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2024-05-01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精选十篇)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男17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52.3±6.5)岁;病程1天至2年;疱疹位置:胸胁背部12例,腰腹背部18例,头面部7例,下肢3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即参照《皮肤性病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②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③30~80岁的住院或门诊患者;④自愿接受针灸或浮针治疗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浮针组

笔者采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浮针(中号)作为治疗工具。在病痛区神经远端(约距离5~10cm)选2~3点,针尖指向神经出口处,常规皮肤消毒,取一次性浮针,在进针点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向前推进,力求无酸麻胀痛等感觉,进针完毕后,再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面平扫5min,抽出针芯,将软套管的针座用输液贴固定于皮肤表面,留置24h后拔出。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1.3.2 常规针刺组

根据患者病患部位,使用直径0.3mm,长40mm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公司),选适当体位暴露疱疹皮损区,采用围刺法,用毫针在皮损部边缘进针,沿皮平刺约2~3cm,以不产生针感为度,围刺的针距相隔1~2cm左右,并选取发病侧相应节段夹脊穴,向脊神经根方向刺入约2cm,达到酸麻重胀感为止,留针30min。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1.4 评定标准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即用一条背面标有0~10数字的标尺,正面有一游动标尺,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1疗程后在游动标尺之间标出自己疼痛的位置,医者以背面的数字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②按WHO镇痛疗效分级评定标准[7]:未缓解(疼痛未改善);轻度缓解(疼痛减轻<25%);中度缓解(疼痛减轻<50%);明显缓解(疼痛减轻75%);完全缓解(疼痛消失)。采用有效率和显效率评估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1)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1个疗程后,与常规针刺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估(见表2)

(n)

注:与常规针刺组比较,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在隋代《外科启玄》中称为“蜘蛛痣”;清《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多因七情内伤、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蕴结,复感火热时毒,侵犯肌肤、经络而发。其临床特征为患部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严重者可破溃成片。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痛。

浮针疗法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距离局部病变5~10cm的神经端为治疗点,利用针体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的一种治疗技术。对于其治疗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在液晶状态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产生压电和反压电效应。用浮针直接牵拉、挤压或做扫散运动,会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从而释放出生物电。但是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又会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达到迅速缓解病痛的效果[8]。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局限性疼痛疾病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而经浮针治疗后,其血流量有增加趋势,使致痛物质减少,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9]。

有研究证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大脑形成异常性疼痛有时间进化性[10],阻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在于发病初期及时、彻底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疼痛,阻断其向慢性期迁延,因此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临床观察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镇痛疗效分级评定标准,相对客观地对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及该方法是否可行进行了大体评估,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常规围刺法能取得较好疗效,但总有效率低于浮针疗法(P<0.05),且从总体有效率及显效率来看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均P<0.05)。笔者通过实践发现,扩大扫散范围及延长扫散时间,对疗效有一定的累积作用。有些带状疱疹早期患者进行1次浮针治疗后收效显著,甚至有即刻效应,且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小,浮针疗法是否可以阻断“时间进化性网络”,其机制又是什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好,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且患者易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在病痛区神经远端埋浮针,常规针刺组采用皮损局部毫针围刺法,5次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镇痛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浮针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1.1%,浮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应用浮针疗法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关键词: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浮针,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WEINKE T,EDTE A,SCHMITT S,et al.Impac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on patients’quality of life:a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survey[J].Z Gesundh Wiss,2010,18(6):367-374.

[2]SINGH N.Postherpetic neuralgia[J].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2011,25(7):187-189.

[3]李昌美,郑勇萍,陈稚瑶.带状疱疹神经阻滞的对比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24(9):959-961.

[4]黄冰,孔杰,陆雅萍,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特征及其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5,9(6):11-7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6]罗跃嘉.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康复,1992,7(4):160-164.

[7]李晓宏,赵伟成,王汉.射频热凝术治疗顽固性癌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3(6):140-143.

[8]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40.

