资本市场与银行市场之间转移的频率和规模成倍提高,尤其是在月末、季末的特殊阶段,资金保支付会面定压力,如2013年6月就出现了“钱荒”现象。三是资金错配加剧。银行表内外资产扩张冲动较大,对同业市场资金依赖程度上升,期配加剧,容易出现流动性缺口o四是由声誉风险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中小商业银行实力不足,资金调拨能力差,一旦出现的负面舆情,就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02013年就有农商行因“倒闭”谣言,引发了“挤兑”**。五是流动性风险管理仍然粗放。部分中小

对流动性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流动性管理仍然停留在匡算资金头寸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内控方面存在管理架构不全、责任不清、预术落后等问题,银行既无法前瞻地预测流动性发展趋势,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发生问题时对监管机构的依赖思想,实际风险应对能力较差。

(三)银行业高速扩张,操作风险进入多发期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井喷式增长,到2014年三季度末,全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突破168万亿元,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65倍,年均递增19.10%,银行从业人员由2008年末的272万人增加到355万人,年均递增5.48%,低于资产规模增长13.62个百分体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与发展速度不匹配。部分银行过度追求规模、市场份额增长,忽视了风险管控人员、技术、的建设,稳健审慎发展理念和合规经营意识相对滞后,因风险管理不到位、内控执行不严导致的操作风险隐患和违规问题突出,银行类风险事件和案件突发、多发、频发。银行业过去几年高速增长隐匿的潜在风险化解,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四)非市场调节,政策性风险进入快速释放期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家的调控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决定性作用的。在2008年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强刺激下,银行信贷随之呈现高速增长,之后央行加强了信贷规模控制,实施从严管理,一些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理、行业政策限制以及监管要求,大量发展同业、理财、委托贷款等表外和表表外业务,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了相关风险。加之,我国“政治银行家”向真正银行家的过渡尚不充分,由于地方政府本身政策制定的“人治”属性,使银行可能被“俘获为地方官员自身政绩工程的受害者,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长期以来积聚的政策风险将快速释放。

(五)非传统金融机构活跃,外部风险进入传染期

近年来,一些经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批准的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小微金融交易平台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异常活跃,P2P、等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相关风险呈现出向银行体系传染的趋势。部分企业一边向银行借款,一边举借民间高利贷,一些过度融资或

宽裕的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转入小贷公司或从事民间借贷赚取利差,还有些企业通过民间融资渠道寻求高息“过桥”资金,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传染蔓延。部分担保公司为民间借贷、关联企业过度担保,加大了代偿风险。与此同时,一些中介机构、投资理募基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投资等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明显增加,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加剧了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染。

(六)“走出去”战略实施,国别风险进入增大期

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货币,共同加速了中国银行业的“走出去”步伐,海外资产不断扩张,对外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国别风险逐步增大。金融危机之后,国济金融环境仍旧动荡,国际金融形势不容乐观,美日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经济低速发展,中东、北非形势复杂,市场国家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部分东南亚国家政局不稳、与我国外交关系恶化,中国银行业在海外平稳发展面临的国别风险将会增大。

二、加强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应对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管理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新挑战,需要顺势而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发展转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断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一)强化与新常态相适应的银行业风险管理顶层设计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研究和设计,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出台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中长期总划和高层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等法律法规,稳步存款保险制度,适时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快制定银行业分类管理的办法,可按照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系统重要性、管力等方面,综合设计分类标准,实行有限牌照制度,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造成的风险积聚。

(二)按照主体责任的要求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业应深入落实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前瞻思维”,预设风险防线,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抓住公司治理这个关键,完善治理结构和制衡有效、激励兼容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增强内部监督有效性,改进绩效考评机制,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营管理的稳健性。合理确定整体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全口径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和风险容忍度,严格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提高风险管理能入推进合规机制和合规文化建设,加强员工行为教育和管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三)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夯实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济基础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业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银行业应深刻把握服务实体经本质要求,牢固树立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自觉服务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不实风险管理的经济基础。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有进有退的原则,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薄弱环区的金融支持,促进落后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稳步推动金融创新,针对实体经济客户类型、需求特点、成长阶段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研发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服务方案的专业性

