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2024-05-02

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共9篇)

篇1: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汇 报 提 纲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XX县人社局对检查组一行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按照检查组的要求,将X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执行《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完善组织建设为保障,以健全制度为基础,以调解争议为重点,努力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整体效能,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

一、基本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仲裁组织机构建设。机构改革后,我们将原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整合,组建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主任,组织、人社、工会、经信、工商联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会在人社局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办公场所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建设了30平米的仲裁庭,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和档案柜等相关硬件设备,实现了仲裁庭纪律和仲裁处理流程等制度公开上 1

墙。

二是及时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截止目前,今年我们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件,其中期限内结案4件,正在处理之中2件,期限内结案率为100%。在已结案件中调解成功3件(其中1件在下达裁决书后调解成功),成功率为75%。按争议类别划分,工伤待遇案件占受理总数的83.3%,其他争议案件占受理总数的16.7%。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划分,全部为私营民营企业。

三是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我们以基层平台建设为依托,着力提高苏木镇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内部调解机制,初步建立起以企业、苏木镇为主,融调解、服务为一体的劳动争议预防体系,实现了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重心下沉和关口前移,为有效化解劳资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县12个苏木镇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所已全部建立起苏木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配备了专兼职调解员。全县有43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010年以来企业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劳动争议纠纷47起,做到简单案件不出厂,凸显了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从源头预防争议发生。《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我们印发了宣传单、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深入企业进行耐心的宣传与讲解,并与企业和员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讨论。通过宣传与讲解,促使用人单位负责人明白《劳动合同法》出台的目的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劳动

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加强劳动合同备案工作,全县每年依法备案的劳动合同都达到5000多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备案率达到85%以上。由于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规范用工行为,使劳动争议案件量呈下降趋势,加之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及时、准确、规范,大部分案件通过案前、庭前、裁前得以妥善解决,有效缓和了劳动纠纷,营造了和谐的劳动环境。

(二)多措并举,提高调解成功率。一是高度重视,明确目标。年初制定了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超过50%的工作目标。对于疑难案件,仲裁委领导亲自参与案件的调解,确保重大疑难案件得到及时处理。通过刚性指标要求,几年来调解成功率都在70%以上。二是庭前熟悉,摸清情况。在接到案件后,仲裁员要先熟悉案情,梳理脉络,摸清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开庭前有针对性地寻找案件双方当事人都容易接受的调解突破点,增加调解成功的可能性。三是真诚待人,促成和解。对于双方矛盾较为激烈的情况,我们一定程度地增加调解的时间,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双方当事人,寻求取得当事人同意合作的契机,促进矛盾平稳化解。四是巧妙借力,推进调解。适时寻求其他部门的帮助,例如:当事人律师、当事人亲朋好友或者相关股室同志,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调解任务。

(三)完善机制,规范争议处理程序。一是规范案件处理流程,提升案件审理质量。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案件的登记、受理、处理、信息汇总统计等程序。为防微杜渐,减少差错,不断规范文书制作,认真审核裁决(调解)等仲

裁文书,斟酌文书中语言的运用,减少可能存在歧义的地方,提高办案质量。二是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加强与局内其他相关股室沟通,统一思想,确保案件在本局范围内处理的一致性;不定期的召开仲裁员工作例会,及时分析阶段性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情况。对疑难复杂争议较多的案件集体会诊,研究案件具体情况,制定应对措施,保证案件处理公平、公正、适度。

(四)夯实基础,提升服务工作水平。及时组织参加上级和县本级开展的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仲裁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端正行风政风,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水平。组织法律宣讲活动,经常到企业员工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仲裁活动须知、仲裁流程等内容进行长期宣传介绍,进一步增强了工作服务的透明度。

以上是我县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和各位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大我县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仲裁实体化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关于XXXX年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情况汇报

(XXXX年X月XX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在炎炎夏日中,各位领导不辞辛劳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各位领导对华蓥人社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我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建设情况。XXXX年X月XX日我市成立XXX劳动争议仲裁院,履行原劳动争议仲裁股的职责,为XXX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内设机构,设院长1名(由副局长兼任),副院长1名(按股级配备),并增加行政编制1名,迈出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的第一步。机构改革后,XXXX年X月XX日我市设立XXX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股(挂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并于XXXX年X月XX日整合成立了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履行劳动人事 1 争议仲裁的相应工作职责,承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XXXX年X月XX日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成立加快了我局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步伐,现已向XXX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请示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二)人员、场地、经费基本情况。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现有专职工作人员2名,仲裁庭1处,约10平方米;调解室1处,约13平方米;办公场所约6平方米,配备有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为方便当事人参加调解仲裁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仲裁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的规定,以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2006]78号)关于停止仲裁收费后由同级财政保障经费的规定,我市已将仲裁经费列入本地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简况。截止今年7月我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2件,审结52件,结案率100%。涉及人数55人,涉案金额436.49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案件45件、经济补偿案件4件、确定劳动关系1件、患病医疗待遇1件、工亡待遇1件。案件办理中,裁决结案25件,调解结案27件。

