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另类价值

2024-05-06

金融危机的另类价值(精选十篇)

金融危机的另类价值 篇1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由于房产交易量的急剧增加, 银行开始放宽信用限制, 将款项贷给没有稳定可靠收入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下、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人, 俗称次级抵押贷款 (Subprime Mortgage Loan) , 2007年次贷规模约为1.5亿美元, 约占当年美国GDP的11%。银行再将借款人的按揭打包后卖给投资银行或基金, 投资银行或基金再将其证券化, 变成所谓的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抵押贷款支付证券) 、CDO (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 担保债务凭证) 等新的衍生金融产品, 而这些新的衍生金融产品是由一系列信贷资产构成的资产池或资产包, 以该包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回报向投资者发售的证券。基金投资者为取得信用保险, 又瞄准保险公司, 让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在泡沫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自己也买了这些证券, 这样房产市场中真正的借款人和真正的放贷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链被一大堆眼花缭乱的衍生金融产品给拉长了。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银行、贷款人、基金、保险公司都有利可图, 即使贷款人不能到期还款, 银行可以通过收回抵押房屋再出售或再融资达到赚钱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 随着利率的上涨和泡沫破裂后房价的急剧下跌, 资金链条中的任一环节都未能幸免。有评论说,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将次贷切成丝, 剁成片, 经多次混合蒸煮后, 熬成一锅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乱炖”, 衍生金融产品的增长拉长了虚拟价值链, 信用放大, 杠杆融资放大, 风险暴露无遗。所以, 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引起的流动性不足和政府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乏力, 而根本原因则应归咎于对暴利的疯狂追逐和对风险的集体漠视。此中难以见到公允价值的影子, 那为什么金融界会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又是如何被卷入这场危机中的呢?

二、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银行、保险等金融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把矛头直指公允价值的原因是, 他们认为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按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使各金融机构确认巨额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账面损失, 这些损失引起投资者的恐慌, 导致抛售手中的次贷产品, 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 加剧次贷危机, 最终结果是资产价值开始成为“自由落体”, 不得不计提巨额减值, 由此进入“死亡螺旋”:市值下跌-资产减值-核减资本-资本充足率下降-恐慌性抛售-市值再次下跌……为此, 金融机构认为, 一个好的计量属性不仅要能反映和衡量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 防止和减少市场不正常波动, 而且还应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不是顺势而为, 而是削平波峰或谷底, 减缓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恐慌压力。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显然没有扮演好这一角色, 反而暴露、甚至放大真相, 使金融机构的财富缩水、甚至破产, 殃及机构的现有利益关系人如股东、管理者、员工、债权人等。因此他们认为, 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难辞其咎, 应当即时废除这一计量属性。但这与我们在上面分析的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不相符, 这就形成了对公允价值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到底是存还是废?

(一) 金融界的观点:

废。首先, 在信用紧缩的情况下, 资产负债表日的退出价格为抛售价格, 即资产一旦退出企业, 按市场抛售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流入, 但退出只是一种假设, 企业可以避开这段暂时的损失继续持有资产, 等到它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出手。因此,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把未实现的损失提前在账面上反映出来, 造成投资人的恐慌, 所以用公允价值反映的财务报告起了误导的作用;其次, 公允价值的估计难以做到可靠, 就确定公允价值的几种常用方法看, 不外乎市价法或估值法。如果用市价法, 实际上又回到上面的第一方面, 市价在信用紧缩的情况下已失去有序交易的大前提, 成交价往往是资产持有者急于脱手的抛售价格。如果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它所需要的假设及参数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而会计最重要的职能是反映, 反映的是有经济价值的信息, 而由上所述, 公允价值反映的信息对企业现有的利益关系人来说, 是无价甚至有害的。

(二) 会计界的观点:

存。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量方法, 它区别于传统的历史成本, 对于一项资产, 成本只代表了企业为获得它而付出的代价。但企业持有它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 为企业创造价值, 所以在持有期间应该用价值来衡量它。市场出现异常尤其是危机爆发的时候, 该做的不是对危机避而不谈、掩耳盗铃, 而是首先了解真相 (实际的损失) ,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逐步恢复并重树信心。虽然了解真相的过程是痛苦的, 造成了市场的暂时紊乱, 损害了企业现有投资人的利益, 但对于潜在投资人而言, 无疑是有益的, 公允价值滤干了浮华的泡沫, 让他们认清企业真实的财富实力, 避免被欺诈, 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以金融界为代表的机构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很大程度上为转移公众视线, 为激进的衍生金融产品、资本虚增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

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过去的历史成本如此, 现在的公允价值亦如此。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将公允价值的缺点和不足充分暴露, 它在提醒我们, 不断完善和修订这种计量模式才是当前应该着手的主要工作, 如再回到历史成本, 只能是因噎废食的倒退。

三、公允价值的确定

从IASB、美国FASB等权威机构对公允价值的表述来看, 大致认可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分为三个级次:第一级次是指存在活跃市场时, 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即市价或未调整价格;第二级次是指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 或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可观测的报价。即类似市价或调整价格;第三级次是指市场活跃极少时, 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的输入值。即需用估值技术、定价模型和假设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的风险和现金流量进行估测。

(一) 公允价值确定的难点

1、活跃市场。

从公允价值确定的前两个级次来看, 都提到了活跃市场的前提。所谓的活跃市场是指资产或负债的交易活动足够频繁, 交易金额足够大, 买卖双方是在有序的市场条件下进行交易, 不是被迫交易。尤其是出售者, 并未经历财务困难或经营困难。具体来说, 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市场中交易的项目是同质的; (2) 通常可在任何时候找到自愿的买卖双方; (3) 价格公开。问题是这样的市场条件是否可以持续存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普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就饱尝了不完善市场条件的洗礼, 由于公众心理恐慌、国家政策法规的制约, 造成市场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最终的成交价格实际上也脱离了真实的价值, 反映了一种急于脱手的急售价格, 而对于准备继续持有这些金融资产的企业而言, 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减值损失。

2、估值技术。

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 得不到相关市场信息的情况下, 确定其公允价值就要用到第三个级次, 即估值技术。但估值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缺乏客观性, 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这也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另外, 估值技术本身难以掌握, 就估值技术中的现值法来说, 其用到的诸如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折现期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估值主体对于各指标的主观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一种好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应强调方法运用的优化和简化, 以使其运用收益大于运用成本。虽然目前也有很多有关估计公允价值的数学模型, 但其设计和建立的难度令人望而生畏, 加大了运用的成本。也有学者不看好第三级次的公允价值, “因为归根到底, 公允价值不应当是估计价格, 更不应由主体自行定价, 这是经济学关于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财务会计应当反映主体的经济真实, 而预期和估计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 不应当把财务会计引向财务估计。”