(四)坚持业务治理与风险治理相结合,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

当前,银行业风险呈现高度的复杂性、交叉性、传染性,过去对某一单点、某一条线的风险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需续深化业务治理体系与风险治理体系改革,实现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管理向立体综合管理转变,从各自为政向充分协调转变,从被动向主动防范转变。持续推动业务治理体系改革,适应银行集团化发展要求,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分别实行子公司制、条线事业部制、部门制和分支机构制改革。大力推进风险全口径并表管理,加强母子公司的上下并表、表内表外业务的内外并表、境内境外的本外币,切实防止风险隐匿、转移、传染、放大。

(五)强化监管引领,提升银行业风险监管效能

银行业监管当局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大力推动监管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提高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有效性。梳理整合监管规则实与宏观审慎相关的监管政策,构建简明清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政策框架。落实简政放权要求,优化市场准入,于市场,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划清职责

参考文献:

篇3:结合行业特点强化设备管理工作

一、加强工程项目部设备管理工作的力度

中原建设公司在成立初期, 主要业务是油田道路、桥梁以及管道安装等地面工程建设。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 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油田勘探开发范围不断扩大, 国内外施工市场不断拓展, 公司的建设项目范围也逐渐扩大, 各工程项目部的设备数量增加很快。但由于工程项目部不够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相关的管理机构和设备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造成设备技术性能降低、设备事故不断、停工停产现象时有发生, 设备维修频率高、维修费用和材料费用骤增, 施工成本上升和企业效益下降等。针对这种状况, 中原建设公司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认为, 要管好和用好设备, 保持良好的设备技术状态, 必须强化各工程项目部领导的设备管理意识和责任, 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兼职机动员、修理工和操作人员为组员的设备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必须明确和到位, 要定期开展设备管理活动, 随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设备技术难题。将各工程项目部的设备管理情况纳入到公司的主要议事日程。公司在与工程项目部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时, 将设备管理也纳入到了合同约定之中。对1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 设备管理人员统一由公司委派, 全权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设备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后, 公司要组织专家对施工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和验收, 统一安排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因不遵照公司制定的设备技术规定要求去做, 造成设备严重受损或技术状况下降的, 其修理费用要从该工程项目的利润中扣除;造成重大设备损失的, 还要追究项目经理和当事人的责任。将设备管理的工作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业绩考核以及全体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 杜绝了设备“脏 (设备外观有泥土或油污) 、松 (零部件有松动现象) 、漏 (设备有漏油、漏气和漏水现象) 、缺 (零部件缺少或备件丢失等) ”现象的发生, 以及在施工任务紧时出现拼设备等问题。

二、建立了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是规范和指导设备管理工作的纲领, 是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迈进的根本保证。中原建设公司根据设备工作环境恶劣、设备分散、设备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等问题, 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和管理制度, 如《外部项目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冬季保温制度》, 《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设备租赁办法》以及《单车油耗定额》, 《设备修理审批制度》和《领 (报) 料管理制度》等。

为使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公司将操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各种补贴等, 都与对设备的指标考核结合起来发放。实行单车核算制 (将单台设备的折旧费、材料费、燃油消耗费、维修费和操作员工资等, 与设备创造的产值结合起来进行核算) 。加强了设备和生产等管理部门对设备的管理和考核力度, 更加有利于公司各项制度的落实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例如, 将正式职工岗位工资的60%、劳务合同工岗位工资的50%拿出来作为效益工资, 按单车考核的利润系数实行重新再分配。在月度考核中, 把设备的各项费用和操作人员的奖金、工地补助等全部纳入到单车考核成本中, 每月将单车的实际台班产值、各项成本支出、工资额以及企业效益等都张榜公布, 做到让每位职工都能心中有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设备管理和爱护设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设备管理意识和责任心, 使设备完好率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做好施工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基础管理工作, 是搞好设备管理工作的关键。中原建设公司要求各工程项目部都要建立所辖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档案, 并根据设备技术状况和设备数量配备相应的维修保养人员。要将设备的操作、修理和维护保养等工作承包落实到每个人。实现了设备修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是台台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由从前的“要我管好设备”的被动行为, 转变成“我要管好设备”的自觉行为, 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设备全员管理和自主管理局面。

