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属性演讲稿

2024-04-16

法的属性演讲稿(精选5篇)

篇1:法的属性演讲稿

一种基于线段法的多属性决策模型

研究了属性权重完全未知,属性值以模糊数给出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借鉴集值统计理论中的`线段法.给出了求解属性权重的一个简洁公式.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作 者:孙玉真 姚炳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年,卷(期):“”(3)分类号:O159关键词:多属性决策 线段法 权重 模型 集值统计.

篇2:法的属性演讲稿

一、在刑事侦查程序中保障人权的根据。

马克思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组织他们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中国法律发展史和刑法发展史也验证了这一点。刑法作为一部部门法,其形成自然也不例外。《太平御览》卷六三八引《文子》:“老子日:法者,非从天生,非从地出,发于人心,反已自正。”所说的法律通过思维反映现实又回到现实即法律所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据或理由,也表明:历史上第一部刑法,只可能是反映统治者意志的实践经验总结的提高。

我国宪法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镇压的是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我国《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可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查明犯罪事实,“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而不是单纯地结案了事。

马克思理论主张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我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纳了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一些作法,比如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无原则也可称之为无罪推定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判决为有罪之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之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应视为对这一原则的适用。法人类学家的著名代表波斯皮士尔在提出法的四种基本属性时,认为明确区分法律和政治领域的标准应是法的第二属性即“普遍适用的意图”。这一属性要求权威在作出决定时,打算使该种决定适用于将来所有类似或相同的情况,以其判决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既然,“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那么,从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出发,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就应得到适当的保护。

刑事诉讼法自身具有人权法性质,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就适用于侦查阶段的条文规定也阐述了这一观点。比如第14条规定的被推定为无罪的权利、获知被指控的罪名的权利、及时受审的权利、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等。刑事诉讼法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该法的人权法性质要求司法界在认识领域把握这一点,不应为了追求效率而侵犯人权。

二、侦查权扩张与嫌疑人合法权利冲突的根源

我国可以行使侦查权的机关有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其中公安机关是最主要的侦查机关。侦查机关所享有的侦查权,即通过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尽可能将所有的犯罪分子都交付审判,从而实现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安宁与秩序的职能目标,它的界定多是从其侦查行为的角度出发的。在侦查过程中,由于证据尚大量散失在外,侦查机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然会采取法律所付予的包括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侦查行为权力,而针对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强制性措施也就必然会与公民的包括人身权、隐私权等在内的人权发生冲突。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侦察权任意扩张与公民合法权利的冲突,必要的、合法的冲突不在这个范围之列。

法具有地方性或民俗特征的论证有其科学性。我国自解放以来一直在努力创建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但是历史文化的影响总是有的,这里面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

纵观我国法制史,直至清末大量采用移植法设有专门司法机关以外,各级地方官史也亲掌审判,在不区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同时,以审讯代替侦查,明文允许刑讯。新中国建国后行政直接干涉司法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法学界、司法界对侦查的权威界定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第82条也有所体现,当属“性质”型。但是,这一界定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注重侦查行为的性质而忽视了它的功能,这无疑于在基础上膨胀了侦查机关的权力心理,从而更注重侦查权的“权”而轻视了侦查程序在功能上保障人权的作用。我认为“任务兼性质”型的界定方式更为科学严密,即“侦查是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而西方国家近代以来,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自然法则论的天赋人权说得到普遍承认,自由心证制度得以推广。同时国家与公民权利位置也变生了置换,“公民权利先于国家权利”的思想使得个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得到保障。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的本意,侦查是为了查清罪犯事实,《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较多地考虑侦查的效率价值,侦查活动的主要目标定位于收集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证明其有罪、罪重的证据,在合法地限制嫌疑人的权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到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从司法实践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刑事诉讼史对现行刑事诉讼特别是侦查程序的影响。这也是法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俗性的影响。我认为,法的这一属性应是侦查机关任意扩张侦查权,从而造成与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冲突的根源。

在讨论侦查程序对嫌疑人的权利侵犯时,法学界多数是借鉴现代法制的一些作法,从司法活动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以及司法行政化、行政司法化来考虑。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司法机关没有充足的司法资源、人事上受制于权力和行政机关,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司法性。他们一般将司法机关限定为法院,认为法院做为现代法律制度的中立机构,应具有独立和专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院与被告、控诉人共同构成三方构建模式,才是合理的。他们强调“行政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司法则是权利的庇护者”,并由此认定国家赋予了司法机关太多的社会责任,行政的司法化有扩张之嫌。我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恰恰忽视了现代法制的核心思想即法的地域性,忽视了国家性质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第一,做为司法机关的法院,在西方国家是保护资产阶段的利益,其判决必然为少数资产阶段的所谓“自由人权”服务,而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的是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司法机关也必然与行政机关一样为这一宗旨服务,受代表全国人民利益的权力机构领导。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资源的配置上的矛盾可以通过国家财政计划化解,不能成为司法人员不依照法律判断的借口,行政机关也应该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但是这都不能说明我国的司法机关没有独立审判权。

