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作者常用国家标准

2024-05-25

编辑作者常用国家标准(精选6篇)

篇1:编辑作者常用国家标准

浙江大学出版社

尊敬的________老师:

您所主编(著、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已排出初样稿,并已初加工,兹寄上一份。为保证本书出版质量,请您务必仔细核阅一遍。

核阅时请注意:

1.请检查本书的书名、作者署名是否有漏掉或错字的情况,检查内容简介、定价、前言等信息。

2.对内容和文字叙述只作最必要的修改(如删改确有错漏的地方等),无关紧要的地方可不改。

3.审查文字叙述和统计数字等有无泄密、过时,有无政治性差错,是否有违国标的地方;公式、标题及其他各类文字的字体、字号和符号(包括大小写、正体、斜体、黑体和上标、下标等)的排录是否正确。

4.核对各类插图、附图有无政治性问题和国界错误;图的内容和位置、图内的标记和图注是否正确。检查表中数据是否准确,有无过时。

5.对照正文与目录的索引页码。

6.收到该校样核阅后,请保证于___月___日前寄回我编辑部,以便保证图书按时出版。寄回地址: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5号华利国际大厦3805室

联系人:联系电话:

此致

敬礼!

浙江大学出版社

编辑:

年___月___日

文字编辑视不同书稿而定,可在此基础上添加或删减相应条目。寄作者稿时可附上一份。

篇2:编辑作者常用国家标准

国内不能发表, 而国际最高学术期刊给发表了, 同时一些水平不高缺乏创意的稿件可以在国内最高学术期刊上发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编辑水平不够, 或是没尽职尽责, 或是没拉关系。像王骁威那样高水平的论文在国内不能发表, 又无能力寄到国外发表, 就可能会夭折在编辑手中。社科领域被埋没的人才会更多, 编辑部会找一个说辞就将其搁置。社会上也存在着某些类似现象:专职者不如业余者, 内行不如外行, 上级不如下级等。这些现象的共性问题都是人才选拔缺乏平等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自然法则, 植物需要阳光所以尽量向高生长, 需要水分所以根系要长;动物要获取食物、还要防止被当成食物, 因此就要飞得高跑得快。茁壮者、强壮者才能生存繁衍后代, 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 那些竞争中的失败者就会消失在大自然之中。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开发智力增强体力,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丰富生活提升自我价值。人类社会需要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 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将社会推向自由、民主、科学、进步。失去竞争的、与社会发展相违背的事物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竞争必须公开, 竞争的规则、评价标准、裁判者都应该公开, 不能暗箱操作;竞争必须平等, 所有参加竞争的人员都应该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必须公平, 对参加者一视同仁, 不能以任何理由偏袒照顾一方;竞争必须自由, 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参加竞争的权利;竞争必须公正, 优中选优使优胜者坦然失败者服气, 能展现出事物的先进性。竞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能促进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社会的繁荣;有竞争才会有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创新, 还会埋没人才、影响事业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前进步伐。

篇3:作者与编辑的协和音

有人常常投稿给报章杂志,但往往石沉大海,或是投十篇登一篇,这当然跟期待有所落差。其实,有些版面往往是以邀稿的方式登载文章,这一来,稿子上版面的机会便难上加难。不过,换个方式也许会时来运转。比如说,闲来无事,逛逛书店,那就有机会认识编辑。

很多编辑也是爱书人。一旦认识之后,不妨多聊聊天,或许写稿的机会就出现。但这有先决条件,你已经有所准备,如会写散文、小说或是评论。毕竟一开始亮相,总要持续下去。否则有一天,编辑再度邀稿,你无法胜任,一两次还无所谓,第三次极可能丧失好机会。

所谓的“书店”,并非大型连锁书店,因为身处这种空间,你随便找人聊天,对方可能以为你是“搭讪达人”。我的意思是小型书店,如旧香居书店、明目书店。在这种空间中,老板有人情味,一进去有桌椅,有时候还提供茶水,这时就有机会认识朋友,而这位朋友可能是编辑。

以我为例,有机会写稿,就是在书店认识一位编辑。记得当时,最常逛的书店,是重庆南路的桂林书局跟台电大楼对面的森大图书公司,因为这两家书店进口很多英文书,尤其理论书籍。既然喜欢买书看书,于是就成立读书会。其中一位年轻人也来参加我们的聚会,他叫蔡其达,任职于《中国论坛》,担任执行主编。某日,他突然向我邀稿,当时只是喜欢到处逛街和买书,对于写作向来避之唯恐不及。经过再三考虑,终于答应了。不过,我却花了两个月,才写完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解读消费社会的神话和构造》,为何会写这一篇?因为自己看了很多日文书,发现台湾很多现象都是跟着日本走,只不过晚了几年而已。1980年代末期,台湾地皮高涨,股票一度冲到万点,许多人玩起金钱游戏。此篇文章内容就是分析消费的来龙去脉。

