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2024-04-25

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精选11篇)

篇1: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目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政府管理领域,许多国家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动了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我国现在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第一,发展电子政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理论、制度、科技等全方位创新,其中政府管理创新起着保障、推动、示范的作用。而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推行电子政务,能够有效地扩大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提高社会信息传播效率,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改善社会管理运行模式,推动社会管理流程再造,形成对社会创新的示范效应。因此,发展电子政务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二,发展电子政务是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些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推进信息化的,而我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同时推进的双重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任务更为艰巨。电子政务既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又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信息网络技

1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发展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正处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为社会、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方便的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便利条件。在当前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应当围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构建服务型政府这条主线,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形成规模,基本能够满足电子政务应用的需要;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综合效益逐步显现;政府网站体系初步形成,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政府网站已经成为联系公众、企业、社会的桥梁和窗口,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各级公务员信息技能明显提高,利用电子网络提升了行政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软件、硬件基础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要核心业务系统为突破口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从部门办公自动化、普及政府网站和重点业务电子化,开始步入深化

应用、突出效能、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阶段,正在由技术导向向业务需求导向转变,由被动跟随式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由纵向建设为主向纵横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电子政务对各级各类政务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综合服务能力尚待提高;电子政务管理机制的不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协同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不高,集约发展能力需要提升;电子政务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少数跨国公司,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这些情况说明,电子政务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大力推进和提高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为电子政务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几个重大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目的。发展电子政务是手段,抓好电子政务的应用才是目的。要树立科学的电子政务发展观,把发展电子政务真正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用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价,提高利用效率和应用效果。二是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的道路。电子政务建设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各地各部门特点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道路。要做到低成本高效

率,关键是建设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电子政务、“跨部门、无缝隙”的协同电子政务、突出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以人为本的政府门户网站。三是进一步明确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要认真总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制定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重点研究解决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等关键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原则。坚持使用重于建设,着力提高电子和政务的融合发展能力;坚持制度重于技术,着力推进制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坚持国内技术重于国外技术,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内部的创新动力重于外部的技术条件,着力激发从领导人员到普通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使用和创新的热情,消弭“数字鸿沟”。五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电子政务的重点。深化以服务为导向的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大幅提高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根据轻重缓急和工作基础,重点推动就业、医疗、教育、人才服务、社会保障、交通、纳税、工商登记等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电子政务服务。中央和省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应当突出提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能力,地市县级基层重点加强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平台上移、服务下移”,更加重视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做到电子政务服务的“零距离”。

篇2: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XX中心社区距县城以南22公里处,子安公路横穿而过,是子长县通往市区的南大门,近年来,该社区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双创”工作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个不求、四个但求”即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原则,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卫生乡和创建省级文明乡目标,中心社区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社区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实现了政治、文化双丰收。

一、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到位。一是宣传到位。子安路开工建设以来,我乡先后三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科学发展示范户、人大代表等赴旬邑、黄陵等县区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及建设标准办法,广大群众都能知晓、理解、支持新农村建设,统一了全乡上下的认识,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二是规划到位。多次邀请县主要领导,包村部门领导,新农办领导及兄弟乡镇领导指导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奠基、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全乡11个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责任到位。乡党委确定了11名领导各包建一个村,各村都有

驻村干部,乡上主要领导分抓两个重点村并划片包干,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有效地将责任落到实处;四是督查到位。坚持日报到,每天通报进度,及时督查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保障措施到位。中心社区成立了专门的材料供应检查组、后勤服务组、环境保障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力保障,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同时,还统筹抓了以草畜业为主的产业建设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口粮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在全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保证新农村建设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各村结合村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废旧房屋,改水、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房)为主题的村容村貌整治。截止目前,全乡共整治院落1355座,改造粉刷窑面、挽花栏1186户3944孔(间),公路沿线堰畔4200米,新修围墙960处4500米,硬化公巷80条2700米,新建休闲娱乐广场10个,新建双翁漏斗厕所650多个,营建花池3600平方米,新建沼气80多口,清运处理垃圾230吨,绿化道路18.5公里,栽植行道树10000株。

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全力实施“双创”工作

(一)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近几年来,XX乡全力打造和谐农村文化,彰显农村新生活。XX中心社区从2008年开始多方协调资金先后投入60多万元,修建群众文体休闲广场9

个,高标准乡文化站一所,占地面积达220平方米,现藏书1800多册。在XX村组织了一只40多人的老年健身队伍,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狠抓“百里生态、文明示范带”创建工程。一是绿化工程。投资20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抓好沿线10个村的阳背面山体绿化工程,并全部栽植侧柏、油松等常青树,投资5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完成了子安路沿线全长21公里道路绿化,栽植传扬、油松、花冠等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树种20种,共栽植20万株;绿化庙宇23处,共栽植侧柏18000多株;积极协调资金10万多元,美化、绿化中心学校校园及操场;清明前夕开展了“我为XX种棵树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在河道沿线种植柳树5600多株。