(二) 对策思考

1、完善市场条件。

一个活跃市场上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 通常是公允和可接受的, 它被认为是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最好的反映, 也是取得公允价值成本最低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形成一个活跃、公平的交易市场。 (1) 打破垄断, 降低诸如电信、电力、铁路、石油资源等垄断行业的准入条件。在我国, 虽然国务院2010年发布关于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缩小地位差距,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部分国有垄断行业的相关规定, 但由于实施细则未出台, 所以形象地说只是把原来对民间资本关闭的铁门换成玻璃门, 各地方还应该尽早制定细则, 让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促使最终的成交价格趋向于买卖双方互惠互利的公平交易结果; (2)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其对价格的直接管制, 给市场交易方自主的交易空间。政府通过对交易行为的监管, 防止出现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发生; (3) 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 及时、全面地发布相关市场信息, 使市场价格的取得更加透明、便捷。

2、改进估值技术。

美国FASB在2008年对不活跃市场上如何确定某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提供了指导, 主要包括: (1) 市场价格不是必然地就是公允价值, 当市场处于失灵状态时, 公允价值的决定要考察某笔交易是否是被迫清算或被迫出售。当相关的可观测数据不存在时, 企业管理层可运用自己对预期现金流和适当的风险调整折现率的假设来确认公允价值; (2) 确认公允价值时, 如何考虑不活跃市场上的可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反映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违约风险等, 在评估可观测数据和不可观测数据对确认公允价值的相关性时, 如何考虑市场报价。当市场不活跃时, 经纪商的报价更多地依赖于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的模型, 因此报告主体应较少依靠不反映市场交易结果的报价。

尽管FASB给出了有关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的指导, 但实际上, 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远快于指导意见, 其利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留有太多报告主体职业判断的空间, 如我国2007年10月上证指数最高达6, 124点, 2008年10月最低1, 664点, 在最高与最低的指数下, 无论是报价还是成交价格都脱离了金融资产本身的公允价值, 要么是“泡沫繁荣”、要么是“恐慌缩水”, 此时, 必须采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但在市场异动的情况下, 对流动性、利率水平、信贷风险指数等相关信息的发展趋势的判断只能见仁见智了。

四、后危机时代的公允价值展望

2008年10月, 美国FASB发布FAS157-3《不活跃市场条件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认为:“当相关市场可观测数据无法获得时, 可以使用管理当局关于现金流量和贴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实际上这样的“调整”方案意味着“妥协”。同月, IASB发表解释性公告Press Release, 允许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并将此执行可追溯到当年7月1日。我国会计准则也在尝试推行金融资产由四分类向两分类的相关准则, 届时, 金融资产更趋向于按计量属性的分类。如今, 金融危机暂告一段落, 有关公允价值的争论看似尘埃落定, 争论的结果体现了会计界通过有限的“调整”和“妥协”以达到坚持的目的。在今后一段时间, 公允价值仍与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等一起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 它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 因为在会计要素初始计量时使用的历史成本反映的就是交易日的公允价值, 只不过这一公允价值是交易日的静态价值, 而后续计量反映了会计要素在持有期间价值量的变化, 是动态的。因此可以说, 公允价值使会计要素计量走上了真正科学的道路, 它使会计信息的提供由静态、机械走向动态、科学。此次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问题和缺陷, 正是我们今后构建科学的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2]彭南汀, 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会计研究, 2008.10.

[3]葛家澍.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2009.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篇2

目前,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人们错误地使用了公允价值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替罪羊,其目的是试图转移重点,真正的根本因素是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市场缺乏监管、规范。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对全球市场承受当前的混乱局面并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的经济紊乱至关重要,对会计计量方法横加指责的方式无益于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再如,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改变会计准则,比如停止使用公允

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

(二)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了它自身的缺点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好的准则,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熨平波峰的作用。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规定,企业应该对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最佳代表是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他们的确看到了会计准则公允计价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正和公开”的缺失使得市场的定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使得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但比最先预估数据,甚至可能是比实际损失更为巨大的账面损失。由于企业实施了以市场定价的公允价值记账的方法,必须定期根据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确定自已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导致该企业自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爆出巨额的资产减值,而资产减值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徐蕴颉,2008)。在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资金流动性较弱的环境里,资产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赵鹏飞,2008)。从信息观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仍是相对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

和财富变动的信息(黄学敏,2004)。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1.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2.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而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3.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己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

金融危机的另类价值 篇3

摘要:2009年4月,美国修改了Mark-to-Market(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为一些核心金融机构包括花旗银行一季度报表业绩带来正面影响。本文通过论述美国会计准则更改和我国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并比较两者间的异同后,对金融危机下金融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资产;计量确认

今年4月17日,美国金融业的象征花旗集团公布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当季盈利16亿美元,这是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该公司的最高季度盈利,出乎许多市场人士的预期。尽管该集团首席执行官潘伟迪欣喜地告诉股东与投资者,这是花旗集团18个月以来最漂亮的一份季度报表。但市场似乎并不领情,在公布第一季度大为改善的盈利数字后,花旗银行当天的股价下挫9.0%,其市净率只有0.25,即股价仅为每股资产净值的1/4。原因何在?这就要谈到美国会计准则的更改。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更改(涉及Mark-to-Market的会计准则)

今年4月上旬,美国负责制订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宣布了三项对Mark-to-Market(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修改决定,有三项具体内容,在保留以公允价值入账的大原则下,对非正常市况下的处理方式提供了具体指引。

第一项是关于当一个活跃市场并不存在,或是成交价代表贱卖价时,如何决定一项投资工具公允价值的准则。它列出了一系列非正常市况,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当然在此之列。该指引其实给予了报告单位相当灵活处理的空间,由于有关判断含有主观成分,因此它较之前必须以市场成交价(当然在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下可能被严重扭曲)来入账的做法宽松了许多,但争议也I随之而来。

第二项是要求当上市公司发表季度和年报时,要在财报中披露其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其计算方法和主要假设。目的是可以让投资者清楚了解估值如何得来。但同时也带来这样一种情况,公允价值是公司根据估值模型所得,估值模型很完美但并非市场价格。

第三项是技术性的,关于如何判断以及作出非临时性减值拨备的改革。它主要针对的是放在可供出售证券和持有至到期证券这两大项下的资产,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作出减值拨备,包含有关减值是否是临时性的、是否较有可能在其价格回升前就要被迫出售等判断在内。有关减值还要再细分为是否出于信贷亏损,其处理也各不相同。

这项改革适用的证券类别包括股票、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美国州/市政府债券、外国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商业楼宇MBS和其他债券等。而改革生效时间始于2009年6月15日的企业季报及年报中,最早可于2009年3月15日的季报中执行。

花旗集团今年一季度业绩的大幅改善的原因,既有今年首季在美联储大量提供几乎没有成本的资金和金融海啸过后市场回稳的原因,也有会计准则改革带来的正面影响。有市场人士提出,按估值模型而不是市场价格计算的花旗集团超跌资产有25亿美元。也就是说,按旧会计准则花旗集团一季度也许止亏,但谈不上盈利。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准则将原准则中的长期债券投资按是否持有至到期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计量。第一,初始确认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取得时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第三,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第四,资产负债表日应将该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第五,处置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第一,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同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内保持不变。第二,后续计量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本金+(或-)累计摊销的折价(或溢价)-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当期投资收益-当期现金流入(应收利息)。第三,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四,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计量。第一,金融企业应按贷款发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一般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第二,应按实际利率确认贷款期间的利息收入;实际利率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在该贷款预期存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第三,企业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价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第一,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的,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第二,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第三,处置时,前期因公允价值变动而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应转出至投资损益。