[9]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5.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2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且并发症逐渐增多,可造成严重后果,我科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满意,无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09年11月在我科门诊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100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5℃-40.5℃.咽腭弓,软腭,悬雍垂上疱疹,年龄8个月~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1天左右,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对照组50例,男37例,女1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血常规、胸片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炎琥宁注射液(海口康力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

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15mg/kg.d分两次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ml静脉滴注。

以上两组病例均给予应用对症,支持疗法,并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

3治疗结果

3.1治疗标准显效:用药2天后体温下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疱疹缩小,无溃疡形成。有效: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咽峡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溃疡形成。无效:治疗5天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溃疡形成且融合。[2]

3.2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疗效。治疗组 显效3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表1)

3.3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白细胞减少。停药及使用升白细胞药后可恢复正常。治疗组无白细胞减少。有1例有少许皮疹,1天内自行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两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注射部位无静脉炎发生。

4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咽峡部引起的,近年来呈流行趋势,且并发症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患儿痛苦,高热持续时间长,影响进食,针对病毒感染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针对多种dna和rna 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在于竞争性抑制多种细胞酶,阻断与鸟苷单磷酸的合成,抑制多种rna、dna病毒的复制。但对并发的细菌感染无治疗效果,且常引起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作用[3]。长期或大量用药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副作用多;炎琥宁是以穿心莲为原料的提取物,主要成份为脱水穿心莲内酯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并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加强体液免疫能力。药理研究表明:①其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及镇痛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体液免疫能力,促进cd4+pcd8+水平变化,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3,4]。②该药抗病毒是通过占据病毒复制过程中的dna片段的包裹,从而使病毒不能正常复制,达到抑制和杀灭病毒的目的[5]。③对腺病毒、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均有灭活作用,体外抑菌实验提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炎琥宁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菌双重功效。④研究还表明,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在解除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明显优于利巴韦林[6]。本组应用炎琥宁治疗在退热时间上与利巴韦林相比,优于利巴韦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炎琥宁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故应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具有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见效快,毒副作用少,减少继发感染机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7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3

选择30例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男11例,女19例,年龄62~75岁。发病部位为胸背部16例,腰腹部14例,左侧12例,右侧18例。发病到就诊时间2~3天。临床表现为皮损区针刺样、刀割样剧烈疼痛,伴有麻木、烧灼、刺痒等神经异常感觉。就诊前未经任何治疗,均无神经阻滞禁忌证。

阻滞药物配制:神经妥乐平注射液3.6NU,罗哌卡因50mg,维生素B125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

神经阻滞部位及方法选择:根据疼痛和皮损部位确定相应的受累神经,胸背部在皮肤受损区相应神经部位行椎旁神经阻滞或肋间神经阻滞;腰腹部在相应神经部位行椎旁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向上,取疱疹所在肋间脊柱的上一个椎体棘突上缘,向患侧旁开约3cm为穿刺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无损害,消毒皮肤后局麻下用10cm22号针垂直刺入2.5~3cm,当感到有骨性阻抗为横突,将针退回皮下,针尖向内侧、尾侧,针干向外侧倾斜约25°再进针3~5cm,此时可出现异感向患区放射,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缓慢注药。肋间神经阻滞: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向上,在腋后线上相应肋间用5号球后注射针头垂直进针,针尖抵肋骨下沿后向下、向内滑进0.2~0.3cm回抽无血、无气后缓慢注药。每点注入复合液3~5ml,每天1次,3~5次为1疗程。

所有患者均同时口服抗病毒药阿昔洛韦200mg,3次/日;维生素B1片20mg,3次/日;必要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3次/日。疱疹局部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继发感染;对已破溃者,可用酒精或龙胆紫涂患处,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疗效评定: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疗效分级:治疗后VAS评分0~2分为“优”,3~4分为“良”,5~7分为“可”,8~10分為“差”或“无效”。治疗前测定1次VAS作为基础值,评估治疗后镇痛效果并记录皮肤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 果

治疗前VAS评分为8~10分,治疗1疗程后疗效评定为优者23例,占76.7%,良者6例,占20%,可者1例,占3.3%,优良率占96.7%。疗效为良和可的患者经第2个疗程治疗后,疗效评定为优。无1例转变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全部病例皮肤愈合时间平均为5~8天,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

