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2024-05-13

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通用8篇)

篇1: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发文单位:上海司鉴办

发布日期:2002-7-2

4执行日期:2002-7-24

本市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有关单位:

为贯彻实施《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二十八条之规定,现就有关精神疾病鉴定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医疗机构的诊断复核结论或者会诊结论有疑义的,应当在收到医疗机构诊断复核结论或者会诊书面结论后半年内,向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提出书面鉴定申请,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申请可以由具有自知力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人,或其委托的律师提出。

专家委员会受理地址:上海市衡山路283号三楼,电话:64374961,传真:64373439,邮编:200031.二、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向专家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时,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鉴定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书面的复核诊断或者会诊结论;

(三)申请人为证明其主张的其它材料;

(四)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鉴定材料《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三、专家委员会接到鉴定申请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人需填写《鉴定委托书》,写明被鉴定人概况、申请鉴定理由和鉴定要求等项目内容,并按规定缴付鉴定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专家委员会在正式受理鉴定申请后,应依法开展各项准备工作。调取鉴定材料时,有关医疗机构应提供(或复印)鉴定所需材料。

五、专家委员会在完成鉴定所需材料的收集和调查后,应组织5名以上专家或特邀专家进行精神疾病鉴定。鉴定结束后,专家委员会应当出具鉴定书,鉴定书应由鉴定人签名和专家委员会盖章。鉴定书一式三份,申请人、原诊断的医疗机构、专家委员会各执一份。

参与原初次诊断、复核诊断或者会诊的医师,或者接受过诊断、会诊咨询的,以及与鉴定结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鉴定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六、鉴定一般应在正式受理的60个工作日内完成,特殊情况经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可适当延长,并应及时告知鉴定申请人。

附件: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精神疾病鉴定委托书(格式)。

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司法局 上海市卫生局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上海司鉴办。

篇2: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卫生部和市政府的各项要求,根据本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世博保障成功经验,弘扬世博精神,以“夯实基础、巩固成绩、拓新发展”为原则,确保医改、“十二五”规划和第三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各项工作任务顺利推进和实施,确保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全面完成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任务

1.组织实施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研究制定本市新增加基本服务项目的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探索建立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督导和考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项目任务如期保质完成。研究落实本市新增重大服务项目,进一步强化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积极推进国家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信息网络直报工作,确保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全面推进公共卫生绩效考核。总结和借鉴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经验,制定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健康、口腔卫生、眼病防治等的区域和机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推进各专业公共卫生领域的绩效考核。

二、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和“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

4.全面启动实施《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年-2013年)》(简称: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部门沟通与协调,及时落实项目经费和基建项目立项。建立项目科学和长效的管理机制,分解项目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经费预算。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组织项目管理培训,定期开展督导,加强质量督查。

5.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期间疾控妇幼工作,根据国家、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组织实施本市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相关工作内容,组织本市各专业机构实施“十二五”规划。

6.组织各区县结合落实医改近期重点工作要求、实施“十二五”规划和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等开展辖区公共卫生工作调研,制定并实施区县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

三、着力夯实传染病防控工作基础

7.继续做好非典、人禽流感、流感等冬春季主要呼吸道传染病和霍乱、菌痢等夏秋季主要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防控措施。加强虱、蜱等媒介传播传染病监测。提高狂犬病、布病等的疫情处置能力。完成闸北区、松江区消除疟疾试点工作,推进落实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推进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进程。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结合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试点进一步优化试点症状监测工作;全面推进实施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缺课缺勤网络直报;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质量控制和督导。加强传染病防治技术储备。做好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8.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市免疫规划规范化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安全性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制订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修订《上海市接种单位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接种门诊工作规范》等。全面开展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在疾控机构试点推行疫苗全程电子监管;继续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开展以外来儿童等为主要对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以进城务工

