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

2024-05-11

心灵深处(精选十篇)

心灵深处 篇1

你总是在画室里。怪诞的想像拌上离奇的色彩,和成了最明媚的图像。梵·高,你就像你的《向日葵》一样,尽情地施展你的快乐。

可世界这么大,竟无人能看懂你的画,一生的穷困潦倒让你不堪重负。

本来,可以不这样的,你的资料告诉后来人,你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家族,你可以炒作你的画,把你的艺术像商品一样出售。

但你不要,你在心中说:“我画的是艺术,不是商品!”

你是对的,心灵深处的选择是不会错的……

树林中传来一声声清脆的打铁声, 与泉鸣风飒融为天籁。

嵇康, 你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 就等于把矛头指向了司马氏, 你还能继续如此悠闲吗?

回答我的仍是打铁声, 只有打铁声……

我明白, 你是一定要写的, 因为你不能容忍有一个志趣不同的朋友。这封信中, 你的品质、才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能如此, 足矣!

于是, 刑场上, 不管百姓的哀泣, 也不管司马氏等人的狞笑, 你仍是那么干净、孤傲,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丝毫畏惧。只是一曲《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 无人能再演绎了。

这心灵深处的选择, 是不会错的……

吟诵着“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最强音, 三闾大夫行走在汨罗江畔。没有香草美人, 望舒、飞廉也不曾出现, 你的美政理想在昏君手下注定无法实施。

无奈, 只有留下衣袂飘飘的华想。

可你又一次对了, 又一次与你的美政一样被铭记了, 因为, 它们同是心灵深处选择的产物!

怀想先贤,只想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尊重心灵深处的选择,有没有听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太多太多,让我们迷惑,但那些浮华的物质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尊重心灵深处的选择,你会发现,那是对的。因为,那才是真的……

心灵深处记忆深处作文500字 篇2

记得那是一个阴暗的下午,我们全家都坐在餐桌前吃晚饭。我一看到餐桌上的“大蒜肉丝”就倒胃,再一闻,哦!我的神,那味道难道是人能够忍受的吗?我屏住呼吸,正准备拿起筷子,奶奶就夹了一大堆大蒜肉丝放在了我的碗里,还苦口婆心地说:“大蒜好,对身体好,多吃……我用筷子拨开上面那堆大蒜肉丝,吃下面的白饭。吃到最后,是吃了一半,剩了一半,我把筷子往腕上一搭,站起来,准备溜走。

在我家,爷爷最不允许家人剩饭,因为他从小吃过苦,懂得珍惜,可是我呢?正好相反,不但没有吃过苦,而且从不知道苦,所以就不会珍惜了。爷爷看到了我剩下的米饭,大喝一声,”又剩饭了,快吃掉,绝不能浪费!“不嘛,肚子里的东西已经要漫出来了。”我做了一个夸张的动作,“快吃,想当年……”哦,又开始忆苦思甜了,“快打住,我吃,行了吧。”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拿起筷子,捧起饭碗,眼睛一闭,嘴巴一张,筷子一动,嚼也不敢嚼,直接咽了下去,“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你要学会珍惜啊!”爷爷语重心长地说。

心灵深处的呼唤 篇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但不忘国耻,积极投入音乐创作之中的故事。在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文章题目来自肖邦去世之前所说的:“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 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3~6自然段讲的事情则发生在异国他乡。全文分为送别、写曲、工作和长眠四个部分,其中送别的场面尤为感人。

课文先写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19世纪初,波兰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被沙皇俄国占领,文中用“深渊”来表达波兰人民的痛苦。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反抗不是直接拼杀。他要反抗,要为祖国波兰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创作出更多能够激发起祖国人民斗志的音乐作品,所以他必须走。这走不是躲避,不是怕死,而是一种更好的战斗。但是这种战斗毕竟不是直接的,所以不到迫不得已,肖邦是不走的,他的走是“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满怀悲愤” “不得不”刻画出了一个紧握双拳,眼中喷射出怒火,而又不得不强忍悲痛的勇士形象。