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彻底清理子安路沿线的石堆、土堆、粪堆、柴堆1000多吨;清理公路沿线的墙体和电杆上乱写、乱画、乱张贴非法广告3次。

三是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文明村民学校,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寓教娱乐的活动。组建宣讲队,就当前形势、法律法规、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深入村组进行宣讲5次,开展健康教育3次;广泛开展文明生育及妇女健康教育、普查4次;开展科技培训和优化产业的相关培训6次。

四是产业发展工程。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心社区加大农业补助力度,每翻一亩地补助50元,并补助化肥2袋、地膜5公斤,种子价格的一半。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王家圪崂村300多亩和老草湾150亩薄壳核桃园进行了覆膜,翻地等管护;对新栽的500亩果园进行了科学管护;在刘家俭、刘家园则村育“新秀”西瓜苗14棚,甜小瓜3棚,棚均收入可达3.5万元,在刘家园则、XX村新建山地蔬菜大棚15座,全部种植西红柿,在李家川、王家圪崂村恢复旧棚8座。

五是集镇街道建设工程。一是硬化主次巷道1800米,铺设行道砖3000多米,硬化人行道2000平方米,修下水道680米,安装路灯35盏;二是投资10万元配套了李家川、中庄、刘家园则、刘家硷、XX、张家崖窑、西山沟7个村的广场健身器材、宣传橱窗等基础设施;三是按照“一街一品”的绿化方案,栽植合欢树80株、垂柳60株。

六是环卫建设工程。新建垃圾屋5个、排放垃圾桶80个,新建公共厕所4个,垃圾填埋场10个,雇佣保洁员11人,同时还制定了《保洁员管理制度》,定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查。投资1万多元,为保洁员购买了衣服、环卫工具及劳保,要求对辖区垃圾进行日产日清。

(三)抓生态,改环境。围绕“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对王家圪崂至老草湾、李家川至降沟等五大生态环线示范区进行补植管护,继续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栽植面积。通过统一上劳、统一调苗、划任务、包面积、干部蹲守扛死肩的办法,大力开展造林和补植补栽,五大流域已全部得到治理,没有空白地块。目

前,五个大流域共新栽树苗8万株,补栽树苗13万株,新增治理面积500亩,形成了石家山至老草湾、降沟至李家川两大流域生态流域治理示范区。

篇3: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建设中原经济区, 科技创新是关键, 人才建设是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发达省份相比, 我省高等教育显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高层次人才匮乏、办学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 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河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本科院校, 其办学依托是煤炭与纺织这两大全省支柱产业,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谓大有作为。学院将积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加快发展, 重点突破,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 发挥在煤炭和纺织方面的传统优势, 充实内涵, 强化特色, 抢占行业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二是积极推进教育创新, 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紧扣社会需求, 积极进行调整和完善, 扩大人才培养范围,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发挥学院与行业、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 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 搭建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桥梁, 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是不断提升现代化教育水平, 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带动自身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

篇4: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27日下午,张德江来到北京展览馆,观看了“十一五”电子发展基金成就录像片,参观了综合展区和专项展区,仔细观看了图片和实物展品,听取了电子发展基金支持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及支撑两化融合的情况介绍。张德江充分肯定了电子发展基金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张德江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要紧紧把握国际经济科技的发展态势,认真贯彻落實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技术突破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努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切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行业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动产品研发设计、试验测试技术的智能化,加强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电子发展基金作用,管好用好基金,积极引导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电子发展基金成果展6月26日-28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电子发展基金设立于1986年,主要用于支持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设备、数字视听、基础元器件等产业门类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负责同志一同参观了展览。

篇5: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

今年是“十二五”第二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这是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宏观环境正确判断而提出的战略构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资委党委经认真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体来说要做到“四强四优”,即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人才队伍强;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社会形象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中最基础的工作还是要加强管理。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无论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是与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进行对比,国有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要围绕转型升级这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经常进行科学的分析,充分研究市场和竞争对手,研究科技及产业格局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制订并且动态调整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我们的企业的预见性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是有差距的,这反映出战略研究深度和战略管控能力的差距。世界一流企业往往能够洞悉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经审慎研究确定发展战略及目标之后,就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即使经理人变更也不会改变。战略性因素的把握和掌控非常重要,判断失误造成的风险会是非常大的。所以,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学习战略管理,以防范战略性风险。

