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范文

2024-05-03

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范文(通用6篇)

篇1: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范文

重庆别墅市场调查分析

一、重庆别墅市场有效数据分析

1、开盘销售项目:

保利国际高尔夫花园、龙湖·蓝湖郡、世纪花园、佰富高尔夫别墅、中安·翡翠湖(二期A、B组团)、金科天湖美镇·上岛、建工·未来城(一期)、半城中央、畔溪名都三期漪龙湾、学府大道69号·伴山雅筑、大川加勒比别墅。到年底前,还将有山语间、伽蓝艺墅、天江常青藤、海兰云天·塞纳维拉、威尼斯印象、碧水康桥、天赐龙都、南方上格林·绿林墅

2、供应量

·上半年供应体量:42.9736万平方米 ·下半年供应体量:81.04万平方米

●合计供应体量:124.0136万平方米

●全年有1993套别墅供应市场,上半年面市1121套,下半年面市872套,其中独立别墅741套;

(渝北区供应量达56.0716万平方米、江北区为24.8616万平方米)

3、供应产品形态

目前已开发6680套别墅,独立别墅占38.7%、而联排与叠加别墅分别占46.7%和14.6%;

4、供应价格

·普通经济型联排别墅: 4000元/平方米左右(平均售价)·景观资源相对稀缺的: 7000—8000元/平方米(平均售价)·综合性均好的联排别墅: 6200元/平方米(平均售价)

·独立别墅因地段、景观、类型等内外因素的多样化,售价从6000元/平方米到15000元/平方米不等,·天价别墅:中安3千万元;龙湖·蓝湖郡将有10余套千万级别墅面市

二、分布区域特征分析

1、含谷别墅区

含谷别墅区是重庆最早浮出水面的市郊型别墅集中供应区,最早进入该区域的别墅项目是全兴别墅,随后开发的香格里拉别墅和北欧别墅使含谷的开发热度迅速升温。目前这些项目已经基本售罄,现有市场供应的为距高速路含谷出口九公里外龙潭湖边的海兰云天二期。

2、B17片区和渝北两路别墅区

B17片区和渝北两路片区由于拥有临近机场的便利,且周边大部分地块风景优美,拥有别墅产品开发先天优越条件,引来不少实力开发商纷纷在此圈地。目前在此区域的别墅项目有保利国际高尔夫花园、天江·常青藤人文别墅区、恒运·清河湾、山语间、伽蓝艺墅等别墅项目。在一些房地产开发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机场周边的地块往往是别墅开发的热点区域,该区域在未来三五年内将发展成为重庆别墅项目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3、北部新区别墅区

和记黄埔、龙湖等品牌地产的进入奠定了北部新区高档生活社区的崛起,目前的北部新区别墅已经占据了重庆别墅市场的半壁江山。

4、南山别墅区

南山作为重庆市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城市“肺叶”,随着政府规划的引导以及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出台,南山别墅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成为重庆别墅市场上的一个亮点。

5、北碚别墅区

北碚区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别墅开发的潜质。有中安·翡翠湖等项目,同时,随着北碚市政建设的开展,交通状况的改善,北碚别墅区将会成为重庆别墅市场上重要的板块之一。

6、巴南别墅区

在充分利用巴南优越自然条件的情况下相继开发了一品住宅、日月山庄、威尼斯印象别墅项目。随着重庆主城半小时交通的完善,巴南的别墅市场也会取得较大的发展。

7、南岸铜元局片区

铜元局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铜元局片区在几年前开发的玫瑰山庄、加拿大国际花园以及近两年开发的帝景名苑使铜元局片区成为了高档住宅区域。而此区域最大的社区融侨半岛在后期的产品规划中也将会有别墅产品的推出,加之菜园坝长江大桥的修建以及石板坡长江大桥的拓宽,必然会成为都市型别墅的主要区域之一。

8、江北石马河片区

江北石马河片区由于松石大道的修建,规划拟建的双碑大桥,使此板块的交通情况大大改善,会进一步促进此板块的开发,特别是高档住宅的开发。目前此板块的别墅项目有佰富高尔夫别墅、半城中央、大川水岸·加勒比以及2003年开发的名门山庄。

四、目标客户分析

● 现有别墅购买者一般学历偏高,受过良好教育。

● 年龄在35—45岁之间,多为中年成熟型的买家。值得注意的是,潜在买家年龄层次则明显偏年轻。在30-45岁之间。

● 职业:银行界、私企业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居多;不乏高级公务员、大型企业的管理阶层、白领阶层、地产商、外籍人士、大学教授等。私营业主的比例明显增多,这部分客户能够较快地完成原始积累,但对产品的个性及其他方面的要求也更加挑剔。● 家庭结构:2代3口或3代5口

● 收入:具有稳定的事业和丰厚的收入,年收入至少在25万元以上。

综观别墅购买群,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除传统意义的富翁外,别墅购买者逐步呈现出高知、低龄的趋势。他们往往只是高级打工仔,有的年龄仅20多岁,由于超前的消费意识和有较高且稳定的预期收入,使得这些都市新贵提前赶乘“别墅快车”。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若采用按揭的方式,别墅购买群将在短期内越来越庞大。

五、产品分析

1、建筑风格

现有别墅风格主要有:纯美式经典风格、北美加拿大风格、西班牙山地风格、欧式风格、传统改良风格、纯中式庭院风格、法式风格、英伦风格、德式风格、北欧风格、现代简约风格等等;

但重庆别墅主流风格多倾向北美风格。这或许跟城市文化渊源有关,重庆和美洲一样都是移民文化,民族包容性强,民众心胸宽广,外来意识形态虽然很容易落地,但更容易被本土化。重庆民风自由、热情、不羁,能与注重个体存在感的北美风格产生共鸣;北美风格别墅对地形适应性强,也更适合重庆丘陵起伏的地形地貌。

2、户型结构

● 户型形态主要有:独立别墅、连排别墅、叠加别墅、双拼别墅、空中别墅

● 户型面积:100平方米-400平方米,主流户型250平方米左右。

● 户型功能:居住是基本需求,别墅因对空间的奢侈占有能让居住面积增大外,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观念上对家庭的回归,增加了对享乐功能的移植,如:家庭会所空间、小型俱乐部、私人运动馆、电影放映厅等。

● 在空间布局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房间设置不应太多,房间太多象农民房;二是应该留有充分的房间数量,满足家庭成员的私有空间需求。

3、价格

从在售的别墅项目看,100万元左右级是目前市场的主流。·普通经济型联排别墅: 4000元/平方米左右(平均售价)·景观资源相对稀缺的: 7000—8000元/平方米(平均售价)

·综合性均好的联排别墅: 6200元/平方米(平均售价)

·独立别墅因地段、景观、类型等内外因素的多样化,售价从6000元/平方米到15000元/平方米不等,·天价别墅:中安3千万元;龙湖·蓝湖郡将有10余套千万级别墅面市

重庆别墅市场,表面上看总体供应量偏大,但实际上有效供给却不足。目前市场产品在面积、总价等方面细分不够,有效需求未被满足,无效供给却很大。环境、位置好,总价在50—70万元的叠加别墅,70万元以上的联排别墅、定位准确的商务别墅都存在着供应空缺。

4、景观资源

按对景观的占有度可作如下划分:

城市型别墅(金果园、归谷城市美墅)、山水别墅(海南云天)、山地别墅(迦蓝艺墅、山语间)、湖景别墅(龙湖系列)、纯江景别墅(加勒比海岸)、森林别墅(南岭雅舍)、全生态资源别墅(中安翡翠湖)等。

如果按惯例将距离城市中心20公里范围以内确定为都市型别墅,那么重庆别墅绝大多数都为都市别墅。然而重庆因独特的山地与水景共存的地貌条件,都市中同样能拥有郊区别墅的景观资源。

