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2022-09-04

第一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

一、综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9年8月27日)

土地调查条例(2008年2月7日)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2009年6月17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年10月21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2002年4月30日)

二、土地承包与宅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9年8月27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2009年6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5年7月29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2004年11月2日)

三、土地取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990年5月19日)

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3月8日)

划拨用地目录

(2001年10月22日)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

(2007年9月28日)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

(2006年5月31日)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2003年6月11日)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

(2006年5月31日)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2008年11月29日)

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1999年3月2日)

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

(1999年10月28日)

报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开发用地审查办法

(2001年12月31日)

四、土地权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节录)

(2007年3月16日)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1995年3月11日)

土地登记办法

(2007年12月30日)

在京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土地登记办法

(2000年10月23日)

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 (1993年2月23日)

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7年1月3日)

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

(2002年]2月4日)

五、土地征用与安置、补偿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2001年6月13日)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2006年7月7日)

征用土地公告办法

(2001年10月22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 (2004年11月3日)

六、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复垦规定

(1988年11月8日)

退耕还林条例

(2002年12月14日)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8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2008年8月29日)

七、土地使用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19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2009年2月4日)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19日)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

(1999年4月28日)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8年12月27日)

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

(2006年6月16日)

实际耕地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办法

(2007年9月5日)

八、土地税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2007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008年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2,006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1993年12月13日)

九、争议与救济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

(1995年12月18日)

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标准

(2005年8月31日)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2003年1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 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5年6月18日)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2004年1月9日)

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规定

(2001年7月17日)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2006年1月4日)

第二篇:我国有关经济的法律法规

一、宪法中关于经济的部分: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九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 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

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十六条 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十七条 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第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二、关于经济法的部门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2年6月29日通过,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2007年8月30日通过,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2008年10月28日通过,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1994年3月22日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通过. 1999年12月25日第一次修正, 2004年8月28日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三次修订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0年9月7日通过,2001年10月27日第一次修订,2010年2月26日第二次修订。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年3月15日通过,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5年6月30日通过,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1995年5月10日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一次修订。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008年12月27日通过,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2001年10月27日通过,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3年2月22日通过,2000年7月8日第一次修正。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3年10月3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通过,自1993年12月1日起执行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2000年7月8日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007年12月29日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

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1999年8月30日通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1997年2月23日通过,2006年8月27日修订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

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994年10月27日通过,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79年7月1日通过,1990年4月4日第一次修订,2001年3月15日第二次修订,2001年3月15日实施。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2000年10月31日通过,2000 年 10 月 31 日起实施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1994年5月12日通过,2004年4月6日修订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

1991年6月29日通过,2009年8月27日修正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000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2003年12月27日通过,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2006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2006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三、关于经济法的行政条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根据

1995年11月2日通过,自1995年11月22日实施。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年11月28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2008年11月5日修订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2008年11月5日修订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2008年11月5日修订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2006年12月31日修订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1986年9月15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1993年11月26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1993年12月25日发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9月30日修订,2011年9与30日发布。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1988年8月6日发布,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2006年4月28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1987年4月1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

1997年4月23日过,1997年7月7日发布,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

2000年10月22日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

1985年2月8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

1991年4月16日发布,在发布之日起生效。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2003年10月29日通过,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1994年6月24日发布, 2005年12月18日修订,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0.禁止传销条例

2005年8月10日通过,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21.直销管理条例

2005年8月10日通过,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22.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已经2002年12月18日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2005年6月29日通过,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1983 年 9 月 20 日发布,1986 年 1 月 15 日、1987 年 12 月 21 日国务院修订。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1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1年10月31日通过,2002年1月1日颁布施行。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

2001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

2004年3月31日公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

2004年6月1日颁布施行。 30.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2007年1月31日通过,2007年2月6日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

由1983年6月15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2.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1988年9月8日发布,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2011年1月8日修订。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维护

1999年12月28日通过,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34. 储蓄管理条例

1992年12月11颁布,自1993年03月01日起施行。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1996年1月29日发布根据1997年 1月14日修订,2008年8月1日第二次修订。 36.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

2001年11月14日通过,自2001年12月15日起施行 37.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2000年6月21日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关于经济方面的规章制度

