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一)”教学反思

2024-04-29

“归园田居(一)”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归园田居(一)”教学反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鉴赏

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名着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

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现出了作者由仕途归隐的心情、原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近分明,动静结合,由动写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作者脱离仕途,如释重负的感慨。诗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眼都无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园的愉悦之情。诗文语言质朴简洁而富有内涵,意味深长;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淳美。

诗篇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机。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表达了思想感情。例如,“羁鸟”——关在笼中鸟“池鱼”——困在池中的鱼。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临深渊比喻田园,与“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将其喻指官场,末句——由官场重归田园,就像长久关在笼子里的鸟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样。前后相互照应,表现出作者告别仕途,摆脱束缚,回归了自我的.欢愉心情,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欣赏田园风光美丽的同时也是我们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更是精心巧妙的运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无比喜悦的心情。品味经典,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习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细细品读,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渊明的喜悦,体会精彩人生。

篇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鉴赏文本, 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真情表达, 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探究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3.积累一种方法 (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训练一个考点 (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探究过程:

一.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检查小组自主、合作预习情况, 积累基础知识:

1.注音:羁 () 拙 () 暧暧 () 荫 () 墟 ()

(讨论明确:jīzhuōaìaìyìn xū)

齐读课下注释, 了解和掌握注释内容。

2.文言句式: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讨论明确:对偶句, 定语后置句) ;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讨论明确:对偶句, 省略句) 。

3.本诗的体裁 (形式) 是_____;题材 (内容) 是___。

(讨论明确:五言古体诗;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

4.本诗押韵。 (讨论明确:an)

二.导入新课:

我们看过“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现在我把它稍微改动一下“农夫、菊花、有点酒”, 我想用它来说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有人说他是一位荷锄自娱的耕者, 有人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 有人说他是一位品酒吟诗的文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1600多年前, 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桃源社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田园风俗画。

三.作者简介: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互相补充, 共同分享)

陶渊明, 又名陶潜, 字元亮, 东晋田园诗人, 浔阳柴桑人, 自称“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 家世衰落, 家境窘迫。他生活在东晋末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政治腐败。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 不久就辞官归隐。41岁时, 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84天, 适逢郡里督邮来县, 属吏要他束带接见, 他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辞职归隐。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 终老田园,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 表现农村风物, 抒写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 情感真挚自然, 诗味醇厚绵远, 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 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组诗, 共有五首, 表达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情以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

四.解读文题: (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解题)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 以目传情, 以目示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解读文章内容的隐形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诗眼是哪个字?

讨论明确:诗题“归园田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 就是“回农村住”。“归”是诗歌的写作线索, “园田”是归的处所, “居”是本诗的“诗眼”。

五.文本鉴赏: (合作探究, 以点带面, 全面理解)

(一) 、“归”是本诗的写作线索, 我们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鉴赏本诗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抒发的情感。

1. 从何归?

讨论明确:在诗中陶渊明以“羁鸟”“池鱼”自比, 形象地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劣。

诗人迫不及待地想从“尘网”“樊笼”里归来, 透一透新鲜空气, 放飞自由的心灵, 远离官场的污浊生活。

2. 缘何归?

讨论明确:一方面因陶渊明本性难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这是根本原因。陶渊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有一番“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封建社会只有入仕。但东晋政治腐败, 他无用武之地, 又不愿随波逐流、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 只有选择归隐田园。文中“守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因陶渊明深切悔恨误入仕途、受困时长的政治生涯,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这是次要原因。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他身心疲惫, 痛苦至深。

3. 归何方?

讨论明确:文题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就是想“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是本诗的中心句。

“归园田”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居园田”, 过真实的田园生活, 过弥漫着人间烟火与生气的生活。在诗人的眼中, 普通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都是那么恬静、幽美、安详、和谐, 是诗人心之所系。

4. 归如何?

