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

2024-05-06

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共6篇)

篇1: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

《光明日报》:如何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中国和世界都需要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总书记第一次言及“中国梦”,十分及时,也令人非常振奋!

梦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各国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也不例外。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当时的梦想是救亡图存,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这个梦想是他们追随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的强大动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梦想的强大威力。

今天的中国人同样是拥有梦想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人——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辛劳、健康乃至生命。他们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尽管有时并不顺利,但他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无疑是幸福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一些人对金钱的崇拜渗透到了其价值观。与之相应,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群体面临着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三大危机的出现,跟这些人缺乏梦想、缺乏追求、缺乏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密切相关。对他们来说,物质欲望的满足胜过一切,精神上的追求变得无足轻重,这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现实也从反面佐证了总书记现在提出“中国梦”是非常适时的。

由于职业和生活经历的原因,我对“梦想”一直抱有巨大的热情。2003年—2008年,在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对他们发表讲话,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鼓励他们要有梦想、有追求。我告诉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就会随波逐流,就会受小利诱惑,跌入陷阱,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了梦想,有了远大目标,也就有了主心骨,就不会被小利蒙蔽双眼,就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不仅如此,我任职期间,外交学院还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党政领导干部,也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也有普通工人;有老师,也有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这些人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讲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讲自己是如何追求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每个人的发言都不长,却都十分感人,因为他们对梦想的追求是融入血液的,对梦想的表达是发自心底的。三届研讨会办得非常成功。每次研讨会之后,我都会同参加研讨会的外交学院学生举行座谈,他们都感觉很有收获,从成功人士的事迹以及他们简单朴实的语言中学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我看来,“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追梦的人多。中国今天的人口有13亿多,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如果社会一潭死水,缺乏生气,追梦的人就会少。在社会发生变革的 时候,人们看到了自己可能发展的空间,追梦的人数就会大大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3亿农民工进城。对于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中国人来说,农民要离开土地、离开家庭,决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但是,3亿人最终下定决心进城了,那么,这其中一定是有梦想在支撑他们。也恰恰是这3亿进城的农民工,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显示了“中国梦”的威力。

其二是梦想的内涵深。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但是,在近代,中国落伍了,经受了长期的屈辱。这段曲折的历史,使得今天的中国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有特别强大的动力,深知自己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这种强大的动力,会促使人们对于梦想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梦想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于梦想的追求更加坚定。

中国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开展“梦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国的孩童教育为例,如今许多家长都走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自己一辈子不是很成功,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给他们施加压力——除去学校教育外,家长们还把子女送去上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奥数班,搞得孩子们疲劳不堪,厌倦学习。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子女要么做大官,要么发大财。但谁都懂得,做大官、发大财的人是少而又少的,把千军万马都赶到这条羊肠小道上去,其后果只能是使希望落空,这样的“梦想”是决然不可取的,需要花大气力进行纠偏。

事实上,“中国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梦”。因为我们从事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极为宏伟的事业,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我希望媒体把各行各业做得好的人都能报道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些人活得很充实,也活得很潇洒。当这些人老了的时候,回首往事,他们会觉得无怨无悔,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世界。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多么需要这样的人啊!所以说,中国人需要“中国梦”,“中国梦”有助于解决前面讲到的三大危机,有助于使人们更加友善,社会更加和谐。

不仅中国人需要“中国梦”,放眼全球,世界也需要“中国梦”。毋庸讳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强大起来会干什么事情。如果我们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让世界了解一个个中国人关于“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人类的梦想总是相通的,让世界了解“中国梦”,可以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加深世界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这一点得到过深刻印证:我在外交学院期间曾会见过基辛格公司总经理拉莫先生,向他介绍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的事,他听了之后十分赞赏。后来他在美国《新闻周刊》上撰写的文章中,专门提到了这个事情。

说“中国梦”是世界的需要,还因为中国人做“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与世界一道共同追梦,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两个关键词绝非偶然。中国曾经是在人类历史上领先过一千多年的国家,为什么后来落后了?正如小平同志总结的:“封闭导致了落后。”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开放,必须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必须开展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又有多少中国人走出国门,他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其中很多人取得了成功。而 在30多年的大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使许多与我们合作的国家广为受益,可以说,这是获益于对梦想的共享。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有力地拉动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因此我们说,让世界了解“中国梦”,使世界共享“中国梦”的辉煌成果,在今天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回首历史,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亿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却曾屡遭挫折,一度看不到希望。这种状况,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此走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天涯何处是神州?

