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系统管理

2024-04-15

实验一系统管理(精选9篇)

篇1:实验一系统管理

实验一: 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

一、实验目的:掌握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中的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包括基本磁盘中分区的创建,动态磁盘中各种动态卷的创建。

二、实验属性:验证型

三、实验环境

Pentium 550Hz以上的CPU;

建议至少512MB的内存;

建议硬盘至少10GB,并有5GB空闲空间。

四、实验内容

磁盘的管理

文件系统的管理

五、实验步骤

(一)、磁盘管理

1、在虚拟机中再添加两块磁盘(问题1:在虚拟机中如何添加新的磁盘?)。

2、使用磁盘管理控制台,在基本磁盘中新建主磁盘分区、扩展磁盘分区和逻辑驱动器,并对已经创建好的分区做格式化、更改磁盘驱动器号及路径等几个操作。(问题2:在一台基本磁盘中,最多可以创建几个主磁盘分区?问题3:将FAT32格式的分区转换为NTFS格式的完整命令是什么?)

3、将三块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问题4:如何将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问题5:什么样的磁盘由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后系统需要重新启动?)

4、在动态磁盘中创建简单卷、扩展简单卷、创建跨区卷、扩展跨区卷、创建带区卷、镜像卷和RAID5卷,并对具有容错能力的卷尝试数据恢复操作,掌握各个卷的特点和工作原理。(问题6:哪些卷可以扩展?问题7:哪些卷具有容错功能?问题8:哪个卷可以包含系统卷?问题9:哪些卷需要跨越多个磁盘?问题10:哪个卷至少需要3块磁盘?)

5、将某个磁盘设为压缩磁盘并观察其中文件和文件夹有何变化。(问题11:复制和移动文件时,文件的压缩属性如何改变?)

6、利用磁盘配额工具,对不同的用户分配相应的磁盘空间。(问题12:使用磁盘配额的好处?问题13:使用磁盘配额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7、利用磁盘整理、磁盘查错等工具,实现对磁盘的简单维护。

8、设置文件和文件夹的压缩和加密。(问题14:NTFS分区中的文件和文件夹能同时加密和压缩吗?问题15:系统分区中的文件能否加密?)

(二)文件系统管理

NTFS文件系统下,文件及文件夹的访问控制权限如何设置。

六、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属性,实验步骤,心得体会。

篇2:实验一系统管理

(一)——管理业务流程调查分析

一、实验环境

1、技术环境: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环境。

2、业务背景材料:

某高校是我国华东地区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20000人,有55个本科专业,每学期参加补考的学生约有5000人次。在该学校中,与补考业务相关的部门有:教务处的教务科和教室管理科,二级学院的办公室和各学科、学籍管理科。教务科负责组织补考业务的开展;补考所用的教室资源由教室管理科负责管理;二级院系的办公室负责统计本院系补考学生的信息、给补考学生发放补考通知单、学生补考后统计补考成绩;各学科负责组织教师阅卷,填写补考成绩单。

现行补考工作是按如下工作流程进行的:

(1)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各二级学院的办公室根据教师报送的学生成绩报告单,登记本学院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信息,填写补考学生明细表,报教务处教务科。

(2)教务科收集各个二级学院的统计表,汇总成全校的补考学生明细表。然后根据教室管理科提供的教室资源的信息安排补考的时间、地点,编制考场安排明细表。把补考学生明细表和补考安排明细表发给二级学院办公室。二级学院办公室收到教务处下发的表格后,为每个补考学生编制补考通知单,发给每个补考学生。

(3)补考结束后,各学科教师阅卷,填写补考成绩通知单。院系办公室统计补考不及格学生,编制补考不及格学生明细表,报教务科。教务科汇总全校补考不及格学生信息,提供给学籍管理科。

二、实验目的

掌握组织结构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的方法及其成果的绘制

三、实验内容

1、熟悉系统分析工具Visio的应用环境;

2、掌握组织结构调查的方法并利用Visio绘制组织结构图;

3、掌握功能层次调查的方法并利用Visio绘制管理功能结构图;

4、掌握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的方法并利用Visio绘制业务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

1、复习组织结构图、功能层次图和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2、根据业务背景材料绘制补考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图

3、根据业务背景材料分别绘制 “补考前学生信息管理”、“补考安排”、“补考后成绩管理”的相关业务流程图,最后合并成整个补考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图。

