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2024-05-21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通用9篇)

篇1: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摘 要:古典文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所持有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主导总用,主要是指处于核心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诸多要素的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足迹,时刻决定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文化特征。

古典文学创造了丰富优美的民族语言,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人深入探究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走向及其主体价值的内在影响,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典文学 价值体现 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几千年历史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现实的影响性和变异性,它时刻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为我们去开创新文化创造了无限的便利,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们社会实践的推动和哲学家的概括提炼,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聚合,所以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精神文明。

中国文化有一些思想和传统习性,在生活习惯中,成为了别人的崇敬对象,之所以成为了生活行动的最高指挥者。

中国古典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学,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全世界文化遗传的瑰宝。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中国的古典文学对于现在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而古典文学的寓意深刻,难以理解,多数教师都深有体会。

如何重新审视、重视古典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价值、意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要面临的事实。

一、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价值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魅力,读者通过作家笔下描写的可歌可泣、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它所附丽的情感来观照人类自己,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们承载了人类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徜徉于经典文学长河,照亮人生的路,扬真善美,弃假恶丑,使我们的精神之树健康成长是非常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经典文学的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不可低估。

古典文学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积累沉淀,不仅有歌颂山河的豪迈美文,更有激励人们奋进的经典篇章。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赏析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强语文的功底,更可以让学生清醒的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激起在生活、学习上的激情。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古典文学的意境和美感。

热爱古典文学是体会作品永恒价值的基础,教师不得不对其引起重视。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体现

(一)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文学的经典之处。

经典的文学作品布局上严谨,气韵生动,语言生动形象,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祖国语文教材的精华所在,每一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值得深深学习的;每一篇选读的范文,都是值得借鉴的。

学生多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让自身的语文功底更加扎实,对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

古典诗句语言凝练准确,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还充满逻辑性。

对于锻炼和增进学生的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准确与凝练的思维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

杨振宇,我们都不陌生,他是一名具有深厚考古功底的科学家,他也曾深有感触的谈到文章作品对自己全面发展的影响和滋养是多么重要的,这就是一个很有利的证明,所以教师要利用古典文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帮助学生丰富人生价值

古典诗句中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景观,记录了中华民族悠扬的历史,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透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学生通过学习、诵读古代经典美文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文明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获得更多有利、长久、全方位的发展。

三、创新古典文学的教学方法

古典文学教学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亦是一个难点。

现在学生的语文,特别是古文的基础太过薄弱。

过去,教师一直用着同一教学模式:“一字一句的讲,一字一句的翻译 ”,讲解的十分详细。

学生上课时忙于记忆,教师忙于板书,一节课忙的不亦乐乎,但是效果又如何呢?课后,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记忆、背诵。

有些古典文学相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的确很有难度,以此他们会失去学习的乐趣,从而达不到理性的效果。

所以,创新古典教育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鉴赏文章的同时学会理解记忆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更要锻炼学生学习、理解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古典文学作品,渐渐向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发展。

这是身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努力方向。

因此在教学中,解决语言理解障碍和释义文句障碍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只有正确的理解了作品中的词义、句义、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古人的旨意所在。

另外,古文基础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对于课文要认真学习,课后也要大量练习,这样也能改变部分学生懒惰的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古文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

(二)、诵读与积累同行

语感是提高古典文学的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获得语感的途径只能靠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

古典诗文通常都是讲究韵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知识时用诵读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生只有通过多加诵读大量的古典诗文,才能有效地在平时做好了文言词汇积累,也才能最好的效率理解所学习的新内容,转换为语感,进而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逐步进修为个人修养。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尽量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

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大多数学生的争强好胜的、不甘落后的心里,组织开展一场诗歌朗诵比赛。

要求八个人一组,所有学生都来参与,要求: 阅读的清晰、准确、流利,比赛结束后当场点评,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提出表扬,并加以鼓励。

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诗词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篇2: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在中国道道教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从民间

兴起到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在文学史上,诗歌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道教对当时文学创作影响甚大,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游仙诗的创作。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还有秦始皇时期博士所作《仙真人诗》,也是游仙诗的源头之一。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前者的主要作者有葛玄、吴猛、杨羲、许谧、许岁羽;后者的主要作者有:曹操、曹丕、曹植、嵇康、阮籍、何劭、张华、张协、郭璞、陆机、梁武帝、沈约、江淹、张正见、

