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二首教案

2024-05-01

4古诗二首教案(共8篇)

篇1:4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雍 陶)(方 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天门山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秀的诗作就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过渡句:那么诗人李白究竟在天门山望到了什么?又是站在哪里里望的?就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84页,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1)矫正字音:中断、楚江、至此、青山、孤帆;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师带生在田字格的练习纸上补充诗句(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过渡句: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的话,画中都有什么景物呢?下面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诗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

四、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生汇报写景词语。(师板书)

2、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读古诗。

3、一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画面。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把这首诗所表现的景物画下来。(出示天门山图片),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在书中找答案(课下注释)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板书:天门断,楚江开)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像门户一样。指名读。这把利剑是什么?楚江(课下注释)介绍楚江: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齐读。

5、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出示第二句)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碧水回)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师板简笔画或者贴图山、水)解释回: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齐读。

6、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幻灯片出示一、二句)齐读。过渡: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幻灯片出示三、四句)指名读。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板书孤帆来,红日,板画或贴图孤帆、红日)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齐读。

7、引读三、四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青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8、引读全诗(出示幻灯片,配乐引读)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指读),望见了这样的水(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指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又拐了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那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9、(指名)生配乐朗读。师: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谁来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10、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绝唱,现在就有人把它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播放《望天门山》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望天门山》改编的歌曲,同学们跟着一起唱。

11、师:这么美的诗,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指名背诵、齐背。

12、师:这么美的诗,我们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能默写出来,下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纸在背面“小练笔”处默写出这首古诗。

五、结语

同学们,祖国的山河壮美如画,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自己的优秀诗作,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红日

篇2:4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4理解第三、四句。(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出示图片,欣赏)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3:4古诗二首教案

一、课堂片段回放:图文引入, 助解文本片段一:

师:“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老师觉得这句话有问题, 既然全天下的田地都种上粮食了, 每个人都应该能吃得饱饱的啊, 农民怎么还会饿死呢?农民忙碌了一年, 到头来得到的是什么?农民的粮食去了哪里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我们来看大屏幕。

(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揭露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残酷, 他们把粮食全部都拿走了, 所以农民饿死了。

生2:有可能那些农民是为自己的后代着想, 把粮食全部卖了得到钱财之后给自己的后代享用。

众生:不合理!我要改正!

生3:我想问的就是:上面第一幅图,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那么多粮食, 漫天遍野, 那为什么底下的那些农民都会被饿死呢?

生4:我知道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收走了本来应该是农民的粮食, 我想问的就是:就像另一首诗中说的一样, “朱门酒肉臭”, 为什么那些达官贵人们宁愿把那些粮食仍在那里吃也吃不完, 也不给农民吃, 让农民饿死呢?

师: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她们两个提出的问题呢?

生4:被贪官抢走了!

生5:我觉得还有可能被偷了。

生6:有可能是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逼他们把粮食拿出来。

生7:有可能是他们已经把粮食收好了, 贪官挨家挨户地收, 把粮食收走了。

生8:还有可能是有人打劫。让他们把所有粮食交出去。

生9:可能是那些地位很高的皇亲国戚, 他们把那些地都包下来了, 农民去种的时候得在他们的田里种, 种的粮食也都归他们了。虽然“四海无闲田”, 但四海没有一片地是农民的, 都是那些皇亲国戚的。

师:对, 地根本就不是农民的。我们知道, 以前很多农民是没有地的。农民种的地都是租的地主的, 对吧?

生:对!

师:那他们收了粮食以后要给地主交租, 农民收的粮食, 有很大一部分都给地主交租了。打个比方, 有时候一个农民收了100斤粮食, 可能要交给地主90斤。

生:哇!

师:剩下10斤还够吃吗?

生:不够!

师:所以“农夫犹饿死”。再加上交了租以后, 还要给国家交税。交完租交完税……

生:就没有钱了!就没有粮食了!就所剩无几了!