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虽然是陈腔滥调,但在初试啼声的人却是十分管用。因为文章一登,总会有其它媒体的编辑会注意你。只要他们看上你的文章,那另一个写稿的机会就来了。比如说,我那篇《解读消费社会的神话和构造》刊登之后,有一天,认识《自立早报》的编辑陈昭如小姐,她说看到那篇文章之后,立刻影印下来。可见反应还不错。后来她就主动向我邀稿。几年后,有一天接到她的电话,说她正在《中央日报》担任主编,每天需要大量的稿子,希望我能够助一臂之力。这一来写稿的机会更多。

平时跟编辑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很重要。在网络大行其道的年代,文字媒体日渐萎缩,说不定有的编辑转战出版社,有一天说不定你会接到电话,要你写书。一旦要写书,事先最好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说,好好规划章节,版面设计好了之后,更要好好校对,因为要是碰到懒散的编辑,他根本连看都不看,二校之后就会送印刷厂,届时装订好了,极可能还会有错字。也许你运气很好,遇到眼光独到的编辑,而你也信任他,这时候他的点子或改稿,会让这本书叫好又叫座。

进入写作的世界,持续性是必须的。幸运的话,一炮而红,而且编辑也十分支持你,这时,一定要继续完成第二本,甚至第三本。俗话说:“上帝只敲一次门。”机会一失,往往会遗憾终身。几年前,跟一家出版社总编辑聊天,她谈起本来支持一位年轻作家,写了一本之后,颇受读者的青睐,但第二本却写不出来,害她经常接到读者的抱怨电话。看来,这位年轻作家无疑是断送了自己的好机会。

有一种类型的编辑,有能力改稿,也可以提供意见,加上作者毛遂自荐,则一本精彩的新书将是可以期待的。记得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李志铭,研究所硕士班刚毕业,为了出书主动找到群学出版公司总编刘先生。经过他的提议,修改之后,这本叫《半世纪旧书回味》就正式上市。在编辑期间,除了文编之外,刘总编更亲自负责美编的工作。

这本书原本是硕士论文,因此要找到出版社出书,恐怕不太容易。一般而言,一本学术论文,总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但刘总编认为《半世纪旧书回味》的笔调固然有点华丽,但章节的安排与结构颇为完整,因此他详加阅读之后,就认为值得出版。

当时,刘总编拿给我看,起先以为此书的内容是不忍卒读的学术著作,因为很多论文的内容十分枯燥。然而,仔细阅读之后,觉得作者一定是年过花甲的爱书狂,而且极可能是负债累累,因为搜集昂贵的珍本书和线装书是需要一大笔经费的,而基于债台高筑,必须写书来还债。等到后来见到作者李志铭,聊了几句话之后,得知这位年轻人当时是在军中服役,木讷寡言,平时喜欢阅读。为了多了解他,只好从《半世纪旧书回味:从牯岭街到光华商场》这本书着手。内容面面俱到,谈起旧书的流通和变化历程,如数家珍,而且娓娓道来,就好像一位口若悬河的说书人,节奏流畅,引人入胜,从打翻开第一页起,便很想一口气读完。

总而言之,编书以至于出书过程关键在于作者跟编辑的通力合作。作者能够遇到具有慧眼的编辑是幸运,但要是编辑能够改稿,并提出建议,以便在上市期间获得读者的青睐,那将更完美。

辜振丰

篇4:编辑工作者的采编策略

1 分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责任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的导向者, 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取舍者, 更是决定新闻节目质量的关键性人物。一期新闻节目的导向是否正确, 信息量是否达到标准, 信息内容是否符合新闻价值的标准等等, 都和新闻编辑工作息息相关。由此可见,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代表了此传媒的编辑水平, 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具有重要的责任。

