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

2024-04-30

发生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通用7篇)

篇1:发生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

三叉神经是面部非常重要的神经,如果发生了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后,面部不光不能有正常的表情动作,还会有非常疼痛的情况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主要还是跟身体抵抗力差,感染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容易反复的发作。那么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一般,常见的三叉神经痛的危害有:

1、三叉神经痛的危害首先就表现为会使病人心情焦虑,烦躁易怒,许多人的精神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不能忍受其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时间的抑郁使三叉神经痛病人表情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

2、急性的或长时间的三叉神经痛易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三叉神经痛的危害还包括会使患者不断发作性疼痛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糖原分解作用加强,加之许多三叉神经痛病人不敢进食,机体呈现负氮平衡状态。这是常见的三叉神经痛的危害之一。

3、由于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性质犹如刀割、针刺、电击或烧灼样,而且发作频率及疼痛状态随病程延长而增加,自然间歇期逐渐缩短以致终日发作,甚至轻微刺激即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发作,因此三叉神经痛的危害会使得病人不敢洗脸,畏惧进食、漱口和刷牙,营养不良,面容污秽,对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常见的三叉神经痛的危害。

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非常清楚了。如果身体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生,那么就要采用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来进行治疗和控制。这些方法是能有非常好的治疗和控制效果的。可以让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

篇2:发生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

在自然界中,氟常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常见的氟化物有氟化氢(HF)、氟化钠(NaF)、氟化钡(BaF2)、氟硅酸钠(Na2siF6)、氟化钙(CaF2)以及冰晶石(Na3A1F6)等。

氟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缺氟易患龋齿病,饮水中含氟离子的适宜浓度为0.5~1.0mg/L。但含量过高,则会产生毒害。当长期饮用含氟量高达1~1.5mg/L的水时,易患斑齿病,如水中含氟量高于4mg/L,使人骨骼变形,引起氟骨症和损害肾脏。

误食150mg的氟化钠就会造成严重疾病,误食5~10g则会致命。牲畜饮用含氟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饲料,会引起慢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牙齿、骨骼等病变,易骨折,失去劳动能力,重者瘫痪衰竭而死。

氟化物在植物体内的毒害作用,主要是氟能取代酶蛋白中的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或与钙离子、镁离子等离子结合,使酶失去活性。植物吸收氟比物后,叶片pH值下降,使叶绿素失掉镁离子形成去镁叶绿素,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引起植物缺绿。

篇3: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危害及防治

1 危害特点

此虫具有繁殖快, 危害时间长, 产量损失大, 成虫、幼虫均可危害等特点, 成虫啃食稻叶, 严重时仅留叶脉, 将叶肉吃掉。幼虫在稻根部钻食新根, 造成水稻扦身后缓苗慢, 危害严重地块一撮稻秧轻轻一拔就起来, 甚至造成漂秧, 据调查:一旦发生, 虽进行防治, 严重的产量损失仍在20%左右个别农户由于防治不及时和防治不当产量损失在30%~50%, 甚至有极个别地块产量损失在80%左右。

另据调查:稻水象甲幼虫一旦钻入地下根部, 由幼虫危害造成的损失率 (Y) 与幼虫虫量 (X头/穴) 成正相关, 当每穴有幼虫5头以上会减产5%~10%;每穴有幼虫10头以上时一般减产20%左右;每穴有幼虫20头以上时产量大幅度减少。最高可减产70%~80%。甚至可造成绝产。

2 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早期13个月左右, 以成虫越冬, 具有迁飞、趋光、群居、潜流、钻土、趋嫩、假死等习性, 通过对发生重的红旗堡村、黄家屯村、小营盘等村调查发现, 稻水象甲越冬场所比较复杂, 如林带、荒草地、田埂、沟渠、稻田地等, 尤以林带重一些, 荒地多一些1999年和2000年红旗堡村之所以突发稻水象甲就是因为该地块和鞍钢大排水的大坝紧挨着, 每到春季南风天气比较多, 所以大坝北边的田块发生就重一些。

从冬后的存活率调查看:不同的越冬场所的存活率也不同, 在背风向阳的沟渠越冬的存活率为100%;其次是荒草地存活率为91.6%, 林带的存活率为89.4%;存活率最低的是田埂在71%;调查发现, 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一般以土质比较疏松干湿度适中, 背风向阳为主, 而存活率高。

