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及国殇》

2024-04-15

《诗经二首及国殇》(精选5篇)

篇1:《诗经二首及国殇》

诗经二首及国殇

一、授课班级:

二、授课时间:

三、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6、背诵课文

四、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六、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八、课时统计:3

秦风.无衣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 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 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明确:疑问反问语气 升调

肯定语气 降调

感叹语气 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 板书:

同袍。戈矛,同仇!岂曰无衣?与子 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设计说明:诗最早是用于吟唱的,需要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a.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衣 袍 裳 b.通假字 泽通()

c.疏通诗歌意思

五、分析诗歌

(请同学看到板书)

1、提问:从板书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提问: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3、提问: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明确:“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4、提问:本文分为三小节,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种表现手法 2 叫做什么?这样的手法我们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生:铺陈排比,《阿房宫赋》中学过,这么写有增强气势,渲染氛围的作用

师:这种手法在《诗经》当中叫做什么? 生:赋

师:是的,这种表现手法叫做“赋”

同时这种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的手法,在章法结构上这种手法叫做重章复唱。

(重复能够增强气势,使得文章节奏感很强,并能烘托一种氛围,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变化又能使得诗歌富于变化,这样的一种手法就像音乐中的重复一般,但是在诗歌当中叫做重章复唱。)

板书:

重章复唱

六、艺术特色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这首诗一共三段,用赋的表形手法(即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七、背诵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巩固所学内容,然后背诵课文

2、指定一名学生起来背诵

八、课堂小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的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最后在英雄的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邶风.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躇(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国 殇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 5 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赏析示例: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

(赏析示例: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 6 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朗读让学生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

篇2:《诗经二首及国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白话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2、采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篇3:诗经的子民(外二首)

我看见祖先在绿叶的深处

叩打秋天

白露打湿了他的手

手中羽笔沾满了我的泪水

流向逝去的日子

灵魂的歌者 在河之洲

倾听落花怎样粉碎流水的心情

这些蒙恩的夜晚

我面向黄土 甘做虔诚的子民

道路在大风的尽头消失

后羿的弓搭上最后的金箭

面容姣好的女子啊

沿途小心翼翼地感动一些爱情

圣洁的车辇密布伤口

张开的枝叶是永不闭合的眼睛

燃尽的秋天 背对我

唱起果实的歌

迁居河流的中心 逝水的日子

众生甘做痛苦和荣耀的子民

抚笛者

月华缓泻于深山的鸟鸣

透过子夜的山色

我找不到笛声之外的乡情

睡吧客居的星还没有升起

那心情也早已开成

水面灼目的红莲

笛声的尽头是什么

我年迈的母亲在井边

一声二声一叩二叩

击打经年不愈的伤口

伤口中

深不可测的张望为我苦痛

抚笛者

让我在你轻飞的指上

稍作停留

那远行而归的梦呓

是笛上激烈的颤音

那年冬天雪漫过山顶

我走出去又回来

已被雪里的笛声覆盖

打动永远失去

故乡和雪的身影

在地图上观

看一些高地

平面 高地和视线对应

凸起的目光上升的图

我去过和梦过的地方

山盆地大沙漠

这些琐碎而又质感的名词飘过去

平静而明亮灯盏

它的火光微弱

照在黑夜的额头

在深不可测的皱纹里抵达遥远的

小块投影覆盖整个高地

栖居在天空比喻成鸟的影子

或者阴影的一小部分

干脆就是鸟的飞翔

这种简单的扑打翅膀的运动

在一张白纸面前

我们的姿态是另一种高地

变幻的高度头颅逆风而动

与高地对峙

期待向上的方向

篇4:讲学稿《诗经》二首

年级: 九

科目:语文

备课:

审核: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 课题:《诗经》二首

课型:新授课

备课时间:10月19日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一般常识;

2、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了解比兴的有关写法 学习重点:

1、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了解比兴的有关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了解比兴的有关写法 学习程序: 一. 走进《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五百多年产生的诗歌作品_________篇,当时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到了汉代,被儒家尊为经典,定名为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按体制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三类。其中“风”是各诸侯国土风民谣,大多是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最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 _____ _________。《诗经》的表现手法与其体制分类,合起来,称为六诗,《毛诗序》称为六义。

