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作文:家

2024-04-15

初一学生作文:家(精选14篇)

篇1:初一学生作文:家

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家”,能勾起无数人的怀念。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遮雨的雨伞,家是我们的“避难所”。有了家就好比你拥有了无限的财富,当我们失败时,家总能给我们温暖给我们自信给我们加油打气。没了家就相当于你什么都没有了,就算你再有钱也是个穷光蛋,没有人会给你家的温暖,没有人会在你失败时给你加油打气,给你自信。还有,有时你离开家比失去家还难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崭新的学期开始了,面对新的学期,我抱着新的希望充满激情的来到学校。我本以为我会丢掉暑假的陋习能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去。可是,现实确实我太高看自己了。因为我是住校生没给星期只能回家两天,而刚刚开学学校就让我们连续上九天的课,对于我来说这九天简直比一个世纪还漫长。由于想家我每天都昏昏欲睡,度日如年。晚上每次回到宿舍我都会趴在窗户上看一眼学校旁边的小区,总觉得看了就会离家更进一步。而我错了,每次趴在窗户上我都会小声的抽泣,因为我想家了,想家里的好,想家里的坏,想家里的菜,想家里的亲人,想家里的一切。

每天晚上我都会小声哭到半夜,一边看星空一边想:如果我现在在家我会在干嘛?玩手机?玩电脑?每每想到这哭得更厉害了,我后悔没有珍惜暑假时间让时间过得再慢一些,后悔和爸爸妈妈顶嘴,后悔没能享受一下家里的微暖,而这一切都来不及了,回不来了。

希望这次对我的教训能使我明白家里的好不和爸妈吵架,不在沉迷于网络,给家里多添一份温暖。让家变成一个温馨的“避难所”,结实的雨伞,美丽的港湾。

篇2:初一学生作文:家

我的第二个家名叫蒙自二小六(10)班,家长是我的老师,家庭成员是我情同手足的同学。他们陪我走过了六个春秋与冬夏,给过我许许多多的温暖。

记得四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我因为去捡一个滚远的球而摔倒了。我右手肘关节磕破了,鲜血直流。同学们一看见,就立刻蜂拥过来。同桌搀着我的胳膊,闺蜜搂着我的腰,其他同学站在我的身前身后不停地安慰,慢慢地将我送到了老师的办公室。

老师看见了,来不及说更多的话,只顾给我消毒、清洗伤口、贴创可贴。那无声的语言,似朝阳对雨露的爱抚,似晚霞对大地的辉映触碰着我心底最柔软的神经。

记得那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万家灯火已经熄灭,我还被困在数学题里,许久都走不出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拨通了谭清月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同学讲题的声音了:“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把题目中作为单位“1”的那个数,称为标准。这类问题特点是已知一个看作单位“1”的数,求它的……”那流畅的讲解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音韵让我顿时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有声的语言,托起一个无限芬芳落尽,惟有绿树依然的美丽形象。

还记得很多时候,我课上缺东少西,是同桌为我解了燃眉之急;我课后卧病在床,是老师给我亲切的问候;我假期无聊至极,是老师和同学的飘然而至祝福解了闷……如果,人生如花,那么他们的关爱便是花的蜜。

篇3:让学生把数学“带回家”

要让学生把数学带“回家”, 就必须要让学生有回家“想”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提出学生愿意去想问题, 只有充分吸引了学生“想”的兴趣, 学生在回家之后, 才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充满好奇心、好胜心, 但其意志力并不强, 不能持之以恒, 所以维持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就更为重要。

二、让学生有回家“想”的东西

让学生把数学带“回家”, 就必须要让学生有能带回家的东西, 让学生回家有能想的、能学的东西。在帮助学生准备回家自我学习的内容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意识, 设计开放性、探索性强的内容,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主动观察, 获取属于自己的个性体验, 并能在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中获得优化和完善。在设计内容时,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以追求统一结果的眼光来设计内容。要让学生带回家的内容具有可变性, 让学生自我学习的结果有差异性, 这样每一个学生才会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三、让学生与数学有更亲密的接触

教师在设计带回家的数学时, 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生活实践情况, 敏锐地把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 让学生能将数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自己与数学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联系, 无时无刻不与数学进行着亲密的接触, 数学就像自己的朋友一般。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有数学思想, 如吃饭的碗数、家里的人数、煮米的多少等等, 这些都可以与数学相联系, 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 善于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四、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数学知识

篇4:初一学生作文:家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分段检测。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记录考试成绩,成绩有提高者给予表扬。成绩不理想者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并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予以重视。我校专门举办了初一学生家长会。告知家长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家长案例,教师与家长互动等。

