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2024-05-21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精选10篇)

篇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民盟江苏省委直属三支部 程路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阐述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与提升城市品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对策,提出应从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改善和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提升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人文绿都的品质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品质;南京

近年来,随着南京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南京市经济日益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也积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国际化。在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中,我市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社会信用缺失、困难群体扩大、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交通营运混乱、市容市貌差、市场竞争无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影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新难题和新挑战。

管理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管理水平是政府行政能力的体现,强化城市管理是政府的永恒主题,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树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我市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三个发展”、“三个提升”的战略实施,对城市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认为,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走出“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1

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误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坚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时,还应综合运用法律、市场、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特别是主要抓好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城市的管理体制、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的工作。具体地说:

一、科学规划城市布局

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应着力于以主城为核心,突出南延东进,加强沿江开发,加紧推进江北地区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奠定“江在城中、山在城中”的现代都市框架,总体上形成主城、都市发展区、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其中:主城应是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基地,重点要发展科教、文化、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管理等第三产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增强现代服务能力和市政公共管理能力,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都市发展区是由主城及其周边地带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包括雨花、栖霞、浦口、六合等区域,都市发展区以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基地和生态环境调节圈为发展方向,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充满发展活力、与主城合理分工、相互呼应的现代化新区,如雨花现代制造业基地、浦口药谷以及六合化工园区等;市域是南京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区,重点是发展县城、中心城镇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

我市在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过程中,与国际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密切,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的国际性因素在增多,必然使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流通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要向国际水平靠拢,城市经济运行规划也要向国际惯例接轨,这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南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对外交通、城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使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初步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发展;强化南京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力度,努力把南京建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并把开发区培育成南京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基地,进一步改善城市投资软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围绕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坚持市场在结构调整中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石油化工、现代制造等支柱产业,调整改造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适合南京环境要求、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的都市型工业,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基础上,重点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增强品牌意识,增强经济整体实力,促进南京的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

三、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建设

南京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南京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交通业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议南京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国内城市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完善和改造现有信息基础网络,逐步实现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各类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公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的建设,规范系统建设,形成一批高效、实用的基础数据库,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南京城市管理向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政府有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重点把握好综合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建立高效、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区(县)政府具体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突出重心下移,在事权、财力方面向基层倾斜;突出群众参与,有效发挥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按照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要求,成立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把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集中精力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使城市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可操作的城市管理考评、监督体系,确保城市管理目标的落实。针对当前严重影响南京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的几大“顽症”,建议市政府应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一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快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交通、市容市貌、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特别是抓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医疗等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商业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

南京是一个正在迈向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城市管理更要注意立足长远,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气度恢弘的城市特色,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内涵等,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我市有关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秉承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国际化人文绿都的对外开放新形象,合理开发资源,加强城郊土地的集约合理使用,讲究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严格审批基建项目,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保护城市水资源,以举办2014年夏季青奥会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示更加美好的新南京。

综上所述,随着南京市在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中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构建先进城市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是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城市品质、人居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和中心任务。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按照“综合化、系统化、信息化、法制化”的管理理念和要求,大胆改革创新,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松懈、不倦态、不折腾,更好地破解城市管理难题。

篇2: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一、关于我区近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近年来,FF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显著加强,人居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xx元增加到2007年xx元,年均增长xx%;财政总收入从xx亿元增加到xx元,年均增长xx%,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xx元增加到xxx元,年均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xx亿元增加到xxx元,年均增长xx%;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元。开放型经济位居城区前列,累计合同利用外资xx美元,实际使用外资xx美元。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财政总收入xxx元,同比增长xx%,其中地方财政收入xx元,同比增长x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元,完成年计划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元,同比增长xx%。实际使用外资xx美元,完成年计划xx%。

篇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1. 过去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状况及弊端

1.1 建管一体,重建轻管。

湖北省利川市城市管理工作过去由隶属建设局的原城建监察大队负责,原有的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管理和规划都服从于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尽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企业改制、乡镇改革、农村、农业体制调整,大量失业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弱势群体的涌入必然形成一种复杂的城管生态:地方政府要城市的“面子”,小商贩等要填饱家人的“肚子”,同样处于弱势的城管队员要守住自己的“位子”。由于付出多,报酬低,城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借助手中微弱的权力与被管理者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导致权与责经常“扯皮”,不仅管理效能低,而且执行力也大大削弱。

1.2 城管外部条件差,效率低。

利川市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山区中小城市,因交易市场设置不合理、城区停车难、占道严重、交通拥堵、休闲场地少、绿地不多等,城市功能很不完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重复建设严重,监管不到位,建设质量差,缺乏系统理念,导致开挖人行道布设管线的现象经常出现。市民素质普遍低下,城市意识淡薄。文化程度低,部分居民连红绿灯标志都不管,过街走斑马线的基本规矩都不懂;生活习惯差,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泼乱倒、乱拉乱洒者大有人在;文明习惯差,说话粗鲁、衣着不整、行为鲁莽等。