二是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企业主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安全生产、战略联盟等深度整合。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化不但需要很多软硬件投资,而且会因为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管理的变革对企业内部的状态提出要求。而内部的要求达不到、阻力太大,会导致信息化的失败。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坚持总体规划、以业务为导向、统一系统架构、规范项目管理、先试点后推广、优选服务商、选用成熟软件和加强国内外合作,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增强风险管控能力。随着国际化经营和全球化竞争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将更趋严峻和复杂,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要加强企业日常风险评估工作,切实把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关键业务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建设统一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完善重大决策、投资、并购、财务、购销、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领域的内控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企业重大风险监控机制。要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借助信息化促进风险管理和内控系统升级,提高风险预警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经营,提高全球配置资源的管理能力。国际化是企业做强做优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对国际化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努力做国际化经营的高端,做价值链的组织者,而不应该是单纯的工厂或卖低附加值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一流的研发掌控核心技术,以一流的产品做好市场定位,以一流的营销创造国际知名品牌,以一流的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一流的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在这些方面,人才和管理是最关键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具有全球化战略思维和宽阔视野的领导班子,培养满足国际化经营需要的人才队伍,同时使我们的企业的管控能力逐步适应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文化全球化。

五是围绕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对标工作。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通过与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对标,能够为我们找到管理实践中可以比较的参照系,传导一种间接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压力,加上配套的考核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绩效。我们的企业和自己的过去比,往往感到很欣慰,但和世界一流企业比,我们的差距就是普遍性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仍然要从对标开始,不仅要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凡是比我们强的,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学习标杆。对标不仅要注重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比,包括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对比;不仅要注重指标的量化对比,更要注重对比蕴藏在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上的差距。要通过对标,促进加强管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尽快地缩小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最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篇6: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XX镇耕地总面积4.4万亩,人均耕地1.1亩,几年前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承包地块分散、零碎,农村老旧房屋布局零乱,河道、河塘纵横交错,地块高低不平,农田基础设施差,农业装备水平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巨大。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镇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土地整理项目、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等,强化资源整合,多方筹措资金,以村为单位,大力实施平田整地,科学合理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转变经营方式,实现了土地集约经营,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转变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很多农户迫切需要打破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将土地流转出去。XX镇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以村为单位,首先将农户分散的土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由村经济合作社支付农户租金,确保在土地平整期间农户有稳定的土地收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进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以后,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不再 1 按原承包地返还农户,而是根据规划,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流转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全镇共流转土地2万亩,涉及到迎阳、二爻、大雁湖、柏树墩、XX居六个村,村村实现了全流转和规模经营。

2、打破田块格局,整村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彻底改变土地零散,高低不平、沟河紊乱的农田格局,XX镇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中央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以村为单位,打破地界、沟界限制,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对原有农田进行集中平整,填平废沟呆塘,统一规划条田布局,科学合理配套灌排设施和交通道路,建设集中连片,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林网达标的现代高标准农田,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近4年来,XX镇整合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等各类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近2万亩,其中二爻居近三年实施项目5个,争取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800万元、都市生态农业项目资金700万元、省级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68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0万元,全村4800亩耕地全部重新进行了平整和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示范村。通过整村推进,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全镇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新 2 增耕地面积931亩。

3、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已建成的规模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建设蔬菜基地、苗木基地、优质稻米基地,形成区域产业特色。根据产业布局,选择和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导本地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先后将西片村居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重点流转给本镇种粮大户,今年全镇新增家庭农场17个,经营面积达5000亩。建设稻米基地和蔬菜基地,促进种植大户增收达150万元。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投资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先后引进苏州正茂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庆怡蔬菜专业合作社及一批外地种植大户落户XX。这些客商和种植大户凭借资金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种植规模大,为XX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苏州正茂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土地4000亩,成立南通顶茂食品有限公司,建设芥菜、辣椒及生姜种植基地,并进行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进程。土地集中后,单体种植规模增加,产业特色明显,为提高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绿欣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柏稻麦专业合作社等35个合作社,入社会员1650个,合作社年销售额 4.2亿元,户均增收1.2万元。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XX镇农业生产实现了三个有利于的目标。一是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农田装备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不但获得900-11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年轻劳动力放心外出打工,获得劳务收入,中老年劳动力在当地农业企业就地转移,每年获得工资性收入2万元左右,比纯粹种田收入增加1万多元。三是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集体不仅得到了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收入,而且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面积大为增加,新增耕地耕地出租收入增加了村营收入,2014年,全镇8个村居村营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各村土地流进流出管理费在村营收入中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占比最高的二爻居村营收入突破百万元,由原来的XX负债第一村,变为现在的经济强村。