⑸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纠正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虽然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但是,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整合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处理好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中考升学率变化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5:初一学生作文:家

在中国古代,对家的忠诚就是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之一,而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非但没有被指责为“小人”的行径,反而得到了孔子“无间然亦”的高度评价。在孔子眼里,大禹俨然是一个一心为公、不计较“小家”的大圣人。

身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一位教师支教偏远山村,由于工作繁忙,甚至未能见临终的父母最后一面。她不是一个孝顺的晚辈,没能尽到“养家”的义务。但她靠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山村办教育,让孩子们有书读、有学上,使这里落后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她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影片《天河》中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居民在得知工程将经过自己的家园时,虽然万般悲痛于离开他们已居住了一代又一代的村庄和供奉百年的祖坟,但仍然支持工程建设,很快搬离了居所。他们爱自己的家,但更理解国家的长远考虑;他们不愿家人流离,但深知国强民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共同的国家而做出了自我牺牲。

我忽然理解了这些人:家是我们的家庭,家是我们所在的群体,但家更是社会,国家——我们共同的大“家”。“家”对于他们从未不重要过,正因此,他们都在为国“家”而努力、而奋斗、而牺牲。他们是可敬的!

篇6:家作文_初一作文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徘徊在公园里,看见一对父母正和他们的儿子荡着秋牵,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气氛和睦温馨的,让我孤独的心深感羡慕。我一个人躺在草坡上,看见头顶上有一只风筝自由地飞着,我沿着系着风筝的绳子望去,看见的是一对父母牵着儿子的手。儿子蹦跳着大喊:“高点,再高点!”父亲正拉扯着手上的线卷,而母亲是一面喜悦。

我正如一只有翅膀却没有脚的小鸟,一直在天空中飞翔,别人看见以为我很快乐,谁知道我只能飞,不能歇,只是独自带着眼泪,勇敢地飞翔,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坚强…

我曾经憎恨过父母,为什么他们只兼顾他们的工作,而不抽空来陪一下我。在我开心的时候,没有父母分享;在我忧郁的时候,没有父母分忧;在我哭泣的时候,没有妈妈的安抚;在我?s着100分的成绩单兴奋地往家里跑的时候,家里却空无一人。

我梦见我在一条漆黑,没有任何灯光的马路上走着,看见父母的背影正在前方,我试图努力跑向他们,但是,越跑父母的背影却离我越远。我哭了,靠在路灯下抽泣。娴风微抚着我的脸,她温柔地告诉我要坚强,我说,我已经很坚强了,但是,内心却有点空虚。絮雨停在我的脸上,他想要清洗我的泪痕,他告诉我要忘记过去,把希望放在自己的手里,由自己把握。

那天晚上,我一如既往迟迟地回家,父母也一如既往地注视着自己手头上的文件,没有多问我去哪里来。我回到房间,静静地靠在床上,点燃了一支烟,不知是想让烟去冷静自己的思绪,还是想让烟去冲昏自己的头脑。我有这不适宜的坏习惯,也许这是一种寄托,为了解脱吧。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下到楼,看见父母放下了手上的文件,在休息着。我鼓起勇气坐在父母的旁边。我看见他们脸上的皱纹,看见那岁月无情般摧残过的`面容??此刻,是我第一次发现父母的脸是那么的憔悴。

母亲看了看我,笑了,手里往钱包掏钱,问我又需要多少钱了。我沉默了,无奈的目光投向了母亲。我恨母亲就是不理解我,就是不去了解我。他们好像只知道孩子找父母就是要找钱的,就是遗忘了亲子之间需要的沟通。

我低声地回答母亲:“妈,我不是要钱。”我看得出母亲脸色有点惊讶。

“不是要钱,你找我还有别的事吗?”母亲的这一句更伤痛了我。

“不是的,妈,我想找你们聊聊。”

父亲的脸色没有变,从来都没有变。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他不喜欢多说话,经常都是一个人安静的,就像一座山,矗立在我心里,只有背影覆过我的身体。

“今天我好想找你们聊聊,我们好像已经好几年没有一起聊过了。”