第二,从体制的角度来看,赋予某一机构新的权力也必然造成新的不平衡,甚至会使其权力膨胀、扩张,形成特权阶层,不宜监控,这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不配备的,对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经济也是不利的。行政机关对审判的滥加干涉,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刑讯逼供、逾期羁押等,以及法官任意实行自由裁量权,都与其实施权利时缺乏实质性的监督不无关系。从这一点出发,西方国家广泛实行的律师监督及媒介监督有可借鉴之处。其次,司法机关负有“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并不代表其司法行政化,因为从心理过程来看,人们总是先产生一定的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求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法律的实质是要保障绝大从数人的利益,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辩析事情,从根本上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利,其所担负的任务与其中立的地位并不矛盾。

第三,行政司法化不是中国特有的,美国的一位警察局局长就曾骄傲地说:他们是一些“万事通”,不能仅仅因为它违反了所谓的现代法治原则就彻底地否定它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也不会延续这许多年了。变革的结果是不如以前,坚决不能变;如果变革的结果是没有大多进步不如不变。假如真如他们所说,法院只是机械地依照刑事诉讼程序审查,侦查机关也只是机械地执行法院的判决,法律的实体的价值将不能限好地实现。必竟程序法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实体法的法律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地是加以必要的限制而并非要颠倒主次、非本未倒置。

我们在解决这一矛盾时不应生搬硬套西方的现代法治原则。所谓现代法治原则归根到底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加以规范的,只有在认真比较中西的异同,特别是实质性的区别以后有甄选的借鉴之,才能够真正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

三、限制侦查权扩张、保护嫌疑人合法权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根据以上对侦查权的扩张与嫌疑人的合法权利的根源的分析,我认为限制侦查权扩张、保护嫌疑人合法权利宜从完善现有法律、填补法律空白、使法律基本原则得以落实出发,而不宜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的作法。

侦查程序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全部侦查程序,体现侦查程序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侦查程序的构造和基本特征,对侦查程序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基本行为准则。它在侦查程序中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法学界因为侦查程序是审判的准备程序而一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十七项原则中则几乎没有属于侦查程序特有的原则,适用于侦查阶段的也仅有六项。这六项原则是:法律监督的原则;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的原则;有权获取辩护的原则;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这六项原则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尚值得商榷。

第一,法律监督原则在立法上存在“真空”。

首先,检察机关在我国虽然被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对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的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但这种监督是不彻底的。按照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的监督只有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两种方式,对于侦查程序中的许多违法行为,检察机关都缺乏有效的知悉途径。从司法实践来看,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关键环节在于侦查的初期的实行强制措施以后一段时期内,这一阶段的法律监督空白无疑于纵容了侦查人员的急功近利心理。考虑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检察机关不可能对侦查程序进行全过程亲历监督,但是在做笔录的同时进行录音,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全程录像,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的时候,通过这些资料以及通过加强社会监督获取其它资料审查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的合法性还是可行的。

其次,人民检察院纠正侦查活动的违法行为的方法主要是口头提出纠正违法意见的发出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陷,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意见,都没有法定的效力,接受与否,全凭被监督方的自我约束,而法律却是无能为力的。针对无论何种监督,在监督的内容、手段、程序等等方面,都应通过立法方式予以完善。要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监督的法律效力,以及不接受监督的法律后果。这样监督权才会名符其实。

另外,我国宪法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赋予了法律监督权。但是,因其性质所限,其具体实施法律监督的行为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其法律监督的落实在法律上也没有得到体现,即缺乏一定的国家强制力。

第二,相关法律或法律条文与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的原则有抵触部分。这也是司法界批评行政司法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实有纠正的必要。比如我国警察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分别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权。”实质上是把司法权赋予了做为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劳动教养制度可说是我国的一个创新,但也存在着不可取之处。比如公安机关有权对那些有轻微违法行为者进行劳动教养,期限为1至3年,必要时还可延长1年等措施的严厉程序在期限上比所有附加刑和部分剥夺自由刑还长,既然“罪刑法定”,作为上位阶的刑法确立了原则,下位法相抵触的部分就应该加以纠正。

第三,侦查机关和嫌疑人的武装不平衡致使有权获取辩护的原则、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无法实际落实。

