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2024-05-09

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精选11篇)

篇1: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管理离不开授权!而授权一般是基于一种充分信赖的心态,对自己、对他人信赖,缺乏信赖的人,不会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而是将权柄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而这种授权还必须有效,所谓有效是在于授权者有策略,既相信被授权者的品格与能力,又相信自己能够处理授权带来的所有问题和任何意外,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信赖。反之,无效授权会浪费资源和时间,甚至可能产生风险,形成危机。

授权是提高人们自主性、发挥创造力的方法。授权是对权威的挑战,是对控制的突破。授权是为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创造新的可能性。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在权威性组织中,权威不可动摇,领导发号施令,员工遵照执行,上级叫干什么,下级就干什么,下级逆来顺受,努力取悦上级以换取认可和奖励,保住职位。一些有思想、有主见的员工则不甘心这种逆来顺受和团队氛围,愤而离开了企业。因此,团队创造力将逐渐萎缩,新的可能性就被框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千里马”永远也不会跑出来。

通过有效授权,授权者将庞大的企业/组织目标轻松地分解到不同人身上,同时将责任过渡给更多的人共同承担,让团队每一个职员更加有目标、更加负责任、更加投入、更有创造性地工作,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巨大力量和“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协作精神,

管理资料

通过有效授权,企业/组织减少了控制,摆脱了依从,领导者从权力的烦恼中走出来,被授权者增加了自主性,感受到了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的能动性,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获得了更快的个人成长。有效授权为企业/组织带来了较高的激励水平、高效率的团队和优异的业绩。

企业领导者着力于帮助权力拥有者看清权力的本质,引导和鼓励权力拥有者大胆实施有效授权。

权力与金钱有相同的属性。我们知道把钱藏起来,不让流通,钱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钱的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产生。同样,拥有权力而不让权力周转,权力的力量也得不到发散。有效授权就是将权力进行扩散和周转,让权力成为了动力。

有效授权不等于放权,并不是说将权力授给其他人后,授权者可以撒手不管或者对局面失去控制与把握,如若那样,则不是有效授权,而是盲目放权。盲目放权可能给企业/组织带来混乱。因此需要在授权的同时,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检视权力运用情况,从而使授权更加有效。

授权者的掌控力不是靠权力,而是靠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有效授权使自身的魅力不断加强,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授权是成就别人,也是成就授权者。

有效授权不同于委派,委派是以命令和说服为主,只是委派任务和目标,对方的责任不强,也缺乏主动性。有效授权的核心是授予对方责任和主动权,让被授权者有创造的空间,能采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目标。

授权是有效地将一部分工作转交给他人,是一个双向过程,需要信赖与沟通,最重要的还是心态,要有伯乐之心,相马之术,授权才能最有效。

篇2: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匡慧娟

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藏图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血液循环图,另一幅是骨骼图,说起这两幅藏图,里面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原来,这两幅画是当年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小时侯不仅顽皮,而且充满好奇心,甚至有惊人的举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看看狗的内脏是啥样。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别人的一条狗,宰杀后开膛破肚把内脏一件件剥离,仔细观察。可他万万每想到的是这条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此刻十分恼火,决定给予麦克劳德惩罚,但是谁也想不到校长的惩罚竟会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应该接受处罚,便暗下决心认真地画好了两幅图,交给校长。校长看后非常满意,认为画得好,对错误的认识较深刻,决定不再追究杀狗事件。校长的处罚,不仅使麦克劳德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同时也因势利导,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世界上一名著名的解剖生理学家,并且和他人合作发明了胰岛素,创造了治疗当时不治之症——糖尿病的新方法,为此,他获得了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他每次谈及成功的因素时,总是对校长的这次惩罚念念不忘。