三、两者间的异同及其中的启示

1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普遍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划分为四类的金融资产,第一类当然以公允价值确认,其他三类的计量也离不开公允价值。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做了明确规定: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此次对Mark-to-Market(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修改决定,同样建立在保留以公允价值入账的大前提下,针对特殊情况而能采用的估值办法。应该讲我们与美国就金融资产使用公允价值确认其价值,从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据以计提减值准备的基本做法还是普遍认可的。

2对市值计算公允价值的反思。在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之前,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基本只存在两种获取办法:一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持有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但当金融危机发生,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降低,市场反应过度的时候,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否依然合理有效,公平交易的条件(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等)是否依然存在。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予以规定,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开始了新一步的尝试。

3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对于金融资产的价值确认,审慎与信心哪个更重要?一直以来在会计核算中,审慎是一个原则,按照英国《财务报告原则书》对审慎性的定义: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估计判断时所必需的谨慎程度,因此对利得和资产不能多报,对损失和负债不能少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的有关规定,基本上也是建立在审慎原则基础上的。但审慎性也包含了偏颇的因素,就是它特别警告不得多报利得和资产,但却对少报保持沉默;它特别反对少报损失和负债,但对多报却不置可否。可以说它对眼前困难充满悲观,对未来没有信心。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具体到金融资产的当期价值确认实务中,面对市场普遍信心缺失,活跃市场金融资产报价超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Mark-to-Market(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所做出的修改决定未尝不是提振信心的一种对策。至于市场人士对完美估价模型的担心,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来予以消除。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透视 篇4

经济发展总是波动的,并呈现出周期性,而危机往往发生在繁荣的顶峰时期,并瞬间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打击。近三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几次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往往与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但并未集中爆发的金融脆弱性紧密联系。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更是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震颤。

一、对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认识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饱受质疑,来自金融界和政府部门要求修改甚至停止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有效地应对这场危机,正确对待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认识公允价值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1.“金融危机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①

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以贷款为担保所发行的债券价值不断下跌,持有该债券的金融机构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投资资产计价,于是带来资产的大量减值,并核减权益。许多金融机构为避免该债券投资资产的进一步减值,纷纷进行抛售,结果带来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仍然持有该债券的金融机构按照下跌后的公允价值继续减计资产,并核减权益……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其结果就是持有大量不良债券资产的金融机构资不抵债,最终破产或被收购。

可见,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房价的走势有其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于是危机的根源则追溯于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即次级抵押贷款的大量发行。金融创新、房价走势属于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会计处理当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将实情表现出来,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信息一旦及时报出,听起来有些刺耳,看起来令人吃惊,但这也正是财务报告的目的所在,以便利益相关人做出合理的决策,实现市场的调节作用。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仅是传递坏消息的信使而已,如若将矛头直指信使,只会妨碍真正问题的暴露,无法抓住问题之实质,甚至错过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使危机愈演愈烈。

2. 对公允价值误解的辨析

公允价值概念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当时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为了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美国金融界便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之后,公允价值计量一直被作为预防金融风险的利器,而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却被指责为火上浇油、危机之帮凶。

(1)针对“市场失灵,价格不能反映价值”的论断

在此次危机当中,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而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债券投资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为其资产定价,金融危机自然就会消退。

然而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其价值往往是由于人们的不理性行为造成的,而投资者的不理性又与被投资单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紧密相关。如果一家公司不充分披露其所持有的不良金融资产的数量及其贬值程度,即使其所持不良资产比例并不高,该公司的投资者也会因为信息不够透明而抛售公司股票,使得资产状况本身较好的公司股价大跌,表现出市场失灵。此时,要做的不是停止公允价值计量,而是如何完善该种计量方法,使信息披露更加充分,避免投资者的盲目行为,利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保持市场的有效性。

(2)针对“信心危机”的论断

一些银行家认为,公允价值及时反映证券价格的下跌将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其结果是带来证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于是他们要求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以维持投资者信心。

会计业内人士认为抵押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不是导致信心危机的原因,因为不采用公允价值,投资者会由于对资产的计价依据和计价方法不了解而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产生怀疑,更有可能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不理性的行为而影响到市场效率。

(3)针对“暂停公允价值有助于减少纳税人损失”的论断

政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使许多金融机构的问题浮现,需要政府注资救助,而政府的救助资金来自纳税人,因此,认为暂停公允价值计价,使浮现问题减少,可达到减少救助成本,从而减少纳税人损失的目的。

很明显,这是一种掩盖事实真相的自欺欺人的做法,也许装作没有事情发生就真的不会有事情发生,但这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熄灭,只会酿造出更大的灾难。

(4)针对“市场逆向选择”的论断

有人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以公允价值计价的同时,持有期间调整权益,只有在处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会给管理当局提供利润操纵的空间,甚至影响到市场的有效性。当证券市场价值下跌时,证券持有人继续持有该证券,此时公允价值的下降只会影响其权益,而不会减少其当期利润;当证券市场价值上升时,证券持有人反而会将其抛售,因为其公允价值的上升要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的盈利。其结果是价值上升的证券反而遭到投资者的出售抛弃,使其价格开始下跌,市场价值开始背离其内在价值,严重时甚至造成市场失灵。

我们认为,市场的逆向选择源于会计处理方法,但并非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而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明智的应对措施不是废止公允价值的使用,而是强化公允价值的概念,使其处理更加完善。

二、恰当使用公允价值应对金融危机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各国政府纷纷实施救助计划,以减少危机的损害,防止其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纷纷向市场注资,或采取向各大银行提供比市场上同业拆借利率低的无限额拆借方式,或者购买市场中的问题债券,以减少投资机构的损失。在注资救市未能有效控制金融危机蔓延时,金融界与政界将目光纷纷投向公允价值计量。但暂停或修改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才能直击问题的本质。

在证券市场有效且活跃的条件下,证券的公允价值合理且能够获得,证券性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在证券市场不活跃时,投资者没有市场数据可作参考,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其价值。而当市场失灵,证券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时,往往是由于投资者对于证券不理性地购入或抛售造成的,而不理性主要是源于信息不够透明,因此,应恰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使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充分,提高信息透明度。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高校商学院的教育敲响警钟,“商学院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的领导力,而不是利益驱动的领导力”②,注重商业道德教育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预防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当前金融危机不是会计问题》,2008年10月于北京。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新会计准侧

