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4-04-18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共7篇)

篇1: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八课

《自选图形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江省出版社新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自选图形的应用》。通过对电子杂志分栏目的制作,进一步加深与巩固自选图形的操作,特别是组合操作、旋转操作的使用操作,从而提高合理搭配图形的能力。【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之前的课程已经对word2010有了初步的了解,自选图形的设置可以参照艺术字的设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选图形的组合操作;

2、自选图形的旋转操作;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之前学习的艺术字的知识对自选图形进行设置;

2、任务驱动学生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整体布局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选图形的组合操作

2、自选图形的旋转操作

3、自选图形的设置

教学难点:合理搭配图形的能力。【环境与素材】

1、电脑教室;

2、PPT教学课件;

3、范例文字图片素材。【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马上就要举办科技节了,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好多好玩的活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活动,我们先来看一看。

《火箭发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么么?

师:老师利用之前学过的word技能,给大家制作了一份介绍本活动的宣传海报,请大家欣赏一下。

师:不知道同学们对这张海报是否满意? 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不甚满意,没关系?。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自选图形”,通过自选图形我们可以让它变得精美。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自选图形的应用》

二、活动一: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各具特色的海报标题

1、师:同学们首先来看看几个海报标题的例子,思考一下自选图形是如何去修饰标题的?

学生观看范例。

依次分析各个标题中自选图形的作用。

总结:可以用自选图形作为标题的背景或者边框。

师:自选图形可以修饰我们的海报标题,那我们现在就为我们的标题设计一个自选图形的背景?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之前的知识,然后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请学生上台演示。(发现问题)

师:绘制的自选图形遮挡住了,海报的标题,我们该怎么去解决呢?

引出叠放次序。

共同解决改变叠放次序这个问题。

2、布置任务: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各具特色的海报标题,参考书本P35-36页。

1、打开“科技小制作.docx” ○

2、选择合适的自选图形作为海报标题的背景 ○

3、设置自选图形:形状填充、形状轮廓、形状效果 ○

4、把海报标题移到合适的位置 ○

3、学生完成任务,展示学生作品

师:如何快速又不破坏整体结构移动制作好的标题呢?

对,我们可以把海报标题制作成一个整体,请大家观看一下《如何组合自选图形》,并把海报标题移动到合适的位置。

三、活动二:制作海报文本内容

1、师:刚才同学们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海报标题,大家做的都非常的好。自选图形不但可以制作精美的标题,也可以修饰我们的文本内容,修饰版面。

展示范例作品

师:大家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出旋转。

请大家读一下书本P36-37页,如何旋转自选图形? 学生上台演示。

2、布置任务:

常规任务——制作《比赛规则》栏目

.选择合适的自选图形,添加文字;(剪切--粘贴).自由旋转自选图形,调节合适的角度。拓展任务——利用小图片和自选图形完善海报

 插入小图片修饰海报  插入自选图形修饰海报

3、学生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

六、课堂小结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张张精美的海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师:那自选图形除了在我们这节课上的运用,还有很多的应用,同学们可以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把自选图形更多地运用起来。

七、板书设计

自选图形的应用:修饰标题

修饰文本内容

修饰版面

篇2: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社会中,教会学生学会知识,不如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我觉得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所谓“活”,即知识“活”,教会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灵活的操作。我设计时,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整篇教学设计肯定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篇3: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惑。思维导图 (Mind Map) 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 (Tony Buzan) 提出的一种新型记忆与思维方法, 它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 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它把课本知识信息变成可视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导图,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 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 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 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一、思维导图辅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思维导图辅助其他学科教学, 在国内开展的已经卓有成效。比如:以“思维导图”为主题词, 在中国知网网络数据库, 可以检索到相关文献964篇, 而以“思维导图&信息技术”为主题词, 却只能检索到2005年-2012年间的研究文献74篇 (如表1) 。