颜之推等。道人游仙诗与文人游仙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是:不论是道人的游仙诗或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而文人的游仙诗则多借神仙意象和神游广阔恢宏空间,寄托自我理想的追求。

元明清三代是道教小说的鼎盛时期。作家们在这一历

史时期中不仅继续创作道教志怪传奇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教小说。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其思想内容中充满了善恶果报、多积阴德的道教伦理观念,塑造了好些行善积阴鸷的人物形象。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鞒醯摹冻蹩膛陌妇奇》与《二刻拍案惊奇》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明清之际还出现大批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宣扬道教思想为宗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这些小说多描写神魔相斗和以神人、仙人为题材,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道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典型的是在唐宋时期。当时,道教由于得到朝廷的大力推崇,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样一种崇道的氛围下,必然出现大量吟咏道教的诗词。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刘Y虚的“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

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等等。这些诗,都给读者一个特定的意境或意象,提示或暗示了思维的导向,启发读者来打开联想的大门,意蕴丰厚,言外之意无穷。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可谓非李白莫属。李白的诗歌,气象万千,变换无穷;时而雄浑豪放,时而澹远恬静;时而现实,时而虚幻。他一生留下的许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永垂不朽。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除去他飘逸的诗歌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信仰在他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作为一个诗人,他继承前人诗歌成就而又发扬光大;作为一个道教信徒,他从道教中采摭大量的神话,并从道教的宗教思维模式中获得激情。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他的诗才。因而纵观李白的诗文,有许多是吟咏道教的神仙诗,当然更多的是受老庄道家思想濡染而创作的浪漫不羁、超然物外、孤高飘逸,一叹三绝、千古吟唱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

篇3:古典文学的美丽中国建构功能

一、古典文学的描绘为中国增光添彩

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 中国人民凭借着勤劳智慧和审美的努力, 在创造无数精美绝伦建筑的同时, 也营造了无数的山水佳境。这些或人文或自然的景观虽然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其美观的持续性和扩展性却有着很大的限制, 往往不被更多的人所知所向往。但是如果该景观一旦入了古代文学巨匠或大师的法眼, 被他们如椽之笔所描写和颂扬, 这些建筑载体或山水景观, 就等同点石成金和画龙点睛, 其美感和知名度便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永久的传播。在中国大地上, 无数的人文景观因为古典文学巨匠们的描绘和揭示而名传遐迩千古流芳。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古典文学作家的描绘为美丽中国增添了光彩、张扬了审美魅力。

这方面的例证应首推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坐落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 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这座建筑在其建成初始, 并非是中外皆知遐迩闻名的景观, 但是, 因为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王勃赋诗并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而身价倍增天下扬名, 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日月不居斗转星移, 历史在不断向前、新旧在不断交替, 滕王阁废了再建、倒了再修, 屡毁屡建, 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 成为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古典文学巨匠的描写。想当年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王勃“对众挥毫, 珠玑络绎”地用富丽华美的词藻, 称道洪州, 记述盛宴, 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 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把景观和人生, 把观感和世事水到渠成地衔接在一起, 用“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名句将滕王阁拓印在青天碧水, 天水相接, 上下浑然一体、彩霞自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 周围相映增辉的一幅色彩明丽而又全体浑成的绝妙图画中。一篇序文用铺陈的手法, 历叙界域之大, 地势之雄, 物产丰富, 人才俊美, 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 紧扣高耸入云, 溢彩流丹的滕王阁, 从而把这个景观推向了中国和世界, 成为美丽中国的具体构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这方面的又一佐证。王勃使滕王阁垂芳青史, 范仲淹则让岳阳楼流光后世。唐玄宗开元四年, 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 取名岳阳楼。该楼位于洞庭湖东岸, 它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 素有“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其本身自有动人之处。但是言及岳阳楼, 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并非该楼的壮观与美感, 而是范仲淹的那篇与它有关的《岳阳楼记》。尽管在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文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经登临此楼一览胜景, 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但是最终使岳阳楼名扬天下的却是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全部的记文只368字, 但是尺幅天涯, 范仲淹居然在这上面做到了驰骋想象自由挥洒。“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 将其万千气象给予生动地渲染, 景象变化之多之快、境界开阔而有气魄尽收笔下, 然后小结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人详我略, 人略我详, 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 开始抒写“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最后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二、诗文大家故居成为重要人文景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 一些文学大家或文学团体名扬四海, 他们的故居也成为后人凭吊和瞻仰的文化圣地, 继而被开发为旅游地, 这是因古典文学而生的人文景观的一种形式。

