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2024-05-23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共7篇)

篇1:《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 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篇2:《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二、请同学们在葫芦丝《竹林深处人家》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竹乡美景及竹乡人家的幸福生活,进而感受她的美妙多姿。(注意图片顺序与课文行文思路的吻合)

过渡:的确,大自然用她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创造了人间天堂。竹乡的美仅是自然的杰作吗?明确:是自然与人类辛勤劳作的共同结晶,下面让我们在朗读中加深对竹乡美的认识和体会。

三、风采展示“选择你喜欢的文段进行朗读展示”。提示:边读边在脑中想象画面。

友情链接:1、根据“语境”调整朗读的语气。2、把握“语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变化。3、调整好感情的“放”与“收”。过渡:通过大家的精彩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美丽的竹林、勤劳的乡民”,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四、探索尝试

(一)文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明确:竹林美竹林人家美

友情链接:1、收集自然段落的信息,进行整合。2、结合题目。

(二)“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里?(总特点)

明确:辽阔深沉高大茂密欢乐祥和恬静

友情链接:1、找准段落,抽取信息。2、概括整理。

(三)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

友情链接:1、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乡村的角度。

明确:移步换景比喻朴实、勤劳、好客

五、质疑问难。

六、课堂反思

友情链接:

1、从情感的角度(从情感变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

2、从写景的角度。

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

结课:祖国的秀丽山川,让我们陶醉其间,流连忘返,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牢记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要用双手和智慧去呵护可爱的家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篇3:《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一、《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

一篇好的散文, 是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闻一多曾说:“凡读文学书, 如小说、诗词等, 不妨细读, 反复吟咏, 再四抽绎, 以领会其文词之美。”[1]散文作为文学一种, 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体, 也需细读, 反复咀嚼。作为教学, 可以创设情境, 串联全文, 让学生感受话语系统魅力, 这是细读的基础。那么, 教师如何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整体脉络呢?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支点串联起全文,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这个支点不是生搬硬套地切入, 而是要想一个较好的方式。

《竹林深处人家》情景创设:“我是导游”, 即教师是游客, 学生是导游, 导游要介绍景点以及回答游客的问题。主要解决散文游记路线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景点, 以及课文提到竹林深处人家的特产。以下是设计的“创设情境——我是导游”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去过旅游吗?有没有试过跟团去啊?跟团去都有导游带队的。之前都是别人来当我们的导游, 现在我们也当一回导游玩一玩吧!假设啊, 我们要去这个竹林游玩, 还要走进竹林深处发现人家, 在人家那里落脚。各位导游注意了, 现在我是游客, 游客要打听一些关于旅游的事了。导游你好, 我想知道我们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生: (看课文, 找答案, 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找出地点名词)

师板书:路线:小溪边石子路→竹海→竹坞→村庄

师启发:怎么样发现村庄的?之前不是说竹子很茂盛, 都遮住了去路吗?是不是看到了什么啊?

生:炊烟。

师:去到村庄那里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人了?

生:不是。

师:那有没有先听到了什么, 有没有先看到了什么?

生:“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 (师边听边板书)

师:导游们注意了, 现在旅客要问第二个问题了:去旅游就要带一些纪念品回来啊, 每次出游应该都有人说“哎, 记得带特产啊!”那么这一次我们去竹林游玩, 那里有什么特产, 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回来当留念呢?

生:…… (省略回答问题过程)

师:同学们说到有碧螺春喝, 平常在家也有碧螺春喝啊, 那里的碧螺春有什么特别啊?

