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24-05-10

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精选12篇)

篇1: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海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大连为例

海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载体,国内外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方面走在了前面.大连的`海洋空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基础.在分析大连海洋空问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大连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相关对策措施.

作 者:杨大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116012;大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12刊 名: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5(1)分类号:P7关键词:海洋空间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大连

篇2: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海洋中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在人们认识到海洋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拉动和支撑作用后,各沿每国家、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海洋开发的行列。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海洋开发技术落后,加之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导致对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表现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等等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必须吸收人类在陆地开发中的经验和教训,尽最大可能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覆辙。

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海洋开发和海洋服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而言,要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要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可持续再生产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不要影响后代人的利益。3.优化配置海洋资源,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海洋保护指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环境是一个包括海水、海水中容解物和悬浮物、海底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在内的复杂系统。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目前海洋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之不致衰竭,以供人类永续利用。特别要优先保护那些有价值和濒临灭绝危险的海洋生物。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过度捕捞、偶然性的捕杀非目标允许捕杀的海洋生物、海岸滩涂的工程建设、红树林的砍伐、普遍的海洋环境污染,至少使世界上25个最有价值的渔场资源消耗殆尽,鲸、海龟、海牛等许多海生动物面临灭亡的危险。预计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

篇3: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一、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从海洋资源条件上看, 大连市海域广阔, 岸线曲折, 岛屿星罗棋布, 海洋资源总量位居辽宁沿海各城市之首,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岸线资源。大连市海岸线东起二坨子, 西止浮渡河口, 海岸线长2211km, 占辽宁省的65%, 居全国沿海城市首位。其中大陆岸线长1371km, 渤海段大陆岸线长度为621km, 黄海段大陆岸线长度750km;岛岸线840km。绵长的海岸线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海域资源。大连市三面环海, 横跨黄、渤两海, 海域总面积为29476km2, 是陆地面积的2倍多, 占全省81%, 居辽宁之首。其中滩涂面积为1121km2, 0-50m海域面积为20274km2, 50m以下海域面积为8081km2。大连市共有海湾39个, 总面积1870.33km2;海峡、水道l5条。

海岛资源。大连现有岛屿251个, 面积530km2。黄海北部沿岸海岛主要有里长山列岛、外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 渤海沿岸主要有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蛇岛等。长兴岛为长江以北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 面积223km2。

海洋生物资源。大连海域海洋生物有3大类共209科、414种, 藻类共150多种, 生物类别和数量分别占辽宁省的48%和86%。鲍鱼、海参、海胆、扇贝、对虾、梭子蟹等为全国稀有种;海带、裙带菜、大连湾牡蛎、大连紫海胆、紫贻贝、魁蚶等是大连的地方种。刺参、皱纹盘鲍及栉孔扇贝的资源量占全省的97.6%。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品种资源。

港址资源。大连市基岩海岸分布较多, 港湾港阔水深, 深水逼岸, 掩护条件好, 彼此毗连的优良港址资源, 可形成各种功能和吞吐能力的大型港口群, 为发展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滨海旅游资源。大连市海滩沙质细软,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衬托, 奇特性、观赏性强, 岬角岸段海蚀地貌十分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有风景名胜区17处 (国家级2处) , 海水浴场83处, 典型地质遗迹及历史人文景观资源144处, 海洋自然保护区8处, 为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盐业资源。大连市滩涂面积广阔、土质条件优越, 具有发展海盐生产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渤海沿岸滩涂多为泥沙质土, 土壤渗透量较小, 蒸发量大, 年均蒸发量为1434.7mm-1626.3mm。相对湿度为66%-70%, 海水盐度在30-31‰之间。

海洋矿产资源。大连市已知的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金刚石砂矿、锆英石砂矿、砂砾石料和砂金矿等, 其中复洲湾沿岸的金刚石探明总储量2400kg, 居全国第一位。

海水资源。北黄海海域面积约为8.5万km2, 体积约为3190km3, 平均水深40m;渤海海域面积约为7.7万km2, 体积约为1730km3, 平均水深18m。黄海年平均水温为15℃-24℃, 渤海年平均水温10.7℃。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为海水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

海洋能和风能资源。辽宁省海洋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储量的第5位, 大都分布在大连及其所属岛屿附近的沿海地区, 可开发的海洋能装机容量可达565185kw, 年发电量可达119702万度;大连市可利用的近地面层风能总量为1.0×1012w, 主要分布在庄河市、瓦房店市、长兴岛、长海县及旅顺等地, 为大连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 大连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全市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 使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速起航, “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核心企业的临港临海优势效应充分展现, 沿黄渤海两岸区域协调发展、现代产业聚集的临海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海洋已成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依托, 海洋产业已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 大连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1515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2%。其中, 海洋渔业实现550亿元, 年均增长12.7%;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61亿元, 年均增长17.1%;滨海旅游业实现566亿元, 年均增长21%;海洋化工、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实现16亿元, 年均增长82%。海洋经济增加值665.2亿元, 年均增长16.1%。其中,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76.6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37.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351.3亿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6∶20.6∶52.8。