篇7: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服务履职能力和效率,确保“一张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市城管委结合工作实际,在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城管部门政务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按照“一张网”建设“五级联通”要求和审批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的标准,市城管委召开专题会议,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政务外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是加强知识培训,提升业务办理能力。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工作集中办公的通知》要求,组织委属行政审批服务承办部门和审批窗口操作人员积极参与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组织的事项梳理、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网络及信息化系统工作学习培训和集中办公,现场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方式。

三是强化督办协调,做好数据信息录入。由委行政审批科牵头,督促协调委内部审批事项承办科室和市政局完成电子证照上传、大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有效存量数据录入及每日数据更新工作。

篇8: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新加坡经验

1 引言

新加坡是一个土地、人力等资源稀缺的国家,但却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贸易中心,形成了不少世界顶级优势产业,他们靠的是快人一拍的机遇意识、与外界广泛交流的开放意识、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协调发展的和谐意识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创新思路。为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府的建设,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应用,新加坡电子政府都独树一帜,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历程

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的来说,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92-1999年),以“IT2000计划”为标志,明确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智慧岛”的目标,并建设了新加坡的首个宽带网络,政府部门开始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民众通过Internet能够在各级政府网站上提取政府机构的信息。

第二阶段是融合阶段(2000-2006年),通过实施“信息通信21世纪蓝图”(2000-2003年)和“联系新加坡”(2004-2006年)等计划,全面开放了通信市场,把信息通信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动力,政府所有部门全部完成业务系统的建设。政府机构在网上开展纳税,办理执照等业务。

第三阶段是定制阶段,目前正在实施“智慧国2015蓝图”(2007-2015年),提出“3I策略”(创新、整合与国际化),推出“多个部门、一个政府”口号,努力提高政府办事事项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在整合政府2010计划中,新加坡适时地将电子政府改名为整合政府,实现从e到i的转变,是为了强调其工作的重点将转向建立一个整合政府,这超出了技术的运用,而且继续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着眼服务民众。意在增加电子服务的范围和丰富应用程度,增加国民智慧与意见在电子政府中的参与比例,提高国家综合竞争优势。

3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的特点

3.1 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新加坡电子政府主管部门称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简称IDA),类似我国原来的信息产业部(即现工信委),IDA代表政府履行以下四大核心功能: 一是发展资讯通信业; 二是经济领域改造,IDA通过先进、创新的资讯通信系统,引领主要的经济部门、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实现改革; 三是改革重要社区以提升市民熟练使用资讯通信的能力; 四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IDA担当了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能,实行集中指导与分权执行相结合的运作机制。IDA不仅负责政府资讯通信总体规划,还为政府制定IT标准、政策、指导方针和实施流程的监督,并对重要资讯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工作评估和安全管理。财政部作为电子政府的拥有者,掌控财政经费的划拨。运用财政和工作评估“两根杠杆”,树立IDA集中指导的权威; 同时IDA依靠在各部门CIO和IDA的派驻人员,建立沟通与协调的“纽带”,确保分权执行的质量。在此组织架构下,政府各部门之间在资讯通信建设上很少出现利益纠纷,也较少出现重复返工现象。

3.2 加大投入,打牢基础

在硬件建设上,统一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同时,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分清前端与后端,设计为倒三角形的运行模式。对于底层的通讯基础设施、光纤管路铺设、及无线基站布点交由单独一家企业来建设,结合市政设施建设一并推进,而后端的最终服务则引入多家营运商,通过充分的竞争来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2006年,新加坡政府首先铺设超高速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希望通过电子通信产业的改革,对主要经济领域、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体系进行改造。从2006年到2010年,新加坡“整合政府2010”(iGov 2010)顺利完成,政府跨部门工作流程逐渐建立起来,成为新加坡电子政府统一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前提。

在软件配套研发上,政府设置优惠政策,选择环境优越的地块,建设两大软件园,吸引国际大型软件企业入驻。政府着力打造大型软件企业,引入各国的高端人才,鼓励服务外包,在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布设协作研发中心。在软件研发上坚持实用原则,注重基础平台的建设,围绕政务应用领域,自主研发实用可靠的应用软件,并由相关部门出资组建政府直接运营管理的数据中心。针对软件研发的专业特点,利用企业公司化运作方式,通过提供服务收费,既确保了信息数据安全可靠,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及改进提升。部分成熟的政务应用软件也已推广销售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

3.3 以服务应用引领建设

无论是政府内部还是面向企业和公民的服务,其应用均构建于开放的互联网络上,没有单独设置政务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和场所。服务应用充分开放,降低了成本,提供了便利。据统计,新加坡电子政务每年可为政府节省办公经费约2300万美元;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而且提高了政务透明度。

