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改造可行性研究

2024-04-26

老街改造可行性研究(通用7篇)

篇1:老街改造可行性研究

老街开发改造原则

1、修旧如旧原则,在老建筑修复前,充分考虑了老建筑的原貌,参照历史照片,形成了改造方案,2、新建仿古原则,对于新建仿古建筑和配套景观,从设计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立面色彩的选择上多次论证,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3、展现文化原则,在改造建设过程中,结合街区历史背景,突出营口特有的河海文化、商贸文化、河海文化、民俗文化,将其有机的融入街区整体风格之中。

4、满足功能原则,为满足街区的使用功能,配套了电力、给排水、煤气、供暖、通信网络,建设了多处开放式停车场、卫生间、休闲座椅,同时考虑到街区较长的原因,配备了旅游观光车辆等。

篇2:老街改造可行性研究

乡位于县西南,距离县城57千米,幅员面积401平方千米,下辖7个村委会,共计127个村民小组,人口1.54万人。境内最高海拔4072米,最低海拔1960米,平均海拔2328米,是典型的冷凉山区。

二、工程简介

乡老街位于大柏地村委会,背靠乡政府驻地,南北两头均与新街相连,略呈弧形,长约800米,宽不足2.5米,沿街商户、住户34户。在新街未开发建设之前,老街是乡政府驻地的唯一街道,也是乡经贸集散地。新街建成后,老街的作用有所淡化,沿街建筑多呈现破旧老化,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我乡环境卫生建设,阻碍农贸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符合我乡建设“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之乡”的要求。在乡老街沿街居住老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我乡党委、政府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即将按照规划对老街进行改造,改变脏乱差的现状,促进我乡农贸市场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对800米的老街街面进行水泥道路硬化施工;二是按照县建设局的规划设计要求对沿街商户、住户的建筑物进行整齐划一的砖木结构建设。

三、指导原则和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县建设局的有关要求和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思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促进我乡小城镇建设为核心,以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为主题,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条惠及全乡人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示范性街道。工程建设应遵循统筹协调、总体推进,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明确权责、分级负责的原则。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卢正光乡长为组长,各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乡老街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工程的顺利实施(详情请见“西政通〔2011〕10号”文件)。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向沿街商户、住户宣传工程建设内容和意义,取得信任和支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

1、2011年6月底前,根据县建设局的规划建设要求,对改造的街面范围进行划定和标注;

2、2011年10月底前,沿街各商户、住户根据规划要求对各自的建筑进行翻修、重建和新建;

3、2011年11月底前,组织施工队建设完成800米的老街街面道路水泥硬化工程。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2011年12月):按照工程规划设计标准及实施计划安排,认真检查指导,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优质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1、乡人民政府与沿街商户、住户在开工前签订《协议书》,明确在此次工程建设中各自的职责和权利;

2、工程开工建设后,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靠前指挥,积极协调配合,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篇3:老街改造可行性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古旧街道、地段[1]。一般而言,历史文化街区应符合以下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风、习俗、特色等文化环境;(3)具有传统物质环境,不可移动文物保存丰富,传统布局、 环境、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指对其的再度开发利用,对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围绕着商业中心不断的展开,老、旧的商业街及其建筑的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街区建筑特色、民族元素的同时,改善旧有建筑的生存弊端,实现新旧结合,延续城市发展命脉,是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2.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形成及现状

2.1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概况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全长约380米,街道宽约25米,是一条保留了400多年历史的老街,在这里可以充分体现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被誉为呼和浩特市旧影的浓缩。塞上老街(又名通顺街是目前呼和浩特市体现草原文化重要的旅游景区(如图1)。在这条街上,有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缩影的博物馆、文物店、老字号;有呼和浩特市36个民族民俗缩影的文化艺术、地方特产、风味小吃;有草原召城的代表作大召寺、乃春庙、观音庙;有康熙、慈禧太后、李鸿章、吉鸿昌、傅作义等历史人物的行踪;有革命先辈乌兰夫、多松年、杨植霖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巧尔齐召和土默特学校;有康熙私访月明楼、御马刨泉、御泉井、刘统勋(刘罗锅的父亲)私访归化城的传说故事……。塞上老街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是最能体现呼和浩特市老市区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街区(如图2)。

2.2塞上老街现状

有着400多年历史,历经沧桑古韵犹存的塞上老街,由于年久失修、日常风化、人为损害等原因,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 2013年,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政府对塞上老街进行保护性环境整治修缮,此次修缮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按照“整旧如旧”原则进行整修,配置完善的给水、排水、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供暖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厕、 垃圾转运站、停车场、绿地等公用设施,在修缮工程中尤其对街区的道路恢复原有的青石、青砖。整治修缮后塞上老街不仅恢复传统景观古朴风貌,还能让游客体验到现代化的便利。此次对塞上老街的整治修缮将按照保护修整外观、更新改造内部、配套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原则进行(如图3)。

2.3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日常风化,年久失修,人为损坏等原因, 再在加上老街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给水排水设施、 消防设施,同时电线路乱拉乱接,垃圾收集处理困难,而且还存在道路不畅等问题,给原本应该能体现旧时风貌的老街大大降低了风采,而且还影响游客对我市的印象。

在以前改造过程中,有大量民族特色的明清住宅风格的四合院被拆除,在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大盛魁等走西口的商号店铺荡然无存,部分老建筑传统风貌受到破坏,一些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逐渐被现代风格建筑所取代,形成“百街一面”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传统商业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城市历史记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大规模的改造势必会使城市的传统文化意向丧失,使得这一地区历史感逐渐消失。

街区整体风格形象欠佳,个性装饰改造破坏了建筑的原有风格及周边的环境协调,街区店面、路灯、 标志、路牌、广告等不够完善。道路设施及绿化明显不足,缺乏休憩及景观节点。夜景照明不专业,不能完善地体现出街道夜晚的繁荣景象,不能充分展示出商业老街繁荣、繁华的商业氛围。