(一) 海洋渔业

大连市海洋渔业已使用岸线487km, 占大陆岸线的35.6%;使用确权海域面积2590km2 (含渔业基础设施) , 占海域面积的8.9%;实际用海面积2638km2 (含渔业基础设施) , 占海域面积的9.1%。

养殖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发展优势品种增养殖, 大力推进池塘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陆地工厂化养殖、海底底播养殖等立体化、健康式海水增养殖。海洋捕捞业坚持实施远洋增量增效、近海减量增效, 进一步拓展捕捞生产空间, 促进捕捞业良性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近岸渔业资源生息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 在市区三山岛、金州新区黑岛、蚂蚁岛、兔岛、城子村、长海县小长山六处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完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 推动海洋生物的高层次综合利用。现已依托渔港规划建设了旅顺董砣、高新园区龙王塘、庄河临港工业区等八大渔业加工园区, 水产品加工产量和产值占全市的60%以上。都市休闲渔业异军突起, 至2010年底, 大连市休闲渔业产值突破10亿元。渔港建设和维护不断增强。至2010年末, 大连市各等级渔港总计196座, 年总卸港量为234万吨。

2010年, 大连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51.9万吨, 同比增长7.5%;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562.1亿元, 同比增长17.3%;完成渔业产值278.1亿元, 同比增长17.2%。完成水产品加工产量145万吨, 实现产值157.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9.8%。实现水产品出口贸易额13.1亿美元。渔业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49∶30.5∶20.5。

(二) 海洋交通运输业

大连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已开发利用岸线121km, 占规划开发利用的港口岸线370km的32.7%, 占大陆岸线的8.9%;使用确权海域面积25km2, 占海域面积的0.09%;实际用海面积953km2, 占海域面积的3.3%。

港口发展已从以黄海为核心向黄渤海两岸均衡发展。至2010年, 在宜港岸线上建设的港口主要有大连港、大窑湾港区、鲇鱼湾港区、大孤山散矿中转港区、北良港区、和尚岛港区、旅顺港区、长兴岛港区、庄河港区等, 拥有集装箱、原油、矿石、粮食、散装、滚装、客运等专业码头泊位196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占39.8%, 5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大连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散杂货转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粮食转运中心、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基地、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矿石分拨中心、环渤海客货滚装中心和东北亚汽车分拨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0年, 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14亿吨, 比上年增长9.9%;集装箱吞吐量526万TEU, 增长15%。目前已开通国际航线共86条, 其中远洋班轮航线13条, 开通6条集装箱班列。

(三) 滨海旅游业

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已开发利用岸线297km。其中, 大陆岸线178km, 占大陆岸线的13%;使用确权海域面积6km2, 占海域面积的0.02%;实际用海面积13km2, 占海域面积的0.05%。

大连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已开发建设了大连南部海滨景区、旅顺海滨景区、金石滩旅游景区等滨海旅游热线, 长山群岛、长兴群岛、旅顺神秘五岛等岛群旅游基地及多处温泉疗养胜地, 以及海底旅游、海岛旅游、海上看大连等滨海旅游专线项目。截至2010年, 大连市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大量省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2010年, 大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35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558.4亿元, 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84%。

(四) 海洋船舶工业

大连市海洋船舶工业充分利用临海、临港及深水岸线资源, 已由大连湾南岸向渤海及长兴岛扩展, 形成了从南到北布局的船舶工业产业带, 主要以原油轮、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散货船、多用途船、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的船舶制造和以海洋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设备建造为主, 造船产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11.4%, 船舶出口到希腊、挪威、丹麦、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洋船舶工业成为大连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连也正在发展成为我国主要造船基地和世界造船基地。

2010年, 大连市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达到600万载重吨。

(五)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作为大连市的传统产业,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海洋盐业已开发利用岸线343km, 占大陆岸线的25%;使用确权海域面积8km2, 占海域面积的0.03%;实际用海面积279km2, 占海域面积的0.96%。

大连市充分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 大力发展海水制盐和盐化工, 并将其打造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优势产业。至2010年, 大连市海盐年均产量约100万吨, 约占全省的1/3, 主要产品有原盐、精盐、洗涤盐、再制盐及加碘盐等加工盐。大连市的盐化工业在我国基本化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溴、钾、镁等系列产品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大化集团公司已形成80万吨纯碱、50万吨氯化铵、10万吨硝铵、4.5万吨硝盐的生产能力。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盐化工产品产量已达10万吨, 其中溴系列产品及融雪剂已销往全国市场。

(六) 海水利用业

大连市海水利用业占用的岸线及海域面积虽然微不足道, 但海水利用量却十分巨大。

多年来, 大连市始终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水的重要补充, 沿渤海、黄海建设的电厂, 都将海水作为冷却用水, 海水直接利用总量持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至2010年, 大连市海水直接利用企业达到21家, 日均直接利用海水量375万m3, 主要涉及石油、化工、冶金、造船、建材、水产、电力等行业。海水淡化规模不断扩大, 已投入运行的淡化装置共7座, 日淡化能力达3.43万m3。

