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2024-05-04

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精选9篇)

篇1: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学术期刊通讯作者标注的规范性及意义论文

从行政科学到公共行政——学科史视角下的西方浅谈从科学发展模式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道路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文化发展内外关系关乎科学发展大势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党的三代领导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要遵循国际惯例”的文章,其中就谈到我国多数刊物不标注通讯作者的习惯,从而不利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就不符合国际惯例。

通信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还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Ta对文章的可靠性责任,并接受所有读者的咨询等。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应该以属于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优势是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即人脉。

目前,有一部分观点认为通讯作者应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日常通信与联系;而另一部分观点认为通讯作者是整个项目的学术指导者,非高级职称没有资格当通讯作者,不是论文的“通讯联系人”。

一、国内学术期刊通讯作者署名的不规范现象

国内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是一种习惯性做法,所以并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所以无章可循,再加上我们对通讯作者的内涵界定不清晰,就导致了其外延的随意很大。

在国外,投稿时会与编辑部签有一份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出版合同以示文责,但在我国这方面的责任归属全靠自律,并且通讯作者的标注已经对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绝大多数单位,职称评定和年底考核时会给通讯作者加分,所以出现了通讯作者标注泛滥和滥用的现象。

不管什么学历什么技术职称或者是否与本课题有关人员,只要在第一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通讯作者。一篇博士或硕士生的论文,不管是不是其导师,只要有导师身份的人都可以标注为共同通讯作者。

可见这种把通讯作者的“原始功能”与职称评定、年底考核、资金分配、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等挂钩的做法,导致了通讯作者署名的不严肃性,不仅影响了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的严肃性,而且严重影响了科学的严肃性。

二、规范学术期刊中通讯作者的标注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医药类和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会在论文多个署名的作者中标识一名或多名通讯作者,为了充分发挥通讯作者的功能,需要对其规范标识。

1、通讯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是课题的总负责人,要对选题确定和科研设计起主要指导作用,负责课题和论文的一切对外联系,了解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过程并对论文的科学性及结论的准确性负全部责任,能够解答读者疑问和外界的各种咨询。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或博士,通讯作者必须是其导师。

2、在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的情况下全刊要具有统一的标识格式。

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也可以用我们自己习惯的方法,像标识基金项目一样,有全刊统一的通讯作者的标识格式。如果一篇文章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通讯作者,则按目前公认的“按贡献大小排序”并用上角标A 、B、C……加以区分,同时在英文署名中也要标识Corresponding Author A;B;C……。

3、要有通讯作者的作者简介。

大多数学术期刊只有第一作者的详细的作者简介,鉴于通讯作者的重要性,应该有和第一作者同样详细的标准格式的作者简介。

4、解决通讯作者在数据库中的检索问题。

在严把通讯作者资格关,严控通讯作者标注滥用的同时,建议各大数据库增加“通讯作者”的检索功能。

三、学术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鉴于通讯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并在文章的特定位置有其详细的作者简介,这样会给通讯作者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成为论文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最终把关者,能有效弥补第一作者因资历尚浅和经验不足导致的缺憾,且助于保证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其次,有利于学术交流并有助于建立实力更强的审稿专家库。尤其是在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或在读博士的情况下,涉及到毕业以后的流动性,使论文原作者难以联系,会导致学术交流的盲目性,而标识了通讯作者就会完善学术沟通、交流、研讨的途径。

最后,标注通讯作者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规范通讯作者的标识,并增加通讯作者的简介,实际上是多了一条宣传学术期刊的途径,这些有威望、有建树的通讯作者在期刊中的出现,会为学术期刊吸引来更多有实力、高水平的作者和读者,这些学术精英会使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篇2: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1)按时完成每期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

(2)按时完成期刊每篇论文稿件的编辑、加工和校对,确保被编辑后的稿件内容正确、规范、完整、齐全;

(3)服从安排积极开展期刊评优、交流有关活动;

(4)对作者、读者、编委提出的反馈意见应及时解答,态度端正,讲文明,有礼貌;

(5)编辑之间不得互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

(6)未经审稿,不得私自登载稿件和承印广告;

(7)服从组长或部门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临时性工作任务;

(8)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也应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重要事情应及时以书面方式向部门领导提出申请和汇报。

期刊编辑人员工作考核细则

(1)根据编辑部工作计划安排,按时完成所管栏目的选题、组稿、编辑工作;

(2)按时完成审稿、编辑及校对,保证被编辑的稿件内容正确、规范、完整、统—;

(3)按规定要求努力提高所管栏目的技术编辑质量,做到选题新颖、组稿严格;

(4)了解掌握本行业最新技术、信息动态,参与期刊有关评选、交流活动;

(5)及时总结经验,广泛与读者建立联系,做好读者调查和信息反馈服务,促进发行量的不断扩大;

(6)责任编辑与其他编辑积极配合,做到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从而保证期刊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7)积极参与有关期刊的承印、出版、发行以及广告联系业务;

篇3: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模式研究

1 编辑与作者的共生关系

1.1 作者劳动是编辑的前提

没有作者的创作, 编辑劳动就成为“无米之炊”, 就没有劳动的对象。期刊质量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提供的作品的质量。作者和编辑互相依托, 互相制约。

1.2 编辑劳动是作者的延续和作品的提升

作者撰写的书稿要经过编辑的劳动, 才能变成社会产品的成品。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 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 作者的劳动产品还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 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1.3 编辑与作者具有互生关系

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一要尊重作者的劳动, 认真组织和审读、修改稿件;二要向作者全面介绍读者的意见和要求, 使作者的作品更有针对性。要善于以读者代表的身份提出意见和建议, 帮助作者提高作品的质量;三要坚持公正原则, 对作者一视同仁, 严格按质量取舍稿件;四是经常向作者学习, 热情为作者服务。

2 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目前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构建一种互动模式。