2. 实施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有序推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管工作,市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解决城管机制建设、城市绿化亮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农贸市场建设、清扫保洁、南门车站管理、停车收费等问题,破解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难题,千方百计保证城管经费足额到位。

2.2 结合实际,设置构架。

2007年8月,利川市成立城管局,启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根据城管工作需要,调整了内设机构,明确了职能职责,下设城管执法大队、市容环卫局、市政园林局等副科级二级单位。2010年4月成立利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后,实行“9+1”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城市绿化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共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殡葬管理以及省、州、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领域等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2.3 突出重点,规范运作。

为推进全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2008年开始实行环卫体制改革。4年来,建成区167多万㎡全部纳入了环卫管理范畴,环卫作业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环卫管理层和作业层彻底分离,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市场运作”的新机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采取“以水(电)代收”,为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费采取前置审批征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仅真正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而且有效缓解了市财政对环卫事业投入的压力。

3.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后的工作成效

3.1 构建了网格管理模式。

结合利川市城市的特点,城管局实施一名班子成员带领一个股室或单位,负责管理一条(个)街道(片区),对该街道(片区)的市容秩序、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全面负责,形成了“一针万线”的城市网格管理模式,其基本模式为:市容环境秩序管理“五定制”。对城区主要街道、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实行片区管理,实行“五定”(定人、定时、定责、定路段、定奖惩)责任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行管理全覆盖。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公司制”。通过公开招标五家清扫保洁公司,使环卫管理层和作业层彻底分离。实行公司化运行后,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得到提高,不仅缴纳了“五险”,而且购买了意外伤害险,环卫队伍趋于稳定,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变。

居民店铺门前管理“三包制”。与城区主要街道的住户、门店、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责任状,张贴“门前三包”责任牌,免费发放印有“利川城管”字样的卫生桶,由环卫工人定时收储垃圾,形成了居民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

城市亮化美化管理“岗哨制”。路灯管理实行班子成员分段负责,管理员责任到路段、到每一颗路灯,实行“岗哨式”路灯管理巡逻机制;巡逻队员发现问题,维修中队及时抢修。

行政事业审批管理“集中制”。对“道路挖掘、建筑垃圾处置”等七大项行政审批事宜实行集中统一,成立行政审批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做到一站式审批,公开办事程序,阳光操作,使行政审批行为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2 形成了齐抓共管格局。

成立城管执法局后,重新界定了市直各单位、办事处和村(居)委会的管理责任。针对城区的“十五乱”现象,2010年5月发布了《利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的通告》,明确了对违反管理规定的处理方式,使利川城市管理形成了多轮驱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3.3 构建和谐宜居城市。

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能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市民对城管的信赖逐步提高,城管工作呈现出许多亮点。

3.3.1 创建载体助推城管发展。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湖北省“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为载体,关注市民的所需、所急、所盼,多举措营造和谐宜居生活环境。

3.3.2 市容环境秩序逐步规范。

对临街餐饮店铺、城区流动摊点、城区洗车场、城区噪声源头、夜市大排档、废品收购门店、停车场、户外广告等进行了规范,形成了通畅快捷的市容秩序。

3.3.3 环境卫生秩序不断优化。

编制了《利川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新建环保型地埋式垃圾收集站3座,对改建后的两座垃圾中转站进行了维修维护,更换果皮箱800个,新增移动垃圾箱130个,固定式垃圾箱(屋)100个,新添置环卫车300多个。投入500多万元新建建筑垃圾处理场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完全按照国家要求标准建设,完善了垃圾处理场营运体系。

3.3.4 市政设施得到有效维护。

先后投入380万元,用于改造下水道清淤、桥梁维修、新建排水井泵站等市政设施日常维护工作;城市路灯管理落实到位,对滨江路的监控、景观设备进行了维修,维修城区路灯3000多盏,新安装了60条小街小巷路灯、共330盏。

3.3.5 城区园林绿化初见成效。

按照《利川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投入1600万元,实施了城区行道树更新、补植、城区立体绿化和板块绿化、城区鲜花布景、城区绿化养护工作等绿化工程。城区道路绿化形成一街一品,公园、广场、街头景点绿地初见端倪,各单位和小区绿化趋于美观,生产苗圃和风景绿化不断扩大,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化面积为8.16㎡,各项指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3.3.6 城市管理设施装备精良。

几年来,共投入资金近500万元,新增了洒水车、环卫清扫车、清障车、路灯维修车、园林修剪车、执法车、移动公厕、垃圾屋和果皮箱等设备,为系统331名干部职工配发了执法服装。

3.3.7 职工福利待遇得到改善。

建立健全了系统内的党团、工会组织,每年定期对职工进行了健康检查,开展了各种老年健身活动,每年组织离退休职工外出学习考察,改建了环卫职工的危房,解决了46户困难职工的居住问题,解决了系统内自收自支职工的待遇问题,拉近了干部与职工之间的距离。