3 防治措施

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出土迁飞的主要日期是:土垠温度和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出土, 高峰期大约在4月25日左右。出土后先在出土附近吃新发的草芽, 然后飞往水稻的秧田, 大约在5月10日左右, 这时的气温已达到20℃左右, 也正是秧田撒布的时期。因此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这些习性给我们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1 重视成虫的防治

3.1.1 集中防治越冬场所的成虫

防治越冬场所的成虫时间4月25日~5月5日之前, 这时的成虫没迁往秧田和农作物上, 这时对比较集中的越冬场所进行一资药剂防治, 可大大的降低秧本田的成虫发生成度, 所用的药剂均为20%的稻乐丰乳油和20%象甲净乳油及杀虫双等。

3.1.2 全面防治水稻秧田的成虫

防治秧田的成在五月中下旬, 即扦秋前2D天进行, 这时用药剂防治面积小、集中、省力省成本。2000年5月中旬我们对去年首发和水象危害较重, 红旗堡村的秧田进行调查发现, 成虫量之大, 共调查三户, 分别为有成虫666头/m2、815/m2头、889头/m2。平均为有成虫666头/m2这样大的虫量将来带到本田, 将会造成大发生, 所以在扦前对秧田要进行全面防治。

3.1.3 联合防治本田成虫

一但秧田防治不及时或者漏防, 应对本田进行防治, 进间大约在6月10日左右这时正是本田扦后的缓苗阶段, 秧苗素质比较差。如不及进防治待幼虫钻入根部防治起来很困难, 所以应进行联防把危害控制在幼虫出现之前。

3.2 重视本田幼虫的防治

稻水象甲以幼虫在水层以下土根里危害最重, 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 也是防治难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药剂治幼虫的时间不得超过7月20日, 在用药之前, 将田间水排除, 在水稻基部土根无水的情况下, 将药液直接喷在水掙植株上, 然后吸收, 传导到根部, 达到灭虫的目的。

3.3 不能忽视新一代成虫的防治

稻水甲新一代成虫的发生, 大约在8月上中旬, 这时正是水稻抽穗开关键时期, 这是的水稻植株已趋于老键, 不是为害的主要对象, 但不进行防治会使越冬的成虫的越冬基数增加, 是第二年造成危害的虫源。因此不能忽视。

摘要:经过两年的试验和调查研究, 明确了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发生规律、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探明了稻水象甲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越冬场所及栽培管理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以越冬虫及新一代成虫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 2年累计防治面积4333hm2, 防效在90%以上。

关键词:稻水象甲,发生,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刘帮山, 孙汝川, 戴东权.稻水象甲.唐山市防治象甲-1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0, 12.

篇4:冰箱辐射对身体危害大吗?

据专家介绍,冰箱运作时,后侧方或下方的散热管线释放的磁场最大。此外,冰箱的散热管灰尘太多也会对电磁辐射有影响,灰尘越多电磁辐射就越大。

想要防护就要做到,冰箱要放在厨房等不经常逗留的场所。尽量避免在冰箱工作时,靠近它或者存放食物,同时,要经常用吸尘器把散热管上的灰尘吸掉。

篇5: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析

1 发生与分布

小麦纹枯病几乎遍及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和稳产,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麦区就有发病,但面积小,危害不严重,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随着气候变暖、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的提高,以及小麦播期的提前与播种量的加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麦纹枯病在中国麦区普遍发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病面积为种植面积的12.0%;20世纪90年代至今,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小麦的高产稳产。

目前该病在中国近20个省(市)的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贵州、湖北及四川等省的麦区发生最为普遍(图1),已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直接威胁,轻者产量损失5%~10%,重者减产20%~40%。如山东、河南、江苏省历年发病面积均在130万hm2以上,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重病田减产可达40%以上,甚至造成枯孕(白)穗,颗粒无收。

2 病原及特征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1)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主要为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2)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AG-2、AG-4及AG-5的融合群;两者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2.1 形态特征

2.1.1 菌丝

菌丝多分枝,分枝处呈直角或锐角,分枝基部稍缴缩,分枝附近有一隔膜;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成熟之前,大量白色菌丝体常于病部缠绕成密聚的菌核。

禾谷丝核菌的菌丝一般较细,呈白色至灰白色,多分隔,每个细胞内含有2个核,生长速度较慢;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一般较粗,呈灰白色至淡褐色,每个细胞内含有3~23个核,常为4~8个核,生长速度较快;两者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