景观的稀缺性决定别墅的当期价格和长期的增值与保值,景观资源相对稀缺的市场均价高于普通经济型别墅3000-4000元/平方米。

5、购买别墅用途

1)自住:市场主流。在售和已售别墅多数为第一居所。

2)渡假: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市区别墅用地的见底,城市边缘新区域的价值拓展,城郊渡假型别墅将成为未来市场概念推广的主流。

3)投资:与一级城市相比,重庆别墅投资市场还未形成。

从租赁市场来看,重庆别墅二三级市场交易机制还没形成,挂牌销售别墅的情况几乎没有。由于租金偏低,投资回报率不高。目前,重庆别墅多为自住。别墅租赁市场不兴旺,一手楼市的销售速度也比较缓慢。

6、文化内涵与营销推广手段

别墅营销通常采取文化营销的推广手段。重庆别墅市场大多数项目还没有针对不同市场进行细分,营销上往往求全求广,开发商希望将不同收入阶层所有客户一网打尽;再者,就是个别外来开发商对本地市场的特性研究不够。造成了多数别墅产品在项目包装、营销推广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营销手法没有特色,甚至混同于渡假村、普通住宅。

从今年上市项目来看,重庆别墅市场已经开始从炫耀身份转变到涵养文化,如:常青藤别墅以美国经典学院文化为蓝本;迦蓝艺墅以美学艺术为基调;长青湖倡导中国山水人文修养。有了文化内涵的支持,产品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空壳,才能满足消费者对建筑物以外的需求,品牌、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产品个性强不强都是影响购买的重要因素。

六、结论

重庆别墅市场自2003年2月18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紧急通知对别墅用地叫停以来,此前批准的土地经过两年后陆续推出,在今年形成一个较大的供应格局;虽然新政对于高档楼盘的抑制力度很大,但别墅项目的供应量仍明显增加,项目层出不穷,仅重庆北部新区别墅项目就有近10个,并集中在未来两三年内放量。从新政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普通住宅市场一样,在受到一段时期的短暂影响之后,别墅价格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了上扬的势头,与2003年价格相比整体上涨了近1000元/平方米;从此次房交会的情况来看,别墅项目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推盘高峰。

1、从投资规模看,市场投资绝对总量和相对总量远远落后于其他市场

预计到今年底,已开发别墅将达49个左右,已开发用地9600亩,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建筑总量约340万平方米;从投资规模来看,重庆别墅开发占住宅投资规模的6%—7%。其投资总量和相对量与京、沪、蓉市场相比还不到北京与上海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与开埠时间较接近的成都比也远远落后。重庆别墅投资供应仍处于市场培育初期。

2、从消费人群来看,重庆的本土富人阶层正在形成

按最近国土资源局的数据表明,重庆外来购房人群为12.5%,整体市场对外吸引程度相对较低,内需和外需都不足,消费市场不够成熟。而市场相对发展成熟城市的别墅购买人群主要是外地人,比例基本上在30%左右。尽管如此,从今年重庆市场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们仍可看到,一些近期新近推出的项目中,有更多消费者来自涪陵和万州,重庆的“天价”别墅也被某广东人买走,重庆别墅市场的春天已然不远。

3、宏观调控让价值凸显,让别墅开发成为主流方向

虽然国家对别墅类用地和金融信贷的严控政策至今也没松动过,重庆别墅的价值却在其中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在这一轮的调控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因此低容积率的别墅用地更加稀缺。从一个蓝湖郡占去年秋交会销售额的半壁江山已经可以看出,别墅已成为主流的开发方向,也开始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和新的社会阶层。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2005年的别墅在这个意义上尤其显得特别重要。显而易见,在政策已经见底的情况下,越是资源稀缺,就越是显得珍贵。

4、产品差异化明显,市场进一步细分

2005别墅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在,保利走的是董事级顶尖开发之路,龙湖西岸的产品对全国而言都是“颠覆性”的,而长青湖、山语间等则瞄准中产偏上的消费阶层。项目与项目之间总价悬殊,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处在同级差竞争档次上的项目,注重不同特色的营造,以差异化和产品品质来参与竞争。

从风格上看,早先是照抄照搬国外别墅,什么风格都有,不伦不类;而现在,开发商们在注重吸收国外产品精髓的同时,融入进了本地文化内涵,卖点也越来越丰富。北美风格、欧洲风情、中式别墅、人文别墅、艺术别墅、田园别墅,产品多元化趋势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在健康生态和居家环境上下足了功夫。

5、价格计算多样性,有按套内面积计价的、有按占地面积计价的,也有按栋计价的

6、今明两年别墅投资预计将达100亿,南岸、北部新区成别墅主要集中地,主要产品形态以联排、独立为主

7、未来别墅发展将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回归

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一些在密度、形态等方面达不到要求的假别墅将退出舞台,独栋将成为流行。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首先是生态型,其次是智能化,其三是个性化。最后是社区化。创造一定的群体氛围,方便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新一代的别墅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炫耀,不是金钱的显示。新一代的别墅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高品质的,是更好地享受精神、享受艺术、享受人生的居所。

六、影响销售成功与否的不确定因素

1、目标消费者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重庆富人已经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别墅市场也开始重现生机。但也面临消费人群极其有限、消费者更加挑剔和审慎等挑战,因此,并不是每个别墅都是一片阳光灿烂。

2、有效供给存在不确定性

重庆别墅市场,从数据上看总体供应量偏大,但实际上有效供给却不足。目前市场产品个性化不强、缺乏文化内涵支持,功能、面积、总价等方面细分不够,有效需求未被满足,无效供给却很大。

3、发展商专业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别墅属于高价奢侈品,其目标消费者社会地位、见识品位、人生经历、生活习惯等都注 定了别墅产品被挑剔的程度远远大于普通住宅,发展商如在产品设计和品位鉴赏方面不能与之产生共鸣,形成引导将很难推动销售。

4、营销推广专业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本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别墅营销难在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形象如何包装、文化如 何导入、广告如何推广、媒体如何组合都是决定营销成败的重要因素。

5、综合服务水平存在不确定性

产品缺乏前瞻性或物管服务不到位,别墅升值预期将无法实现。

篇2: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范文

狄金华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村落、基层市场共同体、乡(镇)以及县四个基本的田野研究单位,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了中国农村研究分析范式的现状与突破空间。研究发现,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的兴起有着自身的学术逻辑及路径依赖,同时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与研究范式的变更之间存在着辨证互助的关系。

关键词:田野研究

研究单位

分析范式

20世纪以来,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关注和研究是国内学术界与国际汉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其关注面之广,研究成果之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仔细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发现,基于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有关中国农村的研究形成了若干个分析范式[1],例如社区分析范式、经济区域分析范式,同时若干新的分析范式的雏形开始出现或正在生成之中。其中任何一种分析范式的提出,往往都与田野研究单位的转变有着种种关联;同样,任何一次田野研究单位的转变,也给研究范式的拓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事实上,不仅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与研究范式的变更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而且不同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也使得所呈现出的中国农村社会图景有所不同,其或是乡土社会的自洽图景,或是农村社会生活被国家主宰化的格局。这种不同的图景不仅使中国农村得以用不同的样态呈现,同时也使中国农村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因此,无论是在展开田野研究时,还是在进行文献探讨时,学者们都有必要明确了解其单位选择问题。而本文就是试图从村庄、基层市场共同体、乡(镇)以及县四个基本的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不同田野研究单位与农村研究范式的内在关联,并力图分析不同田野研究单位的学术贡献及其瓶颈所在。由于本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阐释与分析农村研究的单位选择来寻求中国农村研究的突破,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综述,所以对于众多的论著只是择而论之。