由此可见,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第一,适度的惩罚具有唤醒作用。惩罚能使犯了错误的孩子认识错误,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一个12岁的美国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是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新装的,要12.5美元,你赔!”当时是1920年,12.5美元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少年没办法,只好回去找爸爸,他爸爸在问清情况后对儿子说:“你踢碎了玻璃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少年擦皮鞋、送报纸,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二,惩罚具有警示作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群体中的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给予他恰如其分的惩罚,会使其他同学受到教育辐射,从而惩前毖后。一次,我在小测验中发现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生给他人递纸条,我在与她的谈话中了解到,她之所以帮助同学作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她认为他人问她,如果不告诉他(她)们,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二是她不愿看到好朋友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受同学歧视、家长责骂。我在女孩认识错误的基础上作出了这样的惩罚——让她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帮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互帮互学,使她的好朋友尽快走出成绩不理想的尴尬境地,而她的好朋友我则给了他们这样的惩罚,当然也是目标——到学期结束,缩短与女孩之间的差距,力争成为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从此以后,作弊的现象自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班级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气。

第三,惩罚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当他们遭受失败或受到惩罚时,就会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唤起自我意识,引发危机感和焦虑感,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向上。

毋庸怀疑,惩罚要掌握好一个“度”,更不能把体罚、变相体罚与惩罚混为一谈。我听过这么一件事:二年级的雯雯因为喝水迟到了,任课老师便让她在讲台边站了一节课,致使胆小的雯雯第二天推说嗓子疼、肚子疼、头疼,不愿按时上学。这是一种变相体罚,更是一种心理虐待,年幼的雯雯众目睽睽之下在讲台前站了一节课,使她处于一种被歧视的境地,从而难堪万分,因而产生惧怕上学的心理。由此可见,学生中的一些学习障碍症、厌学等现象,很多都是因为惩罚不当而引起的心理疾病。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惩罚的艺术,做到因人而异、适量适度。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讲究惩罚的艺术。

1、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惩罚中明白事例、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为目的。

2、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的言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妥善引导,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

3、惩罚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4、惩罚应精心设计,杜绝随意性。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三思而后罚”,惩罚应该是温和的关爱、巧妙的引导。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处理一个打人的学生,没一句责骂和训斥,反而给那孩子发了四颗糖,分别奖励他的守时、诚实、正直、勇敢,陶先生的四颗糖,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心灵的鞭策,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感悟到了陶先生高超的育人技术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

在教育中,表扬、批评、激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它们犹如一付药中的各味药,缺一不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当学生在磕磕碰碰时,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用真爱去研制一颗颗带有糖衣的苦药,让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良苦用心中健康成长。

教后感:

篇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

这样的教学, 首先是深刻的。深刻就是入木三分。深刻意味着不仅是把教材看懂, 更是看穿、看透, 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把教材挖得深, 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 讲起课来就简单, 也能够讲到点子上, 正所谓“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 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 常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 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 贵在精当;语不在长, 贵在适时;要语不繁, 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这样说: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 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上课简单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 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其次, 是独到的。独到就是独具慧眼。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 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 发人之所未发, 见人之所未见。这样, 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 是独一无二的创造, 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 独到见解就是创造性思维成果。其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 无视第二, 更拒绝雷同和模仿, 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也就是这个道理。其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 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而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留下特别的、难忘的印象。

再次, 是广博的。广博是指知识广阔、博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 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 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 古今中外,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八万里, 都应该有所涉猎, 努力开拓知识面, 深挖知识层:纵要深, 横要宽;纵横结合, 双向并建, 储学积宝。这样, 才可能口含灵珠, 游刃有余, 讲起课来纵横捭阖, 左右逢源, 随手拾来, 旁征博引, 妙趣横生, 见地别具, 吐语不凡, 使学生如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 流连忘返, 身心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丰富营养后, 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最后, 是有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并对自己要讲的都熟烂于心, “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 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 引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析微, 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 或画龙点睛, 或点拨迷津, 或取喻明理, 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 豁然开朗, 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

