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有感

2024-04-30

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有感(精选6篇)

篇1: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有感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篇2: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有感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答】:【D】

2.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达方式。

【答】:叙述9记叙),描写(写景),抒情,议论。

3.“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一项是

(1)盛情邀请 ( )

(2)盛况空前 ( )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答】:B、A

4.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5.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6.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黄澄澄红丢丢。(或: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7.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发挥想象,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有创见的可加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说归说,毕竟这是在她的家乡,临出门还是拿着岳母大人准备好的雨伞,匆匆登上去台北的统联长途客车。车外的天,多少有些阴沉。

坐在车上,记下这几天在台湾观大选的点滴。

阿扁和小马哥打嘴架那年,我没看上热闹,心里懊悔不已。这次,精于算计家务的老婆提前预订了选举机票,比全程票价便宜了一半。一家子赶在小马哥和小英姐大PK前回到台中。

那天进家门时,大选已经是倒计时了,街面上却听不见老婆所说热闹的造势锣鼓声。心里有些失望。在北京看电视上是一片喧闹,怎么到了现场却静得像逃脱了这个世界。岳母大人在一旁插话,台湾现在经济不景气,谁还有心思去热闹,去的也都是冲着钞票,谁理会台上人讲什么。

TVBS的记者给我打来电话,约好在投票点采访我。在隔一条街的三光国中门口,我见到干练的他只是只身一人。寒暄互问之后,他说,人手不够了,都撒了出去,他也是从一个选点赶过来,采访完还要回去交素材。说是他采访我,其实给我充当了临时解说。譬如为什么没有在此点投票的选举人不得入内,为什么投票房里不可以带任何录音录影设备等等。

投票的选民排队松散地进到屋里,都是与家人一起来的,却不见交头接耳或大声嬉笑。个个表情自若,神色坦然。只是维持秩序的公务员们,在微笑着引导选民,做他们本就很熟悉的规程。

等到家人投完票,我问岳母、老婆和妻弟他们分别投给了谁,居然是三个答案。岳母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说宋楚瑜的副手很有风度,长得也很帅,我听了哈哈笑了起来。记者赶忙就此给我做采访,背景就是投票房。

下午,左右无事,和家人商量,去了三义。三义有条木雕街,若在平时,该是接踵比肩的景象,此番却空荡荡没有多少游客。选一家看起来尚算雅致的进去,遇见一对儿年轻的夫妇,本以为是店主,攀谈中知是与店家久熟的朋友,来自马来西亚,和我一样算是台属。大家觉得身份有趣,店家也很热情地招呼坐下来泡茶。和大陆一样,茶余饭后一定是扯闲篇儿的话题。我感到有些奇怪的是,大家似乎并不关心大选。

直到回到台中,我在一家旧书摊前听到了大选结果,才知道小马哥在意料之中获得连任。且广播里说小英梦碎,她却很有风度地承认败选,这时街面上依旧没有喧天锣鼓庆祝,也没有太多行人或兴高采烈或垂头丧气。只有微雨开始飘落下来,细细的,绵绵的,很像北京的秋雨,却很干净。

一夜安然,醒来没多久,台湾老店阿明师的伙计打来电话,提醒我晚上去参加尾牙宴会。很久就知道台湾的尾牙是岁末年俗中很有特色的部分,有点像大陆的春节茶话会,但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尾牙更像是一种答谢晚宴。我一直没能参加过,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席间,一个穿马甲的中年人到桌前敬酒,马甲上有绿色绣字,绣着议员和姓名。同席的引见我认识,他听到我来自北京,有些沮丧地说,这次我们输得很惨。两天来,这是第一次有人正面跟我提及大选的评论。