从文献数量和内容分析, 可以看出:

(1) 与思维导图的相关研究964篇相比较, 8年间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仅仅只有74篇, 明显偏少。这说明学科应用分布差异较大。

(2) 从数量上来看, 各年度发表的数量不一, 但数量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这说明探索思维导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的话题日益活跃, 应用也日益增多。

(3) 思维导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在内容上, 目前大多数文章注重思维导图应用的学科教学有效性问题、思维导图的辅助教学设计问题、思维导图作为教学策略的问题。但是, 明确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乎没有。

二、思维导图辅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两个阶段。

1. 教学准备策略

教师在准备教学前,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与准备, 并对课程资源进行适当开发与利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 一个章节和一个课时内容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一张结构图上, 呈现出新旧知识之间以及他们内部关联, 并将每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放在局部结构图的中心。

从创作方法上看, 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主要概念或者学习主题开始, 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 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图, 一个思维导图只有一个中心节点。

2. 教学实施策略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 当学习者有学习的意向, 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 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根据知识的层次性, 应当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用一幅“大的图画”, 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 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设计教学内容时, 采用学习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既是教师教授新课的课件, 又是学生整理思维的工具, 最后学生小组经过合作探究, 将团队的观点进行重组、提炼, 补充、扩展完成一节内容的思维导图, 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笔者认为思维导图辅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如图2所示, 课堂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思维导图引领任务驱动, 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两翼, 如同车之双轮, 相辅相成, 小组合作为基本学习环境。在完成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 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其中, 避免了琐碎的理论基础知识反反复复的重复讲解。否则,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笔者采用优秀的开源软件XMind设计思维导图。XMind是一种免费且具备大部分思维导图工具所拥有的功能, 因此, 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到教学当中。以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上册课程第十六节课《排序与筛选》为例, 展示如何设计一堂思维导图辅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 在课前,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 设计相应的知识网络简图, 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主要脉络。下发给学生, 作为前置性导学材料。待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内容之后, 依据自己的理解, 逐步完善思维导图。

其次, 课堂上, 教师根据课程主题, 讲解课程内容, 并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结对进行小组合作尝试完成相应操作练习。步步为营, 当学生出现集中问题时, 教师呈现给学生相对较完整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支持自由的收放功能) , 局部放大细节, 进行重点点拨, 及时突破难点, 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

第三, 总结复习。小组成员先进行组内交流学习经验。最后让一到两位学生对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

第四, 作业反馈。思维导图辅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给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生的每一步操作思路清晰, 学得轻松, 因此, 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能够课堂上完成作品或学习任务的学生数目明显增多。课堂效果和反馈证实了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而且非常受学生喜爱。

四、结论

思维导图只有一个核心。思维导图辅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活动有目的, 思维有方向, 易形成整体探究行为。这种教学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优化和整合学习内容,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用“图”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 在思维导图的研制与运用中, 有还助于提高教师有效设计的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内容分析认为, 思维导图可以把课本知识信息变成可视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导图,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适用于改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兼顾不足的问题, 作者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两个阶段出发, 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辅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实践表明, 思维导图辅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具有一定实用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习坤.思维导图伴你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

[2] (英)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9.

篇4: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应用

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了学生情感的融入效果,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融入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意义剖析

1.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重要的前提,在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电子白板等设备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载体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设备展示下,可以极大地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

2.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合作协同的方式下得以加强,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相关设备应用,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的思考、讨论和合作,对数学关键问题和重点疑难问题进行协同式的、合作式的探究,提升数学思维。

3.较高地推动了初中数学的数字化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Flash等手段,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相关软件,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数学教学资源,在电子白板的融合应用下,进行数学课堂的自由发挥与应用。如,教师可以在“外接圆和内接圆”的教学中,提前将“外接圆和内接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存入电脑,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将生动的图形呈现给学生,提高数学的质量与系统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把握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必须把握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处于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的主体地位之中,在信息技术融入的应用中,进行学生自主的工具利用。