杜甫草堂可谓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公元759年冬天,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家入蜀, 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 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 当年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由后人重建得以保存, 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也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其《出师表》更是为人传诵不已, 表中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成为后世忠肝义胆的常用词, 常被用来形容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杜甫有诗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仅是对其政治成就的肯定, 更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赞美。成都武侯祠, 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 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此外, 还有南阳武侯祠、襄阳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等。河北昌黎韩愈故居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三、诗文佳句成为美丽中国导游词精髓

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因其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 看起来整齐醒目, 听起来铿锵悦耳, 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传诵, 为人们喜闻乐见, 从而广为流传, 特别是一些入选教材的诗词, 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一些诗词中提到或歌颂的地名也随着这些优秀诗词的传播而为人们熟知, 成为城市宣传的最佳免费广告和无形的文化资源。

诗词在传播城市名片的影响力上要远远超过其他文学手段。其一, 诗词寥寥十数字, 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 简单易记, 更适合做宣传标语;其二, 诗词有意境, 有内涵, 做城市的宣传标语不仅简单易记, 更能提升城市的品位、形象和魅力。

桂林的导游词是很好的说明。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但是这些都还不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得直截了当, 千古驰名, 传遍华夏。其实, 喀斯特地貌的景区在广西和贵州比比皆是, 而桂林周围的许多山水风景也不比桂林差, 但就因为这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让人们只知有桂林而不知其他,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中的名句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宣传上有着怎样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的如赞美济南大明湖的“云蒸霞蔚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以其壮阔的气势和宏大的意境让大明湖这座不太出名的湖泊闻名遐迩, 连同趵突泉、千佛山一起, 被称为济南的三大名胜, 成为济南的象征和标志。

四、古典小说场景构造出人文景观

古典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这些名著的流传和被翻拍成影视剧, 名著中提到的地名和景观也为大众所熟知,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 这些景观也成为著名的旅游区。

这些旅游景点的构建有的是确有其地, 但名著作者仅在名著中借用其地名, 其地未必发生名著中的故事, 但随着名著的流传, 名著中故事的“发生地”也为人们所熟知, 后人为了影视剧拍摄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依照名著中的内容仿建了名著故事发生时的场景和细节, 从此这些地方也便具备了一定的旅游要素, 在既成的宣传影响下, 成为人文景观。景阳冈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其他的还有浔阳楼、博望坡、赤壁等。

景阳冈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武松打虎”不仅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段落, 更因其极富冲突性和彰显个人英雄主义, 在历代的戏剧中都传唱不衰。后来随着影视剧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山东省阳谷县按照原著的描写建设了景阳冈这个旅游景点。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虎啸亭、武松庙等二十余处。

另一种情况是完全出于名著作者虚构, 但在名著问世之后后人依照作者设计的“蓝图”建造的, 是纯文学的产物。《西游记》的花果山如此, 更具代表性的则是《红楼梦》的大观园。1984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 经专家商定, 按作者在书中的描述而建造。园中的景致均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尚和细节描写, 再现了官府园林风采, 成为旅游胜地。

五、经典诗词原型被开发为旅游胜地

经典的古典名作诗词出现或描述的一些地方, 随着作品的流传, 这些地方的知名度也“水涨船高”, 后人不断丰富和重建, 使其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与由古典小说中场景而构建的人文景观必须忠实于原著不同, 因古典诗词而构建的人文景观自由发挥性更大, 可以根据由诗词营造出的特定意境自由发挥, 因而观赏性更高, 吸引力更强, 更有旅游价值。如华清池、阿房宫、西湖、寒山寺、杏花村。

华清池,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随着《长恨歌》的名传天下,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生死离恨也在世间流传。而华清池作为这种文学意象的发生地和载体也为人们熟知并成为向往之地。从此华清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温泉, 而是有文化底蕴和氛围的旅游胜地。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 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造的一所规模巨大的宫殿, 是大秦帝国强大国力的象征, 但也是秦统治者暴虐统治的见证和导致王朝灭亡的诱因。唐朝诗人杜牧写道:“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在赋中, 既描绘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的气势, 也批评了统治者不思进取耽于奢移享乐终至亡国, 反思总结了“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伎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教训。随着《阿房宫赋》的流传, 阿房宫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符号, 既是天下一统国力强盛的象征, 也是不思进取盛极而衰的预兆。有了这些文学要素的积淀, 人们在参观游览时不仅是参观名胜, 而是既有对昔日国家富强的自豪, 也有对历史的反思和慨叹, 多了一层文化意蕴, 增加了吸引力。