一、作为传统的村落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开拓者吴文藻先生(1988)结合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理论展开了对“社区”的系统化研究。吴文藻先生主张以“社区”为基本的研究单位来了解社会,由此推动了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研究者单一地将“社区”界定为“村落”,例如费孝通(1998)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而且“从地理上讲,传统乡村社会的村庄之间具有比较清晰的地域界限,在不同的村庄之中,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都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进行的”(王曙光,2007)。因此,中国的村庄便具有了独立的文化单位和社会单位的性质。正是由于村庄的这种独立性与封闭性,才使得以村庄为基本单位展开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具备了逻辑基础。为此,中国早期社区学派的“社区”研究事实上就主要是有关中国村落社区的研究,研究者试图以此反映一般民众的生活,进而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做出评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等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奠定了中国本土社会研究的世界性地位。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些作品也因为其对村落社区研究单位的运用而受到质疑。例如弗里德曼(1963)就提出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能否采取在其它原始部落中采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质疑。弗里德曼所思考的是单个村落研究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代表性问题,即对小地方的描述能否反映大社会?弗里德曼的结论是否定的,他认为功能的整体性不足以把握有长远历史传统的文明大国的特点,因此,社区不是社会的缩影,对于中国的研究还得借助于文献,并做更大范围的研究。弗里德曼的这种批判本质上是对由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太平洋民族志模式而发展来的中国社区论的质疑,即认为这是“将一个区域性的范式认定为人类普同性的范式后又将其运用到另一个区域性范式的建构之中(”王铭铭,2005)。在解构原有村落社区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创造性地提出了宗族分析范式。与此同时,施坚雅(1998)在四川盆地实地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以集镇为单位的市场体系的分析范式,认为集镇而非村落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生活更为合适的基本单位。这些对分析单位的反思,都对这一时期海外中国农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0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在中国大陆重新恢复以后,国内学者又重拾曾经给中国社会研究带来过辉煌的社区研究传统,这样,曾经遭受质疑的村落社区研究也因此而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反思。有学者指出:“对一个村庄或社区通过进行观察,获得对社区的详细材料,并对这一社区进行精致的雕琢,从中获得了一个完整的社区报告,”这种乡村研究的发展本身“为地方性的资料细节所困扰,而忽视了一种整体的概览和思考”(麻国庆,1999)。这种质疑显然并非仅仅针对于村落研究,而是扩大到了对整个个案研究方法的一般性价值的追问。但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国家,面对如此急速的社会变迁,研究者们又意识到,田野调查因其具备操作上深入而持久的潜力,对于理解社会仍然独具优势,而就把握社会存在的复杂性而言,深入性可能是较广泛性更加重要的需求。因此,个案村落仍然是研究者进行乡村研究时所重视的考察单位,因为这种研究方式不仅能细致入微地再现个案对象广阔的生活图景和社会变迁形貌,也仍然为认识超越个案的宏观社会提供了一条可以接近的道路(胡鸿保,2006)。特别是在王铭铭等(1997)提出“小地方大社会”[2]的概念之后,更促使研究者对村落研究方式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

另外,一些政治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将研究重心转向乡村后也逐渐意识到,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不可能对全国农村的政治状况有一个真切判断。为此,他们曾提出“个案式思考”的概念,主张在进行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寻找对对象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贺雪峰,2003)。但这种个案社区的研究范式仍然面临着传统村落社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即对处于特定时空坐标中的村落社区进行研究,若忽视了村落社区的开放性,或一味地强调从宏观层次上看待村民的生活,而看不到村庄生活自洽的一面,则极可能使对村落的研究再次走入迷途。尽管如此,研究者们也注意到了微观村落中往往包含着的非村落的宏观国家因素和非当下的悠远历史因素,为了避免一村一个理论的“嵌入式观察”陷阱[3],一些研究者主张以开放和历史的视角看待个案,以对其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解释形成一种研究乡村特性的方法,而这一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吴毅,2007a)。因此,这些研究者虽然仍将村落作为研究单位,但视野却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村落。例如于建嵘(2001)的《岳村政治》采取从县、乡、村步步深入的方法,岳村成了作者进行相关研究的表达对象,这种“县—乡—村” 的多层次研究路径为读者提供了较岳村本身更大的容量和视域。吴毅(2002)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则以川东双村为例,研究了20世纪整整100年个案村落的“地方性知识”与“国家”及“现代性”因素的互动。宏观与微观、历史与当下的贯通,使研究文本不仅呈现出个案村庄小历史的变迁,也将整个20世纪中国乡村变迁大历史的轨迹揭示出来(杨俊凯,2003)。同样基于单一村落社区无法承载实践复杂性的考虑,仝志辉(2004)在《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一书中以对四个村庄的比较来呈现超越单一村庄的社会关联。诸如此类的努力,将“社区研究”变成“在社区中研究”,放大了村落社区研究的效用。但尝试也有不成功的“短板”,即一些研究不免存在以来自村落的经验去验证或映证某种理论的嫌疑。正如有学者所担忧的,“把复杂的关系、丰富的材料简单处理成用以证实或反驳某种概括的„个案‟或„例子‟,从而犯下布迪厄所批判的将理论„逻辑‟强加在充满模糊感和权宜性的„实践逻辑‟上的致命错误”(应星,2001),从而减小了个案研究发现理论的特殊价值。由于受到国家—社会分析范式的影响,研究者们发现,随着整个民族国家目标的逐步实施,中国各类村落社区的历史都记录着国家权力向乡村不断渗透的过程。这样,“在一个村落的小地方,同样可以感受到国家的权力运作”(赵旭东,2003)。在欧伊(1989)的研究中,其为了说明农村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强调必须对“村庄”这一研究单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村庄是处于国家和社会交叉部分的一种特有的组织单位,农民在这个地方生活和工作,收成在这里收割和分割,农民在这里获得收入和分配的物品,国家也在这里征购粮食”(孙立平,2000)。正是在村庄这一基本单位上,国家和社会相遇了,这也就意味着村庄这一研究单位在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的研究思路,使村落研究的意义又重新得到确定。研究者们重新将研究的视角拉回到村落的有限区域之内,通过细致的研究来把握国家权力与民间生活的相互影响,即国家的规范是如何影响村庄的发展及村民的生活的,国家的指示与规则又是如何被规避、扭曲和被漠视的。

纵观村落研究的传统,学者们虽然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视角,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诉求,但基于村落研究而形成的社区分析范式无疑都将村落视为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4]。在这一场域之中,不仅个体为了自身的地位与利益而努力,同时个体在行动的过程中又与村落外的社会空间发生联系,由此推动着具体的村落场域与其它的场域发生着诸多的关联。由此,基于村落社区研究而拓展的社区分析范式通过“深描”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深入理解农村生活的自身逻辑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视角。特别是在“场域建构主义”的策略之下,由于村落、村落之外、村落中的社会事实、村民以及研究者和研究文本都具有建构性,在每一项具体的村落研究之中,它们都会“遭遇”,并共同促成了研究成果的诞生,虽然由此带来了村落研究无法回避的代表性质疑[5],但也恰恰是这种“质疑”与“抗争”破除了村落研究所暗含的“本土—他者”、“城市—农村”、“国家—社会”等二元论,让作为场域的村落真实地再现出来。这一方面为宏观社会的呈现奠定了基础(林聚任、刘翠霞,2008),另一方面对村落社区分析范式的质疑和完善也进一步成就了宗族分析范式和基层区域经济分析等范式。

毋庸置疑,中国农村社会的内容与复杂性远非村落所能包容,传统时代如此,现代性因素急速增生的现时代更是如此。因而,在学术重心下沉中生成的当代中国农村研究若以村落为单位虽然其情可谅,但若要更加全面地展现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与完整性,提升研究的解释力,就势必要求研究视野的放大和研究单位的提升。

