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权益法

2024-04-29

股票投资权益法(共8篇)

篇1:股票投资权益法

。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处理。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视同捐赠利得),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账务处理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篇2:股票投资权益法

(1)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其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即企业对其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单纯从持股比例看,持股比例在20%与50%之间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包括20%与5

0%)应设置的会计科目有“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应收股利、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

股权投资明细科目有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

1.取得时初始投资成本的核算:除企业合并以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1)以支付现金

取得的,应该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同时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而发生的直接相关

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中(2)以支付非现金资产取得长期

股权投资的,应该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为取得长期股

权投资而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中(3)无

论是以现金资产还是非现金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

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该作为应收项目处理,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应收股利

贷:银行存款等

2.取得投资后的核算:

(1)初始投资成本与享有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的比较。

①初始投资成本大于享有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不做处理。

②初始投资成本小于享有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应该借方相应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贷方计入“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享有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

贷:营业外收入

(2)收到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3)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时,投资单位应该按照应享有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当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时,应该做相反的账务处理,但是应该以长期股权投资这个一级科目的账

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如不足冲减的应该在备查簿中备查登记,

备考资料

(4)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①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是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单位对本单位投资之前实现的净利润,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②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是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单位对本单位投资之后实现的净利润,应按照应享有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的同时冲减长期股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宣告分派的股利×持股比例)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投资方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相反分录)

(6)当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时,应该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7)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应该按照实际收到的款项计入银行存款,结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有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该从贷方结转,实际收到的款项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应收股利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资本公积(或者在借方)

应收股利

投资收益(或记借方)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篇3:股票投资权益法

一、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采用权益法核算。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与其他投资者对被投资单位所共有的控制。一般来说, 具有共同控制权的各投资方所持有的表决权股份基本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对被投资单位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只有在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才能通过。被各投资方共同控制的企业, 一般称为投资企业的合营企业。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有参与的权利, 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决策的制定。一般来说,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或能够参与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 从而对被投资单位形成重大影响。

被投资单位如果受到投资企业的重大影响, 一般称为投资企业的联营企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影响力, 按照重要性原则, 其投资成本不再反映到对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享有份额的变动项目中, 因此其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由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 因而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为了避免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过多地抵销内部往来项目, 此类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和调整

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以支付的现金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以付出非货币性资产、发生或承担债务的方式取得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贷记有关资产、负债科目, 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以发行股票等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按照发行股票面值的总额作为股本, 贷记“股本”科目,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发行股票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支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作为应收项目处理, 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投资企业为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例1: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以货币资金9 000 000元以及一批固定资产购入联营企业乙公司40%的股权, 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为6 000 000元, 累计折旧为2 000 000元, 公允价值为5 000 000元。固定资产未计提减值准备。购买日, 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6 000 000元, 公允价值为37 500 000元。假定不考虑相关费用, 其账务处理为: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一般理解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随着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而相应变动, 大体上反映在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有的份额中。当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不一致时,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则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2:沿用例1资料。假定乙公司所有者权益均为可辨认的净资产。甲公司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15 000 000元 (37 500 000×40%) , 甲公司应调整初始投资成本为1 000 000元 (15 000 000-14 000 000) 。

上述分析表明, 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如果属于权益法核算的范围, 应比较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对其差额进行分析, 确定应调整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三、现行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现行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只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并将此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看作性质与商誉相同, 不调整初始投资的成本。这样处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1. 违背了“权益法”的含义。

对权益法的通常解释是: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随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而相应变动, 大体上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应享有的份额, 被投资单位发放现金股利、实现净损益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时, 投资企业要根据持股比例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照权益法的这种解释, 只要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存在差额, 都应对此差额进行调整。但会计准则规定只对小于差额进行调整, 而对大于差额并未明确进行调整。在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非符合权益法含义所确定的价值。