肖邦的亲朋好友知道肖邦远赴他乡的使命是神圣的,因此,大家都来为他送行。这个场面是激动人心的。“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咏唱什么?《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内容一定是充满深情的,一定是让肖邦永远牢记故国家乡的,一定是对肖邦在异国他乡的牵挂。这样的曲子,这样的场面何其感人。肖邦的内心怎能不激动万分?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这表达的是无声的嘱托,是殷切的期盼!“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祖国是一个人灵魂永久的驻地,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所有的承诺也都在这一点头之中了。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泥土不值钱,可是这盛在银杯中的泥土已不仅仅是泥土,它是祖国波兰,有什么礼物能够比祖国更高贵?肖邦看了看装满泥土的银杯,心中顿时涌起即将离开祖国时的千般愁绪,感觉到了肩上担负的重任。这是一份沉重的嘱托,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所以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心中豪情万丈:祖国呀,您的儿女不会忘记您,您的儿女可以为了您付出所有的一切。动情的语言,入微的神态刻画,为我们绘就了一幅送别的动人场景,让读者可以直达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肖邦离开祖国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起义以失败告终,随后肖邦用自己热血谱写的《革命练习曲》橫空出世。这是一首不屈的战歌!曲子自始至终沉浸在激烈奔涌的音响巨流之中,其音响之丰富,激情之充沛,使人们想到肖邦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能作为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沉浸在救亡图存的氛围中,他的儿女中就不乏这样以笔为矛的战士。文章用“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来强调肖邦和时间赛跑的工作态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肖邦终于累倒了。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个爱国者的最后心愿——不能死在自己的祖国,也要把心脏带回祖国。来自肖邦内心深处的呼喊,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我爱思考】

读完课文,你是否为肖邦的精神所感动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可以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心灵深处的感悟 篇4

时间快到了, 出站口附近到处都是人, 他们一定也和此刻的我心情一样, 巴不得期待的亲人朋友立刻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因为我是姥姥姥爷亲手带大的, 感情当然也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

从我记事起, 妈妈就经常出差。每到那时, 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挡妈妈, 巴望着会因此而让妈妈改变主意。然而从来没有挡住妈妈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又一个那样的日子里, 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姥姥姥爷的陪伴下, 在日历上划去一个又一个的数字, 也就成了我那时最大的精神寄托。也正因为如此, 我对姥姥姥爷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在两位老人的精心照料下, 在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与盼望中, 无数次地看着窗外的法国梧桐从嫩芽变成翠绿, 然后到深绿, 直到飘零满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我对这样的日子也习以为常了, 心里在多了一丝丝淡然的同时, 更多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那些日子如果没有姥姥姥爷的陪伴, 幼小的我还真的不知道天空会灰暗成什么样子。

我正自顾自地遐思的时候, 忽然感觉到人群骚动起来, 我赶紧收回飘远的思绪。终于, 姥姥姥爷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姥姥姥爷相互搀扶着, 两人的另一只手上都还拎着沉重的书包。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赶紧说服了检票的叔叔, 让我进到站里去接正在四处寻找我的姥姥姥爷……

在回家的路上, 在大人的谈话间, 我才注意到姥姥姥爷的头发, 忽然觉得比上次见面之时苍白了许多。是岁月的烙痕还是疾病的困扰?接下来的日子, 我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心灵深处的责任 篇5

每个人都有一面这样的镜子:可以照出别人的过错,却不能映出自己的过错。因为它挂在我们的胸前,这样,你嘲笑别人做的事情的时候,或许,别人也正在嘲笑你呢。

有些人,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过错,却没有勇气承担这一切,尽管他内心也充满了愧疚,但他却害怕事情暴露的结果,尔后自己的责任心被恐惧所替代。

这样一次一次地重复,一回一回地逃避,他那正义的责任心便被正常的恐惧大吃一惊压缩压缩再压缩,最后被压在了他心灵的最深处,被囚禁了起来,缠住了四足,无法运动,只能默默地流泪,只能看着暂时陷入迷茫,脱离正轨的主人。而这一切迷茫的他却还自得其乐,全然不知自己的处境。而正义的他,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

但是,邪不压正,这是规律,是常识。他最终还是会被某些事所感化,并醒悟过来。这时他回顾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便会感到那些垃圾时间使自己虚度了大好的年华,这让他遗憾不已。

是什么让他们醒悟了呢?这种力量是什么呢?他们往往会丢失什么宝贵的东西才会觉醒并重新站立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的责任心归来了!

让我们的责任心充满力量,充满爱,让我们的责任感遍及全身,让我们人人都能够成为正义的化身!

