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2024-04-20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行政,保障政令畅通,预防行政争议,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范围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行政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以及奖惩、人事等规定,不适用本办法。国家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以外,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制定的,涉及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行政文件。

第四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三)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公开、公众参与;

(五)坚持精简、效能和权责一致。

第五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第二章制定与公布 第六条下列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实施公共管理的组织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以及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不得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七条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室(厅)名义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管理。

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职责的事项,应当由其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或者由有关行政机关联合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八条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事项;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不得规定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内容。

第九条起草单位应当对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内容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第十条除依法不得公开及应急性的事项外,行政规范性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公开征求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当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和有关基层单位的意见;涉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起草单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记录在案、研究处理,并说明采纳意见情况。

第十一条行政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由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请审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前置审查。

第十二条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审议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单位应当报送草案送审稿、起草说明和有关材料,同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

前款规定的起草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规定的主要制度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起草情况等内容;有关材料,应当包括制定依据、征求意见汇总及有关参考资料等,举行听证会的,还应当包括听证会笔录。

第十三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经制定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经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四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由制定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署公布。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其他负责人共同签署公布。

第十五条因紧急情况需即时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经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简化制定程序。

第十六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载明施行日期。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的内容属于阶段性工作的,应当载明有效期。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因保障国家安全、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发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执行的除外。

第十七条行政规范性文件未经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不得发布施行。

第十八条制定机关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公布方式和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规定执行。

行政规范性文件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当作区分处理,删除或者隐去不应当公开的内容后公布。

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涉及农村居民利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乡镇和村设立的公告栏上张贴公布。除依法不予公布的以外,未经公开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十九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依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第三章备案与监督

第二十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备案;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实施公共管理的组织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主办的行政机关报送备案。

行政规范性文件报备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规定。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的市、县,有关备案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第二十一条接受备案的机关(以下统称备案机关)应当对报备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定期公布备案审查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第二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有异议的,可以向制定机关、备案机关提出书面审查建议。

制定机关、备案机关应当在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书面审查建议之日起60日内研究处理,并书面答复当事人;情况复杂的,经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应当告知当事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或者行政复议机关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认为其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具体承担本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的审查建议处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审查中发现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制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某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及时组织协调和处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对不能协调一致的,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可以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期限内说明有关情况;征求有关行政机关意见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

第二十六条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发现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相抵触,或者超越法定权限、违反制定程序的,应当及时通知制定机关自行纠正、暂停执行;必要时,备案机关依照职权直接予以撤销或者改变。

制定机关收到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的书面审查意见后,应当在15日内书面回复处理结果。对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日内书面回复意见。

第二十七条制定机关不按照规定报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的,由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限期改正。制定机关拖延不报送备案,或者对存在问题不予纠正的,由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四章评估与清理

第二十八条制定机关应当适时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应继续执行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载明有效期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认为需要继续执行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重新计算有效期。第二十九条制定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隔两年组织清理本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第三十条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后,制定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并定期汇编本机关已公布和清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未列入继续有效的文件目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2000年5月26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同时废止。

篇2: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令2010年第275号

【颁布时间】2010-7-20

【实施时间】2010-9-1

【正文】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政令〔2010〕275号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二0一0年七月二十日

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行政,保障政令畅通,预防行政争议,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范围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行政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以及奖惩、人事等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国家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以外,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制定的,涉及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行政文件。

第四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三)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公开、公众参与;

(五)坚持精简、效能和权责一致。

第五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二章制定与公布

第六条下列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实施公共管理的组织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以及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不得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七条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室(厅)名义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管理。

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职责的事项,应当由其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或者由有关行政机关联合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八条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事项;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不得规定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内容。

第九条起草单位应当对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内容进行充分调研论证。

第十条除依法不得公开及应急性的事项外,行政规范性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公开征求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当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和有关基层单位的意见;涉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起草单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记录在案、研究处理,并说明采纳意见情况。

第十一条行政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由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请审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前置审查。

第十二条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审议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单位应当报送草案送审稿、起草说明和有关材料,同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

前款规定的起草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规定的主要制度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起草情况等内容;有关材料,应当包括制定依据、征求意见汇总及有关参考资料等,举行听证会的,还应当包括听证会笔录。

第十三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经制定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经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四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由制定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署公布。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其他负责人共同签署公布。

第十五条因紧急情况需即时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经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简化制定程序。

第十六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载明施行日期。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的内容属于阶段性工作的,应当载明有效期。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因保障国家安全、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发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执行的除外。

第十七条行政规范性文件未经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不得发布施行。

第十八条制定机关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公布方式和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规定执行。

行政规范性文件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当作区分处理,删除或者隐去不应当公开的内容后公布。

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涉及农村居民利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乡镇和村设立的公告栏上张贴公布。

除依法不予公布的以外,未经公开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十九条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依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备案与监督

第二十条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备案;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实施公共管理的组织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主办的行政机关报送备案。

行政规范性文件报备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规定。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的市、县,有关备案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接受备案的机关(以下统称备案机关)应当对报备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定期公布备案审查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

第二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有异议的,可以向制定机关、备案机关提出书面审查建议。

制定机关、备案机关应当在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书面审查建议之日起60日内研究处理,并书面答复当事人;情况复杂的,经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应当告知当事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或者行政复议机关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认为其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具体承担本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的审查建议处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审查中发现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制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某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及时组织协调和处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对不能协调一致的,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可以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期限内说明有关情况;征求有关行政机关意见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第二十六条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发现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相抵触,或者超越法定权限、违反制定程序的,应当及时通知制定机关自行纠正、暂停执行;必要时,备案机关依照职权直接予以撤销或者改变。

制定机关收到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的书面审查意见后,应当在15日内书面回复处理结果。对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日内书面回复意见。

第二十七条制定机关不按照规定报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的,由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限期改正。

制定机关拖延不报送备案,或者对存在问题不予纠正的,由备案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章评估与清理

第二十八条制定机关应当适时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应继续执行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载明有效期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认为需要继续执行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重新计算有效期。

第二十九条制定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隔两年组织清理本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第三十条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后,制定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并定期汇编本机关已公布和清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未列入继续有效的文件目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2000年5月26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同时废止。

篇3: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一、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的基本内容

1.建立健全严密的村级财务制度防控体系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健全制度。新昌县村级财务管理主要建立和完善了以下“三项制度”。

(1) 村集体财务双代理制度。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遵循所有权与管理权“两权分离”原则, 推行“双代理”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在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其账务处理和货币资金管理由镇 (乡) 农经站代理。其核心内容是“五权不变”和“六项统一”。“五权不变”是指:坚持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 做到不平调、不垫付、不无偿借调;坚持村集体资金使用权不变, 保证各村自主使用支配资金的权利;坚持村集体资金得益权不变, 保证各村结算账户上的资金与银行结算资金同档次计息, 全额返还归村所有;坚持集体财务审批权不变, 实行村集体财务支出联审联签制度;坚持村集体财务监督权不变, 定期进行民主理财和审计监督。所谓“六项统一”, 即指统一委托程序、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制度、统一财务公开、统一档案管理。村级财务“双代理”实施后, 会计核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大大提高, 是会计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的标志。