(七) 海洋能利用业

海水能源利用总面积达到41.3万m2。星海湾海 (污) 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完工, 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0万m2;二期46万m2工程正在进行机组安装和管道铺设。

篇4:简谈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资源的种类、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是高考考查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的意义越来越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因此,对海洋资源开发中有关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大方向。

(一) 海水资源

1. 特点:量大,淡化成本高。

2. 开发利用的现状

(1) 海水淡化: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淡化水已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或惟一的淡水来源。

(2) 海水直接利用: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为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缓解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紧张状况,可用于工业(沿海工业冷却水)、生活(公厕冲洗、消防用水)、农业(低盐度海水直接灌溉某些农作物如:西红柿、白菜、甜菜、苜蓿等)。

(二) 海洋化学资源

1. 特点:量大,密度低。海盐是海水中蕴藏量最大的化学资源,应综合开发利用。

2. 开发利用的现状

(1) 海盐的开发利用:海盐是海水中蕴藏量最大的化学资源,目前几乎所有沿海国家均生产海盐。

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春季),是我国最大盐场。台湾布袋盐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加之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多晴天,气温高,有利于蒸发;台西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晒盐。海南岛莺歌海盐场位于热带、背风坡,蒸发旺盛。江苏淮北盐场为淤泥质海岸,有利于提高产量,滩涂平坦广阔, 春季蒸发大。

(2) 海水综合开发:由于单纯提取某一元素资源往往成本过高,现实中实行海水综合开发:海水淡化—制盐—提取卤水—生产盐化工产品相结合的大规模联合生产和经营模式,有利于海水资源及海洋化学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三) 海底矿产资源

1. 特点: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马拉开波湖、我国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南海的一部分为大陆架。

2. 开发利用的现状

(1) 主要是油气资源的开发。海底油气资源约占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45%,目前的开采量约占全球开采量的1/3,油气田的开发正从浅海大陆架向大陆坡、大陆隆延伸。

(2) 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北太平洋东部北纬5~15度是全球锰结核最丰富的地区。

(四) 海洋能

1. 优点——①可再生,总蕴藏量大;②清洁,可综合利用。缺点——①密度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大;②开发环境恶劣,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

2. 开发利用的现状

(1) 潮汐能:大型潮汐电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潮差大、封闭性好的海湾、峡湾及河口处。在各种海洋能中,潮汐能密度相对较大,站址离海岸近。目前最具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法国朗斯电站,中国最大的是浙江江厦潮汐电站 。

(2) 波浪能:波浪能集中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海区。目前难以大功率开发,只有一些小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在发电(如为航标灯供电)。

(五) 海洋生物资源

(1) 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鱼、虾、贝、藻等。

(2)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过度捕捞,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竭;②围垦和填海造陆,生物多样化减少;③海洋污染及海洋工程造成近岸生态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对策:①合理捕捞,限制渔船的数量和捕捞量,采取休渔、禁渔等措施。②捕养结合,由单纯的天然采捕向海洋农牧化转变;③加强海洋管理,防治海洋污染。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六) 海洋空间资源

(1) 重要性: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

(2)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①海洋交通与通讯,②围海填海造陆;

交通运输: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海底电缆;

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

交通娱乐设施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

(七) 海洋旅游

(1) 资源特点:海洋波浪壮阔、海岛景色迷人、海滨气候宜人。

分类: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2) 前景广阔:我国岸线长,海岸类型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典题例析】

【例1】 图1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舟山群岛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宜发展渔业、捕捞、海水养殖业等;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舟山群岛海岸曲折、陡峻,多良港,附近浙江、上海经济发达,海运需求量大,故舟山群岛空间资源开发价值极高,适宜间港口,发展海洋运输业。

【例2】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不同性质海水之间狭窄过渡带,称为海洋锋。

图2和图3分别示意中国近海冬季海洋锋和主要渔场的分布(局部)。

(1) 指出中国近海渔场与海洋锋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 简述为防止近海天然捕捞量下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 关系:空间分布一致。原因:在出现海洋锋的海域,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和饵料丰富,鱼群集中,形成渔场。(2) 实行休渔制度;防止过度捕捞;发展海洋牧场;防止水污染。

【解析】 (1)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海洋锋强盛的地区是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所以中国近海渔场与海洋锋在空间分布上一致。近海渔场的形成得益于海洋锋扰动了海水,使海水底层的营养物质和饵料被带到表层,形成了渔场。(2) 考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和措施。我国实行了伏季休渔制度;采取了捕捞与养殖相结合的措施。同时治理和防治了水污染。

【例3】 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下列世界著名渔场中,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的是 (  )