2.1.2 菌核

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浅黄色至褐色,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上面着生有4个担子梗(图2);担孢子为单细胞,呈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另外,禾谷丝核菌的菌核较小,立枯丝核菌的菌核较大。

2.2 生物学特性

禾谷丝核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35℃,较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病菌具有一定的抗热能力,湿热致死温度为菌丝体49℃下10min;干热致死温度为菌丝体75℃下1 h。在干燥条件下,菌核可存活6年以上;在含水量为55%的土壤中,6个月后仍有80%的菌核具有较强的活力。菌核萌发后产生的菌丝,遇干燥条件且无寄主时,48 h后即可死亡。

而禾谷丝核菌的CAG-1融合群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时,菌落初为无色,2~3 d后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 d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适温为20~25℃,温度达30℃时,生长明显受抑制,32.5℃时生长停滞。菌核初亦无色,之后逐渐变为黄白色,最终变成褐色,菌核较小。

立枯丝核菌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 h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体生长温度为7~40℃,适温为26~32℃,生长适宜p H值为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2.3 致病力

相关研究表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小麦和大麦上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所占比例为88%~92%。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就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AG-1-I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

3 侵染循环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并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图3)。

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中,随着气温的变化,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其中,冬前发生期和春季拔节后盛发期是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期。

3.1冬前发生期

冬前发生期为当年11月至翌年2月上旬。

当年11月份,病害一般零星发生。但对于播种早的田块,由土壤内的病菌侵害麦苗,致使麦苗3叶期发病。病菌于整个冬前分蘖期在植株叶鞘上危害,病株率为20%~30%,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导致小麦分蘖少、苗瘦弱,个别严重的田块还可造成死苗,此时为较明显的侵染高峰。

当年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随着气温下降,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越冬期病害发展趋于停止。病菌潜伏在病株内,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病情进入第1个稳定阶段。

3.2返青上升期

返青上升期为翌年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春季麦苗返青后,天气逐渐转暖,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开始向地上部分侵染,且快速在麦株间横向水平扩展,病株率明显增加,发病率急剧上升。其病株激增期为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病情指数多为1~2。此时期是决定田间病株率高低的重要时期。

3.3 拔节后盛发期

拔节后盛发期为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小麦进入拔节阶段后,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向上垂直扩展,小麦分蘖枯死,病情指数上升。至拔节后期或孕穗期,田间病株率基本稳定,小麦的病株率和被浸染的严重程度均急剧增长,并达到最高峰。此时期是田间病害最严重时期,病情严重的田块,植株茎秆变脆,输导组织及机械组织失去功能,出现死苗。

3.4 抽穗后稳定期

抽穗后稳定期为翌年5月上中旬以后。在小麦抽穗灌浆后,植株组织老健,茎秆变硬,不利于病菌的侵入及在植株间的水平扩展,病害发展逐渐趋向缓慢,发病高度、病斑大小、病斑数量、侵茎数及病株率等均基本稳定,病情不再向前发展,为病情发生静止期。此时,一般病株率约为85%,病茎率稳定在50%左右。随后,病株上产生白色至褐色不规则菌核,并最终落入土壤越夏。

然而,对于受害较重的麦株,病菌仍可由表层深及茎秆加重危害,小麦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造成田间枯孕穗和枯白穗,导致小麦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4 发生因素

近年来,中国麦区的小麦纹枯病持续偏重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小麦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另外,栽培耕作制度调整、气候异常、品种频繁引进和推广种植等也造成了小麦纹枯病的逐年加重。

4.1 寄主抗性

尽管小麦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但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在同等发病条件下,品种间具有相对的病情差异,有些小麦品种具有耐病性的表现。如病菌侵染周麦16后,一旦发病条件有利,即可迅速发展,导致较高的病情指数,该品种即表现为感病;反之,则表现为耐病。

目前中国推广的小麦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只有极少数表现为耐病或中抗,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如扬麦5号、马场2号、扬麦158、皖麦19、温麦4号等,周麦16、豫麦70-36、豫麦49号、豫麦41号、豫麦21号、太空6号、兰考矮早8等对纹枯病抗性较差;其他品种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一般。

此外,株型对品种的抗性也有影响,一般小麦叶宽而下披的品种发病重,叶形狭窄而直立或茎秆坚硬的品种发病轻。

4.2 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温度、湿度和光照均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凡是暖冬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均发病较重。

