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井安全知识授课教案

2024-04-11

入井安全知识授课教案(共4篇)

篇1:入井安全知识授课教案

森林防火知识教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森林火灾的危害。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方法。

4、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火习惯,自觉树立起抵制森林火灾,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自觉宣传森林保护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森林火灾的防范基本知识。

2、树立去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师启发学生谈谈森林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补充,适时总结。

二、举例说明森林火灾的危害,说明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举例时教师和学生互举,得出森林火灾的重大危害。

三、教师讲授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1、“森林防火”的含意是什么?

答: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2、森林扑火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森林扑火工作实行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原则。林区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群众扑火队,并注意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国营林场还必须组织专业扑火队。

3、森林防火期内,林区用火有什么规定?

答: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严格申请批准手续,并领取野外用火许可证》。

4、经批准的用火单位和个人,在用火时必须做到“五不烧”指什么?答:防火路不合格不烧;防火人员及扑火工具未到位不烧;天气干燥三级风以上不烧;上山火不烧;四级(含四级)以上天气不烧。

5、进入林区必须做到“五不准”指什么?

答:不准在林区内乱扔烟蒂、火柴梗;不准在林区风燃放爆竹、焰火;不准在林区内烧火驱兽;不准在林区内烧火取暖、烧烤食物;不准在林区内玩火取乐。

6、森林火险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答:森林火险等级分为五级。一级为难以燃烧的天气可以进行用火;二级为不易燃烧的天气,可以进行用火,但出可能走火;三级为能够燃烧的天气,要控制用火;四级为容易燃烧的高火险天气,林区应停止用火;五级为极易燃烧的最高等级火险天气,要严禁一切里外用火。

7、扑救森林火灾不能组织哪些人上山扑火?

答:老人、妇女、中小学生、儿童及身残体弱者。

8、森林燃烧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答: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9、森林中的可燃物是指哪些?

答:森林中的乔木、灌木、杂草、蕨类、苔藓、地衣、枯立木、腐朽木、枯枝落叶以及地下层的腐殖质、泥炭等,均属可燃物。

10、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在可燃物和天气条件都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

11、森林火灾按照其燃烧部位、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哪三类?

答:可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类。

12、什么是地表火?地表火对森林的危害程度如何?

答:地表火又叫地面火,指沿林地面扩展蔓延,烧毁地被物的火。地表火能烧毁地表1.5米以下的幼苗、幼树、灌木,烧伤乔木树干基部的树皮表层以及靠近地面的根系。林木受害后,能使长势减弱,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木材材质变劣,有时甚至造成大片森林枯死。

13、什么是树冠火?树冠火对森林的危害程度如何?

答:地表火遇强风或遇针叶幼树群、枯立木或低垂树枝等,火焰烧至树冠上部,并沿着顺风迅速扩展,而成为树冠火。树冠火经常与地表火同时发生,烧遍整个林分的地表的树冠,对森林的破坏性大,扑救比较困难。遇到此类火,一般不打,而是使用隔离带。

四、教师小结。

1、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2、森林火灾的危害;

3、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五、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学习小结。

森林防火知识教师授课教案

排营完小:李双梅2014年4月

篇2:入井安全知识授课教案

许辉猛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总论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

1.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2.知识产权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及其邻接权(相关权)、商标权、商号权(企业名称权)、商业秘密权(未公开信息权)、产地标记权(地理标志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

(2)狭义的知识产权,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应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1.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是一种私权。

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本质特性。知识产品之无形是相对于动产、不动产之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处分形态:第一,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第二,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第三,不发生消灭知识产品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

2.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1)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第一,独占性,即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第二,排他性,即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

(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三、知识产权的主体

知识产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也可以是国家。知识产权的主体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以国家认可或授予为条件。

2.知识产权的继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从而产生数个权利主体对同一知识产品分享利益的情形。

3.知识产权法对外国人的主体资格,主要奉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有别于一般财产法所采取的“有限制国民待遇原则”。

四、知识产权的客体

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2.知识产品的类别

(1)创造性成果,包括作品及其传播媒介、工业技术;(2)经营性标记;(3)经营性资信。3.知识产品的特点

(1)创造性。创造性是知识产品取得法律保护的条件,就某类具体的知识产品来说,其创造性程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专利发明所要求的创造性最高,它必须是该项技术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它所体现的技术思想、技术方案必须使某一领域的技术发生质的 1 飞跃。著作权作品所要求的创造性次之,它要求作品必须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但任何作品只要是独立构思和创作的,不问其思想内容是否与他人作品相同或类似,均可取得独立的著作权。而商标所要求的创造性仅达到易于区别的程度即可,即商标应当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

(2)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知识产品区别于有形财产所有权客体的主要特征。所谓非物质性,即是知识产品的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们对它的“占有”不是一种实在和具体的控制,而表现为认识和利用。

(3)公开性。知识产品必须向社会公示、公布,使公众知悉。技术秘密例外。

五、知识产权的侵害与救济

1.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精神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它的保护范围无法依其本身来确定,而要求法律给予特别的规定。在限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人对自己的知识产品可行使各种专有权利,超出这个范围,权利人的权利失去效力,即不得排斥第三人对知识产品的合法使用。

2.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对象与属性 3.知识产权侵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1)归责原则是确认不同种类侵权行为所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标准和规则,它决定着一定侵权行为的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

(2)在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基础上补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4.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救济

(1)民事救济措施。民事救济措施具有维护权利状态或对权利人所受损害给予补偿之作用。一般来说,民法对所有权的保护是通过赋予权利人以请求确认所有权、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返还原物、赔偿损失等请求权的方法来实现的。但知识产权所有人一般不能援用请求恢复原状、返还原物之传统民事救济措施。侵犯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额,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按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得之利润计算;二是按权利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计算。如果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不能确定的,则可以适用法定赔偿的有关规定。

(2)刑事救济措施。根据刑法规定,对侵犯知识产权罪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各种刑事处罚。

(3)行政救济措施。具体包括训诫(警告)、责令停止制作和发行侵权复制品、没收非法所得、没收侵权复制品和制作侵权设备以及罚款等。

六、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

从体系范围而言,知识产权制度有广狭义之分。

狭义的知识产权制度,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可由如下权利构成:文学产权;工业产权(主要有专利权、外观设计权、商标权、商号权、地理标记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知识财产专有权(主要有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商誉权;信用权。其中文学产权、工业产权、知识财产专有权构成创造性成果权与经营性标记权,商誉权、信用权构成经营性资信权。

七、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

正义与效益应是整个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功能目标。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应当确立以下两个基本法律观:私权神圣、利益衡平。

八、知识产权制度的民法定位

多数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范畴。

从世界范围看,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体例,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一是编入民法典,二是单行立法,三是编纂专门法典。[复习思考题] 1.简述知识产权的范围。

2.论述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3.简述知识产权客体非物质性特点。4.简述知识产权主体特征。5.简述知识产权法律体系。6.论述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第二编 著 作 权

第二章 著作权制度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著作权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的演变,理解著作权与相关权利的区别,掌握中国著作权制度的发展概况及我国著作权法的主要原则。

教学难点:著作权和相关权利的区别 教学重点:著作权的概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 学时:2学时

一、著作权的概念及演变

著作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的总称。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版权与著作权系同一语。

版权。作者权。

二、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著作权制度的起源

“无传播即无权利”。著作权法律制度随传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产生并进一步发展。

(二)西方诸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沿革

三、我国近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一)我国近现代著作权法律制度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二)建国后著作权制度的发展

1990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经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1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同 3 年6月3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三)著作权法的修改概况

修改背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并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与知识产权协议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并于同日公布施行。

这次著作权的修改,使得著作权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完善:

1.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改变现存“内外有别”的制度。修正后的《著作权法》遵循《伯尔尼公约》和《知识产权协定》的精神,给予外国人以国民待遇,同时提高本国人所受到的著作权保护待遇,达到内外平衡,协调发展。

2.扩大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范围。修正后的《著作权法》将实用美术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等纳入保护范围;将计算机程序作为文字作品予以保护,延长其保护期限,取消以登记作为取得著作权要件的规定;将“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扩大解释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3.增加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内容。修正后的《著作权法》增加规定电影作品、计算机程序的著作权人的出租权;拓宽“表演权”的外延,将其解释为“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将其解释为“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将“摄制权”解释为“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4.规定了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版式设计权是与著作权相关的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修正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对版式设计的保护内容,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版式设计。

5.增加了著作权的利用方式。修正后的《著作权法》不仅规定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而且增加规定了著作权转让合同。

6.完善了有关著作权限制的规定,平衡著作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对合理使用中的个人复制、表演、播放、公务使用、翻译等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借鉴其他国家的规定,将为编写出版教科书而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列入法定许可的种类之一,以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7.增加了权利人可以通过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行使著作权的规定。目前,在著作权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一般都规定了权利人通过著作权集体组织代为行使权利的制度。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第8条规定的就是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8.增加了对著作权人的救济措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明确规定侵犯著作权的法定赔偿额;在归责原则上采取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原则”相结合的归责原则,以加强对受害人的法律救济。在对侵权行为予以查处时,增加规定著作权人的诉讼保全制度等。

四、中国现行著作权法渊源

1.《著作权法》及其附属法律 2.其他基本法律 3.司法解释 4.国际条约

五、著作权与相关民事权利的区别

(一)著作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1.著作权客体具有无形性,而所有权的客体是有形物体。

2.著作权对象利用的特殊性。所有权只能对有形物体进行物质上的利用,而作品则具有上演、广播、发行等特殊利用方式。3.著作权权能的可分性。对于所有权不能就同一内容数次处分,而著作权的同一权能却可以处分多次。4.著作权存续的有限性,所有权存续是永久的,只要原物不灭失,所有权就将永远存在。5.著作权具有人身依附性,而所有权则表现为单独的财产权性质。

(二)著作权与商标权的区别

1.取得保护的方式不同。著作权是实行自动保护原则,而商标权实行的是注册原则。

2.受保护的条件不同。作品只要是各自独立完成,不论它们之间是否相同、类似,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商标权则不同,凡与已注册的同种商品或类似商品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品标识,依照各国的商标法往往不能取得专用权。

著作权和商标权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发生交叉关系,即商标设计图案可以作为商标受商标法的保护,也可以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此外,著作权和商标权也可能发生抵触,即未经他人同意以其作品作为商标标志时,则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三)著作权与专利权的区别

1.著作权并不保护作品的思想,而只保护作品的表达方式。而专利权所保护的是发明创造的构思、内容。

2.著作权并不要求保护的作品是首创的,而只要求它是独创的。而对于同一内容的发明,专利权只授予先申请人。外观设计专利权与著作权在实用美术作品保护上可能会发生交叉。[复习思考题] 1.简述著作权与物权的区别。2.简述著作权与专利权的区别。3.简述著作权与商标权的区别。4.论述著作权的性质。

5.如何理解著作权、作者权、版权概念。6.试述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正。

第三章 著作权客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品的概念、特点和种类,理解作品的构成要件,掌握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教学难点:作品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民间艺术作品的特性 教学重点:作品的种类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作 品

一、作品的概念

作品,是指文学、文艺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

二、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

1.独创性,即作品属于作者自己的创作,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从另一作品抄袭来的。2.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以可以感知的方式再现(形式确定、载体固定)3.合法性? 讨论:

(1)有的国家要求作品必须以载体固定,有无道理?为什么?

