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二上

2024-04-19

8古诗二首二上(精选6篇)

篇1:8古诗二首二上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它们都描写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古诗二首》分别描写了登鹳雀楼所见和庐山瀑布的风光,《黄山奇石》抓住一个“奇”字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怪石”,《日月潭》描写了我国宝岛台湾的著名景点日月潭,《葡萄沟》描写了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优美风光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6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4.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阅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2.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3.背诵风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表达: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能展开想象,用“像”说生活中的事物。

写作:

1.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2.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与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1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依、尽”等6个生字,会写“依、尽”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激趣,揭示诗题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山西的永济市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这里有座楼,好高啊,数一数,它有几层?这里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2.导入课题: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板书:登)

3.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象诗歌画面作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板块二 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4.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教师:(低声)白日——依山——尽,学生:(高声)黄河——入海——流。教师:(低声)欲穷——千里——目,学生:(高声)更上——一层——楼。

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面品读诗句作铺垫。

板块三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1、2句。

(1)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再读古诗,圈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预设:白日、山、黄河)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交流: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4)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出示动画)你们看,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齐读)

(5)识记“依、尽”。

①识记“依”: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依)给“依”字组词,体会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下沉。

②识记“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夕阳已经消失在天边了呢?(尽)结合插图理解、识记“尽”。

(6)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哪些词语能够描绘眼前的景象?

(7)教师引读。(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学生接读)黄河入海流。

2.学习第3、4句。

(1)引导: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识记“欲、穷、层”。

①识记“欲”:我们在学过的哪首诗中见过“欲”?(《赠汪伦》)回忆“欲”的意思,给“欲”组词。

②识记“穷”: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穷尽、山穷水尽”推测“穷”的意思,认读词语。

③识记“层”: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共有几层。

(4)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6)教师引读。

诗人说——(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们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风景越多、越美。(教师引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3.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依山而落,黄河奔涌入海的壮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美。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板块四 巩固写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楼、依”。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这2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楼”字中,“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上,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依”字中,“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尽、层”。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层”字中,“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黄”。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中间是“由”,不能写成“田”;第四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3)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环节通过教师指导,出示范字,学生书写,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每课都有重点字教学,使学生在书写上有所得。

板块五 背诵古诗,积累拓展

1.配乐背古诗。

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

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配乐背古诗,让学生再次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入畅当的《登鹳雀楼》,实现以诗带诗,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      所想

第2课时

《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

1.认识

“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炉、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诗题,识记生字

1.揭示诗题。

(1)教师播放视频。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诗题。

(3)指名读诗题。根据学过的方法,学生自行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读好停顿。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过它?(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2)理解“瀑布”:水有时候很暴躁,会变成洪水淹没庄稼,“暴”的意思是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它加上三点水,“瀑”就是从高山上陡直地流下来的水。(出示瀑布图片)这就是瀑布。(学生认读“瀑布”,感受瀑布的壮观)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瀑布。

【设计意图】通过所学“暴”字引出“瀑”,让学生了解瀑布的样子,感受瀑布的水势迅猛,为理解诗句作准备。

板块二 朗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圈。

(2)指名读诗,相机纠错。引导学生读好翘舌音:照、川。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感受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4)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多种方式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画就在诗里藏着,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感受香炉峰之美。

(1)自由读第1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请画出来。

(2)识记“炉、烟”。

①识记“炉”。(出示香炉的图片)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认读“香炉”)

②识记“烟”。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给“烟”组词,结合图片认读“烟火”“炊烟”“烟雾”。

(3)教师点拨: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课件出示香炉和香炉峰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座山峰为什么叫香炉峰呢?(预设:形状、烟雾与香炉有相似之处)

(4)指名读第1句,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5)教师点拨: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好像紫色的烟雾慢慢升起,环绕峰顶。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6)齐读第1句。

2.感受瀑布之美。

(1)学习第2句。

①教师读第2句。引导:除了美丽的香炉峰,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呢?(瀑布)请画出来。

②理解诗句。

ɑ.(出示瀑布图片)瀑布像什么?(白布、白丝带)

b.是谁把瀑布挂起来的?(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③识记生字“遥、川”。

ɑ.识记“遥”。诗人李白站在哪里看瀑布?(远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遥看)给“遥”组词,认读“遥看”。

b.(课件出示“川”字的甲骨文)字理识记“川”。

④教师引读: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学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2)学习第3句。

