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演讲稿

2024-04-30

有关法律演讲稿(精选9篇)

篇1:有关法律演讲稿

5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作为律师第一次来省法院,当我步入大门时,注目那庄严高悬的共和国国徽,仰望那迎风飘动的五星红旗,一股神圣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受到一丝敬畏,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关法律演讲稿。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种感受来自何方?是法院名头的煊赫?还是司法本身的威严?最终我意识到,这些都不是,这神圣、自豪、敬畏与责任,来自于人民法院所担负的——人民的嘱托,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正因为对人民法院这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去年,我放弃了曾经倾注我全部心血的律师工作,选择成为省法院的一名新兵。

过去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人民司法事业,是怎样的光荣,又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迈进,社会转型阶段的利益重组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就象德沃金在其不朽名著《法律帝国》中的描述:“法律帝国的首都是法院,而法官们,则是帝国的王侯。”所以说,今天的法院,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今天的我们,工作在人民法院,是一种光荣,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肖扬院长的论断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我们是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为了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帝国之都”,人民赋予法官审判大权,也不是为了法官们的尊荣显贵。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如果不能以信念之火的铸冶让法律在现实中熠熠生辉,法院与法官,就会在法治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面对肩负重大使命的光荣,面对实现公平、正义这一大得无法想象的责任,人民法院责无旁贷,人民法官义不容辞。

司法事业关系的,岂止是我们个人或者法院的荣辱?作为法律实现的最终环节,人民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法院生杀予夺大权之下的,是当事人的身家性命,是公众的道德情感,是社会的是非标准。司法的后果往往连法官都会为之不安,英国大法官培根的比喻尽人皆知:一次不公的裁判的恶果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触犯法律,好比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却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的源头。在他眼中,失败的司法,竟然是比犯罪更大的邪恶!诚非虚言,中国古代的司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屈死不告状”竟然成了经验之谈,这经验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而又无人问津的苦难?明朝成化年间的刑部尚书刘铁斋号称铁石心肠,但他在看到三法司门前以头抢地、辗转呼号的百姓时,也不禁为之动容,叹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司法公正所具有的巨大的社会价值,要求我们为之付出全部心血。而在现实中,尽管人民法院的公正高效有目共睹,公众高度评价,但并非尽善尽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司法环境的滞后、司法体制本身的缺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演讲稿《有关法律演讲稿》。特殊情况下,还会激发。前一时间发生的“宝马车撞人案”就是一个尖锐的例子,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超出了司法界的想象,汹涌民意,隐含着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更高要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有要求,法院就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回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使命!于是,就有了司法为民的要求,从最高法院的提出,到省法院的落实,无不体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意识;从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到两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无不彰显人民司法的人民本质。

目标确立后,行动就是关键。司法为民不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宣传口号,公正与效率也决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它需要我们用热血和汗水去兑现。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人民法院的时代责任!落实司法为民,捍卫司法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

落实司法为民,人民意识是行动指南。如果说司法为民是一首交响乐,那么,人民意识就是它的第一乐章。正如周溯院长所言:“裁判不公、效率不高,问题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背弃了应有的政治立场。”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法官,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我们的天职!惟其如此,才能沿着人民司法的方向高歌猛进。