A. 纽芬兰渔场B. 北海道渔场

C. 秘鲁渔场D. 北海渔场

【参考答案】 A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有关知识。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都位于太平洋,分别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秘鲁沿海冷海水上泛形成,因此B、C项错误;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分别位于北大西洋的西岸和东岸,分别由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形成,因此,A项正确,D项错误。

【例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四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图4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1) 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__。

(2) 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宣布禁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大陆坡坡度较陡 (2) 深海环境复杂海上气象多变 (4) 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解析】 该题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1)考查油气资源的开发向大陆坡发展。很多同学会忽视大陆坡上的油气分布。从海底等深线看,墨西哥湾的漏油的油井位于海面以下200米~2000米之间,位于大陆坡上。(2)海洋空间资源复杂多变,尤其是深海,而且海水有着很强的腐蚀性,安全性远不如陆地。(4)油污将导致海洋生物资源受到污染,对人体有害。

【创新演练】

1. 目前,人类开发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是

()

A. 海洋滩涂养殖B. 海底通讯电缆铺设

C. 海港码头D. 海洋公园

2. 开发利用海底“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是 ()

A. 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B. 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C. 部分取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D. 它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能源

3. 读海底地形图(图5)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①处海域

B. ②处海底蕴藏丰富的锰结核和沙矿

C. 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张裂造成的

D. 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

4.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6中,甲处海底地形附近易发生_____________等灾害,其东部海底常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_____。乙处海底地形是_____________,区域常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_____。图7中,丁海区著名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

(2) 图6中丙海区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渔场是_____________。

(3) 分析丙海区特别丰富的海洋能是:_____________。

(4) 图6中A处建有核电站,主要应用了海洋资源中的_____________。

5.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浙江江厦潮汐电站位于狭长半封闭浅海半日潮海湾地区,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双向贯流式潮汐电站,规模仅次于法国郎斯潮汐电站、加拿大芬地湾安娜波利斯潮汐电站,居世界第三。

(1) 从材料分析,潮汐电站的发电量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因素。

(2) 从时间上看,潮汐电站一般在农历每月初一及十五前后发电量最大,其原因为___________。

(3) 从大坝选址、海湾形态、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我国建设江夏潮汐试验电站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1. C2. C3. A

4. (1) 地震锰结核大陆架石油、天然气石油(2) 舟山渔场(3) 潮汐能(4) 海水资源空间资源。

篇5: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名词解释:海、洋、湾、海峡、边缘海、内陆海、地中海、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区域、公海

2、海洋资源主要包括哪些?

3、我国的四大海盐产区?

4、世界四大渔场?

5、世界七条主要海运路线?

6、为什么说海洋资源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物质和环境条件?

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

1、依照原理的不同,可以将现有的海水淡化方法区分为哪几类?

2、蒸馏法海水淡化的经济性主要取决于什么?

3、蒸馏法海水淡化的优缺点?

4、反渗透法海水淡化法的优缺点?

5、电渗析法海水淡化法的优缺点?

6、海水提溴、海水提碘的原理?

7、海水提铀的主要方法?

8、重水的主要生产方法?

海洋矿产资源

1、名词解释:矿产资源、圈闭、油气藏、井口设备、井下设备、丛式钻井、大洋锰结核、磷钙石、海洋砂矿、海底热液矿床、天然气水合物

2、矿物成为矿产资源的标准?

3、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方法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4、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5、圈闭有哪几部分组成?

6、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7、钻直井的设备主要有哪些系统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如何?

8、海上钻井的基本工作流程?

9、海上采油的主要方式?

10、海上石油平台主要有哪些型式?

11、锰结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2、锰结核的成因假说有哪几类?

13、海底表层矿产开采技术主要有哪几类?

海洋能源资源

1、海洋能资源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2、海洋能资源的特点?

3、潮汐电站的选址要求?

4、潮汐电站主要有哪些类型?潮汐电站水轮机主要有哪些类型?

5、潮汐能发电的特点?

6、影响波浪能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

7、波浪能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8、波浪能利用的关键是什么,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有哪些?

9、海流和潮流能发电装置主要有哪些?

10、简述克劳德试验的原理和基本过程?

11、闭式循环海水温差发电工作的原理和基本过程?

12、我国海水温度差能、盐度差能资源的分布情况?

13、盐度差能的开发方法可分为哪两类,其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海洋港口与航运资源

1、海洋航运生产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2、海洋航运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3、港口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要求?

4、码头有哪几类,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5、港口的类型有哪几类?港口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6、集装箱港口的优点?

7、我国港口资源分布情况?

8、船舶的主要构件结构与名称。

9、船舶的操纵系统和通讯导航系统有哪些?

10、船舶尺度、登记尺度、船型尺度、船舶吃水、吨位、船籍、船旗、方便船旗的概念?

11、什么是船级,船舶入级有什么意义?

12、商用船舶主要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13、船舶的工作原理分为哪几类,高速航船的原理与分类?