每天开工前, 操作人员要进行日常的设备巡检, 收工时要认真填写当日的设备运转记录, 包括设备润滑“三滤”以及用油、用水等情况。对操作人员解决不了的设备故障问题, 管理人员积极协调和组织维修人员抢修。例如, 在呼和浩特—包头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 一台ABG沥青砼摊铺机在进行沥青摊铺作业时, 发生了发动机缸垫损坏的故障, 如不及时排除, 几台自卸车上的沥青黑料面临全部报废的危险。由于管理人员的积极协调和现场维修人员的及时抢修,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排除了故障, 保证了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受到了业主的好评。不但避免了沥青黑料报废的损失, 也保证了工程进度的按期完成。

四、制定关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关键设备的管理工作, 提高中原建设公司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 使设备管理更趋标准化和维护保养制度化, 中原建设公司根据道路和桥梁等关键施工设备具有技术复杂、设备价值高、维修和保养工作难度大等特点, 制定出了关键施工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养规程。例如, 《沥青砼摊铺机使用与维护保养规程》、《沥青摊砼搅拌站使用与维护保养规程》、《稳定土搅拌站使用与维护保养规程》、《砼搅拌输送车使用与维护保养规程》等。不但规范了关键施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工作标准, 将设备故障隐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也减少了企业设备维修费用支出, 确保了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以前公司在承接到工程项目以后, 设备操作人员多是从各基层单位抽调而来的, 他们的设备操作水平不高, 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也不甚了解。如沥青砼等关键设备, 不但设备的操作难度大, 对维护保养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工程项目竣工后, 设备常出现脏、松、漏、缺等情况, 设备技术性能下降严重, 企业必须要投入较高的维修费用进行修复。由于停机时间长, 还严重影响了其他项目的按期开工。为此, 公司加强了对操作人员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新规程的制定, 使操作人员不但能更加自觉地正确使用和爱护设备, 对关键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开展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标准。从设备开动前的巡回检查, 到收工后进行的例保、二级保养等作业项目, 以及润滑油的更换等, 都能作到有据可查和有章可循。例如对沥青砼摊铺机的维护保养工作, 一直是困扰操作人员的难题, 既无统一标准又无明确要求, 工人进行维护保养时常常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新规程中明确规定了, 在沥青砼摊铺机有沥青的地方必须先刷柴油软化, 再进行清除的工作程序。使保养工作进行起来既省时、省力, 又不会损伤设备。

五、加大设备检查和奖罚力度

为加大设备检查以及奖罚工作的管理力度, 中原建设公司坚持推行了设备月抽查, 季抽查, 年考核和硬兑现的工作方针。在定期检查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公司每年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 奖励工程项目部设备管理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对设备管理工作不达标的单位及个人, 按照公司制定的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如德国进口福格勒S1800摊铺机因使用不当, 造成液压系统污染, 致使液压泵、马达和液压阀等部件提前损坏;宝马BW217D振动压路机, 因润滑油问题造成多处零部件损坏等。公司对设备所在单位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 都分别进行了严厉的经济处罚。对不按规定正确使用设备, 以及在规定时间内不进行维护保养设备的, 公司也都制定了详细的处罚规定。例如, 沥青摊铺机等设备, 每发现一次维护保养工作不达标, 处罚设备所在单位5000元, 处罚操作人员100元;对关键施工设备带病运转的, 每发现一次, 处罚设备所在单位5000元, 处罚设备操作人员100元等。由于奖罚分明和处罚适度, 已基本杜绝了上述违章现象的发生。

六、结语

篇4:我国玉米种子行业的特点分析

一、受天气条件影响,该行业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

首先体现在玉米种子繁制的季节性约束。如全国主要制种区甘肃一带,每年4月份须完成当年的杂交播种工作。然而,全国各地自然条件不一,当年用种农民的玉米播种会延续至6~7月份,种子公司的销售工作因而也从1月持续至6月份,这便产生所谓“产销不同期”(当年销售的种子需要提前一年安排生产):制种单位无法确定当年市场种子需求量,种子公司也难以估计下一年度的种子订单,整个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其次,地域和气候等不确定因素,是造成农户、制种单位、种子企业以及渠道商风险高的主要原因。区别于工业企业,玉米种子和普通玉米均受以上自然条件的制约:任何条件变化,都可能影响当年的收成和种子的质量。对于农户而言,种子和玉米的收成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种子公司更是进退两难:歉收之年,杂交种子供应量不足,公司当年的收入直线下降;即使是丰年,市场供过于求,种子公司也要面对种子滞销的困境——渠道商也要承担类似的风险。

