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24-05-2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精选7篇)

篇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

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写作背景。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隐士)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感受诗人返璞归真的高尚情怀。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 1

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音乐激趣

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说作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叫1-2名同学朗读,再由学生点评,同时老师也作适当点拨提示。

(4)讨论探究,解读诗歌。

围绕“归”字。讨论探究“从何而归?(涉及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这四个问题。即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提问:陶渊明给他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明确:现实田园:种“榆柳”、种“桃李”

精神田园:种“高尚人格”、种“自由、独立”(即精神上的自由独立)作业:1.背诵

篇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和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 他总共留下了一百多首田园诗歌, 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不仅古代的李白、白居易等都无不敬仰模仿他的写作风格, 近代的朱自清、朱光潜等都对他的作品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被后人称之为中国田园诗歌的创始者。陶渊明的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光辉不仅照耀着国内文坛, 为国内历代学者所厚爱, 并且在国际文坛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陶渊明的诗文在国内外已经有多个英译本, 如国外的译本有Arthur Waley的One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18) 、J.R.Hightower的The Poetry of Tao Chien (1970) 等;在国内, 有三个权威的英文译本:《陶渊明诗文选译》 (方重, 1984) 、《陶渊明诗文英译》 (谭时霖, 1992) 、《英译陶诗》 (汪榕培, 2000) 。在这三个主要的国内英译本中, 三位译者的作品各有千秋, 方重 (1983) 认为, 译者在翻译作品之前, 必须要对原作品、原作家有深入的了解;译者不仅需要具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而且要做到对读者负责。谭时霖在翻译时注重忠实和传神, 他尽量使用精炼的词语和有力的措辞去切合原文的风格, 并且还善于使用注解, 蕴含着译者不少独到的见解 (黄中习, 2002) 。汪榕培则一贯主张用“传神达意”的标准来严格地要求自己, 力求在准确地传达诗歌“神韵”。在这三部优秀译作中, 作者比较青睐于汪榕培教授的翻译作品, 文章将根据汪教授的“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来探究其对陶渊明作品的英译, 发掘译作的优点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汪榕培教授在典籍翻译方面的造诣很深, 成就斐然, 为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神”与“意”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主体诗性要素, 被翻译家汪榕培巧妙地运用于其翻译实践, 成为汪榕培英译汉语典籍诗歌的翻译追求和翻译表现 (蔡华, 2009) 。以下作者将选取《归园田居》 (其一) 来探讨汪榕培在典籍方面的翻译策略。

2《归园田居》 (其一) 及其译文

归园田居 (其一) Back to Country Life (I)

少无适俗韵, I’ve loathed the madding crowd since I was a boy,

性本爱丘山。While hills and mountains have filled me with joy.

误落尘网中, By mistake I sought mundane careers,

一去三十年。And got entrapped in them for thirty years., Birds in the cage would long for wooded hills,

羁鸟恋旧林, Birds in the cage would long for wooded hills,

池鱼思故渊。Fish in the pond would yearn for flowing rills.

开荒南野际, So I reclaim the land in southern fields,

守拙归园田。To suit my bent for reaping farm land yields.

方宅十余亩, My farm contains a dozen m u of ground,

草屋八九间。My cottage has eight or nine rooms around.

榆柳荫后檐, The elm and willow cover back side eaves,

桃李罗堂前。with leaves., The distant village dimly looms somewhere,

暧暧远人村With smoke from chimneys drifting in the air.

依依墟里烟。, In silent country lanes a stray dog barks,

狗吠深巷中, In silent country lanes a stray dog barks,

鸡鸣桑树巅。Amid the mulberry trees cock s crow with larks.

户庭无尘杂, My house is free from worldly moil or gloom,

虚室有余闲。While ease and quiet permeate my private room.

