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2024-04-19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共8篇)

篇1: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内容提纲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范式转型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

1、识字写字教学设计

2、阅读教学设计

3、写作教学设计

4、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5、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四、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

1、阅读与鉴赏必修课程与教学设计

2、表达与交流必修课程与教学设计

3、语文选修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4、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语文教学评价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2、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3、技能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关于语文教学设计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何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想、策划、方案、教学计划的轮廓、教学思路的主线、教学结构的框架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以激励学生自主探求语文知识、积极参与言语实践、主动涵养思维品质为目的,根据文体特点或课题性质,确定教学计划,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的最优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的二、彰显语文教育的特点:言语实践、思维磨砺、知识积累、审美体验、情感陶冶、技能训练

三、过程功能与效果意识相结合四、在动态中生成语文能力与智慧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师课程理念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的变化:由客观存在向自主探究的变化;由永恒真理向无穷发展的变化;由知识力量向潜能力量的变化;由工具理性向审美理性的变化。2对学习本质的认识的变化:由重视基础知识向重视创造能力的变化;由接受知识积累向选择发现知识的变化;由崇尚尊重权威向质疑批判权威的变化;由重复演练习题向直面社会生活的变化;由获取书本知识向展示人的本体的变化。3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的变化:4由单向传输向交互对话的变化;由课本唯一向资源开放的变化;由答案式设计向生成性设计的变化;由表现教师自我向展示学生个性的变化;由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变化;由关注知识体系向关注学生心灵的变化。据此,语文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精神的原则;

历练思维品质,引领听说读写言语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 提升审美品质,涵养鉴赏能力,诗化学生情感,塑造美丽人生的原则;

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提高搜集信息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

落实学习目标,及时实施反馈矫正,保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则;

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强化学习兴趣,涵养创造意识的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

1、选择目标,制定计划 三维目标;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学习材料、组织形式、活动步骤、方法手段、评价监控等

2、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3、明确步骤,组织学习明确学习任务:教师陈述、板书告知、课件闪现、发放任务单等,说明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及参与学习的具体要求

4、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a过程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意见、个人质疑、个人体验、课堂作业、课堂制作、课堂表演、读书笔记、活动记录、活动图片、资料汇编、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b终结性学习成果展示:试卷、作业集、综合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文字总结和电子音像资料等 评价的重点:强化动机、改变方式、促进智慧发展、历练实践能力

加强反思环节的设计,注重收集反思资料 案例评析:《死海不死》两种设计之比较 牛刀小试:《小小的船》设计尝试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头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附:课后生字及练习

会认的字:船

在里

星 蓝

会写的字:小

“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看月亮还像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提出者:瑞士皮亚杰,后经科尔伯格、斯滕伯格、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姆、布鲁纳等人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流派。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关注学习者的先前经验。

2、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3、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1、从知识的灌输到知识的建构。理性主义知识观的影响

2、关注语文的模糊性。

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4、转变语文学习观念。

5、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研究的通信》:语言学的重点

都是讲有关抽象思维的语言的,要研究形象思维,不能走这条路。老实讲,你们这些中文科教师,如果用语句结构、语法分析这套教学法,我看教不出有艺术思维的好学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1、理论的提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1993年又在《多元智能》中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

2、基本内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包括以下九方面智能:

1、、言语智力。包括:头脑风暴、演讲、辩论、文字条幅等。

2、逻辑数学智力。如:概念的判断与推理;事件的逻辑顺序;问题的解决步骤等。

3、空间智力。如:绘画、雕塑等。

4、音乐智力。如:歌词、乐理、作曲、演奏等。

5、身体运动智力。如:运动、跳舞、角色表演、游戏等。

6、人际关系智力。如:小组学习、合作活动、集体行动等。

7、内省智力。反思日记、价值判断、能力分析等。

8、自然智力。环境意识、生态保护能力等。

9、存在智力。规划人生的能力、习得工作技能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1、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2、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发展。

3、创造语文学习环境。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核心观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征:全体性 全面性 主体性 长效性