生: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气息 (课本里的句子)

师结合上面听的、说的一起板书:特产:笋干;纪念品:竹制品

《竹林深处人家》通过创设情境:“我是导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由自足的话语系统把课文结构串联起来, 疏通课文脉络, 便于进入意象系统的学习。

二、《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象系统:

何谓散文之意象?我认为散文意象是散文中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的总和, 是作者寄托情思的表意物象, 也是作者心灵妙悟的外化图象, 并由之构成的文本氛围和情调, 它是构筑散文的诗性空间的主要元素。意象是直接性与间接性、单纯性和丰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散文的文本由于语言描述的间接性, 其艺术意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意象的间接性自然会形成鉴赏过程中理解的不确定性, 给解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空间。

《竹林深处人家》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 表现出大自然的美, 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眷恋、热爱以及关爱之情。这是自然意象图景、社会意象图景与生命感受图景完美结合的结晶, 且看:

自然意象图景:竹海、小溪、石子路、村庄

社会意象图景:人家、炊烟、主人、孩子们、女孩子们、家禽的叫声

生命感受图景:该课文突出描述了竹林之“深”以及与竹子息息相关的“人家”, 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从远近两个方位写景, 再从视觉、听觉、嗅觉具体生动地写了发现人家、置身人家、感受人家。

整篇文章就是由自然意象竹海与社会意象人家为时空核心构成的。陈剑晖认为:“凡是优秀的散文在意象的时空设计上都有着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的特点。”[2]教师还可设计三问, 让学生由读到悟《竹林深处人家》的流动性、开阔性和立体性特色:一问:大海是什么样的?那么竹海呢?为什么把竹林比喻成竹海?板书:竹海:深;广;二问:怎么样发现人家的?三问:文中在哪些地方写了视觉、听觉、嗅觉?在朗读的基础上, 引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主要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提示, 以及课后练习来设计的, 从而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重难点上。基于在意象构筑的诗性空间的认识, 可进一步深入意蕴系统的学习了。

三、《竹林深处人家》的意蕴系统:

黑格尔的《美学》指出:“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些线条, 曲线, 画, 齿纹, 石头浮雕, 音调, 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 就算尽了它的能事, 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 情感, 灵魂, 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散文文本中的艺术意蕴, 即指借助于文字媒介在本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气韵、理智等方面的深层意蕴。

散文注重意境, 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参与意境系统的感悟。在《竹林深处人家》中, 教师要注意从题目、结尾以及联系实际三方面进行语言上的引导。先是题目, “请大家看一下课文的题目, 三个名词“竹林”“深处”“人家”, 是啊, 课文讲的就是有一个像海洋一样深而广的竹林, 穿过竹林, 走向深处, 我们发现了人家, 这里既写到了人也写到了景。”接着是课文结尾, 在最后一段的一句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 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可以用语言引导“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东西, 而写了江南竹乡啊?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看他这一种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很平和很安宁的生活一直让作者念念不忘啊!”由此, 用语言进行渲染引导, 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联系实际, 发散思维, 由课文的感悟迁移到生活上的触动,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哪一个地方, 你觉得那里的景也很美, 整一个环境都让你感到舒服或者很开心的呢?”在此, 在悟与感的基础上也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竹林深处人家》散文的写作技巧了。

当然, 文本中的意蕴系统, 不是每个解读者都能真正进入。至于解读者能走进哪个层次, 领悟到什么, 把握住什么, 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了。而经典文本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提供了可以不断阐释的可能, 也是经典之所以魅力不断的根因。可见, 作为师范生掌握散文解读常识, 对散文作一定的深度体验、深度解读是一种知识结构素质要求, 至于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则可“因生施教”了。尤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实际, 或许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会开启一扇封闭的心灵之门,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 并恰当地点拨。若是你觉得美的东西他们觉得不美, 那想必是由他们个人经验决定的, 我们应该尊重;但正确的引导是必须的。

摘要:文章在界定解读教学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的深入的前提下, 分别从《竹林深处人家》的话语系统、意象系统和意蕴系统探讨了解读教学的一般规律问题, 并指出作为师范生掌握解读常识的意义。

关键词:解读教学,话语系统,意象系统,意蕴系统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致闻家驷.《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79页.