2. 造成对有关问题的不同理解。

(1)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解释,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取得的通过作价体现出来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应的商誉及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按照这一解释, 只要不将大于差额确认为商誉并进行会计处理, 就不会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商誉的规定产生矛盾。但是,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初始投资成本按照付出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对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已反映了商誉及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 大于的差额已超出了这个价值, 不应再认为是商誉或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因此, 大于的差额可理解为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受让方的让步, 属于投资方的损失, 应计入当期损益。

(2)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解释,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是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 属于投资方的收益。但是也有另外的情况, 如小于差额也可能是被投资单位的负商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将负商誉作为商誉确认, 而是将其作为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虽然同样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但对于小于差额却有不同的理解。

四、对策建议

1. 合理确定权益法的概念。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本质区别在于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确认与会计处理。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时, 投资企业要以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账面净损益进行调整, 再根据持股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确认投资损益。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如实反映了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中应占有的份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视为投资的收回, 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在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时, 投资企业不确认投资损益, 也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此, 权益法应理解为对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中应占有的份额, 应通过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实反映。这样, 既可将权益法与成本法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又可以根据损益调整以外的业务实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2. 大于差额和小于差额的会计处理应一致。

如果将大于差额或小于差额理解为正负商誉, 则采用目前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小于差额不是转让方的让步, 而是转让方的负商誉;如果将大于差额或小于差额理解为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受让方的让步或转让方的让步, 则均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并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大于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小于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总之,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调整的有关规定不尽合理。因此笔者建议, 或重新审视权益法的概念, 或在权益法通常含义的基础上,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或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都予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篇4: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思考

为了规范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原《投资》准则进一步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投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作为“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且调整入账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次,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具体分别以下情况处理:一是投资企业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部分确认的当期投资收益,仅限于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净损益,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不包括在内。二是投资企业按所持有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确认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时,不包括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如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某些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这部分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投资企业不能享有。三是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情况除外。

[例1]甲企业于2006年1月1日动用3800万元银行存款(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购买乙企业普通股,占乙企业普通股的20%并准备长期持有,但仅能施加重大影响。乙企业2006年度所有者权益增加3000万元,全部系净利润增加所致。乙企业2005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存货在2006年度已经全部出售或使用,固定资产按10%的综合折旧率计提折旧。2005年12月31日,乙企业除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负债外没有任何或有负债。

乙企业2005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简表如下:

1.2006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投资成本) 3800

贷:银行存款3800

甲企业在2005年12月31日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中享有的份额为3700万元(18500×20%)。由于甲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其在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中享有的份额100万元,因此甲企业不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

2.2006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

乙企业2006年度实现的净利润为300万元,甲企业在计算投资收益时,首先应该按照其持有20%的股权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为60万元。由于投资企业在确认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因此,甲企业在确认对乙企业的投资收益前,还应该对乙企业2005年12月31日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处理:(1)存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摊销的影响为(4500-4000)×20%=100万元。(2)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摊销的影响为(25000-20000)×10%×20%=100万元。甲企业2006年度应确认对乙企业的投资收益为600-100-100=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损益调整)400

贷:投资收益400

[例2]承例1,假设乙企业于2007年6月10日,获取一笔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的捐赠;2007年乙企业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为简化起见,暂不考虑所得税对捐赠事项的影响。

1.甲企业的处理:

由于乙企业于2007年6月10日获得了捐赠,从而形成了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因此,甲企业应该按照其持有的比例计算应该享有的份额为1000×20%=2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2.确认投资收益时:

按照乙企业2007年实现的净利润计算,甲企业应该享有的投资收益为1500×20%=300万元;同时,应该调整乙企业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影响为(25000-20000)×10%

×20%=100万元。因此,甲企业2007年度应该对乙企业的投资收益为300-100=2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损益调整)200

贷:投资收益 200

[例3]承例1、例2。假设乙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发生亏损25000万元。为了支持乙企业的发展,甲企业向乙企业借款1000万元。为简化起见,暂不考虑亏损弥补对所得税的影响。