2.创设数学问题的原则

数学问题是探究与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数学问题的导引下,才能引发学生探究数学世界,在问题探究、认知冲突与认知反思的过程中,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思维,并在问题设计、分析、评析的思路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3.合作协同的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要促进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在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原有的个体独立性研究效能被弱化,替代以灵活的数学知识合作协同思考与探究,从而在问题讨论与合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协同地突破数学知识障碍。

三、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知识探究

1.探究数学知识教学,揭示初中数学奥妙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工具非常有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逐渐融入教育领域,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精彩纷呈的信息技术界面,向学生展现出变化多姿的初中数学世界,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感悟动态演示中的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神奇魅力,领悟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应用。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中,要探究一次函数图象y=kx+b在坐标中的位置及其与“k”“b”值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出函数y=3x与y=x与y=-2x的图象以及函数y=3x、y=3x+1与y=3x-1的图象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动态的演示中,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y=kx+b的图象,k控制图象的倾斜程度,b控制图象与y轴的交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k”“b”的值决定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及性质,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一数学知识点的一般规律。在几何画板与其他多媒体软件应用的融合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自主思考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为后续的数学知识相关内容学习创造了条件。

又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要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点和圆的位置运动状态,学生仔细观察点在圆的不同运动位置,注意到点在圆外、圆上和圆内的不同变化,展示出不同的d和r值的变化,继而学生再兴趣盎然地进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的学习之中,从而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数学知识。

2.借助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准备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设计,为导入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在向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图象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數学中“勾股定理”学习中,由于这是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传统的口授讲述和黑板板书方式,难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而,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中的“电子白板”设备,模拟创设出一个人机互动的情境界面,在友好的界面之下,学生可以进行“勾股定理”的关系式描述,并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

3.突破初中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进行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动态展示,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下,明晰三角形全等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位置关系,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4.展示出协作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平台

计算机网络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渠道,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可以采用颇具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系统:“大显身手”和“小试牛刀”,在这个学习系统中,可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协同的过程下,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评判,得出学生交互合作探究的反馈结果。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融合教学中,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多媒体软件、电子白板的应用下,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动态的信息技术演示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升了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姜昊.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郑薇薇.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王海通.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篇5: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部分教师依旧围绕着已有的教材而教,学生依旧本着教材旧有的内容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信息技术教学返璞归真,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发掘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有目的地解决真实问题。教学最终的目的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发展,即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将“设计教”的焦虑,转化为“设计学”的动力是每个学科的使命。但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数字化环境中的真实性学习,即以数字化工具来处理真实性任务。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取向所决定的教学取向,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素养目标所决定的“教”的价值观。将素养落实到学生培养,必然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引导真实性学习而发生,从而实现未来学习。

●实践探究

什么是真实性学习?真实性是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那么其在教学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情境认知与实践共同体。它不是真实活动的植入,而是从真实情境的知识发生过程中提取关键要素,模拟出知识建构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真实性学习任务和真实性学习评价。具体到信息技术课程中表现为:对真实世界中的数字化学习专家(包括各行各业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能手)的行为进行分析,核心是构建真实性任务、真实性学习环境,进而推进相应的学习活动。

1. 创真实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将本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到抽象的学科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将其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能转化为鲜活的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在教学导入时紧扣“多样”这个教学基点,让学生在理解“输入法”的同时,重点体验了语音、手写等输入法,最后畅想未来的输入法。教学过程是在真实的环境中采用真实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输入法的同时,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选择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辩证法。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很高兴由我和大家一起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初次见面我将以一种特殊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这是一部普通的手机,但特殊在哪儿呢?它会把我所说的话翻译成文字直接输入到手机里。请看大屏幕。

师:手机语音功能太神奇了,那么怎样在计算机中输入文字呢?你们平时是怎么把文字输入到计算机里的?