2.1 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构建目标

提高期刊的质量。编辑与作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就是提高期刊的质量, 繁荣出版事业, 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了使期刊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编辑和作者都要付出努力。作者的文章应该着力使论点明确、概念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和语言流畅;编辑在此基础上, 按照期刊编排规范进行加工、整理, 这样编辑与作者之间互动循环渐进, 共同提高期刊的质量。

2.2 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大原则:

2.2.1 目标统一原则。

期刊编辑要合理协调自身发展目标与作者发展目标。一个理想的科学有效的期刊出版机制, 最终将促成作者水平和编辑水平的共同提高, 这样, 作者和编辑的自身发展既共同满足了期刊出版工作的需要, 又共同实现了提高国家科学竞争力的价值功能。

2.2.2 地位平等原则。

著名文学家巴金是一位优秀的编辑, 他认为“编者和作者站在平等的地位, 编辑同作者应当成为密切合作的朋友。”编辑在大批稿件中识别、优选有价值的稿件并进行加工时, 应遵循与作者平等的原则, 才能保证含金量高的稿件不被埋没。

2.2.3 相互依存原则。

编辑与作者是期刊出版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编辑要寻求与作者目标的“契合”点, 编辑与作者的目的都是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创新产物。期刊编辑要正确认识与作者的依存关系, 代表社会要求, 经过优选、优化等编辑手段, 使作者的科研成果得以及时有效地传播。

2.3 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模式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详见图1.编辑与作者互动逻辑体系图:

2.3.1 尊重。

作者在撰写稿件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编辑加工稿件时一定要慎重行事, 要尊重作者的个性风格, 尊重作者的观点, 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编辑与作者之间应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2.3.2 坦诚。

编辑要真诚与作者做朋友。编辑在与作者交流中, 以真诚为基础, 理解并尊重作者。编辑在与作者的交流、沟通时, 态度应诚恳, 气氛须和谐, 陈述意见要坦率, 观点当鲜明, 既不含糊, 又诚心诚意,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蠃得作者的心。

2.3.3 宽容。

宽容主要是指“宽厚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编辑与作者之间难免产生摩擦、误会, 这时编辑与作者之间别忘了在自己心里装满宽容。编辑与作者之间要明白和谐共存是永恒的主题。

2.3.4 平等。

选稿要遵循与作者平等的原则。不论是教授、专家、学者, 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期刊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应将个人喜好与偏爱压缩到最低的限度, 认真而平等地对待每个作者和每篇稿件。在进行选稿时不受作者个人因素影响, 只考虑稿件本身的学术价值, 考虑稿件是否符合办刊宗旨。

2.3.5 信任。

作者能把经过凝聚心血和智慧的稿件交给我们, 就是对期刊的信任和支持。因此, 在对待稿件的审读上我们要慎重, 不需要改的不改, 需要改的必改。编辑以执著、认真和亲和力赢得作者的信任。编辑只有获得作者信任和支持, 才能获得大量优秀稿源, 才能使刊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刊物才能办出高质量。

编辑与作者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的关系, 坚持精诚合作与良性互动, 就能推动期刊的持续发展。

摘要:编辑与作者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 对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针对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试图构建一种互动模式。

关键词: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冯长根.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幅快质量差距不小[EB/OL].人民网-科技频道.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1715/8233749.html.2008, 10, 23.

[2]威廉斯 (Alan D.Williams) .编辑都在做些什么?[M]

[3]格罗斯, 编辑人的世界[M], 中国工人出版社.

[4]韩云涛等.作者的编辑意识与编辑的作者意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5]刘晓刚, 李卫华.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定位[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6].燕祥.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刍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7].沈芸.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8].石颖.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的实践和作用[J].电大理工, 2008, 9.

[9].宫福满.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编 辑 学 报, 2005, 10, 第17卷, 第5期

篇4: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关键词】作者;学术期刊;责任编辑;版权问题

【作者单位】刘磊,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涉及大量版权问题。学术期刊由多篇独立的、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特点的论文汇编而成,论文是作者的研究成果,期刊为论文的发表提供了平台,同时论文还经过责任编辑的审阅和勘校,因此,只有协调处理好作者版权、期刊汇编作品著作权以及责任编辑付出个体劳动应享有的署名权这三者之间的版权关系,学术期刊才能良性发展。

一、论文作者的版权保护及限度

作者在论文创作过程中付出了精力,因而其版权受到法律保护,但任何权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扩大或缩小。在学术期刊出版的过程中,论文刊登是期刊和作者双向选择的结果,期刊要主动维护作者的权益,作者也应该顾及学术期刊的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版权保护不能超过限度。

1.作者版权保护的内容

我国1991年正式实施的《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学术期刊所刊载文章的作者享有著作财产权及著作人身权等权益。其中著作人身权又称著作精神权利,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或者密不可分而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是作者通过创作表现个人风格的作品而依法享有获得名誉、声望和维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主要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发表权是作者享有决定作品是否公开出版的权利,包括出版时间、地点、出版载体及出版方式等。署名权是作者拥有表明身份的权利,主要包括作者在作品中是否署笔名、本名、匿名等内容。论文修改权和保护论文完整权都属于作者的著作人身权,论文体现的是作者的个人意志、思想观点、理念或立场,他人不经允许不得对论文进行大规模的删减、修改,以免影响作者观点和论文原意的表达,甚至造成篡改或歪曲作者观点的后果,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著作财产权是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指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主要包括使用权、许可使用权、转让权、获得报酬权这几种权利。其中,使用权又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使用作品的其他权利等。当前,我国对学术期刊论文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有形使用(复制、出版和发行)、无形使用、演绎使用等。无论哪一种论文使用方式,作者都享有著作财产权,也就是作者有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