首先,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重大的政治责任。新闻内容和质量的把关是编辑的重要工作, 而把关中最重要的是把好“政治关”。一旦新闻编辑没有做好政治把关, 随着各种媒体的疯狂转载, 不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严重情况下还会危及到国家的和平安全, 其后果显然不堪设想。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 要能从全局出发, 对新闻的政治性做好深刻的分析和判断, 确保政治把关的严格无误性。此外, 新闻编辑还应该保护好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合理权益, 保证其人格尊严和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其次,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在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的同时, 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新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 起到了传播社会文化、反映社会动态、引导社会舆论等社会功能, 如果新闻编辑没有发挥好新闻传播的这些功能, 那么也就让新闻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了。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编辑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编辑承担的巨大社会责任, 特别是在编辑人物稿件的时候, 注意把握好分寸, 正确使用话语权。

最后,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重大的岗位责任。新闻编辑本身是一个社会岗位, 是新闻节目传播的最后一道关口, 如果没有坚守岗位职责, 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新闻编辑人员的岗位责任主要有:第一, 坚守好政治原则, 在新闻节目的选择和制作中要把握好政治方向, 站稳政治立场。第二, 坚守节目质量原则, 在新闻节目的编辑过程中, 要根据新闻的相关要求抓住新闻稿件的质量, 以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第三, 坚守职业道德原则, 在新闻节目的编辑过程中, 要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 坚决抵制一些有偿新闻、人情新闻的出现。

2 分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采编策略

2.1 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的采编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是一门艺术, 编辑人员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舆论指导思想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新建个, 还要掌握一些编辑技巧, 让新闻内容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新闻本身的价值。第一, 在新闻标题的采编上,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要求更注重实在和新鲜。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采编新闻标题时, 要突出鲜明的观点, 最好在主标题之下设置副标题, 展现新闻的主要内容, 而在广播稿的标题中要做到生动形象, 确保回味无穷且醒目鲜明。第二, 在新闻导语的采编上, 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具体形象。一般说来, 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要注重突出重要的新闻事实, 而其他的新闻事实则杂糅成一句话进行交待, 既简单又鲜明。当然, 导语中不要涉及太好新闻事实, 否则就会显得冗长, 没有针对性。第三, 在新闻结构的采编上, 广播电视新闻要求具有自己的特征。例如, 在广播新闻的结构上, 要注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可以从几个人的对话或介绍开始, 一方停止一方继续, 使得说话结构呈现一定的逻辑性和新鲜性。

2.2 新闻编辑组织指导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部门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体的中心, 应该发挥其在编辑中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促进整个新闻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方面, 新闻编辑部门应该在一段时期内对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文件等进行学习和了解, 并对当前社会经济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 编辑部门还要对当前时期的报道思想和报道计划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以把握好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 新闻编辑部门还要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一些有创造性的报道, 通过举办一些栏目、组织系列报道和发动观众讨论等形式让电视新闻节目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新闻编辑部门开展什么样的节目形式, 都要确保拥有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 也就是要与记者站和通讯员形成良好的关系, 经常与他们互通报道要求和发稿情况, 帮助他们想出较好的点子, 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等, 促进编辑组织指导的作用得以实现。

2.3 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对新闻进行模糊化处理, 避免在新闻中出现失实情况, 以彰显新闻的客观真实性。针对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策略, 新闻编辑需要弄清楚哪类新闻需要模糊处理、模糊处理不能运用在哪类新闻中以及一些基本的模糊处理技巧等等。首先, 在遇到一些当前情况下还不能弄清楚的事情或问题, 但是稿子又必须及时发出的情况下, 新闻可以进行适当地模糊处理, 以确保新闻的实效性, 又避免新闻的失实现象发生。此外, 针对一些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的新闻素材, 采用真实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侵权和引起法律纠纷的时候, 也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其次, 针对一些涉及到新闻事实的关键性因素, 也确保因素真实可靠, 且不涉及法律纠纷和道德问题的情况下, 不需要进行模糊处理。最后, 模糊处理可以分为文字模糊、图像模糊等形式, 其处理技巧正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数字化时代电视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要求[J].当代电视, 2010 (4) .

[2]高长安, 常晓军.几种电视编辑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03 (4) .

[3]李慧娟.在信息时代用创新的思维做电视编辑[J].当代电视, 2010 (12) .

[4]林凌.线性电视编辑和非线性电视编辑系统的对比分析[J].纪实, 2008 (9) .