1.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1997年12月19日发布,2007年12月19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2.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2005年10月19日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3. 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

2006年11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4. 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2006年11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5.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6年4月26日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6.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22日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7.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

2006年8月22日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8.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2005年8月17日通过,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9. 拍卖管理办法

2004年11月15日通过,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10.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2007年7月25日通过, 自2007年7月26日起施行 11. 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

2007年12月20日通过,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12. 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2008年4月16日通过,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13. 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标识使用规定

2007年1月30日颁布,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14. 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

2004年9月23日通过,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 15. 洗染业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30日通过,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16. 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

2004年7月15日通过,自2007年8月25日起施行。 17. 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

2004年4月9日通过,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18.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20日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19. 典当管理办法

2005年2月9日通过,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20. 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

2006年7月13日通过,自2006年11月15日起施行。 21.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

2006年7月13日通过,自2006年10月15日起施行。 22.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2012年1月18日通过,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23. 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

2011年11月7日通过,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24. 旧货流通管理办法

1998年3月9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5.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2006年5月17日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26. 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办法

2011年11月23日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27. 商标代理管理办法

2010年7月12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8. 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

2010年1月29日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29. 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补充规定

2007年11月5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30. 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

2011年12月22日通过,自2012年3月5日起施行。 31. 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办法

2011年11月7日通过,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32. 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

2011年8月29日公布,自2011年9月5日起施行。 33.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2011年4月12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34. 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5月31日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35. 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

2007年3月6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水利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模版]

所在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序号 名称文件号生效日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88号 1998年1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91号 1998年3月1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74号 2002年10月1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87号 2008年6月1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70号 2002年11月1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22号 1989年12月26日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15号 1999年10月1日

8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0]第279号令 2000年1月30日

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1998年11月29日

10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3]第393号令 2004年2月1日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 [1988]第3号令 1988年6月10日

1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令 [2001]第14号 2002年1月1日1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 地矿部(89)环管字第201号1989年7月1日

1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 [2004]第128号 2004年7月5日 15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 [2005]第26号2005年9月1日

16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水利部令 [1999]第9号 1999年3月4日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交通部令 [2005]第11号 2006年1月1日

18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水利部水建 [1995]第128号 1995年4月21日

19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 水利部令 [2006]第30号 2007年4月1日

20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SL52-93)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水建[1993]330号 1993年12月1日

21 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 水利部 水建[1990]10号 1990年12月1日

22 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324-96)交通部交基发[1996]344号 1996年8月1日

23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水利部水国科[1998]454号 1998年11月1日24 堤防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9) 水利部水国科[1999]280号1999年6月1日

第四篇:与商业秘密有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118条 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10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20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25条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第27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各方应当就保守技术秘密达成协议;当事人不得违反协议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技术秘密的要求,披露、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

技术交易场所或者中介机构对其在从事代理或者居间服务中知悉的有关当事人的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28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秘密保护制度,保护本单位的技术秘密。职工应当遵守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签订在职期间或者离职、离休、退休后一定期限内保守本单位技术秘密的协议;有关人员不得违反协议约定,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职工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擅自转让或者变相转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43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60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92条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266条 承揽人应当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未经定作人许可,不得留存复制品或者技术资料。

第350条 技术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范围和期限,对让与人提供的技术中尚未公开的秘密部分,承担保密义务。 第18章 技术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22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第102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17条第2款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第23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24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第90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149条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挪用公司资金;

(二)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四)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五)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六)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七)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八)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前款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第38条 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但是,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准备或者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事实和信息除外。

第48条 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处罚:

(一)私自接受委托、收取费用,接受委托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二)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拒绝辩护或者代理,不按时出庭参加诉讼或者仲裁的;

(三)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牟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的;

(四)泄露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第10条 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应当及时收集和向有关方面提供进出口商品检验方面的信息。

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职责中,对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37条 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泄露所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66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第120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

54、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第一百二十条所指的商业秘密,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第23条 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技术进口管理职责中,对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26条 技术进口合同的受让人、让与人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密范围和保密期限内,对让与人提供的技术中尚未公开的秘密部分承担保密义务。

