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2024-05-01

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通用9篇)

篇1: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瓦线产生废品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我国瓦楞纸箱产业发展迅猛,但效益并未有明显的增长,原因在于产值的增长来自于大量资金、设备和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靠技术来提升效益。就纸箱企业而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面前,提高产品的成品率,或称降低产品的废品率是产生效益的关键。

降低废品率应从纸板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考虑

纸板生产线的原料输入是原纸,输出是瓦楞纸板,因此成品率应是输出与输入的比值,而输入与输出之间产生的所有废料废品与输入的比值称之为废品率。明确了废品率的概念,就可以从输入和输出之间所有的工艺工序环节着手来分析废品废料产生的成因,及降低废品率的技术措施。

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首先将原纸置于无轴支架上,在控制张力的前提下逐步放卷,纸幅经过预热缸进入瓦楞机,由单面瓦楞机制成瓦楞并与里纸贴合,形成单面瓦楞纸板,再经输送过桥到上胶机涂胶,复合面纸,进入烘干机烘干,按要求压线、纵切、横切而制成纸板,最后经堆码机收纸,完成整个从原纸到瓦楞纸板的生产过程。以上每个工艺环节都和废品率息息相关,本文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分析造成废品的常见原因(每一个现象都有多种原因,在假设设备基本调整到位的前提下,分析常见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的方案。尾纸的浪费

尾纸的浪费来源于无轴支架上国内普遍使用的六角锥形夹头,它在使用过程中会把原纸纸管及内纸边撑破,使尾纸难以使用,尾纸报废率据统计至少超过5%。

使用自动内涨式夹头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改进方案,它结构简单,无须动力辅助,夹头凸条随着原纸架横移收缩或放松,在纸筒内自动膨胀展开固定原纸,或自动收缩卸下原纸,完全解决了锥形夹头会撑破尾纸的弊端,提高了原纸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废品率。

除了因锥形夹头撑破纸边造成的尾纸的浪费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虽然没有破边,但因尾纸未能全部用尽而造成尾纸的浪费,其原因多数在于使用人工接纸造成。国内纸板生产线多数没有安装自动接纸机,使用人工接纸为保证接纸成功保留一定长度的纸尾是必然的,每天因为保留的纸尾而造成的浪费至少会超过50kg,最大甚至会超过300kg,一年下来会给企业带来几万至几十万的损失。

进口纸板生产线普遍配置自动接纸机来解决此问题,使用自动接纸完全用尽尾纸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因接纸机性能的差异,有些低档接纸机仍然不能用尽尾纸,原因在于低档接纸机接纸动作所耗用的时间过长,如用尽尾纸会造成接纸失败,只有高档的高速接纸机才能彻底避免尾纸的浪费。

纸幅接头造成的废品

每条纸板生产线原纸部位每个班至少会换原纸卷20次~ 50次,如使用人工接纸每次平均接头长度为3m~5m,以五层纸板生产线为例每个班因接头造成的浪费至少400m以上,加上多层纸板造成的连带纸幅浪费会超过1000m,因此接头造成的纸幅浪费非常严重。

使用自动接纸机可以圆满的解决此问题,因自动接纸机的接头长度仅有60mm~ 80mm,和人工接纸接头长度3m~5m相比,其浪费微乎其微,若接头不在面纸和底纸上甚至不影响瓦楞纸板的正常使用。

张力变化引起的废品

因纸幅放卷时张力变化引起的废品是多方面的,若张力过大会引起碎瓦、塌瓦、爆裂,纸幅褶皱、荷叶边、纸板弯曲等问题,若张力过小会引起起泡、纸幅偏斜、纸板翘曲等问题,造成瓦楞纸板的直接废品,若操作工经验丰富此项废品会有所降低,但张力变化是纸板直接产生废品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所占的比例至少10%以上。

以下几种情况易引起张力产生明显的变化:在纸幅放卷过程中纸卷直径产生明显变化时;开机时或突然停机时;更换原纸卷时。

前两种情况可以通过安装恒张力控制系统来解决,其原理是实时地检测输出的纸幅张力(即纸幅松紧度)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实时调整原纸制动器的制动力,形成检测-反馈-制动的闭环控制回路,让纸幅始终保持在设定的张力水平上运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若需要非常小的张力水平(使用低档原纸时可能会用到),如小于0.05MPa,仅有恒张力控制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中高档的制动器来配合,以常用的气动制动器为例,常见的有碟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和梅花多点式制动器三种,其中碟式制动器无法适应小张力控制,而梅花式制动器适应范围宽,无论小张力或大张力均能满足要求,盘式制动器性能适中。

最后一种情况(即更换纸卷时)还须自动接纸机与恒张力控制系统配合才能实现张力的基本恒定,原因在于采用人工接纸时是无法实现恒张力的,这时出现纸幅松弛、纸幅偏斜是必然的,而接纸机多数具备恒张力功能,这样接纸功能和恒张力功能可以实现无缝结合,因此自动接纸可以保持张力基本恒定。纸幅褶皱引起的纸板废品

随着国内企业普遍使用低档原纸来降低成本,因纸幅褶皱产生的废品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产生的原因是原纸的整个宽幅上纸的纤维分布和厚薄明显不均,或在宽度方向上纤维强度太低,造成纸幅受力后自然向中间收缩而形成褶皱,因此在低档原纸上容易出现。

虽然采用高档原纸可以避免纸幅褶皱的产生,但因此会提高纸板的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采用美光自动接纸机上创新设计的纸幅展平技术,即使是低档原纸也不会产生纸幅褶皱,纸幅经过每一个导纸辊时都会产生向两边展平的效果。楞形缺陷造成的纸板废品

楞形缺陷主要表现为高低楞、塌楞、碎楞、斜楞等现象,这些现象自然和瓦楞辊直接相关,首先应考虑瓦楞辊的安装与调整,若上下瓦楞辊不平行,会出现纸板一头打折一头破裂的现象;若上下瓦楞辊啮合位置有问题,会出现高低楞、碎楞等现象,可以通过松开上瓦楞辊两头的调节块螺栓来反复调整试验;瓦楞辊磨损后也会出现高低楞、塌楞等现象,目前在提高瓦楞辊耐磨性方面有多项技术可供选择,如碳化钨喷涂技术、TC涂层技术、纳米表面处理技术等,用户可根据投资回报状况及资金状况综合考虑来选择。

另外,铜刀对纸板的楞形缺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对已成型的瓦楞纸进行导向并保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正确地涂胶,如果铜刀调整不到位,或与下瓦楞辊间隙过大,或磨损,都会出现瓦楞不规整等楞形缺陷。采用真空吸附改造可以彻底克服铜刀带来的问题,它是通过吸风以及风压的作用来对纸板进行导向,其均匀度大大高于铜刀,可以明显提高纸板的质量,但改造时应注意密封问题和风机的功率,否则可能会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粘合不良引起的纸板废品