讨 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以剧烈疼痛和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疾病,发病率1.4‰~4.8‰,好发于中老年人[1]。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神经的后根神经节及其所属神经相应分布区皮肤的神经末梢,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而致病。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神经细胞水肿、坏死和神经内出血等病理改变,导致剧痛;受累皮肤的基底层和深部棘细胞层变性、膨胀,形成疱疹[2]。另外疼痛刺激经脊髓反射途径兴奋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引起血管收缩、肌紧张及局部缺血,组织缺氧性代谢产物蓄积,产生致痛物质,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治疗,易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因此急性带状疱疹的治疗目的是止痛、缩短病程及减少后遗痛发生率。

本组治疗结果说明,该方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安全。有学者[3]研究发现神经妥乐平直接用于硬脊膜外腔、椎间孔、骶管、腕管等部位,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可以起到用药量少、疗程短、见效快的效果。罗哌卡因是新型纯左旋体局麻药,缓解和消除疼痛,而且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低。维生素B12可促进核酸合成,促使受损神经恢复。本组采用神经妥乐平复合罗哌卡因取代了以往以布比卡因加激素的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均为老年患者,抵抗力差,在行神经阻滞治疗的同时应口服抗病毒药物。在治疗的时机上要突出一个“早”字,本组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2~3天,治疗早,疗效好。

参考文献

1 Chidiac C,Bruxelle J,Daures JP,etal.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on presentation to practitioners in France.ClinInfectDis,2001,33(1):62-69.

2 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第1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884-886.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4

关键词: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臭氧,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治愈后仍存在后遗皮肤疼痛, 80%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多伴疼痛, 好发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1], 临床治疗困难, 逐渐发展成顽固性疼痛,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采取药物、物理和神经阻滞等综合方法治疗, 但效果不甚满意。椎旁神经阻滞通过神经阻滞性注入药物达到阻断神经痛的恶性循环, 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 改善血液循环, 起到局部抗炎、神经修复及神经营养的作用, 优于硬膜外腔注药[2]。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 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疼痛的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臭氧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龙岩市第一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15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观察组中男36例, 女39例;年龄47~80岁, 平均 (63±7) 岁;平均病程 (6.8±1.2) 个月。对照组中男30例, 女45例;年龄45~81岁, 平均 (65±8) 岁;平均病程 (7.0±1.5)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3]; (2) 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3) 无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禁忌证者; (4) 患者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治疗与检查。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和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再给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0.5%利多卡因5.0ml、曲安奈德15mg、维生素B121mg的混合液, 2次/周, 椎旁神经阻滞法要先确定阻滞范围, 选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 再使用10cm长7号腰穿针垂直刺入皮肤至同侧椎板外侧, 退针至皮下, 将针向外斜或行向外移重新刺透横突间韧带, 进入椎旁间隙, 确定注气无阻力或回收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镇痛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35%臭氧注射治疗, 于疱疹周边及皮下注射饱和臭氧的0.9%氯化钠溶液30~50ml, 2次/周, 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4]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分为治愈、好转、减轻、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3、4周VAS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观察组治愈38例, 好转24例, 减轻13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82.7%;对照组治愈17例, 好转21例, 减轻32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50.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738, P<0.01) 。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病因是疱疹病毒侵犯脊神经及感觉神经末梢, 使过量兴奋性信号传入中枢, 导致其支配区疼痛,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发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故多采用药物、物理和神经阻滞等综合方法治疗。由于带状疱疹所致的炎症和退行性改变不仅局限于受累的后根神经节, 亦可侵犯至神经末梢等部位, 因而臭氧局部皮内注射能够有效促进神经末梢的炎症消退及神经修复。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 其密度为氧气的1.5倍, 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且抗炎镇痛效果好, 能够通过影响病变部位的前列腺素、缓激肽及致痛物质合成及释放, 刺激机体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内啡肽, 阻断有害信号的传递等综合作用达到镇痛效果, 同时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还有一个激活和调节作用, 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神经阻滞注射药物多采用利多卡因达到即刻止痛的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快速抑制神经元和相应感觉神经纤维充血、水肿和坏死, 维生素B起到营养、恢复受损神经及促进神经生长的作用, 因而椎旁神经阻滞能直接阻断皮损区末梢神经疼痛冲动向中枢传递, 使疼痛恶性循环被打破, 抑制受损而产生异常放电的神经纤维和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 直接阻断皮肤疼痛感受器的异常痛觉, 促进受损末梢神经和皮肤感受器的恢复[5]。

综上所述, 臭氧联合椎旁神经阻滞能协同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可起到抗炎、镇痛、神经传导阻滞的综合作用, 有效促进皮疹消退, 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 28 (3) :182.