“你们聊。”父亲站了起来,嘴里叼着一支烟,转身就往门口走去了。

“爸!”我还来不及喊留父亲,他已经开门走了。我的心颤抖了,一股寒气往心窝里头钻。

我静静地望着母亲,眼神中流露着很想母亲能留下跟我聊的渴望。母亲笑了笑,“我们慢慢聊吧。”我是头一次看发现母亲的笑容是那么的和蔼可亲的。

篇7:家初一作文

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庭。家里一共有5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喜、怒、哀、乐常常陪伴着我家。我的家里总是喜气洋洋。你看,爸爸笑弯了腰,妈妈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奶奶笑得前仰后俯,爷爷笑掉了胡子,我笑得上窜下跳。记得有一次过春节,全家都很高兴,个个都神采飞扬。晚上,全家都来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观看着春节晚会。精彩的节目一个又一个总是演不完,观众们的掌声接连不断,我们家也是。我们全家都喜欢看小品,所以一演小品,我们都聚精会神的看。这不,刚演完一个小品,爸爸可能是喝多水了,想去卫生间,谁知这时又开始演小品,爸爸刚进去接着掉头又出来了,这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我的家有时也会乌云迷布。快看,爸爸又大发雷霆了。原来是我的表哥,他刚从老家来,没见过手机,便拿着玩,,一不小心摔了。

自从爸爸有了手机,办事方便及了,所以表哥摔坏了他的手机,他非常生气,便把表哥训了一顿。家里安静及了,大气不敢出一声。我的家有时也会下点小雨。一个星期天,全家都在看电视。太感人了!一个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牺牲了自己。这时我们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我的家大多时候是充满欢乐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快乐就在身边。我们家就是这样。其实,快乐非常的多,就和宇宙一样的大。一点芝麻大小的事,我们也会笑弯腰。有一次,爸爸刚谁起觉,头发乱及了,我说:“像个大菊花。”这一说把大家都逗乐了,其实快乐无处不在。

篇8:洞察学生情绪加强家校联系

了解学生及其家庭, 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解开学生心结。

我刚当班主任时, 有一位同学不遵守纪律, 对老师的管理爱理不理, 学习也不积极。开始我以为他是迷恋上网, 但是通过与之多次交流后, 才知由于其父母离异, 家人很少关心他的学习, 他也就放任自流、无所谓。后来我与他父亲交流, 了解到该学生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 而父母也没在意;在校期间, 家长从未被请到学校, 以为孩子在校表现良好。我和家长交流这个学生在校情况后, 家长表示无奈, 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只是希望学校严加管教。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我将学生交给学校, 那学校就应该管好。”觉得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 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此学生的问题是家长关心太少, 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以至于做什么都没兴趣、无所谓, 严重缺乏积极性。接着便是成绩下降, 性情改变。而家长因养家糊口或是家庭关系变化, 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变化, 更因没有及时地与之交流进行引导, 使他觉得父母放弃了自己, 而后自己也放弃了自己。这种情况下, 老师做思想工作也无济于事。

因此我建议家长:首先, 不要骂孩子, 而是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之好好交流, 且要注意交流、沟通方法。所以家长必须根据孩子及自己的特点, 创造出与之沟通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爱好, 培养与之共同的爱好;可以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这样能较快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也有助于消除与孩子间的误解。其次, 及时、正确地评价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比如, 对于孩子好的看法及生活、学习上的进步要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如若孩子的观点与家长有分歧, 家长不要急于纠正, 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而后告诉孩子你的看法或想法, 心平气和地与之好好交流, 相信孩子会接受你的正确看法。

家庭教育需要和学校教育结合, 作为班主任, 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通过主题班会及平时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家长的艰辛及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如我刚提到的那位学生, 我以朋友身份与之交流, 让他理解父母的不善表达, 以及今后怎么和父母好好地沟通。平时对他学习上的问题进行指导, 让他找到自信。通过一段时间的鼓励, 该生对学习变得积极, 上课能和老师互动, 并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短时间的努力, 成绩有较大的进步, 且在一些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

在面对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交流沟通困难时, 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分析学生情况, 化解家校矛盾

下面是我任班主任时的一个案例:在高2011届刚参加完高考, 我就接到学校通知接任高2012届某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级由于各种原因,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更换了好几次。在这样频繁更换老师的情况下, 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产生了极为不满的情绪, 对所有老师都不信任。班级纪律散漫, 逃课、上课睡觉、迟到等现象十分严重。