乙企业2008年发生亏损,甲企业应该分担的亏损为5000万元(25000×20%),加上应该调整的乙企业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影响(25000-20000)×10%×20%=100万元,甲企业按照持股比例应承担的亏损共计5100万元。截至2007年12月31日,甲企业对乙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600万元(3800

+400+200+200),同时,借给乙企业的1000万元构成对其实质性投资。因此,甲企业应该全额承担其应分担的5100万元亏损。

借:投资收益 5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损益调整) 5100

注意:对实质性投资的冲减不涉及对其账面价值的调整,而是直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确认投资损益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加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时,有没有在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如果有,投资企业可以继续确认投资亏损,但确认数不能超过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

篇5:股票投资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所有权结构形成的重要方式。通常,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长期持有并以获利为目的,因此核算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分析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及核算方法,并对二者之间的异同和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方法。 成本法收益法长期股权投资异同利弊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在证券市场购买其他单位的股票,或者用本企业的资产投资于其他单位获得股权,长期持有并以获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在当前的会计实务中,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 一、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投资后按初始投资成本确认账面金额。并且在持有期间一般不因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减而变动投资账面余额的方法。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表现为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50%以上或通过协议等对其经营决策拥有控制权。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权益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即对合营企业投资。共同控制即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20%以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合作经营,拥有一票否决权。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当两个企业之间联合经营,投资企业在技术、经营决策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有影响时即为重大影响。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方法对比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主要分为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分别确定。这里以企业合并的情况下为例。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即被合并方账面净资产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应当按照所支付的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确定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当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时,除非有追加或收回投资情况,否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当期投资收益。分得利润或现金股利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应进行减值测试并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这种方法下投资被动获取投资收益,不能对被投资单位产生主动影响。 当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时,应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不断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反映投资方占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动态。主要包括以下时点: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投资收益确认时、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时、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发生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时。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相同点 1.股票股利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后,投资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不做账务处理,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 2.投资时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己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成本法与权益法都不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二者确认收益的时限要求是相同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但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派额。 4.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决定了使用成本法还是收益法进行核算,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当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也可能发生转换。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不同点 1.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显著不同。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无共同控制或无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2.投资成本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成本法下的投资成本就是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的投资成本是指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3.减值测试判断资产减值的方式不同。成本法核算时,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迹象,要按规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这种处理不会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的余额的,影响的只是净值。而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通常是直接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来体现减值,当其在贷方时直接减少了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余额。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利弊分析 (一)成本法的利弊分析 成本法是一种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处理政策。从经济意义角度来说,不将投资企业已实现但未向股东分配的利润确认为投资方收益,这一点与谨慎性原则相一致。从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和纳税的角度上看,采用成本法核算时确认的收益与现金流的发生一致,不至于产生盈利巨大,但无现金股利可发放的尴尬,也不至于产生为未获得实际分得的利润而提前交纳税金。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公司越来越多采用了复杂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往往占有母公司资产比例较高,成本法核算的一些缺陷越来越明显。 从会计原理层面分析。成本法采用的现金制确认基础不符合权责发生制这一通行的会计确认基础。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本质上是应计制的模式。从国际上看,应计制己在会计确认中得到广泛运用,从会计确认基础的角度,成本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分析,成本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整体来说,成本法采用的计量方式基本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是脱钩的,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权益法的利弊分析 在权益法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是在被投资企业发生或确认时人账,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权益法强调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之间的财务事实和经济实质关系,收益随着投资价值的增长而增加,子公司利润增加的同时,母公司也增加了;而成本法在市场繁荣时期很可能低估母公司收益,而衰退时期又可能低估母公司的损失。因此,权益法能较合理地体现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这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投资实务中的应用。 权益法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一种方法,也存在着某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缺陷。 一方面,在企业集团中,尤其是跨国企业或大型上市公司,除控股子公司外,往往还包括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交叉持股和多层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会计核算面临重要的技术问题。虽然现在出现一些数学分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实务当中还是有许多困难。另一方面,存在虚增利润的可能和虚构利润的空间。如果被投资公司虚构利润,那么采用权益法就可能导致投资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带地虚增收益;如果,投资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的话,也存在虚构利润的可能空间。 综上所述,成本法核算主要在于合理确定投资后将来可能收回的投资成本。投资企业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有当投资企业的成本变动时,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账面价值始终反映的是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成本法重成本、轻权益,更好地体现了谨慎性要求。而权益法核算主要在于确定投资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权益和责任。投资企业始终站在整个集团的立场上,只要是引起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享有的权益变动,均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账面价值始终反映的是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享有的权益。权益法重权益、轻成本,更好地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信息质量要求和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 总之,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核算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并根据经营状况的改变及时对核算方式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余兴无.浅探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3). [3]王学锋.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 [4]张德忠、张宁.浅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应用[J].管理观察,,(3). [5] 黄晓丽、黎鸿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利弊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8).