师:所以农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 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生:饿死!

师:悲不悲惨?

生:悲惨!比凡卡还悲惨!

师:我们提到了凡卡, 确实比凡卡还悲惨啊, 凡卡还能有一点东西吃, 可是农民却要被活活饿死。封建时代, 租重税苛, 农民辛苦终年, 最后到自己手上的没有多少, 农民不得温饱, 甚至饥饿而死。下面, 请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这种感情, 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齐声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很到位, 老师通过你们的朗读, 仿佛看到了丰收成灾的场面, 看到了人吃人的剥削社会的残酷无情。

片段二: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 还有很多描写剥削阶级的残酷、劳动人民的苦难的诗歌。老师搜集了相关诗歌, 请同学们欣赏后进行理解交流。

课件呈现诗一: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唐·李绅《悯农 (其三) 》

生齐读, 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耕地的人肚子却是饥饿的, 整天织布的人, 却没有衣服穿。

课件呈现二: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宋·梅尧臣《陶者》

生齐读, 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整天做瓦的匠人却没有瓦房住, 只能住在茅草房里。而那些达官贵人, 什么都不做, 却住在舒适豪华的屋子里。

二、资料价值评析:以读促解, 拓宽视野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 老师引用了两个资料进入课堂, 体现了课外资料的两个功能:以读促解, 升华情感;以诗解诗, 拓宽视野。

第一个资料是一组图片资料, 她将一副丰收景象图和三幅农夫被饿死、饿得踉踉跄跄的图片进行了组合, 将“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的诗句形象化的呈现出来了,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 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和愤慨。在此过程中, 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看了这组图片, 此时此刻你心中想说什么?”而是让学生结合这组图片去猜解“为什么丰收了, 农民还被饿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互动、追问, 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耕者无其田、残酷的剥削造成的。

第二个资料是一组表现统治阶级残酷无情、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古诗 (有的是节选) 。引入后, 老师以“齐读———理解”为范式, 对每首诗作了简单处理, 最后又回到对主体诗《悯农二》的朗读上。

篇4:《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幻灯片出示:中国的经典,不可忘却!(齐读)

四、板书设计(略)

篇5:23(教案)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

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 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春 日》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

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二、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篇6: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 12 个生字:“居、草、烟、童、散、归、纸、晓、眠、落、知 少”;会写 6 个字:“飞、少、忙、多、早、学”;学会新偏旁:“竖心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以读为主,读中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春天的美好;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4、重点、难点分析

1.朗读、背诵古诗,体会春天的美好。2.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多媒体课件。3.投影仪。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

(一)(展示课件第七屏)展示作者简介:“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他的诗善

于描写自然风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画》。”学生齐背《画》,教师朗读简介。《村居》是高鼎的另外一篇有名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村居》。

(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三)有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学生 回答)

二、解诗意

(一)初读全诗,认识生字:

1.(展示课件第十屏)出示视频,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2.学习偏旁:“竖心旁”。竖心旁的笔顺重点标出:点、点、竖。3.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二)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1.疏通诗句,了解诗意。(展示课件第十一屏)(1)村居:住在农村。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指杨柳被春天的气息陶醉了。这两行诗写出了时间(早春二月)、地点(堤岸旁),突出了环境的美:地上,青草依依;空中,黄莺唱着歌儿翻飞,处处春意盎然。(4)散学:放学。

(5)鸢:老鹰。纸鸢:风筝。

这两行诗写明了人物(刚放学回来的儿童)、事情(放风筝)。这大好的春光

可别错过,赶紧拿出彩色的风筝,让春风将它们送上天空。

放风筝是要借助风力的。诗中没用到“风”字,可却有几处能让你感受到那

温暖的春风。请找出来。(“拂堤杨柳”——柳条轻轻摆动,轻轻抚摸堤岸,那是春风在轻轻地吹。)(“放纸鸢”——风筝飞上高空,与青草绿树相映成趣,那是春风把它托上空 中的!)