美在心灵深处 篇6

我是一个皮肤略黑、容貌一般的女孩子。上小学时,我并未在意自己的长相。到了八年级,身边的女同学个个亭亭玉立、皮肤白皙,而我由于皮肤黑被男同学戏称为“黑姑娘”。我现在觉得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是被人们遗弃、没有价值的人,没有什么前途可言。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异常苦闷,变得越来越自卑,不愿和同学们交往,我该怎么办?

湖北 向冰

向冰同学:

你内心深处的痛苦是由自认为的“丑”引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爱美动机以及对美丑的情绪体验,都产生于人的需要。在人的社会需要中比较核心的是“自尊的需要”,如人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表扬、赞美等。你的容貌虽不尽理想,但如果你在品德、能力、学习等方面有诸多为他人称道的地方,那么你就会因为这些“闪光点”而显得美丽,从而赢得全班同学的尊重。因此,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消除这种不必要的烦恼。

第一,坦然面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都希望自己生得美,但一个人生得美与丑,不能由自己来决定。面对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常作无益的哀叹,就会使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其实,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看重的往往是修养、品德、学识、才华以及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你要坦然面对现实,重新调整对自己的认识,尽早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第二,目标转移。一个人如果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缺陷,不但无助于缺陷的克服,反而会把它放大。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同学,他平时讲话有点口吃,一开口别人就笑,有的人甚至模仿他讲话的样子。他为此心事重重,还没有张口就想到自己有口吃的毛病,结果口吃得越来越厉害。可见,过多地注意自身的缺陷,会加重精神上的负担。与其如此,还不如丢开它,不去想它,实现心理上的“淡化”与“转移”。

第三,悦纳自己。人应该自尊自爱。所谓自尊自爱,就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予以悦纳。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如果过多地抱怨自己的短处、缺点,就会嫌弃自己,心态也随之消极;如果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上,并通过扬长避短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就会发现自己有许多可爱之处。

向冰同学,人的美不仅包括容貌美,而且包括心灵美,其中心灵美更重要。希望你早日从“丑小鸭”的阴影中走出来,变成一个活泼开朗、健康、心灵美的女孩。

让聆听直抵心灵深处 篇7

在欣赏教学中,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 老师们几乎都会设计同样的一个问题:“这首曲子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或者说“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而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 一年级的回答是“活泼、欢快的”, 到了高中, 他的对音乐的感受依然用“活泼、欢快”这两个词来概括。这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欣赏教学怎么了?

究其原因, 在教师层面, 现行小学教材中的聆听作品较多, 特别是在中高年级, 作品的难度和复杂性更为凸显,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从学生的层面来说, 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音乐活动, 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不够;没有给学生留下记忆的痕迹, 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音乐;没有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没有领会音乐要素 (如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力度等) 与音乐情感的关系。致使学生没有聆听的动力, 游离于音乐之外。

二、构想———有效聆听的途径与策略

如何将深层次的作品内化为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理解的音乐元素, 使学生通过聆听, 积累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 掌握乐曲的结构特点、听辨乐器的音色, 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试想在音乐欣赏课中,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通过灵活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用直观的图表形式, 通过听、画、唱、拍等多种联觉协同参与, 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构建起学生认知的桥梁和纽带, 架起学生聆听的通途, 从而实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世界, 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 从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笔者将从以下两大途径和四个方面的推进策略进行实践与探索。

途径一:教师要以“心”感“乐”———功在课前, 乐在心中

1.熟悉教材, 详听作品

首先, 教师要对小学较教材中的所有聆听作品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聆听。对于一些自己不大熟悉的作品, 更要多听, 理解作品的表现要素、曲式结构, 然后, 研读中高年级聆听部分的评价标准, 熟记这些指标。

2.对照标准, 精心设计

每一首聆听的作品, 都要提炼出可教点, 对照评价指标, 概括出精准的教学目标。一般的作品, 涉及的可教点无外乎乐曲的情绪、主奏乐器、曲式结构、主题发展与变化等。根据作品的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设计出清晰的图表, 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品, 也可以依照作品的聆听要求, 教师自主选择, 精心设计律动表现或者主题哼唱等多种途径与方法, 力求让学生能参与聆听的全过程, 配合图形的点画或者表格的呈示, 清晰地了解作品的要点, 有效记忆作品, 增强曲目的积累, 从而使学生产生持久的音乐欣赏兴趣。

