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考察报告

2024-05-02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精选8篇)

篇1:妈祖文化考察报告

绍兴文化考察报告

-----文化旅游业考察报告

3013年7月4日(周四)学院统一组织赴绍兴进行文化考察。绍兴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酒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绍兴城市按照“水为城市之源、绿为城市之美、文为城市之魂、人为城市之本”的建设理念,创新古城保护模式,形成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越乡风情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名人名居与粉墙黛瓦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积极推进全城旅游。我们此行考察的地点主要为四处:秋瑾故居、沈园、兰亭、鲁迅故居。这四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绍兴文化考察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四处基本情况

1、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一九○六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室。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沈园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宋朝都城绍兴市区,国家5A级景区。本系富商沈氏私家花园,宋时池台极盛。沈园占地七十余亩,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沈园为国家5A级景区,景区占地五十七亩,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个部分,含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形成“断云情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之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十景。沈园具有宋代园林特色,南苑有包括安丰堂和务观堂在内的600多平米展厅,其中务观堂主要陈列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安丰堂则从赤诚报国、勤政爱民、一代诗人、成就辉煌、稽山镜水、置身社会、情系桑梓、婚姻悲剧、抱恨终身、世事沧桑、名园千古等几个方面对陆游坎坷的一生和陆游与沈园的关系作了详尽的介绍。这里蕴藏陆游与唐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初娶唐琬,伉俪情深,后被迫离异。

3、兰亭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

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嘉靖年间郡守沈启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现在的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况:“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4、鲁迅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今鲁迅路208号),在鲁迅纪念馆的西侧。绍兴是鲁迅的故乡。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二、文化考察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按照“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的要求,围绕把绍兴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根据2013年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坚定、清醒、有作为,以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旅游法》和《国民休闲纲要》的出台为契机,构建中国梦的美好篇章,以高铁、嘉绍大桥开通为载体,着重培育旅游精品、抓好旅游载体、优化旅游环境、提升行业品质,全力做好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工作。

三、文化旅游旧有问题

绍兴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早期旅游开发依靠高级别的人文遗迹和历史成点,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便利优越的地理区位导致绍兴在旅游业发展上一枕无忧,长期以来忽视了外界需求的快速发展和自身产品的更新换代,存在产品单

一、规模偏小、开发不深的问题,与现代人追求休闲、娱乐、体验、时尚的旅游需求产生偏差,绍兴旅游地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开始弱化。

四、建议

旅游业态从观光型为主向度假休闲转变,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针对通过调研所得出的绍

兴目前存在的缺陷,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重视针对性的宣传营销,实现多个击破。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发现,绍兴的客源市场主要是浙江省内,主要集中于杭州、温州、宁波。因此,应重点针对这三个客源市场,开展相关针对性的宣传推介,以便提高游客的出游率。其次为上海和江苏客源市场,针对长三角客源市场,在宣传营销方面,应着重强调绍兴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避开与苏州、湖州、嘉兴等城市旅游资源的同质性方面。总之,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选择不同的宣传角度,实现多个击破。

2、重视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散客的出游。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发现,绍兴目前客源市场中,散客自助游的比例占到87%,,必须加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方便散客出游。

首先,应完善进入景点的路标设置,能使游客方便进入景点;

其次,应合理设置景点解说牌、指示牌,使游客能通过解说牌等得到景点足够多的信息,提高游客对景区价值的认识,丰富游客体验。

3、重视游客消费水平,加强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发现,目前游客在绍兴消费水平低,消费主要局限于旅游最基本的住宿、餐饮和门票,过夜游客比例远远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比例。

为了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应进一步丰富绍兴的旅游产品结构,开发具有绍兴特色的餐饮,设计具有绍兴文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同时丰富绍兴的旅游娱乐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项目,从而进一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创造更多的旅游效益。

4、重视网络宣传,加强旅游网站的建设。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发现,40%的游客是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旅游信息。而目前,绍兴旅游网站这一块做的工作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宣传绍兴旅游,应丰富、完善绍兴旅游网站,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面的旅游信息。

5、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建设。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发现,87%的散客采取自助游,其中48%的游客选择自驾车来绍兴,而在调研中有40%的游客认为在绍兴旅游时,无法得到便利而有效的旅游信息,这点与绍兴目前没有建立信息咨询中心有关。

为了更好地适应绍兴目前的游客结构和游客出游方式,绍兴应尽快成立旅游信息咨询中

心,为游客提供全方面、便捷、高效的旅游信息,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

6、重视游客口碑效益,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中发现,30.7%的游客是在亲朋好友的推荐下来绍兴旅游,这一点说明游客的游后感对绍兴旅游的宣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途径。首先应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加强对相关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其次,应加强环境的整洁卫生。在调研中发现,游客认为绍兴目前的环境中等偏上,但仍有35%的游客认为环境不够整洁,不够卫生。

7、重视自驾车趋势,加强交通方面的改善。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中发现,40%的游客认为绍兴目前的交通不理想。而前来绍兴旅游的游客中,48%的自驾车出游方式。随着自驾车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一种趋势,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绍兴旅游市场的可进入性,绍兴必须有效解决目前交通问题,应进一步改善道路状况,拓宽道路,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交通信息标识,加强景区之间的贯穿。

8、重视产品的开发完善,实现不同层次的宣传。

通过已有调研报告中发现,游客对绍兴目前的旅游景区的感兴趣程度不一,在结论中已根据感兴趣程度,将受调研的景区呈现为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景区,应实现不同程度的产品开发,采取不同层次的宣传,巩固一二等级景区,提升三四等级景区,从而全面提升景区的知名度,提高游客对绍兴各个景区的感兴趣度。

篇2:妈祖文化考察报告

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封建时代统治者们把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控制人们的思想,宣扬今世行善积德忍耐受苦是为了来生享福,为劳苦大众虚构一个幸福安乐的来世生活,从而达到平息民怒、稳定统治的作用。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人人信仰自由,前提条件是不违法,人们的权利大大得到保护而且选择也变得多样化,此时的宗教信仰也只是单纯的一种无关乎政治的一种生活信念。在古代,我们大陆上只有道教(本土诞生)、佛教(印度传过来的)算是比较官方的,当然在明清时,外国传教士(基督教信徒)到中国来传教建立教堂,这是外国列强对我国实行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也担当着向他们本国领导者传递消息的作用,同时在朝廷与侵略我们国家的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也提到当时的我国政府要为他国在我们国土上建立教堂,甚至保护其安全。当时普通老百姓对基督教的态度想来也没什么好印象,基督教是舶来品,甚至是当时外国奴役我们思想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人们心中已慢慢与“侵略”二字脱节,它只是作为人们信仰中的很普通的一种。总之,在我国宗教信仰呈现多样化,但佛教依然是在我国人们群众依然是较受欢迎的,我的家乡就是一个例子。