四、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三维目标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五、“大语文教育”理念 提出者:河北·张孝纯

观点: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读说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即“一体两翼”:以课堂教学为体;开辟第二语文学习渠道、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篇2: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与是浩如烟海,而且很难评判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各种理论和知识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和使用的条件。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和理论,希望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汲取不同知识和理论的合理之处或精华。

本书是关于研究“课程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知识的专著,具体包括了:课程与教学概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课程与教学观等方面的内容。

篇3: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关键词:Edexcel BTEC,教学模式,课业设计与评价

目前, 国内和英国Edexcel BTEC职业资格的合作教学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BTEC教学是一种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统一标准课程的职业教育模式, BTEC证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BTEC中外合作教学, 学生可以取得国内的学历证书与BTEC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凭借BTEC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留学机会。对院校来说, 中外合作教学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内容、思想和理念, 对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作用。

BTEC课程旧课程大纲分为文凭课程 (Diploma) 和证书课程 (Certificate) 两类, 从级别上分为初级 (First) 、中级 (National) 和高级 (Higher National) 三个级别。而BTEC (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 属于高级文凭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11级学生开始, Edexcel BTEC改用了新的大纲,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由课时制改为学分制。

一、BTEC教学模式的特点

BTEC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明确,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 其特点主要如下:以课业为主要的考核手段,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较高;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对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鼓励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要求课业有特定的职业的背景, 最好是当地企业或其他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 尽量使学生完成的课业具有商业价值;将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兼顾升学和就业, 完成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同时获得继续攻读本科以上学位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BTEC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

通过BTEC教学过程, 我们对BTEC教学模式和要求有了一定体会, 取得了丰富的BTEC教学经验, 下面将按照教学流程逐项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1. 安排专业教学计划。

BTEC教学有一个完整的BTEC教学大纲, 同国内的教学大纲相比, BTEC教学大纲除了列出学习内容外, 还列出了课程的考核要求和评估原则, 而且要求非常细致。开展BTEC教学, 需要相关系部先根据大纲安排教学计划。在进行BTEC学习前, 学生需要明确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针对目标去学习, 才能达到合格要求。

2. 教师设计课程课业。

BTEC对学生的教学和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课业, 每门课程要做2~3个课业, 要求学生完成的课业能覆盖BTEC教学大纲中本单元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课业是以一系列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 由教师设计、布置、指导和评估。学生在自主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若干项的专业学习成果。同时, 课业规定了学生必须发展的通用能力领域及应取得的成果。BTEC把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课业的方式把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发展了通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课业, 设计学生在怎样的环境下, 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 有效地掌握知识, 并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经验和能力训练;学生在围绕完成课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 得到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训练。课业要求完全覆盖教学大纲的每一点要求, 同时要求只要覆盖一次。所以BTEC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课业设计中, 课业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课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考试、作业、报告、设计等形式。可以设计探索性课业, 即只给出课业的任务, 不给出课业的操作和实现步骤, 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查资料以及讨论, 通过探索性学习完成课业;也可以设置成设计类课业, 教师给出题目和要求, 学生根据相关的条件和设计方案,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

3. 完成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和设计好的课业, 教师就可以进行课程教学了,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BTEC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的指导与教学为辅, 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课业。学生在完成课业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 收集并保存“证据”。学生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 如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文件资料。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 制作自己的学习证据汇编。学习证据汇编除了可以用来申报学习成果, 评定学习成绩及通用能力等级外, 还可以在求职时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4. 教师进行课业评估。

课业的评估包括对专业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通用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提交的取得“成果”的“证据”。评价等级有P (通过) 、M (良好) 、D (优秀) , 不合格的要重做。评价标准在教师布置课业任务时就已向学生公布。

BTEC课程课业成绩可以根据几个部分来评定, 包括问题, 设计, 实验, 演讲, 教师提问等, 其中问题与设计需要有纸质课业和相关的电子资料作为学习成果证据, 如果涉及到实物的制作还需要提供实物作为证据, 来实验、演讲, 教师提问需要有观察表来证明, 教师还可以拍摄照片, 制作录像录音作为相关内容的证据。