(二)强化工作举措,提高办案质量。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从六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严把立案受理关。在立案工作中,严格执行案件的管辖规定,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做到了立、审分开,有效的避免了申请人重复咨询、重复申请、仲裁人员重复接待的现象发生;二是注重调解先行原则。无论在立案前、庭审前,还是在庭审中、庭审后,都始终把“调解”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千方百计加大调解力度,提高调解成功率;三是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采取简易处理程序,争取多办案、办好案;对于案情较复杂、涉及面广的案件,采取合议庭合议处理方式,坚持重事实、讲证据,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做到案件审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得当、仲裁裁决统一。四是切实加强和法检两院及相关单位的工作联系。近年来,我们在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中,一方面加强与法院的裁审衔接,特别是对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大、疑难、集体争议案件,从受理到审理坚持做到了和法院相关庭室的沟通、交流、会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办案质量和裁决效果。同时,突出了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的办理质量,我局会同市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民工保障机制的意见(试行)》(XXX „XXXX‟X号)。另一方面,与市经信局、司法局、工会、工商联等单位建立劳动了劳动争议案件调处机制,有效化解劳资双方矛盾,促进了劳资和谐。五是及时做好案件的整理归档工作。全年受理的各类案件按期结案的同时,做到归档工作及时无误,保证了个案资料的完整性,使办案工作更加规范。六是认真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情况的统计报送工作。机构改革后,部里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统计报表做了相应调整补充,报表更加完备科学,今年我们紧密结合新的要求,认真学习报表,研究报表,认真、及时、准确地做好劳动人事争议情况的统计报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仲裁队伍是直接面对当事人、具体处理争议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调解员和仲裁员既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高超的协调斡旋能力。我局专职仲裁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当前案件量大,难度也大的形势下要保证工作质量还需加强学习,充实力量。另外,仲裁员在办理案件中无统一正装,不利于形象展示仲裁活动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二)机构设置尚不完备。机改后,为加强劳动人事 4 争议处理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根据部、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局已向市编委申请整合成立XXX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现正在落实之中。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向基层站(所)、企业及相关组织延伸也困难较大。

(三)仲裁办案裁决工作涉及的争议纠纷等矛盾面临的信访维稳压力大。

1、一些投诉、上访者坚持自己对法律、法规的误解及偏见,无视生效判决的合法性和严肃性,不达个人目的誓不罢休。

2、一些上访者现代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参透事实公正与法律公正的区别,因自己在仲裁审理期间没有遵循收集证据、举证等程序性规则,导致裁判结果对己不利,无法接受,仍坚持自述的客观事实,为之上访不息。

3、少数人对现代的国家机构设置及仲委会职能的不知晓,希望一切事实皆由国家机关查明,还他清白与公正,或者经仲裁未达满意,转而向劳动行政机关投诉;或者信“访”不信“法”,认为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更高一层的领导或机构为其主张权利,而不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不相信现行处理问题的机构和程序。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认识,构建和谐仲裁。把劳动人事仲裁工作作为维护权益,促进和谐稳定的大事,在调解和裁决中,努力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 素。

(二)突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要充分体现高效的原则,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快立快结,及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篇3: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会议指出, 总结五年来的调解仲裁工作, 最大收获是, 将加强效能建设作为调解仲裁工作主线, 着眼于争议处理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机制和基础保障四项基本要素,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系统推进, 努力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调解仲裁服务, 不断提高调解仲裁的社会公信力。经过多年努力, 全省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 从总体上看, 调解仲裁制度还不完善, 调解仲裁组织机构仍不健全且地区之间建设不平衡, 调解仲裁队伍力量仍然不足、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基础保障也比较薄弱。对这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下功夫予以解决。

会议指出, 今年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争议处理效能为工作主线, 以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 认真学习借鉴郑州市仲裁院建设的经验,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积极开展“调解仲裁效能建设年”活动, 全面推进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机制、基础保障建设, 进一步增强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 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仲裁支持。

篇4: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志明指出,要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等新形势给调解仲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 “十二五”时期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预防功能健全、调解方式有效、仲裁公正权威、队伍充实专业的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

关于“十二五”时期特别是今年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进展,杨志明指出要从5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制定法律配套规章,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法律政策体系。二是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将多数争议案件用柔性化方式及时处理。三是加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基本建设力度,提升争议处理效能。四是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同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五是加快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篇5: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汇报

(留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侯惠斌)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县人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对你们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表示诚挚的欢迎!下面,我就全县近年来劳动仲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中国第一天坛群落紫柏山脚下,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距西安367公里,距汉中85公里。全县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辖8镇,9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7万人,全县共有用人单位400余家,涉及劳动者人3000余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根据“三定方案”,县上设有人事劳动争议仲裁科,配备专职仲裁员一名。近年来,我县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目的,努力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全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加大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宣传力度,增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处理难度明显增大。针对这种现

象,我们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各用工单位中加大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劳动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等媒介对《劳动合同法》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劳动合同法》宣传月、《劳动合同法》知识培训班等活动,悬挂张贴宣传标语累计150余幅、广播宣传220次、现场接受劳动者咨询进9千多人次、发放《劳动合同法》和《劳动调解仲裁法》宣传资料8千余份,并深入用人单位现场解答群众关注的劳动合同、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监察维权、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严把政策法规关,有效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一)、自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始终把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我县部分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劳动法律意识较差,不依法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一现象,多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大检查,共累计检查用工用人单位975个,涉及劳动者2000多人,督促企业与劳动者共签订劳动合同1200余份,目前全县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5%以上,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及时查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工作中,我们还针对劳动纠纷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采取提前介入,对可

能引发的集体争议和带苗头性的劳动争议,进行及时化解,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了劳动争议的扩大化。

(二)、加强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力度,进一步树立和谐仲裁新理念。从2008年5月1日《劳动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加大了对违反《劳动合同法》,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案件的裁决力度。同时我们还指导、帮助用人单位完善其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于今年4月17日开展了劳动用工宣讲会,全县各单位用人代表参加了会议,有效化解了劳资矛盾,促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劳动仲裁工作水平