六、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我们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中国, 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 如此, 才能把“美丽中国”建设成为“魅力中国”。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研究分析古典文学的规律和价值, 是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摘要:古典文学在美丽中国成就和构建中的价值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古典文学的描绘为中国地方增添光彩;古代杰出文人的故居和活动地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文景观;文学大家的景观描绘丰富了美丽中国的内涵;诗文佳句成为美丽中国导游词精髓;经典诗词原型被开发为旅游胜地。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造就了无数的人文景观, 在赋予中国外在的、形式的美观同时, 也增加了中国魅力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从而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构成元素。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价值参考和理论引导。

关键词:古典文学,美丽中国,构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文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阐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

[2]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

[3]陈沫.浅谈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J].媒体与传播, 2011 (12) .

[4]隋岩, 董婷.传播经典文化, 提升国家影响力[J].传播前沿, 2006 (4) .

[5]严书翰.党的十八大报告若干创新论断解析[J].人民论坛, 2012 (4) .

篇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秋”

秋为何对古代文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作为四季中的一个,它有什么特点,又与春、夏、冬在诗中所表现的内涵有何区别?秋这一意象在文学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宋人吴文英也在词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文学中的秋这一意象,通常是与忧愁悲戚联系起来的。那么,为何秋能够引发人的一种哀感?

首先分析这样的一段话:“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欧阳修《秋声赋》)

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古代,人们难以用较理性的思维去系统解释这种气候变迁,更多地是倚重一种经验,因此原始的感官感受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占有重要地位。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首先是秋天的气候(“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和自然景象(“烟霏云敛”“山川寂寥”“催败零落”)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它不同于炎热的夏或酷寒的冬,在给人强烈的刺激之余很少留给人思考的境地,也不同于生机勃勃滋荣万物的春。它以飞舞的黄叶,骤降的温度,蝉鸣的渐弱来提醒人时光飞逝,夏天已经结束,冬天就要到来,加上那摧枯拉朽的飒飒西风……秋有着一种压抑、凝重、苍凉的特质。

根据秋的各种特质,古人又将秋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联系起来,在五行中把秋归于“金”,在五音上把秋歸为“商”,在方位上把秋归于“西”,在颜色上把秋归于“白”,此外秋又是古代刑狱之时,这就更加深了秋的压抑苍凉之感。

总结起来,秋在农业生活中的重要性导致了秋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而其肃杀抑郁气氛给人的感官印象又被其引申出的社会内涵所深化,这种共感长期积累下来,秋就自然而然成了“愁”的象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寄情山水是失意时一种常见的派遣方式,如苏轼、柳宗元等。但旅途困顿、漂泊无依、郁郁不得志之苦并不是那么容易排遣的,这时倘若落叶那孤苦无根的景象刺入眼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则诗中流露出愁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秋诗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愁”,首先秋这一意象就有着多种多样的特质,除了上文提到的肃杀凝重,它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另外秋天格外高远的天空,格外旷远的原野和似乎要涤荡一切的长风,又能给人一种视野、心胸上的开阔。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些豪壮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与上面所说的不同的格调,然而它们都有共通之处,即在诗中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例如“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正是为报效祖国而唱出的悲壮秋声么?

这一点上,尚永亮先生说得好:“这悲叹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与生命的生理时间相联系,即秋意味着老之将至,如刘基‘老来禁得几秋宵’;第二个层面是对生命遭到的挫折、磨难的更深层隐忧,如吴潜‘秋渐紧,添离索’;第三个层面则更加深沉有时代意义,即怀古伤今,感怀时事,庾信‘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便是一例。”可见悲秋的意义不仅在于悲,更在于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因此面对秋色,有人吟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调,有人唱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曲,其实这都是秋天百态的一个侧面,都是诗人真挚的情感表达,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相通。