讨论明确: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祥和的田园, 诗人感到“无尘杂”“有余闲”, 字里行间透露出静心、自由、闲雅的乐趣。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 诗人心情舒畅, 乐而不返。

(二) 、“居”是本诗的诗眼,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讨论明确:诗人“归园田”的最终目的是“居”, 而不是来园田小住几日, 散心解闷。正是因为诗人踏踏实实地居住在农村, 才能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有草屋、有花树、有村庄、有邻居、有狗吠、有鸡鸣。一草一木、一静一动, 无不与“居”有关。居于此, 陶然矣!

板书设计:

(三) 、探究本诗的艺术手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 形散神聚, 首尾相应。全诗以“归”为线索, 写了“从何归”、“缘何归”、“归何方”、“归如何”等内容, 但始终围绕诗的主旨“居”来写, 形散而神不散。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喜悦心情, 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 使全诗有首尾相应, 结构严谨之妙。

2.情景交融, 意境淡美。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到的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听到的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它们互相关联, 水乳交融, 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安详和谐的意境, 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四) 、深入探讨, 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本心是热爱自然, 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骨子里就排斥阿谀奉迎、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虽然步入官场, 但总是格格不入, 因此归隐田园, 即使生活窘迫, 甚至缺粮少酒, 诗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因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 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当然, 他的归隐, 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造成的;他逃避现实, 不去抗争, 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实实在在地做事, 从现在来看, 有消极的一面。作为21世纪的学生,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踏踏实实地学习, 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六.根据板书所提供的线索, 来试一试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设想:先抽查背诵, 然后齐背,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七.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 积累一种方法———古诗鉴赏的最基本方法 (读、解、认、研、找) 。

1. 读全文 (多读几遍, 其义自现)

2. 解题目 (用通俗的话来解读题目———回农村住)

3. 认作者 (了解作者的风格, 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人)

4. 研注释 (注释对答题一定有帮助, 如“尘网”“樊笼”等注释)

5. 找中心句 (守拙归园田——厌恶官场生活, 喜爱田园生活)

八.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 训练一个考点———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1.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 。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馀闲。

2.近几年全国及各省 (市) 高考题中, 设计对联考题的不少。对联题目的得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形式:上下联字数相等, 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词组结构相同。

B内容:上下联意义相关 (相近或相对) 。

C平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 (第三声或第四声) , 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 (第一声或第二声) , 即“仄起平收”。

3.按照上面的ABC三个要求, 你认为本诗中的对偶句, 哪两句可以算作对联?并试拟一横批。

讨论明确:上联———方宅十余亩 (mu)

下联——草屋八九间 (jiān)

横批——陶然居

4.练习:请互相讨论, 补写出下联;或选一个节日, 自拟一副对联, 然后交流。

中秋——上联:几处笙歌留明月

下联:

国庆——上联:山河十月秀

下联:

上联:年年国庆, 庆祝新胜利

下联:

参考答案:中秋:几处笙歌留明月万家萧乐贺中秋

国庆: (1) 山河十月秀祖国万年新 (日月万年春)

(2) 年年国庆, 庆祝新胜利岁岁笙歌, 歌唱大丰收

(3) 中华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炎黄子孙德才兼备立奇功

九.设计后记:

篇3:《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关键词:学习思维 二次备课 时间利用 教学艺术 课堂活力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都非常关心如何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要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课堂,利用课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多下功夫,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情境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适度的点拨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鉴于此,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获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是预习课,我认为,语文或者说文科类科目的预习课,老师应该先创设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分时段分部的推进目标的落实;此外,除了要关注共性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关注个性的问题,尽量在展示课上暴露预习课中所生成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大舞台。