(一)、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方式。我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劳动者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耐心细致的接待来电、来访咨询,累计共接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来电、来访700多人次,并按照政策规定,逐件认真地予以了解答、回复。我们还指导、帮助劳资双方规范用工的行为。累计鉴证劳动合同3100余份,正确率达到100%。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调解成功率,让“重调解、慎裁决”落到实处。为进一步凸显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在化解劳资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案件受理的过程中,采取坚持把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主线,把调解工作贯穿到案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稳妥地处理好

劳动争议案件。对于已受理的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采取简易的仲裁处理程序,做到有案必接,争取多办案、办好案。2006年以来,累计受理仲裁案件40余起,结案率100%。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我县劳动仲裁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劳动仲裁机构人员较少,工作经费不足,制约了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宣传和正常办案。

我县是省财政直管县,建议把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金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案件的上升情况相应增加弹性办案经费,由省财政直接下拨。

建议各县区建立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院,副科级监制,争取人员编制3-6人,县、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管理机构与办案机构分设,可实行管办分离;也可以实行管理机构与办案机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承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行政管理和案件处理工作。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仲裁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仲裁员主持庭审、判断证据、书写文书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相关方面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支持。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努力推进全县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篇6: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工作会议主要精神汇报提纲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1月31日)

元月11日至12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一是领导重视。会前,省委、省政府专题听取了劳动保障工作情况汇报,喻正声书记、罗清泉省长、周坚卫、蒋大国副省长等领导亲切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周坚卫、蒋大国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蒋大国副省长还代表省政府与各市、州分管领导签订了2005年工作目标责任书。二是规模大。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有380多名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参加了会议;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开到了县、市、区。三是内容实。会议表彰了先进,传达贯彻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任务。副市长甄建桥同志参加了会议,并与省政府签订了2005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这次会议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是一次务实、鼓劲的会议。根据市政府领导的要求和全省会议精神,我们对2004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对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明确了工作思路,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会议的主要精神,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彰先进,总结推广再就业工作经验

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会议是省政府近几年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与会代表有600余人,会上,对380多名再就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我市有11家单位、10名先进个人和再就业明星受到省政府表彰,全省17个市、州人民政府受到省政府表彰的有4个(武汉、黄石、襄樊、XX),我市是其中之一。这次会议对近几年来各地再就业工作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周坚卫副省长指出,在近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践中,各地创造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一是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将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安邦兴省的重要举措,列入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重要指标之一,并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之首向全省人民作出庄重承诺。各地党委、政府都将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列为第一目标、第一任务、第一责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严格实行问责制,有力地保证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坚持以发展带动就业,在改革中扩大就业,努力营造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各地将改革发展、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紧密 结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和企业,积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三是坚持走正确的就业之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与政府部门的促进作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政策扶持范围、帮扶对象、资金投入、社会保险、技能培训、优惠证发放、小额贷款、基层组织建设等八个方面进一步创新思路,使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不断得以改善,使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实现了再就业。四是坚持全党动员、各方参与,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普遍建立了再就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配合,加强督办检查,做到责任、政策、资金、措施四到位,全省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责任,实行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 今年省政府对各地劳动保障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书下达我市的工作目标有八项。

一是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7万人,困难人员就业0.3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切实抓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社会保险新增扩面5.42 万人,其中养老保险2万人,失业保险0.94万人,医疗保险1.6万人,工伤保险0.8万人,生育保险0.08万人。征收社会保险费5659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费2506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保险费11000万元,失业保险费2200万元,医疗保险费17000万元,工伤保险费1000万元,生育保险费330万元。实现参保率、缴费率、征缴率“三个净增长”。着力解决关闭破产原国有企业困难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三项保障。强化统一申报核定,加强基金监管。

三是确保社会保险金和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四是加快“下岗向失业并轨”进程,启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等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妥善解决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权益资金,推进下岗出中心,实现再就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启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工作。推进养老保险市级统筹,规范农垦养老保险运行。

五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再就业培训1万人,创业培训0.097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1.2万人,就业前培训0.4万人,新技师培训0.08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0.7万人。

六是贯彻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抓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城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6%,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95%以上,劳动保障年检用人单位2800户,信访办结率90%以上。下岗失业的企业军转干部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再就业率均达100%。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是加强“金保工程”和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落实金保工程建设资金,完成本级数据中心建设,应用全国统一软件,实现部、省、市、县信息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数据100%网上传输。加强劳动监察、仲裁、信访和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

八是加大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按不少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落实再就业资金,按每个百分点0.25的比例筹措做实个人帐户资金。

(三)强化措施,切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劳动保障工作 第一,统筹兼顾,扩大城乡就业再就业

周坚卫省长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率和失业率是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今年,我省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全省城镇需就业人员达120万人。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万人,其中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0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新增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这是硬指标、硬任务,要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签订责任状,落实到街道社区和乡镇。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再就业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控制失业。周省长特别强调,要抓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各地要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区别推进”的原则,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将“三条保障线” 并为“两条保障线”。要大力开展困难企业“4555”人员社会保险援助,积极探索失业保险金延伸用于促进再就业、安置改制分流的富余人员和社保援助的具体办法,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并轨中的作用。要积极研究建立我省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认真总结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把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暂时性、过渡性政策上升为长效性的制度,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形成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

