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2024-04-10

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通用9篇)

篇1: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内容摘要】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全程电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关键词】学术性期刊 编辑出版 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对期刊编辑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并逐步实现向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

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 第 1 页 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E—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 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

第 2 页 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

二、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程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

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b

第 3 页 网络传来的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 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的图形都将是3维,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

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

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

第 4 页 进一步产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破。

三、互联网对期刊编辑的推动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

2.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

3.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 5 页 4.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

5.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6.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

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

第 6 页 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 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的图形都将是3维,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

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描述的

第 7 页 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

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破。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

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

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

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

第 8 页 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

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2.数据库管理系统

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

第 9 页 效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

3.行政管理自动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

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何相关的电子信息。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发布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

第 10 页 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 期刊的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第 11 页

篇2: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随着互联网、电视、广播、电子出版物等媒介载体、娱乐产品的出现,出版产业整体发展受到冲击,期刊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专业期刊编辑不仅应具备符合专业期刊编辑岗位要求的基本条件,还应兼具创新能力、出版营销能力、市场意识等,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出版产业发展新要求。

1新媒体时代专业期刊的转型需求

只有对市场进行细分和深入探究,才能为专业期刊的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规划出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的经营发展道路。相反,倘若市场模糊不清,产品发展、品牌建设自然也将陷入混沌之境。所以,在专业期刊品牌的建设道路中,首先要对期刊产品面对的市场进行系统且深入地剖析,对竞争品牌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总结和认识自身优点和缺点,基于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线,为专业期刊谋取更为理想的发展空间。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专业期刊产品缺乏对市场的精准分析,未能认清市场形势,导致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愈来愈艰辛。品牌定位不仅是市场营销管理学的重点环节,同样也是专业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突破瓶颈、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良好的品牌定位是有效保证产品持续发展内力,也是维持产品长期畅销的有力支撑。对于专业期刊而言,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品牌定位不仅包括对期刊品牌的认同和价值主张,还包括期刊能够保障自身与其他产品有效区分,具有显著性,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新媒体时代专业期刊转型路径应充分考虑精确的品牌定位策略,通过对市场的深度、综合分析,打造精准化、特色化的期刊品牌,进而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秀的专业期刊。

篇3: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网络时代

20世纪以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门信息科学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挥着较为巨大的作用。90年代末,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术期刊编辑方面的深入, 学术期刊编辑也开始进入到了新的时代。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模式, 由于存在的时间性、地域性的影响导致其竞争性交叉, 学术信息的分享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 所以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冲击。网络技术的引进可以说是在这一情况下学术期刊试图寻找转变的切入点, 大大的提高了网络的编辑速度, 提高了期刊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1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特点

第一, 多样性。所谓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在期刊载体形式和期刊信息的多样性。近些年, 电子型期刊开始占据期刊的主要形式, 传统纸质版的期刊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检索性, 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快捷。同时各种网络电子图书馆、网络电子期刊珍藏馆的建立和良好运营, 也证明在现阶段社会和学术人员对于各种不同信息载体选择多样性的需求。第二, 快速检索和传播。有互联网支撑的网络学术期刊可以打破传统学术期刊时间、地点的限制, 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上网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看到现阶段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 各种筛选模式的出现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信息, 甚至包括期刊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图书分类号、期刊号等等, 提高了读者查找信息的准确性, 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第三, 可共享性。由于高速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大大提高了信息互享的效益。电子信息可以依托网络进行存放, 即使距离较远乃至国外的期刊都可以进行及时的查阅。同时我们知道网络期刊依靠的是虚拟的网络空间, 所以这也改变了传统纸质信息需要占据较多的物理空间的难题, 大大的节省了资源。第四, 可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网络期刊可以依靠网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读者、作者和编辑等期刊编辑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及时的反馈意见, 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见, 实现多方面的交流, 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范围。这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优势是传统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