3.呼和浩特塞上老街改造策略

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都在进行老街区的历史性改造,在我国有“古城卫士”之称的著名学者阮仪三曾提出四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即“原真性、 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善不是纯粹的文物保护,而是在保护真实遗存的历史遗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真实的保护,针对呼和浩特塞上老街的历史改造策略上,应当在街区改造的地域性传承、街区内外部交通联系、 街区内居民生活适宜性三方面进行:

3.1街区改造的地域性传承

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塞上老街在修缮过程中完全保留街道原貌。街区重点改造了地面铺装,道路铺装中完全恢复了青石、青砖的面貌(如图4),建筑立面最大化的还原铺贴方法(如图5)。由此可看出,对于历史风貌区的改造,最好是完全保留原样, 只做适当的增补,在特色符号或是细节方面进行统一。街区内部风貌的统一应与城市区域相协调,在空间设计层次上有一个延续。

1 | 塞上老街(作者自摄)

2 | 塞上老街街景 (网络来源)

3 | 改造后的老街 (网络来源)

4 | 老街街道地面(作者自摄)

5 | 老街建筑立面砖铺(作者自摄)

3.2街区改造中城市定位明确

历史街区虽然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但其功能与城市不应割裂。除了承担主要的旅游及历史考察等活动外,还应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以保证历史街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保证旧城中心的空间活力。呼和浩特市早期城市中心位于回民区与玉泉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中心北移,老城区附近逐渐萧条,成为居住条件较差的旧城居住区。塞上老街现有功能多样,改造后要最大化的保留老街原有功能与面貌,街区内的学校、教堂等都按照本来方式继续工作,原有居民会继续在这里生活。目前塞上老街偏重的是旅游和附属服务功能,对居住功能的改变不大,在某种程度上有将该区从城市中孤立出来的趋势,并且新增功能与居民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如何将服务功能与居民的居住功能结合起来,协调老街在城市发展中得关系,是在老街改造中应加以重视的方面。

3.3街区内居民生活适宜性

塞上老街不只是一个凝固的城市历史博物馆, 而是城市中特定的功能区,街区内应具备各项完整的配套设施,如休憩设施、服务设施、指示系统等。笔者调查走访时发现塞上老街内的空间设施相对较为缺乏,主要存在几个问题:(1)公共活动空间少,缺乏相应服务设施;(2)缺乏公共绿化,街区内缺少绿化;(3对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缺乏有效的整修和重新利用; (4)景点说明与景点的联系不足; (5)缺乏基础设施。由于日常风化,年久失修,人为损坏等原因,再加上老街基础设施薄弱,给水排水设施、消防设施老化,同时电线路乱拉乱接,垃圾收集处理困难,这些都对老街居民生活带来不利。

4.总结

篇4:厦港老街区更新设计新途径研究

关键词:厦港老街,更新与再生,嵌入式疗法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12-0063-69收稿日期:2016-11-03

1 引言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兴起老街区更新和再生热潮,分别产生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北京的“南池子”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这些模式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土地出让程度、街区基础设施、商业开发和保护整治开发方式的矛盾上,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老街区正面临着如何解决该问题。

2 厦港老街区现状

2.1 现状概况

厦港街道位于厦门思明区,地处厦门岛西南部,辖区南临演武大桥,北接万石植物园五老峰,东部毗邻千年古刹南普陀和百年名校厦门大学。这里的老巷老街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厦门民居的味道,走进老巷子,从那些老巷子的名称,看老街的模样,仿佛就能融进老巷的气场里。以厦港街道为代表,思明区正在探索一条发展特色产业,既促进老街区发展,又传承保留历史的旧城改造新路子。通过厦港街区沙坡尾整体的改造,提升老城区的环境治理,提升老城区业态品质,提升老城区文化内涵。

2.2 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对现存大小问题进行分析和筛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道路交通:街区内机动车单行道多,没有明确方向标识,容易造成车辆拥堵。邻里住宅路段,违章搭盖和放置物品,阻碍交通的流畅性。

(2)违建搭盖:违章搭盖是老街区普遍存在现象,占用前后门空间、窗户违章出挑,甚至出现局部铁皮搭盖等问题,影响空间的日照时长和整洁,同时这些搭盖物也存在火宅安全隐患,必须严格整治和拆除。

(3)公共空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越来越丰富,而老街却没有足够公共空间。居民经常聚集在街边活动,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亟需开辟公共空间为民众所用。

(4)居民需求:街区内居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文化素质中等,年龄结构偏高,多数居民对街区改造表示支持,部分居民因各自利益受到影响对空间排斥改造。

(5)商业业态:经营业态单一,主营生活日用服务,商业环境陈旧缺少活力。

2.3解决思路

对旧街区的更新和再生改造途径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有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生态学、建筑学等角度进行探索,目的都是想解决旧街区存在问题。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按照因循常规的限制流量或空置的保护和再生规则,而是应该采用积极保护和再生的方法,对街区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和适度开发。本文主要以社会学、产业学研究为基础,从空间形体服务产业介入,以医学疗法为借喻,引出嵌入式空间和产业疗法,并将该疗法用来解决厦港旧街区存在的问题。

3 嵌入式疗法的理念与途径

3.1 针对老街空间的嵌入式疗法概念

所谓嵌入式疗法就是针对老街区现存的问题,利用空间和产业介入的方式对矛盾进行调整和解决。这种方式可纠正单一的空间介入忽视产业介入对区域长远发展的错误方向,双管齐下即从物质形态提升环境空间品质,也从产业引导增加居民收入,并将这两种方式称为空间形态嵌入式疗法和产业服务嵌入式疗法。

3.2 嵌入式疗法分析

3.2.1 空间形态嵌入式疗法

(1)局部介入法: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机理,旧街区对外来形态“入侵”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在改造过程中尽量避免大拆大改。局部介入法是利用旧城区闲置公共空间,在街角、广场、邻里之间插入新的功能体块,利用功能体块能解决区域的现存的部分矛盾并提升区域的空间品质。在功能体块的选材上可选用木材、玻璃等材质,尽可能与街区机理融合。

(2)空间疏通法:由于违章搭盖老街区会出现如断头路、消防间距太窄、垃圾物品乱摆放使道路不通畅等问题。因此对该区域强制拆除后直接政府介入进行改造,嵌入新的功能建筑体块,形成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可以为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群提供固定交流场所。这种功能体块为区域空间起到前后上下疏通功能,并能增强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