蒋大国省长强调,各级政府要将再就业资金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5%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优惠证发放和跟踪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面推行“4555”人员社保援助、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小额贷款贴息办法和社保补贴由“先缴后补”改为“核定直补”等项改革,在难点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取得实效。要强化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要把培训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师、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健全“使用与培训、鉴定、考评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机制。要建立服务平台,扩大劳务输出。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强化再就业服务。要把农民外出务工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服务平台。要按照国家“春风行动”计划,坚决清理取消针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着重解决好拖欠克扣工资、劳动环境 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尽快研究制定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办法,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拿出资金,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和长远生计问题。

第二,坚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周省长强调,社会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利在当前、功在长远。今年,全省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要新增100万人次。社会保险费征收至少要比去年增长15%以上,达到160亿元以上,实现参保率、缴费率、征缴率三个净增长。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强化“五险一单,一票征收”。有些地方把减免社会保险费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养老保险方面,从今年起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地方财政要拿出一笔钱来。各地要提前做好资金测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地方负担的做实个人帐户资金的落实。同时,要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推行企业年金,规范农垦企业养老保险运行,建立长效机制。医疗保险方面,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伤保险方面,要积极推进矿山、建筑、化工等高风险行业、企业纳入参保范围,探索职工家属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

蒋省长特别强调,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做实工作要启动,要按照在职职工个人工资总额的8%建立个人帐户,资金上中央财政补助3.75个点,地方财政补助1.25个点,通过征缴 解决3个点,各地态度要坚决,风险要规避,基金要平衡。各级政府从今年开始,将地方财政承担的1.25个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

第三,科学规划,加快金保工程建设

周省长强调,金保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政务工程,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省政府十分重视。去年,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资3500万元,为全省各社区配备了微机和打印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抓好金保工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争取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建成一个覆盖全省的完整、高效、务实的网络系统,为劳动者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维权等提供良好的服务。

蒋省长指出,金保工程建设,资金是关键。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落实本级建设资金。要加快中心数据库建设,统一指标,整合数据,实现同人、同台、同库。要统筹考虑就业、社保、培训、劳动关系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当前需求和未来业务拓展的需要,对数据中心、应用系统、网络连接及前台服务、后台管理等进行科学布局,确保网络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特别是社会保险要按照五险统一模式,做到前台服务咨询,后台规范管理、平台相互衔接,方便参保群众。

二、2004年主要工作目标全面实现

1、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超额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5988人,完成年计划20000人的129.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038人,完成年计划15000人的113.6%;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2583人,完成年计划 2000人的137.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以内。组织农村劳务输出36709人,完成年计划12000人的279.79%。

2、“两金一费”按时足额发放。多方筹措资金,为44201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25950万元,为353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814.41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100%。

3、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有新突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分别扩面新增19524人、8333人、36646人、1350人、821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10801人。征收社会保险费58815.49万元,完成年计划45633万元的128.88%。其中,企业养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分别征收23038万元、14918万元、2010万元、17889万元、582.88万元、337.61万元。

4、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成效明显。全市组织再就业培训15001人,组织创业培训767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0151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203%。

5、招商收资任务全面完成。2004年,招商引资4315万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5.4%,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和奖励。此外,我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获得一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优胜单位光荣称号。

6、服务型机关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按照作风要正、纪律要严、团结要紧、素质要高、工作要优、形象要好的机关作风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政策、廉政、业务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回头望”,查漏补缺,巩固行评成果。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抓好市长专线和信访工作,确保 专线交办件和信访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加大《市劳动保障局建设服务型机关实施方案》的落实力度,全面开展文明科室、“三优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同时,围绕服务信用,以劳动保障诚信服务,促进企业和劳动者诚信用工、诚实劳动,提高劳动保障诚信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认真贯彻全市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兴工富市”战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劳动保障信用环境这一主题,认真开展“学、议、查、改、建”活动,在服务“兴工富市”战略决策中,促进劳动保障工作和服务水平上新台阶。

回顾2004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呈现新的特色和亮点。一是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就业“1700”工程。即每个社区至少开办一个就业实体,帮助辖区内70%以上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就业再就业服务投诉为零。全市各社区积极创办就业实体,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再就业服务力度,自“1700”工程实施以来,已通过社区帮助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项工作被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再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向全省推介,市政府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再就业先进单位。二是医疗保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适应就业新特点,努力扩大医保覆盖面。围绕医、患、保三方关系深入开展调研,及时修订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和结算办法,让医、患、保三方共同参与医疗管理。今年7月,我市被特邀参加全国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工作会议,并作经验交流。三是行政执法构建起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的长效机制。为防止拖欠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局以劳动保障执法监督为主要手段,立足标本兼治,对每一个可能发生拖欠的环节,对症下药,建立了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实行信誉保证金制度,确保管理的有效性;落实悬挂责任牌制度,确保维权宣传到位;坚持日常巡查制度,确保用工双方协调沟通;推行竣工公示制度,确保维权渠道畅通。2004年,共接受群众举报1442起,涉及员工10238人、举报投诉的工资拖欠总额为1416.67万元,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经全部清欠。工资清欠长效机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拖欠员工工资问题,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成功经验得到蒋大国副省长的肯定和批示,并要求省劳动保障厅在全省推广,同时,刘力市长、张达华、罗毅芳副市长也作了批示。四是在全省率先开展诚信用工活动。结合我市开展的诚信XX建设活动,以评选诚信用工单位为载体,在全市大力推行劳动信用、用工信用,并在劳动保障年检、监察、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准入等方面向诚信单位倾斜,促进了企业和劳动者诚信用工,诚实劳动。五是围绕服务“兴工富市”,培养技能型职工队伍。我们在培训体系建设、促进职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的引导机制、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为了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我局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积极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并从政策上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地位,在收入分配上向技术岗位、技能人才倾斜,逐步在全市形成学技术、比技能的氛围。今年8月,我局提请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XX市高级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并于10月在全省市州中率先举办了我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练兵和竞赛,促进了我市企业各类技能人才队伍的梯形发展。