[2] 陈彦青, 林莹, 戴双波.改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5 (1) :54-56.

[3] 严月华, 翟晓翔, 吴伟伟, 等.爱维治和赛乐特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 21 (4) :277-278.

[4] Oxman MN.Herpes zoster pathogenesis and cellmediated immunity and immunosenescence[J].J Am Osteopath Assoc, 2009, 109 (6) :13-1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咋治疗 篇5

我父亲患有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已经5个月了,用了许多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现仍疼痛难忍。请问,吃什么药可以缓解疼痛?此病与天气有无关联?

河北蔡林

蔡林读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疱疹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在皮损愈合后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的称为慢性神经痛综合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生于高龄患者,与感染早期未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本身的慢性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有 关。在发病早期及时就诊、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缩短后遗神经痛的持续时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一般比较困难,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的后遗神经痛消退的会非常缓慢。目前你父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有5个月,可考虑口服止痛药物,并辅助营养神经、免疫调节、神经脱水药物治疗。有研究显示,加 巴喷丁、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羟考酮、吗啡、美沙酮等,可缓解最长持续8周的后遗神经痛,但其可以引起疲乏、无力等副作用。阿米替林疗效肯定,还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但服用剂量一定要咨询医生。另外,可以外用局部镇痛药物,如辣椒碱乳膏,这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选择性P物质拮抗剂。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导介质,可把疼痛和瘙痒由外周神经传入脊髓神经和高级中枢神经,持续使用辣椒碱软膏,可耗竭神经肽P物质,从而阻断痛觉的传导,达到止痛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方面,可以考虑针灸、拔火罐、放血治疗等。综合医院的电生理治疗,包括经皮电刺激、外周神经刺激、脊髓电刺激、经下丘脑电刺激、微波、激光、音频等也有一定疗效,尤其是经皮电刺激,它的优点主要是无创、价格便宜、操作简单。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较多,且每种方法的适应人群不同,所以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气候与带状疱疹的预后关系不大。但某些人群可能对温度、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对年老体弱者,建议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时下,公众对于饮食与养生越来越重视,有些患者刻意不吃羊肉、不喝牛奶、不吃鸡蛋等,这种做法并不正确,因为对这些食物过敏的人毕竟是少数。盲目忌口反而会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康博士

TDP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篇6

1 资料与疗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收治78例带状疱疹患者, 随机分为2组:非TDP组44例, 男27例, 女17例, 年龄2岁~80岁, 平均年龄38.4岁;TDP组34例, 男15例, 女19例, 年龄1岁~80岁, 平均年龄40.5岁。

1.2 治疗方法

非TDP组口服阿昔洛韦, 肌注聚肌胞治疗;TDP组在非TDP组治疗基础上加用TDP辐照治疗。TDP辐照每天1次, 每次15 min;聚肌胞治疗每次4 mg, 2 d肌注1次;阿昔洛韦片, 每次200 mg, 每天4次。20 d后判定疗效, 以疼痛完全消失为治愈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DP组34例, 起效时间最快1 d, 疼痛全部消失时间最快2 d, 最慢20 d, 平均7 d;非TDP组44例, 起效时间最快5 d, 疼痛全部消失时间最快8 d, 平均14 d, 有7例20 d后疼痛减轻, 但没有完全消失。2组治愈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TDP在治疗神经痛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年龄越小, 病史越短, 疼痛消失越快;反之, 疼痛消失越慢。非TDP组7例疼痛没有完全消失者均为75岁以上病例, 后加用TDP辐照治疗后疼痛均在20 d内消失。

3 讨论

本组病例所用TDP治疗仪 (重庆环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价格便宜, 是近几年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理疗器械, 它能产生一种综合电磁波, 促进人体内不稳定结构解体, 增强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 提高皮肤微量元素的活性及免疫功能, 具有消炎、镇痛、干燥、收敛的功效, 能改善局部微循环, 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促进神经愈合[2]。观察结果显示, TDP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有特效, 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肌注聚肌胞、口服阿昔洛韦虽对杀灭水痘-带状疱疹有特效, 但止痛和恢复神经功能较慢, 二者结合是目前基层医院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最理想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永林.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1.