4.2.1 气温

气温是影响纹枯病发病早晚和发病程度的重要气象因子。小麦纹枯病菌在不低于5℃的条件下均可以生长。一般冬前及播种、拔节期积温愈多,小麦发病程度愈重。小麦拔节前后20 d,尤其是拔节后11~20 d,日平均气温对纹枯病病情指数影响较大。当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下时,小麦纹枯病发展较为缓慢;当日平均温度超过15℃时,小麦纹枯病的病情开始上升;当日平均温度为20~25℃时,小麦纹枯病的病情迅速发展,小麦的病株率和被侵染的严重程度均急剧上升;当日平均温度达到30℃左右时,小麦纹枯病发展基本停止,且气温愈高,发病愈轻。

4.2.2 湿度

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病菌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情况下,若2-4月雨水多、降雨持续天数多、光照不足,加之前一年冬季温度偏高,早春气温回升较快,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4.3 耕作制度

若麦田小麦采取连年种植,则土壤中及作物病残体上残留的菌源数量就会逐年增加,进而加剧小麦纹枯病的侵染循环,因此连作麦田一般发病较重。

另外,茬口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小麦纹枯病病菌可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在水肥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玉米茬麦田发病最重;水稻茬麦田次之;花生茬、地瓜茬麦田发病较轻;棉花茬麦田基本不发病。

4.4 栽培条件

一般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苗生长过旺的麦田发病重,常年连作、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的麦田亦发病重,而施用带有病残株、未经腐熟的粪肥也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4.4.1 播种期

发病迟早与播种期早晚关系极大。播期早,冬前有效积温高,病菌感染机会增多,发病严重。有研究表明,9月28日播种,小麦枯白穗率为21.3%;10月1日播种,小麦枯白穗率15.3%;10月2日播种,小麦枯白穗率13.5%;10月12日播种,小麦枯白穗率2.1%。由此可知,10月中旬播种小麦,麦田发病较轻。

4.4.2播种量

播种量大,小麦后期群体容易过大,如遇多雨,田间湿度变大,通风透光不良,即可为病菌提供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病菌自身传播,造成病害的发生。

4.4.3 肥料

作物的生长需要多种元素的配比、协调,养分平衡供应是作物增产最有效的措施。轻有机肥,重化肥和速效肥,尤其是重N肥,轻N、P、K配合施肥的麦田发病重。

4.4.4 田间杂草

田间杂草可引起田间生态环境差异,使土壤温度过高,杂草与麦株争肥争水,导致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植株抗性下降,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另外,某些杂草本身就是一些病菌的寄主,更容易传播危害。所以杂草过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病害的发展蔓延。

4.4.5 土壤类型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沙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土地区,中性偏酸性土壤发病亦较重。

5 危害症状

5.1 危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根部也可被侵染。

5.1.1 苗期

小麦发芽后受病菌侵染,芽鞘变褐,烂芽枯死;或待小麦苗3叶期后,基部叶鞘被侵染,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图4),有坏死线,叶片失水枯死,严重的病苗甚至无法抽出新叶而猝倒、死亡(图5)。

5.1.2 根部

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坏,根部呈褐色干腐。重病苗逐渐死亡,轻病苗尚可生出新根。病苗地上部分矮小,叶片小而挺直,呈暗灰蓝色。

5.1.3 叶鞘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麦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之后发展成为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随着病部的逐渐扩大,病斑颜色也逐渐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延及茎秆,直至病株基部,导致茎节腐烂。

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

5.1.4 茎秆

小麦苗拔节时,麦株间空气湿度较大,叶鞘上的病斑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图6),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图7),同时蔓延至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导致烂茎。此时,由于主茎和分蘖常不能抽穗,小麦无法得到必要的养分和水分,最后造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图8)。

发病后期,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的叶鞘上,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颜色由淡黄色至黄褐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颗粒状物,即菌核,大小为1~2 mm。

5.2 与小麦黄斑叶枯病的区别

篇6:发生三叉神经痛的危害大吗

1 套购倒卖种子行为发生的原因

从近两年接到公司举报和查处的案件分析, 抢套购种子的案件主要发生在个别的生产与销售市场间存在着巨大价差的品种 (组合) 上。如2008年某公司的某油葵组合, 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种子生产收购合同价为10元/公斤, 而市场零售价格却在50元/公斤以上。又如, 2006~2008年间, 甘肃敦煌种业先锋良种公司所生产的先玉335品种在市场上的零售价格达到了26~27元/公斤, 而公司给农民的制种价格为1500元亩, 按450公斤/亩产计算, 每公斤种子的价格为3.33元。从以上案例看, 种子生产环节与销售终端存在的极大价差是诱惑部分制种农户违反合同倒卖种子的根本原因。