在我国,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是依职权行使的,它具有国家强制力,而嫌疑人是没有该权利的,并且一旦被采取强制措施,包括人身自由在内的权利也会受到限制,辩护律师只有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才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就是说,嫌疑人在侦查程序中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这就使得嫌疑人的辩护权利软弱无力,侦查机关侦查取证的公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机关应当同时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但是侦查人员出于的职业本能,多是侧重于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罪生的证据材料,而忽视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材料。这样,本应属于侦查机关的举证责任,无疑转移到了毫无侦查能力的嫌疑人身上,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就需要有一个有力监督,第一条所述的法律监督是一项,诉讼参与人律师的参与也是一项。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将法律的法律帮助提前到了侦查阶段,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但是随后《刑法》第306条也增加了一项专门针对介入刑事诉讼的律师的罪名: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在司法实践中,许多侦查和起诉机关都对这一罪名作扩大解释。只要在律师介入后证人证言的内容发生变化,就追究律师的刑事责任,而不管证人证言是由真变假还是由假变真,也不管证人证言的变化是否因律师威胁、引诱等非法手段所致。为了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侦查程序中能够确实履行职责,有必要建立类似于全国人大代表所享有的人身自由的特别保护权机制,如律师在刑事诉讼案件终结期间,非经法院判决不被逮捕的机制。

第四,法定程序不够严谨,溃乏监督机制,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原则无法得以落实。

正如列宁所说:“一般用什么来保证法律的实行呢?第一,对法律的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我国现行法律对侦查程序的违法性后果有相应的规定,但考虑方面明显不足,如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严重超期羁押,国家赔偿法没有赔偿的规定,责任追究也仅限于内部处理。并且在证据的采信上也仅仅局限于证据的真实上而没有采用排除非法取证原则,试问非法的程序如何能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即使是立法上确立了侦查程序违法应当承担的后果,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其违法行为无从揭示,也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第一条和第三条中所述的法律监督机制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仅有以上两项监督还是不够的,要使侦查机关严格执行侦查程序,尚需赋予犯罪嫌疑人一定的权利以企与侦查机关武装平等,如《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强制措施时,“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因为犯罪嫌疑人处于弱势地位,律师在该阶段也仅限于“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即使是逮捕时也没有辩护的权利,致使诉讼武装严重失衡。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不知因何被采取强制措施,不知羁押何处,甚至被严重超期羁押也就不足为奇了。《刑事诉讼法》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的范围作了界定,但是其中缺少比例原则精神,致使犯罪嫌疑人所受到的强制措施甚至大于其实际犯罪时应受到的处罚。

第六,缺乏必要的法律条文支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名存实亡。

密切联系联众是我国执政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其先进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刑事诉讼法的立法上,该原则过于空洞。既是原则就应能落实到具体的条文中,司法机关执行它是其权利,不执行它也承担一定的后果义务,但是该项原则的权利义务方面都无法很好具细化,我国《刑事诉讼法》也仅在强制措施章节中有所体现。

篇3:试论农村土地整理法的法律属性

然而, 学界中对土地整理法的法律属性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确定答案。有学者认为政府参与土地整理从而农村土地整理法应当属于行政法, 有学者认为因为涉及权属调整而应从属于民法, 还有学者认为应当属于经济法。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认为土地整理法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一、社会公共性

在整个社会中, 个人是组成元素, 但个人具有私有性, 如要克服该缺陷, 则社会必须具有社会的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内涵依照王保树、邱本的观点, 共有四种内涵, 即:社会性、公共性、公益性和干预性。

第一, 社会性, 是指从社会公共性范围的角度出发, 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大众性, 具体如: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宏观调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第二, 公用性, 是指从社会公共性的属性出发, 具有公有性、共享性、共同性, 具体如:在社会公共性领域内活动的主体由私人主体和公共主体共同构成;运作的权力 (利) 不单有私人权利, 还有公共权力, 等等;第三, 公益性, 是指从社会公共性的宗旨出发, 指利益所属的公众性、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利益本位的社会性, 具体包括:公共财产、社会分配、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第四, 干预性, 是指从社会公共性的实现手段出发, 内在自发性和市场调节性外, 突出外在强制性和国家权力干预性, 私人自治性和公共决策性的结合, 具体包括:立法干预、司法干预和行政干预等。

具有以上内涵的社会公共性, 体现了当下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标志着从个体本位到国家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标志着社会公共利益重于“个人”和“国家”的利益;标志着全社会应当共享共有资源带来的成果;标志着国家应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 可以看出民法和行政法不能完全的和社会公共性接轨, 经济法却能很好的体现出社会公共性的内涵和它体现的社会需求。

首先, 民法是维护私权、保护个体利益、体现自治的法律, 是“个人本位法”、“私权本位法”、“意思自治法”。理论中设定个体是理性的论断与现实社会中个体的自私贪欲相违背, 从而个人会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或社会整理利益;个人能力高低不同从而获取的利益多少不等, 这会出现利益的不均等化分配;个人的意思自治从根本上夺取了国家宏观调控等, 这都违背了社会的公共性从而民法不能体现社会公共性的;其次, 行政法是维护国家利益, 体现政府国家意志的法律, 是“国家利益法”、“国家本位法”“政府管理法”。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机构, 在进行社会管理时, 政府和被管理者是不平等关系, 政府的权利过大或恣意膨胀, 或受自体利益的驱使, 从而会出现政府失灵、政府权益侵犯个体权益, 这些都体现了与社会公共性的对立;最后,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生活和领域的法律, 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 具有社会性, 是“社会本位法”、“国家干预法”, 它一方面对私权滥用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又对国家权力扩张进行限制, 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经济法具有社会公共性的内涵, 经济法就是社会公共性催生的产物。