——“中国梦”的背景与提出

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始终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魂牵梦萦、念兹在兹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为之英勇斗争、流血牺牲。那么,提出这一目标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会提出的课题。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才有条件提出复兴的目标。如果过去不曾辉煌过,何来复兴可言?进而,只有自觉把握并勇于担负起复兴重任的民族,才会提出这样的目标。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在经历从领先到落后的落差后,有的民族从此走向衰落,酿成让人唏嘘不已的历史悲剧。但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就此沉沦,而是从苦难中觉醒。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伟大民族。

先来看让每一名中华儿女都感到自豪的历史吧!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长时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屡遭屈辱、磨难。也许是“盛极必衰”,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17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衰落。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开始落后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以后更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中华民族是就此沉沦,还是会再度崛起?暂时的落后、空前的屈辱和无尽的苦难,并没有蒙蔽掉中国人的眼睛、麻痹掉中国人的心灵。在一批先进分子的启发下,中国人民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1894年,孙中山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鲜明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在任何困难面前,中国人都压不倒、摧不垮,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中国梦”的曲折探索

确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接下来就要找到实现这一梦想的正确道路。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只能在黑暗中苦苦摸索。

这样的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危机面前,各种救国主张如走马灯般在中国登台亮相。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力量,都曾提出并实践过各种各样的方案,但是这些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用”,都没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都没能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是最终也失败了。

一次次探索,又一次次失败,原因究竟在哪里?不用细细思考,就可以列出很多:统治阶级腐朽而顽固,殖民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各次探索的领导力量还比较弱小,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充分发动,等等。应该说,这些因素确实都很重要,不过以“后来者”的眼光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3个因素,即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不具备这些因素的条件下,遭受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总是旧的幻想破灭了,新的希望又产生;一个失败刚过去,新的探索又开始。

尽管如此,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中华民族依然百折不挠,不懈探寻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向何处去?进入20世纪,陷于苦闷和迷茫之中的中国人不由发出这样的呐喊。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

这样的领导地位,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中逐步确立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几百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她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能够科学地指明正确方向,并紧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拥有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几百个理论、几千个主义中胜出,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指导。正因为此,中国人民在饱经磨难后,一旦认定就毫不动摇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成功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结束了四分五裂、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建立了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

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复兴画卷,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中国答卷”。

直挂云帆济沧海

——奋力开拓“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会问,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如此宏大,任务如此艰巨,怎么衡量?应该说,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标准答案。不过,以下两点应该相对容易得到认同,即民族复兴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民族复兴应该具有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国内发展上,而且要经得起国际比较。就此而言,当中国的发展达到以下状态时,或许我们就可以说民族复兴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教育引领世界潮流,政治制度高度民主,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空前提高,祖国实现完全统一,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庄严承诺,就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国梦”。

由此,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民族复兴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要在世界上称霸?尽管国际上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与怀疑,我们仍然要坚定地说:不是这样的。重现辉煌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实现复兴决不是要重温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更不是恢复曾经的“中华帝国”。正如中国一再强调并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的那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的复兴,走的不是战争道路、而是和平发展道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用中华文明取代其他文明、而是要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生,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的地位、而是要实现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如同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中国梦”的实现并不会一帆风顺。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将要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限制、遏制我国发展的图谋没有改变,民族复兴仍然面临重重阻力。这一切,都决定了民族复兴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中国梦与改作风

伟大事业的起航,源于伟大的理想。伟大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源于优良作风的保证。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和党中央关于转变作风的一系列规定,不仅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而且更吹响了促使人们对照检查、深刻反思的动员令。理想问题至关紧要,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努力方向和动力。作风问题意义重大,影响着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 必须胸怀“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就必须在转变作风上用真心、下苦功、求实效。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我们,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在社会领域,人民群众是直接从作风的角度来观察、评价和判断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境界的,理想和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在组织内部,理想是唤醒人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作风则是实现理想的坚强护卫和现实条件。没有理想,任何一个组织、国家和民族,都会失去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导致意识混乱、龃龉不断。没有纪律,任何一个组织、国家和民族,都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战斗力。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既是道路,也是旗帜;既是目标,也是蓝图。“中国梦”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梦”已经作出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两个100年”、“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这一系列战略性部署构成了“中国梦”实实在在的发展阶段和建设内容,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乎世界未来。总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是人民幸福之梦、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

