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

2024-04-26

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共8篇)

篇1: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

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

——学会与孩子交朋友 2010、12

摘要: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学生身上的优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要为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而自豪,因为他们是独一无二的,认识到这些,自己工作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加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就觉着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

作为一个工作二十几年,又逢新课程改革的中年教师,可以说是幸运的,又是有苦说不出的。幸运的是能够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主流中,探索出一套既适合新课改要求,又与自身能力密切相关,能尽快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不管是为国家作贡献,还是实现自我价值,有必要认为是幸运的;苦的方面是:工作任教二十几年,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根据时代的要求尝试过许多模式,经历过许多次所谓的“课改”;说改就改,谈何容易!二十几年来,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不是说一无是处,在考核模式没有多大变动的现在,还是很有用的,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社会认同感的压力下,不会轻易放弃一张试卷考核教师、学生的经济实惠宝典的,大会小会信誓旦旦搞课改的各级领导的思想是最难改的,也是制约新课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瓶颈。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身上,正承受着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多方压力——新课程的理念是本好“经”,可是要教师“念”好他,以上这几方面的压力不除,还真是一个难事。可是放弃既得利益,一步到位似的搞课改,也是行不通的。寻找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的契合点,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新课改以前的数学教学是注重结果,虽说是那时也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在当时大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下,人人都在跟着升学的指挥棒走。各级领导——校级的、上级的经常听“推门课”,听完课还要进行随堂质量检测,还要 进行课堂效率监测,计算所谓的课堂密度,完成了多少个题,很少关注作为教学主体对象的学生的的反映,完全违背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往往是教学目标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固有的知识点,还要把学生的思维给“发散”了,把属于第二课时及以后的知识点都要涉及到,生怕哪一点想不到,领导课后检测时出问题,影响自己的形象。

当时,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不可谓不努力,备课不可谓不精细,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课堂上课时精讲多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每次讲完课,总有一种成就感……可是,作业收上来一经检查,自己的无名火就上来了,自己辛辛苦苦的引以为豪劳动,换来的仍是“一锅夹生饭”。如此一来,要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就要花几倍的功夫来完成,真正是“事倍功半”。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一标多本”成为可能。同时,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提升学校和地方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经验,作为新课程 的核心理念。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有了对教材合理利用的权利。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是对前人的探索的总结,是间接经验,在学生接受理解他的时候,如果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引导,让学生觉得,这个知识是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知识就不是陈旧的发霉的“陈芝麻烂谷子”,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我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的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尽管如此,我发现,这个“新课程”并不是“万能钥匙”,学生依旧厌学,缺乏学习动力,高压政策、“亲善”行为对部分学生效用甚微。

2006年暑假,接触到周弘老师家长培训班的讲课,一口气四张碟全看完,如获至宝,如梦方醒。哪个人不追求个人实现,哪个人一开始就甘愿落后?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尊重,把学生当作上帝,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此我深有同感。同时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每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一面,只是你是用哪一只眼去看。

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 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我牢牢记住了赏识教育的原则: ■信任学生——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理解学生——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激励学生——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宽容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提醒学生——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我要为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而自豪,因为他们是独一无二的,认识到这些,自己工作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加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就觉着说有难题都迎刃而解。

我任教的班级有几个非常有个性的学生,三、四年级时,就敢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叫板,学习时好时坏,教过他们的老师都不太敢管他们……我就主动接触他们,有几个人爱打乒乓球,球技却不怎么样,正好打乒乓球是我的强项,有空就给他们教打球,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宽容与教育结合终于在他们变成六年级学生时,没有像其他教师预料的那样……

又通过几年的摸索,感觉赏识教育的实施也学要一定的环境和各方面的基础,比如:各科教师要协同好学生的教育,别这边好容易把一个家长“惯坏”的问题学生稍有改变,就让另一位教师一通狂风暴雨给把好容易提起来的积极性给打下去了;还有,每个人的身体都 有低潮期和高潮期,教师也不例外,对有的学生的做法生气时,只能选择逃避……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时,记得那时自己打了孩子……事后对儿子取得的教育效果还很好,虽然我知道打儿子是不对的。现在,每一个教师手中教育学生的手段不是全方位的,只能想办法让学生敬畏教师,发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爱心,还要有一颗恒心,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定会有所收获。