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7年12月, 我院皮肤科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 均具有沿周围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的成簇疱疹, 并且具有局部疼痛的症状。其中, 男53例, 女27例;年龄32~65岁, 平均55岁;病程2~30 d, 平均20 d。皮疹位于躯干部者68例, 头面部者5例, 四肢者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50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皮疹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搽炉甘石洗剂, 5~6次/d, 口服病毒唑0.2 g, 3次/d, 或阿昔洛韦0.6 g, 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和电脑中频进行治疗。超短波治疗为LDTC-31型超短波治疗仪, 输出量为300 mA, 波长为7.7, 根据患者体表面积大小, 将相应面积的板状电极并置或对置于患处, 间隙1.5 cm, 微热量, 1次/d, 每次10~15 min。电脑中频治疗是对病变相应神经根疼痛区并置法, 耐受量, 1次/d, 每次20 min, 疗程为10 d, 间隔休息5 d, 直到疼痛消失。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 皮疹消退、结痂;显效:疼痛明显减轻, 水疱干涸、结痂;有效:疼痛减轻, 水疱吸收干涸、未结痂;无效:治疗5 d后疼痛无明显减轻, 水疱吸收未干、未结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软件学分析, 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 此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特性[1], 治疗不当会导致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的机制包括: (1) 神经损伤后初级传入伤害感受神经元的病理性致敏和异位冲动产生:神经损伤后产生的异位冲动伴随着初级传入神经元的某些电压闸门钠通道的mRNA表达增强, 在产生异位冲动处钠通道聚集, 而使动作电位阈值下降, 推测是损伤初级传入中自发活动的原因; (2) 周围神经干炎症:由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能诱导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异位活动, 是患者疼痛和痛觉过敏的潜在原因; (3) 伤害感受器变性而使中枢突触再生: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板层素Ⅱ的C-纤维初级传入末端严重变性, 促神经素神经生长因子能防止C-纤维变性和中枢Aβ-纤维发出新芽, 病理研究证实急性带状疱疹的周围神经、后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的神经纤维或细胞体丧失; (4) 伤害感受器功能亢进使中枢致敏:当中枢致敏时, Aβ-机械感受器具有激活中枢疼痛信号神经元的功能[2]。在同一患者, 可能有一种或几种机制共同参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非常困难。在发病初期, 早期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治疗上, 应用药物治疗仍然是一项重要手段, 如抗病毒药、口服止痛药、神经营养药、抗抑郁药等。但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病程长、副作用较大。目前物理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正在悄然兴起, 它的特点是疗程短、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少。本文中, 笔者发现药物加用超短波和中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超短波的作用: (1) 热效应可以促使局部小血管持久扩张, 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加强局部组织代谢过程, 加速疼痛物质的排出, 降低感觉神经的传导和兴奋性, 降低肌肉张力, 减轻疼痛[3]; (2) 加速受损神经恢复和再生及抑制感觉神经, 干扰阻断痛觉的诱导, 达到镇痛的效果; (3) 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功能, 促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 使病灶局部炎性细胞抗体数量增加, 从而达到抗感染效果[4,5]。中频电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 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作用于神经节段, 产生反射作用;调节自主神经, 起到消炎止痛、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 疗效较佳, 尤其对镇痛效果很好[6,7]。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和中频治疗, 疗效明显, 病程缩短, 加速皮疹康复, 有较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缩短疱疹干痂时间, 减轻后遗神经痛。且操作方法简便, 费用低廉, 安全可靠, 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朱学骏, 顾有守, 沈丽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版, 2006:95-96.