在涂胶辊等结构调整已到位的前提下,粘合不良与胶水及压力辊的关系最密切,胶粘剂首先应保证能够有效地粘合,往往因为制胶的稳定性不好造成反复出现粘合不良现象,另外传统的压力辊因间隙调整、磨损等原因也会对纸板粘合不良产生明显影响,改装成弹性触压棒可以保证瓦楞芯纸均匀地贴合在糊辊上,无论是纸的厚薄或楞型的变化均可自动进行调节,可以保证上胶的均匀度,其结构是一片片板状的压块,其上有波浪形凹槽,并装有精密的弹簧,可自动调节不规则压力所产生的跳动,在保证不把楞型压扁的前提下达到均匀着糊的目的。因物理强度不达标导致的纸板废品

依据GB/T 6544《包装材料瓦楞纸板》的规定,瓦楞纸板需要检测的物理指标有:边压强度、耐破强度和粘合强度,纸板的物理强度当然和瓦楞原纸的物理指标如环压指数、裂断长等直接相关,但通过使用优质的高档原纸来提高瓦楞纸板的物理强度却并不是纸箱企业所期望的途径,因此以下着重探讨在同样瓦楞原纸的前提下提高纸板物理强度的方法和技术。

影响纸板强度的主要因素有:瓦楞原纸的物理强度、瓦楞的成型温度、粘合强度、纸板的水份含量、胶膜硬度等,其中瓦楞原纸的物理强度和瓦楞的成型温度这两项因素以下不再探讨。纸板的粘合强度需要考虑胶粘剂的质量及工艺、原纸的特性、有效粘合面积等几项因素,因瓦楞纸板的结合主要是依靠淀粉胶粘剂对纸张表面的渗透然后扩散吸附等作用形成表面结膜凝胶达到对纸张两个表面的粘合目的,因此胶与纸之间的渗透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原纸的吸水性能好、紧度适中,加上质量稳定的胶粘剂,粘合强度自然有保障。纸板的水分含量高其物理强度会直线下降,可通过以下途径降低纸板水分:控制胶水的浓度和涂胶量、控制原纸水份含量、提高蒸汽压力、提高干部的烘干能力,若上述条件无达到则需要降低车速。胶膜硬度是胶粘剂的重要特性之一,对纸板强度影响很大,国内普遍使用的胶粘剂是玉米淀粉加烧碱和硼砂,这类胶粘剂的胶膜硬度不够,需要选用纸板生产线专用的增强型胶粉。非正常停机产生的废品

瓦楞纸板生产线的非正常停机会产生大量的废品,而且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非正常停机产生废品的工位主要有:预热缸会造成原纸过热;瓦楞成型部会造成愣型缺陷;涂胶辊部位会造成糊胶;烘干部会造成纸板过于干燥等等。造成非正常停机的因素主要有:换单和更换原纸卷、设备故障等,若配备自动接纸机可以避免因换单和更换原纸卷停机,注意日常的设备维护保养、按计划及时大修可减少因设备故障停机。换单造成的纸板废品

目前在纸板生产线上每天生产几十至几百个订单是很常见的,换单造成的常见问题如下:停机造成的废品、接头造成的废品、张力突变造成的废品、各层原纸错位造成的废品,其中前三项前文已作说明,而各层原纸错位造成的废品因操作者能力和经验会有较大的差别,经验丰富的操作者可以将此项废品控制在3m~5m内,若有生管控制系统则可控制在1m以内,一些高档接纸机附带的小生管系统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节约的纸板每天至少有300m以上。

篇2: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原因,处理方法

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建筑结构形式, 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而且较为普遍, 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 造成渗水漏水, 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耐久性, 甚至还会导致建筑物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 分析常见砌体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并予以正确的处理十分必要。

1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 但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温度变化或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 它占砌体裂缝的90%以上;另一类是由荷载引起的裂缝, 它反映了砌体的承载力不足或稳定性不够。

1.1 环境温度的影响

环境温度影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因日照及气温变化, 不同材料及不同结构部位的变形不一致, 环境温度差太大;砌体中的混凝土收缩较大。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 (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 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 其形态呈“八”字或“X”形, 且显对称性, 但有时仅一端有, 轻微者仅在两端1个~2个开间内出现, 严重者会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 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裂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 更易发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具体的机理可认为是:在阳光照射下 (特别是南方地区) 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 ℃~70 ℃, 而在其下的砖砌体仅为30 ℃~35 ℃, 如此大的温差, 加上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比砌体近似大一倍, 则根据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公式, 可计算出砌体中的主拉应力。设砂浆强度M2.0、砖强度Mu7.5时, 则其沿灰缝截面破坏时的轴心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仅为0.14 MPa和0.12 MPa, 而沿齿缝通缝的弯曲抗拉强度仅为0.25 MPa和0.12 MPa, 则温差引起的砌体主拉应力大于砌体本身抵抗力的 50%~300%不等。又加上房屋两端为“自由端”, 水平约束力小, 上部砌体垂直压力较小, 如无相应措施上述裂缝在所难免。当屋面向两端热胀时, 致使下部砌体出现正“八”字缝, 当冷缩时, 就出现倒“八”字缝, 一胀一缩则易出现“X”形缝。

温差裂缝尚有屋面结构与其下相应砌体之间的水平缝, 包角水平缝, 沿窗上下角水平缝, 女儿墙根部水平缝以及出现在靠近外纵墙的横墙上的内高外低斜裂缝等等。对于出现这类斜裂缝一般为:上几层多于下几层, 轻微者仅在靠外墙端约0.5 m~1.0 m位置上, 有1条~2条缝而已, 严重者可达横墙1/3跨度及各层都有, 尤其是那种层层设混凝土梁 (如圈梁) 和纵横墙交角设混凝土柱 (如构造柱) 的房屋, 其产生裂缝的机理可以认为是:由于外墙柱及横墙 (包括填充墙) 上下梁均为混凝土结构, 其线膨胀系数大于砖砌体近一倍, 再加上温差效应, 受热胀时, 柱向上伸长 (下有地基约束) , 梁向外墙伸长 (内约束大于外端) , 于是在横墙端部产生竖、横向拉应力, 当应力超过砌体抵抗强度时, 裂缝就出现了。同理出现的尚有如窗角“八”字缝及沿窗上下脚的水平缝等。

1.2 地基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基沉降差异大;地基局部坍塌;地基冻胀;地基浸水;地下水位降低;相邻建筑物影响等。一般在建筑物下部, 由下往上, 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 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 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 当两端沉降过大, 则形成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 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 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 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 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 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 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 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 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1.3 设计构造不当

设计构造不当主要原因有:沉降缝设置不当;建筑结构整体性差;墙内留洞, 不同结构混合使用, 又无适当措施;新旧建筑连接不当;留大窗洞的墙体构造不当等。还有结构荷载过大或砌体截面过小, 造成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局部承压强度不足等。