2 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编辑意识

第一, 主体策划意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产生的最大效果就是将编辑们从繁杂的资料中拯救出来了, 期刊杂志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一些十分繁琐的工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杂志编辑成为了十分轻松的工作, 相反, 随着网络技术的引进迫切的需要编辑在网络制作方便投入更大的经历。例如, 网络信息的便捷性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检索, 但是与此同时, 如何检索, 每篇论文该怎么定义其关键字和检索目录成为了新的需求, 所以编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被动地位主动的投入到新的角色之中, 树立主体策划意识, 站在全新的视角对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定义, 使选题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预见性, 从而服务于人们的使用和检索。第二, 要有把关意识。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化和公开化,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些虚假信息, 学术的纯正性准确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 在这一基础上, 编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 对于信息具有较强的辨别意识和分析能力, 从而保证学术期刊的质量。第三, 开拓意识。传统的编辑工作偏向于内向型保守型, 编辑只需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即可, 对于外界的不需要给予较多的关注。但是在现阶段, 只是公开化程度较高, 所谓学术期刊也不再只是文人的专利, 社会各界的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检索和学习。所以在期刊编辑的过程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模式, 建立外向型的拓展意识, 把开拓意识贯穿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来, 站在较高的制高点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第四,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特网加快了网络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 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为信息的窃取提供了便捷。所以在编辑的过程中, 提供了方便, 使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尖锐。编辑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发现期刊编辑部的权利受到侵犯要及时自卫, 同时, 还要注意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3 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学术期刊发行的各个方面, 成为了学术期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范围, 方便学术人员的信息互通, 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可以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网络技术仍然会成为学术期刊技术支持的中坚力量。学术期刊杂志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未来发展的方向, 积极更新知识, 充分准备, 提高自身面对竞争的能力, 不断挑战, 为学术期刊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丽红.打造学术期刊精品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中国教育学刊》创刊30周年纪念会暨新起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论坛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08) .

[2]张皙康, 姜叙诚.学术期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使用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1) .

篇4: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期刊编辑方式存在一些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也只有真正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并且制定出一套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够让传统期刊编辑方式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之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发展。传播信息的主要介质就是媒体,然而,针对于新媒体的发展状况来说,期刊编辑就是打字以及建设网站、对内容进行简单的陈列等等。由此可知,出错是常常会出现的情况,改善好出错的状况也是很及时的,不需要纸张和印刷的相關技术等等。本文探析了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征、期刊编辑的主要作用,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方式的改进措施。

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的边际成本具有大大降低的特点。新媒体的环境下具有很多的特征,然而对于边际成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大大地降低了,与志强的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低成本的传播费用,同时好增加了传送的速度,无论是从最出开始的传输,还是内容的执回和相关的逻辑审查、流程审核等等。另外,对于期刊的每个信息内容来说,都无法真正地做到完美无缺,倘若真要做到完美无缺,那么将会增加整个边际收益。在针对理性化的思考之后,也要考虑到实际的利润空间以及刊登的效果等等。由此可知,只有利用新媒体能够提供相关的大量信息要素,同时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样才能够更加地吸引住客户的视野以及满足客户的要求。在这样平民化的发展情况之下,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参与者积极性的调动和新媒体的更好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盈利来源具有多种渠道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传媒领域的费用承担是处于多元化的状态,与报纸的传播媒介相仿,实际的新媒体的盈利来源有很多,主要的渠道有:购买出版物的广大客户,以及信息需求的所有个体等等。在整个刊物购买过程之中,只有个别的购买者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失去整个购买的时机。然而,一些网络平台就会创造出一些快捷的购买途径和渠道,让需求者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而能够正常地进行刊物的购买,但是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新媒体下的盈利渠道之一。由此可知,相比之前的传统销售盈利渠道而言,针对于不同的客户需求,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盈利渠道,才是有效的盈利来源。同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创造出不同的盈利渠道,才能够促进新媒体的更好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的主要作用

期刊编辑主要进行高效化的作业。在新媒体的环境影响之下,期刊编辑主要进行高效化的作业,因为在新媒体的环境中要求的就是高效率以及高速度,这也是整个期刊编辑工作最主要的要求之一。在之前的传统期刊稿件制定中,稿件是需要进行寄发的,这样造成严重的时间加长,影响到整个工作的效率,然而,新媒体却能够进行更加快速的高效率目标。对于期刊编辑主要进行高效化的作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在新媒体环境中要自觉性地融入进去,这样的多媒体环境中也只是需要一部手机进行编辑工作,也能够及时地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对选题的时效性进行密切的关注,与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要掌握好整个编辑工作的重要点和热点情况,尽可能地做好信息的及时性。编辑要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和转化传统的思维模式,确保整个期刊编辑内容的质量完好校队。编辑要能够独立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完整的分析以及提高整个资源的能力,也要能够操作多种媒介的技术和规范化整个编辑工作的流程等等。由此可知,只有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中,期刊编辑主要进行高效化的作业,才可以很好的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实现高效的期刊作业。