4、根据业务背景材料绘制现行系统的管理功能结构图。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1、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将实验报告编辑成Word文档上交。

2、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分析(文字描述及结构图)、管理功能调查(文字描述及功能结构图)、业务流程分析(文字描述及流程图)。

3、在实验报告的最后写明实验体会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附:实验报告框架

封面包括:(内容居中,合理排版)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分析 专业: 班级: 姓名(学号): 日期

正文内容包括:

一、系统业务背景分析

二、现行系统组织结构分析

1、(文字描述)

2、(图表)

三、现行系统功能层次分析

1、(文字描述)

2、(图表)

四、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1、(文字描述)

2、(图表)

五、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验体会

1、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篇3:实验一系统管理

1 实验室开放所面临的难题

1.1 仪器设备的损坏与消耗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实验的机会, 进出实验室的学生数量自然会大幅增加, 虽然对实验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但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学生进出实验室更加频繁, 参与实验操作的人数增加, 相关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频率也就随之增加。长期高频率地使用实验设备仪器, 会发生较大的磨损。另外, 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会加速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损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造价很高, 维护与更换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 这给实验室开放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需要妥善处理, 在降低仪器设备的损坏与消耗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

1.2 管理水平落后

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水平落后, 相关工作不能有效落实到位。实验室中有着数量和种类众多的仪器设备, 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 不断更新升级。但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 这就导致实验室开放管理的不规范, 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不够细致, 科研与创新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 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建设, 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为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实验室的开放, 高校科研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 实验数量和频率随之增多。但是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中, 需要进一步保障安全问题。而当前大多数高校中,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此产生了安全隐患。在实验的过程中, 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在实验室开放的情况下, 安全保障措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在化学实验中, 一些具有毒性和腐蚀性的药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危险, 必须做好安全管理措施, 杜绝安全隐患, 以避免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实验药品的摆放与安置、药品的数量和种类都要一一掌握, 规范化管理。科学、合理地设计安全距离和安全区域, 构建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 提升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水平和效率[1]。

2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要点

2.1 同步学科建设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 有效开展科研教育,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智能实验管理系统的构建, 则有效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提升实验开放管理水平, 以更好地为科研教育服务。在基于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验室开发管理, 要重视与学科建设的同步。

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加快发展的速度, 重点开发和研究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专利。加大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投入力度, 投入了更多资金用来建设实验室, 引进先进科技, 构建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相关实验设备和仪器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升级, 紧跟学科建设, 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 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更加细致, 开放管理的各项内容能够有效落实到位。建设智能实验室, 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 实验室面积、大型仪器设备总数也在不断拓展和增加, 配合学科建设, 进而促进高校科研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实验室开放管理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2.2 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

从近年来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来看, 实验室的使用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增加了开放性实验, 不再局限于教学实验中,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实验当中, 包括一些大型的科研项目, 作为科研人员助理, 在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收获更多实践的经验和知识。高校教学科研的有效开展, 与实验室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进出实验室当中必须登记, 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保证规范化,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有偿使用制度以及赔偿制度, 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规范化使用和操作。在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协调统一下, 在满足学生参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的同时, 实验室开放管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的配合和协作下, 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和执行[3]。

3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实践

3.1 建立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实验室管理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打造专业特色, 将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 建立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 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基于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 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 促进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网上预约, 将安全准入以及预约刷卡开门作为实验室出入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 减少仪器设备的损耗。明确实验室的功能与职责, 科学、合理地利用公共资源, 提升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科研工作[4]。

3.2 新型开放管理模式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建为实验室打造了新型的开放管理模式, 打破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学生根据教育科研的需要, 随时进入到实验室当中。通过共享实验室公共资源, 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利用实验室管理系统, 保证在非工作时间内实验操作的规范化。由门禁刷卡、电源控制器、视频监控以及中央服务器等设备所构成的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 能够对实验室予以有效的监督管理, 同时可以远程监控。教师和学生要事先在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上进行预约, 在经过审批之后才能进入到实验室操作实验。一般来说,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能够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级, 并划定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权限。未通过使用权限, 不得应用和操作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在新型开放管理模式当中有效掌握实验室中每个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实验操作。在预约、授权、刷卡以及远程监控一系列实验室开放智能管理程序, 打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保证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有序进行。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育科研的相关服务, 同时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管理的规范化[5]。

4 结语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 为高校教育科研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妥善解决实验室开放所面临的难题。结合实验室开放管理要点, 充分发挥智能实验是管理系统的优势, 同步学科建设, 满足了高校教学科研的需求。建立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有效提升实验室开放管理水平, 在新型开放管理模式当中,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高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葆华, 杨启军, 欧阳菲, 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室科学, 2010 (1) :159-161.