农村土地整理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 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过程体现了功能的社会性、权利与义务的公共性、保护环境的公益性、国家干预的特点, 从而指导农村土地整理的法律就应当具有社会公共性, 农村土地整理法应当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二、宏观调控说

当市场盲目性导致市场失灵时, 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垄断资本主义的缺陷, 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国家介入市场的必要性;同时也应注意到, 国家在进行市场调控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 加剧市场失灵的困境。此时, 民法和行政法都对该弊端无法提出解决之道, 从而宏观调控顺应时代要求而出现, 某种意义上说, 宏观调控法可以看作是政府适当参与市场监管、调节的法律, 又是规制国家宏观调控行为之法。

从历史演进看, 各国土地整理也正历经宏观调控法介入和不断强化的过程。近代社会, 在民法理论下, 土地权利为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物权, 国家只义务去保护土地私权义务, 却无权力去干预私权。土地整理一方面被单纯限制于简单的土地合并;另一方面, 仅作为限制土地私有权的例外, 以土地权利人私人行为为主, 政府无权做出调控, 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没有融入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和宏观调控法律理念。从而个体本位主义的指导下, 使得许多国家的土地整理在缺乏政府的整理规划和指导、监督下, 出现了违背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后果。如德国, 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等窘境。到现代社会中, 社会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各国开始注重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 各国都丰富出台相关的土地整理的宏观调控法。而我国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

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的两大法律制度, 宏观调控中就包括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宏观性、整体性控制, 现代社会中宏观调控法已经介入到农村土地整理领域中, 调整农村土地整理的法律当然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三、市场经济混合说

市场经济混合学说认为, 在混合经济中, 产权结构存在公、私两种形式, 从而应当由市场和国家共同进行调节;在资源配置中, 市场仅起到基础作用, 而国家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在理论上, 市场自治性的活动即纯粹的市场行为, 是民法范畴的领域;国家自身运行是国家的活动, 因此它是行政法的领域;那么, 国家介入市场的领域, 必然应是经济法的领域。从而民法是关于市场和人的法律, 行政法是关于国家与国家权力的法律, 经济法则是关于市场与国家结合的法律。

在经济学中, 狭义的资源即为自然资源;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通过一定的方式, 在社会各领域中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 获得最佳的效益。土地一直是全人类稀缺的资源, 而我国的土地资源更是一直处于数量稀缺、耕地后备量不足的窘境;20世纪末期, 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变,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中, 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大量的耕地被建设用地所吞食, 土地供求关系极度恶化。从而我国的农村土地整理在本质上就是一次资源配置的过程, 实现土地资源总量的供需均衡, 达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佳效果。

按照民法是市场和个人结合的法律, 如果农村土地整理属于民法调整过程, 那就会出现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人在没有国家监管控制下, 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集体、国家利益, 任意的归并农田、随意的迁移农村居民点、放弃抛荒地的开发整理等不良后果;而在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利的行政法调控下, 则会出现行政管理权替代农村集体组织所享的自主权, 从而农村土地整理会在政府“政绩”欲望下侵犯农村集体的利益;但在市场和国家结合的经济法制度下, 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是, 在国家监管下, 市场自我的调节, 多方权益相互制约, 实现整体社会利益的最大, 尽可能的避免了“个人”、“国家”侵犯社会整理利益。从而在经济法的调整下, 农村土地整理才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的实现资源配置。

从以上的三点分析, 再结合罗艳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研究》和李炼军的《土地整理的法律研究》, 从经济法调整对象、调整方法、价值目标、法律本位、法律关系主体等角度的分析, 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整理法应当属于经济法部门。

农村土地整理的范围之广, 涉及面之大, 且经济法相对民法和行政法毕竟是产生年代不久的“新法”, 农村土地整理现实实践中, 当然会出现经济法所不能调整的问题, 比如权属问题,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它项权利调整。这些由微观层次的民法调整更加适宜。还有政府在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管理权责, 比如地籍管理、土地整理中权属登记等, 行政法能更好的进行调整。从而农村土地整理法首先考虑属于经济法范畴, 但对于经济法所不能调整的问题, 应该使用其他法律进行调整。

摘要:土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但我国土地日益稀少, 人地矛盾更是日益突出, 土地整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但我国目前没有土地整理的专项法律, 对土地整理法的法律属性研究成为立法的关键。对此, 试从社会共性、宏观调控和市场混合经济的角度确定土地整理法律属性, 为今后的土地整理提供规范指引。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法律属性,社会共公性,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史际春, 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朱景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特色和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3) .

[3]王保树, 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0 (03) .