1.4 施工质量低劣

施工质量低劣产生原因主要有:组砌方法不合理, 漏放构造钢筋;含水率掌握不当;砌体中通缝、重缝较多;留洞或留槽位置不当等。

2常见砌体结构裂缝的处理方法

砌体结构裂缝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且变化剧烈的, 应当机立断, 迅速采取相应对策, 排除动力源, 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 如变化趋缓、稳定、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 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

2.1 灌浆法

1) 表面覆盖。

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的裂缝, 为了美观的目的, 可以表面覆盖装饰材料, 而不封堵裂缝。

2) 填缝封闭。

常用材料有水泥砂浆、树脂砂浆等。这类硬质填缝材料极限拉伸率很低, 如砌体尚未稳定, 修补后可能会再次开裂。

3) 水泥灌浆。

有重力灌浆和压力灌浆两种。由于灌浆材料强度都大于砌体强度, 因此只要灌浆方法和措施适当, 经水泥灌浆修补的砌体强度都能满足要求, 而且具有修补质量可靠、价格较低、材料来源广和施工方便等优点。

4) 加筋锚固。

砖墙两面开裂时, 需在两侧每隔5皮砖剔凿一道长1 m、深50 mm的砖缝, 埋入Φ6的钢筋一根, 端部弯钩并嵌入砖墙竖缝, 然后用强度等级为M10的水泥砂浆嵌填严实。

5) 钢筋水泥夹板墙。

墙面裂缝较多, 而且裂缝贯穿墙厚时, 常在墙体两面增加钢筋网, 并用穿墙“S”形筋拉结固定后, 两面涂抹或喷涂水泥砂浆进行加固。

2.2 构造加固

1) 外包加固。

常用来加固柱子, 一般有外包角钢和外包钢筋混凝土两类。

2) 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常用以加强内外墙或提高墙身的承载能力或刚度。

3) 整体加固。

当裂缝较宽且墙身变形明显, 或内外墙拉结不良时, 仅用封堵或灌浆等措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这时常用加设钢拉杆, 有时还设置封闭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箍进行整体加固。

4) 变换结构类型。

当承载力不足导致砌体裂缝时, 常采用这类方法处理。最常见的是将柱承重改为墙承重, 或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砌体等。

5) 将裂缝转为伸缩缝。

在外墙上出现随环境温度而周期性变化、且较宽的裂缝时, 封堵效果往往不佳, 有时可将裂缝边缘修直后, 作为伸缩缝处理。

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建筑结构形式, 随着块材及其他技术的不断引入, 使这一古老的建筑结构形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随着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以及从节约能耗角度考虑, 粘土类块材已经受到限制以致禁止。

砌体结构裂缝产生后, 要认真分析原因, 找出处理方法, 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砌体裂缝得到控制, 才能使新型的墙体材料、节能材料得到有效的推广。

参考文献

[1]GB 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周士琼.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3]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篇3: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力计量;计量误差;产生原因;改进措施

前言

在供电系统中,电力作为一种商品,电能计量工作是面向用户最直接的窗口,是反映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资质、信誉等方面最直观的标尺,因而它也成为了电力企业和用户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电力计量误差会影响电力企业的供电收入对电力营销收费造成影响。电力计量中造成计量误差的原因很多包括电力计量装置的误差、计量操作的不规范等等针对电力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下面笔者对电力计量误差的控制与改进措施作深入分析。

1.电力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1.1 电能计量装置配备不当引起的误差

1.1.1 无表估算误差

所谓无表估算实际是指电力计量时不借用计量表,只通过估算用户用电设备容量、统计用电时间等方式来计算、衡量出用户的总用电量。这种电力估算方式虽然能用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原因在于用户用电时间并不确定池不具备连续用电的规律所以无表估算时很容易出现估算误差始电力计量工作制造漏洞。

1.1.2 一表乘三导致的误差

一表乘三是一种电力计量方式不过相对比较落后规代城市大多已不再使用这一方式只有少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还在使用。一表乘三计量方式在使用时很容易引起电力负荷三相不平衡问题,无法实现电力电能的准确计量

1.2 电力计量装置使用不规范引起的误差

除了电能计量装置选型与配备不当会引起计量误差之外装置、设备使用不规范同样也会引起计量误差。

1.2.1 有功电能计量误差

采用三相三线二元件电度表计量三相四线系统的有功电能。A,B,C三相都可与零线构成单相回路。由于负荷不平产生了零序电压在零线中就有零序电流流过。很难满足三相电流之和为零的条件。如果在这样的系统中用三相二元件电度表计量因少计了零序电流所消耗的功率将会少计许多电量。

1.2.2 电阻大产生计量误差

三相四线三元件电度表中性线电阻太大产生的计量误差。有些计量点虽然采用了三相四线三元件电度表计量,但因某种原因中性线断开或施工时要注意,使中线电阻和接触电阻过大,也会造成计量误差。当三相负荷对称时,中性线(N没有电流,即IA+IB+IC-0,U0=0计量出的三相四线有功电能与实际负载的消耗相等,但当中性线有电流时,即三相负荷小平衡时,IA+IB+IC=IN将有接线误差,U0为偏移电压,IN为小平衡电流。当R=0时,虽然负载所加电压发生偏移,电度表各电压元件上所加的电压也跟随偏移,小会因偏移电压U0加在R上而引起计量误差。

1.3 电流互感器使用不当

很多计量点普遍存在着CT变比大造成计量误差大的问题,这除一部分是选择不合理外主要是因为配变负荷率低而造成的。CT是按配变额定二次电流(一次计量时按一次额定电流)选择一次电流这样就造成了按高精度选择CT在低精度下长期运行的状况。而且负荷率较低时,电度表的误差也较大,就更加大了整个计量点的误差。所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CT的变比,可大大减少计量误差。

1.4 计量装置安装不恰当造成的误差

计量装置安装不恰当安装质量不合格也会导致电力计量误差产生。实际安装过程中因为我国目前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计量装置安装标准所以很容易发生安装不当、工作疏忽的情形。安装人员不并注重装置的安装工艺要求不按施工规范安装装置是造成装置在使用中产生计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比如在装置接线上加果接线不牢固就很容易增大装置的电阻值,进而加大CT外接负载产生误差。

1.5 环境温度影响导致计量误差

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发生了改变,那么用于计量用户用电量的电度表制动磁通、电流和电压中的工作磁通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进而产生因温度变化造成的附加误差。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与功率因数有关,误差形式既包括幅值温度误差,又包括相位温度误差。

2.电力计量误差改进措施探析

针对上述分析得到的内容规结合电力计量工作实际对电力计量误差问题做出处理提出几点相关的电力计量改进措施。

2.1 完善电力计量装置的配置

电力计量中,加果采用传统的一表乘三计量方式与无表估算方式,很容易造成电力计量误差,拉低电力计量的准确性。而如果采用计量点改造措施来对电力计量误差进行处理,无表估算和一表乘三方式便能得到及时淘汰。此外,还可从计量装置配置入手,完善装置配置,优化装置功能,切实减少电力计量误差的出现。