[2]王伏玲, 李鸿飞, 董慧.高校实验队伍培训工作创新机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1) :216-218.

[3]吴文华, 施镇江, 朱娟娟, 等.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1) :259-264.

[4]吴良, 邹志宏, 吴文华, 等.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5) :169-172.

篇4:实验管理系统研究

关键词: 实验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    系统设计

实验管理系统能够将传统的实验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实验项目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工作转移到计算机平台上,摆脱手工计算和纸质记录工作模式,减少工作失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

一、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实验管理系统的主要操作包括用户的注册与登录、管理员信息维护、学生信息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实验项目信息管理、实验出勤管理和实验成绩管理等。

1.注册与登录模块分析

注册是管理员首先需要进行的操作。注册时需要提供账号和口令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满足一定的格式,如果注册格式不正确,就不会注册成功,注册完成之后,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操作了。注册模块业务逻辑主要描述了管理员通过注册界面注册管理员信息的过程。登录模块业务主要表现在管理员能够通过登录界面应用系统的和操作功能。

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分析

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完成学生基本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基本操作,这是系统的数据基础。

3.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模块分析

本模块能够实现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外借、损毁、维护和使用等情况的记载,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完成仪器基本情况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基本操作。

4.實验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分析

本模块能够完成实验项目信息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外借、损毁、维护和使用等情况的记载,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完成实验项目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基本操作,这是系统的数据基础。

5.实验成绩和出勤管理模块分析

该模块能够完成实验课程出勤情况记录、实验成绩记录和实验期末成绩计算等。涉及的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班级、实验项目编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台号、实验操作成绩、实验结果成绩、实验提问成绩、出勤、旷课、请假、提交参数和实验总成绩等。

二、系统设计

根据实验管理系统的综合分析,可以把系统总体划分成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是完成对学生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等的信息的录入;在服务器端完成成绩计算等功能。图1是实验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图。

图1    实验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图

1.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数据库表结构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数据基础。系统要设计的表很多,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表管理员信息表、实验项目表、设备信息表、学生实验项目成绩表和学生实验成绩总表等。以下列出三个主要的表。

(1)学生基本情况表

该表包含4个字段,分别是stu_id、stu_name、stu_class、stu_p。其中tu_id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1所示。

表1    学生基本情况表

(2)管理员信息表(user)

该表包含3个字段,分别是a_id、a_name、password,其中uid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2所示。

表2    用户信息表(user)

(3)实验项目表

该表包含5个字段,分别是exp_id、exp_name、exp_sm等,其中exp_id为主键。详细信息见表3所示。

表3    实验项目表

三、结语

实验管理系统能够辅助教师完成学生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和实验相关信息的管理。通过实验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软件结构设计和数据表结构设计,能够为系统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鑫.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2(2).

篇5:实验一系统管理

骨骼系统由骨(成人206块)和骨连结组成,在骨连结处有软骨和韧带。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即骨骼。骨骼可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

一、颅的组成

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方。由8块脑颅骨组成。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容纳并保护脑。颅腔的上壁称颅顶,下壁称颅底。构成脑颅的骨自前向后依次为额骨,左右顶骨,枕骨,以及顶骨外下方的颞骨。其中额骨、颞骨和枕骨同时也参与颅底的构成。位于颅底中部的蝶骨,蝶骨的前方是筛骨。

(一)脑颅

1、额骨:位于脑颅前上部,骨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2、顶骨:位于颅盖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和枕骨之间。

3、蝶骨:位于颅底中部,枕骨前方,形似蝴蝶。可分为体、大翼、小翼、翼突四部分。体内的空腔称蝶窦。

4、枕骨:位于脑颅的后部。

5、筛骨:位于蝶骨的前方、额骨的下方及左、右两眶之间。可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筛板为筛骨上部水平位的薄骨板,位于颅底前部的中央;垂直板呈矢状位,自筛板正中垂直向下伸入鼻腔,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与犁骨相接;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内含许多空腔,称筛窦。筛骨迷路的内侧面超向鼻腔,向内下方伸出两个卷曲的骨片,上方的较短小,称上鼻甲,下方的称中鼻甲。