(2)对作品的形式为什么要求可复制性?达到可复制性要求必须具备哪些标准?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符合这一要求?(3)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是不是不受任何法律保护?比如淫秽书刊。

三、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类别

5(一)类别

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

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文字作品。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文字作品与下面的音乐、戏剧等作品有重叠的情形。5.摄影作品。

6.电影作品及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作品。

(二)概念

1.文字作品。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文字作品与下面的音乐、戏剧等作品有重叠的情形。2.口述作品。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

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作品。音乐作品是指交响乐、歌曲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戏剧作品,指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曲艺作品,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舞蹈作品,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表现的作品。此外还有杂技艺术作品。因为我国有丰富的杂技艺术作品资源,在修改著作权法时,明确了杂技艺术作品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杂技艺术作品,保护其中具有艺术的成分。

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不包括表演者对上述作品的表演,表演者在传播作品时付出的创造性劳动,由著作权法通过邻接权即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给予保护。

4.美术、建筑、摄影作品。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原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建筑作品的保护。2002年修改本法时,明确规定了建筑作品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将美术、建筑作品同列为第四项,而将在建筑作品中占较大数量的工程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列为第七项:图形类作品和模型类作品,仍然作为单独客体给以保护。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建筑物本身,其构成材料、建筑方法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摄影作品。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原著作权法将摄影作品与美术作品放在一起,作为一类作品给予保护。在修改本法时,将摄影作品单独作为一项

5.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这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相关联的画面或加上伴音组成并且借助机械装置能放映、播放的作品。这一项采纳《伯尔尼公约》的表述方式,将包括动态摄像的作品描述为“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并取消了原著作权中的“电视、录像作品”。

6.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指为施工和生产绘制的图样及对图样的文字说明。著作权法保护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仅指以印刷、复印、翻拍等复制形式使用图纸及其说明,不包括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施工、生产工业品,后者的使用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实施条例的规定,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指地图、线路图、解剖图等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图形或者模型。模型作品是指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如建筑模型等。

7.计算机软件。这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受著作权保护的软件必须是由开发者独立开发,并已固定在某种有形的物体上,就是说该计算机程序已经相当稳定,相当持久地固定在某种载体上,而不是一瞬间的感知、复制、传播程序

四、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

6(一)类别

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2.法律、法规及官方文件 3.时事新闻

4.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二)讲解

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1)违背一般法律原则的作品。如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作品,企图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文字作品。2)违背社会公德和社会伦理的作品。如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都不保护黄色的、淫秽的书刊、报纸、电影等。

3)故意妨碍公共秩序的作品。如不少国家对故意欺骗公众的作品以及蔑视宗教信仰的作品不予保护。其具体内容虽然著作权法并未规定,但新出台的,于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都对此做出了规定。练习题

1.以下诸选项中.属于口述作品的是()A.散文 B.即兴演讲 C.相声 D.书法

2、以下诸对象中,适用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A.法院判决书 B.数学公式 C.国家机关的决议 D.建筑施上图

3、不适用或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A.国务院颁布的法规 B.行政诉讼案例选编 C.未发表的的小说 D.黄色书籍 E.盗版光碟 4.作品要成为著作权的客体应具备的条件为()A.独创性 B.可复制性 C.时间性 D.地域性 E.新颖性

5、下列作品中,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是()

A、文学家张某去世前亲笔书写的长达10万字的遗嘱 B.农业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C.人民法院驳回起诉的裁定书 D.三角函数表 E.《红楼梦》

第二节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特点:集体性、长期性、变异性、继承性。

二、国际保护民间文学形式的法律制度

《伯尔尼公约》1971年修订本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不知作者的作品”的一种特例来处理。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了《突尼斯样板版权法》,其中专门规定了关于“本国民间创作的作品”的保护条款。1982年,又正式通过了《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条例》。迄今为止,采用著作权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智利、摩洛哥、阿尔及利尼亚等国家。1989年生效的英国著作权法按《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标准与范围,在第169条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给予了保护。

三、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一、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方式

1.将计算机程序作为文字作品保护,是著作权法发展的一个方向。

2.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第8款将计算机软件作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一类作品,2001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该条例于2002年1月1日起实行。

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2.简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3.简述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4.简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

第四章 著作权主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著作权人的概念及基本分类、理解原始主体及其他著作权人(继受主体)的相关规定,掌握几种特殊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类型和存在的依据、合作作品、美术作品等著作权的归属 教学重点:作者的概念和判断、几类特殊作品的权属规则;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及分类

一、著作权主体的概念

著作权主体,也称著作权人,是指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

二、著作权主体的分类

(一)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

1.原始主体,是指在作品创作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

2.继受主体,是指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继受主体享有的著作权是从原始著作权主体那里取得的。

3.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之间的区别在于:

(1)原始主体的资格基于创作行为或法律规定直接产生,而继受主体成为著作权的主体以他人原有著作权的合法存在为条件。(2)原始主体可能享有完整的著作权,著作权的继受主体则只能取得著作财产权的部分或全部。

(二)完整的著作权主体与部分的著作权主体

1.完整的著作权主体,是指拥有作品中的全部财产权及全部人身权利的主体。2.部分的著作权主体,是指仅拥有作品中的部分人身权利或部分财产权利的主体。

(三)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

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的划分是以著作权人所具有的国籍为标准而划分的。内国主体包括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外国主体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第二节 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作者

案例:

1.甲教授完成一本学术专著,现有以下人员主张自己也是该书的作者。其中谁的理由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 A.乙主任:“我曾经为这个课题申请经费进行了组织协调,并主持过这个课题的研讨会” B.丙研究生:“我曾经为甲教授的这项研究查找资料,还帮他抄写过一部分手稿”

C.乙讲师:“我曾经撰写过该书的两章,尽管甲教授后来对这两章作了较大的修改,但基本保持了原稿的结构和内容” D.戊教授:“甲教授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曾多次与我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我提出的一些意见已被他采纳”

一、作者的确认

1.创作作品的人是作者,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其他服务的人不能认为是作者。2.创作是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3.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为作者。

二、视为作者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评价]这种规定混淆了作者的特定内涵,容易造成混乱,其实这类作品都属于职务作品,只不过由单位享有著作权而已。在大陆法系一般不承认单位为作者。

第三节 著作权的继受主体——其他著作权人

一、因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或法律规定取得著作权

二、因合同取得著作权

三、特殊的著作权主体——国家

第四节 特殊作品的著作权主体

一、雇佣作品(职务作品)的权利主体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1.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如果在作品完成后的两年内,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不使用,那么作者可以要求单位同意由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其许可使用作品所获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作品完成两年后,单位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继续使用。

2.特殊职务作品,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特殊职务作品主要有:第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第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讨论] 职务作品的规定和法人作品的规定是什么关系? 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时重叠。

二、委托作品的权利主体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三、合作作品的权利主体

1.合作作品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创作的作品。包括可以分割与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

2.合作作者的条件:

(1)合作作者必须有共同的创作愿望;(2)合作作者必须都参加了共同的创作劳动。

3.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合作作者通过协商一致行使著作权;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对于可以分割的合作作品,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讨论] 著作权共有与所有权共有的行使有何异同?

四、演绎作品的权利主体

1.演绎作品,是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2.演绎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时,应尊重原作品的著作权。

3.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演绎作者,但演绎作者仅对演绎部分享有著作权,并不得阻止他人对原作品的再次演绎。4.三人使用演绎作品,必须征得原作作者和演绎作品作者的双重同意。[讨论] 何谓演绎?演绎有无限度?《大话西游》是对《西游记》的演绎吗?

五、汇编作品的权利主体

1.汇编作品,是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2.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是汇编人在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权利主体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七、美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1.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2.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八、匿名作品的权利主体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合法持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如果匿名作品是公民所作,作者死亡后,其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有义务保护其著作人身权。[补充]

九、个人作品

例外

第十三条规定:“除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由他人执笔,本人审阅定稿并以本人名义发表的报告、讲话等作品,著作权归报告人或者讲话人享有。著作权人可以支付执笔人适当的报酬。”

第十四条:“当事人合意以特定人物经历为题材完成的自传体作品,当事人对著作权权属有约定的,依其约定;没有约定的,著作权归该特定人物享有,执笔人或整理人对作品完成付出劳动的,著作权人可以向其支付适当的报酬。”

第十五条:“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作品的表达系独立完成并且有创作性的,应当认定作者各自享有独立著作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合作作品与汇编作品区别。

2.简述汇编作品与被汇编作品的关系。3.简述作者的认定。

4.简述合作作品的判断条件。5.简述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6.电影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7、甲乙两人系同事,甲曾委托乙创作一剧本,乙碍于情面答应为其创作,但双方没有订立任何书面合同,也未作出明确的口头约定。乙按时完稿交甲审阅,甲看完后让乙修改。后因甲调到其他省工作,乙修改完作品即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发表。甲知悉后,提出著作权属于自己。依法律规定,此剧本的著作权()

A、甲乙均不享有 B、甲一人享有 C、甲乙共同享有 D、乙一人享有

8.甲、乙、丙合作创作一首歌曲。甲欲将该作品交某音乐期刊上发表。乙以该期刊发表过批评其作品的文章为由表示反对。丙未置可否。下列有关该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乙坚持反对则甲不能将作品交该期刊发表 B.甲有权不顾乙的反对而将作品交该期刊发表

C.在丙同意的情况下,甲可以不顾乙的反对而将作品交该期刊发表 D.如果丙以同样的理由表示反对,则甲不能将作品交该期刊发表。

9、原告谭某某,系某某地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某某省作协理事。另一原告林某某,现为某某军区图书馆所办老年大学秘书长。被告马某某,某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离休老干部。

1959年,某某军区根据出版社的建议,抽调谭某某协助马某某整理回忆录。从1959年4月到8月,写成一部14万字左右的回忆录,初步定名为《朝阳花》。书稿经某某省作协讨论,认为将回忆录改写成小说将更为成功。马接受建议,并与谭一起,将回忆录改写成约18万字的小说。出版社审稿后认为还不完善,需进一步改写。而谭因故中断了整理工作,省军区即改调林某某协助马某某继续改写,1961年上半年完成,计24万字。出版社与马某某签订合同后,经编辑作文字加工润色,正式出版发行。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人民解放军30年》编辑部的规定,小说出版时署名马某某,稿费1.5万元,谭、林分得其中9000元,其余马某某作为党费全部上缴组织。小说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成为激励一代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之一,先后再版12次,发行1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日文。

1984年以来,谭、林向中央及省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处理《朝阳花》的版权与稿酬问题,因未获解决,遂以应确认其作者身份为由,于1985年10月30日向某某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小说《朝阳花》为马、谭、林三人共同创作的作品,并提出原稿酬分配不合理,要求三人均分。

问:

1、马、谭、林三人是否为共同创作人?为什么?

2、如何处理本案?

10、原告张某、被告杨某原系某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同班同学。在校期间由张某作曲,杨某填词,共同创作了一首抒情歌曲《初恋》,在该校组织的校园歌曲比赛中获一等奖。毕业后,张某留校任教,杨某被分配到某歌舞团工作。1992张某在同事家偶然听到一盘歌曲录音带,其中一首名为《热恋》,与他所创作的《初恋》曲调完全一样,但已换上低格调的歌词,从而使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变成了一首格调低下的歌曲。盒带上这首歌署名为张某作曲,杨某填词,李某演唱。听罢此歌,同事戏谑道:“这可是你的杰作!”张某又气又羞,去信谴责杨某,声称杨某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要求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其名誉损失。杨某则辩称,原歌系合作,自己只改填了自己的歌词部分,这是法律所允许的,拒绝了张某的上述要求。张某无奈,诉诸法院。

问:杨某这一行为是否侵权?本案应如何处理?