3.适度引导, 课外拓展

作为现代的小学生, 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也不要忘记网络的教育功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健康的网站, 让他们在闲暇之余接触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 引领他们走进音乐的海洋, 这是促使他们终身喜爱音乐的有效途径。结合教材欣赏内容让他们在课前收集掌握必要的相关文字材料、及音响音像资料, 为学生在欣赏课上亲自聆听音响感受、理解、体验、想象和表现做好准备。

途径二:设计要化“形”为“式”———善用联觉, 乐在其中

精彩的课堂来自于匠心的设计, 而设计中的着眼点和手段都要紧紧围绕有形的音乐, 加之精心设计的语言, 用多种表现方式才能架构起学生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通途。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 以图谱为辅助手段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之中, 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 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策略一:以“形”感“乐”———巧借图表, 形神于中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音符的高低强弱, 正是作曲家希望表现的一种跌宕起伏的情思。旋律通过听过聆听、演唱之后, 它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但是, 如果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线条或者图形的表现, 这个烙印无疑会深入骨髓。而音乐图谱就是将抽象的音乐旋律通过相对形象化的线条、图案、符号等表现出来, 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音乐旋律的变化, 曲调结构, 不尽能强化对旋律的理解和记忆, 也能更透彻地体会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1.以“形”感“乐”, 化抽象为直观

我在圣桑的《天鹅》欣赏教学中, 就是凭借简单的线条和图形, 勾勒出天鹅的形象图, 抓住了每一句旋律的上行和尾音的下抑等特点, 巧妙地勾画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而其中的钢琴部分, 就恰如粼粼的水波, 用波浪线予以最形象的表现。学生边听边跟着音乐画图, 乐曲听完了, 结构图形也出来了。既形象又富有趣味, 把聆听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绘画游戏。线条以及简单的图形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能够饶有兴趣, 能够提纲挈领, 能够巩固记忆。

2.以“形”感“乐”, 化流动为静止

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乐美等, 在聆听作品中, 都能找到审美因子, 期待我们深层次挖掘, 巧妙地设计, 精彩呈现。图谱设计中, 要充分结合作品的情境、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旋律走向等因素, 让学生引发深切的共鸣, 并在图谱的描画中体验到音乐表现要素所营造的巨大感染力。

3.以“表”感“乐”———化模糊为清晰

中高段的作品, 有许多都是冗长复杂的曲式结构, 光是让学生聆听, 他们两遍听下来, 对于作品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 随着听赏要求的提高, 不仅仅是听出单三部曲式就可以了, 其他的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童话交响诗等主题的发展变化等也是欣赏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运用表格就能巧妙地解决这个难点。例如《红旗颂》欣赏, 以“听”为先导, 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通过聆听, 让学生感受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 了解音乐主题旋律的五次重复出现所表达的歌颂赞美红旗的情感;在对比中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旋律、节奏、乐器音色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作用;在想象中准确体验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和情景。而最后的点睛之笔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这张《红旗颂》音乐要素分析表:

可以说, 表格中的曲式结构、音乐要素的变化非常清晰, 一目了然, 展示的文字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内涵。结合欣赏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完整欣赏, 使学生更好地对作品的结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风格进行对比和理解, 领会音乐要素 (如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等) 与音乐情感的关系, 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不同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策略二:以“奏”感“乐”———提炼节奏, 参与体验

节奏永远是音乐作品中的灵魂, 同时, 节奏又是律动设计的源泉。对于一个作品, 教师在反复细致地聆听以后, 首先就要精准地捕捉到其节奏当中的规律, 在予以精心地设计, 能够巧妙地将节奏与律动结合起来, 既使音乐的骨架得以脉络清晰, 又使学生聆听中生动有趣。

最基本、最简单的莫过于拍手了, 其次是其他的身体部位参与节奏, 根据音乐强弱节奏的特点, 用动作跟随音乐的进行而动作。

策略三:以“唱”感“乐”———哼唱主题, 强化记忆

在每一首聆听的乐曲中, 旋律的主题一直是贯穿始终的。造成孩子们对聆听过的作品没有多少印象, 主要是缺乏对主题的记忆。纯粹地聆听主题, 对于学生来说, 他的注意力很难持久维持, 可如果加入演唱, 通过亲自模唱主题, 再边唱边听, 这个效果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因此, 有些作品, 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去唱主题旋律, 加深印象, 强化记忆。将来再次听到这首作品, 他的脑海里会跳出这些旋律, 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同时, 对于旋律的反复哼唱, 也能巩固识谱的成果, 还能有效提升视唱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以“情”感“乐”———用言带情, 听厚音乐

