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教育

2024-05-01

“另类”教育(通用6篇)

篇1:“另类”教育

另类教育会让孩子更另类?

谢霆锋曾在采访中透露,等儿子谢振轩长到3岁后就送他去嵩山少林寺学武,让儿子学会独立;贵阳有位家长为锻炼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每逢周末就带3岁的儿子到公园卖唱;南京一位父亲辞职在家带女儿,更教3岁半的女儿学打麻将知输赢……虽说教育方式五花八门,但在许多人眼中,以上教育方式实在太过另类,更何况这类另类教育方式的“使用对象”也越来越小,如今已经都用在3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有人认为,3岁定终生,所以越早采用另类的教育方式越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可究竟在广大家长们眼中,另类教育方法是否越小用越好呢?

另类“非常”教育五花八门

3岁学武:进少林寺学独立

近日有娱乐新闻报道,谢霆锋表示为了不把宝贝儿子Lucas宠坏,曾跟太太张柏芝说过,如果再这样宠儿子下去,等到儿子3岁,便把他送到嵩山少林寺去,让他学会独立。目前Lucas才1岁多,可是做事向来特例独行,说到做到的爸爸谢霆锋此言一出,极有可能真的这么做。

3岁卖唱:锻炼自我表现力

有媒体报道,每逢周末,贵阳市街头就会有一名3岁小男孩在其父亲陪伴下在街头卖唱,小男孩声线稚嫩,却能熟练唱出时下最流行的歌曲,引来路人围观。每当有人给钱,小男孩更会礼貌道谢。据其父亲说,孩子正上幼儿园,带他出来卖唱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

3岁半打麻将:学习输赢

南京有位“超级奶爸”何力行,辞职在家带女儿,当女儿3岁半时,便教会她打麻将。首先是在电脑上让孩子自己琢磨,不久就运用到实践中。何力行认为,从小教孩子打麻将对孩子计算思维大有益处,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孩子宠惯了,多数输不起,他要让孩子通过打麻将学会愿赌服输。

另类教育利弊互见

3岁定终生,太极端也不好

柯先生(外企白领):教育理论说3岁定终生。在孩子3岁时使用另类教育方式,自然有其道理。不过我觉得这类非常规教育方式太极端。我就不赞同谢霆锋的想法,其实是将家庭教育问题抛给外界,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效果但太残酷

许先生(软件设计):有些家长的另类教育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那位让3岁儿子在街头卖唱的家长,他的儿子能够如此大方地在街头唱歌,并对路人道谢,已经达到他的目的了。不过我觉得对小孩采用太过极端的教育方法太残酷了,采用另类教育方式可能会立竿见影,但对孩子的`培养还是应当循序渐进。

对的另类教育可以尝试

陈女士(网站编辑):我比较赞成那位让3岁半的女儿学打麻将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东西特别快,所以即使是3岁半学打麻将,只要是能够到达预期的目的,采用另类教育方式也未尝不可。但也要注意负面影响,如那位学打麻将的小女孩,学会麻将之后不和父母打,却喜欢和亲戚打,只因为和父母打没有输赢觉得没劲,就有点功利了。家长在采用另类教育方式时应及时矫正一些不好的苗头。

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压力式另类教育不可取

究竟用另类教育方式来教育3岁之前的孩子是否合适?

对此,早教专家刘霞表示,虽然以上例子只是特例,但也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如今家长越来越早对孩子提出要求,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家长们对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显得太急切了,这样反而容易给孩子增加压力。

她表示,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应着重开发语言能力,而独立能力则较多在4―5岁之间才能形成,如果家长们提前采用一些另类的极端方式来促进3岁的孩子形成独立能力,“从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这是不符合规律的做法,一旦孩子做不到,容易造成孩子没自信。”

此外,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另类教育方式很难评价其本身是否正确,关键还是要看个体差异。对于这种另类的教育方式,也许的确在弥补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很有效果,但是孩子毕竟是个体的存在,如果把别人的教育方式生搬硬套,便会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教育孩子还是要按照规律来,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氛围,给他们留下一个快乐童年。

篇2:“另类”教育

文∕陈泽明刘畅

„摘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科学的“惩罚”教育也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爱为中心的批评才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

„关键词‟惩罚教育爱心教育理智

《当代家庭教育报》中有这样一片文章《聪明的惩罚》。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图,也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幅图。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候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这位校长给予麦克劳德的惩罚是实在高明。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绝不

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说的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一、为什么要实施“惩罚”教育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的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 1

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收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的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此外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让他多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尤其对于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在错误行为面前更应该严格管教。

二、实施“惩罚”教育时的注意点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时间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经过了解、调查清楚后,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剂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

查的批评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消沉。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是要因材施教。我们面临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性格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严疏有别,因此在犯同样错误时,我们要选不同的入手点去实施惩罚教育。有的同学本来自我实力不错,对自己要求很高,这样的孩子所受的惩罚是没必要在班里公开或讨论;而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有无数理由可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借助严厉的批评和集体的舆论来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四是要及时有效。一旦对学生实施惩罚,就要及时。延时惩罚,秋后算账,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延时惩罚,学生也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产生问题的严重性。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完后,还要及时教育,从正面帮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观情绪,设法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品质。

三、实施“惩罚教育的几种方法

“练笔惩罚法。学生发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或认识不够,对错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危害不以为然。处理之初,可以让学生静坐,静立甚至于面壁思过,这样有时还能起到冷静学生情绪,避免师生对立冲突发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妨用用魏书生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写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一下几点”等等,这样浮浅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犯方法。写说明书则不同,需要学生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分析事件中的过失、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较之检讨书能更好地触及学生内心,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二是罚写心里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写说明书和心理病历时,写的往往是自己实际的东西,不可能推诿责任,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错误。有的学生甚至于越写越恨自己,所谓记忆犹新,教训深刻矣。“娱乐”惩罚法。学生犯错误更多的是行为失控,规范不够,有的学生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班级中程度较轻的规章制度,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为学生