课业评分需要有三个阶段:首先,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课业, 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 给出成绩和详细的评语, 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其次, 学生拿到初次批改的课业后, 可以和教师进行沟通, 根据教师的建议对课业进行补充和修改;最后, 如果学生的课业至少满足了BTEC要求的通过的标准,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的通过的标准, 学生还需要再三修改以达到要求。

5. 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

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内审和外审两个部分, 不同的教学系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监控环节, 但是内审和外审是必须进行的。内审员主要为校内的监督, 需要通过听课, 教学计划检查, 课业检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并要求教师限期改正问题。其中课业检查是内审重点之一, 课业需要两轮审查, 在上课前对课业的设计进行第一轮审查, 在课业完成后需要对课业逐份进行第二轮审查, 不但要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要求, 也需要对教师的评审进行检查, 保证课业成绩的公平公正。外审是由英国BTEC总部派来的外审员执行, 主要通过课业审查, 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专业教学进行评估, 不合格会给出不通过的建议。

三、BTEC教学的课业设计与评价

下面将通过一个多教学单元 (unit) 一体化教学的课业设计来谈谈BTEC教学设计的重点, 所用的例子为项目, 项目管理与工程设计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 这门课程将完成三个单元, 分别是项目, 项目管理和工程设计, 最终将达到这三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教学单元共有两个课业,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 完成项目说明, 课业2要求完成项目报告和实物设计。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 完成项目说明, 下面即项目选择的流程图。

四、BTEC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 BTEC教学课程建设以职业为导向, 兼顾通用能力;教育理念现代化, 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考核评估以课业 (课业) 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中引入BTEC理念, 进行BTEC职业资格教学, 有助于体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能使我们对职业能力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 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连青.BTEC课程教学实践与回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1) .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01) .

[3]罗晓蓉.BTEC课业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 2006, (11) .

篇4: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素描课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看,素描、素描教学始终与造型艺术休戚相关:艺术家造型观念的确立、造型能力的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开拓、无不通过素描实践或素描教学来获得。因此,虽然关于是否一定要采取素描教学争议不断,但素描仍然是当前各美术专业院校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在以往的“名师授业”栏目中,我刊也曾向大家介绍过江南大学等学院的素描教学,这期向各位读者推荐的是西安美院的《素描与体验》课程。作为入学的3周课程,该课程在4年的本科教学中所占的时间并不长,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正确的造型观念的确立,对造型意义的理解,以至对整个美术学科的理解都从这一步开始。该课程从文艺复兴的经典素描理论入手辨析素描原词意的确切含义,诠释瓦萨里对素描的经典定义,进而以整体观的方式,围绕素描概念涉及的内容设计课程,使学生通过“草图体验”、“形状构成”、“黑白灰构成”三个练习以及最后一幅完整作业,从体验素描与自我、素描与绘画、素描与创造的关系入手,达到认识素描的核心是形式、功能是设计、基本手段是“线条”的教学目的。

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及内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为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单一的西方造型基础能否适应今天的中国文化全面发展的各种需求;随着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基础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应试教育形成单一的技术性训练模式,造成走进大学校门的艺术专业学生缺乏较全面的艺术综合素质,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并有待及时解决的问题。

素描课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从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素描以及素描教学始终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艺术家造型观念的确立、造型能力的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开拓,无不是通过素描教学或素描实践来获得的。所谓“素描是绘画、雕塑、建筑三门艺术之父”意味着素描自身包含有各学科、各画种之间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对这种共同基础因素的研究是素描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从历史与学科的角度来看,素描之所以被称为“造型艺术之父”,是因为它通过视觉形式(visual form)这一纽带使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归于统一。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在绘画、雕刻中,甚至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就它们是美的艺术而言,素描都是根本性的东西。在素描中,不是在感觉中使人快乐的东西,而仅仅是通过其形式使人喜欢的东西,才构成了鉴赏的一切素质的基础。”的确,视觉形式的呈现,或者说视觉形式的构建是造型艺术的审美核心,也是素描的根本所在。艺术家是通过视觉形式来进行他的语言表述的,视觉形式代表了造型艺术的根本特质。无疑,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对视觉形式的探索与构建构成了课程的主线,通过对视觉形式规律与原理的研究,理解形式是艺术家 “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使学生获得用视觉形式来表达思想意图的语义能力。