落实司法为民,制度落实是核心。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对于系统而言,制度从内部决定其运行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好的制度能够避免人性的弱点。法院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全局性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归因于成员的个人品质或者是主观意识。法院在制度性的运行机制上确保公正与高效,人民的利益,自然就会得到实现,司法为民的落实,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落实司法为民,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关键。崇高的事业,始于平凡的努力。我能够看到,我从前的偶像、现在的同行,在平凡岗位上非凡的奉献:广东的陈麟基法官,才38岁,就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演绎了新时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川的唐汉华法官,对当事人的不幸感同身受,以实现公平为己任,长期超负荷工作,英年早逝,留给家人的,是九万多元的债务;陕西的李增亮法官,不计名利,15年如一日奉献基层,以青春、热血成就“铁案法官”风采;就在前几天,我们执行局两位可敬的女法官,接待上访时,整夜陪护照料一位瘫痪的女孩,拿自己的衣服给她御寒。什么是司法为民,这就是司法为民。司法为民,就是对日复一日平凡甚至琐碎的工作毫不懈怠;司法为民,就是在一个个案件中为点滴的公正奔波操劳。正是这平凡的努力,正是这点滴的公正,汇聚成新时期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壮丽进行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无限的时代,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成就的事业。还有什么比经历和享受奋斗的过程更令人鼓舞?还有什么比见证并参与一个伟大的时代最伟大的事业更激动人心?实现公平与正义,人民法院任重道远;落实司法为民要求,人民法官当仁不让!一生仅此日,万里是行程。这一路上所有的平凡,所有的琐碎,所有的艰难与险阻,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风景。且让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以行动证明我们无愧于神圣的审判事业!无愧于伟大的法治时代!

篇2:有关法律演讲稿

大家都知道大多的说法都是基于某种前提展开的。我组的这点小想法也不例外。我们的假设是,我们每个人都掌握了充足的法律等理论知识。问题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需要学习些什么?

一、先看案例和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首先是,我们上周看到的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那个《谁来帮帮我》,我们撇开很多东西,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是不是乡村的“无法”社会造成的?

第二是,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农村,尤其是偏僻的,比较落后的西北和西南的农村,宗教观念,社会分化,面子观念等等特别的严重。比如,在村庄修的最好的建筑是庙宇或者是教堂,比如家族修家谱、建祠堂而要游街,然后引起另姓家族的不满引起的群殴,比如,异姓村子间的群殴,或者家族与家族因为前辈子说不清楚的土地引起的斗殴等等。

例子很多,时间关系不细展开。

二、通过分析,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应该:

费孝通说过,“中国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护的原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护礼这种规范。”

很显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只用法律理论跟农村当事人理论是理论不来的,尤其像我们大都在偏远的、落后的、农村工作同志来说,我们还要掌握更多的“社会常识”。我组先列举几点:

一是,若我们在工作中考察宗教因素,将宗教的代表人物正确引导,让其树立对我们工作有利的态度,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纠纷就可以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认同和责任感来维护秩序。

二是,面子观念和熟人社会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假如,我们把“长老统治”遗留下来的老人代表道德权威和舆论权威,很灵活的运用这对于我们工作中也是有利的。

三是,中国人是有很大的从众心理和随大流的心理,用梁漱溟的话说,“中国人彼此互以对应为重,一个人不以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在很多时候在工作中可以利用。

三、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了,但是在以血缘、乡缘、学缘、业缘为基础的人情文化传统深厚的中国社会中,大多说的单个个体在面对利益采取策略时,往往选择了潜规则而不是法律,尤其在农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我们要依法,但也要依情理,让法律慢慢深入人心,这个过程无疑是很艰难复杂的,需要过程。

篇3:有关园服事件的法律分析

【问题一】幼儿园是否有权要求幼儿统一购置园服?

幼儿统一穿着园服, 有利于培植校园文化、规范幼儿行为, 减少幼儿攀比现象;有利于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但幼儿园并不能以此为据, 强行要求家长购买园服。

【问题二】幼儿园变相强收园服费是否属于乱收费?

幼儿园变相强收园服费应属违规收费。一般来说, 幼儿园收费项目大致有两种:应收费和代收费。保教费、寄宿费、伙食费等为应收费, 这类收费应经主管机关批准或备案。《广州市幼儿教育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公民个人及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与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合作举办幼儿园的, 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 但应报物价管理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他各类幼儿园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 按级收费, 不得擅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本案中该园为公办幼儿园, 任何收费均应获得收费许可证。根据广州市物价局的相关规定, 在公办幼儿园核准的收费项目里, 园服费并不在此列。因此, 该园向家长收取的园服费不是应收费而应归入代收费。

代收费是幼儿园代为收取的与幼儿学习生活有关的费用, 如各类书本费、保险费等。幼儿园若能坚持“幼儿自愿, 据实收取, 及时结算, 定期公布”的原则代收园服费、书本费、保险费等费用, 则并不违反规定。但该园在《新生园服明细和操作提示》中明确要求家长“于家长会当天在班主任处领取园服订购回条, 并于新生家长会后交回”, 从字里行间看不出任何可自愿选择的意思表示, 实际上是利用优势地位而实施的一种变相强制收费行为。

【问题三】幼儿园若存在吃回扣现象, 则应受何种处罚?