一、引言

不久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使得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许多人将矛头指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的美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报告实体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这在必然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广泛的引入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运用的得当产生了思考。在新准则中有多处引用或修正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是否会引起新一轮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1、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我国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公允的双刃剑作用也因此得到体现,在市场向好的时候,以所谓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获利颇丰,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的利润,使得投资者和管理人对其产生盲目乐观的预期。一旦经济下行、市场看空的时候,相关金融资产价值将被低估,按会计准则规定,金融机构将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资产属性计提准备或者减少所有者权益。更甚者陷入周期性循环:市场价格下跌-提取高额减值准备——非理性抛售——价格继续下跌——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本次的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其实质也就是投资者对價值无法做出合理的预期,投资者信心的丧失。

从最新出炉的08年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后,在1624家上市公司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资产总额的8.14%,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中金融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的10.44%。在本次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业所遇到的冲击小于预期效应,主要就是因为,一方面因为中国的银行没有像美国的一些银行一样,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投资业务机构的表外化,高杠杆化投资成为主要部分是美国银行的主要特征。而我国,国家控股还占了相当的比例,借贷资金用途相对谨慎。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在中国尚处于实践期,在逐渐由历史成本计量进行转变和细分,没有完全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进行接轨。

2、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中规定会计报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对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价值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引用这一计量将意味着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随市价的变动而发生显著性变化,即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当期的利润,一旦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才将分别确认收入和成本。公允价值变动随之转出。

从我国的08年最新年报中可以看出,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690家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但有670家采用了成本模式计量,只有20家是采用公允模式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515.90亿元,4家披露了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大多数企业的房地产资产基本上反映其实际价值并按期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市场价值波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不可否认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经济,以“国字”开头的企业不断将大量借入的资金变为土地资产,一方是房屋的积压,一方是市场的供不应求, 种种迹象表明,怎样合理的规范市场的计量标准,给与投资者正确的市场预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三、金融危机下国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反应

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依然仍在持续,人们从最初的无助,恐慌,到现在归于理性的回顾与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国际社会对其作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在不停的争议和妥协中美国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

随之,德国新会计准则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帐面上可以实现利润。韩国FSC发表声明,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放松会计规定。新加坡新准则允许公司按到期价值为资产估值,也是避免公允价值计价带来的减值损失,这对于以金融为支柱的新加坡来说无疑是准备全力以赴来支撑了。

但笔者认为无论会计政策怎么改变,都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变帐面利润的作用,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这不仅将增加投资者悲观的预期,推高了风险溢价,而且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信心,使得危机可能会加剧,且将延迟资本市场的复苏,甚至可能埋下了下次危机的种子。

四、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保持中国特色,逐步向国际趋同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像美国一样受到剧烈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我国既定新会计准则时,根据我国国情谨慎的使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在采用具体准则时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随着中美启动“会计对话”到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路线图即将出炉,我国的会计制度也越来越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金融危机所暴露出以公允价值为核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当前,我们国家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新型+转轨”特征,波动性高于成熟市场,金融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国际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因此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更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适度国际化。

(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提高估价技术

新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是必须存在活跃的市场,而活跃市场的存在需要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说加强市场经济建设是以较低成本获得可靠的公允的条件。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体系,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

(三)加强央行的监管之权,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财政部关于金融监管的措施:加强央行的职权,由其接替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投资银行及其控股公司实施监管;创立跨行业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弥补交叉监管疏漏,促进政策协调。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组织实施,在总结我国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的晚上。同时应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加强独立董事的职权,扩大外部审计范围,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

(四)强调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从本次金融危机来看,加强会计人员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可以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假冒运用公允价值实则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同时公允价值的判断也依赖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很好地运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6

[2]财政.金融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2001

[3]张华.刍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影响与启示[J]会计之友,2009,03

[4]陈高华,李艳,吴东立,甄立敏. 美国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性问题[J]财会月刊(会计)2009,01

[5]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09

[6]李畅.浅析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及比较[J]财经论坛,2006,07

[7]李珂,陈含,郑微,吴育新.由雷曼兄弟破产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景 篇6

一、公允价值——“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推向了高潮, 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引入也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允价值在一夕之间由预防风险的利器变成了金融危机的“帮凶”。

1.公允价值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都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 无疑这三种定义的实质是相同的, 只是表述有所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 (IAS 32) :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借鉴了IAS 32的定义, 把公允价值与计量联系在一起,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把公允价值定义写成:“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当天, 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

2.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和特点。

我国基本准则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他的会计计量属性不同, 它不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计量, 而是对“假想交易”进行计量。结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们可以知道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 以活跃市场为计量基础, 以估计价格进行确认, 并且交易双方是自愿的。采用公允价值时, 在每一个报告期, 都要按新起点计量。对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作为未实现已确认的利得或损失单列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之下。而历史成本不反映已购入资产的市场风险, 在账上始终反映当时购买该项资产的企业资本的实际耗费。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就在于如果企业所有的资产和负债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该企业的财务报表将能反映报告日的价值。

3.公允价值的由来。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 才为后来引出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 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联邦政府动用1 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 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

4.金融危机暴露出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价格暴跌、回升、再暴跌, 瞬息万变。这些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变动所采用的计量方式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 按照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导致资产价值的增加或者减少并没有在利润表中得到反映, 而是首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 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 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 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 应当确认减值损失。投资价格的不断变化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 是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 从资本公积中转出反映在利润表中的。金融危机引起的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 将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计提减值, 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 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 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显然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贷款危机中, 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 那么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 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

二、公允价值——“聚焦热点”

在美国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中, 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帮凶”, 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修改都成为了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在对公允价值计量争议的过程中, 显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对者。

欧美政治家、银行家们纷纷成为公允价值反对者的代表, 他们认为按照这种会计方法, 企业没有实现的损益也要计入当期损益中, 这对深陷危机的欧美金融机构影响极大。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 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 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 这又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的价格, 市场暴跌和信贷紧缩已导致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减计资产价值, 使得其利润大降、资本储备减少。批评家因此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对于金融危机起着“放大镜”的作用。

2.公允价值的支持者。

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 (典型的是会计界和一些经济学界的学者) 认为, 这种会计方法为投资者提供了有关企业真实资产的准确信息, 失去了公允价值会计将会大幅降低会计账目的可比性, 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体系会创造出一个‘黑匣子’并对投资者隐瞒可能的损失, 这可能会使他们更加紧张并令投资者更加不知所措。同时, 一个更大的风险是, 公允价值会计一旦取消将不可恢复, 目前呼吁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政治家们并未找到另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

三、公允价值——“何去何从”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何去何从?从本质来看, 公允价值的命运取决于美国经济和金融界能否快速的从这场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在金融风暴肆意扩张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宣布可以从2008年7月1日其追溯调整会计准则。随之而来的是, 各国对于公允价值准则修改的浪潮。

1.美国:

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2008年9月30日, 美国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 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估值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该方案虽可避免资产减值带来的损失, 但模型和假设参数的合理性难以确定。

2.日本:

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 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

3.韩国:

考虑修改会计准则, 放松会计规定。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 (FSC) 12月22日发表声明, 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 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 放松会计规定。允许大型企业与上市公司将外币资产等列为避险工具, 产生汇兑损益不列入当年盈利。小型企业可以按照年中的汇率来评估资产。通过对记账汇率的选择, 企业的部分资产将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 从而促进稳定, 同时影响企业的资金信贷渠道, 以达到给企业补血的目的。

4.中国:

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旨在防止巨额浮亏,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2009年3月24日,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 (简称《监管通知》) 。出台《监管通知》目的在于, 金融衍生工具是企业稳定收益、对冲风险、参与国际市场经营与竞争的有效工具, 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滥用或运用不当则会放大风险, 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 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 不过该准则有待进一步改进, 以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如果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短期内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的方法, 而且, 还容易造成相关使用者的担心, 因此, 公允价值准则在短期内不会被停止使用, 但是需要对其准则进行完善和调整。

四、关于公允价值准则修改的思考

2006年9月, FASB颁布了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并且划分了公允价值估值信息的层级, 即按照估值信息的优先次序, 将用来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层级是报告个体在计量日能够进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标价;第二层级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同类、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的标价;第三层级是当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同类、类似资产或负债都不存在活跃的市场, 就以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和模型所需要的市场信息为基础估价。从这个级次的划分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等级将最高级别赋予第一层次, 而第三层次是最低级别。然而, 在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和FASB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澄清说明, 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 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 这就赋予了估值技术以更高的层次。相比较原来规定的层级, 我们可以看出, 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不存在活跃市场和有效的价值信息时, 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 以及降低由于账面价值下降而被收购的可能, 估值技术成为了大家认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那么这样的公允价值还是公允的吗?结合公允价值的产生和这次关于停止使用公允价值的呼声, 不难看出, 大家关注的是采用这一种计量属性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 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 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而美国现在采取的修改准则的方法可以说是为了救市而进行的努力。修改准则后, 引出的结果是亏损不在账上体现, 金融机构可以名正言顺的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 作对企业有利的账。

关于公允价值准则的修改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或者真正起到什么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摘要:美国爆发的金融风暴如潮水般席卷全球,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公允价值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公允价值在今后如何应用, 是否应该停止公允价值计量都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1)

[2].吴可夫.论公允价值会计的过渡性[J].财务与会计, 2008 (05)

[3].陈华.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1)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会计的走向 篇7

始于2007年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 学者们纷纷探究其成因, 公允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如IASC323号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 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SFASNO.157中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 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以及国会议员指责公允价值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认为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导致金融机构过分的对资产按市价减记, 低估了金融资产的真实内在价值, 且加速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由于巨额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 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对加重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2008年10月, 6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SEC, 要求暂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作为基准来盯住, 如果银行不必按照市值来给资产定价, 金融危机就会慢慢消退。

三、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一) 公允价值如实反映市场波动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状态时, 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大量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价格也随之飙升, 从而产生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反之亦然。以A股市场为例, 2007-2009年, 我国金融机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剧烈起伏 (见表1) , 而公允价值在其经营业绩中又占较大比重, 如2007年, 海通证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当年度净利润之比为19.44%, 中国平安达44.19%, 中信证券和中国银行分别为24.74%和27.15%。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也随公允价值剧烈波动。

不能因此而断定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引起了金融机构业绩异常波动。客观地说, 由于公允价值对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 公允价值能够揭示市场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二) 公允价值还可能缓和金融机构的业绩波动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 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必须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待出售时再转为投资收益。因而出售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反映收益, 缓和了经营业绩的波动。

(三) 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SEC应美国参众两院的救援法案要求, 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 2008年12月30日提交了题为《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的研究报告。明确认为公允价值并非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信用衍生产品投资巨额损失、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不透明以及贷款方市场信心严重缺失。该报告赞成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让投资者认识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的观点。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目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一) 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 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争论不休, 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严重缺陷, 进而怀疑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的概念。80年代末的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促使FASB广泛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90年代后, 衍生金融工具产品的大量出现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 使公允价值成为其唯一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2006年9月, 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统一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接着又于2007年2月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 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二) 公允价值的科学性

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外部的利益关系人, 会计信息应当对其决策有用。公允价值是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 它立足于当前的交易价格, 是最贴近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价格信息。从本质上讲, 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能够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有以下优势:

1、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 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 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 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

3、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4、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 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

5、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仍是大势所趋

FASB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一项解释公告, 进一步阐明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 该解释公告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售价的水平进行定价, 这并未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

2008年11月11日, 在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 公允价值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 对于金融市场的信用至关重要的公允价值应该保留下来, 并建议加强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2009年, SEC副首席会计师Stephanie Hunsaker表示“SEC最近完成了由国会委托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 该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应被暂停使用, 但需要进一步改进。”

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允价值难以体现其公允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 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参考熟悉情况的交易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市场, 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 应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就第一、第二层次而言, 有时市场价格并非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动, 据此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 很难真实公允地体现产品的价值。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认定, 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观判断和准确可靠的估值技术基础之上的, 鉴于无法保证主观判断的可靠性, 估值技术也存在误差, 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同样未必公允。

(二)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的相关资本市场, 然而当市场环境动荡不安时, 市场交易价格会大幅波动, 从而影响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获取。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 则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 但如果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 公允价值的判断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较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三)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增加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弹性空间, 增加了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难度, 特别是许多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更不易确定, 需要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的选择等也是不确定的, 在计量操作上同样面临着很大难度。

(四) 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的的顺周期效应, 是指市场利好时,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 价值高估。诱使各大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的情绪, 进而诱使股东增添超额利润的冲动;而一旦经济下滑, 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 价值低估, 金融机构要提高减值准备, 这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六、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

(一) 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和确定标准

1、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而对于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负债, 其公允价值如何取得, 准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为防止价格操纵导致的公司利润管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 应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

2、规范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 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 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 形成相对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如需运用估值技术确定的, 由相关部门指定研发机构, 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 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 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 以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

(二) 完善公允价值披露模式

市场失灵时,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资产价值偏离而不是公允。而历史成本有其优势, 应该综合利用历史成本的更具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更具相关性的特点, 使两者有效结合, 实施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并用的计量模式。

在现有财务报表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报告金额的列数, 针对每一具体财务报表项目, 分别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列示。为了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企业应该披露公允价值会计的更多细节, 如计量公允价值所采用的估价技术及依据的假设, 期初和期末公允价值余额的变化等, 便于使用者分析判断。

(三) 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除了遵循历史成本审计外, 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公允价值审计, 并披露二者的审计差异。通过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 可以从公司外部进一步制衡公允价值的运用, 促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公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7 (11) .

[2]、李晓蕾.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0 (1) .