(3)功能替代法:调研中发现街区内部存在部分建筑塌翻或闲置旧楼等。可以通过管理者和居民的协调进行有偿征用,将其进行改造或重建,使其改变原有功能和性质,成为街区公共和商业空间的一部分,这种功能替代法既能为街区开拓新的公共空间也不会影响居民的利益。

(4)便捷移动法:街区公共空间是固定的,作为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设施可灵活多变。街区的空间改造可以利用快速组件和便捷的材料构造,根据居民的节日活动场所和活动频繁度,形成大小适度、灵活轻便的公共设施。这种便捷移动的设施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为形成不同造型,为公共空间活动提供极大便利。

3.2.2 产业服务嵌入式疗法

(1)引导法:厦港街区以原著民为主,整体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较低,对商业概念接受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丰富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让他们也参与到街区的产业发展和转型中来。通过纸媒体或网络媒体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利用街区再生契机以个体户创业形式投入到文化产业服务中。

(2)转型法:现有街面主营五金、家具、仓储、书店、零售等,这些日常化的业态很难适应游客的需求,必须要在街区大环境的转型下快速适应和转型,鼓励个体户推动业态升级,如零售食品店可以转为综合型便利店,书店可以转型为文化休闲咖啡书屋等,通过转型成功案例为其他户主指引方向和总结经验教训。

4 厦港街区再生改造设计

4.1 SWOT分析

从城市层面,厦门政府正积极推动厦门旧街区的改造和升级,特别是寻找将文化旅游与旧街区改造相结合的契机。从区域层面,厦港街区的改造和提升能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整体发展。从街区层面,居民具有强烈的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意愿,改造完后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4.2 功能构成

4.2.1 空间形态设计

调研中对区域内居民活动频繁度进行统计,形成几个居民常聚集活动的区域。我们将五个功能嵌入该区域,并力促该区域空间品质提升并影响行为活动规律。

4.2.1.1 阅读休息空间设计

近些年厦门市图书馆在厦门大街小巷上设置许多自动借阅机,这些自动借阅机除了设备本身,就没有可以让人停留休息的地方,该设计方案在借阅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可以停留休息和阅读的空间。构筑物采用的是木质材料,运输和装卸方便,造型可以关闭和开启,关闭之后实际尺寸是1.5×1.5米,能有效减少对公共空间占用。选址位于大学路公交站附近有来往的人流量大的空地,适合在区域内设置自动借阅机并把该构筑形体安置于区域内,民众在等公交的同时可以在构筑物内休息和阅读,间接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学习氛围。

4.2.1.2 游客休憩空间设计

随着游客不断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也需要完善和提高。设计选址定于沿街街口的两个建筑之间,形体尺寸长6米、宽4.5米、高3.5米,主要内容包含便民充电和休息区。便民充电区是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临时自费充电设备,而观光休息区是高低不一的休息平台,游客可以随意坐卧,欣赏来往的人群。坐凳上方有大小不一的方形盒子,可以根据游客年龄的大小增加和减少,到晚上会自发出不同颜色光源,为休憩方式提供多样性。

4.2.1.3 青年活动空间设计

区域内青年人口比重和活动频率较高,嵌入体块空间设计中专门为青年设置一个活动场所。基地位于地块左侧有三岔路口,该路径内部空间充裕、居民人流量大,人气足,适合布局青年活动空间。设计中建筑长6米、宽5米、高5米,内部空间通过螺旋楼梯分割成两层,二层空间又分成高差60厘米的两个平台,这样内部空间就分成三个层次,青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聚会人数和活动的类型灵活选择空间平台。

4.2.1.4 社区活动空间设计

设计中对一处废弃地块进行修整,设计尺寸为长8米、宽6米、高7.7米的两层单体建筑。一层为社区娱乐活动服务,采用的是百叶形式来分割室内外空间,一旦有大型活动直接将百叶隔断拆下使室内外共通,增加空间使用面积。二层主要功能是社区会议和分组活动,屋顶采用框架结构,利用横竖方向不一的构筑条,为社区提供衣物晾晒场地。周末这里变成街区集市,居民将自己的旧物或者工艺品拿来出售,通过该功能的植入能全面丰富社区活动功能,并为街区居民带来实质性的空间便利。

4.2.1.5 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在街区改造中我们选取人口最密集居民楼之间较为开敞的场地为儿童提供娱乐设施,设施小品的设计由中间、表皮和地面三部分组成。为了安全考虑地面采用的是下层的沙坑,中间部分是用木框架形式按50×50厘米大小不断罗列和叠加,根据儿童年龄大小选择在里面攀爬和游乐。外表皮为厚度60厘米的钢网架子,里面是波浪形的曲面,儿童们在外网架的保护下爬行和嬉戏。

4.2.2 产业服务引导

4.2.2.1 街面改造和店面出租

公共空间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能让老街区居民可以安居,在安居的同时也要保证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社区统一组织对街道立面和环境进行整治,沿街的门面可以在游客流量增加的前提下出租给商户作为商业盈利收入。居民也可以对街巷空间进行整理,允许和鼓励居民在利用住宅首层空间进行个体经营如开设便利店、茶饮店、纪念品销售店等。

4.2.2.2 产业类型导向

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中国很多城市也大力推进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杭州2015年文化产业在GDP的比值中高达五分之一,厦门作为国内重要旅游城市,更需提倡文化产业的发展。街区在嵌入产业的同时要合理科学地引导产业类型发展,避免街区千店一面、业态单一的劣性竞争的现象。对店面业态的布局进行有效规划和引导,不允许个体户擅自改变业态内容,严管不合理的价格战,使文化产业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4.2.2.3 增强文化技能

街区再生同时提高居民经济收入,通过出租固定店面盈利的同时,居民可以通过增强文化技能,如街头行为艺术、街头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形式,街头行为艺术在欧洲国家已经很普遍存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得到游客的尊重。街头表演可以包含街头乐器表演、歌唱等方式,是现代年轻人热衷参与的一种方式,也是活跃街区的一种手段,手工艺制作是通过手工技能学习,制作木艺、布艺、铁艺等工艺品,成为游客的旅游纪念品。