2.2 采用正确的电力计量方式

电力计量方式选择不当也会引发电力计量误差。电力计量时,如果系统中流通的电负荷属纯动力负荷,计量时可选择专用的配电变压器,按照三相三线V型方式来进行计量,加果电力计量对象是照明设备和综合配电变压器,计量方式可选择三相四线Y型接线,并在系统中安装三块单相电度表,两者配合计量。

2.3 正确选择计量点的位置

电力计量精确性还会受到计量点位置的影响。计量工作中,正确选择电力计量位置,减少电流互感器的负载,可达到提高电力计精度,保证电力计量准确性的目的。理论上来说,如果电力计量位置选择正确,就可以有效缩短电流互感器和电力计量表之间的导线距离,减少导线电阻,最后实现互感器负载的减小。所以对于电力计量点位置的选择,原则上距离配电变压器越近越好。

2.4 合理计量系统运行中的动力电

为了避免表前窃电现象发生,在计量电力电能时可采取合理计量方式,科学、有效的计量出居民的照明与动力用电量。鉴于大多数居民的电能消耗都来自照明设备和动力设备,所以在计量照明和动力电时一定要保证计量方式的合理,最好采用表闸分开,照明设备、动力设备分开计量的方式来完成电力计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能计量误差问题可大可小,严重者可降低企业电力营销效率,造成大量的电能浪费。为此在电力计量工作中,一定要全面控制好电力计量误差,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来指导电力计量,确保计量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要保证电能计量装置的性能,确保装置配备的完善。只有做到了这样,电能计量误差才有可能做到全方位避免计量装置的调整、改进才能真正有用。

参考文献

[1]周君平.浅析电能表非常规接线引起的计量误差[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

[2]郝全华.影响电能准确计量因素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篇4: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近年来, 因电力计量装置的调教不及时, 直接影响了供电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电力系统每次设备普查, 都可追回几百万度的电量。因此, 加强电力计量装置的精准度调教工作, 已成为电力部门减少损失, 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电力计量装置误差产生的原因, 并进一步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1 电力计量装置的误差原因分析

1.1 计量装置配备不全。

1.1.1 无表估算。

无表估算是依照用户用电设备的容量和用电时间对用户的用电量进行估算。由于居民用电没有连续性生产的规律, 负荷率又低, 加之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管理不当, 致使估算的误差很大。因而无表估算用电量, 是计量工作的漏洞。

1.1.2 一表乘三。

我国有些偏远地区还存在着一表乘三的计量方式。但地区负荷却长期处于三相不平衡的情况。因此, 一表乘三的计量方式能够准确计量的机率很小。

1.2 表计使用不正确。

1.2.1 有功电能计量误差。

采用三相三线二元件电度表计量三相四线系统的有功电能。A、B、C三相都可与零线构成单相回路。由于负荷不平衡, 产生了零序电压, 在零线中就有零序电流流过。很难满足三相电流之和为零的条件。如果在这样的系统中用三相二元件电度表计量, 因少计了零序电流所消耗的功率, 将会少计许多电量。

1.2.2 电阻大产生计量误差。

三相四线三元件电度表中性线电阻太大产生的计量误差。有些计量点虽然采用了三相四线三元件电度表计量, 但因某种原因中性线断开或施工时不注意, 使中线电阻和接触电阻过大, 也会造成计量误差。当三相负荷对称时, 中性线 (N线) 没有电流, 即IA+IB+IC=0, U0=0计量出的三相四线有功电能与实际负载的消耗相等, 但当中性线有电流时, 即三相负荷不平衡时, IA+IB+IC=IN将有接线误差r。U0为偏移电压, IN为不平衡电流。当R=0时, 虽然负载所加电压发生偏移, 电度表各电压元件上所加的电压也跟随偏移, 不会因偏移电压U0加在R上而引起计量误差。

1.3 电流互感器使用不当。

1.3.1 CT变比大。

很多计量点普遍存在着CT变比大造成计量误差大的问题, 这除一部分是选择不合理外, 主要是因为配变负荷率低而造成的。CT是按配变额定二次电流 (一次计量时按一次额定电流) 选择一次电流, 这样就造成了按高精度选择CT, 在低精度下长期运行的状况。而且负荷率较低时, 电度表的误差也较大, 就更加大了整个计量点的误差。所以, 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降低CT的变比, 可大大减少计量误差。

1.3.2 CT外接负载重。

由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公式可知, 与运行有关的参数只有CT的外接负载Zf和铁芯的导磁率μ0减少CT所带负载Zf或增大导磁率μ, 都可减小误差。目前, 许多计量点因引线长、截面小, 接触电阻大, 长期在低负荷率下运行, μ值较低。致使比差f1和角差δ1过大, 达不到精度的要求。所以, 通过减少CT所带的表计, 缩短引线, 增大引线截面, 减小接触电阻, 适当降低CT的变比, 提高运行点使μ值增大, 都可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1.4 计量装置安装不合格。

由于计量装置安装缺乏统一标准, 施工管理不当, 不注意对工艺的要求, 造成了计量不准确。接线不牢固, 引起接触电阻值增大, 使CT外接负载加重, 增大误差。有些计量点施工时不重视工艺, 电度表倾斜度过大, 其相对误差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低负荷率时, 此误差显得尤为突出。

1.5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改变后, 电度表的制动磁通, 电流、电压的工作磁通及其相位角都要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温度附加误差。此误差与功率因数有关, 即有幅值温度误差, 又有相位温度误差。配变的总表计量点均设在室。所以, 冬季常常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 产生了较大的负误差。而且冬季最冷时, 也是用电量最大的时候, 这样造成的损失就更严重了。

1.6 计量点综合误差。

目前, 电力部门只校验电度表的误差, 对互感器的误差考核还不注重。如果所有电度表都能满足要求, 但因互感器的误差, 二次压降过大, 也可能使计量精度达不到要求。然而, 仅仅考虑电度表的相对误差是远远不够的, 是不能反映整个计量点精度的。当电能计量设备准确度不能满足要求时, 需要考虑综合误差, 对测量结果进行更正。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 合理搭配互感器和电度表, 从而达到减少电能计量综合误差的目的。

2 减少计量装置误差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计量装置。

通过改造计量点工作, 可以消灭无表估算和一表乘三等不正常的计量方式。同时还应完善计量装置, 减少因工艺的不合格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误差。我国多数电力部门已将计量点改造工作列入计划,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2 计量方式正确。

纯动力负荷的专用配电变压器采用三相三线V型接线的计量方式。照明或综合配电变压器分别计量的均采用三相四线Y型接线的计量方式, 采用三块单相电度表计量, 可了解配变台区三相负荷的平衡情况, 以便调整和分析;其中一相表计损坏, 不致影响其他两相的计量。对更正电量和更换损坏表都比较方便;轮换、校验简单;接线简单, 出现误接线的机率小;对综合误差分析有利, 搭配互感器和表方便, 可比较容易的调整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