2.作者版权保护限度

权利行使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论文作者的权利限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法律的限制。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一旦向期刊投稿,就意味着已经和期刊达成出版协议,并授权期刊专有出版权。作者和期刊之间是双向选择和平等合作的关系,期刊必须尊重作者的法定权利,但同时期刊也有自身的审稿、勘校及排版标准,作者投稿即视为接受期刊对稿件的汇编处理。因此,作者和学术期刊一旦发生纠纷,协调应以《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为基础。比如作者向期刊社投稿,期刊社要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但根据刊物内部标准,也会对投稿作者的署名有明确规定:“多作者稿件署名必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列好先后次序,提供作者的姓名、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此时,作者既可以接受期刊社的要求,也可拒绝,放弃投稿。

其次,版权转让协议限制。现在不少期刊在论文发表前会和作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通过转让协议,作者可以选择将其版权中的财产权利转让给期刊,作者获得刊物发表机会和相应的稿费。版权的有偿转让是版权交易的基本内容,通常又称为“卖版权”,版权转让可以是版权中部分财产权利的转让,也可以是版权中全部财产权利的转让;可以是在版权保护期中某一段时间内的转让,也可以是在整个版权保护期内的转让。现在版权问题日益受到期刊社的关注,为了避免纠纷,一些期刊社会对有价值的论文进行筛选并要求签订版权转让协议,以防万一要使用时侵犯作者的著作权。

总而言之,作者的权利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在法律和相关协议的限制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但无论作者的版权是否被限制,期刊社都必须尊重《著作权法》和作者的权益,让学术论文发挥应有的价值,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

二、期刊版权问题分析

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会涉及一系列版权问题,包括专有出版权、版式设计权、汇编作品著作权、法人作品版权等。

1. 期刊的专有出版权

专有出版权,是指出版单位通过与合作者订立合同,在预定的期限或地域内,获得出版作者作品的一种专有权利;也指图书的出版者依据图书出版合同享有的在一定期限内独占出版他人作品的权利,属于著作权的邻接权。《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期刊对在本刊上首次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年的专有出版权。自作品首次出版之日起一年之内,未经期刊同意,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编、选编、改编的形式转载作品,但《试行条例》和本细则另有规定者除外。如期刊与作者之间没有相反的协议,一年之后此项专有出版权回归作者。”根据上述规定,除《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另有规定外,期刊对本刊首次发表的作品,自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的一年之内,仅仅享有自己重印本刊和禁止他人以摘编、选编、改编的形式转载该作品的权利,而没有授权他人出版该作品的权利。未经作者书面授权,期刊不得擅自将此项专有出版权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行使。

2.期刊的版式设计权

篇5: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期刊之家座席编辑每日核心工作

每天上班打开《山西档案》和《兰台世界》查到《中国教育学刊》与《教育探索》截稿日期;在《商业时代》跟同事谈《建筑经济》与《企业经济》后在电脑里找到《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发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对《铸造技术》和《热加工工艺》非常重要;就通过《传媒》告诉《青年记者》其实《北方论丛》和《兰州学刊》属于《学术论坛》与《学术研究》范畴,建议通过《出版广角》做好《科技通报》因为《青年研究》在做好《财会月刊》与《财会通讯》后通过闹市求闲439053347叩叩想把《小说评论》拍成《电影文学》或者《当代电视》通过《人民论坛》这个《大舞台》展现《教育与职业》在《时珍国医国药》、《肿瘤防治研究》以及《中国免疫学》、《中华医院感染学》等杂志期刊方面的可喜贡献!广泛而高效的核心工作成就了期刊之家人干练的作风和充实的人生!

为了期刊之家人的不懈努力和真诚奉献请分享转发我们的核心工作;期刊之家人将以不遗余力的热忱传播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美德!

篇6: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1 发表作者的文章要征得作者的同意, 避免侵犯作者的发表权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发表权, 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具体来说, 作者有权决定作品是否发表, 何时、何地发表, 以何种形式发表等。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在发表作者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征得作者的同意, 不能擅自发表他人未发表的文章。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公开发行的期刊不得转载、摘编内部发行出版物的内容。”根据这条规定, 内部发行的出版物上的内容不是想用就可以随便用的, 公开发原作者的同意。行的期刊编辑如果在内部发行的出版物上发现不错的文章, 想要刊登在本期刊上, 也要征得

期刊编辑对所收到的作品既没有转发权, 也没有改变其发表形式的权利[1]。编辑如果未经作者许可, 把收到的文章转发到其他期刊上, 或者发表在增刊上, 或者以文摘形式发表, 这些行为都侵犯了作者的发表权。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 自稿件发出之日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采用的, 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采用的, 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编辑在收到作者稿件之后, 要及时进行审稿, 决定是否刊发。特别是对一些时效性很强的稿件, 编辑更要增强时效意识, 对其进行提前审稿, 以保证稿件按时刊登。如果编辑人为地对稿件滞后处理, 耽误了稿件的正常发表, 给作者造成损失, 也是侵权行为。

2 尊重、维护作者的署名权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署名权, 即表明作者身份, 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第十一条又明确指出:“著作权属于作者, 本法另有规定和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这两条规定看似很简单, 但是实际工作中因署名问题引起的纠纷很多。

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仔细核对作者的姓名, 以防将作者的名字写错, 或者写成别人的名字, 或者将合作作者中的某个作者的署名漏掉。明确作者要求署真名还是署笔名。在某杂志社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杂志出版后, 某稿件的第二作者发现目录上丢了自己的署名, 原因是编辑没有核实目次作者和正文作者是否一致, 结果导致目录上第二作者姓名的丢失, 引起作者的不满。

2) 不得随意增加或者删除署名, 不得随意改动署名顺序。有些编辑利用职务之便, 在没有得到作者许可的情况下, 在其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姓名。殊不知, 编辑对稿件进行修改加工整理, 是编辑的本职行为, 目的是为了提高作品的质量, 而不是创作行为, 因此编辑不享有著作权, 不能在他人作品上署名。还有些编辑受别人的委托, 没有得到作者的许可, 便在其作品上署别人的姓名, 这种行为也是侵犯署名权的行为。在版面有限等特殊情况下, 编辑也要在所有合作作者都同意的条件下才能增删署名或者变动署名顺序。