篇4:领导力是一种激励的能力

对于领导力的定义,杰夫·韦纳认为,“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激励大家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我认为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汇就是激励。这个词也是领导和管理的区别所在。管理者会告诉大家做什么,而领导者则激励大家去做事。要想具备激励的能力,领导者首先要有清晰的视角,能够预想公司业务、团队以及产品最终要达到的状态。此外,坚定的信念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做任何事都具有挑战性。领导者周围注定会有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如果领导者的视角比较独特,肯定有人认为任务完不成。为了激励大家,以上两点是领导内心深处必须具备的潜质。最后就是领导者的沟通能力,将自己对未来的想法以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在随后的谈话中,他还进一步补充道,“如果你的目标不确定,实现就会难上加难。这个道理简单而真实。”

行贿人都是见不到我的,都是通过中间人来行贿,这些中间人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如果我不收的话,得罪不起。

——广州落马城管队长王宝林任职两年,进账2000多万。法庭上,他自喻为狗腿子,并称自己既不是最大的菩萨,也不是最小的小鬼。

跟大多数公司相比,我们公司支付的薪水很低……也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奖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那样不利于团队合作。

——语出自近日获得了《财富》2012年度商业人物称号的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不过实际上,亚马逊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购买公司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或许是另一种吸引人才的方式。

民众的怒火尚未熄灭,冲击波的震荡范围远远不止被裁的1万瑞银员工。

——巴克莱前首席执行官马丁·泰勒(Martin Taylor)近日在《金融时报》发表了名为《投行没有回头路》的专栏,他说,未来的投行彼此间的相似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战略上的高度雷同妨碍了投行业的发展。

这座硅谷依然存在,也的确非常重要,这里一直出现大量的重要创新产品。

篇5:领导实现有效授权的特征有什么

当员工感到他们不仅是受托人,而且对他们工作的项目有责任,他们都会表现出兴奋。而作为领导,你需要了解项目如何发展。不是问项目过程中每个具体的步骤,而是每隔一段时间来检查员工,用一种更常规的方法。这样员工就会感到在回报进程,而非面对质询。这也会使领导在问题发生之前就给予阻止,同样也不会让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收到伤害。

2、问大量的问题

成功授权最有效的工具是问问题而非给予指导。如果你说你信任你的员工,但是告诉他们如何做每一件小事,这一信息很清楚你并不真正信任他们。对新雇员提问非常重要,因为这对他们如何负责任向前定了调。当员工问你在一种情形下该做什么,你应该反问他,他打算如何做。这样和他一切讨论,帮助员工自信地把控,来看见自己的决心。

3、让自己成为一个资源

当领导让员工来负责时,员工都会感觉到压力或者神经质。让员工确信领导在那里会反馈意见,或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另外的观点。这让员工感到领导的存在不是一个弱者,或者一种不安的信号,而是让工作做的更好的弹药库中又一个武器。只要领导给员工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员工就会主动工作。

4、承认自己的失误

让员工知道负责是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员工,如果他们做错了,只要他们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果也不可怕。作为领导,每天都会做或大或小的决定,也不是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领导需要对这些正确和错误的决定保持一种敞开和诚实的态度。领导的错误决定也要让员工计算风险,并且让员工知道如果事情出错了,领导也和他们同在。

对于领导而言,成功授权不仅减少压力,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如果领导用那种事无巨细的领导方式让员工窒息,领导可能会错失让自己企业向前的最妙的想法,并且让你公司拥有的最好资源,也就是你的员工感到受挫。事实上,好的授权不仅有利于企业更有活力的发展,也让领导可以拥有更多自己的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建立平衡。

【拓展阅读】

培养一支充满团队精神的高绩效团队,是企业决策层的管理目标之一。如何打造团队精神,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有一家知名银行,其管理者特别放权给自己的中层员工,一个月尽管去花钱营销。有人担心那些人会乱花钱,可事实上,员工并没有乱花钱,反而维护了许多客户,其业绩成为业内的一面旗帜。