篇4:有关代孕问题的法律浅谈

关键词:代孕;法律问题;立法完善

一、代孕的概念

代孕,俗称“借腹生子”。目前在医学界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其基本概念是明确的,即指将受精卵子植入非妻子的女性的子宫,替代妻子对受精卵进行孕育,或者是将丈夫的精子植入非妻子的女性的行为。广义的代孕一般可以被划分为四种情况:1.丈夫提供精子,妻子提供卵子而委托他人实施代孕;2.丈夫提供精子,由第三人提供卵子,再由其他人实施代孕;3.丈夫提供精子,由代孕母亲提供卵子进行代孕;4.由夫妻外的第三人提供精子和卵子委托他人实施代孕。

二、代孕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关于代孕,仅以卫生部的规章形式标明了我国目前禁止的立场。卫生部2001年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卫生部2003年制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准则和伦理道德》也明确禁止代孕的实施。总体说来,关于代孕的有关法律规定,不仅内容上难以覆盖周全,法律效力也较弱,难以起到应有的制约和保障作用。

(二)代孕子女亲自关系的确定问题。

代孕子女,是指经过代孕而出生的下一代。代孕子女的法律地位,则是指代孕子女与其父母的法律关系。如上文的分类,代孕子女的父母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基因父母”,即提供精子和卵子的男女,也就是代孕下一代的基因提供人。其二是孕育母亲,即为代孕子女提供孕育条件的妇女。其三则是养育父母,顾名思义,是抚养代孕子女长大的人。此三类父母的角色会有相互重叠的可能,因此也会引发道德和法律上的冲突。按照法学界的传统学说,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确定原则是“谁分娩谁为母”,父亲的确定则是按照母亲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来推定的。这样的判断方法是基于传统时代孩子出生的唯一途径就是从受孕者(此时也是孩子的基因母亲)的子宫中出生的。那么,在代孕的语境下,应该如何合理的判断代孕子女的法律父母呢?目前理论界对代孕子女亲子关系的确定主要有分娩说、血缘说、合同说、子女最佳利益说几种观点。各个国家与地区对代孕的立法态度不同,故立法安排也就各有特色。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做法:第一,采分娩说,禁止代孕,代孕母亲是法律承认的代孕子女的母亲,被代孕的夫妇可以通过收养等程序与代孕子女建立亲子关系。第二,采用其他三种学说,适当开放代孕,以被代孕父母为孩子的法律父母,一般由法院颁布“亲权命令”建立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有关代孕的法律各国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缺乏,亲子关系难以认定。

(三)代孕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

代孕的显示关系存在。“代孕”商业化不az可否认。但是我国对于代孕协议是否合法?代孕主体、代孕双方的权利义务、违反代孕协议的法律责任、终止妊娠的法律责任、因必要费用和合理报酬的给付二产生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亟待立法的解决。

三、代孕的立法完善

(一)确定“代孕”的法律性质

确定代孕的性质是代孕相关立法的基础。本人认为在当今时代,适当的开放代孕的相关规定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进行严格的规定,不能使代孕利益化,违反公序良俗。

(二)对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进行规定

代孕子女是现实的存在,不管“代孕”如何被法律规定,代孕子女的权利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对于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的规定势在必行。

(三)保障代孕子女知情权的实现

代孕子女式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相关法律的出台,是对其基本尊重。同时也有利于避免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