3、关于《诗经》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就是直接铺叙,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_______就是修辞上的比喻;________就是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赏析《关雎》

1、译文再现

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对象。长的短的水荇菜,向左向右顺着水流吧它采。文静美丽的好姑娘,醒来梦中都在寻求都在想。寻求思念不能得,醒来梦中想更切。思念不断真难忘,睡在床上翻来覆去到天亮。水荇菜有短亦有长,左采右采在河旁。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表示友爱的弹琴鼓瑟来供她赏。水荇菜长长短短不整齐,左边右边来摘取,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敲钟击鼓来让她喜洋洋。

2、诗文初探

⑴《关雎》选自____________,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泛指洛阳以南。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心情,反应出他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⑵本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有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3、疑难探讨

(1)《关雎》第一章运用了《诗经》中那一种表现手法,请你赏析本节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章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四、五章中“琴瑟”、“钟鼓”的热闹情景是事实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这首爱情诗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很深的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三、课堂作业

1、背诵《关雎》全文,默写一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习《蒹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2、体会反复咏唱的写法

3、体会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观 学习过程:

一、检查旧课: 背诵默写《蒹葭》一文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

溯洄

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在水之涘

水中坻

水中沚 ....

2、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译文再现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崎岖弯又长。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又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四、疑难探讨

1、分析此诗每章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每章三四两句引出思念者和所在地,接着后四句叙写的内容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这是否是消极情绪的流露,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诗歌反复吟唱的章法

本诗三章不断转换字面和声韵,但所写的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基本不变。他们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反复吟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五、精彩链接

鹊桥仙

秦观

篇5:《诗经二首》教案

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4、学习并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学习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2、体会赋、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3、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学过了《诗经》里哪些诗歌?《关雎》、《蒹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新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打开了我们祖先心灵的世界。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也叫《诗三百》,汉代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叫做“赋诗言志”。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又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如郑风、卫风、邶风、魏风、唐风(晋)等)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是当时15个诸侯国的诗歌作品。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课文所选的两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宫廷乐曲歌辞,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是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的内容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和“颂”数量较少。这些诗歌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 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风土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4)《诗经》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作品朴素自然的风格多方面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

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由于它的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5)《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王朝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xiǎng诗;

四、婚姻爱情诗;

五、政治讽喻诗。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国风”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恋歌数量最多。正如苏州民歌所唱的“无郎无姐不成歌”,爱情永远都是诗歌中重要的题材。“国风”的这些恋歌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的。虽然同属爱情的题材,内容却很少类同,凡属恋爱生活里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这类恋歌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三、《静女》简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短诗。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歌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分析《邶风·静女》

【译诗】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我爱你管箫颜色鲜,我爱你管箫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一)诵读《邶风·静女》

(二)扫除字词障碍:

1、静:文雅和善。其:形容词词头,没有实际意义。姝shū:美丽。俟sì:等待,等候。于:在。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俟我於城隅”介词结构“于城隅”作状语,后置。这是一种文言句式。)“爱”aì通“薆”,隐藏。“见”xiàn通“现”,出现。踟蹰chí chú:也作“踟躇”,心里迟疑,犹豫徘徊。(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好。犹豫:迟疑不决。)

2、娈luán:美好。贻yí:赠送。彤tóng管:红色的管箫。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有光泽。“说”yuâ通“悦”,喜爱,喜欢。怿yì:喜爱,喜欢。女rǔ通“汝”,你,文中指彤管。

3、自:从,介词。牧:郊外、田野。“归”kùi通“馈”,赠送,馈赠。荑tí:初生的茅草。洵xún:的确,确实。“匪”fēi通“非”,不,不是。美人:指静女。贻yí:赠送的。

板书:

1、通假字:“爱”aì通“薆”,“见”xiàn通“现”(爱而不见),“说”yuâ通“悦”,“女”rǔ通“汝”(说怿女美),“归”kùi通“馈”,(自牧归荑),“匪”fěi通“非”,“女”(匪女之为美)。