海洋生物资源

1、根据生态类型划分,海洋生物可分为哪几类?

2、什么是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3、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

4、什么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其影响因素各有哪些?

5、什么是生态效率?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是什么?

6、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7、什么是反馈调节,什么是正反馈,什么是负反馈?

8、什么是生物入侵,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生态阈?

9、海洋渔业中,什么是均势渔获量,什么是最大持续产量?

10、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1、什么是渔具,什么是渔法?渔具可分为哪些类?

12、拖网、围网、刺网、张网、钓渔具作业的原理和特点?

13、什么叫海水增殖和养殖?

14、海水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篇6: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诚信

专业

进取

连云港盛大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许可于2002年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人力资源(劳务)服务组织,公司专业从事境内劳务派遣、境内劳务外包(生产线外包)、代理企事业单位招工、人事代理、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物业管理等业务。目前公司的业务涉及多个行业。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诚信、专业、进取”的原则,与国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型生产企业、大中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其它相关单位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务工人员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公司一直响应政府的号召,启动帮扶弱势群体再就业工程,几年间共解决多人就业困难人员,让其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江苏卫视等各大新闻媒体相继的报道了该事迹。原连云港市市长刘永忠同志及省劳动保障厅领导、市劳动部门领导、区政府领导先后到我公司视察。公司先后被连云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连云港市工商局授予诚信单位、诚信个人称号。

连云港盛大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连云港市新浦区海连西路3-18号 电话:0518-85403166 85513887

篇7: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决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控制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土地荒漠化,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绿洲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维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证,一、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兵团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总认为兵团的开发就是开荒,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在考虑新疆兵团的发展思路时,总是念念不忘开荒,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二、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

三、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1、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1、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认识

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忽视生态效益,只求索取,不讲投入,掠夺式利用,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3、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以提高违规成本。

4、严把用地审批关,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5、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

篇8: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有着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如海州锦屏山上被史家称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就形象地反映了在新石器时期海州地区的祭祀习俗。海州孔望山的摩崖石刻造像,生动地记录了汉代海州地区的信仰习俗。这两处验证连云港市古老民俗的文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祭海、捕鱼、起网、号子等为特征的渔民习俗,以修滩、晒盐、扒滩和祭奠为主要内容的盐民习俗,更彰显了连云港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海州湾渔民风俗”和“淮盐制作技艺”两个项目均被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礼仪习俗、体育习俗以及民间手工技艺所体现的各类习俗,也都是色彩纷呈、各具特色。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现阶段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实施,以及各种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几个方面:制定民俗文化发展规划;加强挖掘与研究的力度,加强创新;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民俗原生态;努力营造民间民俗文化氛围,不断拓展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民俗文化投入,以投入来促进产出,逐步发展产业,形成产业链。

一、探索连云港市民俗文化发展利用现状

(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启动,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连云港市非常重视民俗文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全市充分珍视机遇,组织专门班子,集中力量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市县(区)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对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旅游结合、确立地域文化名片。

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活动等要有机地结合,在市内各县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丰富旅游内涵,增加地域文化魅力,如西安的长恨歌、苏州的评弹、傣族的泼水节、扬州的清曲、四川的变脸、东北的二人转等等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连云港市积极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的经验,积极打造连云港民俗文化的名片。

(三)民俗文化传承活动蓬勃开展。

为了加速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开展原生态歌曲大赛,影响巨大的“青歌赛”也加入原生态组别,在各级各类演出中也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云港市在连云港之春、夏及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等大型活动上,也积极开展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节目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为区域性的民俗文化提供展示平台,在锦屏镇农村相继组建了两支龙狮民俗文化表演团,意在培养新人和挖掘民俗精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俗表演团与市场挂钩,这样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这也充分显现出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民俗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对民俗文化活动进行深度挖掘、收集与整理,并编辑出版相关刊物,拍摄专题片,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相应栏目播出等。同时,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开展民俗文化的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讨论会等。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民俗文化项目赛事,意在扩大民俗文化本身的辐射力。“江苏省首届舞龙比赛”在连云港市海州区顺利举行,全省13个市代表队同台竞技,各大媒体均有报道,民俗文化的知晓率与吸引力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及推广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开发利用前景不容乐观

(一)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整体影响力不足。

连云港市虽然民俗文化现象中有个别项目有了一定的声势及文化辐射,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没有形成合力,各种民俗文化门类不仅各自为政,而且又均势单力薄,民俗文化的整体影响力不足,对旅游的补充和丰富作用不够。虽然申报项目多,而且也成功申报,但并没有形成地方民俗文化标识,影响力弱小,影响范围局限,开发利用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基层文化活动氛围不浓。

民俗文化植根民间,在民间的氛围不浓。特别是乡镇一级受人员、经费、场所等因素影响,更兼内容陈旧,表演形式俗套,群众参与率不高等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威胁,一旦离开了政府的主导,几乎就无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现代交通便捷、传媒发达,信息高速、文化多元的冲击下,民间对民俗文化依恋减少,有的民俗项目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很多民俗文化表演时,除了表演者,几乎无人观看,形成“自演自看”,形单影只的局面。