我家位于皖南平原地区,处于长江下游支流的支流河边。所属市区为宣城市,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与江浙两省接壤,东连天目山,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山,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认真清算一下家乡有一个宗教节日——观音会。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据说是观音菩萨的生日诞辰,在我们这,由一户人家设观音位,摆放祭品,例如苹果、糖果、花生、糕点、金枣、香蕉等。在十八晚上到十九中午时间段可以向菩萨像叩拜祈福许愿。每家出份子钱大概40~50元不等,在十八晚上由主办观音会的那户人家挨家挨户去收份子钱,顺便召集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当天去帮忙以及把大厨的事敲定。十九一大早,到街上去采购食材,素菜为主,当然也有荤菜。包括三餐,早上素面一碗,搭配些咸菜和萝卜干,中午是真正的素斋,有清炒豆芽、水煮豆腐,芹菜芹芽,豆茎,粉丝白菜汤,清炒菠菜,豆腐干炒辣椒,一家的女眷都可以去,男性不可以去的,午饭过后,就会把观音菩萨送走,即一群人把观音像埋起来。晚上的一顿饭可以称作全村人的集体聚餐了,出份子的全家人都可以去吃的,这时候就不止是素斋了,就像正常的宴席一样。观音会轮流由信奉佛教一户主办,以前是很热闹的,但近几年已经没人去凑趣了。我猜测原因应该有外出打工和搬迁人员的增多,我们这个小村名为凉亭,只有二十几户,现今嫁娶安定后数数也只是二十户左右,人数的减少与替换,少了那份亲切感。还有就是我们这代人——80后、90后是受父母的影响,很多在上学过程中慢慢的偏离宗教,转向无神论,不支持这种活动或是说服父母不去。例如我家原先信奉的是佛教,后来又跟随奶奶信奉基督教,我参加过镇教堂举办的圣诞节还有圣果吃,即花生。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向科学。

其实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就很多,按照佛教的说法,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追溯历史,大约在两晋之际观音菩萨的信仰已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到了南北朝,由于频繁的战乱,社会动荡等原因使宣称能在现世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信仰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表现为相关书籍《观音经》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有关观音菩萨的神话传说符合当时民众要求摆脱苦难、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以慈悲济渡 2

为本源的传说使大家感到一种亲切感,所以观音信仰在民间发展迅速。据我实践调查,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为子孙后代祈福或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我们村老爷爷奶奶级别的人几乎都信奉佛教,而且如果其子女或是孙儿们有了什么身体不舒服的,他们更倾向对观音菩萨许愿,希望菩萨保佑儿孙的健康。他们还告诉我去过几次九华山,时间基本上在二月、五月或是七月,去之前好几天他们会吃素,甚至在家把准备好的香钱放在盆中,用刷子洗干净,出发当天要带上香烛,为了祈求平安幸福,在进香路上,即使遇到熟识的人也不可以说话,只有在进香完毕后大家再互致问候,要问为什么我也问不清楚原因,反正这是规矩,从我们这到九华山要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我们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天目山)之一。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是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所有的寺院与普通得到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但肯定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我访问了本村以及邻村的近三十四户中年家庭(即当家父母年龄为中年),其中二十二户人家明确表示信奉佛教,问及原因大都是从小受父母影响或是我们当地的习俗。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疗疾病,大部分的信教群众,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体患有某些疾病。一位大妈告诉我她以前生一场很严重的病,连医生都看不好于是四处求佛,看菩萨几年后病好了,所以她特别信菩萨。九户人家表示没有什么信仰,是因为子女上高中或大学,子女们主张家里不信这些只信科学。有一伯伯说的话说的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居家过日子靠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所以我不信那些。三户人家信基督教,至于原因好像他们也不大说得出来。关于基督教,在我们小镇上有一个公共教堂。在我小时候,曾多次跟随奶奶去做过礼拜,即信徒教众聚在一起,听神父讲圣经故事,以及学习唱教会的歌。做礼拜的时间是固定的,每个星期的星期天上午,有时一些信徒自发的讲自己亲历或身边人的有关耶稣有灵的故事。我记得还有一个类似仪式式的程序,全体成员站起来,双手握在一起,真心诚意的念叨“阿门,圣父!圣子!圣灵!”教堂里有一个类似信箱的东西,你可以把钱放里面,没人监督你到了捐了没有,也没人看你捐了多少,一切随你意。五六年前,教堂依靠那些善款重新修建过一次因为伴随着近年小镇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例如教堂、土地庙得到新建或扩建,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多渗透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不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亦或是其他,对人们的身心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甚至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也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例如佛教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教导人行善,基督教隐形规定教徒的心要诚,不要吸烟和赌博,信奉基督教有二十年之久的奶奶具有三十几年的烟龄为了潜心信耶稣,烟也慢慢的戒掉了。奶奶每晚睡之前都要做祷告,只见她双腿跪坐在床上,双手紧握在一起,眼睛闭起来,低下头嘴中念念有词。据了解信奉基督教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对其宗教仪式尤其看重,对着上帝耶稣祈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菩萨上帝都是人们自己缔造出来的,很多的老百姓不能解释许多生理或自然的现象,只能用鬼神来自圆其说。在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解决办法时,在人们面对贫穷困顿的生活时,找到一种精神寄托。然而随着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以及时间的增长,村民们并不像以前那么

篇3:《诗·郑风》“女拒男”文化考察

《郑风 · 将仲子》中女子面对男子的亲近,一再拒绝, 反复叮咛“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后又说“岂敢爱之”“仲可怀也”可见她是喜欢这个男子并希望相见, 但是只是因为“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可畏, 才一再地拒绝,如果郑真的是淫风盛行,为何为了父母、兄弟、邻人而拒绝与自己心爱的人相见呢,不是应该勇敢的冲脱这些束缚而与男子相见吗?而诗中女子口气分明是略带哀求与无奈,又是为何?