篇4:竹林深处有人家

竹林中,山水间,

小土楼,炊烟袅,

清风习习,泉水叮咚。

春日挖笋,盛夏纳凉,秋日观月,待到深冬,便围炉赏雪、畅谈古今……

陈谷的山野小院,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竹林中 有人家

一路走来,高山环绕、溪水流淌。行到竹林深处,下车步行,沿着碎石子铺就的小路上山。不过几分钟,就到了陈谷的家——土黄墙、斜顶黑瓦、两层。一眼望去,似乎和普通的乡间小楼没有太大区别。

惊喜,在后面。步入院内,眼前青砖碎石铺地,半是庭院半是水。蔷薇、凌霄顺着斑驳的土墙,一路向上,似乎要冲上二楼的茅草雨篷。不规则鹅卵石砌就的大门,野趣顽皮,让人惊叹:这也可以?还有那一池清泉上,竹筒引着山泉,滴落磨盘,流入磨心,再缓缓流出。

似乎见惯了来客羡慕的眼光,陈谷只在院内泡上一壶好茶,等你参观完毕再来饮用。多年前,他便有这样的想法——住进乡村里。“城里太累,每日奔波在路上的时间已超过两个小时。”到安吉乡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这个想法愈发浓烈。此后,每次去山里游玩,他便细心留意,直到遇见这里。

“是一栋泥房子。”见周围都是竹林,邻居离得近却又不打扰,便盘了下来。“我只是想要安静,并非要隔离红尘,这里,刚刚好。”

夯土墙 老木桩

陈谷把泥房子的老照片递给我们看,就是从前乡间的夯土房,低矮、破旧,开着极小的一扇门和两扇窗,很难把它和眼前的两层小楼联系起来。

“其实基本保留了原来泥房子的结构。”泥房子本是1.5层,有一个小阁楼。他做了墙体加高、结构加固、屋顶防水、窗户扩大等。“现在的墙也是夯土。”

“夯土墙你都懂?”惊讶于他涉猎面的广泛。陈谷却笑着摇摇头:“我去村里找了几位老人家请教来的。”其实多年未接触夯土墙,老人们也只模糊记得些许做法,他便总结几位老人的意见,自己找来材料一次次试验,并充分考虑了耐水、耐用等功能。

当取下瓦片,开始制作夯土时,工人无比惊讶:“这是乡下老一辈的建筑材料,我们都不会做,你居然会!”陈谷颇无奈,其实并非很难,按一定比例在泥土中加入糠、草和石灰等,再做适当压制。“只是现在夯土不那么实用了,大家都不愿去做了而已。”

小院从1.5层改为两层,仅靠垒墙是不够的,陈谷又找了几根粗壮木料,嵌入墙内。包括我们最喜欢的书房,墙面和屋顶加起来有10来根木头,其实都是为了加固。室内改造也基于“能保留就全部保留”的理念,二楼楼板就是原来的楼板,在看不见的地方加了几根钢筋,其余部分加厚并做了隔音。“其实隔音效果不太理想。”这大约算是小院改造唯一的遗憾。

鹅卵石 茅草窗

“做设计越多,越发觉最能经得起岁月推敲的还是自然材质。”所以,小院不但保留原来的结构,且其余装饰或取自山间、或收自民间。

山下有一条小溪,他就在溪水边捡回许多鹅卵石,做夯土墙的墙裙、砌小院的围栏、堆一路向上的山路;靠近竹林,就用竹子做了引水槽,劈几段在室外做路灯,或者收几床竹席回来,或斜或横铺在天花板上,增添野趣;山中不缺茅草,就把它铺在雨篷上,没想到成为最亮眼的地方。每个人来了都要问一句:哇,这个好有趣,是什么东西?