二、成为经典的基层市场共同体研究

乔启明(1934)和杨懋春(1963)早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接受农村社会学训练时就意识到了市场体系的意义;林耀华(2000)在《金翼》中分析黄东林与张芬洲家庭发展时,已注意到了家族的发展与集市的关系;费孝通(2001)的《江村经济》也讨论了集市在乡村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杨懋春(2001)则更是在其《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中生动地描述了村庄与市场的联系。

尽管以村落为研究单位的研究者大多已意识到村庄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但在施坚雅(1998)看来,以往的研究者在过分地强调小社团的同时却未能对村庄与外界的联系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试图矫正这种只着眼于小社团的研究倾向:

“研究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由于几乎把注意力集中于村庄,除了很少的例外,都歪曲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实际。如果可以说农民是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之中,那么这个社会不是村庄而是基层市场社区。我要讨论的是,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不是由他所住的狭窄的范围决定,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施坚雅,1998)

施坚雅(1998)通过对四川盆地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实际的社会区域并不是村落,而是他所处的基层市场区域。“单纯的村落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包括大约18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这一“基层市场共同体”既是一种社会结构,同时又是一个文化载体。它与同一区域内的权力结构、宗教活动呈现紧密的关联性,而且其区域范围与通婚圈的大小基本一致;同时,基层市场区域内农民的习俗、方言、风味食品以及穿衣戴帽的方式、绣花的图案都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而不同市场区域间所使用的度量衡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基于此,施坚雅提出,基层市场共同体不仅是亲属、宗教组织、秘密社会、宗族组织、方言乃至“小传统”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农民自给自足的范畴,一个分立性相当大的社区。事实上施坚雅(1998)本人已经注意到,跨村落的宗族与基层市场社区之间存在某种互动关系,由于农民家庭的社交活动主要在他们的基层市场社区内进行而很少在其外进行,同一个市场体系内宗族间的联系可能会永久存在,而在不同基层市场区域中地方化的宗族之间的联合常常受到时间的冲击。对此,国内的人类学家也意识到,从功能上来讲,中国集镇“不是简单的市场,而是库拉圈[6]、互惠场所、夸富宴[7]的举行地、再分配的网结、社会的竞技场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王铭铭,2005)。

尽管以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基本田野研究单位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也遭到了诸多学者的深刻批评;但当一个研究单位不是被当作概念游戏而是被视作收集资料的方法时,那些问题就可以相对淡化,基层市场共同体仍然可以视作一个比较有效的田野研究的选择单位。以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研究单位,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诸多的启示,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分析和解释中国乡村市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构建和运行的综合理论模式。费正清(2000)将施坚雅关于“基层市场共同体”的概念表述为“集市社会”,它“既是一个经济单元,又是一个社交世界”,“这些旧的集市社会已经成为组织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天然基地”。在费正清眼里,集市社会是了解中国社会本质的一扇窗口。施坚雅的集市体系研究显然也对孔飞力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孔飞力(1990)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便力图强调市场共同体与团练组织之间的关联性。对此,孔飞力亦不讳言,称赞“施坚雅的中国集市研究的杰出成就,将社会层次和非正式农村组织等等复杂情况与人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勾划出的活动范围联系了起来”,而孔飞力对中华帝国晚期地方武装的兴起与基层市场的关系的关注则直接受到了施坚雅相关论点的启发。在对湖南临湘团练结构进行个案研究时,孔飞力承认“采用了施坚雅的集市规模的分级方案”,又称“在其他地区,我们也发现了集市结构与地方武装相关联的充足证据”(孔飞力,1990)。目前国内有学者以乡村集市为基础展开对韩江中上游客家传统社会经济的研究,研究者之所以将乡村集市确立为研究重点,也主要受到了施坚雅的影响。因为乡村集市作为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重要的研究切入点,以定期集市为主要特征的墟镇又是观察更大区域社会结构的参照系。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乡村经济组织单位和基层社会结构的组成之一,直接扎根于乡土社会,与地方宗族、庙宇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深入揭示这三者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解读客家传统乡村社会的关键所在(周建新,2003)。

施坚雅的基层市场共同体研究对美国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吊诡的是,其原本只是试图矫正人类学家只顾小社团研究倾向的努力,却使得“一整代的美国史学家都以为中国的村庄,在经济上、社会上都高度结合于大的贸易体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史理论家西达·斯科波尔:

“……我们必须留心,传统中国共同体的基本单位并非个体村落,……而是包括一组村庄的市场共同体。……虽然农民在个体村庄内居住和工作,但市场共同体才是他们真正的世界。他们经常到定期集市作买卖,取得工匠的服务、贷款、参加宗教仪式,以及寻找婚姻对象。”(转引自黄宗智,2000)

受施坚雅对于乡村市场研究的影响,庄英章(2000)在其《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一书中通过对林圯埔这一集市区域中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在一个长时间内生态的、经济的及社会文化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一研究路径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台湾人类学研究中过于“注重小社区的现时状态之研究,根据功能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种种现象,而忽略了较大区域的研究”状况的反思与突破。

将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研究单位,在学术界日渐引起重视的同时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质疑。基层市场共同体虽然被施坚雅看作小农的“自足的世界”,但由于没有得到其它调查材料的佐证,施坚雅的研究结论并不能被简单地推广到全中国。以农民的社交观为例,黄宗智(2000)研究发现,在华北平原,村庄仍然是农民生活的界限。对于这种不同于施坚雅根据四川盆地调查所得结论的论断,黄宗智(2000)并未断然地否定“基层市场共同体”的合理性,而是探究了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即两地居住型式的不同(华北平原的房屋集结成一大群,成都平原则由很多分散的坝组成)与商品化程度的不同(四川盆地的商品化程度比华北平原高很多),“两个区域的这些差异——在居住型式上及商品化程度——使人联想到市场对四川盆地小农生活的影响,可能确实大于村庄共同体,但在华北平原上则未必如此”。

虽然基层市场共同体的分析框架也受到中外学者的质疑[8],但是它确实提醒汉学人类学家需要关注一个方法论的困境,即社会人类学家所研究的小型社区一方面是大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整地“代表”中国现实,它们最多只是一种关于中国的“地方性知识”(王铭铭,2005)。同时,施坚雅以其独特的方式向研究者们展示了经济区域分析范式在中国农村田野研究中所呈现出的不同于村落研究范式与宗族研究范式的异样图景。这种图景不仅是以追求异文化的传统人类学者所忽视的,同时也是过于关注现代性和权力关系的农村社会学、政治学学者所未能重视的。

三、方兴未艾的乡(镇)研究

以乡(镇)作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中国的农村社会则至少可以追溯到许烺光。许烺光(2001)的《祖荫下》即是以云南的喜洲镇为研究单位来分析当地乡村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人格与社会流动。但许烺光的研究显然只是吴文藻“社区”研究的不自觉拓展,虽然他在无意之中开创了以乡(镇)为研究单位的先河,但其却未能对乡(镇)作为一级农村研究单位展开足够的理论反思。真正自觉地反思以乡(镇)作为中国农村研究基本单位的学者是日本学者福武直。福武直在同一时期出版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构造》一书中重点考察了华中地区自然村落与城镇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的政治、经济基础、宗教关系,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村落共同体”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情,村落既不是封闭化的,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社会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在否认“村落共同体”的基础上,福武直提出了“乡镇共同体”的概念,他将“共同体”理解为农民基本生活得以维持的农户聚集区域,乡(镇)即是这样一个区域,在此区域之内,农民跨越村落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与市场交换(转引自郑浩澜,2006)。