“一切景语皆情语”,秋色给诗人以刺激,诗人又借秋色表达自己的思索,秋作为一种意象给予了诗人诗触发点,而诗人又用这些流传千古的篇章赋秋以更深厚的的人文内涵,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篇5:中国古典文学的美

九隆第三小学

丽2017、9 又是一年开学季,中央电视台2017年9月1日播出了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以与文字的对话,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主线,给广大的中小学生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典文学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吟诵一首诗,就像乘着一艘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名家共赏,与历史为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突出体现在音美、形美、意境美和词句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中国古典诗词韵律齐整,讲究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令人沉醉。《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各地民间宗庙祭祀的乐曲,其音乐性的特点有目共睹。《诗经》之后出现的大量诗词,如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虽体裁、内容、特点在变化,但无一例外,都继承了音乐的个性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无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是乐府诗,严格讲究押韵,讲究音律平仄,使诗词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并能配乐吟唱。于是,古典诗词常常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说、唱、歌、舞相结合,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既装点了舞台,也给人们留下一场场视听的盛宴。开学第一课中,王佩渝老师表演的京剧念白《水调歌头》,古典与传统相结合,诗词与京剧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给学生带来的是看的惊艳,听的盛宴,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中国古典诗词对仗工整,严格按韵填词,词性互相辉映,外形甚是工整。再看古诗词的结构设计,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短短的五言、七言,或是其他诗词,内容精炼,结构却是精妙。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头第一句来访者提问,后面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言简意约,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简洁流畅,言简意骇,含蓄隽永,读来耐人寻味,意蕴无穷。心境不同,体会就不同,年龄不同,感受自然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柳宗元的《江雪》,不同的人赏析,就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之美。年轻人读《江雪》,看到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被皑皑白雪覆盖,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渔翁在垂钓,在思索,好美的一幅雪景图。中年人读《江雪》,由于经历了世态的曲折变幻,在这万籁俱寂的雪景中,不免感受到一股股寒意,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扑面而来,压得人肩膀酸酸的。老年人读《江雪》,雪、江、独钓的老人构成一幅极端寂静的画面,仿佛人立其中,让人生出无名地孤独和寂寞。人在高兴时,痛苦时,得意时,失落时,读《江雪》得到的感受肯定是千差万别,不尽相同。

中国古典诗词的用词极为精辟准确。贾岛“推敲”的故事传为佳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的闹字,“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裁”字,“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压”字,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渲染了作者描画的意境。

篇6:中国古典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0、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1、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2、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3、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4、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15、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16、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7、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8、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篇7: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

学号: XX姓名: 戴戴学院: XX

女子,是那个君子梦寐以求的窈窕淑女;女子,是那个肤如凝脂的巧笑倩人;女子,是那个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女子,是那个刚烈的怒沉百宝箱的风尘之人;女子,是那个绿肥红瘦,海棠依旧时节的卷帘人。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现女子的身影,无论是在诗经之中,诗词之中,还是戏曲之中,她们都形态各异,个性变幻,如有雷同,则是形似神不似。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阅览这些无与伦比的女子,让现在的女子更明白,怎么样去在不断变幻的时代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心底的理想,自己的平淡美丽,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实现女子的价值。

一、俏皮可爱的静女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这一个作品,是《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之一。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中,我就接触了这一篇令人读来砰然心动的诗。它以男子的口吻来描述了这个男女在城墙角下约会的场景。男主人公在城墙脚下的几句自言自语,把他的憨厚实诚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女主人公静女机灵调皮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这个作品本身虽然很简单,就短短的几句,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的可爱场景。初次接触这个作品的我,曾因喜爱而将这个短小的诗改写成一个微爱情故事。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静女子,并不见得有多美,并不一定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在那个男主人公心里,她就是最美的。在等待她的过程中,他才会着急得挠头来回走。人们记住这个静女子,也正是由于她的俏皮可爱,让人等待时的刁蛮任性。

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可爱女子也不少。只是,现在的外表可爱女子十之五六是伪装出来的。为什么不能像静女子一样调皮可爱得真实?或许是现实给了现在的女子太多压力,又或许是她们认为伪装更美丽。其实,揭开面纱,就算五官并不算灵巧,面庞有不合位置的黑痣,只要你,发自内心的微笑,别人就会自发的向你靠拢,因为他们喜欢上你的真实。作为一个女子,自己也应爱上自己的真实。而这样的性情,终将得到一个愿意等你等得搔首踟蹰的男子的欣赏。