3 在修改稿件时要把握好度, 保护作者的修改权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修改权, 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 应当经作者许可。”由此可见, 期刊编辑在没有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 有权对其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这种修改仅限于文字性的, 如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不规范的数字用法, 或者把句子改得更优美生动等。如果涉及到内容、数据材料、框架结构以及语言风格, 就要有作者的许可。

期刊稿件的编辑加工和图书稿件的编辑加工不太一样, 期刊有其自己的办刊宗旨和整体风格, 是对数篇稿件的汇编, 这就要求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时, 即要维护稿件内容、作者观点不被作实质性改动, 又要使稿件符合期刊整体的要求, 而且还要符合栏目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 编辑修改稿件很难把握好尺度, 一不小心就会侵犯作者的修改权。比如, 有的编辑很容易以力求完美的心态, 把自己的语言习惯、思绪模式以及期刊的整体风格过多地注入作者的稿件中, 使得加工后的稿件“满篇红”。这样, 一方面增加了编辑自己的工作量, 另外一方面很容易把作者关键的观点和内容改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 期刊编辑要有扎实牢固的编辑功底, 对错误的观点、不清楚的表述等应该改动的地方作改动, 对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要改动。

4 保护作品的完整权不受侵犯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 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作者保护其作品的内容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保护其作品不被他人丑化, 不被他人作违背其思想的删除、增添或者其他损害性的改动。著作人身权中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相辅相成的。编辑在侵犯修改权的同时, 也可能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2]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期刊版面的限制, 许多编辑会大幅度地删减稿件内容, 或者擅自将稿件以摘要的形式发表, 这都是侵犯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

5 按时足额付给作者稿酬

《著作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 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稿酬。当事人约定不明确的, 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作者付出了劳动, 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按时足额地支付给作者报酬, 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 也是对其经济权利的维护。稿件一经录用, 就应该及时结算稿酬, 不能以工作忙、作者地址不详等理由为借口拖欠作者的稿酬。在作者地址不详的情况下, 要通过合理的方式通知作者来期刊社或者编辑部来领取稿酬。

我国许多期刊都加入了清华同方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出版系统, 为此, 电子出版者在向印刷版期刊支付稿酬的同时, 也不能忘了还应向作者支付电子版的稿酬, 否则就侵犯了作者的获得稿酬权。[3]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 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 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在工作中, 许多期刊编辑在转载或者摘编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以后, 忘记了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报酬。这种情形应当引起编辑足够的重视。

6 作者投稿之后转移给期刊社的著作财产权

《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前款第 (五) 项至第 (十七) 项规定的权利, 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本条第一款第 (五) 项至第 (十七) 项规定的权利, 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 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 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

一般情况下, 期刊社在收到作者来稿时, 没有和作者签订书面的合同。作者向编辑部投稿以后, 就视为作者同意将自己作品的部分著作权转移给期刊社, 期刊社也就相应地享有了转移过来的这部分著作财产权, 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等。

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对编辑提出了法律层次上更高的要求。期刊编辑要树立依法出版期刊的意识, 加强著作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争取在工作的各个坏节都避免著作权法律纠纷的出现, 既维护好本期刊的合法权益, 也尊重和保护好作者的著作权。

参考文献

[1]苏锡安.科技期刊编辑与著作权保护.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12 (3) :195-196.

[2]曾志红.期刊编辑侵犯著作人身权的行为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75-77.

篇7: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那么,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应该怎样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与读者、作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自觉做到:在编辑思想上“一切为了读者”;在编辑实践上“紧紧依靠作者”;在自身建设上“自觉练好内功”。以下,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初浅认识和体会。

一切为了读者

在读者、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中,读者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期刊和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样,都是编给读者看的。读者是期刊的最终消费者和裁决者,期刊编得好不好,受不受读者欢迎,将决定期刊的前途和命运。任何期刊只有得到读者认可,才会有市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体现期刊编辑自己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许多高素质的期刊编辑都自觉地把读者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

因此,作为期刊编辑,应该在编辑思想上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读者至上”的意识,并将其充分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切实做到“一切为了读者”。

要真正做到“读者至上”、“一切为了读者”,就必须真正了解自己的读者。首先,每一个期刊编辑都要十分清楚,我们所办的期刊的读者是谁,或者说,我们的期刊是编给谁看的。既要了解我们的目标读者是谁,又要了解我们的现有读者是谁,还要了解我们的潜在读者是谁。其次,是要了解我们期刊读者的基本特征,包括他们的职业、学历、经济状况、年龄、性别、地域分布、阅读习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包括访问、座谈、问卷调查、建立读者联系卡等,收集、听取读者的反馈意见,深入了解我们期刊读者的需求,并将其作为自己编辑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要真正做到“读者至上”、“一切为了读者”,关键在于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中,要自觉坚持以读者的需求为动力、源泉,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了解读者,特别是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贴近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编读者所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制定和调整选题计划,努力通过期刊的个性特色和高品质内容来适应读者、吸引读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逐步扩大的核心读者群和基本读者队伍。与此同时,要根据读者的意见、建议,对期刊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创新,使期刊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这样,不仅能不断扩大读者对象,增加发行量,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不断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紧紧依靠作者

在读者、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中,作者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渗透在读者、作者与编者关系中的最重要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产品的供需关系。而无论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讲,还是从作者与编者的关系讲,作者都处于供需关系的供方。从期刊读者角度看,没有好的作者意味着看不到好的作品,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期刊编辑角度看,没有好的作者意味着没有好的稿源,其编辑工作更是无从谈起。简言之,任何期刊都离不开作者,离开了作者就等于离开了供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米之炊”,就会无法生存。

因此,作为期刊编辑,在自己的编辑实践中应该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紧紧依靠作者”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整个编辑工作的始终。这是办好期刊的根本。