虽然福武直提出了“乡镇共同体”的研究单位,但其却未能开展有效的研究。1984年初,费孝通在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之后,郑重地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小城镇包含了“大问题”。对于费孝通个人来说,小城镇研究将他的社区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层面,一个新的研究单位。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小城镇凝结了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种种矛盾。自1979年中国农村实行改革以来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都与小城镇联系在一起。在费孝通看来,选择小城镇作为社区研究的单位,不仅可以揭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从中也可以看到隐含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从小城镇出发进行研究将更容易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事实也是如此。正是对小城镇研究的拓展,费孝通展开了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体系的研究(丁元竹,1995)。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在延承费孝通小城镇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发现小城镇的建设与乡镇企业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乡镇政府的运作紧密相连。因此,他们进一步拓展了对若干个案乡(镇)系统而规范的社区调查,特别对乡(镇)的行政、经济与其它各类经济组织进行了重点研究(马戎、刘世定、邱泽奇,2000a;马戎、刘世定、邱泽奇,2000b)。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诸多学者对乡(镇)的田野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本土乡(镇)研究的发展。

萧风霞(1989)的《华南的代理人和受害者:乡村革命的协从》可以看作是对乡级社区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然而,她的研究虽然以珠江三角洲一个乡级社区的调查结果来展现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注,却并没有对乡级的政治权力给予充分重视,仍然将乡与村统一起来进行分析,没有扩展研究单位的自觉。

吴毅先生的《小镇喧嚣》可谓是真正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位有意识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吴毅(2007b)在完成了对双村长时段、历时态的记述后,以对当下“乡域政治”运作过程的展示与剖析为希冀推出了《小镇喧嚣》。在《小镇喧嚣》中,吴毅虽然坚持其一贯的个案研究传统,但是将基本的分析单位由村落提升到了乡(镇),正式提出将“乡域”作为农村政治的研究单位。在他看来,对于微观政治研究而言,村庄政治并不能包容农村政治的全部内涵,至少现代意义上的官僚科层体制及其规范性运作过程这些重要环节在村庄场域内是缺失的(丁卫,2008)。“乡域”的概念孕育着一个突破,它为在较村落更为宏观的时空场域中探讨农村政治提供了可能。

当前,乡(镇)作为一个基本的田野研究单位已经为部分研究者们所重视。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乡(镇)与中国农村政治的发展与运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基层政治过程未必能为村庄所包容,相对而言,将研究单位由村庄提升到乡(镇)不仅更贴近现代民族—国家大体系背景下的乡村基层政治特征,同时对于乡(镇)政治的考察无疑也更能够“体现出乡村基层政治在体制与非体制、结构与非结构以及制度与文化的贯通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时空统一性和完整性(吴毅,2007b)。

将乡(镇)作为基本的田野研究单位同时也与政权建设的分析框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关系。学者们通常认为,乡(镇)组织本身就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部分,是国家权力下沉的一个表现,因此对乡(镇)的研究则更有助于理解国家政权的运作。而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也再次助长了对乡(镇)的田野研究,因为乡(镇)政权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其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国家的力量与社会的力量在这里直接汇合与接触,对于乡(镇)运作的研究不仅可以呈现国家与社会的边界,而且可以再现两者之间的互动与交融。这种“乡域政治”的研究不仅克服了“村庄政治研究在时空展示上的局限”,而且部分地解决了“县域政治研究在田野操作中的困难”;它不仅凸显了“一定时空关系网络中事件—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社区整体感”,而且有助于展现乡(镇)、村、组各个层级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吴毅,2007b)。

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的田野研究已作出了不少努力,特别是政治学学者在此领域的探索,以至于“乡(镇)共同体分析范式”的雏形正在逐渐形成。不过,作为一种分析范式,“乡镇共同体”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明晰。例如,在顾及到国家力量对乡(镇)共同体的影响之外,如何确立乡(镇)共同体内部的多元化主体,如何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探寻乡(镇)共同体内部分化与整合的机制,以及确立转型中乡(镇)共同体的变迁路径等?只有这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乡(镇)共同体的分析范式才能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与接纳。

四、有待深入拓展的县域研究

对县域的研究虽然不像对其它研究单位的研究那般出众,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科学恢复和发展的30年间,对县的研究一直未曾断裂,并推动县域政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苑丰,2008)。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的2700余年里,县一直被作为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作为一个有着长期历史整合的有机社会,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被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它是基层意义上最完备的“国家”(樊红敏,2008)。

当前学术界对于县这一研究单位的的重视部分缘于农村社会的改革。于建嵘(2007)认为,农村综合治理改革的突破口在县。因为乡(镇)虽然是一级政府,但不是完整的政府,人大没有办法开会,没有检察院、法院和公安,诸多职能其都无法承担。所以农村社会改革不能总抓着乡(镇)这一方面来做文章,乡(镇)改革一定要和整个县的改革相结合。

虽然围绕县域展开了诸多的研究,但真正将县作为一个分析单位提出来的还是杨雪冬先生。杨雪冬(2006)将“县”赋予了其研究中国社会的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地位:

“从政治体制整体来看,县并不属于微观制度,因为它不是整个体制的最低端,更不属于宏观制度,因为其影响不是跨区域的,应该归为中观制度。这种中观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其有一定的人口和地理规模,拥有完整的政治行政功能,可以反映出国家行为的一致性和制度的整体性;二是其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交接面上,与其他更高层次的政治单位相比,和微观社会组织的联系更直接、密切,运行也更具有多样性。”(杨雪冬,2006)

正是由于县的这种中观性,以及其在中国整个政治体制中的转承角色,以县为单位的研究“不仅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整个体制的运行和变迁,而且能够较为集中地体现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杨雪冬,2006)。杨雪冬将县区分为五个维度,即作为地理—文化单位的县、作为区域市场的县、作为行政层级的县、作为政治系统的县以及作为政治主体的县,进而论述了以县为单位的分析框架在理解20世纪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权力在乡村社会中实现形式转型的形态以及乡村社会与国家形态的交互作用: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县不仅是整个政治行政框架中层次最低的、最完整的正式制度综合体,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化的最小单位,更是国家与社会互动边界上最完整的国家单位。通过对县的考察和研究,我们既可以看到制度的统一性及其结构性特征,也能够看到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过程,更能够清晰地看到制度中的能动者,制度运行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背后的要素。”(杨雪冬,2006)

基于对一个县的个案分析,杨雪冬先生(2002)提出了县域的基本框架,即对县的研究应该把它放在城市化、分权化、民主化以及依法治国进程的背景下,将其划分为制度结构和制度主体两种形态,然后按照以下三个路径进行。第一个路径是把县作为一个制度主体进行分析,从纵向(它与乡(镇)、市、省乃至中央的关系)以及横向(它与同一个地区或市内其它县的关系)上研究它和其他制度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个路径实际上研究的是县在整个制度结构中的地位。第二个路径是把县作为一个制度单位框架,分析在县的范围内各种关系的形成、调整以及变革情况。按这个路径进行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县这个单位来折射整个体制的运行以及体制在不同县域下的变异;第三种路径则是将前两种路径结合在一起,既要分析县在制度中的主体间关系,也要探讨不同县所形成的主体间关系,并分别分析其原因(杨雪冬,2006)。

县作为一个田野研究单位的提出,与全面展现农村社会复杂性与丰富性的学术需求有关。以政治研究为例,与“村治”和“乡政”相比较,以县为单位进行的考察将更加完整和体系化。同时,国家政权建设的分析框架也是促成县作为田野研究单位的理论动因。因为只有县才具有完整的科层制意义上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基础,这一组织架构和运行基础在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构成了基本的“问题域”。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坚持以田野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县政”,势必会遭遇到单个研究者不易把握的问题,结果是,对于“县政”的田野研究往往因为研究者无暇兼顾结构和过程这两方面而呈现出“非驴非马”的状况。可以说,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比较成功的以田野方法所做的“县政”研究。当前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关于当代县级政治的研究著作都始终未能摆脱以科层化体制描述替代对应政治过程分析的困境[9]。