篇6:股票投资权益法

摘要:本文对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暂时性差异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实例对其所得税会计处理这一实务操作中的难点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

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制约或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一般为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

其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但在持有过程中,账面价值会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而变动, 而根据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在转让或处置投资资产前一般不会发生变动,这就造成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了暂时性差异。

对暂时性差异是否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要考虑该项投资的持有意图等因素,是会计实务操作中的难点,本文将对此难点进行梳理和剖析。

一、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1、初始投资成本调整时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应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要按其差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将其差额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损益。

而按照税法规定不论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或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在确定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后都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计税基础维持原取得成本不变。

因此在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被投资单位取得净利润时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投资期间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而税法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同时还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也就是说投资企业从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免税,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维持原取得成本不变。

因此在被投资单位取得净利润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3、被投资单位出现净亏损时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出现净亏损时,投资企业按照应享有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损失。

而根据税法规定被投资单位出现净亏损时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保持原取得成本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的变化时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变动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但根据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时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相应减少。

而根据税法规定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的资产减值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1、准备长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下

在准备长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下,因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及因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的变动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未来期间不会转回,对未来期间没有所得税影响;因确认投资损益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因在未来期间逐期分回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免税,也不存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因此,在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2、准备对外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下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

在准备对外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下,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有关暂时性差异,按以下情况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1:甲公司于2011年1月5日以4000万元取得乙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5 000万元(假定取得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2011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因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为200万元。

甲公司及乙公司均为居民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相同。

① 甲公司取得投资时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4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40 000 000

因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4000万元)小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4500万元),应调整其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5 000 000贷:营业外收入5 000 000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经过调整后为4500万元,而计税基础维持原取得成本4000万元不变,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 2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 250 000

② 2011年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9 000 000

—其他权益变动600 000

贷:投资收益9 0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600 000

2011年12月31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经调整后为5460万元,而计税基础维持原取得成本4000万元不变,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46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65万元,账面已确认125万元,应补确认24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 25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 400 000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是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二是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例2:A公司于2010年1月2日以5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5 000万元(假定取得投资时B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2010年度B公司发生净亏损3000万元,且B公司财务状况还在进一步恶化,预计长期股权投资可收回金额为3500万元。

A公司及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相同。

① A公司取得投资时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5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50 000 000

因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5000万元)大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4500万元),初始投资成本无须调整。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为原取得成本5000万元,无暂时性差异,无须确认递延所得税。

② 2010年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9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9 000 000

确认投资收益后长期股权投资的余额为41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3500万元,账面余额大于可收回金额600万元,应计提减值准备60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6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6 000 000

2010年12月31日经调整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3500万元,而计税基础维持原取得成本5000万元不变,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500万元,如A公司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则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7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 750 000

贷:所得税费用3 750 000

如A公司未来无法获得用来抵扣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则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作者单位: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篇7:天使投资人权益