在先秦时期,父母在子女的成长与生活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礼记》明确规定侍奉父母的种种细节。当然在儿女的终身大事上,父母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诗经》 中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的诗句,但并非只是必须告诉父母这么简单,否则《鄘风 · 柏舟》中的女子也不会要大声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并以死来明志。在《礼记 · 内则》中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 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这说的是男子在择妻时父母的影响,对于当时的女子便可想而知了。先秦时期对女子的控制最让大家熟悉的估计就是《礼记 · 丧服》中的“妇人有三从之义”了,可想而知女子在选择配偶时几乎是毫无自主权的。而如果自己“不待父母之命”而相从的话,结果也只能是“父母、国人皆贱之”,这也是她为何说“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一个原因。 而父母之命也只是自己爱情道路上的一个方面,先秦时期男女结合媒人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礼记 · 曲礼上》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男女之间是不可以轻易交往的。人们从小就被灌输男女有别的思想,即使是兄妹到了七岁仍然要 “男女不同食,不共席”,夫妻之间穿的衣物只能到了70岁以后才可以放在同一个箱子里。交往要求“男女不杂坐,不同揓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就指出周代的男女有别的规定比周以前要严格得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媒人当然就在男女的交往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溱洧之间,交通便利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使得郑国的商业经济非常发达,《国语 · 郑语》 中就提出它的商业可以“具万方” 。“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商业文化繁荣,影响到郑国的文化,使得郑国文化相对宽松,在相对自由的商业氛围下,郑国女子地位也得以提高,她们的自我意识也得到加强,从而敢于大胆表达自己。但是与当时整个文化氛围相比,郑显得略微特殊了些,这也就是她们为何不被接受的原因。但是敢于表达自己追求自己幸福的她们,并不是毫不顾忌社会礼法的。

《郑风 · 丰》中的女子因为顾忌礼法就错过了自己喜欢的人“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 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她想象喜爱之人当初等待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答应,而现在只有悔恨,女子拒绝心爱之人仅仅是因为男方结婚礼节不足。因为在先秦时期婚姻缔结有严格的礼节要求,这就是《仪礼》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他规定了男女确立婚姻关系时的种种礼数,并严格要求。甚至小的礼节也注意到如《仪礼 · 士昏礼》记载:“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对于礼品也有严格规定而《仪礼 · 士昏礼》中则明确写道:“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对这些礼节稍有不备就可能会被拒绝,《召南 · 行露》讲的就是一个男子不顾时间而迎娶新娘结果被拒。《野有死麕》则是男子准备的礼品不备从而被拒。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些女子有些大题小做了呢,一点点的礼品就错失了自己心爱的人。其实, 这些礼品虽然只是很少的东西,但是礼节的繁琐无疑加重了婚姻的严肃性,这样就使得男女双方都更加重视这份婚姻。 当然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每个婚姻都是幸福的《隰有苌楚》中女子婚后生活十分不如意从而一再感叹“乐子之无室”“乐子之无家”,哀叹自己婚姻的不幸,这就更使得女子们面对婚姻问题时是慎之又慎。因为虽然可以离婚再婚,但是真正能再找到好的归宿的毕竟不多,同时一旦自己违背了礼节就有可能导致“父母、国人皆贱之”的下场。面对这样的形势,郑国的女子们也有着同样的思考的,他们同样隐忍并顺从着礼制,否则也不会有着这样一幕幕悲戚的拒绝。

对于郑风女子面对爱情勇敢表达自己,最为突出的应该是《溱洧》了:“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 ‘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洧水滨,男女杂处, 女子首先问男子要不要去“洧之外”观赏,可见女子对男子爱慕之心已明,而男子此时却表现的略有“矜持”,反而生称自己已经去过了,或许自己是真的去过,或此时对女子心意不甚了解才做此回答吧。而女子却坚持“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仿佛在说洧水之外,多么使人快乐的地方再去一次又何妨呢?此时男子好像明白了她的意思,两人便于洧水之外游玩戏谑,互赠礼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的郑国女子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意,真正释放自己的内心,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呈现给另一方。有人认为这正是说明郑风淫的最好证据,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溱洧》这首诗描写是上巳节,这一活动来源于《周礼》,更早的来源可能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性放纵”节期,而且这一节期现在在一些国家与民族中仍有遗留。《周礼 · 媒氏》中载: “中春之月, 令会男女, 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家者会之。”在这里的“奔”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私奔的意思,对于奔的意思韦昭注《国语》中把它解释为“不由媒氏也”,也有的说法认为是:“谓六礼之中,或一二礼未备,或不俟亲迎,而从权昏嫁耳”, 这样看来这时男女定下终身就不用顾忌那么多的约束了,这样她就不必担心因为违反规定而给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郑玄在《周礼》注中评价周礼的这一规定:“重天时,权许之也。” 可见他对这一做法也是十分认同的。

我们在这里仿佛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郑国女子,一个恪守礼教,或默默承受、或大声呼喊,但又不越雷池一步, 一个热情而奔放,敢爱敢求,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正是郑风中的女子一为内心一为外在,她们有着奔放如火的心却又能隐忍屈从。这才是她们真正的形象,与众多女子一样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面对指责,她们又比她们多了些无辜。

摘要:“郑风淫”是历来传统诗经研究家们的观点,朱熹更是认为郑风中“皆为女惑男之语”,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诗·郑风》中有多篇风格迥异的“女拒男”之诗这是处天下之中的郑国对先秦礼制的改造性接受,也是郑国妇女地位较高的表现,表征着“郑风淫”及其成因。

篇4:妈祖文化考察报告

关键词:武德镇抬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武德镇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东北部,北依沁河,东连武陟县,南到黄河。温县盛产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是远近闻名的怀药之乡,同时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德镇抬鼓又名吉庆鼓、吉祥鼓,据说创编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的天地会要敬天祭地,反清复明,召集人马时就敲鼓,声势浩大,振奋人心。鼓点子敲起来的时候,镇上13个村子都可以听到,甚至一直往南20里地的赵堡街(属赵堡镇)都可以听到。天地会瓦解后,抬鼓却在武德镇一带流传下来。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的大老爷们儿都参与抬鼓表演,光着膀子游村,还要与相邻的村子“对敲”,比的是哪个村的人多,哪个村的鼓敲得最响亮、最好听。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因为心里高兴,光着膀子敲都不觉得冷,人们的脸上和身上都是汗,却没有人叫累,越敲越起劲,越敲心里就越高兴。抬鼓表演中融入了一些武术套路,丰富了内容,形式更多样化。