(三)指导机构不健全。

虽然有众多的民俗文化项目存在,但是无专业性较强的指导机构,很多民间民俗文化文艺表演团体都处于松散式、放任式的管理状态,缺少有效的组织,活动不多,民俗文化的氛围不浓,影响力自然也难以形成,传播力更谈不上。民俗文化停留在无总结、无提炼、无规范性文字记录的状态,在操作、对外宣传、开发与利用上也无“蓝本”可循,从而没有形成民俗文化的基础数据。

三、影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因素

(一)民间文化人才断代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人才断代现象严重,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民俗文化艺术需要一定的艺术积累,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一方面是年轻人忙于生计,一方面是因现代交通、通讯、生产、生活不断发展,民俗文化自身吸引力减弱,同时,农村文化、经济整体性提高,民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风俗不盛,后继乏人。

(二)挖掘、创新、研究薄弱。

大多数民俗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多年停滞不前,创新不够,就拿国家级保护名录 “海州五大宫调”来说,所有唱词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没有或较少有新创作的唱词,民俗文化的创新迫在眉捷。另外,民俗文化研究不够,开发利用指导性不强。现在,除了正常的文化部门外,还没有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大多数只是从爱好出发进行探讨,而又因为没有整合力量,无法形成整体推动。民俗文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没有成体系的丛书来记载、推广、传承。民俗文化的开发没有动力和方向,没有指导性。

(三)政府投入与社会发展不成比例。

现阶段,政府尚未在民俗文化上进行大的投入,即使申遗成功,也没有相关的资金投入,县、区级也没有纳入地方财政没有进行单独预算,而各乡镇更是没有。民俗文化是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必须有投入才有产出,而且很多产出只是社会效益。而在现阶段,要打造一个民俗文化的品牌,单靠民间自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至少,政府需要营造大的氛围,设定组织机构,指导并帮扶形成文化循环或产业链。

四、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规划。

要真正达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留存,避免漫无头绪,使保护与开发、整体与重点实现很好的结合,必须首先制定出地区、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规划,一是广集民智,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学者及文化策划、经营机构进行座谈,还可以与相关文化科研机构等合作进行。二是注重结合,在规划中,要达到四个结合:整体与重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原生态保护与创新的结合、长远与短期的结合。三是突出重点,明确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力争形成“文化品牌”。在民俗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效应与拉动效应。

(二)加强民俗文化挖掘与研究力度。

一是整合研究资源,设立研究机构,在研究机构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构,注重形成民俗文化研究的体系,注重充分借鉴,整合社会资源,并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二是大力开展民俗文化普查,由政府安排经费并形成每年的预算,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开发民俗文化普查活动。三是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在普查的基础上,以民俗文化存量、民俗文化人才、民俗文化研究动态为主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四是着力引进、培养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在队伍建设上要打破人事、编制的桎梏,吸纳民俗文化人才,充实队伍。五是推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稳定现有的乡镇文化工作队伍,打好基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研究中,要着重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要让历史性、现实性、文化性、生活性充分结合,保证原意又易于推广。在形成成果方面,可以编印丛书,可以录制光碟,可以开发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传播功能,让研究成果能迅速进入市场与生活。

(三)加强保护、包装与宣传力度,突出原生态。

一是加强保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要以政府的引导入手,规范民俗文化的传播行为,不能过滥地开发,使得民俗文化失去原意,造成湮灭,一定要在开发利用中突出原生态,打原生态牌,保持其民族、地域文化独特魅力。二是强化包装,民俗文化相沿成习,尤其是一些表演艺术上,在道具的运用,造型的设计,道具的添加,地点及时间的选择上,依据旅游文化活动的要求进行包装,以不破坏原生态为前提。不能停滞不前,要依据民俗文化的流动性原则进行创新,要不断创新内容,使民俗文化能贴近现实与生活。

(四)加强民俗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展示平台。

一是必须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各种民间文艺赛事。二是进行民间艺术大师(师、家、传承人等)的评比表彰,适当经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评比办法。三是指导组建各类民俗文化社团,活跃氛围,加强交流,挖掘。四是加强民俗文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民俗文化发展利用的平台,更新、改造相关表演队伍的道具、服装等,将设施完善到城区、乡镇、村、组及民间文艺组织团体中,夯实民俗文化重新“流行”的基础。

(五)整合资源,拓展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衔接点。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一是要与旅游搞好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卖点与“软风景”,相互映衬,要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与包装手段,由政府出台一定的联系机制。二是与教育相结合,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承效果,达到宣传与培育民俗文化人才的目的。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四是与“送戏下乡”工程相结合,拓宽层面,服务群众,使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能与当前工作实现有机的衔接,相互补充。