生:键盘输入。

师:除了用键盘输入外,语音输入可不可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出示课题:多样的输入法)。

设计意图:为了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笔者抓住如今人人都拥有的智能手机、i Pad等设备中的语音功能的特点,用语音输入的方式介绍自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自然地导入了本课的一个知识点——语音输入,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一导入环节设置得自然巧妙。

2. 定真实性学习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实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①嵌入在一定学习环境中的特定任务;②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③结构包含大量次级任务;④具有复杂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复杂度的探究;⑤为学生提供机会,从不同视角来探究任务;⑥提供合作和反思的机会;⑦跨不同学科领域;⑧整体性评价;⑨产生的结果是可重复的;⑩允许不同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用语音在写字板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及兴趣爱好、体验手写输入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畅想未来的汉字输入法三个任务。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创设囊括了多种输入法,既具有代表性,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立足学生,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片段二

任务一:

(1)尝试用语音输入法。

教师讲解打开讯飞输入法中的语音输入功能。请一位学生演示操作,打开写字板。

(2)探究你在语音输入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师:谁能说一说语音输入的优缺点。

任务二:

(1)尝试手写输入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来请教一下百度博士。百度博士在哪呢?(引导如何打开百度)

对于不会读的字,我们怎么输入到计算机里?(演示设置手写输入)

(2)巩固练习:体验手写输入法,通过百度了解词的含义。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能大声告诉大家?

教师提供多个成语,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成语的含义。操作快的学生可以多做几个。

设计意图:在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或与之有关的事物,才能触发学生有话可说,这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

3. 设真实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真实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生生评价。大多数学生只是默默地听,由此丧失了积极思考的动力,因为“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我”。[1]教师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倾向也往往了解得不够准确,毕竟个别学生的回答不能量化到整体。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应答器,进行实时的网络互动。这种互动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之认真听讲。[2]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项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也很方便,而且趣味性强。另外,这种互动用来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有更强的时效性。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每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对不同输入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刻理解每种输入法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学生对汉字输入法的使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充分表达出来。这种师生交流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四种输入法的理解,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思考与总结

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脱离真实性情境的知识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而无法加以利用”。因此,在具有情境的课堂里构建知识,学生才能实现真实的发展;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真情境”,引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付出“真感情”,才能使学生习得“真知识”,生成“真智慧”,使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本次研究只是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者的视角考察了真实性学习的问题,其结果的概括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关于真实性学习在哪些方面影响课程学习的问题,还有待将来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备注:此课例被评为2015年浙江省省级优课。)

参考文献

[1]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42-45.

篇6: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实验教学;小组探究;摩擦力

初中科学课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多来自实验。在初中教学中,开设科学课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察以及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可以为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实验教学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直观的科学实验,通过实验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原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对科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为初中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初中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使科学课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实际,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后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必须将实验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探索知识。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这一课程为例,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时候,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摩擦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是又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摩擦力”这一课程的教学时,通常要选用一些生活实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什么是摩擦力,进而帮助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摩擦力的应用效果等等。

在实验教学以前,必须做好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眼里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实验教学法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实验教学以前,教师首先要备好相关的教案,充分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备课堂上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其次,教师必须准备好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物品,同时也可以在不向学生透露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带实验物品,比如“摩擦力”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镜片、小车以及一些粗糙的麻布等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于课堂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实验事故的发生。最后,在实验教学后,要对实验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一些实验垃圾造成环境的破坏,保证学生学习环境的清洁。