指知悉并可获取信息的权利。

A1.知情权条款。

优先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纳税申报,但需事先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及董事会。在具有合理理由的情形下,优先股股东有权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

股东及董事会认为优先股股东的行为会对公司经营造成不良影响的,在收到优先股股东书面请求 X 日内作出书面不同意的答复。否则,优先股股东有权直接查阅、复制相关文件。优先股股东认为不同意答复不合理的,可提议召开股东会或者直接请求法院许可。

董事会负有向优先股股东定时报告(季度报告)与随时报告的义务。对于所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优先股股东有保密的义务。

知情权是股东对公司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也是预防道德风险的前提,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法。《公司法》第三十四条对股东查阅权进行了规定,但对优先股股东的查阅、复制的方式以及权利被侵害的救济或缺乏细化或没有规定。故合同中应明确采用的形式及救济手段,以最大化维护天使投资者的知情权。

A2.检查权条款。

优先股股东在不干扰公司正常运营前提下,有权对公司的资产、财务账簿,公司事务进行监督检查。公司应积极配合,但没有提供商业秘密的义务。

《公司法》并没有赋予股东检查权的权利。当优先股股东对公司信息产生怀疑时,通过行使检查权可验证信息是否合法合理。检查权有利于掌握公司资产的流向及财务账簿的真实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创业者转让、抽逃资金的现象及时作出反应,保证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B.管理参与权。

指优先股股东有权管理公司并参与公司的运营。

B1.优先股股东表决权条款。

优先股股东拥有同普通股相同的表决权,但以下除外:

(一)优先股享有的选任优先股董事的;

(二)目的性条款规定的事由;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事项。

普通股是公司的基本股,每一股都拥有相同的表决权,并不享有特别权利。优先股在股息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上享有优于普通股的权利,但一般不享有表决权。由于天使投资者本身的特殊性,为保证其在公司的话语权,赋予一定的表决权,有利于避免可能的风险。

B2.特别事项表决权条款(类别股表决权)。

董事会对特别事项进行表决时,优先股股东拥有表决的权利。特别事项是指:

(一)对章程及条款的修改及废止;

(二)变更股本的;

(三)增加或减少董事会人数的;

(四)创立优于优先股权利的;

(五)股权回购及清算破产的;

(六)企业转让、重组及合并等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事项。

《公司法》并没有赋予股东表决权是基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要求,由董事或董事会负责公司的运行管理。天使投资者一般采用分阶段投资,在投资初期,由于所占份额较少,作为小股东的天使投资者在公司的话语权相对较弱,给予特殊事项的表决权,有利于防止其利益受到大股东和创业者的侵害。

B3.董事会席位安排条款。

优先股股东有权按照所持股份与普通股股东按比例享有董事会相对应席位,或按照协议享有固定席位,并有权自行决定该席位的代表。优先股股东认为该代表有违背或侵犯自己利益时,可进行更换。

天使投资者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管理,即使参与经营的,在时间、精力及经验上也难以与创业者相抗衡。为保证天使投资者在公司的控制权,便可通过董事会席位人数影响董事会的决策。

C.监督质询权。

指享有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的及提出质询并要求答复的权利。

C1.监督权条款。

优先股股东有权对

(一)公司董事、高管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的人员有提出罢免的建议;

(二)对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有要求纠正的权利;

(三)对公司资产、财务进行监督的权利。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为维护自身利益,应对受托人的行为及公司运营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合理的监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有利于控制权力的滥用,充分发挥董事、高管的积极性,防止因追逐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投资者权益。因此,赋予投资者监督权,可有效避免董事、高管的不作为及侵权行为。

C2.质询建议权条款。

优先股股东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建议,并要求答复。对公司出现的异常经营情况,可以进行调查。董事、高管、控制股东在合理范围内应积极配合。公司每年应定期会见天使投资者,听取咨询和意见。