①(课件出示低矮的瀑布)挂着的瀑布是这样的吗?(不是)那诗中是什么样的瀑布?用诗中的句子说说。(学生齐读第3句)

②教师点拨:“尺”在古代是度量单位,三千尺相当于1000米,李白是拿着尺子去量的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瀑布很壮观。

③指名读第3句,指导读好瀑布的壮观。

④这么壮观的瀑布是怎么流下来的?(飞)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瀑布的壮观、神奇等)

指名读,指导读出夸张的语气。

⑤齐读第2、3句。

3.感受想象之美。

(1)引导朗读: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觉得自己好像身处梦境之中,他不禁怀疑眼前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学生齐读第4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导想象:(出示银河的图片)这就是银河。九天是指极高的天空。瀑布从九天而落,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第4句)

(3)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四 巩固汉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炉、烟、挂”。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挂”右边的“圭”竖笔垂直对齐。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照”。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照”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照”上下结构,“日”窄“召”宽,“灬”上合下开。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川”。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竖最长。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强调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鹳雀楼上眺望落日辉煌、长河奔腾的壮丽景象,香炉峰前遥望日照生烟、一瀑千里的瑰丽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景色的奇特,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在教学中,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描绘的景物,并进一步理解“依”字,想象画面。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让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

2.反复引读,理解诗意。

在了解古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我多次创设情境,将诗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朗诵。如学习《登鹳雀楼》中最后两句时,多次联系实际,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带学生引读。让诗中的道理与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ǒ

shān

chuān

guà

zài

jìn

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典,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法,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

①不相信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

》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一、火炉

山川

挂在尽头

二、1.y

2.z

三、1.②

2.①

3.③

四、1.唐

李白

庐山瀑布

静夜思

2.唐

王之涣

景物

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2:8古诗二首二上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古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古诗二首》蕴含了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由此,本导学案重点在于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2.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古诗;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图片话题,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

1.提问: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同学们会背关于它们的古诗吗?

2.播放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介鹳雀楼。

1.思考问题,回忆学过的古诗内容,回答提问。

2.听老师讲解,了解鹳雀楼。

1.填空。

(1)王之涣是

代诗人。

(2)鹳雀楼旧址在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断句,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问,老师在幻灯片中标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与大家交流讨论结果。

1.认读生字词。

2.自由读古诗,自主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达成共识。全班交流、展示结果。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楼(lóu

nóu)

依(yì

yī)

尽(jìn

jìnɡ)

欲(yǜ

yù)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用时:10分钟)

1.再次自由读古诗,读后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2.质疑、解疑,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了什么道理。

1.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问题。

2.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理解诗句意思。

3.思考诗句蕴含的道理。

3.字词意思我知道。

白日:

依:

欲:

千里目:

四、仔细品读,尝试背诵。

(用时:5分钟)

1.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观察点在哪里?鹳雀楼、夕阳、山峰、黄河分别应在什么方位?

2.看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景象。

3.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诗文内容,思考诗人所处的位置,想象诗人看到的内容,揣摩诗人当时的心情。

2.朗读、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

登鹳雀楼。。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用时:5分钟)

1.请同学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1.思考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产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5.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

2.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3.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望庐山瀑布》,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

(用时:5分钟)

1.播放各种瀑布的景象。

2.交流: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3.听古诗网络录音范读。简介诗人背景。

1.欣赏瀑布美景,交流观后感。

2.听古诗范读,了解诗人背景。

二、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用时:15分钟)

1.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能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读出节奏。课件出示生字词。

2.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2.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生字书写。

6.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shān

chuān

()

()

三、解释诗意,体会意境。

(用时:15分钟)

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整个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

2.根据诗句意思,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1.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根据诗文内容,想象作者看到的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7.我会解释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

1.请同学说一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2.布置作业: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选出作品展示。

1.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

2.根据诗文内容绘画。大家相互展示、交流、评议。

8.我最喜欢《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诗是“

”,因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类瀑布的录像、图片、声音、文字,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介绍作者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借助想象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古诗二首》教学片段

◆释诗意,悟诗情(教学难点)

师:我们来讨论《望庐山瀑布》后两句诗的意思,有小组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吗?

生:我们这组讨论的结果是:这两句诗是说“庐山瀑布从高处直流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师:说得很不错,基本很接近原诗的意思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庐山瀑布不是真的有三千尺。那庐山瀑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吗?

