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合理的尺度

2024-05-03

把握合理的尺度(精选十篇)

把握合理的尺度 篇1

可以说, 作为新闻媒体, 如果缺失了舆论监督这一功能, 它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舆论监督所涉及的内容除了一部分百姓之间的利益纠纷外, 还有一大部分内容都是事关群众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矛盾上, 记者在采访中思想稍有偏颇, 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 就如何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采写尺度, 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政治尺度, 舆论监督应以大局为重,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力量, 因具有辐射面宽、影响力大、干预性强等特点, 它所发挥的作用, 是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无法替代的。有人甚至说“不怕内部通报, 就怕公开登报”、“不怕处罚, 就怕曝光”, 可见,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何其强大。

正因为如此, 作为新闻工作者, 就应该对自己所要采访的报道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有数”指的是对什么可以报, 什么不可以报, 什么可以加大力度、大张旗鼓地报, 什么只能点到为止做到了然于胸。

新闻媒体应该站在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进行相关的舆论监督报道。这就要求记者要树立全局观念, 无论在选题立意上, 还是在采访写作上, 要做到审时度势, 把握有度, 把是否有利于改革开放, 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作为报道的前置条件。

一般来说, 要紧紧抓住那些党和政府迫切要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 经过努力又能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监督, 这样既可以提高监督质量, 又可以增强监督力度。而对那些政府目前一时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 则要避免炒作, 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群众过激情绪和行为, 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2006年夏季, 有部分读者多次反映伊春市中心区部分街道存在着每遇急雨、暴雨, 必定积水成河现象, 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困难。当时的情况是, 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 也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因地下排水管道均为城市开发后铺设的, 已有近50年历史, 属于老管道, 而且地下管网面积大, 要想马上给予解决是不现实的, 因为夏季是伊春旅游的旺季, 政府在这个季节里已安排了不少大型活动, 而重新铺设管道则需要大兴土木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势必会影响市容市貌的美观, 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为此, 笔者走访了负责城市排水工程的市政设施管理处等部门, 请专业人士从城市排水设施的铺设沿革和地下管道的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指出了解决此事所面临的困难, 表明了政府正在积极解决此事的态度, 推出了一篇《暴雨考验城市排水设施》稿件, 不但解答了群众心中的疑问, 而且为政府分了忧, 此稿件也因此获得了伊春市好新闻一等奖。

同年5月中旬, 报社接到伊春商厦一楼部分业户打来的热线电话, 反映他们商店门前的道路因排水井堵塞, 导致污水漫上路面, 行人走在上面不时有滑倒现象, 不但影响了他们生意, 也污染了环境。笔者前去采访时, 发现堵塞的不只是一个排水井, 而是有3个排水井都在向外冒污水。笔者通过采访相继推出《排水井返污水, 半月无人管》、《污水照返不误, 业户心急如焚》等稿件后, 又将采访中业户的期盼和管理部门之间的推诿如实加以报道, 推出《堵塞的何止是管道》一文, 使事情脉络原委得以公开, 得到了当地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很快就解决了这件事情, 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把握尺度, 采写舆论监督稿件要具备相关的法律常识。

宪法赋予新闻媒体以舆论监督权, 有人更是将舆论监督称为无处不在的“社会雷达”, 因为它比起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来, 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那么, 是不是说媒体的舆论监督就可以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任何人、任何体系存在于社会上, 他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要求记者在舆论监督采访中要有理、有据、有节, 真正做到摒弃任何个人的偏见、情感和观点, 用理性把握采访尺度, 做到采访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

要做到这一点,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修养, 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业务水平之一。知法、懂法, 能使记者在采访中, 知道如何运用宪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展开工作,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 也会使记者在采访中能正确规避一些容易产生侵权越权的行为, 从而减少与被监督者的矛盾纠纷。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 舆论监督也需要监督, 应与法律监督紧密结合起来。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遵守社会主义宪法和法规, 严格按照新闻工作的有关规定, 采取谨慎态度, 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通过舆论监督报道, 维护正常社会生活秩序。