[2]陈扬, 郑茂荣.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 28 (1) :49-51.

[3]温树美, 成先柄.超短波TDP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5, 28 (1) 53.

[4]曹蕾, 郑桂杰.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 24 (6) :695.

[5]戴洁, 许惠娟.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4) :126-127.

[6]李延军, 赵敏.物理疗法治疗带状疱疹42例[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32 (6) :1036.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拟在我院疼痛科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52例)。选择标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已经确诊为带状疱疹,病程<7天且就诊前未采用任何治疗措施,带状疱疹区域未发生其它的感染,患者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无恶性肿瘤,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近期未服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药物。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变部位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B组患者口服抗病毒药伐昔洛韦1g/次,一天3次,连续服用10天,镇痛药加巴喷丁,一天3次,具体剂量如下:加巴喷丁第1天600mg/d,第2天900mg/d,第3~7天900~1200mg/d,第8天以后1200~1800mg/d,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的服用时间;A组患者在服用加巴喷丁和伐昔洛韦的基础上同时于皮损最严重、疼痛最明显的病变区域进行皮神经阻滞治疗,根据疱疹疼痛部位确定相应的受累神经,采用三叉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椎旁神经组织、星状神经阻滞。神经阻滞药物配置为:甲强龙40mg+腺苷钴胺0.5mg+0.3%的利多卡因共10~15m L,每个阻滞点注射2~3m L,每次注射总量不超过15m L,4~5d施行一次阻滞,根据疼痛缓解情况调节阻滞时间间隔,疼痛缓解7d以上可以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T1)以及治疗后(T2)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具体评分指标如下)并在T1、T2时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10m L,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

VAS评分标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患者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4~6分为患者中度疼痛,尚能忍受但影响睡眠;7~10分为患者重度疼痛,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睡眠和正常生活。

治疗效果评价:患者疼痛为无痛时为显效;中度疼痛为有效;中度疼痛为无效;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有效人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以及治疗效果的比较

2组患者T1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点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总有效人数明显高于B组、无效人数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表示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2组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4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2组患者CD4+、CD4+/CD8+明显低于治疗前,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会潜藏在患者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时候,病毒会活化繁殖,引起神经节的广泛炎性改变并沿着感觉神经节的中枢支和周围支扩散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元及相应的神经纤维的炎性损伤、出血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背根神经节的淋巴细胞浸润可引起软脑膜炎和节段性的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改变可以产生病理性的致敏和异位冲动和损伤感受器使中枢突触再生而产生中枢致敏[6,7,8]。带状疱疹急性期引起的病理性疼痛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治带状疱疹疾病的重要关注点。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单一治疗方法并不能很好有效的缓解疼痛[9,10]。新近研究提示神经阻滞方法能够迅速有效的控制疼痛[11,12,13]。皮神经阻滞主要将局麻药、激素和促进神经生长的药物注射到带状疱疹的皮损区,这些药物可以通过神经末梢运送到脊髓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细胞减轻和消除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体统的炎症,进而来缓解疼痛。