一、《素描与体验》课程设计理念:

素描一课,对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纵观4年的本科教育全程,入学后的最初3周课时虽然只占了很少的比重,而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有关对造型观念的确立、对造型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造型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这一步开始。所以说,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加强对素描概念与功能的理解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其课程设置是理论加操作实践;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更加强调理论的介入,强调“识”重于“做”,以强化观念的确立。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素描理论入手辨析素描原词的确切含义,诠释瓦萨里对素描的经典定义,围绕素描概念涉及的内容设计课程。

素描的基本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迪塞诺”(disegno),它是当时绘画中的基本概念,在阿尔伯蒂、瓦萨里、达芬奇、丢勒的论述中,素描的概念和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别。首先,从瓦萨里对disegno的经典定义可以看出,素描就是画家对形式理念的视觉表达,画家既要通过心灵中的理性获得自然事物的形式、理念,同时又要以素描的方式呈现这种视觉形式。这个定义包含了素描从形而上的精神活动,到形而下的技术手段的整个外延跨度,形式理念则是它的核心内涵。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尔雅》中有“画,形也”的词条。看来形状或形式是绘画本体的观念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有着同样的认同。素描在造型艺术的基本价值与功能正在于对形(form)的呈现,从这个角度讲,绘画的概念内涵与素描的概念内涵是叠合在一起的。而在我们以往的语境中,对素描概念的涵义的理解有着很大的游离性,有时被狭义地理解为具象绘画中的造型能力,有时又统而论之为绘画的基础,而没有像瓦萨里、祖卡罗、康德那样把素描的核心定位在形式(form)的理解上。

其次,由于“迪塞诺”是意大利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如中国哲学中的“气”和“道”的概念,在其它文化中没有对等的词或概念来翻译,这为我们完整的理解它的含义带来了不便。现代汉语中对素描的翻译大都转译于英文drawing,但是它远远没有传达出迪塞诺的深刻含义,实事上迪塞诺(disegno)兼有图画、设计、构思、构图、打算、图案、纲要等含义(disegno包含了英文design、drawing、sketch三个词的词义)。显然drawing的含义中缺失了素描概念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设计,设计是机会、偶然的反义词,它代表了主体能动的“组织”建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以完整、准确、理解古典时期的素描概念为起点来设计教学,即紧紧抓住设计意识与形式两个重点。为其如此,基础素描教学才能吻合素描的本质。可见,素描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塑造体积空间,更不是它的表面的单色的“形象”,素描的本质在于视觉形式的设计。

基于对素描原本概念的大致梳理,笔者认为,造型艺术部素描第一课的课程设计,在总体上,应立足于对素描经典理论的分析,加深对素描概念的理解;在理论上,以美术史的角度阐述素描,理清素描和绘画的关系;在实践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素描学科有一个完整的直观,对素描操作流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真正懂得素描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已往的素描第一课教学,过多地侧重对具体环节的关注(如对观察方法、塑造方法的学习),属一斑窥豹的性质,这样的局限性相对弱化了素描和生活体验、素描和绘画的关联,弱化了素描与创造的联系;而以全方位的角度溯源素描,就可以使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完整地看到素描—绘画—设计—作品之间的关系,看到素描是怎样把蒙胧的意念构建成具体的形状,怎样把简略的图形逐步完善成完整的作品;还能够使学生看到他们将要学习的素描课程具体处在素描教学的哪个阶段,以做好学习准备。总而言之,这样的课程设计其意义远远胜过着眼于某个局部问题。

nlc202309021849

二、课程设计说明

(一)第一步《草图体验》(见图1)

此段教学强调素描与生活、素描与自身感受的联系。其基本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从生活于其中的身边世界着眼,从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入手,以基本意念、意向为出发点构思画面,探究画面的基本构成与视觉形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意图,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改进静物的摆放:此阶段,学生可一边画草图,一边调整摆件以达最佳效果。