2.3 选择计量点位置。

减少互感器的负载, 可提高计量精准度。合理选择计量点的位置, 缩短互感器与表计的引线, 就可以减少引线电阻, 达到减小互感器所带负载的目的。因此, 计量点的位置离配电变压器越近越好, 最好选在配电变压器台中。

2.4 合理计量动力电。

为了防止表前窃电, 合理计量照明和动力的用电量, 计量点结构一定要设计合理, 采用表闸分开, 灯动分别计量的形式。“标准配变台区”的包括了灯动分别计量, 表阐分开的内容。所有验收的标准配变台, 结构都是水泥砖石砌成, 中间隔开, 两面开门。一个间隔安装照明和动力电度表以及互感器等计量装置, 另一个间隔安装刀闸开关和熔丝等控制装置, 表门钥匙由电力部门掌管, 刀闸开关门钥匙由用户掌管。这样即合理选择了计量点的位置, 又解决了灯动分别计量的问题, 还防止了表前窃电。如果计量点密封的好, 可以减少外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计量误差, 从而提高了计量精度。

2.5 电流互感器变比恰当。

CT变比大是多数计量点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 合理选择CT变比不仅可以减小本身误差, 而且还可以提高电度表的计量精度。考虑到电流互感器都有一定的过载能力, 可在120%的额定负荷下满足精度要求, 以减少变比过大而引起的误差。由于配电变压器负荷率低, 用电季节性强, 各地区还可根据具体情况, 按不同季节, 不同负荷率, 选择不同CT变比。例如:综合配电变压器每年7~9月份, 负荷率较低, 在这期间变比可适当缩小一级;为调整灵活, 可采用穿心式电流互感器。总之, 合理选择CT变比, 就可大大提高计量点的精度。

总结语

开展电力计量装置调教的改进, 不仅可以提高计量的精准度, 而且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工作效率, 确保电力电量计量科学准确。

参考文献

[1]赵玉玲.计量误差[J].品牌与标准化, 2010, 16.

篇5: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故障改进措施

1.强电串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布线上要求单独布置,故强弱电在布线上相串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在强弱电交接的设备接口处,如在卷帘门、水泵、风机、防火阀等需弱电控制电的情况下,则容易发生强电的串入。

例如.某大型商场的火灾报警系统选用西安二六二厂的产品,在系统调试及其在运行一年中共发生烧毁回路板多次,最后主機部分瘫痪,最后查找原因才发现问题出在火灾控制系统与卷帘门的连接上。火灾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与卷帘门控制系统连接,因继电器内部线圈端与常开常闭端靠得太近,有线头将两部分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强电从常开常闭端串入线圈而进人报警系统,使部分回路板烧毁、电源、主机部分损坏。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在产品设计中应考虑到这一问题,在控制模块中应将与主机通讯及信息处理部分与执行部分通过隔离措施完全隔离开,模块的通讯及信息处理部分由于其耗电量极弱,可通过两总线供电。模块内继电器等执行机构部分耗电量大,以及直接与受控对象连接,应由消防中心单独供电。这样从产品的角度保证了即使有强电侵入,也只能损坏一块电源,系统其他部分不受影响。

2.火灾报警系统因短路或接地而引起系统主机损坏

由于火灾报警系统二总线传播的原理是采用信号传输与电源共享两总线,信号调制到电源线上发出,外围设备(如探测器、各种模块)接收主机发出的电压信号。当外围设备收到主机发送的地址与外围本身的地址相符时,外围设备就将本身的信息反馈回主机。外围设备往主机发送信息多采用电源信号办法,探测器内通信芯片控制总线间电阻值的变化,从而引起总线电流的变化。在主机部分,电阻R上压降的变化受总线电流的控制。主机通过监测R上压降获得探测器返回的信息。有的施工单位认为负极应与大地相连,在施工中往往负极与地电阻较小时也不以为然,以为这样可以。结果,轻者使主机收不到探测器的报警信息,重者烧毁主机接口。

由于探测器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多水环境,误报不断,探测器位置更改起来很困难,所以使火灾探测系统很难发挥作用。此类情况较多,解决起来非带棘手。要预防此类故障的产生。首先,设计及施工人员应将报警及联动主机、远程显示板等主要的设备尽量设在远离容易造成水污染的位置;其次,对探测器或各种模块的布置,在不影响其规范规定的探测区域的情况下,应尽量与空凋管道错开。发生此类情况,尽快采取措施,否则会蒙受很大的损失。

3.火灾紧急广播系统的严重故障及排除

火灾紧急广播一般与背景音乐部分共同组成大厦公共广播系统。因广播部分都为单独穿管布线,因而系统外围中发生大规模的故障较小。但布线后因没有象二总线火灾报警系统那样的总线隔离器,所以这部分的故障多为功放器因外围短路或功率不符而烧毁。

某局办公大楼的广播系统设在消防中心,系统平时播放背景音乐,紧急时作为火灾广播,但运行一年来共先后有两台功放烧毁,经分析为外围线路发生短路故障。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做了进一步分析,如果有一个二总线火灾报警系统采用的隔离模块就好了。但现在各厂家的隔离模块又不能直接应用在广播系统,因广播系统一般为120V电压,电流变化更大,采用隔离模块的原理达不到广播系统的要求。于是,我们想假如能有一个非线性电阻串联在广播系统中不就解挟这一问题了吗!在实践中,经试验,我们利用白炽灯炮串联在广播系统中,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白炽灯的电阻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而改变,压降越大,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假如外围线路短路,灯泡分压120V,灯泡变亮,温度高,电阻大,就对功放起到限流保护作用。另外,因背景音乐或火警广播对音质的要求并不是十分的苛刻,白炽灯泡对其的影响人耳不易察觉。而且在放音乐或火警讲话指挥时,灯泡的闪亮也可作为一个音量输出指示,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以上两例中,我们都做了如此修改,再也没有发生功放烧毁现象,用户也较满意。

4.结束语

由于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生产厂家多,结构与采用的技术均有相当大的差别,故障也种类繁多。我们只是将自己所遇到与所想到的一些常见故障在此与大家讨论一番,限于水平,方法不一定妥当。希望同行能对本文所提的情况引起重视,共同促进消防科技的发展。

篇6: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 沥青路面的施工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 坚实、无接缝、施工工期短和养护简便等优点, 使行车噪声低、平稳和舒适。但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 加上由于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冰冻作用、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 如结构性破坏裂缝、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及水损害等等, 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就以常见早期病害的破坏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常见的沥青路面裂缝

沥青路面的损坏所表现出的形式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经总结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

沥青路面建成后, 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 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 导致路面强度下降, 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 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温度裂缝三种。

1.1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一般有两种:一种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 其形状是沿路肩边缘向内逐步扩大, 呈月牙形, 这种裂缝容易使路基发生滑移, 危险性很大;另一种是发生在行车道部位, 多为纵向条带状, 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