本研究中,2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焦虑程度一样,而治疗两周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A组总有效人数明显高于B组、无效人数明显低于B组,这组要是由于A组患者加用了皮神经阻滞。本研究中皮神经阻滞主要使用了3种药物,其中甲强龙属于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的作用,能够通过减少炎症部位免疫细胞数量以及前列腺素等相关物质的生成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并减少神经组织的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组织损伤程度,同时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敏化的建立,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疼痛症状,局麻药利多卡因能够阻断疼痛的传导,进而抑制疼痛的恶性循环以及疼痛反射性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改善皮损部位的血供,加快组织的恢复,腺苷钴胺是一种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质,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具有较强的组织细胞亲和力,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维持神经系统髓鞘的完整性[14,15,16]。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常引起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激活,而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而Th1细胞和Th1细胞的平衡稳定则是维持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基础。Th1细胞主要表达TNF-α、IL-2,Th2细胞主要表达IL-4。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提示皮神经阻滞并没有对患者的免疫产生影响。Th细胞中对免疫调节其促进作用的主要是T细胞亚群,有研究表明早期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有助于对带状疱疹患者病情的判定。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A、B2组患者CD4+、CD4+/CD8+明显低于治疗前,表明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很差,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皮神经阻滞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未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免疫状态明显下降,皮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的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显著,但对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无明显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急性期皮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拟在我院疼痛科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52例)。B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疗效评价,并于T1、T2时刻分别抽取患者的血液10ml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变部位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T1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点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总有效人数明显高于B组、无效人数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4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2组患者CD4~+、CD4~+/CD8~+明显低于治疗前,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免疫状态明显下降,皮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的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显著,但对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无明显作用。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 2011年3月疼痛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6例,合格病例依据纳入顺序按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5.5±15.3岁,病程介于3~68月,病变累及胸胁部、头面部、手臂部、腰背部等,均为单侧神经受累,皮疹已治愈,VAS评分介于4~10分,病程>3个月;对照组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3.2±16.1岁,病程介于3~60月,病变累及胸胁部、头面部、手臂部、腰背部、大腿等,均为单侧神经受累,皮疹已治愈,VAS评分介于4~10分,病程>3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学术出版社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ly Publishers,IASP)的PHN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4;病程>3个月;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神经系统病变、血液病、心功能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等。

脱落和剔除标准:病情进展;依从性差,不能坚持完成实验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普瑞巴林(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组口服150~600 mg/d,分2-3次,起始量为75mg,每日两次。

1.3.2 对照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巴喷丁(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口服900~2400 mg/日,分3次口服;起始量为300mg,第2、3日分别加至600mg、900mg/日。

两组疗程均为6周。依据疼痛程度逐渐增加剂量,一周以上疼痛控制不满意者,均给予皮内注射,或选择性神经干(节)注射。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指标评定

采用VAS评估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4、7、14、21、28、35、42d疼痛程度。VAS评分标准是从无痛到剧烈疼痛分为10级,无痛为0分,剧烈疼痛为10分,由患者自行选定0~10间的数字以判定相应的疼痛程度。

1.4.2 生活质量的评定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SF-36)的中国版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评价患者用药前和治疗后用药后2、4、7、14、21、28、35、42d生活质量情况。所有量表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均由患者自己填表评估,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并全部收回。包括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的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卫生8个项目。由患者独立完成。

1.4.3 疗效判定

疼痛缓解度由医务人员将病人疼痛缓解程度按下列分级标准记录。0度为未缓解, 1度为轻度缓解(缓解约25%),2度为中度缓解(缓解约50%), 3度为明显缓解(缓解约75%以上), 4度为完全缓解(疼痛消失), 记录时间与疼痛强度同步。镇痛总有效率=(中度缓解+明显缓解+完全缓解)/本组总例数×100%。

1.4.4 不良反应记录

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外周水肿和其他不良反应,并随时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检验水平ɑ=0.05。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程度评定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用药后第二日,治疗组患者VAS与用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 ,对照组在第7天及后各期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用药后治疗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1)。见表1

注:与服药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

2.2 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治疗42天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的健康、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卫生、活力8个项目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镇痛疗效评定分析

两组患者服药后第2天,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5.6%和27.8%;服药后1周,有效率分别为16.7%和72.2%,服药后6周的有效率各为61.1%和88.9%(表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1) 。见表3

2.4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外周水肿和其他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以头晕、嗜睡为主,且其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分别为27.8%和22.2%,16.7%和1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视物模糊、外周水肿、共济失调及其他不良反应为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其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且呈一过性。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 NeP),年发病率约为2‰,其急性期疼痛是由周围神经的炎性反应和皮肤损伤引起,而疱疹治愈3个月后,往往有10%~27%的患者转化为PHN,形成持久性疼痛, 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龄 > 65岁发病率为50%,超过70岁发病率为70%。PHN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3,4],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①伤害性感受器病理敏感化,中枢发生继发性改变,脊髓处于较高激惹状态,一些机械感受器传入的冲动(如轻触觉) 变成痛觉信号。②痛觉超敏皮肤区伤害性感受器被选择性削弱,痛、温觉严重受抑制,而运动机械性痛觉超敏。③神经干持续性的炎症反应使初级传入感受器产生异位电活动并导致自发性疼痛和痛觉超敏。④神经受损后,交感系统的活动可进一步引发致敏伤害感受器的活动,增强痛觉和痛觉超敏。有人从离子水平探讨PHN的发病机制[5,6],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鼠的背根神经节,测定神经细胞内Ca2+离子的浓度,发现基础Ca2+离子浓度增加,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也很高。