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 它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 串联整节课的教学, 还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 将作品融入背景、时期、体裁、风格、地域等层面去聆听分析, 这样才是饱满而丰厚的。而这当中, 教师恰当的语言, 深情并茂地创设情境, 会让学生的聆听呈现质的飞跃。教师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 既是情境的创设与呈现, 也是欣赏层层深入的引领, 只有这样的聆听, 才是真正将音乐听厚了。如果沿袭这样的聆听, 学生的聆听素养肯定会呈现质的飞跃。

三、收获与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 我和学生、学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收获, 盘点这些课题研究过程和辐射效应中带来的惊喜, 与大家一起分享:

1.学生聆听素质显著提高

孩子们对于聆听的兴趣在不断地加深与浓厚着。最让我欣慰的是期末的聆听检测中, 各班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 我关注到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也更加出色, 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 整体处理歌曲上, 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精辟的见解。

2.教师专业素质积极跟进

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而且还远远不够, 还需自己不断汲取活水, 来充实和丰厚自己。在这一年多里, 自己对于教材中和教材外的音乐作品都增添了一份兴趣, 会在课前静心地聆听, 设计好有效的教学体验和参与活动, 在课堂中, 会和孩子们一起, 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无论是范唱还是律动示范, 都做好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3.学校整体音乐氛围浓厚

随着近两三年音乐教师的充实, 我校的师资队伍日趋合理, 保证了音乐课有专职教师任教。社团活动也得以扎实开展。铜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活动常态化。还让器乐进课堂, 中午时, 时常能听到孩子们悠扬的琴声。同时, 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的“乐海泛舟”栏目也深得孩子们喜欢, 会听音乐, 会听高雅音乐, 孩子们文雅有礼。

最后, 鉴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以有效聆听的“四要”结尾, 与老师们共勉:

1.要坚定和明确“以音乐要素为核心是提高聆听素养的核心”

聆听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变化其实都是音乐要素的千变万化。步入中高年级, 要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我们所有的设计活动, 都应紧紧围绕这根指挥棒。

2.要以音乐为主线, 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问题, 揭示音乐知识的深层内涵;

在音乐课堂上, 我们所涉及的一切教学活动, 都应充满音乐性, 在设计中, 尽量用音乐贯穿起课堂, 时时处处彰显音乐的本质与内涵。

3. 要注重音乐艺术的完整性, 应以整体的方式体验音乐;

让学生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 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除了一些重点的主题和片段需要单独哼唱或者对比聆听, 一般情况下, 都不要让音乐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4.要发挥音乐通感的作用,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音乐。

演绎文本走近作者心灵深处 篇8

师:前面大家整体领会了作者“窃读”的种种举动。现在我们就去读读描写作者窃读时心里百般滋味的句子。谁来读?

生:“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酷爱读书。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

生:从“急切”一词, 看出作者迫不及待的心情, 说明她酷爱读书。

师: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你还读出什么?

生:作者把自己比作是一匹饿狼。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是一匹饿狼呢?

生:因为作者想读这本书想了很久, 现在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师: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贪婪。

师:“贪婪”!这里是指作者对知识非常———

生:渴求, 不知道满足。

师:“贪婪”这个词不用行吗?

生:不行。不用“贪婪”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出作者看到那本书时如饥似渴的样子。

师:“贪婪”一词, 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爱书如命的样子。你还读出什么?

生:我还读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既有快乐又有惧怕。

师:作者的心理真是矛盾交织, 谁再来读这段话?

……

难点是课文的空白点, 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 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再走进另一家。”

这是作者“窃读”难以言表的心灵痛点, 是教师能否引领学生品味出作者心理的关键点。通过研读这一空白点,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其教学过程:

师:作者窃读时的“惧怕”,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谁来读这些句子。

生:“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 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再走进另一家。有时, 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看完。”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当时不再适宜‘我’读书的环境是指什么环境?”

生: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师:真会思考, 我们读书就是要边读边思考, 对不懂的地方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两位同学提的问题, 假想出“当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 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的情景?