阿明师的尾牙有近百桌的宾客,前半部分算是阿明师的各方朋友,后半部分是他的员工。舞台上,两个歌女唱跳着,邀请歌仔戏的司马玉娇小姐上台时,引来一阵喝彩。而后,上来表演的孩子搬着鼓,身着原住民的服饰,边打边唱。同桌的人告诉我,阿明师每年都会捐助这些教会开办的孤儿学校,今年怕孩子们四处奔波表演,还特意赠车代步。孩子们表演结束时,校长到我们这个桌敬酒,席间一位中年人,从衣袋里掏出十万新台币,悄声说,别上台说了,就这里给你,算是给孩子们的过年礼物。校长感动,让捐助人上台,谁知他摆摆手说,那样就做作了。

台北会友,观选无踪,偶遇闲情,尾牙善举,一昼一夜之间,还真让我雾里看花、雨中看景,不甚明了当今的台湾世间百态。但是,一场耗时费力倾财的竞选,恰似一场大戏,连庄的继续秀着,挑庄的继续闹着。这实在不如一场尾牙中的暗中善举。

好在有这样一场晚宴,雾里看花也是花,雨中看景还是景。

写这段时,恰好长途客车抵达台北。窗外,一场冬雨刚刚洗刷完这座城市的天空。

篇4: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答案

作者来台北干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

答案: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看到了台湾河南人的热情。

2.下面ABCD四项中“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项是什么,请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1)盛情邀请(B)

(2)盛况空前(D)

A.参加盛会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D.盛气凌人

3.演出盛况空前,这可从观众的表现看出:为了看戏,他们克服了路途远、身有残疾的困难;来看戏又当“义工”。

4.第③段“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思念家乡的情感。

5.老乡与我们交谈时神情“黯然”是因为什么?而“铿锵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答案:黯然——是因为想家伤心;铿锵的声音——因为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6.为什么看戏的老乡们一听到《卖苗郎》、《寻儿记》便失声大哭呢?

答案: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泪“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7.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与哪句相呼应?用“~~~”画出来。

答案:应画“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

8.第⑤自然段的“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答案: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

9.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你想说什么?(50字,要通顺点)

答案:作者来台北唱河南豫剧,看到了台北河南老乡思念家乡的情景。

篇5: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就是2008年岁末,我们随蚌埠市报业传媒代表团首次访问台湾时,对台湾报业的印象与感受。

“上班路上最怕接到短信”

每天早晨7点,《台湾新生报》记者高士芬小姐便匆匆踏上上班的路程。现在,她要首先赶到台北市复兴北路38号9楼的编辑部。得知今天编辑部没有人被辞退,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被辞,才放心地去她所负责联系的“航运部门”和船务公司跑新闻、组织航运信息广告。以往,她不必因担心被辞而一大早先到报社。

这些年,台湾报业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年台湾经济发展放缓,再遇上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于“两头在外”的台湾经济不啻“雪上加霜”。包括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各大集团公司纷纷大幅裁员、精简机构。台湾报业同行无助地告诉我们:现在台湾的董事会裁员大都是半夜进行,因此在上班路上最怕接到手机短信,那可能就是你被辞退的通知——“从今天起你不用上班了”,你就不再与报社或公司有任何关系了!

我们访问的《台湾新生报》创刊于1945年10月25日,其前身为日本人的“株式会社台湾新报社”,台湾光复时由《台湾新报》改组为《台湾新生报》,是台湾发行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一份日报。按他们的说法:一部完整的《台湾新生报》,几乎等于一份完整的光复后台湾发展史。这张63年报史的日报也面临着生存窘境。现任《台湾新生报》发行人兼社长、曾供职国民党《中央日报》、历任《中华日报》社长的资深媒体人刘继先先生无限感慨:“办报纸像印钞机一样的时代永远过去了!现在台湾的报纸发行越多亏损越大,哪家要说不亏,那绝对是假话!”他说,裁员是不得已的求生选择。《台湾新生报》除新闻正刊外,还有航运版,并代理《“政府”采购公报》及《数字采购报》,而经过一再精简裁员后,目前报社只剩下几乎清一色的编采人员50名,报纸发行、广告、印刷一律向社会外包;报纸版面设计也被省略,找人设计5种版型,内容轮流往里灌,有时一名编辑一天要发3个新闻版面。“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争取)拿一个半人的薪酬”,生于1945年的老社长刘继先先生如是说。