生:不是。

师:对!庐山瀑布不可能从天上流下来,诗人这样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当时的情景。诗人李白看到瀑布湍急的水流,从山顶倾泻而下,山顶云雾缭绕,仿佛仙境,所以李白用这两句诗来描

绘他看到的壮丽景色。你们通过李白这两句诗的描绘,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好好想一想,大家再一起交流。

生:朗诵这两句诗,我觉得我看到了壮观的庐山瀑布,抬头看不见瀑布尽头,落入地下时溅起了水花,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欣赏。

师:我们也许没有亲眼看过庐山瀑布,但通过诗人李白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庐山瀑布的美景,它一定很壮观,让我们赞叹和喜爱。诗人也是如此,被庐山瀑布的壮阔吸引,用诗句抒发了对它的赞美之情。

篇3:8古诗二首二上

一、课堂片段回放:图文引入, 助解文本片段一:

师:“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老师觉得这句话有问题, 既然全天下的田地都种上粮食了, 每个人都应该能吃得饱饱的啊, 农民怎么还会饿死呢?农民忙碌了一年, 到头来得到的是什么?农民的粮食去了哪里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我们来看大屏幕。

(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揭露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残酷, 他们把粮食全部都拿走了, 所以农民饿死了。

生2:有可能那些农民是为自己的后代着想, 把粮食全部卖了得到钱财之后给自己的后代享用。

众生:不合理!我要改正!

生3:我想问的就是:上面第一幅图,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那么多粮食, 漫天遍野, 那为什么底下的那些农民都会被饿死呢?

生4:我知道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收走了本来应该是农民的粮食, 我想问的就是:就像另一首诗中说的一样, “朱门酒肉臭”, 为什么那些达官贵人们宁愿把那些粮食仍在那里吃也吃不完, 也不给农民吃, 让农民饿死呢?

师: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她们两个提出的问题呢?

生4:被贪官抢走了!

生5:我觉得还有可能被偷了。

生6:有可能是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逼他们把粮食拿出来。

生7:有可能是他们已经把粮食收好了, 贪官挨家挨户地收, 把粮食收走了。

生8:还有可能是有人打劫。让他们把所有粮食交出去。

生9:可能是那些地位很高的皇亲国戚, 他们把那些地都包下来了, 农民去种的时候得在他们的田里种, 种的粮食也都归他们了。虽然“四海无闲田”, 但四海没有一片地是农民的, 都是那些皇亲国戚的。

师:对, 地根本就不是农民的。我们知道, 以前很多农民是没有地的。农民种的地都是租的地主的, 对吧?

生:对!

师:那他们收了粮食以后要给地主交租, 农民收的粮食, 有很大一部分都给地主交租了。打个比方, 有时候一个农民收了100斤粮食, 可能要交给地主90斤。

生:哇!

师:剩下10斤还够吃吗?

生:不够!

师:所以“农夫犹饿死”。再加上交了租以后, 还要给国家交税。交完租交完税……

生:就没有钱了!就没有粮食了!就所剩无几了!

师:所以农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 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生:饿死!

师:悲不悲惨?

生:悲惨!比凡卡还悲惨!

师:我们提到了凡卡, 确实比凡卡还悲惨啊, 凡卡还能有一点东西吃, 可是农民却要被活活饿死。封建时代, 租重税苛, 农民辛苦终年, 最后到自己手上的没有多少, 农民不得温饱, 甚至饥饿而死。下面, 请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这种感情, 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齐声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很到位, 老师通过你们的朗读, 仿佛看到了丰收成灾的场面, 看到了人吃人的剥削社会的残酷无情。

片段二: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 还有很多描写剥削阶级的残酷、劳动人民的苦难的诗歌。老师搜集了相关诗歌, 请同学们欣赏后进行理解交流。

课件呈现诗一: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唐·李绅《悯农 (其三) 》

生齐读, 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耕地的人肚子却是饥饿的, 整天织布的人, 却没有衣服穿。

课件呈现二: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宋·梅尧臣《陶者》

生齐读, 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整天做瓦的匠人却没有瓦房住, 只能住在茅草房里。而那些达官贵人, 什么都不做, 却住在舒适豪华的屋子里。

二、资料价值评析:以读促解, 拓宽视野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 老师引用了两个资料进入课堂, 体现了课外资料的两个功能:以读促解, 升华情感;以诗解诗, 拓宽视野。