在“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诸多课型之中,“展示课”无疑是一个亮点的凸显,那么,在“展示”这一环节上,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呢?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容易依赖文本,而这正反应出了学生在预习课上所出现的问题,即学生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没有对该问题的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就只能照着念答案,鉴于此我们就必须区分两个概念——展示性展示和学习型展示,前者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后者则是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思维。再者,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对学科术语的使用比较贫乏,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随机的培训。第三,学生的展示中,展错其实比展对更重要,错误是学生在预习及小组小展示的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中存在共性或者个性的问题,因此展示错误也就比展示正确的答案更加的有价值。第四,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可能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迅速动脑,快速的进行即时性的“二次备课”,因为老师在课前的备课都只是一个预案,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生成许多新的问题,课堂生成是最有价值的,“二次备课”也就是对每个老师自身素养的一个考验。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在上《归园田居》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将来有两种人生道路让他们选择:一是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做农民,平平淡淡。虽然学生们的发言很踊跃,有几个学生的感悟还颇有哲理。但是,我引入新课的时间过长,而且没有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学生们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我其实更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其中的微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让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显示出语文课堂中应有的活力和美感。

此外,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理想的生活状态。在陶渊明的心中,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仕途上的平步青云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为了追寻本心,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世俗的一切他都可以舍弃。在他笔下,有落叶缤纷、良田美池,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也为后世文人塑造了一座精神的丰碑。陶渊明之后,很多仕途收到挫折的文人,都以他为宗归隐山林。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反抗着他所厌弃的官场,看似逃避,实则是另一种方式的反抗,他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迹,在南山下,在菊花丛中,进行着人生的追问。不过,得到心灵的安静,是否只有逃离一条路可走?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其实,放下心中对物质的迷恋比逃离更重要。在这个人心浮动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人们在渴求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生存的紧迫感、焦虑感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有几人能如陶渊明一般摒弃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只以淡泊平静之心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世界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困顿,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看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细细的体味他的舍与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好一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很多的,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喜欢的、高效的课堂更加需要认真的准备,需要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师:田园是一个说出来让人觉得安静的词, 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品一品诗里的田园, 读一读田园里的诗人。请大家打开课本, 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 要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要求:第一遍, 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 读给同桌听, 要读通顺, 还要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读)

师:好, 老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自读的成果, 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注意到有位同学读得特别有滋有味, 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明确:情感)

二、读诗

师:《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诗, 是人情感的所在, 在心里是“志”, 发出来的成为优美语言的就是“诗”。

师:诗歌为什么而写? (明确:为情而写)

师:这首诗的诗情是哪一句? (明确:“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师:有了诗情了, 高鼎就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来抒发春天的喜悦;刘禹锡就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来抒发一腔豪情;李白就写“杨花落尽子规啼”来抒发离别的悲愁。

师:诗人怎样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是直接喊出来吗? (明确: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所说, 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 春则觉醒而欢悦, 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 秋则悲悼落叶, 冬则雪中寻诗。”春花、夏蝉、秋叶、冬雪, 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意象, 借大自然中的事物来抒情)

师: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远———南山、月;近———草盛、豆苗稀、荒秽、道狭、草木长、露)

师:你觉得哪个意象最美、最有味道?你来读一读这个意象所在的句子, 读出味道来。

师:诗歌里的意象不是单一存在的, 诗人是通过一幅幅画面来传递诗人的诗情的。意境———就是由诗情牵引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的画面 (空间) 。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_____的画面。 (明确:宁静、美好)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宁静、美好的味道来。 (师读前三联, 生读最后一联)

读到这里, 我们读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月夜里, 向我们走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这样一个略显狼狈的老者, 到底何许人也?到底他的“愿无违”指的是什么?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五柳先生传》, 我们结合《五柳先生传》和诗歌内容, 一起再来读一读、画一画“田园里的人”。

三、读人

1. 农夫五柳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性嗜 (shì) 酒, 家贫不能常得。”

师: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一句,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贫穷的农民)

作为农民, 辛苦了那么长时间种豆, 却“草盛豆苗稀”, 为了锄杂草劳作了一整天, 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农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五柳”。

师:请问老丈,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老夫希望“种豆南山下, 草稀豆苗盛”。

师:请男生作为希望“草稀豆苗盛”的农夫五柳, 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农民质朴的味道。 (朴实———停顿短促, 声音粗糙) (男生读)