(四)确立非商业化的原则。

代孕的出现之时满足人们能够拥有子女的美好愿望。各国允许代孕的存在也是为了人们的幸福。确定代孕的非商业化原则,才可以使代孕的开放有价值。同时对追求利益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惩治。

“代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育观念同时,其带来的价值冲击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对“代孕”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民法学》(下),四川大学出版社

[2]杨芳.潘荣华.台湾地区代孕合法化之争.台法研究论坛.2006(3)

[3]李志强.代孕生育的民法调整.山西师大学报.2011(5)

篇5:复检有关法律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称复检机构)申请复检,应当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产品质量法

第十五条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 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 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作出复检结论。

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申请人或者争议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对仲裁检验报告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仲裁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受理仲裁检验 的质检机构提出,质检机构应当认真处理,并予以答复。对质检机构的答复仍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的质检机构申请复检,其出具的仲裁检验报告为终局结论。

国家储备棉公证检验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储备棉供货方、承储或使用单位对公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重量不复检。申请复检应当在收到公证检验证书之日起 7日(节假日顺延,下同)内向原公证检验单位的上一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提出申请 ;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不予受理。复检结果为终局检验结果。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依法提起公诉。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自受理复检申请之日起 l 5日内应出具复检结果。

第二十三条

国家储备棉复检时不重新抽取样品,仅对公证检验留样复检。

第二十四条

申请复检时,复检结果与原验结果一致的,由复检申请方交纳检验费,具体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复检结果与原验结果不一致的,免交检验费。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第四十条 被抽查企业或者经过确认了样品的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国家监督抽查的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书面报告,并抄送检验机构。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四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检验机构收到企业书面报告,需要复验时,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应当按抽查方案采用备用样品检验,并应当在15日之内作出书面答复。复验结果抄报国家质检总局,抄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 督部 门。

第四十二条 复验一般由原检验机构进行。所需检验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经 费。特殊情况下,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与抽查结果不一致的复验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补充规定

第十五条 被抽查的企业对产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通知单》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承检单位提出书面意见,逾期未提 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十六条 承检单位收到被抽查企业书面意见,应当在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并抄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抄送被检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行政部 门和国务院有关行业、企业主管部门。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监督检验必须按照规定的检验程序、方法和期限进行,检验结束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受检者并报送任务下达部门。受检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从接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申请复检;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验结果。

第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其检验结果负责。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同一批次产品质量检验结果不一致的,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复检。

为产品加附表明其质量状况的标识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对产品质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篇6:有关法律论文

班级:应用化学091班姓名:刘万利学院:理学院

生活中的法律

据中国刑事法律网报道,2010年11月24日,四川岳池县公安局接到厚厚一叠检举材料,称该县活跃着一个拐卖妇女儿童团

伙……,民警走访发现,该举报内容属实。今年1月19日,岳池县公安局开始立案侦查,并将其命名为“1〃19”系列拐卖案。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一起特大拐卖妇女、儿童案逐渐浮出水面。该系列案涉及被拐卖妇女、儿童多人,犯罪嫌疑人10多人,作案地点以四川岳池为主,遍布贵州、广西、江苏、山东、福建、湖北等省区。案子上报到公安部,引起高度重视。今年4月,公安部将岳池县“1〃19”系列拐卖案列为部督案件。经过数月努力,岳池民警多次奔赴福建、广西、贵州、山东、河南等地,抓获了13名犯罪嫌疑人。

这是一特大拐卖妇女儿童事件,近几年来,拐卖妇女儿童事件屡屡发生。那什么叫拐卖妇女儿童罪呢?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以及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该罪所侵犯的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妇女”,是指14周岁以上的女性;“儿童”包括不满1周岁的婴儿、已满1周岁不满6周岁的幼儿和已满6周岁不满14周岁的儿童,儿童的性别不论男女。显然,在法理上所称的“人”还包括14周岁以上的男性。诚然,在现实生活中,妇女和儿童是被拐卖的重要人群,但也不排除将14周岁以上男性(主要是少年)拐卖的情形。相当多的刑法学专著在论述拐卖妇女、儿童罪时,对此种情况都认为“拐卖已满14周岁以上的男性,不构成本罪,视其情况可以非法拘禁罪论处”。