久在樊笼里, When I escape from bitter strife with men,

复得返自然。I live a free and easy life again. (汪榕培, 1998)

3“传神达意”的翻译策略

汪教授在大量的典籍作品翻译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 提出翻译要做到“传神达意”这一观点。针对于典籍英译, 尤其是诗歌翻译, 汪教授 (2007) 认为, 在传统的典籍翻译, 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方面的“传神达意”包含两个方面:一、传达原作的神情 (形式、语气、意象等) 、表达原作的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二、这四个字属于偏正结构, ‘传神’是‘达意’的状语, 即‘传神地达意’。汪教授提出的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为了使翻译既能达到能使中国读者接受, 又能为外国读者所欣赏的目的。后来, 他又进一步地“传神达意”作出自己的阐释, 使其更加系统和完善:一、我们要将“达意”视作翻译的根本出发点, 并且要尽量精确地阐述出译者对于诗篇的理解和解读思路。二、其次, 翻译的精髓贵在“传神”, 在“达意”的基础上, 我们要做到“传神地达意”, 这一“传神”主要涉及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 内在的方面主要包括篇章的背景、主题、语气等,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似;外在的方面则包涵了诗歌的节奏、分行诗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形似。

3.1 形似

形似指诗歌的译文与原作在诗节的行数、诗行的长短、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能相同或相似,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 要做到形似并非易事。在翻译诗歌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从而最大力度地保持原诗的风貌, 还原原诗的生动逼真的印象,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诗译诗”。

译文中, 在诗行的长短方面, 汪教授的译文每行基本保持十个音节, 几乎和原诗字数保持了一致;在读音方面, 单数音节轻读双数音节重读, 每两行押一韵, 整齐划一, 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能够有助于体现英语诗歌的音乐性。韵式也是英诗音韵唯一可以与陶诗形式等效而出的一个诗歌形式。此外, 汪教授还规律地运用对等的音节, 整齐的节奏, 采用韵韵相生的叠韵形式, 借助诗歌音韵“虚实相生”的意向, 使音与情通, 情与境会, 境与意合, 意与神行的传神达意翻译浑然天成。

3.2 神似

汪教授 (1997) 认为传情更重要的方面在于“神似”, 它指的是译文与原作之间在精神实质上的对应或者相似, 还原原作的意象和主题, 以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 有别于传统的字与字、句与句间的对应。

《归园田居》全诗共20句,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 主要阐述诗人由于鄙视仕途而打算归田, 中八句为第二部分, 主要描写平静和睦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属于第三部分, 抒发诗人的归田之后怡然自乐的内心感情。诗人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是有变化的, 少年时, 他学习儒家之道, 梳理过出仕报国的宏伟愿望, 并且之后断断续续地五次出仕, 但是黑暗的政治现实最终使他逐渐徘徊犹豫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最后坚决回归田园生活。译文中since I was a boy, for thirty years这些时间段的翻译都准确地和原诗吻合, by mistake, long for, 等也准确地体现出了诗人迫切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中间的八句原诗里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田园的风光, 语言简单明了, 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这幅田园风光图, 为迎合这一原诗风格, 汪教授在翻译的时候也采用了浅显易懂的词汇来描述这一画面, 再次达到“神似”这一标准。最后四句描写了诗人置身田园的愉悦心情。诗人在官场的樊笼里, 处处感到不自由, 在脱离官场重新回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之后倍感欣喜, 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译文中的ease, free from等词都准确地把握住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

3.3 达意

3.3.1 字词达意

字词达意也就是指字词的字面意思。在诗歌翻译中, 字词的字面意思不容小觑, 把握原作思想和内涵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字词的字面意思。对于“字词达意”, 汪教授 (1997) 认为, 作为诗歌最小的基本单位, 字词在汉语中的界限并不够明显, 因此常常成为翻译中一个难点, 古诗中的字词大多数存在着今义和古义两种说法, 要做到字词达意, 译者们则需要准确地判断其古今异义。

如原诗中的“尘网”, 要准确地翻译出“尘网”就必须要准确理解其中文意思, “尘网”指的是尘世间用于捕鸟的罗网, 在诗歌中主要是用于比喻深陷于仕途、官场的、不容易脱身的情景。如果直接将其译成dusty net, the net of world’s dust等, 则会让英语读者感到费解, 而且表达的意思也不准确, 甚至偏离原意;而译文中, 汪教授并没有把“尘网”翻译出来, 而是用mundane careers来表达世俗的官场, 使读者一看便可以了解其内容涵义, 不仅符合英文的行文规范, 而且读起来还非常地顺口。虽然这是一种意译的方法,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 在翻译诗文的过程中, 选用直译还是意译对词的准确翻译能够起到决定作用, 而是说字词或者句子甚至全篇的意思是否符合诗人表达的意境以及其思想感情。