班上一位同学因基础较差, 丧失了斗志, 觉得自己没有了考上大学的希望, 加上班上纪律的束缚, 不自由, 想退学。学生回家后夸大教师更换对他的影响, 并表明不想再上学。家长了解后很气愤地来到学校, 找到我了解情况, 并要找学校理论, 事态很是严重。我在与家长交流后得知, 这位学生初中成绩还可以, 而高中成绩一落千丈, 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家长误以为是老师不让他孩子上学, 想他孩子回学校好好学习。我从其他老师那儿了解得知, 主观原因:这位学生初中基础不错, 因为以前学校离家近而且母亲专门在家照顾他的生活和学习;他上高中后, 离家远了, 母亲又给他生了一个小弟弟, 无法照顾他的学习, 其自制能力又较差, 成绩开始下降, 而后便产生了不想学习、厌学的情绪。客观原因:班级老师的更换影响了他。在与家长交流后, 家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既有他们的责任, 也有老师和学校的责任。现在当务之急并不是让学生回到学校, 而是要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 回到学校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通过交流, 我和家长都认为先让学生回家锻炼并接受家长的思想教育, 一周后学生回到学校, 我再和他沟通, 列举了一些我身边发生的“浪子”回头成绩突飞猛进的实例, 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 叫他做好学习计划, 从一点一滴做起, 重拾信心。经过一段时间, 该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与老师沟通, 即使学校专门开家长会也因种种理由不参加, 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他们了解甚少。还有部分家长认为, 把学生交给了学校, 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其实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受到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比如理解能力、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所接触的社会信息。个别学生一旦出现成绩下降、厌学等情况, 一般不会找自己的原因, 也很少说家长的不是, 而是说学校教育不好、寝室不好或是同学关系不好、老师教的不行, 导致家长对学校产生误会。有些家长可能到学校找相关领导、老师理论, 甚至是找同学讨说法, 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教学秩序或是伤害无辜学生。此时, 班主任作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中间人”,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 而且需要“三结合教育”, 缺一不可。而未成年人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呢?首先, 对于学校的一些校规政策可能会影响到某些学生的情绪, 要及时地告知家长, 做到家校同一。家长的提前了解可帮助班主任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如学生有较大进步要及时告知家长, 让家长及时鼓励和注意其骄傲自满情绪的滋长;如果出现了较大退步也要及时和家长交流, 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正确地教育引导。我们与家长沟通, 不是向家长告孩子的状, 也不是要家长怎样去批评学生, 而是和家长交流分析学生在校的情况, 让家长思考孩子出现的进步和退步是否和家庭教育有关, 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教育, 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洞察学生情绪, 消除学生、家长对立的情绪

高三生活是忙碌的、紧张的、疲惫的。老师有讲不完的重点、发不完的卷子, 学生则是有记不完的笔记, 赶不完的作业。考试、练习接连不断, 分数、排名时高时低。教室就像竞技场, 同学之间你追我赶, 奋力拼搏。

一次放假返校后, 我发现班上一位平时学习挺自觉的同学情绪变得很低落。我刚开始以为是太累了, 但第二天仍然如此, 我觉得不妥。通过与之交流后得知, 他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和家长吵架。原因是他父母只要看到他在看电视就会生气, 还不断地叫他去看书。于是他感觉回家很累, 总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在父母眼中, 他一无是处、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等。现在他觉得很迷茫, 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就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 我告诉他孩子回校后的变化, 并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很认真, 希望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高三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家长也更加紧张。中央电视台曾专门做了一期节目, 报道高三学生家长的生活, 用一个流行词来形容——纠结。家长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身体, 另一方面又很看重孩子的学习。在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家长担心孩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担心孩子在学校不认真学习, 担心孩子错过这次机会。学生在学校具体干些什么, 有没有认真学习家长不是很了解, 只有在家着急。一有放假的机会, 家长就逮着学生念叨。

家庭教育对学生很重要, 父母的鼓励是学生最大的动力, 且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我们不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还要注意与家长交流, 给家长减压。告诉家长应该怎样和我们的学生沟通, 不要一味地关心成绩, 回家就问考了多少分?学校排多少位?上课认真没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放假时家长可以讲一些身边发生的积极上进的实例,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有一个好的休息调整环境, 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随着时代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传言可能会影响家长或学生的判断。如果家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校, 学校工作就更加难以开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做好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联系的枢纽,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把家长的良苦用心转达给学生, 达到家校和谐、师生和谐、家庭和谐的目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传言可能会影响家长或学生的心理。如果家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校, 学校工作就更加难以开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做好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联系的枢纽,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把家长的良苦用心转达给学生, 达到家校和谐、师生和谐、家庭和谐的目的。

篇9:别把学生当作家

先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我请两位老师按高考评分标准给下面这篇文章打个分。

第一次吃泡面

一位男青年考上了大学,第一次从山里走到山外。那天,他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坐了半天的车,他感觉到有点饿了,于是从包里拿出亲戚送给他的一碗泡面。他还是第一次吃这样的方便面条,打开它,看了又看。男青年思忖着:这么一小块面条怎么能吃饱?是不是就这样拿在手上吃呢?他拿不准,再看看盒上的说明,才明白,原来是要加开水泡的。可是男青年又犹豫了:这火车上哪有开水啊?这也不能怪他,他头一次乘火车嘛。终于,他还是放弃了吃泡面的念头,忍受着饥饿。