三、2005年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全省劳动保障工作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突出“并轨”和“做实”两项改革,抓实统筹城乡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协调劳动关系三大任务,推进政策法规、服务体系、金保工程、系统能力四大建设。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奋力开拓、争创一流,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2005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是:

一是实现就业再就业“五大目标”。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7万人,其中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0.36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新增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二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做好优惠证发放和跟踪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面推行“4555”人员社保援助、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办法、社保补贴拨付办法改革,在难点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取得实效。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并轨工作。全市在中心的下岗职工2005年出中心并解除劳动关系,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已出中心未出企业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将“三条保障线”并为“两条保障线”。

四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限制;全面实施城乡统一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培 训和输出基地,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扩大输出规模。

五是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攻坚战。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新增5.42万人次,增长20%以上。其中,养老保险2万人,失业保险0.94万人,医疗保险1.6万人,工伤保险0.8万人,生育保险0.08万人;实际缴费人数达到参保人数的95%左右;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行五险一单、统一申报核定、一票征缴,核实核准缴费基数,实现参保率、缴费率、征缴率“三个净增长”。

六是启动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从2005年起,分年做实新的个人账户。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健全待遇与缴费更紧密挂钩的机制。

七是确保“两金一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对出中心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继续运用现有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基本生活。

八是做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维稳工作。继续抓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社保关系接续工作,处理好遗留问题。确保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企业军转干部再就业和企业军转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监控,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九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认真贯彻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对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劳动力市场规范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做好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结案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协查制度。十是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体系,及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提高仲裁办案的质量和效率。开展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改革试点,加强规范仲裁院(庭)建设。

十一是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再就业培训1万人、就业前培训0.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人、创业培训0.097万人、新技师培训0。08万人。技校招生0.16万人。技能鉴定0.7万人,鉴定规模增长20%以上。

十二是加快金保工程建设。争取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数据中心,实现省、市、县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年底前基本建成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十三是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干部职工培训,提高统筹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依法行政、勤政廉政能力。继续开展“三优”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四、几点建议和要求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完成2005年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我们建议:

1、关于“4555“人员社会保险援助的问题。在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周省长和蒋省长都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行”4555“人员社保援助。2005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4555“人员实施社会保险援助试点城市之一。经过认真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建议对以下对象开展社保援助:按照鄂政发[2000]6号、荆政办发[2000]46号文件精神,进行企业改制后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 系,在劳动保障部门办理了失业登记,以2005年1月1日为基准日,女年满45周岁、男年满55周岁人员。经初步测算,市直”4555“人员社保援助从2005年起,五年内共需资金1185.43万元,其中养老保险846.73万元、医疗保险338.7万元。第一年即2005年395.4万元、第二年316.12万元、第三年237.08万元、第四年158.06万元、第五年79.03万元。资金来源按政策规定从再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2、关于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做实的问题。个人帐户做实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国务院省政府特别重视,周省长、蒋省长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做实工作一定要启动,要按职工工资个人工资总额的8%建立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做实的资金中央财政拿大头,地方财政只承担1.25个点。省政府对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实行的是与地方财政资金到位情况挂钩的办法,要求地方财政将所承担的资金足额纳入预算并拨付到位后再下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初步测算,2005年我市养老保险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为10.42亿元(其中市直4.3亿元),做实2005年的个人帐户需资金8333万元(其中市直3459万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3906万元(其中市直1621万元)、地方财政补贴1302万元(其中市直540万元)、征缴补贴3125万元(其中市直1297万元)。为了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到位,请市政府将做实个人帐户地方财政补贴部分纳入2005财政预算。

3、关于金保工程建设问题。金保工程是国家“十二金”工程中第一个批准立项建设的项目,省政府要求用2至3年时间建成广覆盖的完整、高效、务实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 统,并于2003年底启动了工程的一期建设。我局于2004年汇同市财政局对周边地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金保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并按要求报省劳动保障厅和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也进行了审查并批准立项建设。按建设方案测算,我市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需资金680万元,恳请市政府解决建设的资金问题。

4、关于社会保险“五险合一”问题。我市“五险合一”工作从2003年开始筹备,2004年3月1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核定工作开始集中办公,9月1日实行五险统一核定,一票征收。“五险合一、一票征收”工作开展以来,提高了社会保险费特别是失业保险费的征缴率,也方便了缴费单位和个人。但由于实行“五险合一、一票征收”后,失业保险费与养老、医疗保险费捆梆核定征收,参保单位不理解、不支持,推行的难度大。为方便群众缴费,建议市政府协调地税、银行在结算中心设立缴费窗口,真正实行“一条龙”服务。

5、提请市政府召开全市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和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表彰的对象为四类:即对推动本地区再就业工作,落实再就业政策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区)人民政府、中省直属机构、街道(乡镇)基层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单位;从事再就业工作,在落实再就业政策,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本地区再就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数量多、对本地区再就业工作贡献突出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事迹突出的再就业明星进行表彰。表彰名额建议为120个,其中先进单 位40个、先进企业20个、先进个人40人、再就业名星20人。全市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会议议程建议参照省会议议程进行,会前,请市四大家主要领导接见参会代表并合影,并请袁书记讲话。大会请分管市长主持,常务副市长张达华同志讲话。对获奖的先进个人,在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建议标准在每人500元左右。