二、坚贞不移的痴女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的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最初听说这首诗,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是在琼瑶的《还珠格格》之中。温婉又柔弱的夏紫薇对她的福尔康说出这一席话,让无数人的思绪在幽幽谷旋转,沉醉了。《上邪》之中的这个痴女子,对所爱之人用情至深,否则也不会发出这样短而震撼人心的声音。山河消失,四季颠倒,世界再度化作混沌一片,这些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也极其恰当的说明了什么叫做坚贞不渝。古典文学中的痴女子,举不胜数。霍小玉,杜十娘,绿珠,祝英台,崔莺莺,一系列的女子,各有各的才华各有各的美,不同的人生不同结局。痴女子,默默付出,默默等待,只为五百年换你回眸一笑,然后在孤独中寂寞,思念期待中苍老,度过余生,亦或是嫁作他人妇,日日为生活所奔波。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这是句经典的痴女子台词。这般的爱情是如此的温婉美丽,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付出等待,润物细无声。然而每一个沉醉于爱情本身,恋恋不舍的女子,注定也是孤独收尾。

痴情必为痴情困,很多人都会在那个青涩懵懂,情窦初开的年少时光痴一回。但是,对于已经错过的一些东西,或许不用再试着去挽留,错了就是错了,过了就是过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有对与错,得与失。苦苦痴心,抓住不放,未必能见幸福。现实生活需要的是放得下的女子,你不必纠结于错过的人和事。放下了,天空依旧那么蔚蓝,城市依然拥挤喧哗,人们依旧为生活忙碌,你,也就还是那个简单的女子。

三、绿肥红瘦的愁女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作品中,愁的极端。此时不是“绿肥红瘦”的花季惆怅,不是"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浓浓忧伤,也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等待的相思,更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样痛苦的甜蜜。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爱夫之死的悲痛,还遭遇了遇人不淑的再嫁**。颠沛流离的她,满腹愁情。梧桐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大雁飞来又走,李清照就这样,憔悴的容颜,淡淡的梳妆,终日看着与赵明诚爱情的信物金石录聊以度日。

不可否认的是李清照的才华,同样不可取的也是她的愁。古代的作家诗人通常都是经历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才能创造长存于世的作品,古代的女子也很难在男权社会中取得好的地位。然而,现在的社会,女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施展自身的才华,并非得如李清照般在忧愁难境之中才有惊世创作。现在的女子,要学会把握身边的机会,努力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

篇8:中国古典文学对舞蹈选材的影响

因而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先找到一个好的题材, 也只有那些能够打动人心, 且拥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题材, 才能酝酿出好的舞蹈作品。唐诗作为灿烂的东方文化, 在选材上给予了舞蹈编创者较大的帮助和无限的灵感。唐诗是一种极赋魅力的文化艺术, 从各个方面为舞蹈的选材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的诗歌单单是题目就给人以美的遐想。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意浓浓, 江水粼粼, 花团簇簇, 月光皎皎, 夜色靡靡, 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一幅如痴如醉的美丽画卷,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艺术境界。对于任何一个舞蹈创作者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材。舞蹈表现了一位身着蓝色衣裙的少女, 在春天的月夜, 漫步于江边花丛中, 芊芊细指仿佛在拨动粼粼湖面, 又像是在拨开幽幽碧草, 该舞蹈采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 无论是动作、姿态抑或是造型, 无不散发着古色古香古情古韵的古朴美, 这个舞蹈创作的成功, 除了与编舞者对古典文学较高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外, 还与表演者对古典舞高超的驾驭能力以及自身角色情感的把握密不可分。一个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编导加上一个好的演员, 而是需要在这个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求一个清新脱俗的好题材, 这便是唐诗在舞蹈选材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便有的诗歌并没有华丽的题目引人入胜, 但却在内容上使的舞蹈选材有了创新性的突破和强烈的对比, 例如出总政歌舞团所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兵车行》就是对杜甫所作唐诗《兵车行》的一次颠覆性转变, 在诗圣杜甫的眼里这首诗是想要揭露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 连年征战, 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与该诗同名的舞蹈却是用肢体语言向我们称赞了解放武警战士, 赶赴前线, 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弘扬的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高贵的品格, 这看似是两种核心思想的对立, 实则是舞蹈编创者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加之现代社会的安逸繁荣之象所作出的完美交融, 唐诗又一次为舞蹈选材指明了方向。