6、颞骨:位于脑颅的两侧,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颞骨外侧面的下方有一圆孔,称外耳门。以外耳门为中心可将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和岩部。

(二)面颅

1、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与下颌骨共同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2、鼻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背。

3、颧骨: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4、泪骨: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

5、下鼻甲: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呈水平位附于鼻腔的外侧壁。

6、腭骨:位于上颌骨后方。

7、犁骨:为斜方形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颌骨:位于面颅骨的前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体的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颏孔。

9、舌骨:介于下颌骨与喉之间,借肌肉和韧带悬于颈前正中,是颅骨中唯一游离的骨块。

(三)颅的整体观

1、颅的顶面:颅顶各骨之间在膜的基础上骨化形成缝的牢固结合。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枕骨与顶骨之间有人字缝。

2、颅的内面

(1)颅前窝:主要由额骨和筛骨构成。容纳大脑半球的额叶。窝的中部凹陷,由筛骨的筛板有许多筛孔,有嗅丝通过。

(2)颅中窝:主要由蝶骨和颞骨构成。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窝的中央是蝶骨体,体的上面呈鞍状,称蝶鞍。蝶鞍的中央凹陷,称垂体窝。

(3)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构成。容纳脑干和小脑。窝中央最低处是枕骨大孔,孔的前方为歇坡,承托着桥脑和延髓。

3、颅底外面:可分为前、后两部。枕骨大孔位于后部中央其后上方的隆起称枕外隆凸。大孔的前外侧有椭圆形的枕髁,与寰椎侧块上的关节面构成关节。枕髁的前外侧有一不规则的颈静脉孔,该孔前方有一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在颈静脉孔的外侧有一细长的突起,称茎突。茎突外侧有一圆锥形的隆起,称乳突。乳突前方的深窝为下颌窝,与下颌的关节突构成关节。颅底外面前部中央为硬腭,由上颌骨和腭骨的一部分组成,硬腭后缘的上方有左、右鼻后孔,二孔的间隔为犁骨后缘。

4、颅的前面

(1)眶:容纳眼球及其附属装置等,呈锥体形,尖向后内,经视神经孔通颅腔;底为眶口,超向前。眶上壁为颅前窝的底;眶内侧壁邻接鼻腔的筛窦,近前缘处有泪囊窝,向下续鼻泪管,通入鼻腔;眶下壁主要是上颌骨,邻接上颌窦,此壁的后部以眶下裂与外侧壁相隔;眶外侧壁较厚,后部有眶上裂通颅腔,有血管及神经通过。

(2)骨性鼻腔:位于两眶及左、右上颌骨之间,上邻颅前窝,下邻口腔。鼻腔被鼻中隔骨部分分为左、右二腔。鼻腔上壁主要由筛骨(筛板)和蝶骨体下面构成。下壁由硬腭构成。内侧壁即鼻中隔骨部,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外侧壁可见三个骨性突起,自上而下分别为上、中、下鼻甲,除下鼻甲为独立的骨块外,其余都属于筛骨。

5、颅的侧面:在其中部可见外耳门。外耳门的前方为颧弓。

二、脊柱

脊柱位于背部中央,是人体的中轴,由椎骨、骶骨和尾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幼儿的脊柱由33~34块椎骨组成,可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及尾椎(4~5块)。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4~5块尾椎愈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人脊柱一般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

(一)椎骨的一般特征 每一椎骨都包括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连续而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椎体和椎弓相连的狭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各有一切迹,上方的称椎上切迹,较浅;下方的称椎下切迹,较深。两个相邻的上、下切迹在两侧围成椎间孔,脊神经和血管由此通过。椎弓上有7个突起,后方有1个棘突;两侧各有一个横突;上、下各有1对上、下关节突。

(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椎体小,横突根部有横突孔。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卵圆形,近水平位。第2~6颈椎棘突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而形成结节状。第1颈椎由称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只有前弓和后弓,借侧块连成环形。前弓上的齿突凹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上的1对上关节面与枕骨髁相接;下面有一对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构成关节。第2颈椎由称枢椎,椎体较小,向上伸出齿突。

2、胸椎:在椎体的两侧有肋凹与肋骨小头相关节,在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胸椎的上、下关节突呈额状位,棘突较长,斜向下芳,呈覆瓦状排列。