11、甲经乙许可,将乙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丙获该剧本手稿后,未征得甲和乙的同意,将该电影剧本改编为电视剧本并予以发表,下列对丙的行为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侵犯了甲的著作权,但未侵犯乙的著作权

B.侵犯了乙的著作权,但未侵犯甲的著作权 C.不构成侵权

D.同时侵犯了甲的著作权和乙的著作权

12、中学英语教师甲积数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出 一套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方法。学校指派青年教师乙 将甲的学习方法总结成书面材料以便推广。乙在跟班 听课和向甲请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构思编写了介绍甲的学习方法的材料。以后,乙应出版社的要求,对该材料作进一步加工,写成《英语学习妙法》一书,署自己一人的名。该书出版后,甲提出异议。认为该书的作者应是自己而不是乙。学校也提出异议,认为乙的出书行为侵犯了学校对总结材料的著作权。该书的著作权应归谁享有? A.应归甲享有 B.应归乙享有 C.应归甲乙共同享有 D.应归学校享有

13、工程师何某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编制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一个,该单位决定销售该软件,并承担全部责任。依照法律()A.该软件著作权全部归本单位享有。B.单位可对何某予以奖励。C.何某仅享有软件署名权。D.该软件发表权归何莱享有。

第五章 著作权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著作人身权的内容构成,理解著作人身权的各个权项,掌握著作权取得的途径与保护期限。教学难点:复制权、新增加的作品财产权的权项 教学重点:著作权的内容、取得方式和期间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3学时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一、著作人身权的概念和性质

1.著作人身权(Moral Rights),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称为作者人格权,在英美法系国家则称为精神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称之为作者享有的人身权。其含义均指作者基于作品创作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

2.著作人身权具有永久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剥夺性的特点。

二、著作人身权的内容

(一)类别

1.发表权:是指决定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即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2.署名权: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3.修改权:是指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4.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使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5.收回权:是指作品在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以赔偿使用者的经济损失为条件而收回已公开发表的作品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目前尚未对此作出规定。

12(二)人身权利的关系

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收回作品权,修改权则属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范畴,其中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主要的权利,发表权和收回作品权是边缘性精神权利。

(三)解释 1.发表权

根据2002年10月12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

特点:(1)无论任何作品,发表权只能行使一次;(2)发表权通常不能单独行使,需和其他著作财产权一起行使,由于发表权实为著作权财产权行使的前提,发表权与著作权的其它人身权有很大的差别,更接近财产权。(3)发表权通常是不能转移的;(4)如果作品涉及第三人,发表权还受到该第三人权利的制约

2.署名权

指作者在创作的作品及其复制件上标记姓名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也称姓名表示权。通常可用真实姓名,也可以用笔名、别名,或隐去姓名不署。不署姓名是署名权的行使方式之一。(1)只能真正的作者才有资格享有;(2)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他人姓名的行为,无论动机如何,都无效

3.修改权

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在有些情况下,由于社会利益的实际需要,修改权也可以由他人行使。此外,文学作品的使用人为出版发行而作的必要的纯技术性的编辑加工,则不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修改。(1)权利内容:可自己行使也可授权他人行使;(2)修改权不是绝对的,有时不能对抗物权。

4.保护作品完整权

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其中既包括作品的完整性,也包括标题的完整性。

保护作品完整权与修改权可以看成是一权两面。

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相区别但是又联系紧密的两项权利。修改权保护的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的是作品的内在表达,二者是“移形”和“换质”的区别。侵犯修改权并不一定就侵犯了保护作品完整权,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可能是由于修改作品而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对作品使用方式、使用环境不当所造成。

为防止作者滥用这项权利,各国都作出限定,只限于对有损作者声誉的歪曲、割裂和篡改。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保护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精神、人格,侵犯作品完整权的行为包括大量删改、将严肃作品用在轻佻的场合等等。例外:善意修改(电影)、文字性删改等。练习

著名学者甲于1971年被迫害致死,甲于临终前将其回忆录手稿赠送给好友乙。该手稿扉页上题有“吾将不久于人世。谨以此绝笔赠吾至友,望珍藏密室,令其永不面世”的字样。乙依遗嘱秘藏之。1991年乙病故,其继承人丙获得该手稿。1994年丙将该手稿借与学者丁,供其研究甲的生平时参考。丙在出借时声明“根据作者遗愿,手稿不得公诸于世”,丁应允。1996年,丁在征得甲的继承人戊同意后,将手稿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刊印400册,在一定范围内散发。

诸根据以上事例回答(1)一(4)各题中所列的问题。(1)对有关当事人权利的认定,下列意见中何者为正确? A.甲虽已去世,但其著作权仍受法律保护 B.丙享有手稿的所有权,但不享有手稿的著作权 C.了享有手稿著作权中的作品使用权

D.戊作为甲的继承人,有权决定将手稿发表

(2)对有关当事人义务的认定,下列意见中何者为正确? A.丙在行使权利时,应当尊重甲的著作权 B.丁在使用手稿时,应当尊重甲的著作权 C.丁在使用手稿时,应当尊重丙的所有权 D.丁在使用手稿时,应当尊重戊的发表权

(3)对有关当事人行为的认定,下列意见中何者为正确? A.甲在手稿扉页上的表示,是行使著作权的行为 D.丙将手稿出借与丁,侵犯了甲的著作权 C.丁刊印手稿得到了戊的同意,属合法行为

D.丁以“内部资料”形式刊印手稿,不属于发表行为(4)对有关当事人责任的认定,下列意见中何者为正确? A.丁侵犯了手稿原件所有人乙的发表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B.丁侵犯了手稿作者甲的发表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C.丙侵犯了手稿作者甲的著作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D.丁不构成侵权,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一、著作财产权的概念和性质

1.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是指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者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取物质利益的权利。2.著作财产权的性质:可以转让、继承或放弃。

二、著作财产权的内容

(一)类别

1.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行为的权利。2.表演权:是指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3.广播权: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或者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4.展览权:是指公开陈列展出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权利。5.发行权:是指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6.改编权:是指在原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原作与改编作品的区别仅在于表现形式的差异,但二者的内容基本一致,同时原著的某些独创性特点同样会反映在改编作品中。

7.翻译权: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8.汇编权:是指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进行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9.摄制权:是指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的权利。

10.出租权:是指著作权人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11.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12.放映权:是指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13.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本项所指权利应当包括注释权,整理权,制作录音制品权,按设计图建造作品权等。这些权利虽未列举,但在一些条款中已有所规定和涉及。

(二)其它国家规定的财产权

1、公共借阅权

公共借阅权指作者享有的因作品的出借而获得报酬的权利。本属于出租权的内容,但是与一般的出租权不同,第一,出租权是作者直接享有的权利,是作者许可或者禁止他人出租其作品或者复制件的权利,而公共借阅权不是作者直接享有的权利,仅能享有一定的报酬获得权。第二,在出租权中,是租用权人支付租金,在公共借阅权中,是公共图书馆或者国家税收向作者支付租金,而不是读者。

2、追续权

追续权指美术作品的作者或者其继承人,从作品原件的再销售中获得收益的权利。追续权的主体限于作者及继承人,具有人身权的性质;而客体限于美术作品。追续权的规定是由美术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

以上两种权利我国均没有规定

(三)补充

1、复制权,我国只规定了平面到平面的复制,此外还有:

(1)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这主要涉及到美术作品和建筑作品,但这种复制仅指美术表述的复制,至于一般的建筑图纸、产品设计图、工程设计图的施工都不算此类此类复制。

(2)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这关系到雕塑、雕刻等美术作品、建筑作品以临摹、摄影等方式平面化,这种复制实际上是一种创作,因此很多国家没有著作权人控制这类行为的权利。

(3)作品的演绎,如改编、翻译等;(4)抄袭和剽窃

从复制的扩张来看,可以看到典型的复制指以同样形式制作成品,进而扩张到不同介质的再现相同的表述,最后,只要保留了原作的基本表述(基本形式),就认为是复制。这种扩张有助于解释侵权中的某些问题。

2、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章第五条:“发行,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发行与复制通常是联在一起的,复制的目的是发行,发行是复制的必然结果,故人们把复制与发行统称为出版。

发行的概念也存在一个扩张的过程,从最初的复制件或者原件通过出售、赠与、散发等形式,发生有形物的所有权的转让,再到后来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暂时易手,比如出租、租借和借阅等。发行是一种传播方式,而且主要通过有形媒介的转移的方式来传播。发行可能包括这几个条件(1)客体:原件或者复制件;(2)接收对象:不特定的公众;(3)行为条件:原件或者复制件易手,但不一定发生所有权转让;如此,发行与复制相联系,作为复制的后续行为,但是由于其他的传播行为相区别,比如网络传播、比如发表等,简言之,发行指以流通为目的向不特定人提供有形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

发行权一次用尽。他人在获得作品的合法复制件以后,可以进一步的销售、转借或者以其他方式处置,著作权人不得干涉。该理论表明:著作权人仅仅有权控制复制品的第一次发行,对于复制品进一步的流通,则无法进行控制,这种无法控制不包括复制件中的作品,也就说,受让人的处置如果影响到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则要视情形而论。

发行权用尽的例外:电影、计算机软件和录音制品的出租;作品复制品的平行进口

关于发行权用尽的理论,还存在很多问题,凭我的感觉,这几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适用的范围(关涉发行的概念);发行权用尽的构成条件;发行权用尽的范围(哪些权利用尽,哪些权利于此无关,哪些权利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3、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除外。出租的对象是特定的。

解释:出租的标的:电影、录音录像制品、计算软件四类。出租的主体: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但是二者的关系如何? 权利的行使:经销商如何取得许可?如何付酬?

4、演绎权

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改编乃是对作品内容和结构的改变。

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翻译与改编不同,乃是对作品文字的改动。

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章第五条的规定:“编辑,指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汇集编排成为一部作品。”条例中所称“编辑”实际上指的就是“汇编”。改编权,翻译权及汇编权都属于“演绎权”。

摄制权,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章第五条的规定:“摄制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指以拍摄电影或者类似的方式首次将作品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将表演或者景物机械地录制下来,不视为摄制电影、电视、录像作品。”

5、传播权

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章第五条的规定:“表演,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 作品。”表演既包括现场表演,也包括机械表演。

问题:表演权的对象包括哪些?

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不同于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

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本条是原则性规定,具体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该权利赋予原件物权所有人享有,如果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内容涉及第三人的肖像,著作权人行使展览权还要受到肖像权人权利上的限制。如果涉及第三人隐私,还要注意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此外,美术作品原件的转让,著作权中的展览权随之转让。

第六章 著作权的取得与期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著作取得方式和各类作品的保护期限。教学难点:各种取得方式的优劣。教学重点:取得方式和期间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1学时

一、著作权的取得方式

(一)注册取得制度

注册取得,是指以登记注册作为取得著作权的条件,作品只有登记注册后方能产生著作权。著作权注册取得的原则,又称为“有手续主义”。

(二)自动取得制度

著作权自动取得,是指当作品创作完成时,作者因进行了创作而自动取得作品的著作权,不再需要履行其他任何手续。这种获得著作权的方法被称为“无手续主义”、“自动保护主义”。

我国《著作权法》采取自动取得制度。

二、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一)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

1.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2.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著作财产权保护期相同。

(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 1.一般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

(1)公民的作品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合作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截止于最后死亡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2)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

2.特殊作品的著作财产权保护期。下列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1)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2)摄影作品

(3)匿名作品和假名作品。复习思考题

1.简述著作人身权的内容。2.简述著作财产权的内容。

3.简述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的区别。4.简述复制权。

5.简述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七章 邻接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邻接权的概念及与其他著作权的关系;理解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广播电视组织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含义;掌握表演者,广播电视组织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难点:邻接权和著作权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邻接权的存在基础、邻接权人与著作权人的法律关系 教学主要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3学时

第一节 邻接权概述

一、邻接权的概念

邻接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邻接权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权。

二、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关系

(一)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共同点

1.它们都与作品相联系。著作权与作品存在直接联系,作品之创作是著作权产生的前提。邻接权则与作品存在间接联系。表演者表演的对象是作品,而录制者是对作品表演的录制,广播组织者是对作品表演的广播。

2.它们都是法律规定的权利。3.它们都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二)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区别

1.主体不同。著作权保护的主体是作品的创作者或依法取得著作权的人。邻接权保护的主体是以表演、录音录像或广播方式帮助作者传播作品的人员。后者在传播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改变了原作的表现形式。

2.客体不同。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表演者权的客体是表演活动;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的客体是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组织者的权利的客体是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

3.权利内容不同。4.保护期限不同。

补充:邻接权的产生和发展

邻接权的产生是传播技术进步的结果。有时也被称为传播者权。

相应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61年的《罗马公约》和1993年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讨论:邻接权的保护范围是不是仅限于作品的传播?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与邻接权有无关系?

第二节 表演者权

一、表演者的定义

1.表演者是指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一切演员、歌唱家、演奏者、舞蹈家等。2.表演者是指表演作品的人,而不包括运动员、马戏演员、魔术师等人。3.表演者包括演员和演出单位。

二、表演者的义务

1.表演者使用他人作品演出的,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演出组织者组织演出的,应当由该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2.表演者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进行演出的,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3.表演者依照著作权法使用他人作品的,不得侵犯著作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讨论:问题一:没有取得著作权人同意,组织者和具体表演者是不是都可被认定为侵权?(演员与单位可能存在雇用或者劳务合同关系,甚至是委托关系,是不是不考虑这些关系下演员和组织者的法律关系)问题二:表演者自创自演,表演者对表演享有什么权利?

问题三:在1991年的著作权法当中,对表演是否需要著作权人同意,采取了以作品是否发表作为标准划分,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改变了这一做法,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倾向?

三、表演者的权利

1.表明表演者身份的权利。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

3.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的权利。4.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5.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6.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上述第3~6项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该表演发生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讨论:

(1)在我国表演者还包括组织者,那么表演中的人身权是归具体的表演者享有,还是归组织者享有,这种权利能不能通过合同的方式让渡给组织者?

18(2)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胡戈将张柏芝的形象改编为不断穿衣和脱衣的模特,是否侵犯了张柏芝的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表演者的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如何进行保护?