人员等为主要对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落实消除麻疹措施。配合部门落实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9.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做细、做精、做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政策宣讲和健康,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能力建设,切实加强艾滋病和结核病疫情监测,规范治疗流程和管理要求。继续整合日常防治工作、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提高艾滋病高危行为和重点人群干预质量和效果。组织开展《预防与遏制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2006-2010年)》终期评估,制定新一轮“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上海市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2-2020年)》,落实梅毒预防控制措施。进一步拓展“三位一体”结核病综合防治工作内涵,加强本市结核病/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试点开展耐药结核病政府减免和预防控制工作。

10.完善传染病防控信息沟通平台,巩固江浙沪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和本市部门间沟通合作机制,巩固新发、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体系。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任务界定和经费补助政策,完善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

四、深化聚焦〝一高一低〞妇幼保健工作机制和能力建设

11.深入推进以“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为特点的全覆盖妇幼保健系统管理工作模式。深化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切实提高筛查率、提高复筛率和提高干预率。完善建立“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保健”、“青春期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和“学前保健-托幼保健-学校保健”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和保健模式。进一步发挥产科主任例会和儿科主任例会制度在沟通信息、增强合作、提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加快推进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运作筹备;推进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

12.实施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精细化管理”,加强高危孕妇早期干预管理,探索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评审工作制度。继续实施产科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运网络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发挥会诊抢救中心技术指导作用,不断提升产科医疗救治能力。积极倡导和促进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努力降低剖宫产率;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和技术比武,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继续开展产科质量督导检查,建立助产医疗机构质量督导档案。

13.建立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模式,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综合干预服务,切实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完善产前诊断、产前筛查管理网络建设,完善产前筛查机构申报、审批程序。结合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妇女保健项目,继续开展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

14.落实《托儿所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修订本市实施细则;落实《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探索建立儿童综合发育干预、评估体系;建立和规范本市常见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康复和管理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

15.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对人员资格、技术能力、场所设置、手术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开展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婚前保健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继续依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许可。按照《上海市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管理办法》要求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持证机构的换证审批。继续规范和加强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管理。加强《上海市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培训,开展助产机构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督导。进一步加强妇幼

卫生监测和信息化工作。

五、继续加强慢病防治、精神卫生和健康工作

16.启动开展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建设工作。实施《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5年)》第二轮中期评估。修订完善社区慢病防治相关工作指南和规范。完成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相关健康状况监测、癌症早诊早治等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研究制定“医生进学校”工作方案。

17.完善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实施碘盐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放射卫生监测和青少年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综合监测等方案。完成卫生部对本市区县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情况的评估。继续推进伤害监测工作。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气象对健康影响的综合监测与评价,开展相关监测、预警、预报。

18.深入推进精神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精神,完善精神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一步提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上海市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的研究制定,切实做好贯彻实施相关工作。贯彻实施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工作规范》,全面实施和完成卫生部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686”)项目。进一步增强各级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成员部门在精神卫生治疗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19.继续做好眼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开展近视综合防控,建立学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在试点区全面开展学龄前儿童视功能筛查和建档工作,并在本市逐步推广。推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初级眼保健工作,加大本市农村地区贫困白内障手术工作投入力度,提高白内障复明手术内涵质量。开展针对大学生、在职人员的眼保健服务,扩大初级眼保健覆盖人群。组织实施《全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行动计划》,推广口腔疾病预防适宜技术,开展学校公益性口腔病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儿童口腔健康与危险因素调查》。

20.进一步加强健康工作。深化践行“健康先行”理念,贯彻落实《全国健康专业机构工作规范》,加强健康理论建设和指导。普及公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素养干预、监测与评估。加强健康平台和能力建设,完善和巩固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咨询服务质量,加强预防保健专业机构的技术和资源整合,运用信息传播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健康社会传播,特别是有关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的健康。以“健康大讲堂”等健康品牌项目为抓手,切实加强健康的基础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本市医疗卫生系统内禁烟和控烟工作。

篇3: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 (徐汇、长宁) 、近郊区 (闵行、宝山) 和远郊区 (嘉定、青浦) 各两个。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 因腹泻前往上述六区各级医院就诊, 并被诊断为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所有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现场调查