[4]赵际红.论宏观调控立法的理论基础和法律渊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03) .

[5]郭洁.土地整理过程中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03 (06) .

[6]李昌麒, 岳彩申, 叶明.论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互动机制[J].法学, 2001 (05) .

篇4: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法 法律部门属性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69-003

Analysis on the Legal-branch Attributes of Library Law

Wei B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Zhu Ji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a's legal branch and Library Law,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uthor analyse the legal-branch attributes of Library Law in both cases: Library Law is an independent comprehensive legal branch in the the 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has multiple legal-branch attributes in the view of practice.

Key words:library law; legal-branch attributes

CLC number:D922.1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69-003

分析圖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有助于深入分析图书馆法的的共有属性和特有属性,进一步推动法学研究、图书馆立法及法律适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部门理论和图书馆法相关理论的梳理,试图根据学术研究与立法实践的不同需求,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进行分析。

1 “图书馆法法律属性”的代表性观点分析

关于我国“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的代表性观点主要包括行政法说[1 ]、社会法说[2 ]、科教法说或“科教文卫法”说[3 ]、多重属性说[4 ] [5 ]、独立规范说 [6 ]。至今尚未达成一致观点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没有对“图书馆法”进行界定或对其界定不同;第二,没有确定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或对其认识不同;第三,没有对我国法律部门进行划分或划分结果不同;第四,没有分析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或对其认识不同;第五,没有对部门法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或者对社会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概念理解有误。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

2 什么是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

学界使用的“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 [7 ]、“图书馆法的属性” [8 ]、“图书馆法的性质” [9 ]、“图书馆法的类属” [10 ]、“图书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1 ]等表述方式,其实指的都是图书馆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归属及其所处位置[12] 。实际上与这一含义相对应的是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而不是“法律属性”。

2.1 部门法体系与法律部门

分析法律部门属性,必须先对部门法体系和法律部门进行界定。部门法体系又称法律部门体系,指一国现行法既分为不同部门而又组成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调整因其本身性质而要求有同类调整方法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3 ]此外,部门法体系与立法体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法律体系。[14 ] “部门法体系”并不同于学界在界定“图书馆法的法律属性”时提到的“法律体系”,应当将二者区别使用。

2.2 法律部门属性

逻辑学认为,事物的属性可以分为特有属性和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为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它又可以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15]法律属性一般指关于法律的特有属性,如某种物品(如尸体和知识产权)、某种社会关系(如医患关系)或某部(类)法律的法律属性。在讨论某部法律或某类法律的法律属性时,一般是讨论与法律相关的属性,如法律本位、法律目标、法律部门属性等,在多维的社会中,视角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话语系统,法律就会折射出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是非本质的,具有附加性。法律部门属性就属于由法律的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具有附加性的非本质特有属性。[16]因此,法律部门属性与法律属性不同,它是法律属性中的下位类概念,在分析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归属时,应当使用“法律部门属性”这一术语。

2.3 图书馆法

学界对于图书馆法的定义主要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三种,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图书馆法的概念,即图书馆法是调整各种图书馆在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第一,图书馆法中所说的各类图书馆,不仅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公共图书馆,也包括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商业图书馆等;第二,图书馆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规范形式;第三,图书馆法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与图书馆活动相关的条款。

综上所述,本文所说的我国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指广义的图书馆法在部门法体系中的归属,即属于哪个法律部门,或具有哪个法律部门的属性。

3 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分析

分析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必须先分析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判断图书馆法法律部门属性的标准。

3.1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学界对我国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调整对象说、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说[17]、主客观标准说 [18 ]、多标准说 [19 ]、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说 [20 ]、利益说 [21]和划分根据与直接标准说 [22 ]。其中,受到最广泛认同的是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说。法律调整对象指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调整方法指作用于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的法律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大体包括:(1)确定权利义务的方式、方法;(2)权利和义务的确定程度与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程度;(3)法律事实的选择;(4)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和性质;(5)保障权利的手段和途径。[23 ]法律调整方法最终决定于法律调整的对象。[24 ]

3.2 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多元的、复杂的,主要包括:

(1)国家和公民之间:国家立法保障公民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权利,并通过法律规范公民在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过程中的行为。

(2)国家和图书馆上级主管机构之间:国家通过图书馆上级主管机构管理图书馆。

(3)国家和图书馆之间: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图书馆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

(4)图书馆上级主管机构与图书馆之间: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5)图书馆之间:合作等关系。

(6)图书馆与公民之间:公民有权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或法人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当公民成为图书馆用户时,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商业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7)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如与出版社、图书馆学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8)其他与图书馆相关的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方法可以归结为两大类:集中的方法,即“管”的方法,如行政法、刑法的方法;非集中的方法,即“放”的方法,如民法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也互有交叉,“放”中有“管”,“管”中有“放”。[25 ]由于广义图书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非常广泛,它必然使用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调整方法。