期刊编辑主要进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在新媒体的环境影响之下,期刊编辑主要进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因为新媒体环境最大的特点致一死就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及时地对客户信息进行掌握,例如:用户浏览的信息内容、用户的访问时间,以及用户访问所使用的终端等等,这些最基本的信息都能够通过新媒体环境的技术进行检测。同时,在新媒体环境的技术检测中,还能够对用户的性别、消费的能力、个人的消费偏好,以及个人的作息习惯进行有效的推断,这也是关系到客户的最基本隐私问题。另外,在人类生活中慢慢普及信息时代时,流动的信息慢慢成为人类之间交易的一个过程,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快速发展。由此可知,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期刊编辑主要进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保护好期刊的主要知识产权以及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期刊编辑主要进行平台的合作创新。在新媒体的环境影响之下,客户的阅读习惯得到改变,改善了之前的那种很被动的状态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相比于之前传统的媒体传播速度和途径,新媒体的出现改善了很多平台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相互独立变得更加具有融合性,这也是对传统媒体下编辑的警戒,希望其与新媒体的编辑进行联合互动。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之中,针对于大量的稿件,只有完成大量稿件的快速运送,以及管理好相关的编辑出版等等,才能够让编辑工作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新媒体期刊编辑工作之下,才能够真正地进行正常的读者交流和读后的相关信息交流,同时这样的期刊交流以及编读也能更好地让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满意程度,从内部进行转化等等。从根本情况上来说,很多的平台进行合作就是对期刊编辑的工作进行相互之间的整合,让期刊的供应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让服务商之间的角色进行转化,这样更加有利于期刊和多媒体之间的更多合作,有利于品牌的推广以及产品的销售等等。由此可知,期刊编辑主要进行平台的合作创新,会有摩擦成本的产生,也会有平台融合中的期刊内部管理重构,以及流程再造等问题,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问题,并且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案,才能够促进期刊编辑更好的发展。endprint

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方式的改进措施

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改造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技术的内在流程。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之中,保障整体的编辑质量是整个工作的首要前提,只有真正地确保了编辑的质量下,再进行编辑工作的效率改善是最必经之路。同时,在新媒体的变化之中,社会对现代编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以及对现代编辑的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具有很广泛的分析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一些应对现在多样化媒介操作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在媒体传播中管理跨越媒介的管理和策划的能力等等。主要的能力要求有以下几点:采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传统流程的改造,常见的就是在信息化的技术条件之中,根据传统编辑方式进行很多方面的融合以及省略编辑,甚至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帮助之下,进行编辑相关信息的提炼和筛选,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整体的编辑工作效率。同时,在采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传统流程的改造基础之上,也需要信息技术相关的部门进行应用程序的有关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等等的改造。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建设网络的安全性能,这与传统编辑工作不同的是现在很多编辑的作品都会在相关的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倘若存储的数据库被破坏之后,就会促使整个编辑的作品丢失,这样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也是无法估算的。由此可知,只有加强整个期刊编辑部门的安全性能,才能够让知识产权拥有真正的有效保障。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好的协调管理信息化部门和其他部门,根据当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的信息化部门只是负责信息的改造,然而其他的一些部门却是依附于信息化部门进行工作的开展,这样的部门之间工作整体协调度就不是很完善。由此可知,只有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好的协调管理信息化部门和其他部门,才能够促进现代化的期刊编辑工作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改造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队伍的专业性。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促进期刊变革的真正有效动力就只有编辑,编辑在现代化的市场中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读者的意识、责任的意识、精品的意识,以及创新的意识等等。与此同时,编辑也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专业的魅力、专业的精神,以及专业的能力等等。另外,编辑更要明白一些重要的社会性的影响作用,例如:人们的阅读习惯会严重受到新媒介的影响等等,在理解之后,仅仅要能够在出版各环节对一些数字化的运作方式、理念,以及核心的技术等等有了解,也要了解数据库中的相关应用、信息的相关处理、多媒体的有关制作,以及电子的主要排版等等,更要对数据库的主要技术、数据库的相关挖掘技术,以及搜索引擎的相关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对于期刊编辑工作来说,每天过目的稿子是很多的,只有要求编辑们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之外,也要有一定的观点判断能力,对阅读的信息可靠性进行判断,观点进行审核和价值观的判断等等,更要嚴格地掌握整个现代化市场的需求,理解现代的观众最观众的信息,并且能够对内容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由此可知,只有有效地改造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队伍的专业性,编辑的个人能力也要很强,善于借助网络的各种工具进行工作创作,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更好地进行外界资源的有效应用,创新期刊编辑的主要思路。