设立“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目的是对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的保护,保护他们的人生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那么妇

女儿童被拐卖到哪儿了,干什么了呢?据调查显示被拐卖的妇女一般都被拐卖到偏僻偏远的山村做别人的老婆或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被拐卖走的儿童有以下几种情况:1,非法交易,被拐卖拐骗到偏僻的山村里没有儿子或不能生育的家庭里,作他人孩子。2.被迫从事犯罪活动3.被逼街头卖花、卖艺或被弄残疾乞讨4.被拐卖到砖窑厂里进行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悲惨生活。5,身体解剖,拿出身体的活器官高价卖出。

法律上规定拐卖妇女儿童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事部、司法部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2,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3,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4,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6,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7,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8,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如果单纯是拐卖儿童,只要是以出卖为目的都定“拐卖儿童罪”,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收买被拐卖的儿童,不以出卖为目的,定“收买被拐卖儿童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儿还存在一出卖自己亲生子女的事件,《收养法》规定出卖亲生子女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以营利为目的,出卖不满十四周岁子女,情节恶劣的,借收养名义拐卖儿童的,以及出卖捡拾的儿童的,均应以拐卖儿童罪追究刑事责任。出卖十四周岁以上女性亲属或者其他不满十四周岁亲属的,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追究刑事责任。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座谈会纪要谈到“对那些迫于生活困难、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而出卖亲生子女或收养子女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出卖子女确属情节恶劣的,可按遗弃罪处罚。

篇7:有关法律名言警句

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5.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6.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9.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1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16.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21.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22.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23.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24.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25.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26.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27.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28.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29.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30.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31.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32.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33.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34.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35.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36.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37.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8.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39.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40.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41.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42.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43.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44.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45.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1905~19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46.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47.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4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49.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50.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论》

51.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篇8:电子合同有关法律问题之思考

一、电子合同的概念与特点

1. 电子合同的概念

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其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中,对电子合同都尚未作出明确的法律定义,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解释。这说明电子合同的定义本身并不是很重要的。但从法学研究的角度看,电子合同的定义是开展其他问题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是电子商务立法的一个前提。因此,从理论的角度对电子合同进行定义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国际通行观念,可暂将其概念理解为: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所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 电子合同的特点

(1)要约和承诺通过互联网进行,合同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可以互不见面,都是通过网络在虚拟的市场上运转,合同内容等信息记录在计算机或磁盘等中介载体中,其修改、流转、储存等过程均在计算机内进行。

(2)当事人的身份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者认证机构的认证,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名(即电子签名)所代替。

(3)传统合同的口头形式在贸易上常常表现为店堂交易,并将商家所开具的发票作为合同的依据。而在电子商务中标的额较小、关系简单的交易没有具体的合同形式,表现为直接通过网络订购、付款,例如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软件。但这种形式没有发票,电子发票目前还只是理论上的设想。

(4)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而电子合同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做法是以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5)电子合同所依赖的电子数据具有易消失性和易改动性。电子合同的文本,就其本来面目而言,是以可读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一组信息,该信息首先通过一方的计算机进入内存,然后经过通讯网络或计算机互联网,到达对方计算机内存中或存储在软盘、光盘上,因此电子合同也被称之为无纸合同。由于电子数据以磁性介质保存,是无形物,改动、伪造不易留痕迹。

(6)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书面合同只是受到当事人保护程度和自然侵蚀的限制,而电子数据不仅可能受到物理灾难的威胁,还有可能受到被黑客窃取、篡改或被计算机病毒侵害等计算机特有的无形灾难的攻击,从而影响到电子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电子合同的效力

1. 电子合同具有书面形式的法律效力

关于合同的形式问题,我国《合同法》第1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同时,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也就是说,不管合同采用什么载体,只要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即视为符合法律对“书面”的要求,这实际上已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把电子合同纳入“书面形式”之内。