翻开历史,“中国梦”已经烙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为了摆脱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命运,为了一口活命的粮食,为了安放一张学习的课桌,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英勇奋斗。那时的“中国梦”就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之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党和人民万众一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建设高潮,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在“赶英超美”这类口号的驱使下,我们曾走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弯路,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始终未曾泯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为了实现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民族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重新找回了自觉与自信,“中国梦”加快了实现脚步。纵观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梦”在艰难曲折之中铸就了民族觉醒,使我们获得了一条最可珍重的宝贵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繁荣强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要想“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伟大复兴之“梦”,惟有中国共产党,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底,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理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动力。心理、动机、理想、梦想所构成并遵循的动力原则,是驱使人们行动起来的基本原则。只有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把“中国梦”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和坚定信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梦想,就是一份希望、热情和力量。只要方向一致,干劲充足,那么,希望、热情、力量便会最大限度地汇聚起来,便会构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我们就会拥有少阻力、多动力的“力”的平行四边形。

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可能对“中国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人的“梦想”都跟“中国梦”密切相关。个人之“梦”与民族之“梦”,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是“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有机关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恰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描述的那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梦”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之“梦”,而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之“梦”,也必将汇聚成为中华民族之“梦”。

追求理想,实现梦想,需要扎实的作风作保障。无论实现民族之“梦”,还是成就个人之“梦”,都需要扎实的努力。“梦想”的实现绝非不劳而获,也不可能唾手可得。“梦想”源于实践,源于行动,惟有真正转作风、正会风、改文风,才能够实现“中国梦”。作风之中凝结着品质、精神、价值、信仰和力量。这需要责任担当、职业操守和创新意识、实干精神,更需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懂就是懂,不懂不能装懂,求真务实、把不懂的抓紧研究弄懂,然后带领党员群众坚持下去,这才是良好作风的正确选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种挑战和阻力都会浮现出来,破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惟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更加扎实、深入、细致的作风,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羁绊,才能啃下硬骨头,渡过急流险滩,到达胜利彼岸。实现“中国梦”,这不仅要求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失时机深化改革,而且,更要求我们在作风上予以配套和有效支撑。如此,才能取得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新突破。没有作风保障,浮光掠影,夸夸其谈,一切理想、梦想都只能是空想。

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时代变了,但优良传统不能变;条件好了,但自我要求不能降低。良好作风始终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尊重、信赖和支持的首要前提。听其言,观其行,人民群众从作风之中了解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追求,判断其真实的修养程度。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上任之后迅速出台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紧紧抓住为人民群众所长期关注并深恶痛绝的党员干部身上所存在的作风问题,以实际行动改进自己,引领群众,影响社会。从“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到强调“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人民群众交口称赞,深受鼓舞。各地各级党和政府纷纷响应,做出了更加务实、细致的规定。这些措施对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央以及各地出台的这些颇具实操性的转变作风的真招、实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的具体行动,为社会注入一股强劲的新鲜风气,令人眼前一亮,倍感振奋。

我们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从转变作风开始,自觉改造工作、改造生活、改造学习、改造心态,改则褒奖,不改则惩戒,不断释放“正能量”,坚决消除“负能量”。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在中央大力倡导和严格要求下,“中国梦”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新的征程,而全党作风乃至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也必将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提供坚强支撑。

篇2: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很多人经受磨砺而后奋起的慨叹,更是我们民族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而巍然屹立的写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鲜明揭示无数先贤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这代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放眼过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导引无数中华儿女进行非凡奋斗的,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脉相承,始终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奋斗的梦想。

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100年前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万国博览会,100年后千万游客穿过小说里虚构梦想的跨江大桥和地铁隧道走进世博中国馆。30年前中国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今天中国高速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顺利取得,创造历史总是伴随着艰苦奋斗。回首过去,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变,凝聚着我们所走过的风雨艰辛;面向未来,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依然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国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梦的美丽绽放还需付出更多辛劳。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往一处使的齐心,我们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沟壑,开掘更加通达的坦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越来越近。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两个一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穿过两个百年目标,已经能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定能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想,起着引领作用的政治领导至关重要,团结亿万人民的核 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作为中华号巨轮的掌舵者,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目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乘势而上、转型发展,需要党引领方向;处在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更离不开党聚合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把党锻造成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今天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改革与发展不进则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队伍结构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400多万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必须把8200多万党员打造成8200多万个先锋模范。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改进作风,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有勇挑重担、敢涉险滩的精神,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必将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让13亿人“幸福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一个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和世界共发展 与世界同分享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之梦,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人民日报评论员: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 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幻想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实打实的民生红利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充满自信地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我们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但环境压力、资源瓶颈也日益凸显;整个社会活力涌动,但也要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种种难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在攻坚克难中,让“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描绘他的“中国梦”: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人民日报评论员: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6 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家,是幸运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 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之一