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引领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内容的市场性。对于期刊创作的要求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新媒体环境中的个性化服务,就是对所有的期刊读者和观众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将不同的读者分化到不同的层次中,掌握好不同层次读者的主要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题材的选择、内容的遴选、重点的宣传,以及栏目的分布等等很多的方面进行安排。与此同时,针对于不同的专业期刊,读者有很多的类型,面对一些小观众的需求,要进行编辑内容的详细斟酌和关注。只有做到这些,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中,期刊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差异性的存在,不然就会有同质化现象的存在。做好新媒体环境中的品牌特色,先要做好精准的刊物定位,做好适当的选题策划,进行特色的栏目设置等等,这样可以很好地让读者对刊物更加的关注和连续性的报道。只有做好新媒体环境中的品牌特色,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整体的刊物量,以及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对编辑刊物进行关注,让整个期刊能够更加普遍和满足市场化。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够提高期刊读者的整体满意率,像很多的畅想期刊最最核心的资产就是品牌下积累的数百万忠实读者。做好新媒体环境中的内容提供商,把期刊的内容做成产品的式样,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带给客户们更多的服务,这也是整个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必要经历的趋势和发展阶段,对于整个新媒体的利用更要做好最前端的准备工作。由此可知,在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引领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内容的市场性是很重要的举措,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

篇5: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篇6:作业:浅谈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

一直以来,编辑被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是新闻出版业整个经营活动的龙头。编辑工作,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份报刊、杂志能否引起读者的关注,能否得到读者的好评,关键取决于编辑素质的高低,那么,作为一名报刊、杂志的编辑究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呢?

一、政治素质

编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编辑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编辑出版的具体实践,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食粮,因而具有很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即要认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遵守政治纪律和编辑纪律。

二、道德素质

1、热爱编辑工作

2、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3、有亲和的观念

三、法律素质

期刊编辑人员在文章编辑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法律法规问题, 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双法律知识的慧眼。期刊编辑人员的法律素质, 就是说其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时刻要有法律法规意识, 使自己出版的刊物及其所编的文章符合法律法规。

四、敏感能力

编辑工作是成天跟新闻资讯打交道的工作,你去检索信息,锁定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发布信息。

事实上,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埋藏状态,需要编辑去发现,就像考古学家那样去发掘。对于新闻价值的敏锐细腻的判断,就是新闻线索的敏感性。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对资讯广泛的好奇心,这是基本条件。

五、业务素质

1、选题策划能力

一名好的编辑,需要有思想,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作为报刊、杂志编辑,在做每一期报刊、杂志之前,首先要深入社会生活,从中激发选题策划灵感,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明确了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话题,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而确立报道的具体策划与组织。

2、联系作者、组织稿件的能力

编辑工作中的约稿、组稿是办好报刊、杂志的物质基础。作为编辑要根据每期报刊、杂志确定的选题,有目的地约稿、组稿。

3、对稿件选择、修改、加工、以及制作标题的能力

对报刊、杂志而言,作者的身份、职业、世界观、人生观都各有不同,编辑通过长期对读者需求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从更高的政治层面看待稿件、分析稿件,从而通过对稿件的审读、加工、协助作者完成稿件的撰写、修改,使那些不够成熟的稿件从个人的视野,扩大到社会能够认可和接受。稿件的修改是最繁琐的工作,编辑在修改稿件时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尊重作者,保留风格,只能“锦上添花”,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无事生非”。

4、组版能力

安排版面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的版面的能力,是将单篇稿件进行搭配、组合,通过版面式设计将其组合成完整、统一、协调的版面的操作过程。