清末民初,连连战乱,社会动荡,抬鼓陷于瘫痪,像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尽管鼓谱完整地保留下来,其中蕴含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哲理却无人知晓。民国初年只有正月初一、初五、十五、十九(添仓)的时候才敲,此时的抬鼓既有敬天祭地的寓意,又有民间娱乐的功能。解放后,武德镇重新购置表演器具,开创了抬鼓的新局面。再后来的一段时间,人们忙于生产、生计,敲鼓的寓意就转变为“打鼓镇穷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地方文化部门都要组织文艺汇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好转,抬鼓的意义更多倾向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它成为当地民众参加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时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表演活动,带来喜庆、祥和、热闹的氛围。近年来,抬鼓多次参加省、市一级举办的节日庆典、文化展演活动,比如2006年参加河南省“春满中原文化庙会节目展演”,2007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7年3月武德镇抬鼓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抬鼓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

2011年2月17日(正月十五),我从家里赶到举行汇演的现场。整条街禁止车辆通行,每一个村都在排队等待入场。人很多,表演的进度快,表演完已近中午。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武德镇抬鼓(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表演者的应付,并没有真正的表演完全部套路)。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演出,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以及带给我的震撼,鼓声急缓有致,高潮迭起,强悍有力,扣人心弦。在那次的演出上,我有幸见到了抬鼓传承人黄占利老人。当我向队伍中的一位老人了解有关抬鼓的具体内容时,那人把我带到了黄占利那里说:“你问他,他最有发言权。”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倒像是60岁。据他讲,古时侯抬鼓表演的队伍十分庞大,少则五十多人,多则上百人,场面宏伟壮观。每次表演,必有12面鼓一起上阵,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顺顺当当,风调雨顺。再加上大镲、马锣、小云锣,还有一种俗称“叫勾”的乐器搭配敲打,气势显得更加威武雄壮,大气磅礴。艺术风格古朴典雅,深邃凝重,整个鼓曲听起来自由欢快。

队伍中位于第一排的是四个领点(节奏)的,手执小云锣。第二排有三个人:两个持马锣的站两边,手举黄、红两面三角旗的指挥站在中间,三角旗上是龙凤图案。而后是12面印有“武德镇村委会”6个字的大鼓纵向排开,每面大鼓配两人敲打,在大鼓上有红布条攀在人的肩上,抬鼓也就因此而得名。每个敲鼓人的边上配一个打镲的,打镲的旁边是手举龙凤锦旗的小孩子,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0岁以内,这也是队伍的最外围。在队伍的末尾是两个打镲的。旗帜的颜色很多样,有红、黄、橙、绿、蓝、黑、白七种颜色。12面鼓,24个敲鼓人,24个打镲人,24人举旗,4人敲马锣,4人领点,外加一个指挥,场上共计81人。

据老人讲,表演当天马锣没有上场,因为没有人会敲。在以前的表演形式中一鼓配三镲,“叫勾”领鼓、领节奏,马锣在鼓声之前,“叫勾”之后。执马锣的共计6人,纵向队伍的两边各3人。古时候是一鼓配4副马锣。马锣的声音应该护得住鼓的声音,镲和“叫勾”声音的配搭与鼓的声音很和谐,带来的视听感觉要比现在恢宏气派很多。旗帜的颜色和质地也不像现在这样随便。以前的旗帜是绸缎做的,上面的龙凤是丝线绣的,质地厚实,看起来极为气派。2006年,抬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占利强烈建议下,村里备了四十面旗,但旗帜的质地不能跟以前的旗帜相比。现在的旗帜图的是新鲜,古时候的旗帜图的是气派。古时候旗帜的颜色有大红、粉红、土黄、柠檬黄、橙色、深蓝、浅蓝、深绿、浅绿、黑、白十色。鼓帮上过去写的是“武德镇天地会”, 1977年改为“武德镇革委会”,1997年改名为“武德镇村委会”,2006年重张了几面新鼓,此时的鼓帮上不在是墨迹,改为电脑印刷体“武德镇村委会 ”。

解放前不允许妇女参与表演。解放后,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队伍中就有了妇女的身影。妇女打镲,男子敲鼓。以前的镲有7市斤重,由于妇女参与,乐器做了调整,将7市斤重的镲改为3市斤重。参与表演的乐器各具特色,服装的颜色和样式不尽相同。队伍两列孩子们的服装为白色,类似于太极服,只是腰间多了一条金黄色的腰带,没有头饰;妇女的衣服是大红色的,头饰是百鸟朝凤,凤头也是红色的;抬鼓、打镲以及指挥者的着装是黄色,一块黄头巾包头;领点的除了黄色的服装和头巾外还有一件披风,披风上有龙的图案。我问老人这些服饰、头饰经历了哪些变化。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说,现在的服饰没什么特色,都是民族服饰店里买的,很劣质。用老人的话讲,就是“全部现代化”。古时候都是农民参与,没有服装。现在各个鼓队同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服装,完全被现代化了。

现在的鼓槌不同于传统的鼓槌。传统的鼓槌粗而短,现在的鼓槌质地是桑木,细而长,小拇指一般粗,一米左右长。鼓槌外面用花花绿绿的布条缠起来。在以前,一人一鼓叫跨鼓,鼓面直径60公分,鼓槌质地是榆木,短小,着鼓点很随意,但声音很稳很厚重。后来变为二人一鼓,鼓面直径90公分,所以叫抬鼓。如果鼓槌太短,就着不了鼓;如果太粗,人费力气,所以改进成了细长的。鼓锤的另外一点改进就是鼓锤是有一定的弧度的,一方面着鼓点小声音响亮,另一方面有弧度的鼓锤在着鼓的瞬间和手之间有一定的缓冲,不至于震手。鼓锤的外面除了缠花花绿绿的布条外,还缠有被染了各种颜色的鸡毛,一亮鼓锤,鸡毛满天飞,此时的鼓锤更像是鸡毛掸子。当鼓敲起来的时候,齐刷刷的,毛茸茸的,甚是好看。现在不愿意费事,偷工减料,没了鸡毛,改榆木为桑木。