3、腰椎:椎体高大,上、下关节突呈矢状位,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末端稍肥厚。

4、骶骨:由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呈倒三角形,略带弯曲,接第5腰椎。骶骨有一底一尖和前后两面之分。底朝上,其前缘中部略向前突出,称岬。

5、尾骨:由4~5块退化的尾椎愈合而成。

三、胸廓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围成。有保护胸腔脏器和一部分腹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胸廓上窄下宽,近似圆锥形,有上、下两个口。胸廓上口较小,由第1胸椎、第1对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廓下口宽阔但不整齐,由第12胸椎、第12、11对肋前端及两侧肋弓和剑突围成。下口周缘有膈附着,形成胸腔的底。四、四肢骨

人类上肢骨和下肢骨都由上、下肢带骨和自由上、下肢骨两部分组成。自由上、下肢骨借上、下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一)上肢骨

1、上肢带骨

(1)锁骨:呈“~”形弯曲。内侧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2)肩胛骨:位于背部上方脊柱的两侧,为一不规则的三角形扁骨,有三缘、三角及前、后两面。上缘外侧有与向前弯曲的指状突起,称喙突。上角对第二肋;下角与第七肋同高;外侧角肥厚,有与卵圆形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肩胛骨的前面凹陷,称夹胛下窝;后面被隆起的肩胛冈分为冈上窝和冈下窝。冈的外侧端成一扁突,称肩峰。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为上臂骨。是典型的长骨,分两端一体。

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头的外侧和前芳各有一隆起,外侧的称大结节,前方的称小结节。在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的部分,称外科颈,是骨折易发部位。

下端前、后略扁,它的内、外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外上髁的内下方有一球形隆起,称肱骨小头,与桡骨头的关节凹相关节。肱骨小头的内侧是肱骨滑车,与尺骨的滑车切迹相关节。滑车前上方的小窝称冠突窝。屈肘时容纳尺骨冠突。肱骨下端的后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

(2)前臂骨

桡骨:上端细小,下端粗大,体呈三棱柱状。上端为桡骨头,头的上面为桡骨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光滑,与尺骨切迹构成关节;头的下方有一隆起,称桡骨粗隆。桡骨下端外侧的突起称茎突,内侧有一凹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方是腕关节面,与腕骨中的手舟骨和月骨相关节。

尺骨: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体呈三棱柱状。上端有两个突起,前下方的称冠突,后上方的称鹰嘴。二突之间的半月形关节面称滑车切迹,它与肱骨滑车构成关节,上端的外侧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内侧有一突起,称茎突。

(3)手骨

腕骨:共8块,排成两列,每列4块。近侧列从桡侧起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共5块,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5掌骨。其近侧端城掌骨底,接腕骨;远侧端称掌骨头,接指骨。

指骨:共14块,除拇指2节外,其余喝指均为3节。分别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二)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

(1)髂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部,髂骨翼为髂骨体后上方的扁薄骨板,其上缘成髂嵴。髂的前、后端各有一突起,前端的称髂前上嵴,后端的称髂后上嵴。髂骨翼内面凹陷,称髂窝,其下夹称弓状线,后部骨面粗糙,有耳状面与骶骨耳状面相关节。

(2)坐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其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坐骨支。坐骨体和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骨质肥厚粗糙,称坐骨结节。(3)耻骨: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三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由体向前内移行为耻骨上支。耻骨上支弯曲向下移行为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相接处的内侧面称耻骨联合。

(4)骨盆

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可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二者的界线从后方的骶骨胛开始,两侧向外,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到耻骨联合上缘。界线以上为大骨盆,以下为小骨盆。由界线围成的平面,即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形状不规则,由尾骨、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耻骨和耻骨联合下缘共同围成。上、下口之间的腔,即骨盆腔。耻骨联合下缘与其两侧所形成的夹角称耻骨下角。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分上、下两端和一体。上端弯向内上,末端膨大呈球状,称股骨头。头下方狭细部分称股骨颈,股骨颈以下为股骨体。股骨颈和股骨体交接处有两个隆突:外上方的称大转子;内后的称小转子。股骨体稍向前凸,其后面有纵行的粗线。股骨下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二髁的下面及后面都是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二关节面的前方连成髌面,与髌骨相关节。

(2)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在股四头肌的肌腱中,为三角形扁平状,尖端向下。髌骨前面粗糙,后面光滑为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