3.3.8 文明执法攀升城管形象。

利川城管一直倡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大力推进亲民式、阳光式、教育式执法。严格按照“六先一后”的工作流程,赢得了执法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一起违法行政案件,也没有行政复议和上诉案件。

3.3.9 各种殊誉肯定城管业绩。

城管局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省、州、市的各类表彰40多项,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分别被湖北省住建厅评为先进单位,被州住建委评为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市容环卫局副局长陈刚被国家住建部、国家人事部联合表彰为2007年度先进工作者,城管局公共管理股股长林科成被湖北省住建厅表彰为先进工作者等。

4. 结束语

篇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5月17日—23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柴文忠带队,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到外省市学习考察,先后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徐志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叶果、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司徒幸福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交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探讨“新常态”下城市管理发展特点规律,相互学习,受益匪浅。

这三个城市虽然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管理基础各不相同,既有直辖市、又有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还有省会城市,但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方面,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在“大部制”、“大城管”、精细化、标准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突出城市管理的“首位意识”,党建统领,真重视、真重拳、真奖惩;政府领导归口,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管理顺畅到位,减少了扯皮内耗,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二是强化城市管理的“统筹意识”,上海市成立了市委派出机构“建交工委”,与市政府“建管委”合署办公,强调建管并重、顶层设计,统筹系统内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协调重大行政业务管理;南京市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研究决定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城市管理重大事项。三是注重城市管理的“法规意识”,结合各自城市实际,编制了较为完善的各类城市管理标准规范,以网格化为支撑建立“大数据”系统,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南京市编制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城市管理地方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四是强调城市管理的“效率意识”,对条块推进和落实城市管理的质量效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结果“四纳入”: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占一定比分权重;纳入“以奖代补”,重奖先进;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在官方媒体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纳入政纪处分,实行末位问责、诫勉谈话、党政“一把手”撤换,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通讯员 堵锡忠)

nlc202309051611

篇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杭州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素有“钱塘自古繁华”之称的杭州,建设、管理、执法是分开的,全市的建设全由市建委负责,城市管理的执法全由执法局进行。管理则由杭州市城市管理办公室。他们撤消了市容环卫局、市政公用局、园林局,其职能划归城市管理办公室。杭州市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从2004年起,从市本级和钱江新城区及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三江度假区土地出让金中提取0.5%(绝对值不低于2亿元)建立城市管理基金。二是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按照重心下移、职权一致和讲求实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城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形式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管理体制。

三是实行了数学化城市管理。杭州市数字城管建设是按

照国家建设部要求,立足杭州市城市管理的实际,从整合管理资源,细化管理标准,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管理效能入手,形成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和城市管理协同平台“两个轴心”,搭建起数字城市管理信息交换、处置、共享的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开放向闭合、静态向动态、分散向综合、被动向主动、单一向互动的转变,提升城市管理品位,合力打造责任型、服务型政府。通过杭州城管数字指挥中心,全市哪个地方的窨井盖破损丢失,那条路的树倒了,哪里有垃圾死角,哪里有摊点,哪里路破损,电视屏幕一目了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问题,指令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置问题。所以,可以说,杭州城市管理这么好,靠的数学化管理。

四是在经费管理上,实行“以奖代拨”。杭州在市政养护、环卫保洁、园林管护等方面,打破“大锅饭”,实行“以奖代拨”的办法。对城区政府的奖励,是凡考核综合得分75分以上的由市政府以“以奖代拨”的形式,按各区政府除城市专项整治工程以外的养护作业、市容市貌、市政设施改善等日常经费的增加额(以上年为基数),分别增加城市管理经费的40%、30%、20%的奖励额度。对市相关部门的奖励,凡考核在80分以上的由市政府奖励牵头部门35万元,并予以通报表彰。

五是十分注重城市管理立法和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制定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清洁杭州”加强城市长效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若干意见》等30多个文件。使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行,有章可循。

厦门:确立“两级政府,以区为主”新体制

厦门市确立了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专业部门为指导,社区为配合的原则。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放权后,可以腾出更多精力进行宏观决策,此举极大地激发了街道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厦门市湖里区的金山社区,这里的社区居委会改名居民之家,居民到这里求助都能得到帮助。社区工作者也把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计划生育、再就业、保洁、治安等工作样样有人负责。同时,城市管理权限下放后,厦门还在全国率先运用考评机制加强市容管理。市容考评委定期将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并进行点评,督促考评成绩差的单位及时整改。厦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还加强对“12319”城管服务热线的管理,使市民投诉件件有反馈。如今,无论是在道路绿地还是建设工地,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整洁。

北京东城区: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北京市东城区从2004年4月份开始,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际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多项信息技术,在管理手段上实施“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二是对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城市精确管理;二是创新了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督和指挥两个中心,使几十个不同的城市专业管理机构形成了治理城市环境的合力;三是主要领导亲自研究、组织部署,有力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四是进一步整合了现有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五是进一步发挥了市政服务热线电话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组合,达到了相互强化的目的,形成了完整的监督反馈体系。