(2) 村务公约制度。

亦称“乡村典章”, 其主要内容是权力公授、村务公决、群众公信、结果公评。以“乡村典章”来规范村民对村务 (财务) 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是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新昌县石磁村制订的“典章”, 被誉为全国首部“村民自治特别法”。①《典章》规范了财务决策机制。根据村务 (财务) 重要程度, 分为重大村务 (财务) 、重要村务 (财务) 和一般村务 (财务) , 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重大村务 (财务) , 村级班子会议研究决定重要村务 (财务) , 村级各套组织在职权范围内研究决定一般村务 (财务) 。村级组织在职责范围内管理村务 (财务) , 必须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典章》规定村委会有权决定5万元以下村集体资产的拍卖与出售、15万元以下的村集体资产投资项目、50万元以下集体资产的出租承包、50亩以下集体土地和200亩以下的集体山林的出租承包。而超过以上权限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②《典章》规范了村级财务审批机制。1万元以下的村集体日常经费支出由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审批;1万元至5万元的经费支出由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后, 授权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审批;5万元以上的经费使用和支出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 授权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审批。③《典章》规范了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典章》就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村务监督小组的职责、人员构成等作了规定。

(3) 村重大项目交易招投标制度。

村工程建设项目、集体产权交易、集体货物采购, 必须按《新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镇乡投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县里设立招投标中心, 各镇乡设立招投标分中心, 数额较小的由各镇乡招投标分中心组织实施, 较大的必须由县投标中心负责招投标。应纳入乡镇招投标分中心的项目包括:①工程建设项目, 包括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文化等公用事业项目, 土地整理、造田造地、农业水利、退宅还耕等项目。具体标准是:施工、勘察、设计单项估算价格在3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大额设备、材料采购, 单项估算价在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②集体产权交易, 包括集体资产处置、集体土地使用权租赁承包和山塘水库、沙场、林木、果园、茶园、农业开发等承包经营。具体标准是: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村级集体不动产转让项目和金额在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其它村级集体产权交易项目。③集体货物采购。村集体货物采购单项或一次性采购总额预计在1000元以上的, 须向分中心提出申请, 经分中心核准后进行公开采购。

2.建立健全民主审核和政府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的内部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常设监督机构, 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是村级财务的一种内部监督, 因此, 一方面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 选举那些公道正派、敢于和善于“挑刺”、具备一定财会知识、有一定公信力的村民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从而确保了民主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强化了民主理财小组的权威性, 规范监督程序, 真正赋予民主理财小组在村级财务监督中的应有职权。新昌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村级财务监督的独立性 (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 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推选产生) 和权威性 (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 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 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 问题。全县已有96%的行政村民主选举产生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或民主理财小组, 专门负责审核本村的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 把好村级财务监督的第一道关。二是强化村级财务的业务监督。实施财务双代理的乡镇, 代理中心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业务监督, 通过乡镇代理中心的监督把好村级财务监督的第二道关。具体来说, 代理中心对村财务人员交来的票据, 要严格“三审”, 即票据审核员审核——代理出纳复核——代理会计重新审核。对经票据审核员和代理出纳审核不符合结报手续要求的票据, 应退回村出纳重新补办手续;对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票据作清退账处理;代理会计对传递过来的票据应按财务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核, 审核合格后才能作账务处理。三是强化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县农经总站建立了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 对村集体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同时, 对村工程项目建设、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使用分配管理、大额库存现金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组织专项审计, 结合村干部换届工作, 组织对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监督。

3.建设培育会管理、善经营的人员保障体系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说到底是要靠人去做、去实施。没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敬业、务实、肯奉献、遵纪守法的基层干部队伍和财会人员队伍, 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在人员的安排上, 通过村换届选举, 一批政治素质较高、严于自律、懂农村经营管理、乐于为发展农村经济作贡献的高素质人才被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对农村财务人员实行公开选聘制度, 特别是对新配备的财会人员 (包括村级财务人员和农村经营站或代理记账中心人员) , 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 择优录用, 让一大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农村财会人员队伍中来, 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财会人员的素质结构。同时, 对村财会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村主要干部的直系亲属或近亲属 (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 不得担任村财会人员;村会计、出纳、保管员之间不得是直系亲属或近亲属关系。村财会人员无正当理由不能随意调换, 确需变动时, 应由村两委会讨论提出, 报乡镇农经站审批同意, 从而保持了村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

完善培训机制。结合村干部换届选举, 对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主职干部及财务人员进行了大规模、封闭式的培训;针对目前农经干部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调入过多、难以适应新工作的现状, 分别举办乡镇农经站站长培训、财管中心代理会计软件升级培训和代理出纳软件使用培训, 确保了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双代理工作的全面规范。同时, 对全县民主理财小组组长进行了系统培训, 使村民理财小组人员更加明确自已的权力与职责, 提高参与理财和监督的能力。

4.深化完善村务 (财务) 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 是进一步强化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由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 组织成员单位一年分四次, 对全县各镇乡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并将检查情况及时予以通报。检查内容为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内容是否统一完整、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公开程序是否规范。同时, 把村务 (财务) 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镇乡、村社干部目标责任制度考核,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分管领导、相关职能科室、联系村干部、村主职干部实行捆绑式考核, 考核分与经济挂钩。此外,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示范村”创建和“不合格村”整治活动, 通过“抓两头, 促中间”, 进一步推进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5.创新财务管理的技术手段, 整体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监管网络化

各乡镇建立村财务代管中心后, 配备了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 如今财务代管中心记账、算账、结账、报表编制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实现了电算化, 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推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现在, 县农经总站正致力于实现会计电算化微机联网, 建立县、镇乡 (街道) 、村三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 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高效有序地完成双代理及村务公开各项业务处理工作, 并有效提供财务数据安全保障、集体资金安全保障和信息资源共享保障。

二、新机制运行的绩效

经过近几年的运行, 新昌县农村财务管理新机制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了财务运行程序, 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理后, 村级财务支出需经村报账员和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盖章, 并经乡镇财管中心审核同意后方可入账。财务监督由原来的事后监督, 变为现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 增加了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2.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通过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 使集体资产的运作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严格杜绝了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据统计, 在村务公开期间, 全县累计退回补办手续的凭证26407张, 涉及金额12732万元;审出违反财务制度而不准报销的凭证4408张, 涉及金额454万元;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22万元。

3.降低了行政成本, 减少了村级支出

实行双代理后, 由于对群众关心的村级招待费用、村干部报酬、通讯补贴等公务费用作出了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使各村有了一个执行的依据。目前, 全县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比原来减少约15%, “有钱办事”的能力逐步增强, 改变村容村貌、争创跨跃式发展示范村大量增加。

4.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遏制了腐败现象

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理后, 村会计和民主理财人员能充分行使职权, 乡镇政府又能及时对各村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 有效地控制了公款私存、白条抵库、库存超额及贪占挪用公款等现象, 从源头上控制了农村腐败问题的产生。

5.调动了群众谋事的积极性, 融洽了干群关系, 促进了各项工作

新机制运行后, 进一步落实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村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工作责任感日益增强, 谋事、干事的干劲和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村民对干部的信任度增加, 村级财务信访几乎为“零信访”, 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几点启示