还有铺地的老青砖、清泉上的磨盘、屋内的八仙桌、放花的老石凳等。要么是陈谷多年收藏的老物件,要么是在当地寻到的旧物,每一件都被他用起来。“别人眼中的废弃物,放在属于它的地方,便是宝贝。”

包括书架下的木材,并非摆设,平日有空就劈了堆在那里,到冬日寒冷之际,就丢入炉灶,烧火取暖。

篇5: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景物特征,把握写景顺序。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写景顺序,抓住关键词理清游踪。

 教学难点:把握景物特征,把握整体布局。 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谜语游戏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谜面: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时能用声名显,挺拔虚心骨节硬,人唱赞歌千百年。谜底:竹子 解谜:(请学生解答)竹子小时是竹笋,竹笋味道鲜美是做各式美味菜肴的好食材。

竹笋长大是竹子,竹子纹路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气质高雅气派。竹子不积尘、不结露、易清洁。竹子不仅能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并抗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而且能吸音隔声,可以有效摈除杂声,还你宁静心境。因为竹子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使得竹子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广泛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等等。

竹子不只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由于它挺拔虚心骨节硬宛然象征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节,因此它也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历来为人们赞颂。

岁寒三友:竹、梅、松(不畏霜雪彰显生命的坚韧不屈)

四君子:竹、梅、兰、菊(君子:对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的尊称)

能力拓展:中国人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我国可以说是“竹子文明的国度”,请各学习小组尽力搜集有关“竹文化”的资料(比如成语、诗词、画或是竹子的知识等),并将成果展示在各个小组的公示栏上进行学习交流。

通过一则谜语,我们一起了解了很多有关竹子的知识,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和竹子相关的。在本单元亲近大自然的散文学习中,早前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笔下体会到了春的盎然生机,又跟随着老舍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济南的冬天,现在我们又将去探访那如大海般浩瀚的竹子的世界,看看那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充当我们向导的黄蒙田先生。

(二)作者简介

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6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曾经写过中、短篇小说,不久放弃这种文体,几乎全部集中散文创作。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当代画家、散文家。

下面就正式开始我们今天亲近大自然的旅程——《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游记,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写,看课题我们就能轻易知道文中主要写了“竹林”和“人家”。(简要解题)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理清生字词。

1、知识积累(学生互相交流批注)

山麓 隧道 竹坞 晾干 山岚 竹箬 匾箪 斗笠 绵延 沏茶 屏风 山涧 缕缕 碗橱 茶几 家禽 隐蔽 栋梁炊烟 情调 淹没 碧螺春 密密匝匝 束手无策 名副(符)其实(名不副实)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结构层次分析

(1)初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找出作者的游踪移动变化:远远望去——深入到竹海——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作者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种写法称为“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随着作者的活动而展开的,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叙述的先后顺序的手法。)(2)理解各段落大意,划分层次结构: 各段大意:(1)描写远眺竹乡所见景色。

(2)描写深入竹海所见景色。

(3)描写在较高的竹坞所见景色。

(4)过渡段,在竹坞见到炊烟,发现人家。

(5)描述从竹林走到山村的经过及所见景色。

(6)描述山村的特色和竹乡人家的生活,突出浓郁的竹乡气息。

(7)写我们要离开时见到一群竹乡女孩。

(8)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恋之情。第一部分(1-4):写竹林景色。第二部分(5-7):写竹林深处的人家。第三部分(8):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恋之情,总结全文,点明采用回忆的写法。

(四)精读文章第一部分(竹林部分)

重点品读,请学生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4)。

1、内容分析:(分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问题:(1)作者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从哪三个角度写了江南竹乡的竹林?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竹林,作者各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作者描写竹林时抓住了竹林的哪些特点?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解答:观察地点、角度、景色、竹林的特点

竹海外围、竹海里、较高的竹坞 远望、近观、四顾

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远望——近观——四顾”全方位描写竹海。

2、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分析:

问题: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请在课文中找到原话(请学生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体会。

竹的海洋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子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视觉、直接、静态描写,写出了竹林的宽广。)

竹海暗浪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视觉、直接、动态描写,写出了竹林的深沉。)

海底隧道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视觉、直接描写,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竹的屏风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间接描写,从人物的感受、想象、态度等侧面反映竹林的茂密。)

抓住景物的特点做贴切的比喻才能使所写景物栩栩如生,而多角度的描写能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使其更具有感染力。那么请同学们继续找找看这部分中有关描写竹林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视觉描写: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间接描写: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听觉描写: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再次齐读课文(1-4),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位画家和当地的护林员对竹林的评价?