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把握行为。比如说忘带校卡,我们可罚其为全班唱一首歌或表演一个其他节目,这样做一来可以告诫当事人“犯错必究”,二来可以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大家共勉,三来可以让全班得到一时的轻松,感受集体的亲情温馨。

“做好事”惩罚法。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同学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因此做好事也就成了惩罚的必要性。比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做事没有责任心、思想松懈,经常一到他值日就逃跑,曾多次说服教育,总不见效果。于是我罚他清扫教室,并保持、监督教室清洁,逐渐地他的态度有所改变,我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并继续让他劳动几次,果然他改变了,并主动地向我保证以后一定会认真对待值日绝不逃跑,我又不失时机地在班上表扬他。既鼓励了这位同学,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教育。

泰戈尔曾写到:“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实施“惩罚”教育一定要以爱为出发点,又以爱为终点,这样的“惩罚”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理智的爱心教育、深沉的爱心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两种爱心,两种命运》、《夏令营中的较量》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北京市妇联主管、北京市家庭

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家庭教育报》

篇3:“另类”教育

从2013 年开始, 笔者担任了391 名学生的辅导员工作, 管理、服务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不论白天还是晚上, 心里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紧绷着, 担心班级学生有紧急事情发生, 尤其担心班里的 “另类学生”。笔者结合自己的辅导员工作的心得体会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做了些许探索和尝试, 现列举几例“另类学生” 的案例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帮助“另类学生”合群, 但不一定要试图改变“另类学生”, 是高职高专类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心理障碍类学生

建筑工程技术班张姓学生, 该学生是抑郁症患者, 拥有心理疾病, 自闭症状明显。自大一以来一直有躯体化障碍入院治疗, 长期服药, 休学一年后继续上学。平时沉默寡言, 情绪波动大, 极度孤僻。该学生有自伤自残行为, 甚至有自杀倾向。与该同学谈心后, 发现其父母身体也不好, 家庭情况较差, 前两年爷爷去世对他打击甚大, 自小很亲的爷爷的离去使他心情沉重, 一度也想随爷爷而去。随后笔者屡次跟该生家长沟通, 了解到其父母对该生的性格倾向也无计可施, 家庭的环境也其抑郁症状的缓解也无帮助。

笔者作为该生的辅导员老师, 几乎每周都主动与该张姓学生面对面交流, 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灯, 并给予鼓励, 激励他充分相信自己, 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加强身体锻炼, 建议其晚上去操场跑跑步。除此之外, 经常让张姓学生替老师分担一些事情, 跑跑腿, 打打下手, 这不仅可以让他逐渐摆脱自闭症状, 与外界加强联系, 锻炼他的交际能力, 还能让他在锻炼中感受自身价值的体现。笔者每周需要去行政部门递送一般资料的任务就有意识交给该生, 平时的一些劳动任务也交给他。让他觉察到自己有较强的能力, 彰显自己的价值, 就会觉得自己在老师、同学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帮助大家。这样便自然增长了他的信心, 能够与同学们和睦共处。以下是笔者与张姓学生的谈话记录:

程:最近有什么感受?

张:还好, 就是还得靠吃药维持, 有时还睡不着, 晚上整宿整宿睡不着。有时候走在大街上会感到有幻听。

程:这学期刚开学,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放轻松。首先接纳自己的现状, 自己的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是完全不好的, 可以利用此刻多思考、多体察自己。除此之外, 平时多与同学们一起聊聊天, 一起吃饭。以后你做我的小助理, 帮我递交资料, 帮我联络班级同学。

张:老师, 这个可以的。

程:平时没课的时候可以多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如果需要, 我也可以跟你一起去。

张:好, 谢谢老师, 那我下次去试试吧。

程:对了, 以后我有什么任务找你帮我来做, 你就过来帮我。这样可以多跟老师, 同学们接触, 也更有利于你早日脱离药物。

张:这个没问题, 有什么事情您都可以打电话给我, 我随叫随到。我现在比较痛苦的是无法摆脱失眠。

刘:失眠, 这个问题也需慢慢调节。睡前可以去操场慢跑, 自己劳累疲倦了, 不仅强健体魄, 也许失眠的症状会有所改善。另外, 多参加集体活动, 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 融入集体, 也有利于心情的舒畅。

张:我知道了, 谢谢老师。

刘:好吧, 今天就聊到这里, 有什么问题咱们常联系吧!

张:嗯, 好的, 没什么问题我就先走了。

通过帮助该学生的屡次交流, 此学生也似乎没有了先前的惶恐感, 此时他对辅导员表现出了明显的喜爱与信任, 甚至依赖。在办公室帮忙做事时, 有时还能跟老师开开小玩笑。一个学生的转变, 非一日之功, 不能操之过急, 教育是个持久的系统工程。目前张姓学生精神状态良好, 偶尔也有失眠。但较之以前已大有改善, 学习成绩已跃居班级前列, 并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班级同学也能聊天。针对这样的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只要找到问题根源, 试图从源头探究, 充分理解他, 关心他, 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积极引导他, 通过各类活动、适时的肯定来增强他的幸福感、成就感, 价值感, 随着他年龄的增加、毕业、工作、结婚, 相信他会逐渐从家庭阴影中走出来。

二、行为障碍类学生

张姓和杨姓男生, 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无心向学、 无故旷课、上课睡觉, 经常不完成作业等。任课教师尤其对他们上课睡觉、旷课感到头疼。后与两位学生家长联系, 发现两个学生的家庭有这样的共性, 即家庭条件较优越, 家长溺爱孩子。

在与家长沟通后, 统一战线。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满怀期待的。虽然, 经过小学和初中九年的教育, 这两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已失去信心, 但仍希望孩子在大学能够进步、成长的心是不会变的。笔者跟家长作好沟通, 让家长理解学校教师的做法都是为了学生着想, 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 希望家长配合学校老师作好学生的监督工作, 而不是一味地任着、由着学生。这两家家长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原先的纵容是欠妥当的, 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原先一直认为自己很辛苦, 省吃俭用把钱都给孩子, 孩子有吃有喝, 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还无理取闹、不仅跟自己作对, 在学校还不听老师的教诲, 比别人家孩子差远了。

三、外界因素类学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邓某, 国庆节去武汉某地找女朋友, 其女朋友领他进了某传销组织。传销公司的发起人 (一个或几个) 督促他散布谎言。他们采取开会、培训、上课甚至威胁等方式, 强行对新加入者进行上课、“洗脑”, 灌输与社会主义社会法律和道德相悖的思想理念。

家人已经与邓某展开深入交流, 但是效果不理想。学院领导和老师不厌其烦的屡次与其谈心交流。以下是谈心记录:

老师:国庆期间你干什么了?