然而,记者高士芬小姐在《台湾新生报》身兼数职,既是航运版的记者,又是航运版航班信息业务员,还兼任报社的日常接待等行政事务。她每天常常工作10多个小时,每月除杂七杂八的工作外,还得写20-30篇新闻稿件。她说,即便这样,薪酬在台北一般雇员中也只能算中等。

报纸越办越厚,印报纸就像在“烧钱”

1988年,台湾解除了实行38年之久的“报禁”。各大财团看着“中时”、“联合”两大报系丰厚的广告利润眼红,纷纷斥巨资办报,台湾报业进入过度竞争时代。据复旦大学博士生周百涛《开放报禁后台湾报业的激烈竞争》一文统计:单在1988年1月就有21家新报办妥登记,全年出现新报高达百家以上。至1996年,短短8年中岛内报纸由31家暴增至最高峰时期的342家。之后,伴随《自由时报》的崛起,原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大报”《中央日报》被挤到三甲之外,经过激烈洗牌,逐步形成《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联合报》三足鼎立。

而这种平衡,在业界号称“狗仔大亨”的黎智英携60亿台币巨资由香港杀进台湾后再次被打破。2003年5月2日黎智英的台湾《苹果日报》正式创刊,当日以创纪录的108版全彩印刷60万份,5块钱台币(相当于1.06元人民币)一份的“流血输出”价,再夹送钟丽缇全裸海报,让台湾人“一咬上瘾”(其广告词)。台湾开始出现“一大报(《苹果日报》)三小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的报业格局。至此,台湾报业硬是被拖上了一条“低价厚报”、骑虎难下的不归路。近年,广告萎缩并大量向新兴媒体互联网和网络高清电视等倾斜,更加剧了报业时艰,办报成了真正的“赔钱行当”。

2006年5月30日,是由国民党一手创办、1926年在广州始筹办、1949年迁移至台湾的《中央日报》停刊前最后一个工作日。(2006年9月13日以网络报形式重新发行)。

2008年6月18日,曾在台湾报坛鼎立一方、有將近58年历史的台湾《中国时报》裁员幅度将近五成,同时由通常13大印张缩为10个印张,取消地方版面。

裁员瘦身成为报馆应对出版巨额亏空的首选。据台湾新生报社长刘继先先生介绍,当年他所在的《中华日报》员工人数鼎盛时达7000人,而今不过区区百十来人。

《中国时报》广告部总经理叶振铎先生算了一笔账:报纸为了在竞争中招揽广告不断扩版,有时多达35大彩色印张(140版),而且为了满足广告商对各“县市”不同的投放要求,每天的报纸有6-7种版本,印刷成本至少26台币以上,售价却只有10-15台币,印刷发行报纸就像在“烧钱”!

标题越来越大,文字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煽情”

据2008年3月25日“中国台湾网”统计,目前台湾地区有主要报纸50余种,这个数字尚不包括在“大报”夹缝中生存、发行量只有千余份的“县市”地方报。媒体间的新闻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闻过了5分钟就变成旧闻,电视新闻大多是现场直播,根本来不及审阅编辑。报纸如何参与竞争?以刘继先先生和叶振铎先生的观点就是:要让新闻变得简单明了(以短新闻为主),抓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

但是,台湾普通民众自有自己的看法。导游小陈调侃:“台湾媒体开放过度了,只要有点事记者一窝蜂,善于无事生事,把小事说成大事,大事则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让人觉得不得了!百姓早已习以为常,把新闻当电视连续剧看啦!”