常州市: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实施重心下移,落实属地管理。深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管体制改革,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乡镇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了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市

级有关部门负责研究拟定市容管理法规、规章和行业政策;编制市容管理专业规划,依据规划指导和监管等。将道路绿化、养护作业权下放到城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城区负责辖区内市容管理和综合执法。将过去由三支队伍管一条道路,改为由一支队伍“捆绑式”管理。

2、强化高位监管。对各区、各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天天检查、月月点评、考核,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考评结果。区、街道(镇)也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形成三级考评体系。

3、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平台。组建常州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各区和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建立二级平台,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保证城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4、完善城市管理保障。一方面是经费投入保障。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落实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所需要的经费,每年从市、区土地收益中划出专项资金,弥补目前城市维护费的不足,保证各项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保障。适度调整、设置或明确相关机构,适度增加编制,充实人员。凡需增加或配置人员的工作,市相关部门和各区进行统筹兼顾,一并做好安排。

吉林:赋予管理新职能,实现管理最优配置

篇6:北京出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意见

规划和国土部门合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衔接机制……北京在行政管理方面将着手5项改革。日前,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旭辉介绍说,这是一份首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务实性的文件,该《意见》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五项较大的改革。

一是通过加快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并逐步实现多规划在街区层面要求衔接、内容统一、管理协调。

二是在街区控规“多规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下放、取消一批审批事项。推动规划意见书与用地预审意见等合并审批。稳妥推进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办理权限进一步下放,除涉及全市性、系统性、跨区域的项目及其他重大工程外,逐步实现项目规划手续由区级办理。除涉及安全和环保事项外,投资项目强制性评估评审一律取消。

三是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调整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整合城市管理职责,组建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北京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理顺城市管理职责关系,明确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负主体责任,强化街道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四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调整优化城管综合执法范围,分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完善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衔接配合的体制机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市级强化统筹监督,区级业务指导,基层城管执法队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街道管理为主。

篇7: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近年来,舒城县从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发,认真贯彻住建部《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主动学习和借鉴处地数字城管建设经验,以建设“廉洁舒城、效能舒城、平安舒城、活力舒城”为目标,把科技融入城市管理中,建成了具有舒城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2010年元月,舒城数字城管项目启动运作,2012年3月,系统建成投入试运行。截至到2015年9月底,共受理案卷11.9万件,其中采集员主动上报11.3万件,视频抓拍0.4万件,12319公众举报0.2万件,处置结案11.6万件,结案率为97.5%,在舒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进了舒城县城管管理的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促进了城市品质和综合服力功能的提升。

一、把握城市发展“新特点”,大力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构造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现代化城市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关系着城市品位的提升。为此,舒城县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注重实效,厉行节约”的原则,全面推进数字城管平台建设,顺利建成“数字城管”一期工程,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一)科技引领,搭建平台。我县数字城管系统的构建综合运 用了现代成熟的计算机技术,“3S”空间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在覆盖舒城县城25平方公里的管理范围内,搭建了“信息采集”、“12319热线受理”、“监督受理”、“协同指挥”、“综合评价”、“GPS监控”等业务子系统平台,安装城管视频监控探头21个,形成了“巡查员信息采集,市民热线投诉受理,监督平台立案,指挥平台案件派溃、督办,责任单位处置、反馈,采集员核查,监督平台结案,系统综合评价”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一是采取“公司投资、政府租用、部门使用”的建设模式,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好验收合格后移交,按照“BT”模式,降低政府建设风险。二是采用VPN方式,实现内外网的切换,实现数字城管系统与各部门的协同办公。三是使用规划局提供的1:500的电子地型图,将城市城管理的所有部件标在电子地型图上,这个部件库不仅可以提供给数字城管使用,还可以提供给县里其他单位使用,免费了重复建设。

(三)分期建设,全域覆盖。舒城县“数字城管”以构建覆盖整个舒城的“大城管”格局为目标,分期建设,逐期投入资金,逐步实现建设目标。目前,我县数字城管已完成一期建设,管理范围覆盖建成区25平方公理,二期准备覆盖周边乡镇。

二、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完善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效益 数字城管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为确保系统运行效果,舒城县以建立和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为抓手,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高。

(一)领导重视,各级参与,形成“大城管”格局

舒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数字城管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县主要领导亲临城市管理中心调研,要求加强数字化城市建设,将管理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城区,并逐步向基层单位延伸。县里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招标局、采购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财政局、审计局、城管局通力协作,发挥了各参与部门的整体作用,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创新体制,拓宽渠道,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处置流程上,我们改变了以往纵向层级式的管理结构,建立了横向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设立监督指挥大厅,负责数字城管案件的受理立案,核查结案和案件派发,督办协调工作。大厅共设坐席员4人,实行无假日值班制度,通过系统全方位,全时段接收,派发数字城管案件,把城市管理的相关单位整合起来,在同一平台实现了城关镇、开发区以及县直各部门的信息流转和全程监控。