在保密期限内,承担保密义务的一方在保密技术非因自己的原因被公开后,其承担的保密义务即予终止。

第44条 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技术出口管理职责中,对国家秘密和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第1条 为了制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2条 本规定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本规定所称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

本规定所称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本规定所称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本规定所称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本规定所称权利人,是指依法对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 第3条 禁止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四)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第4条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处理。

第5条 权利人(申请人)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行为时,应当提供商业秘密及侵权行为存在的有关证据。

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被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应当如实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有关证据。

权利人能证明被申请人所使用的信息与自己的商业秘密具有一致性或者相同性,同时能证明被申请人有获取其商业秘密的条件,而被申请人不能提供或者拒不提供其所使用的信息是合法获得或者使用的证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有关证据,认定被申请人有侵权行为。 第6条 对被申请人违法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将给权利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应权利人请求并由权利人出具自愿对强制措施后果承担责任的书面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停止销售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产品。

第7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时,对侵权物品可以作如下处理:

(一)责令并监督侵权人将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有关资料返还权利人。

(二)监督侵权人销毁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市场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但权利人同意收购、销售等其他处理方式的除外。

第8条 对侵权人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继续实施本规定第三条所列行为的,视为新的违法行为,从重予以处罚。

第9条 权利人因损害赔偿问题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调解要求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调解。

权利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损害赔偿。

第10条 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履行公务时,不得披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办案人员在监督检查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对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第11条 本规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12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12月3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问题的答复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权利人提供的技术信息能否定为商业秘密的请示》(苏工商〔1998〕41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有三:一是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即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二是该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三是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概括地说,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即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 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口头或书面的保密协议、对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与商业秘密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他人提出保密要求等合理措施。只要权利人提出了保密要求,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与商业秘密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他人知道或应该知道存在商业秘密,即为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职工或他人就对权利人承担保密义务。 1998年6月12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劳动争议案中涉及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的函 河南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劳动争议案中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的请示》(豫劳函〔1999〕20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了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时,确定侵权人的赔偿项目;第二款规定了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第

五、六条关于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执行的含义,是指适用第一款的规定。

二、劳动合同中如果明确约定了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内容,由于劳动者未履行,造成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害而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依据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作出裁决。 1999年7月7日

劳动部关于发布《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通知

第6条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连带赔偿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向原用人单位赔偿下列损失:

(一)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二)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赔偿本条第

(二)项规定的损失,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9条 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有关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

(一)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

(二)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

(三)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

(四)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

(五)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

(六)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第10条 有关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 第11条 权利人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与其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合理保护措施,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保密措施”。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所涉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一)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

(二)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三)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四)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

(五)签订保密协议;

(六)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

(七)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第12条 通过自行开发研制或者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一)、

(二)项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前款所称“反向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而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知悉了他人的商业秘密之后,又以反向工程为由主张获取行为合法的,不予支持。

第13条 商业秘密中的客户名单,一般是指客户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交易的习惯、意向、内容等构成的区别于相关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户信息,包括汇集众多客户的客户名册,以及保持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特定客户。

客户基于对职工个人的信赖而与职工所在单位进行市场交易,该职工离职后,能够证明客户自愿选择与自己或者其新单位进行市场交易的,应当认定没有采用不正当手段,但职工与原单位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14条 当事人指称他人侵犯其商业秘密的,应当对其拥有的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对方当事人的信息与其商业秘密相同或者实质相同以及对方当事人采取不正当手段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其中,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包括商业秘密的载体、具体内容、商业价值和对该项商业秘密所采取的具体保密措施等。

第15条 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商业秘密独占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排他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起诉讼,或者在权利人不起诉的情况下,自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普通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起诉讼,或者经权利人书面授权,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16条 人民法院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判决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时,停止侵害的时间一般持续到该项商业秘密已为公众知悉时为止。

依据前款规定判决停止侵害的时间如果明显不合理的,可以在依法保护权利人该项商业秘密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判决侵权人在一定期限或者范围内停止使用该项商业秘密。

第17条 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

因侵权行为导致商业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的,应当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确定损害赔偿额。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根据其研究开发成本、实施该项商业秘密的收益、可得利益、可保持竞争优势的时间等因素确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