要真正做到“依靠作者”,就要从思想到行动,真正重视作者队伍建设。每一个期刊编辑都要从贯彻本刊宗旨、满足读者需求的职责出发,以建立一支了解本刊性质、宗旨和稿件要求,具有较高撰稿能力,能够提供适销对路作品的作者队伍为目标,努力发现、培养作者,不断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对于行业、专业类的期刊,更需要发现和网罗具有较高资质,并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及前沿动态的专家、学者和相应层级的管理人员等作为刊物的作者,以提升期刊的行业性、专业性和权成性。其中专业性学术期刊还要突出它的专业性、学术性,除要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作者外,还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帮助审稿把关,否则,一旦出错,特别是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将直接损害期刊的形象,影响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编辑实践中,期刊编辑还应注意发现崭露头角的撰稿人和审稿人,特别是注意高水平资深撰稿人、审稿人的接班人的培养,从而保证期刊作者队伍的活力,确保期刊质量不致因作者队伍的变化而下降,这是使自己的期刊始终保持较高质量和较强生命力的可靠保证。

要真正做到“紧紧依靠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编者与作者的关系。编辑活动的目的是满足读者需求,而读者需求的满足靠的是作者适销对路的作品。作为期刊编辑,既是作者作品的传播者,又是对作者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组织者。应该说,任何一本期刊的出版,都凝结着编者与作者双方共同的劳动成果。两者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协作关系。事实上,期刊编辑在工作中打交道最多的是作者,对自己支持最多、帮助最大的也是作者。因此,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虚心向作者学习,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应如此,切不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对于作者,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资历深浅,都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密切配合、以诚相待的原则,尊重并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对于稿件中确实需作较大改动的地方应主动、及时地与作者商讨,或请作者自己修改,或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再修改,切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不仅可以加快稿件的处理周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引导和激发作者的参与意识。在与作者的交往中,期刊编辑还要与作者广交朋友,加强沟通,及时将读者的需求、本刊的性质、宗旨和本刊为满足读者需求而确定的选题意向、新的构思等传递给作者,增强他们对本刊的亲和力和认可度。这样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期刊也才会越办越好。

自觉练好内功

在读者、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中,期刊编辑是联系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依靠作者、服务读者的重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编辑在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发挥主导作用。

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在编辑思想上做到“一切为了读者”、在编辑实践上做到“紧紧依靠作者”外,对于期刊编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自觉练好内功”。这是正确处理读者、作者与编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办好期刊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期刊编辑出版的工作机构是编辑部。编辑部的职责是按照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编辑方针、

栏目设置和稿件要求,负责完成从选题、组稿、选稿、编辑加工,到审稿、定稿,再到录入、编排、校对、终审、终校,直至付印等全部工作程序,并处理好其中必然涉及的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编辑部整体效能的发挥对于确保期刊的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期刊编辑是直接担当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直接参与处理与作者和读者关系的主体,每位编辑个体的素质、能力、水平,对于编辑部整体效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期刊的质量如何,期刊编辑与读者、作者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素质的高低。所谓“期刊编辑要练好内功”,其意义和作用正在于此。作为期刊编辑,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内功”,指的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思想素质,也包括业务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合格的期刊编辑首先思想素质要过硬。从一定意义上说,期刊编辑的工作也是“替他人做嫁衣”。敬业爱岗、忘我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对于期刊编辑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期刊编辑的工作又是一项集体劳动,属于集体的事业。期刊编辑还要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要乐于并善于与同事同心同德,合作共事,互助互学,自觉做到优势互补。此外,作为社会传媒的期刊,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的或社会的或意识形态的属性。期刊编辑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法律素养和社会职业道德素养,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意识、与时俱进意识、信息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期刊编辑自觉练好内功,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至于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其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首先,是要具有作为期刊编辑必备的相关知识,包括:要精通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业务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期刊编辑工作的行家里手;要熟悉本期刊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并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努力使自己成为本专业或本行业的“通才”。第二,是要具有作为期刊编辑必备的较强的业务能力,包括:准确把握读者需求的能力、广泛联系作者的能力、策划能力、稿件处理能力、文字表达与加工能力、图文设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外文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在上述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的是策划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这里所说的“策划”,包括对树立期刊品牌的策划,对栏目的策划,对文章选题的策划,对重大活动的策划,等。期刊编辑是否具有应有的策划能力,是衡量其是否善于处理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期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期刊的编辑,尤其是专业性、行业性期刊的编辑,一定要有敏锐的信息嗅觉,特别是要有对本专业、本行业相关问题的洞察力。要善于发现合乎本刊宗旨、适于本刊内容的新情况、新观点、新特点及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善于从中发现和挖掘具有创新价值的选题、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求期刊编辑不断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编辑”。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自己的领导和周围的同事学习,向自己的读者和作者学习,更要向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学习。只有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才能开阔视野,目光敏锐,创新思路,形成好的策划。也只有这样的策划,才能顺利实施,从而提升期刊的整体形象或开辟新的重要栏目或形成新的重大选题,达到创造性地构建期刊的个性特色和品位的目标。一句话,只有这样的策划,才能使期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一位资深期刊编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者、作者与编者,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金三角,只有把握好这个金三角的协调、平衡,才能办出好的期刊。”如果此文有助于期刊界的编辑同行加深对这个金三角的理解,那正是笔者的心愿。

(本文作者为《森林与人类》杂志编辑)

篇8: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在科技期刊中, 图表不仅成为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而且具有表述直观、简洁、准确等优于文字表述的特殊功能, 对于节省篇幅、美化版面、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图表应用不当, 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笔者在《编辑整合规范方法的理论构建及应用举要》《编辑整合规范视角的优秀科技期刊编辑质量问题》一文中, 提及了对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问题。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 科技期刊中的不规范插图主要有:一是插图选取不当甚至纯属多余;二是插图与文字没有建立联系, 不便于阅读和理解;三是无图名或图名不准确、不精炼 (在图题名后明显多一个“图”字) ;四是图注不规范或明显多余;五是图文不符 (图像或文字存在错误) ;六是插图结构散乱或逻辑关系混乱等;七是图像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 对该分离的插图没有分图标示, 对图题名和或分图可以进行整合规范的却没有进行整合规范;八是图像在版面中的构成不合理, 明显缺乏美感。