(3)小腿骨

胫骨:上端粗大,有内、外侧髁,髁上有平坦的关节面,与股骨的内、外侧髁相关节。外侧髁的后下方有一平滑的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胫骨体呈三棱形,其前缘明显突出。胫骨体的上端有隆起称胫骨粗隆。外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为骨间膜附着处。胫骨下端内侧有一向下的扁突,称内踝。下端的下面与内踝的外面与距骨相关节。胫骨下端外侧有腓切迹与腓骨连结。

腓骨: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与胫骨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下端膨大,外侧有一扁而向下的尖突,称外踝。腓骨体也呈三棱柱状,其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骨间膜附着。

(4)足骨

跗骨:共7块,排成两列。近侧列有距骨和下方的跟骨;远侧列由内向外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和骰骨,在距骨和3块楔骨之间还有1块足舟骨。

跖骨:共5块。每块跖骨可分跖骨底、跖骨体和跖骨头三部。跖骨与楔骨或骰相关节,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相关节。

篇6:实验一系统管理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

系统模拟电路图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0K/s(0.1s+1)(Ts+1)

式中 K1=R3/R2,R2=100K,R3=0~500K;T=RC,R=100K,C=1f或C=0.1f两种情况。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将纯积分电容两端连在模拟开关上。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3.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取R3的值为50K,100K,200K,此时相应的K=10,K1=5,10,20。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既U2的波形),找到系统输出产生增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再把电阻R3由大至小变化,即R3=200k,100k,50k,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 找出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变化的R3及K值,并观察U2的输出波形。

五、实验数据 1模拟电路图

2.画出系统增幅或减幅振荡的波形图。C=1uf时: R3=50K K=5:

R3=100K

K=10

R3=200K

K=20:

等幅振荡:R3=220k:

增幅振荡:R3=220k: R3=260k:

C=0.1uf时:

R3=50k:

R3=100K:

篇7:管理信息系统实验

一、实验题目

小型自选商场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分析。

二、实验课时

3课时。

三、实验目的1.能够正确运用系统分析的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模拟课题,复习、巩固、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知识,提高系统分析实践能力。

2.熟悉业务流程图。

3.树立正确的系统分析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系统描述]

参见实验一。

1.根据所述系统功能需求,开展实地调查或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资料或结合个人经验,进行系统分析。

2.明确管理业务调查过程和方法,包括小型自选商场的典型组织机构、管理功能及业务流程。

3.明确业务流程的调查与分析过程,绘制业务流程图。

4.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完成小型自选商场综合管理系统的系统化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篇8: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

实验室管理系统是针对实验室的实际需要而进行设计的,可供实验人员使用。该系统可包括实验项目、仪器设备、低值品目录与出入库记录、实验室课程表、实验室人员情况表等,并且具有查询功能。它对实验室管理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使数据查询和统计为一体。统计功能非常实用,能克服手工统计繁杂,又容易出错的缺点,可以完成实验室的各种统计任务,并提供多种统计结果的输出方式。系统安全是管理员最担心的问题。目前,同类研究工作中有LIMS等系统,LIMS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系统应用广泛,适用于制药、石油、电力及教育和科研单位等各行业的分析测试实验室。

1 系统分析

该系统用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安装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为了方便软件设计及使用,选用Visual Basic[1]和Access[2]软件作为开发工具。使用VB(Visual Basic)可在开发图形用户界面时,无需编写大量代码描述界面元素的位置和外观,仅通过简单的鼠标拖放操作即可设计出标准的Windows应用程序界面。VB可以访问所有主流数据库[3],包括各种桌面数据库和大型网络数据库。用VB可以开发出功能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程序[4,5,6,7]。桌面数据库选用Access软件。Access是一个专门管理“数据库”的软件,也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该系统就是利用Microsoft Office自带的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软件设计的,无需另外安装软件,非常方便。

2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是以一定格式构成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可以被访问、检索以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允许用户在计算机上创建数据库,并且能够增加、修改、删除、排序和检索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时能够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创建表格和表报的软件系统。Access就是这样的系统。在Access系统中,数据库是一个表的集合,也就是说它是由表组成的[8]。

在设计数据库时,要注意数据库的规范化,其中关键步骤就是要确保数据正确地分布到数据库的表中。使用正确的数据结构,不仅便于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存取操作,而且还可以极大地简化应用程序的其他内容(查询、窗体、报表、代码等)。反之,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仅会给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浪费系统资源。

通过“规范化”的步骤,即可将一个复杂的数据表分割成数个大小适当的数据表,来满足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需求。未“规范化”的数据表将会导致浪费存储空间,系统效率差,数据不一致,维护不容易等问题,如图1所示。