三、把握采写尺度, 舆论监督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报道的不竭动力。一些舆论监督报道, 社会事件错综复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有辨伪存真的本领, 不可道听途说, 对别有用心的言论和描述要注意甄别。对事件涉及的各方都要进行采访, 千万不可被事件表面现象所蒙蔽, 或只听一面之词, 偏听偏信。切忌浅尝辄止, 听风就是雨, 更不可主观臆断、掺杂个人偏见。撰写稿件时, 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选择运用采访素材, 多做客观叙述, 不要妄加评论, 更不能把话说绝说过头, 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运行。

把握尺度的名言 篇2

1、过犹不及。——论语

2、凡事不要过分。——忒壬斯

3、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汉·刘向

4、过头饭别吃,过头话别说。——佚名

5、过分的行为导致灾祸。——意大利

6、要求过高,反难成功。——英国

7、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英国

8、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绝。——法国

9、权利,就它的`本性而言,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马克思

10、鱼放三天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富兰克林

11、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普罗泰戈拉

12、用物过度妨于财,用气过度伤于身。——佚名

13、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淮南子

14、绝对的美德就像绝对的恶德一样肯定要弄死人。——美国

15、过分苏累于人无益。——英国

16、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朱熹

“尺度”的把握问题 篇3

繁荣表象之下人才断层的隐忧

时至今日,音乐评论的广度与深度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音乐现象的发展速度并未成正比的确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大现状。音乐评论的依附性决定了音乐现象的先行,有了一定的音乐现象随后才会有音乐评论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专业音乐学习者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于全球各地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和去研究世界各地音乐现象的时代特征、多元化特征和音乐现象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汲取的营养与精华带回国内进行传播与推广,新的音乐现象的普及便随之带动了音乐创作活动的发展和繁荣,音乐评论现象理应随之呈现一片繁盛的景象。

但事实却与想象相差甚远,由于各方面(人才的缺失、体制的不健全和没有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的因素导致了音乐评论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完全没有跟上新音乐创作的脚步,便也导致了音乐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评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便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生态循环圈。

夹缝中的尴尬

这种音乐评论的断层现象之首要原因与音乐评论人才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缺失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相关的人才,而是高端人才这一群体因各方面的原因(或许是解决温饱的原因)没有从事关于音乐评论方面的职业。现今中国的杂志业、报业等媒体行业的评论人才达不到应有的音乐理论修养高度,而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专业人士并不愿意专职从事媒体行业的工作,更愿意随大流往专业的学校环境扎堆,永远也接触不到社会,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他们并不清楚群众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和最关心的是什么。于是,小众音乐永远只能被小众所接收,与大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条深深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小众音乐创作工作者也永远在追求“新”的同时完全领会不到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或形式是不是大众们所需要和可接受范围内的(据姚恒璐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出现了音乐现象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缺乏沟通与交流的音乐现象便很容易如昙花一现般随后被忘记、被淘汰,音乐创作者们得不到听众们直接的鼓舞与引导,便也陷入无限的惆怅中,这样的音乐生态环境很难成就伟大的作品。

所以,媒体行业的人士对于专业音乐或小众音乐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而专业音乐评论人才也永远地蜗居在了学校的象牙塔里面,无法将自己对音乐现象的独到见解和美学理念推广开来,这种“深度”和“广度”的尺度还把握得不够大,然而要实现恰到好处的“大尺度”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胆识,才能真正对听众们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才能对音乐家们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极端与片面