纵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地基原因。有些路段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 地基土天然含水量较高, 在设计及施工时未做处理, 在高填土后, 由于地基承载能力的差别出现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2) 路基施工原因。如果土基施工时天气干燥, 局部路堤填料土块粉碎不足, 路基压实不均匀, 暗埋式构造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 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或者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 都会造成纵向裂缝。

3) 水的渗透破坏。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 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 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 路基滑动产生裂缝, 另外填料若为弱膨胀土, 如施工中未做处理, 渗水后含水量变化, 也会导致裂缝产生。

1.2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 裂缝起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 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

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其成因主要有两个:

1) 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 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 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

2) 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 温度下降时, 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 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 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 并逐步向下发展, 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1.3 温度裂缝

设非荷载型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 也有因施工不当、材料选取不当等引起的裂缝。其产生的原因有: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 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 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至于产生过高的温度应力。但在冬季气温骤降时, 土基和路面基层由于受温度变化, 冬季冰冻产生的膨胀, 导致路基和基层产生裂缝并反射到沥青面层, 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 同时劲度急剧增大, 超过混合料的极限强度或极限拉伸应变, 便会产生开裂。此外, 随着温度反复升降, 温度应力使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变小, 又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 应力松弛性能降低, 故可能在比一次性降温开裂温度更高的温度下开裂, 同时裂缝是随着路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2 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在设计期间

1)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沥青的标号, 在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 应该选用软质沥青, 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仅冬季寒冷, 而且夏季炎热, 所以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 无法二项路用性能都满足要求, 只能兼顾。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采用抗裂性能更好的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 (SMA) 和改性沥青。

2) 由于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受到最大影响的因素则是含蜡量的作用, 因此, 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对基质沥青的含蜡量进行控制, 使其保持在极限范围以内。

3) 应选用强度高、收缩性小且抗冲刷能力强的水泥稳定粒料或二灰稳定粒料作为基层优先选用的材料, 尽可能将低温收缩裂缝的产生进行避免。

2.2 在施工过程中

1) 在路基填挖结合部、新路与老路拼接处、软土基地与非软土地基交接处、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以及三背填土的地方, 压实度一定要控制好, 变化处压实度要均匀, 切不可出现压实度较大的突变。

2) 在铺筑沥青层之前, 应仔细检查半刚性基层, 如果半刚性基层已经产生了温缩和干缩, 应使用防裂卷材进行处理。

3) 确保施工组织合理, 且摊铺施工能够连续进行, 将冷接缝得到减少。当由于半幅施工或是其他原因造成冷接缝产生时, 通过对挡板或加设切刀的方法进行切齐的方法进行作业, 或采用镐刨除边缘留下毛茬的方法在混合料完全冷却之前进行整治, 禁止在冷却以后进行切割机切缝。在对另外半幅进行加铺或对上一段沥青路面进行施工之前, 应进行少量沥青的涂洒。

3 结语

沥青路面中的病害给道路交通带来各种各样的隐患,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这些病害是可以克服的, 采取上述措施避免或降低其破坏力。

摘要:根据长期对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调查, 谈沥青路面中常见的裂缝与裂缝出现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篇7: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常见纠纷;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5-0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各项法律法规也逐步得到了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到了极大的增强[1]。医院纠纷的发生率也出现快速的增长,这给医院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带了了很大的压力。妇产科本身工作风险较大,也是出现纠纷矛盾较多的一个科室。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对于妇产科护理中的常见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找到了良好的防治措施,有效减少了纠纷事件,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发生的妇产科护理中纠纷案例22件,其中由于沟通不畅的有7例,服务工作不到位的有8例,社会原因有7例。

1.2方法

1.2.1增强法律观念法律是人们行为习惯的准则,护理人员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增生法律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力,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维护好患者应有的权力,同时也解护理人员应有的权力。

1.2.2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服务意识,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对于服务质量提高重视程度,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对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所做出的努力[2]。

1.2.3增强责任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各项规章制度要进行相应的改善,护理人员对于改善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各科室对于规章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宣传,引起科室成员的关注,注重培养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对于工作不负责的护理人员要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3]。

1.2.4注重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妇产科工作存在工作任务重、操作难度大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相当强的专业素质,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只有通过培训考核的护理人员才能进行上岗工作,保证工作人员护理质量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1.2.5完善管理,合理安排班次护理人员对于团队的合作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合理的安排班次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拥有充足的精力来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1.2.6提高沟通水平。消除沟通隐患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于患者的观察,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也要耐心解答。护理人员自身也要注重专业技术的提高,通过专业技术来对患者进行服务,可以有效降低纠纷发生的可能性[4]。

1.2.7做到书写规范化,加強管理对于护理各项相关数据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所记录的资料要求做到客观、详细、真实、及时。主要相关领导对于记录也要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记录符合要求。

1.2.8不能采取对抗方法解决护患矛盾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要遵守相关规定,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护理人员要提高工作质量,做好服务工作,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2结果

通过对于妇产科护理中的常见纠纷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后,纠纷发生例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护患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讨论

妇产科由于自身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的特点,使得其成为医疗纠纷发生较多的科室之一。为有效降低纠纷的发生率,我院对于妇产科护理中的常见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3.1护理服务人员法律知识不足护理人员法律知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患者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护理人员对于医疗证据保护意识不足,工作记录不详细,在法律中易出现被动的情况。

3.2服务理念不足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服务态度较差,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进行耐心的解答,使患者出现激动的情绪,导致纠纷的发生。

3.3护理人员技术不娴熟医疗水平的进步要求护理人员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技术,掌握新技术,护理人员对于业务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避免纠纷的发生。

3.4管理的缺陷由于护理人员安排不到位,许多护理人员工作任务过重,夜班频繁,导致纠纷的发生。

3.5沟通不畅护理人员与患者存在沟通不到位的情况,患者无法了解护理人员的真实意图,不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患者对于医院的规章制度也不了解,易导致纠纷的出现。

3.6书写不严谨护理记录书写时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护理记录书写过于简单,不严谨认真,易造成纠纷的出现。只有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有效降低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主动去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是避免纠纷发生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度。参考文献

[1]付小玲.浅谈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14(6):345-346.

[2]严顺福,朴明淑.妇产科护理纠纷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12,16(2):390-391.

[3]马萍霞.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6);290-291.