相比问题插图, 表格问题更为突出:一是无表序、表题或表题不简明 (表题后明显多一个“表”字) 、不准确;二是栏头为空白 (第一列的栏目位置, 在表格的左上角) 或栏头名不能反映表身信息的特征或属性;三是对只能横向阅读的形似“三线表”未作规范处理;四是横向栏目内缺少必要的辅助线, 或添加辅助线不正确, 使栏目的多层次隶属关系模糊;五是没有将“公用单位”集中表示在表题之后, 或将仅限于竖向一列使用的“公用单位”扩大至全表;六是对内容累赘复杂可以化繁为简的, 没有进行简化处理而大量浪费版面;七是本来在一页内可以排完的表格人为地截断为续表, 甚至将续表转排到另外一页;八是应该进行整合或特殊处理的没有进行整合或特殊处理或处理失当;九是表身内容庞杂时各子项间缺少必要的横向隐型线或将隐型线标示为细实线;十是表注表述不当, 表内数字修约不统一、不规范, 表内标点符号使用混乱等。还有表格不自明或把本不属于表格的图文强行修改成“三线表”而弄巧成拙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能就比较突出的图表编撰问题略举数例, 以此阐释对科技期刊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重要性。

1. 对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基本思路

图表是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要素, 但作者原稿中所列图表不一定都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理论和方法, 编辑首先要对原稿中所列的图表进行取舍分合的整合性思考, 审视图表的必要性, 接着审视图表的科学性, 最后对必不可少的图表进行编辑整合优化等规范化加工。

(1) 全面审视图表的必要性——取舍

审视图表的必要性, 即站在全文的视角, 分析文中所列图表对表达文章主题和论证作者观点是否必不可少?图表的必要性即单纯的文字表述所无法替代的。如果用文字表述可以替代图表或精简图表的部分内容, 甚至用文字表述比用图表更简洁、更准确且占用篇幅更少的话, 那就应将所列图表删去。有的期刊一篇数千字的论文就有几十幅插图或表格, 对这些多图表的文章, 首先要审视这些图表是否必要, 几十幅图表一定有可以删除或整合的。

(2) 认真分析图表的科学性——选择

即使是必不可少的图表, 其表述形式不一定是科学的。例如把不具备表格基本属性的博弈支付矩阵图修改为“三线表”, 甚至在同一本期刊中, 既有作为插图的, 又有作为表格的, 也有既不作为插图也不作为表格的, 这些都属于图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图表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自明性”;其次是对具有“自明性”的规范图表, 还要从论文表述的需要, 分析图表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如果论文所述是事物的形态或变化趋势, 则应选择插图;如果论文所述是事物的数量变化及其对比关系, 则应选择表格;如果前述两者兼而有之,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 恰当选用图或表。

(3) 在整合基础上的规范化加工——优化

规范性以必要性和科学性为前提, 以整合性为基础, 即对图表的优化是在对图表进行整合优化基础上的规范化加工。除了前述对图表进行取舍的整合性思考之外, 还应包括对图表的拆分或合并处理, 以及对图表题名、内容及其注释的规范化加工等。即在图表必要、科学的前提下, 重点审视以下方面: (1) 图表信息是否直观、简明而准确? (2) 图表题名是否简明而准确地反映了图表内容的基本逻辑关系? (3) 图表内容 (数据及小数位数) 是否规范一致? (4) 图表注释格式是否正确和必要? (5) 图表在版面中的构成是否美观合理? (6) 尤其对有些结构零散、隶属关系混乱、内容交叉重叠的图表, 要进行分拆或整合处理, 甚至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 使其兼具必要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2. 对问题图表进行编辑整合规范的应用示例

(1) 对存在明显错误和局限的插图——正文“舍”图示例1 (图1~图3)

示例1是一篇论述国外科技进步与创新政策的文章, 全文共有3图3表, 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 均存在较多的问题。先谈插图问题。文中这样叙述:“美国:1953~2001年, GDP增长27.4倍, 而R&D投入增长55.7倍, 两者相差2倍。日本:1965~2001年, 比R&D投入增长高出2.5倍。韩国:1975~2001年, R&D投入增长高出7倍。”紧接其后配有3幅插图 (见示例1) 。示例1的图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插图与文字没有建立联系, 且文字表述顺序与插图的编序不一致;二是图文对照存在明显错误: (1) 文中美国“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53~2001年而图2中美国“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只存在1953~1967年; (2) 从图2可以看出, 美国R&D/GDP增长“两者相差2倍”的时间大约在1956年, 根本找不到1967~2001年的图像数据; (3) 文中日本“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65~2001年, 而图3中日本“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78~1988年, 根本找不到1988~2001年的图像数据; (4) 从图3可以看出, 日本“R&D/GDP增长”“高出2.5倍”的时间大约在1984年, 根本不存在1988~2001年的图像数据; (5) 文中韩国“R&D/GDP增长”的时间范围在1975~2001年, 而图1中韩国“R&D/GDP增长”时间范围在1976~1990年, 根本找不到1990~2001年的图像数据; (6) R&D/GDP增长“增长高出7倍”的倍数点和时间点都无法找到 (可以找到“增长高出1.7倍”的倍数点和时间点) 。三是这3段简短的文字表述也不准确, 可修改为:1953~2001年, 美国GDP增长27.4倍, 而R&D投入增长55.7倍, R&D投入增长是GDP增长的2倍;1965~2001年, 日本R&D投入增长是GDP增长的2.5倍;1975~2001年, 韩国R&D投入增长是GDP增长的1.7倍。将文字修正后这3个图都可以“舍”去, 可节约大量版面。