篇5: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模式研究

1 编辑与作者的共生关系

1.1 作者劳动是编辑的前提

没有作者的创作, 编辑劳动就成为“无米之炊”, 就没有劳动的对象。期刊质量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提供的作品的质量。作者和编辑互相依托, 互相制约。

1.2 编辑劳动是作者的延续和作品的提升

作者撰写的书稿要经过编辑的劳动, 才能变成社会产品的成品。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 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 作者的劳动产品还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 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1.3 编辑与作者具有互生关系

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一要尊重作者的劳动, 认真组织和审读、修改稿件;二要向作者全面介绍读者的意见和要求, 使作者的作品更有针对性。要善于以读者代表的身份提出意见和建议, 帮助作者提高作品的质量;三要坚持公正原则, 对作者一视同仁, 严格按质量取舍稿件;四是经常向作者学习, 热情为作者服务。

2 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目前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构建一种互动模式。

2.1 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构建目标

提高期刊的质量。编辑与作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就是提高期刊的质量, 繁荣出版事业, 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了使期刊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编辑和作者都要付出努力。作者的文章应该着力使论点明确、概念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和语言流畅;编辑在此基础上, 按照期刊编排规范进行加工、整理, 这样编辑与作者之间互动循环渐进, 共同提高期刊的质量。

2.2 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大原则:

2.2.1 目标统一原则。

期刊编辑要合理协调自身发展目标与作者发展目标。一个理想的科学有效的期刊出版机制, 最终将促成作者水平和编辑水平的共同提高, 这样, 作者和编辑的自身发展既共同满足了期刊出版工作的需要, 又共同实现了提高国家科学竞争力的价值功能。

2.2.2 地位平等原则。

著名文学家巴金是一位优秀的编辑, 他认为“编者和作者站在平等的地位, 编辑同作者应当成为密切合作的朋友。”编辑在大批稿件中识别、优选有价值的稿件并进行加工时, 应遵循与作者平等的原则, 才能保证含金量高的稿件不被埋没。

2.2.3 相互依存原则。

编辑与作者是期刊出版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编辑要寻求与作者目标的“契合”点, 编辑与作者的目的都是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创新产物。期刊编辑要正确认识与作者的依存关系, 代表社会要求, 经过优选、优化等编辑手段, 使作者的科研成果得以及时有效地传播。

2.3 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模式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详见图1.编辑与作者互动逻辑体系图:

2.3.1 尊重。

作者在撰写稿件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编辑加工稿件时一定要慎重行事, 要尊重作者的个性风格, 尊重作者的观点, 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编辑与作者之间应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2.3.2 坦诚。

编辑要真诚与作者做朋友。编辑在与作者交流中, 以真诚为基础, 理解并尊重作者。编辑在与作者的交流、沟通时, 态度应诚恳, 气氛须和谐, 陈述意见要坦率, 观点当鲜明, 既不含糊, 又诚心诚意,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蠃得作者的心。

2.3.3 宽容。

宽容主要是指“宽厚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编辑与作者之间难免产生摩擦、误会, 这时编辑与作者之间别忘了在自己心里装满宽容。编辑与作者之间要明白和谐共存是永恒的主题。

2.3.4 平等。

选稿要遵循与作者平等的原则。不论是教授、专家、学者, 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期刊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应将个人喜好与偏爱压缩到最低的限度, 认真而平等地对待每个作者和每篇稿件。在进行选稿时不受作者个人因素影响, 只考虑稿件本身的学术价值, 考虑稿件是否符合办刊宗旨。

2.3.5 信任。

作者能把经过凝聚心血和智慧的稿件交给我们, 就是对期刊的信任和支持。因此, 在对待稿件的审读上我们要慎重, 不需要改的不改, 需要改的必改。编辑以执著、认真和亲和力赢得作者的信任。编辑只有获得作者信任和支持, 才能获得大量优秀稿源, 才能使刊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刊物才能办出高质量。

编辑与作者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的关系, 坚持精诚合作与良性互动, 就能推动期刊的持续发展。

摘要:编辑与作者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 对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针对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试图构建一种互动模式。

关键词: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冯长根.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幅快质量差距不小[EB/OL].人民网-科技频道.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1715/8233749.html.2008, 10, 23.

[2]威廉斯 (Alan D.Williams) .编辑都在做些什么?[M]

[3]格罗斯, 编辑人的世界[M], 中国工人出版社.

[4]韩云涛等.作者的编辑意识与编辑的作者意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5]刘晓刚, 李卫华.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定位[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6].燕祥.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刍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7].沈芸.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8].石颖.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的实践和作用[J].电大理工, 2008, 9.