相比之下,有些管理者,把钱看得很严,生怕别人乱花钱,自己却大手大脚,结果员工在暗中也想尽一切办法谋私利。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相互信任对于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影响,尤其会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情感认可。而从情感上相互信任,是一个组织最坚实的合作基础,能给员工一种安全感,员工才可能真正认同公司,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并以之作为个人发展的舞台。

二、在组织内慎用惩罚。

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惩罚和激励。惩罚导致行为退缩,是消极的,被动的。激励是积极的、主动的,能持续提高效率。惩罚是对员工的否定,一个经常被否定的员工,有多少工作热情也会荡然无存。组织的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正面认同,而组织对于员工的频繁否定会让员工觉得自己对企业没有用,进而也会否定企业。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当然这里还包含一个好的统帅和准确的目标,或发展方向的问题。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所以高层要把确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目标下达给下属,并保持沟通和协调。这时,企业团队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团队的任务,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

四、逐渐形成团队自身的行为习惯及行事规范。

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与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的建立健全,在这方面可起辅助的作用,而这个部署的关键是团队的核心人物自身。典范作用是建立领导权威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以身作则,就是这种含义。领导通过自身的系列言行对规章制度、纪律的执行,逐步建立起领导的威信,从而保证管理中组织、指挥的有效性。员工也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形成团队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进行人性化管理。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对管理者的要求。据统计,管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管理者和同事、下级处不好关系。人性化管理是处理日常工作、处理上下级关系至上的管理技巧,来自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的个体驱动和稳定员工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善用、信任和尊重,这一点高层领导首先要把握和提高。

篇6: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一、“合作学习”需要静思默想

自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而小组合作学习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教学比武课,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同学就围成一团,热热闹闹地议论开了。几分钟后,老师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而讨论完后同学的发言非常积极,可是你如果仔细听的话,会发现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往往停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甚至有的发言是不着边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是因为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然后再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二、“学会倾听”需要静思默想

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时,不少学生高举小手,有的同学还兴奋地喊:“我来,我来!”,而当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未发言的同学却没有认真去倾听他人的见解,而是一门心思等着老师叫自己的名字,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课改下的好现象,因为同学们都活跃起来了,但我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如果没有倾听他人的见解,又怎能发现别人见解中的亮点或不足呢?又怎能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样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收获又有多少呢?我认为,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在别人发表见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静思默想,才能产生出新的见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倾听别人的见解也是一种美德,培养学生的这种美德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阅读课文”需要静思默想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空空荡荡。我们说,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是我们老师备课,解读教材,不也是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时而在重点地方批批注注吗?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反而不让他们默读思考了呢?没有了静思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能自读自悟吗?能综合归纳吗?

四、“读中感悟”需要静思默想

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需要动,又需要静。请看《西门豹》教学的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还有什么疑问?

生:课文中讲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而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可见“站满”一词用得不准确,应该改一改。

师:他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许多学生举手了。该马上交流,还是等一等再交流呢?我想,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才能有深层次的见解。)

生1:有道理。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肯定会饿死许多人,给河伯娶媳妇那一天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来到漳河边了……

生2:人们为了躲避天灾和人祸,都逃到外地去谋生……怎么可能那么多人……

师:同学的意见是“站满”这个词用得不准确,要改改。别的同学有没有反对意见?

生4:老师,我觉得课文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后才写出来的。“站满”这个词肯定隐含着深层的意思……

师:你的观点有道理,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认真思考,看看“站满”这个词隐含着什么意思。(10分钟后,我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5:邺这个地方的范围很大,由于当地老百姓深信这个迷信,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河伯贺喜,乞求河伯显灵。漳河边范围很小,所以人就显得很多……

生6:今年听说西门豹亲自来参加,肯定与众不同,老百姓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从四面八方赶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已经有了新的发现,从课文的编排意图来看,你们认为“站满”用得准确吗?需要改吗?