[3]、刘永泽.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路径研究[J].会计师, 2009 (8) .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分析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社会公众对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表示质疑。认为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 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在金融危机中, 又使公司报表过于“难看”, 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 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更有甚者认为,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相反, 美国消费者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 认为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 会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幻想定价”, 肆意虚定高价, 由此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

(一) 公允价值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定义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 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自愿的各方进行的当前交易中, 即在非强制或清算性出售交易中, 买卖一项资产 (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 所采用的金额。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鲍春生认为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交易双方必须是在公平交易环境中, 并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 而且熟悉交易的情况, 这三个条件构成了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二是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要素计量时,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三是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交易, 而不是资产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形成的价格, 也不是资产在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真正建立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在我国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早在1998年, 我国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就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当时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 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环境都不成熟, 公允价值的信息量不足且不易取得, 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 企业利润被操纵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会计计量不真实。第二阶段: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和谨慎,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监管体系的缺失、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公允价值计量给人为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现象多次发生, 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但对现值的应用有所增加。准则的修订减少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 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态度的转变对于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三阶段: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大大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对公允价值禁而又用。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 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哲学观, 使计价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相联系, 真正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三)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

在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 但我国对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 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 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应用范围上远远小于国际会计准则, 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现状, 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 (2) 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 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也可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是使用公允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这说明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格局中, 历史成本仍处在主导地位, 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引入公允价值的。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 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可供选择时, 优先选择历史成本计量, 历史成本无法计量时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 (3)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 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提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规定, 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 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 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不是任何企业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 若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 是不能运用的。

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 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 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 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 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目前情况下, 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 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尤其应当注意的是, 在我国, 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 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信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 公司治理、企业高管人员道德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也是我国不宜以公允价值作为主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 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 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 在现实会计环境下,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仍是最优选择。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应对

(一) 公允价值的特殊背景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 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 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 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 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 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

(二)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暴露的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暴露出公允价值应用的诸多问题, 主要有:

(1)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导致“不公允”。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曾经享受过公允价值带来的快乐,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却谈虎色变,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新会计准则, 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 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 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记——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主要参考“市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具有“顺周期”特征, 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估值偏高时, 公允价值也会出现高估, 并通过放大再融资规模等途径加剧泡沫的形成, 而在市场低迷时, 公允价值又会出现低估, 并通过紧缩信贷等途径加剧市场的低迷。“顺周期效应”遮蔽了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市场行情好时,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 诱使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情绪。一旦经济下滑, 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 金融机构就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 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特征, 有不少市场参与者, 甚至立法部门专家, 认为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对本次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加剧危机的作用, 要求改革这一会计准则。

(2) 美国第157号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问题。金融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以下简称FAS157) 的一些缺陷。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 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 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 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同样地, 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 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致命的是, 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 FAS157却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 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取代过去的历史成本会计。但这种会计方法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不断下滑和低价出售套现, 使金融稳定性进一步恶化。因为企业在泡沫时期的资产负债表水涨船高, 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 由于持有的投资工具 (如基金、股票等可交易的衍生产品) 大幅贬值, 按市值入账将会产生巨额损失, 企业在资产贬值、盈利下跌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融资, 放大了财务困境的程度。

(三)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处理方法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处理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以清除其不利影响。

(1) 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利润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 没能及时改变会计计量属性, 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综合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 持有期间由公允价值引起的变动计入公司当期的损益。这一举措会对那些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若当期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 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增加;若股票或债券价格大幅下跌, 则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减少。拥有大量金融工具业务的上市公司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当期利润将受较大影响。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 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 其收益则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 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计入损益。这样, 绩差公司或债务重组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金融类企业是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资产重估的重点, 并且在经济形势乐观背景下, 金融类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用公允价值计量会直接影响到当期收益或者所有者权益, 从而改写上市公司净利润或者净资产。金融类企业自身主营收入的增加触发了自身业绩预增、估值提升、股价上涨等连锁反应, 最终通过公允价值传导给上市公司。

从上市公司2007中报看, 共有316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 其中240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76家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 平均为上市公司增加了巨额利润, 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59.44%, 而具有公允价值净收益的上市公司则利润增加更高, 平均占税前利润的79.78%。金融行业因公允价值的引入而受益最深。如中国人寿 (6001628) 直接增加了64.59亿人民币的巨额利润, 占其税前利润的三分之一强;排在第二位的中国平安也获得了30.94亿人民币的利润, 占税前利润的34.87%;排在第二十位的中海发展也获得了6000万以上的直接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一类涉及各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账面利润或者资产的增加, 股价上涨。统计显示, 2008年上半年, 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对于可比公司利润增长的负贡献约为6.26个百分点;而上年则提升利润增长约为10.76个百分点。

(2)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采取的措施。金融危机后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 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应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虚增, 从而加速经济发展, 在经济本身具有泡沫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泡沫。或在经济萎靡情况下, 又有可能发生像美国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当市场发生突变的时候, 信息披露透明化程度、传递速度日益提高的现代金融市场中, 市场价格的波动会迅速通过这种计价机制, 反映到主体的财务报告等, 并冲击公众投资者的心里预期, 在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作用下, 原来的价格波动信号被放大, 并即刻影响到实际交易, 又迅速成为下一报告期的计价基础。由此可以看到, 应用“市值计价”、“公允”的善意已被扭曲, 计价机制实际上在市场波幅较大时会起到助涨杀跌的帮凶作用。而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今, 波动已成为一种常态, 投资者心里预期变动的非理性因素也是客观存在, 经历了诸多波折问世的公允价值似乎仍太过于理想化, 与现实经济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确定公允价值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价格, 存在活跃市场, 有实际市场的报价, 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 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的基准价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还有期权定价模型等。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 应该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 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和可操纵性, 因而其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 其主要表现:一是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三是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三、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走向及完善对策

(一)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走向

公允价值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摒弃公允价值, 回到历史成本等传统的计量属性, 还是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以适应现实?赫兹在2008年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 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 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事实上, 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 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 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 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显然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并没有必然关系, 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次金融危机中,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 才使得金融风险得到了充分地暴露。显然历史事实已表明:其他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相比, 更无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情况, 产生更大程度的信息误导。因而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以适应现实已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研究。

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发布了针对第157号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 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 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SEC强调, 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 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 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 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郭健认为具体的做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例如:区别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环境, 就一些特殊市场情况 (如特别乐观或悲观的市场条件, 以及流动性极度匮乏的市场条件) , 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作特殊修正;就目前广泛应用估值模型重新做深入剖析, 改进其对经济预测参数的估计技术, 减少主观夸大经济波动的倾向, 区别各种市场条件, 拟订更细化更严密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披露, 在公允价值为主导的计量基础上, 增加其他计量属性的参考信息, 矫正非理性因素的夸大效应。邹慷行认为对我国会计准则而言, 应对三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 有选择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会计估值本身需要补充其他信息, 比如公允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建模技术以及假设, 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评估机构的风险。其次, 提高资本缓冲和备付金。增加缓冲资本和采用前瞻性准备金计提, 将有助于防止周期下降。为了完全抵御周期下降, 模拟显示为了抵御最严重冲击需积累的资本缓冲, 要比正常水平高30%-40%。最后, 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 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