2、一词多义: 其:形容词词头。(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之:结构助词,的。(美人之贻)

(三)《静女》分析:

板书:

1、三个场景:(一章一章板书出来)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2、男子性格:痴情、诚挚、憨厚。

女子性格:热情、天真、活泼、调皮、聪明、慧美。

3、感情曲线:

4、形式特点: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重章复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5、表现手法:赋。

1、分析作品

(1)首章:这一章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少女的爱慕、思念、迷恋。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男子性格?“痴情”可不可以?“诚挚”可不可以?明显是可以的。“憨厚”呢?小伙子被姑娘如此轻易地捉弄,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他憨厚的性格特点啊?这一段写了约会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写得精彩至极。这个场面有没有安排声音呢?没有。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充满爱意的心在狂跳。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章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怎么概括?俟于城隅不见人。

(2)第二章: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恋人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红色的管箫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姑娘送管箫是为了传情。姑娘如此热情,如此看重爱情,那么小伙子对此是如何反应的呢?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他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彤管听的吗?不是,表面上是对着彤管说,实际上是对着唯一的听众——姑娘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赞美管箫,又赞美赠管箫的恋人。表面的意思是说管箫美,而更深的含意是说姑娘美。这一章写得也是情趣盎然,从这一章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小伙子痴情、诚挚的性格特点。我们再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第二章呢?贻我彤管思情人。

(3)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即白色的初生的茅草)赠给男子。男子对此有何反应呢?他对茅草的赞美是“洵美且异”,美得特别,美得怪异。他对茅草大加赞美。同学们想想,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得多,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只是赞美红色的管箫色泽鲜艳,而对所赠的卑微的一棵小小的茅草却大加赞美,这是为什么?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来抽奖,只有管箫和小草两种赠品,你更希望抽到什么样的奖品?你不会希望自己抽到的奖品是一条随处可见的小草吧?那么诗中的小伙子为什么得到一条小草后那么高兴?他是不是很傻?不是,他不傻。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小草你真是美的,而是因为你是美人赠送的,你的身上还存留着美人的气息。况且“自牧归荑”,荑草是她跋涉远处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物轻而意重。哦,原来,物是寄托着情感,有了情感,物品即使再卑微,它在人的心里也是贵重的了。小伙子这种不寻常的赞美,显示出小伙子一片爱人及物、爱屋及乌的诚挚之心。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小伙子对爱情的态度这时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美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真情的更高层次的境界。那么,第三章,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句子来概括它?爱屋及乌重归荑。我们已经用了“痴情”“诚挚”“憨厚”这样的词来形容我们的主人公“小伙子”,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形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呢?“热情”行不行?行。要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姑娘是不可能又是约会小伙子,又是给小伙子赠送物品。那“活泼”“调皮”行不行?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活泼、调皮的特点?在第一章里,她躲起来逗弄小伙子玩,从这个情节看,我们可以说她是活泼、调皮的。还有没有?她躲起来,一方面是为了逗小伙子,另一方面,她也可以从一个更好的角度看看小伙子,是不是真心的。从这一点看,我们说她是聪明的,她是慧美的,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机灵,有头脑,不是花瓶式的人物。(4)小结:这首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三个有趣的场面,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情景,描摹得非常逼真,生动地表现了热恋中的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

这首诗中,两个人物的形象通过这三个典型的情景,跃然纸上,他们纯真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本人也很喜欢这首诗歌。这一对恋人的幸福很令人羡慕,他们相约于城楼,嬉戏于牧草接天的野外,他们热爱着对方,他们美的形象和纯真的爱情,留下了逾越千年的记忆,让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人类古今共通的情感,感受到古代祖先的情感——纯洁高尚的爱情。)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就像我们电脑里的压缩文件一样。我们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解压,把诗中的图景在大脑里展现出来,才能够领会诗中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意蕴。