反思:好的出发点,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只有打内心深处赏识学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2: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会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在自己忙碌时,在感觉压力特大时。甚至这时情绪更易波动,更甚者是把这种情绪转移、或是发泄到自己周边的人身上。

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平和的心理,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才能做到用赏识的眼光对看待每个孩子,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用细心去观察孩子;才能教出健康、活泼的孩子。

朱熠杰小朋友在我班上算是最小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一直深受爷爷、奶奶宠爱的孩子。开学前的一个星期,每天来园或是离园时,他都是由爷爷或是奶奶抱着进班级的。针对他这个问题,我们两个老师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让他自己走着进班级的。这个星期一,在一次美工课上,我发现朱熠杰做的虽然不是很漂亮,但却是比较认真在涂画了,比以前算是有进了步。在后面的`讲评时,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给予他表扬,并奖给他每个孩子都想得到的小五角星。“朱熠杰,你现在长大了一岁,本领也大了对吗?如果你明天能自己走路进教室,袁老师再奖给你五角星好不好?” “好的,我们来拉勾。”他很开心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比较以前对他的强行要求,我这次的行动算是有了成功的希望。第二天进教室时,朱熠杰就对我说:“老师,你讲奖我五角星。”当时我都忘记的前一天对他的承诺。“为什么要奖你五角星呀?”我边做自己的事边问。“因为我今天是自己走路来的。”班上的阿姨听见了他的话,也对我点点头。

在这星期的后面几天里,朱熠杰每天都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了,而且每天都是很开心地进教室。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在当前幼儿教师身上的责任加重、压力加大时,当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应抛开一切生活上的烦恼。做到善于用心去观察每个孩子,去发现孩子的成长足迹,去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健康、可行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的一句名言。做到这点我们一定可以胜任幼儿教师这个职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健康、可爱的孩子。

篇3:巧用赏识的眼光

一、巧用赏识的眼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常言道:“孩子期待鼓励,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对尊重的需要。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别人的赏识,那些自卑的孩子,那些谨小慎微、猜疑心重的人,往往就是因为从小缺少被人赏识的温暖。赏识的眼光就好比是明媚的阳光,给人温暖,催人向上。研究人员曾经做过实验:把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受到教师的赏识,经常给予他们鼓励,学生学习轻松,心情舒畅,知识接受快,能力形成早;另一组的待遇截然相反,教师冷眼瞧之,批评打击,学生精神萎靡,学习困难,知识能力接受慢。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赏识的眼光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用赏识去抚平学生的心灵创伤,慰藉自卑的心理,使之树立信心,取得成功。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赏识的眼光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呢?首先,赏识要真诚。只有真诚的称赞才具有感染力,才能深入人心,给人以动力。其次,赏识的眼光,还必须恰如其分。过分夸大赏识就会让学生自高自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还会被学生认为是在对他进行挖苦、讽刺,引起反感。再次,赏识学生要抓住时机。当学生有了进步,行为表现良好,或改正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加以表扬。一个赏识的眼光,一句真诚的话语,会给予学生动力和希望。相反,一个歧视的眼光,一句恶语,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念。正因为如此,教师要用好您赏识的眼光看待您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您的学生,形成一个和谐的团体。只有处在一个和谐的团体中,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够充分调动起来。您想让学生安分守纪学习,还不如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粗暴的打骂方式不是教育的好方法。退一步来说,即使学生在“棍棒政策”下屈服顺从,也只是表面的,实际上,学生当着您的面百依百顺,背后我行我素;或者出现另一种极端,学生已经习惯屈服于棍棒下,他们最美

(上接第225页)五、认真学心,灵活运用好的多样化的个性已经消磨殆尽,失去了光彩和斗志。试想,一个没有了个性特点的人,如何适应这个个性张扬的社会呢?自然,苦口婆心的说教也不失是一个教育方式,但是你的不厌其烦的说教,虽煞费了苦心,可你的教育对象或许左耳进、右耳出,或许就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说教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们不妨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去注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巧用赏识的方式