每段鼓曲要以五声鼓开头,三声鼓结尾,它的寓意是五谷丰登、三阳开泰。鼓谱分九路,开头一小段是开鼓,每一路的结束都归结到开鼓,再由开鼓开始进行下一路。鼓谱没有一路鼓谱,从第二路开始到第十路鼓谱结束后又回到开鼓,这是一遍,寓意九九归一。武德镇抬鼓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套路,表现急缓有致,时而犹如万马奔腾,时而犹如春风拂面,旋律扣人心弦。现在表演的只是二路、三路以及四路,因为这3路鼓谱大伙最熟悉。每次表演前,都要专门组织大伙学习鼓谱、练习打鼓。大多数人对鼓谱是“半盆糊涂半盆浆,打着打着就迷糊”。打鼓的看指挥,由指挥来揣摩时间。时间差不多了,不管3路鼓有没有表演完,就草草收场。个别人明了没打完,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完没完,反正是结束了。观众看的是热闹,领导看的是形式。抬鼓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粗犷,所以过去打鼓的大都是些“二蛋”,现在的鼓打起来斯斯文文,远没有表现出鼓的特点。

当我们用历时性对比的眼光来看待武德镇抬鼓,可以发现它的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表演形式多样化且具有地方特色,道具及服饰风格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一层不变的深刻的鼓谱寓意却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沉默,成了时代的见证,成了“遥远”的历史。

篇5:文化考察报告

企业精魂——核心文化价值

我院每年四月份举行的特色活动——文化考察活动结束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实际情况,我选择了留在理工周边,考察企业文化。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我们这次的目的地选在了久负盛名的巴陵石化。虽然仅仅是中石化旗下的一个子公司,但是其实力与底蕴,着实震撼着生活在象牙塔的我们。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一个企业的兴起,重要的是机遇;一个企业的发展,重要的是管理;而一个企业的百年生存,依靠的是企业文化。

一、底蕴积累

1969年,巴陵石化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三四八工程队在云溪区建立,克服重重困难,逐渐扎根,在企业创业阶段,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便滋润着这片土地,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技术落后、人员冗杂等原因,企业濒临破产。困难重重之下,巴陵石化人依然顽强地挺了过来,坚毅不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生存了下来,在接受了新鲜文化的熏陶之后,巴陵人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今,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巴陵石化脱颖而出,成为湘楚热土上的翘楚。

长江扬帆济沧海,洞庭挥棹竞风流,如今的巴陵石化,有着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精魂的指引下,巴陵石化这架大车,雄浑有力,愈走愈远。

二、文化体系

(一)核心理念

在巴陵石化提供给我们的企业文化手册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建设世界一流非乙烯精细化工企业。这是巴陵石化的雄心,也是众多巴陵石化人的一份愿景,更是支持这个庞大文化体系的核心。在其之上,衍生出了人才战略等众多企业战略,衍生出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的行为准则,衍生出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以及强企报国、履责惠民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种,如同血脉,是每个石化人骄傲的资本。

(二)理念强企

在巴陵石化的核心文化之下,有基本理念和专业理念两大方面,标量着每个人的行事作为。小到做事,大到做人,巴陵石化的企业文化渗透在每个人的观念中。这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泛之谈,而是确确实实的影响着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如同邓正红教授的授课,如同热情招待我们的胡老师,虽然我们仅仅是一个20人组的小团体,但却严谨认真地对待这“一件小事”。这是一种积淀,让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五百强企业的我们着实着迷。

三、管中窥豹

初入眼帘的巴陵石化是整洁的,绿色的,还有种淡淡的威严,员工统一着装,一切井然有序,这就是巴陵石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中午在食堂吃饭,每个人都

很自觉地拿着餐具排队打饭,吃完后也会把餐具放在指定回收处,没有拥挤喧哗,没有那些在大学食堂常见的不文明现象,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蕴实力吧,潜移默化,却效果显著。下午参观了电视台和报纸,作为企业的“嘴巴”,这两个组织相辅相成,成为石化人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第二天参观石化的环氧树脂事业部和合成橡胶事业部,在进入生产工厂之前,进行了细致的女权培训,并且配发了安全帽,虽然仅仅是在工厂外围参观,没能进入车间,但是这细致的安全工作,也能看出巴陵石化对安全的重视。

在参观工厂之余,我们一行人还进入了巴陵石化的新老社区,老社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电影院、学校、体育场、游泳馆等等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这些设施甚至在城市里都是新鲜品;新社区建设之美令人咂舌,也让人在感叹巴陵石化经济实力庞大的同时,对其人文关怀也赞不绝口了。细节决定成败,要想让员工无负担全身心投入企业建设,企业要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巴陵石化确实尽善尽美了。

管中窥豹,巴陵石化无愧湖南“龙头企业”的名号了。

四、个人感悟

短短两天的行程,让我对巴陵石化的企业文化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也让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心中重新定义。“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其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现在,长远利益更是无穷。巴陵石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涉及企业,对员工自身更是要求严格,对员工的人格塑造,会极大地提高其自身素质,可以更好的融入集体,从而提高机体的整体水平。每一年新鲜血液的融入,都会由老带新,将这份文化代代传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篇6:文化考察报告

我们考察中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当地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有其个性的校园人文环境、教育内容、师生状况、学习和生活方式、教风学风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先生曾提出:“学生面临构建三个世界的任务,即知识的世界、社会生活的世界与心灵的世界”。良好的校风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当地学校从四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1、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一些学校翻修了学校体育场,建成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自筹资金,在校园内绿化,堆假山制作小品,使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入到校园每个角落。走进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人文风景画中。

2、优化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校园管理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上海幸福小学在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制度的科学性、客观性、人文性,考虑到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性,制定了四大块三十六条规章制度,

3、优化学校行为文化环境。⑴打造一支过得硬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开展“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系列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创新”已成为很多教师共同的特点。(2)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学校以行规教育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开展行规教育系列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假日雏鹰活动等,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校外主要是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学生家庭,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又从细微之处着眼,力求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上的新突破。如:“五个一”工程(见到老师一声好、捡到地上一张纸、扶起倒下一辆车、节约学校一滴水、节省学校一度电),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注意富有导向性的思想价值文化的设计,使学生时刻都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以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学校主要通过团队组织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如:征文演讲活动、清明扫墓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掘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各组室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净化校园精神环境,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的集体精神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去,促进学生良好美德思想的形成。