为了规范全省法院商业秘密案件的审判工作,统一执法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结合我省审判实践,现就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第1条 商业秘密案件的诉讼主体不以是否从事经营活动为限。

第2条 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技术秘密进行再开发的后续成果,有实质性改变的,归开发人。但行使使用、处分等权利须经原权利人同意,并支付报酬。

第3条 未经批准从事国家特许经营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可以取得技术秘密,但不能取得经营秘密。

第4条 承包经营期间产生的商业秘密,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权利属于承包人。 第5条 权利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明确其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 商业秘密系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权利人应明确整体或组成部分是商业秘密抑或整体与组成部分均是商业秘密。

第6条 公众所知悉一般包括:已由国内外公开媒体所公开;已为国内所公开使用;已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所普遍掌握。

通过对公开产品进行直观或简单的测绘、拆卸等方法即可获得的技术信息,视为公众所知悉。 第7条 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应当合理。在合理性判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权利人应明确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信息的范围;

(二)制订相应的保密制度或以其他方式使他人知晓其掌握或接触的信息系应当保密的信息;

(三)采取一定的物理防范措施,除非通过不正当手段,他人轻易不能获得该信息。 第8条 利用公知信息形成的特色组合,作为整体可以获得商业秘密保护。但在审查商业秘密要件时,应从严掌握。

第9条 权利人经过相当的努力,形成了在一定期间内相对固定的且具有独特交易习惯等内容的客户名单,可以获得商业秘密保护。

前款所称的努力,通常是指权利人所作的人、财、物和时间等的投入。 仅以公开出版物中的单位名录不能对抗客户名单的秘密性。

第10条 权利人导致商业秘密公开的方式为:

(一)自愿公之于众;

(二)申请专利并经公告;

(三)公开销售含有商业秘密,且他人可以通过观察等手段轻易获取该商业秘密的产品;

(四)保密措施明显不当。 第三人导致商业秘密公开的方式为:

(一)侵权公开;

(二)通过独立开发、反向工程等合法手段获得后公开。

第11条 权利人应就其系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保护的信息是商业秘密以及被控侵权人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获得其商业秘密等负举证责任。

权利人能证明被控侵权人使用的信息与其商业秘密具有相同性且存在获取商业秘密条件的,可以申请证据保全。

第12条 对当事人提交的可能涉及商业秘密且要求保密的证据,应当在权利人的诉讼请求范围内组织质证。但质证前当事人及委托代理人应作书面的保密承诺。 涉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当事人可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出庭陈述意见。 第13条 保密义务不以义务人是否同意或权利人是否支付对价为前提。

第14条 保密义务的期限与商业秘密存续的期限相同。

第15条 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被聘用人在合同中约定不使用被聘用人掌握的他人商业秘密的,不能当然地成为法人或其他组织侵权免责事由。 第16条 通过反向工程获取商业秘密的,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但产品系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除外。

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他人商业秘密的,事后以可通过反向工程获得为由抗辩的,不应支持。 第17条 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在判决时已公开的,侵权人一般不再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但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导致公开的,可对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进行评估,赔偿数额以实际损失为准。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包括因调查、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和可得利益的损失。

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导致商业秘密公开的,在定额赔偿时,应作为重要情节之一考虑。 第18条 采取定额赔偿的,因调查、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既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考虑的一个因素,也可另行计算。但赔偿总数一般不得超过50万元。

第19条 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一般不适用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形式。 第20条 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不应在裁判文书中载明,但商业秘密的名称应在裁判文书中载明,并在附件中列出或者界定受到侵犯的商业秘密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但判决时,商业秘密已公开的除外。

第21条 涉及商业秘密内容的证据材料结案后应另行归入机密卷。 第22条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

第12条第2款 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事项。

第16条 用人单位与知悉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或者另行签订保密协议。保密条款或者保密协议可以就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和相应的经济补偿作出约定,但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17条 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守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应当同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其中,年经济补偿额不得低于该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前十二个月从该用人单位获得的报酬总额的三分之一。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竞业限制的范围仅限于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直接竞争的业务。竞业限制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当事人约定竞业限制的,不得再约定第十六条所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 第11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人商业秘密。