千里马难寻,伯乐更难求。先有伯乐,方得千里马。正如灵芝生长在人际罕至的深山老林,美好的事物往往存在于不起眼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即使是大家公认的“后进生”,也有闪光的亮点。教师要做一个机智的发现者,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不为人知的或是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表扬,比如学生作业正确率虽然不高,但字迹整洁美观,说明他认真对待作业,这就是值得表扬的地方,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细微之处予以鼓励;学生成绩不好,但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劳动,热心体育比赛,为班级争光,这也是值得称赞的。奖赏行动和品行应该具体,做什么事就奖赏什么,有什么品行就称赞什么。只有真诚具体的奖赏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奖赏应重精神轻物质。物质奖励虽然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效果是短暂的,因为这种不能满足学生对自尊的深层需要。奖赏学生应着眼于精神鼓励,精神鼓励的方式可以是言语、奖状,甚至一个赞许的眼光,满意的微笑都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得他们的干劲倍增。

三、尝到“甜头”,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功夫,如果收效甚微,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当地给予安慰和鼓励。学生尝到了精神的“甜头”,自然而然的,各方面的学习热情会调动起来。当然,这种“甜头”,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这股前进的动力,会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因此,综上所述,“赏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教师敢用、常用、善用“赏识”,学生的学习激情就能真正调动起来。

篇4: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一、赏识应从了解孩子情况开始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孩子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有着爱好、性格、习惯、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我带新班的时候,我首先要去全面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开学不久,我发现最爱举手发言的星语突然不爱举手发言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但是我一点她的名让她回答问题,她又对答如流。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尝试着和她交谈了一番,才知道原来她一直都很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可是一到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因为想着要照顾全体,老是刻意请不同的小朋友起来发言,而渐渐忽略了她这个平时表现优秀的孩子,于是星语对举手发言失去了兴趣。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告诉她,老师知道你是个很棒的孩子,可是你也要给别的小朋友机会,让他们也能证明自己很棒呀。在这以后我特别注意在活动中及时鼓励、表扬那些有想法又没机会站起来展示自我的幼儿。渐渐地,又能看见星语发言时那高高举起的小手。

“你真棒!”这样看似简单的话语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用在教育活动中它就不再仅仅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种看待孩子的角度。

二、赏识会让幼儿信心百倍

现在许多家长在评价一个幼儿的好与坏,首先就想到的是能背多少首诗歌、能做多少算术题。其实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是一种快乐,我们要让幼儿全面发展,五大领域并重,不能厚此薄彼。在一堂手指谣创编活动课中,我请幼儿根据《神秘洞》的歌词,引导幼儿创编动作:“谁能给这段歌词创编手指动作呢?到前面来表演一下。”我发现成丁蕊慢慢地举起了小手。她想来试一试?她可是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呀?带着疑问,我请她到前面来表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创编的儿歌又好听,手指动作也非常棒,坐在下面的孩子都为她鼓起了掌。这一下突然让她感觉到了自己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多么棒,也让她对创编有了更好的兴趣。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她比原来更活泼了,一次不经意的表演竟能起到如此的效果。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当教师肯定了幼儿的优点,就会让幼儿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兴奋,感到满足,从而信心百倍。

三、赏识教育要恰到好处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但赏识教育是把双刃剑,适宜的赏识表扬可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得到增强,有助于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不恰当的赏识表扬有时会适得其反,阻碍其良好品德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有一个孩子光吃瘦肉不吃饭也不吃青菜时,这个班级的老师教师做得很好,看到幼儿挑食了,就看着孩子微微一笑,说:“瘦肉很好吃,但我们不能光吃肉不吃饭,也不吃菜,这样吃下去我们就不能长得高高的、漂漂亮亮的啦!”孩子听了,果然有效,后来的几餐,孩子不再那样做了,甚至连肥肉、青菜都吃了。