5、网络运用能力

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编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熟练地利用网络为编辑工作服务,是所有编辑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网络的运用能力体现在诸多方面,但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1)利用因特网搜集相关信息。(2)利用网络通信联络和传递稿件、资料。(3)利用因特网查阅资料、核对引文。

六、创新能力

报刊、杂志编辑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只有编辑自己的思想处在时代的前沿,才能在宏观上为广大读者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理性依据。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才善于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演绎出先进的选题思想,使选题具有独到的研究和参照价值。每个编辑所编辑的文章有其鲜明的特色,而这主要取决于编辑人员个性鲜明的独创与构思。只有具备了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其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编辑要有勇于创新,敢抓选题、善抓选题,特别要有全新的观念、超前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及优良的技术素质。

七、其他素质

做一个好编辑,还应该具备一些别的素质,列举如下:

1、耐心细致

2、进取意识

3、网络社交

4、想象力、逻辑理解能力、客观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条理性

篇7: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浅议新形势下期刊编辑的职业敏感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给期刊编辑带来全方位的机遇与挑战,对体现其素质的.职业敏感性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就目前期刊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培养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作 者:张娟 ZHANG Juan 作者单位:江西省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编辑部,江西南昌,333000刊 名:景德镇高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DEZHEN COLLEGE年,卷(期):24(3)分类号:Q213.5关键词:期刊编辑 职业敏感性 信息 品牌

篇8:新媒体时代电视编辑的困境与变革

建立在互联网工业上的新型媒体,其以强大的包容性、灵活性等特色,快速抢占观众、听众市场。电视媒体的“媒体之王”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1]而电视编辑作为电视媒体中的核心团队中的一员,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1 新媒体时代的含义

“新媒体不仅仅是媒体,而且超越了媒体。”[2]新媒体时代也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更着重于一种新型的获取信息和资讯,选择媒介和平台,互动和自发并行的新型媒介受众关系和互联网生活方式。

依托于互联网“共享”和“自由”两大主题,受众在新媒体时代选择信息、接受信息、购买并获得信息和服务、发布信息和创建平台。新媒体时代,不单单在于媒介的时代,其已渐渐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融入进去,成为人们生活所密不可分的一个要素。

2 新媒体时代电视编辑遇到的困境

在新媒体快速传播,以及新媒体注册、发布者快速增加和复制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介的受众市场由原先的绝对优势被快速瓦解。分众,成为了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下的典型特征。传统媒介的组成部分,“以电视媒体为首,影响最为惨烈”[3]。电视栏目制作的电视编辑,也遇到了很大的困境。

2.1 电视编辑创作速度滞后于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新闻的报道者。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微”自媒体平台,为大量的自媒体人、博主提供了发布消息的平台和机会。往往在一个突发新闻出现时,会有事件的目睹者或参与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第一手信息。而这往往被经验丰富的自媒体团队所捕获,第一时间采集信息、编辑、发布。

较为传统的电视,其大多数是依赖于政治新闻、政府活动策划的安排,有着对该类题材新闻报道和编辑的优先权利。对于应急出现的、非原有事先安排的新闻捕捉能力尚不足。信息经过电视编辑的采集、剪辑、转码、导出、上传后,可能已经失去新闻的“新鲜感”。以前阵子北京机场客机刚刚起飞便遇到问题迫降事件为例,事件的参与者通过新媒体的发布,在瞬间被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监测到,在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发布新闻。而这对于电视编辑而言,可能此时尚未得知信息,或得知信息正在前往现场的路上。

2.2 言论自由性亚于新媒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衍生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加重,以及网络文明的自由发展,新媒体时代以为最快、最新鲜、最接地气、最活泼的特点,被受众所喜爱和认可。而电视媒介作为我国的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喉舌、桥梁和纽带”。电视编辑在遇到一些敏感的题材以及在一些遣词造句上会考虑到国家对新闻要求的宣传性。而新媒体则以最接地气的姿态和强调,对受众进行信息输入。考虑到各层次受众欣赏水平不同,新媒体编辑在创作中可增加大量的网络用语和活泼的口气。这是电视编辑所无法做到的。