前款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产品配方、工艺流程、技术秘诀、设计图纸、产销策略、客户名单、价格情报、货源情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19条 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 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六十

五、侵犯商业秘密案(刑法第219条)

侵犯商业秘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致使权利人破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五篇:有关机动车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法律法规整理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应由谁承担

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意见的函

(公交管(1998)181号)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你室《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应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稿)收悉。经研究,现将我局意见函告你们,供参考。

我部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条规定,当事人有其他犯罪嫌疑的,移交主管部门处理,并通知当事人对损害赔偿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此,犯罪分子使用盗窃车辆或者他人使用犯罪分子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的,均应对盗车的犯罪分子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解决,被盗机动车辆所有人作为受害人一般不存在对机动车辆被盗的过错责任问题,因此也不应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包括代为赔偿责任。一九九八年七月九日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9]13号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

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 法释〔1999〕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已于1999年6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6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7月3日起施行。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肇事人逃跑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公安部关于确定机动车所有权人问题的复函

公交管〔2000〕98号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

你办5月23日来函收悉,现复函如下:

根据现行机动车登记法规和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办理的机动车登记,是准予或者不准予上道路行驶的登记,不是机动车所有权的登记。为了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所在办理车辆牌证时,凭购车发票或者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调解的法律文书等机动车来历凭证确认机动车的车主。因此,公安机关登记的车主,不宜作为判别机动车所有权的依据。

特此复函2000年6月5日

公安部关于机动车财产所有权转移时间问题的复函

公交管〔2000〕110号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你室《关于征求<关于如何认定机动车财产所有权转移时间问题的批复(稿)>意见的函》(法研〔2000〕41号)收悉,现复函如下:

根据现行机动车登记法规和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办理的机动车登记,是准予或者不准予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登记,不是机动车所有权登记。因此,将车辆管理部门办理过户登记的时间作为机动车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没有法律依据。

特此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中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

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

[2000]执他字第25号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沪高法[1999]321号《关于执行案件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本案被执行人即登记名义人上海福久快餐有限公司对其名下的三辆机动车并不主张所有权;其与第三人上海人工半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书与承诺书意思表示真实,并无转移财产之嫌;且第三人出具的购买该三辆车的财务凭证、银行账册明细表、缴纳养路费和税费的凭证,证明第三人为实际出资人,独自对该三辆机动车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因此,对本案的三辆机动车不应确定登记名义人为车主,而应当依据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确定归第三人所有。故请你院监督执行法院对该三辆机动车予以解封。

此复

二○○○年十一月二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

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已于2000年11月21日由最

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2000年12月8日起施行。

二○○○年十二月一日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高法〔1999〕2号《关于在实行分期付款、保留所有权的车辆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购买方使用该车辆进行货物运输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出卖方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车,出卖方在购买方付清全部车款前保留车辆所有权的,购买方以自己名义与他人订立货物运输合同并使用该车运输时,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出卖方不承担民事责任。

此复

2000年6月16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际车主肇事后其挂靠单位

应否承担责任的复函(2001)民一他字第23号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关于实际车主肇事后其挂靠单位应否承担责任的请示”收悉。我们研究认为,本案的被挂靠单位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从挂靠车辆的运营中取得了利益,因此应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

是否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当责任的请示》收悉。经研究认为:

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运营,也不能从该车的运营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当责任。但是,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是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规的,应受其规定的调整。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31日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被挂靠单位对机动车发生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如何承担责任的答复 2005年12月27日

甘高法【2005】311号

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

你院(2005)酒中法研字第02号《关于挂靠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收悉。经我院审判委员会2005年12月27日第46次会议讨论,答复如下:被挂靠单位收取了管理费,并对挂靠车辆的运营有一定支配权的,承担连带责任;反之,则不承担责任。被挂靠单位收取了管理费,对挂靠车辆的运营没有支配权的,被挂靠单位仅在收取管理费的范围内承担有限连带责任,但私人自用非营业性车辆除外。

此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二十三条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

(2002年7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30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

7月20日起施行)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云高法〔2001〕176号《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被害人就刑事犯罪行为单独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复

上一篇:幼儿园应急演练方案下一篇: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