(3)是不是任何对表演形象的修改都意味着对演员表象形象的歪曲?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侵权?(4)表演形象和演员的自身形象有什么关系?即表演形象和肖像权、名誉权有什么关系? 补充

1、表演者的外延。表演者的外延各国立法并不统一,罗马公约认为表演者是指演员、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或表演、歌唱、演讲、朗诵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指挥这种表演的人。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表演者不仅包括自然人的表演者,而且还包括演出单位,即剧团、歌舞团等表演法人及其他组织,显然对表演者的范围进行了扩充,这种扩充可能给表演者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单位表演者会带来与单位作者同样的问题。

表演的对象限于艺术作品,表演的不是艺术作品,则不是著作权法上的表演,比如体育比赛的竞技表演,即使对于杂技表演,也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够形成作品。

2、表演与表演的对象。表演的对象是作品,可以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也可以是不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可以是别人的作品,也可以是表演者自己的作品,关于最后一种情形,表演者和创作者同一,对此该表演者享有双重权利。

3、表演的性质。表演既是一种传播作品的行为,又是一种对已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严格的讲,表演是一种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行为,通常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表演的艺术。表演需要相关的表演技术和技巧,能够体现表演者的独创性,所以,表演与其说是传播,不如说是演绎创作。

表演者权利的客体是表演者的表演,即演员的形象、动作、声音的组合。表演者的创造性劳动是其享受权利的基础。表演者的这种权利由于是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原作作者权利不同,但又与作者所享有的权利很接近,因此,称作邻接权。

第三节 音像制作者权

一、音像制作者的定义

音像制作者,是指将声音、形象或两者的结合首次固定于物质载体上的人。

二、音像制作者的义务

1.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2.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3.录音录像制作者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与表演者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

三、音像制作者的权利

1.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2.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首次制作完成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第四节 广播组织权

一、广播组织的定义

广播组织,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播由声音或图像或由二者构成的实况或录音制品的人。在我国《著作权法》中,特指广播电台、电视台。

二、广播组织的义务

1.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2.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除本法规定可以不支付报酬的以外,应当支付报酬。

三、广播组织的权利

1.许可他人播放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利。

2.许可他人将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的权利。上述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该节目首次播放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讨论:广播组织者的权利是否足以保护其利益?

第五节 出版者权利

一、版式设计与出版者

二、出版者的权利

出版者对其版式设计享有专有使用权(版式设计权),该权利的保护期截止于使用该版式设计的图书、期刊首次出版后第10年的12月31日。复习思考题

1.简述邻接权与著作权的联系与区别。2.简述出版者权的内容。

3.简述表演者权的取得与权利内容。

4.简述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取得与权利内容。5.简述广播组织权的取得与权利内容。

第八章 著作权的限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著作权权能限制的各种具体情形,理解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的适用条件及其相互区别,掌握合理使用的认定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区别、著作权限制存在的基础 教学重点: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具体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合理使用

一、合理使用的概念与条件

1.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权利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合法行为。2.合理使用的条件

(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应是非营利性的。(2)使用的作品应当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3)使用者所使用的部分占版权作品的数量和实质性,一般不得构成被引用作品之实质部分。

20(4)使用的效果不得影响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和价值。

二、合理使用的情形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还应当包括网站)。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共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

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对著作权人的权利的12个方面的限制不仅适用于作者,而且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邻接权人的权利的限制。

三、解释

1、个人使用的条件:(1)使用著作权的目的,仅限于学习、研究或欣赏;(2)只限于满足个人实现上述目的,而不扩展至第三人或家庭、单位等;(3)能使用的作品的范围仅限于已经发表过的作品,如果作品尚未公之于众,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即使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作品,也不能认为是合理的。

2、引用的条件:(1)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2)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3)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3、新闻报告引用。不可避免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指在符合新闻报道目的的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再现已经发表的作品。” 这里的“引用”必须符合“引用”的数量限度。

4、科学研究使用。学校课堂教学,是专指面授教学,函授、广播或电视教学不在此列。学校则既包括全日制度普通学校,也包括各类业余学校。这里所说的“少量”,不是指所用部分占整个作品份额的多少,而是指整个作品被使用的比例,使用人和使用目的仅限于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但不得出版发行,更不得用于学生的学习使用。

5、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复制的条件:(1)复制作品仅限于本馆收藏的作品范围;(2)无论是否已发表;(3)目的仅限于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

6、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根据2002年10月12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十项规定的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是指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社会公众活动处所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 不经著作权人同意,不向其付酬而使用该艺术作品,受两方面限制,第一,艺术作品必须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第二,使用作品的方式只限于临摹、绘画、摄影、录像,而不能用直接接触的方式使用这些艺术作品。

7、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此规定中有2点需要说明:(1)翻译作品的出版发行范围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2)译者对翻译作品享有新的独立的著作权。

8、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盲文也是一种文字符号系统。从任何一种文字变换为盲文,都是一种翻译行为。翻译他人已发 21 表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但是盲人是身体残疾者,应当受到全社会和国家的关怀,故著作权法将此种情况列为“合理使用”。盲文的翻译人应当享有新的独立的著作权。

补充之一:合理使用的性质

“权利限制”说。即将合理使用看作是著作权的限制,这一观点是从行为对象主体 而不是行为自身主体的角度来阐述的。国内外学者多数持此种看法。

“侵权阻却”说。即认为合理使用是著作权侵害的违法阻却事由。这一观点首先假 定合理使用即是侵权行为,概因法律的规定,推定其违法性失效,因而不以侵害他人著作权论。

“使用者权利”说。即认为合理使用乃是使用者依法享有利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一 项权益。这一观点从合理使用关系的主体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合理使用即是合法行为的观点,将主体这种法定“利益”称之为“特权”、“权利”,美国学者对此论述较多。

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为平衡著作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实质上限定了著作权人所享有的著作权的范围,但是不应该简单的认为它是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的一种例外规定,它在地位上与关于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两者并不存在主次之分,尽管在保护的层次上要低于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它是使用人依法享有的一种法律上的利益,对该利益主张可以构成违法性阻却的理由,从而不会构成侵权行为;严格而言它并不是使用权人享有的权利,尽管它在很多方面与一个真正的权利甚为相似,但它不能像一个权利一样受到完整的保护。

补充之二: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1、三步检验法

(1)有关的使用是就具体情况而言的;

(2)该特殊情况下的使用没有影响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正常使用;(3)该使用也没有不合理的损害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没有明确规定三步检验法,但是结合著作权法和实施条例的第21条可以总结出来。

2、美国的标准

(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应是非营利性的;(2)享有版权作品的特性(事实性还是虚构性);

(3)与享有版权的作品相比,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使用者所使用的部分占版权作品的数量和实质性,一般不得构成被引用作品之实质部分。)

(4)使用的效果不得影响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和价值。

第二节 法定许可

一、法定许可使用制度

依照著作权法规定,行为人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不必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并尊重其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

1.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必征得权利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向其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3.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作品和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

4.为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 22 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所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相同点

1.使用者的目的均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 2.使用作品均是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3.使用他人作品均无须征得权利人的许可。

四、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区别

1.主体不同。法定许可的使用者只能是录音制作者、广播电视台和报刊等,而合理使用无主体范围的限制。2.法定许可使用须向权利人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无须支付报酬。

3.适用法定许可使用时,若权利人声明不许使用的则不得使用,而合理使用无此条件的限制。补充:理念

法定许可的理由相当多,如:

(1)公益利益的考量(教科书法定许可);

(2)市场公平的考量(音乐作品的法定许可,防止垄断)

(3)平衡作者和使用者利益,为了更好的保护作者(空白磁带使用费:我国没有规定。)

第三节 强制许可

强制许可,是指在著作权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与使用者达成使用作品协议情况下,使用者经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并获授权而使用该作品。强制许可不必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但应向其支付报酬。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合理使用制度。2.简述法定许可使用制度。3.论述著作权限制制度。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著作权法对强制许可制度()A、作了规定 B、没有规定,因此不适用强制许可制度

C、没有规定,但由于加入《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可以适用 D、没有规定,虽然加入《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仍然不予适用

2、以下各项使用行为中,属于法定许可使用的有()A、表演者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进行非营业性演出 B、表演者使用他人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 C、表演者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 D、表演者使用他人作品演出

3、以下不是合理使用的是()

A、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B、为个人学习而使用他人作品

C.免费表演他人已发表作品 D、对社论的转载

4、对已经发表的作品,有权发表不得转载,摘编声明的主体是()A.报社、杂志社的编辑或著作权人 B.报社、杂志社的编辑

C.报社、杂志社 D.著作权人

5.强制许可使用制度的目的在于()A、鼓励作品的广泛传播 B、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C、保护邻接权人的利益 D.防止著作权人滥用其专有权利 6.以下属于合理使用的是()A.公开发表他人尚未发表的作品 B.对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评价 C、对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改编 D.对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再版

7.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是利用他人()A、尚未发表作品的制度 B、已经发表作品的制度

C、一切作品(不论是否发表)的制度 D、明确声明放弃著作权作品的制度

8、各国法律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范围的规定,通常采用()A、列举的方式

B、概括的方式 C、列举加概括的方式 D.否定的方式

9、对于发表的作品,报社、杂志社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A、视为有效 B.视为无效 C、有效 D.效力待定

10、著作权的限制主要针对()A、著作人身权 B、著作财产权

C、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D、著作财产权和发表权

二、多项选择题

1、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共同点是()A、目的都是侧重了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B、都只能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C、都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D、都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E、都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合理使用必须具备的要件有()A、使用的作品已经发表

B、使用他人作品,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并且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C、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或者为了教学,科学研究、宗教或慈善事业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 D、可使用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作品 E、合理使用必须给予著作权人报酬

3、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时,必须对该作品加以限制,其限制如下()A、使用作品必须是因执行公务需要,不得超出执行公务的范围 B、只要是国家机关使用,就可以不受公务范围的限制 C、使用作品时,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

D、使用作品时,不得无故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E.使用的作品没有发表与否的限制

4、《著作权实施条例)第30条对“免费表演”的要求()A.不得向听众、观众收取费用 B.表演的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C.表演的作品无是否发表的限制 D.必须取得著作权人同意 E.不得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5.适当引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引用目的可以不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B.对引用的部分投有限制

C.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D.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 E.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权益 6.对著作权限制的制度包括()A.合理使用制度 B.强制许可使用制度 C.法定许可使用制度 D.免费许可使用制度 E.任意许可使用制度

7.以下主体可以进行法定许可使用的有()A.报刊杂志社 B.表演者 C.广播电台、电视台 D.录音制作者 E.录像制作者

8、法定许可的使用者范围包括()A、表演者 B.录音制作者 C、广播组织 D.报刊社 E、新闻报道者

三、案例分析题

特别公司是国家某行政机关主管的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部分上缴”的独立企业法人。1992年,特别公司经其主管部门批准,拟制作一种特别纪念章。为了使该特别纪念章能够充分表现其特别意义,该特别公司便开始设计其特别纪念章的正面图案。不久,特别公司便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了简单先生发表的一幅美术作品《简陋》,该公司认为《简陋》的色彩、图案和创意完全符合其纪念章正面图案的构想,便决定以此为模本。经过精心设计,以《简陋》之图案为正面图案的纪念章制作完成。该特别公司共制作了这样的纪念章2万枚。特别公司在选图、制作的过程中,自始未与著作权人取得联系。1993年10月,简单先生获知自己的美术作品《简陋》被特别公司使用,便与特别公司进行交涉,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简单先生认为特别公司未经其同意,擅自使用其美术作品设计制作纪念章,侵犯其著作权,而特别公司则辩称,其行为是一种执行国家公务的行为,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一种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

请问:该特别公司的行为是一种合理使用行为吗?为什么?