县作为一个田野研究的单位,它呈现出比村落、基层市场共同体和乡(镇)更丰富的农村图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县政府是一级完整的行政组织,因而对县域的田野研究更能够完整、全面地探讨国家、制度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但同时也因为县内地域的广阔,单个的研究者不可能轻易地把握县域农村的全部图景。因而,研究者往往在田野研究中无法兼顾结构和过程这两方面,从而有可能既无法很好发挥田野研究揭示复杂情态的优势,又自废了制度性分析的长处。

五、结语

对于田野研究单位的确定,虽然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但具体的选择往往受研究者的研究主题及其所采用的分析范式的影响(见表1)。当研究者试图进入农村社会时,村落社区成为其确定田野研究单位的首选。无论是“以小见大”的缩影论研究者还是类型化的比较研究者,都看中了村落社区个案研究有利于展现出农村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优势。但是,这种强调村落社区内部社会联系而忽视村落内外经济联系的研究思路必然要受到经济人类学学者的质疑与拷问。以施坚雅为代表的学者将田野研究的单位拓展到基层市场共同体就是这种质疑与反思的实践。与强调社会视角和经济视角不同,政权建设研究范式明显加大了对制度与结构的重视,其对政治发展与政治运作的分析必然要求加强对农村政权组织的分析。立足点是强调科层性还是强调科层性与乡土性之间互动的差异性,区隔出了县和乡(镇)两个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

表1

不同田野研究单位的比较

研究单位

经典文献的作者

费孝通

林耀华

杨懋春

施坚雅

许烺光

福武直

杨雪冬

研究旨趣

社区生活

经济

科层性与乡土性之间的互动

科层性

主要学科视角

社会学

人类学

政治学

人类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政治学

社会学

分析范式

村落

基层市场共同体

乡(镇)

社区分析范式 经济区域分析范式

乡(镇)共同体分析范式

县域分析范式 县

与以村落和基层市场共同体为田野研究单位所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社区分析范式和经济区域分析范式不同,以乡(镇)和县为单位的田野研究正在酝酿(或可能酝酿出)新的农村分析范式——乡(镇)共同体分析范式和县域分析范式。已经呈现出一定雏形的乡(镇)共同体分析范式虽然以制度主义的视角考察了作为科层制底层的乡(镇)基层政权组织运作,以及“乡域政治”在科层性与乡土性之间的交融图景。但是要想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乡镇共同体”的分析范式还必须做到能透析共同体内部的多元主体,厘清其结构关系,并在田野研究中打通宏观与微观、国家与地方、体制与非体制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乡村基层政治在体制与非体制、结构与非结构及制度与文化的贯通方面所呈现出来时空统一性和完整性(吴毅,2007b)。如果说基于乡(镇)的田野研究令乡(镇)共同体分析范式的雏形开始浮现,那么以县为单位的田野研究则只是提供了“县域分析范式”(姑且这样称呼)诞生的可能。要使“县域分析范式”真正得以产生,研究者至少应该确定县域分析范式的基本元素及框架,即县域内组织与群体的构成、属性及其关系,不同组织、群体实践逻辑的异同以及科层制同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关系等等。

虽然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同研究者的研究主题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是研究者依据研究主题选择具体的研究单位时,仍然有必要对研究单位本身作出深入反思。以村落为单位的田野研究虽然有助于理解一个社区范围的社会结构及文化特征,并能够从“小地方”窥见到“大社会”,但缺乏时空拓展性的先天不足使其备受争议。以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基本单位的研究虽然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诸多启示,但由此而建构出来的一套分析和解释中国农村社会构建和运行的综合理论模式却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质疑。基于对村落田野研究单位的反思,乡(镇)作为田野研究的单位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已经高度官僚化、科层化和部门化的县级单位来说,乡(镇)无疑更能体现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体制性与非体制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以及制度与文化的贯通方面所呈现出的时空统一性和完整性(吴毅,2007b),但乡(镇)本身的代表性也是学者们质疑的一个方面,同时当田野的地域从村落提升到乡(镇)时,社区生活研究的完整性随即被大打折扣。而以县为研究单位的田野研究无疑进一步放大了乡(镇)在社区生活完整性上的不足,同时也使得田野研究的方法无从切入,尽管其在完整的意义上更好地呈现了国家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就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进行研究,其结论也可能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局面。以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为例,如果是将村庄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所看到的往往是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乡土性的一面,而容易忽视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中的存在;相反,如果以乡(镇)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虽然有利于对国家因素的观察与分析,但同时也容易忽视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那些乡土和日常生活的因素,从而导致对农村日常生活自主性的低估(孙立平,2000)。因此,学者们在研究中也都一直在谨慎地选择着具体的田野研究单位。

总之,各个田野研究单位的利弊往往发生在具体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应结合特定的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的主题及适用的分析框架选择合理的田野研究单位,并对其作出自觉的方法论反思。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其研究更契合于农村社会的真实。

参考文献

〔1〕Oi, Jean: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2〕Kottak, Conrad Phillip: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4.〔3〕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4〕Maurice Freedman: 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No.1, 1963.〔5〕Maurice Freedma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6〕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王曙光:《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10〕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0年。

〔12〕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5〕[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6〕[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

〔18〕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吴毅:《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a.年第4期。

〔2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

〔2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4〕杨俊凯:《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学海》2003年第5期。

〔25〕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

〔27〕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28〕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

〔29〕[美]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0〕林聚任、刘翠霞:《走近村落、超越村落——中国村落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反思》,载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31〕乔启明:《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南京金陵大学<农林丛刊>》1937年第23期。

〔32〕杨懋春:《中国的集镇制度与乡村生活》,《社会学刊》1963年第1期。

〔3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4〕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5〕周建新:《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6〕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37〕庄英章:《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刘永华:《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39〕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发行,2001年。

〔40〕郑浩澜:《“村落共同体”与乡村变革——日本学术界中国农村研究述评》,载于吴毅(主编):《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1〕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华夏出版社,2000a年。

〔43〕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b年。

〔4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2007b年。

〔45〕苑丰:《近30年中国县政研究综述》,《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46〕樊红敏:《县域政治运作形态学分析——河南省H市日常权力实践观察》,《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47〕于建嵘:《农村综合改革的落脚点应是“强县”》,《农民日报》2007年7月25日。

〔48〕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力、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9〕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0〕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本文部分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与吴毅教授的讨论,感谢郑丹丹博士阅读了原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文中的错误由作者本人承担。

[1]“范式”这一概念,在1970年库恩提出之后,斯图尔特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即范式是信仰、价值、程序以及在科学家群体中被共同认可的以往科学成就的集合,范式指导他们的研究活动,他们在自己的学术训练和相同的研究经验中获得对这种范式的认知(转引自周晓虹,2006)。

[2]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一个处于当代社会场景中的微小的村落社区,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近现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同步。因此,通过对一个村落社区发展历史进行叙述,可以展现出现代国家权力不断向乡村渗透的过程,即通过“小地方”的分析能够达到研究“大社会”的目的。

[3]所谓“嵌入式观察”,即在一个村庄呆上不长时间即寻求理解模式的表达,并以此模式作为对下一个调查村庄进行观察和模式提炼的参照。此种观察法极容易导致循环性理论模式的产生和模式之间的相互循环论证。