生:(齐答)不用改了。

师:是啊,初看“站满”一词觉得作者用词不当,细细琢磨后,才感悟到作者用词是多么精确,其中隐藏着深层的意思。今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文中一些词、句、段,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静下心来默读文章,联系文章中上下文的内容,积极地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请大家记住,默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上述案例中,老师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引导学生潜心阅读,静思默想,等学生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新的发现,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感情,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幕呀!倘若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静思默想,也许就没有这样的教学效果。

篇7:路彬彬“求助”是一种有效的沟通

然而,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到现在的BTV财经频道《名人堂》出品人、主持人,再到“贝都因”的董事长。一路走来,路彬彬的成就不能仅用“幸运”来解释,更谈不上走了什么捷径。她会求助、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表现自己,因此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帮助别人也是她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

学会在合适的时间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在厦门大学读广告专业的时候,路彬彬是一个前三届和后三届同学都知道的名字。“优秀”、“信任”和“有能力”是她的一贯标签。当时她是学校的电台主播,有一年校办组织了一场支持华东水灾的大型晚会,她想参加,就直接走进校办领导的办公室,说我要去做报道,想要两张票。校办主任说好啊。就给了她两张票。于是路彬彬做了那场明星云集的晚会的直播。

这件事让很多人对路彬彬刮目相看,在她看来,所谓机会和贵人相助,不过是时时刻刻做好迎接机会的准备。在中广联实习的时候,有天中午,老总带着客户从走廊经过,一起工作的师兄就示意她去拿几瓶水给他们,在送水时她特意将瓶盖拧开放在客人的面前。与此同时,老总很高兴地向客户介绍她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优秀青年;后来一次公司派她去上海学习。同去的有很多都是公司的部门领导,回来后,只有她一个人给老总写了总结报告,老总在高层会议上公开表扬了她。这些细节,使老板觉得她是一个努力、积极的人。她说:“这个社会,是有很多人愿意帮助有能力的年轻人,但前提是,你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也许是从小到大做主持人的经历使她对人的情绪变化格外敏感,所以她总能够迅速地发现哪些人可以帮助自己。她去面试中央电视台时,考官问她:“会编片子吗?”她从小到大,一路都是做主持人过来的,哪会编片子,但又不能说不会,只能硬着头皮点头。于是,在上班的第一天,她请了一位后期编片子的前辈教她,“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我学会了编片子。才知道电视节目是这么制作出来的。”

求助不是社交,而是有效的沟通

路彬彬会合理的求助,却不会走那些所谓的捷径。有朋友觉得,你的节目上北京台?真厉害!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既不认识北京台的领导,也没有和人家吃过饭。她说:“这个社会确实有很多人会走捷径,但是我不会。我凭借的是好的作品和好的口碑。”

虽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路彬彬说,自己并不是适合年轻人学习的对象。“社会人的角色是要把有棱角的部分削掉,但我的个性和方式只能是在某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能力时,才可能被包容。”即使在中央电视台,彬彬仍然保持着不喜欢的人就懒得答理的风格,她走她的路,别人的捷径与她无关,气味不相投,甚至连话也不必多说。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人格外欣赏她,使她在一个能容忍她的环境里,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她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媒体人。与其说她八面玲珑,倒不如说她有着超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厦大北京校友会的朋友们都奇怪,为什么70后、80后甚至90后的校友你都认识?他们的活动你都参加?她说。也许是因为她总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在她的朋友里,有成功的创业者,也有国际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告诉彬彬,任何时候和你说话,都很开心。她觉得这很好,让人开心也是一种能力,是自己可以帮助到别人的地方。