再者,该行业的特点是生产销售以年为单位,即行业每年只能安排一次生产和一段时间的销售,时间不可逆。因此,行业的时间成本非常高,行业中任一环节出错,都将造成连锁反应,甚至关系公司的存亡。

可见,种子的研发是一项科技极高的生物工程,它的培育和生产是靠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影响的要素既多又复杂,且大多属于非可控因素,不受人类的能力和行为所左右;它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正是该行业的根本特征。

二、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关系吃饭的问题,行业地位特殊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品种——该行业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受政府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约束。企业的决策需要首先考虑农民的利益,种子的质量、承诺的兑现、企业的诚信等都是农民关心的问题。

三、供需价格特性

玉米种子需求的价格弹性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即种子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播种量几乎没有影响,农民不会因为种子价格低而多买种。种子是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无法即时生产。故其供给的价格弹性却较高。一般种子的生产成本是同期粮价的2.5~3 倍,粮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进而使种子的市场需求量发生变化,刺激或降低种子生产的积极性,也对供需产生影响。

四、质量指标复杂性

玉米杂交种子的科技含量很高,生产繁育、加工储藏及选用种植都十分复杂,但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都是农民。一般来说,种业企业都是通过自己的科研机构培育繁殖和提纯复壮出足够数量的亲本,再以签约收购的方式委托农户大批量的生产制种;在制种生产过程中企业会指导农户做好“扬花传粉”、“田间除杂”等制种的关键环节;在种子收购入库时会进行精选并检验种子的水分、净度和发芽率等指标,而在种子从收购入库至分装销售的储存期间则要用药液加以熏蒸。

篇5:行业审计的特点与要点

行业审计的特点与要点

行业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相对于单项审计而言,同于单项审计而又不是单项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对待.

作 者:周新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刊 名:中国审计  PKU英文刊名:AUDITING IN CHINA 年,卷(期): “”(3)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6: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特点和不足

信用评级行业简介

对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认识和建议 中国和世界的差距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信用评级行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为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最初是为企业发行债券和银行发放贷款服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信用评级行业在很多领域也融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运作模式逐步市场化。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公司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及后来的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些独立的评级机构已初步奠定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行业龙头作用初步显现。目前信用评级行业还是属于竞争较小的行业,国内仅有以上几家较大和发展较好的公司。从长远处看,他们目前在中国的地位也可以用“霸权”来形容。当前我们国家权力机构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还是少之又少。就像改革开放以来,众多行业从陌生走向熟悉,从不懂行情到立法规范。目前信用评级事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从国际层面来看,美国的穆迪国际、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国际(行业内统称“穆迪、标普、惠誉”,或者是“三大”评级公司),多年来,三大公司基本垄断世界信用评级行业霸权,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由于不公平的信用评级则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人们开始反省和重新定位信用评级行业的功能。

本文的撰写,基于本人工作的实战经验和对本行业的认识、看法。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评级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自律不尽如人意。又如,评级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机构尚不成熟。面对这些情况,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要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建立有效统一监管体系和部门,完善机构认可和退出机制。目前,评级行业存在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阻碍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实施集中统一监管、建立有效监管体制十分重要。可以考虑在评级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政府从严监管的发展模式,并把监管范围的重点放在严格评级程序、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评级标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防止不当竞争、避免利益冲突和强化信息保密等方面,同时提供指导性意见,对评级机构技术研发进行规范。在国家职能机构里面,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等与信用评级单位有过紧密的关系,难以统一管理。中诚信公司有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批准设立,大公国际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经贸委批准成立,联合资信公司则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保监会认可。统一管理后,利于提高信用评级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亟待于规范评级收费制度,规避潜在利益冲突。向发行方收费,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收费模式,我国评级机构主要收入也同样来源于受评对象。这种收费模式虽然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从制度安排的内在合理性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这不仅在于“被评级者埋单”的收费模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更是因为当前我国评级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对评级的认同度有限。但本着规避潜在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对现行收费制度可考虑进行适当改革,以降低评级机构对被评对象的依 赖性,提高评级独立性。混合收费方式可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案,即一部分费用直接向被评对象收取,另一部分费用则根据评级机构的市场表现和社会公信力以政府购买必要的基础和公共信息方式进行资助和扶持。此外,要对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和辅助性业务进行适当的分离,减少被评对象通过辅助业务来“贿赂”评级公司的可能性。目前信用评级行业的约束基本是基于公司内部的“自身约束”,例如营销部门和报告撰写人员分开,使之信用级别更加趋向于公平。