邓:我去了武汉。

老师:为什么要去武汉?

邓:我女朋友在那, 她让我去找她玩。我就去看了几天。

老师:那你去武汉玩, 跟你要休学有关系吗?

邓:老师, 我可以这样给你说, 我去了武汉, 就我亲眼所见所闻, 我觉得我在学校的意义不大, 我现在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学校。我从武汉回到家里, 跟我的家里人都谈过了, 我想让我妈妈去武汉看看, 我能帮她安排, 但是她根本就不相信我。我现在无法取得家人的信任, 但我相信我自己。我现在一心想出去“打工”, 但是家里人就是不让去。我现在就是跟家里人赌气, 他们不让我去, 我就休学或者退学回家歇着, 什么都不干。老师, 我也明白您的心思, 您是想让我在学校, 顺利毕业, 拿到毕业生。但是我现在在学校, 我也已经很努力地在课堂上听讲, 我很认真地想投入, 但是我的心放不到课堂上, 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

老师:那你爸妈的意思是给你办理休学, 你回家休养, 你同意吗?

邓:如果可以休学, 我愿意。

最终学校给邓同学办理休学手续, 并嘱托其父母回家严格照看邓某, 最好不允许其外出。学校与家长常联系, 多表达对邓某的关心, 给予该生调整的时间, 等待其慢慢回转。

结语

以上各类“另类学生” 所产生的问题, 实际有交叉、混合的现象, 但不论哪种情况, 辅导员对他们首先得有爱心、责任心和宽容心, 再加上一些教育的智慧及技巧, 耐心等待, 就一定会有花开果熟的一天。

参考文献

[1]廖红菊, 彭青.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 (3) .

[2]谭雪燕.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9) .

[3]朱裕生, 袁光建, 任云青.高职高专教育“案例教学”应用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1) .

[4]安予苏.浅析案例教学[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

[5]孟宪萍.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02) .

篇4:另类校长疯教育

台北维真初中校长蔡芸芸

“我要送你日不落的想念,寄出代表爱的明信片;我要送你日不落的爱恋,心牵着心把世界走遍……”这首歌是蔡依林的《日不落》,很受年轻人欢迎,身为流行乐团的主唱,这首歌是一定要会的;不过,我只有在假日时会化身为乐团主唱,其他时候我是个初中校长。

很难想象正经八百的教育工作者,居然会组乐团,还唱起流行歌来吧!

我从小就很爱音乐,念大学时还跑去参加民歌比赛,也在餐厅驻唱过,不过因为家里反对,我的驻唱生涯只维持了短短3天;谁想得到20几年后,我居然还能圆梦。

我们乐团的团长李祖辉是后龙小学的训导主任,3年前某一天,我在校门口站导护时,他突然出现在我身后,说他年轻时一起玩乐团的朋友从美国买了一把13万元(新台币,下同)的吉他回来,不用很可惜,问我想不想一起组团,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虽然我是校长,职位比训导主任大,不过练团时团长最大,他想表演什么歌我就练什么歌,像他认为乐团主唱一定要能驾驭《What’s up》这首歌,我就拼命练,反正我爱唱,练再难的歌对我来说都是享受;倒是有很多种版本的歌曲,会搞得我一个头两个大,譬如《一样的月光》就有苏芮、迪克牛仔、动力火车3种版本,很容易弄混。

我们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练开心的喔,3年下来乐团已经接了80几场表演,还和郭静、飞轮海同台过,在后台和这些年轻的偶像歌手聊天时,他们都会主动和我提起他们的求学生涯,还有人会坦白以前成绩不是很好。和他们聊过后,我也会反省,对学生除了要求成绩,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玩乐团除了满足我对音乐的热爱,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我的电脑里有了很多流行歌曲,下课时常有同学跑来校长室听歌,还会拿MP3来和我交流歌曲,学校有活动时,他们也会指定我唱歌。

现在台湾校园斗殴的风气很严重,但是我们学校很少发生这种事,这跟师生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同学知道我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愿意把我当成朋友。

师生共织武侠梦

民生家商校长蔡芸

从小我就很爱写作,散文、诗集、小说,还拿过不少的奖项。不过文艺只是一小部分,我最爱看武侠小说,像是金庸、古龙的作品,都教我深深着迷。就这样,写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武侠小说的心愿,就在心里不断的积累与酝酿。

这些年来投入教育工作,担任民生家商校长一职,虽然许多的校务工作让我很忙,但学校里的环境与学生的特质,会不断激发灵感,像是太鼓队的雄伟气势、原青社的善良正义、指彩社的认真创意,为我心中的武林世界注入元素。于是,我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第一本武侠小说《双剑合璧录》。

《双剑合璧录》结合校内资处科学生打字,广设科同学画插画、漫画,甚至还把它搬上舞台,由39名学生合力演出。看到大家能演得那么好,获得不少学校的好评,让我觉得好骄傲,我想这些学生在未来会更有自信。