五、“建峰填谷”,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积极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三年规划(―),提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课程与教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创新、校长职业化道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建峰填谷,提升底线”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所谓“建峰”,就是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初中优质教育资源,具体抓手是通过“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审,带动和促进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进一步发展;所谓“填谷”,就是对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有些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谷地,有些要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具体抓手就是把占整个初中1/3强的12所初中,作为重点加强的对象。“建峰填谷”,抓好两头,就能不断地提升徐汇区基础教育的质量的底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强调的是学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校自下而上,层层发动,夯实规划内容。专家组深入学校访谈、听课,审议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区教育局组织22位资深校长、科研人员和大学的教授、博士组成了专家组,分两组对每个学校用2个工作日的时间,针对办学理念、师资建设、德育、学科教学、后勤保障等进行了访谈、座谈,查阅学校各种资料,进行大面积的听课,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审议规划,在办学目标、教学管理、师资建设、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掘地三尺”调研帮助学校发现了深层次的问题,提升了学校三年规划的质量。学校根据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认真修改完成规划。

2、点面结合,全面启动,在理顺学校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搭建发展平台,创设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教育局通过充实学校领导班子、探索初高中衔接、进入质量监控体系等方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确保所有初中学校都能够纳入“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范围,切实地把加强初中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是:建立学校工作月报制度;专家随访、指导,建立高校的科研基地,配备科研副校长或科研顾问;组织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和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审。

3、围绕“四个建设”展开内涵发展,引领教育的均衡化。目前,徐汇区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通过教育的内涵发展促使基础教育不断地优质化,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

篇7:文化考察报告

青岛市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形象大使选拔赛

二、活动背景: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山、海、岛、企、校”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山海相连,风光旖旎,54公里的海岸线上拥有号称“亚洲第一滩”的金沙滩、极具水上运动优势的唐岛湾和银沙滩、连三岛、甘水湾、竹岔岛等特色资源,被世界旅游组织公认为是中国北方最好的度假地。区内人文古迹丰富,有距今约25的齐长城遗址、有始建于明朝白云寺遗址,马濠运河遗址等。近年来,突出“海、岛、山”的资源优势,尽显“金银珠宝尽在黄岛”的旅游特点,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将高端与特色相结合,加快产品开发建设,全面构筑特色旅游发展体系,全区旅*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要素和产业布局不断完善。

随着开发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滨海旅游已经变身蓝色经济的新商机。开发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水清滩平、沙细如粉的金沙滩、银沙滩,风光旖旎的唐岛湾,又有雄奇秀丽的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随着海上嘉年华、游艇会等一批娱乐项目纷纷落户,凯宾斯基温泉度假酒店、金沙滩希尔顿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加快建设,开发区将逐步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北方最佳的海滨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构建高端和特色相融合的多元旅游发展新格局。

青岛开发区依托港口口岸、滨海旅游、海洋资源等核心动力元素,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突出产业特色和高端取向,在蓝色经济大潮中,率先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着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域。

三、活动立意:

大赛立足于青岛开发区丰富的人文、自然风景、历史等自然资源,旨在彰显开发区西海岸的地域特色;弘扬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文化艺术特色;评选出最能代表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时尚、活力、自信、健康形象的合适代表,树立开发区旅游品牌代言人形象,不断提高开发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推广“青岛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品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人、游客了解开发区、认识开发区、走进开发区。

四、活动宗旨:

推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形象大使人选一名

推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文化小姐(9人)

五、主办单位:

青岛市经济开发区旅游局

六、承办单位:

青岛子午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七、大赛组委会:

(待定)

八、大赛组织机构:

策划、执行策划、总导演、执行导演、总撰稿、艺术总监、节目统筹、晚会统筹等部门及人员

九、大赛评委会:

旅游、文化、艺术等方面专家及冠名、赞助机构负责人等组成(待定)

十、大赛活动地点:

海选:开发区佳世客、家家园停车场(暂定)

复赛:世贸海悦酒店(暂定)

决赛及颁奖晚会:蓝海酒店或金沙滩(暂定)

十一、大赛活动时间安排

宣传推广:6月11日7月10日

报名展示:6月11日7月11日

海选时间:7月12日22日

形象片拍摄:7月22日至25日

复赛时间:7月30日8月2日

决赛时间:8月6日

宣传口号评选时间:8月7日

颁奖晚会:8月8日晚

十二、奖项设置和奖励

一、奖项设置:

1、西海岸形象大使奖:

10000元

2、个人单项奖:最具亲和力奖、最佳上镜奖、最具智慧奖、最佳导游解说奖、最具活力奖、最佳形体奖、最佳才艺奖、最佳人气奖等优秀奖项。(9人)

3、优秀宣传口号奖:(3名)

二、优胜奖励:

方案一:奖励旅游(地点及价值待定)

海南、三亚旅游路线(约3500元/人)

方案二:现金奖励:(分配比例待定)物质奖励(赞助商提供)

方案三:北京深造(邀请演艺界名师指导方案待定)

三、比赛内容:

1、走秀:对旅游形象大使基础条件的考察

表现方式:服装秀、个性服装秀、主题服装秀

2、才艺:对旅游形象大使个性魅力的考察

表现方式:选手展示自己最拿手的才艺

3、表演:对旅游形象大使职业素质、聪明智慧的`考察

表现方式:开发区西海岸旅游知识、导游解说词等命题

4、广告语征集:开发区旅游宣传口号征集活动

表现形式:在推广期内各大媒体广告宣传中,增加开发区旅游宣传口号征集活动。选取最优秀的宣传口号在开发区未来宣传中使用。

四、本次活动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特点一:本次活动是20xx年青岛开发区的重要活动之一。

由青岛开发区旅游局主办,是一次权威的集旅游宣传、时尚文化、旅游推介、形体艺术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比赛。

特点二:大赛宣传采用立体框架结构。

活动宣传区域广,参与媒体众多。青岛开发区旅游网、青岛新闻网等活动官方网站全程动态跟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图文转播和报道;电视报道全程跟踪,融形象片、新闻、专题、花絮、实景录制、晚会为一体,高密度播出,大量加入旅游风景区实景拍摄,将选手形象展示和开发区西海岸旅游景观相结合,强化视觉美感和冲击效应;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城市信报等分阶段综述报道。拟与市内主流媒体合作,扩大影响。

特点三:比赛内容突出电视模特大赛的综艺特色。

由服装秀、才艺展示、导游现场解说(命题表述)组成,活动整体缩短以往T台上的服装秀环节,采用现场综艺节目设计思路,大量加入选手的才艺表演。给参赛选手更大、更多的展示空间。