3.3.2 比喻达意

对于比喻达意, 汪榕培 (1997) 指出, 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 字词的字面意思对于译文是否达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合理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也能对达意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在文学作品中, 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顶针、双关等。

例如, 诗中“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被读者视为全诗中最有诗意的一句, 陶渊明用“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曾经在仕途生活中的所受到的束缚, 用“旧林”和“故渊”来比喻自己内心一直无比向往的悠然田园, 表达了个人对故乡田园的依恋之情。这两句诗句对仗工整、寓意深远, 要忠实地翻译出其原本意味, 对于译者来说确实是不小的一个挑战, 然而, 汪教授在不改变句意原本意思的前提下, 运用对仗的手法将诗句翻译出来, “Birds in the cage would long for wooded hills, fish in the pond would yearn for flowing rills.”不仅在字数、长短、节奏和韵律等方面基本上保持了“原诗的风貌”, 还巧妙地凸显出了原诗的“神韵”, 令人为之惊叹。

此外, 本诗从第九句到十六句里, 陶渊明用简单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图, 画面从远到近, 有机地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鲜明地将田园乡村生活的景色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与浊流纵横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对“方宅”“草屋”等意象进行描述, 这八句诗意思虽然简洁明了, 但若要以同样的白描手法翻译出这几句诗句并非易事。汪教授同样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还原原诗的意境, 用简单明了的farm、cottage、dogs等词, 不加任何雕琢, 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处。

尽管汪教授 (1997) 曾经说过“形似不易, 神似不易, 神形俱似更不易”, 但就他本人所翻译的这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一) 来说, 他在“形似”和“神似”上都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传神”。

4 结束语

陶渊明的作品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典型代表, 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青睐, 将其作品译成英文无疑能够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通过对汪培榕教授的《归园田居》 (其一) 的译作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译作基本上体现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 还原了原作品的意境和优美之处。作者认为汪榕培教授的“传神达意”的翻译策略对诗歌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虽然其理论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但是我们不妨可以学习运用这一翻译策略来进行一些实践, 并根据这些实践经验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来补充, 使得更好的诗歌英译作品能够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古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诗歌本身就具有形美、意美、微言大义的特点, 要译好诗歌, 能达到翻译的高境界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 译者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古汉语知识基础及现代汉语表达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转换能力, 还需要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指导。

参考文献

[1]文军, 邓春.国内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民族翻译, 2012 (2) .

[2]黄中习.从陶诗英译看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方法[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2 (3) .

[3]方重.翻译应以研究为主[J].译林, 1983 (4) .

[4]蔡华.传神达意——读汪榕培英译陶渊明《形影神》[J].大连大学学报, 2009 (4) .

[5]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汪榕培.各领风骚译陶诗——《归园田居》 (其一) 英译比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篇4: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⑦,守拙⑧归园田。

方⑨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⑩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情调、风度。

③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④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

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⑦际:间。

⑧守拙:守正不阿。潘岳的《闲居赋序》中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的人,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⑨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⑩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意再现】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读领会】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接下来又描写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诗人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归田园居》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赏析:徐薇)