音乐评论的极端与片面化也是当今音乐评论的一种现状。这种极端与片面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乐评人士过于将审美体验理论化或绝对化。由于音乐评论工作者受文化学识、音乐素养、逻辑思维、哲学理念,以及鉴赏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所限,每个评论人所涉及的角度、视野以及所看、所听、所感都不一样,在陈述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结论正确无误言之有理有据的同时,若将自己的结论过于夸大而没有将音乐现象的发生更客观和一分为二地进行评论的话,便会陷入一种狂妄和自吹自擂的死胡同。不讲究说话的分寸,一味将言语绝对化不留一丝余地,便也会很快陷入僵局,片面化的语言很容易使观点陷入尴尬的境地。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贾国平也曾发文抨击过这一现象,希望理论学习者不要学了某种现代分析方法便可随意运用于某曲甚至满谱子都是这种技法的运用,作曲家在创作和构思的时候也许根本不存在那方面的考虑。还有一种普遍现象便是没有深入群众,不知道听众们的真正需求。评论家们更应该深入群众,与群众站在同一个立场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需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性体验,然后折中取舍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既能让听众宜理解易接受,也能做到不失学术性的内容。

这种极端与片面同时也体现在极端的另一端——非专业人士身上,他们是最能代表群众的爱乐者,他们从群众中来,甚至可以等同于群众,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促使他们自愿去音乐厅感受各式各样的音乐现象,并怀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将自己的感受化成文字吐个痛快。吐的文字虽从心而发,能体现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也能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但是他们无法达到一个集哲学家、音乐家、美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高度,永远代表着群众,却无法从作曲的角度剖析每一个音的意义,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判断这一音乐现象长远来看所起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美学方面的评论往往是最能直接反应、检验和引导作曲家创作方向的一个分支,而整理音乐现象所体现出的理论价值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的,而将抽象的音乐现象和感性体验化成文字有时候是很苍白无力的,因为音乐本身很抽象,有时候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便很难将音乐的实感“说”出来。要真正实现音乐评论家集音乐家、哲学家、美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才真是凤毛麟角,其中音乐家倒不缺,美学家也不少,文学家也有,哲学家更是不乏其人,但这些大家们做到一定的学术程度很少有“大家”能再深入群众去了解大众所需,但从大家的这一端走向群众那一端去是比较现实和可实现的一种愿望,只是需要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

期待体制的健全

3G竞争需把握尺度 篇4

当网络工作成为一项日常工作,我们看到它充满了希望的时候,另一领域却透出一些危险的信号。网络从当前最主要矛盾的位子上暂时退下时,市场推广取而代之:怎么推广,什么时间推,推广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合理的把握。遗憾的是,我们目前没有看到太多的明智把握,反而是出现很多乱象,看到不少不合理、不正当甚至过激的因素。

近一周,从北方至南方,由东到西,我们对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等地的通信业人士进行了调研,普遍认为一些人为因素如果不受到控制,可能将影响3G未来的良性发展:比如不惜代价的竞争手段,比如恶性的破坏行为,比如激进的推广计划,比如过大的任务压力……

把握说话的尺度作文 篇5

第一,要找清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也就是你说话的身份。在任何的地方都有你固定的角色,就象我们在家里,夫妻的相处和职场同事相处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家里你的角色不同,职场和朋友里你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那么你要分不清情况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有失尺度。

说话要真实客观。一些人就喜欢主管臆测,信口开河,结果往往把事情弄的很糟。自己不知道东西不要随意的猜测,道听途说,可能是根本没有的事,好象是”百事通”到处说,待时间验证了结果的时候,自己也无法为自己自圆其说,若这样是不是很无聊。当然了,客观地反映事实,也要视场合、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说话时要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说话时,善意的去与人交流,不仅能加深彼此的距离,还是和对方建立友谊的基础。相反,同样一句话,如果不带善意的去对别人说话,有时不但达不到说话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恶化自己的关系。

总之,交往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交往中要尊重,真诚,宽容,互惠的原则,但是原则不同结果的区别会很大。也就是说朋友也分层次,分可交,可深交,不可交。俗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说话是一种艺术,艺术的表现就是听和说,但听尤为重要,事实证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交谈的效果越好,人际关系越融洽和理想。听,不单是用心理解,还需要积极地作出各种反应。在别人讲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最好伴以专注的眼神、赞许的点头或鼓励手势,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应让人把话讲完,不要急于插话或争论是非。讲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把握好说话的尺度,也就能掌握说话的主动权。更会赢得大家对你的宠爱。