对座的一位中年妇女看出了男青年的尴尬。于是,她也拿出一碗泡面,打开,撕开佐料袋,并告诉她旁边的儿子:“开水在两节车厢的接头处,去倒点。”泡好了面,过了约五六分钟,她才让儿子吃。中年妇女就这样“按照程序”慢慢地做着、说着。男青年全明白了,于是也泡好了面,并对中年妇女感激地笑了笑。

许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对这件事记忆犹新。他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妇女,为了不让他难堪,她巧妙、间接地教会了他如何泡面。还不止于此,她的与人为善和善解人意,也将影响青年的一生。

那位青年就是我,那年我18岁。

事前,我叫两位学生在考试作文纸上抄了下来。非常有趣,我的这两位同事很职业地给文章打了分,一位以“文章写得非常好”为由给了58分,另一位以“字数不够”为由给了50分。后来,我告诉两位同事:《第一次吃泡面》是夏克波2006年3月2日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文章。他们会心一笑。

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判,我也不会给《第一次吃泡面》满分(60分)。然而,《第一次吃泡面》是地地道道的满分作文。

很好笑吧,语文教师把作家当学生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一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问题,太程式化,太苛刻。二是语文教师有问题,也跟着程式化,也跟着苛刻。

如此说来,中学生就更惨了。你是一个中学生,你只有中学生的生活,你只有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你的文章写得再好,语文老师总能找到你很多问题。于是,你的作文很难“优秀”(48分以上),更难拿满分(60分)。于是,中学生作文绝大多数在45分左右徘徊。

问题又出在哪里呢?语文界的同仁和我的朋友们把中学生当作家了。

2

我承认:大多数学生所写的文章比我中学时代的文章强多了(我30多年前写的文章曾做过老师作文评讲的范文,老师给的分数最多也是100分中的90分)。大多数语文老师也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做了学生的“评委”,能给90分(54分)的文章绝对在少数。

究其原因,语文教师长期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影响,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几个不同的框架中,将学生作文对号入座,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给予一种否定性评判。

这种否定性评判,是针对评分标准而言的。标准要求“形象丰满”,你的作文形象“不”丰满;标准要求“文句有意蕴”,你的文句“没有”意蕴。在潜意识中否定性思维的影响下,绝大数中学生的作文就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了。

关键是评分标准太程式化,太苛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意境深远”(丰富),“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有文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创新)。这些文章写作的最高水准,别说学生做不到,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也做不到。

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们应该降低作文评分:文从字顺(语言)、结构合理(形式)、感情真挚(情感)、中心突出(内容)。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回 家

柯 浩

回家的车一路颠簸,一如我忐忑不安的心。我蜷缩在车厢的最角落里,低着头,不敢看人。十月的天大抵是最凉爽的天,但车厢里没有开冷气仍会使人烦躁,音响里流动着轻柔的音乐也显得格外刺耳。

年轻漂亮的售票员过来收钱。我低着头,装作是在玩手机的时尚小青年。草草的从口袋里拿出钱,迅速的交给售票员后就低下了脸。不为别的,因为我怕。怕她看到了我那双像兔子一样的眼,更怕她那眼角无意间流露出的同情与警惕。

客车走的不是平时的路线,所以我不知道它要驶往哪里,也不知道离家的路还有多远。一如人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停在哪,你也不可能永远重复着你的路线。于是我们就在这走走停停间慢慢长大:或有悲伤,或有难忘,或有那个你忘不了的他(她)。

但蜷缩与悲伤不是一个男人和强者应有的心态,不知不觉间我挺正了腰板,似乎我伟岸的身躯因此而更加伟岸。霎时间,我明白了: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因为他那伟岸的身躯,而是因为他那颗站立成树的心。

暮云低垂,远处昏暗的天际却没能使我沉浸于忧伤,而山间的小路也带给人以安宁。纵然不是熟悉的道路,却也给人带来别样的思考与风味。人生或许就应如这样,在前一秒弱小,在后一秒强大。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弱小与强大之间,其实只在于心中一念。

天越来越黑了,而家似乎也越来越近了……

这是我班学生的一篇习作,500多字,符合“文从字顺,结构合理,感情真挚、中心突出”的要求,我给他满分。如果按高考评分标准来给分,单按“不少于800字”的规定,恐怕只能给个45分左右。

别把中学生当作家,就是要把中学生当学生,承认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肯定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诉求。不要把文学当成是中学生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向往。

于是,我们觉得:降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缩小中学生满分作文心理差距,是提高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全民族阅读和写作趣味的一种尝试。