第一个资料是一组图片资料, 她将一副丰收景象图和三幅农夫被饿死、饿得踉踉跄跄的图片进行了组合, 将“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的诗句形象化的呈现出来了,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 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和愤慨。在此过程中, 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看了这组图片, 此时此刻你心中想说什么?”而是让学生结合这组图片去猜解“为什么丰收了, 农民还被饿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互动、追问, 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耕者无其田、残酷的剥削造成的。

第二个资料是一组表现统治阶级残酷无情、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古诗 (有的是节选) 。引入后, 老师以“齐读———理解”为范式, 对每首诗作了简单处理, 最后又回到对主体诗《悯农二》的朗读上。

篇4:8古诗二首二上

1. 复习熟字,引出生字

(1) 复习检查,开火车用卡片抽读学过的两个字:“抱 (bào)”“跑(pǎo)”。

(2) 找这两个字的共同点。

字形:右边都有个“包”字。

字音:韵母都有ao。

(3) “抱”和“跑”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两个孩子,他俩都有一个共同的汉字妈妈——(出示生字卡片)包。

【评析】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该设计由熟字“跑”“抱”引出生字“包”,教学方法简单高效,生字“包”的音和形学生即刻掌握。

2. 比较异同,写好“包”字

(1)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独体字“包”与合体字“抱”“跑”中的“包”的区别。

(2) 多媒体课件演示要点,师归纳:

要点一:“抱”“跑”两个字中的“包”比较谦让,把位置空出一部分来给左边的偏旁,要写得瘦一点,而独体字“包”就要在田字格里居中并写得胖一点。

要点二:左右结构中的“抱”“跑”字中的“巳”为了避让左边的偏旁,保持整个字的重心平衡,写在了“勹”里边,竖弯钩内收一些。而独体字“包”中的“巳”写在“勹”稍外边一点,显得半藏半露,竖弯钩也要写长一点,稳稳托住上半部分,这样写出来的半包围结构的“包”字才显得美观。

(3) 学生临写“包”字,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欣赏好字,当场讲评修改书写有问题的作业。

【评析】写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又是难点。该设计非常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巧妙迁移,并强化了不同点,避免了繁琐低效的写字指导分析。

3. 学习含“包”的词语

(1) “包”还是大家的朋友呢,它藏在小朋友的生活里,找找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包”字?生自由说,师相机指点归纳:

用来装东西的包:书包、皮包、背包、挎包、拎包、钱包、公文包、布包、旅行包……

食品名称:肉包、菜包、面包、包菜……

表示一个动作:包书皮、包粽子、包馄饨、包饺子……

作量词:一包()、_______包()

作为人的姓:包拯(老百姓送给他的美称为“包青天”“包公”)

(2) 师小结:看,一个小小的“包”字,能组成这么多的词语。

【评析】让学生扩词,教师加以归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词语。本课要学的形声字声旁都是“包”,因此,“包”作为基本字,必须学得扎实,该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 自主探究,辨异同,学形声字

1.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1) “包”还特别喜爱交朋友。看,今天它都和哪些偏旁交朋友啦?(出示四个偏旁)跟这些部首交朋友以后,它们就变成了新的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书上的这几个生字宝宝和它的词语朋友多读几遍,直到读会了为止。

(2) 刚才小朋友读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了。一起来玩小转盘游戏吧!(随转盘转动,逐一读生字)

(3) 重点指导“饱满”,注意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时,第一个字要变成第二声。

2. 探究字形,理解字义

(1) 交流之一:研究“泡”字。

① “水泡”也叫“泡泡”。与水有关,水形成的圆溜溜的东西。指导读好叠词:两个相同的字放在一起,一般后面一个要读轻声。

② 表示东西长时间浸在水里的意思:泡茶、泡菜、泡澡、泡饭、泡酒、泡方便面……

③ 虽然不直接与水有关,但表示像水泡一样透亮的、圆圆的东西:灯泡。

(2) 交流之二:研究“饱”字。

① “吃饱”时肚子鼓鼓的样子,学生做动作体会。

② “饱满”重点讲解如下两种不同的意思。

a. 今天,小朋友上课身体坐得笔直,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老师,特别神气!这就是——(出示词卡)“精神饱满”。指导学生再精神饱满地读一遍。

b. (稻穗图)看,这些稻穗的果实长得鼓鼓的,快要胀出来似的,多么饱满呀!