(二) 金融危机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完善措施

从美国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使公允价值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 促使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 (1)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一定要与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协调, 既要不断提高信息的相关性、透明度, 更要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在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时应保持足够的谨慎, 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充分地沟通, 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究竟会对金融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考虑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意见, 共同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不断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 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当局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公允价值的使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目前, 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分布较为零散,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 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传统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已严重制约着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 理论界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 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 (3) 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为确保会计计量的可靠性, 就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而职业判断又取决于职业水平。因此, 要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各种培训等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 扩大知识面, 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4) 建立应用公允价值的风险控制机制。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兴计量工具, 将对会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 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 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 因为表内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 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 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5) 建立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随着企业新业务不断涌现, 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 因此, 必须加快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 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 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 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 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论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9

我国于1998年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率先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由于当时的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综合监管的框架和体系、信用体系以及中介机构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均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不足,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企业利润被操纵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计量不真实。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财政部暂停使用公允价值,并在相关具体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改革中,再次启用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发布的基本准则中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五种计量属性之一。在38个具体准则中,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涉及到了公允价值的运用。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运用公允价值方面,把经济业务或事项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存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第二类是可选择的公允价值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等;第三类是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将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反映其市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的不足

近20年来,会计界已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用公允价值会计全面取代历史成本会计仍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一)市场价格可能并不公允

公允价值会计的最基础假设是当前市场价格是衡量资产与负债价值的最佳指标。然而,在现实金融世界中,市场价格存在波动率高、代表性差等问题,因而,公允价值很可能并不公允。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价格具有即时性。在金融市场上,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价格的即时性特性非常明显,以期末即期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对未来的预期作用并不大。以公允价值最可靠的来源渠道——股票市场为例,在牛市中,一个价格高点后市场通常还认为有更高;而熊市中,低点后通常认为还有更低点。一年内,股价能涨10倍;同样,在一年内股价也能缩水至1/10。在这一股价涨跌过程中,企业经营情况变化远不如股价变动剧烈。而对于金融衍生品,价格的波动更大,期末公允价格只代表即时价格,今天还盈利,明天可能已出现亏损。

二是价格信息的非代表性。对于非集中交易的资产或负债,只有少量的交易存在,或者只有相关产品指数交易存在,市价交易价格的参考性差,争议也很大。美国商业性抵押证券协会(CMSA)在答复美国证监会(SEC)在一封信中指出,以复合的商业性抵押证券指数(CMBS indexes)来作为相关产品公允价值第一级或第二级的会计计量手段是肤浅的,并且,这种指数并不能反映这些产品的价值。

三是价格严重依赖于环境。在金融市场中,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法律制度环境、投资者结构及心理等,实践中很难确定一个没有争议的价值,因而,也就很难定义一个理性价格。最明显的证据是我国的某些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与H股,而两种股票价差处于变化不定之中,有时相差达两倍以上,很难证明哪种价格更公允,这就带来以何种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问题。

四是交易非真实性。公允价值是一种设想价格,并没有真正交易,也不是真正的转手价格。由于市场存在流动性问题,真正交易价格可能与市场上参考价差距非常大,但公允价值会计只要求以这种假想价格来计量收益或损失。由此还将引发税收与收益分配的争议。

(二)理论模型可靠性差

对于大多数资产与负债,由于缺乏相关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模型进行计算。但是,对于风险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这些模型计算出的公允价值有可能产生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各个模型的假设及参数值各不相同。正如有多种模型估算股票价格,各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会相差很大,并且很难判断哪种结果更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价值及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不可比,并且为管理层留下很大的操纵空间,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相违背。

对于外部审计、评级机构及监管机构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将极具挑战性,有时不得不依赖于企业自已提供的模型与参数。根据花旗银行2007年年报信息,其在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使用了800多个估价模型。随着银行业务涉及的金融工具逐步多元化,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将会成为一个难题。在次贷危机中,产品过于复杂,使得外部监管弱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公允价值准则的存废之争

围绕公允价值准则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美国FASB157号准则的推出,旨在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其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初衷之一,是让资产负债表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其推出初期,即遭到金融界的反对。

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美国的银行认为,许多工商贷款的价值和贷款条件独特,很难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强烈反对应用公允价值会计。

次贷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性特点表现更为突出,再加之安然事件后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异常谨慎,对次贷危机推波助澜,引来更大的争议,“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受到质疑。美国一些银行家和议员们强烈呼吁废止或暂停这一准则。对此各界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不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成因,或者即使不是成因,是否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而助长了金融危机。

一部分机构认为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具有因果关系,至少是关联关系,因此随即作出了一些改革举动。如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表示,正考虑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欧盟议会则通过了“允许金融机构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决议,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声明,准则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的结果。

也有权威人士表示,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无关,应保持公允价值准则的稳定,甚至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公允价值准则。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认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关键是要树立市场信心,只有知道市场真相才能针对损失采取措施,逐步恢复运作。并表示构建全球适用的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公允价值仍是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理事汤姆·林斯梅尔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其发生与公允价值没有直接联系,但需要重新审视公允价值,反思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

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只是把现实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会计准则只是尽其所能地做到信息透明。在这一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了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试图反映出市场最新的价格。改变会计准则,比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而废弃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际上就等于否定现实。

随着奥巴马政府救市方案渐次展开以及公众对新一轮企业资产减值计提和亏损报告的担忧,该问题的争论再度掀起。该准则支持者认为,在诸多试图找出资产真实价值的方法中,这是能最大程度避免主观偏见、随意性和恶意操纵,也最能令投资者信服的方法。该准则反对者认为,正是它的存在,把原本并不严重的次贷危机放大成了如今的金融危机;还认为,本次危机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危机,次贷损失造成的恐慌性抛售把相关债券的价格压低到荒谬的程度,大量持有这些债券的银行虽然并不认可这样的低价,但在公允价值准则要求下被迫大规模减记,于是连锁反应出现了:资产减记导致亏损和信用评级降低,而亏损导致股价下跌,评级降低导致交易对手要求更多保证金。资产负债表恶化和保证金压力又迫使银行抛售资产,从而进一步压低资产市价;这种连锁反应的原因是每个环节的参与者所依据的信息,均为公允价值准则下的同一套报表。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没有被迫采用该准则,那么上述连锁反应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危机也没那么严重。

四、结论:公允价值并非经济危机的元凶

众所周知,美国这轮金融危机祸起次级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原本打算通过建立特别目的机构(SPV)和结构投资公司(SIV)等组织隔离风险,并通过证券化创造形形色色的衍生金融工具转移风险,但是风险依然存在于金融体系之内。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只能转移风险,并不能减少风险,更不能消除风险。所以,这轮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而不是由公允价值所导致的;恰恰相反,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在揭示、控制风险方面的功效。

我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一个放大作用,而非金融危机的根源。对风险的漠视和对暴利的追求才是此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即便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不能解决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路.浅谈在当前金融经济危机下的公允价计量问题.财会研究,2008(6).

[2]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会计研究,2008(12).

[3]杜宝明,于奇峰.美国次贷危机对经济金融制度的影响.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4]邢精平.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经验与教训.证券市场导报,2009(1).

