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再度辉煌》

2022-09-12

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既是政治经济硬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国现今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升级的今天,文化艺术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鲜血液与源动力,其发展亦是迫在眉睫。众所周知,艺术博览会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角色,而如何办好艺术博览会以更好的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呢?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海峡对岸的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似乎可以借鉴。

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文化艺术从过去隔绝于社会经济脉络之外的自我发展取向,采用关注产业概念逐步走入多元化的领域中,并进入公民社群,让艺术逐渐被普通消费者关注进而向社会大众化传播。随着艺术品收藏概念逐渐普及,使得艺术市场版图开始扩张,过去艺术品的小型展示及交易形态,受到市场急速转变与扩张的趋势下,已经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不得不转型,进而转变为大规模、跨区域的企业化交易发展模式。台湾的艺术博览会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形成,而以商业画廊业者组织成协会,其所举办的艺术博览会,目前在台湾本地乃至亚洲影响力名列前茅的,就以台湾国际艺术博览会最具代表性。它是由一九九二年由“中华民国画廊协会”所举办的。其发展奠基在九十年代台湾艺术产业的蓬勃景象,不仅达到了高额的交易量,且吸引大量参观人潮。鼓励画廊健全经营,并开拓艺术新秀,具体关心艺术生态并强调年青艺术家及地方美术主体的认同,提供了青年艺术家有更多发展平台,健全了画廊产业市场。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又因我国艺术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强有力影响的艺术博览会。因此借鉴台湾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框架发展经验亦是不由分说。

一、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历程

1960年以前,画廊在台湾的效益并不理想,但从1960年以后逐渐增多,这与这一时期台湾经济的高增长息息相关。1970年后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形成的艺术市场雏形仍不够有力,多以外侨和驻防的美军顾问团收藏,而台湾本地的收藏与买画的风气差强人意。1980年前后画廊渐渐走向了专业化,使得一批本土艺术家靠乡土题材艺术风格获得成功。社会慢慢形成的买画,收藏风潮使得画廊数量猛增。这时期台湾本地高收入人群也渐渐养成了收藏艺术品并在业余时间涵养自身的美学意识。

1980年末期到1990年的开端,台湾画廊正是风起云涌之时。新成立的画廊随着戒严令的解除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起来。1990年以后,台湾也兴起了拍卖行这一新鲜事物。国际大牌的拍卖公司也竞相进入台湾艺术品市场,台湾本地画廊也对中国大陆艺术品翘首以盼。随着“九二共识”的正面影响之下,海峡两岸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合作也日渐紧密。但自1994年以来,台湾本地画廊不断的传出与艺术家解约的消息。原因当然还是受到经济滑坡的影响。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这种态势一直持续,艺术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因此,画廊协会关注到了这一问题,致力解决画廊与艺术家之间出现的危机。艺术经纪被列为艺术产业需要提高的目标之一。而大风向仍旧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转而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转变使得台湾的收藏家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将投资转向艺术品市场,使得这一时期的台湾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这一势头在1995年后才逐渐变冷。1995年后,因经济低迷使得艺术品市场受到影响,接踵而至的亚洲金融风暴令不少画廊被迫停业。而在隔海相望的祖国大陆,此时经济一直处在腾飞阶段。这使得不少的画廊经营者、艺术家转向北京寻求发展。艺术从来都是经济的上层建筑,因为此时台湾的经济除电子产业外都表现平平,甚至有衰退的迹象,才使得艺术品市场受到冲击。画廊协会在这一时期为此颓势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他们将视野上升到了国际市场,引进了国际上有名的画廊参与到本土市场上来。不但使得国内画廊增强了竞争意识,也将台湾的艺术带到了国际前沿。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台湾本土的艺术市场十分有限,如果不把视野投向亚洲,投向世界,做大做强台湾的艺术产业就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199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的顺利举办,间接使得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出现了边缘化,影响力也不似当年那样的如日中天,所以在2004年起,画廊协会从原先的被动感应市场情况转为主动出击,积极推行“艺术行销”活动。2005年又在文建会的引领之下,将政府之力与民间企业组织之力合并举办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还使政府内部之间的部门通力合作,上下一心。最终使得2005年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拥有了良好的成绩。到了2009年,诚品画廊已首次进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乃被誉为艺术世界中的奥林匹克,所有其间台湾画廊所做出的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到了2012年,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已拥有一半来自国外的参展画廊,且自2009年以来至今新增了四个以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为中心的卫星博览会。从其构成关系上讲,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社团法人即为画廊协会,而画廊协会成员来自台湾的各个地区。其本身就可看作是台湾艺术视觉产业的一个浓缩。在这之后,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不仅逐年增加了交易量与观展人数,而且赢得了国际间良好的声誉,台湾艺术家也随之在国际艺术大舞台中崭露头角,其中的益处不言而喻。