在案件处置上,采取“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方法,在各责任单位安排专人负责数字城管终端处置,确保了数字城管案件派遣、处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强化问题发现机制上下功夫,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采集机 制,解决“数字城管”的信息源问题。为此,采取“信息采集服务外包为主,群众监督为辅助,视频监控为补”的方法,建立了“采集员巡查”、“视频抓拍”和“热线电话”相结合的信息采集体系,并通过采集员不间断的巡查,发现和上报案件。目前,全县共有信息采集员18人,全城区分成8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2名采集员,每天从早上07:30至晚上18:30,按照主要路段巡查不少于五遍,次要路段巡查不少于四遍的要求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的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采集现场图片、影像、声音并通过系统上报立案,当前月信息采集量达到2000件。同时,监督指挥大厅坐席员通过监控大屏的“视频抓拍”,发现重点监控区域的城市管理问题,抓拍照片立案,现在每月抓拍城市管理问题约30件。此外,通过“12319”城市管理热线,受理群众投诉,接收领导、部门转办的城市管理问题,多渠道广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自热线开通以来,平均每月约受理投诉30起,接受转办信息30条。

(三)建章立制,严格要求,规范运行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规范统一的队伍管理机制。加强对数字城管工作人员的管理,是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数字城管工作人员的构成特点,我县采取了“三个跟上”(即:建章立制跟上、素质培训跟上、考核奖惩跟上)加强城管队伍管理。在建章立制方面,制定了《舒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事、部件问题立案与处置标准》,作为我县案处考评的依据,制定《舒城县城市管理信 息中心职责、制度与考评办法》作为规范管理的依据,编写《舒城县数字城管手册》作为业务指导的依据,针对不同的业务,分批次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考核奖罚方面,依据《舒城县城市管理信息中心职责、制度与考评办法》推动“日统计、旬分析,月公布、年考核”等日常考核制度的落实,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充分调动人的工作枳极性。二是完善案件跟踪整治机制。坚持日常巡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抓管理效益。把为市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加强日常巡査,及时发现问胜,并在地图上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重点案件逐个逐日进行标绘,跟踪督査、督办,对处置单位难于确定或共建共用部件,采取现场协调确定,督促及时修复的方式,积极推动案件处置;针对井盖丢失破损、道路破损、废弃立杆、无证经营燃气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开展专项整治。系统运行以來,我县共开展专项整治12次,査清无主井盖230个、推动维修补缺井盖190处、道路破损维修156处、清理废弃立杆151根、早期发现私搭乱254处,督办拆除违法建设143处,有效解决了困扰百姓生活的突出问题。三是不断探索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数城管在体制上实行监督与指挥分离,责任唯一;在管理对象上准确精细,标准严格;在工作流程上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在考核评价上闭环管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参与形式上全盘联动,整体参与,使城市管理成为一种经常性、日常性的工作,建立了规范的城市管理长效运行体系。

三、打造城市管理“新品牌”,发数字城管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数字城管最终目的是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我县数字城管系统运行以来,以系统信息平台为依托,按照数字城管“第一时发现问题、笫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題”的要求,加大市容巡査力度,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着力推进亊、部件的处置工作,努力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四大转变”。

一是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通过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了城市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題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城市管理模式。系统运行后,领导和职能部门可随时在领导通手机上了解市容市貌、城市管理情况,发現城市管理问题,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工作效果,增强“现场感”,牢牢掌握了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低效方式向高效、敏捷、精确方式的转变,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的问題,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管理工作上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二是实现了城管问题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的转变 我县数字城管系统通过县级的统一监督,由系统自动生成城关镇、开发区以及县直各部门的排名评价表,促使各部门主动依职履 职,通过县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将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关联起来,打破了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在系统中建立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整合了全县多家管理部门的部件数据资源,通过共享资源,改变各城市管理部门“笔写纸载”难于统计、査询、保存的传统管理方式,为“智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将所有亊、部件按统一的标准,由统一的人员去巡査,主动发現问題,减少市政、园林、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环卫、执法等部门的巡査人员,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管理成本,高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通过统一指挥,协调各单位,解决“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问題。

三是实现了解决城管问题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变 首先,城管问题得到全面发現。系统运行以来,日均上报100件左右,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比系统运行前增长了10倍。其次,城管问題得到及时处置。系统运行前,井盖丢失等问題3至5天都难以确认责任单位,处置问题需要10天半月,现在通过系统4至8小时就可以解决,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管问题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第三,城管热点问题明显减少。数字城管网格化,对城市部件进行精确定位、分类管理,集中采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亊件问題,对主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广场等区域全方位管理,提高了城管热点问题的办理质量。运行以来,县城市容市貌、保沽程度、城市秩序显著提升,深受市民广泛好评,热点投诉由运行初每月100多件到现在每月不到30件,投 诉明显减少。

篇8: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一、紧贴发展,创新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思路