1.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或模式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 不可盲目地“一刀切”

众所周知, 从我国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现实来看, 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了几种模式。一是“独立财务管理”模式, 即以村民委员会自设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村级财务管理的一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二是“农村财务双代管”模式, 即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乡镇政府委托经管站对村级集体资金和财务帐目实行统一管理, 即统一记账、代管资金;三是“村帐乡 (镇) 代管”模式, 即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由经管站对村级财务统一管理, 即代理记帐, 但不代管资金;四是“村帐站审”或“村帐站管”模式, 即村级财务由乡镇管理审查, 在保证集体资产所有权和资金管理所有权、独立使用权、独立核算权以及债权债务处置权和经营自主权不变以及所有权与审查权分离的前提下, 统一设置帐表, 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由乡镇农经站与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管理农村财务;五是“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即农村会计由乡镇统一委派, 被委派的会计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六是“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 即以乡镇为单位, 建立农村会计代理中心, 由村组织与乡镇会计代理中心签订村级财务代理书面委托协议书, 代理中心代理村级会计、出纳业务。

浙江省农村是全面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的省份 (截至2006年底, 全省共有1430个乡镇 (街道) 、33156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制, 分别占全省乡镇、街道和村总数的98.3%和98.9%) , 而新昌县实施的财务双代理模式在全省独树一帜。起初, 省里怕村集体资金被平调、移用, 对财务双代理并不认可和提倡, 后来省农业厅实地调研后, 认为新昌县的财务双代理符合本地的实际, 且运作规范, 实效明显,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 在新农村建设的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 其财务管理是允许多种模式并存的, 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责权利明晰、民主科学、规则完备、运作高效”的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或模式的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在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和新模式的创建过程中, 必须重视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 新昌县作为村财管理新机制重要内容之一的村务公约 (乡村典章) 制度的建立正是村民群众、乡镇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结果。

(1) 村民群众是机制创新的最初主体, 是机制创新的全程参与者。

村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担忧和参与村级财务运作的强烈愿望, 是催生“村务公约”的第一推动力, 在新昌县第一个村务公约——《石磁村典章》的制订过程中, 村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 经过七易其稿, 最后以公决的形式通过《典章》 (全村1190名选民, 参加投票的980人, 公决的参与率超过90%;同意的829票, 原则同意的114票) 。

(2) 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是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的另一重要主体。

篇4: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行政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和行政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 而且由此间接地、客观地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那么, 现时企业文书工作中存在着哪些需要引起人们特别是企业决策层重视、思考和正确对待、及时改进的问题呢? 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 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收文环节上存在着多头收文, 且收而不交、收而不管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企业有关人员外出公干后, 不按文件处理规定把带回的文件或其他材料交给企业秘书部门,文件随处乱扔, 有的则干脆让它躺在抽屉里睡大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差, 各级领导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在处理企业各项工作时存在着重经济管理工作、轻行政管理工作的现象, 使得企业文书工作被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各种制度形同虚设, 人们普遍不重视它。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发文环节上存在着多头发文、随意撰拟文件和发文缺乏必要的审核程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阻碍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有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声誉。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多头发文, 且缺乏必要的审核程序。一般而言, 企业秘书部门是企业中唯一主管文件处理的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其他各部门不经秘书部门审核, 均在单独草拟文件并直报主管领导签发后就以企业行政部门名义对外发文, 从而造成了率实上的多头发文。这不仅引发了企业秘书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矛盾, 而且扰乱了企业正常的工作扶序,影响了企业行政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二、企业文书管理工作细则

在撰拟文件过程中, 混淆和滥用有关文种。如报告、请示、申请不分, 滥用通知随意地、经常地代替决定、函等文种。这就使企业文件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从而影响了以企业文件为载体的各类信息的及时、准确沟通,请示类文件一文多样。这样做不仅给上级批复请示带来了麻烦, 而且容观上延误了对请示问题的解决。随意杜撰和运用非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结构、格式和程式化用语。如在请示性文件的末尾生硬地用“ 望批准为荷” 的命令式结束语等。凡此种种都是不规范的和缺乏文书专业修养的表现。这些文件形成之后,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它的办理效果, 有些文件甚至会因此迟迟得不到答复。三是立卷归档环节上, 存在着已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无法及时归档或根本不能归档的现象。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管理氛围, 有关人员又缺少明确的归档意识, 文件材料在经办人员手上长期滞留, 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可怕的流失。这一现象既严重影响了企业档案的完整性,也给日后企业档案材料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不便和缺憾。

三、企业文书管理工作解决措施

面对上述企业文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以及由此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企业决策层特别是主要决策者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呢?? 具体来说, 笔者以为应该重视抓好以下儿方面工作首先, 要理顺文书工作管理思路, 明确主管部门、专兼职管理人员及其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企业决策层应按机构设置原则明确秘书部门为企业文书处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企业文件的收、发、撰拟、审核、立卷归档必须交由秘书部门负责。当其他业务部门需要发文时, 其发文初稿须经秘书部门主管人员审核后再交企业主管领导把关签发, 否则不能擅自发文。无论经何渠道获得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地、及时地交由文书管理人员登记并送有关责任部门办理, 任何部门或者个人均不得把收到的文件材料私自保留, 或将办理完的文件材料不及时的归档。其次, 要加强对文书业务规范、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以提高文件撰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写作水平。企业秘书部门要定期组织秘书人员和其他部门有关人员学习研讨国家有关文件处理的规定、办法和企业应用公文写作方面的知识, 以逐渐杜绝企业中混用、乱用文种, 随意杜撰文件格式和结构, 沿用不合时宜的程式用语等现象, 从而增强企业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一流的行政管理保障。

四、结语

面对企业文书管理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耐心,细心,还需要专心。再次,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建立和加强对文书工作的严格考核。为了加强对文书工作的管理, 切实提高专兼职文书人员的业务素质, 必须加强对文书工作的考核。只有对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实绩进行考核, 才能约束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行为, 为文书工作逐步走入程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奠定基础。最后, 就是要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文书工作管理制度, 使文书工作减少随意性、盲目性, 从而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靠管理, 管理靠制度。因此在企业中, 只有形成了自上而下都必须而且能够自觉遵守文书工作管理、学习、考核制度, 文书工作才能真正获得企业决策者们的重视, 才能在企业中得到应有的位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效能, 并以此促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进而为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必要的保证。真正的走上企业文书管理工作的平台,完成文书管理工作的任务,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帮助企业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国网安徽池州市贵池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篇5: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规定》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管理工作。

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本系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依照本规定向设立该机关的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同时抄报上一级主管部门。两上或者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主办机关负责报送。

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地税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政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发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前条规定报送备案。

篇6: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我厅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省厅决定2007年在厅机关全面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依法行政,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为着力点,以公开行政权力运行为手段,以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为保障,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提高国土资源行政效能,切实履行好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依法规范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依据,规范行政权力行使。

(二)全面真实原则。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依法受到保护的以外,所有行使的行政权力其内容必须完整、真实。