我建议高考作文让50%的学生拿“优秀”(48分以上),让10%的学生拿满分(60分)。同事说,那当然好。

3

别把学生当作家,首要的是解决“高考指挥棒”的问题。

时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是高中语文“宪法”的重要条款。学生照着练,老师照着教,更多的考生只能望洋兴叹。

“承认差距,选择放弃”是更多中学生及其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错误选择。

现在提倡“全民阅读”、“终身阅读”,首先要缩小全民阅读心理差距。中学生读的是经典著作,而写不出“优秀”文章,时间越长,这种阅读心理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把文学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圣殿,没有多少人堂而皇之跨入这个圣殿的门槛。

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社会,学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学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大众写作”到“经典写作”,应该是不少中学生前进的方向。

因此,语文教育专家特别是那些语文“宪法”的缔造者,应该调整思路,降低门槛,制定出属于中学生年龄特征的条款。

别把学生当作家,是语文教师应该做到而且能做到最好的。

学生平时习作,我只给“非常好”和“好”两种评价。“非常好”约占班级人数的一半,当然属“优秀”系列,符合“文从字顺,结构合理,感情真挚、中心突出”的要求;其他文章只要完篇的,属“好”一类。我告诉学生:“好”与“非常好”只少两个字,并非遥不可及。(学生私下叫我“非常好老师”,我窃喜)

在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上,我语惊四座:时下,50%的语文教师“不读书”,80%的语文教师“不写文章”。其实,这两个数字很保守。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曹树范先生,每次布置学生作文,他先写一篇“下水作文”,然后告诉我们如何解题,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情景,我们历历在目。

跟曹树范老师学习,我也有写“下水作文”的习惯。语文教师可以搞“个人崇拜”,除了讲好课,就是写好文章了。好比挖井,径直朝一个井眼挖下去,挖得越深,泉水越甜。语文教师坚持写文章,“作文”也能写成“作品”。

别把学生当作家,语文教师却要努力成为作家,成为语文教育家。

篇10:家初一作文

说起这个唐僧,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大多数的家庭中,我们的妈妈就像那个唐僧,嗦嗦个没完没了。一会儿“哎呀,帮妈妈拿一下东西。”,一会儿又“你给我赶紧写作业!”。就像一只蜜蜂,一直在我耳边“嗡嗡”直叫。精选片段:我刚吃完晚饭,真打算休息一下,看看电视,谁知“唐僧”一个箭步跑过来,“咔嚓”一声关了电视,开始了她的长篇大论:“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想着玩啊,休息啊,看电视啊,不务正业..........”我听着妈妈滔滔不绝地讲,反而觉得像催眠曲。便慢慢得伸了一个懒腰,用比乌龟还慢的速度,极不情愿的走进了房间。

孙悟空----我

既然妈妈是唐僧,那我就是如假包换,名副其实的孙悟空了。每次,妈妈都给我带上了一个“紧箍咒”,使我必需听她的。每当妈妈开始说教时,我头上的“紧箍咒”便起了作用:我在地板上直打滚(其实没这么严重,只不过夸张了而已,请原谅),双手抱头。精选片段:我偷偷跑出来,打算吃点水果,可谁知却被妈妈逮个正着。只见她一气之下,坐在沙发上,开始了她的说教:“你......”其实妈妈确实说了许多话,可是我却一句也没听进去。突然紧箍咒已经起了作用。可怜的我啊,只好请求妈妈饶了我。呜呜呜呜......

篇11:家初一作文

――题记

这个学期以来,语文课上老师时不时会让大家“赛读”。学生们喜欢这样,就是谁哽住,谁就停下“较量”,退出比赛“舞台”的阅读锻炼,这个游戏应该是简单,普通的,可同学们仍然玩得花样百出。

这几天“较量”的是《伟大的悲剧》和《太空一日》,前者是外语国译,后者是航天员杨利伟叔叔的口语,这样一来,后者一定比前者简单。

先“较量”的是《伟大的悲剧》。当时的我不知道其他人的心情怎么样,反正我是很紧张的,那些经常上台讲课的同学应该很轻松吧。我也由于紧张,迷迷糊糊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到我前面的同学的“演讲”了。我做好了心理准备,她读完,我起来读,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但也果不其然,最后一步我还是败下阵来。我的手也还在哆嗦,真是不争气。再看其他“阵营”,我幸灾乐祸地想到:哈哈,原来已有这么多人败下阵来。那接下来就是还站在“舞台”上的同学的个人秀了,但最终还是没有人“一站到底”。

次日,“较量”的便是《太空一日》,我还是一如既往,紧张得哆哆嗦嗦,可比起昨天显然好多了,至少没有像得了羊癫疯一样。我试着调整呼吸,情况是有所好转。这一篇文章第一遍坐下的人很少,可我就是其中之一。而到了最后,“一站到底”的人不多也不少,但有明显进步,可老师似乎还是仍不满意,训道:“每次早自习的时间要求你们要放声朗读,怎么样,认真读与不读的人有区别吧?”“这个简单的句子,就读成这样啊?”恨铁不成钢啊!