5 街区再生改造模式

通过对SWOT分析和功能内容的解读,利用嵌入式的模块空间来治疗街区存在的问题,需要考虑到街区居民、街区环境、文化价值和区域影响等方面因素。从国内外一些优秀案列可以得出,旧街区的更新和再生已经进入一种常态化背景,从多视野探讨其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5.1 模式内涵

通过分析和总结,对厦港街区的改造和提升,在尽可能保留和保护原街区面貌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改善居民环境品质、生活品质,延续区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街区业态的转型。管理者、社区居民、设计师和游客的活动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街区的改造更新形成一个循环的交互系统。

5.2 街区改造框架模式

通过对模式内涵的分析,厦港街区的改造更新,作为保护和复兴街区的一种方式,需要以下诸方面考虑;

街区本体方面:作为厦门城市发展的见证的厦港老街区,身负着街区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街区改造中既要完整保留原生态的老街生活,也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在嵌入体块激活空间的同时不能影响空间的使用和便利性,让嵌入体块能解决现有街区问题和盘活街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社区居民方面:街区再生是在多方面力量推动下进行的,作为街区的主体,居民的参与才能最终使街区改造的行为落地生根。居民的参与主要是提高居民的适应力和文化素质,同时在设计中,我们的嵌入式构筑物可以在居民手里组合和建构。以青年空间为例,构筑物是按模数化的木构件组合而成,每块木料按照编号排列,参与者就像组装书架一样,通过说明书把空间模块组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能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社区的主体力量,并产生社区的团体文化。

区域发展方面:对街区进行优先的再生使区域环境品质得到提升,如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活动场地、凝聚社区居民意识等,从小处着眼,放眼区域发展,为区域提供良好的单元支持。厦港旧城周边有高校、商业、渔港等,旧街区的再生转型弥补区域历史文化功能的空缺,开启第三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之路。

城市方面: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厦门不属于历史沉淀深厚的城市,厦港街区是厦门历史发展重要的节点,通过梳理厦港的发展变迁,以现代的空间设计思维介入嵌入式空间设计手法,开发具有厦港特色的文化体验街区和空间,解决老街区长久以来存在的弊病,增强旧街区的吸引力,为城市塑造标志性的文化名片。

以上脉络就是街区再生的框架模式,基于该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实现老街区的更新和再生,在保护老街区文化同时,提高改善居民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居民经济收入,实现对城市老街区的历史文化更新、空间环境更新、社会经济更新和地区经济更新,如表1所示。

6 总结

西汉思想家扬雄曾精辟地指出:“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街区复兴视野下的空间再生与更新是现代老街区的必走之路!文中探讨的“嵌入式疗法”,只是旧街区再生和更新的一种方式,如何有效实现旧街区的更新和再生,发挥其再生的多重效益,并从多视野探索街区再生模式,将理论转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修正,还需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彦.社区旅游增权研究——基于山东三个历史街区的探讨.山东大学.2012

2.阮仪三 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吕蕊.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再生.南京林业大学.2008

4.刘亮.我国城市传统居住街区内部公共空间更新.重庆大学.2005

5.王苑 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6.孙龙 雷弢.北京老城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分析.城市问题.2007.02

7.(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中华书局.2006

8.孙施文 周宇.上海田子坊地区更新机制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5.01

作者简介:

叶茂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空间更新研究。

篇5:老街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协议书

驻马店市房屋征收补偿安置

协 议 书

项目名称: 蔚蓝海岸城中村改造项目

征收实施单位: 驻马店市驿城区老街街道办事处

被征收人: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驻马店市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

征收实施单位: 驻马店市驿城区老街街道办事处 被征收人: 身份证号: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驿城区人民政府有关城中村改造政策规定,以及《蔚蓝海岸城中村改造项目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经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被征收人房屋坐落在 蔚蓝海岸城中村改造项目区域,在改造范围必须拆迁。经实地调查、丈量登记: 宅基地面积平方米,证号。建筑面积平方米,证号。框架结构平方米 层 间。年代修建。砖混结构平方米 层 间。年代修建。砖木结构平方米 层 间。年代修建。简易结构平方米 层 间。年代修建。简易棚平方米 层 间。年代修建。户口登记 人(附户口本复印件)。

二、经确认:宅基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二层及以下建筑面积平方米,可产权调换面积平方米;二层以上 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应补偿 元;违章建筑面积平方米。

三、被征收人同意在 年 月 日前搬迁,搬

迁后房屋及附属物交给征收实施单位拆除。土地证、房产证收回。

四、被征收人可自由选择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方式进行补偿安置。产权调换

征收实施单位以位于蔚蓝海岸城中村改造项目区新建安置楼房,号楼 单元 层 户,面积平方米 套楼房对被征收人进行安置。产权调换面积多于或少于安置房套型面积部分,按每平方米1900元找补差价(每户仅限10平方米),超出部分按市场价找补差价。分别按所选楼层找补楼层差价。

临时过渡期限为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发临时安置补助费 元。因征收实施单位原因逾期不能回迁新居的,临时安置补助费按驻政[2013]77号文件规定顺延。货币补偿

房地合一评估价格为 元,附属物补偿 元,奖金 元,搬家补助费 元,合计 元。大写: 佰 拾 万 仟 佰 拾 元整。

五、安置楼房设计建造符合国家标准。建造质量为合格或优良,房屋内设施以政府批准的图纸设计为准。

六、搬家补助费 元,奖金 元。

七、被征收人应补交面积差价款 元,应补交楼层差价款 元,合计 元;应补给被征收人面积差价款 元,楼层差价款 元,合计 元。

八、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九、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盖章、签字后生效。

附:被征收房屋丈量书和建筑物附属物登记表

征收实施单位(盖章): 代表(签字):

开发企业(盖章): 代表(签字):