面对幼儿的错误时,我们应该学会把赏识和批评结合起来,让赏识与批评互存、互融、互促,才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恰到时机地运用赏识表扬手段,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四、对于孩子的错误更要进行赏识

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教师都会期望孩子达到自己的思维当中,但是结果却会让你很失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一定要头脑保持冷静,仔细地去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教师要肯定这一点,多找机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肯定。我们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时,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得不是很优秀时,不要去怪罪孩子不好,而是积极地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

五、赏识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

我们的教育者面对的是一群受教育者——全体的适龄幼儿,而不是单个的个体,赏识表扬的手段要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经常受到表扬奖励的机会,教师要用心去关爱每个幼儿。如果一个幼儿经常受到表扬,他自我感觉就好,对自己充满自信心;相反,如果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他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丧失信心,活动时,表现不积极或者有意捣乱。

对于那些能力稍差或行为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幼儿,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身上的每一个值得赞赏的地方,这样幼儿将会从老师肯定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励,使本来细小的优点得到放大,表现会越来越突出,进而不断进步。

教师的一句表扬有时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的。教师的表扬就是对幼儿的肯定和期待,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用心地教育每一个幼儿,无论是调皮的、文静的,还是漂亮的、不漂亮的,都应该多表扬奖励,多肯定赞美。

篇5: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

我们从来不是单纯地看事物。怎样看和看见什么, 取决于我们是谁和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孩子, 从孩子身上看见什么, 则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比如, 我微笑地停下来看一个孩子在街上跳绳。我看到了充满朝气的跳跃, 看到了动人的节奏——或许我也看到了一种记忆, 我识别出这种节奏。当那个孩子停下来时, 我仍然感觉到脚下有噼啪的响动。我满怀遗憾。我希望我能再一次造访母校的操场。但是, 我很快恢复了清醒。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度过的。再到那个地方去瞧一瞧不大可能。于是我离开那个孩子继续上路。我看见了孩子、跳绳和游戏。所见所闻使我觉得那根跳绳在我的脚下。接着, 我看见了遗憾, 看见了乡愁。然后, 我继续走我的路。

一个老师在看黛安跳绳。他看见的内容要比路人多很多, 因为他认识黛安已经一年多了。黛安经常远离其他孩子独自跳绳。他想知道, 需要做什么才能让黛安成为孩子中的一员。黛安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 但她的成绩并非源于她的过人禀赋。她对成绩有着令人恐怖的狂热, 这让老师感到难过。她有一位成就动机过高的母亲。母亲让她树立了许多雄心勃勃的目标。她希望自己有一位天才女儿。黛安顺从母亲的意愿。老师认为, 黛安虽然得到了母亲的偏爱, 却是以牺牲童年的幸福为代价。当老师在看黛安跳绳时, 黛安很紧张, 而其他的孩子却跳得很放松。正是同样的紧张感, 使黛安对每一次作业、考试都显得很焦虑。

老师也注意到, 黛安的眼睛如何转向一起玩跳绳的其他6个女孩。其中一个女孩朝她回看了一眼, 挥手示意让她加入。黛安突然停下了。绳子碰了她的脚, 然后她转身朝向了校门。

老师到底看到了什么?一个孤独的、只有借助竞争的比较才能看到自己与同学联系的女孩。只要给她一些成长的空间, 哪怕只是培养一些社交兴趣, 就能帮助她摆脱对母亲的依赖。老师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 因为他知道黛安渴望着被同学接纳——只需一点“智慧”、一点教育学的机智, 便可以鼓励黛安走近她未来的朋友。

这名老师对黛安的生活怀有一种教育学的兴趣。他和黛安之间是一种教育学的关系, 因此禁不住把黛安看作一个自我成长过程中独特、完整的人。

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和谈论孩子非常危险。儿童心理学家、教学咨询专家、课程发展专家、人力资源专家、校长、学校顾问、评价专家以及博学的教授都处在这种危险之中。他们乐于用抽象的方式, 用概念或范畴来思考和谈论孩子。