2. 电子签名的效力与电子合同的成立

按照我国《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只有“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电子合同未必具有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此时所谓的签字盖章也就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这就是电子签名。如同传统合同签字盖章方才生效一样,电子签名无效,则无法导致电子合同有效。

在传统合同中,手签名或加盖公章的行为有两种功能:一是表明合同各方的身份;二是表明受合法约束的意愿。但在电子商务中,传统的签名方式很难应用于这种电子交易方式。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电子签名技术来相互证明身份。在美国《电子签名法全球与国内贸易法案》正式承认了电子签名的合法性,欧盟很多国家也承认了电子签名的合法地位。这种电子签名由符号及代码组成,具备了上述签名的特点和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普遍采取通过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起类似印鉴管理和登记制度担当起对电子文书的真实性证明和鉴定的责任。

我国现有法律虽未明确电子签名具有的法律效力,但《合同法》采取了一种较灵活的方式。第33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这就是说,在实行合同签署时运用电子签名,可以不签订确认书,直接使用电子签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首先签订使用这种方法的确认书。后一种做法可以提高合同的可靠性,防止电子签名的伪造。

三、电子合同的证据

根据传统的证据法学理论,任何定案的根据都要有客观性、合法性、真实性。但是在网络领域里这一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电子证据是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确定交易各方权利义务的各种书面合同单证,被储存于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文件所代替后,这些电子文件就成为电子证据。因此,电子证据也被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根据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第2条的规定:数据电文系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由于电子商务中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合同和单证都是采用电子形式的,因此,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载体,在诉讼中,已不仅仅是合同形式,同时也是具有证据意义的权利义务根据。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第9条规定,在任何方面不得以数据电文形式不是原件为由否定其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证据依次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可见,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电子证据做出具体的规定,数据电文被排除在证据清单以外,也就是说,目前在我国电子证据还不具有合法性,和国际上的立法还有较大的差距。为适应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应把数据电文单列为证据种类的一种。

由于电子证据非常容易被修改而且可以不留下任何的痕迹,所以当事人请求采用通过拨号上网的方式或其他方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收集证据有极大的风险性。为保证电子证据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当事人在起诉前最好的办法是向公证处申请证据保全。

电子合同是我国合同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种类,在现代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我国虽于1999年制定了《合同法》,但其关于电子合同的规定却是少之又少,并且规定的不是很详细。《合同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和国际立法趋势有相当的差距,我国立法必须对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否则会在司法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并且影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分析的仅仅只是电子合同的诸多问题中的几点基本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期待着我国的电子商务法能早日诞生,对我国的电子合同领域作出必要的规范。

摘要: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交易在网上进行。但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对电子合同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合同法》虽对电子合同问题有所涉及,但过于简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活动已经十分普遍,电子商务法的制定已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对电子合同的概念、效力、证据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合同,合同效力,电子证据

参考文献

[1]付音.对电子合同引发我国合同法完善的思考[J].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

[2]卓小苏.电子合同形式论[J].法商研究,2002,(2):1-2.

[3]陈志华.无法证明的证据:电子邮件能作证据吗[J].CHIP新电脑,2000,(10):3-4.

篇9:有关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思考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广告作为商品借助媒体的一种独特而又有效的宣传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明星代言广告在有力的推广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舆论的诱导。那么质量问题后,代言明星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

关键词:公众人物;名人代言合同;广告法;名誉权

一、名人代言的法理概念与范围

(一)名人代言的实质

在我国,公众人物只是社会学名词,在法律上不具有实质性意义。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都规定了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没有赋予公众人物特有的权利与义务。

名人代言商品通常是由其在各种媒体上以艺术化和包装过的形象,通过艺术化表演或者言语来表示对某个商品的支持与推崇,并且以其态度在媒体上暗示了其本人的好恶以达到影响受众感官的目的。

在我国,名人与“常人”都属于自然人,在拥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民事活动,享有充分的民事权利并对自己的行为独立的负担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名人与“常人”毕竟有所不同。在商业活动中,名人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与成就,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常人所没有的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被商业化之后的直接产品便是产品的代言广告。