草图应反映出不同构图的构成方式、构成布局、基本图形,体验不同的视觉差异。应多试验不同视点、不同视角(俯视、平视、仰视、近视、)所传达的不同效果以及视觉意义;还可以试用不同的画幅形式,如长方形、正方形、横长方、竖长方以及黄金分割比例图形;也可试用特形画幅如圆形、古典半圆形,以体验不同的视觉感受。

(二)第二步《形状构成》(见图1)

对基本形的理解是建立正确造型观念的第一步。每一类事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形,即所谓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状,正如苏轼所言的“常形、常理”。基本形是造型的起点也是造型的终点(在观察时从基本形入手,刻画时,细节表现应服务于基本形的呈现)。自然界的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基本形状需要画家去伪存真地发现、挖掘、提纯,有时还需要夸张、强调,才能提炼出该事物的形态特征,才能抓取其形式意味。这种提炼基本形、抓取形状意味的能力训练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环节。

作业要反映基本形的几何特征,要对基本形进行归纳、提炼以及寻找整幅画面中有意味的形状组合,还要反映出其外轮廓的特征和对其基本形与内部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第三步《黑白灰构成》(见图1)

对任何画种来说,黑白灰的色度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造型环节。黑白灰的分布有着高度的自行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再好的画面结构、再好的视觉角度都会因此呈现出视觉上的混乱。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研究色度的配置规律,研究色阶的有序安排、研究色调的功能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作业要求分析对象的色阶构成,用五个色阶概括对象,试验不同调性(如亮调、暗调、灰调),练习归纳色阶、研究色阶和形状关系。

(四)第四步《完成作品》(见图1)

三 、教学实践范例

(一)第一步《草图体验》

素描不仅仅是培养准确刻画物象客观形体的训练方式,而且也是记录生活,表达审美体悟的重要手段,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表达才是真切而有乐趣的。因此静物题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松果与莲蓬,除了干果壳本身的质感纹理外,松果与莲蓬细节形态的趣味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干裂果壳的自然扭曲与细节的穿插形成丰富而微妙的韵律节奏,然而这种趣味性如何才能得到艺术地表达则是一个需要反复尝试与选择的过程。从静物的摆放,角度的变换,构图的设计都需要从审美形式出发,进行反复推敲、比较,筛选出最适合自己表达意图的构图形式。

草图体验1:角线构图,台布外形呈斜线,将画面分割成为两块大小不同的空间节奏。

草图体验2:通过椅子与背景的床与投影对画面形成矩形空间分割,而主体物的摆放呈反“C”形曲线,以破矩形的方正单一,形成‘方’与‘曲’的刚柔变化。

草图体验3: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通过台布左右两边的不同体量及投影的不同形态获得画面的变化与均衡。墙面的插座增加背景墙面的变化,同时与主体静物形成点面呼应。

草图体验4:通过台布将深色背景分割出三角形与矩形空间,主体松果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使其成为必然的视觉中心,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背景的重色块与台布的亮调形成强烈对比节奏,而松果与莲蓬的深灰色又与背景色呼应,使台布与背景的对比趋于平衡。

草图体验5:通过台布对灰地面形成大小不同形状的分割,干果的分布注重聚散变化。同时用横向尺寸的超长比例增强静物画的开阔感。

草图体验6:以斜三角构图形成不稳定感,打破静物的静态组合,静中寓动,以求变化,增强画面的构图活力。

(二)第二步《形状建构》

对基本形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形体基本特征,同时能更好地发现物体大形的韵律节奏。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选择了松果和莲蓬:松果总体呈圆柱与圆锥的组合,果壳呈菱形的特征并按照圆柱透视分布;莲蓬则可理解成圆柱与半圆体的结合,其表面褶皱纹理也呈圆柱、圆球分布。这种对形体构成的理解分析有利于排除繁杂细节的干扰,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地归纳组合,避免整体形态的松散。