把握好管理尺度 篇6

真正好的厨房管理者往往大公无私,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杜绝私情,在注重方式方法的同时,两手都要硬,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管理首先是要把“人”管好,然后才能做到管好“菜”。按制度办事要一视同仁,制度就是“热水炉”,叫你不要触犯它。其次,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处理,不要因工作比较忙而拖沓。第三,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公平对待,厨师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能明辨是非,称出你的威信。由于厨房工作的特殊性质,处理问题一定要特别细心,防止一些骨干厨师因心情不快而出现跳槽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要做到“赏罚”与“尊重”相结合。在厨房管理与分配上,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奖金发得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马上就会受到影响,而当奖金发得多的时候,却看不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多大的提高。美国学者史蒂文·布兰德提出了关于奖赏的“诫律”,其中第六条的内容是:“对员工超过目标的工作成效,应给予有效的奖赏。”他解释时特别强调了以下三点:第一,给予奖赏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把多余的精力或才能,用到于企业有利的活动中来;第二,在给予奖赏之前,首先是要让大家对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达成共识;第三,奖赏的对象,是工作成绩超过最低标准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奖金应该发给那些工作成绩“超过”最低标准的员工,而不是那些“达到”最低标准的员工。在奖赏激励中,厨房内部要形成一个积极的、良好的氛围,使大家主动积极的承担工作,主动关心集体,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降低消耗,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许多饭店对厨师实施菜品量化考核以此来提高厨师的工作积极性。量化考核既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应付思想,又可解决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如北京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推出了厨师“发牌炒菜”的举措,即每层厨房有专人负责发牌,实现一菜一牌,出菜数量当日统计、记录,月底累计,厨师每天每月炒多少菜,一目了解。在实现了具体量化考核后,他们再结合厨师的工作情况、技术等级,为奖金的合理分配积累了可信的依据,做到多劳多得,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奖金平均分配的问题,激发了厨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出菜速度,促进了餐厅的翻台率。在内部质量管理上,总厨师长作为监督巡查员,不定期、不确定班组、不提前通知,对出菜速度、菜品质量进行明察暗访,以充分保证出菜的质量。

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方面,许多饭店还有很好的例子,如山东淄博市周村宾馆,厨房员工热情较高,餐饮经营人气较旺。该店在餐厅菜品展示点菜区的上方,将厨房近10名厨师骨干用大幅照片亮相,并分别配上每个人工作和为人的“名言”、“拿手菜肴”等,以此来激发工作热情,顾客也有信任感,可以按人点菜、按菜点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宣传,还可以此增加员工的责任心和餐厅的信誉度,同样也是在扩大销售。

“比、学、赶、超”是厨房内部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厨房要充分营造良好的竞争气氛,定期举办“烹饪美食汇展”、“创新菜品竞赛”、“岗位练兵与技术考核”等,通过比赛活动,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在“比优、比胜”的过程中,使大家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浅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尺度的把握 篇7

一、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把握严格执法原则

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坚持的原则包括:全面把握、区别对待、严格依法、注重效果等。严格执法, 依法办案。对一般犯罪要严格执行法律, 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原则, 做到“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无论是从宽还是从严, 都要于法有据。严格依法办案的两个重要原则基础是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这两个子原则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具有指导和规制作用, 对宽严相济的理解, 很多人偏向将其理解为非宽即严, 非严即宽, 很容易走极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两个原则, 可以更好地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贯彻落实到实处。