特点四:专家评判与观众评判相结合。

本次活动特设公众投票环节,开通网上投票、建立短信互动平台,网上投票和短信支持率占总分的30%。广告语的征集活动也有效的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整个活动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五、活动流程:

大赛活动包括6个阶段:即活动筹备(前期宣传及报名)→海选

→复赛

→决赛

→颁奖晚会

→后续工作。

第一阶段:活动筹备、前期宣传及报名阶段

活动筹备:6月8日开始,成立大赛组委会及相关工作机构。申报审批活动主办权及活动方案。

前期宣传:

1、6月11日起,在开发区旅游网、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城市信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包括报名及广告语征集)。

2、6月15日起,在青岛音乐体育广播、964私家电台播出报名信息、及广告语征集信息。

3、7月12日起电视台播出关于大赛的活动新闻,开发区旅游宣传片。

4、制作出大赛海报,在青岛市各大中专院校张贴宣传。

5、确定冠名单位与协办赞助单位。

报名阶段:

1、报名条件:热爱、关心、支持青岛开发区旅游事业的,年龄在16-23周岁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参加活动。

2、报名方式:网上报名(QQ、邮箱等)、现场报名。

(1)网上报名:选手可通过通过网络直接将个人资料的电子文本和个人艺术照片(1组)发送上去。并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影像图片。

(2)现场报名:报名时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一份,艺术(写真)照片一组,个人资料一份。

3、报名地点:

待定

4、报名时间:20xx年6月11日7月11日

第二阶段:海选阶段(选拔50名入围选手进入复赛)

1、海选内容:自我表述+走台+才艺展示,

2、海选时间:20xx年7月12日7月22日

3、入围选手形象片准备及拍摄制作

拍摄时间:7月12日26日

拍摄景点:自然景点、人文景观开发区内景点(待定)

4、启动网络投票和短信支持互动活动。

第三阶段:复赛阶段

6、复赛前入围选手培训:

培训时间:7月27日7月29日

培训地点:赞助酒店宾馆会议室

培训内容:(形体训练老师)

1、模特基本功的训练;

2、模特T台出场编排,体现出泳装、休闲装、民族服饰(旗袍、礼服)表现的特色;

3、根据选手各自特长归类分组,编排出相应歌曲、舞蹈、朗诵、器乐节目;

4、根据选手各自特点,对选手的着装提出指导性意见;

5、选择制作室和模特表演的音乐。

二、复赛:(选拔出25-30人入围决赛)

复赛时间:8月1日-3日

复赛地点:赞助酒店宾馆会议室

评判方式:(百分制)走台步/泳装(30%)+走台步/休闲装(30%)+才艺表演(20%)+网站投票、短信支持(20%),

第四阶段:决赛阶段(20人获得荣誉和奖励)

一、决赛前培训:

1、培训时间:8月5日

2、培训地点:赞助酒店会务厅

3、培训内容:模特T台出场编排,体现泳装、牛仔装、旗袍表现的特色;自我表述训练,重点把好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导游词的轻松、活泼的表述(每人1分钟)

二、决赛阶段:

决赛时间:8月6日

评判方式:(百分制)走台步/泳装(30%)+走台步/休闲装、牛仔(20%)+走台步/旗袍(20%)+网站投票、短信支持(20%)+自我表述,旅游景区导游解说词讲解(10%)

三、优秀广告语评选:

评选时间:8月7日

评选形式:1、现场评委打分评选。2、网络投票评选

第五阶段:颁奖晚会阶段

晚会时间:8月8日

晚会地点:酒店大宴会厅或金沙滩

晚会主办:

开发区旅游局

赞助单位

基本概况:

1、节目表演和颁奖穿插进行。

2、开发区旅游形象大使签约和聘书发放。

3、开发区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的单项奖颁奖。

4、开发区优秀宣传口号颁奖。

5、具体方案(节目单)待定。

十三、后续工作

1、形象大使的社会活动。

2、获奖人员的奖励执行。

3、大赛后续报道(获奖结果公布等)。

4、大赛活动效果评估。

十四、活动预算:

项目名称

内容

预算

篇8:现时课堂文化的考察与剖析

一、现时课堂文化的问题剖析

(一) 课堂文化失范现象

“失范”一词最早是在社会学领域出现,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认为, “失范”是指由于道德、法律等集体意识系统缺乏对社会生活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导致社会处于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混乱状态。文化失范的现象在课堂中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之间的冲突, 以及课堂文化改变与发展赶不上各种观念的更新从而造成课堂文化的一些“背离”、“单调”、“主义”现象。

1. 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

课堂文化的健康发展要求其内部诸要素、诸种文化之间保持内在一致。而现时课堂文化在看似和谐的表面背后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背离现象。首先, 课堂文化背离师生全员属性, 是以部分优势教师与优势学生的愿望为标尺的文化, 违背了文化是“协商的产物, 而不是给定的结果”。[1]其次, 文化内部因素之间的背离。规范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是组成课堂文化的五个基本因素, 但在现时课堂中它们之间却表现出背离的现象。如有些教师明知“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迫于考试和升学率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2. 课堂文化的“单调”现象

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的文化, 丰富多彩是其重要的特征, 但现时课堂却在看似活跃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单调”文化。首先, 课堂文化是在活动中萌发和形成的, 而现时课堂学习活动显得单一、枯燥, 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其次, 课堂教学活动基本还紧紧围绕教材, 以教材为权威, 教“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 教师仍是“满堂灌”或主观预设各种“套路”, 学生学习多是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

3. 课堂文化的“主义”现象

由于课堂在从传统走向新课程的过程中, 课堂文化不能及时变革和更新, 致使出现各种形式主义、效率主义。新课程实施以来, 由于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 分数和考试这个指挥棒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还有着“变相”的发言权, 虽然教师关于教学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面对考试与升学, 他们如何在“夹缝中”选取一个折中的路径?于是,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会做到“生动活泼”, 但在课后的家庭作业上给学生“加题”、“加量”。

“用你喜欢的方式”、“真好”、“你真棒”“小组合作”等似乎是实施新课程后课堂上出现最多的词汇, 有些教师认为使用这些“亮眼”词汇就表示已经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关注了学生的喜好,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这些就像课程改革的标签, 贴了就是新课程, 不贴就不是新课程。而学生“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廉价表扬”对于学生的实际效用如何;“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如何, 有的教师其实并不一定真正关注。