其实我深深觉得武侠小说很接近人性,希望借此让同学们了解忠孝仁义,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写武侠小说也是一种抛砖引玉的方法,让大家愿意翻开书本,有了第一步,就能走得更远。我也把8000多册藏书,捐给学校图书馆,养成学生多元阅读的好习惯,反应很好,让我很开心。

写小说的日子里,放眼望出去,都成了我的武林元素,同学们的特质、学校的活动,甚至家长们的反应,学校是个小社会,在古代就像是个小武林,要让武林平安顺利地运行,就要不断地接受挑战,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灵感自然会源源不绝。

除了《双剑合璧录》,我还写了《天子九龙碑传奇》、《纸仙传奇》等小说。最近则在写新作品《千灯引》,目前已完成3万字,目标设定为15万字。

开餐厅让学生实习

永平工商学校董事长朱仁才

接手永平工商前,我是做餐饮起家的,我爱吃,喜欢研究各式料理,所以中餐、西餐、日本料理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餐厅都开过;接手永平工商后,我就把对餐饮的狂热寄托在学校上,成立了餐饮科。不是我自夸,“永平”的餐饮科可是台湾顶尖的。

不过,餐饮科刚成立时好惨,只收到17个学生,虽然如此,我还是看好日后餐饮、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不但兴建教学大楼,还大手笔把专业教室装潢成5星级餐厅的厨房,基本的日本料理、西餐厅当然要有,连铁板烧、调酒、烘焙及中式点心都有专门的厨房,就是要让学生好像真的置身在餐厅。

近年来台湾当局补助厂商和大专院校建教合作,高职生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实习的机会,学校老师为此伤透脑筋。不久前,我告诉校长要他别再担心了,为了学生,我决定重操旧业。

从决定到餐厅开幕,前后不到2个月,投资3000万元,把一家小火锅店改装成日本料理和铁板烧的复合式餐厅。餐厅的硬件都很高档,光是铁板烧用的铁板,一个就要100多万元。

虽然用的是学生,但我对他们的要求,可是比一般餐厅的外场服务人员还高,不但让他们佩戴无线电,随时沟通餐厅的状况,还要求他们要为客人讲解食材,譬如鹅肝是使用玉米浆饲养的鹅,盐则是来自安地斯山的玫瑰盐,这样才叫服务,只会端盘子可是不及格的,

除了餐饮科,观光科、广告科的同学也能来实习,观光和餐饮是分不开的,而广告科的同学,我计划让他们参与菜单的设计,希望能把这间餐厅的效益发挥到最大。这只是个起步,未来我希望能发展成连锁店,打造一个餐饮王国。

篇5:消防安全的另类教育

好奇的孩子经常玩火这并不是鲜见的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恰当的引导,需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重要的是要教孩子们,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关于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活动活动对于加强孩子们的消防安全意识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消防车拼图

用白色建筑用纸画一个消防安全相关照片,如消防车、消防员或消防栓等。然后,在图纸上画一些裁剪线,通过它创建拼图的形状。沿着线将画纸剪乘若干块不同形状的拼图,但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拼图不要太具有挑战性哦。

你可以用明显颜色的图纸来制作拼图,为学龄前的宝贝准备安全胶水和一块硬纸板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画的是消防车或消防栓,可以使用谜题向宝贝解释如何使用此设备。如果你画的是消防队员拼图,那么需要向宝贝解释消防队员的工作。

如果你选择做一个消防车拼图,可以向宝贝解释为,这就是在紧急情况下消防员迅速到达目的地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如果爸爸妈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好通过影片或音像,让宝贝了解消防车的声音。也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资料,向宝贝展示消防员灭火的现场照片。

二、小小消防队长

对于这个活动,你需要准备一张孩子的照片。在一张白色的图画纸上画出一个消防员装备和服装。然后剪下照片上孩子头和脸的`部分。把孩子的头像粘到画纸上消防员装备的头部,使孩子看起来像是一名小小消防员。

如果你决定要让孩子当“消防队长”的话,要在游戏中引导孩子,既然他(她)是消防队长,就需要只会其他消防员进行灭火工作。告诉孩子,消防员是唯一能够并且应该进入一个着火的房子里的人,因为他们有防护设备。

爸爸妈妈可以扩展这一小游戏,例如,提前也准备家长的照片,可以让孩子当“消防队长”,爸爸妈妈“消防员”。也可以通过这个游戏交给孩子,如果发生火灾如何打电话报警。

三、消防栓游戏

这个小活动有助于加强孩子已经学会的消防安全规则,进一步增强孩子的消防意识。引导孩子在纸上画出一个消防栓,并且涂上合适的颜色。如果家中或社区中有消防栓,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让孩子了解它的使用步骤。

篇6:“另类”教育

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4-17 8:29:00 阅读次 【大 中 小】

 自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众多专家都从各方面进行了解读,但再多的解读都围绕一个字:赞。《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第1期发表了郑毓信教授的解读,让我们听听他老人家是如何解读课标的,让我们看看他眼中的“四基”和“核心概念”。郑教授提出对课标要“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让我们听听他怎么说的。友情提醒:

郑教授的文章有四部分:

一、研究的基本立场

二、聚焦“数学(基本)思想”

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困惑与思考

四、关于“核心概念”的若干思考

友情提醒:这篇文章信息量大,知识范围广,只有定下心来,慢慢看,一次一次看,一部分一部分反复看才能有收获,这样的收获足以让你对课标和数学教学的认识上升几个层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1]的颁布引发了广泛的“解读热”,这里强调“另类解读”主要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不同声音的存在有利于人们的独立思考,从而就可切实避免各种片面性的理解或认识上的误区.文章集中于“四基”与“核心概念”等宏观方面,主要目标则是希望能给读者,特别是一线教师一定启示,从而促进中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基本立场

这是众多关于“新课标”的解读文章或专门报告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对于一些新的理论思想的突出强调,特别是由“双基”到“四基”、由“双能”到“四能”的发展,以及10个“核心概念”.大家还可听到很多肯定性的评价.“无疑,‘四基’是对‘双基’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在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上的一个进步.”[2]“《标准》中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列为‘四基’,可以说是对课程目标全面认识的重大进展.”[3] 这些论述也许有一定道理;但这又是过去十多年课改实践的一个重要教训,即是应当防止盲目的乐观情绪,特别是各种简单化的理解,乃至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新的时髦潮流.恰恰相反,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强自身在这一方面的自觉性.