1、罪刑法定原则是宽严相济政策的界限。根据刑法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 宽和严都是在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展开的, 无论是从宽还是从严, 都只能以现行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为限, 不能脱离法律规范讲宽与严的问题。贯彻宽严相济政策一定要在这个范围之内, 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是在法外开恩或者是法外施暴, 就是违法办案, 不符合宽严相济政策的宗旨。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事司法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底线和标准, 也是宽严相济政策对刑事司法的一个具体而又较高的要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要求考虑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性, 而且要求考虑犯罪人的人格特征方面的主观危险性的大小, 将责任与预防作一体化的考量。宽严相济政策正是以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为本,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主观恶性的特点等方面为参考进行宽严相济, 做到有宽有严, 宽严适中, 良性互动, 既不能宽到法外施恩, 也不能严到法外施暴。只把对这个宽严结合的尺度把握好, 才能遵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也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二、必须把握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所带来的刑事犯罪高发的客观现实, 决定了不坚持严打方针, 就难以有效地控制住社会治安局势。但是, 从刑事犯罪发展的规律来看, 严打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单靠严打不可能完全抑制犯罪、减少犯罪, 而且随着严打斗争的持续进行, 严打本身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因此,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调整并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对犯罪分子区别对待, 当宽则宽, 该严则严。

1、宽严相济就是宽与严的对立统一, 以宽济严、以严济宽, 宽严有度。我国当前正在进行重大社会变革与体制转型, 在司法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对轻微犯罪实行轻、缓的刑事政策, 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的犯罪实行严、重的刑事政策已刻不容缓, 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最终将实现惩治犯罪, 保障人权,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司法的公正高效之目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对重罪实行严打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了对轻刑宽松的一面, 渗透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从宽处理轻罪原则等内容;它的精神实质, 就是要求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 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 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 该严则严, 当宽则宽, 宽严互补, 宽严有度, 宽严审势。宽严有度是指保持宽严之间的平衡:宽, 不能宽大无边;严, 不能严厉无比。宽严审势是指宽严的比例、比重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当根据一定的形势及时地进行调整。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 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 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依法分别予以宽严体现, 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适用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

2、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是最终体现立法宗旨、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是我们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刑事政策。对于严重刑事犯罪, 该从重的要坚决从重, 该判死刑的决不手软。但同时, 对于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罪犯, 无论其罪轻罪重, 是否属于严打对象, 都要一视同仁, 该兑现政策的要依法予以从宽处理。如果因为严打而不兑现政策, 就会导致犯罪分子丧失对国家法律的基本信任。只有审时度势, 坚持宽严相济, 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果, 也只有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基础上, 才能最终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的有机统一。

3、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力措施。稳定是和谐的基础, 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在强调坚持严打方针的同时, 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既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 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又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 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比如, 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 主观恶性较小的, 应区分不同情况, 在法定处罚幅度内从轻、减轻处罚或判处缓刑;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可以探索实行社区矫正;对于法律、政策不明确, 可捕可不捕、可起诉可不起诉、可判可不判、可劳教可不劳教的, 应根据具体情况, 着眼于从宽处理。这样做, 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 有利于挽救失足者, 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冲突, 减少社会对抗,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在检察工作中把握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

检察工作, 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才能更好地实施和执行法律。贯彻宽严相济必须把握好尺度, 就是把握好法律规定的界限, 法律和政策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 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各个诉讼环节得到深入贯彻实施。

1、要在法律范围内做到宽严有度。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必须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原则, 实现政策指导与严格执法的有机统一, 宽要有节, 严要有度, 宽和严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 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做到宽严合法, 于法有据。在做到宽严相济的同时, 还要做到宽严有度。这里的“度”, 一是指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不能超过法律的幅度;二是指要有一定的标准, 不能无原则的宽或严。宽不是要法外施恩, 严也不是无限加重, 要当宽则宽, 该严要严, 在法律的幅度里宽严有度、宽严得当。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包括犯罪侵害的客体、情节、手段、后果等)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 (包括犯罪时的主观方面、犯罪后的态度、平时表现等) 以及案件的社会影响,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犯罪与社会治安的形势,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依法予以从宽或者从严处理。

2、“宽”的适用的法律依据。检察机关对于“宽”的司法政策执行的法律依据, 如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12月出台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 规定;又如, 2007年8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新修改的《人民检察院办理不起诉案件质量标准 (试行) 》, 提出具体的五种情形之一,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 可以依法决定不起诉。在我国逮捕环节是以“宽”济“严”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可以在法律范围内扩大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 并通过批捕检察官必须面见犯罪嫌疑人而不是书面审批等措施来切实减少不必要的审前羁押。只有将审前羁押率大幅度地降下来, 才能为扩大缓刑的适用等宽缓措施创造基础。