有着超强的社交能力,路彬彬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社交型的人。她不抽烟不喝酒,不和客户吃饭。也不做虚伪的应酬。做《名人堂》让她熟悉了很多名人大佬,但她没有怀着功利的目的去跟对方打交道。她自认是一个分享动物,会和朋友们交流很多层面的话题,但当涉及到商业方面的合作时,她都是以专业的商业形象出现。曾经有位银行家的朋友花几百万去支持别人的一个项目。让路彬彬感到很惊讶,几百万就这么轻易地出了?结果对方说:“是啊,如果你有项目我也可以支持。”路彬彬说,她不会张这个嘴的,因为这样做不合适,面对再强大的人,她都想着要给对方帮助,在乎朋友间的情义以及自己给对方创造的价值,而非一味索取。

十多年前,她还很享受做高端沙龙“e-talking”女主人的感觉,做了《名人堂》之后就再没有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但还是会组织一些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像黄山宏村诗会那样的话动。大家都会特别开心;像刘强东做菜很好,她就琢磨着找个地方让他给大家做饭……十年前大家会因为某个话题而相聚,现在则更多地是因为共同的习惯和信仰而联系起来。

现在她是公司老板,职场中的问题变成了管理上的疑问,她会看书学习,也会请教管理上的朋友,但是。终究得靠自己,“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身不在其间。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老板注定是越做越孤独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自己独自解决。

当然。她很重视与人的沟通,沟通有很多层面,包括了解、认知、理解、语言、动作甚至人的神态表情,而真正有用的沟通在于你能给别人带来的价值,擅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她。希望自己退休前的最后一份职业是企业公关顾问。或者咨询专家一类的角色,这样就能够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对于帮助过她的人。即使不再一起工作了,她和他们仍然保持着友谊,“过去的领导见到我今天的成长,他们都很欣慰。”

篇8: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近日,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吴伟研究员发明的“一种水产养殖用多功能底质改良剂及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专利号为ZL201110047989.8。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用多功能底质改良剂及制备方法, 将分别制备的植物源混合颗粒、四羟甲基硫酸磷颗粒和沸石粉混合颗粒分别单独装袋后, 再装入成品袋, 即为多功能底质改良剂。其中植物源混合颗粒包含大黄粉、黄柏粉、黄芩粉、板蓝根粉、薄荷粉、鱼腥草粉、膨润土、玉米芯粉和自来水;四羟甲基硫酸磷颗粒包含轻质碳酸钙、二氧化硅和75%的四羟甲基硫酸磷液;沸石粉混合颗粒包含沸石粉、贝壳粉、玉米芯粉和自来水。将上述颗粒分别放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 经喂料机喂料至环膜制粒机制成颗粒。

本发明使用方便、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使用量小、见效快且效果稳定, 可有效防止养殖生物病害和突发性死亡, 能提高养殖生物的产量和质量。

篇9: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一种唤醒艺术

【片段一】唤醒学生的学习自信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这个片段中于老师的做法,令人感动。

【赏析】我们知道,在一个班级里,朗读水平很高的、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或多字,或少字,或断断续续,或没有感情,或声音不响亮,等等。而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都喜欢让那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读课文,展示这部分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也就显示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在公开教学中就尤为突出。因此那些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通常就坐在“冷板凳”上,朗读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了未知数。

而于老师一改常态,反其道而行。有把握读正确的学生他不喊,而请那些没把握读正确的学生读,这充分体现了他以生为本,关照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爱生思想和育人观念。在这些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还不时地给予鼓励、表扬,以深沉的爱保护着学生,以诚挚的赞美激励着学生,唤醒了每个学生心中渴望成功的愿望,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不仅是在指导学生读书,更是在培养学生成人,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不断进取的种子。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一种唤醒,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是对他们学习信心的激励、唤醒和鼓舞。

【片段二】唤醒学生的朗读期待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赏析】有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范读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这个片段中,于老师通过自己的配乐范读,先让学生评价自己读得“怎么样”,再抓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他们“请像老师一样读”,让他们在老师的范读中形成一种朗读期待,这种朗读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并化为自觉的阅读行为,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来表现课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和朗读质量的提高。这种有声的唤醒,能使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并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不用扬鞭自奋蹄。”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是营造一种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朗读期待,引领学生积极朗读、享受朗读。