(三)第三步《黑白灰的构成》

黑白灰构成1:减弱色调间的对比反差,整体以灰色调为主,形成舒缓柔和的色调关系。注重对整体色调氛围的营造。

黑白灰构成2:减弱主体与与台布、椅面的对比变化,强调三者关系的整体性。背景以重色调为主,左上角的重色调处理成为自然的有机形,打破方硬的色块分布形态,使画面规整而不失灵活。

黑白灰构成3:注重色调节奏的体现,加强黑白灰的对比关系,形成明确的色调层次。椅面与台布的亮灰色调,与主体干果的的灰色调形成对比,使主体更加突出。

黑白灰构成4:整体色调设计采用大调和、小对比的方法进行,画面统一于灰色基调之中,主体松果和莲蓬缀以重色调,形成视觉跳跃效果。

黑白灰构成5:黑白灰色阶变化清晰明确而又紧密呼应,左上角的重色调通过椅子腿的灰色形成大与小的分割,同时又与右下角的狭长的不规则重色调形成呼应与平衡。背景深重灰色与台布的灰色之间间以亮灰色椅面,使三者形成明快的色调节奏与明确的空间层次。深灰色的松果、莲蓬置于灰色的台布椅面之上,既增加了台面色调的变化,又使主体突出醒目。

黑白灰构成6:画面整体以重色为基调,同时重视色调的对比变化,使画面气质厚重而又显得节奏铿锵。

(四)完成作品说明

以草图6为基本构图框架并稍作调整,强化画面的构成意识,台布的摆放形态呈斜三角,打破方形画面与椅面的规整格局,以取得稳中求变、静中寓动的效果。左上角的重色调通过椅子腿的灰色形成大与小的分割,同时又与右下角的狭长的不规则重色调形成呼应与平衡。深灰色的松果、莲蓬置于灰色的台布椅面之上,既增加了台面色调的变化且又使主体突出醒目。重点刻画松果莲蓬的丰富细节与形体质感的微妙变化,增强画面的可视内容。(胡涛教学示范)

总之,通过三周系统的以“解构”方式对素描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学科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体验了关于素描的概念与内涵。由于课程对体验与创作性的引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表达的意识,把素描理解为是主体性的主观构建行为,摆脱了“考前式”的素描观念和“照抄”的模式;由于课程对视觉形式的强调,学生对形状与形式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对形式美感的敏锐度得到了加强,这种良性的教学结果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显现出来。《素描与体验》课程以“泛素描”的意识整合各学科的特殊性,以最大的包容性统摄不同的美术学科,同时兼顾技能与知识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兴趣与规范的结合,以此奠定高等美术院校学生的专业起点。

(赵健、张元稼/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

篇5: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当前热门课程,该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我们以一个学习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采取在机房上课、边讲边练的方式和案例教学法,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作 者:安颖莲 李秀 姚瑞霞 田荣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 “”(9) 分类号:G434 关键词:网页制作   课程设计   实验教学  

篇6: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一厘米》

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敏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

基本信息: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3.学生教难理解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教难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4、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5、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二、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三、板书设计

6、一厘米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教学反思

1、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如本堂课,抓住了重点段落(陶影的心理活动),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篇7: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04-02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传统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创新思维开发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是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可以从创新课堂设计等角度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目前国内“居住空间设计”设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下文将对其进行阐述。当前“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现状