3、“严”的适用。主要依据是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律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二是依据罪刑均衡原则。必须严格按照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 做到罪刑均衡, 尤其是要正确适用“从重”情节。“从重”必须坚持以“依法”为前提, 在政策和实际操作上严格把握, 慎重运作。在政策上, 既要严格控制和明确界定“从重”的具体范围, 又要慎重对待和具体把握“从重”的幅度。在实际操作上, “从重”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量刑的幅度以内, 并且“从重”处罚的幅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三是严格执行程序原则, 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案。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把握 篇8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 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 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 例如门, 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 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 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 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 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 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 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 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 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 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因其体量巨大, 高度很大, 是城市的重要景点, 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 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 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 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 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 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 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 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 而不能脱离城市, 自我夸耀, 唯我独尊, 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 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 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 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 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

1.2 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 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 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 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 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 如果得到这一点, 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 若不能得到这一点, 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 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 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 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 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 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 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 (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 , 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 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 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 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 尺度具有等级性, 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 (裙房、主体和顶部) , 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 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 也不易过多, 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 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 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 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 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 易向后退, 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 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 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 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 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 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 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 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 高层稍后退, 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 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 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 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 不宜过大或过小, 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 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 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 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 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 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 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 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 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 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 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 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 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 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 形成人的视觉质感,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 来塑造建筑物, 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 或者换言之, 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

2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 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 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 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 特别是高层建筑, 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a.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 可以形成城市的“冠”, 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 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 或虽采用相仿高度, 但彼此间距适当, 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 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b.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 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 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c.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 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 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 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 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 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 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 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 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 除此之外, 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 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 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 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 结合人的尺度, 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 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摘要: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 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 结合人的尺度, 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 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把握合理的尺度 篇9

一、基于真实起点, 找准教学切入的角度

教学切入的角度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寻找合适的切入角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 顺学而导方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就负数而言, 尽管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是一堂起始课, 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生活经验。从课前的调查中发现, 全班52人中有35位学生已经认识了负号, 能正确读写负数的约占67%;其中有28人能结合生活情境说出负数所表示的意义, 约占54%。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 笔者把负数的读写作为本堂课教学的切入点。

(一) 以点带面, 认识负号

【片段一】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负数。课前老师了解到很多同学都在生活中看到过负数, 谁来说一说?

生:电梯里地下车库用“负-”表示, 这是个负数。

生:电视里天气预报零下5℃写成“-5℃”, 这也是负数。

生:我知道如果做减法不够减了, 可以用负数表示, 比如2减去4等于负2。

……

师:电梯里地下车库表示为“负-”, 这个数会写吗? (生尝试写负数)

师:一个数前面写上负号, 这个数就是负数。负号的写法和减号一样, 但读法不同。

从上述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 学生对负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大部分学生已经看到过负数的表示方式, 因此负数的读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成问题。这样的切入角度简洁、高效, 遵循了学生的现实起点。

(二) 联系沟通, 扩充数系

【片段二】

师:请你找一找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负数?

师:余下的数我们早就认识了, 这些都是正数。正号“+”既可写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想一想, 除了这里看到的数, 还有其他的正数和负数吗?