解答:作者写一位画家和当地护林员对竹林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出了竹林的茂密,是侧面描写。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竹乡人辛勤劳动的赞颂。竹乡人辛勤劳动才使得竹林茂密,而竹林茂密就意味着竹材和竹笋的丰收。问题二:第4自然段是由写“竹林”到写“人家”的过渡段,它是怎样进行过渡的? 解答:由写“竹林”到写“人家”,先总体感受“竹海”,由视觉写到听觉,然后写到心中的联想,自然而然过渡 到写人家。

(五)课堂结语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今天我们的竹乡之旅不得不先暂且停下,明天我们再继续完成此次竹海探访。

(六)课后作业

1、各个学习小组搜集“竹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展示在公示栏上进行学习交流。

2、掌握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3、请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4、预习文章后面的两个部分。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移步换景”的写景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竹林”与“人家”的关系。

2、把握竹林人家的生活特点。

 教学难点:联系总结前三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共同特点,总结区别三篇文章的不同特色。 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江南竹乡的图片展示,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移步换景),承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示语:远望竹林仿佛竹子的海洋—在竹海里,当风吹过形成的竹浪—密密匝匝的竹林把路的上空覆盖—竹林里的路都差不多,人很容易迷途—在竹坞看得更远、更高,但除了竹子还是竹子—看见炊烟发现人家便向山村进发,越山涧,过石桥,经历千辛万苦,总算到了——竹林深处人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造访竹林深处的人家吧,继续完成我们的竹乡之旅。

(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竹乡人家部分)

请学生齐读课文(5-7),并思考以下一个问题。

1、总体分析:

问题: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解答: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人家—新鲜笋干—用竹彻底—吃饭喝茶—听到欢笑

2、具体分析各个段落:(请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朗读后再回答问题)(1)第5自然段:

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作者一行向“人家”进发的?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解答:第5自然段第2句话,用了一系列动词(钻入、越、过、爬)既写出了路程的艰难遥远,也突出了竹海之“深”,紧扣标题。

问题:作者为什么先写听到家禽叫声后才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

解答: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这样曲折写来更能突出竹林的幽深。(2)第6自然段:

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竹林深处人家怎样的生活特点?

解答:从人们的吃、穿、住、用、待客等方面突出了竹林深处人家以竹为生、用竹彻底、生活富足、热情好客的生活特点。

问题:见到竹乡人幸福的生活后,“我”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解答:舒适、和谐、有情调(3)第7自然段: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同样突出竹林的幽深,映衬竹林生活的情趣。

“拨开”写出了竹林的密致。

(三)解读第三部分(8)

结束了那段美好的回忆,总写江南竹乡给作者流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恋之情。问题: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收束全篇,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竹乡的喜爱、怀念之情。问题:文章结尾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离开“竹林”、“人家”,而是写作者的深刻印象,这深刻印象可以用哪两个 词概括?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答:直接写离开,不能突出“竹林”、“人家’的特点。用“清香”、和“青绿”可以概括,总结和突出竹乡的特点和美。

(四)全文综析

1、问题:通观全文,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生活有那几方面的鲜明特色?