“科学”、理论的语言容易让我们忽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而只关注共同特征, 因为这样便于分组、归类、筛选、测量和管理, 并用预定的方式回应孩子。

一旦说一个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症”, 一旦认为一个孩子有“行为障碍”或“缺乏成就动机”, 或者说, 一旦把他归类为某种具体类型的人, 归类为具有某种特别认知模式的人, 我们就喜欢直接拿着专业技巧记录簿寻找具体的教学干预手段或行为治疗法以及医学治疗方案。另一种情况是, 我们用概念化的语言来对待孩子。这种语言方式像监狱一样束缚着人的视野。凭借技术的、诊断性的、工具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 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放弃孩子。

教师是孩子的看护者。但教师一定不能像路人, 或警察、朋友那样观察一个孩子。教师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观察孩子。这就是作为孩子的看护者所要做到的事情:保护和照看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黛安在操场上以某种方式表现着自己。老师静静地看着她, 希望她能够更好地把学业上的努力与个人生活协调起来。老师也在反复思考能够影响到黛安的具体方法。

在这位老师看来, 对孩子的发展既要积极介入也要有所保留, 既要走近孩子也要保持一定距离。一方面, 必须怀着爱心观察和照料孩子, 这意味着教师不仅参与其中且有很高的主观性。另一方面, 必须全面地、整体地看待孩子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这又需要教师有所保留。

教师关注学生的方式很特别:和父母一样, 教师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而在某些方面又不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对孩子成长的某些方面怀有特别的兴趣, 同时, 教师必须始终着眼于孩子的整体发展。通过确立某种标准和规范, 教育者用自身的影响力帮助孩子深入认识自我。

篇6: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關键词】:尊重 理解 宽容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12

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优等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优等生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则属于“中等生”,甚至是“差生”,这些学生未必不是可造之材,只要给予他们教育的合适的方式方法。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明明希望孩子聪明,却老埋怨孩子笨。在学校里,我们教师也是如此,恨铁不成钢,对待这些“差生”,我们给予更多的不是宽容和赏识,而是批评和责罚。在批评和责罚下,孩子也许会有些进步,但毕竟收效甚微,而且稍一松懈便又会反复,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

什么是赏识教育?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也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所以,在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们都这么可爱,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我深深地尝到了赏识教育的甜头。

一、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苛刻的批评、一个轻视的眼神、一个指责的动作都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拉远了师生的距离。孩子就像是一匹没有驯服的小马驹,硬给他套上思想的规范的枷锁,他总要在成长中逐渐适应,逐渐强壮,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学生不犯错误,特别是面对正在成长、需要正确引导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孩子渴望尊重、理解和赏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和责罚他们,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有了尊重、理解,才会有平静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犯的错误。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尽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尤其是面对比较顽劣的差生,更是如此。杨其恩是我班的一名插班生,学习差不说,由于父母从小溺爱,养成了许多坏毛病。一开始,他经常捣乱,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也影响了上课的秩序,每次批评教育后都认错态度良好,并发誓改了,可过不了多久,就又管不住自己了。见批评教育行不通,不如换个方式。后来,我就留心观察他的表现,找他的闪光点。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孩子表现欲强,好面子。比如,对于课堂中的问题,他也想举手回答,看他举手了你喊他吧他又说:“我再想一想。”等别人回答完了,他又会说:“呀!怎么跟我想的一样。”等等。背书时,我班一稍差的学生也会背了,同学们热烈鼓掌,这时,他又会说:“我也行。”可一提起他,他又结结巴巴,免不了被同学笑弄一番,每当此时,他的表情总是不自在。看他如此想表现自己,又不失进取心,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好好做文章。

于是,我们秘密约定好:课堂上,对于要默写的字词、背诵一类的知识点检查(对他相对容易些),我会提前告诉他,让他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只要他举手,我就提他,让他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但是,他也要保证,不管上什么课都不捣乱。有了约定后,我每次都让他在同学面前留足了面子,他很开心,也尽量遵守了我们的约定,很少惹事了。我又利用下雨天,他主动把伞让给同学,自己冒雨回家一事,在班级中进行了表扬,为他树立了助人为乐的好形象,当同学们热烈鼓掌时,我看到他腼腆地笑了。一段时间后,杨其恩变了,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他找回了学习的自信。最后,杨其恩同学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不及格到现在的良好。