篇6:武昌昙华林老街改造与开发利用

在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湖北武汉, 有着各个时期, 各种式样的古老建筑和街巷。武昌昙华林殖民建筑群就是一处隐秘在深处的宝藏。昙华林作为武汉唯一一条“活的”近代史书, 不但存留大量体现当年武昌的旧城风貌的中外历史建筑, 而且形成了区域化的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 昙华林历史老街是传承地方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而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 现位于武昌城的东北角。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 人们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 是反映武昌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历史资源。而其中江夏名居、哥特式基督教堂、希腊神庙式圣诞堂, 更是武汉城市文脉的体现。

1.1 昙华林街区历史地位和价值

武昌昙华林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 保存了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 以及古城风貌的诸多要素:

1.1.1 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并弥漫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宗教建筑。

1.1.2 记录着近现代教育卫生史的众多学校以及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

1.1.3 反映了武汉勇于革命和创新精神的辛亥名人故居和近现代革命遗址。

1.1.4 珍藏着武汉城市之根的古老武昌城墙和别致的江夏

民居。昙华林街区历史建筑以整体的环境风貌体现着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展示着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征。

1.2 昙华林街区历史建筑现状

现今的昙华林, 由于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 导致该地区一些建筑遭人为毁坏: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被拆;辛亥名人邵伯昌老房子被夷为平地;石瑛故居部分被开发商拆除。目前昙华林街区大部分建筑楼顶楼面严重破损, 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保存完好, 如崇真堂、圣诞堂、瑞典教区四座西式建筑、文华书院、仁济医院、江夏民居等。但是, 由于百年风雨的洗礼和近年来城市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 许多建筑被人为毁坏。如鹤云飞斋, 在20世纪90年代时开发商因该房建筑构件十分考究, 修建得极为豪华而不忍心废弃, 因此将其主要构件运送到长春观保存, 但现在这批构件已所剩无几, 复建希望几为泡影。

2. 昙华林街区保护开发迫在眉睫

历史文化名城中, 历史街区是保护的重要内容, 历史街区就是那些能够比较完整体现出城市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色的地方。他们不一定是文物古迹, 但他们是文物的环境和衬托, 也是一种文化和风格的遗存。因此, 历史街区具有保护价值。而昙华林的更新与发展, 一方面是现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另一方面, 历史遗迹的破坏日益严重, 保护的趋势迫在眉睫。

2.1 昙华林街区保护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昙华林作为历史街区, 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进程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2.1.1 由于古建筑风貌和历史遗迹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摧残, 许多珍贵的构建已经不复存在, 使得修复难度加大。

2.1.2 落后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一方

面, 街区古建筑的存在历史悠久, 其基础设施遭到各种程度的磨损和毁坏, 许多房屋的电路、水管线路老化, 建筑陈旧空间狭小。另一方面, 由于早期规划的历史局限性, 道路狭窄, 交通拥堵, 居民出行困难。

2.2 造成昙华林街区保护问题的原因

昙华林街区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是有一定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

2.2.1 城市发展以及建设产业的兴起导致一部分建筑得不到保护和重视。

2.2.2 百年风雨的洗礼, 社会的动荡和战火的摧残, 使部分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2.2.3 社会快速发展, 新的物质和思想观念不断冲击着人

们的生活, 人们渴望改变, 希望拥有更好的环境去生存和发展。

2.3 我们应如何应对

综上所述, 在进行昙花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上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并完成以下三点:

2.3.1 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

2.3.2 保护古城风貌。

2.3.3 完善城市功能, 改造和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居住条

件、公共服务设施。而其中, 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是指:古城内常住人口控制, 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减少工业污染, 优化环境质量, 同时疏通古城交通, 降低建筑密度, 增强绿地面积。而保护古城风貌是指:保护原有街区立面形态和风貌, 保护其街区划分的体系和形成的特色, 继承原有的建筑风格, 继承文化外延中的软性遗迹。

3. 古街保护策略和措施

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将城市的发展和保护充分结合起来, 这样做需要:

3.1 重点保护和全面保护相结合, 即重点保护有列为文物

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 全面保护尚未公布的建筑及周边环境。

3.2 古典和现代协调发展, 将保护列为第一位, 抢救列为

第二位, 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 对其内部设施进行管理和更新, 加强基础设施改造, 如管线布置, 污水改造等。

3.3 保护古街建设新街, 实行新旧分开制, 将古街作为主

体来划分新旧, 以新托旧, 将功能和布局分开, 并使形式和功能上得到全面的统一, 使其新旧两利。在古街的保护进程中, 应理论联系实际, 将古街保护的措施和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由点线面三点开始, 将建筑单体改造, 经济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充分结合在一起。

3.4 建筑改造上将大部分建筑保留修复, 迁走原住户, 调

整使用性质, 对其中用红砖砌过的, 无保留价值的房屋拆除重建, 建新仿古, 与周围房屋风貌相统一, 形成沿街以老式铺面为主, 配以古井, 绿化, 使之立面丰富, 饱含历史韵味, 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保护方式既能实现对原有基础设施的更新, 又能最大限度对古老建筑进行保留。

3.4.1 将古建筑周边不具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适当改造,

即结构不变, 外部以古建筑为依托和包装, 增加部分基础功能设施, 外部以古建筑风貌为包装, 适当扩大居住面积。

3.4.2 对沿街立面整体街景不协调, 无保留价值且影响消

防通道的建筑可实施拆除, 并将新建筑屋宇与传统风格一条街融为一体。其中, 新旧建筑的和谐在旧时很容易处理, 因为那时的建筑材料, 技术, 式样都受到限制, 因此居民基本是统一的, 而达官贵人的豪宅在外观上也是比较朴素的, 与民宅连成一片, 内部尽显华美。

反观现代, 现在的建筑不仅在材料上, 技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理念上, 技术上, 材料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在一个历史遗迹比比皆是的古城中, 与环境协调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尊重环境的做法不仅能使环境增色, 也能使自己得到环境的认同, 反之, 一味的不顾环境突出自己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3.5 在经济应对上, 可采取政府与建设单位的资金平衡办法:

3.5.1 政府政策性“让利”, 提供银行贷款, 免征部分税

收, 建设单位多方筹集资金, 并通过居民出资购房回收部分资金。

3.5.2 建立完善的营销思路, 精心包装, 扩大宣传 (可借

鉴上海新天地, 北京798) , 不断强化品牌意识, 利用多种渠道, 多方位营销策略促进销售, 加速资金回笼。

3.5.3 通过土地置换, 调整用地, 利用结构与空间, 扩大开发面积, 争取商品房面积。

3.5.4 通过强化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核算, 控制成本, 节

省开支,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加快资金周转, 减少成本与支出, 其具体做法是:

(1) 使外迁居民尽量做到按规定回迁;

(2) 增加规划用地, 增加建筑面积;

(3) 搞好精品, 提高小区商业价值;

(4) 采用置换手法, 拓展营销渠道;

(5) 可针对消费层次要求较高的客户, 开发独院式住宅, 既增加了小区房屋的档次, 又适当提高了经济效益。

3.6 社会协调上, 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3.6.1 确立古街专门保护机构。在古街的保护上, 不仅仅

要靠政府部门, 更要有文物部门的参与和负责, 并制定文物保护策略, 将昙华林古街的保护列入现代城市规划保护中来。在各部门的合作过程中, 可以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会议和商讨, 集思广益, 集取各方面的科学和政策。

3.6.2 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将保护和建设方案公之于

众, 优先考虑居民在生产生活的需求, 使之与文化保护遗产相一致, 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多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 他们居住在这里, 生长在这里, 了解这里, 因此也更能提出好的意见。

3.6.3 设立政府专项保护费。专项保护费来源渠道主要

有:财政资金, 银行贷款, 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收入等。而其资金还可以是民间资金, 如社会捐赠或其他来源。

4. 小结

城市的变化是绝对的, 城市的更新, 新陈代谢作为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客观存在, 作为历史城市要保护更要发展。保护那些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 需要一套完整的经验和文化法规。人们仅仅惊异于城市的“千城一貌”, 厌倦于“万屋一面”, 尽管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城市更新中文脉传承的重要, 但究竟要怎样去做, 仍需探索。而我们现在该做的, 就是努力保护好古城的特色风貌, 创造古城建筑的新风貌, 创造古城建筑的新风格, 适应时代潮流, 在历史传承上更好地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

篇7:虹镇老街旧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巷战之中,一旦抬出虹镇老街的名头,足以让老街外最凶悍的混混打个寒噤。”网友“大头费里尼”生长于上海,他在微博上这样追忆道。

虹镇老街第一次公开名震上海,是因为于双戈。1987年,这位出身虹镇老街的售票员欠下赌债,潜入“茂新”轮船的保卫室,窃取手枪抢劫银行。他枪杀了一名职员后携款潜逃,最终在女友的姑妈家被抓获。

在老街居民的记忆里,案发之前,于双戈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甚至不是所谓的虹镇流氓中出名的一个。外界众口一词傳说虹镇老街盛产流氓,但老街居民自己回想传说的由来,又成了莫衷一是的谜题。

但老街居民对自己的形容总还是一致的,都是“社会最底层”,又或是“一辈子翻不了身”。在种种流氓与穷街的传说之下,掩埋的却是底层苏北移民,在上海安身立命的一段旧事。

虹镇老街坐落于上海市中心北部,黄浦江从东蜿蜒而过,时间走到这里,仿佛滞留了三十年。

几块木板钉成红漆木门,旧式的铁门栓一头嵌在水泥墙里,挂上一两把生出铜锈的锁。木窗内里被一层铁栅栏隔得严严实实,门大多是敞开着,日光照不进狭窄的里弄,堂屋总还陷在黑暗里。

灶间临街搭起,把弄堂挤成宽约一米的窄道,年过八十的蔡步洲在木躺椅上坐定。“当然记得。”他的眼睛倏忽亮起来,说起逃出家乡的那一夜,在1947年,他约莫十岁,驾着小舢板在夜色中跨过长江。

那是一条走了百年的水路。在蔡步洲之前,长江北岸的人们为了躲避饥荒、战乱、自然灾害,后来因为上海工业勃兴,跨江前来求生。这场移民浪潮从1850年左右开始,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在他身后的故乡江苏启东,新四军的败退像是一夜之间的事。地主还乡团回来扫荡,与当地民兵拉锯战斗。贫农在土改之后翻身分到田地,却又因此受到诛连,蔡步洲在儿童团的伙伴,就被地主还乡团杀害。

当时蔡步洲已经是儿童团里的红小鬼,早会唱着东洋小曲蒙混日本兵打探消息,叔父又是秘密的地下党,留在启东,可能会丢了性命。

于是他在夜色中驾起一艘小舢板,跨过长江入海口,抵达上海。蔡步洲在上海东北的郊野找到了父亲,“当时父亲也在做贩卖的小生意,就像现在外面卖菜卖杂货的一样。”

那时候,虹镇老街在苏北人耳中是一个响当当的地名。不计其数的苏北人来这里讨生活,扛大包,做苦力,在上海东北的“下只角”地区安顿了下来。

然而从当时的地图上看,真正的繁华还在上海西南部的“上只角”。黄浦江的下游西岸,才是殖民者跑马流连的东方巴黎。

蔡步洲抵达的虹镇老街,是一大片麦田间杂着乱葬岗,“那时候有人挨家挨户地收尸体,就葬在这里”。 他怕极了新坟旧鬼的故事,在夜里总不敢踏出棚屋。

哪怕父亲深信“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蔡步洲还是决意当兵。父亲托舅舅看了蔡步洲三十三个月,但终究没有拦住。最终,他在上海北火车站,跳上了一辆开往松江的火车,成了一名志愿军。

1952年,蔡步洲在朝鲜战场的山洞里给故乡老友写信。炮弹落下来,震灭了灯,他在信末草草写下就此搁笔,落款后又嘱托老友,“如若得空路过上海,且替我去虹镇老街191号,望望家中老父。”

中共建政前后,虹镇老街只有一间间草房子,竹篱笆,木头梁,泥糊砌墙,顶上铺一层芦苇茅草。搭这样一间房子只需要几十元钱。“再穷的人,在这里都能活下去。”虹镇老街要发展到棚户堆叠相连,形成壮观的“滚地龙”,还等要到几十年之后的1980年代。