所有研究对象于诊断后第14天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本人或监护人进行入户调查, 调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内容为:一般信息, 包括患者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疾病经济负担有关信息, 包括门急诊就诊及住院情况及费用、就诊交通费用、护理人员 (家属) 误工情况以及相应月收入损失、护工费用、其他费用 (如营养费) 、其他非处方药物费用、因腹泻额外使用纸尿裤费用等;疾病无形负担有关信息, 包括患者对日常活动、焦虑、疼痛等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

1.3 资料分析

疾病经济负担分析包括金钱和时间等费用分析。无形负担分析包括由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生命质量下降、焦虑、痛苦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分析[6] 。

本次研究对菌痢的疾病经济负担从社会费用 (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和个人费用 (包括间接费用和家庭支出费用)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1) , 上述有关费用的计算方法如下所述。

1.3.1 直接费用包括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和家庭支出费用。

对于参加医疗保险的患者, 门诊费用为每次门、急诊费用 (包括诊疗费、化验检查费、药品费) 之和减去患者总共自付的费用;住院费用为住院费用 (包括诊疗费、化验检查费、药品费、床位费等) 减去患者总共自付的费用;对于未参加任何医保的患者, 其直接费用即家庭为治疗而支出的费用。

1.3.2 家庭支出费用包括患者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和其他家庭费用。

对于参加医保的患者, 支付给医院的费用为扣除医保报销费用后患者自付的费用, 对于未参加医保的患者, 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即为其为治疗而支付给医院的全部费用;其他家庭费用为支付的护工费用、就诊交通费用和患者因病额外购买营养品、其他非处方药品和纸尿裤等费用之和。

1.3.3 间接费用包括患者本人的因病误工损失 (只计算在职患者) 、患者家属因照顾病人而导致的误工损失之和。

采用人力资本法, 将患者或家属因病损失的时间转变为社会资本, 根据患者或家属的月平均收入, 将损失的时间折算为货币形式, 对生产力的损失进行计算[7] 。患者的因病误工损失为其病休天数乘以日平均收入, 家属的误工损失为因照顾病人请假的天数乘以日平均收入, 日平均收入以患者或家属月平均收入换算。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所有调查问卷双遍录入并经逻辑校对后, 将数据导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基本情况

在研究期间, 六区共报告649名菌痢病例, 其中544名菌痢病例接受了随访调查, 调查率为83.82%。没有纳入研究病例的主要原因为住址查无此人及拒绝调查。另外有10例病例没有提供医疗费用相关信息病例, 故剔除, 实际有效研究对象共计534人。534名病例中男性272例, 女性262例, 男女比例为1.04∶1。年龄分布为5岁以下172例 (32.21%) 、6~18岁60例 (11.24%) 、19~59岁228例 (42.69%) 、60岁及以上74例 (13.86%) 。在参加医疗保险方面, 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者133人 (24.91%) 、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19人 (3.5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9人 (11.05%) 、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险119人 (22.28%) 、其他保险21人 (3.93%) 、无保险183人 (34.27%) 。地区分布上, 徐汇区24例、长宁区19例、闵行区81例、宝山区100例、嘉定区41例、青浦区269例。534名菌痢患者中, 临床诊断病例370例 (69.29%) , 实验室确诊病例164例 (30.71%) 。16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 福氏阳性者100例 (60.98%) 、宋内氏阳性者46例 (28.05%) 、志贺氏阳性者16例 (9.75%) 、鲍氏阳性者2例 (1.22%) 。住院病例为83人, 占总病例数的15.54%。

2.2 菌痢患者一次患病的疾病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按照以下三组分别进行计算: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全部病例。表1显示了菌痢病例总的疾病经济负担。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 本研究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全部病例的总直接费用分别为354 220元、179 709元和533 929元, 总间接费用分别为79 908.33元、56 964.67元和136 873元。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全部病例的总社会费用分别为434 128.33元、236 673.67元和670 802元, 总社会费用是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患者家庭总共支付的费用和患者及家属因病误工损失之和, 即总直接费用与总间接费用之和。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全部病例的总个人费用分别为285 567.33元、165 723.67元和451 291元, 总个人费用是患者家庭为治病总共支付的费用和患者及家属因病误工损失之和, 即家庭支出费用与总间接费用之和。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全部病例总共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分别为324 641元、160 463元和485 104元。