2. 诗人元亮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好 (hào) 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结合“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和诗文里的内容,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 (明确:读书人、诗人)

师:一个能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的诗人对田园风光必然是喜爱的、陶醉的。他的“愿无违”是希望什么呢?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诗人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姓陶名渊明, 字元亮, 东晋浔阳柴桑人。

师:请问先生,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在下希望每天都能欣赏“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这样的美景;或这样的美景能长长久久, 就像这一轮明月永远照耀大地;或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能一直下去。

师:请女生作为欣赏田间美景的诗人元亮,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有诗人沉醉田园美景的味道。 (陶醉———语速稍慢, 声音抑扬顿挫) (女生读)

3. 隐士陶潜

师用PPT展示《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师:通过《五柳先生传》的内容及诗文下的赏析, 你觉得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什么人?再给大家一点线索———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南山”是中国道教圣地, 大量隐士在此归隐。 (明确:远离官场, 归隐的人, 隐士)

师补充:陶渊明先后有五次仕宦经历, 分别是江州祭酒、主簿、属吏、参军、彭泽县令。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年) 任江州祭酒。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 (400年) , 他到荆州, 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三年 (404年) ,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不为五斗米折腰, 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师:潜到哪里去? (明确:归园田)

师:你们觉得田园是怎样的? (明确:辛苦、安静、自由、自然)

师:什么是“居”? (明确:是房子, 是“家”)

师:你们想象一下, 田园里的家会有些什么? (明确:牛、羊、猪这些家畜;劳作的农夫、打闹的孩童、做饭的妇人;稻田、打谷场……)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师:田园的家给人的感觉是? (明确:平淡、贫苦、忙碌、温暖、朴素、恬静)

师:中国文人历来崇尚“隐逸文化”, 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们大多隐到山林中去了。可为什么作为一个隐士, 陶渊明不是归隐山林, 而是归隐田园? (明确:因为这里有贫穷、平淡、温暖、踏实的家。我们热爱陶渊明, 因为他逃避浑浊的官场, 但不逃避真实的生活。他的归隐不是作秀, 他的归隐只是“回家”而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隐”、真正的“潜”)

(如果在田边的月下遇到作为隐士的陶渊明)

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下陶潜。

师:请问居士, 您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是希望什么“愿”无违?

生:吾别无所求, 唯愿“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这样平凡、温暖的日子能一直下去。

师:品读到这里, 我们应该能明白赏析中说的“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对于劳动、对于田园来说, 本来就是平凡的、平淡的, 无须再有多余的修饰, 陶渊明做到了用自然的语言呈现最自然的画面、最美的田园。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作为劳作了一天月夜晚归的隐士陶潜, 再来读《归园田居》 (其三) 。要求:要读出享受平凡生活的味道。 (自然———语速平稳缓慢, 声音轻柔、自由) (师生读)

师:这位月下晚归的老者是谁, 他是农夫五柳, 是诗人元亮, 是隐士陶潜, 是归园田的陶渊明。读人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诗, 读诗是为了更好地亲近诗人。

四、初步了解田园诗

师:那么, 田园只属于陶渊明吗?它也属于“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杨万里吧;它也属于“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辛弃疾吧;它也属于“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范成大吧。其实, 你们早就读过田园诗, 亲近过田园诗人。田园属于我们所有人, 只要你______, 你就拥有一片属于你的心灵的田园。 (明确: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知足常乐、享受平凡)

师:这样的人就是田园诗人, 这样的诗就是田园诗。

师:今天我们就和陶渊明以及那些甘于平淡、享受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一起, 再读《归园田居》 (其三) 。 (师生读)

师:“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

田园到底在哪儿呢?田园不是世外桃源, 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 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不是一个地方, 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篇5:《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诗;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怎样结合该诗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是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背诵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篇6:《归园田居》的朴素美