2、《邶风·静女》的形式特点:这篇诗歌有什么形式特点呢?它是几言?五言?七言?还是四言?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那请把杂言的诗句找出来。好,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形式特点?重章复唱/重章叠唱。像《诗经》中的《蒹葭》《硕鼠》,它们结构上这种重章叠唱的特点都非常明显。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什么叫回旋跌宕呢?仔细欣赏过音乐的同学可能注意到,在歌曲中经常出现同样的一段歌词要唱两遍甚至三遍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它的乐曲在第二遍或第三遍歌词的时候,要有所变化,否则会显得单调。同样的,如果是乐曲不变的情况下,歌词肯定会变。这样的话,虽然微小的变化你不一定能意识到,但你会觉得舒服,这就是回旋跌宕。好,那我们再看它的表现手法。《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篇诗歌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以“赋”的表现手法直接铺叙陈述。《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五、作业:

1、背诵和默写《静女》。

2、预习下一首诗歌《氓》。(30分钟)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简介《氓》:《氓》是卫国(今河南省淇县境内)的民歌。

这是一首弃妇的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自述的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它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全诗层次分明。这首诗通过结婚前后,爱情、生活、思想感情几个方面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它使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它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

二、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1、扫除字词障碍和内容理解:《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是因为男主人公本来并不喜欢女主人公吗?是因为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强迫安排的吗?朗读第一章。

板书:

(一)恋爱:第一章:求婚,许婚。(赋)第二章:相思并与氓结婚。(赋)

(二)婚变: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而要慎重对待爱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三)决绝: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以及痛斩情丝的决绝。(赋、比)

女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的性格变化:

婚前(少女):热情洋溢、温顺宽厚、感情真挚。婚后(少妇):吃苦耐劳、忠贞善良

离弃(弃妇):深沉刚毅、颇有见识(告诫其他女子要慎重对待爱情)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1)氓mãng:民,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古今异义,古义:民,今义:流氓。之:助词,不译。“蚩蚩”chīchī通“媸媸”,笑嘻嘻。抱:抱着、拿着。贸:买,交易,交换。“匪”fěi通“非”,不,不是。即我:到我这里,即,走近,靠近。谋:指商议婚事。子:你。涉shâ:渡过,原意指徒步过水,泛指从水上经过。淇qí:淇水。至于:到了,到达。顿丘:地名。愆qiān期:延误时间,拖延时间。愆,过失、过错,在这里指延误。期qī,期限,指婚期。良:好的。媒:媒人。将qiāng:请。“无”wú通“毋”,不要。怒:生气。以为:把„„当作。期:婚期。(“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这是一种文言句式。)把秋天定为结婚的日期,是古代一种风俗。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在古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收割了庄稼,拿去换卖掉,买回一些日常用品。收获的季节里,农民的手头相对比较宽裕。于是这个季节也常常用来办一些大事。比

如男女结婚举行婚礼。

第一章:写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写男子急于与女子成婚。那可见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他主动地追求这个姑娘,并且跟姑娘结婚。

那我们看看下面。他们的婚姻是两相情愿的吗?是不是因为男子没有得到姑娘的芳心,最后不得已抛弃了她?他们确实是结婚了,但是这个男子确实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了吗?朗读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2)乘chãng:登上。彼:那。垝:倒坍。垣:墙壁。(残垣断壁)以:用法同“而”,表承接。复关:前一个指氓住的地方,后一个指住在复关的氓。泣:小声地哭。涕:眼泪。(不能理解为“鼻涕。”)涟涟liánlián:泪流不断的样子。既见:终于看见。复关:指住在复关的氓。载:又。尔:你。卜bǔ:用龟甲占zhān卜。筮shì:用蓍shī草占卜。体:卦象,指占卜的结果。无:没有。咎言:凶辞。咎,不吉利。以:用。以:把。贿:财物,在这里指嫁妆、陪嫁品。(不能理解为“贿赂lù”。)迁:搬迁,指女主人公出嫁。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并与其结成夫妻。那么可见男子是能赢得女子的芳心的。他们是两情相愿的。那么是什么令男子抛弃了女子呢?是因为女子性格不好,难以相处吗? 看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追述往日甜蜜浪漫的恋爱生活。这时,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从“送子涉淇”、“将子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情、温柔、宽厚的姑娘。作为少女的她,是非常热情洋溢、感情真挚动人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男子抛弃了这个女子呢?朗读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们沾上了,摆也摆不开。