篇12:家初一作文

家是心灵的橡皮檫,帮我擦去心中所有的痛。当我拿着一张打满红叉号的试卷沮丧地回到家,父母并没有一味的责骂,而是给予我一句句温暖人心的安慰和鼓励。这让我又找回了信心,为下次的挑战而努力奋斗。

家是一把雨伞,为我撑起一片风雨无阻的天空。小时候,顽皮淘气是我一就的特点。打碎别人的玻璃,踩坏邻居的菜苗…往往是我的家常便饭,但这也造就了老爸老妈的家常便饭―替我向别人赔礼道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引起的。而最终,却都是老爸老妈帮忙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家是一瓶超强力的万能胶,把我破碎的心拼得天衣无缝。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打闹,将我的心彻底击溃。回到家,父母用那句句有理的话把我粉碎的心又拼了回来,用他们柔和的手把疤痕抚去。家,就是这么万能。

篇13:初一学生作文:家

一、家校互动, 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

教学中, 我们不乏发现学生因缺乏听的能力而导致学习被动的现象。培养学生视听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现代社会的各种传媒是其中之一。针对孩子喜欢看电视、听故事的特点, 我进行了第一个家校互动:家长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收看 (收听) 一个节目, 要求内容健康, 涉及面广, 根据内容灵活安排时间, 比如第一周收看 (收听) 动画方面、第二周收看 (收听) 科技方面的, 也可以同时穿插进行, 然后就节目展开互动交流。回学校后, 再把自己跟父母收看 (收听) 的节目内容及互动的情况, 在小组里进行交流。一周结束后, 把自己在本周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互动情况写在日记本上。整个过程, 家长要全程参与。

“说”是写的前提, “写”是说的深化。因此, 加强语言表达, 以说促写、多说多写, 是非常重要的。家校互动的第二项内容是:孩子和父母交流每天的见闻: (1) 可以是在学校或是班里看到和听到的事, 也可以是在上学路上看到的和听到的事; (2) 根据某一现象自己想象的或是自己编的故事。一周结束后, 把自己觉得最有意义、最有趣的一件事写下来, 然后在班上交流。

二、家校互动, 课内、外阅读结合, 提高读写能力

作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须得采过许多花, 方能酿出蜜。读书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 而阅读量是制约作文教学的一个决定变量。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 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我把课外阅读列入家校互动的一项内容, 要求家长跟子女一起制订阅读计划, 并且指导他们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按文章的性质分类, 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比如第一周每天晚上读2篇写人的文章, 第二周每天晚上读2篇写景的文章, 依此类推, 同时要求家长和子女进行读后互动交流, 谈谈文章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哪些词、句值得摘抄, 把它记录在本子上。结束一周的阅读任务后, 在班上进行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 观察过许多事物, 经历过许多事情, 产生过许多感想。然而在作文课上, 一遇到作文题目, 往往会一脸无奈, 无从下手。因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架设好沟通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梁, 激发学生表达的动机, 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心态, 深入学生思想与情感中, 让童心自由驰骋, 让童言自由挥洒, 让童趣溢满课堂, 让个性自由张扬。我要求学生与父母建立心灵对话本, 每天把自己最想跟对方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也可以是从某一本书或文章上看到的一些名言、警句, 以随笔的形式出现, 不作过多的要求。家长和子女一个月共同整理一次, 把最精彩的部分转录到另一个本子上。

三、家校互动, 多层次、多元化评价, 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批改权历来是教师的专利, 大多数学生关心的只是“优、良”的等级, 所以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感叹“教师改文, 业至辛勤, 苟学生弗晓其故, 即功夫同于虚掷”。我认为对作文的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关注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学生家长的职责。我尝试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把作文拿给家长阅读, 或读给家长听, 让家长做学生的热情读者, 给予一些评价, 指出褒贬, 或是书面的, 或是口头的, 然后和孩子一起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让教师对学生作文过程及结果进行终端评价方法。结果证明, 利用家校互动, 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家校互动, 创设展示平台