③ 遇到美味的食物一下子吃了个够,就叫:——(出示词卡)“一饱口福”。

④ 金色的秋天到了,老师带小朋友去郊外游玩,看到了金灿灿的农田、红扑扑的果子、清清的池塘、五颜六色的野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也叫:——(出示词卡)“一饱眼福”。

⑤ 耳朵一下子听到了许多动听的音乐,使人美美地陶醉其中,这叫——(出示词卡)“一饱耳福”。

(3) 交流之三:研究“炮”字。

① 组词:大炮、炮弹、礼炮、炮台、炮楼、炮声、火炮。

② 看!战场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这真是:“炮火连天”。听!炮声非常响,耳朵都快被震聋了,一声接一声连续不断,这就叫——“炮声隆隆”。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一读,记在心里吧!

(4) 交流之四:研究“苞”字。

① “花苞”也叫——(出示图片)花蕾。

② 如果花苞像这样肚子鼓鼓的,顶端稍稍张开,马上就要开放,就叫含苞欲放。马上就要张开笑脸了,多惹人喜爱呀!

3. 汇总交流的词语,在“大聚会”中积累词语。

刚才,大家给“泡”“苞”“饱”“炮”四个字找了许多词语朋友,老师也挑选了一些词语,一起来读一读,争取记住他们吧!

【评析】理解课本上的词语,方法贴切,形式多样,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轻松拓展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

三、 游戏读文,重乐趣,巩固生字

1. 做游戏,辨别形声字

刚才,大家特别会动脑筋!真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做个“摘苹果”的游戏。

泡炮苞饱

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美呀!

春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

这只小猪的肚皮圆溜溜的,吃得可真(饱)啊!

活动课上,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心地吹(泡)(泡)。

【评析】本课新学的四个形声字,音近形近,如果学得不扎实,学生很容易混淆。该设计没有啰唆地反复讲,也没有大量机械抄写,而是通过游戏让学生辨别掌握,事半功倍。

2. 读韵文,巩固生字词

(1) 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四个生字宝宝调皮地躲进了课文里来考考大家了,请小朋友把课本第83页上的韵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地方大声多读几遍。

(2) 检查初读情况,重点读好生字“吐”字。

(3) 一篇优美的韵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你读读课文,再看看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 生活在这里的荷花苞和小金鱼多高兴呀!把我们刚才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评析】识字课文中的韵文最大的功能还是巩固生字,不能上成阅读分析课。该设计以学生自读为主,读得有层次,读得有韵味,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巩固了生字,积淀了语感。

(作者单位: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篇5:二上识字8精品教案

识字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难点

掌握形声字及形旁表意的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鲜的豆荚、肥皂水、生字新词卡片、写有生字词的灯笼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听全老师说,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画画,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幅画,(出示插图)你们看这幅画漂亮吗?你最喜欢这幅画中的什么?给大家说一说。

2.指名说。

(二)出示儿歌,读通儿歌

过渡: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老师给这幅美丽的画配上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出示儿歌),想不想读?好,请小朋友自由地练读一下这首儿歌,记住,不认识的字看清楚拼音,多读几遍,开始。

1.自由练读儿歌,教师巡视指导。

2.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这首儿歌?指名读,相机正音。3.齐读儿歌。

4.小朋友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小池塘,池塘里铺满了碧绿的荷叶,两朵粉红粉红的荷花苞从这些大荷叶之间冒出来,正咧着嘴开心地笑着,池塘里,两条可爱的小金鱼正在吐泡泡呢,多美的画面呀!其实,这首儿歌不仅写出了小池塘的美丽,读上去还很顺口呢,这是因为有两个字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自主识字

1.出示儿歌中的“泡”“苞”。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过渡:是呀,这两个字偏旁不同,但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包”字,读音也很接近,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样一组字。

3.学习生字“苞”。

(1)板书:苞(请小朋友看老师写这个“苞”字,你也可以伸出自己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齐读。

(2)想想看,这个“苞”字可以找些什么朋友呢?学生组词。(3)板书“花苞”,认读。

(4)什么叫花苞呢?除了荷花苞,你还见过什么花苞?(结合插图理解花苞。)(5)归纳: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种类的花苞,发现花苞都跟什么有关?所以“花苞”的“苞”字是“艹”。

4.学习生字“泡”。

(1)板书:泡(学生观察)请大家跟老师读(师领读,生齐读)。(2)谁能跟“泡”字做朋友呢?学生组词。(3)板书“水泡”,认读。

(4)请小朋友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小金鱼在干什么?它离开了水还能吐泡泡吗?所以“水泡”的“泡”跟水有关,它的偏旁是“氵”。