同时,提请市政府召开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总结2004年的劳动保障工作,部署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并请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2005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

为了节约会议成本,建议全市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合并召开。

篇7: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作总结

1、坚持预防为主,注重舆论宣传。

深入贯彻“两法一条例”的实施,多方配合、合力组织开展大型劳动普法宣传活动。开展劳资培训,与广大企业和职工面对面,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强大的舆论宣传,不仅使企业领导提高了认识,积极支持工作,广大职工和普通市民也增强了法制观念,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

2、本着深入为主的态度,关注基层民生。

仲裁办公室每天来访人员众多,但仲裁员对每一位来访群众和前来咨询的企业劳资人员进行热心、细心、耐心的解答,截至目前,共接待来访人员达几千余人。不仅对来访人员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对个别存在疑虑的问题进行请示和沟通,较好的为基层百姓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宣传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使得带有怨气来访的群众满意而归,怀有疑问的企业通晓而走,双方均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使更多的劳资矛盾解决在萌芽、消化在萌芽。

3、立足调解为主,保证仲裁公平。

在依照法律程序及时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时,严格把好政策关,对符合劳动争议受理范围的案件,绝不推诿扯皮。在查明事实、分辨是非的基础上,针对双方存在分歧较大的争议进行前探调解,加大调解力度,努力促成双方和解,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开庭前,使争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解决,使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趋于缓和。在已办结的案件当中,调解及撤诉共计430件,调解结案率为83%。

4、坚持依法办案,确保案件质量。

公开办案程序,杜绝暗箱操作。遵守办案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在案件处理中,弱化仲裁员的个人作用,强化案件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以程序公正来保证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对重大疑难案件、集体争议需裁决的案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及时向上级仲裁院请示汇报,以便更准确、快捷的处理争议。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为努力提高办案能力,我院经常组织仲裁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尤其是针对网络上争议比较大的案件进行理论分析及模拟判决。苦练内功,尽快适应当事人各种劳动争议的需要。

(二)明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发挥乡镇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的作用。

针对街道虽均成立了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但因人员调动频繁、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原因,很多镇乡劳动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发挥调解案件、稳定劳动关系的职能的现状,加强对镇乡劳动争议协调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挑选一批素质高

的协调人员参加仲裁员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协调组织的调处作用,让其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更好的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构建仲裁文书上网制度。

一直以来,我仲裁委的仲裁文书除发给当事人之外,其他均保存在我委的卷宗档案里,一般情况下第三人很难看到,就算是那些对外公开的仲裁文书,也是有所限制,如果第三人要想查询,则需要持有有关单位的介绍信,而且只允许翻阅,抄录,不允许外带翻印和拍照,公众不能及时对我委审理的案件结果和裁判文书质量进行跟踪监督,仲裁的透明性、公开性大打折扣。实行仲裁裁决文书上网制度,有利于减少舆论压力,提高公众信服力;另外,实行仲裁裁决文书上网制度不仅在市内甚至在省内都是首创。对此,我院将实行仲裁文书上网制度,即在网上系统仲裁中开辟专门仲裁裁决文书一栏,上传除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案件的裁决文书,以此加强公众对仲裁工作的监督,提高仲裁公信力。

3、加强与XX县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的业务沟通。

联动自XX县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建立以来,它在协调企业与职工劳动争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相当部分的劳动争议案件在争议发生之初即得到妥善的解决,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加强与劳动争议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衔接和联动,形成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合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

篇8: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的概念及作用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在依法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 并按规定立卷归档的各种文书、物证、声像及其他各种载体材料。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是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真实记录, 能够客观地反映仲裁办案的全过程, 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对仲裁员依法、公平、公正办案具有监督促进作用;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制度, 有利于规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三是完整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也会为以后的仲裁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研究工作提供原始的资料, 为劳动人事争议的法律诉讼提供参考意见, 所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仲裁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仲裁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学习、宣传、落实的积极性不强, 对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整理、装订、保管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 只要保管好、不丢失, 能应付查阅、借调就可以了。轻视仲裁档案工作的思想, 说明一些人对仲裁档案工作缺乏了解, 忽视仲裁档案工作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

2. 人力不足, 素质偏低。

受人员编制数量的限制, 各级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所配备的人员较少, 加之近几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剧增, 仲裁工作一直处于案多人少的局面, 在职人员忙于办案, 根本无精力做好档案工作。很多仲裁机构招用临时人员或借用他人从事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 这些人员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 劳动人事法律知识又相对欠缺, 对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保管等业务不熟悉, 对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只能边干边学, 严重影响了仲裁档案管理的质量。

3. 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

很多仲裁机构没有专门的档案室, 档案室与办公室并用, 档案室建设根本不达标。缺乏档案管理必要的工具设施, 如计算机、打字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等, 导致纸质档案的转换、整理分析、加工处理等工作无法进行,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根本无从谈起, 只能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排序、编码、组卷、装订等工作。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管理技术, 已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 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4. 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 对案卷的保存期限和正副卷内容做了规定, 一些仲裁机构也制定了仲裁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但不可否认, 很多仲裁机构还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有些地方即使制定了相关制度, 但执行不严, 流于形式, 另外“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标准不统一, 监督指导不到位, 无法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三、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 转变观念、增强认识,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认识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的基础, 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认识仲裁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切实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明确做好档案工作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者要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树立做好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服务民众的观念, 以增强服务意识, 做好服务工作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增加人员、提高素质,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应增加仲裁机构人员编制数, 选派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人员专职从事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 同时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 提高仲裁档案工作的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 使他们熟悉档案工作, 认识到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能够胜任新时期的仲裁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进而提高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3.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的根本, 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 将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配置专用的档案室, 购置信息化管理所必备的计算机、打字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等设备, 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网络化运行, 使仲裁档案管理科学、仲裁档案信息共享, 提高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4. 健全制度、统一标准,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制度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 应制定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办法, 对仲裁档案的收集、排序、组卷、装订、保管、借调等等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统一。同时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坚持制度的双向性约束, 仲裁档案管理工作要接受上级仲裁机构和同级主管部门的双重监督,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充分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篇9:劳动人事仲裁工作汇报提纲