[4]“场域”(field)概念为布迪厄所创设,他认为“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者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也即,“场域”的基本含义只是指产生于特定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参见布迪厄、华康德,1998)

[5]关于村落研究的代表性质疑问题,本人在《个案研究的意义及其研究拓展——兼论中国农村的社区研究传统》一文中进行了专门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6]库拉圈(kula ring)是马林诺夫斯基(2002)在《西太平洋的探险者》中描述的新几内亚东部特洛布里恩德群岛的一种交易形式。在这里,邻近的岛屿基本上构成了一个交易圆圈。后有研究者认为,库拉圈不仅仅具有经济的意义,还可维持各岛的和平,消除紧张和敌对,是包括仪式、交换、巫术、旅行、社会关系、社会整合等在内的复杂综合体(参见哈维兰,1987)。

[7]夸富宴(potlatch)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予以细致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科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在一次夸富宴仪式中,地方上的首领会以看似非常浪费的方式,把他们所拥有的大量的物品和财产都拿出来分掉。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参见Kottak,1994)。

[8]面对汉学界的批评,施坚雅对自己的理论作出了不断的修正。1971年,他提出了一个以村庄(而不是以集市)为中心单位的分析模式。他似乎有意把红枪会一类的现象包含在内,又似乎有意矫正自己以往过分强调“基层市场共同体”的偏颇。这个以村庄为主要社会单位的模式认为,一个自然村庄要经过“开放”和“封闭”的“周期”(转引自刘永华,1993)。

[9] 参见杨雪冬(2002)和周庆智(2004)等。

篇3: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范文

在听、说、读、写四种交际能力中, 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某些学生词汇、句型、语法知识掌握了不少, 却写不出表意明确、连贯顺畅的文章, 这表明学生缺乏足够的语篇知识。语篇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语篇特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结构性, 句子本身的结构, 如主位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 不同的句子中不同成分接关系。本文通过主位结构理论分析大学英语四级范文, 探讨主位理论对英语写作的意义。

2、主位结构理论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2.1、主位、述位理论的概述

最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休斯。他把位于句首的成分称为主位, 把其他部分称为述位。后来韩礼德从功能的角度对主位进行界定, 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 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是主位所说的话, 是话语的核心内容。

2.2、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联系表现在从主位到述位的不断渐进的过程, 句子与句子主述位次之的相互联系、照应、衔接和过渡关系构成了“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一致型

述位一致型

延续型

交叉型

3、四级英语范文的主位结构分析

(1) One (T1) can find visitors enjoying the scenery in university campus (R1) . (2) During the Holidays, many University campuses (T2) become popular tourist sites (R2) . (3) In my opinion, university campus (T3) should be open to tourists (R3) . (4) In fact, there are many r parks (T4) , all of them better than the scenery in the Universities (R4) . (5)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T5) prefer visiting here (R5) ? (6) That's because it (T6) is a dream goal for many Chinese parents and young students (R6) . (7) Besides, as tourists come to visit universities (T7) , these universities can widen influence as well (R7) (8) and they (T8) can make profit from the tourism (R8) . (9) In a word, I think the university campus (T9) should be open to the tourists (R9) . (2005年12月四月)

主位排序

这是一篇三段式作文, 从全文的9个主位的排列看出作者思路行文发展方向:引言段:T1和T2提出现象 (游客参观大学校园) 。T3阐明对现象观点 (大学校园应该对游客开放) 。主体段:T4→T6和T7→T8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举例说明:游客喜欢参观大学校园的原因, 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学校园应该对游客开放。结尾段:T9和T3观点遥相呼应, 使文章结尾紧扣主题, 形成完整连贯的语篇。

主位推进模式

从分析可以看出, 语篇采用延续型、平行型、集中型及多种主位推进模式混合使用。从主位推进模式可以看出主要从上一句的述位中选择某一个信息来作为下一句的已知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同一个话题进行阐述。通过使用以上的主位推进模式, 使得全文结构严谨, 前后呼应, 主位推动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语篇的发展, 使语篇脉络清晰。

4、结语

通过对四级范文的分析, 对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多启示。写作文从语篇的角度进行构思, 合理安排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衔接和连贯重要保证。语篇中的主位序列具有延续性, 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正是由主位序列这种承上启下的功能来实现的。英语写作教学已有许多方法, 但作为写作的整体构思主位推进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摘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阐述主述位理论, 运用主位推进理论对四级英语范文分析, 说明主位推进模式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意义, 并指出主位推进模式对写作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主位推进,衔接,连贯,英语范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M].OUP, 1985.

篇4: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范文

新加坡虽是个美丽的国家,究竟地方太小,范文芳红遍半边天仍是不够满足,近期频频出击台湾市场,既抢名气又抢钱。说来台湾观众对范文芳的印象,应该来自一支欧蕾(保养品)广告,广告中那个掉了护照,并被称赞:“台湾的女孩都像你那么漂亮吗?”的女孩正是星岛丽人范文芳。没有一点肤色黝黑、轮廓明显的“马来样”的范文芳,细致可人的模样为她赢得不少广告筹码。近日由她代言的“每日C”果汁,在台湾各大频道的强打之下,已创下了超纪录一亿瓶的销量。

身高171公分的范文芳是模特儿出身,所以对服装造型自然颇有研究,一向爱逛街购物的她便获得了SHOPPING皇后的美称。范文芳今年6月国语新专辑《想你》的造型工作,便是由她自己担纲,唱片封面上别出心裁的“布袋装”可看出她极具品味的眼光。此装正面看似普通,背后瞧去却已相当暴露,香肩、美背及长腿,还有吹弹可破的肌肤,充分将范文芳的好身段衬托出来。也许是第一次穿这样大胆的服装吧,拍照时范小姐除了让女化妆师接近她之外,其他工作人员都得退避三舍,可是费了老鼻子劲。这个专辑的主打歌《LUV三次方》有些佛朗迪乐团的味道,音乐风格据说很不赖。

今年年初范文芳曾以国语专辑《逛街》来台湾探星路,但唱片成绩平平,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现在有“每日C”果汁广告的大曝光率,又有“新视”在先后播出她演的电视剧,应该越来越有人气。最近随大碟发片举办的几场签名会上,范文芳意外发现现场人潮汹涌,真是令她心花怒放。

篇5:比亚迪汽车市场分析分析(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1.如何看待近期发生的“退网”事件

2.面对奇瑞的多品牌战略比亚迪为何选择单一品牌战略

二.公司介绍

1.公司简介.品牌名称:比亚迪 简称:B Y D 所属地区:广东深圳 创立年份:1995

英文名称:build your dreams 总裁:王传福

所属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释义:成就你的梦想

2.发展历程

1995年2月,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员工20人左右 1998年12月,通过ISO9001认证;同年,比亚迪公司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欧洲分公司成立

1999年4月,香港分公司成立;同年10月,初步建立深圳工业园(葵涌)并开始投入使用;葵涌工业园是一座设计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园,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2002年7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0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2004年7月17日比亚迪上海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竣工,并成功完成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的重点项目—碰撞实验室建成后的首次整车碰撞实验

2005年9月22日F3采取分站上市,在济南首发,杭州、深圳也陆续上市,打破了大多数厂家上市常规,成为汽车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2006年6月,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KM,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汽车在深圳举行比亚迪汽车深圳现代化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这标志着比亚迪汽车进军中高级轿车市场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2009年7月24日,比亚迪成功收购湖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比亚迪将落户洛杉矶。

3.公司文化

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矢志与员工一起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快乐。比亚迪坚持不懈,逐步打造“平等、务实、激情、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比亚迪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倡导“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家文化”,提倡管理不仅要“人性化”,更要“家人化”。公司努力营造亲近、和善的工作环境,提供家一样的饮食、住宿等基本需求服 务,开展体验式、传帮带式的培训,建立通畅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