(1)在政府内,各部门使用标准的ICT运行环境,让公务员在任何办公地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感受。2008,新加坡推出SOEasy(Standard ICT Operating Environment)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横跨其政府部门的集标准桌面、网络和通信/协作为一体的环境。新加坡政府实施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协助公务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并提升公营部门的灵活性和办公能力。这个共享环境将提高安全性,并允许员工通过实时通信、视频会议和留言版分享等工具,在机构内部和各机构之间无缝协作。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为网上表格、网上支付和安全环境等事项采用一致的系统基础构件和模板,而且采用同一种方法和流程进行处理。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论从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还是从具体入微的桌面体验,新加坡IDA整合政府的贯穿力非常强大。

(2)服务企业和公众是电子政府的建设的核心目标,电子政府更多关心民众的问题,而不是技术本身。电子政务服务的范围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到个性化门户,再到提供一站式的交互式综合事务性服务,涵盖甚广。正是受益于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才保证了整个社会各要素的高效运转,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在新加坡,通过每个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唯一网上身份认证“新加坡通行证”(SingPass)或企业的唯一身份识别码(UEN),可以处理超过1600项政府公共服务:缴税、购房、申请社区课程、申请商业执照……。

(3)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用户不必具体知道有关事务,只要按程序接受政府服务就行了。“电子公民” 网站的用户界面采取了一种模拟的方法来描绘一位新加坡公民从小到大在人生不同阶段所要走过的道路,他可以在不同的“城堡”中停留。每一个“城堡”里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服务包。例如,在“就业城堡”里,你可以找到这样如下服务包:“雇佣员工”(专为雇主设计)、“寻找工作”(专为求职者设计)、“退休”、“提高技能”和“在新加坡工作”(专为外国人提供)等。 “电子公民”网站里共有9个“城堡”,涵盖商业贸易、国防、教育、就业、家庭、医疗健康、住房、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目前,新加坡正在推行手机移动电子政务服务和其他移动终端电子政务服务,今后新加坡居民只要一机在手,便能上网通过电子政务享受公共服务。

4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的效果

在新加坡,政府已牵头建立了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府体系,人们谈论eGov(电子政府),真正谈e(电子)的很少,大多数人关心的都是Gov(治理)。如今,眼花缭乱的新技术往往让职能部门盲目地认为,建设电子政府要做的只是部署好新的软硬件、弄几个样板工程,可实际上,如果忽略了政府服务于民的功能,那么电子政府就会变成是政府“剃头挑子一端热”。在服务型政府方面,新加坡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整合政府2010计划下,IDA将邀请市民参与政策制定流程,通过资讯通信技术进一步增强政府与市民的关系。

4.1 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有了广泛的电子政府应用基础,新加坡政府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财富资源来帮助低收入者。通过综合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数据库(例如: 中央公积金记录和住房数据),能够准确确定低收入者来源。通过政府数据库与银行系统的连接,得以用既透明又负责的方式,将补贴款直接拨入每位符合条件者的银行账户中,不仅迅速且节约成本。

4.2 创造了更有效率的商业环境

新加坡不仅注重于政府信息公开,公民与政府互动,更注重于经济领域的各方面应用。政府明智地认识到现在普及的电子政府项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更有效率的商业环境,并带动产业发展。特别是几大系统的应用,如公民注册、银行支付、政府审批、港口贸易作业,物流服务、公积金、所得税、医疗健康记录、电子法律文书等系统的应用;个人电子税务网(myTax Portal)、电子商务网(GeBIZ)、网上商业执照服务网(Online Business Licensing Service)、贸易平台“商贸讯通”(TradeXchange)等相继推出,这些具体的举措为企业和公民提供了便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4.3 提高了企业对外交流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帮助行业间构建更强有力的连接,同时还为寻求海外投资的公司提供援助。向新加坡当地企业提供的援助包括市场信息、政府间接口、业务配对服务,例如今年4月,IDA就率新加坡本地企业在南宁、玉林等地与当地政府开展了交流活动。

5 对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启发

5.1 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电子政府的发展

电子政府是政府的全方位变革,需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行动,设立专职机构,明确政府职能。通过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建立跨部门的电子政府建设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强有力的业务协作机制,以公共服务为中心来设计电子政务系统,将电子内网、电子外网、交互系统和应用系统建设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的电子政府整体解决方案。现阶段应在政府各部门内部垂直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的基础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逐步向整合政府过渡,即实现从e到i的转变。

5.2 要把满足公众的需求放在首位

切实落实以服务为向导,体现“以公民为本”的宗旨。电子政府的本质是要通过技术应用实现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府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把用户需求作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用户满意度,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任度。特别应注重对企业及公众的服务与交互功能的完善,如单一窗口,数据公用,流程电子化等方面的建设,应尽早设立居民及企业的认证注册码,由政府直接监管运行。