陶之“田园”具有以下含义:1、家园和故乡。“目倦川途异, 心念山泽居。”2、与官场和世俗间互相对立之隐居地。“静念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3、躬耕自资之田地。他不以躬耕为耻, 不以仕进为荣。以“老农”自期自许, 他从普通的农村躬耕田地中品出清淳的素美。4、身心归宿之自然。“千真万确:心灵愈无邪, 愈美, 它就愈加与其它被称作没有心灵的幸运的生命亲密无间。”总之, 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 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 陶即田园。

《归园田居》是最能代表陶渊明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全诗共5首, 课文选取第一首。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 (406年) , 作者时年42岁, 前一年冬, 他辞官不做, 开始归耕生活。诗歌通过归田缘由的叙述和田居美景的描绘, 表达了厌恶官场和追求纯朴生活的高尚情怀。全诗无论是选取意象、意境表达还是语言的运用, 都体现出典型的朴素美。

一.意象简约真实。意象是诗人为表达主观情感而选择的形象, 在诗歌中表现为画面或构图。本诗在选取意象时, 没有青睐那些色彩绚丽、视觉冲击力特别强的景物, 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农人习以为常的事物, 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及“狗吠鸡鸣”等。这些意象画面朴素、色彩平淡, 但却是田园风光最明显最真实的标志。选取了这些朴素的意象, 诗人再运用白描、写意等手法, 略加勾勒, 于是, 一幅简约、纯朴却很真实的乡村田园水墨画如在眼前, 诗作意象的朴素美也显而易见。

二.意境平和清淡。意境指的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意象的高度融合。在本诗中, 诗人紧紧抓住朴素的意象, 鲜明地表达了自己闲适恬淡、纯洁宁静的生活志趣。开头以“恋旧鸟林”的羁鸟和“思故渊”的池鱼比喻对官场的憎恶, 后几句则着力刻画自己归田之后的感受。诗人陶醉于“开荒”、“归田”的无穷乐趣之中, 近观房前屋后桃红柳绿, 远眺朦朦村落和袅袅炊烟, 诗人在诗作中渲染的那种宁谧、安详、和乐的氛围, 让我们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样, 在人们流连忘返于作品创造的淳朴平和的意境时, 也品味了一种铅华洗尽的朴素美。

三.语言质朴自然。如果陶渊明的诗作在意象选取或意境抒发上是纯粹的“本色派”的话, 那么, 其诗歌的语言则更显示了“田家语”的朴素风格。《归园田居》中, 诗人娓娓道来, 几近口语, 浅近真实, 毫无斧凿之痕。像“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天”“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以及“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等, 简直就是农人在村边地头常说的大白话。诗中很少用形容词, 即使用形容词也大多是说明性的而非描写性的。这样朴素的语言与简约的意象和清淡的意境搭配得十分和谐, 达到了浑然融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古人云:“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 其意象、意境和语言均体现了鲜明的朴素美。但平淡朴素是其表, 意蕴深邃乃其里。全诗似淡实浓, 似癯实腴, 在浅淡平易中显示了诗人纯真的人格和高洁的情怀。金人元好问的评语“豪华落尽见真淳”正道出了《归园田居》的朴素之美。

参考文献

[1]关于“田园的含义”有些部分参考了:唐满先、 (韩国) 崔雄赫, 《陶渊明田园诗之审美方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8卷第3期, 1995年8月。

篇7:《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探究总任务】

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学生知识和能力准备。

1.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熟读《归园田居》。

二、资源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一)步骤一:创设情景

1.桃花源不存在的理由。诗意瞬间被消解。我们都失去了一个诗意的心。今天,我们重温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

2.填空: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朝代),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回顾: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三)

4.回归常识

①陶渊明与他的儿子

《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②乞讨者:有一次儿子玩火不慎,草屋付之一炬,自然灾害使他颗粒无收,前后讨饭近10年。

③五斗米的故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序》

(二)步骤二:探究1

1.探究问题

整体感知《归园田居》,找到诗眼。

2.探究目标

学会找到诗眼,培养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3.探究方式和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①读诗

②解题

③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④“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三)步骤三:探究2

从何而归?