在经历了这些日子以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急着去批评,去追究孩子的责任,我们应先冷静下来,从孩子的立场去想一想,弄清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的转变。

二、告诉孩子“你能行” 。

“行”就是坚信孩子能行。面对差生,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孩子,要告诉孩子“你能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珍珠,只不过有些需要我们耐心雕琢,用爱心去浇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只看结果,不关心过程,沉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家访时,家长们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打”,他们认为不打不成才。打孩子也许有一定的成效,试问,打出来的“好”,是真的好吗?孩子也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也许在你的棍棒之下学会了粗暴,学会了用拳脚说话,俨如拔苗助长的道理一样。同样,教育的急功近利也让我们的老师们出现了浮躁,面对差生,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对他们,我们需要播撒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只要孩子不会,我们就耐心教,能学会多少就多少,不要太苛求学多好,毕竟孩子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摆在眼前。给孩子设定一个个小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新鲜的果子,哪怕学会了一个字,我们也给个赞许的目光。学生学习得到老师的肯定,那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张汉文曾是我班四年级的学生,基础差得连拼音字母都分不清,特别自卑。学写作文对他来说困难重重,为了写好一篇作文他通常要写好多遍才算成篇,还达不到基本合格,虽然习作毛病百出,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会兴奋地对他说:“你真行,咱班的好同学都没你的想法好,我敢保证,总有一天,你会超过他们所有人的。”在我的激励下,他每天都在点滴地进步着,每当他坚持不下去时,我总会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听到这,他内心好像又有了力量……一路走来,到了五年级了,他的语文成绩都能考到80多分了,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差生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对学生有多高的期待,学生往往就能取得多大的进步。所以,告诉孩子 “你能行”,它将是我们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大法宝。

总之,赏识是空气、是阳光、是雨露,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养料,无论孩子乖巧、顽劣、聪明、笨拙、美丑,我们都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那么你的宽容、赏识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新绿。

参考文献:

篇7:用赏识的眼光开发孩子身上的优点再探

关键词:赏识;自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81-01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要以固有的教条与模式来裁判学生,更不要让应试教学中所谓的用正确答案评判得来的分数来框死学生,而应用赏识眼光去评价学生。以尊重每位学生真诚的情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个性,可贵的潜能为目的,让评价切切实实地为学生的兴趣、热情、需要以及个性发展服务,使人人都能在评价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并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用赏识去挖掘闪光点,激励学生成功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学生在打架,就让他到办公室里来。等到陶行知到办公室时发现那位学生早就在等他了,于是陶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糖奖给那位学生,说他很守时。当陶先生了解到那位学生为了打抱不平而打架时,又给学生一颗糖,奖励他具有正义感,后来那位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陶先生又给他一颗糖,并说“我没有批评你,你自己能找出错误,再奖你一颗糖。”于是把口袋里的最后一颗也奖给了他。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赏识教学告诉我们:作为学生,他们最渴望、最幸福的事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老师对他们真诚的评价。由此可见,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我们教师也要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闪光点。在作业本发现学生一个好的造句,可以给他打上五颗“☆”,回答的问题与众不同,给多颗“☆”鼓励。对学习困难生的作业,放低要求,批改时尽量找闪光点给予“☆”鼓励或写上激励性评语:“这么难的作业题你也做得出”等。总之,应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这样能激励学生成功。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作业批改中,可把评价作业的优先权交还给学生,让作者自己先给作业打下成绩;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的作业写评语。这样,学生可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找出闪光点,既激励别人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最后老师再参照学生的自评、互评,进行赏识激励性的评定。有时,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作业交流,让小组同学集体评议,打出成绩。

在学生自主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纵向比较”比如:引导学生用自己修改后的作业同修改前比较,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感。