一、仲裁的本质

仲裁作为一种解决民商事纠纷的社会救济方式,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础,具有民间性、自愿性的特点。仲裁之所以在国际范围内获得承认与执行,是因为仲裁裁决具有同法院判决相似的强制性法律效力。但这种法律效力源自何处?这就要从仲裁的本质说起。

关于仲裁的本质属性,至今没有一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观点。其中司法权论、契约论、混合论、自治论及双视角论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学说。但这些理论都只是在某一角度上揭示了仲裁制度的某种属性,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仲裁的本质属性。如司法权论强调的是国家法律对仲裁的影响,契约论极端地主张双方的自愿性,这些都过于片面。混合论与双视角论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完全体现仲裁的本质。仲裁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具有一系列性质,而不是单一表述就能决定其本质。笔者认为,对于仲裁的本质应当从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来体现。所谓抽象的本质,是指从宏观上,仲裁是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它同和解、调解、诉讼等共同构成了纠纷解决体系。而所谓具体的本质,是从微观上来解释仲裁的,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纠纷主体的自治性、纠纷内容的可仲裁性、仲裁主体的民间性、仲裁规则的多元性及仲裁裁决的准司法性。

二、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对于劳动争议的解决虽然称之为仲裁,但与国际通说的“仲裁”大相径庭。国际通说的“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自愿性、非行政性、一裁终局性是仲裁最根本的特征。1994年8月13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标志着我国已确立起了与国际通行仲裁制度接轨的新型民商事仲裁法律制度。但是,劳动争议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两种仲裁却被排除在《仲裁法》之外。

劳动争议仲裁在我国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成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为第三者,遵循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对劳动关系双方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的一项劳动法律制度。该制度有很强的行政性,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中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出,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劳动争议仲裁的本质及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性质都具有很强的行政性。

(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具有行政性

国际通行仲裁制度中仲裁委员会应当是独立于行政机关的组织,但是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却有很强的行政性。根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以下简称《组织规则》)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产生是当地政府推动的结果,其产生依赖于当地政府,并向政府负责。其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个下属机构。《组织规则》第七条就规定:“仲裁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一)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二)工会的代表;(三)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部门的代表。”其中,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经济综合部门都需要向当地政府负责。可以说,在仲裁委员中政府占了2/3的多数。再次,根据《组织规则》第二十条和二十一条规定:“仲裁庭在仲裁委员会的领导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案一庭制度。”“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负责人或授权其办事机构的负责人指定。”由此可见,仲裁庭与首席仲裁员都隶属于仲裁委员会。最后,仲裁员的产生须经省级以上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定。

(二)劳动争议仲裁的本质是行政行为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行政行为要满足三个要件,即主体要件、职权要件和法律要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行为从本质上看,完全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首先,表面上看仲裁行为虽然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行使,但通过上文分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具有较强的行政性,仲裁委员会主任也由劳动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所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在办案。劳动行政部门能享有这样的权力,是由法律、法规赋予的,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法》《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等。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行为实际上是劳动行政部门仲裁的行为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其次,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影响了劳动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综上所述,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行政性与仲裁应有的自治性、民间性本质相违背。为了实现劳动争议仲裁的公平、公正,应当及时改革现有制度,使其符合仲裁本质,与国际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接轨。

三、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三方机制”仲裁制度违背民间性

如上所述,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同级工会和用人单位三方面的代表组成,称为“三方机制”。这是以国际劳工组织的二方性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原本是为了给双方当事人公平感,使他们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化解处理纠纷,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信用度。但是,我国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实现“三方机制”的本意,因为要想使其有效运作,必须三方共同合作、协调配合,若只发挥一方或两方的作用就会导致“三方机制”的利益失衡。我国的“三方机制”便是如此,政府权力过大。工会和用人单位的代表只是名义上的仲裁委员会成员,并不真正处理案件。究其原因,与我国工会的职能地位不健全,不能成为一种独立力量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有关。因此,完善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置制度,是改革劳动争议仲裁的基础。

(二)“先裁后审”仲裁制度违背自愿与效率

在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被称之为“先裁后审”制度或“仲裁前置”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法院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解决纠纷成本。但事实上由于劳动仲裁裁决的非终局性,使劳动争议仲裁失去了权威性,不少当事人选择继续提起诉讼。因此,这一制度已与初衷相违背,不仅处理程序重复、期限过长,而且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增加解决纠纷成本。除此之外,还带来了其他弊端。如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以及违背当事人的自愿原则。在我国,只要当事人一方提交了申请书,仲裁机构便可立案,无须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从这一角度讲,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也与仲裁本质相违背。