3.3 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和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

由于学术研究与法律活动实践对于法律部门划分的需求不同,本文从这两个视角分别讨论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

(1)学术研究视角下的图书馆法法律部门属性

按照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说,学术界界对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如:①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刑法和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6 ]②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和军事法; [27 ]③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8 ]④三大部门群(公法、私法、社会法),五大基本部门(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和诉讼法)和适应当代的发展而分化或组合而成的五个新部门(财政金融法、环境保护法、经济法、婚姻家庭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29 ]

在学术界,学者通过社会环境业已造就出具有某种特性的客观社会关系和相应的法律关系领域的主观理解和认识,最终将其归纳为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的划分,目的是便于法学研究的分工与合作以及法学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而不必过多考虑法律部门之间交叉重复的程度。因此,基于尊重现有法律部门的划分(如普遍认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和诉讼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和法学研究相对自由的考虑,可对部门法体系做如下划分: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和诉讼法作为我国的五大基本法律部门,同时,按照综合法律关系把不同基本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按照另一种标准组合起来,建立综合性法律部门。[3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的领域的拓展,综合法律部门也将不断增加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无论是规模上、种类上还是性质上都越来越多元化,对应于不断发展的图书馆活动相关的综合性社会关系,应当将相关的法律规范(不管其属于哪个基本法律部门)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综合法律部门性质的图书馆法。因此,从学术视角来看图书馆法具有综合法律部门属性。

(2)法律实践视角下的图书馆法法律部门属性

在法律实践中,立法、执法和司法对法律部门划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第一,帮助立法者设计法律体系和制定立法规划;第二,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第三,检测立法是否完备及完备程度;第四,许多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要受其法律部门属性的制约。[31 ]这要求法律部门的划分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部门法体系应该内在地协调和统一,各个部门的法律规范之间不应该相互矛盾,同一部门法内部的不同规范和不同部门法中具有逻辑联系或者有相互对应关系的法律法规互相衔接、相辅相成。[32 ]李鹏委员长(时任)在2001年3月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有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我们可以继续沿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国七大法律部门的划分,根据这一划分方式,广义的图书馆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具有多重法律部门属性。

首先,图书馆法具有行政法属性。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等。[33 ]图书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行政管理关系,如上级主管机构与公益性图书馆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公益性图书馆在执行管理职能时其与用户之间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等。此外,它也使用行政处罚、行政指导、行政命令等行政法的调整方法。因此,图书馆法具有行政法属性。

其次,图书馆法具有民法商法属性。民法商法是规范社会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法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34 ]显然,图书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各类图书馆、用户、其他社会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及商业图书馆等作为法人,与其他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使用民法商法的调整方式,具有民法商法属性。

第三,图书馆法具有社会法属性。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包括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35 ]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其内部人员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交叉,具有社会法属性。

此外,作为广义图书馆法的法律主体之一的商业图书馆从事经济活动,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是经济法法律关系主体之一;违反图书馆法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图书馆法的法律关系主体会涉及到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等诉讼与非诉讼程序,图书馆法与多个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存在交叉,具有多重法律部门属性。

4 结语

应当按照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结合学界和法律实践对法律部门划分的不同需求,分别分析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根据学界对法律部门划分的需求及其特点,图书馆法是一个综合法律部门,具有综合性法律部门属性。根据立法实践对法律部门划分的需求及其特点,图书馆法与多个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交叉,具有行政法、民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等多重法律部门属性。

参考文献:

[1][8]付立宏. 关于图书馆法的几点思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49.

[2][7] [12]薛智胜,尹倬. 关于图书馆法法律属性的探讨[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11-13.

[3][11]胡勤. 制定我国图书馆法基本原则的思考[J]. 现代法学,1999,(2):97.

[4][9]黄红华. 我国未来图书馆法的定位[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3):33.

[5]熊偉,成东娥. 图书馆法技术设计的科学之维[J]. 情报杂志,2004,(1):28-29.

[6][10]裴成发. 图书馆法属性研究[J]. 图书馆建设,1996,(1):29-30.

[13][17][23][25][26][30][32]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6-369,373-376.

[14][21]李龙,范进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建构[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5):45,48.

[15]姜全吉.逻辑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2.

[16]于冠魁. 法律属性的多维考察[J]. 山东社会科学,2006,(4):132.

[18]史际春. 经济法:法律部门划分的主客观统一[J]. 中外法学,1998,(3):94-96.

[19]韩明德,石茂生.法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237-239.

[20]陈绍辉. 卫生法地位研究[J].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2):115.

[22][24][29]孙国华,冯玉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3-4,157-164.

[27]孙春增.法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1-166.

[28]孙笑侠.法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5-68.

[31]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2-103.

[33][34][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内容和特征.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代表履职知识[EB/OL].[2009-12-20].http://www.npc.gov.cn/huiyi/dbdh/11_2/2009-03/01/content_1475570.htm.