(二) 师生交往的文化失语

1.“我”“你”的隐匿

这一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多见, 教师惯用第三人称———“老师”、“某老师”, 而很少用第一人称“我”来指称自己。教师隐匿了“我”, 使自己同化于大众的“老师”之列。通过“老师”的语言强化, 其发言和评价话语进一步权威化、合法化, 使自己对学生学习所作出的干预和控制得以正统化。这样以“某老师”自称便暗示了教师的“权威”。[2]

学生在相互评价的时候, 一般会说:“×××读得很好。”“×××在哪个地方读错了。”而很少说:“我觉得你在哪个地方需要改进。”“我觉得你……”对于“你”的隐匿在本质上说明了课堂上生生之间缺乏“我—你”交往的合法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仍以教师为中介, 学生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由教师发动的交往仍是最主要的师生交往方式。“你”被隐匿之后, 这种评价就不是直接指向被评价对象, 评价的主体与主动者仍然是“教师”。

2. 师生话语体系不平衡

有的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理念, 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采用“我问—你答”的形式来开展教学, 从而体现师生平等的交往目标。问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过于频繁问答, 而忽略所抛出问题的内涵, 往往会降低师生对话的价值, 同时也剥夺学生参与平等对话的权利。经验表明, 不同形式的质疑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反馈所形成的课堂文化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3]

(三) 权威文化根深蒂固

新课程提倡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差异,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民主文化”在实际的课堂中或者流于形式, 或者被扭曲变相地表达出来。教师的权威和专断现象依然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强调“不要讲话, 举手再发言”。虽然教师意识到新课程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多参与, 但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仍不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有老师把“多参与”变成“多提问”, 这样学生就有了“多回答”的机会。很多教师都希望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和独到的见解, 但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涉及表面不敢深入, 生怕离题太远或者出现尴尬不好收场的现象。老师在提问时就已经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 教师对提问无意识控制状态的过程其实已经给了学生一种心理暗示, 就是一个被动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文化, 学生在被动中慢慢学会对教师、对标准答案迎合, 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 公开课背后的崇权文化

近年来, 对于公开课“作秀”“造假”的争议越来越多。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 这样的课堂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崇权文化。

公开课一般是上级指定的任务, 除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 有的还要向上级展示和汇报自身学校开展新课改的成绩, 希望得到上级和领导肯定。从深层的角度来看, 这是权力文化作用于课堂活动的结果。这种崇权文化表现为, 课程改革的方案成为上级的代表, 课程改革是通过运用行政权力自上而下地按计划推行的。但是, 新课程所代表的主要理念来自于西方, 处于教师的文化经验之外。在以权力为中心的文化中, 教师把这些外来的文化观念理解为一种新的权力。[4]

二、现时课堂文化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文化观之间的冲突

课堂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以社会文化为土壤的, 两者是相通的, 也是相互影响的。课堂中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规范制度的形成都会有社会文化的印记。以“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文化, 具有道德中心化的倾向, 重伦理、重集体、重权威。伦理原则成为普遍的文化规范, 反映在教育中就是一种“师道尊严”的文化观, 教师和学生有明确的角色设定, 不能逾越。这种“师道尊严”的文化观念便给了教师绝对的权威。它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权力意识, 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教师的权力认同。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灌输式课堂教学基本面貌的描述, 其基本形式就是“老师教, 学生听”。

“以学生为本”, “民主”与“平等”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文化的基本前提。由于新课程代表的主要理念是借鉴西方教学经验提出的, 外在于教师的文化经验,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政策的理解多是仅限于字面, 在课堂上很难将观念完全内化, 更难以产生与新观念相应的行为。当教师的传统文化经验与新课程理念发生冲突时, 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用已有的文化经验去解读新课程, 这种解读必然会造成新课程的理念悬空或流于形式。新理念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使现时的课堂文化仍被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影响, 新理念不能完全被“本土化”, 课堂上的“假象”、“刻板”和“主义”现象不能彻底改变。

(二) 主智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

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想到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标志, 主智主义在近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范式的影响下, 经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演绎和强化, “健全理智的培养和系统知识的掌握”逐步成为近现代学校教育乃至全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知识就是力量”, 即是“主智主义”的经典表达。这样一来, 课程所选择的知识是一种对学生心智的发展具有永恒的终极价值, 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也便是“传授永恒的真理的知识”。教师的工作就成了“传递”知识, 学生的任务就成了“接受”知识。主智主义的这种只认识不生成、只掌握不创造、只认同不怀疑的知识观, “急功近利地把理智从人的完整心灵中剥离出来加以培养。这种做法即使能够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 却也是以牺牲心灵为代价的”。[5]结果课堂教学活动远离了人的生命本性, 成为程序化、机械化的加工和复制人的生产活动。

(三) 文化共同体与教师文化观之间的冲突

共同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体各自的独立性的有序群体。作为“共同体”要求其中的个体能相互理解、相互需要、相互肯定、有共同的目的。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共同体”实质上就建立在“生活共同体”的基础上, 围绕共同目标和相互关联的纽带形成的有序群体。文化共同体突出的是“我们”, 而不是“我”, 而现时“文化共同体”还没有在新课程实施的环境下发展起来, 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还受到滞后的教师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学校中仍存在着“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派别主义教师文化”。[6]

摘要:本文从现时课堂入手, 考查并剖析了课堂文化在转型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审思问题的文化根源, 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文化视角, 为更好地向有效教学转型提供价值层面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现时课堂文化,问题剖析,归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46.

[2]万伟.几种课堂教学现象的文化剖析[J].人民教育, 2007 (20) :34-37.

[3]Tali Tal Yarden Kedmi.Teaching socioscientic is-sues:classroom culture and students’performances[J].CultScie Edu, 2006 (1) :615-644.

[4]范兆雄.崇权文化与表演式课堂——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03-108.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4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妈祖文化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妈祖文化总纲04-08

妈祖文化范文05-17

妈祖文化旅游04-22

妈祖文化影响论文04-16

妈祖文化调研范文05-30

妈祖文化与天津04-30

妈祖文化在澳门05-02

澳门的妈祖文化05-14

浅谈妈祖文化范文05-30

妈祖文化影响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中医药知识培训工作计划下一篇:2010年党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