居住空间不同于其余空间形式,私密性比较强,饱含了居住人的特点以及居住人的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所以“居住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布局要求,还要尽量满足住户个性需求,打造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想要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可以将室内设计作为基础课程来看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室内设计工作模式,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提升方案设计质量的工作方式,打破原有方案设计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素,通过提升基本设计方法等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掌握室内装饰材料以及室内施工图纸绘制工作方式,提升室内设计知识点方案设计应用质量。从该情况来看,课堂不仅要包含理论上的教学内容,还要传授一些实践内容。通过方案设计的形式给出户型图,让学生们自主布置房屋空间。如果通过该方式来打造概念性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思维发散,而且设计的个性也逐渐凸显,可以将设计方案反馈到教师处,提升设计方案可行性。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打破传统空间布局以及传统家具摆放位置,彰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突破需要以可实现为基础,才能保证“突破”具有实际意义。“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课程设置当中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的,通过分断集中教学的模式来传授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比较明显,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没有时间给学生解答问题,都会导致学生似懂非懂,长时间不能解决相关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之后一段时间的实践环节中,虽然理论知识学习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理论和实践却很难结合到一起。所以可以将实践教学工作模式融入理论教学当中,让教师自由化渡支配时间,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吸收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在面对项目的时候,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空间设计”知识点日后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根据不同规格空间,对空间进行重组,获得更加符合当前发展状况的新空间,利用这些形式来体验设计过程中空间布置的重要性。在该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认识都是比较少的,也缺少工艺制作工作技能,知识让作品有表象,但是缺少灵感。

“居住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从实践性的层面来进行优化。将项目作为依托,结合理论知识点,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面对项目工程的时候,要将问题作为主要的课堂授课先导来看待,不断地引入一些全新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跟着设计任务的内容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教授知识点的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勾起学生在该方面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位置知识点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事件设计能力。不能将设计方案集中在形式功能上,还要让学生可以拿出较为完整的方案,才能保证后期“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正常开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要从事“居住空间设计”教学的教职员工在日后不断探索。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中

反转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章节或者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来录制一些视频,将反转课堂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专业特点比较明显,所以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所以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质量。首先可以从云平台以及云网络建设的层面上出发,为课堂教学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的教学环节来学习。其次,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并将录制的资料录入云平台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在线教授课程,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互动的形式来学习知识,让学习课堂无处不在。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批阅一些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困惑或者是自己的看法。从整体上来看,要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来安排课程,尽量减少负面条件的约束,提升“居住空间设计”教学设计质量。

结语

篇8: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一、目前《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及情况分析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是: (1) 掌握道路选线和路线纸上定线的基本方法; (2) 了解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内容; (3) 应用道路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进行道路平纵横和平面交叉口设计; (4) 了解道路设计文件的主要组成和要求, 这些包含了道路设计的主要内容, 但不够宽广, 深度方面也略显欠缺。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仅进行选线和纸上定线训练, 内容比较单薄。

选线和定线是山区公路设计中的主要环节, 传统规划设计中都是基于土方工程量最小的原则通过手工选线来确定路线方向, 然后再通过穿插交点等方法来定出路线, 这种传统的设计技术包含了历史的沉淀和精华, 学生必须掌握。但是现代道路更加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 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显然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 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注入更多的元素, 让学生打开眼界, 逐步掌握现代道路方案设计中的新理念新方法。

2. 仅依靠辅助软件来完成设计任务, 缺乏应有思考。

目前道路辅助设计软件很多,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是依靠辅助软件完成设计, 毫无风格, 而对于在校大学生, 未来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在学习的环节必须勤于思考, 以完成一件艺术创作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方案, 而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完成了事。

3. 只会死搬硬套规范和标准, 设计方案僵硬死板。

规范和标准是进行设计的依据, 但是如果不能通过课程设计的环节加深对规范标准的理解, 只会机械地照搬规范标准, 那么就不可能在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灵活顺畅, 缩手缩脚, 缺乏大气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尽可能理解规范和标准的来龙去脉, 尤其是其中的条文说明要多加理解, 特别是一些边缘指标的选用和组合, 最能体现设计者的专业水准, 而这些必须在课程设计这个环节中得到应有的训练, 对加深对课程学习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4. 专业基本素质训练不够, 设计文案粗糙。