篇5:法的属性演讲稿

关键词:医疗产品,聚类分析,属性列举法,思维导图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 从可视化治疗到可穿戴设备, 医疗产品的功能日益增多。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也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尤其是随着很多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 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发病率逐渐增多[1]。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给医疗产品研发带来更多市场。但在形态设计上, 医疗产品发展缓慢, 尤其是国内医疗产品, 造型元素单调、形态上过于“机械”, 缺少人性化设计。即便技术已经达到要求, 但设计不当, 同样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认知构成, 达到用户预期期望[2]。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设计对医疗产品的重要性, 做了一系列研究。Bitterman从人-环境-机器的角度, 讨论了家用医疗产品的独特性, 并将生物工程师、人因工程师、建造师、设计师、最终用户—病患和护理人员邀请到研发中。Clarkson指出设计可以减少误差的可能性。李海燕和李久熙从情感化方面提出造型、色彩、材质的设计原则[3]。尚淼对现代人性化设计内涵作了一次探讨, 说明产品人文关怀是人性化设计的一部分[4]。王殊轶和钱省三从人机工学角度讲, 指出了国内用户使用国外产品会遇到的问题[5]。一些研究通过数据说明由于医疗设备界面的可用性造成的危害很大, 指出医疗设备界面可用性的重要[6]。该论文在总结医疗产品造型原则的基础上, 运用属性列举法从主观意象和客观调查着手, 调查分析国内外医疗产品的造型设计。

1 医疗产品属性分析

1.1 产品形态属性

属性列举法是美国尼布拉斯加大学的克劳福德教授研制的方案, 指把问题的属性排列起来, 修正并结合与以往方案不同的原理与概念, 引出崭新的方案。将该方法用来细分产品外形元素以及影响这些属性的相关元素。见第87页图1, 按照可见性可以分为显性属性和隐性属性。

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部分为产品的显性属性, 即造型、色彩、材质。使用产品过程中感知到的, 无法在第一时间观察到的部分为产品的隐性属性, 如产品的性能和人机交互, 用户体验、产品使用环境等。造型、色彩、材质、人机交互都属于形态设计, 某些特殊使用环境中会限制产品形态。

1.2 造型属性空间

造型按“点—线—面—体”4个属性逐一分解。用思维导图表示见第87页图2。

点分为按钮、把手、散热孔、底座等。按钮有旋转式、按压式、滑块式、触摸控制面板;把手有内凹式、外凸式及装饰性把手;散热孔因其位置、排列方式、组合形态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底座有固定式、滑轮式。线分为曲线和直线。一般大型机械设备中面与面的过渡有倒角、切角、直棱, 在医疗设备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大小倒角。面分为曲面、直面、斜面。从整体形态划分可将医疗产品的体分为圆润型和方直型;按照形式设计原则划分, 将体分为一体化设计和分体设计;对整体拆分, 可以分割成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不同的形态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整体效果, 有的更方正, 有的更圆润。

1.3 造型原则

造型相关设计原则:一是大型医疗设备, 整体造型尽量用大曲面、大倒角, 柔和机械设备的冰冷感。二是采用多种造型元素, 避免单调带来视觉疲劳。三是注重整体的一致性, 主次分明, 避免杂乱的造型让用户烦躁。四是局部细节的处理具有多样性, 例如, 通过色彩或独特造型隐藏机械部件。五是现代化新型医疗设备还注重方便移动、易于维护、清洁、可拆卸等。总之, 造型曲面流畅、整体性强、形态丰满圆润更具有吸引力。

2 医疗设备造型调查数据分析

2.1 基本造型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结果绘制下图3、图4。从调查中得知, 第一国内大型医疗设备较少, 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医疗设备的设计生产。第二国内的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 集中在其中某一类, 如万东是全球第二大影像产品制造基地, 迪瑞致力于医疗检验产品, 威高在小型医疗设备领域发展较好。从量上可以看出, 在几个大型医疗设备领域, 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产优势集中在中小型医疗设备领域。

按照1.2中细分的医疗设备造型属性, 分为了17项统计指标, 统计出所有调查产品的造型属性在这17项的表现, 统计数据记录在excel中导入Matlab后按百分比 (Pai) 绘制如第88页图5。

第88页图5中虚线用PAi表示, 实线用Pai, 国外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设备中分体设计的比率PA1=A1/nA, A1代表收集产品中国外医疗分体式产品的数量, n表示收集的国外医疗产品总量。即国外CT分体式总数/国外CT总数。第88页图5显示出国外大型医疗设备造型的整体概况, 造型元素运用丰富, 呈现多样性, 多以曲面造型为主。几类大型设备都是Pa3>0.5, Pa6>0.5, Pa7>0.5。实线部分, 几类大型设备满足Pa3>0.5, Pa7>0.5, 而Pa6>0.5, 并不总是成立, 国产设备大曲面的运用不充分, 相对方直。其次, 从整体形态上, 国外设备多圆润, 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中只有CT和核磁共振 (MRI) 造型相对圆润。第88页图5中实线走向锋利, 得出国产设备造型元素的单一。综上, 国产设备还需要更丰富的造型元素, 更流畅的曲面造型让医疗设备更加有亲和力、更具有动感和趣味性。