1954年,飞烟中的一颗火星点燃了飞虹路的草房子,火随风长,直烧掉了一条路上民居。政府在虹镇老街搭起了灾民越冬的安置房,称为“爱国新村”。虹镇老街初具规模,也就在那个时候。

由于搭房子便宜,生活窘迫的下层移民向虹镇聚集。其中又以苏北人、山东青口人居多。而后随着城市改建,更多的居民迁入虹镇老街,仍多是祖籍苏北一带。

瞿家举家迁往虹镇,与蔡步洲家隔街相望,是在1951年,唐山路扩建的时候。瞿家祖籍江苏南通,在返乡团扫荡杀人之时逃往上海。1951年初冬,瞿家在虹镇老街迎来第二个儿子,取名永发。

在瞿永发童年里的记忆中,弄堂里总有一些人,整日活得谨小慎微。他们惧怕一号叫做户籍警的人物。成分不好的人,言行举止都要特别当心,“一次看不顺眼,就写张条子送去劳教”。

蔡步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也如此成为了劳改犯。1958年,蔡步洲跟着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撤回中国。他回国后就被关押起来,虹镇老街的房子也被没收。因为家中的老父已经被打成反革命,送去安徽劳改。

而后的三年自然灾害里,蔡步洲的父亲死在安徽的农场,他未能殓得一把遗骨。

垂垂老矣的蔡步洲说起初回国的自己,眼里有泪:“后来部队里也有人问起,蔡步洲去了哪里,组织里培养出的红小鬼,怎么就成了反革命?”

现在想起童年的生活,瞿永发还会觉得心酸。那时的生活太过困难,父母所在的单位开始动员这些移民迁回家乡,瞿家最终没走。“如果走了,也没有后来这些故事。”

那是1950年代中期,虹镇老街的居民大都被收编入了国营工厂,主要是纺织厂、仪表厂。瞿永发的父亲尚在壮年,进入了钢铁厂,每月带回家六十斤粮食,日子轻松了许多。母亲则在街道生产组,每日糊纸盒子,做五金工具,挣一些补贴家用。日子总是过得拮据,裁下的布料用来纳鞋底,每年总会纳几十双。

在1958年之后,中國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为了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完成人口统计之后,江北移民正式获得了上海市民的身份。江北一度滚滚而来的移民浪潮,也至此停息。

饥饿是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瞿永发那时很羡慕父母是双职工的孩子,能够进入里弄幼儿园,“每天中午能喝一点豆浆,吃一两块饼干,我们都很羡慕。”

有些虹镇老街的居民,会将好勇斗狠的根源追溯到那时的多子与贫穷。其实在贫穷之外,政治运动也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瞿永发这辈人伴随着政治运动成长起来。那个年代的英雄成名是因为在考场上交了白卷,校长与老师则是被批斗的对象。到后来,打架成为一件不需要逻辑的事情,一种日常的行为方式,“话不对路也打,看不顺眼也打。”而在学校中,则为女同学、为钱、为当老大打架。老街青年打得凶猛,“后来外面打架为了壮声势,就算没有虹镇老街的人,也会说是虹镇老街的。”

说起打架的名头,瞿永发和蔡步洲最先想起的,却是“文革”时期的武斗。瞿永发比画出一米多长的刀,“只要不打死人,警察都不会找来。”他也不敢去看打架,“万一一块砖飞过来,砸到了怎么办?”

蔡步洲与绍兴上虞人金琏珍恋爱,是缘于公事。部队保卫干事蔡步洲到国棉十八厂调查材料,厂团委派金琏珍配合工作,两人就认得了。“我打电话询问报销单子,她寄给我,我再回信,调查持续得久,就熟络了。”

那时,金琏珍住“上只角”富民路的新式里弄,是旧时海关的家属房。“抽水马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金说起娘家,“但嫁到虹镇老街,要自己倒马桶。”

“所以父母让我住娘家,女儿也生在富民路。”至于看得上蔡,“是他当过志愿军,比解放军又高一等。”

1964年蔡步洲添了儿子,金琏珍忙政治工作,蔡步洲又频繁出差,才请了保姆。保姆的男人被劳教了,女儿在读中专。邻居告诉金:“侬晓得伐,阿姨在卖血。”蔡步洲发狠了,不许她卖,保姆女儿开学,他垫上学费。“老街互助的特点,比富民路有人情味。” 金琏珍现在说。

“文革”开始后不久,瞿永发和同学们天天等在上海老火车站,搭上一辆火车,开始全国串联,他到了北京,挤在国庆阅兵时的天安门广场上,远远望着城楼上模糊的人影,“猜一定有一个是毛主席”。人散后一广场被踩掉的鞋子里,也有他丢下的一双布鞋。

在虹镇贫穷饥饿,打架成风的时候,瞿永发爱上了读书。他常常独自去虹镇附近的图书室,一看就是一整天,过年时收到一毛五分钱压岁钱,就拿去换连环画。这让他在虹镇的少年中像个异数。

“我那时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吃饱饭,和有几本书看。”

在东北插队落户的时候,瞿永发第一次有了余钱,他开始买书,补偿少年时无书可读的缺憾。那时他尚未想到,二十多年之后,自己会在虹镇老街的老屋里放满三层楼的藏书,而自己会位列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中。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蔡步洲的父亲得以平反。往后一年,在黑龙江停留10年的瞿永发回上海顶替母亲,进入街道工厂。他称“运道不好”,推迟两个月,大批青年回城,全分配至工矿企业。

邵建君出生在1980年代后期,童年的时候,他总是穿行在虹镇老街两边幽暗的弄堂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写作业、玩耍。日子寡淡,如同上海的任何一条里弄,家家日不闭户,而又彼此照应提防外人。夏日天热的傍晚,就在弄堂里支起一张桌子,每家从厨房里端出一道菜,凑在一起吃弄堂菜。

他在虹镇出生成长20多年,回想起老街最重大的事情,“道路拓宽改建出一个菜场算不算呢?”