生:还有很多, 写都写不完。

师:对, 正数和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方面巩固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另一方面将负数及时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关于数的认知体系。认识正数无需用太多笔墨, 学生以前认识的数绝大多数都是正数 (除0外) , 只要简单沟通即可。

二、延长过程体验, 夯实知识理解的厚度

数学概念的建构需要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提炼和概括。如果建构过程过于简化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刻, 成为“压缩饼干”。对于负数来说, 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肤浅的、感性的。显然, 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不够的。教师需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 丰富感知、深化体验, 促进对负数意义的本质理解。延长过程体验是感悟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必要前提。

(一) 概念建构——丰富感知积累

【片段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正数和负数,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举例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正数和负数的意思是相对的, 比如温度计上负数表示零下几度, 正数表示零上几度。

生:我觉得是相反的, 电梯里“-1”是地下一层, “1”是地上一层。

……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材料, 请大家分析一下。

(1) 欣欣服装店的财务报表。

(2) 两只股票的涨跌情况 (单位:元) 。

(3) 妈妈的银行卡透支情况。

(4) 根据气象预报, 明天湖州天气情况 (如下图)

板书整理:

师:像这样意思相反的一对量, 叫作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数学符号的抽象和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丰富的感知积累作基础。教学中, 教师首先请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正负数之间的关系,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感悟负数的意义。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 教师需要继续提供更丰富的并具有结构性的感知素材, 延长体验过程。这里教师所呈现的几组材料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是他们所熟悉的材料, 能够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并激活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的联系。同时材料的结构性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比较和辨析中认识正负数的关系, 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在联系、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 学生逐步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二) 概念运用——剖析思考过程

【片段四】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太湖今年5月份的水位高于警戒线1.6米, 记作“+1.6”米;11月份低于警戒线2.2米, 应记作 () 米。

生:-2.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高于警戒线用正数表示, 低于警戒线正好相反, 所以要用负数表示。

(2) 在某一场足球赛中, 德国队上半场丢了两球, 记作-2分;下半场他们加强进攻连进三球, 记作 () 分。

生:+3。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丢球用负数表示, 进球就要用正数表示, 因为意思是相反的。

(3) 小军和小华从大树的位置出发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小军现在的位置记作+200米, 小华的位置记作-200米。请你猜一猜两人的行进方向。

板书整理:

师:这么多答案, 说明他们的行进方向无法确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什么?

生:他们的方向肯定是相反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现在的位置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的,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所以行进方向一定是相反的。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 形成概念, 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运用概念。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 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表示, 还要进一步剖析他们的思考过程。从上述片段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相反意义的量”这个角度展开思考, 促进概念的内化。必须指出的是, 学生在阐述思考过程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过于强调使用数学术语进行规范化表达反而会走进“模式化”的误区, 淡化意义的实质理解。

(三) 概念深化——借助数形结合

【片段五】

师:小红还站在大树底下, 她现在的位置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比较合适?

生:用“0”表示, 因为小红没动, 还站在大树底下。

师:那么“0”算正数还是负数呢?

生:我觉得既可以算正数也可以算负数。

生:我觉得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为小华向东走, 小军向西走, 方向相反的时候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小红站着没动, 不知道向东还是向西, 所以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说得很好。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从图上看, 0表示小红站在原地, 没有出现相反意义的量, 所以数学上规定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样, 可以把我们所认识的数分为几类?

生:有正数、0和负数。

负数的出现丰富了“0”的内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0”表示没有, 是最小的数。然而负数的出现使“0”成为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原点) , 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逻辑上看, 确定原点是构成相反意义两个量的前提条件。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 “0”的抽象性高于负数, 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体验“0”的意义对于深化概念理解有着重要意义。教学中采用教材上例3的大树图, 借助数形结合形象地解释了“0”作为正、负数分界点的意义, 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呈现了数轴的雏形, 构建了完整的有理数系, 为后继学习作了有益的铺垫。

三、关注学生差异, 把握思维拓展的尺度

数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同样是提升课堂效度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的教学拓展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 同时又能使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 培育积极情感, 并为后继学习做好渗透、打好基础。但是, 拓展需要把握好尺度。就笔者的观察, 课堂拓展部分太难、太偏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了学生望而生畏, 其效果适得其反。好的课堂练习设计必然是同时兼顾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那么,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呢?

【片段六】

1.比赛用的羽毛球规定了标准质量, 4只羽毛球称重, 并和标准质量比较后记录为:

(1) 号球-0.5克 (2) 号球0克

(3) 号球+0.35克 (4) 号球-0.2克

师:这里的“-0.5”“+0.3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0.5”表示比标准质量轻0.5克, “+0.35”表示比标准质量重0.35克。

师: (2) 号球真的重0克吗?