(三)方便高效原则。行政权力行使必须有序运行到位,同时方便下级国土资源部门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办事,不拖拉推诿,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四)公开透明原则。每项行政权力的行使都要做到受理、审批(审核、审查)、结果实行全程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五)监督问责原则。对权力的行使实施动态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到位。

三、目标任务

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是指厅机关依法行使的权力,通过媒介,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公开行政权力的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收费、资料等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受理、审批(审核、审查)、决定的运行程序;公开行政权力运行结果。做到透明、公开、公正办事,实现阳光政务,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厅机关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对每项行政权力编制内容详细、职责明晰的职权目录,制作权力运行清楚、程序严谨的流程图,制定权力运行的规章制度,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建立起程序严密、行为规范、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廉洁高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四、方法步骤

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计划用九个月时间,初步建立起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具体分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

这一阶段主要是搞好调查研究,着手行政权力清理的前期准备,制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机关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厅长办公会议,对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决定。建立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厅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部署。

(二)工作准备阶段(5-7月)

这一阶段重点是进行行政权力清理、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根据行政权力的不同类型,在相应的媒体上,对每项行政权力的范围、内容等进行公告;开发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信息系统软件。

1、行政权力清理。(5月)

清理范围为厅机关各处(室、局)行使的所有行政权力。由各处(室、局)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行政权力,对照本部门的职能,逐项进行清理、分类。重点围绕七个方面进行清理、分类:一是行政许可权;二是非行政许可的审核、审批权;三是行政执法、处罚权;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权;五是重大项目、资金分配、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行政管理权;六是财务支配、物资采购分配等财物管理权;七是其他依法行使的行政权力。

2、编制职权目录。(5月)

各处(室、局)根据清理结果,编制职权目录,并逐项列明职权行使依据、权限、主管领导、工作人员分工、办理条件、办结时限、服务承诺、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等。

3、制作流程图。(6月)

由各处(室、局)按照职权目录,对每项行政权力制作流程图,标明受理、主协办部门、办理程序及时间、监督部门、办理结果等运作程序。流程图要简单明了,既要做到内部运作科学、合理,又要方便企业和群众知情办事。

4、开发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信息系统软件。(4-7月)

根据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的要求和各处(室、局)提出的职权目录、流程图,由厅信息化办公室会同厅信息中心开发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5、制定出台相关规定。(4-7月)

主要制定出台《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暂行办法》、《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以及重大行政权力事项的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以确保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6、公开行政权力事项。(7月)

在汇总厅机关各处(室、局)行政权力事项的基础上,根据各行政权力事项的不同内容,研究确定公开的媒介。对应该让社会知情的,在浙江日报、政府门户网站、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等媒体上进行公告,依法公开行政权力事项的内容、范围及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确保行政权力行使的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组织实施阶段(8-10月)

从2007年8月1日起,厅机关所有行政权力事项严格按照《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暂行办法》实施,全部实现在网上试运行,做到从窗口进从窗口出,按承诺时间办结,由厅效能办(监察室)牵头对每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实现动态监督。

(四)深化提高阶段(11-12月)

这一阶段主要是加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公开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同时,建立完善工作评价、考核制度。根据前三个月的试运行情况,围绕行政权力规范公开运行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时间是否按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逐项进行评价,修改完善《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暂行办法》、《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考核办法(试行)》,以及重大行政权力事项的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形成自我检验、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五、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是落实“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项重要抓手,也是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各处(室、局)要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涉及的事项多、要求高、难度大,厅里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办公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扎实开展。各处(室、局)要把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作为2007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严格按照本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按时完成各阶段的每项任务。各处(室、局)主要负责人要作为推进本部门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各处(室、局)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行政权力的清理、职权目录的编制、流程图的制作等工作,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确保该项工作扎实稳步开展。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处(室、局)要在对本部门行政权力进行全面、认真清理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审核、审批权和重大行政管理权,以及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的行政权力,认真编制职权目录和流程图,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权力行使的责任更加明晰,程序更加规范,确保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篇7:浙江省行政程序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48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省人民政府其他规章、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章对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规定严于本办法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遵守法定程序,不得在程序上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

第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公正实施行政行为,公平对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所采取的方式应当必要、适当,并与行政管理目的相适应。

第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公开实施行政行为的依据、程序和结果。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可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事先告知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并采纳其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提高行政效能,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诚实守信;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撤销、撤回、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撤销、撤回、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损失或者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或者赔偿。

第二章行政机关、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

第一节行政机关

第九条 行政机关的职权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合理界定和划分所属工作部门的职权,并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形式予以公布。

省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按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执法重心适当下移等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

第十条 省级行政机关管辖下列行政管理事项:

(一)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专门由省级行政机关管辖的;

(二)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

(三)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确有必要由省级行政机关管辖的。

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一般由设区的市、县(市、区)具有相应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辖。

第十一条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同一行政管理事项发生职权争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决定权限的,报请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决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关职权争议处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省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臵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直属机构,机构名称、人员配臵等应当与其所承担的职权相适应。

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由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的直属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可以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有关组织实施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法律对行政机关委托实施行政行为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受委托的组织应当具备履行相应行政职权的条件。行政机关不得委托个人或者不具备履行相应行政职权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行为。

受委托的组织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由委托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委托的组织不得将受委托的行政职权再委托给其他组织和个人。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之间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签订区域或者部门合作协议等机制和方式,开展行政协作。

部门之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的,应当明确牵头部门、参加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规则等事项。部门联席会议协商不成的事项,由牵头部门将有关部门的意见、理由和依据列明并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所属行政机关之间行政协作的组织、协调。

第二节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

第十五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自己参加行政程序,也可以依法委托1至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行政程序。但是,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当事人应当亲自参加行政程序的,当事人应当亲自参加。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委托他人参加行政程序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以及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

第十六条 同一个行政行为涉及多名当事人且有共同请求的,当事人可以推选1至5名代表人参加行政程序;推选不出代表人的,行政机关可以与当事人协商、确定代表人。

代表人参加行政程序的行为对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当事人事先明示不能代表的事项除外。

第十七条 公民死亡、宣告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合并、分立、终止后,其参加的行政程序需要继续进行的,承受其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继续参加行政程序。

依照前款规定继续参加行政程序的,应当认可已进行的行政程序的效力。

第十八条 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配合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阻碍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调查、检查、行政强制等职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章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第一节政府规章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制定规章。

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每年应当组织制定立法计划。立法计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承担。

有关部门和单位申报立法计划一类项目的,应当按照规定开展立法前评估,并提交立法前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当对立法所要规范的行政管理事项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说明;对立法必要性、可行性及拟采取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论证,并附录立法依据和参考资料。

第二十一条 规章草案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起草,重要的规章草案可以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规章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起草。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对规章起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

第二十二条 起草、审查规章草案,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规章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和征求意见,但依法不予公布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规章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

规章签署公布后,应当及时在本级人民政府公报和政府门户网站、浙江政务服务网,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第二节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二十四条 下列行政机关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各级人民政府;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

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可以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不得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

省级有关部门提请以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规定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申报立项。

第二十六条 起草单位应当对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等内容进行充分调研论证;除依法应当保密或者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执行上级机关的紧急命令需要立即作出决定的情形外,在起草过程中应当按照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十七条 行政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由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请审议。