4.社会责任

比亚迪在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同时,把关心社会建设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始终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赈灾救危、捐学资教、社会安定、支持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2007年,在公司总裁王传福的指示和领导下,决定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用于创办比亚迪儿童福利院,并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负责整个项目。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公司密切关注着灾情的变化和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在第一时间紧急捐助了1000万元现金。

三.产品介绍

F3: 宁静、清洁、低排放

F3R:两厢中级轿车,超凡动力,超凡安全,超酷外形 F6:外形大气流畅而又前后呼应 沉稳踏实兼具动感时尚 F0:微型车 十分适合刚刚毕业的年轻人 G3: 整体内饰设计典雅大方 环保节能

M6: 是比亚迪汽车最高端的一款旗舰产品,定位为“商用、政用、家用三栖尊崇座驾”。

L3: 动感时尚外观 强劲澎湃的动力 丰富的高端配置 S8:运动风格 豪华内饰 高科技人性化配置 DM: 采用了混合动力 双模系统 经济环保

四.市场环境分析

☆SWOT分析:

优势S:

1、其最为核心:BYD的电池技术、注重环保概念,存在进一步差异化对手的可能,为其稍后推出电动跑车直接差异化对手提供了可能

2、BYD强有力的研发能力及成熟的团队

3、比亚迪汽车性价比非常高,耗油量非常低,造型时尚,给人以动感活力的视觉冲击。

劣势W:

1、在运动跑车方面无品牌优势

2、汽车技术起步晚,积累较少模仿跟随较多车型创新优势少

3、相对于国际公司其广告投入及质量无优势、服务暂无优势、开发上市速度无优势、水平管理执行存在差距

4、其成本控制与日韩等汽车品牌存在差距

机会O:

1、潜力巨大的资本市场

2、资本市场和科技市场的机会

3、国家对于发展名族自主品牌的政策支持

4、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威胁T:

1、行业内竞争激烈

2、宏观政策和环境的影响

3、消费环境的影响

☆波特竞争分析

潜在竞争者:

规模经济: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为达到起始规模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的壁垒。

技术优势:新进入者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资本壁垒:资本密集度高,对资本融资的依赖性很大。新进入者往往由于知名度较低或信用程度不好,筹资或融资较为困难。

行政限制:我国政府对于轿车实施了严格的行政进入限制,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和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

替代者: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电动汽车是普通汽车的的替代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上市对现有燃油汽车形成极大威胁,进一步加剧汽车行业的竞争

行业原有竞争者:作为同样定位于中低端汽车市场的企业来说,其行业主要竞争者是奇瑞

供应商:主要有两方面,制造轿车本身的原材料供应商由于数量众多,议价能力较弱: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零部件都有一定的私有技术,因而零部件供应商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由于单个顾客消费量在企业总销售额中占极大的比重,因此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比较弱

五.战略选择:精准营销,立体传播

精确的市场定位 有效的营销推广:目前比亚迪和国内的众多媒体都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为了达到传播的最大化,比亚迪采取整合传播和立体传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立体化的传播,针对消费群体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媒体,清楚准确的把产品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从而来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更高的客户体验:比亚迪提供个性化产品及服务,体现出它关注消费者体验。比亚迪的新车上市活动中很引人注意的一点就是,它将不同的消费群体区别开来,并且结合自身服务于不同消费者的能力,制定出不同的推广和上市计划,体现出了比亚迪关注客户体验的宗旨。

六.市场定位

主要定位与中低层次的消费者

外形动感时尚,价格实惠非常适合事业刚起步的年轻消费者,个体户小老板 代表车型:F3,F3R,F6

个别车型有先进技术,价格较高,适合于中产白领和酷爱时尚的企业家 代表车型:S8,S6,M6

七.策略选择

产品:不同车型设计的PLC有所不同

例如F3的PLC设计为5年,F0的PLC设计为4年,在产品生命结束后即推出相应车系的换代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价格:涨价,降价,价格不变

比亚迪汽车在每年的销售淡季、旺季都会根据细分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价格调整,合理的价格调整不但能保证产品的销量,同时也能保证市场中产品的竞争力

渠道:按文化及消费水平划分为九个营销大区

在渠道建设上主要针对A1、A2、B1、B2及C1市场进行渠道开发,A3、B2、C2、C3市场主要由其上级经销商开发,对4S经销商均有下级二三线城市及乡镇市场的渠道开发要求。

促销: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

针对汽车行业存在淡旺季的特点,在旺季来临之前一个月,比亚迪汽车在全国各个市场就开始进行媒体覆盖,同时厂家也会针对不同区域的反馈与需求制定不同的促销策略。

八.问题解决

问题一解决:如何看待近期发生的“退网”事件

背景:市场的理性回归,使得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众多自主车企目标虚高。起因:主要是由于比亚迪对于经销商渠道不够保护,过度压榨造成的;比亚迪的商务政策有诸多问题,导致众多经销商被套

分析:这次“退网”事件反应的是比亚迪背后的销售渠道管理混乱 解决:精简销售渠道和与其他企业一起联建汽车超市

问题二解决:面对奇瑞的多品牌战略比亚迪为何选择单一品牌战略 1.单一品牌结构简单、清晰 2.可以节省品牌传播的费用

3.多品牌的成本较高,资源比较分散,对品牌的管理与协调要求较高

目录

一、问题提出 „„„„„„„„„„„„„„„„„„„„ 1

二、公司简介 „„„„„„„„„„„„„„„„„„„„ 1

(一)发展历程 „„„„„„„„„„„„„„„„„„„„ 1

(二)文化责任 „„„„„„„„„„„„„„„„„„„„ 2

三、产品介绍 „„„„„„„„„„„„„„„„„„„„ 2

(一)主要车型 „„„„„„„„„„„„„„„„„„„ 2

四、环境分析 „„„„„„„„„„„„„„„„„„„„ 3

(一)SWTO分析 ………………………………………………… 3

(二)波特分析 „„„„„„„„„„„„„„„„„„„ 4

五、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 5

(一)战略选择 „„„„„„„„„„„„„„„„„„„ 5

(二)市场定位 „„„„„„„„„„„„„„„„„„„ 5

(三)4P策略 „„„„„„„„„„„„„„„„„„„ 5

六、问题解决 „„„„„„„„„„„„„„„„„„„„ 6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市场分析报告

题目:比亚迪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院 系: 信息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

小组成员: 江小龙(20081882013)许明(20081882041)指导老师: 冯一刚

篇6:大米市场SWOT分析[范文]

一、strengths(优势)

1、我在这方 面的定价比较的低;地理位置比较的优越、对于大米的需求量比较的大。

2、品牌的知名度也比较的高,达到了一些特定的一些硬条件,比较的具有 竞争优势。

二、weaknesses(劣势)

1、由于资产有限,不敢乱用,在产品研发方便投入不够,不敢过于的去自主研发和 技术购买,导致自己在生产高档产品方便十分的弱,根本不能够生产高档,只能够生 产中低档次。

2、经过两年的实战,相当于其他的竞 争者,本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以及品牌深度还是十分的弱,存在的差距也比较的大;有 待进一步加大它的广告媒体宣传。

三、opportunitie s(机会)

1、客户群的扩大趋势或产品细分市场

2、市场需求增长强劲,可快速扩张

3、我们可以向其他地理区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四、hreats(威胁)

1、在这个竞争十分 激烈的市场、新竞争及新竞争对手 将会十分的多种多样。

2、新研发的替代品抢占本公司销售额

3、主要产品市场增长率下降

4、人口特征,社会消费 方式的不利变动,使我们的销售存在不乐观的情况。

上一篇:人教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下一篇:饭店圣诞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