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综合管理工作, 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长办公会20余次, 研究城市综合管理重大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管理工作思路:坚持把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与发挥城市建设的投资效益相结合, 与优化城市形象促进招商引资相结合, 与推进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相结合, 把城市综合管理上升到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高度来落实, 使我区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在管理主题上, 紧扣创建“人民幸福城市”这个主题, 深入开展“改善环境年”活动, 为人民营造一座文明之城、和谐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竭尽全力提升人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在管理理念上, 树立“和谐管理”、“文明执法”的理念。通过以人为本, 热情服务,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通过科学管理, 改善民生, 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通过管理城市, 发展城市,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管理重点上, 推行“由扫变洗”的环卫保洁净化新模式, 使城区环境卫生再上新水平;启动“提档升级”的绿化管养新体制, 高水平、高质量做好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工作;制定“严管重罚”的城市秩序标准, 规范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渣土处置、控违拆违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在管理措施上, 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从时段性管理向全天候管理转变;实现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在管理方法上,坚持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原则,形成了“宣传舆论有力、市民认识到位、公众监督广泛、社会共建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氛围,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落实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区上下一把手重视,形成了以区为核心,乡镇街办事处为重点,村、社区为基础、区直部门为指导的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管理体制,层层建立并落实责任制,推动了工作的落实。二是建立健全“三清洁”长效管理机制。为提升“三清洁”工程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将“三清洁”工程列入各乡镇街(办事处)绩效目标考核,对全区16个集镇、289个村湾、8条主要公路纳入“三清洁”工程考核范围,实行全覆盖管理。同时区政府每年加大“三清洁”工程“以奖代补”经费投入,由2009年的150万元逐渐增加到当前的1055万元,为“三清洁”工程提供了经费保障,确保了“三清洁”工程顺利推进。目前,区107国道沿线、和梁子湖大道沿线“三清洁”工程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模式,逐步推进城市环卫作业市场改革,将纸坊三个环卫所逐步改制为区环卫服务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市场化作业运行机制。同时成立了渣土密闭运输“路洁”公司,引进多元投资机制和竞争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目前,藏龙岛办事处将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全部推向市场化作业,管理成效非常明显。四是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检查督办、通报奖惩机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城市综合管理奖惩经费投入,由480万元增加到720万元,对排名靠前的单位实行重奖。区城管委每月对城市综合管理情况通报在《江夏报》、江夏电视台上刊登,并在区政府办公楼大屏幕上滚动播放;《江夏报》、电视台开辟曝光台,对市民投诉、反复督办不予解决的重点问题每周进行一次曝光。区城管委办公室完善了江夏区2011年城市综合管理奖惩办法,要求排名末位的乡镇街主要领导在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会上进行检讨发言。

三、突出亮点,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江夏不仅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方面为全市作示范,“城管革命”也走在了全市新城区前列。江夏城市管理继续在全市新城区领跑,主要体现“十个率先”:率先唯一在新城区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率先在新城区实现城乡垃圾转动一体化;率先在新城区建立日处理300吨垃圾转运站;率先在新城区建立城管110指挥系统;率先在新城区成立渣土运输公司(武汉路洁运输公司);率先在全市开展环境改善年活动;率先在新城区推进“城管进高校、校园、社区”活动,20万大学生参与城管革命;率先在新城区实现城管执法管理全覆盖;率先在新城区启动主干道立面整治、管线入地、交通秩序、路面绿化、马路市场等五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率先在全市推行“城管文化”系列活动(央视网全面推介“江夏城管”文化模式)。

四、加强管理,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建立了清扫队、保洁队、清运队、清洗队、督查队五大队伍,对纸坊城区实行“管理全覆盖、保洁全天候”,科学制定洒水作业计划,对交通护栏的清洗维护实行市场承包管理。二是建立违法建设巡查举报发现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拆除、第一时间追责,实现了违法建设零增长。三是拓展执法管理范围。为了推进城管执法全区覆盖管理,成立城管执法四、五中队,两个执法中队将重点加强对纸坊街以外的其它乡镇街办事处的城市管理。四是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为了提高纸坊城区背街小巷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区城管局与纸坊街联合制定了城管进社区工作方案,落实了工作职责和人员,执法队员常驻纸坊城区17个社区进行管理。开展城管进社区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千人大会战,突出整治“三乱”、卫生死角,清理垃圾200余吨,社区市容环境得到很大转变。五是加强“门前三包”管理。区“门前三包”管理办公室向临街门点发放倡议书5000余份,组织14个社区、160家临街单位、4000多家临街门点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同时,加大对乱丢乱扔、乱泼乱倒、乱发乱贴、乱停乱靠等行为进行劝阻,共劝阻各类不文明行为650多起,增设非机动车临时停靠点10个,规范非机动车停放6800台次。

五、营造氛围,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篇9: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一、妥善处理好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前提,城市建设是基础,城市管理是保障,三者一脉相承,是典型的一体化关系,城市发展只有三者紧密衔接,良性互动,才能实现“龙腾虎跃”。