从“尘网”“樊笼”而归。

从外在说,是指束缚人的仕途和官场。它与诗中的“丘山”、“园田”的自然相对。

从内在说,指人求禄的俗念与“阿世”的机心。

问:“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步骤四:探究3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注】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问:“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的矛盾性

世家子弟—理当承继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俸养家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误”即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五)步骤五:探究4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诗意的对立面?

茅檐草舍 远胜 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 远胜 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 远胜 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 远胜 车喧马嚣

清净悠闲 远胜 摧眉折腰

(六)步骤六:探究5

讨论: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美?(农民种田)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陶渊明是“但使愿无违”洒脱。

(2)四境界说

(3)如果一个人百端机巧俗虑缠心,没有崭露生命的本真形态,没有返回到内在的自然的可能,外在的自然就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他与自然就永远是相互外在、彼此对峙的,陶渊明第一次将山水田园纳入审美的范畴,使山水不再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

(七)步骤七:探究6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心情如何?

自由、安逸、喜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是人格的觉醒。是自己心灵世界的揭示和表白,从内心到外表都晶莹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遮盖和掩饰。这才是精神上赤条条的裸性,这才是自我的情感之真与生命之真。(守拙)

自然:一是回到自己“日梦想”的田园,如数家珍地罗列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二是回到自己生命本真性。摆脱官场应酬、试图倾轧、人事羁绊。“相见无杂言”则免去了俗套,“虚室绝尘想”则已超越了俗念。“守拙”则去机心而显真性。披星而出,带月而归,开荒南野,种豆南山,这才是“纵浪大化”的真超然。

(八)步骤八:探究7

交流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片段。

小结: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及内容解析

通过语言表象去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符合人教版必修2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三)四篇古诗文,对陶渊明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诗眼来把握诗歌符合高一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

3.设计思路与其他依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都符合高洁的追求。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最符合中学生特点也是最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先从“归”字入手来整体感知诗歌,由此生发“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探究问题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最后通过“陶渊明与我何干和陶渊明与我同行”的交流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的感悟,并给学生留下自我交流与探究的空间。

【设计后反思】

1.设计的特点

切入诗歌的方式和四个有效探究及最后的交流环节有新意。

2.可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中不仅熟记了《归园田居》,同时也从中获得了高洁的人生体验和超功利的审美追求。

3.要注意的方面

始终要注意的是贴近文本,即从诗歌的阅读中获得鉴赏评价,切忌空泛论述,脱离语言表象。

篇8:谈《归园田居》中的“拙”

《归园田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课本将“拙”解释为“愚拙”, “守拙”就是“守住愚拙, 这里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 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其实, 这里的“拙”就是上文“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中的“韵”、“性”, 即作者的“本性、天性”。那么, 作者的“本性、天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适俗”、“爱丘山”: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交际应酬, 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这里面所说的“本性、天性”和《归园田居》 (其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中的“但使愿无违”中的“愿”的意思是一样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们知道, 诗人于405年 (诗人当年41岁) 当江西彭泽县令, 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去媚迎督邮, 80多天后便辞官归隐。这就是他“拙”的表现。诗人的这种本性, 在当时的人看来, 就是“拙”:笨呀, 好好的官不当, 却要回家种田。而作者也说自己“拙”, 则是一种愤激之语, 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种“拙”则体现了诗人能够在污浊的人世间拒绝诱惑、保持清洁的精神,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篇9:“归园田居(一)”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3.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

4.分析诗中的意象,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5.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达成目标途径】(以“读”贯之)

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赏析古诗关键词】意象;意境(画面);情感;节奏;重音;韵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展示目标。

三、研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读:想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

精彩句赏析: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请说说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写景和写情结合,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5)五读,悟情感。

情感:

表现了诗人傲然、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2.让学生以学习《归园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4)四读:想意象。

(5)五读,悟情感。

精彩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上一篇:5位英雄人物事迹下一篇:实验十二多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