第二十八条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集体讨论决定以及签署公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行政规范性文件解释权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

第三节重大行政决策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执行法定程序,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第三十条 除依法应当保密或者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执行上级机关的紧急命令需要立即作出决定的情形外,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按照省规定要求,针对决策事项的有关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开展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或者风险评估;决策方案应当经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并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后,应当按照规定制发公文;属于最终决定的,除依法不公开的外,应当公布。

第四章一般行政执法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权威性和公信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执法组织协调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定,依法确认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法律以及国务院的授权或者批准,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政职权。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

第三十五条 在开展综合治水、违法建筑处臵等综合性行政执法活动,以及其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面广的重大行政执法活动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可以组织联合执法。

组织联合执法,应当明确参与各方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参与联合执法的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协作配合,加强信息共享,依法高效履职。

第三十六条 联合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按照下列规定作出:

(一)不同行政执法系统之间的联合执法,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分别作出;

(二)同一行政执法系统内的联合执法,可以以上级行政机关的名义依法作出,也可以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分别作出。

第三十七条 行政执法事项需要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共同办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统一受理申请,组织实施联合办理或者同步办理。

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适合集中办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实施集中办理。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推进行政执法事项在线运行,优化办理流程,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政务平台)办理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

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利用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政务平台),促进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提高行政执法监管水平。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独自行使职权难以达到行政执法目的,或者行政执法所必需的文书、资料和信息等难以自行收集的,或者需要有关行政机关出具认定意见和提供咨询的,可以请求有关行政机关给予协助。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协助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提供协助,不得拒绝、推诿。

因行政协助发生争议的,由请求机关与协助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决定;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决定权限的,由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决定。

第四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在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的指挥和监督下,可以配合从事宣传教育、信息采集、接收或者受理申请、参与调查、劝阻违法行为、送达文书、后勤保障等工作。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开展对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的岗位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并加强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认为行政执法人员与其所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行使行政职权的,有权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

行政执法人员与所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未提出回避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回避。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在调查取证前口头或者书面提出回避申请。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回避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并告知当事人;决定不予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

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该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或者由上一级行政机关决定。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继续履行职务。被决定回避的行政执法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所进行的执法活动是否有效,由作出回避决定的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四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应当向社会公布。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应当遵循行政执法裁量基准,但适用裁量基准将导致某一行政执法行为明显不当的,行政机关可以在不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情况下,变通适用裁量基准,但必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充分说明理由。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行政执法事项的办理、审核、批准等职责和具体操作流程。

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经法制审核。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通过行政执法文书、拍照、录像、录音、监控等形式,对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进行全过程记录,并对有关记录进行立卷、归档和妥善管理。

第二节程序的启动

第四十六条 行政执法程序由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启动。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等申请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含信函、电子数据交换形式);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采用口头形式,由行政机关当场记入笔录,交申请人核对或者向申请人宣读,并由申请人确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与申请有关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样式等在办公场所、本机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

第四十八条 行政机关收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应当予以登记,并当场或者在3日内根据不同情形作出以下处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申请事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不予受理并书面说明理由。

(二)申请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在合理期限内需要补正或者更正的内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要求补正或者更正的,应当予以受理;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或者更正的,以及逾期不补正或者更正的,视为撤回申请;补正或者更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并书面说明理由。

(三)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

行政机关决定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书面凭证,但申请事项即时办结的除外。

第三节调查和证据

第四十九条 行政机关依法需要核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的,或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依法需要查明事实的,应当合法、全面、客观、及时开展调查。

第五十条 行政机关依法开展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口头或者书面通知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调查事项作出解释和说明;

(二)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与调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三)对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工作场所、经营场所等进行现场检查、勘验;

(四)自行或者委托法定鉴定、检验机构对有关事实进行鉴定、检验;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行政机关依法开展调查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予以配合、协助。

第五十一条 行政机关开展调查时,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且其中至少1人是行政执法人员。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是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的,从其规定。

调查人员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件的,被调查人有权拒绝调查。

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调查的书面记录,经被调查人核实后由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签名。被调查人拒绝签名的,调查人员应当在书面记录上注明情况并签字。

第五十二条 行政机关作出对当事人不利的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决定内容,以及其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出陈述、申辩,法律、法规对提出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对当事人在期限届满前有无提出陈述、申辩进行核实。

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予以记录、复核并归入案卷。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但是,当事人书面表示放弃陈述、申辩的或者逾期提出的除外。

行政许可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并听取其意见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主动组织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未规定应当主动组织听证,但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组织听证的,可以组织听证。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享有听证权利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告知其听证权利;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五十四条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类型包括: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据。

第五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合法手段,依照法定程序全面收集证据。

证据应当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以及难以重新取得的调查笔录等证据材料,其他行政机关经合法性审查,可以将其作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使用。

第五十六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一)违反法定程序收集,可能严重影响执法公正的;

(二)相关人员不予认可且没有其他证据印证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三)无法辨认真伪的;

(四)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

(六)不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四节决定和执行

第五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执法决定一般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作出决定的事实、依据、理由和履行程序的情况;

(三)决定内容;

(四)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救济途径和期限;

(六)行政机关名称、印章与决定日期;

(七)应当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五十八条 以书面形式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依法以口头或者其他形式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自当事人应当知道之时起生效。

行政执法决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的,应当载明生效的条件或者期限。

第五十九条 对事实清楚、当场可以查实、有法定依据且对当事人权益影响较小的事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1名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条 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可以口头告知当事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当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对其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对不予采纳的意见说明理由。

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3日内报所在行政机关备案。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报备日期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执法决定可以以格式化文书的方式作出。

第六十一条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法定权限并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二条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污染物、遗洒物或者障碍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决定立即实施代履行。

第六十三条 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情形依法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限期拆除、罚款、没收等决定;对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的,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直接组织拆除;需要强制拆除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处臵完毕前,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有关行政机关依法不得办理;就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申请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有关单位依法不得办理。

第五节期限和送达

第六十四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有明确期限规定的,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办结。

行政机关对行政执法事项的办理期限作出明确承诺的,应当在承诺期限内办结。行政机关的承诺期限应当合理,不得妨碍行政目的的实现。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依法需要检验、检疫、检测、公告、听证、招标、拍卖、专家评审,或者委托有关行政机关调查取证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两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六十五条 期限以时、日、月、年计算的,期限开始时、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限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限届满日期,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耽误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期限内;因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行政机关决定。

第六十六条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接送达、留臵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电子送达等方式送达行政执法文书;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采用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法律对行政机关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催告书、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等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七条 行政机关直接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的,可以通知受送达人到行政机关所在地领取,或者到受送达人住所地、其他约定地点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受送达人拒绝签收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机关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并把行政执法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的,视为送达:

(一)采用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

(二)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

(三)邀请公证机构见证送达过程。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

第六十八条 行政机关通过邮政企业邮寄送达行政执法文书,邮寄地址为受送达人与行政机关确认的地址的,送达日期为受送达人收到邮件的日期。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的地址不准确、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行政机关、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其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以及逾期未签收,导致行政执法文书被邮政企业退回的,行政执法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九条 行政机关可以委托有关机关、单位转交行政执法文书。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行政执法文书后,应当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十条 除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外,行政机关经受送达人同意,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行政执法文书。