□新华社评论员

没有一种梦想,比亿万人民美好期待汇成的中国梦更为恢弘壮丽;没有一种力量,比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接力奋斗更能撼天动地。

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大会分别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号召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则复兴梦想可期,梦想成真可待。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就能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的梦想必将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梦想成真,需要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更好满足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任重道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新华社评论员:奋进在成就梦想的中国道路上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之二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新华社评论员)道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指引方向,更决定命运。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开启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的新征程。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节点,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认准脚下的中国道路并坚定不移走下去,中华民族必将在亿万人民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

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因为关乎命运,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的深刻结论,是新中国60多年持续探索的深刻总结,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的深刻把握。

历史总能给人深刻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缺衣少吃、温饱不足到告别短缺、总体小康;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走出国门办企业,变化的是人民生活、国家实力和民族面貌,不变的是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和有效实现这一战略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创造的发展奇迹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之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世上的路都是走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这条道路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深刻总结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则复兴梦想可期,梦想成真可待。

现实总会使人清醒冷静。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经站在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既有登高望远的豪迈,也有疾风扑面的感触。经济发展“风景这边独好”引来无数羡慕,而经济总量猛增也引来诸多揣测。面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国道路上演绎的发展传奇,生动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能”的疑问,深刻揭示出选择正确发展道路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决定性意义。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道路自信,坚持科学发展,踏踏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今年两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发展部署贯彻到位,我们就能在中国道路上更进一步,拓展出更大发展空间,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未来总是令人充满希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有梦想就有力量。实现中国梦要有道路自信的定力,也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越是接近实现中国梦,前进中的困难也难免越大。除了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埋头苦干,梦想难以企及。各地应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结合实际找对策,因地制宜干实事,按照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努力实现转方式有新突破,调结构有新进展,惠民生有新成效,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梦想成真,需要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期待,骄傲自满不可有,真抓实干不可无,必须发扬再接再厉的精神,保持一往无前的锐气。“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更好满足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任重道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激励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两会决策部署,信心百倍地投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仰望梦想中执着前行,在脚踏实地中埋头苦干,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更大胜利!

新华社评论员:凝聚实现梦想的中国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之三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新华社评论员)梦想凝聚精神,精神照亮梦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把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转化为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朝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奋进,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心聚力、朝气蓬勃地干下去。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从古代经典《易经》所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到今天对中国梦的矢志追求,中华民族5000多年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团结一心的纽带、自强不息的动力。她使我们这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凝聚起共同的意志,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引领一代代中华儿女追逐梦想,成就伟业。

伟大精神激励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让她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放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并创造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从“杀出一条血路”到“啃硬骨头、涉险滩”,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道路,引领中华民族以昂首阔步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经济社会迈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伟大创造丰富伟大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激发了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孕育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宝库。每一种精神都是国家发展的鲜艳旗帜,都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鼓舞支撑着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出了具体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加坚实基础既是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也是催人奋进的崇高使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对形势的判断,要求我们既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又保持冷静、沉着应对。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总结中华民族悠久发展历史的深刻结论,也是面向未来对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要始终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社会转型期问题交织,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难免现象,只能在深化改革、保持发展中逐步解决。抚今追昔,谁也无法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非凡成就;展望未来,谁也不能无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我们的祖国一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一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人民一定更加幸福安康。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主动,以创新求自强。改革 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辉煌历程,实质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历程。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唯有更加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国梦才能拥有坚实的根基。

风险挑战锤炼崇高品格,艰难困苦砥砺伟大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化为美好现实。

新华社评论员:汇集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之四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新华社评论员)伟大梦想召唤我们不懈奋斗,实现梦想需要汇集磅礴力量。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将13亿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能披坚执锐,一往无前。

一个民族的共同梦想,积淀着这个民族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利益,也是整个民族团结奋斗、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这一阐述,揭示了中国力量的本质特征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团结一心为中国梦奋斗的有力号召。

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密不可分;近代以来170多年,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与全体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致,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底色,也是中国梦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的根由。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代表委员高扬理想和梦想,凝聚共识和智慧,为实现中国梦献计献策、积聚力量。构筑强国梦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改革理想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托起民生幸福梦要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成就文化强国梦需要激发社会正能量。两会上传达出的这些共识,让全社会更具向心力,更加振奋精神和充满希望。

实现梦想要靠全体中国人的紧密团结,需要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团结一心战胜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有效抵御了各种经济领域严峻挑战,成功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人民的生活焕然一新。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更要高扬起全民族的共同梦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发展的益处,让每个中国人都体会到美梦成真的喜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让梦想不断照进老百姓生活的现实,让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样的梦想,要靠大家共同为之奋斗;这样的机会,要靠大家共同去创造;这样的奋斗,要靠大家共同来努力。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有雄心、有勇气、有担当,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并属于每一个参与梦想的中国人。