注: a为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家庭支出费用;b为家庭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其他家庭费用;c为病人的时间费用+家属的时间费用;d为总直接费用+总间接费用;e为家庭支出费用+总间接费用;f为总门诊费用+总住院费用+家庭支付给医院的费用。

表2分别显示每个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全部病例的各项平均费用。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人均直接费用分别为957.35元和1 095.79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3) 。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人均间接费用分别为215.97元和347.35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人均社会费用为人均直接费用与人均间接费用之和, 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人均社会费用分别为1 173.32元和1 443.13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7) 。人均个人费用为人均家庭支出费用与人均间接费用之和, 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人均个人费用分别为771.81元和1 010.51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2) 。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人均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分别为877.41元和978.43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4) 。在人均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当中, 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人均家庭支出费用分别为555.84元和663.16元, 即支付给医院的费用中, 由家庭支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35%和67.78%, 相应由社会统筹支付所占比例分别为36.65%和32.22%。以上海市2008年职工月平均收入3 290元计算, 每个临床菌痢和实验室确诊菌痢病例的平均家庭支出费用分别占职工月平均收入的16.89%和20.16%。

注: a为平均门诊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家庭支出费用;b为平均家庭支付给医院的费用+平均其他家庭费用;c为平均病人的时间费用+平均家属的时间费用;d为平均直接费用+平均间接费用;e为平均家庭支出费用+平均间接费用;f为平均门诊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家庭支付给医院的费用。

在职职工和学生菌痢患者本人因病休工休学率为51.30%, 菌痢患者因患病而误工或误学的平均天数为2.34天。菌痢患者陪护人员的休工率为38.01%, 陪护人员误工的平均天数为2.69天。83例菌痢住院病人中, 61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平均住院天数为5.43天, 22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平均住院天数为7.86天。

根据上海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 2009年上海全市报告常住和外来菌痢病人共1 351例, 其漏报率按全市2008年传染病平均漏报率0.03%估计, 推算全市一年发生菌痢1 352例。以此推算, 上海市一年因菌痢治疗产生的总直接费用约为1 351 824.2元 (999.87元×1 352人) , 总间接费用约为346 544.6元 (256.32元×1 352人) , 总家庭支出费用约为796 057.6元 (588.80元×1 352人) , 潜在总社会费用为1 698 368.8元, 潜在总个人费用为1 142 602.2元。

2.3 菌痢患者的无形负担

分别评价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因其生活质量受损所致的无形负担。从表3可见, 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相比, 行动上无影响, 自述照顾自己无影响、日常活动无影响、没有任何焦虑 (如紧张或不安等) 或抑郁症状 (缺乏兴趣, 提不起精神等) 症状比例均较低, 上述四个因素的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临床诊断病例自述无任何疼痛或身体不舒服感觉的比例高于实验室确诊病例, 自述有一些疼痛或不舒服感觉的比例低于实验室诊断病例, 二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菌痢是一种流行最为广泛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当前发达国家菌痢发病率约为1.8~6.5/10万, 亚洲每年菌痢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约为9 100万和41.4万[8]。近年来, 上海市菌痢发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其发病率始终居于法定传染病前五位, 仍是威胁市民健康的主要急性传染病之一。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可以为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提供依据。目前, 国内关于疾病负担研究主要以慢性病为主, 急性传染病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相对较少, 对菌痢的疾病负担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病率和病死率[9]。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菌痢的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 掌握了特大城市菌痢的疾病经济负担。上海市菌痢的疾病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全市每年因菌痢产生的总直接费用 (包括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和家庭支出的费用) 约为1 351 824.2元, 总间接费用为346 544.6元, 人均分别为999.87元和256.32元, 毛燕燕等[10]的研究显示河北农村菌痢病人的人均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负担分别为19.6元和21.29元, 远低于本研究。按照2008年上海人均月收入3 290元估计, 人均直接费用、人均社会费用和人均个人费用分别占人均月收入的30.39%、38.18%和25.69%。