(三)受案范围规定不合理、不科学

受案范围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我国劳动仲裁案件的受案范围是由《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进行规定的。从这些规定来看,我国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的确是围绕着“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进行的,但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解释“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的具体含义,导致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理解较为混乱,致使有些情况无法纳入受案范围。例如非法用工问题。虽然新《工伤保险条例》和新《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调整的劳动争议主体作出了扩大解释,将“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以及童工或者童工的近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但这样的修改不是系统性的,不全面。该修订只对工伤赔偿方面进行规定,如果非法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劳动报酬等争议的,法律就无法管辖。除此之外,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因劳动报酬或相关劳动权利义务发生的争议,中小学招聘教师同学校因劳动权利义务而发生的争议等,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都无法按照劳动案件进行处理。再加上我国的“先裁后审”制度,使这些争议也无法进入诉讼程序。因此,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不够科学合理,致使大量劳动者不能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四)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司法监督两种。

内部监督是一种内部纠错机制,是仲裁委员会对仲裁申请的受理、仲裁庭的组成及仲裁员的仲裁活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监督,具有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等优点。但是,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人事争议办案规则》删除了原《劳动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当中关于内部纠错机制的规定,即仲裁委员会可以决定撤销本仲裁机构作出的确有错误的仲裁裁决。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仲裁委员会即便发现错误也无力修正。

司法监督是指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诉讼,法院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是给予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后保障。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都对此有所规定。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司法监督范围过宽,既包括程序事项又包括实体事项,这样不仅会降低司法效率、增加成本,还会使仲裁裁决常被法院推翻,影响劳动争议仲裁的权威性。还有就是司法监督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司法监督的方式是双重监督模式,即依据仲裁裁决享有权利的一方只拥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权利;而依据仲裁裁决承担义务的一方却享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两种权利。使得双方当事人的救济权利不均等,对享有权利的当事人不公平。

四、完善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成立“独立的仲裁机构”,体现“民间性”

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政化色彩浓厚”,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置制度就是导致“行政化”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说是在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建制内建立起来的,处处受到劳动行政管理机关的制约。因此,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活动没有完整的独立性,在处理争议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样不仅影响解决劳动争议的公正性,还违背了仲裁机构“民间性”的本质。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独立的仲裁机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立法上肯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修改现行法律当中“三方机制”的规定,使其脱离行政机关的制约。其次,根据法律的规定,重新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并入根据《仲裁法》设立的仲裁机构中。最后,由独立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民商事仲裁机构根据专业选拔专业的劳动争议仲裁员和劳动仲裁规则。

(二)建立“裁审分离”制度,体现“自治性”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自治性”是仲裁的本质属性之一。也就是说,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当是自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第三方作出公正的裁决。但是我国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的“先裁后审”制度,严重地违背了这一本质。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取消这一规定,重构劳动仲裁与诉讼的关系。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只裁不审”“只审不裁”“一裁一审”“裁审分离”。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自治性”的,当属“裁审分离”。因为,“只裁不审”或“只审不裁”都使当事人丧失了一种寻求救济的方式;“一裁一审”和我国现行的“先裁后审”大同小异。“裁审分离,且各自终局”使得仲裁和诉讼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争议的特点,自由的选择仲裁或诉讼。另外,裁审各自终局的规定也不影响仲裁权威性的体现。

(三)重新界定受案范围,使“可仲裁性”更科学合理

关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有所扩大,如将“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等都纳入仲裁范围。但笔者认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仍有问题需要改进。

1 受案范围应肯定非法用工劳动关系。非法用工劳动关系是否纳入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争论也非常激烈。笔者认为,应当将其纳入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当中。因为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是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依据《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所谓的“非法用工”,是指“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违法用工的情形”。因此,我们所说的非法用工中的“非法”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工单位非法,二是用人单位使用童工。无论哪种情况的非法,都不能将其排除在劳动争议仲裁之外。因此,只有将符合劳动关系性质的用工关系都纳入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才能使劳动者更好的享有劳动法对其的特殊保护。

2 受案范围应否定社会保险争议。社会保险争议与劳动争议在特征、主体、目的、权利内容及救济途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把社会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有些不伦不类。而且社会保险争议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也给仲裁人员带来困难,从而难以给出正确的仲裁裁决。因此,应当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中除去。

(四)完善监督机制,更好地体现仲裁本质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监督的现状是: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司法监督有待完善、行业监督机制空缺。因此,对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监督机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1 恢复并加强内部监督。由于新的《劳动人事争议办案规则》删去了关于仲裁委员会监督的规定,使劳动争议的内部监督缺乏依据。所以笔者认为,应重新将“仲裁委员会可以决定撤销本仲裁机构作出的确有错误的仲裁裁决”应用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比如,仲裁委员会主任和当事人认为仲裁协议的程序和实体违法,均有权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审查,因为当事人是仲裁裁决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如果仲裁裁决被撤销,法律还应当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即当事人可以选择再次就劳动争议达成合意重新仲裁,还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除此之外,仲裁委员会还应当对已经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展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评议工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 科学完善司法监督。司法监督应是监督机制中的最后保障。对于我国劳动争议司法监督的缺陷,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对于司法监督的范围,不必进行全面审查。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司法监督的效率又能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司法监督的方式,应当建立当事人双方救济机会均等的方式,即取消裁定不予执行的仲裁裁决,将其归入撤销仲裁裁决中。

3 建立健全行业监督。仲裁协会是依法成立的,依仲裁委员会为会员的仲裁自律性组织。仲裁协会应成为行业监督的主体,对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员进行监督。因此,我国应抓紧设立仲裁协会。

上一篇:金坛市坚持“四看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下一篇:崔宏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