生:当店中人少的时候, 怕被店老板发现, 她才会离开。

生:当书只剩一本, 别人要买的时候, 她才会离开。

心灵深处的学校教育 篇9

一、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朴素诉求

第一是活着。哪怕残孩子、病孩子、坏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活下去。第二是健康。哪怕傻孩子、笨孩子、坏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第三是良好道德。哪怕孩子一无所长, 也不要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早恋出轨、违法犯罪;哪怕孩子学习再笨, 也要心理健康、开朗乐观、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善于交流、团结互助、生活快乐。第四是望子成龙。哪怕孩子不活跃, 只要成绩好、逢考必胜, 起码能上个好大学, 找个好工作, 甚至将来在某领域有所建树, 造福人民。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则希望孩子有所特长, 高考有特长生招录, 走偏门也能成就孩子。第五是综合素质。有望成才的学生, 家长首先往往希望孩子人际交往、组织领导等能力再强一些, 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当干部。其次就是希望孩子爱好广泛、有所特长。

二、透过家长诉求解读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育人为本。

“育”, 《说文》总释为“养子使作善也”。细解其意有三:一是生育, 甲骨文字形, 像妇女生孩子, 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 下为倒着的“子”;二是养活, 能够活下去;三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这里应理解为“养活”和“使作善”。

2. 德育为先。

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首位, 对学生进行做人文化 (人文) 教育, 让学生少走人生弯路, 顺利成长。

3. 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以分为本, 学生体质差、知识面窄、轻协作、高分低能。针对学校应试教育之风, 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学生在校时间短了, 教师没有考试评比、学校可以放羊式管理了, 而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培养能力。把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是不可能的, 但都要培养成各行各业工作者,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谐社会构建者。

4.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 不断满足人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需求。

5. 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综合素质, 这里侧重美学教育和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不是单纯的美术课, 而是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文化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美学实践能力。健康教育主要是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体质。

6、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全面发展, 就能满足家长教育诉求, 就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学校教育工作要落实教育方针, 满足家长诉求

1. 安全第一。

学校安全工作主要分为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两方面。安全措施指根据学校工作实际, 制定和落实安全制度、文件, 消除安全隐患。需要可观的财力, 大量的人力和领导者的魄力。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内容遍及生活百科、自然人文、法制道德等, 不是单纯安全教育课所能承载的, 需要落实教育方针, 加强人文道德, 实施素质教育来完成。而的安全教育课还往往出现不经常、不扎实、不生动, 学生当成耳旁风。

2. 德育优先。

前段时间县一完小搞了个社会问卷调查, 家长关注率最高的是孩子的道德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道德是法律的防线, 做好德育工作, 就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降低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知感恩自然孝父母、敬师长, 不会自虐自残;讲礼让、性谦恭自然少有磕磕碰碰、打打杀杀;明是非、存正气自能小心谨慎, 不涉身险境;修道德、守礼仪才能心胸宽广, 不会有心理疾病。分析孩子们成长规律我们会发现, 小学成绩是管出来的, 小学生相对单纯, 比较听话, 只要抓得紧就能出成绩, 而中学成绩就要靠道德修养。教师和家长一般很看重孩子的分数和名次, 但分析成功人士特质, 他们大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持之以恒的耐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厚德”, 需要德育来完成。

3. 体育至重。

现在三四岁的幼儿都有特长补习班, 且广告诱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要说人生起跑并不重要, 关键是中途别掉链子抛锚, 就能赢在终点站上。人生是永无休止地求索、完善、提高的过程, 重在终身学习, 贵在终生坚持。孩子的路还很长, 应把运动和健康还给孩子。学校要放眼孩子一生发展, 放下眼前名利, 淡化学习成绩, 丰富体育内容、保证活动时间。国家规定体育课程一般受场地、设施、天气等条件限制, 不便于健身, 应增设条件限制少, 趣味性较强的传统运动项目。

4. 课堂高效。

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分梯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不是教师像演员、学生像观众, 而是充分利用教学仪器设备, 创设知识意境, 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

5. 全面发展。

音体美教学, 在应试教育戏称“小三门”, 师资薄弱、教法死板、时间不足、形式单一。小学科蕴含大学问, 不能简单地理解音乐课就是为了教唱歌、练乐器, 体育课是为了教会单杠、跳马、前滚翻。如音、美课属美学教育, 目标是培养学生明辨善恶美丑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音体美跟数理化一样, 同属技能, 数理化成果可以丰富人们物质生活, 音体美活动可充实人的精神生活。“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小三门”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于无形, 可以提高学校安全、德育、教学等工作效果, 可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敲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篇10