自1996年以来, 上海市已陆续建立起了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小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将上海市居民以及外来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 医保基金筹集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投入相结合, 体现了社会的福利与公平。本研究将菌痢的疾病负担分为社会费用和个人费用, 从而区分了疾病经济负担中的社会筹资部分和个人支付部分。本研究中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均为社会统筹支付部分, 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09.51元和201.56元, 两者之和即社会统筹支付费用比平均家庭支出费用低30.19%。本研究中无任何医疗保险者占34.27%, 提示今后应进一步扩大医保范围, 特别是外来人员, 将更多的居民纳入医保, 从而可以相应降低家庭支出费用。费用分析显示菌痢的疾病经济负担大部分为直接费用, 平均直接费用占平均社会费用的79.60%。菌痢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07天, 提示通过减少住院天数可以减少直接费用。

本次研究对菌痢病例的无形负担进行了初步评价, 显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在行动、照顾自己、日常活动、焦虑或抑郁等四个方面无任何影响的比例基本上都高于80%, 实验室确诊病例比例略高于临床诊断病例, 但无统计学差异;而临床诊断病例无任何疼痛或不舒服的比例高于实验室确诊病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菌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虽有些影响, 但总的来说, 由于菌痢是急性疾病, 加之病程较短, 因此其所致的无形负担相对较轻。

本次研究运用社会经济学研究方法, 因此在统计菌痢患者各项医疗服务成本和医疗资源价值时难以精确定量。疾病费用的测算需要提供主要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但本研究疾病费用测算只包括了门诊和住院的菌痢病人, 没有包含因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而未前往就诊的菌痢患者, 因此, 本研究对菌痢的疾病经济负担的测算相对偏保守。本次研究结果提示, 菌痢的无形负担较轻, 但对于其疾病经济负担应引起重视, 特别是在病情加重或病程迁延的情况下更易产生较重的疾病经济负担。诸多研究都提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菌痢的发病, 相应地能有效地减少菌痢产生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应加强健康宣教, 减少菌痢发病的危险因素, 尤其要重视对5岁以下儿童的预防。

摘要:目的:研究上海市细菌性痢疾 (菌痢) 的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负担, 为科学制定菌痢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 采用问卷调查上海市534名菌痢病例的直接费用和家庭支出费用, 使用人力资本法测算间接费用;计算上海市菌痢病例的社会费用和个人费用, 采用自评法评价无形负担。结果:上海市菌痢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人均直接费用分别为957.35元和1 095.79元, 人均间接费用分别为215.97元和347.35元, 人均家庭支出费用分别为555.84元和663.16元。人均社会费用分别为1 173.32元和1 443.13元, 人均个人费用分别为771.81元和1 010.51元。上海市每年因菌痢产生的潜在总社会费用和潜在总个人费用分别为1 698 368.8元和1 142 602.2元。菌痢实验室确诊病例在行动、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焦虑或抑郁等四个方面无任何影响的比例略高于临床诊断病例, 无统计学差异;菌痢临床诊断病例无任何疼痛或不舒服的比例高于实验室确诊病例, 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上海市菌痢疾病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但无形负担较轻, 应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 加强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疾病经济负担,无形负担,社会费用

参考文献

[1]Snyder JD, Merson MH.The magnitude of the global problem of a-cute diarrhoeal disease:a reviewof the active surveillance data[J].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82, 60 (4) :605-613.

[2]Bern C, Martines J, de Zoysa I, et al.The magnitude of the globalproblem of diarrheal disease:a ten-year update[J].Bull WorldHealth Organ, 1992, 70 (6) :705-714.

[3]Kosek M, Bern C, Guerrant RL.The global burden of diarrhoealdisease, as estimated from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1992and2000[J].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 81 (3) :197-204.

[4]Kotloff KL, Winickoff JP, Ivanoff B, et al.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infections: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control strategies[J].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99, 77 (8) :651-666.