特别要指出的是评价中的赏识激励,最需要的是教师平等公正地去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教师更要满怀爱心地去关注他们,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获得成功。对待学习困难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们老师也不要一棍子打死,给他来个大“×”,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订正。订正对了,要用“☆”给予表扬、鼓励。

平时,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标准来打分,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应尤为偏爱,稍有进步就应加以表扬,可以写上“你真棒,作业做得这么好”等激励性的评语。

其实常常被我们视为“差生”的,是属于个性、学习独特的人,他们的天赋、智慧与能力都被我们老师忽视了。

看看古今中外的名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也曾被老师、家长视为“差生”。爱因斯坦直到八、九岁才学会写字;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数学成绩才45分;雕刻家罗丹被称为“全校最差的学生”。同样,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有很多具有特殊能力的孩子,也被我们老师认为“差生”而忽视了,甚至面对他们的错误作业,不理想的成绩,大发脾气,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当然,这并不是可以无视学生的错误,而是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写得好: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

这首诗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歧视学习困难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帮助他们成才。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这次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对传统评价提出了挑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作业本上做错的题目不打“×”,只划一条线,让学生订正;而答得好的题却打上“☆”(可一颗,也可多颗)作为奖励。对学生困难生,考试成绩有进步,加进步分:卷面清楚,写字认真加认真分;上课发言好加“☆”。这样做可使学生时时充满信心,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价不是给学生学习传导的定性,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发展自己。

四、营造成功的氛围

当一个人的优点被人赏识时,心情是无比兴奋的,如果老师能给学生提供被人赏识的机会,营造一个成功的氛围,对学生的发展一定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在学生作业中挑选出优秀的予以展示,也可以举办优秀作业展,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为作业本上做得最好、写的字最认真的一页放在桌子上,让全班同学参观。这软性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成长的过程,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篇8: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一件易事。

“把它们都扔掉”——“它们是我的宝贝”

儿子脸上涂得像熊猫,浑身上下脏得像是刚从地里钻出来,两只小黑手里攥着泥巴,那副狼狈的样子让人看了觉得可笑。这是儿子周末在公园游玩时的一幕。

“儿子,咱们要回家了,把你手里的东西都扔掉。”我的丈夫对儿子说。

“为什么?”儿子极不情愿。

“这还用问,这么脏的东西拿回家干什么?快点扔了!”丈夫显然认为儿子是明知故问。

“可我还想拿回家玩。”儿子固执地说,虽然这些东西他已玩了整整一上午了。

“不行,”丈夫依然坚持,“快点!”

儿子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攥着手里的东西一动不动,我看到他的眼里有泪花。

丈夫显然被儿子的“不明事理”惹急了,大声说:“这都是些垃圾,上面沾满了病菌。在公园里玩玩就罢了,还要拿回家,难道你不知道这会让人生病吗?”

儿子嘟着嘴低声地说:“它们特别好玩,我回去好好洗手不就行了。”看来儿子有情绪了。

丈夫看威严不起作用,就换了策略:“儿子,把这些扔了好吗?爸爸下午给你买新玩具。”

“我不想要你的玩具,这些不是垃圾,是我的宝贝!”儿子不满中带着委屈。

丈夫一脸的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站在那里沉默着。这时我悄悄把丈夫叫到了旁边,小声地说:“你想想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把那些小石子、小树枝、沙土、树叶当宝贝?在孩子眼里,宝贝并不是以物品的价值来区分的。我记得你曾经给我讲过你小时候在农村的日子是你最开心的日子,那些小石子和树枝给你带去过无限的快乐。我还记得去年我们旅游时,你带回家那么多鹅卵石,开心得像个小孩,其实那些鹅卵石并不漂亮,但你仍把它们当作宝贝。我们尚且如此,何况儿子呢。我们再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一看,在孩子眼里钱不一定能买来快乐!”