5.3 立法先行,推进相关法规出台

当前,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整体滞后,如信息公开、电子签章等基本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的共享带来障碍,也制约着应用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立法部门和职能部门应加快推进相关法规的出台。

5.4 大力提高民众素质,为电子政务的推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人的因素是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关键,关系到e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要高瞻远瞩,坚定信心,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力培训电子政务人才,提高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信息主管的信息化知识及网络应用、管理水平。

5.5 规范标准,完善电子政府的基础条件

电子政府实施的一体化、标准化是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一体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府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6 结语

篇9: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关键词:教学档案;高校;建设;思考

一、当前教学档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档案缺项现象严重。目前,很多高校由于档案意识薄弱,该形成的文件材料没有形成,该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归档,文件材料在运行中流失,形成于校外的材料被忽视掉等,从而导致一些正常开展的教学活动没有留下任何材料,有的档案材料“有头无尾,有终无始,有结果无过程”等。

2.教学档案不一致现象突出。很多高校出自不同职能部门或院系的教学档案,统计表格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统计数据不一致等现象严重。

3.教学档案不规范现象普遍。很多高校的教学档案存在用复印件、传真件代替原件,职能部门发文缺少公章、没有文件形成日期、材料格式不符合公文要求等问题。

4.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不够。很多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的编研仅限于原始资料的简单编辑与汇总,信息含量极低。有的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的编研忽视了对教学档案用户的需求调查,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低等。

5.教学档案的服务功能不强。很多高校在收存档案后不是积极地开发利用,而是束之高阁,教学档案在服务于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育决策等方面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1.对教学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对教学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如对其他档案材料,有的人甚至没有教学档案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认识下,绝大部分重要的教学、教研、教改资料被排斥在教学档案管理之外,重要的常用的教学档案资料散落在系部、教研室或教师手中,导致教学档案资料不齐全,安全性不够,档案资料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2.教学档案管理体制、制度、职责不健全。教学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高校只设立了综合档案室,而各院部和教学管理部门没有设立档案分室,致使教学档案在各部门没有专职人员管理。

此外,教学档案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的问题。目前,不少高校根本没有制定相关的文件与制度,有的虽然有制定,但也是缺这少那,很不健全,或执行起来随意性强,不够严格规范。

档案管理体制与制约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拖拉作风,一些材料不能及时归档,需要时才向相关部门讨要,或者借阅后留作己用,造成了教学档案的不完整、不连续与不规范。

3.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懂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还应具备熟练掌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巧。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能达到上述要求的不多。由于不少档案管理人员从未受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导致了教学档案收集不完整,分类不正确,信息开发不够,立卷质量不高。

4.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现行许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原始状态”,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全靠传统的经验管理和原始的“手工操作”。加之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短缺,导致教学档案检索困难,利用率低。

5.对教学档案管理的指导与监管不力。目前许多学校档案室对各级档案人员的业务指导不够,缺乏监督机制,没能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体系,这也是导致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教学档案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教学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在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资料必然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最宝贵的档案资料。因此,学校各个部门、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教学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人重视教学档案重要性的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教学档案资料建设,积极有效利用教学档案的新局面。

(二)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完善学校各组织机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教学档案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全面系统地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校、院、系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和归档手续等。从制度规范入手,保证档案工作顺利进行,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建档。要成立教学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全面了解教学档案建设情况,及时发现教学档案工作所存在的不足,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办法以及考核标准,完善教学档案考评机制。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学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评估各院系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及利用情况,以检查、评估推动教学档案的规范化。要兑现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激发其责任心,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对那些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批评,对不合格的人员坚决调离管理岗位。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我们认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一是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和纪律修养)入手,让他们牢固树立教学档案必须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训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使他们不仅懂得档案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同时还精通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处理分析技能等。

(四)注重对教学档案建设的指导,积极组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目的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为本校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各高校要加强对教学档案建设的指导,积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我们认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了解学校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摸清档案需求动向,把握档案利用者的需要;二是着重加强档案著录,完善科学检索体系;三是做好整理工作,把那些零散的、不系统的文件资料进行科学分类,使之系统化;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教学档案的编研工作,将现有教学档案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内容挖掘出来,汇编成系统而实用的信息资源;五是组织开展阅览服务和档案咨询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等等。

(五)努力搭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加强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提升教学档案的服务效率的重要保证。利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方法和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的规范化和网络化。因此,各高校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配备专用场所,装备计算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使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明.从高校教学评估看系级教学档案的建设工作[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赵长湖.浅谈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林白华.关于加强高校教学档案规范管理的若干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李波(1974-),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篇10:大力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官学清