事实上,当《苹果日报》杀进台湾时,就引发了一场媒体新闻道德之争。圣经上“苹果”作为是非罪恶的象征,《苹果日报》“专挖名人隐私、膻色腥的黄色新闻、八卦新闻”(台湾学者谢惠玲语),掀起一场“苹果风暴”。台湾规定新闻不许暴露流血镜头、登骂人脏话,但竞争中媒体屡屡擦边球。以2008年12月25日《苹果日报》为例,头版除《陈敏熏痛哭辞101董座》的巨幅照片及相关背景隐私外,别无其他;A2版赫然刊载警方找到“无头男尸”的头颅照片;C5娱乐版上,日本成人影星饭岛爱生前在A级片中,与男角站立做爱的镜头一丝不挂。

大肆“煽情”以招徕读者,进而占领广告市场,只求利润不顾责任,使学界担忧,有学者谴责“苹果风暴”称“黎智英乱台”!

现今的台湾报纸流行大标题,通栏标字号大到96磅都不过瘾,内文字号大、行距稀,加上图片大、图片多,一个对开大版不过千余字,文字容量相当于大陆对开大报的六分之一。

“给钱就说好话,不给钱则可能说‘坏话’”

圣诞平安夜的彩车并没有给岁末的台湾带来太多利好。安徽蚌埠旅居台北从事电器生意的董小姐说,台湾这个圣诞节已不再像过去仅仅是商品跳楼打折,回笼资金;现在101大厦(前称“台北国际金融中心”,世界最高摩天大厦)附近的信义时尚商圈,每天都有商铺因付不起租金而关张倒闭。作为一名生意人,对此她用“十分可怕!”来表述。

据《中国时报》广告部叶总介绍,“中时”过去广告年收入最高达15亿人民币(约72亿台币),现只有4-5亿人民币。2008年由于3-4月份台湾“大选”,广告商为各自阵营造势,抢版面登广告,这一年算是捱过去了。2009年还不知怎么过呢,他很茫然。

面对窘境,报业各寻生路。《台湾新生报》曾为台湾“省政府”机关报,2001年民营后成立股份公司,并转型朝“两岸航贸新媒体”发展,“致力于报道两岸第一手商情及港口城市等相关信息”,与伟泓船务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辟航运版,承接《“政府”采购公报》及《数字采购报》,开办《养生文化报》和相关期刊杂志,近年又由方正参股重组建立了“方正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网络媒体。

“中时集团”则横跨报纸、杂志、出版、网络、电视、旅游、广告、市场调查资讯等,关联产业多达27个。近日旺旺集团购买台湾“中时”的消息不胫而走,已有消息证实:“米果大王”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与其家族成员通过其家族控股公司,与中时媒体集团达成协议,并已签订备忘录,将注资204亿台币(约46亿元人民币)进军传媒业。

台湾报纸均为“民营”,除受财阀限制,一般不承担“宣传任务”,为公共政策做“宣传”,“政府有关部门”就要付费。《中国时报》广告部叶总举例:去年《中国时报》做了一个整版的“劳保问题”专论,“劳保当局”付给6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12万余元)。“这已经比广告版便宜多了!”叶先生说,“正常广告整版价格是120万台币。如果不愿意出钱,报纸不但不宣传,还可能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批评!”最近报社正策划关于“猫熊”团团圆圆到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专题报道,把提案报上去,交通旅游“管理部门”会按照惯例付给报社费用。

多渠道扩张经营、跨媒体合作、跨行业发展,依靠服务与策划盈利并提高影响力,台湾纸质媒体正在孜孜以求。

篇6:冬季到台北来看风物

2月6日 台北冬天的叶子

在阳明山的林下漫步,一个不小心,就捡到了一片自然形成的叶脉书签!在叶片当中,叶肉部分肥嫩多汁,而叶脉部分没什么肉,又有很多木质纤维。所以,叶肉部分总是先于叶脉腐烂或被吃掉。制作这样的叶脉书签,不需要强碱,不需要煮沸,只需要一双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吃叶子的小动物开心,我不费力捡到漂亮的书签也很开心。站在观景平台,看着夕阳在台北上空,慢慢地滑入云海。我举起这片网状的叶子对着天空,让阳光红红地透过它洒在身上,暖暖的。