2.3 新媒体在制作技巧上带给电视编辑的冲击

一些新媒体编辑有社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拥有强大的资金注入能力,在设备投资、制作团队、发布平台与网络包装等方面都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人员配置和调整。加之,新媒体对受众的研究更为深入以及与受众更接近的因素,可以更好地根据受众的需求改变创作方式。

对于电视编辑而言,就目前广电系统而说,设备更新换代稍微滞后,非线编制作流程中仍有部分电视台使用着已经淘汰的老旧的软件和系统。在对外界的宣传、包装自我过程中,由于固有体系的矛盾,往往不能获得适当的资金进行改善。这也使原本落后于新媒体获取新闻源的电视编辑,在视频制作流程中遇到阻力,而在发布过程中,由于包装和对外宣传不到位而产生不了最佳的受众收视效益。

3 电视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变革

面对着媒介市场化的到来和多种媒介带来的残酷竞争,传统媒介不得不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活路。而这也迫使电视编辑进行以下改变。

3.1“取自媒体之长”,建立信息平台

介于受众市场被互联网吸引的强大现实,电视编辑必须根据互联网的特征调整自己的栏目,将产品更好地推送到受众手中。而在这一点上就要求电视编辑打破传统电视媒介信息的框架,将本台、本栏目、本节目复制到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介上去,通过自媒体的运营手段去获得受众认可,从而扩大影响力。

在实际过程中,电视编辑可通过运营本电视台、栏目、主持人、话题等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来进一步最快速地获取新闻资讯,提炼内容而发布。凭借自媒体本身强大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发布适宜的内容,进行自我宣传和推广。

3.2 提高电视编辑业务技巧

由于自媒体发展较为晚,其开始阶段使用到的设备、学习并应用的剪辑软件、剪辑思路都较之电视编辑先进。通过其团队的精心制作,有时可以制作出电影感极强的电视节目。在这一点上,电视编辑需要进一步要求自身,学习先进的剪辑技巧和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国,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型电视节目打破传统的电视框架,制作团队中选取拥有充足制作经验的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通过多机位的拍摄与运动、干净流畅的剪辑技巧和节奏、设定好的故事脉络和环节,收视率极高,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这是当下中国电视编辑学习的典范。

3.3 与新型传播方式结合,增加互动性

电视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同时需要具备与外界接轨的开放思维。在传播过程中,结合更先进的传播方式进行提高。

近两年直播网站、直播软件手机客户端在受众市场中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直播领域,下载并使用了直播软件看他人直播中的故事。

对于本身就是以即时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电视新闻媒介,电视编辑可以尝试使用新的方式方法去扩大受众市场。

4 结语

由于新兴媒体具有自由灵活、快捷便利的传播优势,以传统媒介为代表的电视媒介正在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媒体信息低成本传播现状,压低了电视行业的获利空间。

电视编辑面临着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遇到了许多困难。针对电视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取自媒体之长”。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运营来对自身电视台、电视台栏目进行宣传,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方法,将信息传递给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中。(2)电视编辑通过提升自我业务能力,掌握更先进的栏目剪辑技巧,达到更精准的叙事节奏和视听节奏,吸引受众观看栏目,满足受众需求。(3)通过结合新型传播方式,吸取新型融合媒介自由、开放、互动性强的传播特点,将新型的互联网用户青睐的传播方式本土化地引进至适当的电视节目中。

摘要:随着依托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工业的突起,伴随日新月异而又错综复杂的媒体环境,以电视、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传媒行业已日渐衰落,影响力也日益减缩。传统媒介,其原始的绝对性地位正在被动摇。而作为传统媒介行业生产力中最为核心的创作者单元——传媒工作者,在实际情况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本文从辩证的维度,从电视编辑这一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困境,并着重探讨变革方法。

关键词:电视编辑,新媒体时代,困境,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北南.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

[2]刘静,刘文瀚.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及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5(1).