解答:竹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形成竹的海洋,一派丰收景象;竹乡人以竹为生、用竹彻底、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生活富足。

2、问题:本文题目为“竹林深处人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竹林?“竹林”和“人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解答: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竹林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暗扣“深处”。

3、问题:全文中作者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解答:写竹林——蕴含热爱之情;写竹林人家——赞美竹乡人淳朴勤劳,向往竹乡人舒适、和谐、有情调的生活。

4、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

解答: 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描写手法灵活(多角度描写:远望、近观、四顾;动静结合;直接与间接描写;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融情于景,情景结合。

5、问题:前三篇文章的区别? 解答:《春》抓住事物共有的特点,写了“共性美”,未写“个性美”;《济南的冬天》抓住了具体地方时令的特点,对比突出美的特征;《竹林深处人家》在具体反复多层次的描写中突出特点。

6、问题: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

解答:抓住景物特征,融情于景;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感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五)课堂结语

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结束本课教学。

(六)课后作业

1、完成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字帖、基础训练、导学案等等)。

2、熟读课文,能背诵(1-4)。

篇6:《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黄蒙田

段意:本文主要内容应在第三段至第九段,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四、五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写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1. 「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它便甚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2. 作者形容一切都「彷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3. 风吹过时,竹海上还涌着竹浪。

深入竹海中,只见竹子之密。

1.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在猛烈的阳光下,仍使人「彷佛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2. 有些地方,「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

从竹坞高处观看,可见竹林之广。

1. 举目四顾,只见竹子山连山,但连山势的绵延,竹坞缺口都看不到。

2. 画家朋友所见,认为整个大自然就是由竹林构成,而且密得找不出层次。

3. 当地朋友表示,竹林旺盛,名副其实是竹乡,意味着竹林和竹笋的丰收。

第二层次:(六、七、八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在茂密的竹海中发现山村人家只是偶然的事。

─ 由于看到竹林深处人家升起的炊烟。

探索竹海里的村庄,过程绝不容易。

─ 「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有密切至不可分割的关系。

1. 房屋 ─ 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全部利用竹材建造。

2. 用品 ─ 台、椅、床、柜、鞋、帽,笼子和水管,全是竹的制成品。

3. 食物 ─ 用竹叶煎锅巴汤,吃尖笋。

4. 工作 ─ 种碧螺春的茶叶,采竹箬、竹笋,制工艺品,施肥,拔除野草。

【内容讨论】

一、根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解答:

什么事情,引起作者对竹林深处的回忆?

答: 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忆。原来作者以前在江南乡下作客,那地方盛产竹材,一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晾着盐扁尖笋。当地的人时兴用那些盐扁笋,当作饼干糖果一样,当点心去招呼人客。像这样的风俗,在别处是没有的,因为扁尖笋是江南的特产呢?所以当作者一吃到扁尖笋,不期然的便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了。

那种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答: 作者记得那时是春天,正确点说,是雨水节气后七天至清明节气前三天那段日子。地点是江苏省太湖县山区,那处是中国名茶碧螺春的故乡─碧螺春是产在江苏太湖洞庭山的。

二、在《竹林深处人家》一文中,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答: 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竹乡的竹子实在太多了。「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到,彷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深入竹林的感觉是很特别的。首先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那时阳光猛烈,但在竹底下,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热气。其次竹林的大路小径,都是差不多的,要是没有当地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第三,有时前路一丛屏风的竹挡住去路,但走近了,忽然像机关布景一样移开,然后发现另一条新路来,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竹林的浓密,连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因为浓密到连一点层次也找不出来。但正因竹林如此浓密,就象征竹林的丰收。竹乡的竹林旺盛,对国家、社会,当时民居,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三、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

答: 远观 ─ 作者远望竹乡:

1. 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

2. 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 3. 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彷由竹林构成。

近看 ─ 作者置身于竹海,看到:

1. 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

2. 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

3. 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四、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答: 作者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

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土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它广披的情景。

五、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答: 作者用了下面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1. 竹的海洋 ─ 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

2. 竹海暗浪 ─ 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

3. 海底隧道 ─ 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

4. 竹的屏风 ─ 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

六、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回答下列各项:

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甚么不同的观点?

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

你认为作者用《竹林深处人家》作题目,内容是否切合?