第九章 著作权的利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著作权转让、著作权许可使用、著作权的特征,理解和掌握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利用制度的规定。教学难点: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著作权利用的侵权问题 教学重点: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合同和转让合同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著作权转让

一、著作权转让的定义

著作权的转让,是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财产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行为。

二、著作权转让的特征

1.著作权转让的对象是财产权。

2.著作权的转让导致著作权主体的变更。3.著作权的转让与作品载体所有权无关。

第二节 著作权许可使用

一、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许可使用人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使用的法律行为。

二、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著作权转让的区别

1.著作权许可使用不改变著作权的归属,被许可人取得的只是使用权,并不能成为著作权的主体。而著作权的转让,受让人取得的是著作权。

2.在著作权许可使用中,被许可人只能是自己按照约定方式、地域范围和期限使用作品,不能将所获得的使用权再让渡给第三人,当然著作权人同意的除外。而著作权转让以后,受让人不仅自己可以使用作品,也可以将获得的权利再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受让人有处分权。

3.在著作权许可使用中,非专有使用权的许可人不可能因权利被侵害而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只有专有使用权的被许可人才能因专有使用权被侵害提起诉讼。而著作权转让中,任何受让人对侵害其财产权利的行为均可提起侵权之诉。

第三节 著作权的其他利用

一、债的担保

1.以著作权作为债的担保措施,具体表现为债务人或第三人依法将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将该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权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权的价款优先受偿。债务人或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

2.以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即著作权质押合同。合同签订后必须到国家版权局指定的机构办理登记,合同方能生效。

二、信托

著作权信托是指著作权人通过转让或其他处分方式将著作权托付给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一定的目的对著作权进行管理或者进行其他处分行为,信托人按照约定的标准获取一定的报酬。

三、破产财产

当债务人(法人组织)资不抵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所享有的著作权可成为清偿债务的财产。破产财产是指债务人破产后,债权人能从债务人方面获得的清偿债务的全部财产。

四、强制执行的对象

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调解书、判决书和仲裁裁决书的结果对被执行人实行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的著作权可以成为强制执行的对象,但被执行人没有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则不能被执行。

第四节 著作权合同

一、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1.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法律特征:(1)是诺成合同;(2)是双务合同;(3)是有偿合同。

2.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主要条款(1)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

(2)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或者非专有使用权;(3)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间;(4)付酬标准和办法;(5)违约责任;

(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二、著作权转让合同

1.著作权转让合同的特点

著作权转让合同转让的只能是著作财产权,而不能是著作人身权,且这种合同是诺成合同、有偿合同、双务合同。2.著作权转让合同的主要条款(1)作品的名称;

(2)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和期间;(3)转让价金;

(4)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5)违约责任。复习思考题

1.简述著作权的利用方式。

2.简述著作权许可使用制度。3.简述著作权转让制度。

第十章 著作权集体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著作权的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和集体管理的区别、集体管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制度构成 教学难点:集体管理的制度基础 教学重点:集体管理的制度构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1学时

第一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1.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代表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授权不同的使用人使用该组织成员的作品,并收取报酬分发给著作权人的行为。

2.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意义

(1)协调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2)保证著作权人权利的实现。(3)减少和避免纠纷。

第二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条件 1.代表作者利益,得到作者的拥护和信赖。2.有懂得进行集体管理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3.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办公设备、通讯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等。4.有同作品的使用者交涉的能力和手段。5.不以营利为目的。

第三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

1.代表著作权人授权或许可他人使用作品。2.负责与使用人谈判、签约工作。3.追索作品使用费并定期向作者分配。4.追究侵权行为和参加诉讼。

5.建立国际间的集体管理网络,维护本国作者在国外享有的权利。

6.向著作权人宣传著作权知识,提高著作权意识,增强著作权人自我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2.简述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

第十一章 侵害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知识产权侵权的特点、责任模式和构成、救济方式;了解侵犯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理解著作权侵权的构成种类及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著作权侵权行为损害赔产额的计算、侵权行为请求权的性质

教学重点:我国著作权法做出的适用过错推定原则适用;一般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对侵权人的行政处罚方式及其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关于诉前证据保全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3学时

第一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1.侵犯发表权的行为,即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行为。

2.侵占合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即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行为。3.非法署名行为,即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行为。4.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为,即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行为。5.剽窃行为,即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

6.侵犯某些财产权的行为,即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

7.侵犯获得报酬权的行为,即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报酬的行为。

8.侵犯出租权的行为,即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作者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的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

9.侵犯版式设计权,即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行为。

10.对表演者权的侵犯,即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行为。11.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行为。

二、不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且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1.侵犯著作权人某些财产权的行为,即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行为。

2.侵犯图书出版者专有权的行为,即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行为。

3.侵犯表演者权的行为,即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行为。4.侵犯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行为,即未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5.侵犯广播组织权的行为,即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行为。

6.避开或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即未经著作权人或者相关权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的技术措施的行为。

7.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即未经著作权人或者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

8.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行为。

补充:著作权侵权认定程序

1、美国的做法

1992年,美国联邦第二上诉法院在“阿尔泰”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中,采取了最新的“三步分析法”(three-step analysis):第一步,将程序中受著作权法保护与不受保护部分分门别类;第二步,将不受保护部分过滤分离;第三步,将受保护部分与被控侵权的软件作比较。第三步,最终确认侵权是否成立。上述确认是否侵权的方法,对其他类型著作权侵权案的认定也有借鉴意义。

2、个人见解

根据著作权保护的特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可分为以下几步:(1)对原告作品的分析

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著作权的产生采取自动保护原则,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著作权即告产生。因此,与专利、商标等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不同,著作权侵权认定还涉及到权利的有效性问题。

一部拥有有效著作权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下述条件:a、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b、具备独创性;c、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这样,被告当然未侵权。如果原告作品同时符合上述条件,则该作品享受著作权法保护。这样,侵权认定可进入下一程序。

(2)对被控侵权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

对被控侵权作品的分析,可适用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接触”,即接触前一作品的机会;二是“实质相似”,即应受著作权保护部分实质相似。其中,后者是认定的重点。在认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实质相似”时,即将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部分(不包括“思想”及已处于公有领域中的“思想的表达”)与被告作品的相应部分进行对比,判定两者是否实质相似。

上述两个认定标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实践中被有效地运用。例如,美国法院在一起音乐作品侵权案中,以被告有接触前一作品的机会(即他曾听过前一作品的演奏),及在被告作品与原告的在先作品之间存在着实质相似,而判定被告侵权。另一个例子是,南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请求发布“非侵权声明的诉讼”时,通过排除后一作者在创作中接触前一作者作品的可能性,同时否定了二者的作品内容的实质性相似,从而判定被告未侵权。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在认定原、被告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方面也有过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侵权纠纷案中,通过肯定被告作品的独创性,即否定被告作品与原告作品间的实质性相似,从而判定被告未侵权。如果被告的行为属于使用作品的行为,那么,就需要对被告的使用方式进行分析。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对“使用方式”规定了不同的含义。如在专利法中指的是“实施”-将某项专利运用于产业,按说明制造出相同的产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与之相对立,在著作权法中指的是“复制”以印刷、复印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当某一客体(如实用艺术品或外观设计作品)受到专利法与著作权法的不同角度的保护时,尤其应注意区分“实施”与“复制”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构成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

对于“复制”这种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施工、生产工业品,不属于著作权法所指的“复制”,由此可知,在我国,将平面作品以立体形式再现不构成对平面作品的侵权。

第二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

二、行政责任

对于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的侵权行为,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可视其情节,分别给予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处以罚款及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处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因其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触犯《刑法》,依照《刑法》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临时措施

(一)概念和意义

1、概念

临时措施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特色的制度,是指权利人在提起诉讼之前,经法院批准而可以采取的维护自己权利的措施。如我国法律规定: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2、意义

临时措施的设置是由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知识产权的权利是“无形的”,它不能象有形财产的所有人那样,通过占有来达到保护其财产的目的;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开发难而复制易”的特点,它较其它财产权更容易受侵害,一旦受到侵害,其损失也往往巨大,因此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保护,不再仅局限于侵权行开始之时,而是扩展到侵权行为开始之前,即从事后救济转向事前防治,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二)三种临时措施

1、适用条件

知识产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概括起来,责令停止侵权和财产保全措施的条件是:一是即将发生侵权行为,即知识产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二是侵权行为的紧迫性,即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知识产权人应该向侵权行为地或者被申请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缴纳有关费用,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做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被申请人对裁定不服,可在收到裁定书后10日内申请复议一次,但是复议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诉前证据保全保全的措施与此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被申请人不得提出复议。补充:侵权诉讼

(一)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途径

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途径有调解、仲裁和诉讼,调解包括行政机关的调解。

(二)知识产权诉讼中的几个问题

1、诉讼时效

主要涉及诉讼时效的计算,对于制止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和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是不同的。

2、举证责任倒置

(1)举证困难和举证责任倒置

由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导致知识产权人举证困难,因此知识产权法规定了某些举证责任倒置,减轻知识产权人的举证负担。(2)著作权法的举证责任倒置

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复制品的发行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复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著作权法第52条)复习思考题

简述著作权侵权行为

本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著作权主体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变更.终止后,没有承受其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其著作权()A、由国家享有 B.由其法定代表人享有 c.由创作作品的公民享有 D.成为无主财产

2.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成为著作权原始主体的途径主要是()A.创作 D.继承 C.依法被视为作者 D.合同 3.没有参加创作的人()

A.如果为合作作品创作提供了咨询意见,可以作为合作作者 B.如果为合作作品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可以作为合作作者 C.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D.如果为合作作品创作提供了素材,可以作为合作作者

4.研究生刘某毕业论文《哲学本体论》出版,该书著作权应当属于()A.刘某 D.刘某的导师 C.刘某所在学校 D.出版社 5.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匿名作品的著作权()

A.不存在 B.不受法律保护 c.由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人享有 D.由国家享有

7.某厂技术人员张某利用工作之便,编写了一本《机床修理与调试》。为该书的创作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张某与工厂发生争议。依照法律该书的著作权()

A,归张某享有,与工厂完全无关

B.该书属职务作品,著作权由张某享有.但该厂在2年内可以使用并许可他人使用 c.由张某享有,该厂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D.该书是职务作品,但未经张某同意,该厂不得在2年内使用该作品

8、第三人在使用演绎作品时,应当征求()A.原作者同意 B.演绎作品作者同意

C.原作者与演绎作品作者同意 D.出版社同意

二、多项选择题

1.李某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编制计算机软件一个。该单位决定销售该软件,并承担全部责任。则依照法律()A.李某享有软件署名权 B.该软件的著作权全部归李某所有 c.该软件的著作要全部归本单位享有 D.单位应给李某适当奖励 E.单位不应给予李某奖励

2、以下各选项中,可以作者身份在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上署名的有()A.导演 B.编剧 C.作词 D.摄影 E.作曲

3.国家成为著作权法律主体是通过下列方式()A.购买著作权

B.因著作权主体李某的死亡而自然取得李某作品著作权 C.赵某将其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赠送给国家 D.对匿名作品自然享有著作权

E.其它取得方式

4.实用艺术作品受下列哪几部法的保护()

A.著作权法 B.商标法 C.反垄断法 D.专利法 E.反不正当竞争法 5.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的作品应具备的条件有()A.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 B.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

C.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 D.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提供物质技术条件 E.有合同约定

6.著作权继受主体可享有的权得有()

A、复制权 B、获得报酬权 C.发表权 D、修改权 E.改编权 7.著作权原始主体与著作权继受主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取得著作权的方式不同 B.著作权受保护的时间不同 C.著作权是否完整 D.著作权的行使方式不同 E.著作权的终止时间不同

三、简答题

1.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作了哪些明确规定? 2.国家如何成为著作权主体? 3.简述作者的认定。

四、案例分析题

作者池莉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就其小说《太阳出世》改编拍摄成电影一事达成协议,上影厂享有对小说的专有影视改编权,同时规定:上影厂如将改编权转让给第三者,必须事先征得池莉的书面同意。合同订立后,上影厂委托北影厂编剧肖方改编《太阳出世》电影文学剧本,其后,北影厂拟将《太阳出世》拍摄成电影,于是与池莉协商。池莉致函上影厂,就是否可将《太阳出世》电影摄制权让与北影厂一事与上影厂协商,但未得到答复。上影厂在未征得池莉同意的情况下将影视摄制权转让给北影厂。北影厂将影片定名为《不能没有爱》,影片摄制完成并已在国内外发行,北影厂在影片中为池莉署名。

池莉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北影厂和上影厂侵犯了其著作权。上影厂辩称:我厂与池莉签订有小说《太阳出世》改编合同,后池莉来信表示可由北影厂将作品摄制电影,为尊重其意见,我厂将小说的改编权及剧本的版权转让给北影厂.并且,我厂对转让的标的物--改编后的文学剧本享有著作权,所以我厂的行为是合法行为;北影厂辩称:上影厂在征得池莉同意后,将电影文学剧本的版权及影视改编权转让给我厂,因此我厂未侵犯池莉的著作权。问:

(1)上影厂、北影厂是否侵犯了池莉的著作权?(2)此案中的电影文学剧本属于什么性质的作品,其著作权行使有何限制?