(3)之:助词,不译。其:代词,指代桑树。沃若:润泽的样子,比喻女子红颜貌美,也比喻女子和氓两个人情意正浓。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于xǖ嗟:感叹词。“于”通“吁”。鸠jiū:一种叫斑鸠的鸟。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无:不要。食:吃。桑椹:桑树紫红色的果实。女:女子。士:男子。耽dān:迷恋、沉溺,欢爱。(不要与男子欢爱,不要为爱情所迷。)犹:还。“说”tuō通“脱”,解脱。第三章: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而受花言巧语、山盟海誓所欺骗。可以看出女子有一颗善良的心。自己有了遭遇,内心非常痛苦,但还是希望别人吸取教训,不要像她一样。她要别人吸取什么教训呢?劝诫女子不要过于痴情,而是要慎重对待爱情。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爱情呢?为什么不要过于痴情呢?女子被抛弃,是因为自身不贞洁吗?朗读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4)其:形容词词头。陨yǔn:掉下,坠zhuì落。这里用黄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红颜不再;也比喻氓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衰减。自:自从。徂:往,到。徂尔:嫁给你。三岁:岁,年;泛指多年,不是实数。食贫:过着贫苦的日子。贫:形容词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这里指贫困的生活。汤汤shāng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渐jiān:浸湿。帷wãi裳cháng:围着车子的布幔。女:女子。不爽:没有差错。士:男子。贰:使„„不专一,是数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其:他的,代词。行:行为。罔极:没有定准,没有准则。罔,没有。极,准则。二三:三心二意,在这里解释为:使„„三心二意,数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其:他的。德:心意,情意。

第四章:为什么女主人公要劝女子不要过于痴情呢?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爱情呢?因为男子容易移情别恋。这一章写出婚后生活的悲惨、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女子的专

一、清白,最后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的移情别恋。那有什么事实根据呢?朗读第五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5)为wãi:作为。妇:妻子。靡mǐ室劳矣: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一天不干的,也可以理解为: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没有,不。室,操持家务,家庭劳作。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晨,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早晨。兴,起来。夜,夜晚,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夜里。靡有朝zhāo矣: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言既遂矣:解释成(我在你家)已经久了,也可理解为(心愿)已经实现了。言,句首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既:已经。遂,久,实现。至于暴矣:到了(你对我)粗暴(的地步)了,也可以理解为就逐渐虐待我了。咥(xì):大笑的样子。其:他们,他,做代词。静言思之:静而思之。静,静下心来。言,句中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躬gōng自悼矣: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追述婚后生活,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后半部分则是回娘家后,痛定思痛,伤心落泪。

第二部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男主人公抛弃女主人公?是因为婚后,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得不好,男主人公才抛弃了她吗?不是。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女主人公婚后的性格特点? “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和第三章对其他女子吸取她的教训,可以看出她甘于贫苦,忠贞善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看出她吃苦耐劳。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男主人公变心。

这一部分是婚变。女主人公悔恨交加,以抒情为主,写女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是全诗的主旨。

那么被抛弃后,女主人公有没有委曲求全,或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朗读第六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洪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他也枉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6)及尔偕xiã老:及:与。偕:共同,一起。与你共同到老。老使我怨:(跟你到)老会让我感到(更加)怨恨。则:都,也。隰:xí低湿的地方。“泮”通“畔”,边,岸。总角:未成年时头发扎成的发型——髻,这里指少年时代。宴:欢聚,欢乐,古今异义。言笑:谈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不思其反:没有想到你会变心,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反,违反誓言,反复,变心。反是不思:反,违反;是,指示代词,这些誓言;思,念旧情。亦已焉yān哉: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已,止,停止,指终止爱情,斩断情丝。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相当于“了吧”。第六章:是表达了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与丈夫决绝的决心和沉痛的感受。“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女主人公没有委曲求全,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直面爱情幻灭、婚姻破裂的人生悲剧,痛定思痛,总结教训。从中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坚强。