今日成就是昨日共同付出的结晶,明天梦想要靠今天团结奋进来实现。一旦13亿人的智慧和奋斗汇集成磅礴的中国力量,就一定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新华社评论员迈向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之五

当时间指针跃过“两会时刻”,意味着一段新的航程业已开启。两会就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两会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人信心,催人奋进,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按照两会决策部署,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亿万人民同心同德,意气风发地迈上了改革发展新征程。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从历史维度和现实角度深刻揭示出推动发展的深层动力和实现梦想的精神支撑。

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和挑战,信心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的底气,信念是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定力。审视当前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点,外有仍未散去的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影响,内有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困难风险挑战不容小视。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唯有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才能啃下硬骨头,涉过深水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向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迈进。

实现中国梦,信心来自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科学发展是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不动摇,坚持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不跑偏,我们的事业就能经受住任何风浪考验,就能够迎难而上、再创辉煌。

实现中国梦,完成两会确定的任务,重在思想上统一,贵在行动上落实。要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思想统一到主题主线上来,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 13 去,在有效应对当前、更加注重长远两个方面下功夫,突出扩大内需这个立足点、结构调整这个主攻方向和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实现增长有质量、企业有效益、民生有改善的健康发展。

实现中国梦,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既要实干,也要巧干。各地区、各行业情况不同、特点各异,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多在扬长避短上想办法,善在创新上动脑筋,努力形成特色和比较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不断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新业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完成好今年的各项任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梦想唯有实干。让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两会决策部署,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两会决策部署贯彻到实际工作里,落实在履职过程中,春潮涌动的神州大地必将谱写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篇章,高高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 中国梦,人民的梦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侧记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 徐京跃、邹伟、吴晶)“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3月17日上午9时20分许,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人大代表、向全国各族人民郑重宣示。

身着深色西装,佩带红色领带,胸挂出席证,身材高大的习近平微笑站立,从容自信。清朗而浑厚的声音,坦诚而刚毅的目光,透出激奋人心的力量。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人民大会堂见证,在繁星点点的穹顶下,在如潮涌动的掌声中,习近平坚定表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是共和国领导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这是对民族的承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也是在人民大会堂,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曾这样描述他所理解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今天,凝望主席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临夏州委书记周强对今年2月习近平的甘肃之行记忆犹新:“我们必须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过上好日子的中国梦。”

——这是对人民的承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过去100多天,从深圳特区到北京社区,从河北乡村到甘肃山区,习近平的双手一次次紧紧握住普通百姓的手,和各族群众共同描绘“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一再强调“实干兴邦”。

“总书记去年12月特意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不仅看真问题、真看问题,更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问题。今天,我又一次从他的讲话中‘读’出坦率和真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对记者说。

——这是对历史的承诺:“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面对未来10年,一个个挑战也考验着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功遏制腐败?怎样应对环境危机?„„

习近平以坦诚的态度、自信的话语表明:“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他更号召全体人民: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对于个人而言,只要努力上进,就能实现梦想。”来自广东的农民工代表易凤娇对记者说:“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在公共服务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还要改革,相信改革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小康生活。”

3000多字的讲话,有希冀,有期许,有承诺,有担当,人民大会堂内13次回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习近平为实现中国梦所发出的号召,激起人们无尽的憧憬与向往。

此时此刻,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100多天前,习近平这样表达过他心中蕴藏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天,他再次以坚定的话语向世人宣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2012-11-29 21:30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记者肖志涛 侯艳)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今天(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今天(29号)上午,习近平等来到国家博物馆,走进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

在十九世纪末列强割占领土、设立租借地、划定势力范围示意图前,在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命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在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习近平等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

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强调,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最后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参加参观活动的还有:赵乐际、栗战书、杜青林、赵洪祝、杨晶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

篇3: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

一、以“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强盛中国”“领航中国”四个关键词切入, 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 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内涵非常丰富——报告的主题是什么?主线是什么?工作总基调是什么?什么是五位一体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收入倍增有什么意义?美丽中国是啥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牢牢把握哪些基本要求?尽管在大会期间, 诸如“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倍增”等很多新词被媒体和老百姓热议, 报告中很多内容已经被广泛解读,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这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应该不会有太多太深刻的认识, 所以, 让老百姓对十八大精神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详细, 是党报应尽之责。如何宣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重庆日报》经过研究后决定:以“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强盛中国”、“领航中国”四个关键词切入, 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将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以民生解读的方式, 用群众自己的语言、百姓身边的故事, 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