[5]曾小青,向玉章.关于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

[6]余恕莲,史玉光.次贷危机引发的会计思考.国际商务财会,2008(11).

金融危机的另类价值 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92-04

一、公允价值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要准确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公允价值的真实含义是表述的公允性,即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要进行公允的表述;二是公允价值的本质从经济学意义上来分析,是使用价值或者效用价值,因而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三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市场价格和协商价格两种,其中,市场价格相当于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所规定的第一个标准,协商价格相当于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依据规定的第二、第三个标准。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有四个:一是现行市价,这是最可靠的后续计量基础;二是评估价,其取决于专业评估机构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执业质量;三是计价模型,复杂的模型设计变量依赖于市场的数据输入;四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其可靠性取决于对未来现金流入和折现率的估计。作为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1、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是结果真实。公允价值计量立足于当前的公平交易,因而是最贴近商品真实价值的价值量,它强调的是会计事项当前的真实价值,对会计事项形成的历史记录不感兴趣。因此,相对于历史成本强调程序真实,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结果的真实。就决策有用性而言,“结果真实”显然优于“程序真实”。

2、公允价值的基本前提是交易公平。公平交易的双方是平等自愿的交换主体,他们在从事与资产转移或劳务提供有关的活动时,应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等价交换。交易双方均熟悉市场行情,且自愿、非强迫地进行商品交换。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公允价值的要件。

3、公允价值的时间特征是立足于现实。公允价值是“当前日”或“计量日”的一种公平交易价格或价格估计。在过去某一时点发生的公平交易价格不能称其为“公允价值”,只能叫“历史成本”。同样,在将来某一时点发生的交易,即便是公平交易价格,也只能叫“未来成本”或“未来价值”。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是一种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交易观。

此外,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上还具有其它一些特征:一是非确定性,即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二是变动性,因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或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况,因而公允价值会随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动而变动;三是集合性,公允价值只是在市场交易条件下对计量属性的一种再现和重复,实际上是多种属性的集合体。

(三)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有近20项会计准则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众所周知,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是小范围应用,不仅会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不到提高,还可能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但目前为止,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在具体准则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限制条件较为苛刻。如《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规定,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四)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较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

1、能及时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金融工具会产生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者权益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不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原因在于金融衍生工具着眼于未来,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而是在合约签订之时,企业一般无需付出初始净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很小,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标的资产和负债的转移也通常要到合约到期或者履行时才能实现。而公允价值计量则能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内核算,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2、价格异常波动时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风险也不断加大,企业有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误导企业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为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转让、出售时才予以确认,在其持有期间是不确认减值损失的。这样一来,当资产处于通货膨胀时,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和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净利润都将被高估。反之,通胀紧缩时,资产价值、净利润将被低估,从而导致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容易误导报表使用者。而公允价值计量能很好地反映在物价波动时资产的价值。因此,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信息有用性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面临的问题

(一)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尚不完善

运用公允价值的首要条件是存在成熟的市场,存在公平的交易。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还远远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仍然影响着市场交易,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活跃的市场,难以获得公允价值计量必备的信息,使得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受到制约。另外,目前由于利益集团呈现出非多元化的特征,势必导致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提供决策相关著称的公允价

值计量属性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缺陷

一直以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很难同时得到满足。首先,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而言,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其次,公允价值的取得还需要借助于各种估价技术,而在估价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倍受质疑;第三,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对计量方法问题的说明十分有限。这样一来,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这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财务报表项目出现波动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与我国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如资本市场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都会立即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从而加剧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例如,在利率大幅度变动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能更为迅速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计提的减值损失则比较保守。

(四)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存在缺陷,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的趋利动机越发明显,在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面前,会计人员往往容易丧失道德水准和职业良知,对资产进行虚假评估或不愿意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甚至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受到了来自上市公司、当地有关部门等方面的压力和利诱,同时为了招揽客户,稳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妨碍了执业质量的提高。而公允价值的运用扩大了企业利润的操作空间。一些上市公司可能用公允价值手段来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操纵。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方面: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或以债务重组的方式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使公司利润提升,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五)加大了会计监管的难度,提高了管理成本

以前的历史成本计量有发票作依据,现在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就要判断公允价值和帐面价值之间是否有差额,据此判断如何调整帐面价值。但是有些公允价值的取得难以形成书面凭证。这样势必导致一些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时,随意调节帐面价值,以使其帐面价值达到所谓的“公允”。而企业对帐面价值的调节又是按照会计法规规定的公允价值来核算的,使企业可以合法随意地调节财务数据,导致监管部门无从下手,市场混乱,最终导致失控的状态。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会提高管理成本,原因在于: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的计量属性,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从事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需要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调整的账务处理,这就要增加资产评估成本和账务管理成本;②为了预防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增加监管成本;③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于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要掌握新准则的有关具体运用,培训必不可少,培训费用也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之,要通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必定会增加管理成本。

三、解决公允价值运用问题的对策

(一)培育市场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有活跃的市场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可靠公允价值的条件。首先,要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得客观的市价。具体做法是:加强对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测与调控工作,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大力创新流通业,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其次,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改变一股独大局面,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实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相容,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对二手交易市场要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把资质审核的关口,从而使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第四,要加快各种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程序,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最后,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理论的研究

目前公允价值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由于我国活跃市场相对缺乏,公允价值的计量和确认更多地依赖现值,现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首先,要认真研究现值技术,努力学习国际上在现值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就现值问题单独制定一项准则,对现值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等建立统一的指导性规范,以便于实务的操作;其次,全面改进数据获取技术,扩大数据取得途径,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采集数据信息,同时保证人员的独立性,对数据的取得要遵循重要性原则,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最后,要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变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改善其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考核办法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评,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会计人员真正成为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

(三)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建立公允价值审计机制

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实施细则,增强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性,规范会计市场准入的审批制度,加强对会计市场准入监管中的审查,规范会计报告中有关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人手,加大对上市公司和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力度。当然作为审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因素,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由中国证监会采取招标的方式代为聘任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实施审计,上市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向证监会交纳审计费,然后由证监会与事务所结算费用,对于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审计意见的,应对其造成的经济后果承担法律

责任。

(四)引入全面收益理论,编制全面收益表

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它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在对公允价值的报告与披露方面,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创造利润,可以既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又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不仅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较大的问题,而且报表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对利润表中的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表中的期末净收益的比较结合现金流量,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减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动机。

(五)明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与范围,在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在参照公允价值层级的基础上,按照三层级分别明细披露。即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级:一层级参数是指在计量日报告主体有能力获得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不需要调整的报价:二层级参数是指一层级参数之外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参数,如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不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当期报价,或由于时间及参与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报价等;三层级参数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显然活跃市场的报价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数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选用一层级的参数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当可观察的参数无法获得时,才允许使用不可观察参数即三层级参数来计量公允价值。由于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不同,对三个层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分别披露,以便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利润来源,辨析利润质量。

(六)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

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更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介中机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上一篇: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下一篇:知识产权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