向受送达人确认的电子邮箱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的,自电子邮件进入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十一条 行政机关公告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的,应当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政务平台)、本机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告。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公告或者在受送达人住所地、经营场所或者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告栏公告。

公告期限为10日,因情况紧急或者保障公共安全、社会稳定需要的,可以适当缩短公告期限,但不得少于3日。公告期限届满视为送达。法律、法规对公告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节效力

第七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决定无效:

(一)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

(二)没有法定依据的;

(三)其他重大且明显违法的情形。

行政执法决定被依法确认无效的,自始无效。行政执法决定中部分被确认无效且其可以从中分离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七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决定应当撤销或者变更: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的;

(三)适用依据错误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七)依法应当予以撤销或者变更的其他情形。

行政执法决定中部分违法被撤销且其可以从中分离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行政机关应当就有效部分作出确认决定。

行政执法决定被撤销后,其撤销效力溯及至行政执法决定作出之日,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决定确认违法,但不撤销:

(一)行政执法决定应当依法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行政执法决定存在程序轻微违法,对当事人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政执法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撤销或者责令履行的,确认违法:

(一)行政执法决定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二)行政机关改变原违法行政执法决定,但当事人仍要求确认原行政执法决定违法的;

(三)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责令履行没有意义的。

第七十五条 行政执法决定存在未载明决定作出日期等遗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没有实际影响等情形的,应当予以补正。

行政执法决定存在文字表述错误或者计算错误等情形,应当予以更正。

行政机关作出补正或者更正的,可以附记在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内;不能附记的,应当制作补正或者更正决定书。

第五章特别行政执法程序

第七十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实施行政检查。对投诉举报较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有严重违法记录等情况的,可以视情增加行政检查次数。

第七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制定和公布行政检查工作计划,合理确定行政检查的事项、方式、对象、时间等。

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检查工作计划实施随机抽查的,应当制定和公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机制。

第七十八条 行政机关根据投诉举报实施行政检查的,应当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情况紧急,需要立即进行检查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检查后的2日内向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手续。

第七十九条 行政检查可以采取的措施和要求,依照本办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规定执行。

行政检查结束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将行政检查的结果当场告知被检查人;需要等待检验、检测、检疫结果的,应当在收到检验、检测、检疫结果之日起3日内告知被检查人。被检查人对行政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向行政机关申请复核。但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行政检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告。

第八十条 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的,可以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行政协议。

行政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依法应当经其他行政机关批准或者会同签订的,应当经批准或者会同签订。行政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或者依约定生效。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协议的订立形式和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十一条 行政机关有权对行政协议的履行进行指导和监督,但不得妨碍对方当事人履行协议。

行政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当事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协商变更或者解除协议,但不得损害行政管理目的的实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解除行政协议:

(一)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变更或者解除的;

(二)行政协议约定变更或者解除的条件成就的;

(三)当事人在履行协议过程中,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

(四)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需要变更或者解除的其他情形。

行政机关根据本条第三款第一项、第四项规定变更或者解除行政协议,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补偿。

第八十二条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通过行政调解的方式协调、协商处理与行政职权密切相关的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

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涉及行政赔偿、补偿等方面的行政争议,可以先行自行协商,协商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意自行协商的,可以由上一级行政机关负责调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有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土地(林地、海域)权属争议、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由主管该事项的行政机关负责调解。

第八十三条 行政机关收到调解申请后,应当予以登记。对属于行政调解范围且另一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调解,并自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但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不属于行政调解范围或者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行政机关不予调解,并通知当事人。

行政调解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行政调解书,由当事人、调解主持人签名并加盖行政机关印章,自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

对事实清楚,双方当事人争议不大或者所涉赔偿、补偿数额在1万元以下的争议纠纷,行政机关可以简化调解程序。

第八十四条 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可以主动或者依据申请采取下列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行政指导:

(一)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发布信息;

(三)示范、引导、提醒;

(四)建议、劝告、说服;

(五)其他指导方式。

行政指导坚持依法、公正、合理的原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听从、配合行政指导;行政机关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接受行政指导。

第八十五条 具有行政裁决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据申请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与其行政职权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作出行政裁决。

第六章监督和责任追究

第八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觉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八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所设工作部门、派出机关、派出机构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行为实施层级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层级监督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依法对本系统内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施层级监督。

第八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审计部门依照行政监察、审计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施专门监督。

第八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章报国务院、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每隔5年组织1次对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第九十条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依照省有关规定报送备案。

制定机关应当每隔2年组织1次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第九十一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方式包括:

(一)组织对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二)组织对重点行政执法领域(事项)开展监督检查;

(三)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

(四)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进行处理;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九十二条 有层级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有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的,可以作出督促整改、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的决定。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结果向有监督权的行政机关报告。

有层级监督权的行政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撤销、变更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的,依照其规定权限和程序执行。

第九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应当依照行政复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九十四条 行政机关发现本机关已生效的行政执法决定有本办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情形的,可以依职权撤销或者变更。

第九十五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浙江省行政执法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九十六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适用本办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九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行政行为。

第九十八条 本办法中10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篇8: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关键词:城市化,管理体制,行政区划,县辖市,创新,龙港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隅, 东与东南濒临东海, 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 西邻泰顺县, 北界平阳县, 西北与文成县接壤。县境地形北部宽阔, 南部狭小, 略呈三角形。全县陆地面积1261.08km2, 2007年底人口123万, 共辖36个乡镇。龙港镇位于苍南县北部, 县城灵溪镇东北方向, 地处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南岸, 东濒东海, 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 隔江与平阳县鳌江镇相望。

一、龙港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典范

1. 龙港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龙港依托地处鳌江流域入海口的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条件, 以及温州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 充分发挥龙港人求发展的改革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大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早在1984年起就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户籍制度、土地有偿制度和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三大改革” (1) , 使得大量农民自理口粮入城, 人口迅速聚集, 劳动力资源的聚集和资金的富集, 促使龙港的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 宽松的经济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 私营和外资等外向型经济蓬勃兴起, 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 成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 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成功实现了龙港第一次跨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龙港提出了产业化 (工业化) 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思路, 集中精力抓产业的提升和城市框架的构筑,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 实现了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再次跨越。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 龙港镇已由1984年时的一个仅6000人口、5个小鱼村组成的乡镇, 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目前全镇总面积80.7km2, 总人口34万人 (其中户籍人口24.5万, 外来人口9.5万) , 建城区面积15km2, 人口15万人, 下辖9个办事处, 21个居民区, 107个行政村。龙港镇经济特色鲜明, 形成了以灵活市场机制为基础, 民营经济为支柱, 专业市场为依托, 小商品为主导, 高新技术产品为发展后劲的经济格局。个体、私营经济是龙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辖区内共有各类企业2000多家, 个体私营企业8000余家, 印刷、礼品、纺织、塑编是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 电缆、光缆、磁卡、BOPP、BOPA、BOPET、不锈钢带材、陶瓷、服装、食品等是龙港的新兴产业。2007年全镇实现GDP81.6亿元, 工业总产值190.8亿元, 财政收入7.6亿元, 是苍南县的经济中心。龙港镇还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镇, 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浙江省和温州市经济强镇。