篇9: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

[关键词]新媒体;期刊编辑;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时代,读者市场和广告份额的大幅缩水使传统时政类期刊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时政类期刊进行新媒体转型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作为“架构师”的编辑要对市场、读者、产品、品牌价值和传媒生态等进行重新审视。

一、以服务新闻学理念整合内容

互联网思维强调为用户提供免费和增值的服务。内容服务是提升期刊编辑力的入口。在社交媒体中,优质的内容最容易产生扩散效应和病毒式传播。编辑是期刊质量的“把关人”。编辑的话语方式体现了一种权力,直接影响到期刊传播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作为“架构师”和“美容师”的编辑不仅需要整合碎片化阅读,还需要创新内容编排形式。时政类期刊编辑在内容编排方式上可以引入“服务新闻学”的思路。“服务新闻学是从服务性报道扩展而来,其主要理念是:提供对受众有用的信息,节约受众的时间,把有用的信息以最实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基本要素是有用、可用、使用。在结构形式上,以列举、图表、图示、条目化、提要性导读等多种方式,使报道易得、易选和易读,提供可供受众使用的新闻。”①

作为时政杂志的编辑,在筛选内容文本时注重平衡社会热点与冰点,在呈现公共议题的同时更要生产意义,这样每期杂志至少会出现一两个“爆点”,为读者提供更多沉浸性阅读的内容和体验,也就是强调思考的深阅读方式。不回避矛盾,注重权威解读和多元声音的释放表达,是时政类期刊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点。

《南风窗》的口号是“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在“资讯”的大板块中设置了“绘潭、记者在路上、评刊、声音、媒体、国是、图说、科技、报告”等栏目,以绘画、来信和图表多种形式为读者提供相关资讯,视觉冲击力强,能够有效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二、注重用户体验,提高读者黏性

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体验,注重人的价值。传播的过程是符号交换的过程。媒介深度融合的浪潮开启后,传统期刊沿用过去的封闭式编辑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型为开放的编辑模式,把读者转变为用户,促进编读之间的话语流通,提高读者黏性。

彭兰认为,新媒体产品主要由接入产品、关系产品、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关系产品是新媒体产品的一个特色,关系产品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互动、社交愿望,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还可以带来社群,也就是基于社区的同好者的群体。”②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主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仔细分析来揭示出有意义的关系和趋势等。传统时政类期刊需要做好数据挖掘,善用和解读搜集的数据,注重培养优质用户和其忠诚度,以用户驱动产品。

《新周刊》的自我定位是“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新锐”的体现不仅仅是编排几个“锐词”,更应该是把握“新锐”用户的需要,从而在编读往来、封面报道、语录、发榜、图志和专题等栏目都要体现出“新锐”的精神内核。

三、研发新媒体产品,渗透移动阅读方式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阅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研发适应数字阅读和社交化阅读的APP应用等新媒体产品成为提升时政类期刊生命力的砝码。移动阅读方式的渗透在读者群中会形成“俱乐部”的聚合效应。

传统期刊的广告份额大幅流失到新媒体产品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③时政类期刊在研发新媒体产品过程中,要注重形成差异化,避免重复性的同质化竞争。

微信属于相对私密的社交化媒体,在当下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分享、记录、评论等多种作用。传统时政类期刊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使话语风格和编排手段具有鲜明的互联网色彩,从而为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搭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过一个“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这就要求互动者要具备一定的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表情等传播介质体现了多种情境和互动仪式的动因模型。人类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人们的自我表露。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生产内容。用户通过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评论等指尖动作进行社交关系的维护。

时政类期刊的品牌价值链离不开编辑对战略、产品和媒介生态的重新审视。以APP应用和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可以有效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方式。

四、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提升编辑网络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素养成为衡量编辑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时政类期刊由于独特的定位,本身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言说和围观的舆论空间。时政类期刊的编辑活动以讨论时事政治为轴心,其精神活动具有特殊性。协作能力和问题意识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网络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圈子传播已经蔚然成风。如果时政类期刊编辑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较高,那么很容易强化读者的忠诚度,从而形成粉丝经济。

时政类期刊编辑的协作力鲜明体现了编辑、读者、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意见领袖和广告主等多重角色的融合与博弈。

构建开放的编辑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时政类期刊编辑的网络媒介素养。开放的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来生成。期刊评价平台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质,通过开辟论坛、虚拟社区和意见栏等网络开放平台收集对期刊的反馈信息。作为时政类期刊编辑,更应该具备问题意识,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把反思和批判精神融入到自身工作之中。

注释

①詹绪武.媒介融合环境下服务新闻学的要素、结构及运用.新闻界,2011.7,3

②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编辑之友,2015.4,5

③胡昭阳.虚拟组织概念及沟通问题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4,110

上一篇: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5则范文下一篇:看超级工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