2011年第4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以下简称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支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县域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取总行支持,进一步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信贷投入力度和金融创新力度,努力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10年,分行在贷款增长持续保持全省各大银行第一和工商银行系统内中部分行第一、增幅持续高于工商银行系统平均水平的同时,县域信贷投放实现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去年末,全辖63家县(市)支行贷款余额达到296亿元,存贷比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存贷比达到69%,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实现了当年县域信贷投放量、存贷比的大幅提升。

一、进一步提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前瞻性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活则经济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湖北县域金融服务大有空间,大有作为。一是县域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银行发挥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优势,提供信贷、信息、结算和相关配套服务。二是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强大、持续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公路、铁路、港口、重大产业化项目、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等需要银行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县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急需银行提供有效的金融资源的配套支持,急需提供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房开贷款等金融服务。四是县域消费需求的发展有赖于现代金融业支撑,急需金融机构提供结算服务、理财顾问服务、卡贷合一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均等化、分层化。五是工商银行县域机构网络和管理基础已经具备了支持条件。工商银行在全省现有63个县域机构,212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5000人。2008-2010年我行县域机构贷款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

二、2010年分行在县域金融服务中的探索与突破

(一)分行县域金融服务有三个出发点:一是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二是有效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积极响应监管部门提出的“两转一落实”号召;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分行积极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之需,有效支持县域信贷资金总量的提升,实现县域信贷资金的供给多领域、多品种、多渠道和多币种。

(二)分行县域金融服务取得三个阶段性成果:一是2010年分行县域分支机构贷款净增92.6亿元,增幅达到45.4%,高于分行全部贷款增幅23个百分点;二是2010年县域小企业贷款增幅达234.9%,高于全行小企业贷款增幅43个百分点;三是2010年县级支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

(三)分行全面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能力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其一,破解融资难题,全力提升对小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在认真总结全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推出了“七专一线”的襄阳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即专注经营架构、专业服务队伍、专用审批通道、专门风控机制、专业营销套路、专供融资产品、专一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信贷审批机制和个性化融资方案,丰富了担保的方式,市场的响应能力得到迅速增强,这一模式被总行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复制,“襄阳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及企业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给予了报道。通过这一模式,2010年,分行全省小企业贷款增加41.2亿元,增长192.4%,高出全部贷款增幅170个百分点。

其二,突出资源特点,全力提升对特色经济的配套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大力支持武汉城市圈县(市)依托交通、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全年以核心客户为主的供应链融资达到60.4亿元。大力支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县(市)的发展,重点支持水电业、矿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我行旅游行业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

其三,做强县级支行,全力提升对县域居民的金融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进一步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各阶层“小老板”兴办实业和置业创业。全年县域个人贷款增加60.5亿元。与此同时,我行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理财优势,努力帮助县域居民实现了金融类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其四,加强产品创新,全力提升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分层服务。2010年,分行推出了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租金保理+房地产抵押”、小企业船舶抵押融资、工程项下保理、经营性物业贷款等信贷新产品;率先采用“经销商不动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农机补贴”的组合方式,对农机合作企业发放小额农机购置贷款。开办了林权质押贷款,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网贷通”贷款,当年通过网上银行投放贷款9.27亿元。我行“网贷通”被评为湖北省“2010最受欢迎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

其五,进一步加大对县级支行的扶持力度,全力提升分行县域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服务能力。①对潜江、仙桃、天门支行从去年开始实行省分行直管。同时对20家重点县支行实行分类定位和分类指导。②提高了县支行信贷授权,重点扩大小企业和个贷业务授权。我行县级支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授权都升格为总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类行和二类行。进一步强化了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了名单制、直通式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主体的直接服务力度和快速反应能力。③进一步加大信贷规模倾斜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规模实行计划单列,确保县域贷款增幅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幅。④加大财务和人力资源倾斜力度。2010年共花费资金1.4亿元,用于县域网点装修,新装修网点88家,同时恢复了2家县支行。加强县支行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选配了20多名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县级支行班子队伍。

三、2011年分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3月9日会见总行姜建清董事长、杨凯生行长的谈话精神,全面提升分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深化同各市、州、县政府的有效合作,深入探索工行服务县域经济的新路子,为湖北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进一步扩大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进一步扩大服务网点。恢复性设立2-3家县支行,新增设20个对外营业网点;二是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渠道+代理渠道优势,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