1—分体;2—一体;3—曲面 (曲线) ;4—直面 (直线) ;5—硬转折;6—大曲面;7—小倒角;8—把手内凹;9—把手外凸;10—装饰性把手;11—方直;12—圆润;13—隐藏零部件;14—凸显零部件;15—柱体;16—球体;17—方体

曲面造型为主的产品多采用较硬的曲线过渡。方直形态的产品, 边倒角多采用小倒角、曲线条。不同产品因其功能等原因, 造型有所差别。CT、MR、生化类设备大量运用曲面、曲线、大倒角等柔和造型。X线 (XR) 产品多采用分体式, 因其结构比较复杂, 功能模块多, 且很多模块要能够移动或旋转。B超这类设备, 界面设计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按键很多, 隐藏了其他机械零件, 按钮逐渐被触屏替代。小型设备几乎为方体造型, 采用小倒角, 整体较小, 易于携带。

2.2 造型组合统计分析

由论文2.1基本造型属性统计结果, 按照造型元素相似性将这些产品分为26组并随意排列并调查用户对其感性意象。论文1.2造型属性空间部分提到, 造型原则的整体效果要求是造型曲面流畅、整体性强、造型丰富以达到形态丰满圆润。选取15名用户按照硬朗到圆润程度 (-4~4) 的感性意象对它们打分, 被试者包括医生、学生、IT员、销售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和公务员, 年龄为10~55岁, 用聚类方法将造型组合聚合成9个类别, 计算出每个类别医疗产品的平均值。计算公式:

其中Xn是每一组的分值, Yn是每一组的个数, 以A组为例, 有

依次计算出每一类的均值, 得到第89页表1。

第一, 从第89页表1中得出, 整体感觉更圆润的前四类, 即的组从高到低分别是B、F、A、G。其中值最高的是造型组合中完全没有方体元素的B类。表中数据表明, 这四类在国产设备中所占比例小, 不超过25%, 且主要集中在A、G类。而这四类在国外产品中所占比例超过40%, 在每一类别中分布相对均衡。分析得出, 曲面的应用程度与造型的圆润程度成正比。其次, 在表达产品的圆润形态上, 国产设备表现形式更单一, 极少采用大曲面和球面的设计。而大曲面和球面造型更能表达出流畅圆润的造型。由前文关于医疗产品的造型理论可知圆润形态表达出的产品情感更和谐、柔和。第二, 国产产品中圆润程度的平均值的设备超过75%, 的产品过半。而国外产品平均值的设备所占比例为33%左右, 的仅有Ⅰ类设备, 所占比例11.814%。相比较国内大多数医疗产品造型比较生硬死板, 流畅性不强, 缺乏“生命”。第三, 比较医疗产品的一体设计与分体设计, 前者的X軍值普遍高于后者。医疗产品的X軍值越高, 圆润程度也就越高, 可知, 一体化设计更具有整体感, 造型更饱满。然而在现实设计中由于不同部位功能的需求, 分体设计不可避免, 如乳房X光射线设备和台式超声设备;但可以通过曲面的形式遮掩零碎的结构, 使其在外观上不会因为杂乱的构造使得用户心情焦躁、慌乱。总体得出, 相比国外设备, 国产设备在表达产品情感时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增多表现形式、加强大曲面和大圆角的使用, 增大其幅度、分体设计尽量隐藏零件。

(%)

3 结论

论文基于市场上的医疗设备, 调查了国内外领先的九家医疗设备生产公司, 对比国内外大小型医疗设备。用属性列举法分析产品形态设计的几大基础属性并进一步细分统计造型属性, 得出国产医疗设备设计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明确了国产公司接下来的任务不仅需要从技术上努力也需要从造型上增加产品的亲和力。

但研究现阶段的产品对外形设计趋势发展的预知性不强。调查分析的不完全准确性, 由于国产大型设备数量少, 且生产的公司更少, 所以结果不能够反应我国大型设备的外形设计, 但可以看出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中的欠缺。

参考文献

[1]Bitterman N.Design of medical devices—A home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1, 22 (1) :39-42.

[2]Fairbanks R J, Wears R L.Hazards with medical devices:the role of design[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 52 (5) :519-521.

[3]李海燕, 李久熙.医疗器械的情感化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7, 12 (11) :19-21.

[4]尚淼.医疗器械产品中人性化设计的探索与研究[J].包装工程, 2007, 28 (3) :121-123.

[5]王殊轶, 钱省三.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设计研究[J].医疗装备, 2005, 18 (6) :1-3.

上一篇:秋天·冬天下一篇:海运业务流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