2.1 实验室人员管理

该子系统主要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管理,设计了实验人员卡。该卡包括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工作时间、所学专业、专业职务等信息,并且人员变动后可以修改信息。

2.2 固定资产管理

学校的仪器设备是国家财产,不容损失,因此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设备管理员。早期的设备管理都是纸化,有些实验室的仪器较多,比较难管理,所以就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管理。该系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可通过仪器编号、仪器名称等进行查寻。

资产入账管理 对新设备进行入库登记管理,登记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单价、放置地点、出产厂家、购买时间及领用人等。特别是放置地点,每学期资产管理处总要进行资产清查,管理人员根据这张表格很容易找到仪器。

资产状况管理 用于登记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比如现有几台仪器,借出几台,借出时间,领用人等,以及损坏、报废处理等。里面主要涉及到仪器设备的数目,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低值耐用品、易耗品管理

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有些配件要维修,虽说这些不是固定资产,但也需要规范实验这些耐用品、易耗品的使用。这张表格设计中可以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单位、单价、领用人、报废时间等。

2.4 实验室教学管理

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每学期初都要根据学校规定的课程进行制定实验开课计划。实验教学开课计划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时数、实验类型、每批人数、实验者、开课时间、指导教师、实验项目卡号、教材、实验地点等。

学生专业班级包括学生班级、课程等内容。

实验项目管理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学时数、实验名称、计划实验组数等信息。该子系统可对实验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用户可以对已有的实验课程添加相应的实验项目,也可以修改其基本信息,还可以就某门实验课程的某个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操作。

3 软件设计

目前,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的主流技术是ActiveX数据对象(ActiveX Data Object,ADO)。ADO是一种基于对象的数据访问接口,在VB中技术提供了利用ADO访问数据库的两种主要形式:ADO数据控件(ADODC)和ADO对象编程模型(ADO代码)。ADO数据控件的缺点是功能简单,不够灵活,不能满足编制较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需要;ADO对象编程模型的优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编制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因此这里选用ADO编程模型。

ADO编程的基本步骤:与数据库建立连接,打开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并在适当的控件中显示。对所获数据进行浏览以及增、删、改等操作,并将修改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其中,需要注意记录集对象的使用。记录集对象是ADO中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对象,对数据库的绝大部分操作,如记录指针的移动,记录的查找、添加、删除和修改等,都是针对记录集对象进行的。生成记录集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SQL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 Query Language,SQL)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与数据库引擎进行通信的语言和工具。

以低值易耗品管理为例,假如某一个元器件库存已空,需要删除,代码如下。

4 结 语

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成功后,可以通过数据录入来解决实验室大量相同仪器的数据录入问题,而数据合并则为多人同时录入数据提供了方便。统计功能非常实用,克服手工统计既繁杂又容易出错的缺点,可以完成实验室的各种统计任务,并提供多种统计结果的输出方式,标签打印可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方便,且安全性强。每个学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其他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实现实验室管理网络化[10],这样更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

摘要:随着高校固定资产总量和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其管理亦日趋复杂,由此设计了一套迅速、简捷的实验室管理系统。阐述实验室对系统的需求,使用桌面数据库Access建立各类数据表格,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Basic进行编程访问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和显示界面。此系统相比传统方法,简化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程序,促进高校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关键词:VB,Access,数据库,ADO

参考文献

[1]周珂伟.Visual Basic 6.0数据库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俊德.Access 2003入门与实例演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李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亓莱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段兴.Visual Basic 6.0数据库实用程序设计100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6]段兴.Visual Basic 6.0控件实用程序设计100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7]刘志铭.Visual Basic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赛奎春.Access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赛奎春.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9: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实验课程的改进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是高等学校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是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的一套新体系。高等学校管理类相关专业设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概念、作用、技术基础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信息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现代企业和组织,能够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案例分析,具备基本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规划能力,为今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打下基础[1]。

本人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信息技术及其在管理中应用方式更新发展的速度也很快,现有教材中理论体系部分前沿性知识不够,案例分析的内容缺乏实际背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很难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过程及方法,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实验课程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前沿理论知识不足