《公司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监事具有质询权和调查权,但并没有赋予股东质询调查的权利。优先股股东作为出资人,有权对公司内部的运营情况质询,必要时可通过调查的方式维护自身的 合法权益。而相关法律并未规定,故在合同中增加此条尤为必要。

C3.观察员权条款。

持有公司股份 X%的,且已持续 Y 月的股东,可以申请作为观察员参加董事会会议,但没有相应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不能参与实质性讨论。观察员可以获得董事会会议的所有资料,并可在会后以书面形式提出正式的建议。董事会应在 Z 天内以书面形式进行答复。该股东应对所获非公开信息保密,并签署保密协议。

国际上观察员形式已存在很久,本条款的观察员权侧重在赋予作为小股东的天使投资者现场监督董事会决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的规定。观察员权是监督权的延续,观察员在认为董事会决议程序、内容有违反规定,或者侵犯了公司、投资者的权益时,可以提出建议并要求作出解释。

D.退出权条款。

允许投资者在适当的时候以合理的方式退出公司,包括:

D1.股票首次公开上市。

当公司以募集新股等方式进入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时,投资者可以收回资金以退出公司;

D2.股份转让。

投资者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规定的合理期限内自由转让符合规定的股份份额。包括股份的回购、股份出售和企业并购三种方式。

(一)股份回购:根据合同规定,在投资 X 年后,被投资企业无法上市、无法转让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由企业按照规定的条件回购天使投资者所拥有的股份。

(二)企业并购:由第三方企业完全或部分的兼并或收购被投资企业的股份。

D3.清算或破产。

当公司陷入无法协商一致的困境或未来收益不良的情形时,投资者有权单方终止继续投资,并可要求公司进行清算或申请破产。

股票公开上市是公司获得外部资金最好的方式之一,也是投资者投资获利最理想状态。公司上市,天使投资者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实现资本流动,从而退出公司。股份转让是投资者最常用的方法。企业并购可以使天使投资者立即收回资金,避免潜在的风险。股份回购有利于将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从而实现资本的退出。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获利的,当公司出现经济危机或濒临破产时,投资者认为公司已无法继续生存,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应该尽力收回资金,以达到最小化的损失。赋予投资者退出权的选择,有利于投资者针对公司的运营情况,公司的盈利亏损状况作出选择,避免亏损的扩大。

(二)特别条款

E.反稀释条款。

公司应保证投资者的股份份额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被减少,否则对减少投资者股份做出的决定自始无效。

反稀释条款是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条款之一,又称为反股权摊薄协议,是指被投资公司在后期的项目融资与定向增发的过程中,投资者为避免自己的股份贬值及份额被过分的稀释而采取的措施。反稀释条款有助于被投资公司以更高的价格进行融资,间接要求创业者应对投资者负责。同时,随着公司不断强大,持股比例决定了在公司的话语权与控制权。投资者只有避免股权被稀释,才有可能在随后的融资与退出战略中保有主动性与控制性。

F.优先购买权条款。

投资者在其他股东转让股权、公司增资扩股中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

优先购买权又称为先买权,是股东享有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股份的权利。优先购买权的设计,有助于投资者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保证在公司的话语权及控制权。该条与反稀释条款相呼应,都是为了保证投资者在公司的地位而进行一定的限制。

G.共同出售条款。

创业者转让股份时,投资者有权要求购买者在同等条件下收购其股份。否则,创业者不得转让股份。已经转让的,应属无效。

共同出售权将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利益绑在一起。当投资者认为创业者转让股份的行为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及竞争优势产生不良影响时,或者可能导致公司清算甚至破产,投资者有权决定是否与创业者共同出售股份,以控制创业者的转让行为。因为天使投资的公司一般由创业者运营,创业者对公司的熟知程度远高于投资者。当公司运营不善时,创业者意图通过转让股份中途退出套取现金,而共同出售条款,有助于促使创业者对公司、对投资者负责任,同时避免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损失。