丈夫思索良久,似乎在回忆什么,然后他走到儿子面前说:“儿子,回去可要好好洗手。”

儿子眼里噙满泪花,却面带笑容地使劲点点头。

“我相信儿子长大了会感谢我们,感谢我们让他也有同样值得回忆的快乐童年。”回家的路上我悄悄地告诉丈夫。

“别亲人家小女孩”——“我们是好朋友”

每天下午放学后,儿子总是还要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撒欢儿似的玩个痛快。这天,他却格外安静地和一个名叫点点的小女孩蹲在沙坑里玩沙。他们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完全没有以往男孩子在一起时的争执和吵闹,那情景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两小无猜”。

到了离园时间,儿子和点点一起手拉手走到了大门口,就在大家都没有注意的时候,儿子突然在点点的脸上亲了一下。点点妈妈表情极不自然地看了一眼我的儿子,匆匆地拉过点点走了。看样子她有点不高兴,或许她认为我的儿子是个不太单纯的孩子吧。顿时我也觉得有些尴尬,而儿子依旧很自然地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回忆着儿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到儿子不“单纯”的蛛丝马迹,也企图寻找儿子不“单纯”的根源;一边暗暗责怪自己为什么没能明察秋毫,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儿子很少看电视,而且都是看一些少儿节目,遭受电视污染的可能性不大;生活中也没有人“教唆”,我和丈夫又都很“检点”,没有可供模仿的“榜样”……难道是跟幼儿园的哪个孩子学的?如果孩子这么早熟,以后……一阵胡思乱想后,我告诉自己要冷静,于是决定先摸一摸儿子的想法。

“儿子,以后别亲人家小女孩啊!”

“为什么?”儿子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那你为什么要亲点点呢?”我反问他。

“我们是好朋友嘛!”儿子一副轻松快乐的样子。

“就因为是好朋友才亲她?”我有点不太相信,心里却已如释重负。

“对啊,除了点点我还有很多好朋友呢,梧梧、楚楚、浩浩……”儿子如数家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

原来就这么简单!刚才我还把问题想得那么复杂,多亏自己处理时还算冷静,否则……我觉得自己的脸颊发热,幸好儿子全然没有察觉。这时,一个画面忽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儿子亲昵地亲一亲我的脸颊,抒情地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是啊,儿子常会因为在他需要时我帮助了他,就用“亲亲”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而那时的我总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对于点点,儿子不过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她是我的好朋友”而已。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告诉儿子应该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总会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实,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纯净、透明的世界!

“小朋友不理睬你”——“我不生他的气”

一天傍晚,我和丈夫陪儿子去附近的广场玩轮滑。在那里,遇到了幼儿园的同学晨晨,儿子开心极了。两个孩子玩不多久,广场上来了几个十二三岁的大孩子,晨晨很快就和这些孩子凑在了一起,迅速地跑开了。只见儿子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晨晨的名字,晨晨却毫无反应。我和丈夫都知道,晨晨其实听到了,只不过是不回应罢了,但儿子依然固执地喊着。

过了一会儿,儿子有些失望地来到我们身边,我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有选择玩伴的权利。没关系,你再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呀。”儿子问我:“妈妈,那我是不是也有选择的权利?”我说:“对呀!”儿子若有所思地说:“那我喊他他却没有回应——是不是不应该这样?”

我告诉儿子:“也许他在想什么事,没有听到。”这个解释儿子显然可以接受,他马上就和别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临走时,儿子执意要和晨晨告别,我和丈夫都说:“算了吧,晨晨正玩呢,别打搅他了。”因为我们看得出晨晨正和那些大孩子玩得很专注。儿子依然坚持,跑过去说:“晨晨,再见!”儿子一连叫了好几声,但如我们所料,晨晨依然没有反应。

我们开始担心儿子会不会受到打击。在走回来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只见儿子一副坦然的样子,像是完成了自己的某种心愿。

“小朋友不理睬你,你就别再找他了,难道你就不生气?”丈夫看来是心疼了,有点“恨铁不成钢”地对儿子说。

儿子不理解地说:“我不生他的气。”

“你能不能有点骨气?明天到幼儿园别找他玩了,什么时候让他主动找你玩!”丈夫有点生气地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不生他的气!”儿子更加不能理解了。

上一篇:曾经的话语下一篇:谈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