[9].宫福满.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编 辑 学 报, 2005, 10, 第17卷, 第5期

篇6:编辑与作者:一种另类的公关互动

编辑和作者同样是一本杂志的重要支柱,缺了谁都不可能有杂志的面世。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十几年来,笔者和作者做了长期的“亲密接触”,不管是组稿、改稿还是退稿,每个环节都不可小视,有些无形中的大意所为伤害到了作者,就会从此失掉他的信任,于编辑、于杂志都是一种损失。

笔者与作者打交道中,积累了一些个人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编辑个人的作者信息库

杂志编辑要有自己的作者信息库,哪些作者擅长写哪类文章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作者的特长去约稿,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是做女性生活期刊的,多年以来,渐渐形成并扩充了一支自己的作者队伍,通过切实的稿件合作,谁是自己的核心作者群,谁列入外围作者群,谁属于潜力作者群都要明确。有了强有力的作者队伍,编辑工作起来才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稿件才能达到好中择优、精益求精。

二、要真诚地善待作者

为了适应市场和读者群的需求,杂志每年都要进行改版和微调,栏目和板块都有相应的增减和变化,这就要求责编有一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作者队伍。编辑没要需求的稿件风格是不断变化的,核心作者也随稿件需求的侧重面不同而在不断变换中,着可能会使得曾经的核心作者成为外围作者。此时,一定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和他们的公关互动,杂志的近况走势要记得及时E-mail给对方,QQ上常沟通下近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突破自我,写些其现今杂志所需类型的稿件,鼓励并帮助他们适应杂志的变化。如果因为目前用不上某些作者写的某类稿件就把人家置之脑后,等你再度需要与之合作时,你能得到作者的真心支持和上佳的独家稿件吗?

三、与作者良好互动,好的选题彼此及时沟通运作

杂志编辑如果只依靠作者抓选题、抓热点,就算抓得准,稿件写法也不一定尽如人意,这就需要编辑与作者良好互动,双方都注意开阔视野,增大信息量,抓有文章可做的选题,选独家切入的角度,把稿件做出自己的特色。文章怎样构架,侧重点是什么,编辑要和作者说清楚,只有编辑意识的充分渗透,才能省去成稿后伤筋动骨的删改。

笔者做本刊策划类稿件时,经常和自己的作者有深入的交流。当发现和本刊贴近的兴奋点,便及时把握,和本刊关注点合理切合,把自己的切入点和文章架构,个案定位和一线成熟作者及时沟通,彼此碰撞中达到思路明晰,运作有可行性。通过这样的合作,作者渐渐也习惯了提前把自己看中的选题通报编辑,双方探讨有无运作的必要,怎么运作能做出特色。长此以往,一种良性互动就形成了。这样,既保证了本刊的独家稿件,又密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四、尊重作者,改稿商量为先

杂志编辑遇到需要修改的稿件,特别是长的纪实类稿件,一定不要冒然删改作者文章,要把本杂志对此类文章的要求、自己改动文章的初衷向作者说明,征得作者同意后再做删改。这是对作者劳动成果应有的尊重。不要以为自己手中有一定的“文权”,就态度粗暴地对待作者的稿件,特别是一些无名作者,更要求编辑像珍爱自己的稿件一样珍爱作者的稿件。因为尊重作者就是尊重编辑自己,彼此只有平等协作,才能打造出出色的文章。

五、像探矿者般探寻和挖掘作者的潜力

作者都有擅长写某类稿件的一面,但不等于就没有“多面手”作者的存在,一名杂志编辑,也需要慧眼识珠,多发现几位这样的作者,备不时之需,但一定要眼光准,少而精。

笔者读大学时就经常阅读南方一位作者在全国主要期刊发表的精品短文,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有幸认识了对方,并得到对方写稿的承诺。开始,笔者的惯性思维认定他精品美文写得好,便只约这类稿件,后来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知道他大学学的就是心理学,业余还做心理咨询师,心理方面的文章也驾轻就熟。正逢笔者做心理方面的栏目,就向他约了稿件,稿子写来有模有样,读来生动有趣。于是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他发表在其他杂志的文章,发现家教类、杂文类、人物类、策划类文章他都有涉及,于是再次通话时笔者主动提到这个话题,他告诉笔者:这么多年不断有各类文章见诸报刊,就是因为他紧跟时代脚步,是个学习型的人。他说自己什么都能写,可编辑不主动约稿子、不问,他是不会说的,以免给人卖弄之嫌。从此,他成了笔者的“核心作者”,越是急需的稿件他越能写出彩。他的“多面”正与杂志编辑的需求不断变化相吻合。