2 套购倒卖种子行为对种子产业发展的危害

一是由于套购倒卖的种子多数为生产权或经营权不合法, 无法正常进入销售市场, 对其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监控, 非法进入市场后会给购种农民造成巨大的经营损失。从我们近两年在打击套购倒卖种子活动中对查获的种子质量检验的情况看, 这部分种子的纯度和净度方面有重大的质量问题, 还有部分种子是公司检验不合格而拒收的劣种子。

二是套购倒卖种子直接危害了品种权人或育种者单位的合法利益。育种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间接影响企业和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最终会影响我国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套购倒卖种子引发了种子生产中“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信用危机, 影响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套购倒卖种子行为的法律定性

现阶段, 对制种农户和其他个人套购倒卖种子行为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对无证生产经营种子行为的处罚规定来处理。但这一界定对制种农户倒卖自己生产的合同约定的种子有些勉强,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以下简称《合同法》) 处理比较恰当。倒卖种子的制种农户, 将合同约定的种子卖给非合同方的行为是一种违反《合同法》的行为, 可按《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由法院做出判定。

另外, 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非合同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到合同方种子生产基地收购种子的, 由县级以上种子管理部门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 处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合同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与制种农户恶意串通, 私留、倒卖亲本 (原种) 或合同约定种子的, 由县级以上种子管理部门没收双方取得的种子和违法所得, 并分别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这一办法对参与倒卖套购种子的种子企业效力较好, 但对制种农户缺乏可操作性, 主要是处罚决定无法执行。在处罚的群体数量较大时, 这些倒卖种子的制种农户可通过有组织的群体上访迫使政府的行政处罚失效。

4 在打击套购倒卖种子的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套购种子行为的认识不统一

一是认为套购倒卖种子是一种违法和侵权行为, 政府部门必须坚决打击, 确保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此类观点的代表群体是种子企业。

二是认为由于种子在生产和销售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价差, 企业只要进一步提高收购价格, 农民就会信守合同。持此类观点的代表是部分县乡 (镇) 政府的部分领导干部。

4.2 对制种农民的违约行为难处理

目前出现套购倒卖种子问题的关键是农民不履行合同。在处理不履行合同的措施方面除法律按《合同法》的规定进行判决外, 对合同的另一方———企业, 种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媒体曝光、诚信管理等办法规范解决, 而对农民不履行合同的问题虽有法律规定和地方法规的处罚措施, 但在执行过程中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种子行业涉及到的农民数量较大, 由于地方政府惧怕农民上访, 给问题的法律解决带来很大难度。

5 打击套购倒卖种子行为的对策

套购倒卖种子问题出现的本质是利益驱动, 表象是合同意识差, 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但其本质是高度分散的小土地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间的矛盾, 是农业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要求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土地制度还没有本质的变革前, 遏制这一问题发展的关键是依法打击不履行合同的各类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不能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或惧怕他们上访影响地方稳定而成为不履行合同的借口, 逃脱《合同法》的制裁。就目前而言, 结合当地实际, 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分清个体和群体的概念

从我市大多种子合同纠纷看, 均是涉及到个别农户。而在案件处理上, 许多人把个别农户或者部分农民认同为农民群体, 这给问题的公平处理带来许多难题。

5.2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 而契约经济的支撑就是健全的法律体系。表现在种子合同的签订上, 如认为企业所给的种子生产价格低, 农户可以不签订合同, 一但签订合同就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合同, 而不能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决定是否履行合同。如果是这样, 今年某品种市场销售好, 农民就可以不履行合同, 直接把公司合同约定的种子倒卖给别人, 下年这一品种市场销售不好, 终端价格低迷, 公司是否可以拒收种子不履行合同呢?再者, 一个新品种的诞生, 需要投入很大的科研经费和育种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一个品种在市场的推广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推广服务体系, 也需大量的经费做支撑, 因而也就不可能使种子的生产价格接近销售价格。因此必须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种子基地农户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确保合同的履行。不论是企业还是农民均要严格执行合同, 对不履行合同的当事人要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3 依托农民种子协会组织、管理制种农户