要加强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城市规划要创新规划理念,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确保“功能齐全不漏项”;城市建设要以规划为蓝图,从严实施,红线管理,保证“设施建设不甩项”;城市管理部门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用户管理部门”,要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部门要及时将城市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情况提供给城市管理部门,征求调整完善的意见建议,确保各类设施按标准设置、各种功能齐全配套。建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机制,城市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建议函”的方式向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为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用户意见”。

二、妥善处理好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关系

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不是简单的总和分的关系,而是相融相通、比例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一些城市将系统的整体的城市管理分为多个专业部门多头管理,这种细分专业管理在一定历史时期提高了处理单一专业城市管理问题的效率。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城市管理的日趋复杂,强化专业管理的模式在当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日渐低效和不适。以“城市牛皮癣”小广告的治理为例,它涉及到环卫、教育、税务、卫生、商务、住建、公安、交通、通讯、城管执法等十几个专业管理部门,只靠一家专业部门管理,手段单一,力度甚微,往往治标不治本。再比如,广受社会诟病的“马路拉锁”问题也是因为各类管线分属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造成的。不强化综合管理,此类“痼疾顽症”无法根除。

所以,城市管理必须强调综合,强调综合决不是要取消专业,而是要在综合中体现专业。可采取按专业适度综合的城市管理模式,一是将城市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直接相关的专业部门整合成“大部门制”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二是将与此间接相关的其他专业部门通过构建协调机制强化综合管理。两者形成“大部门制”城市管理体制与专业部门综合协调机制相结合的模式,统筹协调、系统管理,以期实现城市管理专业化与综合性的统一,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优势。

三、妥善处理好“高层统筹”与“下沉执行”的关系

“高层统筹”主要是指把高层级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适当综合,集中履行规划指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下沉执行”主要是指管理与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集中发挥属地管理、精细执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效能。“高层统筹”与“下沉执行”都是城市管理中的两种资源整合手段,必须相辅相成,不能偏颇。

在“统筹”上下工夫,就是要综合设置机构。大力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统筹协调解决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有条件的市和县应当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

在“下沉”上下工夫,就是要使人员、资金、政策向基层倾斜,下移执法重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推行区县一级执法,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实现发现、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微循环”路径,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四、妥善处理好“条”与“块”的关系

城市运行管理与作业体系是指城市管理系统内的机关组织及其职能分工的关系网络,既包含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的“条”型体系,也包括在各层次上的所有城市管理部门的“块”型架构。“条”和“块”的关系要体现政府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匹配度。

处理好“条”的关键就是要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组织指导,完善管理标准,建设高效的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作业力量,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处理好“块”的关键就是要赋予其在街道(乡镇)层面全面落实本区域城市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权。因为“块”对辖区环境最关心、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考核、评价“条”提供的服务最准确、最客观、最有效。

五、妥善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硬件”指的是设施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软件”指的是人才队伍和制度手段等,解决的是“优劣”的问题。城市管理既要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重视队伍和制度等软件建设。

抓硬件设施建设,除了抓好市政、交通、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当前重点要抓好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各市、县要加快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拓展平台功能,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形成全国统一的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并实现与110报警电话的对接。强化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促进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篇10: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南京城市品质

一、调研情况介绍

笔者通过参与城管执法的全过程,详细了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现状,利用走访面谈、问卷调查等方式随机走访大街上的群众,调查广大干部群众对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满意度、总体评价以及对城市管理对民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广大干部群众对当前城管行政执法状况总体上比较中立,认为当前行政执法“好”和“较好”的占30%,认为“一般”的占 22 %;“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的占48%。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新问题

在充分肯定城管行政执法主流趋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调研中,很多群众提到,当前城管行政执法在国内城市化发展如火如荼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面临着严峻挑战,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法手段单一,违章者层次参差不齐。

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城管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依法行政的培训,但仍存在部分执法队员执法时不够耐心,手段简单粗暴。而部分弱势群体为了生活和出路不免要上街摆摊以挣生活费养家糊口。而这部分群众的沿街摆卖的行为则会破坏社会的经济秩序,影响马路交通,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被执法者中绝大部分属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或者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加上我国文化素质偏低的大环境也就势必造成了很多民众在面对执法者的时候所考虑的问题往往只有个人利益,而不会从城市管理乃至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看问题。这就必然造成了城管执法与违章者之间的摩擦与矛盾。

2、城管与被违章者之间利益矛盾逐步凸显。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正处于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所有矛盾中表现得最突出、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习惯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往往容易导致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利益正面冲突,引发激烈的矛盾对抗。

3、城管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持续下降。

从问卷调查看,当前群众对城管执法者的态度呈现不满趋势。在回答

“您认为当前市容市貌的满意情况”的问题时,回答“不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很满意”的分别占61.31%、8.42%、12.15%和18.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些群众对城管已经出现不信任危机,城管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明显下降。