(2) 对零乱、不规范的表格——整合规范

示例2 (表1~表3)

资料来源:加入WTO后对中国科技影响的研究报告, 2001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科学技术指标 (1984年版)

示例2与示例1来源于同一篇文章。从示例2可以看出:表1—表3的竖向第一列栏头名“国家”明显不能统领其下属的子项 (“资金来源、政府、民间”或“20世纪起止年份、资金来源、政府、民间”) 。遇到此类问题, 可能有的编撰者以为只要用“资金来源”替代栏头名“国家”即可达到表格的规范化要求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 对示例2这类从属关系比较简单的表格, 在读取表身信息时, 应以竖向栏目为主语、横向栏目为谓语, 读出一段完整通顺的句子 (见整合表1表2) 。比如从整合表1表2可以读到:在工业化第一阶段, 美国政府R&D投入为51.70%, 民间R&D投入为48.30%;联邦德国……。

由于示例2中前两个表横向栏目以及竖向右边第一栏所属的子项完全相同, 只是表题名不同, 可以从整合表题名着手, 使表1、表2合二为一。由于表1、表2存在的问题较多, 对表1、表2的整合规范包括:重新拟定表题名并确立公用单位、重新设计栏目、统一数值修约、修正投入比例 (政府和民间的投入比例之和应为100%) , 以及在表身增加一条横向隐型线等 (见整合表1表2) 。

示例2中的表3也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的问题, 对表3重新拟定表题、修改栏头项名称、统一约数并修正“投入比例”后见修改表3。

(3) 对含有大量无用信息的巨幅表格——化繁为简

示例3 (巨幅表1~表4, 原表略)

示例3是一篇论述提高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文章, 在“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现状”一节中列出一巨幅表格。此表除了篇幅巨大、表名中“区域”二字多余、栏头项为空白、二级指标下缺少辅助线、数据小数点后的保留位数不统一、表注累赘多余外, 栏头项 (竖向第一列) 下属的33个子项除必要的4个经济区外, 其余29个省份与论证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主题关联不紧密, 因此都可以删除。由此可使表格从属关系简化, 表格篇幅减少近90% (见表4) 。

示例3中的表3、表4也需要进行整合规范:包括重新拟定表题名称并确立公用单位、重新设计栏目并添加辅助线、统一约数并对齐小数点、规范表注 (可删除400余字) , 见整合巨幅表3表4。

(4) 对博弈支付矩阵的整合规范——合规自然

示例4 (见表5)

表5来源于一篇关于国际环境合作效率改进的博弈分析论文, 有的编辑可能会在栏头“空白”处加上“发包方策略选择”, 这样从形式上看已似三线表, 但却无法用GB/T7713-1987等相关文献的要求读取表中数据。因此, 笔者建议对博弈支付矩阵的编辑整合规范应以合规自然为原则, 既要考虑表格的规范性要求, 又不能机械地套用表格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上述形似表格却含有组合数据的博弈支付矩阵, 建议以框图形式表示;对于分析各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 含有单一数据的判断比较矩阵, 建议采用“十字表”。

(三) 结语

基于编辑整合规范的视角, 不只是普通科技期刊存在较多的问题图表, 即使是获得多重奖项的优秀科技期刊, 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图表。本文所举示例均来源于获得多重奖项的优秀科技期刊, 有的是位列某类核心期刊前一二名的知名科技期刊。笔者按GB/T7713-1987等相关文献对表格的基本要求, 对一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为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进行了测试统计:全刊共有86幅表格, 其中64幅表格不规范, 5幅表格不自明, 问题表格数占表格总数的80.23%。另有一种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最突出的是“续表”问题, 本来在一页内可以排完的完整表格却人为地截断为“续表”, 甚至将“续表”转排至另页;同时也存在表格不自明和以图当表的问题, 使原本格调高雅的科技期刊陋形凸显。本文所述图表编辑质量问题均可以运用编辑整合规范思路予以匡正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赵贤瑶.编辑整合规范方法的理论构建及应用举要[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9) .

[2]赵贤瑶.编辑整合规范视角的优秀科技期刊编辑质量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65-67.

篇9:作者期刊编辑工作规范

[关键词] 科技期刊 编辑 情绪智力 作者群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39-03

[Abstract] The emotion cognition, emotion-facilitating,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 management in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sci-tech periodical editors can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uthor group. The sci-tech periodical editors’ emotion understan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author group, and their emotion management can help them treat with the authors’ negative emotion effectively, which occurs when they facing manuscript rejection and modification suggestion. Sci-tech periodical editors’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also optimize the author group.

[Key words] Sci-tech periodical Edi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uthor group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智力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能准确有效地感知、评价并理解、表达情绪[1],能与领导者、同事、审稿者、作者、读者处理好关系,认识、理解和使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信息以促使产生有效或优异编辑出版绩效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情绪认知、情绪促进、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2-4]。科技期刊作者群是指专业、研究领域及研究水平与某种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内容、形式和风格相一致,并经常向该科技期刊投稿的群体。优质作者群是增强科技期刊质量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智力在作者群组建、维护及优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智力与作者群的组建

科技期刊编辑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认知、情绪促进、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可促进作者群的组建。

较高的情绪认知、情绪促进能力使科技期刊编辑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而其自我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组建作者群,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这样,科技期刊编辑在标定作者群范围时,就能主动对作者的一般及专业信息进行捕捉,并准确确认目标作者对期刊的价值、潜力及发展空间,进而将其归类为核心作者、次核心作者、潜在作者。同时能主动预设需组建的作者群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5]及研究方向。