[5]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10-5-13[2010-6-16].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ty/digest2010/index.html.

[6]陈英耀.中国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和预防策略的经济学评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5-72.

[7]Van Beeck EF, Van Roijen L, Mackenbach PJ.Medical costs andeconomic production losses due to injuries in the Netherlands[J].JTrauma, 1997, 42 (6) :1116-1123.

[8]Anonymity.Shigellosis:disease burden, epidemiology and casemanagement[J].Wkly Epidemiol Rec, 2005, 80 (11) :94-99.

[9]Chompook P, Samosornsuk S, Von Seidlein L, et al.Estimating theburden of shigellosis in Thailand:36-month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study[J].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5, 83 (10) :739-746.

篇4: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我是来自山东省新泰市的患者,今年25岁。最近1年多来,我经常出现全身无力、出虚汗、头晕等症状,有时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我在我们当地医院查了半年多,看了很多医生,都查不出我得的是什么病。其中有一位医生甚至怀疑我得的是癔病,认为我的各种症状都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真是让我哭笑不得。父母以为我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十分的着急。今年年初,父母带我来到上海瑞金医院,当时接待我们的是该医院内分泌科的主任医师王曙。王医生在了解了我的病情之后,微笑着对我说:“别害怕,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然后,他让我做了血清TT3、TT4等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母亲在得知我得的不是绝症之后,高兴得哭了。王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并详细地指导我如何服用。回家后,我按照王医生的嘱咐坚持服药,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各种不适的症状再也没有出现。我在那么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确诊的疾病,在王医生那里很快就得到确诊并被治愈了,这让我对王医生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像王医生这样医术高超的大夫,真是我们患者之福啊!

山东新泰王昊

(二)

我是在今年三月份被查出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我在多家医院进行过治疗,但病情时好时坏,总是反复不定。后来,听朋友说,上海瑞金医院的主任医师王曙擅长治疗此病,我便慕名前往。谁知当天我去得太晚,已经挂不到王医生的号了。如果当天挂不到王医生的号,半个月内就不能找王医生看病了。因为王医生半个月以后才出诊。情急之下,我冒失地闯进了王医生的诊室,跟他说自己没有挂到号,但非常想请他看病。王医生听后并没有责怪我,而是温和地说:“等我把挂了号的患者都看完再给你看。”就这样,我一直等到下午四点多,王医生才给我看病。此时已过了王医生的下班时间,但他并不着急,而是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王医生说我过去在用药上有些不妥,并调整了我的用药方案,同时他告诉我,我的病情的反复发作与我最近劳累过度有关。王医生在给我看完病后,已经是晚上5点多了。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回到家后,我按照王医生提供的方案用药,同时注意休息,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而且再没有出现过反复。在此,我想对王医生说,您的医德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就像您的名字一样为患者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曙光,真诚地感谢您,王医生!

篇5:精神疾病鉴定

目录

鉴定简介

鉴定标准

鉴定对象

鉴定内容

百分网鉴定简介

“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监护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智能障碍、精神损伤程度等问题进行鉴定。

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行政处罚法第26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3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鉴定材料《精神疾病鉴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

百分网鉴定标准

精神病鉴定的目的在于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判断有无责任能力。对精神病的鉴定首先是从临床精神病学的基础出发,全面检查分析,确定有无精神病,同时从法律的角度确定犯罪时的精神状态及严重程度和它与犯罪的因果关系两方面考虑。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1.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一个人虽患有精神疾病,但如果仍有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2.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虽可能有辨认能力但丧失了控制能力,其行为已无法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和控制。

3.必须是在发生危害行为的当时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

4.在精神疾病的间歇期或是疾病缓和期出现危害行为的,因其精神活动已恢复正常,即不能评定为无责任能力。

5.处于智能缺损状态,即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状态,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负刑事责任。

百分网鉴定对象

对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下列人员进行鉴定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

2.民事案件的当事人

3.行政案件的原告人

4.违反治安管理应当受拘留处罚的人员

5.劳动改造的罪犯

6.劳动教养人员

7.收容审查人员

8.和案件有关需要鉴定的其他人员

百分网鉴定内容

刑事案件中,法医精神病鉴定包括

1.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2.确定被鉴定入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3.确定被鉴定人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应当采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议。