二、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在艺术市场中的角色

1)众所周知,艺博会在艺术市场的流通中起着导向作用。艺博会能够使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风格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碰撞。使得观者与消费者能在展示厅中领略到异彩丰呈的艺术品,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笔的艺术品交易量。

2)对公众的精神文化层次也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艺术间接映射了人类在各个时代背景下的种种缩影,也能反应人们的心理感知与精神文明。像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这样的平台,艺术品种类繁多且精良,提供大众认识和欣赏各类艺术创作的机会。直观的显现了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文化,民众在观赏时不经意间就会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与艺术的国际化视野。这对民众的整体综合素质也具有着带动作用。

3)强有力的平台作用。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一方面迎合了本土的艺术市场走出去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艺术家了解国际间最新最全面的艺术风格讯息,对本地画廊经营者增强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增益良多。

4)营销与经济的带动作用。台北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对于参展画廊而言,无论是营收上和宣传行销上都有助益,它主要是提供艺术收藏家、投资者前来进行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台湾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瓶颈分析

现在,台湾的艺术市场正值多事之秋。出现危机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的不稳定,失业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本土的艺术品市场流通中,大陆的艺术品交易量已超过台湾本土。政府对画廊业也缺少长期规划,这使得艺术市场缺少了应有的宏观调控。这其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如下:

1、艺术经纪代理制度难以落实

台湾艺术家、画廊之间一直存在的信任问题是构建于画廊的这种营销模式之上的。而反观西方国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纪人培育艺术家提高其知名度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经纪人也能不断获取利益的上涨。但台湾画廊间一般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以至于无法长期投资培育艺术家。在艺术家的角度上,因生活等种种物质上的问题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作品交付于画廊经营。这样长此以往造成艺术市场的紊乱与不规范化。

2、税制不利艺术市场发展

台湾的艺术品税目一般列为下面几种:关税(目前免征)、营业税(课征5%,但得依文化艺术奖助条例申请减免)、营利事业所得税

台湾地区的艺术品税制一直围绕着怎样设置才能使得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还有增加市场中的消费展开的。早在1992年,台湾本土的艺术品一路直线上升,只因政府在引导与税制上的不健全导致大量拍卖公司选择离开,从而使得眼看着朝阳步步升起的行业渐渐冷淡了下来。这些之前选择离开台湾的拍卖公司继而选择了香港作为新的安家之所的原因也在于税制。香港的艺术品交易只征收0.5%的税,而且拍卖品交易时,获利所得产生后,直接依据税率扣缴税金。在这种每况愈下的态势之下,税制作为整个艺术品产业的作用被重新重视起来。

3、画廊国际化竞争力有待提升

画廊经营者借着艺术博览会这样的大舞台得到了更多与同行业者摩拳擦掌,互相学习的机会。艺术这个大环境更需要画廊从业者上升到国际角度洞察整个国际间的流行风格与讯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台湾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的并不多见,这与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差异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显现了艺术品行销在台湾的不发达。而帮助艺术品行销日益走向正轨的则要归功于艺博会,特别是大型国际化的艺博会。因为国外画廊历史悠久,在经营理念与市场运作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参与其中是提升本土画廊行销手段的快捷之门。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历经二十余年的悉心经营已从区域性的艺博会走向了国际化,从而成为了行销台湾的良好媒介。但经过了股市大崩盘,金融风暴等一系列动荡之后都使得台湾画廊实力大减,虽有台北艺博会这样的平台,但台湾整体艺术品市场一直未与国际市场接轨。台湾画廊普遍存在缺少充裕资金、缺乏专业行销手段等问题。良好的人文力与经济力才能真正推动艺术产业走向国际化并永续发展。