(二)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面对今年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分行将进一步加大县域“表内贷款+ 表外融资”的创新力度,继续按照“四多”(多领域、多品种、多渠道、多币种)方式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总量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消费信贷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重组与产业升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有效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扩大县支行信贷授权。一是继续提高单笔业务授权,同时降低信贷准入标准。二是加快提升县支行服务功能,扩大多业务品种的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对县支行表内和表外两种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争取县域贷款增幅继续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篇11:大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羊寨镇人民政府

我们羊寨镇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古黄河之间,古黄河滩地有30华里长2万多亩堆堤,地面增高在10米以上,平均堆宽1.5-5.5km。经过历任党委、政府努力,初步构筑了30华里长“南果北林”绿色通道,其中果品面积5000亩、意杨林7000多亩。近年来,围绕“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发生态财”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堆滩林地资源,加快林、种、养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施多元投入,全力打造林下三大基地,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综合发展水平。

一是全力打造特经基地,做活林经复合文章。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搞活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头戏来抓,充分挖掘和利用堆堤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疏松质地的沙壤土资源,对王山、外口等村的堆堤林地实行公开招标,吸引了射阳县洋马镇沈洪俊等4户药农承包了千亩林地,开发种植了杭白菊、玄参、丹参、白术、瓜篓等中药材,带动本地农户20多户,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面积达到2000亩,产值达900多万元,药农年均增收10万多元。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群众看到林下经济的效益,他们跑周边,学经验,传技术,先后发展了林下长紫花生、林下种植紫薯、林下种植生姜等10多个特经作物,总面积达到500亩。

二是全力打造生态基地,做活林下养殖文章。在古黄河 1 流域建设畜禽产业带,是我镇堆堤群众又一致富途径。通过引导群众推动林地流转,鼓励大户重点发展鸡禽、肉羊、生猪等规模养殖,逐步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走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致富路子。外口村利用连片林地,坚持农户林木所有权不变,有偿流转林地使用权,先后成立了“外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翔羽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殖,存栏规模达到30万只,在全市叫响了林间养禽品牌,我们总结推广了外口林下养禽的成功经验,引导带动群众走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周边60多户群众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全镇年出栏草鸡45万只,“金沙滩”林下草鸡蛋倍受周边四县十乡顾客亲睐。针对发酵床生态养猪夏季床体温度过高的缺点,选择了地势较高的单家港林地,新建了桃花源生态猪养殖园区;在于集、苏水、永昌、阜羊、福海等村沿调度河林地建起禽舍,一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放养水禽,另一方面在林下间种牧草和低杆农作物进行喂养,以养殖四季鹅、鹦桃谷鸭、麻鸭为主。目前,全镇共发展林间养殖大户110多户,年饲养畜禽达70万只,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00多万元。

三是全力打造旅游基地,做活林下观光文章。围绕争创AAA级旅游示范点目标,我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集“农家游园、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蓝图,进一步挖掘黄河故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侧重加快设施葡萄园、桃花源生态园、果林果品自摘园、单家港桃园、单家港现代农业生态园等林下生态观光景点建设。通过认真规划,将镇域黄河故 道景区、林下养殖、高效农业、红色旅游等景区串联起来,初步形成规模效应,果林300亩设施连栋大棚葡萄园、500亩果品自摘园和外口30万羽林下养禽基地,每逢节假日,本地及周边游客纷至踏来,人们摘了苹果、买了林间草鸡蛋、欣赏了垂钓乐趣,收到了游客和旅游经营者之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近期,我们又招引了本地客商投资3000多万元,利用黄河故道自然资源新建外口生态休闲中心和蔬菜生态园,力争进一步做活林下生态观光旅游文章。

在全力打造林下特经、林下养殖、林下观光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突出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有力启动。根据我镇林地资源丰富的实际,着重从沿线的果林、单家港、外口、流泉、孟滩等村,组织沿线相关村的专业种养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产品的热销和养殖户的现身说法,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信心和决心,为林下养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二是强化措施,全力保障。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林下产业发展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镇拿出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相关林间养殖基地的水、电、路、安全等多方面的配套扶持。同时针对林地所有权群众,通过补贴承包金的方式,既保证了群众的利益,又保证了养殖户能利用到所需的林地。三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镇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农副业、财政、农电、水务、经管、兽医站等部门以及各相关村(居)书记参与,坚持服务为主导,全面解决种养户从林地流转、项目实施等各环节 3 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实现服务无空隙,要求镇兽医站与各养殖户签订协议,强化养殖户的圈舍建设的指导与各阶段的防疫、监控,确保林下养殖健康、快速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紧乘这次大会的东风,在不折不扣完成县下达我镇2012年造林绿化任务的同时,进一步造浓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氛围,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新模式,释放潜能,为盘强壮大我镇林下经济大蛋糕,不断扩展农民增收致富新空间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上一篇:全聚德案例分析下一篇:毕业论文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