通过乡镇政府引导, 以乡镇为单位, 组建农民种子协会, 提高制种农民与公司谈判的力量, 争取合理的种子生产价格。由协会组织制种农户与公司统一签订合同, 负责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组织管理制种农户的种子生产行为, 并代表基地农户做好制种农户的合法利益保护和司法维权工作。

5.4 加快土地流转, 推进种子产业发展

篇7:ATP码发生器的初步危害分析

在地铁信号系统中, ATP系统承担超速防护、位置检测、开车门防护、故障防护4大安全相关功能, 包括地面ATP系统和车载ATP系统两部分, ATP码发生器为地面ATP信号系统内的设备, 产生ATP信号码以限定列车在不超出规定速度以下运行。

ATP码发生器产生ATP码限速码频信号, 经由联锁选择后, 由ATP发送器发送至轨道, 由车载天线接收, 进而控制列车速度。根据铁路信号行业经验, 其安全完整性等级 (SIL) 为4级。

ATP码发生器系统由主机、备机、双机冗余电源、安全继电器构成。切换继电器采用安全继电器, 它担负主备机之间速度码输出最终切换的执行, 继电器故障时仅会导致无ATP码输出的结果。

码发送器模块由CPLD电路、安全门电路、安全电压控制电路、欠压检测电路、解码电路、调制电路组成。

ATP码发生器系统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生成限速码频信号:码频共12种, 但每个码发生器只能输出一个码频。

主、备机切换功能:主备机可以双向切换。

二、风险定义

依据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的标准与规范 (RAMS) 》, 按照危害的严酷度和发生的频度进行分级, 去确定其综合评分, 用于定量评价危害事件造成风险的严重性, 其评估公式为:

三、分析方法

1) 采用HAZOP方法, 对危害日志所记录的隐患进行危害识别;

2) 结合故障树 (FTA) 方法分析隐患故障发生的底事件, 进一步分析出危害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3) 结合事件树 (ETA) 方法分析危害事件可能导致的伤害事故后果和影响, 通过评分值定量评价事故风险程度;

4) 运用评分值方法评价初始风险及采取减缓措施后的剩余风险, 推荐减缓风险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 监控管控措施的落实。

四、风险分析

本文选择危害日志中ATP码频错误危害事件进行分析

4.1危害识别

本文选择码频作为关键词。

4.2原因分析

参见下表和以下故障树图。CPLD电路故障的发生概率0.0213807, 相比相关电路其积累故障率和发生概率都是比较高的。因此CPLD电路故障属于最有可能出现码频错误 (频率比预期值小) 危害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CPLD电路的构成, 参见下表:

两个直插有源晶振的失效率都为0.06/Mh, 为薄弱环节。

1) 通过分析, 码频错误 (频率比预期值小) 危害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底事件:直插有源晶振的温度漂移稳定性故障或CPLD器件的逻辑错误。

2) CPLD电路既承担了发码功能, 也承担了验码功能, 这两个功能由CPLD器件一个硬件承担, 不符合功能独立性原则。

4.3后果分析

采用事件树分析法对“CPLD器件的分频逻辑故障或晶振温漂”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 绘制事件树如下所示。

从以上事件树可以看出, 当出现“输出比列车限速值高的错误ATP信号”危害时, 可能会导致列车运行超速事故发生, 属于严酷度高的危害事件[2]。

4.4剩余风险分析

1) 采取选用优质直插有源晶振的技术措施。

2) 反馈的输出ATP信号, 设计增加1个CPLD电路执行码频采样、验证, 采取闭环控制安全门, 将关断任何错误的码频信号输出。

采取以上措施后, 降低ATP码频错误 (频率比预期值小) 危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记录在更新的危害日志中。根据表2风险矩阵, 可知剩余风险为4, 是容许的。

具体如表7所示。

五、结论

通过对ATP码发生器的初步危害分析, 可最大限度地找出危害的原因, 以便在设备生命周期的前阶段, 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措施[2], 有助于及时发现设备的设计缺陷, 并进行修改, 对保障设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更正

本刊2014年第1期 (总第241期) 郭奕茹《基于Word使用操作技巧的探索》一文, 作者姓名应为:郭奕如, 特此更正。

参考文献

[1]北京大成通号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EN 50126:1999铁路应用-轨道交通可靠性, 可用性, 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规范及展示[S].1999.

上一篇:手续费收入现场检查方法与技巧下一篇:心头的味道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