5.学习生字“包”。

(1)刚才小朋友们就发现了,花苞的“苞”和水泡的“泡”字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就是“包”字。(板书:包)请大家一起读这个字。

(2)给“包”找朋友。

老师上班的时候喜欢背一个皮包,用来装一些日常用品,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包呢?(生自由组词)

6.小朋友们看,这个“包”字真有趣,它加上“艹”就变成了花苞的“苞”字,加上“氵”就变成了水泡的“泡”,想想看,“包”字还可以加上其他的偏旁吗?

7.学生自由说,师相机出示“炮、饱、跑、抱”等字,认读,组词。重点指导:

(1)学习“饱”字。

板书:饱请哪一组的小朋友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个字?开火车读,齐读。“饱“字可以组什么词呢?学生组词。(板书:饱满)联系生活理解“饱满”。

①老师今从家里带来了一些毛豆,想请小朋友帮老师挑出其中比较饱满的毛豆来,谁愿意上来?(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挑)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挑出来的吗?

②其实,饱满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果实,也可以用来指“精神”,瞧,我们很多小朋友上课时腰板挺得直直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精神特别饱满。谁来精神饱满地读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想想看,“饱”还可以组什么词?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饱”为什么要是“饣”字旁。(2)学习“炮”字。

①板书:炮男生女生分组认读。

②谁能给“炮”找找朋友?相机板书:火炮

③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火炮,想介绍给小朋友们认识。课件出示各种火炮。④刚才小朋友们认识的这些火炮,都要在点火之后炮弹才能发射出去,因为跟火有关,所以“火炮”的“炮”字是“火”字旁。

⑤小朋友们瞧,“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不同的字,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要把它们牢牢地记住,最主要的是要记住它们的什么呢?

⑥对,小朋友说得真好,记住了偏旁,就能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也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个字了。

8.巩固生字:听说小朋友今天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小机灵博士也想来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读一读小机灵博士手里的生字卡片,并很快地给这个生字组一个词?

9.小朋友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么多的生字全记住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认识的汉字就会越来越多。好,小朋友,其实,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识字8》里面的内容,(板书:识字8)请大家拿起桌子上的课文,一起把课文读一读。(提醒读准字音)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师相机出示字卡“饱”“苞”“炮”“泡”,学习这四个字。1.学生自由读这些字 2.指名拼读

3.试着给这些字组词; 出示课件,分组朗读组词

4.你最先认识哪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1)“苞”怎么记住这个字?为什么是草字头?(因为是植物)看图像,指一指哪朵是花苞? 读词语“花苞”

(2)“饱”说说记字方法,食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食物)

①师:我们吃了很多食物,小肚子就变得圆滚滚的,我们就觉得——吃饱了。②摸着小肚子读好“饱”字。(读:饱——吃饱的饱)③看图片,这些豆荚长得怎么样?生说。师小结:豆子长得圆滚滚的,挤满了豆荚,我们就说它很“饱满”。指名读词语——饱满(表扬:恩,你这颗小豆子真饱满!呀,你这小豆子快挤破豆荚了!)

饱满不仅可以指果实,也可以指“精神”,什么时候我们的精神特别饱满?(学生回答:上课时,读书时、排队做操时„„)看解放军行进图片

让我们再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精神饱满地读一读“饱满”。(齐读)(3)“炮”学生说说记字的方法。

①师简单介绍一下“炮”的知识:炮是一种重型射击武器,火力强,射程远,种类很多,有追击炮、榴弹炮、高射炮等。你能猜猜“炮”为什么用“火”字旁?

(因为古代的炮是装火药,用火点了引线发射的,所以„„)②因此古代的炮也叫“火炮” ③读词语“火炮”。

(4)“泡”你见过泡泡吗?你在哪里见到的泡泡?(学生说一说:洗衣服时、雨点到水池里、用肥皂洗手、做游戏吹泡泡时„„)教师相机指点学生说说泡泡的样子。

①师:这些泡泡都是与什么有关系?(水)所以,这个字用“三点水”做偏旁。出示词语:水泡(师引导:水泡飞起来了,有的大,有的小,在阳光下五彩缤纷,多可爱啊!读词语:水泡

5.找这四个字的共同点(看黑板字卡)都有“包”拼音都有“ao”

师:对,包表示读音,偏旁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这些字都在我们的课文《识字8》里面,打开书本,再读一读。(自由读)

6.师:这些字你们记住了吗?那好,下面老师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完成填空)泡 炮 苞 饱

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美呀!春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这只小猪的肚皮圆溜溜的,吃得可真(饱)啊!活动课上,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心地吹(泡)(泡)。

(五)课外拓展,做中延伸。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识字8的生字和词语,课后请小朋友们仿照这个转盘,(出示“青”的识字转盘),也给“包”字做一个识字转盘,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也来认一认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字朋友好吗?