(六)加大对民俗文化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担负起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弘扬主力,从人、财、物上加强投入,做到有研究机构、有实施队伍、有指导规划、有活动载体及场所。一是将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真正满足文化事业的经费所需。二是出台民俗文化活动“以奖代补”的政策,并认真实施。三是实施“扶上马”工程。对氛围营造、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扶持、对民俗文化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民俗文化业余团体要先“扶上马”,让其逐步成长自立,最后达到在市场中搏击和立足的能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五、结语

篇9: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一.用海洋文化丰富语文课堂

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用独特的海港景观欣赏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回望海滨的千帆竞发,感受她的意味深长。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苏教版读本中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刘再复的《读沧海》等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燃起学生生活体验的火苗。

区域内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不乏经典语言,如“老大多撑翻船”“你有春风,我有夏雨”“穷奔沙滩富奔城”等,是古镇语言文化的精粹,把它们引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语境学习语言,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用我们所处的独特的海滨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用海洋文化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语文,从而思作者所思,悟作品所悟,必然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用海洋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用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鉴赏海洋文化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读美、创造美。

地名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吕四相传为吕洞宾四来此地而得名,清咸丰年间当地文人张宗绪所撰《慕仙楼志》阐明了吕四地名文化的内涵,集中反映吕洞宾的嫉恶如仇、至善至美的崇高情操。这里是兵家纷争的军事要塞,佛道聚集的祥瑞之地,这里有保国抗倭的英烈故事,古树银杏的美丽传说,廖角分潮的美妙景观,这些都是海洋文化中的美育素材,若引入语文课堂,可给学生生动形象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特点。

吕四渔号唱响江苏,走进央视,屡获金奖,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汛期间,渔舟进港,渔号此起彼伏,响彻吕港上空,场面热闹非凡,令人精神振奋。叶圣陶有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面临这种环境场合和气氛,学生很快进入《滕王阁序》中所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之中,引发与王勃相同的情感共鸣。海洋文化中的吕四山歌《鹤城升起一轮朝阳》《渔家妹是一枝花》《思念》可以直接引入诗歌课堂,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性、哲理性和进步性,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这种语文课堂上的海洋文化审美活动,就是以教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撞击出审美体验。

三.用海洋文化激发创新意识

吕四以其惠灵之气孕育了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杰,形成了激发后人创新意识的人杰文化。明彭大翼游历山川、呕心沥血,撰成的百科著作《山堂肆考》,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陶桂林,求实创新,潜心建筑,终成名闻遐迩的建筑大师。自信自立的现代吕四人以其拼搏创业精神唱响了家乡发展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中,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创造空间,丰富了多样的海洋文化实践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创造思维,并以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种类繁多的吕四海鲜造就了独具一格的海鲜文化,说明文教学中可融入海鲜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海洋生物标本和贝壳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等内容;从吕四节日民俗和渔民出海规矩探寻区域风土人情,可引导学生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让学生整理区域内山歌小令、采集神话传说,在语文课堂演唱演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渔民生活故事,探访海域渔业生产和保护的情况,从平凡的滩涂中认识其不平凡的深沉底蕴,写好调研文章;撰写家乡特产广告词,组织家乡海产模拟推介会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现创新发展的语文活动课,创造了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有效地开发海洋文化资源的语文价值,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崇尚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徐正辉,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篇10: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文艺界有句熟语: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深深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沃土中,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才可能大放异彩。其实,将这句话移植到我们地方文献工作方面也非常恰切。地方文献资源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文献的特殊资源,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非它性。近几年来,地方文献工作之所以受到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格外重视,其力量之源正在于此。突出馆藏特色,强调特色服务,关注地方文献工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山西地方文献资源有着许多别省所不具备的鲜明特色,努力地经营它们,山西的地方文献工作一定大有可为。

篇11:卫矛属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概述

本文对卫矛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开发利用价值等进行了综述,对卫矛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作 者:林士杰 刘原樟 徐加顺 LIN Shi-jie LIU Yuan-zhang XU Jia-shun  作者单位:林士杰,LIN Shi-jie(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

刘原樟,LIU Yuan-zhang(洮南市机械林场,吉林,白城,137100)

徐加顺,XU Jia-shun(前郭县韩家店林场,吉林,松原,138000)

刊 名:吉林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ILIN FORESTRY SCIC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8(2) 分类号:S793 关键词:卫矛属   种质资源   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  

★ 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 礼俗文化再研究

★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研究

★ 司法机关组织文化的研究

★ 连云港房屋买卖合同

★ 连云港房屋买卖合同

★ 温泉的开发利用的调查报告

★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篇12: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州史志办课题组(2013年12月)

【摘 要】 恩施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川黔,又有红色政权旧址,既有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六军团的诞生地,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鼓舞恩施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致力于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研究