注: 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0.01。

PHN的主要治疗目标是:①缓解疼痛;②改善睡眠;③提高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PHN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7]。目前普瑞巴林(PGB)和加巴喷丁(GBP) 作为PHN的一线用药,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两者均与钙离子电压门控通道的α2δ亚基结合,减少钙离子依赖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止痛、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8]。但该项研究发现与加巴喷丁相比,普瑞巴林镇痛效果好,起效快,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耐受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3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8例)给予普瑞巴林组口服150~600mg/d,分2-3次;对照组(18例)给予加巴喷丁口服900~2400 mg/d,分3次口服。观察时间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7、14、21、28、35、42d,分别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估,中国版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同时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疼痛明显减轻,镇痛效果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P<0.01)。结论 普瑞巴林可迅速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键词:普瑞巴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

参考文献

[1]宋文阁,王春亭,傅志坚,等.实用临床疼痛学.2008,15:358-359.

[2]Magadha Gore.Clinical Therapeutics.2007(29)8:1655-1670.

[3]Bowsher D.The management of post herpetic neuralgia[J].Postgrad Med,1997,73(864):6232-6239.

[4]Kost RG,Straus SE.Post herpetic neuralgia pathogenesis,treat-ment,and prevention[J].N Engl J Med,1996,335:32-42.

[5]Baron R.Neuropathic pain.The long path from mechanism tomechanism based treatment[J].Anesthetist,2000,49:378-386.

[6]Kress M.Infection by human varicella2zoseter.Virus confers nor-epinephrine sensitivity to sensory neurons from rat dorsal root gan-glia[J].FASEB J,2001,15:1037-1043.

[7]Dworkin RH,Perkins FM,Nagasako EM.Prospec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 herpetic neuralgia in herpes zoster patients[J].Clin J Pain,2000,16(2 Suppl):90-100.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1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4例患者临床上均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治疗前未用过其他药物。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2例,年龄38~72岁,平均58.4岁;病程1~9天,平均3.8天;皮损分布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对照组4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2岁。皮损分布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生理盐水250ml,阿昔洛韦0.5g,每日1次,静滴;转移因子口服液10ml,口服,每天2次;強的松10mg,每天3次,每天2次,口服;弥可保0.5mg,每天3次,口服: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9g,黄芩9g,栀子9g,柴胡9g,生地21g,当归12g,车前草15g,泽泻15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元胡12g,川楝子12g,黄芪21g,菊花9g,甘草9g。每日1剂,两煎,早晚分服,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疼痛消失,皮疹全部或基本消退,但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干燥痂皮;②显效:疼痛消失,皮疹消退70%;③有效:疼痛减轻,皮疹消退30%;④无效:疼痛为减轻,皮疹消退不足30%。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1~2天,止疱时间2~3天,开始结痂时间为第2~3天,大部分以第5~6天起开始脱痂。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为第2~3天,止疱时间时间2~3天,开始结痂时间为第4~6天。两组治疗结果有明显差异。见表1。

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发生后遗神经痛,主要发生与年龄偏大者。治疗组无1例发生,治疗中,对照组有2例、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度头晕恶心,腹部不适,但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讨 论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由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某一分支受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治疗方法颇多,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缩短病程,减轻疼痛和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显示抗病毒效力,对带状疱疹疗效肯定。转移因子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弥可保具有增加神经营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本病。据现代药理研究和有关资料表明,大青叶、板蓝根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疱疹病毒复制;金银花、蒲公英具有光谱抗细菌和抗病毒作用;元胡、川楝子、赤芍、具有养血活血、行气止痛之效,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毒诱生干扰素,提高人血浆中的环磷腺苷含量的能力,而甘草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等作用,主要配伍,共奏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良效。

上一篇:系统服务下一篇:经济社会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