就当前而言,首先就应思考:什么应是解读“新课标”的主要背景?一个现成的回答显然在于:新旧课标的对照.但是,究竟又应如何去从事新旧课标的对照比较? 以下是一些不应被忽视的方面:

第一,在突出强调新旧课标不同之处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两者的共同点.例如,以下的论述就可被看成从一个特定角度表明了后一方面工作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2011版》,我们当然应该关注修订了什么,但更要关注课程标准坚持了什么„„因为十年间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批评有很多是带有方向性、整体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关注课程标准中哪些没有变就显然更有意义”[4] 更为一般地说,这并直接关系到了教育工作的连续性,特别是,如何才能彻底纠正以下的长期弊病:“中国数学教育积累得太少,否定得太多.一谈改革,就否定以前的一切,老是否定自己,没有积累.”[5] 也正是从同一角度去分析,教育工作者更应高度重视深圳市南山区的以下经验:“只要对学生和教师有益处的改革,就一定要坚持做,做就一定做细做实做到底.”这也就是指,“对细部的关注„„用细节来表达价值观.这或许也是中国课改的一个新的起点吧.”[6]

第二,正因为“十年间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批评有很多是带有方向性、整体性的”,因此,也应十分关注这些批评意见究竟有多少得到了采纳?或者说,“新课标’’在这些方面究竟有了怎样的变化或发展? 由以下一些论述即可获得这方面的直接启示: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 又,“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1]

上面的分析也为以下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解答:何者应当被看成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包括“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过去十多年课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更应切实抓好以下两个关键:(1)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2)发扬成绩,真正“做细做实做深”.就一线教师而言,以下建议,同样可被看成过去十多年的课改实践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 第一,“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  第二,与唯一强调理论的指导性作用相对照,更应提倡关于教学工作的这样一个新的定位:“反思性实践”,也即应当更加重视积极的教学实践与认真的总结与反思

最后,就“新课标”的学习与贯彻而言,教育工作者又应特别重视“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它们并可被看成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以下就围绕“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及若干“核心概念”对此作出具体论述.二、聚焦“数学(基本)思想”

“新课标”在这方面的一些明显问题:

第一,由于“《课标》没有展开阐述‘数学的基本思想’有哪些内涵和外延,这就给研究者留下了讨论的空间,而且由于它过去并没有被充分讨论过,所以可能仁者见仁,知者见智,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有不完全一样的说法”.[9]

第二,除去“数学思想“以外,“新课标”中还多次提到了“数学思考”和“数学思维”,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理解的困难.当然,在此还有这样一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由于对“数学(基本)思想”的强调与先前关于“三维目标“的提倡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就应更为深入地去思考:究竟什么是提倡“数学基本思想“的真正新意? 显然,对于后一问题可以立即作出如下解答:这主要在于对“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这样3个基本思想的突出强调,以及关于“数学基本思想”、“(一般)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区分.

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有: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有: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普遍联系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等.”

另外,“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某一类问题反复推敲,会逐渐形成某一类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了‘数

学方法,数学方法也是具有层次的.”[9] 面对这样的论述,一线教师应当如何去做? 容易想到,这正是这方面的传统立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但是,这种立场是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促进读者的深入思考,可以首先提及这样两个事实: 第一,作为“数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应当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例如,以下就是这方面较有影响的一些著作:

L.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张奠宙、朱成杰的《现代数学思想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袁小明的《数学思想史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由大致的浏览和比较又可发现:尽管它们都集中于所谓的”重大数学思想”,但相关论述与上述关于“基本思想”的分析则有很大不同;而且,尽管这3者的具体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又都突出地强调了数学思想的历史性、发展性和变化性.

在此还可特别提及日本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因为,后者似乎也突出地强调了数学思想的层次区分:他称为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但由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的具体内容也与上面所提到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如米山国藏所提到的“数学精神”就有7种:(1)应用化的精神;

(2)扩张化、一般化的精神;(3)绸织化、系统化的精神;(4)致力于发明发现的精神;(5)统一建设的精神;(6)严密化的精神;

(7)“思维的经济化”的精神.

他提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则包括:(1)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2)传统思想与数学进步的关系;(3)极限思想;

(4)“不定义的术语组“和”不证明的命题组“的思想;(5)集合及群的思想;(6)其它新思想;(7)高维空间的思想;(8)超穷数的思想:

(9)数学家头脑中的空间;

(10)数学的神秘性和数学的美.

综上可见,面对多种不同的理论主张,研究者的确应认真地去思考究竟应当如何去做? 第二,这也是过去十多年课改实践给予人们的又一重要教训,即是应当清楚地认识“理念先行,专家引领”这样一种“由上至下”的运作模式的局限性.因为,如果缺乏足够自觉性的话,就很可能造成严重 的消极后果,对此例如由课改初期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就可清楚地看出.

