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四

2024-04-08

《归园田居》其四(精选6篇)

篇1:《归园田居》其四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赏析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篇2:《归园田居》其四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1、注释

去:离开。山泽:山川湖泽。浪莽:放纵不拘之意。

试:姑且。披:分开。拨开。榛(zhen针):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

丘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株。

借问:请问。采薪者:砍柴的人。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

殁(mo末):死。

一世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空无:指虚无之境。

2、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篇3:《归园田居》其四

下面从意境、语言、形式、人格四个方面来分析《归园田居》(一)的内在与外在美。

一、意境美

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意境美。几乎人人能背、作为全诗经典名句的,是诗中描写农村平常景物的八个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八句诗,三幅生动优美的画面,第一幅画:在方圆十余亩的土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屋,虽然简陋,却是桃红李白点缀于堂前,榆树柳树荫被着后檐,主人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真是怡然自得。第二幅画: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村落朦朦胧胧,依稀可见,袅袅的炊烟悠闲地升起在人家烟囱上,一切都是那样安详、宁静。第三幅画:幽深的村巷中狗吠声远远传来,高高的桑树巅,鸡鸣声清脆悦耳。三幅画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声音,有色彩,整个场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富于镜头感、层次感,有听觉感受也有视觉感受,表现了乡村生活恬静优美、和平、温馨、富于生机和活力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很容易勾起读者美好的回忆,产生心灵的共鸣,情不自禁欲和作者一样归隐田园。

好的诗歌都营造出一种“意境”,陶诗的“境”,不像谢灵运的山水诗那样只给人一幅单纯客观的山水画面,而是引人进入一种境界中去,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欣赏诗歌画面美(即“境”)的层面上,还应体会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意”。这里,我们不仅能感觉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而且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反衬出官场的黑暗和不自由,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作者虽无一字写人的活动,透过狗吠、鸡鸣、炊烟,我们却能自然联想起他《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样理想的生活场景,令人无限向往。

二、语言美

黄庭坚评价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评价陶诗是:“平淡出于自然。”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陶诗风格质朴、自然、平淡,则是一致的结论。这些用来评价陶诗的语言,都是很恰切的,陶诗语言平字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常常采用白描手法,铺排语少、典故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更少,精选几个普通的名词、动词,就能营造一种意境,显出不平常的诗意。在此诗中,“榆柳”、“桃李”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让人可以想见幽深邃远的村巷那头,谁家的狗儿看到过往的人畜或是听到什么声响,毫无威胁地空吠几声,更觉村居生活的宁静安详;“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榆、柳、桑树、鸡、狗这些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顿觉奇趣盎然。读陶诗,好似田野的清风迎面徐徐吹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相隔一千六百年,不须多少解释,我们依然读得懂他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多用平白如话的“田家语”,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位老者,把他的所见所感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亲切、熟悉。

三、形式美

这首诗五言一句,两句一联,一共十联,句式整齐,而且一韵到底,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美。在格律诗出现之前,作者即能如此娴熟地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足见其诗歌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同时,诗歌的首四句和末尾的四句在意思上前后呼应,使得诗歌浑然一体,具有一种结构美。

四、人格美

作者在诗歌开头就直抒胸臆,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本性就是“爱丘山”,大自然的一切才是他的真爱,一个率真自然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无异于诗人对自己前四十年人生的深刻反思,此时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而且是“一去三十年”(当为十三年),真是追悔莫及。陶渊明他生活作风平易近人,思想品格耿介超拔,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是彻底地、决绝地远离官场,是真心归隐。所以他真心热爱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农作,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身心完全融于大自然,善于发现田园美,描绘歌颂田园美,说的是真言,抒的是真情,是一个坦坦荡荡、真实自然的一个隐者形象。因此当终于彻底回归自然后,他感觉就像笼鸟回归山林,池鱼重归故渊一样,身心得到真正的自由,禁不住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复”字,表现了他对重返大自然怀抱的无可言说的喜悦之情,好像遇见老朋友般亲切、温暖。从此中国诗歌文学中一个不愿在卑污的官场曲意逢迎,和那些官员们同流合污,性格傲岸不屈,耿介而又洁身自好的隐者形象,就永远伫立于后代文人们的心中了。他们都以陶渊明为精神楷模,以鄙视权贵、远离官场、啸傲山林、自尊守节作为他们诗歌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李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就是陶氏人格力量的直接体现。

总的说来,此诗不仅具有人格美、意境美这样的内在美,而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既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又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 王起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12.

篇4: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⑦,守拙⑧归园田。

方⑨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⑩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情调、风度。

③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④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

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⑦际:间。

⑧守拙:守正不阿。潘岳的《闲居赋序》中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的人,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⑨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⑩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意再现】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读领会】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接下来又描写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诗人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归田园居》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赏析:徐薇)

篇5:归园田居教案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一种什么生活? ——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的诗歌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出仕做官,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熟悉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先试归纳,教师再明确: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3、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分析艺术特色:

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篇6:《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注释

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披:拨开。

2、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上一篇:1生育保险门诊费用申报须知下一篇:classmates是什么意思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