二、宋词对舞蹈选材的影响

唐诗宋词, 并列对举, 各美其美, 各臻其盛。既然唐诗对舞蹈选材产生了最要的意义, 那么宋词又是如何为舞蹈的选材增光添彩呢。有的舞蹈作品需要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 从而打动了人心催人泪下, 它们在舞台上所要阐释的作品则不需要太多的感情牵绊, 只是将最美的画面展现在舞台上便会获得青睐, 如09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蹈作品《蝶恋花》, 它的选材灵感来源于我国古典文学之一的宋词, 写过该词牌的优秀词人数不胜数, 但每一位词人在做词之时, 无不结合当时的历是背景或是个人的哀怨情仇, 因而每一首都或多或少掺杂着寂寥无奈的情感, 如著名词人柳永所作《蝶恋花》里的句子“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又或是晏殊所做《蝶恋花》里的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韩,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朱穿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杜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无不带有丝丝点点的哀愁, 而春晚舞台上的《蝶恋花》所呈现的是一只蓝色的蝴蝶, 在婀娜多姿的花丛里翩翩起舞的美丽画面, 表达的是一种纯洁的自然的美。可见此舞编创者虽选其材, 但却不纳其意, 因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创作人, 不是单凭自己的喜好或是个性去创作, 也不是简单地把他人所创作的作品换上舞蹈的壳子, 而是需要编创者通过内在的艺术修养, 用舞蹈的形式重新赋予了新活的生命力,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当然想要创作一个高于生活的艺术品, 找到一个能够让编导心动, 让观众激动的好题材是至关重要的。无独有偶, 在第六届荷花杯颁奖晚会上, 由我国著名舞蹈演员刘岩和汪子涵老师共同表演开场舞《烛影摇红》, 又一次证明了宋词为舞蹈选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两位舞蹈家用自己超高的艺术水准, 将词人内心所想所愿以双人舞的结构形式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舞台之上, 那么由此可见宋词对舞蹈选材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与唐诗。

三、明清小说对舞蹈选材的影响

作为离我们最近的古典文学, 它又为舞蹈的选材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在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中, 由北京舞蹈学院孙科所表演的古典舞《逼上梁山》, 它所表演的原型出自我国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逼”而上“梁山”的悲愤壮举。演员通过自身的动作、眼神和妆扮来刻画人物形象, 将小说中那个侠肝义胆却又被逼无奈的悲情英雄演绎得惟妙惟肖。林冲这个小说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今天的舞蹈而言, 他所赋予的不单单是一个古代的英雄角色, 而是对于封建社会里那些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 和不公平世界中奸臣当道的无比痛斥。舞蹈是一种抒情性的艺术, 或者说抒情是舞蹈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这该舞蹈从选材上来讲就已经在抒情方面抢占先机, 因为明清小说中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在今天被舞蹈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通过演员精湛的舞蹈技艺和现在舞美灯光的映衬, 使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得以充分, 深刻, 淋漓尽致的表达。同样, 由北京现代芭蕾舞蹈演绎, 并引发舞蹈及社会各界强烈争论的芭蕾舞剧《金瓶梅》, 又是舞蹈创作史上一次大胆的颠覆和飞跃性的突破。它的选材灵感来源于我国明清小说《金瓶梅》, 而贯穿整台剧幕的则是几百年来, 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典型代表潘金莲。该舞剧通过讲述潘金莲与武大郎、武松以及西门庆之间的爱恨情仇, 向人们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和欲念的邪恶。无论人们是如何褒贬这场颠覆视觉和听觉的舞剧, 但他的艺术价值和舞台魅力丝毫不受影响, 更是许多舞蹈作品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品, 又何必担心世俗的眼光。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舞蹈可以添补人们内心的空洞和无知, 那么明清小说好比一把打开舞蹈选材之路的钥匙, 总是能给人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篇9:中国古典文学的趣韵