以下则是国际上的相关发展:“就研究工作而言,仅仅在一些年前仍然充满着居高临下这样一种基调,但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已转变成了对于教师的平等性立场这样一种自觉的定位.当前研究者常常强调他们的研究是与教师一起做出的、而不是关于教师的研究,强调走进教室倾听教师并与教师一起思考、而不是告诉教师去做什么,强调支持教师与学习者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力图去改变他们.”[10]由此可见,研究者确实应当从根本上对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出新的认识. 更为具体地说,在明确倡导“反思性实践”这样一种关于教学工作新定位的同时,又应清楚地看到,强调实践与反思并非是指教育工作者完全不用重视理论(包括“新课标”)的学习,而是应当积极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

以下就是“理论的实践性解读”的一个基本意义:注意分析理论的现实意义,也即应当深入地去思考相关的理论主张对于改进教学究竟有什么新的启示? 就目前的论题而言,这也就是指,强调“数学基本思想”对于教师改进教学究竟有什么新的启示? 另外,作为“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又应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也即始终集中于这样一个问题:教学中应当如何去做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相关发展? 以下就从这一角度对一线教师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求全或求用? 这就是指,无论是数学思想的学习还是教学,其关键不在于无一遗漏地去列举出各个数学思想(包括基本思想、一般思想和思想方法),而是应当更加关注如何能够针对具体的知识内容“由隐及显”地去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并以此来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应当强调的是,这可被看成教学工作创造性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也即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另外,只有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数学课才能“教活”、“教懂”、“教深”,也即不仅能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数学活动,切实体现教学工作所应有的“鲜活性和质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包括深层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2)层次区分或辩证运动? 相对于严格的层次区分,应更加重视自己的独立思考,重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就是指,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也应通过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运动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例如,如果研究者所采用的是“化归的思想“这样一个词语,这主要就是指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思想:数学中往往可以通过将新的、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得到解决的、较为简单和容易的问题来解决问题.与此相对照,如果所强调的是“化归的方法”,则就意味着研究者己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能够实现所说的转化,例如,所谓的“分割法”、“映射法”、“求变法”等就都是这样的实例.再则,所谓“化归法的核心思想”则代表了相反方向上的运动,也即由具体方法重新上升到了一般性的思想,包括“联系的思想”、“变化的思想”等.(3)就当前而言,又应特别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清楚认识“广度”与“深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数学思想”主要反映认识的深度,那么,就只有从较为广泛的角度去进行分析,也即十分重视视角的广度,才能真正达到较大的深度,也即准确地揭示出相关知识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这里所提到的“深度”与“广度”正是中国旅美学者马立平女士所提出的关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的两个主要内涵(另一相关的维度是“连通度”[11]).马立平提出,后者并可被看成中国(小学)数学教师与美国同行相比的主要优点.由此可见,对于数学思想的很好掌握也关系到了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只有将自然数、小数与分数的运算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很好地理解到,这些内容集中地体现了以下一些数学思想:(1)逆运算的思想;(2)不断扩展的思想:(3)类比与化归的思想:(4)算法化的思想;

(5)客体化与结构化的思想.

第二,高度关注教学活动的可接受性.相对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言,数学思想特别是那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思想的学习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且主要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较为恰当的方法,即如由“深藏不露”逐步过渡到“画龙点睛”,由“点到为止”逐步过渡到“清楚表述”,由“教师示范”逐步过渡到“主要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与自觉应用”,等等.

第三,这是教育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即,如何能够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与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切实做好数学思想的清楚界定与合理定位.

事实上,这即可被看成上述关于数学思想的历史性、发展性和变化性的一个直接结论,又由于个体的发展往往重复种族发展的历史.因此,与笼统地去提倡所谓的“数学基本思想”相比较,就应更加重视数学思想的“清楚界定”与“合理定位”,也即应当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于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究竟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思想作出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分析.

显然,也只有这样,“数学基本思想”才不会蜕变成为空洞的教条,这方面的教育目标也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困惑与思考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教与学》编辑部曾有过这样一个评论:“相对于原来的‘双基’而言,基本活动经验显得更为‘虚幻’,无论是理论内涵还是实际的培养策略都不易把握.”

这一评论并无不当之处,因为,从理论的角度看,这一概念确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更为深入地去进行思考:

第一,这里所说的“活动”究竟是指具体的操作性活动、还是应当将思维活动也包括在内,乃至主要集中于思维活动? 在这方面并可看到一些不同的“解读”:“数学活动经验,专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经验,以区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12]又,“基本活动经验„„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现实,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3]

另外,按照后一解读,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教育是否真有必要专门引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一个目标,还是可以将此直接归属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第二,对于数学教育中的所说的“活动”是否应与真正的数学(研究)活动加以明确区分? 以下论述可以被看成对此提供了具体的解答:“‘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最主要的‘数学活动’.”[9]但是,按照这样的解读,所谓的“活动经验”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经验”就不再有任何区别,那么,为什么要专门地引入“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一个教育目标呢? 更为一般地说,究竟什么是数学教育中所谓的“数学活动”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第三,是否应当特别强调对于活动的直接参与,还是应当将“间接参与”也包括在内?(如果突出“经验”这样一个字眼,这就是指,在此所指的究竟是“直接经验”、还是应当同时包括所谓的“间接经验”?)显然,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应当将“间接参与”也包括在内;但是,按照这样的理解,“过程性目标”的实现无疑就将大打折扣,或者说,这将成为这方面教学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即如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间接参与”获得以“感受”、“经历”和“体验”等为主要特征的“活动经验”? 第四,由于(感性)经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应认真地去思考:在强调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教学中是否也应清楚地指明经验的局限性,从而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超越经验的必要性?当然,如果将思维活动也包括在内,就应进一步去思考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是否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经验的局限性”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我想,我们是否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对经验的改造’,将经验改造为科学,而不是成为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绊脚石”,在当前就应注意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即由于盲目追随时髦而造成“常识的迷失”.

第五,是否应特别强调关于“基本活动经验”与“一般活动经验”的区分,这究竟是一种绝对的区分,还是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什么是这两者的具体涵义? 由以下的“平民解读”或许就可获得这方面的直接启示:“简单地说,‘基本’是相对的,如我们上楼梯,当你上到第二层时,第一层是基本的;你上到第二层,想上第三层时,这第二层便变成基本的了.”[13]  进而,正如先前关于“数学思想”的分析,研究者在此显然也面临着“清楚界定”与“合理定位”这样一个任务.