篇8: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1 沥青路面车辙破坏类型

1) 结构型车辙。结构型车辙主要是由路面基层及路基变形引起的。由于荷载作用经道路面层传播扩散后仍超过道路各层的强度, 而导致的发生在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的各结构层的永久性变形, 称为结构型车辙。这种车辙的宽度较大, 两侧没有隆起现象, 横断面呈U字形。2) 失稳型车辙。在高温条件下, 由于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 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所能承受的稳定性应力极限, 混合料发生流动变形且不断累积形成的车辙, 称为沥青路面的流动性车辙或失稳型车辙。其特点是轮迹带两侧伴有隆起现象, 内外侧呈非对称形状。此种病害尤其容易发生在上坡路段、交叉口附近, 即车速慢、车胎接地产生的横向应力较大的地方, 其横断面一般呈“W”形。3) 磨耗型车辙。沥青路面顶层的材料在车轮磨耗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损失形成, 此种病害易发生于重车较多或冬季埋钉轮胎作用较强的路段。4) 压密型车辙。此种形式的车辙主要是由沥青混合料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进一步被压密而引起的, 这种车辙的特点是只在轮迹下出现, 也呈V字形或W形, 但两侧没有隆起, 与结构型车辙不同的是此类车辙在初期发展较明显。5) 水损害型车辙。由于沥青混合料发生水损害而使其沥青膜失去粘结作用, 进而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因混合料变形累积而形成的车辙。此类车辙主要发生在降雨量较大且混合料孔隙率较高的路段。

2 车辙产生的层位

结合笔者近年来几段高速公路车辙断面切割以及取芯结果, 认为车辙形态有以下特征:1) 渠化交通很显著, 左右轮迹处形成带状车辙;2) 轮迹带较宽, 左、右轮迹带均普遍在1.2 m以上;3) 大部分情况下, 凹下去的深度大于凸出的高度;4) 一般情况下, 车辙路段面层表面完整, 没有明显的其他病害。

因此, 初步判断我国高速公路上的车辙是压密和失稳的综合型。单纯失稳型车辙表现为隆起和下陷均较显著, 主要由中面层产生变形;压密型车辙的隆起较轻, 以凹下为主, 上、中、下面层均产生变形。其中失稳变形最明显的是上面层, 压密变形最明显的是中面层;往往车辙深度越深, 剪切变形所占的比例越大。我国高等级公路通常采用半刚性路面, 合格的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是不会产生压缩永久变形的, 所以结构性车辙较少产生。

3 车辙形成的原因

3.1 道路交通条件

随着日益繁重的交通量需求, 渠化交通已成为我国交通组织的主要手段, 而且大量重车行驶在道路上, 交通量的增加, 重载车、超载车比例的提升, 导致车辙大量产生。日本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证明, 车辆超载加快路面的损坏。资料表明, 在不同的轴载作用下, 重轴载作用产生的车辙较轻轴载大得多, 轴载超过1倍其车辙要达到10倍~15 倍。道路交叉口和停车点的车辙通常为正常行驶路段的2倍~5倍。

3.2 环境气候条件

当气温较高时, 沥青路面表现强度较低容易产生车辙。这是因为沥青粘度的大小反映了沥青抵抗蠕变的能力, 当温度升高时沥青粘度变小, 其抵抗蠕变的能力下降, 在受到外力时很容易产生永久剪切变形导致沥青材料横向流动而产生车辙。

当路面积水或路面结构含水量增加时, 沥青和矿料之间的粘结力在潮湿的条件下会被削弱或损坏, 在行车荷载和水分的联合作用下, 这种损坏会明显加剧, 从而导致沥青路面会产生较大的车辙。

3.3 路面结构及材料的组成

当路基为刚性或半刚性材料时, 车辙的深度随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这时的车辙总量90%来自于沥青混合料面层本身。

据有关研究认为, 就沥青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来说, 沥青含量的影响可能比沥青本身特性的影响更重要。对于细粒式或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适当减少沥青用量有利于抗车辙。因此, 当用马歇尔法进行混合料设计且主要考虑高温性能时, 沥青用量应选择于最佳沥青用量范围靠下限之处。但对于粗粒式或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在考虑抗车辙时应综合考虑级配、集料对沥青的吸收性、集料与沥青间的粘结力、混合料的孔隙率等, 不能简单地采用减少沥青用量来改善抗车辙性能。

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过少, 矿质混合料形不成一定骨架。在这种结构的混合料中, 集料实际上是悬浮在沥青砂浆中, 交通荷载主要由沥青砂浆承受着, 在高温条件下, 沥青砂浆粘度变小, 承受变形的能力急剧降低, 容易产生永久变形, 形成车辙。再者粗集料表面光滑、棱角性太差, 集料与集料之间不能相互嵌挤密实, 极易滑动, 集料与沥青的粘结性也不足, 集料表面不易形成沥青薄膜, 造成混合料粘结不好, 在车辆外力作用下, 容易发生流动变形, 造成车辙。矿粉用量过少, 与沥青形不成足够的胶结料, 不能把集料与集料胶结在一起, 容易发生移动。特别在SMA 沥青混合料中, 矿粉用量更不能少, 一旦用量过少不足以形成沥青玛脂, 沥青有所富余, 动稳定度不可能高。

4 车辙的处治

4.1 微表处

微表处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发明的, 在80年代初期引进美国。十多年来它已成为美国30多个州、加拿大和很多地方机构预防性养护路面的工具。微表处可用于处治的病害包括:路表面摩阻力降低、松散、一定程度的车辙等, 可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 有效封闭路面, 防止水分进入沥青层, 并可恢复路面断面形状。

根据国外的经验, 只要合理设计、施工, 而且用于结构稳固的道路上, 成功的微表处能够维持4年~7年, 这取决于项目具体的应用条件。微表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且冷施工可以节约宝贵的能量。目前, 微表处被认为是处理车辙和各种其他路面病害比较经济的方法之一。在铺设微表处之前, 必须对坑槽、接缝、裂纹进行修整和密封。为了避免拉扯痕迹, 裂缝密封料必须与路面齐平, 施工前道路要清洗。如果道路很干燥或已氧化, 或铺设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 就有必要使用粘层, 以避免乳化沥青过早破乳。而且路面必须事先打湿, 从而提高铺面与现有表面的粘结力。

建议对深度在15 mm~20 mm之间的段落直接采用微表处处治。微表处采用的乳化沥青及混合料设计指标应满足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进行路面性能测试后方能验收。

4.2 精铣刨

作为一种阶段性的措施, 现阶段采用精铣刨拉毛工艺处治车辙的方法是可行的。建议该工艺的适用范围为:1) 车辙仅产生在面层, 基层完整, 没有松散。2) 面层层间结合较好, 面层和基层的粘结也较好。3) 车辙已经基本稳定。

因此, 建议采用精铣刨工艺适用的车辙处治深度为20 mm~30 mm。在对车辙铣刨拉毛结束后, 用ERA-C等沥青再生剂对铣刨拉毛面进行喷涂, 每平方米用量不超过0.6 kg, 要求表面不露白。若处治完后加铺微表处, 则可不对铣刨拉毛面处理。