【片段三】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也是朗读指导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了体现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朗读热情,课堂中“读得真好”“读得不错”等赞美学生朗读的评价不绝于耳,至于不到位的朗读,老师往往避重就轻,点到为止,似乎说多了怕伤了学生的自尊。

这个片段中,于老师用一种阳光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既赏识激励又指出不足之处。如“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这种感性而又富有情趣的评价,其潜台词就是你已经初步感知了“有气无力”的意思,但你的理解还不到位,声音应该再小点儿,轻点儿。学生在老师生动而幽默的暗示中,心领神会,产生新的顿悟,进而领悟了朗读的要领。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不仅肯定优点,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朗读基调把握不准时,没有生硬地指导,机械地说教,而是以游戏般的动作、儿童化的语言,再加上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进行点拨、启发,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引而无声,导而无痕,趣味盎然,精彩纷呈。这样的朗读指导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发现和创造潜能。

这种朗读指导,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的展示。这样的朗读评价拭去了刻意评价的痕迹,少了一些理性与机械,多了一些感性与灵动;少了一些程序与模式,多了一些想象与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被领进朗读的佳境。

是的,有效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情感的调动,技巧的培养,更是一种指正扶误的评价,心灵智慧的提升,通过朗读唤醒并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篇10:授权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

一、杨老师的《窗》告诉我们对话须要确定一个恰当的起点。对话的起点决定对话的方向,教学的起点决定教学的方向。观察一节课的起点,主要是看执教者设定了怎么样的教学目标。杨老师教学《窗》设定了三个子目标:一是速读文章,感知情节的“意外”;二是朗读品味,体会人性的变化;三是理解写法,探究文章的主题。从这几个目标可以看出杨老师的对话教学聚焦文本、关注文本的体式特点。小小说《窗》最大的特点就在“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的结尾。杨正奎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聚焦成本节课的“课眼”。看杨老师的起课阶段的对话,似乎是零星的碎问碎答,就在不经意间,杨老师用“我特别想知道,同学们读完这篇小说,最让你震撼的或者说最出乎你意料的是哪一句话?”这一问题,提挈了本课,对话围绕“意外”展开,也在探寻结尾“意外”的深意中结束。整个对话过程,杨老师聚焦文本,聚焦设定的目标,没有旁逸斜出的资料穿插,与学生紧扣文本展开对话。

伽达默尔说:对话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指示,不可预设的,其内容其成果都是在对话过程中生成的,不受对话主体所控制和引导,因为真正的对话只能由对话本身推动,对话主体只是“陷入”其中而已。语文教育虽不是完全的对话,但必须是对话性的。

显然教学语境中的对话具有特殊性,王尚文先生也指出: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般的对话,而是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甚至控制性的对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老师把握住了对话教学的基本属性,设定适切的教学起点,有了一个清晰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对话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准了方向。

二、杨老师的《窗》告诉我们对话须要聚焦一个明晰的着力点。小说的着力点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剖析来完成对主题的把握。杨老师毫不例外地抓住了这一点。杨老师通过细读“窗外的世界”,感受靠窗病人的“人性之美”;通过细读“窗内的世界”,体会远窗病人的“人性之变”;通过这样的铺垫,最后细读文章结尾,探寻作品的主题。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杨老师的着力点在人物,而不是架空地贴标签。完成对人物的细读,其抓手是什么?是品味语言。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对话展开的切入口和抓手。杨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把握住了“这一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去细细玩味。要真正读懂一篇小小说,重要的落点就在于能解码语言。在细读远窗病人的“人性之变”这一板块中,杨老师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一个“为什么”,一个“偏”,一个“凭什么”……让学生去朗读,去想象,去换位,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到远窗病人人性扭曲的过程,达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这些教学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老师课外的功底和功夫。没有教者对“这一类”文本的准确把握,没有教者对文本解读的精深与独到,没有教者对语言密码的精细洞察,怎会有课堂对话智慧生成的精彩呢?这一节课中最为精彩之处就在于教者与学生在对文字的字斟句酌中得其深意。这是当下很多课堂所不及的。