尽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相关教材很多,但多数教材内容雷同且知识体系陈旧,尤其缺乏相关前沿理论知识的内容。国内许多教材基本上都是在简单介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数据、信息、知识等相关基础概念后,就按照面向过程的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为主线安排章节。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缺少如何从企业管理角度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此外,当前国内外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而我国大多数教材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只作一般性的介绍,致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授课中,多数管理类专业学生普遍反映对于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而部分具有理工科特长的学生却对系统规划与需求分析中所需的管理学相关知识表现出理解困难。同时,很多教师在讲授时,面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没有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整理出具有一定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大多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方式教学。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1)在教学方法上,多数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不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结束后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时,大都采取传统的命题闭卷考试方法,没有实际操作环节的考核。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能死记硬背,没有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3]。

(2)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在内容的讲授上一般是基础理论加技术加应用,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中,符合实际的完整开发应用案例较少,加之不少任课教师本身缺乏实际开发应用系统的经验,很难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到合适的教学案例。学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缺乏感性认识,已有的一些案例对企业背景介绍也不够详细,使得多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无法做到透彻地分析和领会。

(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实践性更强的学科,但是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课时安排上理论教学部分过多,上机实验教学环节课时不足。

(三)缺乏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大多数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都由任课教师一个人独自完成,不同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缺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一起研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很多教师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缺乏实际的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便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或者有过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靠一位教师个人的能力也很难把握课程相关理念与知识的最新动向[4]。

(四)学生对课程认知有差异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和需求存在较大偏差,甚至有很多学生会错误的理解《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属于计算机系列课程,认为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如何开发信息系统。所以部分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觉得学习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这些内容纯属多余,还不如多学几门语言来得实用;而多数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又十分缺乏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认为学习管理专业的不需要学习信息系统,从而不愿意花精力好好学习这门课。实际上,编写程序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很小的一个技术环节,成功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在于对业务对象管理问题的把握和基于管理问题导向的系统需求分析,而系统运行效率和性能又取决于系统设计环节。正是存在着这些理念上的错误认识,学生难以从深层次理解“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也就不能认识到这门课学习的重点所在[5-7]。

二、课程改进的目标

(1)教师梯队结构合理。主讲教师长期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学基本功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充分的保障。

(2)课程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课程要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涉及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紧跟学科前沿。

(3)实践环节具有明显特色。本门课程要对实践环节足够重视,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虚拟系统调查、分析与设计、上机实验等方式,形成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框架。

(4)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过程结合具体科研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改进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前沿理论知识更新很快,要求任课教师动态跟踪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前沿理论知识引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及知识工程研究的发展,及时拓展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影响等。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将知识学习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引入一些信息系统驱动下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如ERP、JIT、敏捷制造、CRM、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等。始终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任课教师参与和主持的有关科研课题,采用案例教学,上机实验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学环节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理論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讲授中结合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教师从事的有关科研课题,引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互动教学过程[4]。

1.案例教学

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教学管理系统”项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学管理系统的案例,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方法与生命周期过程。

在概念、思想和原理讲授中也引入相关案例,如讲授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因素时,本人就结合煤矿企业生产过程的特征(投入的都是辅助材料,投入物与产出物没有确定的供求联系)进行分析讨论,还可以针对某个具体企业的组织特征和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2.课堂讨论

每堂课要预先设定一个讨论主题,点取学生讲解答疑,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学习的兴趣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上机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应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是学好本课程的最有效方法。在上机实验环节,应着重培养应用Visio、Rational Rose等CASE工具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和熟练应用SQLServer等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的能力。结合上机实验环节,可以开设多个实验项目,要有侧重单项技能训练的实验项目,也要有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并配备1-2名有丰富经验的研究生协助进行实验指导。

(三)建立教学团队

结合所在单位条件,联合多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间要经常交流经验,相互听课,为不断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保障。此外,上机实验环节让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有丰富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实施经验的研究生参与指导,使上机实验环节的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四)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单位除具有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讲授的条件外,还应建设能同时容纳所有上课学生进行上机实验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要配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机实验所需的数据库(SQLServer等)、CASE工具(Visio2003,IBM Rational Rose)等软件系统,并搭建PowerBuilder或.Net等大型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此外,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单位还应该与专业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的有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参观学习,提供讨论案例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打破以单一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案例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魏玲,孙晓宇,代德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2(6):55-56

[3]梁亚玲.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0):100-101

[4]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5]胡晶,李春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学习型组织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8):83-84

[6]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23):105-107

[7]龙世荣,赵学孔.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 (5):106-108

作者简介:

上一篇:记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下一篇:以逸待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