2月9日 野柳的海胆

台湾北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在我心目中绝对够得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也是游客们偏爱的去处。来之前,我也查过相关资料,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海蚀地貌外,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那里据传有化石!在岩基上走着,忽然大家都向脚底下看,原来所说的化石大部分都在脚下,不注意还真的就错过了呢!听讲解员介绍,这里的化石是海胆化石,后来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它们是属于沙钱(sand dollar)类的海胆。这些海胆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球形而是扁扁的,背部还有桃花花瓣的纹路,外国人说它像银币,我觉得像是一个倒扣的“盘子”。另外,特别有趣的事情是,球形海胆的屁股都长在和嘴相对的背部,沙钱类海胆因为要躲在沙子里,所以嘴长在腹面便于取食,而屁股却长在“盘子”边缘。

2月9日 野柳女王

看过化石,来到了海岸边。忽然,看到惊涛拍处有奇石,竟然是一个个蜡烛形状的岩石!原来,一块岩石并不是均匀的,有些部分会硬一些,有些会偏软。所以,这些礁岩周边软的部分会先被海浪冲走,留下中间部分硬质的岩石芯,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蜡烛。

走着走着,就看到人越来越多,原来终于到了与女王石合影的地方!和刚才蜡烛的形成方式类似,女王石的头部岩石很硬,脖子部分较软,风吹浪打久了,就形成了如今的造型。“女王”的脖子在这几十年来越来越细,说不准哪天就会被浪拍坏, 看来硬着头皮的“女王”不好当啊。

2月12日

夜宿台湾桃米社区——青蛙阿婆家

晚上窗外飘来一阵熟悉的声音,脑海中一段《森林狂想曲》的旋律飘然而至。当我正要随着即将到来的音乐摇头晃脑之时,发现并没有什么音乐。我一阵情绪低落,突然又狂喜起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莫氏树蛙?我赶紧找青蛙阿婆求证,原来真的就是它!

莫氏树蛙是台湾的特有种,背部绿色,肚皮橘红色或橘黄色,腹面和侧面散着一些小黑点,这是辨别它的重要特点。晚上,我和房客们随着青蛙阿婆夜观,果然发现了莫氏树蛙。它就躲在一堆大薸的背后,蹲在一片漂浮的落叶上,黑色的瞳孔周围是明亮的橘黄色。没想到还在冬天,我就能见到它,而且是这么不经意情况下的邂逅。回到家后,仔细观赏莫氏树蛙的照片,才发现它少了一只前爪,怪不得这么老实地让我拍照。吾妻番茄甚爱此蛙,特赐名曰“身残志坚”。其实,这只树蛙能这样幸运地存活下来,少不了桃米社区的人对自然的关爱,他们为这些动物提供了如此惬意且不受伤害的住所,而青蛙们也活跃了当地的经济,让整个社区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月12日 神秘的伤疤

在桃米社区闲逛的时候,忽然发现路两边的树上有深浅不一的条纹,细细看去有的棕红色很深,有些是很浅的绿色。观察了好一会,突然灵光一闪,这难道就是独角仙啃的?问了同行的伙伴,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人们常说:人怕丢脸,树怕剥皮。但是这个啃树皮的家伙却很懂得啃皮之道。如果是横着啃了一圈,这棵树就活不了了,这对于独角仙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独角仙们都要竖着啃树皮,这样才能永远不会饿肚子,它们真是深谙生存之道的家伙呀!

上一篇:项目经营管理策划下一篇:鱼溪镇中心学校食品安全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