4、艺术产业发展相关法令不足

艺术产业也具有相应的商业性质,这就决定了它的正常运行既要遵循有关商业法律的规定,也需按照艺术市场本身规律来进行。制定艺术产业相关法律的特殊性在于不能一味的要求只产出经济效益,也不能只强调它的精神层面作用。艺术创作又不等同于艺术市场,艺术创作可以保有其高度的自由性,但艺术市场必须从交易模式、参与者的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制约。政府给予艺术产业的政策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上层建筑的高度,也为艺术产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还有一个问题在于艺术品的周边产业配合度较低,它牵扯到了融资、保险、运输等诸多行业。现在台湾的情况是过于放任自流,与其相配套的优惠与协助较少。这都使得艺术品的流通造成不便,从而影响整个艺术产业。

出于考虑到上述的问题,政府需架构起一整套艺术产业政策法规,在保障好艺术家、画廊从业者与艺术品消费者的权益之上,推动整个艺术产业永续发展。

四、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对大陆相关产业的借鉴意义

中国大陆经济现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因起步较晚,其精神文化领域仍与高速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如何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也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大问题,众所周知,艺术品是链接文化与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纽带,它具备艺术性与商品性双重性质,是以经济带动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而作为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载体,其承办的规格与国家软实力,硬件设施也是不能分割的。我们现在通过举办像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艺术平台,做强艺术产业,带动国民精神文化发展,也是党,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其意义在于

1)从市场角度来讲,丰富了市场的商品来源。国际博览会的艺术品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举办国际博览会的同时也拉近了我国与世界各地区国家商品的往来。

2)对于我国画廊经营者来说,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博览会,不仅可以在家门就能够捕捉到最新的艺术品潮流风向也有助于提高本土画廊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眼界,对我国自己拥有跨国性质的艺术品交易公司也有着指导作用。

3)从艺术从业者来讲,举办大型艺术国际博览会。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观与创作理念。还可以在浩瀚的艺术品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从而提高自身艺术品的创作质量。

4)对于广大国民而言,在国内就可以观赏到世界各地顶尖的艺术品。对其自身艺术文化修养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更有甚者,促进国民对高质量的艺术文化需求,这对我们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助推意义。

台湾与我们同根同源,历史文化也极其相近。学习借鉴到台湾本土的艺术博览会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可以使我们在已经奠定好了的经济实力基础上迅速发展起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规模经济,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大量艺术从业者的困窘现状。坚定“引进来,走出去”,让我们的画廊经营者与艺术品创作者去与世界上优秀的行业从业者同台竞技。并且规避我们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有着深远意义。

摘要:<正>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既是政治经济硬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国现今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升级的今天,文化艺术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鲜血液与源动力,其发展亦是迫在眉睫。众所周知,艺术博览会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角色,而如何办好艺术博览会以更好的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呢?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海峡对岸的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似乎可以借鉴。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文化艺术从

参考文献

[1] 何如月.台湾画廊重回祖国怀抱?.[J].典藏艺术,1995,(30):118-121.

[2] 黄郁惠.胸怀千里,承志长流-新任画廊协会理事长黄承志谈画廊行业.[J].台北市:《艺术家》2001,(310):190-193.

[3] 翁徐得.产业·文化·艺术-产·官·学合作下的社区总体营造研讨会论文集.[C].台南:台南艺术学院.2001.

[4] 何佳真.国际艺术博览会趋势初探-以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为例.[D].桃园: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艺术管理硕士论文,2009:34-34.

[5] 姚晤毅.展览营销圣经.[J].中国生产力中心,2007,18-18.

[6] 许远达.在都市中游牧-访叶明动谈〈找寻画廊的新乐园〉.[J].大趋势,2003,(7):8-9.

[7] 张崇山.博物馆的展示规划.[J].博物馆学季刊,1993,(7):55-64.

[8] 蔡宜容.画廊协会正式成立.[J].艺术贵族,1992,(31):68-69.

[9] 郑功贤.台湾画廊业走过一段艰辛岁月.[J].典藏艺术,1994,(24):103-103.

[10] 台北艺术产经研究室.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官网资料.[DB/OL].http://www.artsdealer.net/2008/chi/pass.html#2005,2014-09-27.

上一篇:浅谈项目档案的文件级管理下一篇:给语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情景教学之运用绘画篇

本站热搜