第六,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教育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乃至将此列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作为上述问题的具体解答,显然应当提到以下的观点:“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书本,智慧则形成于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于经历的活动中”;从而,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智慧,就应更加重视过程,更加重视学生对于活动的直接参与[12].

但是,这里应更为深入地思考:数学教学中希望学生形成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是简单的经验积累,还是别的什么智慧? 在此还可通过“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简单比较来进行分析,这就是指,数学的“活动经验”是否与“数学思想”一样具有超出数学本身的普遍意义,从而即使对于大多数将来未必会从事任何与数学直接相关工作的学生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容易想到,这事实上也正是任一诸如“学数学、做数学”这样的主张所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与纯粹的理论分析相比较,研究者在此也应更加重视“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包括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与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对相关理论作出必要的检验与改进.

另外,就认识的不断深入而言,又应特别强调“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这也就是指,研究者应当努力超越各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进行总结与反思.即如揭示出具有较大普遍性的问题,引出具有较大普遍意义的结论,等等.

以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即是“关于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3点认识“:(1)经验在经历中获得.(2)经历了≠获得了.

(3)经验,并非总是亲历所得[14].

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这一角度去分析,应特别强调这样两点:

(1)教学不仅应当让学生有所收获,更应注意分析学生所获得的究竟是什么.

因为,这正是这方面不应被忽视的一个事实:人们经由(数学)活动所获得的未必是数学的活动经验,也可能与数学完全无关.

以下就是国际上相关研究的一个直接结论:儿童完全可能“通过操作对概念进行运算,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指,尽管“旁观者确实可以将它解释为数学,因为他熟悉数学,也了解实验过程中儿童的活动是什么意思,可是儿童并不知道.”[15]

由此可见,不应唯一地强调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而应更加重视对这些活动教学涵义的分析.也即应当从数学和数学学习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教学意义,并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也能十分清楚和明白.

(2)如何促进学生由“经历”向“获得”的重要转化.

更为一般地说,这显然也关系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数学学习中不应“为动手而动手”,而应更加重视对于操作层面的必要超越,努力实现“活动的内化”.

但是,究竟什么是这里所说的“活动的内化”的具体涵义呢? 对于自己所提出的这一概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曾作过这样的解释:这主要是指这样一种思维活动,即是辨识出“动作的可以予以一般化的特征”.由此可见,“活动的内化”事实上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也即如何能由具体的活动抽象出相应的模式(图式化). 从而,数学教学所应主要关注的就并非活动经验的简单积累,而应更加重视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思维发展,后者又不可能通过反复的实践简单地得以实现(“熟能生巧”),而主要是一种反思性的活动,也即是以已有的东西(活动或运演)作为直接的对象,并就主要表现为由较低层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才可谈及数学抽象与一般自然科学中的抽象活动的重要区别,并称之为“自反抽象”.)依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很好地理解以下一些论述:“只要儿童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15]又,“数学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促使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数学化和反思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事实上我认为反思存在于数学化的各个方面.”[16] 综上可见,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智慧的教育”决不应被理解成经验的简单积累,而应更加强调数学思维由较低层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即应当明确肯定“数学智慧”的反思性质.

四、关于“核心概念”的若干思考

就“新课标”中所提到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而言,应当说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第一,这些概念明显地不属于同一层次.“的确,这些核心概念的分类,还没有非常严格的严谨性在里面„„也许我们数学教育的研究基础还不足以作一个很好的分类.”

第二,词语的意义有待于说明或澄清,特别是,究竟应当如何去理解“感(悟)”、“意识”、“观念”、“直观”、“能力”、“思想”等词语的意义与区别? 例如,为了表述上的一致性,能否将“模型思想”改为“建模能力”,或是将“推理能力”改为“推理思想”? 第三,这10个概念不能被看成已经很好地覆盖了基础教育各个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例如,与所谓的“数学基本思想”相对应,除去“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外,是否还应增加“抽象能力”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另外,由于“策略思想“对于数学显然也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是否又应增加“策略思想”这样一个核心概念?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又应如何去把握基础教育各个阶段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为上述问题的具体分析,在此特别提及国际上的一项研究成果[17]:这正是世界范围内以“课程标准”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征,即是普遍地采用了平行地列举出数学课程应当努力实现的各项“标准”这样一种表述方式(可称为“条目并列式”),从而也就与传统的“学科核心式”构成了鲜明对照:然而,这又正是“条目并列式”的一个主要不足,即是不利于人们较好地掌握各个学段的主要教学内容.

另外,美国“数学课程标准”历史演变过程的具体考察表明:“不稳定、不连贯、不统一正是‘条目并列式’最为明显的特征”,从而也就无可避免地对实际教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显然,这也为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敲响了警钟,即是应当切实防止工作中的随意性.

那么,“数学课程标准”中究竟为什么要引入所谓的“核心概念”呢?以下就是一些相关的论述: “核心概念的设计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实质的理解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有密切关系.”又,“核心概念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的总体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把握这些核心概念,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数学内容的4个方面都以10个核心概念中的一个或几个为统领,学生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体验与把握,是对这些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标志.”[18]

但是,在此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究竟应当如何去把握基础教育各个学段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另外,就如以上关于“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分析,就“核心概念”的学习与贯彻而言,也应特别重视“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以下就围绕“数感”与“符号意识”、并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作出具体分析.(1)“数感”与学生“数感”的发展.

“新课标”中关于‘‘数感”的论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在此特别强调这样两点:

①数感有一个后天的发展过程.

具体地说,尽管人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先天能力,但后者又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发展则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并可依据.“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这样的认识去把握这一过程.

例如,就“数与数量”而言,首先就涉及到了数的概念的不断扩展,特别是小数和分数的引入.另外,就每种数的认识而言,又都涉及到了适当的心理表征的建构,即,不仅应当让学生通过数数去认识各个具体的自然数,也应通过记数法的学习使学生有可能“接触”到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遇及的各种“大数”,直至初步认识数的无限性,还应通过引入直观表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视觉形象,从而发展起更为丰富的心理表征. 再例如,“数量关系”显然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包括运算的多样性以及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等;另外,就各种运算的具体实施而言,显然又都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例如对于“单位数的加法”就可区分出3种不同的水平,反映了主体对于数量关系认识的不断扩展与深化.