守着一栋小楼与四壁藏书,瞿永发比老邻居们更晚离开虹镇。他一次次去赴告别的宴席,然后目送邻居们把桌椅衣橱搬上卡车,开离虹镇。

老街谢幕时的模样,早已不是建国前后的草房子。如今虹镇老街的房子,像一个内部四通八达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楼宇之间的通道不到一米宽,只能勉强供一个人行走,由于两栋楼之间挨得极近,抬头几乎看不见天日。在四层水泥楼房的顶端,有时还可以看见遥遥欲坠的木头房子。凭借房屋的样式的材质,几乎可以判断出私搭乱建的年代。

那是三十年前,在外界疯传虹镇老街流氓名声的时候,老街居民攒足力气腾挪空间,为儿辈孙辈盖起的房子。

1970年代末,瞿永发结束上山下乡,从东北回到上海,站在自家的虹镇老屋前,开始觉得不适应:“真的是太小了。”

那时家中只剩瞿永发和大哥两户人家。四个弟妹们因为他上山下乡,不必再经受同样命运。计划经济为每个人计划了几平方米的住宿面积,面积不足就福利分房,让一批老街居民得以搬出虹镇。

只有上山下乡归来的老三届,逐渐成为固守虹镇的最后一批人。

1984年,瞿永发开始扩建家中老屋。居民们翻建原来的草房子,先是向弄堂扩建,然后向空中“借天”,各式各样不规则的房子,最终在空中融为一体。如果没有人带领,进入老街很容易迷路。吸毒与色情行业藏身在这里的流言,也逐渐传了起来。

住房环境因此越来越艰难。下雨的时候,门厅里积满了水,就一瓢一瓢舀出去。最怕火灾,一家着火就会迅速蔓延开来。居民李素英家的小孩子在里弄里奔跑玩耍,突然惊叫起来,眼前燃起熊熊大火,但弄堂狭窄,消防车都开不进来。

陶建國夫妇在虹镇老街的店面,也是1980年代扩建的房屋。那时买水泥还需要凭计划,一张户口本只能买半包水泥。为建材发愁的陶建国就只能去翻砂厂,拉回一堆堆黑砂砌墙,如今墙壁里铁砂屑还时不时往外爆。“那时国家太穷了。”

房子拓建到一半的时候,陶建国的妻子下岗了,陶家咬牙接着想办法。随后陶建国自己也下岗了。他们在扩建的房屋里开起了五金商店,两个下岗工人做起了个体户。

瞿永发顶替母亲进入工厂,厂里的干部看这个心思活络的人颇不顺眼。当瞿永发和现在的妻子,当时的厂团支部书记高月英谈起恋爱的时候,还受到领导的阻挠,“说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那时的国有企业已经是四面漏风的破船,起先一两家倒闭,后来掀起一股浪潮。瞿永发所在的化工厂,也用两万块钱买断了他的工龄,他就此下岗。

瞿永发下海炒股,逢低买入,逢高卖出,竟然赚了百万。他用赚来的钱收购民国古籍,形成规模后,高校与藏书人士,都纷纷找他来借。

邻居们大多没有瞿永发的好运。虹镇老街的居民几乎都是国营工厂的工人,大批大批下岗。那时起瞿永发看多了贫贱夫妻百事哀,“虹镇老街好多家离婚的。”剩下的人则八仙过海,各自谋一条生路。去小区当保安、开车、做交通协警。

那是计划经济最后一次安排老街居民的命运。

虹镇的流氓传说,在于双戈抢劫银行一案时达到了巅峰,并留在了《枪声震惊了上海》的纪实小说里。此外,与长宁帮的火拼,新港街的巷战,则流传在虹镇之外的口耳之间,让虹镇老街成为了上海人如雷贯耳,却不敢踏入的禁区。

几乎与此同时,上海的弄堂开始消失了。1990年代中期,虹镇老街周围绵延成片的弄堂一条一条拆迁改造,平和大楼等高楼一座一座竖了起来,直至再看不见地平线。

老街居民还被圈在幽暗的弄堂里。虹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同样低的还有收入水平。瞿永发观察下来,老街的孩子们“只有两三成能上高中、技校,五六成的人都做工、做学徒”。商品房的价格,永远都比他们的积蓄要高。

老街居民想跳出没有文化与贫穷的因果轮回。俞金芳在居委会工作的时候,看到“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宁肯将虹镇老街的房子租出去,添些钱在外面租房子住。”单位福利分房与有经济能力的人,都纷纷离开了虹镇。

拆迁成了老街居民离开虹镇的唯一盼望,他们还守着1954年,政府即将拆迁安置的许诺。然而曾经安排了老街居民大半生的计划经济,早已一去不返。

如今的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行事逻辑。七十年过去后,城市扩张,虹镇成为了上海的黄金地段。在房地产商的推动下,虹镇老街终于等到了拆迁的这一天。

陶建国夫妇仍旧不满意。他们眼看着虹镇老街从旧时的上海“下只角”,涨出了每平方米超过四万元的地价。他们的拆迁安置房又分散在上海四郊的松江、南汇、航头,只能自嘲“不会浪费资源给穷人”。对陶氏夫妇来说,这次拆迁叫做 “第二次插队落户。”

虹镇老街居民一生的轨迹,是伴随着诸多兄弟姐妹在贫穷中出生,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长成少年,在上山下乡的山野中消磨了青年,回城顶替父母进入工厂后,又在国企倒闭的第一批风潮中失去工作。

老一辈跨过长江闯荡上海的人已经故去,依照习俗成为挂在堂屋里的两张遗像。年轻的一辈纷纷远离虹镇,当年豁出全家力气建起的房屋里,住进了新一代的移民。这批新移民因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拥入上海,在街头贩卖水果蔬菜做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但老街居民并不喜欢他们,“原本没有这么乱,外地人来了才乱。”

拆迁过后,他们将四散到上海四郊的“乡下地”去,老地基下的青砖与凌空摇摇欲坠的私搭木屋,连同举头不见天日的里弄窄道,都将被推倒成一地瓦砾,成为上海旧城改造的一件功绩。

而在坊间流传许久虹镇传说与旧事,或许也就随着这片被推平的棚户化为烟尘,翻过半个多世纪的贫穷与不甘,这段背负污名挣扎在底层的移民历史,在四郊的拆迁安置房中最终平息。

上一篇:新货车买卖合同下一篇:病历书写规范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