第三部分:决绝、感情决裂。情感十分清醒刚烈。

全诗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那我们在分析诗歌所写的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女主人公在婚前、婚后,她的生活、思想和氓对她的态度的前后变化。

无论是《静女》,还是《氓》,男女主人公都是自由恋爱。在《诗经》的时代,男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这种自由,到了宋代的程朱理学形成以后,就完全被剥夺了。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①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子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俗话说,糟糠之妻不可弃。妻子年老色衰,就抛弃她,另觅新欢,“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这样的人的人品是低下的。②社会制度说。A.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③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人们对自由恋爱不理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④“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失约,没有诚信)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男子的不专一,男子的变心,甚至男子有没有真心爱过女子,都值得怀疑。如果氓,真的很爱这个女子的话,为什么不找个好的媒人,就想随随便便完成婚礼呢?如果真心爱这个女子,为什么要在结婚前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结果不是吉,而是凶,那还娶不娶这个女子呢?还有,在决定推迟婚期的时候,氓对女子发脾气了,这说明他这个人本来就是性格暴躁的。你想想看,你是来找恋人商量啊,商量的结果不如意就对对方发脾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想而知了。婚前就这样,婚后为人粗暴,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从种种迹象上看,都可以看出氓,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这个善于容忍的温柔的姑娘,在热恋中却被爱情的甜蜜,蒙住了自己的双眼,没有看清氓的真面目。

所以,女子自身的大意、择人不慎,也是造成她的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

2、艺术分析:

板书:表现手法:赋、比、兴。

这篇诗歌无论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的丰富,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生动,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民间诗人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诗歌的呢?这篇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 是三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而赋、比、兴的综合使用,是这篇诗歌最大的特色。

(1)“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我们回忆一下,《静女》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是用赋的表现手法。

(2)“比兴”的表现手法:

“比”,相当于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作用是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使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所以“兴”往往是用与情感相关联的形象的东西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引发后面的真情实感。“比”和“兴”往往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比”往往先有感情,再拿实物作比喻。“兴”则先用实物,来触动作者、读者心中潜藏的情感,起到跳板的作用。

比如《诗经》里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韵味呢?“依依”寄托着出征的士兵对家乡、对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那“霏霏”曲折地反映了归来的士兵此刻的心情。离别经年,岁月不居,物是人非,千种辛酸、万般感慨,纷至沓来,不正像霏霏的雨雪吗?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了。那这是“比”。如果把前后两句调换位置,变成“杨柳依依,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那是什么?有没有“比”?有没有“兴”?是一个比兴结合的例子。

我们结合课后92页第二题。找出诗中的比兴句,分析它们的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也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也比喻婚姻生活的痛苦。这两处用桑叶由嫩绿、润泽到枯黄、凋落,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变为痛苦。这两句话同样也是“兴”。以桑树的盛衰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弱色衰,同时记述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句话同样也用了“兴”,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教训起兴下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吻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和教训。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形象更加鲜明,诗意更加浓郁。这几个句子都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用了“兴”。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的愁思却是无限的。同样的也是起兴下面的诗句,恋爱时的欢乐是无限美好,而被弃后的忧愁也是没完没了。这些都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3、语言积累:请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板书:

1、通假字:“蚩”chī通“媸”(氓之蚩蚩),“无”wú通“毋”(将子无怒)(无食桑葚),“于”xū通“吁”(于嗟鸠兮)(于嗟女兮)“说”tuō(犹可说也)(不可说也)“泮”pàn通“畔”(隰则有泮)

2、一词多义 其:代词,它,代指桑椹。(其叶沃若)

助词,形容词词头,没有实义。(其黄而陨)

代词,他的。(士贰其行)

代词,你。(不思其反)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无实义。(氓之蚩蚩)(桑之未落)

动词词尾,无实义。(静言思之)

3、古今异义:至于(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表示提另外的一件事的连词。(至于你那件事,我会尽快帮你打听。)

涕(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宴(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氓(氓之蚩蚩):古义:民。今义:流氓。

上一篇:初念浅,转念深美文下一篇:学哪个编程语言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