②在教学中并应十分重视与“数感“直接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这显然就可被看成后者的一个基本涵义,即是对于事物数量方面的敏感性,特别是,乐于计算,乐于从事数

量分析,而不是对此感到恐惧,甚至更以“数盲”感到自豪.进而,作为“理论性反思”,又应特别强调由素朴的情感(感悟)向更为自觉的认识的过渡,后者即是指,人们应当超出单纯的工具观念、并从整体性文化的视角更为深入地认识数量分析的意义.  事实上,这正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一种“数学文化”,对此例如由所谓的“毕达哥拉斯一柏拉图传统”就可清楚地看出.即是认为数量关系构成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西方并因此形成了“由定量到定性”的研究传统,后者又正是导致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在西方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相对照,由于“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文化传统却始终未能清楚地认识并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应当成为中国数学教师自觉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2)“符号意识”与代数思想.

就“符号意识”而言,特别强调这样几点:

①与“数感”一样,“符号意识”也有一个后天的发展过程;又由于符号的认识和应用显然已经超出了单纯感悟的范围,也即主要表现为自觉的认识,因此,“新课标”中将原来的“符号感”改成“符号意识”就是较为合理的.(也应从同一角度去理解“代数思想”这一术语的使用,即是表明主体的自觉程度有了更大的提高.)②尽管小学数学已经包含有多种不同的符号,如数字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等,但又只有联系“代数思想”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与作用,包括如何能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好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不仅真正做到居高临下,也能很好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具体地说,文字符号的引入显然是区分小学与中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其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为数学抽象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后者事实上也正是代数思想的一个基本内涵一一“代数即概括”[20] 当然,由小学数学向中学数学的过渡还表现于方程方法的学习.但是,究竟什么是方程方法与算术方法的主要区别,特别是,这是否就是指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尽管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确可被看成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但着眼点的变化又应被看成由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过渡的真正要点.也即,将着眼点由唯一集中于如何求取未知数和具体的运算过程转移到等量关系的分析.进而,由于在代数中已将方程的求解归结到相应算法的直接应用,从而就不再需要任何特殊的技巧或方法,这样,解题的过程也就被极大地简化了.因此可以断言:“等价是代数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另外,还应指出的是,算法的应用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缩写意义上的符号”不同,这主要应被看成“操作意义上的符号”.

例如,基于这样的思考,韦达常常被说成代数学的创造者.因为,尽管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己开始用字母代表数量,但韦达在历史上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他称为“逼真算法”);可以用字母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并对此进行纯形式的操作.

容易想到,符号性质的上述变化事实上也可被看成一个“客体化”的过程,这也就是指,在此己不再唯一地关注符号的指称意义,而是将此看成直接的对象.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又应当提及“符号意识”的进一步变化,即是将字母看成变量.这样,“代数不仅仅成为关于方程和解方程的研究,也逐步发展成涵盖函数(及其表征形式)和变换的研究”..

综上可见,只有联系代数思想(概括的思想,等价的思想与算法的思想)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符号意识” 的具体内涵.当然,这正是教学工作创造性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即,如何能够很好地把握适当的“度”,既能做到“居高临下”,也即很好地渗透更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同时也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③对于“符号意识”,也应联系“三维目标”进行分析理解.

具体地说,由于“符号意识”的形成主要是一个后天的发展过程,因此,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看,在教学中就应积极促成这样一种变化,即,帮助学生由对于符号的陌生感、排斥感逐步转变成为认同感、亲切感,并乐于加以应用.

进而,这又是一般的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给予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启示: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了一种新的文化.显然,符号语言在这方面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从而就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即,通过数学学习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超越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乐于与抽象事物打交道,并能不断提高思维的精确性与简单性„„

综上可见,就“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贯彻而言,应当大力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从而不仅能进一步改进教学,也能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包括促进“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唐彩斌.“四基”“四能”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影响一一宋乃庆教授访谈录[J].小学教学,2012,(7-8):11-13. 【3】张丹,白永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及其变化[J].小学教学,2012,(5):4-7. 【4】唐彩斌.数学课程改革这十年一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教授访谈录fJl.小学教学,2012,(7-8):4一10.

【5】赵雄辉.中国数学教育:扬弃与借鉴[J[.湖南教育,2010,(5,6):25-27,25—28. 【6】余慧娟,施久铬.课改改到深处是“细节”[J].人民教育,2012,(9):40—45. 【7】郑毓信.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J[.人民教育,2010,(8):37-9.

【8】郑毓信.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内涵与发展途径【J1.中学数学月刊,2011,(12):1-4.

【9】顾沛.数学基础教育中的“双基”如何发展为“四基”[J].数学教育学报,2012,2l(1):14-16.

【10】Sfard A.What Can Be More Practical Than Good Research?——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005,(3):393-413.【11】马立平.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史宁中,马云鹏.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展望【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13】任景业.研究课标的建议一一换个角度看课标[J].小学教学,2012,(7—8):36—39. 【14】贲友林.关于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三点认识[J].江苏教育,2012,(Z1):111-112. 【15】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6】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一一在中国的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7】马立平.美国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之批评【n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卜15.

【18】马云鹏.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一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_人民教育,2012,(6):40-44.

【19】郑毓信.多元表征理论与概念教学[J1.小学数学教育,20tl,(10):3-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另类”教育】相关文章:

另类课堂05-10

另类05-10

另类解读范文05-16

另类歌词范文05-16

吾班“另类”作文04-27

唱腔另类歌词范文05-24

机密另类搞笑情书04-16

面试遭遇另类问题04-20

“另类”的面试题04-30

中学另类励志语录05-06

上一篇:郑亚波事迹下一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