五、板书设计

饣 饱

火 炮

氵 泡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学用结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并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带进课堂,使学生把抽象的词语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把单调抽象的词变成了形象、直观的生活画面,这样,识字不再是乏味的,而是轻松愉快的,是和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

合作交流、探索规律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基础,找出带有“包”为声旁的字,再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形声字的规律:形旁代表字的含义,声旁与字的读音有关。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便能给儿童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生举手积极了,学生范围也扩大了。但还是能看出来部分学生容易走神、分心。想为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考验老师的能力了。老师的激情能带入学生进入课堂,老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我能表扬,但是这个表扬还不够,不仅将其赋予个人,而是要借助这个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激发他们的学生信心。另外我深感自己语言匮乏,评价语较单调,不能针对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语言是需要积累的,平时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再教设计:

篇6:8古诗二首二上

教材把乘法口诀分成了两个单元进行教学,不仅是因为乘法口诀较多;更重要的是,它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一项基本技能。这样的编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的时间。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部分。

我将从单元内容简介、单元重难点及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及教法这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中的单元知识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单元学习目标,教参中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第二部分:单元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会用2—5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在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推理能力。本单元的学情是:

学生已经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掌握了“跳着数”的数学技能,会列连加算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

二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比较感兴趣。

学生对发现、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反复训练巩固。

建议本单元共用8课时,机动2课时

接下来的单元教学建议将从: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具体课例两个内容谈一谈。

教科书先安排5的乘法口诀,进而再学习2、3、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编写口诀的第一课,其地位尤为重要。

我们从教材的编排结构上可以看出:2至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都是设计了3个问题串。问题1:由情境引入连加,算出得数,填写表格。问题2:数形结合,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问题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教科书这样的编排结构体现一定的同构性。“同构”的好处:便于教,利于学。但同时,“同构”也有它的弊端。教易平,学易静。容易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过于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因为有这样的弊端存在,所以在小组的研讨中,我们就在思考:在“同构”的课中,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下面就结合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的课例设计来谈谈。首先,应研读教材。

注意了,这里的教材研读不是只对这一课,而是在本单元总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具体到本节课内容研读。

教材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串:

第1个问题串:通过填表让学生得出1到9堆松果的数量。第2个问题,为了体现数形结合的编写思路,在算式的旁边提供了45个松果组成的方正图,这是和原来三版教材不同的,同时增加了数学文化的东西。在编口诀的时候,前三句是给出了得数和口诀,目的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编口诀。后6句老师应该充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自己来编写口诀。第3个问题是总结记忆口诀的方法。

通过问题串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本节课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5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

由于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一个班究竟有多少人了解?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又是怎样的?都是牵动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材研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班上的学生做一个前测来了解学情。

前测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①你对乘法口诀有哪些了解? ②能背诵乘法口诀吗? ③能书写乘法口诀吗?

④当你记不住某句口诀时,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⑤乘法口诀有什么意义?

也可以是通过具体的题,例如:先在括号里上2—9中任意一个数,再列式计算。

一只手有5个手指,()只手,有多少个手指?

我们都知道,只有亲身经历的东西才是感受最深刻的。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学生实际产生的教学设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

三:根据学生实际产生的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巧妙的把图、表、算式和口诀沟通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理解、记忆、应用有深刻的体会。

活动一: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先以数松果的情境图引入,数一数,松鼠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边数边整理数据完成表格,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堆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数形结合、编写口诀

借助统计表,实物图,算式得到松果的数量,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体会乘法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在实物图上圈一圈的活动,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建立起统计,实物图,算式,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多种形式、记忆口诀

通过拍手、集体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当学生在记忆口诀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找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背诵口诀。