答: 1. 画家: 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

2. 护林员: 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1. 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2.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3. 嗅觉:作者澈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作者在文中既写竹、亦写人家、内容是切合题目的,因为:

1. 作者先以「广阔」、「茂密」、「深沈」描写江南竹乡竹子的多,形同竹海,切合了竹林的形容。

2. 作者再记述循所见炊烟,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深处山村有人家居住,生活与竹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房屋、器皿、饮食等,紧扣了文题。

七、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试说明下列三项:

? 山村景色。 ? 竹农生活。 ? 生活情调。

答: 山村景象─

1. 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

2. 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

3. 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和晒竹箬(即竹皮)。

竹农生活─

1. 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

2. 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

3. 穿: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

4. 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生活情调─

1. 在到处都是竹具的环境里,喝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

2. 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总的来说:村庄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

八、从《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说明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答: 凭着上空的缕缕轻烟,在浓密的竹林中,发现竹林深处的人家。那里的人家,多数是竹农,他们是倚靠竹林的生产品而生存的。当作者一发现那些一家,就看见他们家家户户都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青黄色带斑点的竹箬了。竹箬的竹子的一种,叶阔而长,可以裹粽子和制竹帽。竹笋和竹箬是留在农村进行加工的,其它的竹材,外运到别处支持建设了。竹乡里的人家有一特点,就是人家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竹制成,这包括了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等,无一不是用竹制成的。此外家中的日用品,如凳子、椅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斗笠等,都是竹制的。甚至接山上的泉水,也是用竹管送到各家的灶头的锅里,可见生活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还有什么的竹叶煎锅巴汤、蚕豆鲜笋饭,更是清香可口的食品呢?每当竹林丰收,竹农们就更忙碌,生活就更丰富,大家都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作法探究】

一、细读下面的两段文字:

首段:「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不过却因此,引起我在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末段:「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好像立刻就到了竹子发散出来的芳香,彷佛感觉到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作者首段和末段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甚么作用?

答: 作者是用「倒叙法」来写作本文。首段简单记述了这段回忆事件的缘起,是个「引子」。末段扼要说出对这段回忆的感想,是「结语」。这是「倒叙法」的一般结构。

二、试从课文摘录例子填写如下:

明喻 ─ (吃盐扁尖笋)「就像吃糖食饼饵一类点心那样。」

借喻 ─ 「竹海上涌着暗浪…」

排比 ─ 「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

层递 ─ 「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设问 ─ 「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反问 ─ 「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林和竹笋的丰收么?」

三、《竹林深处人家》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试抒述己见。

答: 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闲适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出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用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和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根据了。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切合文题的。

四、试分析《竹林深处人家》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

用「倒叙法」,层层引入:作者在朋友家吃到扁尖笋做的菜,联想到昔日在江南竹乡吃扁尖笋的回忆,运用倒叙层层描述竹的世界和竹乡生活。首段和末段互相呼应,从回忆到现实,文意一气呵成。

用「步移法」,描写景物:「步移法」是结合描写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是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作者在文中对竹乡的描述是随行踪而展开,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转移为叙述先后,如:

「竹林下的小路」(行踪)→「两旁只有登记了号码的竹子」(见闻)。

「村庄的街道上」(行踪)→「家禽叫声、孩子赶羊」(见闻)。

这种描写方式的好处是交代楚,使描写对象层次分明地逐一展现。

由面而点,主题集中:作者写此次行程,没有谈及其它的事物,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述,从竹海、竹坞、山涧、竹桥、石路、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由粗到细,由面而点,主题集中,首尾贯串,使者读留下深刻的印象。

色调柔美,清丽动人:大概因为作者是一位画家,所以写文章也表现了他巧为设色构图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份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然后描写竹乡、竹浪、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文字朴实,善于修辞:作者通篇以平实无华的语言写鲜明的图象,一片白描,不事夸饰,常是情随景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文中修辞方式也变化多端,运用了比喻、排比、层递、设问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篇7:竹林深处人家