三、杨老师的《窗》告诉我们对话须要教者机智的引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语境中的对话是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甚至控制性”。当下的很多语文课堂,打着新课改的幌子,弱化了教师的地位,甚至将教师边缘化了。杨老师的这一节《窗》,很好地发挥了教者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导在相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他的一句“在说这些时,他可能会想起怎样的情景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让近窗病人描绘的画面里有了“我”的存在,也一下子打通了“我”与近窗病人之间的心灵通道,感受到了近窗病人的人性之美。课堂因此摇曳多姿,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导在适时给学生一个支架,教给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的路径。“你能结合这三句话,分析一下他心态变化的过程吗?”“好一个‘为什么’,好一个‘凭什么’。你能读出其中的不同来吗?”这样的提醒,让学生知道在比较三句话中应着重把握人物心态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提示,告诉学生读出“为什么”和“凭什么”的差异就可以看到人物心灵的扭曲程度。

导在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读,让对话走向深入与多维。看下面一组师生对话:

生:我还想再谈谈这篇文章。文章可能还不仅仅是对人性中嫉妒的叙述,还可能揭露了人性的可悲性。如果站在靠近窗户的病人的角度来说的话,我做了好事,可最后却被不靠窗的病人间接地害死。这就显示了人性的可悲。

师:你是站在靠近窗户的病人没被帮助的角度看到了人性的可悲。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学生对近窗病人的悲剧结局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这里对文本出现误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杨老师没有让它“滑”过去,而是捕捉了对话新的生成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学生精彩的应答,在学生的互读对话中一方面阐明了对错误的理解,一方面强化了对小说主题理解的深刻与多维。

篇11:有效执行是一种文化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工作时,经常看重的是有形的东西,一般问销量多少?产量多少?利润多少?等等,往往忽视了企业文化氛围的建立,一个企业、一个群体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灵魂。因为只有让“执行”成为了一种文化,“执行”才能做到“有效”。

那么,“执行”何以能成为“文化”?“执行文化”如何营造?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让“有效执行”在公司内成为一种“文化”,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有效执行”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

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转变的,“观念决定行为”,“观念一变天地宽”决非一句空话,要达到“执行有效”就必须做到:

树立正确的观念 →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一切以效果(目标)为中心开展工作 →监控工作过程(工作体系),即时激励 →克服浮躁的心理,脚踏实地 → ……周而复始,缺一不可,慢慢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境界,真空管厂厂长王统华,在物耗控制方面一直在稳步提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其次,“有效执行”必须用“体系”来保证。

要把工作的流程、工作职责的分工、工作的程序等等,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其总结、升华、固化下来,这样企业就会慢慢达到“法制”的境界,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有一套适合于自己特色的“工作流程”和“程序文件”,一开始做到“怎么做就怎么写”慢慢就会做到“怎么写就怎么做”,否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靠一股所谓的热情工作,决不会长久,在这一点,质管部副部长朱君做的就很好,作为职能部门,能够让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用“程序文件”固化下来,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激励考核,并不断的完善,使企业慢慢的达到管理的程序化。

再次,“有效执行”必须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在一个团队中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干好工作是为企业,更是为自己”,同时在工作中要敢于“否定自我”,不断的自我超越,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能不断地完善、优化,不断地走向成功,“上下同欲者胜”。

面对成绩,我们要居安应思危,在成绩面前,大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工作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与第一竞争对手的差距还很大,“知不足而后勇”,放下包袱,端正心态,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诗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上一篇:幸福生活作文700字下一篇:工商联界别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