2. 龙港—鳌江已经被规划为温州城市体系的副中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迈入新世纪的龙港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龙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其地位日益凸显, 已经作为温州市的副中心城市而被列入规划, 并已列入浙江省南部重要的城市规划。在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 龙港—鳌江是浙江南部温台沿海“T”字型城镇连绵区7个城镇组群中昆阳—鳌江—龙港—灵溪城镇组群的组成部分, 规划到2010年龙港—鳌江组合城市将达到25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规模。《温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999—2020) 》中对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有如下规定, 温州城镇体系规划将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 中等城市为副中心, 小城市 (或重点镇) 为骨干, 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结构体系。在城镇空间结构上形成“两大城镇密集区”:即以温州市区为中心的, 包括瓯江下游和温瑞平原内的城市组成的“温州中心都市圈”;温州市域南部的以龙港—鳌江城市为中心, 在鳌江流域下游成组成的“温州南部城镇群”。在《2003年至2020年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 把龙港—鳌江建设成为鳌江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 成为临港型产业基地, 发展以对外商贸、工业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带动整个鳌江流域的协调发展, 形成温州市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龙港发展中的问题:行政区划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经济发展需要更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龙港经过长期经济的发展, 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即由小城镇型转向城市型, 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由小城镇居民转向现代文明城市市民。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 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展, 社会事务的迅速扩充, 原有的乡镇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这样的局面。所谓的“市一级的要求, 县一级的工作量, 乡镇一级的管理体制”的现状严重地制约了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 在社会治安、市容市貌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难以解决的矛盾。鉴于此, 1995年后, 温州市把龙港镇实行计划单列, 享有县级政府的项目审批权, 由苍南县委托授权在龙港设立了一办 (党委办) 、二委 (纪委、政法委) 、七局 (财政局、计划发展局、社会发展局、农业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城镇建设管理局和计划生育局) 。与此同时, 中央政府的11个部委都把龙港列为试点镇。

这种特殊的行政体制虽然不符合法律法规, 但却适应了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使得龙港能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大力发展。但由于这样的体制本身没有法律依据,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和走向正规, 这些“委托授权”被逐步收回县里, 机构也逐步撤消或者失去原有职权, 龙港又失去体制优势。面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龙港需要新的行政管理体制。

2. 龙港城市化发展与现有行政区划体制的冲突。

尽管1992年苍南县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 通过合并乡镇使得龙港从周边划入四个乡镇, 大大地扩展了龙港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腹地, 有力地支持了龙港的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但制约龙港发展的行政区划因素依然存在。

(1) 龙港与苍南县的矛盾。龙港拥有“中国农民城”、“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字招牌却始终无法撤镇建市。自1993年龙港第一次公开表达撤镇建市的愿望以来的10多年, 龙港镇与苍南县之间的矛盾就一直很尖锐, 主要矛盾有如下几个:一是镇与县的利益冲突。龙港的建市运动坚持不懈, 并邀请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论证后, 提出撤镇改为县级市的最佳方案。而对这一方案首先投反对票的是苍南县。苍南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中近一半来自龙港, 至今仍贴着“欠发达”标签的苍南, 自然不肯轻易放走财神爷。而这笔财政收入也恰恰是龙港的心病。以2005年为例, 该年龙港镇上交苍南县3亿多元税收, 最后返还6000万元, 而龙港仅全镇教职工的工资和教育设施的建设一年就需8000万元, 差额只能靠预算外其他收入来弥补;比如土地批租, 但批租权也在县里, 而县里每年都指标卡得死死的, 不把土地拿出去拍卖, 龙港镇政府苦于权限而毫无办法。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 龙港和苍南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直接导致了1998年龙港楼市大跌, 走得动的企业纷纷外迁, 大量资金流入上海、杭州等地, 龙港的发展势头有些趋缓。二是龙港对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的缺失。随着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管理事务也越来越多, 而矛盾也随之越来越多, 以至于到了“不建市不行”的地步。以人力三轮车为例说明, 龙港镇上的人力三轮车在道路两边的非机动车道都是双向行驶, 不管是路口还是路中间, 即使在繁华街道也是如此, 不管红灯绿灯, 任意停靠、上下客和掉头, 无人能管得住。龙港镇政府早就想限制三轮车的数量, 可三轮牌照的发放权在县政府。目前龙港登记在册的三轮车有1000多辆, 但实际上至少有2000辆在营运, 县政府仍在继续发放新的牌照, 却从未调派警力去协查那些无序无照的三轮车。

(2) 龙港与县城灵溪的矛盾。灵溪镇位于龙港镇西约23km, 是苍南县城, 全镇面积达88.5km2, 总人口22.6万人, 其中建成区近10km2, 人口10万人, 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2007年全镇实现GDP39.5亿元, 工业总产值78.03亿元, 财政收入6.27亿元。其经济实力比龙港较逊, 但灵溪是苍南县政治、文化和陆路交通中心, 也正凭借县政府驻地这样的优势, 才发展成为现在规模的城镇。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这么一个突出特点:区域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具有高度的重合性 (3) 。为了促进苍南县与龙港镇的发展, 温州市的领导早先也支持龙港建市, 并希望“把苍南县改市, 市政府放在龙港。”但却迫于来自灵溪镇方面的强大阻力而未果。灵溪显然知道作为县城对自己的作用和意义, 是无论如何不愿意让出行政中心这个地位的, 这就使得苍南县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的分离, 与龙港产生矛盾。

(3) 龙港镇与平阳县鳌江镇的人为分割。鳌江镇为历史古镇, 位于平阳县东部, 县城昆阳镇南, 与龙港镇隔鳌江相望, 全镇面积达102km2, 总人口15万人, 其中建成区近11km2, 人口近8万人, 2007全镇实现GDP48.85亿元, 财政总收入5.48亿元, 是平阳县经济中心。两镇同处鳌江下游, 尽管有新建的瓯南大桥将二镇连接, 但由于1982年苍南与平阳分县, 龙港和鳌江被人为分割, 形成“一江隔两镇, 两县共一城”的空间格局, 使得双方不能联手共建, 各自为政, 要素资源人为割裂, 经济发展同构竞争, 长期以来不能形成“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 鳌江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无法实施, 水土流失、港口淤塞难以解决, 两岸统一的交通规划和建设缓慢。虽然浙江省和温州市的城市体系规划都将龙港和鳌江捆绑在一起, 构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 但囿于两县行政区划的分割而难以真正实施。

(4) 龙港的建制现状与温州乃至浙江省城市体系规划严重不协调。如前所说, 龙港已经被浙江省和温州市城市体系规划列为浙江南部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和温州市域的副中心。龙港、鳌江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现有城市建成区共23km2, 聚集人口合近25万, 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设、港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两镇若实现统一规划, 做到基础设施共享, 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4) , 成为浙南闽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尽管龙港的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已经远远超过全国很多的地级市的标准, 但龙港目前还是乡镇建制, 这种“适农性”的行政区划体制及其管理模式, 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城市性社会管理事务的发展。龙港这种“镇不像镇”、“县不像县”、“市不像市”的现象, 不利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不利于实行高效的行政管理, 不利于经济的升级, 不利于鳌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建设, 从而严重影响了龙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趋缓。