2012年11月12日, 《重庆日报》第四版推出“党的十八大专题报道”《重庆百姓热议幸福中国》,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刊发了十条市民从自身角度谈对“幸福中国”的理解和憧憬, 内容包括医疗、教育、收入、就业、社保等多方面。

该版见报当天就得到中宣部副部长、十八大新闻发言人蔡名照的高度赞扬, 称“重庆日报11月12日第四版‘党的十八大专题报道’《重庆百姓热议幸福中国》做得好”。时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徐海荣专门在该版上做出批示:“此版主题鲜明, 贴近群众, 报道鲜活, 富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望再接再厉, 扎实做好十八大的宣传报道。”

随即, 重庆日报又连续推出了三个专题——“重庆市民眼中的美丽中国”, 主题体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重庆各界热议强盛中国”, 主题体现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确保到2020年,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内容;“领航中国——重庆党员畅谈党的建设”, 则体现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容。

四个专题版刊出后, 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新华网、人民网等众多主流新闻网站纷纷予以转载, 为十八大精神的宣传开了一个好头。

借着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势头, 《重庆日报》又推出专栏“我学十八大”, 连续十几天刊发重庆各界群众, 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特点, 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体会,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组报道也获得第十六届 (2012年度) 重庆新闻奖特别奖。

二、以个人梦想的小切口, 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论述后, 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国梦”成为热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近现代以来无数杰出的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精魂所依, 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作为党报, 《重庆日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 结合重庆实际, 精心策划、组织了关于“中国梦”的大型系列宣传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重庆日报编委会多次召开选题会, 集思广益, 达成共识。围绕“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策划了三大主题“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的民生解读”“奋斗梦、报国梦——精英们的中国梦”“富民兴渝、梦的飞跃——从重庆直辖16年发展看中国梦”。分别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历程、社会精英的个人发展与报国理想、城市发展与祖国富强三个角度来解读中国梦, 将系列报道做成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3个系列。

从2013年4月17日开始, 《重庆日报》在全国新闻界发出“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书的同时, 推出第一系列《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的民生解读》, 以每天2~4个版的规模, 连续推出《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的民生解读》大型系列专题报道, 以民生的视角, 解析“中国梦”的宏大叙事;以个人梦想的小切口, 展示民族复兴的大命题。

该系列报道将主人翁锁定在普通老百姓, 选取最基层的典型人物。例如, 大学生村官、援外志愿者、家庭农场主、鲜花装置设计师、库区移民、自由艺术家等等。在表现手法上, 以故事化的手法, 重点讲述他们“逐梦”路上的坚守与坚持。编委会希望通过这一组报道, 突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一正能量主题。

报道推出后, 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许多读者反映, 他们被报道中人物所体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不屈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也对《重庆日报》以民生视角报道重大主题这一做法给予了热情的回应。

在这次大型系列报道中, 《重庆日报》还采用现代传播手段, 报纸与网站、微博、论坛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 实现立体式的宣传, 收效明显。配合这组报道, 重庆日报官方网站推出专题新闻, 很快, 通过重庆日报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大渝网论坛、重庆3G门户网等纷纷转载, 引起网友热议。

该组报道通过重报日报网、重报官方微博的影响力, 引来数万网友关注, 并得到微博达人转发。来自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地的上千名网友, “围观”重庆日报网的相关报道和重庆日报官方微博, 新华网、人民网、理论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环球网、中华网、搜狐网等数十家主流网站在显著位置予以转载推荐。

该组报道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赞扬, 并以《重庆日报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报道“中国梦”》为题, 在第126期《新闻阅评》上予以专题推荐, 认为:“《重庆日报》关于‘中国梦’的系列报道重策划、有章法, 从已发表的文章看, 效果比较好……这也说明, 宣传大道理, 既要有系统的理论阐述, 也要有真实可信的小故事。故事讲好了, 宣传的作用也达到了。”

三、“市民看两会, ‘马上有话说’”, 把民声民意带到全国两会上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 《重庆日报》从3月6日起在要闻版开设反映全国两会精神的大型栏目《市民看两会·马上有话说——我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读出了什么》, 围绕学报告、树信心、提振精气神之要义, 以平民的角度、平实的叙事、平和的色彩, 多层次、多角度反映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学习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所思所感,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做好两会报道, 重庆日报总编辑张小良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两会报道策划思路, 即:既要上情下达, 又要下情上传, 形成互动;既要有广泛性, 又要有个体性;既要落地快, 又要内容实。于是, 从2月下旬开始, 专门安排记者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摸清民众对全国两会的真实想法。其结果是, 广大民众对今年两会的期望很高, 对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期望很高, 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 都想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他们所需的明确答案, 从而吃下“定心丸”。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从社会调查中收集到的几十条信息进行梳理、归类, 并据此确定采访对象, 对栏目的及时推出做到了心中有数。