感谢春风,给放学回来的孩子带来了这么多欢乐!2.品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堤”“鸢”两个字的发音。(2)指名诵读,读出感情。

(带着欣赏、陶醉之情读一、二行;以激动、欢快之情读三、四行。)(3)分组竞赛读,集体评议。

三、悟诗情

1.(展示课件第十二屏)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美好,体会儿童放风筝的快乐。2.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古诗二首 4 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

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

勃勃的‘春乐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

1.(展示课件第十三屏)出示第一题,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四幅图,再根

据图意选择相对应的诗句。

2.课件出示题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3.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

1.(展示课件第二十一屏)课件展示孟浩然画像与简介:“孟浩然是唐代著

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当时和后世都有 很大的影响。”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

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春晓》。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晓”是天刚刚亮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早晨。它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 “知道”“懂得”。那么这首古诗的题目“春晓”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

二、解诗意

(一)自学理解

1.(展示课件第二十三屏)出示全诗文本,播放录音。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3.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二)交流讨论,体会诗意 1.“眠”指睡眠、睡觉;“觉”指感觉、知道。第一行意思是:春天的夜里

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古诗二首 5 2.“处处”指的就是到处;“闻”在诗里是听见的意思,听用耳,从耳入门;

“啼”是叫。第二行意思是:早晨醒来,到处都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啼

鸟”是为了押韵,把“鸟啼”倒装过来。

3.第三行意思是: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

4.第四行意思是:经过风吹雨打,不知道被打落的花朵有多少呢。从另一

角度说明春天繁花盛开。

(三)想象春天

1.(展示课件第二十四屏)展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想象春天的美景。

(学生汇报)(1)(展示课件第二十五屏)展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想象春天早晨的特 点。(学生汇报)(2)(展示课件第二十六屏)学生根据提示,想象夜里春风春雨情景。(学生 汇报)

三、悟诗情

(一)(展示课件第二十七屏)课件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所示的小树、花朵、小鸟、蝴蝶和春风,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美好。

(二)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诗人通过对春风、春雨及花鸟的具体感受,描绘了一幅极富生命力的鸟语花香的绚丽春景,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光 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

篇7:古诗二首教案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篇8:古诗二首教案

田春丽

【教材分析】

本课有《过分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温庭筠,诗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生动地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2、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了解自然界中湖水壮阔美丽。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水吗?那谁来说说关于水的成语有哪些?(学生畅所欲言)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学习关于水的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揭题

过分水岭:过,路过。分水岭,地名,指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在湖上饮酒。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三、引导自学

1、自由读古诗3遍,要求读正确。

2、小组为单位,交流理解词语,不理解的划?准备质疑。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四、交流释疑

1、指名朗读第一首古诗,师生纠错

2、朗读第二首古诗,师生纠错

3、解释词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4、说出古诗大意(1)《过分水岭》:(2)《饮湖上初晴后雨》:

5、指导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区分状和妆。强调“抹”写法

五、背诵古诗

六、当堂检测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3遍(必做题)

2、默写古诗(选做题)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吟诵品读,深入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三、引导自学

1.品读第一首:“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是什么?

2、品读第二首: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什么。

3、作者看到西湖美景的心情如何。把什么比作成了什么?

四、交流释疑 1.第一首:

“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是人的感情。

(同行指溪水。“惜别”体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溪水的喜爱)

2、第二首: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什么。(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如何。(高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西湖比西子,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3、指导朗读。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推荐古诗)

《忆江南》唐.白居易 《水帘》唐.罗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万点飞泉下白云,日出江花红胜火,似帘悬处望疑真。春来江水绿如蓝,若将此水为霖雨,能不忆江南。更胜长垂隔路尘。

六、当堂检测 1、感情朗读古诗

2、两首古诗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必做题)

上一篇: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简报下一篇:归家无期是您最遥远的期盼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