(三)其他条款

H.竞业禁止、兼职禁止条款。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及劳动关系终止后 X 月/年的期间内,禁止创业者及董事、高管、控制股东从事与本公司具有竞争的业务,也不得在该类公司任职。因竞业禁止而受到损失的人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公司的董事、高管,未经董事会和优先股股东的同意,不得在其他公司或经济组织兼职。

竞业禁止条款要求创业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经营同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竞业禁止是诚信原则的体现。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竞业禁止要求创业者必须为被投资公司负责,同时也有利于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防止创业者因被投资公司经营不善而转移资产另设公司。兼职禁止有助于董事、高管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运营中。

I.借贷、担保限制条款。

禁止创业者未经投资者的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该条款的设计,有利于投资者的资金能够充分的用在生产经营中,防止创业者与第三人串通欺诈投资者的资金。

篇8: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浅析

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包含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的处理

2006年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指出:“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承担的部分,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增加时,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减少时做相反分录。

但是, 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就已经包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的其它权益变动, 在持有期间转出到当期损益的情况如何处理没有明确的说明。投资单位在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时, 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已经包含了某些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项目, 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现金流量套期中的有效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等。在以后的期间内, 伴随这些资产的处置, 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累计金额也要一并转出到当期损益。这时投资单位应该根据持股比例计算取得投资时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该部分权益的份额, 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 不能只单纯把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按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 调整后直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应该增加的金额。

[例]2008年1月1日, A公司向B公司投资100万元, 取得B公司40%的股权并对其能够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1月1日, 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00万元, 公允价值为230万元 (其中包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30万元) 。2008年度, B公司实现净利80万元 (包括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的30万元) , 按公允价值调整后为75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 笔者认为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日,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内含商誉=100-230×40%=8 (万元)

2008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应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的金额 (调增其账面价值) =75×40%=30 (万元)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冲减其账面价值) =30×40%=12 (万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12=18 (万元)

这样处理后, 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75万元 (230+75-30) , 其中, A公司享有的金额为110万元 (275×40%) 。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18万元 (100+30-12) (包含8万元的商誉) ,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去其内含商誉的余额正好等于实际享有的B公司净资产的份额。

若直接根据调整后的净利确认投资收益为30万元 (75×40%) , 则会计处理如下:

处理后, 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75万元 (230+75-30) , 其中, A公司享有的金额为110万元 (275×40%) 。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30万元 (100+30) (包含8万元的商誉)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去其内含商誉的余额大于了实际享有的B公司净资产的份额, 多计长期股权投资12万元 (130-8-110) , 产生了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错误。

二、被投资单位增资、减资影响投资单位持股比例的处理

在权益法下, 当被投资单位增资、减资没有影响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的情况下, 如被投资单位分派股票股利, 投资单位不作账务处理, 但应于除权日注明所增加或减少的股数, 反映股份的变化情况。此处理导致投资单位在被投资单位中的权益份额下降或上升 (仍然是对被投资单位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情况) , 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与原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会产生差异。如何对该部分差异进行处理, 实际工作中有不同的看法。

增资时, 方法一认为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属于股东内部的事项和交易, 由于该事项导致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变动应当在调整其账面价值的同时, 调整所有者权益, 计入资本公积;方法二认为被投资企业增资导致股东内部持股比例发生变化, 是投资单位处置部分股权的行为, 应该把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化的金额作为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损益, 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进行处理。

减资时, 如果投资方不按比例减少持股份额, 会出现持股比例上升的情况, 其过程和增资时正好相反, 相关的计算和处理可参照增资的情况进行处理。

上述增资或减资的会计处理, 计算思路一致, 只是在差额的处理上略有不同。笔者以为被投资企业出现增资、减资, 导致投资企业没有相应增加或减少投资而导致其持股比例下降或上升 (但仍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能力的情况下) , 将其长期股权投资的变动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更加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 因而认为采用方法二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读社会心理学心得下一篇:三冬工作会表态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