3月5日, 人大会议开幕, 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3月6日, 《重庆日报》以一个整版的规模, 推出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重庆代表和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的稿件。根据他们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 议的是事关全局、大局的“国是”, 报道选择的主线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完善金融风险的监督机制”, 以及医改、自贸区、简政放权等较“宏观”的大事。3月7日之后, 报道则把重点放在基层, 放在个体, 放在“个人自身感受”上, 报道的对象有乡镇、街道干部、公务员、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教师、民企老板、大学应届毕业生等, 这种既有宏观论述, 又有微观思考;既有面上反应, 又有点上叙事;既有两会快递, 又有重庆基层声音的表达方式, 获得了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称赞这是一种“创新”, “是一大进步”。

不写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应景稿”, 不发无关痛痒、空话套话连篇的“表态稿”, 把重点放在“个人”, 放在“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最想知道的答案、最深切的感受上。按照编委会定下的这一要求, 记者深入农村、街道、企业、机关, 面对面交流、谈心, 写出了一批比较鲜活的“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稿件。

这一栏目的系列报道, 上下联通, 有点有面, 使“两会”精神落地快, 受到中宣部充分肯定, 3月11日被中宣部新闻局《“两会”新闻阅评》点名表扬, 被认为“打通了会内会外两个舆论场”。同时, 这一创新做法, 被新华网、中国新闻出版网等推介。

四、几点启示

(一) 重大主题报道的民生解读是“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的有效方式

党报姓党, 传达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是其肩负的责任。在当今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现实情况下, 如何“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 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面对的严峻考验和必解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实, 这四大危险同样在党报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单就脱离群众而言, 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式的宣传报道, 早已被读者所不能接受。为此, 把重大主题报道通过百姓视角来报道, 把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通过民生解读的方式传递给群众, 不失为拉近党报与普通读者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之一, 不失为落实“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要求的有效方式之一。《重庆日报》以上三个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证明, 党的政策、党的主张, 都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 只要我们按新闻传播规律, 将两者结合起来, 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 重大主题报道的民生解读, 是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路径和方式方法, 解决居高临下、空洞说教, 生动不够、鲜活不足以及模式化、套路化的问题, 克服有些宣传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 使我们的理论阐释在群众那里入脑入心, 新闻报道在群众那里爱听爱看, 教育活动在群众那里认可认同, 更好地吸引群众, 把凝聚力量的任务落到实处。

这些年来, 《重庆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宣传上, 始终坚持结合“走转改”, 通过“总编台长走基层”等制度, 带动采编人员走出高楼大厦、跳出文山会海, 走到城乡基层、贴近人民群众, 把握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真情实感、火热实践, 写出更多生动鲜活、情感饱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佳作。

在转变话语体系方面, 则要求记者学会用群众听得懂、口语化的语言文本, 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 让我们的重大主题报道增强可读性、贴近性、影响力、感染力, 体现群众意愿, 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 愿意听、听得进。

“与人说话, 唯有亲切才能感人。”重庆日报总编辑张小良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首场记者会上, 以口语化的‘就职演说’, 平和、亲和的态度, 朴实清新的文风和作风, 使人眼前一亮。我们要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政策, 首先要学习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主张和党的政策, 才能让群众感兴趣, 才能让党的主张和党的政策与群众连上心搭上脉, 真正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 进行良好互动, 激发群众乐学爱学、善学会学、学深学透。”

《重庆日报》近年来在十八大、中国梦、全国两会等重大主题宣传中, 把每一次报道都作为“走转改”的一次实践活动, 要求记者深入社会底层采访普通群众, 反映百姓心声;要求写千字文, 讲故事, 多用群众语言;稿件富有亲和力、感染力, 文风朴实, 文字短小, 可读性强。几次实践, 有效促进了“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推进, 记者采写回了一大批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三) 重大主题报道的民生解读操作手法

结合《重庆日报》近年来的具体实践, 笔者认为搞好重大主题报道宣传的民生解读,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吃透精神, 用百姓视角选择报道题材。吃透精神, 选准题材, 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民生解读工作的前提。在具体确定选题前, 编辑部的采编人员要先把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学深吃透, 可以选请相关专家、官员、政策起草者等介绍文件的出台背景、目的、目标等, 然后再以百姓视角, 把所要报道的重大主题与百姓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让报道接上地气, 带着感情, 增强传播效果。