初中的音乐课是以欣赏为主, 我们都知道,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其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让想象驰骋的空间。那么, 如何才能让初中的学生也展现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呢?除了音乐本身的美之外, 我认为“情”很重要。对音乐的兴趣, 可以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反过来, 情感的体验又可以促进对音乐的兴趣。

1“友情链接”, 研究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很多学困生很多都是从小学已经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受到老师的教训和批评更不会少, 所以渐渐地, 很多同学便自暴自弃甚至自卑, 严重的还会反抗老师。那么这个时候, 老师该怎么做呢?记得, 那是一个新学期开学的一个晚修, 同学们都在安静的做作业, 只有一位同学总是东张西望, 有时还找前后桌的同学说话, 观察了他一会, 我便把他叫出了教室。看得出来他很紧张, 可能是以为我会严厉的批评他。我一改严肃的表情, 问他是否能做一个称职的文艺委员。他在呆了几秒钟后受宠若惊的答应了。从那以后, 不管是在音乐课上还是我上晚自习, 他都异常的认真和积极, 交给他的任务也都能完成得很好。由此可见, 学困生也需要别人的赞赏, 因为成绩差表现差, 所以老师是不可能让他们做班干部的, 如果老师能够给他哪怕是一点的肯定, 他都会改变很大。所以从那以后, 我总会适时给一些“捣蛋鬼”表现的机会, 和他们打得火热, 让他们相信老师, 愿意与老师成为朋友!

2 情境的创设, 以情感人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 (指Waldstein) 钢琴奏鸣曲) 的同样感觉, 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 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应尽量的吸引学生, 让学生提前进入到课堂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当中。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更需要采用形象、直观而且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 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妈妈的吻》那一堂课的时候, 没有平时的师生问好, 也没有平时的开场白, 在同学们进教室的时候, 我播放了从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截取的一个最感人的小片段。发现连平时最喜欢讲话的同学此时却安静了下来, 还有个别同学眼眶都红了。在这种气氛下, 我问了几个问题:有没有让妈妈伤心过?小时候妈妈唱给你的歌曲还记得吗?许多同学都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甚至有个女同学边哭边说:“妈妈对我很好, 为我付出了很多, 可是我却总是任性的让妈妈难过。”……同时, 我还不失时机的把同学们和妈妈的照片展示给大家, 这堂课上得非常的深情, 同学们出乎我意料的认真, 大家对于摇篮曲也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可见, 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 只有调动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愫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好好学习。由此可见, 创设教学情境, 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 烘托和促进作用。

3 要了解并抓住学生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心情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都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因此, 音乐是创造力最强的艺术之一。但是, 如何才能让学生集中精神去创造呢?这就要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去下手。我在给学生讲《中国民族乐器》这一课时, 除了讲解常见的民族乐器外, 还给学生欣赏了如《破铜烂铁》、《欢乐谷》等特别的音乐, 学生非常感兴趣, 他们还会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 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从而他们也就了解到了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节奏的作用。他们居然还尝试了如何让噪音变成乐音。所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探索能力。

4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贴近学生实际, 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获得情感体验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独立, 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 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在各类信息中, 最受他们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情感的表现既可体验于古典音乐之中, 也可表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比如, 我给学生进行歌唱考试时, 并不直接说是考试, 而是将之称为“班级演唱会”, 我预先给学生提出了要求: (1) 演唱形式:自由组合; (2) 演唱内容:健康向上 (通俗歌曲也可) ; (3) 演唱要求:声情并茂。学生对此兴趣很高, 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积极准备, 而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度创作。在“班级演唱会”上, 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抒发情感, 有的同学还加进了肢体语言, 有的演唱组合配合得非常好, 演唱到兴致时, 全班同学自发地一起拍手齐唱……最后, 还按照学生的标准, 评选出了表演优胜者。课堂上掌声不断, 把气氛带进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音乐欣赏教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在这种心——音相映的互浸下, 用感情连通音乐, 用音乐染化感情。本文通过对学生心理分析, 探讨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和如何使学生在欣赏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希望使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落实到中学的音乐教育当中去。

摘要:通过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探讨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和如何使学生在欣赏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初中音乐的教育中去。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吴跃跃.实用音乐教学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上一篇: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下一篇:英语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