篇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篇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4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翻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解题】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令归隐,其时四十一岁。《归园田居》大约作于归隐的次年。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陶渊明所写的大量歌颂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注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动宾短语作“韵”的定语。韵:指气质,性格、情趣等。性:生性,性格。本:本来,副词。.丘山:这里指山林。○以追述往事开篇,言自己从小就厌恶世俗官场,本性喜爱大自然,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去:离开,指离别故园的丘山。三十年:应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义之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刚好过了十三年。○写诗人对以往误入仕途的深刻反省。“尘网”一词,是首句“俗”的具体化。诗人将官场斥为“尘网”,见其憎恨之情。“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加重了“误”的份量,见其追悔莫及的心情。以上为一层,写自己的本性与误落“尘网”的矛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关在笼里的鸟。羁,束缚。旧林:过去栖息的山林。池鱼:被捕捞来放养在池里的鱼。故渊:过去生活的深潭。这两句的“恋”与“思”“旧”与“故”均为互文。○承前叙诗人误落官场“尘网”,意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深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见其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诗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ó)归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泛指田野。际:间。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守拙”句是说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性归隐田园,而不愿混迹在巧弄机谋的仕途之中。○叙诗,现在终于离开仕途归耕田园,流露出无限的欣愉之情。“守拙”一词,与诗的开头两句呼应,既是对“俗”的尖锐讽与否定,又是返朴归真“爱丘山”本性的再现。以上为层,写自己归耕田园的决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住宅周围方,旁,周围。宅,住宅。○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还原过来是“远人村暖暖,墟里烟依依”。这种主谓倒装句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这种倒装与诗句的节奏、押韵都有关系。从节奏方面看,“暖暖——远——人村”,节奏是二一二,。读起来顺口;还原为“远——人村——暧暖”,节奏是一二二,就读不顺畅了。从押韵方面说,如不倒装,“依”字押不上韵;倒装以使“烟”成为韵脚,就能同上文的“田”“间”“前”等相押了。由于诗人们常用这种例装句,它也就成为了旧体诗的特殊句式之一,并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风味。运用得恰当,句子的诗味似乎更浓一些。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以上为三层,写田园生活的情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门户和庭院。尘杂:尘俗杂事。虚室:虚静的内室,陈设简单而安静的屋子。这两句说,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对间就显得多了。○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复:又,副词。得:能,助动词。返自然:回到大自然,指归耕田园。这两句是说,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樊笼”句与前面的“羁鸟”“池鱼”遥相呼应;“复得”句与诗首二句相绾合。全诗章法,转承起伏,变化多端,前后勾连,一脉相通。以上为四层,写重返自然的感受,是全诗的总结。

【译文】

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习性,生性本来热爱田园和丘山。

违背本心误入仕途罗网,一别故园屈指一十三年。

笼中的鸟儿眷恋着旧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故渊。

如今在故乡山野开荒种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园。

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简陋的茅屋盖上八九间。

榆柳成荫遮蔽着后面屋檐,桃李争妍罗列在厅堂面前。

远处的村庄望中隐约可见,村子里家家升起袅袅炊烟。

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鸡鸣在宅旁的桑树之颠。

田家的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简朴的屋里多么安静清闲。

象鸟儿长期被关左樊笼里,如今又展翅飞回到大自然。

【简析】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篇7:《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的是《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还确立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 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 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四、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主要采用点拨法、诵读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本课着重点主要在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的讲解。反复朗读在于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把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2、多媒体教学法

优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更加直观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

(一)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二)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

课时: 计划1课时或者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具体视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而定。

1、导入新课(计划用时2分钟)导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兴趣引导,能让学生尽快的从下课完的气氛中进入到上课的气氛中,让学生尽快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本堂课的学习中。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的故事导入《归园田居》。

2、作者简介(计划用时2分钟)主要是对作者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结合作者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学生预习使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陶渊明诗风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好准备。作者情况将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能够迅速的浏览一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以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传为佳话,从此辞官归隐,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终老田园,死后世称“世称靖节”。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的是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本诗是第一首。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计划用时3分钟)

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由教师提示指正个别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意义。以完成前面教学方法中所提到的点拨法、诵读法的教学模式。

4、解题(计划2分钟)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从而提出问题:“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出:“归”。

从而进一步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从而提出以下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并通过学生朗读课文,自由讨论,探究学习寻找相关信息,来回答上述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在重难点问题上,教师将进行点拨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5、内容探讨,读读背背(计划用时25分钟)(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淡泊明志)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然的向往)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恬静,朴素,和谐而充满生机)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明确:这里作者通过几处普通的意象衬托出了作者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的感情,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而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过程主要是针对前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意在通过重点语句,词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全诗。)

6、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之美。(7分钟)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7、总结:(计划用时2分钟)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回顾本课的重点,全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慨括出: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8、知识拓展,布置作业(计划用时2分钟)

1、结合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本文所描述的田园生活至善,至美。写散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散文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背诵全文。(本课重点诗句在高考诗歌默写中出现的概率很大,并且在新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所以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并达到默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本课的板书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求工整,简洁,以便学生直观理解,体会,并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本课板书:

上一篇:教学信息员反馈意见下一篇:存货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