为了更好地借助家校的互动作用, 我尝试在班级网页里设置了一些栏目, 努力开辟家校合作和互动的另一渠道, 让教师和家长成为习作教学资源。在“教学日志”里刊载教师的一些诸如“新课程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和随笔”等作品, 意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平等对话, 加强互动交流, 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老师的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在“家长频道”中, 刊载家长自己的一些小“作品”, 或是教育孩子的经验, 或是对学校的建议等;在“学生佳作”里, 上传学生自己的得意之作。网页对所有的学生开放, 在每个家庭中传阅, 学生、家长及时写下阅读感受。在与教师、家长的互动式的欣赏中, 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该怎样捕捉生活信息, 同时也促使家长与课改同行、与习作同步, 营造了有利于学生习作的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

篇14:为学生建造、守护一个家

从教30年来,潘力获得的各种奖项不计其数,但对于纺织之光教师奖,她却是格外看重。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一时不知从何谈起,当记者提示谈谈自己的教学生涯,她开始滔滔不绝。

1986年,潘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师生涯。从系主任、教学副院长到服装学院院长,30年来,潘力始终没有离开服装教育岗位,用她自己的话说,“对学校的感情特别深,对学生的感情要加一个更字。”去年是学院成立30周年的日子,她教过的学生们都回来了,看到学有所成的学生们张张笑脸,她觉得“这个时候是自己最欣慰的时刻,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更有意思的是,许多毕业生的孩子也选择了在服装学院读书,三代人在学校欢聚,让潘力无比开心。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工业大学既不是211院校,也不是重点院校,但在辽宁地区却是首屈一指,深受学生们认可。潘力领导的团队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潘力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这也是服装学院的定位。这就要求不断修改调整教学方案,与社会需求对接,每个阶段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完善教学。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潘力和她的团队构建了“一条主线、两段三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指以培养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两段三模式”是指前两年不分专业方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两年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构建“模块化、多方向选择”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和“卓越试点班”模式等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大二通过聆听导师专业讲座、公开课,参观学生展览,毕业设计作品发布等多种形式了解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教学模式进入大三学习。

这种按照志愿自己选专业的模式在国内开创了先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和市场的喜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签订用人协议,也得到了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认可。

培育高水平教师队伍

对于获得纺织之光教师奖,潘力觉得“这既是鼓励和鞭策,更是一种压力”。她谦逊地说,表面上是她自己的荣誉,实际上奖项是颁给团队教师的。她总是夸赞“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师团队”。

让潘力引以为豪的是团队每年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连续四次出现在大学生时装周现场,发布会从头到尾全部依靠服装学院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独立完成,这在各参与院校中还非常少见。这个团队共有教师学生100多人,其中设计团队有20多名学生、表演团队30多名学生、形象设计20多名学生、摄影团队10多名学生,再加上教师20多名。“在北京的每一场发布都凝聚着全院师生的心血。”潘力说,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着团队合作的力量。

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服装学院的院长,潘力始终把提高教师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教育也在转型,作为服装学院,转型的重点就是向应用型发展。她要求所有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承接企业项目,年轻教师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经历。近年来,服装学院建立了大连工业大学创意岛产业孵化基地,是高校中首个服装信息化研究中心,开展服装企业信息化研究与推广项目的研究,先后为20 多家服装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上千万元,并先后与大连桑扶兰时装有限公司、大杨企业集团、葫芦岛泳装产业集群等企业、集群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签署实训基地协议,担当企业的顾问,聘请企业设计师讲学、师生走进企业等措施带动了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同时,为了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近两年先后派出40多位教师出国考察学习,今年4月,18名教师又赴日本接受培训,请日本知名设计师进行授课。

与学生一起成长

始终耕耘和奋战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的第一线,“忙”便成了工作的常态。潘力是公认的服装学院下班最晚的老师,她自己也坦言,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长得多。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她真是蛮拼的。谈及自己奋斗的事业,潘力总是充满着感情。30年来,她见证了服装学院的发展,也体味到了人生成长的价值。服装学院组建的最初那几年,她带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大,有的为了能考上大学奋斗了十几年,学生的努力和求知欲望感染了她,她说:“实际上,我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又迎来了一届届新生,每当看到学生家长那期盼的眼神,潘力就感到无比的荣幸。她饱含深情地说:“学校给了我这个平台,我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家长和学生,也要对得起自己。”

在潘力看来,桃李满天下让她感受到的就是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根深蒂固的,身为教师就必须把工作做好。

“教书就像家庭过日子,我就像家长,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要努力把日子过好。学生们来学校就像回家一样,我守着这个家,这个家好了,他们也就都好。”潘力再有几年就到退休年龄了,她还要继续守着这个家,她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带到新的高度。

上一篇: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下一篇:六一座谈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