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进行最基本的专业训练, 提高专业素质, 出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灵动以外,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反应在设计成果上面, 体现在所提交的设计图表表现上。图表不够专业, 不美观, 不协调是最大的问题, 再好的设计方案, 如果不能通过规范专业的图表表达出来也是没有用的。从近几年所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来看, 情况不很理想, 版面混乱, 文字大小风格都不一致, 往往会形成两种品质明显不同的图表, 一种是通过专业软件自动生成的, 另一种是需要学生自己设计绘制的, 其中缘由非常清楚。根据以上这些情况, 结合目前课程改革项目, 拟在新学年中针对课程设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期望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二、改进《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安排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在新学期中共安排36个学时, 和主干课《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相同的课时, 以往一般都是先统统安排讲授主干课, 讲完课后全部时间再安排课程设计, 这样的好处是两者衔接得比较好, 缺点是留给课程设计的时间往往不足, 学生们经常是突击完成任务, 加之一般都临近期末考试, 自然就会打点折扣。因此就必须精心安排这36课时教学计划, 既要和主干课程配合好 (主干课程相关内容没讲, 课程设计是没法做的) , 同时又要保证课程设计的时间和效果, 图1是主干课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

三、增加知识扩展和案例教学

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学生动手做, 也需要进行大量结合实际工程的案例教学, 为此,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结合主干课的教学进度, 安排了大量知识扩展性教学, 一是国外相关内容介绍, 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结构, 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案例教学, 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 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方案拟定, 工程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具体内容计划包括: (1) 道路规划设计各个阶段任务及重点, 分析道路建设程序和对应的各阶段任务等。 (2) 对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思考和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规范和标准研究的过程, 对其中关键术语表达方式的了解和条文说明等。 (3) 行车和动力学知识的扩展, 扩充车辆行驶轨迹的内容, 提高学生对车辆运行特征的理解, 比如大型车的“内轮差”现象形成机理等, 如图2。

(4) 平面设计扩展, 增加平面前后设计一致性的技术要求, 引导学生注意如何提高平面设计质量。 (5) 纵断面设计扩展, 增加有关长大下坡导致汽车制动失效的内容, 提高学生对路线方案重要性的认识。 (6) 选线和定线知识扩展, 强调基于安全与环境的道路路线方案选择的理念。 (7) 平面交叉口知识扩展, 通过车辆运行轨迹及速度的分析, 提高学生对缘石半径设计意义的理解, 如图3。 (8) 立体交叉知识扩展, 增加对立交间距和指标应用的拓展教学。

四、扩大课程设计内容覆盖整个学期

在新学年中, 学校将本课程安排为一个学期的36学时, 2个学分, 相比以往扩大一倍, 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既然课程是按照一个学期安排的, 那么课程设计的工作就应该贯穿整个学期之中, 通过课程设计、平时作业等手段使学生更加灵活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涉及更多的知识点, 将课程设计理解成几个大型作业来完成, 这样效果应该会好一些。具体安排了两大课程设计内容, 每个学生均需完成。

1. 城市道路课程设计, 包含平面交叉口设计。

这部分重点训练学生市政道路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重点, 交叉口几何设计, 交通组织设计等, 面向市政设计单位的设计需求, 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并加以体会。

2. 山区公路课程设计, 包含立体交叉设计。

这部分重点训练山区公路选线、定线等方面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立体交叉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重要面向公路行业设计单位的技术需求, 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并加以体会。以上计划的课程设计内容基本涵盖了主干课程对应的绝大部分内容, 计划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 最大程度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五、提倡纸质方案和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法

计算机只是工具,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把握方案设计的能力,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在纸质图纸上研究比较方案, 确定思路, 然后在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优化和成果输出, 将两者密切联系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 使得课程设计既专业又包含众多创新思考。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开发网上应用功能, 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任务以后, 将设计参数上传到网上, 保存到数据库中, 一方面是课程设计文档的保存, 同时可以进行方案优劣分析, 进行设计指标检查, 更加容易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此外此项技术还可以防范学生相互拷贝设计成果的可能。学生同时也要提交纸质图纸作为课程设计成果。

六、注重设计成果交流和讲评

以往课程设计完成以后, 交上来完事, 学生也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哪些地方应该怎么改进, 因此本学年课程设计最后安排成果交流与讲评, 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成果,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讲评, 使同学们从别人完成的课程设计中收益, 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未来工作中可以做得更好。

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应该多思考多实践, 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个人教学经验, 谈谈对《“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教学思考,实践,“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8古诗二首二上下一篇:shock的用法和例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