三、龙港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则

1. 体现城市化发展要求的原则。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社会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 即农业人口及土地、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乡作为基层的行政区, 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其“农性”, 即它是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农民, 直接为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服务的。而镇的情况与乡一样, 都以“农”为主, 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剧, 必然有一些区域条件较优越、资源丰富的乡镇会向城市方向发展, 按照城市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来进行管理。事实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大中城市, 也都是在历史时期的乡镇一步步发展而形成的城市, 最终在行政区划的层面上即以“建制市”的形式出现。

2. 方便管理, 精简高效的原则。

行政区划的调整或者改革, 应该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有利于机构改革, 精兵简政, 有利于减轻老百姓负担, 提高人们生活福祉, 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综合协调各种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 多中心格局的县域应该以内部方式来解决各中心之间的矛盾和行政区划的设置问题, 而不应该一味强调升格并独立于母县。

3. 远近兼顾与相对稳定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既要考虑近期利益, 更要考虑远期规划, 尽量使行政区划做到相对稳定, 不轻易动, 一旦调整后要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稳定, 坚决克服行政区划调整中的随意性。

4.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区划的调整归根究底是为了地方的社会经济能更好的发展, 这样就要求调整规划要认真听取并切实考虑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同时也要从全局利益出发, 与全局性的总体规划相协调。

5. 行政区、经济区、流域区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区划的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流域区的综合开发、整治, 有利于区域整体利益的充分发挥。

6. 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原则。

任何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该强调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即在规划和设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时要因地制宜, 切实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 全面考虑并尽大可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使得制定的方案能为各方面接受或者容忍, 这样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7. 创新性原则。

行政区划调整既要尽可能地在现有的行政区划的法律法规的体系下进行调整, 同时也应该从龙港的实际情况出发,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即可以把一些新的设想放在龙港试点, 并在总结经验后待条件成熟后在全国推广。

四、在现有行政区划体制内的调整方案及其利弊分析

1. 龙港地区设市的现实困难。

龙港地区设市, 牵涉到苍南、平阳二县和龙港、灵溪与鳌江三镇多方面因素, 一方面是龙港与苍南县以及县城灵溪镇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还涉及鳌江流域整体性发展的问题, 即与对岸的鳌江镇的整合与协调, 这又涉及到与鳌江镇所属的平阳县的矛盾与冲突。由于牵涉面宽, 涉及的利益主体多, 人为干扰因素大, 操作起来难度大, 这些构成了目前龙港地区设市的现实困难。

2. 龙港地区设市各方案。

在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下, 按龙港—鳌江联合设市和龙港单独设市两种思路提出如下方案。

(1) 升格设立地级龙港市。方案一:设立龙港地级市, 辖龙港区、鳌江区、苍南县 (驻灵溪镇) 、平阳县 (驻昆阳镇) , 如有可能甚至还可以再拉上文成和泰顺两县。方案二:撤消苍南县和平阳县, 合并龙港—鳌江, 设立不辖区县的类似广东中山、东莞市的“直统子”地级市。方案三:撤消苍南县, 单独在龙港设立不辖区县的类似中山市的“直统子”地级市。

按现行的设市标准, 设立一个与该地区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地级市, 在我国行政区经济还将长期存在并运行下 (5) , 是最有利于龙港今后发展要求的。特别方案一和方案二, 既符合鳌江流域整体城市化发展要求, 又符合浙江和温州市城市体系总体规划, 但三个方案最大的弊端是都要升格机构, 这不符合机构改革的要求, 与我国整体机构改革以及行政区划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并且还牵涉到与温州市的分离的问题, 各方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几乎没有可操作性。

(2) 设立县级龙港市。方案四:撤消苍南县和平阳县, 在龙港—鳌江设立县级市。方案五:撤消苍南县, 单独在龙港设立县级市。方案六:龙港和鳌江及周边部分乡镇合并 (跨苍南、平阳二县) , 切块设县级市。方案七:龙港镇单独切块设县级市, 可适当划入周边部分乡镇。

龙港镇 (或含鳌江镇) 切块设为县级市, 应该说是在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下各方面都可接受或者容忍的妥协的做法, 优点和阻力都存在。具体来说, 方案四最大的优点也是符合鳌江流域整体城市化发展要求, 也符合浙江和温州市城市体系总体规划, 并能很好地顾及到温州的整体发展, 是在兼顾各方利益又相对稳定的最好的方案, 但牵涉到两个县合并的人员分流问题和行政中心搬迁问题, 有一定阻力。方案五是在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下变化最小而又能满足龙港发展要求的方案, 但问题是, 该方案没有很好地顾及到鳌江流域城市的整体性, 并可能因为搬迁行政中心而遭到来自灵溪方面的抵制和反对。方案六能满足鳌江流域城市的整体性要求, 但主要问题也有两个, 一是镇升格为市, 造成的行政级别的升级, 增加机构;二是因为要挖走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而遭到苍南和平阳两县的反对。方案七也涉及机构升格与增加编制的问题, 以及没有考虑鳌江流域城市整体性问题。因此, 综合各方面问题, 设县级龙港市暂时机会还不成熟。

五、市制创新:设立县辖龙港市

1. 具体方案与评价。

方案八:龙港镇改设为县辖市, 仍然属于苍南县管辖。

在类似龙港这样的经济较发达的多中心格局的县域内, 实行县辖市体制 (6) , 由县来管辖乡镇级的“市”, 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制度创新。将龙港改设为县辖市, 这样一方面既能满足这些经济强镇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体现城市化的水平, 使得龙港等地能按城市的要求、标准和思路来经营和管理当地的事务, 也能保持苍南县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另一方面, 几乎不需要升格机构, 增加的机构和编制也可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虽然目前县辖市没有法律依据,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新制度的改革试点, 并在总结经验后待条件成熟后在全国推广。这样, 既反映了城市化的真实水平, 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又保留了传统县的体制, 有利于农村地域的发展;同时也不增加县级政区 (切块改成县级市) , 又可协调市县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 预留县辖市升格的空间。

客观地说, 龙港无论城市规模还是经济实力都不亚于中西部省区的部分地级市, 按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设地级市都不为过。而现在提出仅仅只是设立县辖市, 并不能解决龙港的快速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设县辖市方案, 是暂时在矛盾最小的情况下, 尽快建立“建制市”, 以适应龙港城市化管理体制。同时, 在设计县辖市体制时, 还应该考虑市的等级晋升标准和程序, 预留县辖市升格的空间, 在适当的时机按一定的程序再使龙港市升为县级市。

参考文献

①黄宗克, 梁世盛.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方域, 2001 (6)

②刘君德.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方域, 2001 (6)

③舒庆, 周克瑜.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④胡序威“.农民城”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J].中国方域, 2001 (6)

⑤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家庭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下一篇:小学安全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