读《中国古典文学论集》,从中能充分感受到作者选题的趣味,这种趣味是每位文学爱好者所共通的,这也是我之所以喜爱此书的原因。该书分为初集与二集两部分,初集为作者早期研究之成果(1982—1996),除涉及秦汉文学外,也有研究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论文。其中《论蔡邕及其史学与文学》《高明与〈琵琶记〉》《文学畸人唐寅传》最令我感兴趣。蔡邕是东汉的大文学家、大学者、大艺术家,集经学、史学、音乐、绘画、书法诸长于一身,实为中国古代数百年一出之俊才。有关蔡邕的史料颇伙,各种故事也流传甚广。他作为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里也“客串”一把,为董卓之死“伏尸而大哭”。这些纷繁的材料反而导致我们对于了解真实蔡邕产生了困惑。作者的《论蔡邕及其史学与文学》一文正好厘清了资料,细述了蔡邕的生平,论述了蔡邕的史学与文学,是普通文学爱好者了解蔡邕的捷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文乃作者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当时蔡邕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该文可以说是筚路蓝缕之作。近年来蔡邕研究渐受重视,还出现了不少硕博士论文,但仅就我粗浅的了解,其实大都陈陈相因,未能超越邵作而过之,令人感叹学术进步之缓。

读完《论蔡邕及其史学与文学》,下一篇论文就是《高明与〈琵琶记〉》。凡是读过《琵琶记》之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蔡邕(字伯喈)和《琵琶记》里的蔡伯喈有没有关联?读罢《高明与〈琵琶记〉》,始知缘由。蔡仲郎(二郎)非蔡中郎也,不过高明“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以雪之”(《南词序录》语,此乃戏说)。将《赵贞女蔡二郎》的“三不孝”改为“三不从”,使蔡二郎从一个不忠不孝、富贵易妻的薄情郎变成了全忠全孝、贵不易妻的仁义夫君,千古传唱。文人之笔实乃胜于真枪实弹也。这种易写,作者认为,其实是艺术家的文学创造意识,并附有详实之论证。此文为我们全面理解《琵琶记》以及高明提供了参考。

明江南才子唐伯虎也是一位与蔡邕相类的集大成式天才,尤其是其戏剧性的个人经历更令人们津津乐道。与之相关的戏曲、戏剧包括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文学畸人唐寅传》用详实的史料以及仔细的考证还原了唐寅的本来面目,也让我们感叹其潮起潮落的悲剧式人生。作者最终对唐寅的评论是“唐寅一生的主要意义,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生命的欢乐,在于他敢于坦率地承认‘人欲’的合理,在于他敢于坦率地伸展自己的个性,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总而言之,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真诚的生活……”这一评判,我个人认为多少表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自己人生价值意义的思索与追求。该文最初收入陈允吉先生主编的《十大文学畸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借助唐寅的知名度而广受读者关注,甚至学界还出现了若干“效仿”之作。

二集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分析为重,是作者近十多年的论文集合(1997-2013),此集我个人最感兴趣之文为《〈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铜马故事的东方来源》。这篇文章以弥尔顿的一首诗歌谈起,对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相关故事抽丝剥茧,从其中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等方面探讨了“黄铜的神马”与阿拉伯的“乌木马”以及“金翅鸟”、中国的“木鸟”和“木马”的密切关系,最终寻找出这匹与西方的“Pegasus”(有翅飞马)以及“特洛伊木马”迥然不同的马的本源。诚如作者所言:“‘黄铜的马’从东方飞到了西方,它象征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传达了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问候。”作为一名经常游历于东亚及西欧,并精通多国语言的学者,作者显然也是一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且,能够从一匹“马”的故事着眼撰写这样一篇厚实的论文,一方面说明了作者的博学,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这位学者仍然秉有的有趣味的童心。因为没有童心的学者是断然不会去执着于这些市井故事与神话传说的。而童心之贵,就在于能始终保持学者的治学之趣,能令学者写出真诚而又有趣韵之文,即所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明李贽语)。

二集最后还附有两篇文章:《跟蒋天枢先生读书》和《章培恒先生学术因缘述略》。蒋先生是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高足;章先生既是蒋先生的弟子,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面旗帜。两位都是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作者有幸受教于两位先生,又能将他们的治学方法和教育方式通过文章发表出来,既以明学术师承,又可谓金针度人,对后学颇有裨益。

读什么样的书是有益的?我想《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就是本有益的书,它不是一本“为写书而写书”的“炮制品”,而是作者将近30年学术之路上,用心耕耘,自然成熟的结晶。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一位学者治学的路径,也能从中一窥中国古典文学的趣韵。

上一篇:基本功练习播音主持下一篇:演讲稿爱岗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