第三编 专 利 权

第十二章 专利制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专利的概念,专利权的性质;了解专利保护的历史及现代专利法的产生;了解中国专利制度的沿革;明确专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专利制度的学说

教学重点:专利的含义、我国专利法的修改 教学方法:讲授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专利、专利权与专利法

一、专利的含义

一是指专利权,即专利为专利权的简称,是指专利权人依法获得的一种垄断性权利。这是“专利”一词在法律上最基本的含义。二是指依法获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本身。通常被称为“专利技术”。

三是指记载专利技术的公开的专利文献的总和。具体包括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专利文献,如专利说明书及其摘要、权利要求书、外观设计的图形或照片等。

二、专利权

1.专利权,是指法律赋予专利权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2.专利权的法律特征

(1)专利权具有鲜明的独占性。(2)专利权的客体具有公开性。(3)专利权具有法定授权性。

34(4)专利权的效力具有地域性。

三、专利法

1.专利法,是指调整因确认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和因发明创造的实施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专利法的特征(1)专利法是国内法。(2)专利法是特别法。

(3)专利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4)专利法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专利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1.专利制度是依据专利法而形成的保障发明创造人的利益,鼓励发明创造,促进发明创造成果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

2.专利制度的特征

(1)法律保护。以法律手段保护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是专利制度的中心环节。

(2)科学审查。科学审查是指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所进行的全面审查。

(3)技术公开。技术公开是指专利申请人必须以说明书等专利申请文件充分公开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专利局也应向社会公开通报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使社会了解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监督专利权的授予。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发明创造的信息和利用发明创造的途径。

(4)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指国与国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加入的国际公约或双边协议或依照互惠、对等的原则,进行专利技术情报的交换、专利技术的贸易或合作。

二、专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专利制度的起源

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该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包括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因此威尼斯被认为是专利制度的发源地,威尼斯颁布的专利法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专利法的雏型。

2.专利制度的发展

(1)1623年英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垄断法规》,并于1624年开始实施。这个法规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专利制度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专利制度步入发展阶段。(现代专利制度的特征见补充部分)

(2)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3)1883年3月20日,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萄葡牙和西班牙等14国在法国巴黎外交会议上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了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利制度趋向于国际化。《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专利合作条约》、《欧洲专利公约》等公约的签订,使得专利制度的国际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也促使专利制度更趋于完善。

3、反专利的思潮

19世纪一些欧洲国家基于贸易自由的思潮,反对建立甚至废除专利制度。20上半叶世纪的前苏联建立了发明人证书与专利制度的双轨制。

上述的思潮实际提出了专利制度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设置专利保护水平两个问题。

第三节 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近代以前无专利制度

近现代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代专利制度萌芽、生产,最后制定了《专利法》,代表性文献有《资政新篇》、《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奖励工艺品奖励章程》和《专利法》等。

二、新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

1.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该法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2.1978年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及《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98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并再次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从而形成了专利制度与发明奖励制度并存的发明创造保护体系。

三、1992年对专利法的修改

(一)专利法修改的背景

1.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在短期内的迅速提高,专利法存在的某些缺陷制约着技术发展,使我国许多行业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2.随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我国的《专利法》客观上需要与国际专利制度接轨,以保证我国能够履行已加入的国际公约所要求的义务。

(二)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定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

(三)《专利法》修改的内容

1.扩大了专利保护的范围。缩小了不保护的范围,2.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15-20;5-10)

3.强化了专利权的保护。(1)对方法专利的保护延伸到依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2)增加了专利权人的进口权。(3)修改了强制许可的条件。(4)完善了对冒充专利的处罚规定。4.完善了专利权审批程序。(1)增设国内优先权。

(2)进一步明确了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范围。(3)改授权前的异议程序为授权后的撤销程序。(4)明确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的法律后果。

四、2000年对《专利法》的修改

(一)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专利法》的第二次修正案。修正后的《专利法》于2001年7月1日生效。

(二)修改《专利法》的背景

1.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需要。2.是加入WTO,与TRIPS协议接轨的需要。

(三)2000年《专利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1.确定专利立法为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服务,为深化改革创造更好条件。(1)修改了全民所有制单位“持有”专利权的规定。(2)对职务发明的标准及奖励和报酬进行了修改。

2.明确了对职务发明人应当给予奖励和报酬。

3.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完善了司法和行政执法规定。(1)增加禁止许诺销售行为的规定。

(2)限制未经许可而制造的专利产品的“合法”销售、使用。(3)增加诉前的临时措施。

(4)增加关于侵权赔偿数额计算标准的规定。(5)规定对假冒他人专利行为的行政处罚。

(6)明确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职能。4.优化、完善专利审批和纠纷处理程序。(1)取消了撤销程序。

(2)规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复审和无效由法院终审。(3)简化转让专利权和向外国申请专利的手续。(4)明确了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法律依据。(5)与审批程序相关的其他规定。

5.扩大开放迎接入世,与《知识产权协定》更趋一致。6.建立科学高效廉洁务实的专利审批和专利工作队伍。

五、2008年对《专利法》的修改

1、关于专利权的归属、转让和共有。重新界定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线,对专利权共有人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界定,并对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进行了规范。

2、关于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标准。在这之中,对“现有技术”概念作出定义,并增加了关于遗传资源保护等问题。

3、关于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中,主要提出了修改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增加不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申请主题、允许关联外观设计合案申请、规定简要说明为必须提交的外观设计申请文件、增加外观设计检索报告制度、明确外观设计侵权判断规则等6个方面。

4、关于强制许可制度中,增加了 “无正当理由未实施专利或者实施不充分” 作为请求强制许可的理由;规定在流行病的出现、蔓延导致公共健康危机等国家紧急状态下可以启动强制许可程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规则,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颁发专利强制许可,授权中国制药企业制造有关专利药品,并将其出口到有关发展中国家。

5、关于专利权的保护中,进一步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在专利权的侵权判断标准中,增加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断的等同原则、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断规则、禁止反悔原则和现有技术抗辩等规定。在关于专利权效力的例外中,增加明确允许平行进口,对先用权的权利内容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限定专为科学研究、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侵权例外,引入涉及药品和医疗设备的例外等内容。此外,在关于诉讼时效问题中,对于连续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作出规定,对专利权人懈怠行使其权利的行为进行规制等。

第四节 专利制度的作用

一、保护和鼓励发明创造

二、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

三、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

四、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专利制度的有关假说

一、自然权利说

二、报酬说

三、契约说

四、发展经济说 小结

专利保护制度始创于17世纪初的英国,其标志是1624年的《垄断法规》。19世纪末至整个20世纪,专利保护制度在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我国于1984年3月12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随后分别在1992年、2000年和2008年做了三次修订。专利制度的核心是授予发明创造以垄断性权利。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专利与专利权的关系。

2、简述专利制度的基本特征。

3、试述我国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正。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发明人、共同发明人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明确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的概念、范围。教学难点: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

教学重点:专利主体的立法例、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发明人、申请人和专利权人

一、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概念、特征和权利

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其中发明人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完成人,设计人是指外观设计的完成人。

2.判断

(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自然人且不受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发明是一种事实行为)(2)发明人或设计人是直接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人。

(3)发明人或设计人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3.发明人的权利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享有署名权以及获得报酬和奖励的权利。

二、申请人

1、概念。专利申请人是指就一项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有权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2、区别:申请人和发明人区别

在个人完成发明的情况下,发明人和专利申请权主体和专利权主体同一,但是在职务发明的情况下,在申请权转让的情况下,三者有时并不同一。

3、申请人地位的获得(申请权的取得)(1)发明(2)合同取得

专利申请前合同取得属于非要式法律行为,申请后合同取得属于要式法律行为,需要公告,方生效力。(3)继承或者受遗赠

38(4)法律直接规定(职务发明)

4、申请权的性质 排他性有误?效力范围?

三、专利权人

1、概念

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与此相应的义务的人。

2.从专利权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专利权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从专利权人的国籍来看,专利权人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以专利权人是否通过转让获得专利权,专利权主体包括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

3、专利权的继受主体(1)专利权可以转让、继承。

(2)专利权的继受主体是指通过转让、继承或者赠与方式依法获得专利权的人。

(3)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4)转让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四、外国人

1、是否保护外国人?

2、对外国人来华申请专利的规定(1)依据、原则

巴黎公约、国民待遇及例外(程序)

(2)外国人是指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并在外国登记注册的法人。

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在申请取得专利权时享有与中国单位和个人完全相同的待遇,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依法办理。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的,应当委托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第二节 专利权的归属

一、自由发明

发明人完全独立的依靠自己的智力劳动以及设备、资金等外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二、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

1.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合作研究、设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2.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三、职务发明创造

(一)职务发明创造的概念及条件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包括:(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39(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2.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主要的含义:对上述物质条件的利用,应当是完成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少量的利用或者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没有实质帮助的利用,如果对利用物质条件支付了相应的费用,不应算作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条件。

(二)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

1.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和取得的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设计人所在的单位。

2.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3.发明人和设计人享有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设计人并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四、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

1.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的研究、设计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2.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小结

专利申请人就其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审查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确定其符合专利条件后,授予其相应的专利权,从而成为专利权人,即专利权主体。复习思考题

1.简述职务发明的确认及其专利权归属。2.试述专利申请人的种类。

3.简述专利申请权与专利权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四章 专利的种类

第一节 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

一、发明

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发明的特征

(1)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必须利用自然现象或者规律,但不是自然规律本身。(2)发明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3)发明必须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4)发明必须是一种符合法律要求的技术方案。3.发明的种类

(1)产品发明:指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能以有形形式表现的各种制成品或产品。

(2)方法发明:指把一种物品或者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状态或另一种物品或物质所利用的手段和步骤的发明。(3)基本发明

(4)改良发明:指对已有的产品发明或方法发明所作出的实质性革新的技术方案。

二、实用新型

1.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2.实用新型的特征

(1)必须是一种具有形状或者构造的产品;

(2)必须具有应用性技术特征,即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实施,并可以工业方法再现;

(3)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即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它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具有创造性。3.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

(1)两者的专利性要求不同。较之发明专利而言,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水平较低。

(2)两者的保护范围不同。获得发明专利保护的可以是产品发明、方法发明,也可以是改进发明。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仅限于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两者的申请审批程序不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手续比较简便,只需初步审查,不进行实质审查。而对发明专利申请既要经初步审查,还要经过公开和实质审查方可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

(4)两者的保护期限不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10年,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

三、外观设计

1.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2.外观设计的特点

(1)必须是对产品的外表所作的设计。

(2)构成外观设计的是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3)外观设计是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4)必须富有美感。

3.外观设计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区别

(1)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产品外表的设计,不涉及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既涉及产品的外形和外部结构,也涉及产品的内部构造。

(2)外观设计的目的是利用美学原理达到美感效果,而不重视技术效果;但实用新型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旨在实现一定的技术效果。(3)外观设计把产品作为载体仅对其外表进行独特设计;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方案与产品本身溶为一体,体现于产品本身。(4)实用新型产品必须以固定的立体形态存在;而外观设计产品既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

第二节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

(一)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二)科学发现

(三)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动物和植物新品种

(六)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小结

发明创造是人们在产业领域内的智力劳动成果,具体可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发明创造可获得专利权,但专利法明确排除的对象不能取得专利权。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发明创造。

2、简述产品发明与方法发明的区别。

3、简述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4、简述专利权客体的排除领域。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产生

第一节 专利申请

一、专利申请的原则

1.书面申请原则 2.先申请原则

先发明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就同样发明创造分别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最先完成发明创造的人的原则。先申请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最先申请人的原则。目前先申请原则被绝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所接受,我国同样也实行先申请原则。

3.单一性原则

(1)又称一申请一发明原则,它是指一件专利申请只能限于一项发明创造。

(2)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

(3)用于同一类别并且成套出售或者使用的产品的两项以上的外观设计,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4.优先权原则

(1)国际优先权: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2)本国优先权: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二、专利申请文件

1.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应当提交的文件(1)请求书;

(2)说明书及其摘要;(3)权利要求书。

2.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当提交的文件(1)请求书;(2)图片或者照片;(3)简要说明;