当然,这样的作者实属凤毛麟角,但是只要杂志编辑肯于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触摸信息,寻出作者的潜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特别是一些自然来稿的作者,不要因其无名而忽略掉对方的文字,那里也许就隐含着一颗珍珠,杂志编辑要善于给新作者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人才并使之燃烧起来,发光、发热。

六、退稿要说明详细理由,态度要耐心,语言要中肯

退稿是杂志编辑必须要面对的工作,处理不得当,会让作者对杂志心存偏见,对编辑产生误解,从而放弃对杂志和编辑的稿件支持。

笔者曾遇到一位作者,两次退稿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彼此不仅没有反目,反而加强了理解。

第一次,他听一位编辑同行介绍,投一篇纪实稿给我,我看后感觉不错,但有些细节之处需要改动,另外需要他发来文章的配照,电话联系后,他郑重承诺此文只投了本刊,希望尽快给他最终回复。谁知稿件未通过终审,原因是同类题材已在他刊发表。我怕耽误他另投,便即刻电话通知他,详细地说明了未过终审原因,并说我们知道不是他一稿多投,而是不同作者采访了同一事件,可别刊已刊出月余,再在我刊刊出,对读者而言是重复的、不负责任的,希望他理解,也希望今后能和他有愉快的合作,盼其继续支持本刊。他稍许沉默,便也爽快地表示理解。之后不久,他便又投来一篇亲自采访的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的热点事件的稿件,我本来要送审,可了解到一家发行量较大的期刊刚刚刊出,便再次退稿给他,他颇有些失望。我知道他纪实文章确实写得不错,采访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稿件也确实只是投给了本刊,但我要对读者和杂志负责,只得“毙掉”。可是一而再地因“慢半拍”被退稿,对作者而言也是个挫败。我也感到可惜,于是再次说明了退稿原因后,介绍了一位同行给他认识,那家期刊对这方面要求有别于我刊,也许他能如愿。

不管结果如何,这位作者没有因此不再关注我们杂志,而且表示以后遇到好素材一定加快成稿速度,还会首投我刊。杂志编辑有时真的需要站在作者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好为人师的姿态与作者对话,特别是退稿工作,敏感而易使作者尴尬,更要朋友式地把工作做到位,否则退一回稿失去一位作者,杂志编辑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增强作者对杂志的理解和信任度,身为编辑确实应该注意退稿给作者时的方式方法。

七、同行启示,一篇好稿要锁定不放

一位作者朋友,对笔者讲过自己的一篇稿子被两家杂志社编辑“争抢”的故事。

这位朋友先投一家杂志社,由于编辑有事延误回复,便以为没通过又转投另一家杂志,这家杂志的一位男编辑看后感觉很好,和老总及时沟通了一下,告诉他肯定会用,而且稿酬颇丰。朋友正高兴,前家杂志编辑来电话说稿件通过终审了,自己因有事,也因交稿周期的因素所以晚回复了。朋友马上和这位女编辑说明情况,没想到她说你先投我刊,要放弃应该后者放弃。朋友又和那边编辑解释,结果他说是因对方拖延才造成这种局面,而且在他们杂志刊出,作者是物有所值。两边为难的作者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那位男编辑提出,自己亲自跟那位女编辑电话联系一下,他要说服对方放弃这篇稿件。后来,那位女编辑放弃了,她告诉朋友两人在电话中争吵不休,不过对方最终说服了她。

坦白讲,笔者从来没有为一篇稿子这样争抢过。同行们的工作状态实在令笔者佩服。自从听到这个故事,遇到好的纪实稿,笔者会更加快速地打电话给作者,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争取锁住稿件的首发权。有时白天联系不上,笔者会晚上再联系作者,即便是非工作时间,讨论稿件的电话仍打个不停。然而,作者都表示:不怕编辑打扰,就怕石沉大海没了音讯。编辑的认真及对稿件提出的要求他们也是认可和配合的,而且说把稿件给这样的编辑,不管能否刊发都是可以放心的。

杂志编辑没有作者的支持,是无法开展工作的,所以对作者的劳动成果一定不要漠然视之。尽管一些客观因素,如稿费的差异,使得稿件的“锁定”难度加大,但有同行争抢好稿行为的激励,有作者朋友全心全意地支持,身为杂志编辑又怎敢寻找理由懈怠,难道不该多有些同行那般“抢稿”的意识和精神吗?

上一篇:关于心情说说经典语录下一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爱是育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