生:不是, 这个“0”表示 (2) 号球和标准质量相差0克。

师:也就是说 (2) 号球的质量正好与标准质量相等。这些羽毛球中哪个最重, 哪个最轻?

生:我觉得 (3) 号球最重, (4) 号球最轻。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也认为 (3) 号球最重, 但我认为最轻的应该是 (1) 号球。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 (1) 号球是-0.5克, 也就是比标准质量轻0.5克, 而 (4) 号球是-0.2克, 只比标准质量轻了0.2克, 所以我觉得 (1) 号球更轻。

师:是吗?我们画图看一看 (板书, 如下图) 。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 (1) 号球比 (4) 号球更轻。

2.通常, 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

师: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应该怎样表示?

生: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3.43米, 因为它比海平面高8843.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应为-155米, 它比海平面低155米, 正好相反。

师: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一个非常小的岛国, 该国平均海拔高度为+1.2米, 表示什么意思?

生:“+1.2米”表示这个国家的平均海拔高度比海平面高1.2米。

师:如果海平面上升2米, 以上这些海拔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变为+8841.43米, 因为海平面上升了, 海拔高度缩短了2米。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变为-157米, 它离海平面更远了。

生:图瓦卢的平均海拔高度会变成-0.8米。

师:为什么变成用负数来表示了呢?

生:本来它的平均海拔高度在海平面以上, 用正数表示, 现在海水上升2米, 它已经在海平面以下了, 2-1.2=0.8 (米) , 所以用“-0.8米”表示。

师:你们认为地球上海平面上升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

生:会的, 如果全球气候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就会上升。

师:看来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真的非常重要。

上述两道习题的设计都力图体现问题的拓展性, 即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下逐步提升思维要求,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第一题中, 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 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正负数和0的意义;第二层次则体现了一定的思考性, 学生的思考是基于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而教师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形结合进一步使学生更直观地比较出两个负数的大小。第二题是在课本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二题) 的基础上适当作了改动, 增加了思维要求。如“如果海平面上升2米, 以上这些海拔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里既可以作数学思考 (感悟绝对值的意义) , 也可以作一些人文思考 (环保意识的渗透) 。可见, 数学课堂的拓展应立足于教学内容, 把握好尺度, 既有利于课时目标的达成, 又能适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尺度的把握 篇10

一、瞬时评价, 适时发现,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赏不过时”, 是说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 而这个最佳时机就是要及时, 激励性评价也是如此。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成功时, 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正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而这种肯定, 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 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 奇特想法等进行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可以使学生得到愉悦的体会,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推动学生持续不断努力学习。比如, 在课前准备中, 哪怕只点名表扬一位同学动手自理能力强, 就会有很多同学马上准备好, 混乱的局面马上改变, 如果把眼光盯在某个表现差的学生身上, 实行批评式评价, 其他同学就无动于衷, 认为反正又不是批评我, 那就等着教师一个一个点名吧, 学生会产生敌队情绪, 以致影响整节课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提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评价不拖延。

二、延缓评价, 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 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 或提问或实验, 让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 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 他们或分析, 或争论, 或同意, 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 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 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 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 补充设问, 点拨学生引发讨论, 引起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三、适度评价,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情感体验

“适度”是指进行教学激励的限度既要符合学生取得学习成绩与付出努力的大小, 又要注意现有的能力和能够开发的潜在能力。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都是不可取的。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往往多加赞赏:“学贵有疑, 这个问题问得好!”“你的思维很敏锐,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你真能发现问题, 瞧!都问到点子上去了。”教师赋予学生以自我角色意识, 启发他们捕捉自己的体验并进行创造。开放性问题的提出, 以及跟进的适度评价语,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情感体验,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适量评价, 因人而异, 力求收获最大值

上一篇:玻璃幕墙工程下一篇:道路交通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