活动四:丰富练习、应用口诀

基本练习,通过书上31页的练习题,巩固口诀。综合运用,建立实物图、算式、算式结果、以及乘法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实我们在研讨乘法口诀单元的教学方法时,也有这样的困惑:对于编排结构一样的2、3、4的乘法口诀教学是否也这样要按照这样的设计来上?我们认为:有了前面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2、3、4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来尝试编制口诀,但在教学设计中注意根据学情,注重激发兴趣。

本单元教学设计应注意:

1、从学生的实际和激发学习热情出发;

2、建立数形结合的意识;经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编写口诀的方法;

3、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巧妙记忆乘法口诀

下面再来看看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部分。与五单元一样也是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单元知识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单元学习目标,教参中有详细的介绍,建议老师们可以去读教参。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能正确运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熟记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

能正确运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对如何 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6~9的乘法口诀大部分在前面已经学过,新的口诀剩下的不多,而编制形式也相同,所以单元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建议课时,共4课时,机动2课时

接下来的单元教学建议将从: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和课例两个内容具体谈一谈。

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前面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本单元没有给出任何一句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独立编制乘法口诀。从教材的编排结构上可以看出:每课也都是设计了3个问题串。

问题1:创设编制口诀的情境。问题2:编乘法口诀。

问题3:找联系、找规律、记口诀。

教材编排结构的同构性。使我们在研读教材中产生了这样一个话题:在“同构”的课中,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思考一:课堂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反思我们曾经的课发现,备课时忽略了重要的因素——学生。是否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低年级的学生对重复知识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厌倦感,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有趣、好玩和新奇的事物。

思考二:学生“会”的背后隐藏的什么问题?

通过前测了解学生掌握口诀的方法,引发对教学设计应关注口诀背后的联系的思考。

思考三:多角度建立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①联系已有知识 ②联系几何直观

③联系上句、下句口诀 ④联系文化生活

下面就结合到一共有多少天(7的乘法口诀)的课例设计来谈谈。

一、研读教材

三个问题串,沟通本节课。

问题1:通过填表得出1—9周的天数

问题2:学生独立编写口诀,并发现口诀之间的练习

问题3:利用数线图把刚学知识转化为以后知识,记忆口诀 在乘法口诀的编制板块中,教科书采用了套色的排列形式。黑色字体部分是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红色标注的部分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口诀。

由于,本单元与2至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结构相同。在教学设计时,易产生一个误区,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所以,前测了解学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节课的前测内容是:

①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乘法口诀? 如果有一句忘了,你怎么办? ②你知道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举例说明。

结合研读教材和学生的前测分析后,制定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环节一:情境引出问题 ⑴、通过情境提出问题 ⑵、读懂表格

环节二:自主探究,编写口诀 ⑴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编写7的口诀 ⑵再全班交流编制的方法

⑶同桌交流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全班汇报 ⑷讨论怎样记住口诀

本环节教学中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把重点放在新口诀上。环节三:数形结合、沟通联系 ⑴引导学生看懂数线图的画法 ⑵再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本环节要重视直观模型的使用。环节四:丰富练习、运用口诀

课本练习+补充练习=口诀的理解、运用

我们认为,本单元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编制口诀的经验,鼓励学生自主编制6~9的乘法口诀。2.重视直观模型的使用,通过点子图、数线图等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教学中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把重点放在新口诀、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

其实,乘法口诀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老师不仅关注怎样上好教材编写同构的课,让学生掌握知识;还有一个很关注的问题就是怎样快速记忆乘法口诀。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和研讨,我们认为快速记忆乘法口诀,应注重三个方面:新课教学中;课堂练习中;课后作业中。特别是在新课教学中,在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体验深刻,有利于他们对乘法口诀的记忆。课堂练习中,形式要多样、有趣,激发学生记忆积极性。课后作业中的训练,也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配合也是帮助学生快速记忆乘法口诀的很好途径。下面是记忆口诀的一些具体方法。

1、指导记忆法:看口诀,明意义;找规律,巧记忆;从“按序应用”到“随机应用”

2、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3、多形式、多练习:口令、游戏、背诵形式多样、易错的口诀作为重点、每日评比记忆(先同桌比,再四人比,再到组与组的比,最后是全班比)

4、及时复习强化记忆 :合理地组织复习,适度的强化训练

在具体的练习记忆时还要特别注意:积相同的乘法口诀总结和易混淆的十个乘法算式口诀的记忆和区分。

上一篇:工程部经理岗位职责及素质要求下一篇: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