(4)使用外观设计的产品样品或者模型。

三、专利申请文件的提交、修改和撤回

1.专利申请文件的提交

(1)专利申请人将专利申请文件备齐,即可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递交。

(2)申请专利的发明如果属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该生物材料公众不能得到,并且对该生物材料的说明不足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其发明的,还应当办理下列手续:第一,在申请日前或者最迟在申请日将该生物材料的样品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在法定期限内出具有关证明;第二,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有关该生物材料特征的资料;第三,涉及生物材料样品保藏的专利申请应当在请求书和说明书中写明该生物材料的分类命名(注明拉丁文名称)、保藏该生物材料样品的单位名称、地址、保藏日期、保藏编号。

42(3)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依据《专利法》第4条、《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条等有关规定办理。

2.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

(1)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图片或照片表示的范围。

(2)对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应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或者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发出的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之日起的3个月内提出。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应在申请日起2个月内主动提出。

3.专利申请的撤回

(1)申请人可以在被授予专利权之前随时撤回其专利申请。

(2)如果申请是在公开后撤回的,则该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进入公有领域,任何申请人均不能获得专利。

四、专利申请受理及申请日、申请号的确定

1.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是专利申请受理的凭证。

2.确定申请日的方法是:申请人直接向专利局或各代办处递交的专利申请,以收到日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申请人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出证明外,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日为递交日。

3.一件专利申请一个专利申请号。申请人的专利号一旦确定,在专利权有效期内一直延用。

五、专利国际申请的特别规定

1.专利国际申请

(1)专利国际申请是指依据《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专利申请;

(2)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委托其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并遵守本法第4条的规定。

该规定目前已修改。2.国际申请的条件

(1)我国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根据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提出国际申请;

(2)我国单位或者个人就其在国内完成发明创造提交国国际申请的,应当首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同时应当委托涉外代理机构办理;

(3)申请人应当遵守关于保密的规定,即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3.国际申请的程序

第二节 专利审查

一、我国对发明专利审批采用审查制

即必须经过初步审查公开和实质审查才可授予专利权;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批采用登记制,即只经过初步审查就可以授予专利权。

二、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1.初步审查 2.早期公开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有优先权的自优先权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也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

3.实质审查

(1)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3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国务院专利行政 43 部门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对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2)实质审查的核心内容是发明是否具有专利性条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4.授权登记公告: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发明专利权的决定,并发给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

三、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才初步审查制

四、复审

1.复审是指由专利复审委员会对当事人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有关处理决定的请求所进行的审查。

2.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设立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

3.复审请求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关于专利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节 授予专利的条件

一、取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二)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二、新颖性

(一)新颖性的概念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二)判断新颖性的标准 1.公开标准

“公开”是指已为人们知晓,成为众所周知的东西。而判断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主要应分析其是否存在以下方式的公开:(1)书面公开。也称出版物公开,即发明创造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公开。

(2)使用公开。即通过公开实施使公众能够了解和掌握该发明创造。

(3)其他方式的公开。指书面公开和使用公开以外方式的公开,实践中主要指口头公开。2.时间标准(1)发明日标准。(2)申请时标准。

(3)申请日标准。我国《专利法》采用了这种判断标准 3.地域标准

(1)绝对新颖性标准,是指在专利审查中,专利主管部门可以引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出版物或实际活动去否定一项发明的新颖性(2)相对新颖性标准,是指在专利审查中,专利主管部门只引用一国之内的出版物或实际活动来判断一项发明是否具有新颖性。(3)混合新颖性标准,是指兼顾绝对与相对新颖性的标准。即在出版物方面采用世界范围内的出版物上是否公开为标准,而在实际活动方面则在一国范围内分析是否公开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我国判断新颖性的标准采用混合新颖性标准。

(三)影响新颖性的抵触申请

1.抵触申请是指一项申请专利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已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该发明或实用新型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先申请被称为后申请的抵触申请。

2.抵触申请是影响和排除新颖性的情形之一。

(四)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6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

1.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2.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3.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三、创造性

(一)创造性的概念

1.创造性,英、美等国称为“非显而易见性”,《欧洲专利公约》的成员国多使用“创造性”或“进步性”等,我国称之为创造性。2.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二)创造性的判断标准

1.判断创造性应参照申请日以前已有技术。

2.判断创造性的人应为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3.判断创造性的客观标准,发明应以“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实用新型应以“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为标准。

四、实用性

(一)实用性的概念

1.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2.实用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必须能够在产业中制造或使用。第二,必须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二)判断实用性的标准 1.可实施性 2.可再现性 3.有益性

第四节 专利权期限、终止和无效

一、专利权的期限

(一)确定专利权期限的依据

1.保护发明创造人的利益,调动其发明创造的积极性。2.有利于技术推广应用。

3.考虑保护本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利益及国际保护的水平。

考虑专利权不同客体的特点,根据发明创造性水平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及技术的更替周期,对不同的专利给予不同的保护期限。

(二)我国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二、专利权的终止

(一)专利权终止的概念

1.专利权终止也称专利权消灭,是指专利权因保护期届满或其他原因在保护期届满前失去法律效力。2.专利权终止分正常终止和非正常终止。

(二)专利权终止的原因 1.保护期届满。

2.没有按期缴纳年费。

3.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方式放弃。

三、专利权的无效

(一)专利权无效的含义

1.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都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

2.专利无效宣告的目的在于及时纠正专利授权中的失误,确保所授专利权的质量,保护其他发明创造人的利益。实行无效宣告有利于社会对专利授权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专利的质量。

(二)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

1.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不符合专利授权的实质条件。

2.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不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或者其属于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3.专利权人的专利申请文件不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充分公开发明创造的技术特征;或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不相符合;或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超出了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超出了原图片或照片表示的范围等。4.取得专利权的人无权取得该专利权。

(三)专利权无效宣告的程序

1.任何单位和个人请求宣告专利无效,必须依法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请求书及有关文件,说明理由。2.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查,作出宣告无效或维持该专利权的决定。

3.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无效宣告请求程序的对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四)专利权无效宣告的法律效力

1.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

2.专利权无效宣告的决定,对该决定作出以前的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纠纷的判决、裁定,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专利权人签订并已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由专利权人赔偿;如果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转让人不向被许可实施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受让人返还专利使用费或者专利权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时,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权转让人应当向被许可实施人或专利权受让人全部或者部分返还上述使用费或转让费。

3.宣告专利权无效,即产生一事不再理的效力。

小结

要取得一项专利权,应当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提出申请,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法审查核准授权。本章内容包括专利申请原则、专利申请文件、专利申请程序、专利国际申请以及复审。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专利权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它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一旦保护期届满,该发明创造就进入公有领域。即使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专利权也可能因法律规定事由的出现而终止。另一方面,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法定程序所授予的专利权,只是一种法律的推定,并不总是正确的,因此,任何人认为某专利不符合专利法有关规定的,都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无效。复习思考题

1、简述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人应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

2、简述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

3、简述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

4、简述优先权及其取得程序。

5、简述国际优先权。

6、简述国内优先权。

7.试述取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8.简述丧失新颖性的情形。9.简述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

10.简述专利权无效宣告制度。

11.简述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的法律后果。

第十六章 专利权

第一节 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专利权人的权利

(一)权利类别

(1)制造权

制造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独占地制造专利产品,禁止他人未经其许可制造相同或相似于专利产品的垄断权。(2)使用权

使用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使用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及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专有权。(3)许诺销售权

许诺销售是为了促使销售的成立而在实际销售行为成立之前所为旨在实现销售目的的行为。

许诺销售权是专利权人有明确表示愿意出售具有权利要求书所述技术特征的专利产品以及禁止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许诺销售专利产品的权利。

许诺销售行为可以表现为面向特定和不特定的对象,以口头或书面等形式,以及以产品展示、展览、陈列及各种广告明确表示愿意销售专利产品的愿望的行为。(4)销售权

销售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独自销售专利产品或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权利。(5)进口权

进口权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专利权人享有自己进口或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为制造、许诺销售、销售、使用等生产经营目的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权利。

(6)转让权

转让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将自己的专利所有权依法转让给他人的权利。中国单位或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必须以书面形式转让,并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和登记。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7)许可权

许可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的权利。

根据专利实施许可内容的不同,专利实施许可分为普通实施许可、独家实施许可、独占实施许可、交叉实施许可和分售实施许可。(8)标记权

标记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在其专利产品或该产品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的权利。

实践中经常使用“中国专利”、“专利”或“专利产品”等作为专利产品的专利标记。

(二)不同的专利享有实施权不同

产品专利的内容包括:制造专利产品、使用专利产品、许诺销售专利产品、销售专利产品、进口专利产品五种权利。方法专利的内容包括:使用专利方法、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共计五种权利。外观设计专利的内容包括: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权。以上专利权的内容被限制在为生产经营目的的范围内。

二、专利权人的义务

(一)缴纳专利年费

(二)不得滥用专利权

(三)依照国家需要推广应用专利

(四)对发明创造人给予奖励

第二节 专利实施许可

一、专利实施及专利实施许可

(一)专利实施

1.我国《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实施属于广义上的专利利用,即专利实施是指专利权人或经过许可的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或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

2.专利实施的主要方式有:(1)自行实施;(2)自愿实施许可;(3)强制实施许可;(4)推广应用许可;(5)国家征用。

(二)专利实施许可

1.专利实施许可也称专利许可证贸易,是指专利权人或其授权的人作为许可方,以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方式许可被许可方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其专利,并支付使用费的一种许可贸易。

2.专利实施许可的特征:(1)以专利权有效存在为前提;

(2)是许可方对专利使用权的有偿转让;(3)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4)必须签订书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二、专利实施许可的种类

(一)独占实施许可

1.独占实施许可是指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独占性拥有许可方专利使用权,排斥包括许可方在内的一切人使用供方技术的一种许可。

2.独占实施许可的特征:

(1)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被许可人获得完全的专利使用权;

(2)按照独占实施许可合同,专利权人暂时丧失专利使用权,即专利权人不但不能再将该专利许可他人实施,同时自己也不能够使用该发明创造专利;

48(3)被许可人必须向许可方支付约定的报酬。

(二)排他实施许可

1.排他实施许可也称为“独家实施许可”或“部分独占性许可”,是指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在约定的范围内独家实施其专利,而不再许可任何第三方在该范围内使用该专利,但许可方仍保留自己在该范围内实施该专利的权利。

2.排他实施许可的特征:

(1)排他实施许可的被许可方取得在合同规定范围内部分独占实施该专利的权利,但无权排斥供方自己在同一地域和同一时间内使用有关技术;

(2)许可人自己仍保留实施专利的权利,并有权要求被许可方支付专利使用费。

(三)普通实施许可

1.普通实施许可又称为“一般实施许可”或“非独占性许可。” 2.普通许可的特征:

(1)被许可方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专利使用权,并应按照合同约定向专利权人支付报酬。

(2)许可方不仅保留自己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实施专利的权利,而且仍然有权将该专利许可被许可方以外的其他任何第三人使用,从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普通实施许可是一种允许许可方多次许可他人在同一范围实施专利的许可方式。

(四)分实施许可

1.分实施许可也称为“分售许可”或“分许可证”,是指专利实施许可的被许可方依据合同规定,除了取得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许可方的专利外,还可以许可第三方部分或全部实施专利。

2.分实施许可有以下特点:

(1)分实施许可基于许可方和被许可方的实施许可产生;(2)许可方有权从分实施许可中获得报酬。

(五)交叉实施许可

1.交叉实施许可也称“相互许可”,即许可方和被许可方相互许可对方实施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技术而形成的实施许可。2.交叉实施许可的特征:

(1)许可方和被许可方是两项不同专利技术的拥有人;

(2)双方互为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实施许可的双方均拥有对方意欲实施的专利技术;

(3)通过实施许可合同约定双方实施专利的范围,其结果是双方各自实施对方的专利技术,双方既是对方专利实施的被许可方,又是对方专利实施的许可方。

三、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

(一)前言

(二)定义

(三)实施许可范围

(四)使用费及其支付

(五)担保条款

(六)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七)专利的维持

(八)违约及其补救措施

(九)不可抗力

(十)合同的生效与终止

第三节 专利权的转让

一、专利权转让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一)专利权转让合同的概念

1.专利权转让合同,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移交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所订立的协议。2.专利权转让合同属于技术转让合同的一种。

(二)专利权转让合同的特征 1.专利权转让合同的标的是专利权; 2.专利权转让是专利所有权转让;