恩施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遗址、旧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要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不少热血青年、仁人志士,走出大山,从政从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恩施籍共产党员,受董必武、陈潭秋和湖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本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恩施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咸丰龙潭司武装暴动”、“巴东武装起义”,在巴东建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创建了以巴东为中心的“巴(东)归(秭归)兴(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至1935年9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鄂西,组建红军,收编神兵,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前后斗争达7年之久,使恩施成为全国著名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转战恩施一年多,先后在恩施州召开7次重要会议,其中咸丰“大村会议”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议,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贺龙领导的红军,在鄂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解放后授衔的将帅中,有149位曾在恩施战斗过。恩施8县有5个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全州当时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近2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卫苏区的残酷战斗中,全州有1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列为“重大战役战斗”的“忠堡大捷”、“板栗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拱卫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屏障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难民向恩施转移,恩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团结奋战的历史大舞台。其中恩施集中营是全国四大集中营(重庆渣滓洞、贵州息峰、江西上饶)之一,北伐英雄、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两次被囚恩施。这些重要的革命史迹,使恩施成为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达30年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州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共667处,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和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党史教材”。

全州革命遗址共计667处。其中: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7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1.4%。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81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2.1%。③革命领导人故居3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④烈士墓36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⑤纪念设施38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从保存状况来看,全州667处革命遗址中,已完全损毁的有287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43%;不同程度损毁的有159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4%。恩施州革命遗址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这两类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5%;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纪念设施仅38个,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全州革命遗址损毁情况严重,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

全州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99处121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群1处登记为23个革命遗址),只占革命遗址总处数的15.3%(占总个数的18.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0.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2.4%;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个,也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1.1%。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损毁情况严重,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完全损毁。

全州革命遗址667个中,被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仅1个,被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被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2个。部分位于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地和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或革命遗址,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党团组织、机关、学校都以不同方式,来到这些地方,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各族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但全州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建筑损毁情况严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全州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革命遗址共有446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保护形势严峻。损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原遗址被改建作他用;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原有房屋被翻修、改建和迁建;三是缺乏革命遗址保护资金,遗址无人看管,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被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部分遗址建筑也面临着受损或难以保存的局面,有的居住人年龄偏大,有的地处偏远,随时都有拆迁或损坏的可能。

(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机制不健全。全州少数革命遗址,分别由文物、民政、教育等部门管理,多数革命遗址归居民或村民自主管理。一是由于管理单位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州、县、乡、村各级都缺少对革命遗址专门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难以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州、县、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管护。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全州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挂牌或立碑,也没有书写或粘贴文字简介,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革命活动事迹和革命战争情况知之甚少。如不加强宣传,设立保护标志,利用文字简介,向人们介绍遗址情况和革命事迹,遗址将会进一步加快损毁,许多革命事迹和历史文化将会被民众淡忘,许多青少年甚至会毫无所知。

(四)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恩施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时代精神,武装恩施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五)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继承与发扬恩施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王英先的《枫香树》以及改编的电视剧《天池山血泪》和《血誓》,另外还有州史志办编写的《红二、六军团战鄂西》以及胡飞扬编写的《神兵》等。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六)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对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恩施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七)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恩施州红色文化研究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使得恩施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八)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恩施州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三、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由史志、文化(文物)、民政、教育、旅游、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要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及时有效地开展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党领导恩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这些珍贵革命遗址,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革命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意义重大,是加强全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宣传、史志、文化、广播电视、教育、旅游、民宗等部门,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如将革命遗址汇编成书,编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开展党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革命遗址图片、革命事迹在网上或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或举办展览;将重要领导人故居、旧居、革命活动地、重要战场等拍摄成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将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综合规划,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修建通行道路,开辟活动场地或场所,设立简介专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适时开放参观,重点组织青少年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缅怀先烈、扫墓、宣誓、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等各种活动,教育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历史和党的历史。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宣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湘鄂西“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形式传承、多渠道传播革命遗址历史文化,来彰显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州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前,州及各县市应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确定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或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州兴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以展现我州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业发展特色,从而大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品位,使我州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红红结合”打好“湘鄂西牌”,对接其他红色景点,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如鹤峰县可形成“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五里坪”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主动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打好“生态旅游牌”。恩施州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如巴东“金果坪红三军驻地及红军标语墙”可作为“清江画廊”的旅游景点之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大村会议旧址”“黑洞神兵”可作为坪坝营、黄金洞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三是“红古结合”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牌”。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恩施州有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市,辖区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可将“叶挺纪念馆、鄂西特委旧址、方家坝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

(四)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即使复建也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抓紧进行保护。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保护价值进一步论证确认。对全州具有保护价值的重点革命遗址,及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申报州、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修葺、挂牌或立碑加以保护,条件较好的或将几个革命遗址整合后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史教育基地。对一般性的革命遗址,采取简易挂牌或立碑纪念。

(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支持力度。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有许多革命遗址所在地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经济落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革命遗址所在地倾斜,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的产业战略,不断推进革命老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抢救维护濒临倒塌的革命遗址,以防止这些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的损毁与消失。

上一篇:罗斯福在宾大的讲话下一篇:2024年武进区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管理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