民事案件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1.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意思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

2.确定被鉴定人在调解或审理阶段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篇6: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为了进一步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贯彻执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和武警部队后勤部《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根据市卫生局的工作要求,本中心全面开展禁烟、创建无烟中心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入下:

1、组织实施

2010年底,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中心主任王东平同志亲自担任,成立控烟技术指导组。中心每个科室设立1名控烟监督员,包干本科室的控烟监督工作,做好监督记录;每个楼层楼层设立2名控烟巡查员,包干本楼层的控烟巡查工作,做好巡查记录。

2、制度保障

制定《乌海市疾控中心全面禁止吸烟工作实施方案》、《乌海市疾控中心控烟工作制定》、《监督巡查工作制度》和《控烟奖惩制度》,制定《乌海市疾控中心控烟工作计划》。并将控烟工作纳入中心责任目标考核细则。

3、控烟培训工作

对中心全体职工进行了控烟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吸烟的危害、戒烟的近期好处及远期好处、戒烟的方法等;对控烟监督员、巡查员进行了知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控烟监督员、巡查员的职责、劝烟的技巧等。

4、设立禁烟标识及室外吸烟区 在中心入口、等候厅、会议厅、楼梯、厕所、办公室等区域设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在中心后院远离人群处设有室外吸烟区,并有明显引导标识。

5、帮助吸烟职工戒烟

对中心全体职工进行了吸烟调查,中心现已吸烟人数7人,对此7人进行戒烟劝导,现7人中黄喜平同志已经成功戒烟。其余6人也正在努力戒烟或尽量减少每日吸烟次数。

6、控烟宣传

设置了中心控烟宣传板,印制了中心控烟健康处方,并在控烟宣传日于市中心繁华地段进行了传单发放,发放传单近千份。开展大众控烟宣传活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控烟知识讲座。

篇7: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人资格:

(一)取得国家高等医学院校精神卫生专业或者医疗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或者综合 医院精神病科连续从事精神病临床工作5年以上,在精神病专科医 院或者综合医院精神科再连续参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5年以上,并取得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务任职资格;

(二)取得国家高等医学院校精神卫生专业或者医疗专业专科学历,具有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 精神病科连续从事精神病临床工作7年以上,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或 者综合医院精神科再连续参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5年以上,并 取得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四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资格申请人,经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审核,报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批准后,由盛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精神疾 病司法鉴定人资格证书》:

(一)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

(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

(二)在二级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或者三级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任职;

(三)医德高尚,遵纪守法;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五)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人资格: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

(二)发生医疗事故未满五年;

(三)服刑期间;

篇8:上海市疾病鉴定标准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科医师,健康知识,问卷调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COPD在我国居疾病负担的首位。COP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全科医师对COPD患者的管理将影响其治疗效果、预后和生活质量, 而全科医师对COPD诊治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治疗。2013年5月该研究对上海市徐汇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及就诊居民进行了COPD相关知识的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8月上海市徐汇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50名从事全科工作的医师及就诊的100名居民进行调查。其中实际接受调查的医师148名, 居民100名。

1.2 方法

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其中针对医师问卷28条, 针对居民问卷24条。内容参照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1年修订版) 》的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涵盖了COPD危险因素、诊断、治疗、教育等。统一培训调查人员, 全科医师及社区居民独立填写问卷, 不允许其讨论或查阅资料, 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由专人统一录入、双人核对,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对COPD知识的认知情况