二是深入贴近, 让群众成为新闻故事的主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百姓视角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自己人效应”。这些人物, 这些故事, 听起来入耳, 看起来亲切, 就像是街坊邻居的闲聊, 自然愿意看。就如《重庆日报》十八大报道中“幸福中国”选题一样, 个体群众谈自己的就业愿望, 对老有所养的期盼等等一样, 他背后的那一个群众, 其实都有着大致相当的愿景。而群众的愿望,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能找到相关的字句, 老百姓自然就会对十八大给予更多的关注, 也会自觉地去学习大会的精神。

篇4: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一要求与中国梦的内涵是一致的。只要全体中国人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梦必将获得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落实到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新闻媒体等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在全体公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

篇5:如何理解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篇6:如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

摘要: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本文从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特征以及中国梦的价值体现等角度理解中国梦和探讨如何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 民族复兴 实践创新 科学发展 挑战 社会发展近段时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中国梦,那到底什么是中国梦呢?继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之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阐释了“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震撼、催人奋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研判和美好期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有梦想,13亿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梦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美国有美国的梦想、欧洲有欧洲的梦想,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求美好的未来,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研究中国梦,我们认为首先应对中国梦的概念和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实质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准确理解“中国梦”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解读中国梦的内涵:

1.背景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幅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

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

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2.性质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

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

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

广阔的空间。

3.意义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

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

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

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

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

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中国人民从未像

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

“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

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

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

民族的“人间正道”。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

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

“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以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要准确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还必须认真把握“中国梦”的主要特征。

“中国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中国梦具有未来性

“中国梦”是指向未来的,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的期许和愿景。“中

国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是在中国基本国情现实的基础产生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梦”产生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每一个

中华儿女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的共同期盼。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

位,对照“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我们的现实还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国梦”,还

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不断地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只有通过不懈奋斗、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有所作为,才能把美好的“中国梦”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2.中国梦具有目标性

“中国梦”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我们还要看到,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还必须进行目标转化。只有把到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这就要求每个行业和领域形成具体目标、具体路线图、具体时间表,让全社会的每一部分肌体、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进而汇聚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洪流。

3.中国梦具有民族性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13亿人民的梦,具有鲜明的民族和人民色彩。“中国梦”源于中国,属于中国,它把个人的成功与人们共同的幸福有机结合,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它不仅表现在领域广(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众多的领域)、规模大(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口基数世界第一),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梦具有开放性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梦,亦是世界的梦。“中国梦”积极吸收、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不是脱离世界文明大道的狭隘民族梦。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事实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成就“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中国梦”的实现将为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提供一种新范式。“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中国梦”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5.中国梦具有激励性

“中国梦”,一个拨动人心弦、激动人心灵、振奋人心劲的词汇,正在亿万中国人心头回响,它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音。在“中国梦”被提出以来的近几个月,“中国梦”已成为全国上下热烈讨论的话题,从繁华都市到僻静小村,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客,有关“中国梦”的议论不断升温。“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动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

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将继续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勇敢迎接挑战、不辜负历史责任、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终生。

对于中国梦提出以来,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各方面突显强大推动力,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彰显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价值

习主席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大就需要具有时代性的思想。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思想。中国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拓展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新空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关键是它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并具有时代性。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一方面,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从根本上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克服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引领实践、攻坚克难,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

2.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思想、新精神、新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梦是拓展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目标导向,彰显了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和强大支撑。中国梦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标明了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只有向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展现中国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能量。

3.中国梦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中国当代面临许多难题,例如:贫富差距、“三农”问题、领土争端、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各种问题。中国梦使中华人民焕发出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认真面对社会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棘手问题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

4.中国梦是实现与世界各国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的理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机遇往往也会惠及他国,任何国家在抢抓战略机遇的过程中,都要抛弃独霸世界的思想。中国梦的思想使中国保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友好交往。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致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解决好民生问题。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民众之力量,坚持斗争,坚持继续革命,攻坚破险,共同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如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作者:徐志诚(陕西论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相关文章:

《光明日报》征文05-14

光明演讲04-12

光明城市05-10

光明牛奶品种04-15

当动漫遇见博物馆5-13光明日报10版04-27

光明食品集团范文05-26

光明乳业调查方案06-30

rainman光明会04-11

与光明对话教案04-24

红星闪闪点光明05-17

上一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教师个人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