(二)当前城管与民众矛盾激化的原因

当前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执法者工作意识淡薄,素质不够高、执法手段简单粗暴。执法者是政府执行行政管理工作的代表,是政府的门面,其观念、素质和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群众对政府的看法。调研中,许多同志谈到,部分城管执法时对群众态度偏差、作风不够扎实,尤其执法手段简单粗暴,它不仅降低了群众对城管的信任,败坏了我们政府形象和权威,而且损害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直接引发城管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当前矛盾激化的主导诱因。

2、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打破大锅饭的局面,政府鼓励多劳多得。这就造成了收入差距拉大这一趋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少在将来5-10年内不会逆转。现在,一个人绝对收入水平在提高,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和其他人比较起来,他的收入增长没有其他人快,与高收入者的差距在拉大。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所谓的弱势群体,也就必然会存在为生计而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党政方针、政府政策的领悟力不够,小商小贩已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利字当头,不会去考虑国家的发展及城市的规划。

3、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造成当前城管与违章者之间矛盾对抗行为增强、冲突增多等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成因就是少数执法者未能根据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对待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仍然习惯于“我说你听”的传统说教,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互动性、有效性;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缺乏洞察民意的敏锐性,平时不善于或不注重捕捉民情民意,不善于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正确判断矛盾的主次方面,往往使小矛盾演化成大矛盾。

4、少数政策不符合实际和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当前,从总体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仍

然存在着少数政策不符合实际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从政策制定方面看,不可否认我们制定的有些政策的确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使群众不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伤害了群众对政府的感情,有时还会激化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

(三)解决方法

1、做好城市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1)要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宣传工作,树立宣传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对宣传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步骤、分阶段持之以恒地进行舆论宣传。

(2)由新闻发言人定期向市民发布权威性的城管工作信息,对待暴力抗法事件采取各部门协同解决,坚决惩处抗法者,及时旗帜鲜明地向市民和社会各界表明态度。

(3)要充分发挥和切实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络新闻等公众媒体的宣传优势,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配合城管执法工作,为城管执法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4)努力加快城市管理互动网络的建设步伐。让市民与城管直接进行沟通和对话,实现双向互动,加深理解,达成共识,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5)大力宣传文明市民、文明商家、优秀城管工作人员,让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居民户。通过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的宣传点,不断增强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让“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2、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完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因规划置后所带来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不配套这一突出问题,完善二级或三级道路的环卫设施配套及环卫工人的配置及规划还建一批公厕、垃圾中转房、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市政设施;从改善城管执法环境着眼,疏堵结合,将人性化管理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重点地段的城管执法力度,逐步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建议在人口密集的旧城区和市场功能不完善的城区,按照“三不”和“三分”的原则有序进行疏导。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群众生活秩序和治安的前提下,进行规范管理的疏导点:如修鞋、擦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等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项目,划出固定的街段进行规范管理,这样既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扩大了就业,完善了城市功能,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体现了城市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3、进一步端正城管执法指导思想,提高城管队伍素质,增强执行能力,大力培养和选拔年青优秀的城管骨干人才。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公用服务的城市管理理念,坚持把市民利益放在首位,严格依法管理,增强执法效能并加强执法监督,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各种复杂执法条件的城管队伍。

4、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相配合,特别是发挥街道办事处作用。街道板块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要。目前,街道工作已基本走上了以税源经济为中心,以城市管理为重点,以社会事业为基础的健康发展道路。

(1)进一步明确街道市容管理的主体和基层基础作用。

部分街道存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要通过考核奖惩等办法将街道工作重心调整到城市管理上来;

(2)进一步强化街道的市容管理的主体地位。通过人财物和责权利的合理分配与调整,充分调动街道对城市管理的主动性,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3)进一步调动街道和社区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合理调整街道管理城市的自主权,挖掘潜力,促使市容市貌管理同就业、社区自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调动街道、社区、单位及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为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四是城管职能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调动各种力量,把城管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助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实施依法治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严密的法规体系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先决条件。

(1)要认真调查研究,组织力量,按照统一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城市管理现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开展调查论证工作,积极为城管执法立法提供第一手实际材料。

(2)切实开展论证。要分析和归纳城管执法案例,总结现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提出有预见性的符合工作实际的修改建议,形成综合性意见,主动争取人大立法机构和政府法制建设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法规的修订和不断完善。

(三)个人小结

在调研实践中,笔者前后共参与了一线的执法工作、疏导点蹲点驻守工作、服务窗口从事业务咨询工作等,累计参与市区5次大型环境整治行

动,服务咨询群众292人,接投诉电话453个,回复政务110投诉117个。通过这段时间的参与,笔者深深感受到城市管理是各个国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城市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好而管理的,城市管理就是在为民生服务。而民生问题则是一个关系国家民运的大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来都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无论是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都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是为了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适,更健康,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所以,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清理。那样只能激起民变,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发生冲突。

密切城管与违章者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海口实际,从思想教育和制度规定入手,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密切与群众关系的新路子。

上一篇:公司订货会主持词下一篇:社团换届大会宣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