较高的情绪理解与情绪控制能力能使科技期刊编辑对自己与作者的初步交际行为有效地进行调节和控制。具体表现为:在接受投稿时,对初步评价为目标作者的,能以积极的姿态回复相关信息,展示自己对目标作者的亲和力与主动沟通力;在组稿中遇到负性事件时,如在约稿中遇到不符合办刊要求的稿件,发现目标作者有学术不端行为,能及时、得体地对负性事件做出判断与回应,达到既遵守编辑出版规则又能吸引目标作者进入期刊作者群的目的。情绪理解与情绪控制能力还能使科技期刊编辑对自己在组建作者群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在凝聚作者群时,能掌握作者的情绪特点、强度、持续时间和变化特征,准确识别作者情绪出现的原因,作者的需要、动机,进而有效地促进作者群的组建。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理解与情绪管理能力,在凝聚作者群的过程中,体现为编辑对作者的适应性,组建优质作者群的成就动机和主动、乐观的态度。这种能力能让编辑认识到,只有当编辑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地位与作者交流沟通,才能使沟通的氛围和谐,才能达到心的交流,使编辑和作者之间没有鸿沟,相互能畅所欲言[6]。还能让他们意识到作者与期刊的依附相生关系和组建作者群的任务目标,进而能采取有针对性的交际策略来完成科技期刊作者群的组建。

2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智力与作者群的维护

2.1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理解能力与作者稿件的退修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理解能力对于维护通过多方渠道凝聚起的作者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理解能力在作者群的维护中主要表现为:编辑对作者情绪状态的移情能力,如在与作者的电子邮件、短信、电话、面对面等交往中,发现作者的情绪线索和对编辑出版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并能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稿件的退修过程中,作者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使其游离作者群,这是由于编辑及审稿者的意见有时会偏离作者的认知范畴(有时是因为作者或编辑、审稿者认知能力的局限,有时是因为编辑与作者的沟通障碍)。为了维护作者群,科技期刊编辑在与作者沟通时,应善于感应作者的情绪体验,注意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本着与作者平等的心态去交流,不要有优越感,用词应恰当,语气要婉转[7]。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理解能力还包括识别作者的情绪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的差异,如有的作者提出退稿,并非是别处已刊用或不需要刊登,而是不满审稿者及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所以,当作者提出退稿时,科技期刊编辑应主动与作者沟通,寻找作者真正的情绪症结,进而实现无障碍沟通。在遵守出版与学术规则的前提下,给予作者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同时进行耐心的说服与解释,以留住作者及优秀稿件。

nlc202309011652

较高的情绪理解能力还可使科技期刊编辑在退修稿件的过程中,以一种比较“恰当”的情绪[8]面对作者,既能达到修改稿件或退稿的目的,又能维护作者群的稳定。较高的情绪理解能力,也能使科技期刊编辑更好地理解作者接到退稿通知时或收到超出自己能力的修改意见时的心理感受,进而使其采取柔性的交际策略,与作者进行良性沟通,维护与作者之间的以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为旨归的积极伙伴关系,使作者群更加牢固。

2.2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管理与作者的负性反馈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正确地处理作者在面对退稿和修改意见时的负性情绪,是维护作者群非常关键的一环,这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可使科技期刊编辑个体和群体对自身和作者的负性情绪进行协调、引导和控制。具有较高情绪管理能力的编辑善于掌握自我,调节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自身的紧张心理状态,并有效排解作者在稿件退修过程中出现的负性反馈与情绪。具有较高情绪管理能力的科技期刊编辑在维护作者群时,能把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尊重作者的人格、个性及其对于科技期刊的价值,能从依靠作者、发展作者、完善作者出发,努力提高自己对作者情绪的自觉意识,不断对作者进行激励。

在维护作者群时,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自身及作者的情绪,而是在接收到自己或作者的不良情绪后,能及时疏导这种情绪。这是一个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作者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通过交际策略使作者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良性变化,进而以平和的心态应对退修问题。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做到既尊重作者的尊严与独立性,又坚持编辑出版原则,这就是科技期刊编辑在维护作者群时的情绪管理之道。作者面临退修稿件时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不快的情绪体验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在编辑努力修复作者情绪的情境下,作者的负性情绪会因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又因有继续发表其他科研成果的需求,而会渐渐平静,回归理性,接受退稿的现实或与编辑协商修改稿件。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流失,保证了作者群的稳定。

3 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智力与作者群的优化

具有较高情绪智力的科技期刊编辑能有效优化作者群。这是因为高情绪智力的科技期刊编辑的情绪认知中的坚持性、独立性较强,并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为了提高办刊水平,科技期刊编辑会将优化作者群[9]作为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能够持之以恒地重视作者群的质量。在这种成就动机的引领下,科技期刊编辑会发挥情绪促进中对期刊发展的责任感,有意识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索、挑选优质作者并努力与之建立较为牢固的人际关系,将其纳入或稳定在作者群内。对没有创新能力及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会主动中断人际交往,予以清除。同时,高情绪智力的科技期刊编辑能利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移情,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更好地理解有潜力的年轻作者的心理状态,将其学术研究能力及潜质视为能否纳入作者群的主要指标,从组织优质作者群的大局出发,包容其人格及稿件中存在的缺陷,并能具有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培养并提高具有科研潜质的年轻作者的科技论(下转58页)(上接40页)文写作能力,进而优化作者群。

高情绪智力的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克服心理压力,主动与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名作者建立关系,了解其科研进展情况并及时约稿[10],从而提升作者群的层次。同时在与具有潜质的年轻作者交往时,善于激励他们的科研热情,使其成长为作者群中的核心作者。高情绪智力的科技期刊编辑具有与作者融洽相处的能力以及充分调动作者投稿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编辑出版氛围等方面的能力,能组建高质量、稳定的作者群,并确保作者与编辑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科技期刊编辑是作者群的管理者。深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情绪智力在作者群建立中的作用,可以使科技期刊界充分意识到编辑个体及群体的情绪智力对作者群建立的重要作用,有意识提高并培养编辑的情绪智力,进而使其能组建优质作者群,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

上一篇:五比五看心得体会下一篇:安子岭乡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