4.3 铣刨重铺

适用于深度较大的严重车辙。

建议对于超出精铣刨适用范围严重的车辙, 即深度大于30 mm的车辙, 应采取铣刨重铺面层的处治方法。处治深度视不同情况而定, 应将车辙主要产生的层位全部铣刨重铺。根据以往笔者在现场的车辙测试及现场取芯结果, 大部分车辙产生在中面层, 下面层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 对于严重的车辙, 建议铣刨重铺上中面层。对于有较多的基层情况不好的段落, 且其上有需铣刨重铺的严重车辙, 若表面坑槽和坑槽修补面积平均每一百平方米超过一平方米, 则建议铣刨重铺上、中、下面层, 基层视情况而定。

5 结语

我国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居多, 且道路交通量增长非常迅猛, 往往远远地超过了设计预期增长速度, 同时重车比例在不断提高, 车辆超载超限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交通条件对路面的破坏作用是非常严重的, 尤其会导致路面车辙的产生。公路施工、保养和维护人员都要对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加以了解和掌握, 应该重视车辙问题, 做到积极预防、及时处治, 并且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防治车辙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 尽可能的降低车辙病害对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 这对促进公路建设的效率和保障公路的通畅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分析了车辙对路面和通行车辆的危害, 根据不同成因, 介绍了五种常见的车辙及形态特征, 并探讨了车辙形成的原因, 着重介绍了微表处、精铣刨、铣刨重铺三种车辙处治办法, 以指导实践, 尽可能降低车辙病害对路面的影响。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特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登良.沥青路面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181-211.

[2]JTJ 073.2-200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S].

[3]高立广, 尤光辉.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10 (2) :63-64.

[4]戴峰.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J].交通与路, 2010 (5) :41-42.

篇9:瓦线产生废品的常见原因及技术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 状态估计 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

1 状态估计合格率在电网调度中的重要性

状态估计是电网控制中心能量管理系统中的基础软件,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有效的评估厂站接受数据的准确性,为自动化值班人员检测和辨识不良数据、补充不足量测点提供重要依据,提高自动化值班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电网接收数据的准确率。同时,状态估计是运行自动电压控制、调度员潮流、负荷预测等其他电网应用软件的基础。状态估计为其应用软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而可靠的实时网络数据库,为实际调度操作的可行性或操作后的方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状态估计的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潮流计算等应用软件的计算精度,而遥测估计合格率是衡量状态估计计算精度的重要指标。

2 影响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的原因分析

在能量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吕梁地区能力管理系统为例,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曾在85%左右徘徊,经过长时间与厂家沟通以及自行整治,发现影响状态估计合格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员技术水平不够专业,职责范围不够明确 电力调度自动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缺乏,业务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判断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偏低的原因。同时,供电公司在人员管理方面也比较疏忽,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职责划分不明确,未设状态估计专责,导致调度人员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容易出现角色错位,不能够在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2.2 自动化基础数据不够完善 自动化的基础数据无外乎就是“四遥”数据。自动化“四遥”数据是一切高层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四遥”数据的不完善,会严重影响相关系统的应用,就状态估计而言,例如:

①厂站数据本身有功无功不平衡必会影响遥测合格率。

②变电站采集数据没有按照严格的“负进正出”的要求设定数据的正负号,影响拓扑潮流,一定程度也影响到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

③有的厂站由于设备较老,有的刀闸、开关遥信采集不回来,在状态估计中本是合闸间隔按照分闸评估,估计中此条线路便有了遥测值,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④部分变电站按整型数据上传,从而使得无功的误差率较大,致使状态估计中无功不平衡。

2.3 通道状况不够稳定 如今电力调度自动化从厂站采集数据均采用双平面技术,双通道传送数据增强了数据传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如果双平面中,有一个平面设备出现采集问题,两条通道所传的数据不一致,就会导致采集回来的数据发生突变现象,遥测数据不断的高低变化,导致厂站出现一定时段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状态估计合格率准确性。

2.4 提供的设备参数不够准确 变压器、线路、容抗器、发电机参数是支撑状态估计的重要依据,例如:系统正确输入变压器额定电压、线路损耗等参数信息,状态估计将会根据这些参数信息估算出理论上正确的变压器高中低侧的有功无功值。因此,正确的设备参数会提高状态估计计算的精准率。但是,参数的采集和整理工作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同时由于原先采集回来的参数本身就存在错误,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状态估计计算的准确率。

2.5 硬件设备故障处理不够及时 由于厂站端硬件设备运行时长和设备故障率成正比,因此,硬件设备故障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厂站端大部分采用无人值班,站端故障无法及时反馈回调度,同时,由于自动化人员和厂家沟通不力、厂家维护整修耗费一定时长等等原因,均影响硬件设备恢复运行的时间,从而导致这一时段内该厂站状态估计合格率低。

2.6 其他原因 由于吕梁电网的特殊性,分有国电和地电两个供电单位,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地电人员有限,因此,地电的变电站维护起来相对困难,影响整个吕梁电网的状态估计。

3 提高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具体措施

3.1 规范管理模式,提升人员水平 ①对调度自动化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和状态估计调试方面,以一定程度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能力解决日常遇到的状态估计相关问题。

②设定状态估计专责,专门负责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调试工作,每日查看各个厂站“四遥”采集情况,每月上交状态估计运行分析报告,为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稳定提供人员保障。

3.2 完善基础数据,做实主站系统 基础数据的完善是电力调度自动化人员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四遥”数据的完整和准确,直接影响着电力调度系统的运行,在现有的运行状况下,做到以下几点,可以一定程度提升状态估计合格率:

①加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基础数据错误,与相关专业人员积极沟通,配合处理错误数据。

②对于暂时开关、刀闸采集不回来的数据,根据现场间隔运行情况,采用人工置合的方式处理。

③对于现场由于接线问题导致遥测正负号错误的问题,自动化人员一边联系保护人员到达现场修正,一边先采用将系数由“正”改为“负”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

3.3 及时沟通厂家,确保设备无误 厂家是确保电网调度系统稳定运行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保障硬件设备的无故障运行目前还需依靠厂家的帮助,因此,及时与厂家沟通协调,是电力调度自动化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当站端或调度端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及时联络厂家专责,厂家人员迅速到位,快速处理设备故障,使得系统恢复运行,可以大幅度提高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

3.4 做好部门协调,高效解决问题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許多工作都是需要各个专业部门配合完成的,部门直接的通畅协作,可以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协作。如:设备参数是生技部和调度方式组提供的。各参数的不准确需要这两个部门的协同,单位相关领导应当做好沟通,制定相关规范流程,做好设备参数的管理工作。

3.5 克服电网特殊性 各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应当主动、及时联系地方电力,以便配合调度自动化人员尽快找出地电变电站相关问题,解决数据采集不准确,遥测数据不平衡等弊端。

4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稳定直接影响着高层系统的应用,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稳定,从而确保电力调度系统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王苹,严廷峰,付余民.威海电网提高遥测估计合格率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2]郑相华,米增强,赵洪山,梁海平.基于PUM的状态估计的研究[J].继电器,2004年17期.

上一篇: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任期工作思路下一篇:煤矿调度员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