再次,完善评级方法体系,提高评级透明度,增加信用评级报告的易懂性。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评级方法体系,强化市场透明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对象不仅包括评级方法、评级流程、评级数据、假设依据、定级主要观点,评级机构还应该披露其本身与被评对象资本、实际控制人等之间的关联关系。监管部门应在建立统一数据和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机构方法体系、评级结果及违约率(违约损失)进行统计和公布,并以此为依据,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合规性及业务水平进行检验。在规范行业语言的基础上,要增加报告易懂性,用简单规范的语言,让更多的普通用户看懂,不但要让专业人员看懂,还要让普通百姓看懂。让人看不懂的报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四,维持适当竞争结构,培育权威评级机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尽管国际评级市场上的“三大”垄断格局被认为是造成信用评级缺乏透明性和竞争性的主要原因,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增加新成员的方式来增强评级行业的竞争性。但是,对我国信用评级业来说,当务之急还是要培育权威评级机构。当前,国内评级市场面临的是机构数量多、规模小的过度竞争格局,开展资信评级业 务的机构有近百家,其中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也只有少数几家。因此,在维持适当竞争结构的条件下,应该着力培育本土权威评级机构。对本土评级机构进行合理扶持,保持适度的准入标准,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竞争结构,是保证中国评级市场持久健康发展的必然之举。大公国际曾经要去美国设立分公司,遭到了美国职能机构的拒绝。可以看出美国很强的信用保护意识、本土化意识,美国已经从信用评级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要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提高我们国家评级行业的权威性。

第五,全民信用,提高公众信用意识,扩大评级应用范围。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信用大国,可是现代人的信用缺失已经严重。“老人摔倒没人扶”这就是信用缺失的直接体现。扩大评级应用范围,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信用意识,也有利于评级市场自身的发展壮大。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金融发展的滞后使得潜在的市场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行业的发展进行规范和推动。一方面,要通过扩大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来推动评级市场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要打破评级市场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推动独立信用评级机构发展。

最后,培育专业人才,开展信用评级专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规范出职业标准准。目前国内各大信用公司,在利用人才方面,都有“大浪淘沙”的趋势。不合理的使用人才,底薪招聘分析人员,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等,利用其廉价劳动力,由于其专业不能够完全符合职业发展需求,最后造成该行业极大的人员流动性,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目前在行业内可以说是“双输”局面。对公司来讲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对个人来讲也影响了职业规划。有经验的分 析师在此行业是少之又少。除了本身我们国家专业人才缺少外,另外也由于本土公司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浪费人才现象严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信用评级业面临着不少有利条件。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从信用评级本身发展来看,信用评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信用评级业正反两方面作用凸显。在这个背景下,加快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紧迫。

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环境,顺应国际信用评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我国信用评级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尽快使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和世界的信用评级。我们在很多行业和世界的差距,几乎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学会了跑,甚至是玩着花样的跑,比我们要领先太多。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鹏元等几家。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 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穆迪国际占有中诚信公司49%股权。

与国际公司相比,中国信用评级业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当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评级公信力不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成熟度紧密相关,中国金融市场本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使信用评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区分金融产品信用质量差异的功能,从而影响其公信力的建立,难以与世界抗衡,大公国际对世界上的国家主权进行信用评级,截止2012年末已经接近于100个做出了主动评级,虽然有了一定影响,但是难以造成大的影响,一是出自己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另外就是我们还经验不足,再就是我们的评级很多资料数据都是来自于美国本土的国际机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我们一手的分析数据都是来自于该国官方网站,难免就增加了偏差。

核心竞争力不足。业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信用评级业同样如此。例如在美国,穆迪、标准普尔的业务集中在资本市场中的债项评级,A.M.Best公司对保险公司评级独树一帜,Lace金融服务公司专长于金融机构评级,这种差异化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各个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评级机构则是“通用型”的,“都想争,什么也争不到”,国际发展战略不足,或者说是眼光不够长远,缺乏真正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

评级增值服务缺乏。中国评级业目前的产品还比较单一。评级机构囿于数据库、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在增值服务上还进展缓慢,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一篇:校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关于陪伴的作文600字:妈妈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