二、以吸引学生的方法引入教学课题

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入教学课题非常值得研究,教师引入教学课题的方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好的教学课题引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引入教学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全新的、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的方式进行课题引入,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小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课程的时候,由于摩擦力的概念抽象难懂,很难被学生吸收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上首先带领学生做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小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要准备三块大小相同但是质地存在差异的玻璃,这三块玻璃的光滑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接下来,让三个学生上前来在这三块光滑度不相同的玻璃上画大小相同、样式相同的图形,通过画画时间的长短来进行接下来知识的引入,同时,在三个学生画画之前可以让班级的其他同学对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原因,充分地渲染和准备以后,让三个学生开始画画。结果出现以后,教师针对结果展开教学,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再次分析:为什么不同光滑程度的玻璃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在学生的种种答案中,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得出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学生写字的玻璃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再引入摩擦力的相关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基础概念,进而更好地对摩擦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采用分小组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实验教学模式是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合作的重要教学办法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通过组内自主研究和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在进行小车在不同光滑程度的平面运动中的摩擦力实验时,可以选取毛巾、棉布、木板三个光滑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小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进行实验研究,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向班级同学进行汇报,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是,激烈的竞争背后也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其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中来。比如,在进行“摩擦力”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光滑的桌面上拉动手掌,将衣服等布料铺放在桌子上再让学生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对不同阻碍力的亲身感受,

找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文通过对浙教版初中科学“摩擦力”课程的研究,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有效性,随着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只有不断地推进传统课堂的教学改革,引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1]姚秀钢.刍议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以浙教版“摩擦力”教学为例[J].新课程学习:下,2014(02):42.

[2]平国汉.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关于新版浙教版教材的解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1):176-177.

[3]林彩琴.浅谈如何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132.

[4]温方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多种实验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1(20):230-231.

篇7: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下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教学 教学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难度系数较大,也是考试的重点。为此,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小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几何图形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物体的长宽高、面积、体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多边形等相关图形知识等。这些知识较抽象,常用的灌输讲授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传统的教学也不能灵活的演示和直观的感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改变了这种现状,其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声、像、图、文、动画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对图形进行割、补、拼的发展变化过程,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实现几何图形知识的有效转化,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优化。

一、优化教学过程,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

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肯定不容乐观。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恰恰改变了以往传统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让静态的课堂变得动态化。一些枯燥抽象的几何图形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完美转化,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进而简化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了知识的活化,把静态的知识通过视频、图像、直观演示等方式转变成了动态化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得到激发。

比如在学习《圆柱侧面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巧用圆柱体的模型辅助教学,讲授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及相关概念。教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可以采取动态演示的方式,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展开一部分侧面,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让学生尝试着回答,然后教师再直观地展示和验证)在探讨侧面长方形的长与底面周长的关系时,可以将一底面的圆放在侧面长方形长的左端点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巧妙地说明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按照这样的推论,学生也就能总结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了。为了更清晰地让学生熟知这一块知识,教师除了亲自演示之外,还可以制作成动态化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再次观看,这样肯定会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有效突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反复温习重点知识,巧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于教学难点要全面剖析,让学生都能理解和有效掌握。在讲授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知识点的时候,要想求圆的面积,直观上看上去无从下手,所以只能转变解题思路,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依赖传统的知识讲授学生是不太好接受的,因为比较抽象,容易把学生搞蒙掉,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通过新颖的展示方式势必会强化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先完成圆的切割任务,把圆分成8、16、32等份,当把圆分成32等份的时候,认真观察不难发现拼后的图形就比较接近长方形。以此类推,把圆分成的等份额越多,那么由此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圆和所拆拼的图形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是相等的。并且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1/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r。因为圆的周长=πd=2πr,所以圆周长的一半=πr,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在此过程中,优化了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图形知识间的联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最主要的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是间断的,前后知识点有一点的断节,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片段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全盘掌握知识点。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实现知识的总结和反思,构建相应的知识点,强化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有效联系和整合,构建夯实的知识架构。几何图形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完善认识结构。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有效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关的问题,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一定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不宜太花哨,教学过程不易太散漫,一定要有放有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楠、陈俊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教学,2015,(11).

[2]邱圣洁.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4,(04).

上一篇:以懂得感恩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我朋友的十岁生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