说课:袁华江 时间:2009年10月20日 地点:初一年级组办公室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竹林深处人家》。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思路、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说课反思等八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一、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收获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单元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让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相衔接的语言,理清作者的思路。

3、体会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本文时,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把教材转为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环保意识,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思路

(一)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体会移步换景法的特点。

(三)教学突破

这是一篇描写江南竹乡的结构严谨的优美散文。先通过课文题目入手,初步感知课文梗概;然后初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相衔接的语言,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竹林与竹林人家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行《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交流,互动合作。为此,教读本文时采用如下的方法:

1、朗读法:“教学诸法读为本”。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2、点拔法:运用点拔法以突出重点,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特征。同时点拔法能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3、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应该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美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竹

2、学生说带有“竹”这的成语、俗语、诗句。(丰富学生“竹”文化)

说明: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兴趣的调动,故导课环节我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通过积累成语、俗语、诗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竹”文化。

(二)课前体悟

1、结合居住环境,让学生体会身在竹林中的意境,谈感受。

2、释题: 竹林(景色)深处 人家(生活)

说明: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结合学生住居和课文插图,体会身在竹海的切身感受。

(三)整体感知

A、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设计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找出这些段落。(竹海之景、竹林人家)

2、作者笔下的竹林之景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3、竹林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 说明: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竹海之景与竹家生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四)合作探究

A、分段朗读1—3段,教师引导分析: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竹林的?分别表现了竹林怎样的特点?(提示:行踪变化、比喻的运用)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竹林之景的?

远望: 宽广深沉 写作手法:移步换景

3、引导交流近看: 深不可测 写作顺序: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四顾: 密不见底

4、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

(1)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3)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4)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

说明:依据本课设置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赏析竹海之景,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方法,体会移步换景技巧的运用,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故此环节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感悟,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B、学生选读4—8段,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竹林人家时如何做到引人入胜的?

2、竹林人家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氛围中的? 3、5—7段中找出描写竹乡人色彩、声音、气味的语句。

4、读6段,体会竹乡用竹之彻底?

5、本文用了过半篇幅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是不是离题呢?

6、试归纳本文中心。(引导交流)

a、引人入胜技巧: 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b、祥和、欢乐。

c、色彩: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声音:鸡鸣声,欢笑声; 气味:乡土气息,清香的新竹气息,竹的清香。

d、用竹彻底(住、用、穿、吃)

e、竹景(广、深、密)铺垫、衬托 生活(祥和、欢乐)f、中心:对勤劳朴实竹乡人的热爱和竹乡生活的向往。,说明:相比而言,课文写竹乡人生活部分较前一部分简单明白得多,故此环节我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性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师生共同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C、总结归纳:(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不同视角写景)

2、善用修辞、描绘形象

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五)拓展延伸

常言道:“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关于“竹”的文化,还欣赏了竹乡人用勤劳的双手播种的竹乡美景,同时还体会到竹乡人恬静祥和的竹乡生活,让我们处处品尝到“竹香”的味道,更令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但这份宁静和祥和毕竟是短暂的,随着旅游投资开发的实施,经济利益滚滚而来,一系列环保问题发人深思。我要求学生针对此问题拟写标语或制作广告。

说明: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强调学以致用,所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要求学生拟写标语,以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竹 林 深 处 人家

景色 生活

(广、深、密)铺垫、衬托(欢乐、祥和)

移步换景 以动衬静

七、教学评价

本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总结、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来反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八、说课反思:

1、新课程强调教师授课要“用教材教”,一篇课文,仅仅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探究美、创造美”。学完一篇课文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2、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让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2009年10月20日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 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相关文章: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06-08

竹林公主大班教案05-18

竹林作文05-12

竹林基地建设04-07

竹林阅读短文答案07-28

★家乡的竹林作文04-10

校园的竹林作文04-20

雨后竹林作文04-29

竹林作文400字06-16

竹林园林景观论文04-16

上一篇:村委会建党节活动计划下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