商品经营者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生产商品的目的是盈利,很显然通过广告、乃至名人代言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扩大宣传,从而得到更大的销量,以求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不惜血本聘请名人参与到该产品的宣传活动中,那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大限度的利用名人的商业价值,将名人与产品捆绑销售,以求得产品销量的提高。

那么,我们的答案出来了,商品经营者是高昂的代言费是用于获得名人不菲的影响力的使用权。这种影响力实质上就是名人本身的名誉权的使用,是一种商业化的名誉权使用方式,而这种权利的行使会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呢?

(二)名人代言相关法律关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犯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由此可见,名誉权是一种中性权利,单单名誉权本身是不包含褒贬之意的。然而,我国法律在名誉权的规范中忽视了这么一点,就是名誉权的刻意贬低会损害到当事人的权利,但与此同时名誉权的滥用同样会损害到公众利益。

故此,笔者认为,有关名誉权的侵权类型应该增加这样的一种类型,即当事人滥用自身的名誉权致使误导他人,并对他人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侵权。从法理上来讲,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权利,任何权利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之下行使,而目前随着名誉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深,滥用名誉权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名人代言广告并非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恰好相反,代言活动在给名人带来巨额利益的同时也给名人带来了同等的义务,那便是充分认识到自己名誉权的行使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慎重的行使自己的名誉权。

(三)名人代言法律责任分析

正是由于名人进行代言本身就是一个仅仅依靠自律的商业行为,其广告代言的真实性就理应受到质疑,而因代言的广告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发生后,名人个人究竟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應当多少份额的责任?

仅仅以拍摄中的劳动化为名人高昂的代言费用是不合理的,那么这笔费用的源于何处?必然是广告播出后对社会受众的巨大影响力,名人的代言收入的绝大多数是为这项资本买单,那么根据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这项资本的增值也必然会有相应的义务产生,那么就是名人应当承担的有限责任义务。

所以,笔者认为名人代言这项复杂的法律行为中,名人一共要承担两大块法律责任,其一是拍摄广告中勤勉劳动的义务,其二是承担广告播出后对公众承担的有限的责任义务。那么名人的这种有限责任的限额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令名人承担与之代言费用相当的产品赔偿责任。

在责任形式上,名人毕竟仅仅是进行了代言活动,而非产品的实际生产商与经销商,他所应承担的责任应当是在商品的经营者能力范围之外的部分。但是,鉴于名人本身具有社会公众人物的特点,名人的名誉直接关系到其本人的收入及事业发展态势,名人在赔偿消费者损失时的迫切性更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所以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名人与商品经营者连带责任的形式,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首先向名人索赔还是首先向商品经营者索赔。

当广告本身为虚假广告,商品的经营销售涉及欺诈消费者,那么在归责原则上就应当加上广告商。这种虚假广告实际上是商品经营者与广告商联合欺诈消费者的活动。在商品的推广宣传上名人对受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责任同样不能免除。

当名人在涉及药品与医疗器械产品广告之中,不论商品质量如何,广告宣传内容真实与否,一旦以专家或者患者的身份出现都直接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四条“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四)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之规定。

二、结论

名人代言广告是全球广告行业的一种优良的经营模式,同样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逃避的话题,能否让这种市场经营模式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法律规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目前关于名人代言广告引起的产品责任是否由名人本人承担责任没有一个定论,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最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发出了自己最真切的呼声,消费者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的一方,自身的权利几乎是暴露在商品经营者的眼下,消费者急需能够保护自己的法律工具,法律界应当有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贺卫方,1998,《名人的名誉权官司》,《南方周末》载1998年4月17日

2003,《名誉权要有界限》,中国民商法律网

[2]魏永征,2000,《舆论监督和“公众人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

[3]刘信业,杜文聪,梅龙生等,2006,《人身权法论》,青海出版社

上一篇:识字3教学反思下一篇:有梦,就有希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