25% (37/148) 的医师认为COPD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阻塞性肺气肿;75人 (50.7%) 认为自己了解2011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主要内容;96人 (64.9%) 知道吸烟是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80.4% (119/148) 的医师知道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仅51人 (34.5%) 建议门诊慢性咳喘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分别有27人 (18.2%) 及29人 (19.6%) 知道COPD的具体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及分期方法。80人 (54.1%) 认为稳定期慢阻肺患者需要治疗。66.9% (99/148) 医师认为稳定期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的首选方法为吸入疗法。53人 (35.8%) 知道家庭氧疗患者每天吸氧时间应大于15小时, 41人 (27.7%) 知道吸氧流量为1~2 L/min。134人 (90.5%) 在门诊时会建议慢阻肺患者戒烟。137人 (92.6%) 在工作中每年给予患者健康教育。92人 (62.2%) 在过去1年中未接受过任何慢阻肺知识培训。133人 (89.9%) 希望今后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

2.2 社区居民对COPD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66人 (66.0%) 认为慢阻肺与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阻塞性肺气肿是同一个疾病。46人 (46.0%) 知道吸烟是慢阻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17人 (17.0%) 认为肺功能检查可以诊断慢阻肺。43人 (43.0%) 认为慢阻肺患者在稳定期需要治疗。87人 (87.0%) 未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53人 (53.0%) 希望今后参加有关COPD的健康教育。

3 讨论

自2001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倡议提出“让全球人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来[2], 政府、医疗机构等大力宣传疾病知识。然而,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全科医师及居民均在COPD防治知识上存在很大不足。

3.1 缺乏基本防治知识

全科医师掌握扎实的COPD诊治知识是对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管理的关键。仍有49.3%的全科医师不甚了解2011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主要内容。约35.1%的医师不知道吸烟是慢阻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部分医师不知道COPD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及分期方法。COPD作为一种常见病, 患者到呼吸专科就诊只是治疗的一小部分, 而在社区随访很重要, 需要社区医师进行长期和规范的管理[3]。本调查显示社区医师对COPD的治疗掌握不佳。不少全科医师没有稳定期COPD患者需要治疗的概念。相比口服药, 吸入治疗不良反应小, 是慢阻肺稳定期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的首选方法[4], 仍有部分全科医师对此不知。家庭氧疗是减轻COPD患者呼吸困难、改善生活质量及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指南提倡在医师指导下施行长期家庭氧疗 (LTOT) [4]。而分别有64.2%及72.3%的医师不知道正确的吸氧时间和吸氧流量。调查还显示社区居民对COPD和吸烟的危害缺乏必要的认识, 防治知识贫乏。

3.2 忽视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作为诊断COPD的“金标准”, 得到了大多数 (80.4%) 全科医师的共识, 其对于COPD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5]。而目前许多国家的初级医疗工作者诊断COPD时仍仅凭临床表现[6]。我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调查中仅1/3的医师会建议门诊慢性咳喘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

3.3 培训及健康教育不足

吸烟是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戒烟已被证明是经济有效延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措施[7]。教育与督导患者戒烟是社区医师重要而艰巨的任务[8]。可喜的是大多数医师在临床上会积极建议患者戒烟, 并每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调查还发现全科医师COPD相关知识的培训严重不足, 但大多数医师希望今后能参加相关培训。与此相应的是社区居民接受COPD健康教育的缺乏, 大多数居民希望接受健康教育。这给我们的医学培训及健康教育部门指明将来工作的方向, 需要对基层医务人员加强COPD防治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防治水平, 有利于医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9], 从而科学有效地管理COPD患者。同时也需对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浅显易懂的COPD防治知识, 改善目前COPD防治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钟南山.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应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作出贡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 (4) :241-242.

[2]Pauwels RA, Buist AS, Calverley PM, et al.GOLD Scientific Committee.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 workshop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3 (5) :1256-1276.

[3]宓旭峰, 杜亚平, 李俊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防治绩效管理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6A) :1793-1795.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6-257.

[5]张晶磊, 张运剑.成人仰卧位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最大通气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 :534-535.

[6]Bolton CE, Lonescu AA, Edwards PH, et al.Attaining a correct diagnosis of COPD in general practice[J].Respir Med, 2005, 99:493-500.

[7]Troosters T, Casaburi R, Gosselink R, 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 172 (1) :19-38.

[8]钟南山.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应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作出贡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 (4) :241-242.

上一篇:常用的解约申请书下一篇:自愿者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