3.专利权转让必须以书面合同方式进行; 4.专利权转让必须履行法定手续。

二、专利权转让与专利申请权转让

1.专利权转让和专利申请权转让的相同之处

二者均属于技术权益转让,同受专利法及合同法的调整,转让的标的同为无形财产权,都要以书面形式转让并履行必要的手续。2.二者的区别

专利权转让合同的标的是专利权的所有权,而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标的是专利申请权。前者发生在专利授权之后,转让人为专利权人;后者发生在专利授权之前,转让人是专利申请人。

三、专利权转让合同的主要条款

1.项目名称;

2.发明创造的名称和内容;

3.专利申请日、申请号、专利号和专利权的有效期限; 4.专利实施和实施许可的情况; 5.专利情报和资料的清单; 6.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7.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 8.争议的解决办法。小结

专利权的内容包括专利权人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依法应当承担的各项义务。在我国,专利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已经被扩张了两次:第一次是我国首次修改专利法时,给专利权人增加了“进口权”和“对依据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独占权;第二次是2000年修订专利法时增加了“许诺销售权”。专利实施许可与专利权转让,是专利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一种常见的、有效的途径。在专利实施许可中,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充分注意相关问 题,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专利权的权利内容。2.简述许诺销售权。

篇3:入井安全知识授课教案

授课材料

太原市公安消防支队杏花岭大队

题 目:浅谈如何抓好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安全防事故工作 地 点:学习室 授课人:毛大奇

参加人:大队全体干警及基层中队主官

目 的:为加强消防部队部队安全稳定,提高战斗力,更好地 完成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内 容: 消防部队作为一支特殊的公安现役部队,担负防火灭火、抢险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的任务,由于其特殊性,从兵员结构、官兵素质、装备配备、营区周边环境到执勤方式、执法监督、对外交往以及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环节上存在其固有的特点,安全防事故工作作为消防部队管理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影响甚大。做好安全事故工作,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于促进消防部队又好又快发展,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顺利完成以防火、灭火、抢险救援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具有重大意义。安全工作不是大局、但影响大局;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当前,事故、案件高发阶段,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开展安全月活动十分重要,那么消防部队如何进一步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下面重点进行剖析讲解。

一、转变观念,坚持与时俱进谋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抓好部队安全工作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一是注重拓展教育方法,要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注重将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专门教育与随机教育、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部队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确保了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安全教育更丰富、形象更逼真,切实增强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打牢官兵安全意识,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在积极预防上狠下功夫,营造人人防事故,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把增强官兵的安全意识作为安全防事故工作的关键,加强部队条令条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着重学习以《宪法》、《刑法》、《兵役法》、《刑事诉讼法》、条令条列、《军队基层预防犯罪工作暂行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安全工作规定》、《公安消防部队车辆安全管理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教育,加深官兵对条令条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认识;三强化创新发展的观念。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部队官兵对信息的接收、利用和传播几乎同轨同步,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发展安全管理手段,增强时效观念,尤其要加强信息网络等的安全监控,坚持运用传统方法与借助现代手段相结合,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把握规律,及时发现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善于根据形势、任务环境、人员气候等变化情况,从中寻求规律,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早发现和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是行政事故还是执勤事故,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规律。把工作做在前头,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把事故控制在萌芽之中。就一般事故而言,酿成有因素,转化有条件,事前有症候,发生有过程。根据形势变化提前进行教育,定期拿出专门时间对部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教育使人员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筑牢官兵的思想防线。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遵循安全工作的规律,并依照规章、规程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扎实抓好安全工作。努力发现不安全的“第一信号”,及时果断、科学有效、追根究底地进行解决处理,不疏忽每一个细小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小漏洞,不留下每一个细小死角,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消除每个细小的不安全因素,把发现的问题解决彻底,确保部队的高度安全稳定。

三、统筹兼顾,坚持全面协调抓安全

安全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我们统筹安排。一要抓好重点人员的安全防范。对这些有思想问题的人员,要派专人做思想工作。在人员管理上要落实好责任制,按照谁用兵、谁管兵,谁管兵、谁负责的原则,使每个人都处于组织管理之中,防止因失查、失管、失控而出现安全问题。二要抓好重点目标的安全防范。车辆装备、执勤训练、网络安全是部队安全防事故的重点目标。抓好驾驶员队伍建设,落实好车辆动用、审批、保养、检查等制度,把派车、带车、行车、管车、修车等各项环节管住管好。要严防无证驾驶和干部随意驾车,严禁酒后驾车和超速行驶,严禁开“堵气”车、“英雄”车、“特权”车、“故障”车。在日常执勤训练中,要完善安全设施,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坚决杜绝执勤、训练中的安全事故苗头。要强化官兵执勤训练业务理论的学习,严格各类训练项目的操作规程,并全面应用于训练场上。在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要加强人员保密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防失泄密事故的发生。三要抓好季节性安全工作。如夏季和初秋,重点要放在防炎热气候和食物中毒上;冬季雪大路滑,要把车辆安全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每年老兵复员和新兵入伍期间,要把人员思想当作工作的重点来抓等等。

四、突出安全工作重点,重点预防

安全防事故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抓住重点,抓好“规律性事故”的预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季节变化时要抓好车辆事故预防教育和检查,重点预防疾病预防、中毒中暑工作,执行任务时要以抓好车辆事故、装备操作事故、训练事故、救援事故等的预防。真正把安全防事故工作抓细抓实,确保各类“规律事故”都在预防控制之中,如车辆安全的预防,就要严格落实车辆派遣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驾驶员进行条令条例和交通法规的学习,并适时开展安全常识教育,使驾驶员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干部、安全员要全程跟踪监督车辆,严防无证驾驶,严禁酒后驾车和超速行驶,严禁开“堵气”车、“英雄”车、“霸王”车;加强驾驶员的心理疏导,确保驾驶员心理健康,技术过硬,安全驾驶等等。针对现在雨天多的规律:气温炎热、路面湿滑、灭火救援任务重,执勤训练强度不断加大,车辆出动频繁,极易导致各类交通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当前实际,确实加强雨季车辆安全防事故工作,制定预防措施,真正使安全工作重点落到实处;时时对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加大各类安全制度措施,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部队高度稳定。

五、结合实际,对症下药

大队结合基层中队实际,加强对官兵的警示教育,特别强化“人、车、酒、赌、钱、利”等六个关键环节,强化“小、远、散、直”四类单位,加强查铺查哨,不断的拓展管理空间,延伸管理触角,真正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察,明查暗访,加大对基层部队的管理力度,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部队高度稳定。

篇4:入井安全知识授课教案

一、消防工作概述

(一)消防部队的性质和任务

消防工作是人们在同火灾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项专门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

“消防”一词于20世纪从日本引进,曾经泛指消灭与预防火灾、水灾等灾害。但是,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消防”一词曾专指“火灾消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繁荣,现代消防工作在担负与火灾作斗争的主要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抢险救援的重要任务以及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在我国的一些省、市、县先后成立了特勤消防支队、大队、中队和班,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在公安消防部队拉开了“应急救援队”的帷幕,处臵突发灾害事件,在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灾害救援工作中,公安消防部队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第一时间赶到救援第一线,抢救生命,参加灾后重建工作,受到了灾区人民的爱戴。

(二)消防工作方针

1998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98年9月1日起施行的第一部消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了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2008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消防法》修改并通过,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消防法》,仍然保留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含义是把预防火灾事故工作放在首位,采取行政的、技术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防止火灾事故发生。但是火灾事故在某种情况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扎实,但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如雷击起火、人为纵火、日光聚焦等。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救,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避免财产损失。“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两者是统一的关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消”不“防”或只“防”不“消”都是不可取的。

二、火灾

(一)火灾的概念

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即为火灾。

(二)火灾的划分

1、根据燃烧物质的形态分为:A、B、C、D、E类火灾(即固、液、气、金属、电气火灾)。

2、根据燃烧对象不同分为:建筑火灾、露天火灾、交通运输火灾、森林与草原火灾。

3、根据损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火灾。①特别重大火灾,指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100人以上或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 ②重大火灾,指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

③较大火灾,指死3人以上10人以下或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④一般火灾,指死亡3人以下或1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下。

三、典型火灾案例

案例一:新疆克拉玛依火灾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内,有7所中学、8所小学的学生和教师,正在向自治区教委的领导作汇报演出,参加人数共796人。演出开始后,舞台上方的7号光柱灯突然烤燃了附近的纱幕,接着引燃了大幕。顷刻间,电线短路,灯光熄灭,剧场里一片黑暗。谁也没有料想到火灾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浓烟中,教师们嘶哑地叫喊着,组织学生们逃生。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馆内的8个安全门,只有1个门是开着的。

烈火、浓烟、毒气以及你踩我挤、东撞西碰,很快地夺去了325个宝贵的生命,其中,中、小学生有288人。案例二:广东东莞“12.12”火灾

2007年12月12日下午5时15分,东莞市樟木头镇名典咖啡语茶厅发生重大火灾。接报后,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市长李毓全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扑救工作。由于处臵及时,大火在15分钟后被扑灭,从火场中救出5人。过火面积约330平方米,共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案例三:新疆乌鲁木齐市“1.2”火灾

2008年1月2日晚20时30分,新疆乌鲁木齐市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火灾,大火经历60个小时后被扑灭。大火造成5人死亡,其中三名消防官兵,1046家商户的财产化为灰烬,损失超过8亿元。

案例五:成都“6.5”火灾

2009年6月5日上午8时02分,成都公交公司牌号为川A49567的9路公交车从天回镇行驶至北郊三环路川陕立交桥下桥处发生燃烧,共遇难27人,受伤74人。

四、单位和个人消防工作职责及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臵消防设施、器材,设臵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四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任何单位发生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

(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

(二)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的。

第六十条 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臵、设臵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

(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的;

(五)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

(六)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臵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

(七)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

个人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六十八条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的义务,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1、《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第一百三十五条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第一百三十九条 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火灾应对措施

(一)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办

①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并选用适当的灭火工具积极扑救。当密闭的房间内起火,未准备好充足的灭火器材前,不要打开门窗。

②拨打“119”报警。说清地点、火势、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③报警后派人去街道路口迎候消防车。

(二)火灾逃生应注意什么

①平时要有很强的消防意识。进入陌生场所应先了解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楼梯间的位臵及是否关闭、是否上锁,查看消防栓等各项灭火、避难器具的位臵。

②发生火灾时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撤离。

③逃生时不可蜂拥而出或留恋财物。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

④如身上着火,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⑤如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进入楼梯间后,确定楼下未着火时再向下逃生,决不要往上跑。如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如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有条件的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地浇湿,同时靠近没有火的一方的门窗呼救。晚上可用手电筒、白布摆动发出求救信号,决不可乘坐电梯,也不可贸然跳楼。

六、常用灭火器和灭火剂的使用

(一)干粉灭火器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扑救石油及其各类石油产品,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电气设备等初起火灾。

2、型式与规格

灭火器型号应以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标于筒体,如“MFL2”就是指abc干粉灭火器2公斤。其中第一个字母M代表灭火器,第二字母代表灭火剂类型(F 是干粉灭火剂即bc干粉、FL是磷铵干粉即abc干粉、T是二氧化碳灭火剂、Y是卤代烷灭火剂、P是泡沫、QP是轻水泡沫灭火剂、SQ是清水灭火剂),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代表灭火剂重量或容积,一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

3、使用方法: 将干粉灭火器提到火灾现场,站在上风方向,拨掉铅封和插销,左手握住喷筒,右手压下压把,干粉通过二氧化碳的作用从喷筒喷出灭火。

(二)水的灭火作用及注意的问题(1)作用:

1、冷却作用;

2、对氧的稀释作用;

3、对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稀释作用;

4、水力冲击作用。(2)注意的问题:

1、大量的浓硫酸、硝酸、盐酸着火时,不能用直流水扑救。因为水与酸接触容易引起飞溅或流出,遇到可燃物能引起燃烧,必要时可用喷雾水扑救。

2、轻于水和不溶于水的可燃、易燃液体火灾,一般不能用水扑救。

3、变压、电气装臵、设备火灾,在没有良好的接地设备或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一般不宜用直流水扑救。

4、不宜用直流水扑救橡胶、褐煤的粉状产品的火灾。渗透力差,只有增大水流或添加润滑剂,提高浸透力才能有效扑灭。

5、直流水不能扑救可燃粉尘(面粉、铝粉、糖粉、煤粉、锌粉等)聚集处的火灾。

6、某些高温生产装臵和设备着火时,也不宜用直流水扑救。因为机械的强度会受到影响,设备可能遭到破坏。

上一篇:薛法根课古诗课堂实录下一篇: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